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2024-06-25

《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共18篇)

篇1:《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肖玮岑 工程管理14-3 140304319 学校组织大一新生去到到位于朝阳区的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的关于建设思想道德修养的活动,并参观展览。这次活动的举办,使我们接近电影、了解电影、懂的电影。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

安检后进入大门,进入博物馆,那一个个经典影片像一块块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吸引着我的眼球。一个个片段,仿佛又把我置身到电影中,与人物共喜乐哀愁;一件件实物,件件都流露出电影背后的辛酸与汗水;一句句介绍,正在向我们絮絮诉说着别样的精彩与精神。

我踏着历史的足迹在电影中穿梭。从蜡盘到数字,这不只是材质,而是一次技术革命;从黑白到彩色,这不只是颜色,而是一个个生命的展现;从平面到立体,这不只是空间,而是一次视听盛宴。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到电影,回到电影本身。博物馆内部空间高大,广阔。几个功能区亦分亦合。设计者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域。迎面前是综合服务区,右侧是影院区,有巨幕影院。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及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由美国RTKL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其建筑设计手法体现了电影艺术与建筑语言的平衡,不仅可以让观者感受立体的视觉冲击,而且令其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升华为综合的全方位体验。

进入中国电影博物馆,只是轻轻地靠近它,就被它的外表所深深吸引。从博物馆建筑正面看,上部是有数种几何形图案的随机结合,远观如繁星满天,近看则各具形态。它的寓意也与电影有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不仅在建筑外部,在建筑的内部也有很多星状的设计,它象征着我们的电影百年历史中群星璀璨。”博物馆外观主体色调是墨绿色,并配以黑白两色,使得中国电影博物馆整体看起来犹如一只暗盒,我想它是象征着电影制作和放映过程都是在黑色世界里完成。这真像是一座神奇的宫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推开宫门进入它的世界去了解它。?的心情,踏过红地毯,轻轻地走进电影博物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不断变幻着的灯光,听着讲解员地细细诉说,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我们的眼睛目不暇接,急于要把博物馆里的每一幅画,每一件展品都能深深地刻在脑海中,让它在记忆中成为永恒。在巨幕影厅我们观看了电影《长江》,超大的银幕充分的展现出了长江的博大、雄伟、美丽和壮观。走进数字电影厅,我又过了一把瘾,坐在一块漂亮的毛毯上,透过屏幕看到毛毯载着自己在蓝天中飞翔,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原来这就是通过数字电影技术来完成的电影中的某些特殊镜头,让人不得不佩服数字电影的神奇魔力。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细细感受,时间就匆匆地过去了。

中国电影博物馆,心潮澎湃。折服的不仅是它宏伟的建筑规模,更惊愕于它的生动内容。它凝聚着所有电影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繁荣、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仅使中国人民为之自豪,更是创造了中国电影饮誉四海、走向国际的兴旺景象。一百年的中国电影,硕果累累,树立了一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通过观看电影历史和电影制作展厅形象生动的展览,大家不仅体验到了立体的视觉冲击,也了解了当今电影科技的新成果;不仅了解了中国电影百年历程、电影技术发展过程以及生产制作工艺,也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电影散发的浓厚艺术气息和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切身体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繁荣、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仅使中国人民为之自豪,更是创造了中国电影饮誉四海、走向国际的兴旺景象。一百年的中国电影,硕果累累,树立了一座辉煌的历史丰碑!

篇2:《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第一感觉,解放前的电影都没有看过,解放后的一部分电影很熟悉,很多参观者都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因为大家在看到展品的时候,“这部我看过”声音不绝于耳。第二个感觉,电影勾起了很多幼年美好的回忆,也不禁为下一代开始担心,很多经典之作不知道小孩子们还有没有机会去看,如果带着小孩子来参观这个博物馆,他们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态。想起了昨天下午听傅敏先生的讲座,他也提到,现在最重要的是教育问题,是啊,教育问题……

第三个感觉,台湾电影我看到的很少,当到了关于台湾电影的展厅时,发现没有一部是自己所看过的,实在是有些汗颜……

等看完了电影历史的展厅,进入了11-20的关于电影知识、制作等方面的展厅,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这些东西,实物加多媒体,实在是一场电影知识文化大餐,总体看下来,有些消化不良,所以还想有机会再去看一次,用一天的时间去逛才是最合适的。

早饭是吃了四根油条喝了一碗粥过去的,没想到到十一点的时候就饿了,看来确实用心去参观了。地下一层是餐厅,自助餐,20块钱每位,今天我觉着是吃回来了。

中国电影博物馆,确实不错,强烈建议大家有机会的话去餐馆看看学习一下!因为1-10展厅是禁止拍照的,所以只能在其他展厅拍了些照片,放上来大家共赏: 行过鸟巢时抓拍的:

中国电影博物馆:

入口大门:

篇3:参观义乌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 映入我眼帘的是两匹石马相对站立, 我马上想到了电影《古墓丽影》。我在想博物馆里肯定很有意思。

我走进“义乌史迹陈列馆”, 就看到两个猿人。一位傅老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先那时候生活的情景。看, 一个猿人在钻木取火, 旁边还放着石斧、石刀等生活工具。真是神奇啊!

我还看到了古时女子使用的镜子, 叫铜镜。纹理清晰, 设计堪称精美。傅老师说:“古时候, 人死了, 胸前都会放一把镜子。”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照妖镜。

看到了双林铁塔, 对双林铁塔的秘密至今还未被研究出来, 让我对古人惊叹。傅老师还说:“义乌有个罗汉村。村里的人口数量很奇怪, 既不会多起来, 又不会少下去。有一个人死了, 肯定会有一个小孩生出来。”我想:真有那么神奇吗?

到了二楼, 我还有幸看到了镇馆之宝———金龙的照片。

篇4:参观州博物馆有感

星期一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坐车到伊犁州博物馆参观。那里的展品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参观以后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从学校乘车到博物馆的途中大家说说笑笑,不一会儿就到了博物馆。我们走进博物馆,不禁惊呆了,在展览柜前,我们看到了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不少草原文物精品,比如大型的草原青铜器、鹿石,以及草原石人、铜币等。听馆内讲解员介绍,这里的一些文物珍品还参加过国外展览。

跟着讲解员阿姨我们又看见了展示有旧石器、细石器、青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锄耕农具等珍贵文物,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见识了伊犁州的地貌沙盘。在讲解员阿姨的讲解下我们还了解到了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手工艺品、哈萨克族的饮食、哈萨克族的服饰、哈萨克族的毡房等。

最后,属于自由活动,我们来到博物馆三楼,发现了一个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的地震仪。大家还做了测试,震动哪个方向的龙头,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就会吐出来。通过大屏幕中讲的防震知识,我知道了,如果其中一个方向的龙口中吐珠,就预示着那个方向会发生地震了,这应该就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震仪,太神奇了!

最后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们收获了很多知识,希望下次还能来这里参观。

新疆伊宁市第二十四小学四(5)班

指导教师:廖书新

篇5:中国铁路博物馆参观有感

借着做近代史报告的机会,我与铁路博物馆相遇了,若不是这门课程,估计我与他永远无缘吧,但是机缘巧合,我有幸步入其中,领略其跨越历史的芬芳。

它是一个欧式建筑,据说前身是北京铁路正阳门东车站(这点从大门上方的字就可看出)。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有关中国铁路发展的壁画。我想,这三幅壁画或许就是博物馆所要介绍的东西了吧。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俗称前门火车站)改建而成,该车站始建于清光绪29年(1903年),1959年北京站建成通车后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2001年该车站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建筑面积达9485平方米,馆内集收藏、陈列、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分为“蹒跚起步”、“步履维艰”、“奋发图强”、“长足进步”和“科学发展”五大部分,向人们展示了自清朝末年(1876年)至今我国134余年的铁路发展史。

远观博物馆,这座灰白相间的老式西洋建筑在繁华的前门外显得宁静而庄重。走进博物馆大厅,老铁路车站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一层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中国自己制造的“龙号”蒸汽机火车头的复制品,车头虽为复制品,但其停放的铁轨却是真的。这段铁轨取材自京郊延庆的康庄,是从由詹天佑设计监修的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上整体截下的一段。展厅另一处的一台有80余年历史的铁路客票印刷机也十分惹眼,至今它仍可以印刷出像豆腐干形状的硬板车票。据展厅讲解员介绍,在我国铁路史上这种硬板车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停止使用。

在二层展区中,现代化的火车模型及铁路设施与一层老式的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特别为参观者准备的“和谐号”动车组仿真模拟舱内,参观者可以直接坐在火车司机的后方体验时速350公里列车带来的急速享受。除此之外,展区还以沙盘、模型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现代化方式向参观者介绍了青藏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等的整体情况。

博物馆三层的多功能放映厅每隔20分钟就会播放精彩的3D铁路宣传片。参观者只需戴上专用眼镜,便可在影院里享受全方位立体式的影音震撼。影片中对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做了详细的介绍,使观众对我国科技的进步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中国铁路最早可追溯到清朝。1865年,英国人在北京宣武门外建造了一条1公路长的铁路,试营小火车,纯属展出性质,企图让中国人接受它。然而根据展馆里的油画来看,人们见到火车的表情都是惊慌失措,场面狼狈不堪,都仿佛认为它是怪物。后来,清政府赎回并拆掉了这条铁路。

这是中国铁路的起始。随着几次战争的结束,外国列强强迫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并大建铁路。当人们逐渐意识到铁路的方便时,也便慢慢接受了它。后来,经过一群工程师的努力,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1909年10月,中国建成了第一条“国产”客运专线——京张铁路。你不得不感慨詹天佑的智慧,因为“之”字形路线完美地解决了当时没有大功率机车的难题。

为了孙中山先生规划的16万公里的中国最终铁路总长的“理想”,中国开始了大规模铁路的自主设计和建造。在地下一层,我见到了整个博物馆最大的沙盘——青藏铁路沙盘。青藏铁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84年建成通车投入运营,因此这段不必烦叙。我记得当我还小的时候,我爸爸经常出差去上高原,参加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的1142公里的建设。我总是不能够理解,为什么爸爸每次从工地给我打电话的时候都会气喘吁吁,后来才知道,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人连生活都是问题,更不别说修铁路了。到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之时,我并没有多么激动,但是那天在博物馆,看到巨大的沙盘,想象着工程师和工人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去铺铁路,我心脏跳得很快。我不仅为我爸爸骄傲,更为中国铁路事业而骄傲。我爸爸参与过多少条铁路的修建我已记不清,但我印象中最深的,除了青藏铁路,就是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了。那时我初到北京,高铁才是刚刚开始发展。当我听说要建设一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的铁路时,我毫无概念,只是觉得它很快,很快。这条全世界最高水平的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伴随着我,目睹着我从一米四长到一米七五的全过程。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之一就是没能在京沪高铁通车的那一天坐上首发车,原因是考试临近。我并不伤心,因为当爸爸妈妈回来将北京开往上海的G1次高铁的车票给我时,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时任总理温家宝当天也在这趟列车上,事后他对这个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篇6:参观了北京电影博物馆有感

这次当可我们参观了北京电影博物馆,从博物馆建筑正面看,上部是有数种几何形图案的随机结合,远观如繁星满天,近看则各具形态。而博物馆中凝聚着电影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

在博物馆中我们观看了《长征》这部电影,《长征》概括性地讲述了中共工农红军从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片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红军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一些战士受伤怕拖累大部队而自愿牺牲的景象。还看到了战士们过草地因没有食物只能吃草根,喝泥水……影片最后描述了红军过完草地,毛主席骑着马儿在草原上奔腾的场景,顿时,影片的高潮被掀了起来,中共工农红军的长征胜利了!

我深深的感受到,人毕竟是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无论这信仰是什么。而这更加激发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我会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休养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承受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自己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做到智勇双全,这样,我的人生才能够更加精彩,才能为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篇7:参观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有感

很荣幸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之际参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此次参观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自于小县城的我对大城市的接触并不是很多,更别提参观博物馆了,所以,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从出发前到行路中,再到到达目的地时的合影,我一直都很兴奋,幻想着各种即将见到的文物……兴奋,兴奋……唉,毕竟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山里娃”啊。然而随着参观的深入,“兴奋”瞬间被“震撼”冲击地无影无踪,那是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那力量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身为当代青年,要继承革命精神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初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红军刚刚建军时的文物,一把1927年的驳壳手枪深深地吸引了我,对,就是是南昌起义时朱老总用过的那一把,上面刻着“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很多同学问:“这是不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其实“第一枪”的说法只是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性意义的象征性概括,并不是指哪支枪先打响。然而这支枪确实是那伟大的“第一枪”的见证者。接着是抗联领导人周保中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这是新近入馆并首次展出的珍贵文物,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周保中女儿周伟的一句话“我们的军队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是我们永远缅怀和学习的榜样。”的确,向革命先烈致敬——敬礼!

再往前走,我的内心逐渐沸腾起来„„看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留下的遗物,我想起小学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鱼钩虽已锈迹斑斑,但红军战士团结友爱,舍己为人的精神却如金子般熠熠生辉!看到我们的武器装备由落后的步枪、简陋的小船到现代化的飞机大炮、战舰航母,深深体会到中国军队砥砺前行的艰辛的同时,更感到无比的自豪。正是在人民军队的保驾护航下,我们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接着“保卫人民主权建设合成军队”展馆展出的开国大典的一角,这是我们伟大的历史转折,自此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想说我是中国人,我骄傲!

临近展览结束,各种现代化武器装备更是让我目不暇接,新式航母、洲际导弹、无人机、轰炸机„„当今国际竞争的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就是我国综合国力最有力保障。

小时候爷爷曾给我讲过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那时的我就对红军充满了敬意。此次参观不仅让我深深的体会到革命精神、红军精神,更让我对革命先烈们感到由衷的敬佩,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8:参观啤酒博物馆

咦?啤酒博物馆?我听说过西安的军事博物馆,北京的自然博物馆,上海的汽车博物馆……这啤酒博物馆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听说,正当我纳闷儿不已的时候,我们的脚步已经随着讲解员滔滔不绝的解说,来到了A馆——百年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着从古到今各种各样详尽的图文资料,了解着青啤的神秘起源、它的悠久历史、它数不胜数的荣誉以及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历史……

我正看得“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不觉已随着人流来到了B馆——生产工艺流程区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百年前的德国古老制酒设备,并通过一台放像设备模拟当时的车间环境与生产场景,在老糖化车间的老发酵池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由百年前的德国人用紫铜制造的巨大机器,好似一台正在工作的搅拌机,金黄的上半身又好似一个金光闪闪的啤酒瓶,仿佛装满了清澈透明、泡沫丰富、细腻而持久的青啤。旁边有工人生产劳动的雕塑模型,还有老实验室场景和工人翻麦芽场景。只见一位头戴白色劳动帽,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人师傅正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测量数据,另外几个工人师傅也是全副武装,头戴蓝色工作帽,身穿蓝色工作服,脚穿大雨靴,正专心致志地翻着金黄的小麦,它们栩栩如生,我看的那真叫一个“眉毛掉钥匙——开眼”。我仿佛听到了百年前的德国监工正恶狠狠地大声呵斥着劳动工人“快点啊,快点啊,认真点,不许偷懒”,我仿佛看到了劳动工人正挥汗如雨地翻麦芽,每一滴醇香四溢的酒中都融入了劳动者的血水与汗水……思绪还在飘忽当中,一股刺鼻的味道窜入我那敏感的鼻孔,我的胃里顿时感到翻江倒海,好似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原来,这才是正宗青岛啤酒发出的诱人香味。爸爸和妈妈都领到了一杯免费的青啤,细细品味,都不由自主地说:“好清爽”“纯正”“就是这个味”……整个大厅里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那表情,那滋味……真是“天上能得几回尝”呀,我也忍不住尝了一小口,既不像我平常喝的果汁那般酸甜,也不像白开水那般索然无味,碰到舌尖的一刹那黏而不腻,清香四溢,哦,这就是传说中青啤的味道吗?

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上我大开眼界,各种各样的制酒仪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向我们解释着酿酒的流程工艺,我心中忍不住对劳动者的聪明才智竖起了大拇指,点了个“赞”,你们太伟大了!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门口的“天上来酒”了——地上有一个大木桶,它的上面是一个没有连接任何管线的水龙头,可它却源源不断地往下流水,我们看得眼睛都直了,前看看,左看看,右看看,也没搞懂是怎么一回事,太神奇了!

走出青啤博物馆的大门,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只有6700平方米的展区,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故事!

篇9:《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上小学三年级的李笑滢16日一早就和爸爸妈妈来到位于广安门南街的中国消防博物馆,她说非常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平时父母对她进行过消防安全的教育,但学校没有组织过消防演习,很想来体验一下。杨女士和朋友带着各自的孩子一起来参加当天的亲子活动,她的儿子吴家扬读小学四年级,他说在学校时看过预防灾害的手册,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地震演习,想体验一下火灾逃生演习。杨女士介绍,她所在的社区组织过消防演习,儿子学校开展的地震演习也让家长参与,儿子接受的安全知识比较多,但消防博物馆没来过,“建议学校今后也能组织学生到这里集体参观学习。”

《警法时空》主持人姚博告诉本报记者,活动特别受欢迎,“活动消息刚在栏目的微信公众账号里发布,当天下午就有300多个家庭报名。为了大家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更好地参观体验,所以无法让更多的家庭参与。”

在消防博物馆讲解员的引领、介绍下,家长和孩子们参观了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消防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使用的消防设备,了解回顾了当代重大的消防事故。其间,节目主持人姚博、孙潇还与孩子们进行了问答互动,借此向大家普及安全知识。比如,小学生发现着火了怎么做?因为国家法律不鼓励未成年人救火,所以遇到火灾时要尽量保护自己,迅速撤离火场,然后积极报警、告诉大人;报警时尽可能说清地址、火场的情况等。在参观到消防员的各种消防服装时,姚博还介绍了消防员的工作范围,除了救火,他们还负责交通事故的破拆、上树抓猫、摘马蜂窝等。

看过消防安全的教育影片后,听友家庭来到了互动体验区。“大家知道怎么使用灭火器吗?”讲解员介绍完使用方法后,孩子们跃跃欲试,都要亲自动手参加“灭火”。火灾发生时怎样迅速撤离现场;3级、5级、7级地震发生时什么感受,怎样逃生;乘坐地铁时遇到突发事故如何自救,参观者通过体验了解了相关的安全防范知识。

“我不那么害怕火灾了,知道了怎么处理,如果在学校遇到突发事件还能帮助同学逃生。”李笑滢同学告诉记者,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亲自体验印象深,希望学校今后也能开展类似的活动。李笑滢的爸爸李先生表示,参观很有收获,“平时我们会指着楼道里的消防栓、街上呼啸而过的消防车告诉孩子一些消防知识,而这样的活动更全面系统,比口头讲更有操作性,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李先生直言,作为家长,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比多上几节课外班更重要。

《警法时空》主持人姚博说,从报名的积极性上可以看出家长对安全教育的极大需求,今后他们会充分利用栏目的资源,组织类似的参观体验活动。

篇10:《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复兴之路,圆梦之路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有感 402班,201313040204,许广斌,*** 风和日丽的五月天,我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久负盛名的《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此次展览回顾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抗争、探索、自强的历程,贯穿着中国近代史以来每一个深刻的历史阶段,一百多年的历史轴线勾勒出了中华民族艰难曲折的复兴之路。

鸦片战争的屈辱、救亡图存的奋斗、民族独立的跋涉、社会主义的探求„„一行行朴实无华的文字、一张张极富张力的图片、一件件承载历史的物件,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不自觉的将脚步放轻放缓,试图找寻百年历史的转弯,追寻民族复兴的足迹。

跟随者历史的年轮,我看到了一百七十三年前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港口上耀武扬威,也看到了九十二年前南湖清波荡漾的湖面上一只小小的红色游船冲破黑暗、独自起航。复兴之路上,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原本死寂的土地萌发了勃勃生机,人们沉重的喘息、干瘪的双手也化成了期盼的目光与盎然的活力。

中国从鸦片战争的灾难中跋涉至今,艰难而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每一步都流淌着血泪,同时也彰显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整个观展过程中,我反复追问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素决定了这条“复兴之路”的走向和轨迹?

要辨明历史首先必须以科学导。鸦片战争的爆强盛之邦陷入半的泥沼中,民族危中国出现了千年伴随而生的是交的正确走向,的理论作为指发使得曾经的殖民地半封建机日益加剧,未有的变局,相激荡的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的主义之争。尊孔崇儒派、全盘西化派等许多思想派别都为中国的发展开出了药方,唯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首先为在黑暗中挣扎的国家指明科学客观的发展方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带领中国逐步走上复兴之路。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复兴之路的正确走向也充分印证了这样的三个思想: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正是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是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能从反右派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错误中跋涉而出,转回“复兴之路”的正确轨迹;正是秉承独立自主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人民群众通过英勇革命建立起新中国,也是在独立自主精神的引领下,新中国才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和外交方针,为复兴之路奠定了基础;正是秉承群众路线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以群众利益为依归,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也是在群众路线的作用下,中国人民才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复兴之路提供了最为坚实的保障。

经历了鸦片战争的炮火、西方列强的欺凌、抗日战争的尖刀,古老中国的伤口是深刻的。领导人民坚强舔舐自身伤口的是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他们都是复兴之路上的英雄和明灯。通过一幅幅极具张力的图片,我领略到了他们的风采。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文人书生,曾经应该有着同样的追求:陋室,红盏,孤影......细雨,梧桐,芭蕉......手捧书卷孜孜品味,沉醉在浓郁的墨香之中。但是面对积贫积弱的民族,原本平常的书乡景象对于他们而言却成了一种奢求。于是这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人,为了同样的理想和信念又义无反顾的拿起了枪,面对征途中的沟壑和无情的炮火,他们依然从容,上马击狂寇、下马草军书,从容的像是在写诗,以巍巍昆仑为笔、以华夏大地为纸、以黄河长江为墨、以枪声炮声为韵,不再是雕琢出来的平仄,而是斯人当大任的雄心气概,写就的是一派全新的山河气象,想要实现的是几代人共同的“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在参观完《复兴之路》展览后曾经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短短一句话,对几代人的“中国梦”作了最好的阐释——伟大的“复兴之梦”。

曾几何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盛唐气派震慑四邦,元朝铁骑踏进欧陆,明朝上船下达西洋„„但是清末的伤感击碎了所有中国人的自尊和骄傲,同时也在每代人的心上烙刻了共同的“复兴之梦”。在“中国梦”的激励下,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逐渐迎来了春暖花开,“中国梦”依旧在延续。

反观当代中国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存压力的增大,今天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被生活琐事烦扰,习惯于把挫折和悲伤放大,同时把幸福缩小,甚至对幸福麻木。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梦”掺杂了一些负面的元素。通过此次参观,我更加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明白了活在当下就是一种最大最纯粹的幸福。

篇11:参观博物馆有感

——国庆假期访北京李大钊故居有感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驻足这幅悬挂在北京李大钊故居正屋墙上醒目的对联前,我浮想联翩。刚刚参观完北京李大钊故居,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大钊先生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身处大钊先生简朴的故居,感受他留下的丰富精神成果,使我对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境界油然起敬。

北京李大钊故居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位于北京新文化街文华胡同。如同众多的北京四合院一样,故居由坐北朝南正房一间,东西厢房各一间,南房一间组成,青砖红瓦,绿树鲜花,显得雅静肃穆。正房是客房和卧室,一张木桌,几把木椅子,一个普通的热炕,别无他物。西厢房是书房,摆设同样简朴。整个故居都体现着平淡无华、简单勤俭的风格。看着这些,我非常诧异,不禁在想:“难道当时身为北大教授,收入不菲,以”南陈北李“而著称于世的大钊先生就生活在这样俭朴的环境中吗?”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李大钊生平简介,从中读出了答案:李大钊一生简朴,身为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兼任四所大学的教授,月收入达二百多银元,本可以过上宽敞富裕的生活,但生活却一直很拮据。因为,他将这二百多银元大半交纳了党费,又留下一部分来帮助并资助朋友,同事和进步青年……。与俭朴拮据的生活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故居居住的四年期间,他工作非常忙碌,孜孜不倦,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为革命事业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平均每10天一次会;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

篇12:参观博物馆有感

博物馆我巳经去了好几次了。今天一大早,爸爸带着我又去常州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共分三楼,一楼有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谢稚柳先生的画廊――二楼有神秘的淹城展橱――三楼有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刘国钧先生捐赠的红木家具厅,另外最吸引我的是少儿自然博物馆,整个展厅显得生机勃勃,趣意盎然。多种动物如――昆虫世界、鸟类王国等真是完美融合。我听爸爸说:“这都是用高科技以及通过电脑制作的”。真是美观奇妙极了。

这次去了以后我还想再去,因为我可以学到许多知识。

篇13:《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一个充满无数印刷故事的地方,在研究室主任李英老师的专业讲解下,更让人心潮起伏。中国印刷博物馆主要有四大展厅,清晰记载和传承着中国印刷历史与文化。

从三层古代源头馆开始,不仅可以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而且可以看到最早的书籍形式和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以及笔墨和纸的发明、发展。当然,这个展厅最吸引人的是对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介绍,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和脉络,详细记录了这两大印刷术发明和发展的始末。当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印刷术和造纸术外传图时,不禁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所震撼和折服,也为之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二层是近现代馆,既全面介绍了19世纪中叶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等近现代印刷术传入与发展,也详细讲述了我国民族印刷业和相关工业的兴起,同时还展出了新中国50多年来印刷及相关工业现代化的历程。另外,在这个展厅还特别开辟了3个专题展区,即纸币印刷展区、邮票印刷展区和港澳台印刷展区。

一层大厅是数字技术馆,重点介绍王选院士及其团队发明的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这不仅解决了计算机处理汉字的世界性难题,也消除了对汉字是否可以生存于信息时代的质疑,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此外,这个展厅还展示了数字印前技术、数字按需、可变数据、个性化等印刷新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等。

地下是印刷设备馆,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以及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还有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等。

参观完毕,我们还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印刷历史和文化。此时让人由衷地感慨,这片华夏热土不仅是“文明之母”印刷术的发祥地,更承载着无数印刷人的梦想和未来。

篇14:参观博物馆有感

陆城一小 四(3)班

周乐乐

今天,我沿着宽阔而笔直的公路向前慢步走着,一路上,蓝天战胜了从烟囱里飞去的烟雾,花儿也顶住了狂风的咆哮,就连公路上汽车发出的噪音也清脆悦耳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今天要去参观宜都市博物馆,在古代历史中邀游,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开拓视野。

我加快步伐,终于到了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我便看见古铜色的墙壁上刻着很多字,像在诉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让人回到从前,如痴如醉。

我往前走,看见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一瞧,还有很多新鲜玩意呢!我走上前去细细观赏,突然眼角被一件作品吸引了。用眼珠一扫,原来是件做工精致的陶器,上面除了黄色,就只有一些黑色的小斑点。我不由得想起古代的猿人来,以前什么东西都没有,人类完全是依靠大自然来生活的。那时候能做出这样好的作品来,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时候我看见有一个地方有很多人围着,我便挤了进去。哇!里面竟有模拟的猿人,还有一间草房子,里面还有火。那柴真是太像了,里面的火还在闪烁,这样更加逼真。我不禁拍手叫好。

在一楼我还看见玻璃柜里有很多书,上面是介绍杨守敬爷爷的,上面的文字告诉我杨守敬爷爷是宜都陆城镇人,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我看到这里不禁为之自豪。我们的家乡居然有这么伟大的人物,真令我敬佩、自豪。

我还参观了贺炳炎爷爷的遗物,看到他曾经穿过的衣服,还有用过的肥皂盒,贺炳炎爷爷的大口袋,还有在玻璃柜子里看见鹿的牙齿,和一些陈旧的陶器,真是琳琅满目。

过了一会我走出了博物馆,心里想,古代人物真伟大,我要向他们学习,不光学习他们的知识和美德,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5:参观博物馆有感

今天是11月16日,我们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校小记者团参观了东平县博物馆!去的同学很多,心情都无比的激动。

走进博物馆我就被奇形怪状的展物吸引了,有古代的钱币,宝剑和各种青铜器,还有野人在原始时代生活的样子,很逼真!老师说他们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真的很了不起啊。

我今天很开心,在博物馆收获了很多知识,我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讲给妹妹听!

篇16:参观博物馆有感

参观博物馆有感(一):重拾往日的辉煌

夏日炎炎,是否有一股清泉渗透你我的心灵。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怎么又了解昨日的愁难呢?而正是这一次的博物馆之行让我颇有感触,受益匪浅。

走进正大门,映入眼帘是百年中国梦之川汉铁路专题所参观。就是它,一条路,断送了一个王朝,这条路,就是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姜家湾村的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川汉铁路对我们来说有着近一百年的历史。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就让我们在历史的隧道中寻找真相。

“窃取我国地大物博,而已一路之工,必需重外人,引以为耻。”这里描写的路正是川汉铁路,一条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历经百年波折的伟大铁路。川汉铁路计划从成都起,经内江,重庆,忠州(忠县),夔州(奉节),归州(秭归),宜昌,应城至汉口,全长公里,至今尚未完工。

刚踏进博物馆的展厅,我便被那古风建筑站台吸引住,醒目的大字“宜昌站”,不免让人联想起当时修筑这条铁路的艰辛与磨难。大幅的宣传海报上,详细精确的介绍了川汉铁路的修筑过程。上面有这样一段话,简介了川汉铁路的修筑开始:191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开始筹备横贯四川东西的川汉铁路,197月公司官绅合办,197月3日再改为商办,正是命名为“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川汉铁路公司最初诚聘情川籍留美工程师胡栋韩,陆耀庭负责勘测选线,预定之川汉铁路路线,基本定为四川传统商旅水径。

这条铁路投资225.7亿元,路段造价创下中国之最,平均每公里耗资约6000万元,而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只花2900万元。即使在投入如此庞大资金的基础上,铁路仍修得极其缓慢:5万多人修了7年,比青藏铁路、武广高铁耗时还长,是中国修建最慢的铁路。

慢慢走在展馆中,细细品尝着每一件藏品,感受的是无尽的沧桑。四川人民更是写出这样的一段小诗:噩交Y,@魂不自持,痛吾,外纷入,适в哚。哀楚百越,生命b拇淤猓∥u所欺??????川粤h路不争回,不死秃纹冢

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对我国进行侵略而实施,所以才兴建铁路,以保国家繁荣昌盛。在当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就是这样,因为我们那一份坚持,才有祖国的今天,才阻止了侵略者的.进攻。民国之生死存亡,全靠了这项工程,所以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应当说这是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的一线曙光,它也发挥了它特殊的历史作用。

今天,汉宜铁路的开通,缩短了重庆和宜昌的距离。 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今天的朝阳,并有了一个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大好江山。在这炎热枯燥的夏季,它如一泓清泉涌上了我的心头。1前的川汉铁路梦,后人将延续并发扬光大;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富强梦,在今天,我们将铭记并奋起。我们不会忘记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会忘记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国曾有四大发明的辉煌,不会忘记我们拥有雄伟的万里长城和故宫,当然同样也不会忘记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历史,落后了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让我们重拾往日的民族辉煌,为中华的民族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参观博物馆有感(二):传承国粹,复兴中华

在暑假的时候我去宜昌市博物馆浏览了一遍,走进每一个参观室就感觉穿越到了不同的朝代国度。首先是川汉铁路专题展,记载了这个铁路的辉煌,赞美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立体方块上有着简明介绍,墙壁上展览着不同阶段的东西,比如詹天佑的手稿等等,中央还存列着修铁路时一块铁路的复原路段。接下来参观新时期时代的参观室,如青铜时代、春秋时期等等。打开了手中的资料,知道博物馆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7400平方米,其中珍藏文物有17035件(套),一级文物有95件(套)。悠久的历史让我沉醉其中,偶尔看着自己的服饰也会感叹时间的蹉跎。

我在想博物馆的建立仅仅是为了各国人民来参观才建立的么?为了观赏而建立?还是为了国粹精神而建立?我认为建立博物馆的意义绝非展览这么简单。为了记录中国的历史不被湮灭这是之一,为了让我们谨记这些所创造的精神这是之二,时刻警戒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有职责推动世纪这是之三,共同传扬世界文化则是之四。综合来看,博物馆的意义是起到了记录历史、传扬文化的作用吧。作为华夏子孙,参观自己国家的历史遗迹,有一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感觉。比如看到那些历经沧桑的武器和上面扑满的黄土,眼前就会浮现出黄土飞扬、飞沙走石的画面,甚至会闪现刀光剑影,耳畔会有嘶声呐喊,会让人热血沸腾;比如看到福禄寿的图片就会想到,庙宇焚香,虔诚跪拜,人山人海的民众最朴实的愿望,呈现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再回望本世纪的历史就会有种热血的冲动,一种责任在心中油然而生。

回看历史车轮碾过的辉煌与屈辱;凝视时光留下的成就与困惑;感念世界的进步与蜗行。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最丰富的习俗与文化;写着最艺术的文字书法;说着最动听的京腔普通话。中国是一个传奇国家,它的昌盛与衰败、繁荣与破败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当然正是因为有着光荣与屈辱的曲折历史,我们受到的教育与启迪也就越多越深刻。比如: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推动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明;屈原的《离骚》;元朝郭守敬编定的《授时历》;四大名著的出世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往昔的文明贡献。到了当代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发达了,渐渐弥补了文革导致的经济衰退,但是在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的今天,又可曾想到,古代文明的真正精髓呢?我们的精神文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礼仪谈吐,都在逐渐地淡漠变迁。以前形容中国人是温润如玉、谦谦公子,温婉大方、窈窕淑女,到了后来是东亚病夫、懦弱不堪;过去对中国人的评价是龙的传人,勤劳机敏,但是到了现在,我们骨子里的骄傲、傲气都没有了!谈吐脏话,打架斗殴,勾心斗角,欺诈他人,我们的文化、文明哪里去了?

我想,去博物馆参观,有的人会感到无与伦比的骄傲,又会感到深深地羞愧;但有的人只会无视,只会嬉笑嘲讽。也许后者一辈子都不会明白,国家之史真正传扬的是什么!那是近乎一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激励;那是一种背负责任拾起传统的大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古人留下的千古名言难道都忘了吗?不!中华文明的复兴,还得靠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觉悟啊!革命尚未成功,国人仍需努力。

作为参观者的我们,是否也会有所感悟呢?我曾经听过家人说过这样的一番话:不管你前世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作为,我也不论你的未来会有多么伟大,但是现在的你,能做的便是学习,谁要你顶着学生这个称号呢?谁要你享受着先人烈士、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给予你的情感与厚望呢?你没有选择,站在这个位置上你就应该知道你所要承担的责任。是的,没有可以不努力就拿着酬劳,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说远的,就说图书馆一行我们就应该传扬国粹,推动世纪。不让历史与喧嚣埋没我们的国之精神,不让懒惰与习惯淡忘了世纪的发展,我们生于这个非凡的时代,我们就要为这个时代做出贡献。这叫命运,这也叫感恩,这又叫责任。

篇17:《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有感》

其一,国博对“持有老年证的老年人享受免票”,对“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集体参观享受免票”。这两条是国博以人为本、尊老爱幼意识的具体体现。我想,可能因为这两个群体或以养老金度日,或基本没有收入,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怀。而更主要的则是,他们都是博物馆的主要受众。对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博物馆自然是其最直接、最生动的课堂。而最有时间和最有兴趣来博物馆休闲的又非老年人莫属。档案馆是保存记忆的殿堂,又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理应学习博物馆的做法,对这两类人给予特殊的关照。但时至今日,还未看到有哪一家档案馆推出相应的措施,让怀旧的老年人能更惬意地沉浸在历史的记忆中。而令人可恼的却是,一些档案馆明知老年人已经退休,却在他们要求查阅开放档案时,索要他们根本无法搞到的单位证明。这种强人所难的做法,实质上是有意无意地剥夺了老年人应该享受的查阅开放档案的权利。

其二,国博对“全国文博系统职工本人来我馆参观凭有效证件享受免票”,这一条是国博强烈的行业同仁意识,以及主动与全国文博系统各单位交流合作愿望的强烈体现。国博作为国家级的博物馆,不但不以老大自居,还能有这样的非凡气度,实为难能可贵。它启示档案人也要树立天下兰台皆同仁的意识,档案馆间要竭诚合作,而不要互相戒备;是善于交往,而不要老死不相往来。可惜的是,一些档案馆至今仍是“六亲不认”。去年,笔者借出差之机,曾到某市档案馆查阅开放档案,不但出示了档案部门的介绍信,还提前让其顶头上司——省档案馆打了招呼。结果呢?一是一,二是二,调档费、阅档费,分文不少地照交不误。对比国博面对全国文博系统职工所表现出的大度,想想个别档案馆的作为,直让笔者不寒而栗。

其三是,国博对“各旅行社导游凭本人导游证享受免票”,“媒体记者凭有效记者证或有效新闻单位证明、介绍信享受免票”。这一条是国博开放意识、公关意识的重要体现。一名导游享受免票,就可以招来四面八方无数的游客;一位记者享受免票,就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天下人都知道博物馆。这就是国博人的聪明之处,难道不值得档案人学习吗?如今,一些档案馆门可罗雀,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点不容忽视,这就是不少档案馆和档案人,或思想封闭,或不善公关,或小家子气,或善算小账不算大账。

我常想,国博此举一年当少收入多少钱。可国博懂得,博物馆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机构,惟有让人民满意,也就是让纳税人满意,博物馆才能发展。来博物馆的人越多,博物馆事业越兴旺,国家给博物馆的拨款也越多。档案馆也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机构,可有些档案人老是算计来馆查阅档案的人,整天盯着那有数的几个小钱。结果呢?想光顾档案馆的人也被吓走了。一个冷冷清清的地方,等待它的只能是机构的精简,定员的压缩,不会是领导心甘情愿的投资。昔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篇18:参观博物馆有感

来到碑林,我犹如置身于碑的森林。走过一间间藏室,仰望着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仿佛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从秦篆汉隶到魏碑,唐宋明清诸多大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真迹,里面有我们所熟知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这样的大师。但是最令我震撼的还是中国古代书法家—颜真卿。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吧,颜真卿是怎么练成的一手好字,在他小时候,颜真卿家境并不富裕,是在没办法他就用碗当做砚,一只刷子当做毛笔,碗里的黄泥浆就是墨,墙壁就是纸。等到墙上被他写满字的时候,就用清水把字冲掉,然后又重新写起来。日复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让他练就了一手好字。所以在他年轻时,他的书法就已经 赫赫有名了,而老年那就更是一位书法家了。

上一篇:2018年医师资格专试考生报名材料整理装订要求下一篇:二手挖掘机买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