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2024-05-26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精选8篇)

篇1: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其出名的原因关键在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无数后人赞叹、钦佩。

导读:

这是一首著名送友的七言绝句诗。其原文如下:

篇2:送元二使安西古诗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阅读答案:

1,“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一路珍重的殷殷祝福。

2,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答: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送元二使安西翻译:

清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轻扬的灰尘,旅店旁的杨柳显得更加青翠。奉劝您再喝尽这斟得满满的杯中酒,要知道西行过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字词解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牛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背景:

篇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创新设计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践

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学生时代, 尤其是小学生, 充满无限幻想, 养成爱诗、读诗的习惯, 定能陶冶他们的性情, 发展他们的思维。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说过:“爱诗懂诗, 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 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确实如此, 学习诗歌有利于开启学生的语言之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与丰富感情体验。小学诗歌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高度凝练且意蕴深厚的语言, 进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始终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成功地完成一篇诗歌教学就是一次艺术的创造。笔者下面以《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实践为例, 与同仁交流探讨, 以期在诗歌教学漫长而幽静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一、课文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作者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 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 后人将其谱曲传唱, 名为“阳关三叠”, 又称《渭城曲》。诗的前两句写景, 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 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 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 临行劝酒, 酒中饱蘸深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与无尽体贴之意。此诗写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离别之事, 虽无特殊背景, 却有深挚之情, 被经久传唱。

二、教学预设

(一) 学习目标

1. 读准字音, 会写“舍”“君”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背诵诗文。

3. 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 学习重点

目标1、2、3。

(三) 学习难点

目标3、4。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导、读、释、悟”四步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预设过程

1. 导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 拨动人们的心弦。同学们,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近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及作者)

(1) 生:自由读题, 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 师:介绍“安西”及元二。

2. 读

(1)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2) 教师点名读, 正音, 通句。

课件出示:“舍”“君”。师点名读生字, 再指导写“舍”, 引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3) 把生字放在诗文中, 师生齐读, 读出节奏。

3. 释

(1) 学生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 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

(2) 集体交流: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 “雨”: (教师引导)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读有关诗句。 (板书:朝雨)

(2) “柳”: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了什么景物?怎样的柳?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吗?读有关诗句。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 (板书:新柳)

(3) “劝酒”: (教师引导) 除了这朝雨、新柳图, 你的眼前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诗的

三、四句。 (板书:劝酒)

4.悟

(1) 悟“西出阳关无故人”

了解元二此行西出阳关再到安西路途的遥远, 读诗句感悟诗中真情。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体会路途的艰辛。

(教师点拨) 元二孤身一人, 在这样的路途上行走半年多, 他可能会感到…… (孤独、危险、艰难……)

(2) 悟“劝酒词”

再读诗句, 感悟王维和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5.升华:三读全诗

一读:望着元二的马车渐行渐远, 王维的内心盛满不舍。 (带着这份不舍之情齐读全诗)

二读:世事难料, 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 没想到此次离别竟成了诀别。 (读全诗)

三读:别离容易相见难, 一段真挚的友情, 成就了一首万古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 (全体起立, 背诵全诗)

6.课外拓展

重团聚, 怨别离,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 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表现“别离”的诗歌, 读一读,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 体味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三、教后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也是如此。诗歌教学, 要达到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 诵读是根本路径。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反复诵读是心理感应的过程, 是感性上升至理性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亲近文本, 才能建构起学生自我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进而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实现思维的碰撞。于是, 在课上简单导入后, 我便留出充足时间安排学生自读、个读、齐读, 意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形成对诗歌的初步整体感知。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诗歌语言凝练, 概括性强, 跳跃性大, 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当然,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 它是以文本为依托的。让学生将文本抽象的文字想象成生动的画面与场景, 进而置身其中品味其情, 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难点所在。因为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 学生往往会心生困惑, 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于是,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学生一起释景悟情的教学上, 让学生结合诗句加以想象, 再现诗人与元二离别时的画面和不舍之情。当然, 学生在想象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比如, 在再现“新柳”的景象时, 我引导学生对比想象:“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又如,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辅助学生体会元二路途的艰辛。于学生疑惑处精当点拨, 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的关键。

“以读促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 往往仅满足于对诗歌内容的粗浅理解, 欠缺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而做到这一步, 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作者之情, 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与学生共同探究文本后, 我组织学生再次“三读”诗歌, 步步升华,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课堂, 无尽的离别之意回旋在每个学生的心底。

课堂教学总会留下遗憾。本堂课也不例外, 如没有做到写景与抒情更为紧密的结合, 没有做到更科学安排朗读的时机与次数……诸多遗憾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鞭策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越走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出版社, 2004.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谁愿意把你们找的诗诵读给大家?

师:你们动手查资料的方法老师非常欣赏,老师也带来了几首送别诗,请看大屏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师:看完了这几首诗,你的心情怎样?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离别总是让人忧伤。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惆怅之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齐读课题,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解诗题,知作者。

师:你怎样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送别?

二、初读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圈圈画画,找出不懂的字词,可以采用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字正是本课生字,下堂课老师指导书写。

2.师范读。

师:诗中王维又以什么送走友人。读完这首古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3.介绍时代背景,元二,王维及历史地位。

师:出使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作者与朋友为什么依依不舍?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个人的友谊说起。

A:作者王维所处的朝代是唐朝天宝年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元二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因国家的衰败,即将出师到安西的元二更是前途未卜。

B: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元二出使安西。好朋友独自西行,又怎能让人高兴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体会情感,领悟诗意。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我们来分一下工,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可以吗?

师:交换读法,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诗读完了,你觉得作者和元二的感情怎样?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词语积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留恋不舍,依依惜别。

1.学习3—4句。

师:是啊,离别苦,离别难,读完这首诗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作者和元二难舍难分?

师:“劝”“君”“更”画出重点标志,它们是什么意思?现在同学们再次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哪位合作伙伴愿意把你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谈一谈?

师:重温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师:“更”是“再”的意思,这里的“一”当“十”讲,已经喝了许多杯甘甜的美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干了一杯又一杯?

师:朋友即将远去,独自去那遥远的安西,此时王维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师:是啊,朋友一人西行,今后将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又怎能不让人担心。繁华的长安只能入梦,千里之外的朋友为你牵挂,今天我们干了这杯酒吧。

师:离别依依,王维只是想让元二多喝几杯酒吗?这酒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是啊,多少依稀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托,都化作这杯浓浓的酒。这不仅是分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心连心的酒,更是一种浓浓的情。

2.学习1—2句。

离别在即,长安的一草一木是那么令人留恋,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请问是什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师:诗里的第一句“浥”字我们不常用,谁知道它怎样解释?“浥”是滋润渭城的晨雨。它落在街道上---把尘埃激起。能不能这么说:渭城的朝雨啊,轻轻飘洒;渭城的朝雨啊,把尘埃激起。

师:多美的景色啊,谁愿意把诗歌中的第一句再读一遍。

师:雨如烟,尘如雾。那么雨中的客舍,雨中的垂柳就更美了,谁来读诗中的第2句。

师:谁愿意把诗中1—2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这两句写的是送行的地点——渭城,再写送别的时间——清晨,又寫了送别的环境气氛——雨中。此时的渭城,天公作美有意拂净一路风尘,古人有折枝相送的风俗。青青柳色正是离别的象征,又映衬离别的地点客舍,这些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送别图。可是如此的美景再也看不见了,怎能叫人不伤心?让我们把1-2句连起来再读一读。

师:连读3-4句(音乐响起)真美啊,如此优美的诗句,却让我们感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就是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王维依旧独自坐在旅馆中看着如烟的雨丝,看着如洗的柳条,一位朋友远去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你可知道我为你牵挂,我为你祝福,我为你祈祷。在孤烟驼铃中我再送你一程。心潮彭拜的他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阳关三叠》,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人间最美的真情。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几年后过世了,此次的告别就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在乐曲声中再次吟诵这千古名篇吧。

板书设计:(略)

篇5: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改写

有一天,渭城的早上下了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被小雨冲洗后更加苍翠欲滴了。

这时,王维的一位非常好的老朋友元二就要走了,王维来送元二。你真的要走了我的老朋友。王维说。是的,我有一点事情,所以要出去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元二回答。你就要走了就让我们吃完这一顿饭,你再走吧。王维对自己的老朋友说。

吃饭的时候,王维拿起杯子来对元二说:我的老朋友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吃饭,请你喝下这一杯醇香的美酒吧。元二也拿起杯子来,他们喝了很多的酒。王维对自己的朋友元二说:等你西出了阳关之后,你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起和你饮酒作乐了。船来了,元二上了船就要走了,王维很依依不舍,就写出了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篇6: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答:不仅有依依惜别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细心体察,包含一路珍重殷殷祝福。

2,王维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篇7: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改写

平日因为路尘飞扬,驿道两旁的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了她那清脆的本色。这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看了不免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神轻气爽。但即将离别的惆怅仍笼罩在心头。

我在客舍前摆下了一桌酒菜,为我的这位好友饯行。宴席上我们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好友先开了口:“如今我国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平凡,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大家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如今我能够出使阳关之外,你应该为我开心哪!”我说:“可阳关以西如今还是穷荒绝域呀!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好友在路上务必要珍重呀!”

……

篇8:《送元二使安西》解读及教后记

链接一:一个机构两个人物三个地方

诗中有这样几个词:安西、渭城、阳关。对这几个离学生陌生而遥远的词, 我做了如下资料链接。一个机构:安西, 它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 治所在龟兹城 (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 。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 有完整的组织机构, 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 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 对付外来侵扰, 考察所属官员政绩, 给予赏罚, 镇压叛乱。由此可见, 王维的朋友元二此去安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三个地方:安西, 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渭城, 是指秦时的咸阳城,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是王维送别友人的地方;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是元二通往安西的必经之地。当师生在地图上共同找到了这三个地方, 发现元二自渭城经阳关抵安西需要历经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在唐代, 没有飞机, 没有火车, 没有汽车, 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路途之遥远、艰辛, 令学生惊叹。学生顿时明白了此次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所要经历的艰难, 离别容易见时难, 离情别绪在学生心中顿生。

两个人物:王维和元二。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唐代大诗人王维, 但再一次深入认识他, 不仅作为一种对文学知识的了解, 而且会对学生感悟这首诗匠心独具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一定的帮助。我做了如下链接: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 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他不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而且因为王维精通音律, 是少有的全才, 所以世有“李白是天才, 杜甫是地才, 王维是人才”之说。这些对王维的描述让学生对王维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 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 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元二与王维相比, 我们比较陌生, 但作为大诗人王维的朋友, 而且被朝庭委以重任前往安西, 其人品与能力也可窥见一斑。

链接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 湿润了路上的尘埃, 旅店旁的棵棵绿柳, 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在这两句诗中我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拓展链接。“朝雨”:古有故事云“下雨天, 留客天”。这雨是为留客, 或是不舍朋友离去而落下的伤心泪, 还是特为朋友饯行呢?一个“浥”字向我们透露了诗人的心迹;“浥”是湿润的意思, 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 显出这雨洁尘而不湿路, 仿佛天从人愿, 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青青柳色”从《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而来, 这两件事物是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通常总是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 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但今天, 却因一场朝雨的洗涤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 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 一场朝雨, 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 又因柳色之新, 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 从清朗的天宇, 到洁净的道路, 从青青的客舍, 到翠绿的杨柳, 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而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 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至此, 诗中的每处景物都无声地为学生架起了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 诉说着与朋友分别时复杂的心绪。

链接三:酒是离别曲, 酒中有真意

“酒是离别的曲。”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 也不直抒离情别绪, 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景。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语尽情遥, 含吐不露, 意蕴极为深厚。这每一杯酒究竟包含怎样深厚的情谊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激情启发:我们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连心的酒,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壮行的酒。本诗劝君更尽的是一杯什么酒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 我进行了如下层进式的步步引读: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 朋友终将远走他乡, 怎能不因别离伤感?这是一杯伤别的酒;朋友此次出使安西, 需经历长途跋涉, 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朋友此次所去之地陌生, 那里人迹稀少, 你我朋友自此一别, 则知己难求, 这是一杯离珍惜友情的酒;唐代国势强盛, 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 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朋友此去将来必定在边关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 来年凯旋而归, 这是一杯壮行的酒;临别依依, 要说的话很多, 但千头万绪, 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千言万语都寄托在这一杯杯酒中, 这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浓浓的离情, 这杯杯的美酒, 都化作这句缠绵悱恻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后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每复读一次, 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可谓一唱三叹, 荡气回肠。学生不仅在读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同时深刻领悟到:这劝酒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 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链接四:延伸拓展, 意韵悠长

诗已读罢, 然而语浅情深, 此情此境, 萦绕学生心间, 此时引入由本诗谱成的流传至今的名曲《阳关三叠》,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 再在悠扬委婉的乐曲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诗中强烈、真挚的对友情的珍惜, 对离别的无奈, 对朋友的关切, 尽蕴于这吟诵之中, 可谓情真意切意韵悠长, 诗、曲、情一起扎根学生心田。

上一篇:雪花那个飘散文下一篇:党政汇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