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我国人民的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言一行之间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近些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且把其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苏虹:学校应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苏虹,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教师: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文化越来越显性化,您是如何看待学校文化的?

苏虹: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并被师生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通常是指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文化本身是人类生命过程价值解释系统,是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难的一种努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贵华教授认为文化是立足生命过程、直面生存困难、寻找解释系统并做出超越性努力。这种解释提供给我们建设学校文化的一个崭新视角。我认为学校文化只有立足于师生的生命过程,直面师生的生存困境,并做出超越性的努力,此时对生命意义的解释才能把精神、制度、物质相连,产生真正的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这一理解,会避免让学校出现文化建设表面化、理念建设“上墙”完成、制度建设单摆浮搁等扭曲现象……

学校文化显性化的过程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包括提炼、持续、形成规律(流程)等环节。学校文化显性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包括明晰建校史、设计学校文化标识、开展主题活动等;二是思考学校活动等如何体现学校文化。例如,我校的校训是“敦品励学,弘毅致远”,为了使这一文化特色更加显性化,变成师生的自觉要求和追求,我校设计了升旗仪式的主题活动,包括解读校训“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关系、“校训引领我进步”主题演讲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会使学校文化更加显

性化。

中国教师:当前我们一直在加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那么您认为应站在怎样的高度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或者说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苏虹:首先是立根树魂,这是它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频繁,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元,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这让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文化传承。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承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我们的思想源泉、文化基因,是我们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的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是学校文化建设中要继承和发扬的,可以说传统文化给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阳光雨露,是国人的精神血脉、光荣标记。我们要增强完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始终记得背离传统是不可能踏入现代的。

当然,重拾传统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对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可以聚焦两个词,一是“优秀”,一是“完善”。“优秀”提示我们,传统文化来源于农业文明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精华也有糟粕,是精华与糟粕的矛盾统一体。比如,儒家礼仪的宗法等级色彩就不可取。“完善”也在提示我们,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与时代精神、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做有中国灵魂、中华根基的现代人。

中国教师:就学校整体育人环境而言,您认为贵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效果如何?

苏虹:学校要以文化理念体系的建立为发力点,认真梳理办学理念,使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办学价值体系中。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秉承“创造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从传统文化、学校历史、现阶段的办学目标三个层面认真调研,梳理出“敦品励学,弘毅致远 ”的校训、“自信自为,追求卓越”的校风、“知教善喻,化润生命”的教风、“养正于行,进学于勤”的学风及“预则立,春华秋实”的价值观。这些文字不但符合学校的办学追求,对师生也有巨大的教化和凝聚作用,同时也因这些文字历经岁月打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历久弥新。我认为学校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

第一,营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我校在进行廊道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努力营造可感知的氛围。学校二楼中厅是学校传统文化的集中阐释区,主题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共有三面墙。其中一面墙上写着“涵养正气,陶铸国民”8个大字,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背景辅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标志建筑—万里长城;中间的墙上主要体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传统书法和中国画的方式表达;另一面墙上宣传的是传统教育的十大主题“仁、义、礼、孝、忠、信、恕、勤、俭、毅”,配以古文出处,并以“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为背景,展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第二,精心设计传统教育活动。学校在重大传统节日时开展节日纪念活动,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迎新晚会的中国结和灯笼、全校师生参与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翰墨润心”书法讲座、汉字过级大赛,特别是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一班一特色活动”,深受师生的欢迎,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会以班级为单位,通过“选题、查阅资料、分工合作、班级展示”等环节完成 “茶道、武术、古筝、太极、唐诗、宋词、剪纸、篆刻”等内容的主题学习。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还会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中国教师: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师生文化观、价值观、生活观的体现,您认为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凝聚学校师生,从而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风貌?

苏虹: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一定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一以贯之,始终坚持。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精心设计内容、时间和载体,反复推敲,不断推陈出新。其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增加活动的针对性、体验性、时代性、开放性。最后,在各种活动中发现和培养能代表学校精神风貌的师生,对他们进行表彰和鼓励,以此激励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例如,我校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学生发展中心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四十三中学生一日常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此外,学校会对学生的仪表着装进行检查评比,开展相关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明白良好的文明礼仪的重要意义,学校邀请国学大师给学生做有关“中华礼仪”的讲座,定期结合时事针对“陋习”开展反思活动,提示学生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以自尊赢得尊重。

中国教师: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学校正常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您认为学校如何在制度文化建设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苏虹:学校要进行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构建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例如,在形成各种制度时,传统文化中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会增加个体对制度的认可程度;学校层面形成领导工作准则时,可渗透“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的价值观;教研组在形成教学反思制度时,可渗透传统文化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在推行教育改革时,可渗透“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想;在设定班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时,可渗透“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必信,行必果”。

其次,吸纳传统文化的优秀管理思想。孔子最突出的管理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管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明在影响管理过程的诸要素中,最看重的要素是人。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提示我们在管理中要适应对象的自然本性,不要过于压抑、束缚管理对象。此外,法家、墨家等也有深刻而机智的教育管理思想。

再次,在制度的遵守中,提倡“慎独”“内省”的思想。制度遵守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学校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就是说,教育者要帮助学生由“他律”走向“自律”。只有这样,学生走向社会时才会遵守各项法规制度,把持自己,不做坏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中国教师:就班级文化建设而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如生活、学习等?

苏虹: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班级形象、班级精神、班级凝聚力、班级目标、班级制度、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精神和价值取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校某班会利用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班集体,提出“忠心对待祖国,孝心对待父母,诚心对待老师,爱心对待同学,信心对待自己”的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进步较为明显,对同学更加友爱,对老师更加尊重,对家长更加体贴。而且,有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回家后会主动问候父母,和颜悦色地回答问话。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弟子规》的学习中,教师特别强调礼仪规则,教导学生要成为知行合一的人,引导学生“出则悌”,告诉他们同学之间要团结真诚,要有“仁”,即尊老爱幼。正是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且不断坚持与创新教育方式,让学生的态度更加积极,感悟更加深刻。对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践行传诵,常悟常新,可以使学生更加礼貌和儒雅,帮助他们完善对传统与现实、自我与社会、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成为自信、宽厚、令人尊敬的人。

中国教师:人们常说,一个好的校长往往能够带出一所好的学校,您认为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应具备哪些素质或者能力?

苏虹:第一,校长要具有学习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书法、国画都是人类文化的璀璨珠宝,所以校长必须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学校事务中,始终给心灵自由呼吸的空间,不断地把喝咖啡的时间用于学习,主动、愉悦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使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有君子气节和风骨且有学识涵养、人格魅力的人。

第二,校长应有影响力。校长不应是一个人在战斗,一定要以自己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榜样示范作用,确定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带领大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

第三,校长应具有选择转化的能力。这是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适时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成学生的素养。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校长要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一以贯之、由浅入深地选择合适的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

中国教师:教师作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您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该如何进行教师培训,提升其自身文化素养?

苏虹:首先,我认为要进行全员通识培训,旨在提高全体教师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和施教能力。只有教师爱上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培养出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通识学习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一是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如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学习就非常重要。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实施提出具体要求,指引和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作为师资培训学习的蓝本。二是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三是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

其次,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施教能力。例如,对语文、历史、政治、美术、音乐、地理等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科目进行融合式培训,提出增加时间段和课时量以及进行考核的方式。对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进行学科渗透方面的培训,讲解学科渗透的时机、方式等相关要求。还可以指派专职国学教师,进行国学教师任职培训,或组建教师“国学社”“武术社”“京剧社”等传统文化社团,让教师的教书生活儒雅起来,爱好特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此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骨干,打造一支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队伍。

中国教师: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您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会对学校课程设置产生哪些影响?

苏虹:这会让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加大,课程类型更加丰富。第一,让全体必修课程—中华文化,以讲历史故事、诵读古代诗词、欣赏传统美术音乐戏剧、临摹名家书法等方式进行,以增加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二,形成学科融合课程。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学科会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比重。如语文增加古文部分、非名家的名篇目,体育增加武术、太极等内容,音乐增加传统戏剧等内容,美术增加国画、古典建筑等内容,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也会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第三,形成活动课程。学校成立传统文化社团或俱乐部,如“国学社”“围棋社”等,结合各个社团的特点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我校就开展过成语篆刻活动。第四,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

(责任编辑:孙建辉)

作者:孙建辉

第二篇: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我国人民的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言一行之间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近些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且把其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下面本文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校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探讨

【中圖分类号】G711

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成果,可以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正是因为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撑,才有了今天蓬勃发展的泱泱中华大国。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给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必须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知识与德行并重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集言谈习惯、品行举止以及思想情感等为一体的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对于价值取向、思想本质以及道德行为规范都提出了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培养了中华儿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崇高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仍然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创新。为了把这宝贵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下去,就必须把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1]。

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除了对现代化建设的在意,国家也开始重视起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而且也完善了相关的体系。高校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地方。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把传统文化列入了大学必学课程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希望能帮助大学生塑造出更完美的品格,使他们拥有更美好的心灵。但是就目前的成果来看,这一举措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很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导致学生还只是学习浅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人们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在高校中大学生更加注重的还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学习也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忽略了对于自身品行的修养和提高,学生总会觉得只要专业技术过硬,在社会中不愁没有立足之地,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2]。

(三)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不断的拓宽,东西方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替,相互融入。西方文化 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体验,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文化思想荼毒着大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学生更加忽略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四)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而且接受信息的速度也十分得快,信息的内容也更加广泛。而且网络上的信息各式各样,有利有弊,由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很多学生已经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更不要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有些人已经不再具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网络文化严重地冲击了传统文化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不断扩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大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那么就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编入高校教材,并且把它变成高校必学课程,并且聘请能够胜任该课程教师的优秀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3]。

(二)以互联网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为支撑点

既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网上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建立一个公众号在里面上传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故事以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其背景和含义。还可以在网上开展论坛讨论、在线答疑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线上线下共同作用必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团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只有教师具有足够专业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教师自身也应该提高能力。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也应该创新出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互相学习长处,分享有效的经验,共同努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掌握程度,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进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想要了解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教师不能局限于目前自身已知的相关内容,应当在此之上进行提升,不断地吸收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量。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当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高校应当定期针对素质较好的骨干教师展开传统文化培训,帮助其在培训过程中拓展自身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此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这部分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4]。由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等内容都有着较强的联系,因此,教师需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保证能够严格遵守职业规范,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四)开展多样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实践活动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讲座、辩论以及知识竞答等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展开教学,还应当将传统文化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理念,全面地发挥出传统文化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到课堂之外,进入社会感受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大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担负起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进而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校内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以及支教活动的方式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带给乡村孩子。

(五)提升意识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文化认同不仅是将本民族共同体结合在一起的共同纽带,也是帮助这个民族共同体更好地发展的精神基础。身处于多元化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產生冲击,因此,提升青少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仅是国家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帮助国家更好地在国际社会立足的基础。文化认同属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基础,高校应当提升自身的引导力度,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高校在开展政治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在校园内举办读国学经典、传统文化讲座、书法竞赛、传统手工艺展览等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蕴含在其中的魅力,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六)创新传播载体,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展开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首先需要找到二者最佳的融合点和最为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通过思政教学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创新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展开一系列的新型教学活动,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积极地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在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帮助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5]。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通过推陈出新的方式更好地保证传统文化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帮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获得相应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下获得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高校应当提升校内教师的自身素质,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是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力量,必须承担起的立德树人这一重要责任,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展开思政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自身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具有珍贵的精神内涵,要发扬和继承。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政府、高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应该更加努力,共同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王茹,周鸿.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6):98-102.

[2]程丹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智库时代,2019(44):91-92.

[3]周岚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2-105.

[4]刘琳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智库时代,2019(47):58-59.

[5]许倪倪,刘利华.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9):79-80+82.

作者:王微微

第三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下转第41页)(上接第7页)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2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和督导机制。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2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教育部

2014年3月26日

上一篇: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生数学获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