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2024-06-20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精选6篇)

篇1: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社区管理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社区管理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的力量,二是政府的力量。从目前的实践看,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政府支持不力或包办过多(行政化倾

向),是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普遍的现象,而这一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已影响了社区建设走向深入。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找到社区管理的出路,推动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何进行功能定位的问题。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最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准确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

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要取消挂社团的“挂靠制”,保证社团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于从事社团活动的个人,无论是对其所在组织实行完全税收优惠、部分税收优惠,还是完全税收,都要完全按照个人收入的多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4]第三要完善社团的有关法规政策,政府是社团组织的后盾,负有为社团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责任;最后要充分发挥社团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在整个社区建设中,政府、社团和居民共同参与,明确定位,合理分工。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倡导者,社团是社区建设的具体操作者和组织者,是沟通政府和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居民则是参与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基础。三者缺一不可,所以要理顺三者的关系,加快社团的发展,形成社区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管理,从法律上保护社团的合法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引导建设与社区需要相符合的新型社团。

城市社区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和体制转轨的宏观背景,决定了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必须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切实的指导,方能健康发展,这其中政府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政府职能作用发挥得充分、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进程与质量,这一点必须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

篇2: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区管理论文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社区共管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含义、对象、目标、原则、激励机制、乡土文化在共管中的作用等方面,实践和认识都不尽相同。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社区

长期以来,中国自然保护区在解决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等手段,但由于忽视了当地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日益加剧,保护区与当地政府也存在权属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冲突。过去封闭式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冲突普遍存在,而且非常尖锐。因此引入了社区共管的管理方法。

一、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理解

1.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含义

社区共管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已不仅仅在理论上被广泛接受,而且也越来越被更多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同样也很难找到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定义。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编写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1]中对社区共管所下的定义为:社区共管是指共同参与保护区保护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结合。

2.共管的对象

无论实践中还是理论上,对共管对象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保护区资源。(2)社区资源。(3)保护区与社区资源。通过对很多案例的总结发现,虽然对共管对象的理解表述有几种,但实践中,共管的对象基本上是社区的资源(主要是周边社区的资源),保护区内属于集体或村民承包的土地及其上的资源,部分地进入了共管的对象(特别是当保护区内社区居民的土地都划在保护区中时)。而保护区中国家所有的土地及其上的资源,基本不在共管之中(除个别如林下生物资源采集等外)。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共管真的成了“管社区”(保护区管社区及村民对他们自己所有的资源的利用)[2]。对这一问题还未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保护区中国有土地及资源真的应进入社区共管范围吗?这部分资源的利益和社区按照什么原则分享?

3.共管目标

对于社区共管的目标,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保护为主要目标,社区发展为次要目标(大多数的观点)。(2)保护与社区发展目标并重。对于此问题,研究中的局限主要在于:第一,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出发的。如果将保护区与社区及其他参与方看做合作的平等主体的话,社区共管的目标就应该包括保护区、社区及其他参与方的合作目标。第二,对保护区在社区共管中的经济目标未考虑。研究表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肯定,发展产业是解决保护区经费的一条有效途径,并一直提倡推广和扶持。因此,保护区并不是真的不考虑经济效益,只是在社区共管中不考虑。

4.共管的原则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编写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中,对共管的原则做了详细的总结。认为对于中国GEF 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有四个条件可以作为共管的基本原则,即:扩大参与性、提供激励机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把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社区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此外,共管的过程还应是简单和易行的。

5.共管的激励机制

社区共管项目对社区的激励方法有:(1)经济激励的方法。(2)其他激励方法。如提供信息服务;在项目中或项目外为社区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对社区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一些协调活动等。

6.乡土文化

对乡土文化(社区文化)在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1)乡土文化有利于资源保护,(2)乡土文化不一定有利于资源保护。已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关注了这一问题,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的不多。

7.共管的参与方及利益分享

(1)参与方。在共管中,一般来说在共管计划实施中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和组织机构都是共管的共同利益者。在共管同利益者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而且共管给共同利益者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利益的大小也是各不相同的。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提出,中国GEF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项目共管部分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所有共同利益者参与保护区内或周边一些特点区域的资源规划和管理。从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案例的研究来看,共管中的参与方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或)周边社区;2)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非政府组织;3)保护区、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商业机构。第一种情况占大多数,在各参与方中,保护区起主导作用,包括争取国际项目及资金,通常还会有保护区配套资金。帮助社区制定资源管理计划等。政府及主要相关部门领导参与到社区共管领导小组中,部分社区居民得到共管资金并进行所选项目活动。第二种及第三种都比较少。对于共管中参与方到底应包括哪些人和机构,至今没有深入的研究。(2)共管的利益分享。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社区共管的利益分享基本认识是:保护区获取保护效益,社区获取经济收益,有公司参与的,公司获取经济收益。从现有资料看,只有张琛[3]在其研究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制的案例中,提出考虑保护区在社区共管经济收益。在研究及实践中,很少有人关注、探讨保护区是否在社区共管中应有经济收益问题。

二、社区共管中土地权属问题

在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众多的社区问题中,土地权属的纠纷最为明显。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土地所有权只能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在20世纪80年代后,集体林地大部分分给了农民。中国大多数保护区的建设晚于当地土地权属的确定。造成许多保护区本身不具有自身的土地所有权,有些保护区的大致边界都没有确定,随着土地价值意识的提升,保护区土地争议不断。从全国范围看,保护区的土地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其中的林木所有权包括国有、集体所有和农民个人所有。很多保护区在划建时,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把一部分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归保护区,按照法律规定,保护区拥有管理权。全国保护区普遍存在与社区森林重叠的问题。全国许多保护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福建省划入保护区范围的集体林占保护区面积的68.8%[4]。国际上广泛认为,土地权属的安全性是森林共管或其他森林管理方式的必要条件。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其他保护组织已意识到没有生活保障(如权属的安全性以及土地和资源的可及性),当地的农村老百姓就不可能做出保护的承诺。

对于此问题研究的不足主要在于:第一,已有研究认识到,在社区共管中,产权是模糊和重叠的。而明晰产权的研究却进行得很少。第二,没有学者研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依据这些产权(法定的权利)及传统的权利,在社区共管的合作中,社区应有哪些权利?分享多少收益?目前很缺乏对这些重要问题的研究。

三、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1.共管的作用。许多研究分析了共管的作用,认为共管作用主要有:(1)缓解了保护区与周围社区的矛盾,使得社区从被防范者的地位变成了保护者。(2)使社区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受害者变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利益者。(3)提高了村民的自然保护意识。(4)加速了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5)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推动了示范社区经济的发展。(6)提高了保护区对共管工作的认识和工作人员的能力等。

2.共管存在的问题。许多研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共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社区参与程度不高。(2)在社区投资基金选项上,与现代农林牧等方面专家交流不够,从而使所选项目缺乏持续性。(3)社区考虑过多的是发展经济,而忽略对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社区共管简单片面地理解成扶贫。(4)保护区也未将社区工作真正地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随着国际援助项目的结束,社区工作基本被保护区所抛弃。(5)共管后续活动缺乏项目预算。(6)社区共管人员缺乏必要的相关背景知识和共管经验。(7)共管委员会不具有可持续性。

对于此问题研究中的不足主要在于:不少研究中指出了社区共管的试点在项目结束后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对为什么不具有可持续性以及如何使其具有可持续性,目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四、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政策法律背景的看法

许多学者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现有政策法规中在以下方面与社区资源共管的理念存在冲突和矛盾:(1)社区居民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使用权的丧失。因而造成保护区资源管理与利用上的很多冲突与矛盾。(2)政策或法规实施的一致性问题。(3)野生动物破坏庄稼的补偿机制没有形成等。

李小云等通过研究提出关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政策与法律建议如下[5]:充分考虑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保护区域类型设定;明确保护区建立过程中与社区有关的程序,尊重和保障社区的合法权益。

五、结论

1.从研究的角度看

关于自然资源社区共管,国内外都有相关著述,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多,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就国外来说,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这些文章著作多集中笔墨于发展中国家社区林业、参与式发展及社区共管等问题上。内容主要是对资源社区共管的原则、主要形式、基本经验及共管的组织过程、共管的作用及不足等。在这些论述中,都强调社区的参与,参与的平等性及如何看待农民,强调社区文化的重要性。如在《社区参与湿地管理,国际湿地与发展大会第三研讨会(湿地、当地人民与发展)论文集》中,特别强调把社区居民看做是合作的专家。从国外的研究资料来看,他们并没有特别把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与其他自然资源社区共管区别开来看。究其原因,可能正如《社区参与湿地管理,国际湿地与发展大会第三研讨会(湿地、当地人民与发展)论文集》中戈尔东克拉瑞奇,贝纳德奥卡拉甘所说,一般来说,共管方法都假定资源不属于私有,而受国家控制或所有,但是承认社区是资源的主要用户,社区的需求一般处于优势地位。在国外和保护区有关的社区共管案例中,尽管也有的提到了因为保护区的建立,社区居民的行为受到了限制而对保护区及其成员产生了敌意[6],但受到限制的是社区居民的传统权利而不是法定权利,所以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帮助社区发展替代谋生来源以补偿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而对以前的谋生来源设置的限制。

就国内而言,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问题研究的有不少文章,中国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思想基本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国内对社区共管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于什么是社区共管,共管的对象是什么,怎样共管,共管的目标等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说法。共管的基础是什么,共管中的权利义务如何配置等,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社区共管思想脱胎于参与式扶贫与社区林业等,但学术界忽略了研究社区共管与参与式扶贫及社会林业有什么区别。此外,虽然不少研究中指出了社区共管的试点在项目结束后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但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更多关注的是资金的持续投入及寻找进一步的项目支持等。尚无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找到科学的、可持续的模式。

经分析总结,国内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问题的研究体现出四个主要特点:一是研究的项目色彩较浓(尽管有学者强调社区共管是过程而不是项目)。因为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主要是在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下开展的,学者的研究也基本是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甚至就是在项目的支持下开展的,因此,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以及对这些实践的总结、分析、研究也就根据援助项目的不同而带有不同的特点,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也就有依据项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研究大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二是案例研究较多,缺少规范研究,深入、定量的实证研究也很少。从目前研究现状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一些期刊杂志、社区共管项目研讨会论文集乃至网络、报刊上的文章,著作很少,而且这些文章大多是对案例的总结,大多论述的是操作性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探索和整体性设计比较欠缺,理论支撑不足,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核心问题缺乏分析,描述性、陈述性的成分居多,理论分析、逻辑分析与思辨不足。三是部门利益色彩较浓。主要是站在保护区的立场从保护的角度进行总结、研究的。因为国内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主要推动者是保护区,而社区、地方政府等是被动方,因此很多案例总结及研究大多是站在保护区的立场上,从保护的角度阐述、分析问题和设计方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全面衡量、评价这一事物的较少,因而程度不同地存在部门性缺陷。四是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比较少。社区林业、社会林业是社区共管的经验、理论主要来源,在国外社区林业、社会林业研究的带动下,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早于社区共管研究,因此,在国内的研究中,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比较多,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比较少。

2.从实践的角度看

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践来看,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成功的、可持续的案例可供研究。目前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项目只涉及到很少的保护区以及社区中很小一部分居民,虽然有一些成功经验,但总的来说,还不能说有完全成功、可持续的社区共管案例可供研究。

从国外来看,发展中国家存在与中国类似的情况,正如戈尔东克拉瑞奇等所说[7],我们有一个教训,就是主张社区参与湿地管理的人这几年来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成果既不是“成功”,也不是“失败”。我们没有经历过完全的失败,遗憾的是也没有经历过完全的成功。这就是“边作边学”。无论是对于参与者或者对于实际工作者,每一项活动都会产生某种有价值的成果和经验。而且因为具体情况的不同,国外的模式也不能完全在中国适用。而发达国家沿用美国的管理方式,一直没有做过同社区居民一起共同进行自然保护的尝试。所以发达国家也没有探索出一条自然保护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相协调的发展模式。

所以,研究探索一种能够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各利益方与自然相协调和谐发展的模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指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5.[2]左停,等.思茅市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实证研究[G]// 李小云,等.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3]张琛.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体制研究[G]// 李小云,等.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4]沈茂成.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区的问题,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向前发展[J].林业科技通讯,1995,(2).[5]李小云,等.中国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共管)研究:政策与法律领域的研究发现与建议[C].中国自然保护区合作管理研究国际 研讨会论文集,20xx.[6]托尔图古艾罗.社区与保护区旅游的案例研究,社区参与湿地管理,从实践中吸取的经验教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5.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2

0引言

物联网时代的社区管理连接照明设备、警报器、网络摄像头、移动电话和互联网,为居家和社区提供全天候的保护。如果警报器激活,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将开启照明设备和警报器,侦测任何可能的入侵者,并将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如果是虚假警报,只需重置警报器,即可放心地投入工作。如果外出时,可以在触控屏上启动预编程的“外出”模式。安保系统将激活,设定一定的场景,吓退潜在的入侵者。还可以通过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掌控家里的情况,给社区居民带来从未体验过的安全感。

1技术介绍:

RFID是“用感应、无线电波或微波能量进‘于非接触双向通信,实现识别和交换数据目的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无需人工接触、光学可视、人工干预即可完成信息输入和处理,操作快捷方便。电子标签不同于条形码,它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等优点。RFID系统至少应包括读写器和电子标签(或称射频卡)两个部分,另外还有天线、主机等。RFID系统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组成会有所不同,但从RFID系统的工作原理来看,系统一般都由信号发射机、信号接收机、发射接收天线几部分组成。RFID的工作原理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标签获得能量被激活;标签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运作。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利用前沿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监控现场的视频内容进行分析,识别各种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关响应的新一代监控技术。在用户预设监控规则后,在不需要人工参与的情况下,系统能实时分析监控画面,发现异常情况并报警。智能视频监控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取证、及时处置,相对传统的人工甄别和事后鉴别不仅降低了工作难度,而且能大大提高监控区域内案件的发现率和处置及时率。

2系统总体框架

此系统主要由周界激光雷达报警系统、社区智能视频监控、社区信息发布系统、车辆出入管理系统等模块组成。家居智能化管理由灯光及家电智能控制、远程控制与监控、无线可视对讲、室内管理预警系统等模块组成。该方案具有自动感知威胁和主动威胁告警功能,借助于业主、社区物业、警方的快速响应,减少事故的损失。对于社区,在社区的中控室设置管理中心配置管理服务器、操作电脑和管理中心机,将管理中心作为整个社区的管理平台,实现可视对讲、管理告警、信息服务、3G视频电话、灯光及家电智能控制、远程控制、远程监控、手机RFID停车场刷卡、门禁、社区小额支付等智能化功能;同时可兼容后续分期开发的片区,实现社区只建一个中心管理所有的智能化系统。在社区的主人行出入口各配置一台围墙机,实现访客身份确认控制功能。在高层住宅区,每个单元大堂配置一台3G单元门口机,可实现访客与住户可视对讲及开锁,有效控制进入本单元人员的身份。社区所有住户每户室内配置一台3G家庭信息机主机、3G家庭信息机子机,作为室内智能化平台,可实现可视对讲、3G可视电话、管理告警、信息服务、灯光及家电智能控制、视频监控、留影留言等功能;住户还可根据需求配置管理探测器、家电智能控制设备及相应的模块。对于业主室内安全,采用一台主机与后台监控中心连接的方式,每台主机可连接多种报警设备,如:使用智能视频技术,可以对室内所有物品实时监控,通过机器视觉技术防止重要物品丢失,老人小孩安全隐患等;使用激光雷达探测联动,可检测非法入侵行为;使用传感器,可探测火灾、煤气泄漏。对于主机的任一通道的报警行为,采用网络方式,直接联动后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收到报警信息后,根据报警类型及时分类处理,反馈给业主、物管和派出所等。通过3G网络,实现住户远程监控家里的所有事物,安全事件也会及时汇报到用户手机。

3系统各模块组成3。1激光雷达周界报警

社区围墙周界激光雷达探测器的报警控制主机位于社区监控室。周界主动激光雷达线报警系统开机(布防)后,探测器自动进入工作状态,当有人企图从围墙及控制区域翻入社区,就会触发报警,发出现场话音告警。监控室的报警控制器检测到现场报警信号后,立即报警,并显示出报警具体位置,值班人员可通知保安巡逻人员去现场处警。系统防剪线,防阻挡,防断电,安全可靠。

3。2智能视频监控模块

通过智能视频,实现无人值守监控。对重要物件和重要区域自动监控,发现物件丢失或者有人闯入等行为时,可实现自动报警。不同性能的摄像机具体安装位置如下:—社区主出入口安装彩色宽动态摄像机;—楼间走道、停车场等安装超低照度摄像机;—主干道叉口、周界围墙等区域安装彩色带全方位云台一体化摄像机。所有摄像图像连至监控室,经矩阵主机切换后显示在电视墙上。矩阵主机留有余量,供扩展。所有图像均记录在数字硬盘录像机中,资料查询方便,可按日期/时间/路数等查询,回放图像清晰。带云台摄像机可由监控室的四维键盘控制进行接近360“的扫视,对社区各出入口进行监控,并可拉近放大监控画面,控制区域大,做到重点监控与全面监控相结合。当发生报警时,报警信号可通过联动送到多功能画面处理器,按预先设定联动摄像机进行当地实时摄像;同时报警画面直接显示在报警监视器上,并进行实时录像。多动能画面处理器可将重要地点的画像以画面处理的形式在大屏幕监视器上将多个图像同时显示。系统中除采用常规的一些监控设备(监视器、云台控制器、录像机等)外,系统的控制部分采用智能数字图像运动跟踪报警器来实现全自动操作控制,使入侵受保护范围内的目标一个不漏的自动记录,并切换到值班员面前,同时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值班员注意。

3。3进出口人脸图像采集比对系统

在社区进出口布置监控摄像机,实时地采集并存储社区进出人员的人脸图像,并与黑名单数据库中的人脸图像进行比对;一旦发现黑名单中的目标人,就将现场照片、目标人信息、位置信息、时间信息发送到社区监控中心和社区警务室,在人工确认后,立刻指挥现场警力进行拦截和盘查。社区进出口人脸图像采集比对系统由监控前端、现场调度端和指挥中心端组成。社区进出口人脸图像采集比对系统的主要硬件设备包括高清人脸采集摄像机、补光设备、人脸识别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人像比对服务器、报警管理主机等。高清人脸采集摄像机用于动态采集社区进出口人流的人脸图像,并传送到人脸识别服务器。人脸识别服务器提取人脸图像并与社区业主或布控名单进行比对。

3。4车辆出入管理系统模块

车辆出入管理针对建设安全文明社区的管理需要,以物业社区内的停车场智能化管理为目标,重点以社区内购买月租、月卡的固定停车用户为服务对象,以达到停车用户进出方便、快捷、安全,物业公司管理科学高效、服务优质文明的目的,对提高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层次和综合服务水平方面将起重要的作用。车辆出入管理采用RFID方式,给每辆社区车辆配备RFID卡,在社区的进出口安装RFID门禁,对于社区车辆,自动放行,对于欠费等黑名单车辆或非社区车辆,通知管干甲人吕右卜干甲。每辆车都有其唯一的远距离标识卡,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车型判别是在车辆静态下预先审定并与汽车牌照号一一对应地记入其标识卡,这种标识卡内的数据可以被数米远以外的微波设备读取,也可以被修改。在车辆出入的全过程都是由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进行处理,不必人工介入,也不用停车刷卡,其系统关键在于车辆电子自动识别和快速通信。

整个管理系统硬件由5个部分组成。

(1)电子标识卡电子标识卡是一种有源电子射频卡,功率约为1/l000W,其内存可以存储包括车辆型号、车牌照号、车主的相关资料等各种信息,是一个完善的汽车身份卡和信用卡。

(2)收发器收发器是一种带有微波线路的装置,用它与标识卡之间建立高方向性的高频微波通信。它有很强的抗干扰性能和快速的通信能力。

(3)进行通信处理的微处理器它将来自标识卡的信息进行解释并传至车道控制器,从而取得该车的有关资料并进行相应处理,对来自车道控制器的数据信息经分析后可对标识卡内的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改。

(4)车道控制器根据卡上的信息,判定通过车辆是否有正常通过的权力;还可判断卡的有效性,并启动相应的交通标志,也可发出警告给车主必要的提示。

(5)智能图像识别器智能图像识别系统主要由高清晰带背景光补偿摄像机、广角自动光圈镜头、防护罩、室外支架、聚光灯、视频捕获卡、图像处理软件等组成。镜头采用自动光圈,便于图像信号自动调节图像的亮度,广角型是为了扩大摄像的范围。聚光灯用在当环境光线太暗时,提供摄像照明用。视频捕捉卡具有图像抓拍、图像压缩存档等功能。

一辆贴有标识卡的汽车进入社区出入口车道通过第一个装有收发器的门架(还装有摄像机和红外线探测器)时,收发器与电子标识卡通过高频的微波进行双向确认。收发器验证电子标识卡的有效性:如果该卡无法被识别(包括无效),门架前方的栏杆不会升起,同时系统发出警告提示司机进入右侧的车道进行人工处理;如果一切正常,门架前方的栏杆自动升起,汽车通过。彩色摄像机安装在进出道口,车辆进场读卡时摄下车辆图像,经电脑处理将车主所持卡的信息一并存入电脑数据库;当车辆出场时,摄像系统再次工作,摄下出场车辆,调出进场时的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确认,有效防止车辆被盗。将RFID技术与视频识别技术结合,建立新一代的RFID技术与视频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智能监控卡口,不仅改变了视频识别单一的识别方式,实现了车辆一卡口双向互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放RFID标签和带RFID读写器智能监控卡口的分布建设,能够形成及时、动态的车辆运动轨迹和准确的时间,结合视频识别的互动稽核,开辟了广阔的特种车辆管理空间,可极大提高打击涉车不法行为的精确度和及时性,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安定。

3。5基于RFID的人员出入门禁系统

通过采用RFID门禁系统技术,常住用户可通过非接触式ID卡(高频RFID卡),方便进出社区和楼下大门,而当用户的卡片丢失时,只需在管理处将该卡片挂失,并在管理处再申请一张卡片即可,既方便又可靠。管理员也可通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人员进出(图4)。系统由感应卡读卡器、门禁控制器、网络控制器、电脑多媒体、出门按钮等设备组成。所有持卡人都将根据控制区、时间和目的分配出人级别。系统将根据持卡人的出入级别自动或人工作出同意或拒绝出入请求的决定。通过出入级别的设置,使用者通过一张ID卡可以在允许的时间范围内进出多个不同出入口。管理人员能从报警监控窗口查询持卡人记录,并可通过输入持卡人姓名或其他关键字查询持卡人资料和照片,以帮助操作员进行核对和作出必要的判断。管理人员能够将所有持人资料进行快速分类排序操作,并提供用户对数据资料库中的任何内容进行一个或一个域查询的能力。当进行查询时,用户只需输入在该栏中的部分数据内容(如关键字);如果在查询中无匹配的记录,系统必须在3秒钟内显示没有与所提供的关键字段信息相匹配的记录的提示。

3。6远程拉制与室内预警系统模块

家庭智能化网关提供通过拨打家中的电话或登陆玩temet,实现对家庭中所有的管理探测器进行布防操作、远程控制家用电器、照明及其他自动化设备。

(l)电话远程控制智能网关嵌入电话语音模块,通过用户电话线路实现电话报警功能。通过网关电话语音模块可进行远程布防等安全操作。通过网关电话语音模块对所有家电、照明系统进行远程电话控制。智能网关对室内的照明、家电设备实现无线射频控制功能。

(2)Internet远程控制通过Inrernet对家居内的家电、灯光、插座、管理探测器进行远程网络控制。通过Internet对家居内管理系统进行远程撤布防、消警、报警查询等功能。通过Intemet远程监控家中的家居环境,可对网关界面全面操作与管理。

(3)多元化的管理配件支持对可燃气体、烟雾、入侵、紧急按钮等警情实时探测,可输出告警信号,实现与其他系统的联动控制;在管理PC、手机和住户3G家庭信息机,均可实时查看终端的布/撤防状态;住户外出时,可按一键布防(布防、告警延时可自定义),回家时撤防;当发生告警时,告警信息可通过无线网络及时传送到管理中心,并可在住户3G家庭信息机和管理PC上同步显示告警详情;利用激光雷达探测联动技术,实现非法入室时短信自动通知业主和社区物业功能;利用传感器对火灾、煤气泄漏进行探测,一旦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短信自动通知业主和社区物业,同时将包含位置信自、、事故类型的信息自动通知就近派出所。支持3种常用(在家、外出、就寝)布防模式。

(4)门禁报警在住户入室门的门框上边中央位置安装一对门磁,住户可用钥匙正常打开大门。如果发生非法撬门,门禁系统会发出报警信号,并通过家庭防盗主机将信号传至社区物业管理中心,告诉值班人员是哪一栋、哪一户发生哪种类型报警,值班人员即可调度保安人员及时到现场处理。

(5)激光雷达门磁报警在容易入侵的大门(或窗户)的位置安装激光雷达线探测器(或玻璃破碎探测器)、门磁开关报警器。当可疑者撬门或破窗想进入室内时,监控器进入工作状态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通过监控网络系统在监控主机上显示出所报警的楼宇、单元、楼层、住户的具体位置及户主的基本信息等。

(6)火灾自动报警在住宅楼梯间、电梯前室及居室客厅等处设置智能型烟感探测器,智能型的烟感探测器与社区管理中心的防盗、防灾监控网络系统相连。当火警发生时,声光警报启动,通知住户和社区管理中心迅速采取措施,以确保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7)可燃气泄漏报警在厨房和浴室安装煤气泄漏报警器。当有煤气泄漏时,触发报警并自动关闭管道阀门,启动声光警报;同时传送到社区管理中心,通知住户和社区管理中心迅速采取措施,以确保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8)视频监控功能通过电脑或手机可以查看3G家庭信息机的摄像头所监视范围。通过2。4GRF组成局域无线视频监控网络,扩展摄像头监视范围。支持外接摄像机,通过3G家庭信息机监控图像并拍照。

3。7管理系统管理软件模块

当有警报信息发生时,控制中心发出声光报警,管理主机弹出窗口,说明报警类型及地址、业主信息及处理流程,管理员即可通过电脑内的用户端信息探知是哪一防区的何种探测器报警从而准确地记录报警发生的时间、地点、探头报警原因。在需要时还可与上一级派出所110报警中心联系。报警中心可录入、修改、打印用户信息,统计查询用户信息,建立用户医疗档案。按接警、处警方法、警情性质查找统计各种警情信息,直方图统计显示各种报警及误报原因,自动计算误报率,辅助中心管理,降低误报;并可在电子地图上显示报警位置以及报警种类。

4结语

现代社区管理物联网系统建设立足于成熟、经济、适用、先进、可靠的物联网基础技术,与各项公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采用开放性、模块化、智能化的体系结构。经过在无锡、南京等试点社区使用过程中证明其具有如下优点:—系统功能齐全丰富;—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实现正常车辆不停车快速通过;—采用智能视频进行精确管理;—对无卡车辆实施严格监管防止车辆被盗。系统充分考虑已建系统和拟建系统在应用功能、数据结构、业务流程的高度统一,合理配置资源,依托现有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监控中心管理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科学、高效、协调的管理与运行,构筑指挥高效、反应灵敏、处置快捷、防范有效、控制有力、操作方便、保障可靠的管理体系,实现“实时监控,联网布控,自动报警,快速响应,信息共享,监控、威慑、防范与打击并重”的社区综合管理效能与目标。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3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管理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8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社区实行社区精神卫生健康宣讲以及社区管理,观察实施前后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率。结果: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实施社区管理能够有效稳定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情,降低肇事、轻度滋事以及自杀等行为的发生率。

关键词:社区管理;严重精神障碍;康复影响

0引言

精神病患者早期通常表现为性格突然发生改变(孤僻)、失眠或者工作、学习能力下降等,由于家庭成员以及患者缺乏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不愿接受的心理,使得病情受到延误,耽误治疗[1]。鉴于此,本研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区管理,旨在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家庭护理技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18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本社区固定居住1年以上,且均已录入我国《严重精神障碍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其中,男102例,女84例,年龄32~79岁,平均(55.5±23.5)岁。

1.2方法

1.2.1建立患者档案。登记患者的联系方式和住址,对患者的既往病史、危险性评估、家庭经济状况、治疗、用药情况、目前治疗康复阶段等进行登记,并对患者各个时期的检查结果、报告入档管理,以便医护人员定期随访。1.2.2社区健康宣讲。成立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护理小组,在社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普及,让社区人员对精神障碍形成的原因、症状、危险性、早期症状等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呼吁大家应当正确、科学对待精神障碍患者,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告知大家经过科学证明精神病使可以治愈和预防的疾病,让全社区形成对精神病患者的理解、消除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从家庭到社会给予其心理、情感上的支持,为其营造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1.2.3社区管理。定期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家访,(1)在家访期间要亲切而专注地和患者进行交谈,话语要简洁、意思要明了、速度要缓慢;(2)对患者近期在生活、工作中所取得的进步,无论大小都应当对其加以鼓励,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尽量避免对患者进行责备和抱怨;(3)为患者提供一些社交机会,组织患者参加一些活动、表演等,通过参与集体合唱、学习表演等为其制定一些短期目标,让其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4)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的想法、情绪等进行表达,对于患者出现一些脱离现实的想法时,应当认真倾听其内心的想法不要与其争辩、说服和嘲笑;(5)强化家属的责任心以及护理技巧培训。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与分析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防治效果对比: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病情较为稳定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发生率为4.30%,显著低于实施前26.88%,实施社区管理后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实施前,前后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精神障碍是指在心理学、生物学、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进而出现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各种精神活动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通常表现为狂燥不安、偏执、抑郁、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冲动伤人、不能控制自己等,患病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等一些虚幻的知觉,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2]。社区管理是在一种开放式、社会化以及综合性质的管理治疗模式,是将精神疾病医院的防治与康复技术直接在社区中进行推广,服务于社区患者。冯卫玉[3]等人在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进行了探索,为社区康复提出了诸多建议。本研究中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后,患者出现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通过建立档案,有效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进行掌握;通过对社区群众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有效改善了群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态度,为患者营造了一个和谐宽容的康复环境;通过家访可以对患者病情的发展状态进行掌握,并在家访期间为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以及强化家属责任心和进行护理技巧培训有效促进了患者康复。综上所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施社区管理能够有效消除社区群众对患者的歧和偏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使患者病情稳定,降低肇事、轻度滋事、自杀等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筱永,叶小琴.关于构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强制社区医疗制度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xx,19(16):1872-1875.[2]董兰,张功法.电子健康档案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效果探讨[J].精神医学杂志,20xx,29(1):39-42.[3]冯卫玉,陶锋,孙晓斐,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社区康复探索[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xx,10(35):176-177.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4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一是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农民上楼”使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出行条件也得到了改变。我市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向镇区、市区靠拢,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向这些社区辐射,实施集中的清扫保洁、垃圾清运、配备绿化小品和封闭式管理使居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二是安置了社区居民的就业。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大多“属地化”,注重招聘本社区人员参与物业服务,实现了小区“40、50”人员就近就业,减轻了政府就业压力,也吸引了外地务工人员的本土就业,不同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用工荒”等一系列问题。三是为物业管理市场化提供了基础保障。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配套了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管理用房,条件允许的社区还规划了集体经营性用房,为专业化物业企业进驻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缺乏有力的政策指导,基本处于摸索管理阶段,有的还处于无序状态。

(一)各级各部门物业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都市区发展空间的功能定位以及发展大势要求,尚存明显差距。部分市直部门、乡镇和工作人员对物业管理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建设美丽和谐荥阳方面的作用和潜能认识不足,重要意义宣传不够,重建轻管问题突出。对物业服务企业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缺乏充分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经常性的工作机制,缺乏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统一性。

(二)村民变居民物业消费意识不强

村民长期形成的居住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扭转。部分人的意识里,依然保留着旧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处于一种城镇居民与农民不同文化交替分割状态。对于搬进住宅新区后,每月一次的水电费缴纳还能接受,对缴纳物业服务费还很不适应,甚至非常抵触,缺乏“花钱买服务”的意识。

(三)物业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是实际配建不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情况。二是规划配套有缺陷。多数社区一楼规划为住房,规划地下车棚入口坡度小,自行车都难以推下去,居民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在社区内乱停乱放,由于电动车需要充电,社区私搭电线情况严重。

(四)居民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未能根本改善

调查中发现,多数拆迁安置社区没有进行封闭管理,虽然居民由原先的分散居住改为上楼集中居住,有乡镇环卫人员定期进行垃圾清运,表面上看向城镇化迈进了一大步。但由于没有连续性、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缺乏及时的保洁清扫和垃圾清运,以及必要的设施配备和系统维护,小区垃圾纸袋乱飞,周边卫生环境恶劣。

(五)实施物业管理缺乏政策指引

荥阳市20xx年新型农村社区就开始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但一直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出台,也没有配套的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组织建设标准、考核标准等规范性的政策指引,使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存在无法操作、无从下手的局面。

(六)乡镇级政府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负担重

荥阳市已交付的新型农村社区中18个社区、涉及3361户居民,由乡镇政府委托人员按照每度电费0.56元收取,因用电协调不到位,电力部门按照建设用电每度0.81元收取,差额部分由乡镇政府承担。社区用水从地下井水抽取,但产生的电费和维护费、垃圾清运和保洁人员工资均由乡镇政府负担,导致乡镇政府负担过重。

三、主要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引导

搞好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是投身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清晰标尺,各级各部门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建议通过在电视台或者广播电台设立《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专栏、开展便民服务进社区政策宣传活动、印制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服务手册等方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法规的逐步普及,帮助业主明确物业管理活动中的责、权、利,树立“花钱买服务”、物业保值增值的消费理念。

(二)要设立基层社区物业管理机构

一是乡镇(街道)设立物业管理办公室,形成长效有力的工作机制,为物业管理提供组织保障。明确各自辖区物业管理工作的组织、监督、协调、指导责任,设置集中办公场所、健全工作制度、理顺工作程序,畅通联动协调、投诉受理、综合服务渠道。二是设立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对于不具备专业化物业管理条件、业主委员会未组建成立或者业主入住户数不足100户的社区,由乡镇(街道)实施区域整合。

(三)要建立居民自我管理服务机制

对于路网拆迁安置或者合村并点社区,由乡镇(街道)物业管理办公室牵头成立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代表协调委员会,制定业主管理规约和议事规则明确工作内容和业主的管理责任,制定和公布相应的服务内容及标准,实施业主自我服务。

(四)要引导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是将物业管理理念引入新社区。既可自由选择也可代管、自管、共管多种形式并驾齐驱。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和物业管理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提升能力素质。三是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专业化。确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业主参与”的总体原则,有序组织新型农村社区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公司,将新型农村社区与商品房住宅小区接轨,从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物业管理规范运行新机制。

(五)要完善物业管理公共配套设施

一是严格落实郑州市政府关于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用房的规定要求: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区域内,开发建设的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总建筑面积千分之四的标准,配套建设物业管理用房;总建筑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按照不低于8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二是配套建设物业服务经营性用房。按照不低于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三的标准,配套建设经营性用房。经营性用房由物业服务企业或者物业管理组织经营使用,收益用于弥补物业服务费的不足,实现以小区养小区的良性发展局面。三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专业经营单位,要按照最终用户使用的计量器具显示的量值,向最终分户业主或者实际使用人收取费用,不得转嫁户外管线或者其他设施的能源损耗和损失。四是规划配套集约型的新型农村社区。随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对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已交付新型农村社区,市财政部门应拿出相应的资金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居民生活、娱乐、生产、医疗卫生等需求。对于已规划正在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应调整规划达到相应的配套标准。五是要充分考虑农村习俗。借鉴成都市新型社区成熟的建设规划经验,实现房屋一楼以及地下为框架结构,设立按户为单位的车棚位置,配备可计量充电设施,方便居民电动车充电,避免私拉乱扯现象发生。规划居民放置生产农具的位置,结合当前农村习俗,应考虑红白事办理的场地。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大,还应规划提供老年人活动中心。

(六)要建立物业管理专项资金制度

一是安排专项资金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二是对参与管理的物业企业实施奖励。三是资金扶持社区物业服务站组建。四是实施以奖代补扶持工作。五是建立房屋专项维修资金。

(七)要建立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物业管理工作考核。将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纳入对乡镇的综合考核范围,定期对乡镇新型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考核,乡镇负责对辖区新型农村社区物业服务进行日常检查督导。二是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对按照时间节点仍没有实施物业管理的新型农村社区,乡镇要及时组织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制定业主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完善管理制度。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5

【摘 要】 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现代化设施、社会关注度等等也日益集中,致使其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显得更为脆弱,其风险系数被放大,其危害源也易被激化。日益凸显的城市社区安全问题,给城市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接影响了城市社会的稳定,制约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人、物、地、事、空间、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强社区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 安全管理社区制度协调各方利益关切,化解社区各类矛盾纠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权益,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是当前社会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社区可以充分运用其聚居功能、整合机制、情义价值和非正式控制,建立畅通利益诉求反映渠道的工作机制:以利益调节为核心,通过对话和协商,引导各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建立化解矛盾、民事调解的工作机制: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相结合,积极探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从而达到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

化解社区内的矛盾纠纷,离不开和谐社区建设。就减少矛盾来说,化解社区矛盾和构建和谐社区都是必不可少且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必要手段。如果以“矛盾的发生”为参考坐标点的话,疏导化解是矛盾发生以后的补救手段,亡羊而补牢,通过开展工作化解和减少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而构建和谐社区是矛盾发生前的预防手段,通过密切社区内政府与群众、居民与居民、居民与单位之间的联络沟通,积极创建“友爱、互助、奉献”的良好氛围,从源头上降低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把可能发生的矛盾消灭在萌芽、制止于未发。例如,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义达里社区,通过在社区内创建京剧社、组织义诊、开展创安竞赛、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将辖区居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努力构建社区内安全、有序、礼让的和谐氛围,辖区居民心齐气顺,互助互爱蔚然成风,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强化情报信息收集能力

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深刻变革,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理念,加快社区安全管理传统工作方式向现代信息化工作方式的转变。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要构建严密的社区信息工作网络。通过广泛建构信息员,形成覆盖面广、反映灵敏的信息员网络,及时收集涉及社会稳定和社区安全的各种信息动态。要通过业主论坛、社区 QQ 群、网上社区警务站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拓展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深度,做到预知在先、掌握主动。二要统一信息采集的要求和标准。要建立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范,明确要求,统一数据采集的要求和标准,保证信息采集的数量和质量。要不断加强对已建成的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加强对系统的维护、管理和使用,加强源头信息社会化采集工作,保持系统源头信息的鲜活准确。三要强化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要切实打破行政壁垒,摈弃小作坊式的狭隘思想,切实增强共享、通用的工作理念,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重构,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完善信息掌握、研判、处置、评估、反馈的“链条式”工作流程,充分发挥情报信息在社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强化实有人口管理,突出对各类重点人员的有效管控

在所有可能影响社区安全,尤其是社区治安状况的因素中,“人”往往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加强对社区内实有人口的管理,对于社区安全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作中,要重点突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突出重点群体。在一个社区范围内,人的成分非常复杂,从国家的领导人到高级知识分子,从普通老百姓到流动人口,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到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就要求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牛鼻子”,重点关注那些有危害国家安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嫌疑的,有闹事行凶报复苗头、可能铤而走险的,有违法犯罪前科、可能再次给社会带来治安危害的,因为各种矛盾激化、对社会严重不满可能采取过激行为表达利益诉求的,以及因病理性原因、有极端倾向或可能肇事肇祸的各类重点人员,通过开展风险评估、落实分级管控,对这些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的了,控制的住”。

例如,在北京奥运会前夕,西城公安分局西长安街派出所根据现实表现、思想动态和行为能力三方面要素,对各类重点人员按照“极高、高、中、低”四个等级逐人进行了风险评估,分层次开展动态管控工作。奥运会期间,对梳理出来的可能危及奥运会安全的重点人员,逐人制定管控方案、逐人落实管控人员和管控措施,还专门向街道办事处申请了保安力量,做到“人人有落实,人人有交待”,未发生漏管失控等问题。二是突出重点部位。从管理的角度来说,以前的人叫“单位人”,人的活动轨迹、活动空间相对固定,从上班到退休再到去世,单位几乎能管住这个人的一切。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人则被称作“社会人”,作为自由个体的人,今天在这个公司上班,明天就可能跑到另外一家单位,后天又可能辞职不干了,这对社区安全管理来说,增加了工作难度。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情况掌握,是人口管理的难点问题,在一个社区、一个院落,甚至一间房子里,居住的人员都存在很大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破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模式,重点关注出租房屋、施工工地、旅店宾馆、网吧洗浴等落脚场所,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要严格落实出租房屋检查“五见面”、旅店宾馆验证登记等各项制度,尽可能掌握各类重点人员的动态轨迹。结语

总之,社区安全建设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对当前社区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如出租房屋管理、城中村治理、城乡结合部人口倒挂、地下室经营旅馆等诸多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广泛探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理念提出新思路,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不断摸索创新社区安全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城市社区安全建设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社区安全减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9).[2]王辉.《社区减灾与小康安全论》.《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3(2).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6

摘 要 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促进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真诚沟通促进物业管理良性发展,以推进物业管理创新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不断提升油田社区物业管理与服务质量。

关键词 物业管理与服务 社区 措施

在物业管理日受关注的今天,对社区来说,探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物业管理是一项平凡、琐碎却很复杂的工作,每一项工都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细中求发展,细中求和谐。

1正确理解物业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一直以来,一谈到管理,往往认为管理就是约束,通过约束机制来达到管的目的,殊不知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是行政机构,也不是什么职权部门,更没有独立和强制管理权限,也就是说没有必然的约束力。相反的,物业管理者在从事管理过程中,更多地是为满足社区居民所需,为社区居民创造更合理、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通过收取一定费用来完成物业管理过程中的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善以及其他的物业管理成所需,而社区居民同时就享受了自己花钱买来的整洁、安全、文明、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每一个过程中,都切实需要管理者用心为社区居民服务,都透着服务业的特性,确切地说,物业管理在本身就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以服务为主,以管为辅。因此,要搞好物业管理就需要有服务的管理理念,有寓服务于管理的精神,在每一项管理活动中,都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

2以过硬的综合素质促进物业管理质量的提升

一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相应素质的人去执行就不可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在任何一项管理活动中,人是决定效果的第一因素。因此,要搞好管理服务工作,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物业管理队伍。

物业管理以服务为主的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工作人员在具备管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具备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要把服务当成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以服务业的角色进行管理工作。在目前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个别的物业管理者简单地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一项简单的管理工作,不需要多高的素质,因此对人员的使用、培训、要求等方面不够重视。员工没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会使物业管理工作中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因此,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也是搞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前提。

3加强与社区居民的真诚沟通促进物业管理良性发展

物业管理工作不管是设施设备维护、环境改造、文化建设或是治安管理工作,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物业管理者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让社区居民满意,而社区居民在工作、生活中的需要也最终要物业管理工作人员来具体解决,这是一个需要相互理解的过程,双方所要达到的目的,必须通过深度的沟通才能实现。因此,作为物业管理者,必须学会与社区居民真诚地沟通,才能实现管理效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沟通可以是语言的沟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沟通。语言的沟通自不必说,而其他形式的沟通可以通过具体的形态来体现。比如,通常情况下,很多社区居民都会关心水电气暖的动态信息、物业管理费用的收缴,就可以通过宣传栏、电子屏等多种形式予以告知,实现社区居民所期望的透明化;在不同的节假日、纪念日,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小区共建活动;针对小区居民工作、年龄、爱好等特点,可以搞一些不同群体风格和趣味特征的群体活动;对有特殊情况的个别社区居民,多关注,多留意,并适时地予以帮助;建立回访制度,通过电话、上门服务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服务回访,并切实在回访反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在管理过程中,只有通过感情、思想、理念、行为方式、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才能了解社区居民所需,做好服务工作,得到社区居民最大程度的支持,促进管理工作向更合理、更轻松、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4推进物业管理创新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业管理所涉及的范围、社区居民的角色等都趋于多样化,最明显的就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物业有了新的市场概念,投资型物业在大量增加,因此,社区物业管理者必须更新理念,及时调整管理思路。

现代物业管理者要有成本意识,不只是内部管理成本控制,还要充分考虑小区居民利益,在取之于小区居民、用之于小区居民的物业管理方面要逐步与市场接轨,努力降低成本,花更少的钱提供更超值的服务。要充分考虑所管物业管理的社会效益,通过提升社区管理服务质量尽力提高物业管理的市场价值,实现物业管理的保值增值。还可以通过投资型的物业管理项目,想社区居民所想,通过发布租售信息、提供交易中介、甚至合同管理等多方位增值服务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形成特色服务。这些不仅能提高社区居民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也能提升管理者的行业声誉,为自己开拓更大的市场,真正实现管理者与社区居民的互利双赢。

好的物业管理,需要管理者与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创造,只有充分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共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和谐的社区。对物业管理者来说,用心服务,用心与社区居民沟通,想社区居民所想,急社区居民所急,做社区居民所需,从做好内功开始,从细处着眼,向大局看齐,始终牢记“物业管理无小事”,做好物业管理工作就有了基础。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7

摘要:社区文化建设在物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社区文化基本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而指出物业管理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不足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资金支持和场地等。

关键词:住宅小区;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社区文化是物业管理行业的重要特征,是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品位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物业管理工作的润滑剂。社区文化包括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买房买环境,买房买享受”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恰恰最直接地体现于社区文化之中。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直接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物业的保值、增值,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区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社区文化建设和物业管理工作的相互作用

住宅小区本身具有兼容性和凝聚性的特点,各种环境设 备设施的设立和业主之间的接触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深圳万厦居业——一个在全国物管行业中被反复传颂和效仿的`著名品牌,为了更好地发展社区文化,深圳万厦居业从各方面筹集资金,增加文体设施和场地。目前,社区及周边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已建成游泳场1个、健身广场1个、篮球场6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馆5个。此外,在梅林一村开通社区网站,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这些无疑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无论什么样风格的建筑只是个外壳,社区文化才是灵魂。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增强业主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住宅小区有限的生活空间加强了业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邻里关系、小区内的安全秩序,都容易成为业主共同关注的话题,容易形成社区的认同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减少业主的烦躁、焦虑心理,也为净化人们心灵找到了切入点[2]。物业管理应以优质服务、文明家庭、文明楼栋评选等一系列社区活动为契机,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物业管理公司要想提高管理水平,社区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物业管理企业是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如提供老人保健咨询、儿童教育帮助、家庭生活服务等多种活动,让小区内业主觉得有依靠、有温暖、有归属感。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大家开展一些有益的社区活动便具有号召力。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最终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开展社区文化所面临的市场机遇与挑战

社区文化作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提供各种福利,在很大程度上要从社区做起,即由最基层的社会公众参与,提出自己的需要并切实加以解决。而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社区业主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不断提升社区业主的文化品位,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但在文化封闭的一些地区,很多业主没有接触社区文化。业主之间意识冷漠,有的小区业主平时沟通不够,信任基础不够,使人们在交往时顾虑重重。连开展“认识我的邻居”活动都比较困难,患上人际关系淡薄这一“现代都市症”。这一病症像一堵无形的围墙阻挡了社区成员间的沟通与融洽,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针对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所面临的挑战,物业管理公司更应该重视企业文化发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为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各种条件。

三、住宅小区社区文化建设现存的不足

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不少物业管理公司把社区文化建设简单地等同于住宅小区内的休闲和健身娱乐,认为无非是组织业主说说唱唱、跳跳蹦蹦,社区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简单化。通常重视环境的美化、硬件设施的达标,而轻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在对物业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中,社区文化建设始终没有成为关注的主要内容。这些制约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甚至取得成果也难以巩固,必然影响着社区文化迈向成熟。

社区文化硬件设施不完善也影响社区文化活动开展。

在现代社会,由于消费者购房心理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大自然的渴望日益强烈,开发商在小区环境的规划和设计中,景观非常漂亮,用雕塑、假山、水池、喷泉、亭台装扮小区,使小区景色优美、清幽宜人,但是却没有小区会所。即使小区会所建成后,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更新、添置设备,文化活动和培训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住宅小区无法在节假日向业主提供文体活动。

社区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不够广泛,社区成员参与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主要力量是老人、儿童、以及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且其中一部分是以“旁观者”的角色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而社区中的“强势群体”——中青年参与却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大多物业管理公司都遇到过此类难题,甚至小区业委会经过几年的酝酿由于精干业主不愿意参与而成立不起来。

另外,开展社区活动经费不足,资源难以整合。物业管理公司是保本微利型行业,大多保证正常运转已较为困难,很难有充足的资金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市、区政府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没有,在政策上也缺乏支持力度,开展社区活动的经费主要靠物业管理公司自身解决问题,没有经费社区文化活动就得不到保障。

四、住宅小区社区文化建设解决的方案

首先要提高认识水平,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的基层细胞,社区文化建设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稳定发展。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业主认识到自己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业主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大家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业主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大力加强社区文化的“硬件”建设。设施和活动应两应俱全,不能一则以喜,一则以忧[3]。首先要求规划好业主会所,作为休闲健身的场所,会所也给业主提供了良好的社交场所;还可以在住宅小区内成立书画中心、戏曲角等区内各种活动基地,使业主休闲娱乐有去处,锻炼学习有场所,业余生活更充实。开发商和规划设计部门应将业主会所的场地设施纳入规划,物业管理企业在前期介入阶段要从业主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社区活动开展的场所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物业管理公司每年从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社区文化建设,还可以寻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可以把在住宅小区举办的社区活动与企业赞助相结合,这样既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活动经费,又给企业做了广告,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也可以业主需求为导向,物业管理公司举办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如少儿艺术口才班、书画学习班、老年电脑辅导班等等),收取一定的培训费,以补偿物业管理经费的不足,维系社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小区业主委员会、各物业公司之间可以进行协商,以“功能互补,服务共享”为原则,制订社区文化设施资源整合方案[4]。距离较近的几家社区共享文化设施使用权,如各小区健身房、网球场、篮球场、游泳池、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等,使文化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使不同小区的业主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开展社区文化要雅俗共赏,既要有超前意识,还要有短期规划。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既有格调较高的高雅艺术,又有适合于一般业主的通俗文化。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因此各个物业小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针对老年人开展一些活动。组织住宅小区社区文化活动也应该尽量照顾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业主的文化需求。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的活动如家庭卡拉OK比赛、双升比赛、烹饪技巧交流活动等,高雅的活动如举办交响音乐会、春游、少儿书画展、保健知识讲座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业主可以分享到社区文化活动的无穷乐趣,并能从中得到教育、交流和提高。社区文化的特点是以文“化”人,从人的成长来看,社区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人的素质和整体人格的影响是最大、最持久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引导物业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取得锻炼人、培养人的双重效果。

五、结论

物业管理小区和社区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特点,物业管理的充分发展为其建设的内容和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社区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也提高了物业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领导力。

参考文献:

[1]高占祥主编.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89.[2]段洪义,袁永胜.探索物业管理为社区建设服务的新道路[J].中国物业管理,20xx(2):38.[3]洪文霞,卢培猛.智能管理系统在住宅小区的应用[J].住宅科技,20xx(4):125.[4]龚贻洲.论社区文化及其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20.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8

所谓儿童保健是指对儿童实施的全面的、整体性的、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亚健康儿童身心健康,降低儿童的发病率[1]。实践研究发现,现阶段儿童保健社区管理已成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促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基于上述现状,笔者对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儿童保健社区管理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探讨,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xx年3月至20xx年2月来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300例儿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用奇偶数字法将300例儿童平均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中,正常健康儿童139例,亚健康儿童11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4.2±0.8)岁,亚健康儿童的疾病类型:腹泻3例,感冒2例,消化不良6例。对照组中,正常健康儿童137例,亚健康儿童13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为(4.5±0.7)岁。亚健康儿童的疾病类型:腹泻3例,感冒4例,消化不良6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者儿童家属均事先知晓本次研究内容,且同意儿童参与。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常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对对照组实施儿童保健,包括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机体保健等;采用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对试验组实施儿童保健,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中心: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作为工作中心,将儿童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将社区作为服务范围。明确社区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并将需求作为导向,建立以家庭与社区相结合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给予儿童保健指导。

(2)明确服务对象:社区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健康儿童,也包括亚健康儿童,对健康儿童实施社区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儿童疾病发生率,对亚健康儿童实施社区保健的目的,是促进患儿疾病早日康复。

(3)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于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开展前,采用家访或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儿童的详细资料,并为社区儿童建立社区保健档案,了解不同层次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并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儿童保健社区管理模式。④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嘱咐儿童家属定期带儿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保健指导和追踪管理,对哺乳期儿童严格做好新生儿母乳喂养指导和护理指导。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实施心理发育咨询、营养指导、性启蒙教育、生长发育监测。对儿童家属进行儿童多发疾病、常见疾病、意外伤害的预防指导。充分利用社区内资源,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鼓励儿童家属咨询保健知识,推进社区儿童保健又好又快的发展。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的预防接种率、亚健康儿童转归率及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问卷中共包括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十分满意人数×1+满意人数×0.9+不满意人数×0.5)/总人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疫苗接种率、亚健康儿童转归率比较

统计发现,试验组儿童的疫苗接种例数有139例,其疫苗接种率为92.7%、46例亚健康儿童的转归例数为43例,其转归率为93.5%,而对照组儿童的按时接种疫苗例数108例,其疫苗接种率为72.0%,43例亚健康儿童的转归例数有29例,其转归率为67.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本次共为两组儿童家属发放30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统计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得出,试验组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为93.7%,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87.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本次研究通过对试验组儿童实施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发现,该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与常规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比较,该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模式加强了对社区内基础设施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

(2)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以社区儿童对社区保健的需求为导向,保健工作目标明确,可有效避免常规管理模式的盲目性,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有效性。

(3)社区儿童保健干预管理模式,可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整体性的、连续性的健康管理,能够有效降低社区儿童的发病率,促进亚健康儿童早日恢复健康,提高儿童家属的满意度。笔者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及亚健康儿童转归率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儿童家属对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满意度也较对照组儿童家属高。该研究结果与徐伟清等在对“一体化管理在社区儿童保健中的作用分析”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所得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有力的证实了社区儿童保健干预管理模式在社区儿童保健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总结上述研究结果,本次研究认为儿童保健社区干预管理模式在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应用,可有效提高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质量,促进亚健康儿童疾病早日康复,提高儿童家属的满意度,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推进和后勤社会化,大学生的生活居住环境由原先的校内公寓逐步转型为公众社区,学生管理模式也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目前,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的时间不长,其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都还不够健全,可尝试将网格化管理思想融入高校社区管理,构建高校社区管理的新模式,符合新形势下高校社区建设的需求。

一、网格化管理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

网格化管理是网格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管理应用,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单元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因此,网格化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管理中由于部门间职能分割造成的数据分散、信息内闭、流程“冗余”等现象,最终形成资源有效整合,提高管理效率。综合当前社会管理的成功实践来看,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完善。实现网格化管理一般需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一是构建规范化网格。规范化网格结构应该是条块结合,即在同一部门系统的“条”与各部门系统间的“块”互通,业务办理相互协助。而原有管理体系中,其管理功能“条强块弱”,“条”上同一部门内的业务沟通比较多,效率也较高;而“块”上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效率较低。实行网格化管理需在原有管理体系基础上,重新整合各职能部门,提升块与块之间的互通与协助,提高服务效率。

二是建好信息化系统。网格化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一站式”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必不可少。在具体建设中,网格内的各部门要根据业务流程情况,统一用户数据库、共享服务端口,做到流程科学化,给用户提供便捷服务。

三是完善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思想是基于“用户需求”,体现“用户至上”的理念,目的是实现高效率、便捷性的管理与服务,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是管理者在服务过程中有着一致的服务理念,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和业务要求,为用户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四是加强服务监管。网格化管理的功能是各部门之间在同一“块状”网格中的协调与服务。因此,需要加强服务流程中各环节的监督,确保内部管理流程更优化,工作职责更明确,服务质量更完备,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

二、高校学生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主体多元化,使高校社区育人作用难于形成合力。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内存在着学生教育主体的学校、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和学生自治主体的学生自治组织三种多元关系主体。学校虽然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主体,但学务工作者很难全程参与学生的社区生活,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育人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作为学生服务主体的后勤公司,存在着公司效益与学校教育公益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形成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而作为自我管理的学生自治组织,主体地位相对弱势,且存在着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也很难在社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内的不同管理主体,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很难在社区育人上形成合力。

2、管理机制碎片化,使高校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盲点。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许多高校对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之中。在新形势下,原有的学生管理规范和制度不适应学生入住社区后的管理和教育,多元主体间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保障,从而使生活在社区内的学生脱离学校的管理,存在着各种不良隐患,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盲点。

3、服务形式单一化,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当前高校社区大多还处于传统管理模式,更多强调的是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学校提升学生的生活服务质量,对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考虑不多,管理手段单一,服务内容简单,没能为学生发展提供足够的平台,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得不到满足,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二)网格化管理在高校学生社区中实施的优势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学生社区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社区管理要求,网格化管理思想适合当前学生社区管理的需求。1、网格化管理模式契合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创新需要。高校在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位置前移,在原有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条块结合、权责明确、资源共享、内部协同”的要求,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利于从体制上解决条块矛盾、信息孤岛等现象,形成教育管理的合力,契合当前高校社区管理创新的需要。

2、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应合网格化管理技术要求。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学校的数据共享中心,构建了360°视角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状态、行为习惯等信息能够在数据中心实现查询、分析、统计,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3、社会领域成功经验为高校提供借鉴。网格化管理从最初的城市管理到目前的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运用,业已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在学生安全、学生党建、实验室管理等工作上融入网格管理思想进行探索实践,为高校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

三、高校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

以笔者所在的浙江万里学院为例,作为较早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的高校,20xx年,学校开始实施公寓社区化管理模式探索,根据两校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年级学生入住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实行书院制管理;其他学生入住钱湖校区学生社区,实行学院制管理。20xx年,学校分析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筹谋划,将网格管理思想逐步融入社区管理服务,通过合理划分社区网格、科学设置网格组织机构、建立共享平台、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

(一)划分社区网格

高校社区开展网格化管理,合理划分单元网格是系统构建的基础。学校按照地域和管理特点的不同,将回龙校区学生社区和钱湖校区学生社区作为一级网格。在回龙校区学生社区,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学院的基础教育功能,建立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书院制网格化管理模式,按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在钱湖校区学生社区,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和学院专业特色,建立以专业教育为基础的学院制网格管理化模式,按学院所属楼为区域建立二级网格,在各楼内以楼层为单位建立三级网格;同时在各层级网格内,建立相应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组织机构,形成了“条”与“块”相结合的网格系统。

(二)设置网格组织机构

多元关系主体的存在,势必会因主体利益不同而使得管理目标不一,导致社区育人成效不理想。学校以统一管理、主体协同为目标,在不改变原有各主体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工作委员会,作为社区工作的最高决策层,统筹社区发展规划及重大事务决策处理。委员会下按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模块分别由社区党、团工委、后勤公司生活服务中心及学生自治委员会等部门和组织负责,各模块组织间实行协同管理和信息互通,使工作全覆盖,不留“真空地带”。

(三)搭建共享管理平台

1、信息平台建设。目前,随着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推进,学校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基础上的学生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信息融通,有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平台内容包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生基本情况、个人行为表现考核记录等基础信息数据库;学生生活服务方面的学生住宿服务、“一卡通”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等数据库;学生网络舆情方面的如辅导员QQ群、值班在线、学生干部QQ群、社区微博、微信等。

2、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一站式社区学生事务中心”,采用协同办公、统一办理的形式,将学生在社区的相关事务和服务事项纳入中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单位派员入驻,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中心事务管理,完善工作制度,统一调配资源,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理清工作流程,实现工作内部协调,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

(四)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管理主体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应加强各管理主体间的联系沟通,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上级及学校的有关精神,研究社区发展重大事项,讨论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统一工作思路,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建立“组团式”网格服务机制。网格化管理的特征之一是提供精细化的服务,因此,在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中,高校需要整合资源,开辟专门场所,引导专业团队入驻社区,分类指导,解决不同需求学生的困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一是建立教师团队联系网格制度,全员动员,实现每个网格都有教师参与,加强网格内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引导。二是建立学生自我服务机制,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作为学生管理主体的群众性组织,在学生中号召力强、影响力大,学校应加强学生组织队伍建设,指导和引导学生组织开展自我管理和服务活动。如建立社区党团组织,按照网格管理要求,设立各层级网格管理员,开展责任区活动,网格管理员每周按要求进寝室走访同学,及时掌握网格内情况,引导同学们参加文明寝室建设,劝说和制止寝室同学的不良习惯和违纪违规行为,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建立社区社团活动中心,积极引导各类社团入驻社区,社区开展“兴趣+专业”相结合的小型、多样化的社区文化活动,对于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营造校园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0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中的社区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所在,并对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做了相关研究。

一、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管理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三、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社区参与到了旅游开发,并且从中的到了利益,那么居民就会觉得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是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便会自觉的去保护这片环境。宜昌三峡人家景区处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段,以渔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长期的伐木和捕鱼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受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以后,当地独特的峡江风光和长江肥鱼特产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当地居民意识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山中林、水中鱼原来是金饭碗,主动当起了“护林人”、“ 护鱼人”杜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而且成为义务的环保宣传员,这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中,把自己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产品,如织布,制陶,酿酒等技术经过加工变为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既是高质量的,又是有吸引力的。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1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改革,人们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社区护理人员如何提高综合素质,在新的综合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下,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为此,本中心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尤为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三年前中心申请了继续教育基地,通过继续教育基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通过组织护理人员到三级医院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术;通过组织参加护理技能比赛,促进护理水平提高[2]。本文通过三年前及现在各方面发展情况对比进行探讨:

1实施继续教育前后各方面发展情况对比

1.1护理人员的基本情况对比

中心护理人员27人,三年前中心护理人员基本情况:大学3人、大专11人、中专13人;高级职称0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师5人、初级士8人;继续教育开展后20xx年中心护理人员中大学6人、大专12人、中专9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师7人、初级士7人,现在中心护理人员在学历情况及职称方面都较三年前有所提高。

1.2申请继续教育基地前后对比

三年前中心未申请继续教育基地,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要到其他医院进行,在时间和路途上存在诸多不便,导致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甚至不能达标;现在中心申请继续教育基地后,组织继续教育课程较多,安排时间更合理,不存在路途遥远等诸多不便,使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增多,继续教育达标率大幅度提高。

1.3中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培训情况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除基地培训外基本没有参加过其他护理培训;近三年中,中心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了海淀区医疗系统组织的各种护理技能培训、医联体各种护理操作培训等。

1.4中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比赛和参加护理

操作比赛情况对比三年前中心没有组织过护理知识及技能比赛,护理人员也几乎没有参加过护理其他部门组织的技能比赛;近三年中心心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组织护理人员比赛进行各项护理技能比赛,在比赛准备及比赛过程中护理人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护理技能。

1.5通过继续教育护理人员处理应急情况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处理时会有些慌乱,不够自信,通过继续培训,护理人员在处理紧急情况时能沉着冷静应对,能为医生提供积极的处理建议,尤其在社区团队工作中,护理人员担任着重要的任务,在处理团队应急工作时,护理人员充当团队的指挥官,有条不紊地指挥团队成员应对紧急工作。

1.6继续教育达标率对比

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每年都要完成的工作之一,参加继续教育并通过学分认证,保证学分达标,是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的基本条件,也是对中心完成继续教育的工作的检验,三年前,中心继续教育人员达标率为80%,部分没有达标的医务人员不能参加职称晋升;现在继续教育达标率为100%,确保每位需要晋升的医务人员都能参加职称晋升考试及考评。

1.7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对比

三年前,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学习较局限,没能学习更多的沟通技巧,工作中往往由于缺乏沟通技巧而导致患者不满意、投诉现象偶有发生,通过满意度测评显示,护理人员满意度仅为80%;自中心进行了继续教育管理后,根据中心医务人员需求安排了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把医务人员沟通技巧作为重要课程,对中心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继续教育,使中心医务人员掌握了更多领域的知识,为更好地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打下基础,中心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沟通技巧,并能学以致用,把沟通技巧运用到对患者的服务中,社区护理人员现在不仅没有被投诉,近三年中表扬信及锦旗屡屡送到中心领导手中,护理人员满意度也达到了100%,促进了护患和谐。

1.8继续教育对护理人员从事家医团队工作的作用

家医团队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家医团队成员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防保人员组成,团队工作中要求每位团队成员掌握知识要全面、广泛、尤其是对慢病病人的管理,要求每位成员都能参与其中,中心继续教育的开展正好为医务人员全面掌握知识提供了平台,护理人员通过全面的继续教育学习,丰富了医疗知识,在家医团队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并能在团队中起到主导作用。

2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继续教育管理后,社区中心护理人员职称普遍提升,社区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培训机会增多,护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及急救水平得到提高,继续教育达标率也大幅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护理人员在团队工作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管理,使得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3]。

参考文献

[1]邢梅.社区护理人员103名综合素质培训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xx,17(15):105-106.[2]陈继红.社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xx,17(5):90-91.[3]赵兰,周莲.加强护士继续教育提高临床护理质量[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xx,5(8):502-503.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2

1.前言

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优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利用当地的环境、自然、人文资源向游客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服务,在满足游客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以目标地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能满足游客探索式旅游的心理需求。但是在这种旅游形式中,因为涉及到社区的人文服务和人文活动形式的现实展现问题,是一种“人对人”的旅游服务方式,与传统的“人对景”的旅游方式截然不同,所以对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从此不断与社区旅游和社区发展等理论相融合。在《生态旅游》一书中,杨桂华提出这样的观点,她认为生态旅游业的管理中应该包括社区管理这一范畴,并且社区生态旅游的假如能够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而庄军、赖庆奎等人则认为,生态旅游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也周边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基础的,认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未来的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社区生态旅游就是在旅游业发展的这一时期诞生的,因为社区旅游本身顺应了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特殊性发展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旅游活动中人文环境因素的猎奇需求,向旅游者提供了一种参与式、探索式的旅游实践形式。所以这种旅游形式一经开发就受到广大游客的追捧。社区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比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将社区的概念引入到旅游活动中来,不同地区的独特社区文化和人文环境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让旅游活动不再只局限于环境优美的郊外。

3.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影响因素

3.1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

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管理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从其对旅游管理的影响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其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主要成分,分别是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这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因为都处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内部,对社区生态旅游活动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所以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管理目标。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主要实践者,向游客展示当地的社区生态文化,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实现,同时也从中获益。由此可见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共同的利益需求而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诉求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内部影响因素。

3.2社区生态旅游的外部影响因素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部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包括有旅游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外部环境。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虽然当地居民的地位因为自身独特旅游形式而极大的提高了,但是社区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游客的需求对其影响还是基础性的,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其自身的组织形式、实现形式和管理形式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会受到游客需求的影响,会呈现出一种顺应游客需求发展的趋势。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机构和社会基层之间的一种积极交流方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极大的发展。

4.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

4.1社区居民的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

社区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一全新的定位将旅游活动中的社区居民地位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社区居民基本上处于旅游活动的主体地位,其对社区文化的展示是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主要“景观”.但是目前在我国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传统的旅游活动思想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进,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忽视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将社区中的旧建筑和旧物件当作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景观,歪曲了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本质。出来。

4.2地方人文特色缺失

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旅游业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开展之前,具有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区域往往都因为与外界的相对封闭,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形式,但是随着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大量涌入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新鲜思想和文化,导致当地独特社区文化存在的基础动摇,独特的社区生态文化形式开始进入退化道路。

5.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改进措施

5.1净化旅游市场,为社区生态旅游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旅游市场作为旅游活动进行的主要环境,其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的净化,能够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健康稳定发展,所以在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活动中净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必然选项。当前我国的旅游市场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大多数都是受国民旅游需求爆发式增长驱动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性进步,旅游热将会逐渐降温,人们的旅游需求会逐渐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形态。所以对旅游市场的净化是一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高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首先要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的形式对社区生态旅游活动进行监管,做到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活动的“有法可依”和“依法管理”.其次是对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观念的教育,让消费者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更加尊重古老而独特的社区文化,最大限度的保证社区生态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

5.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活动,需要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其运作效益,所以在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中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社区生态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活动形式,其在运行中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这些经济效益的科学、合理分配,是保证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

6.结论与建议

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朝阳行业,社区生态旅游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活动形式,所以对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管理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社区生态旅游概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影响因素、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改进措施四个方面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借鉴。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3

在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重要一环的街道办事处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难以满足现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节奏,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对街道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值得我们思考。近年来,安徽省以理顺区、街道和社区关系为核心,同时理顺政党、政府和社会关系与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关系,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形成了撤销街道模式、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等多种社区体制改革模式,值得我们总结和思考。

一、撤销街道模式

撤销街道模式是以铜陵市铜官山区和狮子山区、蚌埠市禹会区和淮上区、六安市裕安区等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是直接撤销街道、重构大社区,调整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完善区直部门与新社区工作对接机制,[1]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实现一级政府两级管理。

(一)撤销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撤销街道模式有效的摈弃了原有街道“二传手”的弊端,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真正压缩了管理层级,较好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的关系,有利于服务性政府建设和社区自治的推进。具体而言,这种模式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行政管理层级缩减,办事效率显著提升撤销街道,建立大社区体制之后,将原来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变为现在的“区—社区”两级管理体制,变垂直化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实现了区和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情况,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居民。

2.资源配置进一步向社区积聚,社区服务能力得到加强撤销街道后,资源直接向社区倾斜。以铜陵市铜官山区为例,改革前,铜官山区每个小社区工作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改革后每个社区工作经费在30-60万之间不等,社区的办公经费明显增加。改革前社区居民文化用房总面积为6267平方米,改革后达到10052平方米,比改革前增加了57.9%。改革前,干部浮在上面,为居民服务的少,但改革之后,干部开始向社区流动,真正的开始为民服务。改革前,社区工作者素质不高,能力不足,改革后,社区工作者队伍得到精简,社区工作者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区直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优秀人才也被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当中,大大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办事能力。在对铜官山区阳光社区进行调研时,该社区某领导说道,改革之前,三个小社区的工作经费加在一起,最多也只有12万,改革之后,阳光社区光办公经费就有58万,加上其他的经费大概有120万左右。同时建立大社区后,原来小社区的工作场所都变成了居民活动中心,居民的活动场地更多了,社区工作者的办公场所也更好了。

3.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强化居民自治功能改革后,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提升了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同时居委会为民服务的意识也得到加强,改进了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服务质量。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各类社区活动的蓬勃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空间。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越来越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来看待,成立了一系列社区志愿者组织,像金口岭社区的“夕阳红”卫生服务保健队、义务巡逻队、网吧监督队。同时文体类和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社区蓬勃发展。

(二)撤销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不顺之处调研发现,虽然政策设计上较好的理顺了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中有些制度根本没有办法落实。例如,合理界定区直部门和社区职能,将街道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相关职能部门制度以及社区事务“准入制度”,现实中就没有很好落实。区仍然把相关任务下放到社区中去,社区无法拒绝上级相关职能部门交办的任务,这样就导致社区的事务更多、人更累了,许多社区职能范围外的事项都交办至社区,使社区疲于应付,社区行政化和社区负担重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2.政党、政府和社会之间关系不顺这种模式的社区治理结构是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各类社会组织为支撑的社区新型治理架构。[3]由于在大多数社区,党工委书记、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和居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较好、原则性较强,党就能更好的融入和整合社会,这样既能发挥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又能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如果党工委书记政治素养不够,在压力型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他就会强化党行政化的执行功能而忽视发挥党社会化的服务功能,强化社区选举形式化和居民被参与化,进一步加剧党政不分和政党行政化,从而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结构僵化和功能失调问题。

二、再造街道模式

再造街道模式以马鞍山市雨山区与花山区、合肥市庐阳区和芜湖市镜湖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为代表。其主要做法不同于直接撤销街道,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基层政权建设模式,而是对原有的街道予以保留或把街道“翻牌”为公共服务中心,但对街道和社区所辖范围进行调整,职能和运作流程实行再造,继续实行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一级政府三层管理。下面以芜湖市镜湖区为例进行分析。

(一)再造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1.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完善,社区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实现了社区居委会在辖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形成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体系。随着街道办事处的撤销和公共服务中心的设立,初步实现了减少管理层级,推行信息化、网格化、扁平化管理服务体系,迈出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新步伐。

2.社区大党建格局逐步形成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基本形成。辖区单位党组织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区党建工作中,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区的“双覆盖”,做到资源共享,事务共办,党群互动和文明共建。3.政府效能建设有所提高通过对区直部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承担的面向社区群众的行政服务事项认真梳理后,将其全部纳入公共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办结”,提高了政府部门办事效能。

(二)再造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这种模式下,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所导致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社区管理职能仍然不清。

2.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镜湖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后,通过试点社区服务标准化,实施社区工作准入制,相对减轻了社区居委会行政事务。但是,该区是芜湖市唯一一个试点区,下改上不改,市级考核管理指标体系未能考虑该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特点,市直部门考核指标体系没有改变,一些工作的压力还是由社区承受,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还是较重。

3.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无论是区直部门还是社区,对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都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十个公共服务中心的辐射范围与原街道的管辖范围没有多大变化,公共服务中心党工委对社区的党建统揽、指导,已扩大为行政上的指挥与指导。由此导致公共服务中心(原街道)作为中间层级依然客观存在,扁平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很难实现。

三、不设街道模式

随着安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逐渐向外围拓展,出现了大面积的新建城区(这些新建城区部分隶属于功能性经济开发区,部分隶属于传统的行政辖区)。上述撤销街道模式和再造街道模式主要在老城区实施,不设街道模式主要在那些新建城区实施。不设街道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些新建城区不再设立街道这一政府派出机构,直接建立新的大社区,实行区直接管理服务大社区的基层政权模式,这种模式以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为代表。

(一)不设街道模式取得的成效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一方面吸取了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的优点,实现了区直接管理服务社区的一级政府二级管理,缩减了城市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不设街道模式吸取了再造街道模式的优点,建立较大的社区服务中心,有利于应对新建城区特有的社区禀赋,集中供给居民服务需求、节省并科学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第三,不设街道模式设立社区党委,不同于撤销街道模式下的社区党工委,这样更有利于社区党内民主的开展,更有利于加强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更有利于整合较多的社会资源。第四,不设街道模式在大社区下分设居民委员会,推行“居政分离、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不承担行政事务,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协助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并承接社区公益性服务,这样更有利于让居委会回归自治属性,开展较大的自治活动。

(二)不设街道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设街道模式在一个社区中设立多个居民委员会即“一社多居”,和国家相关政策所倡导的“一居一社”不同,其在运作中如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衔接,如何赢得相关部门的认同支持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这种模式下区、大社区和小社区的层级关系,和再造街道模式下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关系存在类似的问题,即文本上清晰的职能界定可能在实践中无法落实,导致区、大社区和小社区之间关系的混乱。第三,小社区中居民委员会由于拥有的资源有限,可能无法有效监督社区服务中心和开展社区自治服务,导致居委会边缘化的问题。

四、安徽省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笔者认为,评价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是看这种管理体制是否能够理顺区、街道和社区,政党、政府和社会,政治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这三个关系(尤其是区、街道和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并且要看看党和群众、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是否更加密切、社区居民自治是否得到强化、社区服务是否更加完善、老百姓是否更加满意。相对于再造街道模式和不设街道模式,撤销街道模式更有利于上述关系的理顺和目标的实现。

(一)从管理层级上而言,撤销街道模式真正优化缩减了行政管理层级,进一步优化了区和社区之间的权力关系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再造街道模式在政策中设计的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职能的明晰划分,在实践运作中根本没有办法落实。由此导致,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仍然是一个“二传手”的角色,由于这个“二传手”的法定职能减少而实际职能难以减少,从而导致区、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和社区之间的推诿扯皮,其关系更加混乱。虽然,撤销街道模式也存在区和社区之间关系不顺之处,但是这种模式却是实实在在摒弃了街道这个“二传手”,精简了管理层级、提高了管理服务效率并降低了管理服务成本。撤销街道模式相较于再造街道模式,其社区负担确实较轻、社区行政化确实较弱。当区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像以前那样把行政任务下推到社区,而自己又难以完成时,这样就倒逼区级权力机构优化管理流程、进行大部制改革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大力对社区进行赋权赋能,从而推进社区自治和服务性政府建设。在铜陵铜官山区,我们可以看到其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势头非常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也前所未有的增大。

(二)从管理主体上和管理功能上而言,撤销街道模式也明显优于再造街道模式

撤销街道模式中,没有街道或公共服务中心的“肠梗阻”,大量的资源都下沉到社区。就下拨社区经费来说,大社区一般有30到60万元,而小社区一般只有10到20万。由于大社区比再造街道模式中的小社区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因此,就更有利于开展更多的公共集体活动,从而更有利于社区居民公共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行动能力的培育,更有利于推动社区自治。这样就有利于优化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撤销街道模式中的社区党工委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更加接近,党更加融入到社区之中,居民的需要和要求能够更快的反应到党工委里去,党工委所受到的社会压力更加直接和迫切,这样就会倒逼基层党组织进行功能转型,由行政功能过强、社会功能过弱的党转型为社会功能强而行政功能优的党,从而有利于服务性党组织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

(三)撤销街道模式的有序良性运行表明不愿意撤销街道而实行再造街道模式的两个担心也是不必要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地市之所以不愿意撤销街道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基层工作人员的分流和人员稳定问题,他们怕那些与撤销街道利益相关的基层工作人员闹事,怕他们抵制改革,影响基层政权有序运作。二是,担心撤销了街道,行政权力缩减后,区和社区控制不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导致维稳出现问题,社会失序和社会矛盾加大。铜陵和蚌埠等市区撤销街道后,他们的人员得到了有序分流、也很稳定。社会不但没有失序,而且更加稳定,社会活力也增强了。由此表明,那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五、结束语

安徽省进行的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探索表明,在老城区撤销街道模式可以成为下一步中国城市基层政权建设的可行模式,其存在的问题也更容易解决。而各种形式的再造街道模式,可能徒增更多的混乱,其存在的问题可能很难解决。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撤销街道仅仅是第一步,下一步必须对市甚至省级政府进行实实在在的大部制改革,省、市适当下沉权力于区,真正优化省、市和区之间的权力关系,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另外,由于在新建城区合肥市包河区所探索的不设街道模式刚刚运行两年的时间,具体成效尚有待观察研究,但是就其现在所取得的成效而言,其可以成为一个在新建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较好选项。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4

【摘要】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对成员进行社会功能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健康知识学习等社区管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成员实施2年定期随访。并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进行评分,并作分析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成员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有帮助。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社区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指大脑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总称。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发育迟滞等六大类病种,有复发率高,病程长,易出现危险行为等特点,通常成年早期发病率较高[1],对患者及家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于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虽然还是以药物为主,但是由于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常不理想,复发率高,且社会功能恢复差。近年来,对患者心理上的辅助治疗逐渐受到重视[2],并且逐渐从医院、病房治疗转向社区。1996年以来,我国残联和政府部门结合我国情况,参考国外经验,在各地展开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和康复工作。为帮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奠定了基础。20xx年起,由中央补助的668项目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启了重性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新道路[3]。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xx年11月~20xx年11月登记备案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80例,两组患者均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人,对照组40人。其中观察组男23人,女17人,平均年龄(43.1±5.32)岁。对照组男27人,女13人,平均年龄(45.8±4.52)岁。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工作要求,进行常规管理。对干预组进行新型模式的管理,新型模式大致分为下面几点:

(1)聘请专家专门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为社区储备专业的精神疾病防治人员。

(2)开展全面精神疾病知识宣传与学习,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少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偏见。

(3)增加患者之间的来往与交流。互相交流治病经验,增进患者融入社会的速度。

(4)做好患者不同时期的随访工作,制定针对个人的管理方案,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

(5)定期进行康复咨询指导,通过医生与患者交流,逐一对社区管理重性精神病人进行分类评估和综合干预。

(6)指导患者进行工娱活动,提高患者社会生活能力。

(7)做好患者家属沟通工作,定期向家属了解患者病情,向家属提供疾病康复指导,定期组织患者家属参加精神疾病预防知识讲座[4]。

1.3判定方法

使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评分,以问卷形式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能力等方面调查。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患者随访2年,统计2年间两组患者日常情况,对家属就患者日常生活知识知晓情况做调查,并且为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其中对照组干预前SDSS总分445分,干预后466分。观察组干预前SDSS总分472分,干预后237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DSS总分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问卷调查情况,对照组在个人生活、责任心、社会活动等方面有所好转。

3讨论

当今社会中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重视,而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所以,现在的目标是将医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服务。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离院后,仍离不开定期的随访与康复指导。本文研究对比了对照组患者身体状况、社会能力、家庭职能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好转。所以,社区康复就是患者离院后进一步康复,恢复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做好社区定期的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做好精神疾病患者的的访问和跟踪报道。社区的服务人员定期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同时提供一些必要的义务咨询[5-7]。对精神疾病患者做好心里指导和生活上的服务,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有利于避免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同时社区应该积极开展针对心理健康的讲座,不仅让精神疾病患者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认识,同时对社区的其他人也有较好的预见性,可以降低精神疾病患者的复发率,同时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的能力。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期要在社区系统新型管理的模式下,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一同努力,相互配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8]。因此,做好社区新模式的管理工作,将会为患者回归社会,减少复发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通过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系统的康复干预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弘,刘津,何燕玲,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686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5(10):725-728.[2]李欣娜.兰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治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xx(8):81-83.

[3]栗克清,张云淑,张勇,等.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精神医学杂志,20xx,27(1):47-49.[4]冯斯特,刘素珍.国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xx,49(6):764-768.[5]王夏玲.近八成精神病患者处于脱管状态:社区管理精神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xx,28(8):3.[6]林祥吉,唐宏宇,史天涛.北京市危害社会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现状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xx,17(5):463-464.[7]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2(2):26-30.[8]栗克清,孙秀丽,张勇,等.中国精神卫生服务及其政策:对1949-20xx年的回顾与未来10年的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xx,26(5):321-326.

社区管理论文范例15

论文关键词 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

论文摘要 分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式规划方法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中应用的重要性,探讨了社区参与的合理性,阐述了参与的主体、必要性及主要步骤,提出了参与式规划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人们对自然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虽然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参与规划者过多地利用和依赖“自上而下”的传统方法。并且规划者和决策者本身不是自然资源的直接使用者,甚至不是当地居民,从而忽略了大量的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而项目的实施也很难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一种以社区群众为核心的方法作为补充。技术手段与参与式方法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无可置疑,在规划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从科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参与式规划方法认为技术方法是做好规划所必需的条件之一,不是进行合理规划的唯一途径,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制定出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区。同时,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在确定需优先解决的问题及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上,技术支持和农民的参与均有不同的作用和优势,如何达到二者平衡是关键。只有社区群众对制定的管理活动充分参与,达成一致后,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规划的合理性

社区参与环境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表明:

①当地社区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亚于外部科研人员对当地环境的了解;

②当地社区是环境管理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或受害者,社区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他们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决策的制定、实施及监测评估;

③社区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着当地的自然资源,没有社区广泛有效地参与,规划的实施将很难获得成功。

社区对规划过程的参与包括对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问题的识别、资料收集和情况分析;对自己做出的决策进行实施,可以大大增强群众的环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提高对所要实现的环境目标和自身责任的认识。同时,社区与外部科研人员的合作也显得非常重要,科研人员可以协助社区开展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并提供相关的信息。但这一合作的方式必须从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必须考虑到群众要从改善环境管理中长期受益,建立长效机制,短期的措施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环境改善。如短期内发放补助,当补助停止后,经济压力就会上升,社区群众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压力也会随之上升。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中参与的主体

所谓的参与,是为了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规划过程中发展社区同政府部门间有效的工作关系和伙伴关系。主要包括:让社区群众参与制定他们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决策;确保社区群众从项目的实施中受益,并分享项目活动取得的成效(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同时要让社区群众承担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各种社区资源(如:劳动力、管理、土地等),并积极引导社区对参与项目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监测评估。这样,从长期利益考虑能增加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和责任心。

在规划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各项活动中来,尤其要重视妇女、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村内的五保户、孤寡老人)、少数民族、主要资源使用者(如养畜大户)、村干部、较年轻的村民代表等。参与规划的利益相关者越广泛,越能减少决策过程中特权利益的影响。有效的参与式程序强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制定,所有的成员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规划和活动实施的一员参与其中。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群体的聪明才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由少数人来进行决策。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村内的好多事情由村委会来做决策,而村委会通常多半为男性,很可能是来自村内较富裕的农户,他们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利益相关者。但在制定改善环境管理的规划中只有村委会的参与是不够的,项目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建更具有代表性的新的村级机构,如项目管理委员会。要将项目的各项活动置于集体活动之中,提高项目活动的透明度、可信度、有效性及参与度,以便将来为社区在组织、实施项目活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然,在开展参与式规划过程中离不开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要根据规划和建设目标需求,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员等各方面的优势,鼓励更多层次、更多行业、更多部门参与到项目的活动中来。政府部门要做好角色转变,逐步从过去的指令型向真正的服务型转变,在整个参与式规划过程中,政府不是主导,而是为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协助社区开展项目活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参与式规划的必要性和主要步骤

以生态环境恢复或重建为目标的管理策略,意味着要减轻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并考虑相应的生计问题;这就要求在开展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与当地社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管理规划的活动;同时,要重点支持那些既能增产增收又能减少对环境非可持续性利用的活动。

参与式规划与传统规划相比,规划过程是整个项目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信息收集到技术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做得非常细致。其主要步骤包括:

①示范点的选定。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选择标准,如当地资源现状、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社区群众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来源、文化、民族构成等。

②开展大量的宣传和理念建设。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利用群众性集会等形式,采取广大农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社区群众介绍项目理念、项目开展的活动内容和具体做法,在村民同意接受项目新的理念和做法的基础上,参与项目的各项活动。

③开展培训,根据项目实施不同阶段的需求,要及时对政府人员和社区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从而协助项目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主要包括参与式方法和工具(包括:绘制社区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图、季节历、历史趋势矩阵等),技巧(访谈、交流),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维系因子,发现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等。

④制定管理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初步的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战略及所要支持的活动内容,分年度逐步实施。未来挑战

篇3: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该社区位于英国的萨顿市, 包括82套公寓和2500平方米的办公和商住面积。其理念是给居民提供环保的生活, 同时并不牺牲现代生活的舒适性。

由于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贝丁顿社区在设计和运作中, 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的资助, 萨顿市政府也以低于正常价格的地价作为鼓励。

贝丁顿社区处于高纬度地区, 夏季温度适中, 冬季寒冷漫长, 为减少建筑能耗, 设计者探索了一种零采暖模式。

小区节能措施

在规划与设计上, 建筑师采用了各种积极的方法以减少热损失:紧凑的体型以减少建筑散热面积;屋面、外墙和楼板选用了300毫米厚的绝热材料, 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 窗框选用木材以减少传热。

自然通风系统也得到了精心的设计。经过特殊设计的“风帽”可以随风转动, 利用风压给建筑物提供新鲜的空气, 并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 利用废气的余热来加热进入室内的寒冷空气。根据实验, 最多有70%的通风热损失可以在次热交换过程中挽回。

小区能源系统

社区的生活用电和热水供应由一台130千瓦的高效燃木锅炉提供。木材的来源则为其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临近的速生林。整个小区需要一片三年生的速生林, 每年砍伐近1/3, 并补种新的树苗进行循环。速生林种植在与小区相邻的生态公园内。

太阳能在小区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建筑做成退台的方式, 减少了建筑之间对阳光的相互遮挡;南面设置有玻璃温室, 冬天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提高室温, 夏天则可以打开作为开敞的阳台, 进行散热。

小区的汽车以电力为能源, 777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形成的峰值电量为109千瓦时, 可供40辆汽车使用。

建筑内设置了热量回收装置, 可将灯具、电器、人体、热水等产生的热量进行收集, 作为采暖能量的一部分。

综合效益

相比传统生态项目的高造价带来的低收益, 贝丁顿社区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以一幢典型的建筑单元来分析, 和相同面积的传统项目相比, 尽管在节能和环保措施上的投资额需要增加约52万英镑, 但是, 由于政府的鼓励, 地价得到了极大的优惠;由于市场反映良好, 平均房价高于普通住宅15.75%, 增加收入48万英镑;由于高密度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增加收入20.88万英镑。综合算来, 开发商可获得大约66.8万英镑的回报。对住户来说, 每年单是账单就可以减少约3847英镑。

而环境方面的收益更多, 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7.1吨, 节约水1025吨。根据入住一年的监测数据, 小区居民采暖能耗减少88%, 热水能耗减少57%, 电力需求减少25%, 用水减少50%。

其实, 贝丁顿并无多少高深技术, 只是整合了各领域的成熟技术, 把环保生态理念带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全世界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 贝丁顿的居住模式已经成为了全球典范。

篇4:和谐社区与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和谐社区;社区管理;社区自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23-02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层次来看,就是要构建和谐的社区。一个成功的、各方面关系都和谐的社区,从管理体制创新的方面来考察,应该是一个社区与政府之间以及社区各个主体之间互动都很好的社区。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要以和谐社区建设为基础,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一项就是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实现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即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强政府”和“大社会”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社区管理机制,这种体制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和社区自治这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不同的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最终能够形成一个和谐的管理秩序[1]。

一、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位于市区西北部,东起解放北路,西与盐都区张庄街道接壤,南至建军路,蟒蛇河,北至黄海路,皮岔河。街道自1983年成立以来,经过2003年社区区划和2005年街道区划调整,现下辖12个社区和2个村,区域面积10.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余人。辖区内有商业大厦,第二实验学校,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等重点企事业单位,是盐城市区传统的商贸,文化,教育,医疗中心。先锋街道党工委下辖党委2个,分别市城西村,东河村。

先锋街道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三者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它所建立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是: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委会构成的街道社区组织的一个领导系统;由业主委员会、治安联防委员会、社会保障委员会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了街道社区建设的执行系统;由辖区内居民、志愿者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构成的街道社区建设的支持系统。虽然先锋街道利用其准政府的力量在其社区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拓展了社区服务、发展了社区卫生、繁荣了社区文化、美化了社区环境,加强了社区治安,但是它仍然属于政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必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没有转变

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依然是以直接管理为主。街道办事处有明确的行政级别,是一级“准政府”,街道干部由上级任免,所以街道尽管意识到自己需要转变职能,但是从根本上还是很难转变角色,街道管理的事务较多,负担较重。街道不仅要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还要面对区委、办、局下放到街道部门的任务,例如市政管理科对应的区委办局有13个,具体的工作内容有28项。政府管理社区的手段还是直接干预,管得太死效果不佳,也导致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还不高。

(二)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公益性不足

从目前民间组织的活动状况来看,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发展存在公益不足的特征,当前慈善公益类民间组织只有3家,民间组织难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民间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结构不平衡,某些类型数量的相对不足而某些类型数量却相对较多。当前一些群众活动团体占民间组织的绝大部分,而慈善类、服务类的社区组织数量却较少,层次较低的传统型社区组织占社区组织的绝大多数,层次高的现代服务型社区组织比重较小,另外,绝大部分社区民间组织缺少专职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固定的活动场所、规范的组织机构等。而一些行业协会也因为资金短缺,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三)社区参与明显不足

我国的社区组织在民主选举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先锋街道以及大部分其他城市的社区还没有做到实行居民直选。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名单事先已被确定,选举过程也不是真正的民主选举,大部分的居民不了解所在居委会的干部候选人的具体情况,另外因为居民在这些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发言权,所以他们也不关心这些事。既然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做出社区相关事务决策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就难以提高,也就导致了社区参与明显不足。

二、和谐社区构建对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现实诉求

(一)社区服务多元化的诉求

和谐社区构建中对社区服务的质量的要求很高。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社区服务的对象从原来的特殊困难群体,已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乃至社区内各类机构,社区服务的内容从简单的单项服务发展成为多元的、全方位的系统化服务,创造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设施服务与互助服务相结合等多种服务形式[2]。另外,随着社区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生活质量和社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前的以行政隶属关系与行政命令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包办一切的社区管理体制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快建立各种能够提供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的组织、团体,并鼓励个人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这样调动各方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可以使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可以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安乐、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二)社区居民自治的诉求

社区居民自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社区的建设有赖于居民的社区参与。居民的自我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和谐社区建设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障社区管理决策的民主性。社区居民自治,其实质是基层社会民主建设的发展,是居民在社区中当家做主人的体现,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各种社区组织,加强群众民主参与,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实现稳定和团结有序,进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诉求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社区的稳定有序,只有社会的稳定有序才能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社区是社会活动的基本载体,城市社区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只有社区稳定了,国家才能稳定和长治久安。目前,我们国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问题也比较多,存在着各个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能把这些矛盾解决在基层和社区,那对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因此,必须改革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依靠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采取各项综合治理措施,充分发挥社区联系广大群众的作用。

三、以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为契机,构建新型和谐社区

正因为目前包括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在内的我国很多城市采用的政府导向型社区管理体制有不少的问题,所以需要转变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逐渐向自治型的社区管理体制转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

(一)转变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妥善处理,就是要弱化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宏观引导调控。一方面,要遵循“政社分开”原则,将社区综合治理的职能还给社区居民委员会来行使。清理、划分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以及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责,将属于社区居委会的权力还给居委会。另一方面,要按“政事分离”原则,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将行业职能类似的行业进行部门的合并,划定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工作职能的边界,将街道承担的一些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交给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来做,不要再层层下放到到社区,街道负责做好指导性工作。同时,还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管理权限,避免多头多层、交叉重复管理。

(二)扶持社区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实现社区管理自治

社区管理的核心在于政府基层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个社区主体共同参与下的社区自主治理。因此,我国一方面要注重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增强社区自治组织自主管理的能力,使社区自治组织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民众参与社区事务的自治组织,真正成为社区民众利益的代表者;另一方面要提升全体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引导居民发挥自身特长,提高社区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其逐步承接从政府有关部门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区服务,满足社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3]。

(三)转变社区理念,鼓励社区志愿活动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越来越渴望建立一种团结和谐、互助互利的人际关系,崇尚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的社会环境[4]。正是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使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使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得到了有机地结合,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的良好形式。当前我们所面对的诸如环境、社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单纯依靠市场和政府不可能全部解决,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而志愿者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可以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发挥它不可或缺的作用,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志愿者组织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社区的治理。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网络,能够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不但为社区增添了生机活力,而且改善了社区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大大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使得整个社区不断向着繁荣、进步、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扩大居民的社区参与

社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发展社区事业,使整个社区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水平,扩大居民的社区参与。可以采取居民直接民主评议和选举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人的方式;或者对所在社区的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做出评价和监督,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这种可操作的参与方式能够极大调动市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广大居民的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娄成武.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9.

[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66

[3]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8.

[4]史柏年.社区治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48.

篇5:社区7.1党员活动范例

首先,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了支部会议。白莲社区党总支书记谢惠娜同志向与会党员汇报了前阶段党总支的工作,对“创先争优”工作做了部署,并鼓励广大党员要加强党内文件纲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进而提高组织的整体实力。接着,全体党员一起观看了远程教育片--《小村官的大事业》,观看后大家交流心得,并就远程教育展开专题讨论。最后,全体党员举行了“七一”茶话会,党员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就“创先争优”等热点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七一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社区党员争当先进的意识,增强了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白莲社区供稿)

和平社区开展庆七一 听党课 讲党性活动

为庆祝建党87周年,活跃党支部生活,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增强全体党员党性观念和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7月1日上午,和平社区党支部举办的“庆七一 听党课讲党性”党课知识讲座在社区党员活动室进行。本次讲座主题为新时期党员应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特聘请县委党校丁青老师授课。社区党支部的全体党员、社区老党员代表、流动党员参加了本次党课的学习。

丁青老师从社区与党员的关系、目前社区的现状、老党员应如何发挥余热、社区如何为老党员搞好服务以及新时期的党员应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并教导社区党员做到三点:即坚持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坚持加强党员自身的学习;党员应关心支持社区建设。

通过此次学习,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他们纷纷表示,愿意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丰富经验,为社区建设工作做出贡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九周年,风华里社区党支部于7月1日组织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和社区工作人员60余人,开展“红色主题”喜庆“七·一”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隆重庆祝了党的生日。

活动中,大家齐唱《国歌》,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坚定了党员们的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爱党之情,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参会人员着装整齐,精神饱满,歌声嘹亮,共同演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歌曲,呕歌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八十九年的光辉历程,抒发了自己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激发了广大党员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工作、生活激情和精神风貌。在场的参会人员陶醉在激扬的歌声中,心中对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会上,还开展了“红色经典诗歌诵读”活动,社区党员代表、少数民族党员代表、少先队员代表及社区干部,进行了配乐红色诗词朗诵,不同民族和不同身份的代表们把红色经典作品诵读得朗朗上口,激人奋进;抒发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仿佛演绎出无数革命前辈以一颗颗赤诚之心,用生命和鲜血闪烁璀璨光芒,诵读活动弘扬和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活动体现了大家爱党、爱祖国的炽热之心,进一步增强了小学生们的爱

国情感,培养他们从小读爱国诗篇的热情。诵读的精彩表演赢得了群众的阵阵掌声。

此次活动引领着社区党员们在历史中沉思,激励着他们在历史的鼓舞中前行,在旗帜的鞭策下奋进。增强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下,让我们的爱国歌声更加嘹亮,爱国情怀更加热烈!

政治生日

7月1日,五华区大观办事处富春社区党支部的社区党员在社区敬老院开展党员服务慰问活动。当天该社区12名7月份入党的党员领取了“政治生日贺卡”,并以开展党员服务日的形式在“七一”建党节度过有意义的“政治生日”。

爱心捐助等

一、积极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

6月23日下午,开展了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社区党员、重点培养对象及入党积极分子12人踊跃捐款430元整。此次活动体现了支部党员们对辖区弱势困难群体的关心和温暖,也展现了我们各民族一家亲的好景象。

二、大力开展党团员志愿者活动

6月28日下午4时至7时,组织党员、团员、重点培养对象及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党团员志愿者活动,主要捡拾了辖区人员密集巷道的白色垃圾,擦洗社区告示栏及六组健身器材。在活动中,像老党员石玉昌、重点培养对象张素霞及马婷华阿姨等同志,他们年老体弱,但仍积极参与,虽然太阳晒的满头大汗,可还是忘我的参加此项活动,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经过三小时的辛勤劳动,使辖区告示栏及健身器材焕然一新,巷道整洁干净。这一活动也使社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在党的节日到来之际为辖区居民做了一次奉献。

三、组织开展红色教育

7月1日下午,组织社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及工作人员参观了乌鲁木齐市历史博物馆,使广大党员对新疆的历史及发展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家认真倾听了讲解员讲述新疆的辉煌历史和发展现状,纷纷表示新疆的变化让他们倍受鼓舞,相信新疆各族人民将会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

四、组织召开党员、企业代表座谈会

7月1日下午,龙泉社区党支部组织辖区企业代表及党员在社区三楼会议室召开了庆“七一”座谈会。支部党员及企业代表共13人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上,社区党支部书记对今年上半年的工作做了认真总结。大家回顾党的历程,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及企业代表们纷

纷畅谈了党的丰功伟绩与国家的发展巨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达了对党的生日的祝福。与会党员及企业代表们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党组织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拉进了党员之间的距离,今后我们要更加积极配合社区搞好党建工作。”

五、组织开展“小党课”活动

7月1日下午,社区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了以胡主席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小党课活动。此次活动共有8名党员参加,主讲人为社区党支部委员、副主任罗平同志。党员们认真倾听了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跨越式发展蓝图、党的惠民政策及新疆将驶入“快车道”的喜讯。“小党课”后,大家积极讨论,表示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此外,社区党支部积极向米东区委、街道党工委推荐了先进基层党支部及优秀党员,参加了由米东区委举办的庆祝建党89周年“天山放歌行”红歌比赛,参加了友好路街道党工委组织的宣传板报展评及百日广场文化活动。

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龙泉社区党支部的带头作用,体现了党员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所起到的突出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社区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安排

一、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主题: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契机,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组织社区党员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学习和交流,树立持续争先创优的理念,并辅以一定的党员活动,使社区党员活跃起来,长期建立社区先进党员窗口,使每位党员争做先进党员。

主题活动关键:

1、与其他社区交流学习,开展活动。

2、完善党小组活动。

3、结合庆祝党的生日开展党员活动。

4、建立先进党员窗口,树立社区先进典型。

5、在小型工业园区内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

6、建立党员公开栏,开设群众意见箱。

二、具体活动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宣传、学习与交流(x月x日——x月x日)

1、在社区(工业园内、多功能活动室、党员阳光服务超市等地方)内张贴一些宣传庆祝党成立90周年和争先创优方面的宣传单。

2、请上级领导来进行一次指导或讲课,社区干部和党员代表参加。

3、完善党小组活动,组织一次支部大会,结合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进行党员宣传发动。要求各党小组开展好活动,要有活动记录(一个月一次)。党支部及时和党小组长沟通,就活动及学习内容进行安排和检查。

4、针对社区党员文化层次较低的特点,搜集全国及本地优秀党员事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进行学习。

5、组织党员到其他社区参观交流,共同学习提高。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x月x日——x月x日)

1、组织社区党员看望退休老党员,有条件可以办一次茶话会,就如何提高社区党员素质,开展好党员活动展开讨论。

2、请社(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为新党员讲以前的事迹。

3、开展一次庆祝党的生日的小型娱乐活动(在多功能活动室),可以结合活动室现有设施安排活动。

4、在社区内开展党员服务活动:比如上门帮孤寡老人办实事,上街服务群众等,开展一次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活动。

5、在小型工业园里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树立党员的模范作用。开展在本职工作中建功立业的活动,提倡立足岗位,踏实工作,任劳任怨,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6、树立社区党员先进典型,建立先进党员窗口,贴照片,展示先进事迹,号召党员学习。

7、建立党员公开栏,展示社区党员好人好事、党员学习体会、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历史功绩、党员意见建议等。同时开设群众意见箱,欢迎广大群众监督。

三、巩固提升阶段(x月x日——x月x日)

1、由社区干部牵头,做好党员访查与沟通。

2、逐步完善“党员示范岗”、“党员公开栏”、“先进党员窗口”等,欢迎党员群众提出更好的活动方式方法。

3、多与其他社区交流沟通,多向领导请示汇报,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工作态度。

4、有条件可以开设学习班,学习文化知识、党的理论知识,提高党员素质。

四、总结与持续开展

1、社区每一阶段要有每一阶段的活动总结,活动结束要认真总结活动得失,有些活动成果要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2、将“党员示范岗”、“党员公开栏”、“先进党员窗口”等形式逐步完善并进行推广。

3、通过社区间经验交流,改善工作方式,为今后更好的开展社区党务工作打下基础。

篇6:竞聘社区主任演讲自我介绍范例

大家好!我叫某某,今年40岁,大专学历,党员。曾经担任过小学教师、工厂质检员,部队工厂保管员等,2008年由某街办招聘为A社区计生专干,2009年换届当选为A社区委员,分工负责党建、安全、综合治理、统计、民兵、纪检、信访等工作。回顾自

己三年的社区工作之路,天天与不同职业类型的群众打交道,不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而且深深爱上社区工作,与群众接下了深情厚谊。总体来看,我认为自己有三个特点:

一是我非常熟悉社区工作。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对涉及计生、基层党建、综治维稳、民兵、信访、民生等领域的工作非常熟悉,对相关国家政策和我市的新政策领悟较深,对社区群众的基本需求非常了解,能够宏观地把握并执行好相关政策,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入手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二是我非常熟悉社区管理。除了完成日常任务外,我多次参与了重大社区活动,在上级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我街道2009年户口整顿和2010年人口普查工作;2011年狠抓了社区消防管理,初步形成工作亮点,某某社区代表街道接受市消防支队检查,获得各级领导一致好评;2012年我具体负责网格化管理,在摸索中不断创新,将社区所有楼栋及周边商户纳入网格之中,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干部、楼长、群众代表组成的队伍,形成了覆盖社区的安全网络,越级上访事件和违法案件明显减少,社区综治水平与维稳工作明显地上了一个大台阶。统筹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三是我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街道交付的各类繁杂任务,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都能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完成,到位落实上级精神;对于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我总是主动地与各上级机关协调沟通,全力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对于居民之间东家长、西家短的纠纷矛盾,不管是在休班日,还是在家休息的晚上,只要接到一个电话,我总是快速赶到现场,带着感情去服务。

上一篇:希拉里克林顿退选演讲下一篇:村庄规划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