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4-05-19

中华职业教育社(精选8篇)

篇1:中华职业教育社

XXX市中华职业教育社改革方案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和团结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政府推进统一战线和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根据《XXX中华职业教育社改革方案》(厅字〔XXXX〕XX号)和市委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部署要求,现就XXX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市职教社”)深化改革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和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总体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六个坚持”基本要求,牢牢把握“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立社宗旨,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把职业教育界、民办教育界人士和广大社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XXX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灵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为党分忧、为民谋利,不断强化责任和担当,引导和团结所联系群众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工作效能。针对统战意识不到位,代表性、广泛性不足,联系和服务基层的工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着力解决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组织建设、机构设置、工作方式等重点问题,确保市职教社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更加鲜明,服务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的能力水平更加凸显。

坚持面向基层,提高服务能力。牢牢把握党领导的群众团体这一政治属性,密切联系和服务基层,建立健全基层组织,扩大联系范围,依法依章开展工作,团结致力于推动统一战线和职业教育、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调动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力量,助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参与社会治理。

(三)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坚定不移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强化问题意识、改革意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增加职教社活力和效能,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服务品牌,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在围绕中心中定位,在助推发展中献力,在改善民生中尽责,真正把市职教社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团结联系海内外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人士的群众团体,成为在我市统一战线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职业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为实现我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力量。

二、改革任务

(一)改进领导机构人员构成,优化机构设置

X.增强领导机构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市职教社全市代表大会代表中来自职业院校、民办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基层代表的比例要达到XX%左右,减少党政领导干部所占比例。同时,参照省社组织构架,扩大市职教社社务委员会规模,合理确定职业教育界代表人士、民办教育界代表人士、非公经济代表人士、新媒体代表人士、港澳台代表人士等所占比例,来自基层一线的委员比例不低于XX%,非中共人士不低于XX%。

X.优化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着眼新时代我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适应市职教社工作和发展需要,聚焦群众需求,更新思路理念,优化机关职能,明确职责机构编制等事项。精简事业编制X名,精简XX%;精简内设机构X个,精简XX%。建立扁平化、项目化工作机制,形成面向基层、设置合理、运转高效的格局。优化调整后,市职教社事业编制由X名调整为X名,内设机构由X个调整为X个(职教科)。

X.探索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路径。突出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特点,加强市职教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积极为我市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界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争取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统战部的领导和支持,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建立社员中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基层一线职业教育工作者、民办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社员群众直接沟通机制,了解基层和群众诉求,畅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社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群众代言、建言的作用,增强全市各级职教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创新服务大局的工作载体和方式

X.突出特色,打造工作品牌。根据市职教社“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点和要求,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攻坚等中心工作,广泛联系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积极搭建职教平台,明确目标任务,探索发展路子,提升群众参与度,推动温暖工程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根据自身特色,加强同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做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温暖工程技能培训、帮困助学、职业技能竞赛等品牌,不断提高项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X.探索建立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工作机制,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创新。认真研究全面深化改革对群团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要求,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职教社服务政府职能转变、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在我市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探索建立市职教社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工作机制,拓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新领域,创建符合市职教社工作特点的社会治理服务新品牌。

X.维护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立足维护职业教育界与民办教育界权益的重要职责,创建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需求调查制度,推动有关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帮助解决办学、就业、学校发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形成维护职业教育界、民办教育界权益的工作合力。

(三)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X.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的体制机制。保持和增强全省各级职教社组织的政治性,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各级职教社要自觉接受党委统战部的领导,自觉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各级党委尤其是党委统战部要加强对职教社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职教社工作的专题汇报,及时了解、指导和帮助解决职教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职教社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等有关方面的交流合作,协助解决好人员、经费、办公条件等实际困难,为职教社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统战部门牵头,组织、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等有关部门支持职教社格局的工作。

X.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社会治理创新需求,充分发挥市职教社作为群团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独特作用,主动争取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推动建立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机制和委托承接机制,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

X.健全和落实主任、副主任和社务委员的工作机制和履职机制。健全社领导会议制度和工作制度,切实落实社领导联系基层、联系院校、联系社员和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责任的“三联系三落实”制度。充分发挥兼职领导在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活动、调查研究、反映诉求、维护权益、服务社员等重要活动中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务委员履职机制,为社务委员开展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探索建立社务委员退出制度,明确退出的类型和程序,加强对社务委员队伍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

三、组织实施

在市委统战部领导下,成立市职教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改革方案实施工作,并根据改革方案进一步分解细化改革任务和目标时限,形成更具操作性的实施举措,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篇2:中华职业教育社

关于表彰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

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

为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在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开展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

在全国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经过逐级推荐审核、评审委员会评审和网上公示,最终评选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个;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个;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个;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个;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个。名单如下:

一、优秀学校奖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达拉特技工学校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市金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敦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职业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技师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中南工业学校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海南省技师学院)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云南省财经学校

蒙自市职业高级中学

西藏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杰出校长奖

武马群 北京信息职业学院院长

林安杰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校长

刘建平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宋春林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院长

吴宗保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院长

马魁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

常新英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韩二刚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李丙亮 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牛三平山西工商学院院长

阎图强 山西省贸易学校校长

王文臣 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校长

张亚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冯德春 鞍山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刘耀辉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家青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洪霞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校校长

孙绍年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傅耀祖 上海市南湖职校第二分校校长

张巨浪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校长

王乃国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长

姜 峻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周 俊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

周大农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丁金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田 敏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怡民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列年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汤有祥 上墅教育集团董事长

邹 斌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建明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长

陈献军 安徽红十字会卫生学校校长

王源峥 合肥服装学校校长

张运椅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校长

张迅捷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

张玉青 南昌汽车机电学校校长

王一民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校长

赵建国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崔西展 青岛电子学校校长

盛振文 山东协和学院院长

矫 超 山东科苑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刘玉祥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

孙甫杰 濮阳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蔡泽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永强 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余克泉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杨可以 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朱厚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郭正良 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校长

严 振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院长

陈光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孟强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吕静锋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姚立宁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肖开宁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林 胜 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校长

杨和平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

何仁聘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何 旭 重庆市聚英技工学校校长

魏庆曜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黄宗良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校长

马洪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 颖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校长

刘崇文 贵阳市英才学校校长

李华伦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校长

廖晓琼 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西 洛 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张权民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马 宏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校长

刘胜利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校长

王国强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杨守林 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 和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汤万龙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何大同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院长

吴占鹏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校长

吴梦军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杜志忠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三、杰出教师奖

陈 济 北京市商业学校教师

老 青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向 军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师

汪珊珊 北京市外事学校教师

邓 宁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王汝梅 北京市财会学校教师

贾海瀛 天津职业大学教师

杨中力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潘海生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

翟 津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杨 丽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师

罗 维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教师

白 洁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树晗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孙海燕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现彬 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文柱 河北省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教师

陈兰云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教师

赵晓芳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教师

孔 红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黄明河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韩高峰 内蒙古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王雅莉 内蒙古临河区第一职业中专教师

张邦建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秀双 鞍山技师学院教师

王素云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教师

付建玲 吉林女子学校教师

姜惠民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雍丽英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素玲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教师

冯永谦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师

朱 燕 中华职业学校教师

王培坚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

颜苏勤 上海商业学校教师

张 斌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教师

朱照红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谭燕泉 南京卫生学校教师

刘克军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教师

赵 杰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蒋 玲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马 斌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德堂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周晓峰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

孔德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

姚志恩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师

韩慧琴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朱耕深 浙江省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凌 静 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贾海峰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师

贾 芸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胡常海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王海安 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教师

鲍俊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 松 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源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如涯 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全福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教师

朱灵通 江西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教师

肖忠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崔世玉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教师

刘纪新 青岛黄海学院教师

明 晖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曾招喜 济南职业学院教师

蒋德志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教师

任瑞香 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刘天真 青岛电子学校教师

刘振武 湖北省英山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郭承焦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教师

关 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

郭 萍 仙桃职业学院教师

廖克斯 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教师

刘信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陶 艳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肖新丽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侯建军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袁 亮 湖南省郴州工业交通学校教师

佘正德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王新中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朱方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余明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旭芳 海南省旅游学校教师

谢必武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师

王瑞敏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向贤兵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马国强 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余欣荣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张并劬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蒋道林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教师

龚碧玲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教师

方 澜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秦政义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黄 英 四川省蚕丝学校教师

刘 强 成都铁路工程学校教师

王成琼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程 辉 贵州省建设学校教师

黄艳萍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发高 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教师

姚滇滨 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师

洛布桑珠 西藏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张宗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韩小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雅乐 陕西银行学校教师

何彦峰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赵忠宪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刘志林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朝霞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许 斌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段平宁夏海原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曹兴举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晓红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四、优秀理论研究奖

柳燕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吕景泉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陈 衍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向军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郭 扬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任君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李梦卿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元俊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五、杰出贡献奖

李家杰 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

希望各地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宣传受表彰单位和个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引导本地区广大职业院校和职教工作者向先进典型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化职教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希望获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4年5月6日

篇3:中华职业教育社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出席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省委书记栗战书出席并讲话,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主持会议。

受中央统战部委托, 中央统战部一局副巡视员穆雪锋向贵州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表示祝贺。中华职教社总干事陈广庆,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忠良, 副省长刘晓凯, 省政协副主席刘鸿庥、孔令中、武鸿麟、班程农, 辽宁、广东、西藏、重庆等省 (自治区、直辖市) 中华职教社负责人出席成立大会。

在成立大会前的选举大会上, 贵州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次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贵州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届社务委员会委员、主任、副主任。

篇4:中华职业教育社

仪式上,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杨栋梁代表学院15000名师生致辞,热烈欢迎成思危理事长和湖南省及有关厅局领导参加签字仪式,并简要汇报了学院的发展建设情况。

成思危理事长社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又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华职教社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作用;既可以把学院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基地,进一步发扬职教社的办学传统,促进职教事业的发展,又可以使学院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实验与研究基地,探索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措施,充分发挥其在中华职教社系统的示范作用。

成思危理事长对湖南省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提出了几点希望,他指出,一是在共建过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将按照协议的要求,发挥中华职教社“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优势,广泛吸纳海内外教育资源,支持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展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窗口学校。二是希望湖南省政府把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纳入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在政策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希望学院以共建协议签订为契机,把学校工作进一步推进,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要培养德才兼备、手脑并用,既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改革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声誉,乘势而上,力争进入国家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办成国内一流的高职学院。

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代表湖南省委、省政府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说,多年来,中华职教社对湖南省的职业教育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次,中华职教社又与湖南省政府共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华职教社对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给湖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梅克保副书记指出,共建协议的签订,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跻身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创造了条件。湖南省政府将切实履行在共建中的职责,把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纳入湖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在学院的精品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重点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培训、领导班子配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加大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把该院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仪式上,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甘霖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建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协议。

篇5:中华职业教育社

闽、浙南、赣东南职业教育考察学习报告

为加强我市职业教育院校与海峡西岸地区职教院校的联系,借鉴外地的经验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市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组织我市部分职业院校的领导于2010年6月3日至9日赴福州、温州、衢州、南昌、吉安、赣州等六市学习考察,寻求我市职业教育与海西周边地区合作发展的机会,参观了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和重点学校,并就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与产业对接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学习考察团由市政协原副主席庄威带队,市政协副秘书长、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徐楚炫、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林金水以及厦门南洋学院、厦门华厦学院、厦门兴才学院、厦门电子职业学校、厦门五齐人文职业学校、厦门软件学院等学校的领导参加,民革厦门市委、市教育局高教处也派员参加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用六天的时间,行程超过3000公里,召开座谈会7场,分别参观考察了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温州职业中等专科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衢州振华工贸学校(民办职业院校)、赣州市卫生专科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较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关学习考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六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加强并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形成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地区经济的共识。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把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统筹进行规划;衢州市提出要打造浙、闽、皖、赣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教训中心;南昌市则提出要“使南昌成为全国一流的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唱响‘学在南昌’的品牌”。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制订了一系列鼓励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加大了财政投入。自2007年起,温州市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办学奖励等。特别是为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温州市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每培养一个毕业生奖励民办高职院校800元,对自建校舍办学的民办中职学校每培养一名毕业生奖励600元。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办教育的发展路子。

尽管衢州市地方级财政收入不足40亿元,但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5亿多元,用于职业教育骨干学校的建设,市财政还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奖励优秀职业院校的师资培训、重点专业建设等。南昌市根据本市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需要,市政府鼓励职教院校重点围绕本市的支柱产业建设30个示范性专业。规定:重点专业在招生上可提前批次,扩大名额,优先安排师资培训。对被评为重点专业的学校,政府给以奖励。被评为省、市级重点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一次性分别奖励专项资金40万元和20万元。

在对职业教育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各地政府还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职业院校的整合。他们一方面理顺管理体制,调整校网布局,撤并办学欠规范的教学点或分校。另一方面,在职教资源整合和重组中,做大做强骨干学校。这样,既有利于优化职教结构、合理配置专业,也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我们考察期间所参观的5所公办职业院校,都是经过整合,成为国家级示范院校或重点院校。他们的校园占地面积都超过600亩,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二)职教办学理念先进,改革创新意识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

本次组织我市职业院校的领导赴榕、浙南、赣东南学习考察,其初衷是为了加强与海西职业院校的联系和合作,然而,在与这些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交流后,我们发现,这些地区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创新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厚德强技”的办学特色;吉安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联合办学,推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鼓励企 业举办学校,促进了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温州市借助民间资金丰裕和市场机制灵活的区域经济优势,率先进行了教育投资和办学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政府为主、全社会办教育的发展道路。温州职院学院从改变校园形态入手,积极引进27家知名企业的生产车间和研发机构入驻校园,校企共建了一批体现“三个合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教室与实训室合一”,掌握基本技能;“实训与生产合一”,培养综合技能;“毕业设计与开发服务合一”,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是职业院校切实把为本地产业发展的理念贯彻在办学的全过程。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介绍其发展经验时,特别提到职业院校的发展要强化区域性。他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是区域性的高校,只有服务好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只有与本地人才市场对接,才能实现人才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他们一方面主动行动,根据温州市的支柱产业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一方面主动出击,与区域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形成了“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的全新的办学模式,在学校建立了温州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温州家具研发中心等一大批与温州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研发中心与实验室。

三是克服同质化办学,学校的办学特色明显。学习考察过程中,我们对每一所学校都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福建交通职业学院突出交通、公路、海运及安全生产等领域技术与管理的专业;温州职业技术 学院积极推进以民营企业岗位(群)为基础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和“以产带学”、“学做合一”、“双证并举”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合办“正泰班”、“奥康班”“德力西班”等三十多个订单班、虚拟订单班,与行业协会联办中国鞋都技术学院、温州服装学院、温州轻工学院等三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与民营经济互动、与企业行业共赢”的办学模式,被《光明日报》誉为“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衢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资源优势,对接江西上饶、四川仪陇等西部欠发达地区扶贫培训,被命名为国务院扶贫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一系列称号;赣州卫生学校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与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国内一流医院建立了学生实习关系,扩大了学校的影响。

(三)发展职教人文环境的形成,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教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当前,面对着“技工荒”、“大学生分配难”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宣传和培育发展职业教育的人文环境,逐步成为我们考察的这些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和职教举办者的一个共同行动。

衢州市通过硬政策调控普职发展,他们规定:“各地在加快发展高中段教育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对初中后分流的宏观调控,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以上;省教育强县应率先垂范,凡当年中职招生比例低于50%的,不得申报教育强县,评上教 育强县后连续两年达不到要求的,取消‘教育强县’称号。”把“普职比”当成考核教育强县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票否决。

温州市大力推进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他们对积极参加校企联合办学,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2007年以来,每年开展省、市级职业教育优秀校外实习基地评选活动,被评上的企业可奖得过10万元的财政奖励。

“适销对路”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赢得了声誉。我们考察的所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5%,毕业生已经不单纯追求就业,而是对就业后的个人注重发展、就业质量有了选择空间。温州机械职业学校还实现了“有偿分配”。

二、启示和建议

本次考察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深层的思考,为此建议:

(一)政府应发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从各地的实践看,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对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进行统筹协调和整合、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对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行评估、让学校有更多自主办学的权力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建议组织力量,对近年来我市的职业教育进行较深入的调研,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对重点专业给予扶持,引导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设置骨干专业,为我市的产业发展服务。应制定政策措施,积极促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参加的职教联盟。要加快职教资源的整合和重组,特别对特别是 对那些未取得正式办学资格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办院的实际困难。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市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我市职业技术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为产业服务的课程开发、校企合作办学的奖励等等,支持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民办院校每培养一个毕业生,应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经过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资格的,应给予奖励;对为职业技术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并在校企合作中取得成绩的企业,应给予表彰。建议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实训期间的保险经费,由市财政安排资金解决。

(三)职业教育发展要创新办学模式

客观地说,我市职业教育理念并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小而全、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浪费、授课模式僵化等照搬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需要改进和创新。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强化职业教育的区域性观念,突出实践性特点,创新我市职业校院的办学模式。应鼓励职业院校进行“前校后厂”的偿试,企业在职业院校中设立生产车间、研发机构的,应在土地使用及税收上给予优惠。

(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学习交流

篇6:中华职业教育社

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召开第三次社员代表大会

作者: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7期

6月29日,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三次社员代表大会在重庆市隆重举行。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翁杰明,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全国A大常委、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程贻举,重庆市人大副主任卢晓钟,重庆市政府副市长谢小军,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重庆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丁祥龙,重庆市教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重庆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重庆市委统战系统各单位和区县党委统战部、区县职业教育社负责同志以及第三次社员代表太会的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大会。

会议分别由程贻举、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傅正洪、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陈文华主持。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韩建敏代表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重庆市教委副主赵为粮代表市教委先后向大会致贺词。

翁杰明代表中共重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了以程贻举为主任的第二届社委会在领导全体社员建言献策、推动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温暖工程”、抗震救灾、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加强对外联络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等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向长期关心支持职教事业的老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篇7:中华职业教育社

培训班上的授课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

韩晓光

一、深刻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温暖工程公益项目 温暖工程是一项大型社会化、综合性公益项目,旨在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组织多种社会力量参与,面向社会困难群体开展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就业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施16年来,社会参与广泛,资助规模巨大,公益绩效突出,所形成的项目形态值得深入剖析。

(一)温暖工程项目的现实意义

1.温暖工程是职业培训扶危济困社会功能的规模验证。由于历史、社会和体制的原因,普通教育还不能够实现对贫困地区的反哺,而职业教育直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联结,具有较为确定的扶贫绩效预期。温暖工程资助贫困家庭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家庭摆脱贫困。参加培训后就业的温暖工程受助者,普遍较没有受过培训的从业者获取了更高的收入。

2.温暖工程是中国特色非政府组织发挥独特社会功能的积极实践。非政府组织具有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非政府组织在各国社会事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温暖工程“为国分忧,为民效力”的指导思想,直接体现了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价值追求;它的实践更表明,中华职业教育社具有整合社会资源的独特优势,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3.温暖工程是构建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的典型示范。温暖工程在没有刚性筹款平台的情况下,通过项目制模式的推进,取得了成功。多年来,温暖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大力加强了项目实施地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新型农民,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技术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人才支撑,成为具有示范意义的构建社会化职业培训体系的典型例证。

4.温暖工程是服务国家社会建设大局的民心工程。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利益关系及其公共需求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处理不好,就会激化矛盾。温暖工程自实施以来,一直秉承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进步的理念,以拾遗补缺、协助党和政府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为已任,是政府扶贫的有力补充。

5.温暖工程是职教社组织建设发展壮大的工作依托。温暖工程的有效实施,不仅温暖了受助群众,同时也“温暖”了职教社,使中华职教社自身得到了发展。职教社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影响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直接带动了基层职教社的组织建设,许多省级、市级乃至县级职教社因此成立。有的地方社还解决了工作用车、编制、经费等实际问题。

(二)温暖工程的管理模式

针对温暖工程的实施环境,中华职业教育社借鉴国际经验,确立了实施温暖工程的项目制模式。项目制模式的前提是社会化,手段是过程控制,核心是资金效率,由四个要素组成。

1.契约化。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内部实施项目靠文件作出规范和协调行动,社会化前提下的项目实施则应该依靠法律确定合作关系。

2.动态监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若干控制节点实施监控,称之为动态监控。借鉴质量管理理论,根据温暖工程的项目要求,在确定控制节点后,制定了动态监控的措施。

3.过程公开。公益项目的公开运作关乎项目成败,公开运作一方面可以杜绝对公正性和资金使用的怀疑,另一方面,也是调动各方面充分参与项目的基本要求。温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通过联签的方式做到信息及时有效的公开。

4.效果评估。效果评估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一环,是借助于科学评估工具对项目作出的可定量判断的全面评价。温暖工程的评估借助于第三方机构。2007与2009两年,分别接受了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两次评估审计。两次审计均得到了很好的评价。

(三)温暖工程取得的成绩

2005年10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启动“温暖工程百县百万农民培训计划”,使温暖工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5年,启动可口可乐农民培训项目和“金鹰项目”。2006年,开办“服务奥运中职班”,创造职教扶贫新模式。2007年,为战斗在新疆屯垦戍边一线兵团职工送温暖。2008年温暖工程(斗山)培训中心在湖南长沙建立。2009年,新农村带头人培训成为温暖工程延伸农民培训的新亮点。2010年,“温暖工程就业助学计划”成为贫困学生助学模式的新创举。2010年启动实施的同心温暖工程毕节项目日益成为统一战线“同心·智力支持工程”的品牌项目。2010年启动同心温暖工程新疆项目,创造了智力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的新模式。温暖工程到目前年已经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035万人,帮助272万人就业,资助贫困学生53.3万人。温暖工程的服务对象多样,包括农民、下岗失业人员、特殊群体和贫困学生,实施区域遍布全国,已成为我国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社会公益项目。

《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正式把温暖工程与光彩事业、智力支边一起列为统战系统为社会作贡献的三大项目。温家宝总理于2005年7月专门就温暖工程作出重要批示,贾庆林主席出席温暖工程实施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良玉副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杜青林部长对温暖工程都作出过重要指示,给予充分肯定。

(四)温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温暖工程虽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总体上来说,温暖工程的规模和影响还不够大,在项目管理上统筹力度也不够,所取得的成效与职教社作为全国性团体的地位、与中央统战部的要求、与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认为,下一步应在以下5个方面加以努力:

1.继续坚持发挥统一战线政治优势,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温暖工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关心与支持。要继续坚持依靠统战部的领导和帮助,积极寻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支持。要充分发挥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优势,广泛联系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注重团结民办教育和民营经济界人士,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不断巩固壮大队伍,为温暖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组织依托和强大的力量支持。

2.建立有效资金保障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体系,是保证温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回良玉副总理的关心支持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有望于今年正式成立。要严格按照基金会的运作模式进行运作,形成保证温暖工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希望其他各地方社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筹措资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3.继续创新运行机制,提高项目的科学发展能力。在现代社会,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是社会的三大支柱。政府与民间组织不是简单的管理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协商关系,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需要整个社会体制的变革,有许多难题等待解决。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和职教社工作发展需要,学习现代社团知识,熟悉现代项目制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借鉴国际NGO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努力做到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

4.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项目。在温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紧紧抓住弱势群体以及受助群体的利益诉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温暖工程项目。要对培训模式、培训对象做一些调整,使培训更切合社会的需求。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中长期的、技术性较强的工种的培训,争取培训一个成功一个,让学员毕业后成为真正的技术工人。

5.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温暖工程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对温暖工程的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拍宣传片、出宣传画册等,但与其他公益项目,如阳光工程、希望工程等相比,我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低得多。这对提升温暖工程的品牌、扩大温暖工程的影响都是不利的。在今后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要一手抓项目的落实,一手抓宣传,让温暖工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努力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思想源泉 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山者,他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理念,高度概括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他倡导“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念,指明了职业教育的最高理想。他推崇“双手万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理念,从本质上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他提出平民教育的主张,将“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列为“办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之首”,指出“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也无有是处”。他提出职业教育应该重心向下,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他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改变了单纯就职业教育办职业教育的缺陷,把职业教育纳入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中。他提出“敬业乐群”、“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等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强调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二者并重,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二)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要有所作为

长期以来,特别近年来,我社在如何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如何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支持地方社办学实践。办学实践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黄任老创立职教社服务社会的主要工作。09年总社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特别是榕明理事长上任以来,总社考虑多方面因素,不再亲自主办中华职教大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和扶持各地方社建立一批省级职教学院。在总社的支持下,在各地方社的努力下,许多地区先后创立了或正在筹备职教学院。希望你们把学院办好,办出职教特色,办成品牌,用实际行动助推当地的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各地方社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有条件的可以继续加强办学实践工作,总社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帮助和指导。

2.创立和主办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于2007年创立,并在2009年顺利通过国务院组织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专项审核。去年10月,总社在全国政协礼堂成功召开了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这一奖项已成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传统表彰项目,成为通过导向作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手段,成为得到职业教育界广泛认可、具有很高荣誉感的知名奖项。在它的推动下,目前已有部分省社创立了省级的黄炎培职教奖。

3.举办高职校长培训班。去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共中央党校共同举办了首届高职院校校长培训班。参训校长通过学习,明确了发展思路,提升了办学质量与效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今后,我们争取把这项工作办成一个品牌项目。此外,去年总社组织了部分高职院校老师赴台考察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社拟于今年11月份继续组织职业院校负责人赴台湾交流学习。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近年来,总社努力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和社会的需求仍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学习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指导新时期职业教育实践,谈几点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是立足国家战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1917年1月,黄炎培发表《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一文,把职业教育的实施与挽救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之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国家最困难的生计问题。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职教社的社会实践中,也成为职教社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成为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加快培育专业化高技能人才,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新型技能人才在自身的劳动过程中完成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进而推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注重创新工作机制,坚持社会化办学方针。黄炎培先生反复强调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实现社会化。“办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深刻阐明了“离开社会无教育”,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道理。我社要充分发挥“民间性”的优势,发挥联络广泛的特点,创新工作机制,以社会化的模式进行职业教育的推进工作。

三是注重拓宽服务领域,助推职业教育发展。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理论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实践课题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一些新的鲜活经验迫切需要总结推广。职教社作为有近百年的职业教育团体,要充分发挥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对职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助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社拟于今年组织成立全国高职校长联谊会,进一步打造职业院校沟通交流的平台,助推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方社可以努力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工作方法,拓宽工作领域,用实际行动推动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四是注重面向人人的教育,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和社会分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和复杂。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这表明党中央对问题严重性的清醒认识。作为党领导下的职业教育团体,要采取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通过实用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法,按照“不厌其小,务求其实”的要求,为从业者提供基本的生产技能培训,为更多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创造获取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做出了一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三、突出“三性”特点,进一步做好组织建设工作

(一)我社组织工作的特点和现状 1.我社组织工作的特点

一是职教社的“三性”特点。从职教社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工作来看,职教社既不是制定政策、落实政策的教育部门,也不同于民主党派,而是作为一个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肩负着使命,责任重大。因此我社组织工作也要体现这“三性”特点,是党和政府联系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代表人士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我社具有的统战性,在具体落实地方社主要领导或者社务委员会的人选时,一般按照党外人士不低于总人数50%的原则。职教社的教育性决定了我们在考虑社务委员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的人选上,要考虑来自教育界的专业人士、职业教育工作者、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同志。职教社的民间性,很重要的就是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除了目前已经有的如民主党派办学等力量,还有很多民办教育等社会力量,要发挥职教社广泛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优势,把这些力量发动起来。二是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三级组织结构。《社章》第三章讲的是职教社的组织制度:“本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具有指导关系。本社的各级组织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全国组织:全国代表大会是本社最高领导机关。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领导全社工作,完成选举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任免总干事等工作;理事长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工作;总干事在常务理事会领导下,综合管理本社日常工作,副总干事协助工作。

地方组织:地方组织设立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辖市、县级市。由代表大会或社员大会、社务委员会组成,社务委员会领导本地区工作,设立主任一名、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其中,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组织的筹建或撤销需要经由常务理事会批准,省辖市、县级市地方组织由省级组织批准。

基层组织:我社的基层组织为社员小组,三名社员以上就可以成立。社员小组执行上级组织规定任务,结合身边实际情况开展组织章程范围内活动,完成发展社员、反映实际问题、传递社刊等具体工作。

三是体现群团工作灵活性的特点。除了上述的三级组织结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还灵活地采用了特邀顾问制度,并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尽力争取来自统战、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经济领域的相关领导和专家支持,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学者的作用,帮助职教社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要研究群团工作的规律,体现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2.换届以来我社组织工作的现状 十次代表大会以来,我社组织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一是地方组织建设有了新进展。为推动没有地方组织的省份成立职教社,张榕明理事长分别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调研,向当地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介绍职教社的工作和宗旨,得到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2月,青海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2011年4月,贵州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随后的6月,广西自治区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我们的省级社又增加了三个。除此之外,山东省中华职教社筹备组已成立,新疆等地也正在为成立省职教社做相关准备。

截止到目前,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建有省级地方社21个,副省级社5个,直属市社1个,筹备组5个,206个地县乡级社,共有地方组织233个。个人社员3.2万余名、团体社员近2000个。

二是地方组织工作条件明显改善。在张榕明理事长的积极推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社地方组织工作条件明显改善,组织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成立了省级社3个,新增个人社员3000余名、团体社员171个。北京、山东、四川、吉林、新疆等省、市、自治区职教社的筹建工作正在积极进行当中。

三是做好组织建设情况统计等基础工作,筹建组织工作数据库。总社在去年开始着手编制组织工作数据库。数据库建成后,将实现我社组织管理工作信息化,可全面收集社员、团体社员及总社机关和地方社的组织状况、组织结构等相关资料,对组织信息进行快速分类、查询、统计、打印等处理,为总社和各级地方组织制定组织发展规划,开展业务工作提供全面、精确的组织信息和决策依据。四是加强沟通,推动地方组织完成换届任务。截止2009年底,仍有河北省、安徽省和吉林市社没有完成换届任务。我们多次与三地统战部进行沟通,督促、帮助他们完成换届工作。截止到目前,河北、安徽未完成换届,青岛、辽宁、西藏应在年内换届。

3.组织工作的一些不足

换届以来,我们在总结组织工作发展的经验的同时,也注意到职教社组织工作的一些不足:

一是组织建设和工作发展仍很不平衡。从目前看,我社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还很严重,各地方社之间差异比较大。有的地方社在政治上有党委统战部的领导和支持,业务上有教育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有充足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宽敞的办公场所,工作得到有力保障。而有的社却是组织上无所依靠,业务上缺乏指导,没有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匮乏,开展工作举步维艰。特别是“三无社”的同志们,完全是靠对职教社的热爱无私奉献,工作困难重重,仍然坚守岗位,力争有所作为。当然,还有的社,虽然不是“三无社”,但开展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工作只满足于应付上级任务,没有自己的品牌,陷于疲沓。而一些地县级社,因为社领导关切重视与积极筹措,即使在条件不足、人员经费都不够的情况下,仍然把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二是广大社员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和积极性还调动得不够。社员,是职教社组织发展的基础构成,“以服务强社”的方针包含了为社员服务的内容。目前,有一部分社员加入职教社后,由于缺少参与职教社工作的渠道和机会,时间久了成为挂名社员,对职教工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还有的社员整体年龄偏大,年轻社员和在职业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很少。今后我们要研究社员发展建设的规律,本着“坚持标准、积极发展、合理布局、改善结构”的原则,有意识地把那些热心职业教育事业的人士和企业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办学水平较高的职业院校吸收到社员队伍中来,通过开展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宣传交流、出访考察等服务,进一步调动广大社员参与职教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职教社的凝聚力,密切职教社与广大社员的联系,扩大职教社的覆盖面。

三是总社对一些活力不足的地方社的指导不够充分,缺少对全社组织工作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组织机构需要相应的评估体系来完善和加强,各地方社情况不同,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目前只是泛泛了解,并没有建立一种制度进行考量,导致目前缺乏对各级地方社工作的横向、纵向评估,没有很好地发挥典型、鼓励先进,缺乏帮助和激励活力不足的地方社开展工作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加强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1.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加强组织建设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职教社是带有统战性质的职教团体,党委统战部门的支持必不可少。帮助地方社解决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办公场所缺乏等关系组织建设发展的迫切问题都只有紧紧依靠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才能推动各级职教社不断攻坚克难,焕发生机和活力。职教社是社会团体,在工作中要善于发挥统战性和民间性的特点,更多的时候要借船出海,借力使力。

2.以工作拓展推动组织建设、以组织建设保证职教社事业发展 开展社会服务,特别是实施温暖工程,是我职教社组织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更是职教社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这点是我社在实施温暖工程的16年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切实有效的宝贵经验。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社,从1995年开始实施温暖工程,16年来省社和团体社员单位坚持对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残疾人试试技能培训,资助贫困学生就学。这不仅使弱势群体在技能培训和实现就业上得到帮助,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而且也促进了职教社组织的自身发展。截止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发展了哈尔滨等8个市(地)社,占全省13个市(地)的62%。

3.重心向下、服务基层,激发社员参与热情,保持旺盛的组织活力

职教社是群众团体组织,社员就是职教社的根基。张榕明理事长曾说过“作为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联系广泛、充满活力的群众团体,只有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联系和团结广大社员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愿望与要求,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不断增强我社的凝聚力,推进我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4.摸清底数、制定目标,落实组织建设各项工作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制定目标,组织工作也不例外。一些地方社对培训工作很积极,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但对职教社组织发展的问题往往缺少长远规划。

有的地方社从成立到现在很多年过去了,社员人数还是当初那些人,有的社人数还更少了。换届时统计人数比上届少了,说明除了自然规律去世的老社员外,没有发展什么新人,说明发展的新人速度没有赶上自然去世的老社员的速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缺少组织建设目标,没有目标自然谈不上发展。所以,希望咱们这次回去之后,社委会都能够研究制定一个组织建设的目标和计划书。当然,仅仅有目标和计划是不够的,最后还要落实。希望咱们下一次培训会的时候,每个地方社在组织建设方面都能有一个新的变化。

四、提高认识,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

(一)我社宣传工作的现状 1.主要做法

一是充分发挥、逐步改进已有的《社讯》、网站等常规宣传手段。去年,我社完成了对外网站的改版,对网站版式和栏目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制作,采用更适合用户浏览的加宽网页版面,除了充实和完善现有栏目,更全面、系统地反映我社整体工作情况,同时我们已经着手开始《社讯》的改版准备工作。

二是加强对我社工作的情况通报。我社开辟了《工作动态》、《温暖工程简报》、《研究工作情况专报》、《对台工作情况专报》等多个专项材料对我社进行的常态工作以及专项工作,面向不同的对象进行情况通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温暖工程简报》甚至针对项目进行细化,开辟了毕节项目专门简报,使通报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时效性,强化了宣传效果。我社还印刷制作了《五年工作纪实》、《联络工作精彩回眸》、《实施温暖工程集锦》、《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光荣册》等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更加及时、形象、生动、具体地介绍这些工作取得的成效,使宣传效果更加立体全面,使这些工作能够深入人心。

三是加强社史等基本情况的宣传。每十年我社制作一本周年画册和周年纪念刊。我社拍摄制作了《中华职教之光》十集电视纪录片和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短片,介绍我社的成长历程、发展现状。目前,我社正着手对专题片进行内容补充和更新。我们还在总社机关加强了实物宣传。2007年,在机关设立了社史展厅,今年将对其进行修缮、改进。去年,在机关门厅改建过程中,添设了展示我社历任领导及总社近期工作专题展示的部分,在楼宇内添置了黄炎培铜像等宣传实物。

四是密切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关系。格外重视对外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已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新华网、新浪网、网易、中新网、人民网等几十家媒体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工作关系,集中对我社重大活动进行宣传造势,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五是各级地方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宣传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我社有七家地方组织建有对外网站,十余家地方组织办有内部刊物或仿效总社,印有工作动态等内部交流材料。通过开设网站、内部刊物,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加强信息交流。此外,有的地方组织还印制了周年纪念画册,很好地展示了阶段性工作成绩。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各个地方组织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不够均衡。据总社《社讯》的用稿统计数据,2010年共采用地方组织来稿200篇,其中,福建省社用稿量居首位,有58篇,用稿量在10-40篇的地方组织5家,这5家合计用稿量有118篇,占全年地方组织合计用稿量的半数以上,另有8家地方组织用稿量为0。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地方组织长年没有信息上报,另一方面是有的地方组织的来稿质量较低,难以采用。另外,总社外网专门开辟了地方组织链接栏目,未建有外网的地方组织可以借助该栏目发布信息,但是有的地方组织缺乏这方面的工作意识,没有很好地管理、应用这个平台,长期没有信息更新,使本组织的栏目形同虚设。

二是宣传工作条件有待改善。一方面是软件条件明显不足,很多地方组织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宣传队伍。另一方面是硬件条件参差不齐,还有一部分地方组织没有建立对外网站或设立内部刊物,缺乏宣传的基本手段。宣传工作有效载体缺乏,没有形成该项工作的正常化、常态化。

三是缺少对全社宣传工作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目前,总社只是对《社讯》用稿给付少量的稿酬,对于全社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没有及时总结富有实效的经验和做法。这是总社今后需要改进和加强的。

(二)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的几点想法

1.充分认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为职教社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我们要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宣传手段,对我社进行正面宣传,提高我社出镜率,让广大社员、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我们为推动职业教育而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竭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意志和决心,以及我们已经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公众认可和信赖的良好形象。

与政府职能部门不同,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群众性的非政府组织,我社并非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发挥作用,也不能代替政府部门“发号施令”,但是我们很多工作的开展是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关怀。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我社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帮助,这些都是保证职教社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能让相关部门充分了解我社的性质、地位以及事业发展状况,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我社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这对我社争取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促进事业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2.加强舆情把控能力,重视宣传工作中现代技术手段的掌握和运用

据统计,2010年,我国的网民人数突破了4亿大关,2010年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网络首发比例67%,33%在事发当天曝光。网络舆情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温度计’和‘晴雨表’,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职教社今后也将根据自身工作性质和特点,在舆情监控方面有意识地关注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针对具体舆情热点“望闻问切”,在事件处理和舆论引导两个方面“开出处方”,营造职教社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宣传已经成为宣传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汪洋同志曾指出,要“正视网络,善用网络;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和利用它。我们在宣传工作中要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将网络宣传与传统宣传手段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宣传我社工作、扩大社会影响所用。

3.加大力量投入,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

篇8: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31日在北京闭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当选为理事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等10人当选为副理事长。

陈昌智在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本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 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中华职业教育社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分析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和群众组织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职业教育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努力开拓创新, 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介绍, 5年来, 中华职业教育社共向各级两会提交议案、提案等材料7000余份, 资助贫困学生79.94万多人, 资助金额8.85亿元, 累计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员1298.94万人次, 帮助356.08万人实现就业。目前, 中华职业教育社共有个人社员3.4万人, 团体社员2700个。

上一篇:简单农民土地承包合同书下一篇:城管局党委书记2009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