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2024-06-08

山楂树之恋观后感(精选14篇)

篇1: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山楂树之恋》是人情的一次自觉

(二位年轻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周冬雨不输当年的章子怡。)

刚去看了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电影很好看,很感人,有欢笑,也有眼泪。但和《唐山大地震》那种近乎残忍的煽情不同,《山楂树》带给我们的是细腻的、悠远的、美丽的感动。观众如潮,除了有很多年轻人外,还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中年人。如果说去年的《三枪》带动了中国二三钱城市的票房,那么这次《山楂树》则让很多平时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的中年人走进了剧院,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张艺谋的功劳将会惠及所有中国电影工作者。

这是一部特别干净的电影,干净不仅是指电影里的爱情,更是指电影本身。没有任何炫技,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文革”不是批判的对象,而只是那段爱情巧合的一个时代背景。在“文革”之时,在文革之前,由文革往前三百年,中国式的爱情从来都是内敛的,纯洁的,或者说非肉体的、保守的、压抑的。我很欣赏张艺谋对“文革”话题的弱化处理,“爱情”之外的一切只是为了烘托“爱情”这一主题。在张艺谋所有拍过的电影中,《山楂树之恋》是文化符号最少的一部。有评论者说,像《山楂树》这样的电影很多年轻也拍的出,看不出一点“大师”的功力。我并不这样想,好比写文章,同样是白话连篇,老作家写的就和小学生写的大不一样。

《山楂树》的故事很简单,有人说它是“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纯洁是没错,但我想说,那个年代的爱情几乎都是如此。在看电影前,我在网上读了一遍《山楂树》,说实话,小说写的很一般,它能流行畅销,主要的原因还是小说“身逢其时”,时代的潜意识里需要类似的故事和情感。在一夜情、婚外情、色情泛滥的今天,纯情确实弥足珍贵。但我不认为《山楂树之恋》所引发的思考和观影热潮只是文化怀旧,它是人类情感的一次自觉。我们读八十年代的小说,可以读到很多这样的小说,但在那个年代,人们并不会认为他们的爱情因为纯洁而与众不同。在放《山楂树》前,大屏幕先放了一些广告,其中有张瑜新拍电影《庐山恋2010》的介绍。这是一个有趣的提示,三十年前,我们为了看一个有接吻镜头的爱情故事而走进影院,三十年后,还是我们,为了看一个没有接吻镜头的爱情故事而走进影院。

《山楂树之恋》:滑过你的鼻尖的我的手

南方网专稿,转载须注明出处。

文艺气质和娇柔做作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捅破了,那就是人见人爱的小清新;捅不破,难免搞得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张艺谋用《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小清新可以有,而且,这绝非文艺青年的专利,文艺中年甚至文艺大爷们都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清新无比。

《山楂树之恋》绝对捅破了那层膜,整部影片都彰显出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演员调教,乃至全片的风格节奏,都被张导有条不紊张驰有度的把控着,在一个很容易洒狗血炫特技的时代里,《山楂树之恋》就像一瓶天然矿泉水,用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的鄙视了一把满世界的垃圾饮料。

不过,文艺气质的膜捅破了,静秋的那层“膜”神话却被树立起来。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干净”从哪里来?主要就是无知。静秋根本没学过生理卫生,连她的知识分子妈妈也只能用手指划拉鼻尖来检验女儿,从这个层面来讲,静秋还不是女人——空有发育成熟的身体,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李保田在《有话好好说》里说:“别拿无知当个性。”我也想说一句:别拿无知当纯情。纯情不是因为稀里糊涂搞不清性行为含义,而是内心的纯洁和善良,以及对爱情神圣化的追求和信仰。再者,“史上最干净”这几个字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敢说的吗?雪芹爷煌煌一部《红楼梦》,形容林黛玉也不过就是“生得干净一些”,不肖子孙们居然敢自我标榜“史上最干净”,也难怪李少红敢在大观园里玩快进。

纯情也不等于处女,君不见满大街小广告上的“处女膜修补术”?再者,费雯丽在《魂断蓝桥》里曾塑造了一个沦落风尘的站街女,你能说她不纯情?只有两种社会需要贞节牌坊:一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二是乔治·奥威尔笔下的那个“大洋国”。对一个宪政条件下的现代民主社会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性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公权力不应当干涉。有些姑娘膜还在,但满脑子男盗女娼;有些姑娘敢于大胆的去爱——更重要的是,敢于大胆的去做爱——但内心依然纯洁善良。

纯情意味着你要为爱付出,要有牺牲。而总像哆啦A梦一样适时出现且有着一口高露洁式白牙的老三基本没给静秋付出的机会,指哪买哪,高干子弟就是不含糊(立马让我想起了《蓝宇》里的捍东)。有这么个王子呵护,静秋和老三与世隔绝的谈着他们似是而非的爱情,什么“史无前例”的历史背景,在《山楂树之恋》里竟然被阉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把老三当作静秋玩陀螺的后遗症。影片的所谓“干净”恐怕更多的让人联想起叙事的薄弱:那些硬插进来的幕间字幕让剧情发展支离破碎;除了静秋、秋母和老三以外,其余的人物更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连老二也只是做了一次送核桃的快递就不知所终了。

静秋最后决定与老三共度一夜,我这种龌龊之人难免觉得有交换之感。诚然,对静秋而言,也许这就是圣洁无比的付出。不过,受了老三这么多恩惠,决定以身做答,这能算是不掺杂质的爱情吗?

话说回来,《山楂树之恋》能红起来,本身也说明了我们的时代“纯情”太匮乏了。这么烂的一本小说居然风靡一时,足见国人对真诚爱情的渴望。这是一个小三当道二奶为王的时代,守身如玉几乎是一个神话,所以,《山楂树之恋》出来应合了我们,也是符合文化消费心理的。

不难想见,《山楂树之恋》定会勾

起一代人的记忆,必有一些德艺双馨的道学前辈们跳出来,痛说革命家史,大谈自己如《山楂树之恋》般的过往纯情,然后,再顺带指责一把80、90后们道德沦丧、生活放荡。

当初抡起皮带联动打老子的是你们,后来一股脑的扎进市场化进程里“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的也是你们;现在,你们脑满肠肥权钱在手,便开始包80后二奶养90后小三,然后,再顺带指责一下80、90后们多么的堕落,多么的不懂“纯情”。

喵了个咪的,这帮人怎么没让蜱虫给咬死?

如果有一天,我用手滑过某个女孩的鼻尖,那一定是因为我爱你。我爱你,所以我爱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你的鼻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你过去是什么样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都爱你。我爱现在的你,所以我今生今世都会跟你走下去,直到我不爱你为止。

这是我理解的纯情。

供批判用。

篇2: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然而这个时代好像不看大片就跟不上时代,也就是所谓的out了。而且是张导的新片,没上映之前的争论和盼头已经不小了。为其做了很好的宣传效应。至少对于我就是如此,我很期待,很好奇。所以还是想要看看开头不能代表整部戏啊。也许精彩就在后头呢。于是今天我还是看了,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我爱上它了。爱上片主角孙建新了。由衷夸夸老谋子,真的很不错。

那个年代男女是不允许走得近的,否则就是伤风败俗。会被别人看不起,会被批判。甚至影响以后的生活工作。静秋和老三就是如此。机缘让他们相识,简单的喜欢对方却是一直不会变的。建新真的是一个很值得爱的人。那个年代现在这个年代都一样,至少对于我是如此。那个年代恐怕更是很抢手。长得帅,还有不错的家庭和工作。我一开始就喜欢上他了。仅仅是因为他那看上去很温暖的笑容,仿佛大冬天给人端来一杯热汤,从手暖到心。幸福难以言喻。慢慢的他的细心体贴更是让我更喜欢他了。送钢笔,送冰糖,送钱等等。只要爱的人需要的他都知道,而且冒险送来。不为别的,能够知道她过得好就可以,哪怕只是远远地看着。看到静秋的脚烫伤了,买来胶鞋。当静秋不肯穿时,他就威胁说他也要和他一样去烫伤脚。当静秋不肯去医院时他就用刀割伤自己的手臂。我无法不为这样一个男人感动,不为他们那个年代的这种纯真爱情而感动。长途跋涉只为偷偷看着他。相见后也不能肩并肩更别提手拉手了。静秋还背负着一个家庭的未来,所以她爱的很小心,可是老三愿意等一年零一个月,愿意等她到二十五岁,愿意等她一辈子。这样一个男人静秋如何不爱。他们好不容易的相见每次都是那么美好那么难忘。在建新走后,估计静秋一辈子都会把那些画面清晰地刻在脑海中。他们在一起很纯洁很简单就是相爱,没有其他所谓的出格行为。拉着手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拥抱也是从取暖开始的。我最羡慕的是两个人睡在一张那么小的床上,却也仅仅是手握手。傻傻的静秋以为老三占了她便宜之后就消失了。用浆糊涂掉建新为她特意买的带有开花的山楂树的盆。当知道后找出盆并洗干净了。因为静秋同样很爱他。所以在得知他生病后不顾一切去看他,犯一次错也无所谓了。医院夜里不给住,他们两个一个楼上一个楼下,都没好好休息。静秋坐在门口,建新躲在窗边。就这样过了第一夜。第二天来那个人睡在一张床上,却什么也没做。建新是知道他不可能陪她了,所以他只想看着她陪着她。并让她要好好活下去。因为他陪不了她一辈子了,她的未来他希望她能幸福,做妈妈,奶奶,子子孙孙。他无法许诺给她未来,因为上天没有给他到未来的机会。

后来分开的那一天,两人因为有人拥抱都没有。而且故意的装作不认识。在船渡过河之后。两人都不愿离开。因为下一次不知道为是什么时候了。建新更是知道也许这就是最后一面了。泪水在两个相爱的人脸上不断滑落,那种苦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不舍的他们决定来一个拥抱,隔着一条河。摆出姿势泪水就更加泛滥了。一条河阻隔的不仅是他们的拥抱更是他们这一生――生死两茫茫。

最后建新还是没能逃过死神,他的最后一口气就只为了等见静秋最后一眼,他一生是没有变的。他被病痛折磨的体无完肤。可是眼睛在最后一刻还是睁着的。因为他们两的合照在天花板上贴着的。睡着一直可以看见。他说过不论何时只要叫静秋的名字他就会回来,可是无论静秋这一次怎么叫,他再也无法兑现他的承诺了。不是他不想,只是命运无情。从此他走了,估计没有人会这么爱静秋了。静秋的心里估计装不下别人了。因为曾今爱的如此刻骨铭心。

我喜欢建新,羡慕静秋,更是想要一场这样简单但却刻骨铭心的爱情。除了悲剧的结局以外,为了这样一场爱情我甘愿回到那个不属于我的年代,吃那些可能忍受不了的哭。不为别的,只为遇见建新这样一个男人。不过如果不是这悲剧的结局,那么这场爱情还会这么感人吗?

篇3:影片《山楂树之恋》的构图分析

在影片中, 影片的风格是构图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片《山楂树之恋》的风格清新、唯美, 带有怀旧情愫, 这决定了影片的构图基调是平稳。同时, 画面中呈现了影视构图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1 利用“黄金分割法”“三等分法”突出主体

主体是画面的趣味点, 是影视画面中的支点, 是情节要表现的主要对象, 也是吸引观众的点。《山楂树之恋》中大量的使用了“黄金分割法”“三等分法”来突出主体。黄金分割比例是1∶1.618, 画面中最吸引人的点被安置在黄金分割点。而“三等分法”是由“黄金分割法”演变而来, 将画面左中右或上中下平分成三等分, 而画面三分之一处或横线直线相交的四个点是安排趣味点的最好位置。影片里欢欢带静秋去找老三时, 静秋在等待欢欢和老三时使用的就是黄金分割法, 将静秋放在黄金分割点上, 使观众的视线落在静秋身上;同时, 用近景将静秋的好奇、期待的心情呈现给观众。静秋从城里回乡, 老三去车站接静秋, 随后在老乡家里吃饭, 导演安排了两人相对而坐, 表现出两人的亲密关系。在这一情节里, 创造者把老三和静秋分别安排在画面的左右1/3, 更好地突出主体, 均衡画面。影片在采用“黄金分割法”或“三等分法”时多使用的是人物视线方向留白, 保持画面的平衡。

2 利用前、中、后景营造画面的纵深感

为了营造画面的纵深感, 影片中导演多次运用前、中、后景来表现。前景是将人物或景物安排在画面的最前方, 起到陪衬的作用, 有时仅取局部。长芳去城里找静秋时, 长芳和静秋走在街上和坐在台阶上吃冰棒时, 导演对画面安排了前景, 观众可以看到镜头前有来来往往的人, 但不会影响观众的注意力。

前景有时可以用来做天然的画框, 静秋掀开帘子透过窗玻璃看老三和欢欢在院子里玩耍嬉闹, 静秋掀起的帘子和窗框在这里形成有趣的构图, 丰富了视觉效果。静秋去医院看望老三时, 静秋被护士赶出医院后, 老三站在窗边看静秋, 窗框的运用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中景一般用来表现主体, 也是主体出现的位置。

后景的运用能加深画面的纵深感, 传递生活气息, 交代故事发生的大环境, 更加细致的呈现影视的逼真性。影片中, 老三带静秋去医院包扎脚, 从医院出来, 老三骑自行载着静秋, 这一段落用了大量的后景, 观众可以看到路上有来来往往的人, 他们的装扮、神情让观众窥见了影片所表述的年代的影子。同时, 也为静秋母亲的出现做了铺垫。

3 利用线条增加画面构图的丰富性

水平线的运用能带来宁静、大气、和平和开阔的效果, 影片中, 静秋和老三初次见面, 走在开满油菜花的田埂上, 田埂在画面下方拉出一条水平线, 欢欢在前奔跑, 静秋和老三在后慢慢地走, 这一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将两个年轻人相遇的美好心情展露无遗。

在构图中, 对角线的运用能给画面带来活动, 影片中山楂树的出现多采用对角线的构图方法, 对角线的构图顺应了山楂树的生长环境, 把层层叠叠的山展现出来, 创作者为了平衡画面, 把学生和村长安排在山楂树的对面, 使画面在力量上达到均衡。

曲线构图法在影视造型中也常常能见到, S形的线条从画面前景延伸至画面深处, 线条优美, 画面的局限性被巧妙打破。表现对象往往被安置在线条上, 线条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将观众的目光引向画面主体。影片中静秋和老三走在油菜花地里, 弯弯曲曲的小路把观众的目光牢牢吸引到静秋和老三的背影上。

影片中, 静秋母亲在学校打扫教室走廊, 被学校领导训斥时, 学校走廊的柱子作为垂直线存在。由于创作者运用了长焦镜头来拍摄, 前后景物被压缩, 柱子与柱子之间显得拥挤局促, 地面上有柱子的影子。静秋含着泪偷看偷听, 柱子和地上的影子形成一张牢不可破的网, 传递出了窒息、紧张的氛围, 也间接的交代了静秋一家的生活状态。

4 用不规则构图渲染情绪

抛弃所有规则的构图方法, 打破常规构图原则, 突显画面的不规则,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震动观众情感的作用。老三住院, 静秋探望, 老三送静秋离开, 两人隔河相望, 画面中, 河的面积过多, 画面失重。创作者如此构图, 一是从拍摄对象的视线出发;二是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蕴意了两人之间结局, 生命之隔, 想念却不能触碰。画面的构图加上演员的表演, 很好的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山楂树之恋》的画面构图不仅遵循画面平衡原则, 还采用了多种构图方法, 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和情感需求;同时, 紧扣影视的动态发展, 结合人物运动和镜头运动, 呈现了影视构图的动态原则。

摘要:电影构图是观众对影片的第一印象, 好的画面构图, 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 还可传递影片的风格和基调, 渲染情感和氛围。电影构图应遵循平衡原则、变化原则及动态原则。

关键词:构图,平衡,变化,动态

参考文献

[1]邵清风, 等.视听语言[M].第2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

篇4:《山楂树之恋》

导演: 张艺谋

主演: 周冬雨 窦 骁 李雪健 奚美娟

【剧情简介】

影片根据艾米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那段贫穷但饱含理想的时光: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她因此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在那里,她认识了老三。老三爱上了静秋,静秋害怕遭受欺骗,起初总是躲避。老三却是极重情义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动人对白】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到你;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里,永远不会走丢。”

“我——其实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想天天跟你在一起——”

“我喜欢‘静秋’这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入了坟墓,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

“我要你好好活着,为我们两个人活着,帮我活着,我会通过你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你的心感受这个世界。我要你……结婚,生孩子,我们两个人就活在孩子身上,孩子又有孩子,我们就永远都不会死。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的……”

“我们不会有,但是你会有的,你有就跟我有一样。你会活很久很久的,你会结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很多年之后,你对你的后代讲起我,你不用说我的名字,只说是一个你爱过的人就行。我就是想到那一天才有勇气面对现在。想着那一天,我就觉得我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去,在那里看你幸福地生活……”

《山楂树之恋》

作者:艾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

定价:28.00元

作者简介:

艾米,女,美籍华人。著有《致命的温柔》(与人合著)《十年忽悠》《三人行》《同林鸟》《至死不渝》等。而真正让她在华人世界名声大噪的则是这部《山楂树之恋》。

小说《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被评为《亚洲周刊》2007年度华语小说第一名、《新周刊》2007年度十大感动作品。

篇5:《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上一周,我看了当时引起轰动的一部电影《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被许多人评价为“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我想也并无不可。

一部好的作品,它的优秀之处就是能够被它所传递的信息打动。

这部作品很难挑出什么瑕疵。它的人物、服装、对白的安排都是那么准确、到位。无论是清纯的静秋、清爽的老三,还是鲜艳的红色泳衣、老三频繁的“尔康”式情话,不论它们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都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符合剧情需要的。我想,这是忍不住钦佩老谋子的地方。

片尾老三的死一下子改变了全片的基调,暗色,暗色,无边的`暗色。永远没有听到静秋喊过自己的名字,静秋的腼腆留给了老三一生的遗憾。那个人走了,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在一种痛苦至极的方式中走向了另一个我们无法触及的世界。当母亲不再阻拦、社会不再限制的时候,两个初尝爱情甜蜜滋味的年轻人却就此天人相隔。这时,回头看,当时觉得“不过如此、一般一般”的情节此时都显得那么美好,纯洁动人。一起走路,一起游泳,相偎而睡……

剧中的山楂树,寄托着的不仅仅是两个年轻人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它也是那个村子甚至当时的整个社会的梦想。纯洁、甜美,跃动的红色就是希望,就是信仰。

篇6:《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整部电影就像午后暖暖的风,温情脉脉里流动着淡淡的感伤。老三对爱情的执著和热烈;静秋面对爱情来临时的羞涩矜持与纯情懵懂,以及他们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无一不令人唏嘘、怅惘。

1974年的初春,静秋去西村坪考察,在清澈悠扬的《山楂树》歌声中,她结识了老三。也许,就在老三与静秋那澄澈的眸子相对的刹那,前世今生,便已注定。然而,最美好的相遇也无法阻止悲伤的结局。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是啊,如果人生只如初见,哪会有这么多的悲伤痛苦,生死别离。

总是被电影中的一些细节所感动。记得老三抱着静秋被石灰烧坏的脚小心翼翼地为她包扎,眼里满是难过与疼惜;为逼静秋住院,老三毫不犹豫地割伤自己的手臂;还有送静秋回家后,老三与她隔河而拥,久久凝视着对方。喜欢老三不时流露出的大男孩般的调皮和快乐。他以“为革命节约墨水”为由送静秋钢笔;在用树枝拉静秋过河的途中悄悄握住她的手;同静秋拍照时傻呵呵地一个劲儿乐。最令人难忘的是静秋和老三对望的场景,静静地,不着一言,像老屋子里陈旧的家具有阳光淡淡地扫过,空气中微尘曼舞,让人的心也随之沉淀,感受到说不出的舒适与宁静。

影片中,静秋从始自终都没有叫过老三的名字,她说:“认识你,真好”。在紧张的政治气氛下,谈一场纯洁自由的恋爱,需要怎样的勇气!“真好”二字便是静秋所能说的最勇敢的话,她明白老三对她的好,那是只有付出而不计回报的爱,一桩桩,一件件,如沉甸甸的砝码累加起来,便是这“真好”二字。

故事的结局弥漫着浓浓的感伤。静秋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我是静秋!”一声声,一句句,痛彻心扉,催人泪下。老三和静秋未能相守,这是二人的不幸,但他们的爱情绝不是悲剧,只要记录了最美的时刻,保留了最动人的记忆,不论何时追忆,此生爱过,足矣。

篇7:《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那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年代,“文革”的飓风所向披靡,鲜明荒谬的阶级界限深入人心。然而军区司令的儿子老三,却深深爱上了地主家庭出身的静秋。他对她真诚的关心,无私的爱护,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陪她走山路,背她过河,帮助她打零工,在她生活最为拮据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如此,他也在默默装饰着她的精神生活:共读名著,汲取营养;互相激励,勇敢面对黑白颠倒的社会。老三曾经这样开导静秋:“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子,不要因为出身而低头做人。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朴实的言语中,却蕴藏着最最深沉的呵护,最最诚挚的爱。

可是,当“文革”的阴云渐渐散去,静秋的未来开始出现曙光,老三却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白血病,让他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此时此刻,老三选择了黯然离开,“别让她担心,就让她这么无忧无虑地生活”。老三的毅然放手,仿佛一曲凄清婉转的竹箫,道尽了世事的无奈,真情的凄美。苍白的病房里,静秋和老三生死诀别,当那执着的呼唤一声声响起时,“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许,失去的伤痛,才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拥有,珍惜现在吧。

古今中外,两情相悦的爱情佳话数不胜数,但是唯独“山楂树之恋”让我最为感动。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精心的改编,没有华丽的辞藻,作者用近乎直白的语言,把这段三十多年前的往事,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份难能可贵的真实,这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向我们深切地诠释了“人间有大爱,世间存真情”。

曾经,面对着波澜不惊的生活,我感到无言的乏味与寂寞,暗暗感叹小说世界的精妙绝伦。然而,读完“山楂树之恋”,我终于豁然开朗,认真地做好自己提高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是人生的导演,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温馨美好的故事。毕竟,最本真的,才是最可贵的。

篇8:《山楂树之恋》未公映就遭到批评

据法制晚报消息, 著名导演张艺谋新片《山楂树之恋》刚开机不久, 原著作者艾米便在博客中连续开炮, 指出编剧、场景、演员存在诸多问题。他在博客中说:“张艺谋虽买断了改编权, 但他没买断我的发言权。”艾米称, 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 最不能让他满意的有以下几点:第一, 不满编剧的改编思路。艾米认为编剧顾小白没有看懂故事, 编剧动机、改编方向、使用手法都很“猥琐”。第二, 不满演员形象。先是因“形象不符”而反对奚美娟、李雪健出演剧中角色, 接着认为女主角“哪里是静秋, 分明是魏敏芝”。对于最新曝光的“老三”扮演者窦骁, 艾米认为其脸形不像、肩膀太“削”、发型太潮、穿衣风格就像“正在多伦多大街上嚼着口香糖打着口哨泡妞的小青年”。第三, 不满布景, 艾米认为片中场景的设置也不符合原著, 会让剧情不合理。例如村长居住的土墙屋有两层楼和宽大的玻璃窗, 过于“豪华”, 而且门上也不应该贴着“福”字, 河上也不应该有桥。

篇9:《山楂树之恋》之山楂果

“红花如是血,白花就是情。”山楂如血,可它的树花却最是纯明不过。故事中的山楂花,为一层独特的历史,镀就瑰丽的血衣,等待着一份默然的相爱的机缘,褪下浮嚣的痕迹。它盈盈而至,又翩翩离去,留下那一树郁结五内的至贞至坚的相爱传奇,留下故事之前的你我,在久远的时空背后,沉默淌泪,静定欢喜。

百花园内,绽放有无数可寄情达意的爱情之花,如玫瑰如罗兰如百合如白橘,而独独未曾想到有一捧迎风受雨的纯白的五瓣小花,也能牵扯住人的寸寸柔肠,含着盈盈粉泪,于心间珍重地刻下对爱的“忠贞”二字。而那洁白的花儿,几经多少的情折竟能凝结成那一枚枚珊珊可人的红色小果儿,捧起它们,心中涌跃点滴无瑕情动。

小时候顽劣不过,也最是刁嘴,心中惦念着节下的无数美食,狂慕那些咸甜口重的食物,常常耍个小小的无赖刻意躲避那些酸涩的健康食品,其中就有父母大人们苦劝不肯一尝的山楂果,只是,小孩儿除却嘴刁又最最贪舌,又是要吃得满意,又是要吃的欢畅,于是,手里不但攥着,满口嚼着,小眼珠子又滴溜溜地不住往其它小食处飘着,最后,只得挺着圆鼓鼓的肚皮,卑弱地央着最亲护孙儿的祖母化解这等疑难杂症。记得祖母常会从内厢房的干果盒中细细捡出三枚饱满绽圆的山楂干果,用沸水一烫,塞入小儿口中,细细嚼,慢慢咽,无比的尖锐的酸味仿佛会沿着齿牙之际直钻入头皮,就这般硬生生地吞下一枚红果,苦嚷着不愿再沾此物。祖母最是通达不过,挑了一小块酥酥的麦芽糖,引逗着孙儿一口红果一口酥糖地完成这寻凡人家的食疗之法。长大后,查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由果部三十卷山楂一目中证得一条,“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于今重新记取祖母的食疗方子,无比亲暖的记忆中便添了若许对祖母的敬慕之思。

据古书上记载,山楂果因为其果味类似楂子(即木桃),所以便有了现在山楂之名。其实,国人食性多好鲜咸甜辣,但偶尔众味吃絮了,便会念叨起这五味的头一味来。只是山楂之酸着实凌厉,再嗜酸食之人,怕亦是不敢如食用橘柑般快意吞食吧。于是,还得尊着祖母们的方儿,配齐了甜软的糖汁浇于用竹签子串成的果实之上,待糖汁迎风吹硬,甜香的麦芽糖味道融着隐隐的山楂香招摇于市集。这就是举国风靡的冰糖葫芦啦!

篇10: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在很久以前一直知道有这个存在,就是没机会去看,今天因为点失误,看到了这部电影。

在那样的年代,社会和家长的不允许,在老三的我能等下,注定的像山楂树花开般雪白的爱情。老三的我们还年轻,他不知道他会患上白血病,在等待的过程中选择了消失在静秋的视线范围之外,却一直默默中注视着静秋的世界。在静秋得知老三住院了去看他的第一夜,静秋在医院的门口坐着,老三在窗前看着,内心是无比的心疼的吧。当老三为静秋买了个山楂树图纹的面盆时,静秋怕弄脏了她,然而在后来因为生气,用浆糊封去了山楂树图案,后来的后来,当静秋洗去的时候,意味着错过了很多的时光。老三送静秋坐船过河,老三在这头,静秋在那头,中间是那条河,两人隔河对望,竟无语凝咽。爱情是那窄窄的奈何,他在这头,你却在那头。静秋在等着老三的同时,老三也在等着她。两人再见已是注定的诀别,当静秋被带到老三的病床前,看着那被病魔折磨的瘦如枯柴般的老三,心是那么的疼,老三用他那一生等待着静秋,等待着他们甜蜜而酸涩的恋情。天花板上是老三和静秋坐在一起甜蜜灿烂的笑容,这或许给予了老三支持的力量,阳光般的力量。“我是静秋,我是静秋。”一遍遍的呼喊,是少年曾对少女的承诺:当他的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她的名字,他也会拔回脚来看看她。爱到极深时,等待已成为习惯。老三在等待静秋,死亡都能拖着,执着的等待。他们的时代虽然走远了,但不曾走出过我们的内心。

老三离去了,他把日记托弟弟转交给静秋,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

篇11: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能等你一辈子,纯正年代的美好爱情。这是影片结束之后,黑底白字,如此清晰的印在屏幕上,带给我的是小小感人背后的大大的感动。影片的剧情很简单,讲的就是在文革时期一对恋人的故事。女主人公的纯真,男主人公对自己心爱的女朋友的爱护,那一份若有若无淡淡的爱意,就如流水一般,一点点的沁入人的心扉。也许打动我的并非影片本身,而是在现在的电影中,很难在找到这样一部清新淡雅的影片,现在的影片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将性和欲作为影片的卖点大肆渲染。

但凡影片中有一点和性和欲沾边的,都会被拿来进行炒作,进行刻意的放大,然后以此作为票房收入的一个棋子。纵观现在的影片市场,的确充斥着太多的少儿不宜,为了赚钱,也许很多导演都忘记了当初自己的追求了,在这个社会中,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众人皆醉我独醒实在是太难,有多少人被现实打败,放弃了初衷,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但是话又说回来,现在的社会真的很需要这样的一缕清风,能够唤醒人们日益腐浊的心灵,也许收效甚微,但是只要有那么几个人被唤醒,这不也是功德圆满吗?电影的制片人不能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好卖,就拼命将自己好好的作品包装成那种样子,抱着一种不管我的电影是什么风格,反正先把人骗过来再说的态度啊,就好比不能因为人们沉溺于毒品,就不管毒品是否有害,拼命进口倒卖给人们大众啊,那时需要的是林则徐,而现如今我们也需要林则徐这样的人,而他们又在哪里?在哪里?

篇12: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那种感觉真是没有办法形容,只是觉得小说还 是那么感人,电影不仅维持原著,而且还 有独特的韵味――――淡淡的忧伤、淡淡的色调、淡淡的人物……流畅而自然,深沉而清新,宛如一首墨绿色的散文诗。

发现这部小说非常偶然,那时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时正好走到现代小说的书架,看到有一本书没有放好,就随手拿起来翻看了几页,当时就被它优雅地装祯和名人们的评论吸引了,说是“最纯洁的爱情”还 非常感人,看着觉得好奇,所以就借回了家。

看这部小说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每看一遍都会令我泪流满面:第一次看完后,觉得老三太好了,一个可以适时保护你、关心你、爱护你的爱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爱人”,而且当他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可以“拥有”静秋时却为了她今后的幸福放弃了,这种“放弃”并不像有的人评论时所说的那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不过最后病魔无情地把他带走了,留给静秋和读者的却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老三宛如上天赐予每一个女孩的童话、一个美好的梦、一份无法忘记的真爱!

第二次看完觉得静秋是一个非常坚韧的女孩,她的善良、坚韧、懂事、能干……真是非常完美,而这种完美也使她可以配得上任何一份无价的爱情。在妈妈面前,她是个好女儿――――肯干而能吃苦、体贴而重感情;在老三面前,她是个好女孩――――矜持而有分寸、依恋而会关心。她将自己的感情一针针织进了毛衣里、将自己的思念一次次埋藏在心底。这就是初恋的感觉,青涩而优美、神秘又谨慎!

第三次看完这部小说,我才“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哀伤而凄宛的爱情故事,一个只可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成人童话”。而这种美好却可以把我们各自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畅想或是伤感或是难忘的记忆唤起,不同的人看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这种对美丽或是难忘、往事或是未来的情感却可以作为每个人独特的内心感受留在心底,成为一份特有的梦想……

记得看完这部小说,我曾多么伤感而兴奋,捧着书一直在哭,那种非常难过而又不知道为什么伤心的那种哭泣,似乎在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似乎又在为自己、似乎还 在为爱情的消逝或是那种最美好的感情……那种感觉仿佛眼看着一个美丽无比的玻璃器皿顿时在你面前破碎一样――――无能为力而又伤心难过!

我把这本小说介绍给许多朋友,甚至还 动员朋友们团购了这部小说作为永远的珍藏。我始终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打动人内心的小说,而且把它放在书柜里,收藏并不仅仅是一本好书,抑或更是一种美好的感情!

所以,当得知它会被张艺谋导演拍成电影时,我就非常期待。而且从感情上,我非常崇拜张导,他的才气与创意,会使小说锦上添花的。

今天看完,真是非常享受!

整部电影清新而伤感,前后呼应铺垫,维持原著又稍加修改,可以说是非常完美。

电影也不并完全如我想象中的悲伤,其中也有令人愉快而又感动的情节,比如:老三想拉静秋过河时,静秋矜持地向后躲着,后来他找来一根树枝,两人各牵一头,那种初恋时令人心动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过河后,老三的手一点点往后、往后,终于握住了静秋的手,然后两人甜甜地笑着,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还 有就是老三为了让静秋去医院看烧坏了的脚,把自己的胳膊割破,两人从医院回来,他脱了外衣给静秋披,因为挡住了脸,所以让静秋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两人边骑车边玩,一会儿静秋翘起脚、一会儿老三撒开车把……两人玩得非常快乐,就在这时却被静秋的妈妈撞到!这种巧妙的设计安排恰如其分地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情节,同时也让观众的心从快乐的顶点,一下子就被紧紧地“揪”了起来。

整部电影还 是无法改变老三的命运,美好的感情也无法躲避自己的宿命。

电影中有着淡淡的忧伤

从故事情节的编排、到细节的改编、到配曲的旋律都有着淡淡的忧伤。电影运用了出字幕的环节,黑色的底,白色的字,缓缓地出现,再配上淡淡的音乐,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

不过整部电影虽然忧伤,但决不伤感和压抑。它表现了一种美好和纯真,就像有个人在向你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或是一个美好的梦境一样。就像静秋和老三在河边游泳的那场戏,让人感觉心动而不情色,是少男少女的那种纯真和快乐,尤其表现出老三的健康和乐观,也为下文他的生病形成反差,不觉让人惋惜悲伤;同时还 用勘探队员的话侧面解释出老三是因为调查二队采矿人员生病而研究矿石标本,被辐射伤害才得白血病的原因,无形之中又一次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不该过早地离去而悲伤……

最后,电影的结尾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可是物是人非,让人更加难过……

电影里有着淡淡的色调

这部电影把白色的上衣、深蓝色的裙子,还 有墨绿色的军大衣、深深浅浅的新绿和那烟雾缭绕下的山楂树、以及渐渐褪色为黑白的图像展现出来;还 有两人相识时走过的那一片黄色的油菜花地,黄色,充满幸福的颜色,只是在电影里“昙花一现”;另外就像他每部作品几乎都会表现一门手工艺术一样,这次细化到了一只用黄色塑料绳编织的小金鱼,不过当老三割破手臂时滴在黄色金鱼身上的那滴血,也暗示着老三悲剧命运的开始;最后用了红色:脸盆上红色的山楂果、给静秋买的红布料、还 有就是静秋穿着做好的红外衣给老三送行……我也第一次感觉到红色并不仅代表喜庆,在电影结尾处的红色让我感到了一种凝重、一种生死相依的深沉、一种倾其所有的令人无法承受的爱……

电影里还 有淡淡的人物形象

电影的两位主人公清新而纯真,无论是动作还 是语言表现上都没有做作的表现,如果从个人角度客观评价,我觉得老三演得更为出色,尤其是见静秋妈妈的那场戏,开始的紧张、不安,后来的沉稳,甚至还 会为静秋着想,让她坐下、给她上药……一切都很自然;还 有就是在他出院时,静秋坐在医院外的台阶上,老三在窗口看着她,静秋开始生气地让他回去,老三则远远地从窗口望着她,然后老三的眼里流出泪水,缓缓地、缓缓地……那种感觉真的很感人。

所以两个人在语言上没有过多地修饰,刚开始我觉得他们是不是没有进入角色,但后来觉得也应该算是一种特色吧。毕竟在那种年代、那样的年龄,是不可能“轰轰烈烈”地谈恋爱的,所以这样想来也算是一种特色了。

篇13: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首先值得怀疑的是, “老三”和静秋相爱的基础是什么?小说中的静秋还是一名高中学生, 据小说情节推断, “老三”已经在地质勘探队工作了多年, 两人年纪悬殊比较大, 社会阅历差距更大。从家庭出身来看, 静秋生活在城市底层, 家庭比较贫困;“老三”出身于高干家庭, 父亲是军区司令员。因此, 两人所受的教育不同, 成长也环境完全不同。“老三”为何爱上静秋, 一直是一个谜团。“老三”是爱慕静秋的美丽?还是静秋的才华吸引了“老三”?小说中的静秋仅是一名高中学生, 小说并没有展示她的美丽, 她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才华, 只会按照当时的套路去写作村史而已。那么“老三”为什么爱上静秋, 小说对此避而不谈。同时, 家庭环境比较优越的“老三”, 在生活中也不乏有人给他介绍女朋友, 但是, “老三”一直是孤身一人。他的择偶标准是什么, 小说也没有透露。因此, “老三”为什么会爱上静秋, 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从小说中看来, “老三”爱上静秋是一件非常勉强的事:两人没有情感的基础, 甚至连接触的时间都不长。

而从静秋这方面来说, 她对“老三”的爱情似乎也很勉强。从小说的叙述来看, “老三”在静秋眼里, 具有“代父”功能。静秋的母亲是一名接受改造的高中教师, 静秋脚下还有年纪非常小的妹妹、弟弟, 而父亲在外地接受改造。这样的家庭, 最缺乏的显然是父亲。同样, 静秋还只是一名成长的孩子, 她需要的是父亲的关爱与帮助, 但是, 她又不得不承担养家的重担, 虽然这个重担应该是她父亲承担的。然而, 静秋的父亲偏偏在生活中缺失了。因此, 对静秋来说, 她的人生是“缺父”的。“老三”正好充当了父亲的功能。小说中“老三”总是在不断地给予静秋以物质、精神上的帮助。他给静秋买钢笔、游泳衣、胶鞋, 给静秋的母亲买核桃、冰糖, 帮助她治病。“老三”给生活中处处艰难的静秋给予精神、金钱上的帮助, 常常在静秋处于危险地时候, 及时地出现, 帮助静秋化解危机。他甚至还给予静秋以父亲的力量, 帮助静秋完成艰巨的体力活。对静秋和她的家庭实际而言, “老三”其实承担了父亲的功能。

对于静秋而言, 她还不是一位长大成人可以品尝爱情的女子, 而是一位需要继续成长的女儿。首先, 我们看到, 静秋对于自己的身体认知仍然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中。她不知道男女之间的亲热, 甚至不知道基本的生理知识, 以为男女之间只要牵手了, 只要躺在一张床上就可以怀孕生子。静秋对于自己的身体缺乏起码的理解, 她还停留在前青春期, 也基本上不具备爱情的生理条件。从静秋的人生来看, 她还是一位需要庇护的女儿, 而不是一名能主宰自己人生的青年女性。静秋高中毕业后, 为能留校工作, 她不得不压抑自己, 以便稳妥地留校, 留校后, 为了能顺利地转正, 她又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讲, 静秋是没有“资格”恋爱的。于是, 在小说中, 当静秋母亲撞见了“老三”和静秋在一起的时候, 静秋母亲要求“老三”和静秋暂时不要见面, 以等待静秋平稳转正。“老三”接受了静秋母亲的意见, 从此果然不再见静秋。在这里, “老三”是以静秋庇护者身份出现的, 而不是静秋的恋人身份而存在。从小说的叙述来看, 静秋一直把“老三”当做父亲来看待的。然而, “老三”又是以静秋恋人的身份出现的, 所以对静秋来说, 如何称呼“老三”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这也是静秋从没有称呼过“老三”的重要原因, 即使在“老三”弥留之际, 静秋也没有称呼过老三, 只是再三地说“我是静秋”。静秋其实无法给“老三”以恰当的位置, 他是以静秋恋人的身份出现的, 然而, 在生活和精神上又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对于静秋来说, 她还没有长大, 她需要的是一名父亲, 而不是恋人。

对于“老三”而言, 他不具备爱上静秋的可能性。对静秋而言, 她还不足以获得爱情的生理基础和人生基础, 她也不具备吸引“老三”的可能。然而小说偏偏“安排”了“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 显然, 这场爱情是虚妄的。因此, 我们看到, “老三”像父亲一样不断给静秋以帮助, 精神的、物质的, 甚至是力气上的。而对于静秋而言, 她对于“老三”的给予采取默默接受的态度。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排除了身体的接触, 化解了静秋对于生理的无知。即使在“老三”住院期间, 他们借宿高护士宿舍的一段可能产生肉身之恋的描写, 也被干净地处理了。因为如此, 《山楂树之恋》对爱情的叙述与描写止步于理性, 这也是它的爱情被称作清纯的主要表现。

为了掩饰这场爱情的虚妄, 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段。首先, 小说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设置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这场时代变革为“老三”这样的高干子弟流入社会底层提供可能, 也为了制造静秋“缺父”的精神症候, 为造成“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提供了可能。更重要的是, 文化大革命时代是一个个人欲望高度被压抑的时代, 和小说所宣扬的止步于精神之恋的主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契合。《山楂树之恋》的主题与时代背景之间巧妙嫁接。

其次, 小说还套用俗套的叙事成规。1980年代琼瑶小说中的常见要素在《山楂树之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纯情的爱, 疾病或者意外灾害让有情人终不成眷属。这是琼瑶小说的基本叙事路线。《山楂树之恋》复制了琼瑶小说要素与叙述规范:“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被描写成纯情, “老三”因为身患胃癌, 最终和静秋阴阳两隔。当年沉浸在琼瑶小说中的少男少女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年男女, 在他们接触这个故事的时候, 不由自主地唤醒了他们早期琼瑶小说的阅读经验。在琼瑶式叙事成规的“启发”下, 读者不知不觉与这样一个“琼瑶式”小说产生共鸣。

《山楂树之恋》还企图用诗化的意象来表达“老三”与静秋之间纯洁的爱情。山楂树开着白色的花朵, 它是纯洁, 质朴的象征。小说以山楂树为题, 并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山楂树, 从而建构了“山楂树”的意象, 以此来赋予“老三”与静秋爱情的纯洁性。而在1950年代从前苏联传唱而来的歌曲《山楂树》, 原本是一首爱情歌曲, 它描写了工厂青年生产、生活和爱情。这首歌韵律起起伏伏, 流转着浓郁的纯真、优美、浪漫的风情。它随着大量的俄罗斯歌曲传入中国, 立即被广为传唱。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 更为它倾倒和痴迷。作为果树的山楂树, 和作为前苏联爱情歌曲的《山楂树》, 都赋予了山楂树这个意向以纯洁的爱情的象征意象, 并以此来强化“老三”和静秋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然而小说中的山楂树似乎是硬塞进小说的象征物。山楂树基本上和小说的情节相游离。山楂树既不是二人的信物, 也非二人相恋的地方。说到底, 它只是他们相识的一个由头。山楂树, 连同歌曲《山楂树》, 都没有走进二人的情感世界, 因此, 山楂树之于《山楂树之恋》仅仅是一个飘浮的语词而已。

自从1990年代市场经济确立后, 中国社会日益世俗化, 人文精神萎缩成为时代的精神病痛。除了张承志、张炜、史铁生等作家在写作中张扬终极价值外, 一些文艺作品也注重精神的宣扬, 以拯救、医疗这种精神的病痛。非常明显, 《山楂树之恋》延续了推崇精神贬抑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写作路线, 它力图叙述纯洁、美好的爱情来对抗现实的功利。然而, “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的成色显然不足以支撑此厚重的主题。为了弥补思想不足, 为了强化小说的主题, 《山楂树之恋》采用多种修辞手段。然而, 在采用这些艺术手段的时候, 又不知不觉地落入俗套。可以说, 虽然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但是思想的先天不足、艺术手段的俗套却无法让这个爱情乌托邦得到圆满的展现。

篇14:《山楂树之恋》如何感动世界

缘起

人文社决定展开(《山植树之恋》的海外版权业务,是在2009年的下半年。当时《山楂树之恋》已是国内非常畅销的小说,首印高达80万册。即使如此,也很少有人能预想到,这本小说将得到挑剔的欧美知名出版人和资深编辑的认可,进入欧美主流图书市场,成功俘获海外读者的心。

很难如此设想,一方面,因为那时负责“走出去”工作的对外合作部,才成立不到两年。虽然由版权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主持工作,但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另一方面,以往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海外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差异、阅读趣味差异,即便在国内非常畅销的小说,也未必能顺利走出国门。即使走出去了,也往往只能进入华语文化圈,进军欧美更是难上加难。

最初令我们对《山楂树之恋》产生兴趣和信心的是小说题材本身。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纯美爱情。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极易产生共鸣,而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爱情故事,又不同于海外读者的日常生活体验,能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出于对小说题材的判断,人文社最终决定签下《山植树之恋》的海外代理权。

事实证明,我们对《山楂树之恋》题材的判断是正确的。小说英国版于2012年伦敦书展之前面世,出版商是利特尔·布朗出版集团旗下的维雅格出版社——世界最大的女性文学出版品牌。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维雅格的出版人莱妮·古丁斯将《山楂树之恋》中的爱情故事比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感悟

笔者一直认为,《山楂树之恋》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汇聚而成的,尤其离不开有利的大环境。从事中国文学“走出去”事业的人可能都有同感,前些年,这项事业曾经举步维艰——虽然随着中国各方面实力的增强,国际上对中国越来越有兴趣,想通过图书来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比起文学作品,工具书、传统文化图书、实用图书等更受欢迎。而近几年来,海外对中国文学的兴趣显著增强,也有不少国际版权代理公司开始关注中国作家的作品,计划开展“走出去”业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遇到了《山楂树之恋》这样一本小说,也结识了为推广这本小说付出了巨大努力的美国及台湾版权代理人。

更大的惊喜则来自张艺谋导演改编的同名电影。我们签下代理权不到半年时间,《山植树之恋》将被张艺谋导演搬上大银幕的消息便登上了各大媒体。《山楂树之恋》“走出去”能有今日的成果,国际知名导演的同名电影功不可没。

采用多媒体形式、全面推广海外版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瓶颈——翻译问题。欧美出版社的版权人员或编辑大多不懂中文,为了使他们了解作品内容,往往需要事先准备英文样章,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投入。如有电影、电视剧,或是动画、漫画等更加直观的媒体形式,就可以轻易绕过语言难关。《山楂树之恋》电影在以色列上映引发的小插曲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主要参与以色列版权竞争的两家出版社中,有一家早在一年前就对小说感兴趣,但想等到同名电影确定在以色列上映之后,再行报价。但是电影突然决定要上映,使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翻译出版、同步推出,原本准备放弃。之后,出版社负责人还是到影院观看了电影,深受感动,再次决定报价。不过这时已经有另外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也观看了电影并提出报价。最终后来者居上,原先那家出版社错失良机。

可见,在多媒体信息时代,文学作品的版权逐渐变得立体,具有了多維度、全方位的特性。平面版权推介与电影的宣传同步,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待

中国台湾版《山楂树之恋》于2010年出版,立刻成为台湾地区的热销图书,不到半年即售罄并迅速加印。荷兰版于2011年10月开始发行,奥兰多出版社负责人告诉我们,《山植树之恋》感动了许多荷兰读者,甚至他的母亲(一位上了岁数的普通老妇人),原先不仅对中国毫无了解,也并无好奇,但是她读了这本小说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成了忠实读者。如今荷兰版已在加印。加拿大版今年初面世,从安纳西出版社得来的消息,(《山楂树之恋》目前是加拿大市场上的畅销书。

我们有理由期待《山楂树之恋》在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图书市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因为在推广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寻求与国外著名出版公司、版权代理机构的平等合作,不是一味追求输出数量,不廉价输出版权,努力追求高品质、高效益,力争作品在当地主流市场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坚持这个原则,在一些国家的报价过程中,我们努力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忍痛做出取合。

迄今为止,《山楂树之恋》一书所授权的海外出版机构,都具有良好声誉和较高知名度。例如上文提到的世界最大女性文学出版品牌一英国维雅格出版社,法国知名翻译文学出版社贝冯德,加拿大知名的独立文学出版社安纳西,西班牙三大出版集团之一桑提那拉旗下的流行小说品牌苏玛,荷兰重量级出版集团布鲁纳旗下的高品质女性文学品牌奥兰多,意大利RCS集团旗下的知名文学品牌里兹奥利,韩国最大的文学专业出版社文学村等,在挪威、瑞典、丹麦北欧三国,版权都授予了该国最具分量的出版社。

只有这类著名出版公司,才有能力付出与优秀作品相匹配的价格,才具备相匹配的经营能力。当他们出价不菲时,才会尽力在当地市场营销、推广,将《山楂树之恋》打造成该国主流市场上的畅销图书,以收回投资。(《山楂树之恋》当前的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点。

上一篇:村民自治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施工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