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详解

2024-06-02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详解(精选12篇)

篇1: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详解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其出名的原因关键在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无数后人赞叹、钦佩。

导读:

这是一首著名送友的七言绝句诗。其原文如下:

篇2: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详解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阅读答案:

1,“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一路珍重的殷殷祝福。

2,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答:因为有“朝雨”,道路才显得洁净、清爽,客舍、杨柳也别具清新的风貌。从而构成了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

送元二使安西翻译:

清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轻扬的灰尘,旅店旁的杨柳显得更加青翠。奉劝您再喝尽这斟得满满的杯中酒,要知道西行过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字词解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牛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背景:

篇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创新设计

关键词:小学,诗歌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践

我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学生时代, 尤其是小学生, 充满无限幻想, 养成爱诗、读诗的习惯, 定能陶冶他们的性情, 发展他们的思维。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说过:“爱诗懂诗, 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 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确实如此, 学习诗歌有利于开启学生的语言之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与丰富感情体验。小学诗歌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歌高度凝练且意蕴深厚的语言, 进而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始终是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成功地完成一篇诗歌教学就是一次艺术的创造。笔者下面以《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实践为例, 与同仁交流探讨, 以期在诗歌教学漫长而幽静的道路上共同进步。

一、课文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作者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 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 后人将其谱曲传唱, 名为“阳关三叠”, 又称《渭城曲》。诗的前两句写景, 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 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 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 临行劝酒, 酒中饱蘸深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与无尽体贴之意。此诗写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离别之事, 虽无特殊背景, 却有深挚之情, 被经久传唱。

二、教学预设

(一) 学习目标

1. 读准字音, 会写“舍”“君”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背诵诗文。

3. 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 学习重点

目标1、2、3。

(三) 学习难点

目标3、4。

(四)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导、读、释、悟”四步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 教学预设过程

1. 导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 拨动人们的心弦。同学们,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近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诗歌———《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及作者)

(1) 生:自由读题, 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 师:介绍“安西”及元二。

2. 读

(1) 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2) 教师点名读, 正音, 通句。

课件出示:“舍”“君”。师点名读生字, 再指导写“舍”, 引导学生把字写美观。

(3) 把生字放在诗文中, 师生齐读, 读出节奏。

3. 释

(1) 学生结合注释和书上的插图, 看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

(2) 集体交流: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1) “雨”: (教师引导) 这是一场怎样的雨?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读有关诗句。 (板书:朝雨)

(2) “柳”: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了什么景物?怎样的柳?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描绘吗?读有关诗句。

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 (板书:新柳)

(3) “劝酒”: (教师引导) 除了这朝雨、新柳图, 你的眼前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诗的

三、四句。 (板书:劝酒)

4.悟

(1) 悟“西出阳关无故人”

了解元二此行西出阳关再到安西路途的遥远, 读诗句感悟诗中真情。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体会路途的艰辛。

(教师点拨) 元二孤身一人, 在这样的路途上行走半年多, 他可能会感到…… (孤独、危险、艰难……)

(2) 悟“劝酒词”

再读诗句, 感悟王维和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5.升华:三读全诗

一读:望着元二的马车渐行渐远, 王维的内心盛满不舍。 (带着这份不舍之情齐读全诗)

二读:世事难料, 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便去世了, 没想到此次离别竟成了诀别。 (读全诗)

三读:别离容易相见难, 一段真挚的友情, 成就了一首万古不朽的诗篇, 让我们记下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 (全体起立, 背诵全诗)

6.课外拓展

重团聚, 怨别离,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 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 “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表现“别离”的诗歌, 读一读,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 体味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三、教后反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诗歌也是如此。诗歌教学, 要达到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的目的, 诵读是根本路径。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反复诵读是心理感应的过程, 是感性上升至理性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亲近文本, 才能建构起学生自我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进而在讨论时有话可说, 实现思维的碰撞。于是, 在课上简单导入后, 我便留出充足时间安排学生自读、个读、齐读, 意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形成对诗歌的初步整体感知。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诗歌语言凝练, 概括性强, 跳跃性大, 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当然,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 它是以文本为依托的。让学生将文本抽象的文字想象成生动的画面与场景, 进而置身其中品味其情, 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难点所在。因为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 学生往往会心生困惑, 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于是,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学生一起释景悟情的教学上, 让学生结合诗句加以想象, 再现诗人与元二离别时的画面和不舍之情。当然, 学生在想象过程中遇到困难是难免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比如, 在再现“新柳”的景象时, 我引导学生对比想象:“平常这里是出塞要道, 车水马龙, 柳树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 然而此时的柳和平常的柳有什么不同?”又如, 课件展示荒凉戈壁资料, 辅助学生体会元二路途的艰辛。于学生疑惑处精当点拨, 是教师主导作用得以体现的关键。

“以读促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 往往仅满足于对诗歌内容的粗浅理解, 欠缺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而做到这一步, 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味作者之情, 和作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与学生共同探究文本后, 我组织学生再次“三读”诗歌, 步步升华,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课堂, 无尽的离别之意回旋在每个学生的心底。

课堂教学总会留下遗憾。本堂课也不例外, 如没有做到写景与抒情更为紧密的结合, 没有做到更科学安排朗读的时机与次数……诸多遗憾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鞭策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越走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浙江出版社, 2004.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较流利的读出古诗,但对诗中蕴含的感情理解得不够到位,诗的韵味没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预设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孩子们,老师让大家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谁愿意把你们找的诗诵读给大家?

师:你们动手查资料的方法老师非常欣赏,老师也带来了几首送别诗,请看大屏幕: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师:看完了这几首诗,你的心情怎样?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总是让人伤感,离别总是让人忧伤。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伤别惆怅之情。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饱含别情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齐读课题,从这个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解诗题,知作者。

师:你怎样理解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送别?

二、初读古诗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圈圈画画,找出不懂的字词,可以采用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字正是本课生字,下堂课老师指导书写。

2.师范读。

师:诗中王维又以什么送走友人。读完这首古诗,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3.介绍时代背景,元二,王维及历史地位。

师:出使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可是作者与朋友为什么依依不舍?这还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个人的友谊说起。

A:作者王维所处的朝代是唐朝天宝年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时期,元二奉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因国家的衰败,即将出师到安西的元二更是前途未卜。

B: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元二出使安西。好朋友独自西行,又怎能让人高兴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故事。

三、体会情感,领悟诗意。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我们来分一下工,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可以吗?

师:交换读法,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诗读完了,你觉得作者和元二的感情怎样?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词语积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恋不舍,留恋不舍,依依惜别。

1.学习3—4句。

师:是啊,离别苦,离别难,读完这首诗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作者和元二难舍难分?

师:“劝”“君”“更”画出重点标志,它们是什么意思?现在同学们再次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哪位合作伙伴愿意把你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谈一谈?

师:重温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师:“更”是“再”的意思,这里的“一”当“十”讲,已经喝了许多杯甘甜的美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干了一杯又一杯?

师:朋友即将远去,独自去那遥远的安西,此时王维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师:是啊,朋友一人西行,今后将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又怎能不让人担心。繁华的长安只能入梦,千里之外的朋友为你牵挂,今天我们干了这杯酒吧。

师:离别依依,王维只是想让元二多喝几杯酒吗?这酒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是啊,多少依稀追忆,多少离愁别绪,多少殷殷嘱托,都化作这杯浓浓的酒。这不仅是分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心连心的酒,更是一种浓浓的情。

2.学习1—2句。

离别在即,长安的一草一木是那么令人留恋,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请问是什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师:诗里的第一句“浥”字我们不常用,谁知道它怎样解释?“浥”是滋润渭城的晨雨。它落在街道上---把尘埃激起。能不能这么说:渭城的朝雨啊,轻轻飘洒;渭城的朝雨啊,把尘埃激起。

师:多美的景色啊,谁愿意把诗歌中的第一句再读一遍。

师:雨如烟,尘如雾。那么雨中的客舍,雨中的垂柳就更美了,谁来读诗中的第2句。

师:谁愿意把诗中1—2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这两句写的是送行的地点——渭城,再写送别的时间——清晨,又寫了送别的环境气氛——雨中。此时的渭城,天公作美有意拂净一路风尘,古人有折枝相送的风俗。青青柳色正是离别的象征,又映衬离别的地点客舍,这些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送别图。可是如此的美景再也看不见了,怎能叫人不伤心?让我们把1-2句连起来再读一读。

师:连读3-4句(音乐响起)真美啊,如此优美的诗句,却让我们感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就是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王维依旧独自坐在旅馆中看着如烟的雨丝,看着如洗的柳条,一位朋友远去了,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你可知道我为你牵挂,我为你祝福,我为你祈祷。在孤烟驼铃中我再送你一程。心潮彭拜的他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阳关三叠》,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人间最美的真情。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几年后过世了,此次的告别就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在乐曲声中再次吟诵这千古名篇吧。

板书设计:(略)

篇5: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改写

有一天,渭城的早上下了一场如酥的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一棵棵柳树,被小雨冲洗后更加苍翠欲滴了。

这时,王维的一位非常好的老朋友元二就要走了,王维来送元二。你真的要走了我的老朋友。王维说。是的,我有一点事情,所以要出去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元二回答。你就要走了就让我们吃完这一顿饭,你再走吧。王维对自己的老朋友说。

吃饭的时候,王维拿起杯子来对元二说:我的老朋友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吃饭,请你喝下这一杯醇香的美酒吧。元二也拿起杯子来,他们喝了很多的酒。王维对自己的朋友元二说:等你西出了阳关之后,你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起和你饮酒作乐了。船来了,元二上了船就要走了,王维很依依不舍,就写出了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

篇6: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答:不仅有依依惜别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细心体察,包含一路珍重殷殷祝福。

2,王维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歌曲《阳关三叠》。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

篇7: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改写

平日因为路尘飞扬,驿道两旁的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了她那清脆的本色。这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看了不免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神轻气爽。但即将离别的惆怅仍笼罩在心头。

我在客舍前摆下了一桌酒菜,为我的这位好友饯行。宴席上我们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好友先开了口:“如今我国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平凡,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大家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如今我能够出使阳关之外,你应该为我开心哪!”我说:“可阳关以西如今还是穷荒绝域呀!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好友在路上务必要珍重呀!”

……

篇8:《送元二使安西》解读及教后记

链接一:一个机构两个人物三个地方

诗中有这样几个词:安西、渭城、阳关。对这几个离学生陌生而遥远的词, 我做了如下资料链接。一个机构:安西, 它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 治所在龟兹城 (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 。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 有完整的组织机构, 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 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 对付外来侵扰, 考察所属官员政绩, 给予赏罚, 镇压叛乱。由此可见, 王维的朋友元二此去安西担负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三个地方:安西, 是元二要出使的地方;渭城, 是指秦时的咸阳城,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是王维送别友人的地方;阳关, 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是元二通往安西的必经之地。当师生在地图上共同找到了这三个地方, 发现元二自渭城经阳关抵安西需要历经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区。在唐代, 没有飞机, 没有火车, 没有汽车, 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路途之遥远、艰辛, 令学生惊叹。学生顿时明白了此次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所要经历的艰难, 离别容易见时难, 离情别绪在学生心中顿生。

两个人物:王维和元二。虽然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唐代大诗人王维, 但再一次深入认识他, 不仅作为一种对文学知识的了解, 而且会对学生感悟这首诗匠心独具的写作方法和独特的语言魅力有一定的帮助。我做了如下链接: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 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他不仅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而且因为王维精通音律, 是少有的全才, 所以世有“李白是天才, 杜甫是地才, 王维是人才”之说。这些对王维的描述让学生对王维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元二是作者的友人元常, 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 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元二与王维相比, 我们比较陌生, 但作为大诗人王维的朋友, 而且被朝庭委以重任前往安西, 其人品与能力也可窥见一斑。

链接二:一切景语皆情语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 湿润了路上的尘埃, 旅店旁的棵棵绿柳, 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在这两句诗中我抓住以下内容进行了拓展链接。“朝雨”:古有故事云“下雨天, 留客天”。这雨是为留客, 或是不舍朋友离去而落下的伤心泪, 还是特为朋友饯行呢?一个“浥”字向我们透露了诗人的心迹;“浥”是湿润的意思, 在这里用得恰到好处, 显出这雨洁尘而不湿路, 仿佛天从人愿, 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青青柳色”从《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而来, 这两件事物是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通常总是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 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但今天, 却因一场朝雨的洗涤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 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 一场朝雨, 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 又因柳色之新, 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 从清朗的天宇, 到洁净的道路, 从青青的客舍, 到翠绿的杨柳, 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 而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 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至此, 诗中的每处景物都无声地为学生架起了通往诗人内心的桥梁, 诉说着与朋友分别时复杂的心绪。

链接三:酒是离别曲, 酒中有真意

“酒是离别的曲。”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 也不直抒离情别绪, 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劝君更尽一杯酒”,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 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景。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 语尽情遥, 含吐不露, 意蕴极为深厚。这每一杯酒究竟包含怎样深厚的情谊呢?对此我做了如下激情启发:我们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是连心的酒,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壮行的酒。本诗劝君更尽的是一杯什么酒呢?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 我进行了如下层进式的步步引读: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 朋友终将远走他乡, 怎能不因别离伤感?这是一杯伤别的酒;朋友此次出使安西, 需经历长途跋涉, 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朋友此次所去之地陌生, 那里人迹稀少, 你我朋友自此一别, 则知己难求, 这是一杯离珍惜友情的酒;唐代国势强盛, 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 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朋友此去将来必定在边关建功立业, 报效国家, 来年凯旋而归, 这是一杯壮行的酒;临别依依, 要说的话很多, 但千头万绪, 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千言万语都寄托在这一杯杯酒中, 这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浓浓的离情, 这杯杯的美酒, 都化作这句缠绵悱恻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后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每复读一次, 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可谓一唱三叹, 荡气回肠。学生不仅在读中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同时深刻领悟到:这劝酒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 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链接四:延伸拓展, 意韵悠长

诗已读罢, 然而语浅情深, 此情此境, 萦绕学生心间, 此时引入由本诗谱成的流传至今的名曲《阳关三叠》,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 再在悠扬委婉的乐曲中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 诗中强烈、真挚的对友情的珍惜, 对离别的无奈, 对朋友的关切, 尽蕴于这吟诵之中, 可谓情真意切意韵悠长, 诗、曲、情一起扎根学生心田。

篇9:《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十二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二、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安排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谈话导入。

小学六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诗歌,其中不少是送别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送

元二

使

安西

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唐]王维,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课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好,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请看地图(出示课件)。

使是出使。能不能不去?不能,这是皇帝的命令。

元二要出使到这么远的地方去啊。

(2)师指导读课题。

知道了这样写,会读了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请打开书74页。

1.请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有谁对他的朗读要说上几句吗?

你来读一读(提了意见的读读)

出示课件:停顿、节奏

(3)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字词的障碍扫除了,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先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请默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问号,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2)谁来给大家说说诗歌的大意?

好,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三)学习前两句。

1.过渡:读着这首诗,有谁看到渭城这里的柳色怎么样?

出示课件:渭城柳色图片。出示詩句。

学生答。

请学生读。

2,我在你们的朗读里听出了欣喜,这满眼的春色呀,而王维和元二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是一对怎样的朋友?这句诗歌里哪句看出他们聊了一个晚上?“朝”。

3.——彻夜长谈,无话不说的朋友就要远行,去遥远的安西去了,这样的两句诗怎么读?

学生读。——《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我们还知道一个成语:依依不舍,古人是这般的含蓄,不舍不愿说出来。寄托在了这细细雨丝,依依杨柳中,板书:雨、柳。这就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读——。

——王维曾写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想想元二,出使安西,离家这么远,元二此时的心情,只有王维知道。读——

(四)学习后两句。

1.过渡:尽管是满眼的青青杨柳却留不住朋友远行的脚步,离别的酒,祝福的酒喝了一杯又一杯。出示诗句:劝君——

学生读。

2.——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要经过阳关,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才到达安西,出了阳关就完全离开了家乡了。

这就是阳关的遗址。出示图片。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出示图片)。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十日过沙漠,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诗吧。

3.——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上半年。而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假如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要对你的好朋友说吗?

出示课件:练习

我想对元二说:

4.请学生汇报,说一说,并读一读。

5.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一起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诗。

过渡:五年以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见到这位朋友的面,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也是绝别的诗。

出示全诗,音乐。全班生读。

——喝下这杯酒了吗?板书:酒。你会怎么形容这酒?

学生答(这酒苦、包含思念……)

学生读全诗。

——他们这一对无话不说的朋友,能彻夜长谈的故人,却要依依惜别,除了阳关,还会有这青青的柳、纯纯的酒、亲亲的人吗?

学生读全诗。

——出了阳关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学生答:有情。

这深深的思念,汇成了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情就汇成了这首诗。——读。

所以苏轼给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六)唱诗。

过渡:元二已经走了,王维在那里读啊读,光读已经无法表达他深深的思念,他唱了起来,请听。

出示课件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好,今天这节课上到这,下课。

五、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篇10:《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词

这首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写惜别,是一个整体。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篇11:《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浥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色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答案。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冰河,冰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军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浥辞()莺()崇()

戍()阑()豚()蒌蒿()

2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篇12: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详解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 )的环境)。(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

上一篇:因为心中有你所以感恩初二作文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春季开学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