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财政预算报告

2024-05-12

2011财政预算报告(精选6篇)

篇1:2011财政预算报告

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一、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全国财政收入83080.32亿元,比2009年(下同)增长21.3%。加上预算安排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83180.32亿元。全国财政支出89575.38亿元,增长17.4%。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和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1356.94亿元,支出总量为93180.32亿元。全国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差额10000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收入42470.52亿元,完成预算的111.6%,增长18.3%。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42570.52亿元。中央财政支出48322.5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6%,增长10.3%。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972.89亿元,增长4.7%;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2349.63亿元,增长13.3%。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支出总量为50570.52亿元。收支总量相抵,赤字8000亿元,比预算减少500亿元。2010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67526.91亿元,控制在预算限额71208.35亿元以内。

地方本级收入40609.8亿元,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32349.6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72959.43亿元,增长19.3%。地方财政支出73602.49亿元,增长20.6%,加上结转下年支出1356.94亿元,支出总量为74959.43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差额2000亿元,经国务院同意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

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主要执行情况如下: 1.中央财政收入预算执行及超收使用情况

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4410亿元,主要是年初收入预算安排是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的,执行中一些指标超过预期较多,导致收入超过预算。

中央财政超收收入使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有关决议要求,在中央财政超收的4410亿元中,用于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650亿元,增加对地方公路养护等经费转移支付242亿元;增加教育支出260亿元,增加科学技术支出56亿元,增加公路建设支出454亿元。其余2748亿元,用于削减中央财政赤字500亿元,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

2.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教育支出2547.34亿元,完成预算的117.9%,增长28.6%。科学技术支出1728.34亿元,完成预算的105.8%,增长14.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医疗卫生支出1485.3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9%,增长16.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84.99亿元,完成预算的105.7%,增长14.8%。住房保障支出1125.73亿元,完成预算的113.4%,增长15%。农林水事务支出3879.66亿元,完成预算的102.7%,增长10.5%。国土气象等事务支出370.04亿元,完成预算的110%,增长51.4%。环境保护支出1443.1亿元,完成预算的102.1%,增长25.3%。交通运输支出2599.25亿元,完成预算的122.7%,增长19.3%。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827.77亿元,完成预算的118.9%,下降2.8%。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793.24亿元,完成预算的73.6%,下降28.2%。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802.85亿元,完成预算的94.2%,增长29.9%。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794.34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国防支出5182.27亿元,完成预算的99.8%,增长7.3%。公共安全支出1475.42亿元,完成预算的106.1%,增长14.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92.7亿元,完成预算的97.8%,下降8.3%。国债付息支出1512.36亿元,完成预算的98.5%,增长14.5%。

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8898.54亿元,增长19.9%。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用于民生支出。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8579.7亿元,增长18.3%。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35781.94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32582.64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3175.57亿元,完成预算的124.3%。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3016.75亿元,完成预算的94%。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32606.37亿元,完成预算的201.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9109.94亿元,完成预算的213.2%。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30298.59亿元,完成预算的17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6975.79亿元。

(三)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收取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558.7亿元,完成预算的132.7%。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563.43亿元。

(四)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安排使用好政府公共投资,优化投资结构。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五)财税改革进展情况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归并和清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完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健全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规模逐步扩大。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继续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范围,启动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资源税改革相继在新疆和西部地区试点。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制度。积极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全面落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加快实施。

(六)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有关情况

按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有关决议,以及十一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保障重点支出,完善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预算法、注册会计师法修订和车船税立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明显增强。制定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具体实施方案,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机制不断健全。预算公开全面推进。顺利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对2009年中央决算询问的应询工作,年中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并根据审议意见落实相关改进措施。

回顾过去的五年,财政发展改革呈现新的面貌。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全国公共财政总收入30.3万亿元,年均增长21.3%;全国公共财政总支出31.9万亿元,年均增长21.4%。全国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达到4.45万亿元、1.49万亿元、3.33万亿元和5600亿元,分别比“十五”时期增长1.6倍、2.6倍、1.3倍和1.4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近3万亿元。财税政策不断完善,财政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财税改革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健全。财政管理不断加强,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当前我国财政形势

2011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从财政看,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2011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比上年有所回落,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二)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要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一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三是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及城市棚户区改造;四是支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五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六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三)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2011年公共财政预算安排,中央财政收入45860亿元,比2010年执行数(下同)增长8%。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合计收入总量为4736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总量54360亿元,增长12.5%。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7050亿元,增长6.7%;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7310亿元,增长15.3%。中央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7000亿元,比2010年预算数减少1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77708.35亿元。

根据地方预算初步安排情况,中央财政代编的地方本级收入43860亿元,增长8%,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373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合计8117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83170亿元,收支相抵,差额2000亿元,国务院同意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并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地方财政收支安排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为准。

汇总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增长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22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00220亿元,增长11.9%。全国财政收支差额9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下降到2%左右。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2010年底余额为2368.13亿元,2011年预算调入使用1500亿元,剩余868.13亿元。1.中央财政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

国内增值税17570亿元,增长10.5%。国内消费税6500亿元,增长7.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1220亿元,增长7%。关税2170亿元,增长7%。企业所得税8380亿元,增长7.5%。个人所得税3120亿元,增长7.5%。证券交易印花税550亿元,增长4.2%。出口退税8005亿元,增长9.2%,相应冲减财政收入。车辆购置税1927亿元,增长7.5%。非税收入2080亿元,增长5.7%。

2.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1)教育支出2963.57亿元,增长16.3%。(2)科学技术支出1944.13亿元,增长12.5%。(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74.43亿元,增长18.5%。(4)医疗卫生支出1727.58亿元,增长16.3%。(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14.34亿元,增长16.6%。(6)住房保障支出1292.66亿元,增长14.8%。(7)农林水事务支出4588.83亿元,增长18.3%。(8)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454.89亿元,增长22.9%。(9)节能环保支出1591.85亿元,增长10.3%。(10)交通运输支出2866.91亿元,增长10.3%。(1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744.86亿元,下降10%。(12)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1130.5亿元,增长23.9%。(13)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706.14亿元,增长3.3%。(14)国防支出5835.91亿元,增长12.6%。(15)公共安全支出1617.32亿元,增长9.6%。(1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18.84亿元,增长4.3%。(17)国债付息支出1839.84亿元,增长21.7%。

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0509.92亿元,增长18.1%。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9884.5亿元,增长15.2%。中央基建投资安排合计3826亿元。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安排情况

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2011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7310亿元,增长15.3%。其中:税收返还5067.99亿元,增长1.4%;一般性转移支付17336.77亿元,增长18.5%;专项转移支付14905.24亿元,增长17.1%。

(四)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情况

2011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826.27亿元,下降1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90.16亿元,可安排的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3616.43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616.43亿元,增长19.9%。中央财政代编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22995.47亿元,下降29.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9753.41亿元。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1231.5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24226.97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24226.97亿元,下降20%。其中: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征地拆迁补偿成本性支出、城市建设等支出20339.57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收支,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25821.74亿元,下降27.8%,加上上年结转收入790.16亿元,可安排的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26611.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26611.9亿元,下降18.3%。

(五)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情况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44.39亿元,增长51.1%。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4.17亿元,可安排的预算支出858.56亿元。

三、依法理财,加强管理,圆满完成2011年预算

(一)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机制。

(三)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四)坚持勤俭节约,狠抓增收节支。

财政预算报告解读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韩洁、何雨欣、李延霞)财政预算报告,数里行间展示的是“国家账本”。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动向,回应着百姓的殷殷期盼。

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 收支矛盾仍突出

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达到83080.32亿元,比2009年增长21.3%。

根据预算安排,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增长8%,同时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00220亿元,增长11.9%,全国财政收支差额9000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迈上“8万亿元”台阶,财政支出将进入“10万亿元”时代,意味着国家有更多资金改善百姓福祉。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未来一个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等,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支出压力很大,我国财政收支紧张矛盾仍将比较突出。”

中央财政超收4410亿元 超收按规定使用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收入超过预算4410亿元。这笔钱用在了何处?

“之所以出现超收,主要因为年初收入预算安排是根据相关经济预期指标测算的,执行中一些指标超过预期较多,导致收入也超过预算。”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解释说。

胡静林说,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4.7%,超过年初8%的增幅预期,进口环节税收比预算超收2865亿元;去年汽车销售量增长32.4%,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比预算超收1285亿元,这两项超收合计占中央财政超收额的94.1%,实际其他各项收入与预算基本持平。

根据报告,这笔超收资金已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作了安排,用于增加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650亿元,增加对地方公路养护等经费转移支付242亿元;增加教育支出260亿元,增加科学技术支出56亿元,增加公路建设支出454亿元。其余2748亿元,用于削减中央财政赤字500亿元,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48亿元,留待以后预算安排使用。

中央政府投资10710亿元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共支出10710亿元。

2008年四季度,面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了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元。

2010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比2008年预算增加6505亿元,加上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1040亿元和2009年新增的5038亿元,累计达到12583亿元,全面完成两年中央政府新增公共投资1.18万亿元的计划。

2010年,财政部门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公共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支持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经济向好势头。

“201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增强措施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政府投资结构要进一步优化,更多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稳定价格总水平倾斜,努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积极防范财政风险。”胡静林说。

中央财政“三农”支出8579.7亿元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8579.7亿元,增长了18.3%。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427.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支出1225.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350.3亿元,农产品储备等支出576.2亿元。

“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了年初8183亿元的预算规模,体现了中央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胡静林说。根据预算安排,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三农”支出将增加至9884.5亿元,增幅为15.2%。

从预算安排看,2011年中央财政将大幅增加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安排资金1575.4亿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未来10年国家水利投入将达到4万亿元,中央财政今年大幅增加水利投入,显示了中央扭转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心。”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说。

中央财政教育等重点支出8898.54亿元 民生支出占2/3

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8898.54亿元,增长了19.9%。

根据预算安排,2011年,中央财政用在上述五方面的支出安排将增加至10509.92亿元,增长18.1%。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和环境保护等支出也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支出合计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2/3左右。

“公共财政实际上就是民生财政,毫无疑问‘十二五’期间民生将成为政府支出的‘重中之重’。”贾康指出,近几年国家用于民生的投入明显增加,总体民生支出已经超过了中央财政支出的60%。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32349.63亿元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根据财政预算报告,2010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规模已经达到32349.63亿元。2011年,这一规模将增至37310亿元,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优化。

“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间财力差异较大,中央政府有必要适当集中财力加以调节。”刘尚希建议,未来国家应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加大归并和清理专项转移支付力度,让转移支付资金更好地帮助地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据了解,目前从资金来源看,地方财政支出中平均有37.2%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中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平均6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集中一定的财力,加大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有力地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北部湾银行党委书记汤世保说,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尤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设立专项基金,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韩洁、徐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我国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背景下,“十二五”开局之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更好地发力备受关注。

在27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谢旭人说,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完成两年新增1.18万亿元的目标。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继续实施和完善家电、汽车下乡等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这些措施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内需,进一步保持经济向好势头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指出,明年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重视稳定物价总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

谢旭人强调,明年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着重把握五个方面。

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明年要进一步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强其消费能力。完善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政策,积极引导消费需求。

二是合理把握财政赤字和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明年政府公共投资要与扩大消费、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等有机结合,重点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同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导和带动民间投资增长。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居民消费。要结合改革和完善税制,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收入分配的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明年要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和社会事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落实相关财税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篇2:2011财政预算报告

(全文)http:// 2012年06月28日11:2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28日电 据审计署网站消息,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7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2011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署当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报告全文。具体如下:

国务院关于2011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2012年6月27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2011年,审计署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全面忠实履行职责,积极促进政策法规落实,推动科学发展;加大揭露和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及经济犯罪案件力度,全力维护经济安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提出建议,努力推动深化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从审计情况看,201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公共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17%,其中使用的超收收入增长39%,年末国债余额增长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财政科技、节能环保和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18%、13%和27%;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对新疆、西藏及其他藏区支出增长54%,扎实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

——着力保障重点支出,推动民生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中央财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支出比上年增长3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15元提高到25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三农”支出增长22%,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年生均提高100元,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

——深化财税改革和预决算公开,促进公共财政体系更加完善。推动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和清理,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在1080个县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行预决算公开,92个中央部门公开了预决算,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三公经费”。

——切实加大整改力度,推进财政财务管理不断规范。各部门、各单位依法认真整改上年审计查出的问题,被挪用和滞留资金143.94亿元已全部追回或拨付,挽回和避免损失60.66亿元;有69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81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根据审计建议,完善制度规定1581项。具体整改情况,国务院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审计署已向社会公告。

一、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

从审计情况看,2011年,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认真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强预算和投资管理,规范预算执行和重大投资项目公示试点工作,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增强,预算约束和投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一)中央预算管理完整性方面。

1.有些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包括: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2006年以来收取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收入101.25亿元;商务部、卫生部和农业部2008年以来接受的国外无偿援助资金收入62.09亿元、支出10.92亿元;财政部委托进出口银行管理的外国政府贷款利息收入372.83万欧元、支出173.82万欧元;贸促会控股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应上缴的投资股利分红1.7亿港元。

2.财政部在向全国人大报告2011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时,少报19.22亿元超收收入安排情况。

3.批复的2011年部门预算中统筹使用结转结余资金与实际差异较大。主要是:中央公共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上年累计结余628.92亿元,编入部门预算的仅有300.21亿元(占48%);12个部门的12项政府性基金上年累计结余52.72亿元,均未编入部门预算。

4.部门预决算报表未完整反映政府采购情况。在预算报表中,未要求编列政府性基金安排的政府采购情况;在追加预算中未要求单独编列政府采购预算;决算报表中未要求编制政府采购决算。

(二)中央公共财政预算的细化和执行方面。

1.年初预算未全部细化落实到部门和地区。主要是:中央本级支出预算中,代编支出982.65亿元和据实结算政策性补贴等支出1027.89亿元未细化落实到部门及项目,占12%;发展改革委归口管理的中央本级基建支出,年初预算细化到位率仅为47%,未达到75%的要求;在批复的中央部门预算中,30个部门代编的85个项目支出预算874.5亿元(占45%)未细化,而是在执行中进行了二次分配;在转移支付预算中,有16 309.69亿元(占50%)未细化落实到省区市,有8951.41亿元(占28%)未在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90日内下达。

2.个别投资计划安排不够合理。发展改革委在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投资计划中,对不属于支持范围或未严格执行相关产业政策的6个项目安排投资2922万元,应重点支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领域却未安排投资。

3.向一些项目安排的财政补助投资未达规定比例,且分配散、金额小。2011年,发展改革委安排25个省区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投资中,有21个省区市获得的财政补助投资比例未达规定要求;安排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的1903个项目中,有752个项目的财政补助投资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不足规定的一半,最低仅1%;将9.19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投资计划切块下达给279个项目,各项目财政补助投资比例最高达50%、最低仅0.7%,其中106个项目的补助比例低于规定标准,影响政策实施效果。

4.在执行中调整预算项目用途。2011年,财政部将义务教育转移支付预算中的“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补助经费”70亿元调整为高等教育支出;调整了17.28亿元中央财政代编预算的项目用途。

5.投资计划下达程序不规范。2011年,发展改革委未严格按规定程序下达投资计划468.37亿元,有13个投资专项没有专项发展规划、未事先编制工作方案或未批复资金申请报告,62个项目尚未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用地申请,3个项目存在以虚假资料申报或未通过专家评审等问题。

6.投资计划和预算下达时间滞后。按要求,投资计划下达和预算追加原则上应于9月30日前完成,部分特殊事项最迟不得超过12月20日。但2011年中央预算投资计划中,有149.54亿元(占4%)是9月30日后才下达的;追加的部门预算中,有592.64亿元(占36%)是9月30日后办理的,其中146.45亿元是12月20日后办理的;还有21个部门2010年决算是超过规定期限批复的。

7.部分预算执行率低。由于客观情况与年初预期差距较大,至2011年底中央本级代编和据实结算政策性补贴预算有22%未执行,形成结余结转资金447.18亿元;中央预算投资安排的6个项目进展缓慢,7000多万元财政资金闲置或滞留。去年审计指出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执行率低后,财政部2011年将此项预算从42.95亿元减至26.5亿元,但执行率仍仅为24.7%,比去年还低0.3个百分点,其中“育肥猪保险保费补贴”预算执行率为零。

(三)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方面。

1.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仍应加大。中央均衡性转移支付比地方财政2011年标准收支缺口少3935.67亿元,不利于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在2011年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有123.41亿元指定了具体项目和用途。

2.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制度不健全。2011年的287项专项转移支付中,有33项尚未制定管理办法;在已建立管理办法的254项中,有180项未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在已建立绩效评价制度的74项中,有19项未将资金使用绩效作为分配依据。

3.部分专项转移支付未实现预期目标。抽查144户取得“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的企业中,有45户虚假申报套取资金2.41亿元,13家未按规定淘汰落后产能;抽查35个已完工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补助项目,有10个建成即闲置,16个实际年发电量低于设计标准。

(四)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方面。

1.基金预算代编规模偏大、执行率低。2011年,财政部代编中央本级基金预算396.27亿元,占本级基金预算的16%,当年实际执行不足50%;补助地方基金预算也有27%未执行。

2.执行中改变了预算级次。2011年,财政部将17.36亿元中央本级基金预算下划为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将原列入地方转移支付的8.96亿元基金预算上划为中央本级支出。

3.基金征缴不到位。铁路建设基金尚未将以合资形式建设和运营的铁路线纳入基金征收范围;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欠缴58.24亿元。

(五)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方面。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不完整。至2011年底,4100户中央部门所属企业尚未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42户中央金融类企业虽按其出资人分别向财政部、中投公司和人民银行上缴利润,但尚未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2.现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比例仍偏低。尽管2011年提高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比例,但个别企业的收益上缴比例仍低于其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在补助对象、支持投向上存在交叉重复。有些方面的专项支出,在财政部代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资委分配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公共财政预算中都分别安排了资金。

4.201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603亿元年初未落实到具体项目,财政部拨付资金也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其中12月拨付327.42亿元(占当年预算的42%)。

(六)国库管理方面。

1.部分国外无偿援助资金专用账户未按规定归口国库部门统一管理。截至2011年底,有9个专用账户仍由财政部国际司管理,当年收支分别为2.66亿元和1.36亿元。

2.国库集中支付相关操作不够完善。主要是对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划分不够明确,加之向授权支付代理银行支付的手续费上不封顶,不利于控制费用,如财政部2011年将铁道部直接支付的部分支出调整为授权支付,导致多支付手续费1168万元。

(七)财税审批和管理方面。

政府采购审批监管不严格。由于政府采购标准的制定和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认定、审批、授予、考核、处罚都由财政部负责,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在财政部授予甲级资格的633户采购代理机构中,有129户社会保险费缴纳证明与实际缴纳情况不符;未按规定向国务院报告6家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结果,也未依法处理涉嫌违规单位和个人。此外,还以财政部国库司便函形式,审批(核)1319项采购方式变更和采购进口产品事项。

(八)中央决算草案编制方面。总的看,中央决算草案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中央预算执行结果,但也发现决算草案编制中一些不够严格和规范的问题,有的影响到收支数字的准确性。

1.截至2011年底,有137.85亿元财政借款未及时清理,也未在决算草案中编报。

2.编报程序和科目不完全符合制度要求。从程序看,财政部先编制中央决算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再调整实际发生的会计账目,不符合规定的决算编制程序。从科目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列报的“基层公检法司转移支付”等5个科目,不属于规定的政府支出科目。

对上述问题,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正在逐项研究,加以整改。其中,对少报超收收入安排情况问题,财政部已在编制决算草案时作了调整;对部分国外无偿援助资金专用账户管理不规范问题,财政部已按规定归口管理。

二、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情况

此次共审计50个中央部门,延伸审计270个所属单位,审计预算支出1460.24亿元,占这些部门预算支出总额的30%。从审计情况看,这些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要求,着力加强预算管理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预决算通报、公开和监督检查等工作。总体上,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的规范性逐步提高,违法违规问题不断减少,挤占挪用、多申领预算资金等违规问题金额分别比上年减少13%、61%。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一)预算执行未完全到位。此次审计1460.24亿元部门支出预算中,有212.87亿元(占15%)当年未执行。自然科学基金会等4个部门本级和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等10个部门所属单位在实施预算共计35.69亿元的项目中,还通过虚列支出、以拨作支等方式,人为提高预算执行率91.3个百分点,使35.63亿元预算资金在下级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沉淀。

(二)预算和财务管理不够严格。国土资源部等2个部门本级和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5个部门所属单位多申领财政资金2191.91万元;商务部等3个部门本级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等42个部门所属单位违规转移套取资金1.57亿元,其中2884.1万元用于发放补贴;人口计生委等5个部门本级和民航局清算中心等10个部门所属单位自行设立项目违规收费2.07亿元。此外,还发现7.7亿元非税收入未按“收支两条线”规定及时上缴,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和账务处理等不规范问题涉及金额43.94亿元。

(三)一些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够明确完善。突出表现在:一是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定额标准尚不统一,一定程度上造成部门之间苦乐不均;二是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限不清,有的基本支出内容列入了项目支出预算,出现基本支出“项目化”倾向;三是“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口径和标准不够规范,不利于发挥约束和控制作用,也容易造成社会公众误读。审计发现,海关总署等12个部门本级和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54个部门所属单位直接在项目支出中列支基本支出3.93亿元;民航局等20个部门本级和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院等62个部门所属单位在预算科目、支出项目间调剂使用预算资金7.75亿元,个别部门还存在超标准列支“三公经费”现象。

此外,从部门决算草案审计情况看,2011年各部门决算编报比较规范,发现的问题主要是账务处理或报表填列错误,使决算草案部分内容不够准确,涉及部门36个、金额14.19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量的0.09%。对其中1.39亿元的问题,相关部门在审计过程中已调整账目和报表;对其他问题,审计长已签署意见,要求予以纠正。

对审计指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采取了106项整改措施,已通过收回资金、调整会计账目和决算报表等整改问题金额9.58亿元。

三、县级财政性资金审计情况

为了解地方财力保障情况,组织对18个省区市县级财力总体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从审计情况看,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县乡各类奖补资金1569.68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18个省级财政投入437.11亿元用于保障县级基本财力;重点调查的54个县(财力状况好中差各约占三分之一)实现财政性收入1116.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县级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审计发现的问题:

(一)县级财政性收入中非税收入占比较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差。当前县级政府独享税种的税源较为分散,县级财政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非税收入。2011年,重点调查的54个县实现的财政性收入中,有675.11亿元(占60%)是非税收入,且大多有专项用途,财政不能统筹安排。

(二)一些县在招商引资中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有的存在虚增财政收入现象。54个县中,有53个在2008年至2011年间出台221份与国家政策相悖的优惠政策文件,将相关企业上缴的税收、土地出让收入等70.43亿元返还企业。同时,一些县在无真实收入来源的情况下,通过列收列支的方式空转土地出让收入或以财政借款等方式缴税,造成虚增财政收入33.13亿元。

(三)县级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一些地方民生资金计提不足。按照国家有关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的增长要求以及各级政府达标增支要求,54个县2010年公共财政支出中,有922.03亿元(占77%)属于上述政策性达标支出,其中45个中西部县这一比例达81%,留给县级政府自主安排的财力占比较小;对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各计提10%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定,足额计提的有13个县,其他县少提10.57亿元(占应计提额的35%)。

(四)对超收收入缺乏制度约束,财政管理还不够规范。截至2011年底,54个县均未对本级超收收入作出制度规定,其中31个县2011年底将超收收入24.61亿元全部安排为支出,大部分当年实际并未使用;有6个县尚未开展部门预算改革;有7个县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54个县2011年财政报表少反映收入83.29亿元、支出44.50亿元,虚列支出66.56亿元。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和地方正在结合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健全和完善县级财政管理制度,有关地方正在纠正财政管理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

四、重点民生项目及其他专项审计情况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情况。2011年,审计的18个省区市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2811.62亿元、累计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227.63万户,分别比2009年增长233%和112%,相关制度建设也取得积极成效。但部分地方仍存在建设资金筹集不到位、审核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重点审计的66个市县中,有36个少提取或少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53.14亿元(相当于其应提取或安排数的14%),有11个未落实配套资金6.12亿元,还有29.55亿元专项资金被截留或挪用;抽查的保障对象中,有5400多户未经资格审核即被纳入保障范围,有2.1万户不符合条件或重复享受保障待遇。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地方已按规定补提或归还资金28.20亿元,取消违规享受保障家庭3800多户。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审计调查情况。从审计调查45个县的情况看,2009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这些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75.42亿元,新增医疗卫生机构410个,基本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面覆盖的目标。审计发现,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医院存在超过规定比例加价售药问题。截至2011年6月底,45个县平均4.5个村卫生室才有1人具有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与每个村卫生室至少1名的要求差距较大;抽查62家县级医院中,有23家超过规定比例加价售药多收取药费6732万元,相当于其应收药费的23%,加价最高的达12倍。此外,还发现医疗项目建设中存在套取、挪用或滞留财政资金等问题金额1.64亿元。针对审计指出的问题,有关地方及时下拨或归还了资金,对药品和价格组织排查,并采取措施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

(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审计情况。2008年至2011年,审计的18个省区市累计收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79.89亿元,促进新增粮食种植面积4895.45万亩,扶持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56个,有力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收。但在实施中,一些地方未完全落实资金整合、绩效考评、报账制等要求,影响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其中,有14个省在难以达到资金统筹整合要求的情况下,虚报资金整合金额188.41亿元(占其上报数的60%);重点抽查的54个县中,有24个未实行报账制或报账审核不够规范,还有20个县的45个项目套取挪用资金3770.91万元。在审计期间,有关地方已整改违规问题金额2332.62万元,正在着手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

(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审计调查情况。截至2011年底,审计调查的8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47.61亿元,共立项课题3294个,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但至2011年底,8个重大专项有93%的应验收课题未完成验收;有2个专项的134个“十一五”课题尚未验收,又被批准或推荐为“十二五”滚动支持课题,不符合滚动课题在已 验收课题中择优确定的要求;抽查84个课题的2401项(篇)成果中,有582项是用其他科研课题的成果充抵的。对审计指出的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改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督促相关单位整改。

五、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主要组织对京沪高铁、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和中央支持新疆发展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进行了审计。总的看,这些项目基本能够按计划组织实施,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已建成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但在招投标、投资控制和资金使用、工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招投标管理不规范问题仍较突出。审计共发现此类问题金额389.05亿元,如抽查中央支持新疆发展项目发现,有1194份合同招投标不规范;在京沪高铁全线的土建招标中,铁道部违规将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获取时间由至少5个工作日缩短至13小时,从获取到递交时间由规定的一般不少于7天缩短至不到24小时。

(二)一些项目投资和进度控制不够严格。审计共发现重复计列费用、价款结算不严等造成投资增加10.29亿元,滞留和挪用建设资金131.30亿元,拖欠工程款和劳务费121.08亿元。一些项目未能按计划推进,如54个县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至2011年底有54%的校舍加固和48%的校舍新建任务未完成。

(三)一些项目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质量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如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有171座已运营站场和阀室(占抽查数的87%)的消防或防雷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在其上海支线建设中,有48名无损检测、监理等不可替换关键岗位人员被随意替换,占关键人员总数的70%。

针对审计指出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地方已拨付和收回资金9.83亿元,完善了招投标、投资控制等6项制度,加快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排查和治理工作。

六、汶川、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情况

(一)汶川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情况。2008年9月起,审计署组织全国11 000多名审计人员进行了连续3年的跟踪审计,促进节约资金和挽回损失123.91亿元,建立健全制度2700多项,推动4000多个项目改进了建设管理。从审计情况看,截至2011年9月底,重点审计的51个县已完成投资总额8586.28亿元,占中期调整后规划总投资的90%,有38 933个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前两年的审计结果已向全国人大报告。2011年,审计署重点审计了规划总投资2031.80亿元的939个项目,发现有63个项目、26个施工单位、4个勘察设计单位、8个监理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不合规、勘察设计不到位等问题;对其中188个项目的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审计,共核减工程价款4.77亿元,约占送审金额的7%。对审计中指出的问题,各相关方面依法、依纪进行了严肃处理和认真整改。

(二)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情况。截至2011年10月底,青海省本级累计收到重建资金293.8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9亿元,占总投资的63%。从跟踪审计情况看,重建资金和工程建设管理情况总体较好,但由于气候条件差、施工期短等,玉树县计划于2011年年底前100%开工、90%完工的重建城镇居民住房,截至10月底仅有68%开工、44%完工,难以实现预定目标。此外,还发现3个项目施工质量未达设计要求,11个项目监理未完全履职,3个道路工程的施工单位多计工程量增加投资938.44万元。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有关方面已于2012年4月全面启动剩余城镇居民住房建设,扣回多计款项,并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员。

(三)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情况。截至2012年2月底,累计筹集重建资金48.14亿元;规划的170个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9.7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0%)。总的看,重建资金基本做到专账管理,工程建设基本规范,但仍有5843.10万元资金未拨付到位,合同金额3423.7万元的8个项目未按规定招标,还有2079.15万元工程款支付时直接汇入个人账户。根据审计建议,有关地方和单位及时收回、拨付相关款项,加强了项目建设管理。

七、土地和资源环境保护审计情况

为促进落实国家有关土地和资源环境保护政策,对11个省市2009年至2010年土地管理及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征收使用情况、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绩效状况进行了审计,还关注了重要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等情况。从审计结果看,近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耕地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了土地管理和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违规批地用地问题仍时有发生,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管理还不够严格。审计重点抽查的24个市县中,有14个未批先用、以租代征等违规用地22.35万亩,相当于相关地方同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17%;有9个违规协议出让或违反招拍挂制度出让土地9200多亩,占抽查出让土地总量的9%;有4个2010年供应“三类住房”(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未达到规定的标准。此外,还发现少征、滞留和违规使用土地出让收入等问题金额198.41亿元,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土地出让收入97.19亿元(占同期实际征缴总额的9%)。

(二)一些地区和行业发展方式落后,资源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在资源开发方面,主要是一些资源存在无序开采、低水平利用等问题,如抽查24户石墨开采企业中只有2户有合法采矿权,36户石墨开采加工企业中只有4户是深加工企业,石墨资源利用率比国际通常水平低25个百分点。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至2011年10月底,三峡库区应于2010年底前完成的14条长江支流的综合治理工程尚未纳入投资计划。

(三)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项目建设统筹规划不够,污水垃圾处理等工作滞后。审计抽查环境保护领域利用国外贷款的113个工程中,有31个因对建设规模、技术及经济可行性等研究和论证不充分,投资12.6亿元的污水处理等设备长期闲置或损失;抽查18个北方缺水城市和10个南方缺水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平均污水再生利用率分别为3.3%和0.3%,远低于20%和5%的“十一五”节水规划目标;抽查的20个大中城市“十一五”期间实际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仅完成计划任务的42%;抽查65家县级和112家乡级医疗机构中,分别有51%和81%的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不当,造成附带有毒有害或传染病源体的“三废”进入环境或产业链。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地方已收回和规范管理资金56.62亿元,纠正违规征地问题涉及土地17.59万亩,制订和完善相关制度18项,还对10名责任人员进行了处理。

八、金融审计情况

从对8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放和2家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情况看,这些金融机构能够较好地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整贷款投向结构,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有效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但在资金借贷和金融创新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资金借贷方面,审计发现向手续不齐或资本金不到位项目发放贷款、客户挪用贷款资金等问题金额300亿元,其中132.77亿元被挪用于开发商业地产。一些中小企业为缓解资金困难,参与民间借贷活动日益增多,审计调查的746家企业2011年底民间借贷余额134.85亿元,相当于其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规模的50%;抽查当年发生的1593笔借贷业务,有75%的合同还款期限不足半年,24%的借款利率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上,多是操作不规范的私下交易,有的存在非法集资、高利转贷等问题。

(二)在金融创新管理方面,主要是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同业代付、理财等创新业务增加了流动性,但未纳入信贷规模统计和管理,不利于调控和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机制尚不适应金融改革和业务发展需要,特别是对业务拓展中层层设立的子公司管控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失效问题。

(三)在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规模较小,仅在国内开展业务,国际投资活动主要依靠外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国内评级市场上,一定程度存在评级机构通过虚高评级换取高收费或抢占市场份额的现象,审计抽查16家债券发行企业在信用评级及申请发债中所提供的资料,均不同程度存在弄虚作假问题。

对审计指出的问题,相关金融机构已整改违规问题金额256.97亿元,完善规章制度188项,处理责任人员190名。

九、企业审计情况

从审计情况看,此次审计的15户中央企业能够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加强自主创新,优化发展结构,改进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一些企业落实节能减排要求不到位,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也不够严格。宝钢、武钢和鞍钢集团的下属企业近年来未经审批违规新建和未按规定淘汰产能的年能耗量,平均占3户企业2010年能耗总量的17%;审计抽查企业617项重大决策中,有74项存在违规问题,已形成损失及潜在损失34.61亿元。此外,还有11户企业违规用地共计10.75万亩,其中开发房地产、酒店等违规用地5898亩。

(二)财务核算和经营活动中存在一些不够规范的问题。审计发现,这些企业2010年收入不实38.25亿元、利润不实59.08亿元,分别占其当年收入、利润总额的0.07%和1.47%,其中7户少缴税费4.71亿元,还有6户违规购买商业保险、发放补贴等涉及资金4.58亿元。在物资购销等经营活动中,发现签订虚假合同、违规出借资金、多付工程款等涉及金额563.78亿元。

审计指出问题后,相关企业已补缴税款1.98亿元,挽回损失5.11亿元,建立健全制度233项,并对87人进行了处理。

十、审计查出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

在审计中,审计署共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112起,涉及300多人,有关部门正在依法立案查处。上述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大多为利用公权谋取私利、侵蚀公共资源、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有向民生领域渗透的趋势。这些案件涉及司局级及以上人员22人(占7%);“一把手”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参与作案的职务腐败问题也较突出,有43起(占38%)。金融、土地、国有资产管理和工程建设等领域案件依然较多,有92起(占82%);还有14起(占13%)发生在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领域。

(二)借道“中介服务”等第三方进行权钱交易成为一些领域腐败犯罪新形式。审计共发现此类案件14起,有关单位和个人从中非法获利5.76亿元。主要表现为,一些公司或个人利用掌握的资源或“人脉”,通过中介方介入本来可按正常程序开展的行政审批、财税优惠、信贷发放、招投标及资源配置等活动,协助取得项目或资金,并未提供实质中介服务却收取“顾问费”、“咨询费”等。如招商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原执行董事李黎明在负责发行债券和保荐上市业务期间,假借需第三方财务顾问或利用“关系资源”承揽项目之名虚构中介业务,通过其控制公司骗取中介费近3000万元,还违规持有拟上市公司股权,涉嫌内幕交易。审计已将此案移送证监会和公安机关查处。

(三)新业务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相关监管机制、法规制度建设的滞后,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如在融资渠道趋紧的形势下,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有组织地违规受让或收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之后伪造交易业务等资料向银行贴现以套取资金。审计查出的4起违规金融票据融资案件,相关人员、“倒票”企业分别从中获利7500多万元和4700多万元,涉及的188家银行基层分支机构均不同程度存在审核把关不严、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违规操作等问题。

对于本报告反映的具体审计情况,目前已公告50个中央部门、15户中央企业、2家金融机构和12个专项的审计结果,以及57起办结案件情况。下一步,审计署将继续做好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并按国务院要求督促有关方面认真整改。全面整改结果,国务院将在年底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十一、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切实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超收收入和重大预算调整事项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原则,调整优化中央与地方收入分配结构,切实解决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支出中占比高、专项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中占比高的问题,建立健全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二)加强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公开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预算编制不细化、执行中调整预算级次和项目用途等问题,关键在于建章立制,明确标准和依据,落实管理责任和权限。当前,应加快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准确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范围,规范和统一部门预算公开内容;加强与政府职能和财政政策相衔接,完善项目储备库建设,确保按期实现预算确定的目标。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政府预算安排应体现财政的公共性,优先保障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或民生供需矛盾特别突出的领域。为此,应建立健全财政民生支出的绩效考核体系,研究确定全国范围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最低保障水平,缩小民生保障标准的地区差异;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促进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的衔接和公平推进。

(四)清理规范税收优惠和变相减免财政性收入等政策,维护税法的统一公平。近年审计发现,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普遍变相减免或返还财政性收入,不利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应组织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更多地鼓励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提高竞争力,推动地方通过深入发掘和发挥特色优势,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导下健康协调发展。

篇3:财政、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研究

财政是指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 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其本质属性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我国的财政最初萌芽于上古部落尧舜时期, 由于部落联盟的出现和剩余产品的产生, 一种氏族首领的公权力逐渐产生, 财政分配制度开始萌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进步, 我国的财政制度大致经历了三种模式:私人经济占主体的君主财政、公共经济占主体的官僚财政和私人经济、公共经济互相分工合作的公共财政。我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便是君主财政时期, 其特点是国家财政和王室财政并不完全分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兵莫非王臣”, 财政更多是满足国家机器的运转和统治者的私欲, 统治者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支配国家财产, 国家并没有真正的预算编排。

2 财政制度和国家预算的发展

我国的国家预算产生于君主财政末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支的复杂化, 编制预算以使收支得到有效反映便显得尤为重要。此时在西方,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加强逐渐产生了限制王权的思想, 当资产阶级的力量终于超过君主时, 君主的权力便得到约束, 体现民意的国家预算逐渐产生。而在我国, 晚清政府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再加之清政府的腐败和挥霍无度, 财力窘迫、收不抵支, 不得不大量借入外债, 外国政府以清政府公开财政为要求迫使清政府编制预算。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的“明定国是”中提到“改革财政, 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 并于宣统二年即1910年编制了我国的第一部国家预算。其程序是由各省自下而上地汇报收支, 汇总至度支部 (相当于今财政部) 进行审核, 并由资政院进行修正后奏请实施。国家预算的程序和步骤已初见雏形。但由于当时仍然是封建国家, 统治者具有分配国家财产的权力, 国家预算并未真正意义上地实施。国家预算仍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我国预算的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新中国首次编制了1950年的国家预算。此部国家预算与以往的国家预算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其目的不再是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统治地位, 也不是在内外压力下被动产生。其目的是加强财政管理和民主监督, 以实现公共的利益, 这是预算制度甚至是财政制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它体现了民意的重要性。此时的财政是一种“大财政”的体制, 财政无所不包。国家预算也体现着计划经济的特性:收支由中央统一核定并分配指标, 收大于支则上解, 收小于支则补助, 中央政府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 预算也高度集中。在此期间, 我国的预算制度随着我国财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级包干等阶段。

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阶段, 我国开始实行分税财政体制。公共财政是一种集民主、法治、公益与透明为一体的财政。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保障了政府财政资金运行的科学和合理。1998年的部门预算改革也是以公共财政为立脚点, 以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和效率为目标, 建立的一个以将内容细化到各个部门和单位项目、囊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能够反应一切部门收支为目标的科学预算体制。

总之, 国家预算作为反应财政收支情况、监督财政资金运营的方式, 是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本身也要随着财政制度的发展而发展。

3 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

如果说国家预算是反应国家财政运行的方式, 那么预算会计就是反应、核算和监督国家预算的手段。预算会计是国家预算发展的产物, 目的是对预算资金进行科学地收支和净收益的计量, 保障预算资金链条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防止腐败和财政资金的流失, 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在预算资金的流动过程中, 预算会计在每一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资金收集、收入再分配环节。

国家预算收入来源于税、利、债、费等收入, 要将收入收缴财政, 需要各个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配合以及税务机关、海关等征收机关征解会计的核算。各个部门的会计通过编制会计报表, 反应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以使收支明朗化, 其上缴要通过征解会计完成核算并划拨, 这对保障预算资金的层层上解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国库集中收付环节。

政府财政收入款项的收纳和支出并不是由各级政府完成的, 而是委托国库代理完成现金的划拨、上解和管理。在此环节对预算资金起核算作用的便是国库会计。国库会计通过编制国库会计报表, 综合反映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保障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健康运行。

(3) 分配使用环节。

由国库会计划拨财政总预算会计, 保障政府职能实现的需要和再分配的进行。在执行总预算过程中会发生各项资金运动, 形成各种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总预算会计便可以反映各部门预算资金的集中和分配情况, 同时还可以综合反映财政资金运行情况。

4 财政与预算会计

(1) 预算会计核算财政收支。

政府有资金拨付和使用资金的权力, 在资金安排下, 政府兼有公利人和经济人的双重角色。一方面政府通过资金的划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宏观调控, 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通过预算会计的手段计量其划拨的收支以保证其职能的有效行使.预算会计可以使政府直观地明白需要多少钱、要办多少事以及如何有效地办事。

(2) 预算会计利用数据反映政府活动。

政府在执行宏观调控职能时, 会产生不同的政策, 这些政策往往需要以财政资金作为保障, 并反映在财政资金流向中。预算会计核算财政资金, 可以反映政府政策的动向和政府各部门的运行情况。比如说在自然灾害发生时, 政府划拨的资金必须经过预算会计的核算, 从而在宏观上显示出资金和政策的偏向。

(3) 预算会计保障财政收支的科学性, 防止腐败, 保障宏观调控和社会分配。

财政的目的是集中和分解资金, 以实现宏观调控和社会福利, 促进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 财政分配的有效性是决定其宏观调控效果的关键。预算会计运用现代复式记账的方法, 通过核算各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保障财政资金流动的规范性和财政分配的有效性, 避免资金运营的不规范和浪费, 保障财政职能的实现。

(4) 预算会计制度应与财政制度相配套。

预算会计反映的是国家的预算资金收支情况, 而预算制度与财政制度息息相关。比如目前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 其对预算制度的要求是透明和全面。因此预算会计应当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级政府的收支和整体情况, 并能向公众传达真实的信息。

5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预算会计制度作为反映、管理和监督财政资金的手段, 理应与财政制度相适应。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进程的推进, 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1) 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与公共财政制度不匹配。

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其对于保障财政资金合理安排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收付实现制在公共财政制度下却体现出了弊端:收付实现制注重对财政资金收支的反映而忽略固定资产的核算, 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这就使预算单位的资金不实, 账面和实际价值不一致。同时也使预算会计只反映出预算单位收支的现金部分而不反映非现金部分, 这与公共财政所要求的全面和真实原则是不相符的。

(2) 现行的预算会计并不反映政府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指由某一或有事件引发的债务, 并不能由政府所控制, 是区别于直接债务的。或有负债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对财政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极大。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下收付实现制只考虑债务本金的核算, 而忽略了以后年度利息支出的反映, 无法准确反映出政府的负债, 仅着重于资金流的核算, 其改革也有很大的空间。

(3) 各预算会计主体独立核算, 相互分割。

这导致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资金和资源的运行情况, 缺乏真实可靠的政府整体预算报告。总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分设不同的会计科目以及设计不同的会计报表, 使预算会计不能得到统一、有效的反映。

对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改革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 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

鉴于收付实现制在全面和精确反映政府和预算单位资金方面存在的不足, 应当使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向权责发生制转变。首先就是要设置收支往来账户, 反映政府的应收应付款项。从而避免政府可支配资金的过分夸大以及缩小债务数额, 使政府更能了解其真实资金状况。

(2) 扩大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使反映内容包括政府所有经济活动行为。

首先是加强对政府债务, 尤其是对未来债务利息的核算和反映, 从而对政府财力和负债进行全面的反映以及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其次是紧跟部门预算的发展, 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同时对政府权益性的投资以及公共财产进行全面核算, 从而对政府资金进行全面的反映。再次是将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拓展到政府的受托责任。

(3) 加快发展政府整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

由于我国各预算会计主体独立核算, 现行的预算会计提供的资金信息十分零散, 在会计报表上的反映为提供的信息不充分, 各核算主体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衔接。因此应当完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 制定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 即“准则加制度”式的会计体系, 规范政府会计核算中遵循的原则性问题, 对重大原则问题明确规定。同时以制度管理为主, 进行目前旧制度的整合和新制度体系的建立, 统一财政预算会计、财政外资金专户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账面处理规则, 统一会计科目。

摘要:从“财政资金流动过程”出发, 探究财政制度下资金流动过程中预算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发挥的作用, 在分别分析三者起源和发展的同时探究其相互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改革方向。

关键词:财政,国家预算,预算会计,联系,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金秀, 陈志勇.国家预算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京焕, 陈志勇, 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3]刘孝诚.中国财税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篇4:国资预算应与财政预算分离

国资预算与公共预算之间主要有两大区别,具体而言:

第一,国资预算与公共预算法理基础不同。国资预算管理的对象是国有资本收益,收益则是出资人的3项基本权利之一;国资预算的法理基础是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及其派生的收益索取和支配权(私权利),国资预算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体现国家的国有资本所有者职能,属于政府作为出资人的私权利范畴。

相反,政府公共预算管理的对象是税收收入,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征收的,其法理基础是国家公共权力及其派生出来的对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权,公共预算体现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属于公权力的范畴。

第二,国资预算与公共预算根本属性及目标不同。国资预算侧重营利性,主要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国资预算是指国家凭借出资人地位取得投资收益和资产转入收益,包括国家出资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股份分红收益、国有资本产权转让收益等,并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和根据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控制力考虑,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关键行业的资本经营性预算,侧重营利性,通过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再筹资的循环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相对应下,公共预算侧重公益性,满足社会需要,追求社会福利。公共预算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向社会各经济主体征收的税收取得收益,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支出,侧重公益性,不以营利性为基础,通过收缴—运用—再收缴的循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福利目标。

国资预算与公共预算的性质不同,二者应由不同的部门单独编制。但是当前国资预算不能独立出来,而是完全并入财政系统,成为公共预算之下的子预算,这值得商榷。因此,下一步国资改革应依据正确的国企分类思路将我国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划分为公益性国企和营利性国企,建立科学的国资预算体系。

首先,营利性国企应由国资委监管。因为财政部作为履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及公共预算的政府部门,必须公平面对所有纳税人,而不该对某一类所有制性质的资本给予预算、补贴等特殊管理,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营利性国企交由财政部来管。而国资委不同于财政部,可作为营利性国企的统一监管部门履行相应职责,发挥国有资本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的作用,实现国有资本与市场经济的对接。

其次,公益性国企是市场经济国家公共预算体制下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类型,数量较少,可由财政部作为监管和出资部门。

篇5:2011财政预算报告

方案(草案)的说明

2016年9月26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

市财政局局长 韩维礼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宿州市本级2016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草案)》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预算调整原因

今年7月以来,省财政陆续安排新增债券、新增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加之个别项目预算安排资金需要调整收回,使市本级可用财力增加。根据《预算法》要求需对市本级2016年预算安排进行调整。

一是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资金67843万元。经省政府批准,省财政转贷市本级2016年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67843万元,年初预算已安排1亿元债券支出,待安排57843万元。

二是新增均衡性转移支付。2016年省对市本级新增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4080万元。

三是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经省政府批准,转贷市本级2016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45230万元。

四是调入收回资金4000万元。2015年初预算安排淮水北调县区配套资金4000万元,2015年8月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决定

— 1 — 该项目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配套资金由受益县区自行分担,该笔资金不再有使用用途,现依规收回作为调入资金统筹使用。

二、预算调整方案

(一)一般公共预算调整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65923万元,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相应收入科目。其中,新增一般债务收入57843万元,相应调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科目57843万元;新增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4080万元,相应调增“税收返还及补助收入”科目4080万元;新增调入资金4000万元,相应调增“调入资金”科目4000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增加65923万元,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相应支出科目。其中:定向拨付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0890万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应调增“交通运输支出”科目40890万元;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支出4000万元,相应调增“科技支出”科目4000万元;其他项目21033万元,用于市政道路类、市政公用类等重点项目支出,相应调增“城乡社区支出”科目21033万元。

经上述预算调整后,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546711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546711万元,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调整

1.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新增专项债券收入45230万 — 2 —

元,相应调增政府性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科目45230万元。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加45230万元,用于棚改项目建设支出45000万元,其他项目支出230万元,相应调增政府性基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及对应专项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45230万元。

经上述预算调整后,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收入为177841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总支出177841万元,收支平衡。

篇6:2011财政预算报告

四川省审计厅厅长 高仁全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的规定,审计厅对2011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今年的审计,认真落实省人大要求,着力深化审计监督职能。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财政、民生资金的审计,将24个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18个市州本级财政决算纳入审计范围,把灾后重建、职业教育、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扩大了审计监督覆盖面;二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资源整合和各级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先后组织170名内审人员、3500名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与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审计项目达到22个,增强了审计工作效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审计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专项调研,摸清了审计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发挥审计促进完善国家治理的职能作用奠定基础。同时,继续抓好审计与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的工作协作和审计法制建设,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取得新成效。自去年7月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13508个,审计后促进增收节支74.34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58.50亿元,审计核减政府投资(结算)额63.12亿元;向司法、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经济案件线索60件、63人,截至目前,已查办23件,2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提出审计整改建议并被采纳16642条。

审计情况表明,2011年,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监督下,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较好,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财政收支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加强。2011年,全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支出分别完成2044.79亿元、3188.11亿元和4674.92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了财政收支“三大总量指标”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为各项重点支出、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加大保障与监管力度,确保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努力筹措重建资金、全力加快重建资金执行进度,截至2011年底,中央重建基金包干资金执行进度达到98%,省级财政累计筹措到位重建资金270亿元;在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安排40亿元融资创新资金和30亿元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大力支持灾区产业发展振兴;累计下达地震灾区过渡期财力补助资金80.50亿元,保障了灾后重建规划任务胜利完成。

——保障重点工作,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年下达中央和省级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227亿元,并围绕省委提出的“五件大事”进一步加大政府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了新兴产业和产业园区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等环保建设;加大“三农”投入,省级农林水事务支出较上年增长19.50%,着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产业化经营。

——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民生政策落到实处。省级财政“十项民生工程”支出达161.77亿元,为资金计划的124%,比上年增长40.80%;省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支出29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2%,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彝家新寨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深化改革和推进预决算公开,促进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完善。加快现代国库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省级部门所有收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管理;创新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新思路,资金分配程序更加公开;深入推进支出绩效评价,扩展评价范围,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全面清理融资平台公司金融衍生业务,积极防范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组织38个省级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省级专项资金公开规模达412亿元,预算信息公开体系初步建立。

一、省级预算管理审计情况

2011年,财政厅和省地税局等部门认真履行组织实施省级预算的职能,全面落实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等系列政策措施,健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规范预算执行,财政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规范的问题:

(一)个别专项资金未及时缴入金库。截至2011年末,省级财政住房专项资金43208万元仍在专户核算,未纳入预算管理。

(二)预算执行时效性有待提高。受省级主管部门计划分配方案迟缓等因素影响,主管部门与财政厅共管的省级待批复项目资金中,有273548万元至年底仍未下达到具体执行单位,占抽查金额的6.73%;在已下达的部门预算中,仍有2010年结转的预算指标54473万元在2011年完全未使用。预算执行进度需要加快。

(三)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制度有待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处于试编阶段,目前在省属试点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中,尚未制定对企业利润审核、认定的规范程序和办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定企业上交收益的准确性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

(四)未按规定提前告知转移支付预计数。

未将省级基金预算对下转移支付预计数提前告知市县财政,不利于提高下级财政基金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五)未严格监督执行企业所得税按期预缴制度。省地税局直属分局2011年纳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企业中,有339户未按规定在中预缴,11户重点税源户预缴率也未达到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70%以上的要求。

(六)未按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省地税局尚未按国家税务总局2007年的要求制定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审批管理办法,导致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的范围和条件不够明确。

二、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对省发展改革委等22个省政府组成部门、省国资委等2个直属机构2011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对各机关服务中心进行了延伸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审计监督面有了较大扩展。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着力加强预算管理,积极推进预算公开,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严重违反财经法纪行为明显减少,但仍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

(一)预算编制仍不够完整、细化。9个部门未将结余资金49214万元编入2011年部门预算,7个部门列入往来科目的各项收入1590万元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个别部门未按规定编制采购预算,以致部门预算仍未能做到全面覆盖、准确细化。

(二)预算执行不够严格、到位。一是执行进度较慢。5个部门未按要求及时分配与财政共管的资金80219万元,影响了资金使用时效;13个部门的53个项目实现支出不足预算的50%;10个部门在年末虚列支出、以拨作支1618万元,使预算资金沉淀在下属或项目承担单位。二是收入解缴不及时。9个部门滞留应上缴的预算收入、财政资金5983万元。三是资金安排使用不合规。9个部门超范围安排预算资金或违规支出1038万元。

(三)决算编报不够准确、规范。9个部门对往来款项中应结转的收支、应收回的借款、应冲销的挂账金额,以及历史遗留的账户余额等5324万元长期未作清理和处理,有的编报科目不符合制度要求,甚至人为调整支出类别,影响到决算数据的客观、准确。

(四)相关制度建设和执行尚有缺陷。一方面,预算管理制度和规定不够健全完善,如,一些部门尚未对二次分配资金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报批、审核程序不规范;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制度有待改进,部分定额标准尚不明确和统一;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界限不够清晰,有的基本支出列入项目支出预算,存在基本支出“项目化”倾向。

另一方面,此次审计的部门虽然在推进公务卡支付等制度落实和加强“三公经费”、节能降耗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执行上仍未完全到位。

公务卡支付制度方面。24个部门的公务卡使用面还较小,大量使用现金支付的情况仍较普遍,使用公务卡支付共计2759万元,仅占同期现金支付的26.73%。

节能管理方面。由于行政机关能耗标准和口径尚缺乏科学、明晰规定,部分单位存在人为调整考核数据情况,未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任务。

“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一些部门对公务用车未实行单车核算,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制度没有严格落实,个别单位的公务接待尚未实行归口管理。“三公经费”公开的口径也有待进一步规范。

(五)财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待改进。8个部门的资产核算和管理未严格执行财务制度,由于已报废未下账等原因导致多登记计算机1968台,未及时入账又少登记计算机47台。4个部门的经费报销审核控制不严或现金收支管理较差。

对审计发现的以上问题,各部门、各相关单位正在加紧整改,及时完善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纠正违规支出、滞缴预算收入等问题。个别典型问题已移送纪检部门进一步查处。

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情况

为促进中央、省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省各级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资金的审计和调查。

(一)沱江流域部分城市生活污染防治审计调查情况。本次调查了资阳、内江、自贡、泸州等4个市和资中等7个县的50余个相关主管部门以及8个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填埋场,涉及资金20.34亿元。结果表明,各地不断加大城市污染防治力度,积极制定专项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污染治理效果明显,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污染防治政策和规划执行不到位。2个市本级、2个县未完成“十一五”城市生活污染防治规划任务,3个市未制定城市管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部分地方的城市管网建设未实施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未达标,自贡、内江和简阳城区截污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沱江。

二是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不规范。部分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6个垃圾处理及医疗废物处置项目未进行环保验收,部分环境在线监测设备不符合相关技术规定,一些城市垃圾填埋场或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日常运营管理存在环境安全隐患。

三是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合规。排污费、管网建设资金、垃圾处理费等专项资金4165万元和专项贷款3410万元被挪用,其中4个地方将排污费653万元用于平衡财政预算;部分水务公司代收的污水处理费5259万元未上缴财政专户,直接拨付给污水处理厂用于企业运营;泸州市滞后两年才将省财政下拨的管网建设“以奖代补”专项资金1760万元安排到项目单位;部分项目未按要求到位配套资金538万元。

对上述问题,相关地方政府和项目主管部门已积极整改,截至今年5月底,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4216万元、调账188万元,应落实的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违反招投标规定的单位已受到相应处理和经济处罚。

(二)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审计情况。对省本级和绵阳等12个市本级及50个县的三峡工程移民资金决算进行了审计,共审计各类单位179个,抽审乡镇138个、村组253个、移民安置工程项目181个,审计资金总额82095万元。审计情况表明,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实施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超额完成外迁移民安置任务,多数三峡移民收入稳步增长,情绪基本稳定,“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但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地方将43.61万元移民资金挪用于非移民项目支出或基础设施建设,超标准使用管理费127万元;部分移民资金未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9个县以白条和不合格票据列支移民安置项目工程款或其他费用523万元;部分工程未落实招投标等项目管理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各有关地方政府及项目主管部门积极制定措施逐项整改,被挪用资金已归还原渠道或作调账处理。部分地方还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善三峡外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三)大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审计调查情况。

组织成都等6个市审计机关对泸天化(集团)公司等12户国有大型企业2008年至2010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情况表明,我省国有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划,突破了一批重大和关键技术,提升了全省的科技支撑力。调查的企业均建立技术中心,其中四川长虹、五粮液集团等7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国家级;共有科研机构64个,科研人员21527人;包括子公司在内共有25个企业通过高新企业技术认证;3个的科技创新投入共计80.14亿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扶持力度还需加大。有关市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普遍在2%左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526个科技创新项目到位资金中,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合计仅占12.13%,其余均为企业自筹,资金来源的结构性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

二是企业享受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仍较单一。目前大多以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为主,风险投资、贴息贷款等融资方式尚未完全开展。

三是引导和促进机制还需完善。相关市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在考评企业经营业绩中大多未设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或其所占权重过低,不利于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创新;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宣传还不够,审计调查反映,40%的企业中层以上领导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政策不了解,政策引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四、市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

本次共审计了18个市州(除上年已审的宜宾、凉山和当年审计署审计的成都市外)本级2010的财政决算。总体看,各地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支出管理日趋规范,财政改革不断推进,重点支出和公共服务基本支出的保障明显提升。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财政收支不够真实、完整。17个市州2010年及以前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土地出让金等预算收入73.62亿元未按规定缴库纳入预算管理,并从中坐支20.09亿元,脱离了预算约束和人大监督;15个市州为达到支出进度考核要求,虚列支出19.80亿元;16个市州将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以借出方式用于专项外的公共支出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出挂账41.51亿元。

(二)财政管理不够规范。部分财政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如11个市州尚未实行公务卡支付;12个市州财政部门尚有违规开设和应予注销而未注销的银行账户111个;7个市州未按规定上缴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水资源费等省级收入4053万元;18个市州未及时征收本级非税收入、税收收入42.31亿元;13个市州因工程竣工决(结)算不及时或项目推进缓慢,导致42.21亿元上级专项资金沉淀在财政和有关部门、单位,至审计时仍未使用。

(三)预算编报不够完整和规范。16个市州政府报人大审批的2010年政府预算中,少编上级补助收入325.53亿元、少编上年各项结余41.13亿元;4个市州基金预算年初全部未细化到项目;15个市州尚未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四)财政收入质量和法定支出水平有待提高。14个市州本级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市州的农业、教育或科技等支出增长低于法定增长要求。

(五)财政的稳健运行存在较大压力。11个市州本级一般预算对上级返还性收入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的依赖度达到25%以上,最高的达67.20%,自我平衡和保障能力不足;由于大量无预算支出挂账因素的影响,16个市州本级共有63.28亿元财政额度结余和结转结余缺乏资金保障。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18个市州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纠正和规范措施。截至今年5月底,部分应上缴的省级预算收入已补缴,应撤销的银行账户已按规定处理,滞留的资金已经或正在安排拨付,其他问题目前正在整改中。

五、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情况

自2008年9月开始,全省审计机关特别是39个国定重灾县、12个省定重灾县以及相关13个市州审计局,对我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资金进行了持续跟踪审计;2010年以来,重点对已完工项目开展竣工决算审计。截至今年6月,我省已完工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拆包后共计38349个,各级审计机关已对20175个项目进行了竣工决算审计,占已完工项目的52.61%。其中:已审结项目15296个,送审投资额730.44亿元,累计核减工程造价62.87亿元;正在审计4879个项目,送审投资额253.56亿元。

通过强化竣工决算审计,高估冒算等违规问题明显减少。针对审计发现的投资超概算、工程计量计价不准确等问题,相关地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了整改,建设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大量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竣工进入决算审计程序以来,审计任务十分艰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审计厅和灾区审计机关全力实施竣工决算审计,同时统一组织15个市州审计局选派精干力量,组成对口支援审计组,帮助各重灾市县加快竣工决算审计进度。下一步,审计机关还将加大力度整合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投资评审机构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工作,并密切关注项目资金结算和结余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推动各地积极探索项目建成后的良性与持续运转等问题,认真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提升审计效果,促进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圆满结果。

六、职业教育院校审计情况

组织14个市州审计机关对9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至2010年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结果表明,近年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适用技术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教育布局与结构、教育管理与质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布局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全省现有职业教育院校1500多所,但很多地方低层次重复建设,加之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较差,没有实训基地或校舍和设备不足,县级中职学校招生情况普遍不理想,此次审计的29个县2010年招生率不足70%,而且学生流失率较高。如万源市共有60万人,有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设计规模7600人,2010年计划招生1700人,实际招生仅621人,当年在校生1455人,仅占设计规模的19.14%;仪陇县育才职中2009年春秋两季共招生871人,年末流失学生达672人,流失率高达77%。有的学校为此长期负债,部分学校依靠基础教育弥补职业教育,有的公办中职学校因招生难已面临关闭。

(二)机制制度不够健全,职业教育管理亟待改善。一是教育资质不合规。本次审计的学校中有28.84%的教师不具备职业教育专业技术资格。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专业设置雷同,与当地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招生无序竞争。一些学校不计成本地大量投入宣传费用和支付包干性或奖励性支出,有的学校招生成本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高达20%。四是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55所学校少提取助学金2800万元;5所学校未按规定退还享受免学费政策学生已缴纳的学费89万元;乐山、宜宾等4个市的部分学校超标准收费、无依据和扩大范围收费、未及时结算学生代管费用2027万元;7个市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到位1983万元。

(三)财务基础工作较差,不规范问题仍较突出。一是预算编制不完整或不准确,大量上年结余和政府采购未编入年初预算。二是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不合规,四川化工学院及南充等地的6所学校虚列支出843万元,广安职业学院和资阳等地的15所学校隐匿收入3079万元。三是财务核算和资产管理不规范,账表、账账、账实不符和固定资产未入账等问题涉及金额27098万元。

七、地方金融机构审计情况

审计机关继续把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审计监督作为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的重要工作,2011年,组织实施了对17个县农村信用联社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延伸审计贷款户299户,涉及贷款金额27.48亿元。情况表明,信用社信贷规模逐步扩大、资产质量逐步提高,区域竞争力、盈利及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违规多头贷款、向不具备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发放贷款等共计10.75亿元;贷后检查不力导致贷款被挪用2910万元;以资抵债、抵债资产长期未处置等4.77亿元;损益不实4.09亿元;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2.22亿元。个别信用社工作人员还存在内外串通弄虚作假,骗取贷款69万元等问题。

审计后,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移送四川银监局处理;涉嫌违法犯罪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其他问题已经或正在纠正。

对以上审计发现的省级预算管理、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的问题,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有关地方和部门认真落实整改责任,切实采取措施纠正问题、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各项整改工作及时到位。全面的整改情况,省政府将在年底前向省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

八、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

(一)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财政和有预算分配权的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工作,按照各自职责和要求加强衔接和配合,提前下达项目指南和做好项目评估论证、申报审查等工作,提前启动常态的上级转移支付分配和省级待批复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实施预算执行定期对账、预算执行中期评估、支出预算执行考核等措施,从过程和结果上督促加强预算执行,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全面落实,提高宏观调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积极推动包括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政府预算体系的建立健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充分体现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管理机制;加快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准确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范围,避免基本支出“项目化”和部门之间公用经费支出水平差异过大的现象;建立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项目储备库,明确分配标准和依据,解决预算还不够细化、执行时效较差的问题。

(三)推进财政规范化建设,提高预算公开质量。

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公务卡结算等各项改革措施,规范财政资金支付,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模式;强化部门预决算审核和国有资产收益监缴工作,加大民生资金等专项检查力度;深入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预决算公开的方式、重点和步骤,加强与各部门的工作衔接和指导,不断增强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

上一篇:上课迟到的检讨书格式下一篇:保安部日常巡查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