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宪法笔记资料

2024-06-29

司法考试宪法笔记资料(共6篇)

篇1:司法考试宪法笔记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基本权利:公民依宪法和法律规定从事某种行为或获得某种利益的可能。

2,国籍:成为一国公民的资格,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法律根据

3、物质帮助权是公民因年老、疾病(1分)或丧失劳动能力(1分)而不能获得必 要的物

质生活资料时,(l分)有从口家和社会获得生活保障,享受集体福利的一种权利。(1分)

4、委员长会议是委员长会议由委员长、副委员长(1分)、秘书长(1分)组成,处理全

国人大常委会重要的日常工作,(1分)但委员长会议不能代替常委会行使职权。(1分)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和多党派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它不是国家

机关,也不是一般的人民团体,而是在我国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性组织。

6.《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统治者1908年9月被迫制定的具有浓厚封建性质的宪法性文

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巩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其重心仍是维护君王大权。

7.复合制国家是指复合制,由两个以上国家组成国家联盟的国家形式。近代复合制国家主要

有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单一制: 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统一主权

国家的国家形式。

8.宪法解释,对于宪法规范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词语用意,依据立法精神原则

及意图加以准确地诠释或说明。

9.宪法修改,指国家的宪法在实施后,因为政治经济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或自身

条款的某种缺陷,致使继续执行遇到困难时,由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其

内容与条款作出的书面变更和修正。

10.等额选举,候选人名额与应选代表名额相等的选举。

差额选举,是指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选举,我国从1979年选举法

开始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

11.民族区域自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在国家统一偏下,以少数民族

聚居或多民族杂居区为基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现各族人

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一种政治形式

12、特别行政区,中国家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专门设定的具

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

13.国家元首,对内对外代表国家的国家机关。在我国,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

与国家主席结合行使。

14.违宪审查,国家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立法和行为,以确认其是否违反宪法的活动。

就其方式来讲,有事先审查、事后审查、附带性审查和宪法控诉。

15、特别行政区,中国家行政区域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专门设定的具

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特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

16.邦联,指两个以上的独立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目的组成的国家联合。联邦:

17,贿选宪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答:宪法是根本法主要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比其他法律要求更加严格。

2、简述英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

答:17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逐渐取代封建经济关系,作为一个阶级的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并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宪法就是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产生的。而英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特点,并由次导致英国宪法产生如下特点:英国宪法是在革命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是由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累计而形成,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成文宪法。

3、简述我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答: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下列职权:(1)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以及行使立法权。(2)人事任免权。(3)决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些重大问题。

(4)监督权。(5)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4、简述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大致包括成文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等方面,其中成文宪法典是我国宪法的主要渊源形式。

5、如何理解公民的人身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广义的人身自由,除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外,还包括与人身自由相联系的人格尊严和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6、简述公民受教育权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权利。即以适龄儿童和少年为主的权利主体享有接受教育并通过学习而在智力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发展的权利。(2)义务教育的无偿化。(3)接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7.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际上即无阶级专政?

答:领导阶级、阶级基础、历史使命、国家职能都一样,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有特色。

(1)领导权是一致的,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独掌国家领导权;

(2)政权基础是一致的,都是工农联盟;

(3)政权职能是相同的,对内都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对外都是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主权。

(4)历史使命是一致的,都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8.我国宪法关于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有哪些规定?

答:(1)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所有权,合法私有财产包括公民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2)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三、论述题

1、论述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答:(1)国家权力日益集中、行政权力不断扩大的趋势。

(2)宪法越来越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3)宪法的保障加强,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已成为一种潮流。

(4)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大。

(5)宪法在形式上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宪法源源的多样化趋势。2)宪法修改较频繁。

2、试论权力制约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具体体现。

答:(1)人民与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一般都规定人民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等。(2)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如我国1982年宪法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论述人民主权原则

四、案例分析

1.1998年北京市西城区人大换届选举时,北京民族饭店员工王春立等16人,在民族饭店登记为合法选民,但民族饭店并未发给他们选民证,也没有通知他们参加选举,从而他们没能参加投票。为此,王春立等16名员工向西城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民族饭店承担法律责任,并赔偿经济损失。

问:民族饭店是否侵害王春立等16名员工的选举权?为什么?

2.李某于1982年3月15日出生,他的户籍所在地定于2000年2月5日办理选民登记,并于2000年3月20日进行镇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请依据所学的宪法、选举法知识分析,李某能否登记为选民?为什么?

3.2002年9月,永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据《湖南省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述职评议工作条例》,对市经委、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市文化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旅游外事侨务局等6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述职评议。在对市旅游局局长的评议调查中,代表们却碰到了一件“尴尬事”:在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动员会后,调查组想先找该局3名副职领导干部个别征求意见,可是3名副职领导干部竟当着市人大与市政府领导的面,拒不参加述职评议个别谈话,个别副职甚至说:“你们人大来谈有什么用,组织部来还差不多,要谈到组织部去谈。”谈话自然无法进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调查组的情况汇报后,决定对市旅游局局长的述职评议既要评正职,又要议副职。

请结合宪法学习和本案情况,分析人大监督有没有禁区的问题。

参考答案

1.民族饭店确实是侵害了王立春等16名员工的选举权,因为,按照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在选民资格上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充分体现了我国选举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而城市中的外来打工者,年龄一般超过了18岁,只要其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那么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以其在城市中没有“户口”或者没有“暂住证”为由而剥夺其选举权利。

2.李某可以登记为选民。因为依据宪法和选举法的相关规定,选民登记是依法对选民资格进行的法律认可,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应列入选民名单。同时,选民登记时,年满18周岁公民的选举年龄的计算应到选举日为止。本案当中,在进行选民登记时,李某的选举年龄应从出生(1982年3月15日)计算到选举日(2000年3月20日),李某已满18周岁,所以,李某能登记为选民。

3.人大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它有权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有权监督由它任免的国家公职人员,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现,也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要求。在本案中,旅游局三位副局长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原则对立了起来,似乎只有党的组织部门才能监督他们,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也是违反宪法的。应该说,党管干部的原则与人大对干部的监督原则是一致的。按照宪法的规定,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必须对人大负责,并汇报工作,接受人大的监督,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在该案中,几位副局

长没有树立起宪法观念,所以其观点是错误的,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没有禁区,这是对人民负责的要求。通过该案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大家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有权通过人大监督我们的公仆,使他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让我们记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最高原则。

篇2:司法考试宪法笔记资料

1: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 产 阶 级的革命产物。

2:近现代复合制国家主要有:联邦和邦联两种。

3:从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将宪法分为 成文 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4:根据宪法的效力与修改程序的不同,可将宪法分为刚性 宪法与柔性 宪法。

5:根据制定宪法的主体不同,将宪法分为钦定 宪法、民定 宪法和协定 宪法。

6:根据国家权力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配置不同,共和制又可以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和委员会制三种。

7: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宪法判例 以及宪法解释 等。

8:宪法序言修正案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9:宪法制定,我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10:宪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11: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2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3宪法是一切组织、个人根本的活动准则。

12:宪法序言修正案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

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3:由司法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度起源于 美国,并为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这一制度称为司法审查制度。14: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资产阶级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15:以:“天赋人权”、“民主人权”、“三权分立”和“法治”为内容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是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16:按照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划分为三类:即一般行政区划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

17:我国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势所决定的。

18:我国国旗是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确定的,以后即为我国四部宪法所确认。19:我国1982年宪法共包括序言、4章,计138条。

20: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1: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自治区;自治州(盟);自治县(旗)。

2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3: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是:选举的普遍性原则;选举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同时并用原则;无记名投

票原则;选民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原则 和选举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原则。

24: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公民的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25:当前世界各国的国家机构主要有两种类型:资本主义国家机构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

26:国家机构的阶级本质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

27: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整。

2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展工作的方式主要是举行会议。

2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案以及其他议案,选举和罢免国家领导人都要经过四个阶段:提出议案、审议议案和表决

通过议案、公布法律、决议。

30: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通过法律草案和其他议案时必须遵守的四个程序是: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决定公

布。

31:英国宪法的两个特点是:渐进性、不成文性。

32:英国不成文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宪法性文件;宪法性惯例;宪法性判例;权威学者的著述。

3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34: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

己的劳动。

35:在社会变动过程中,任何主体都可以主张并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在宪法规范面前,应尊重宪法的最高价值。36: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37: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两类单一制和复合制。

38: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39:2004年宪法修正案在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第一条,即宪法第33条仲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三款,其内容是: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40:1923年,旧中国公布的第一部宪法的名称是《中华民国宪法》,又称为《曹锟宪法》或《贿选宪法》。

单项选择

1:我国现行的宪法实施监督制度是由(D)《宪法》制定的。

A:1954年B:1975年C:1978年D:1982年

2:我国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机关是(B)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法院 D:国务院

3:我国宪法规定,有权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C)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最高人民检察院

4: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B)是无产阶级专政

A:原则上B:实质C:基本

5: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D)和政治协商制度

A:一党制B:多党制C:多党合作制D:共产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

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7:我国有权解释宪法的机关是(B)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8:我国现阶段的统一战线称为(C)

A: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 B:广泛的统一战线C:爱国的统一战线

9: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民主集中制

10: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C)

A:少数服从多数B:集体行使职权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1: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属于(A)

A:单一制B:民族区域制C:联邦制

12:我国国旗上的五星象征(C)

A:我国各民族的团结B:我国各阶级的联合C:我国全国人民大团结

13:我国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不超过(C)

A:2500人,B:2800人 C:3000人

14:我国中央军委的领导体制是(B)

A:集体负责制B:主席负责制 C:双重从属制

15:我国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C)

A:出租 B:买卖 C:转让 D:馈赠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B)

A:自治区、自治县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C:自治州、自治县

17:我国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及其制度的是(A)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主席团

18: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D)

A:华侨代表B:妇女代表 C:军队代表D:少数民族代表

19:我国的哪一部宪法结构体系有严重缺陷,全部宪法仅有30个条文?(B)

A:1954年宪法B:1975年宪法C:1978年宪法

20:我国的宪法监督实施制度属于(D)

A:附带性审查制B:事后审查制C:事先审查制D: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复合制

21:下列原则属于社会主义宪法民主原则的有(B)

A:主权在民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C:权力分立原则D:法治原则

22:下列需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方能生效的是(C)

A:国务院的行政法规B:国务院部门的行政规章C:自治区的自治条例

23:下列哪个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C)

A:普选制B:分权制C:代议制

24:资产阶级学者以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将宪法分为(A)

A:成文与不成文宪法B:规范与不规范宪法 C:刚性与柔性宪法 D:钦定与民定宪法

25: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

A:英国宪法 B: 法国宪法C:美国宪法D:荷兰宪法

26: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B)

A:宪法重大信条19条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7: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B)

A:中华民国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C:钦定宪法大纲

28:国家性质是国家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其核心问题是(A)

A:国家权力的归属 B:政党制度C:国家机构的形式

29: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是调整(C)

A:国家的民族关系B:国家局部之间的关系 C:国家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30: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

A:国体B:政体C:国家结构形式

31: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之间的关系是(B)关系

A:领导B:指导C:监督D:协商

32:全国人大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B)召集

A:委员长 B:全国人大常委会C:全国人大主席团

33:全国人大任届期满的(A)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大的选举。

A:2个月B:3个月C:5个月D:6个月

34:全国人大代表按照(C)组成代表团。

A:职业B:地域C:选举单位D:民族

35: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A)

A:《独立宣言》B:《世界人权宣言》 C:《人权宣言》

36: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D)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37:在我国,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是(A)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38:在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选举代表名额的(C)

A:二分之一至一倍B:一倍 C:三分之一至一倍

39: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A)人以上联名,可以对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提出质询案。A:10B:20C:30D:50

40:宪法规定我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是(D)

A:全体人民B:18周岁以上的公民 C:全体公民 D:18周岁以上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41:宪法的主要功能是(A)

A:保障公民权利B:规范国家权利C:维护国家统一

42:宪法的首要功能是(B)

A:保障公民权利B:规范国家权利C:维护国家统一

43:旧中国唯一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44:修改宪法导一般法律相同的是(B)

A:刚性宪法B:柔性宪法C:原始宪法

45: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B)

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1975年宪法

46:选举制度的本质是由国家的(B)决定的A:经济制度B:阶级本质 C:政治制度

47:选举权的普遍性是指(A)

A:一个国家内享有选举权的公民的广泛程度B:所有公民都享有选举权 C:全体人民均有选举权

48:按照宪法规定,我国各级人大中设立常委会的有(D)

A:全国人大B: 个省级人大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

49: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国务院的领导体制是(C)

A:合议制B:集体负责制C:总理个人负责制D:双重从属制

50:(B)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其立宪历史甚为久远,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A:法国B:英国C:德国D:美国

51:1979年选举法规定,我国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B)

A:省、直辖市一级B:县一级C:自治州一级

52:美国在独立战争结束前实行的是(B)

A:联邦制B:邦联制C:单一制

53: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是(A)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54:民族自治地方的(B)必须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A:人大常委会主任B:行政首长 C:法院院长

55:各项公民权利中最基本的权利是(A)

A:人身自由权B:政治权利C:平等权

56: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限变更的审批机关是(C)

A: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B:自治区人民政府C:国务院

57:关于宪法,下列说法不争取的是(B)

A:他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B:它是一种宣言或声明C:他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58:把宪法分为刚性宪法和柔性宪法的依据是(A)

A:修改的程序不同B:制定的主体不同C:与无法典形式不同

59:亚洲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宪法是(B)

A:德国威玛宪法B:大日本帝国宪法C:中华民国宪法

60:公民本人或其家属遭到国家机关的不适当的处分或处罚时,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要求减轻

处分或处罚,纠正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的权利称为(C)

A:批评权B:建议权C:申诉权

多项选择:

1: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包括(ABD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

2:我国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是(B D全国人大常委会、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3:我国宪法的民主原则有(ABC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民主集中制、权利义务一致性)

4:我国实行间接选举的有(CD省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

5:我国选举法规定,有权提出代表候选人的是(ABC 各政党、各人民团体、选民10人以上联名)

6: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受(AC选民、原选举单位)监督

7:我国经济制度基础是(AB 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8: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AB 自治地方人大、自治地方政府)

9:我国中央军委的组成人员有(ABC 主席、副主席、委员)

10: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AC 个人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权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11:我国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包括(BCD 县、自治县人大代表;市辖区,不设区市人大代表;乡,镇人大代表)

12: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括(ACD 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13:我国公民在形式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ABCD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其他公民的)利益

14: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ABD言论自由、旅行自由、结社自由)

15: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利的内容包括(ABCD 提名权、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

16:我国宪法规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有(BC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17:有关宪法解释权和监督权的行驶,有以下几种体制(ABC 立法解释制、司法解释制、特设机构解释制)

18:有关宪法实施监督的机关,有以下几种体制(ABC 有立法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专门的特设机构监督)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与民主性表现在(A C 废除了封建帝制、确认资产阶级民主制)

20: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是(B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以上的自由权利(ABC 言论、出版、游行)

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ABD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23:下列原则中属于1954年宪法原则的是(ABC 社会主义的原则、民主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24:下列权利中,同时具有义务性质的是(BC劳动权、受教育权)

25:下列权利中不属于政治权利的是(CD 批评建议权、通讯自由权)

26:下列内容在宪法中有规定的是(ACD国旗、国徽、首都)

27:下列归集体所有的土地是(AC宅基地、自留地)

28:下列属国务院的职权的是(ACD制定行政法规、批准省、自治区的区域划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29:下列人员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有(ABCD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最高法院院长)30:下列属国务院的职务是(ABD制定行政法规、决定个别省、市进入紧急状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

31: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有(BC 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32: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有(BD 多数选举制、比例选举制)

33:资产阶级宪法所标榜的民主原则主要有(ABCD 人民主权原则、天赋人权原则、法治原则、三权分立原则)34:资本主义的政党的作用主要包括(ABC参加选举、控制议会、控制政府)

35: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时,选区划分一般有(BC地域代表制、职业代表制)

36:宪法中规定现任两届的是(ABC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委员长)

37: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AB侵占、买卖)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38: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BD 权利、利益)

39: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个人的(ABC合法的收入、房屋、储蓄)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40:宪法规定。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BD监督、管理)

41:宪法规范功能实现的条件包括(ABCD宪法规范的科学性、宪法规范的完善性、社会公众强烈的宪法意识、有效的宪

法监督制度)

42:宪法对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作用在于(ABCD 体现着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体现着政府在国家仲的地位、为公民和

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准则、为公民相互间关系确立准则)

43:澳门行政区行政长官依法对(AC 中央人民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

44:澳门行政区长官在任职内,不得(ABC取得国外居留权、从事私人营利活动、隐匿个人财产)

45:澳门居民的人身自由权包括(ABCD 不受非法拘禁、有权申请颁发人身保护令、不受酷刑、不受非人道对待)46:国家制度的内容包括(ABC国体、整体、国家机构)

47:在资本主义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的地位和职权是(ACD总统即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总统不可以解散议会、议会

可以弹劾总统)

48: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有权决定的人选时(BCD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署署长)

49:全国人大依照法律程序提出质询案的条件是(AC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对国务院或国务院各部委)50: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兼任的职务是(ABC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最高法院法官)

51:根据1979年选举法的规定,下列由选民直接选出来的是(BCD 县人大代表、乡人大代表、镇人大代表)

52: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i(ABCD自然灾害、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情况下,又从国家和社

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53:关于行政区划,下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是(AC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变更和撤销;特别行政区的设立)54:关于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BCD近代宪法的产生是实行宪政的前提,宪法和宪政都以规范并限制政府

权利,保障公民权利为目的、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体现、近代宪法和宪政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55:担任澳门行政区长官须(ABCD年满40周岁、在澳连续居住20年以上、澳门永久性居民、中国公民)

56:特别行政区依照法律的规定,在一定时期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原有的(AD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予以保

留。

57:人民法院已发布的公开审理的案件有(ACD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个人隐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

58:英国宪法的特点是(AC 渐进性、不成文性)

59:为了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ABD 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

相制约)

60:从宪法和宪政的角度看,国家权力和公民之间的权利可以表述为(ABC国家权力为公民权利服务、公民权利制约国家

权力、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

名词解释

1:宪法实施的监督:宪法实施的监督是为了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而对一切违宪活动所进行的审查和纠正

2:多党制:多党制是指在一国家内存在着三个以上的政党,其中没有一个政党能长期保持绝对优势,而只能靠选举时的一

时获胜或与其他政党结成联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制度。

3:差额选举:是相对于等额选举而言的,就是候选人的名额多于应选人名额的选举。

4: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成或参加某种持续性社会团体的自由。

5: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是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6:国家性质:在宪法学上,国家性质一般是指以有关的宪法内容和宪法规范所规定和反映的一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该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属性。

7: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形式之一,值得是国家的内部构成形式,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 8: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个民主党派和各人

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

战线。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9: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也称为国家政体,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为治理社会所采取的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0:秘密投票:指的是与记名投票或以成立、举手、鼓掌等公开表示自己意愿的方法相对立的一种选举方法,他要求人选

举人时只需在投票时在正式代表候选人名下注明同意或不同意,也可以另选他人或者弃权,无需在选票上署名。

11:联邦国家:是由肉感成员单位(邦、州、共和国等)联合组成同意的复合国家,在联邦制的形势下,除联邦有一部宪

法外,各成员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除设有联邦的立法机关与联邦政府外还设有自己的立法机关与政府,联邦

与成员单位之间的职权划分由联邦宪法去顶,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

12:批评建议权:是指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并提出改善的建设性意见得权利。13:近代意义的宪法:专指限制王权,规定国家机关权限、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确认公民权利、自由的国家根本法 14:宪法解释(解释宪法):是指由法定的机关对宪法条文的内容、词义及使用范围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15:申诉权:是指公民本人或其家属遭到国家机关的不适当的处分或处罚时,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有向有关国家机关

提出要求减轻处分或处罚,纠正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的权利。

16:职业代表制:是指按职业团体划分选举单位选举代表或议员的制度。

17: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

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18:刚性宪法:刚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具有特殊严格的要求。

19:柔性宪法:柔性宪法是指创制宪法的形式和程序与一般的普通法律一样,由此产生的宪法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的法律的效力是一样的。

20: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用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来表现的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21:不成文宪法: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没有统一的法典化的体系,而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

22:钦定宪法:所谓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

23:协定宪法:指由君主和代表民意的代议机关共同制定的宪法

24:宪法惯例:宪法惯例是指在国家长期政治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涉及有关国家根本问题,调整相应基本社会关

系,并为公民及全体社会普遍承认有约束力的习惯和传统的结合。

25:政党制度:指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权力、干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的总和。

26: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

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27: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28: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9:人权: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所谓人

权,就其完整的意义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或者说,就是人人基于生存和

发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权利。

30: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指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的居住地区建立起来的居民委员会和村

民委员会。它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的最基层、与群众直接联系的组织,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群众按照居

篇3:司法改革与宪法之间的关系

一、人大该如何监督法院

在种种的司法改革举措中, 极少涉及到法院与人大之间的负责关系。显然, 如何理顺这种负责关系实质上不是司法问题, 它属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范畴, 对于这种负责关系的任何改革都涉及到我国的政治体制, 因而有限的司法体制内的改革要想涉及到国家政制本身乃是越界的非份之举, 且实际上是不可做到的。是故, 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和2005年分别发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里面涉及到人大的地方尽是自我要求强化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响应包括法院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强化人大监督职能的呼吁, 作为人大二十余年监督之正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以下简称《监督法》) 终于在2006年正式出台。但《监督法》并没有具体规定人大如何监督法院, 在人大与法院之间的负责关系问题上, 该法事实上没有作出任何具有新意的规定。倒是在强化人大监督的实践过程中许多新旧问题暴露出来了, 法院工作报告如沈阳中院2001年所作的工作报告在人大会议上没有通过, 因如何处理善后即谁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法律空白、史上无例, 致使人大一时之间限于不知所措的恐慌之中。

人大制度实施五十余年后才“首次”出现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未予通过事件, 且如何处理此类事件法律上竟然是空白漏洞, 由此引发审议者人大比未被通过审议的法院还不知所措, 这不能不叫人深思、反省。的确, 半个世纪过去了, 不能再等了, 该时规范人大与法院之间负责关系的时候了。窃以为, 人大对法院行使监督权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严把法官任命关, 将那些受过严格法学训练、具有法律实务经验的合格人才输送至各级法院, 必定能大大改善我国法院法官整体低素质之现状, 从而能从根源上改进我国的司法。更好地控制法官队伍准入市场, 人大对此有法可依、执法不难, 它理应是人大监督法院努力的方向。总之, 人大应将功夫放在庭外、而不是庭内, 这才是改革人大与法院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二、法、检、公三家刑事司法地位检讨

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 应当分工负责,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 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由此得以确立, 且为具有最高效力的宪法确立。但此规范条款中的“应当”一词使其规范性大打折扣, “分工负责”、“相互制约”不应是“应当”, 而理应是“必须”。当然, 我们应该认识到宪法有此规范远比没有要强得多, 对于宪法我们亦应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在此, 我们重点结合法、检、公三家刑事司法地位之实然状况, 检讨如何能更好地借助司法改革的东风更为理性地规范和强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最大可能地实现立宪的根本目的——保障生活在宪法之下的包括犯罪嫌疑人与刑事被告人在内的所有人的人权。

在现实的刑事司法过程中, 法、检、公三家之间的关系远远不像宪法所规定的“应当”那样, 这突出地表现在法院对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刑事羁押不能进行“制约”即实施合法性审查, 广西农民谢洪武被非法羁押28年之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实施的刑事羁押不受法院的控制 (即司法控制) , 不但表现在刑事羁押前法院无缘审查, 而且在羁押之后法院依旧不能对其进行合法性审查。其结果是恣意的羁押、超期羁押在我国常见报载、泛滥成灾。我国宪法在刑事被告人的权利规范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同时公民诉讼权、公正审判权等基本程序权亦缺乏, 因而宪法第135条就成为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宪法上最后的救命稻草。但现实中这根稻草过于脆弱根本辜负了他们的众望。是故, 如何规范和强化法院对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法行为之司法控制, 对于保障人权、彰显宪政是绝对的不可或缺。客观地说, 在我国那些被逮捕、拘禁或羁押之人的上述核心基本人权尚未获得充分的保障。因为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一直被看作是与法院地位同等的司法部门, 所以, 它们带有浓厚行政权色彩的执法行为事实上难以受到法院的制约和控制。不宁唯是, 因检察院是宪法上的法定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院监督法院作为一项政制传统在我国根深蒂固, 要法院反其道而行之来监督检察院, 实行之难真的是难以上青天。

1949年后, 我国经历四度立宪、六次修宪。就现行宪法而言, 它是“且行且改, 可以说, 是一部‘改革宪法’。它为认可和推动改革而制定, 又因改革而屡屡修改”。但宪法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一章始终未曾被修正过。社会的发展进步已使更新这种认知变得时不我待。但窃以为, 此种更新并不以修订宪法为前提。换言之, 通过修订相关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以不断强化和规范宪法第135条的规范效力, 同样可以到达异曲同工之妙。“宪法政治秩序的主要功能已经并且仍旧依靠一套加诸执掌政治权力者的规范化约束体系来完成”, 我国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无疑属于此等被约束体系, 问题依然是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对其权力实施规范化约束, 此诚是摆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毫无疑问, 没有这一任务的完成, 就没有保障人权的法治宪政由理论转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孙长永:《宪法制度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年。

[2]刘敏:《论司法改革》,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

篇4:论宪法司法化

【摘要】 就我国现阶段而言,要实现宪法司法化确有许多制度上的障碍。而长远看,我国司法适用随着立法的完善,其适用空间会日益缩小。对于违宪审查,则只有在现行制度和机构上进行一些改革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 宪法司法化;司法适用;违宪审查

一、宪法司法化的含义

宪法司法化的含义有两层:一层是当没有具体法律将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落实时,司法机关能否直接使用或引用宪法条文作为判决的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宪法司法化意味着宪法司法化适用性。这个命题建立在公民基本权利之充分保障的宪政理论之上,即认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如果宪法权利没有得到具体法律落实,司法机关又不是用宪法条文作为判决依据,无疑权利报站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宪法的司法适用有最有屏障之功效。宪法司法化的第二层面是:在司法机关对个案审理过程中,能否对有违宪释义的法律规范的合宪性问题进行审查并做出判断。这就涉及到司法机关有否违宪审查权的问题。宪法的生命在于运用。如果宪法不能被运用到生活中,那么注定不会有人在乎它;它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纸上,而非刻在“公民的心中”。这样的宪法刚刚诞生就已经死了。违宪审查制度使宪法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并在实践中保证普遍立法和超越的宪法原则与精神相一致。

二、我国宪法司法化的障碍

1.我国宪法、法律对人大定位的失当是影响宪法司法化的十分重要的原因。我国《宪法》将全国人大定位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其产生、受其监督、向其负责。《宪法》相应的赋予了人大几乎不受监督和限制的广泛权利。而从宪政法制的视觉看,宪法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应高于一切权威,我国宪法中人大的理想化定位使得对人大立法加以司法审查的必要性乃至正当性不复存在了。既然人大完全且真实的代表民意立法,自然也不会存在违宪;既然人大体现全体人民意志,那么谁又有权审查全体人民意志的合宪性呢?西方违宪审查制度的前提假设就是对议会的不信任,而在中国这恰恰相反。因而,在是否建立违宪审查这个制度这个问题上,我国面临的是要不要以推翻宪法来维护宪法的政治两难。

2.法院在实践中、理论中并无宪法的解释权和监督权。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宪法不能为司法机关适用已成“习惯”。这一习惯做法的形成主要源自最高人民法院1955年7月30日的名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援引宪法作为论罪科刑的依据的复函》的司法解释。这一司法解释明确排除了宪法在刑事审判中的适用,并进而成为整个排斥宪法司法适用的依据。众所周知法官正确适用法律裁判案件,必先揭示法律的真义,寻找法律规则与个案的联结点,阐明适用法律的理由和依据。因此,法官必须对法律加以解释。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这就排斥了法院的释宪权。而由立法机关行使对宪法、法律的解释权是“谁制定谁解释”原则的体现,这种解释本质上仍为立法行为,它会助长立法机关无限扩大自身权力,不利于宪法的有效实行。且从我国释宪实践看,一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享有宪法解释权以来几乎从未行使过这一权力,而另一方面法官则在无宪法解释权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释宪。这一安排释宪权的制度显得既不合理也不经济,亟待改进。

3.宪法本身的政治性、纲领性,使人们很难将其司法化。现代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人们主权原则的体现和最高保障,它以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为主要内容,安排着公民与国家的系。宪法的性质、任务、功能决定了相较其他法律具有最强的政治性。这一政治性使人们忽略了其法律属性,忽视这一大前提,对宪法政治功能的片面强化和不当理解必然削弱其法律属性从而阻碍司法适用。而这一观念偏差倾向在我国无论是宪法典本身、宪法理论还是宪法实践中均普遍存在:与宪法序言、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条款等大量的政治性内容相比我国宪法的法律味严重不足,许多本应以法律规则、原则形式规范的内容被政治化;我国宪法学理论也普遍将宪法定义为现实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体现,宪法学理论与政治学雷同,明显缺乏学政治科的法律属性。抽象的宪法原则只要借助成熟的释宪理论可以也应该被司法化,否则这些原则便无法全面贯彻。

4.全社会宪政意识的缺乏也对我国宪法的适用产生消极影响。由于我故立宪史短、民主法制启蒙晚,全社会对宪法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宪政意识相对薄弱。人们始终未真正把宪法看成最高大法,看成维护民主保障权利的最终依据。由于现阶段的条件所限,司法改革只能以人事集权的职业终身制作为培养法官的基本方式,以迅速提高科班出生者的比率作为改进审判质量的捷径,所以法官的年轻化将成为今后较长时间内中国司法机构的特征。这样一种新型的职业法官群体当然是有很大优势的,但却难免使得合宪性审查所要求的基于学识、社会阅历实践和经验的权威性以及政策判断能力的敏锐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宪法司法化在中国的模式

1.以促进宪政立法取代酝酿中的最高法院造法。宪政立法主要指制定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的各种具体法律。讨论宪法司法适用,很大程度上要解决宪政立法不充分的问题。从主观上看,人们关注“齐玉苓案”和最高法院的有关批复,就是想要解决受教育权这种宪法权利立法缺位的问题,是不得已而为之。顺应实行制定法制度的传统和人民代表大会体制,我国用加快人民代表机关立法的方式来解决宪政立法不充分的问题比用法院造法、法官造法的方式来解决要合理的多,顺理成章的多,现实的多。

2.采取切实步骤。在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之下设立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专事宪法监督,应赋予其对行政法规及以下位阶的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宪性审查职权、审理宪法控诉案件职权和相应的解释宪法职权。我国实行制定法制度,法律传统和体制较接近欧洲大陆诸国而与美国相去较远,设立奥地利式的或法国式的违宪审查机构比较合适,不宜像美国那样由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美国那种违宪审查模式是与判例法制度相适应的。

3.以修宪或解释宪法的形式将解释法律职权完整的交由司法机关行使,让其在司法机关内合理分配,以加强宪法的间接适用。同时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法律结婚时监督权。不可否认,法院直接适用宪法,对于当前某些问题的解决会由帮助,但从根本上说,我国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稳固的宪法司法适用制度。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随着立法的逐步到位和逐步完善,法院直接适用宪法的需求会日益降低、空间会日益缩小,即使建立了宪法司法适用制度最乐观的估计也就是拾部分立法之遗,补部分立法之缺,只具有临时和过渡的性质,没有什么发展前景;第二,法院直接适用宪法,必然的后果之一是法官造法,而法官造法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实行制定法制度的国家都基本上是不允许的,因为它与代表机关立法的体制相互矛盾,难免相互侵损。不过,在立法明显缺位的情况下,法院、法官还是可以直接根据宪法有关条款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司法保护或对公民受侵害的基本权利给予司法救济。但这在制定法制度下之具有短期的、权宜的意义,不必将其作为保障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固制度予以考虑和设计。

参考文献:

[1]殷啸虎.宪法司法化问题的几点质疑和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6)

篇5:司法考试资料《国际私法》笔记

冲突规范的种类:

(1)单边冲突规范:直接规定适用内国法或外国法

(2)双边冲突规范:将系属中连结点和案情结合才能确定准据法

(3)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属且须同时适用

(4)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属但只须选择其中之一适用;根据是否按顺序选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选择适用冲突规范

2、准据法:经冲突规范指定援用来具体确定民商事法律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特定的实体法

区际法律冲突和准据法的确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92条:“依法应当适用的外国法律,如果该外国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法律的,依据该国法律关于调整国内法律冲突的规定,确定应适用的法律。该国法律未作规定的,直接适用与该民事 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地区的法律。”

(二)适用冲突规范的基本制度:

1、识别(定性):法院对案件性质予以确定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关系的案件时,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八章的规定来确定应适用的实体法。”

3、外国法的查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93条:“对于应当适用的外国法律,可通过下列途径查明:(1)由当事人提供;(2)由与我国订立司法协助协定的的缔约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4)由该国驻我国使馆提供;(5)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通过以上途径仍不能查明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4、公共秩序保留:在一国依内国冲突规范的指定应对某一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适用外国法时,如其适用将与自己的公共秩序相抵触,便可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

5、法律规避: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故意制造或变更某种连接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94条:“当事人规避我国强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规范的行为,不发生适用外国法律的效力。”

(三)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

1、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自然人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原则上适用当事人的本国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9条:“定居国外的我国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其行为是在我国境内所为,适用我国法律;在定居国所为,可以适用其定居国法律。”第180条:“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活动,如依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而依我国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应当认定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第181条:“无国籍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般适用其定居国法律;如未定居的,适用其住所地国法律。”

(2)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4条:“外国法人以其注册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其本国法确定。外国法人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活动,必须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2、时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95条:“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依冲突规范确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准据法确定。”

3、物权

基本原则:物之所在地法原则

例外:(1)运送中的物品的物权适用送达地法或发送地法

(2)船舶物权原则上适用旗国法;飞行器物权原则上适用注册登记地法;船舶和飞行器的优先权适用法院地法;光船租赁时的物权适用原注册登记地法律

(3)外国法人终止或解散时的物权适用法人本国法

(4)遗产继承的法律适用

(5)离婚时财产分割适用法院地法

4、债权

(1)合同之债:有条件选择

A、国际条约优先,但条约另有规定或中国保留的条款除外

B、意思自治原则:例外: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企业合同、中外合作企业合同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国法律

C、最密切联系原则

D、国际惯例补缺

★2007年8月8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

A、关于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通过协商一致选择或者变更选择合同争议应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未选择合同争议应适用的法律,但均援引同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且未提出法律适用异议的,应当视为当事人已经就合同争议应适用的法律作出选择。

B、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第5条明确了17种合同最密切联系的对象

C、第8条扩大了必须强制适用中国法律的范围:扩大至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三资企业股权或资产转让合同以及外资并购中资企业的合同

D、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适用外国法的,当事人有查明并提供该外国法的义务;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外国法的,该外国法可以由人民法院或当事人查明并提供。上述途径无法查明的,适用中国法律

(2)侵权之债

原则:适用侵权行为地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87条:“侵权行为地的法律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法律和侵权结果发生地法律。如果两者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可以选择适用。”

例外:

《民法通则》第146条:“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

《海商法》第273条:“船舶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船舶在公海上发生碰撞的损害赔偿,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同一国籍的船舶,不论碰撞发生于何地,碰撞船舶之间的损害赔偿适用船旗国法律。”

《海商法》第275条:“海事赔偿责任限制,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民用航空法》第189条:“民用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对水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5、商事关系

(1)票据

行为方式:行为地法;例外: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适用出票地法律,经当事人协议,也可以适用付款地法律

票据追索权行使期限:出票地法

持票人责任:付款地法

失票时的权利保全程序:付款地法

(2)海事和民用航空关系

《海商法》第274条:“共同海损理算,适用理算地法律。”

6、家庭关系

结婚:婚姻缔结地法

离婚:法院地法

收养:中国收养法和收养人所在地法

监护:被监护人的本国法,但被监护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适用中国法

扶养: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7、继承关系

〈民法通则〉第149条:“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法,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91条:“在我国境内死亡的外国人,遗留在我国境内的财产如果无人继承又无受遗赠的,依照我国法律处理,两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三、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

1、国际商事仲裁

(1)2006年9月8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规定:“对涉外仲裁协议的效力审查,适用当事人约定的法律;当事人没有约定适用的法律但约定了仲裁地的,适用仲裁地法律;没有约定适用的法律也没有约定仲裁地或者仲裁地约定不明的,适用法院地法律。”

(2)外国裁决在中国的承认与执行(《纽约公约》):

执行机构: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

裁定不执行的,报高院审查

程序:当事人申请——2个月内裁定——裁定执行的6个月内执行完毕

高院仍然裁定不执行的,报最高法审查

注意:区分国内仲裁裁决、涉外仲裁裁决和外国仲裁裁决

2、管辖权:在民诉法有关管辖权的基础上主要增加集中管辖的内容

集中管辖:发生在与外国接壤的边境省份的边境贸易纠纷案件,涉外房地产案件和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不适用集中管辖的规定。

★2007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涉及特权与豁免的民事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凡以在中国享有特权与豁免的主体为被告、第三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民事案件,九天 考资人民法院应在决定受理之前,报请本辖区高级人民法院审查;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受理的,应当将其审查意见报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答复前,一律暂不受理。

3、文书送达

(1)向外送达:依民诉法247条送达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8月22日起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书送达问题若干规定》

A、作为受送达人的外国自然人或者企业、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在我国领域内出现时,人民法院可以向其直接送达

B、除受送达人在授权委托书中明确表明其诉讼代理人无权代为接收有关司法文书外,人民法院可以向该诉讼代理人送达

C、受送达人在我国领域内设立有代表机构的,人民法院可以送达给其代表机构。但是只有经过受送达人的授权,人民法院才可以向其分支机构或业务代办人送达

D、人民法院可以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收悉的其他适当方式向受送达人送达

(2)外国向我国送达:依条约送达;外交途径送达;外国驻华使领馆可以向该国公民送达

《1965年海牙送达公约》和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A、送达途径:外国法院——该国驻华使领馆——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人民法院——受送达人

B、不能拒绝送达的理由:a、有关期限已过;b、专属管辖;c、未附有中文译本

C、受送达人有权拒收未附有中文译本的司法文书

4、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1)一般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民诉法》第267条、第268条)A、有双边司法协助协议或互惠关系

B、法院有管辖权并且判决已生效力

C、不违反我国公共秩序

(2)例外:离婚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A、不以双边司法协助协议或互惠关系为基础

B、只承认和执行其外国判决中解除夫妻身份关系的内容

四、区际司法协助

涉港涉澳涉台

文书送达机构内地高院←→香港高等法院

内地最高法→香港高等法院内地高院←→澳门终审法院

内地最高法←→澳门终审法院委托送达:内地高级人民法院——台湾地区有关法院

期限2个月2个月2个月(委托送达)

调取证据机构内地高院←→澳门终审法院

内地最高法←→澳门终审法院

期限3个月

判决的认可与执行法律依据2008年双边安排

(协议管辖的判决)2006年双边安排1998年最高法司法解释

机构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和财产所在地中院;

香港:高等法院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和财产所在地中院;

澳门:中级法院认可,初级法院执行内地: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中院

期限规定的履行期届满或判决生效后两年内溯及至1999年12月20日判决生效后1年内

是否能同时向两地法院提出申请能(分别执行的总额不能超过判决数额)不能

仲裁裁决的认可与执行法律依据2002年双边安排2008年双边安排1998年最高法司法解释

机构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中院

香港:高等法院内地:被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和财产所在地中院;

澳门:中级法院认可,初级法院执行内地:申请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者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中院

期限溯及至1997年7月1日溯及至1999年12月20日裁决生效后1年内

篇6:司法考试宪法笔记资料

1.2.3.4.5.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7.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大脑皮层的分区

⑴ 初级感觉区

①视觉区:17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区

②听觉区:

41、42区,在颞叶区的颞横回处

③机体感觉区:1、2、3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

⑵ 初级运动区:4区,中央前回和盘中央小叶的前部,简称运动区

⑶ 言语区:44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

⑷ 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前额联合区

2.脑功能的学说:

⑴ 整体说: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⑵ 机能系统学说: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的障碍。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的编码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接受外界的物理能和化学能,只接受神经冲动。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3.视觉(传导机制:眼球-视网膜-视神经-大脑枕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 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⑴.适宜刺激:频率范围为五乘十的十四次方——五乘十的十五次方,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

⑶.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之后,感受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4.颜色的混合:色光混合(加法)、颜料混合(减法)

5.色觉理论:

⑴.三色说: 英国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

中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对中波更敏感,蓝色对短波更敏感。

⑵.对立过程理论:德国黑林提出四色说,他认为视网膜中存在着三对色素:黑-白色素,红-绿色素,黄-蓝色素。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立过程,黑林成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6.听觉

⑴.适宜刺激:振动频率16Hz——20000Hz,次声——超声波

⑵.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器官震动-卵圆窗-耳蜗淋巴震动-基底膜毛细胞兴奋-到大脑

7.理论(了解)

⑴.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振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也叫电话理论。

⑵.共鸣理论:基底膜神经纤维长短不同,长纤维对低频率产生共鸣,短纤维反之,一条纤维只对一种声波频率发生反应,刺激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声音,强调了基底膜的震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也叫位置理论。

⑶.行波理论:声波振动,作用与卵圆窗、基底膜产生相应运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也不同;镫骨按高频运动时,基底膜的底端振动较厉害,声音频率降低,基底膜的最大振动部位转向蜗顶。

⑷.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8.其它感觉

⑴.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⑵.嗅觉和味觉

⑶.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章. 知觉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⑴.感觉是对个体属性的反映,而直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⑵.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活动之间,而知觉是对物体属性的解释分析加工过程

⑶.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动

⑷.感觉是基础,知觉是进一步发展

2.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受主观因素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与自己的兴趣有关)⑵.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⑶.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⑷.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包括形状、大小、明亮、颜色恒常性

⑸.知觉适应

2.运动视差。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3.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4.头—眼运动系统: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不仅得到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而且也得到了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抵消,人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5.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就是按这个原理制作的)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途径: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观察来完成;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认识自我、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4.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状态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任何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期待

6.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7.注意的品质: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分配性注意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条件:至少有一种活动不需要过度的智力活动)

8.注意的认知理论

⑴.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⑵.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⑶.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选择阶段。

⑷.多阶段选择阶段: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9.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⑴.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⑵.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我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的现象。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2.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在1秒左右;短时记忆在1分钟左右,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在1分钟以上,容量没有限度

3.记忆的SPI理论

SPI理论假定,存在5中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时独立的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觉醒状态, 组快和加工深度.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复述又分两种机械性复述和精细复述.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的.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遗忘进程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进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6.遗忘的原因

⑴.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学说

⑵.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从未发生任何变化。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⑶.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有些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的回忆,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被回忆起来。

⑷.提取失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去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7.内隐记忆

⑴.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⑵.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谁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⑶.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使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⑷.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在填字组词测验中,被试者的内隐记忆在不同通道呈现方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在线索回忆中,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通道变形的影响

⑸.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第七章.思维

1.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室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知道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代替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4.想象的综合过程: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因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有其独特的形式: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5.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路模型,特征表理论,原型模型

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在所有可能的方法中选择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法(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有手段----目的是分析,逆向思维和爬山法三种)

7.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知识的表征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

8.创造性的心理成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言表达等外部行为江姐的推断出来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马斯洛层析理论(从低到高);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能量越大

4.动机与工作效率 倒U型曲线: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主见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6.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7.意识行动中的挫折

⑴.挫折: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⑵.挫折的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和个性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其中攻击最常见.⑶.增强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感染的作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情绪状态的分类(了解):心境;激情;应激

4.情绪的早期理论(比较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第十一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4.斯皮尔曼二因素说:能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另一种是特殊

能力或特殊因素

5.加德纳智力多元理论(七元):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

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6.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三个维度,能力、操作、产品

7.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

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8.智商的算法:智商(IQ)=(智龄/实领)*100IQ=100+15Z

第十二章.人格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4.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5.投射测验:以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

6.人格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

期经验因素、学校教育、自然物理、自我调控、第十三章.学习

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

持久的变化

2.什么是动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3.高原现象:练习成绩暂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极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学中都必然存在极点现象

上一篇:神华宁煤董事长王俭关爱员工的安全和生命下一篇:创文创卫作文一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