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2024-06-30

《礼物》优质教学课件(通用14篇)

篇1:《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礼物》是一首短小朴实的儿童诗。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介绍了亲人们在去年、今年送“我”的礼物,以及“我”通过这些礼物懂得了什么,即礼物的含义:表达了亲人们对“我”的关爱与期望,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情谊与殷殷期望。

本文语言流畅、朴实,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讨论交流,理解“礼物”的含义。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感悟这几个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然后,我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话。仿写时,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然后动笔编写,最后,全班交流,相互点评、修改。有个学生这样编:“去年儿童节,老师送我一本笔记本,望着精致的笔记本,我懂得了要努力学习。”

通过编写诗歌,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礼物》教学反思——开学第一课

一般而言,开学的第一节课都不好上,不仅是学生的状态不佳,升入新的年级了,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目标都要相应调整,再加上我们小班在搞积分的实验,这节课有点朦朦胧胧的。本课的重点是要理解“品读、广博”等词语,我仍然采用了自主理解的方法,先复习理解词语的方法,例如“找近义词”、“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给予指导。情感目标上还需要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心与关爱,但是文章的朗读还是没有够。这也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三年级下册的课表并不要求所有的段落都要朗读或者齐读,可以才去默读的方式理解文章的中心,那么哪些重点段落才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找出文中的精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决形近字、多音字、生字组词、理解词语等等。我认为可以給学生大致抛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自主探究,遇到困难了老师一点点的給方法,不要一次性给完,不能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在理解“广博”这一词语的时候,有学生就提到了世界很大,那么世界上的知识很多,很渊博,其实这也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能力,不能一味抹杀或者直接告知标答。培养学生质疑还是要从自渎、默读中入手。

《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篇2:《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礼物

设计思路:

这是一次幼儿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进行分类的数学活动。小班幼儿的分类特点是能按物体的一种外部特征(颜色、形状)或量的差异(大小、长短)进行分类;会从一堆物体中把具有某一特征的归并在一起。我班幼儿已初步学会从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而对隐性特征比较忽略。根据本班孩子分类水平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次活动,孩子可以自由地组合分类对象,形成多种分类结果,有意引导观察隐性特征,有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次活动采用探索型的学习模式。以“礼物”为主线,学习分类,分享参加数学活动的愉悦。活动开始,我提供了各种玩具和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激发他们动手分类的愿望。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积累感性经验,为理解和掌握本次活动内容作必要的心理准备。分类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结合其特点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并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能力弱的孩子能按明显的特征(颜色、大小)分;能力强的可以按隐性特征(有没有籽、口袋等)分,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提高小班孩子观察和操作的兴趣。同时,老师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不同能力的幼儿,鼓励孩子大胆操作,共同交流,发现礼物的多种分法,促进了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的制作礼物成为幼儿迁移经验,提升了认识。材料丰富又有层次性,让孩子自由组合,大胆探索。初步尝试二维分类和二级分类的探索,激发孩子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在数学游戏中,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兴趣及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礼物口袋(各类大小、颜色、形状各异的玩具)、操作板15套

2.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找礼物”(引起兴趣)

1.师生寻找礼物,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提问:有些什么礼物?这些礼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礼物大小、颜色、种类等不同。

2.师生共同按玩具的一种特征分类。

二.“分礼物”(自由分类)

1.鼓励孩子在教室里寻找其它礼物,坐在地毯上整理。

指导语:找找它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然后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分在两边。它们都有许多种分的方法。

2.幼儿分礼物,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孩子寻找不同处,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类,愿意与同伴交流。

(2)分层指导:引导能力弱的幼儿根据明显的特征分出1"2种方法。(如大小,颜色)启发能力强的幼儿按比较隐性的特征分。(长短、有没有口袋、有没有籽、形状、数字等特征)

3.展示礼物(交流讨论)

(1)按种类归到展示板上的标记。

(2)讲评:找出礼物的不同分法,及时表扬观察仔细,能和别人有不同分法的幼儿。

(3)小结:这些礼物可以按大小、颜色、形状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口袋、数量、长短、用途来分。

三.“做礼物”(迁移应用)

1.(做礼物送给哥哥姐姐)介绍礼物材料,幼儿自由选择

2.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制作,迁移已有经验。(如钮扣可以按颜色穿,还可以按钮扣洞的数量穿,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同时用二个维度进行操作)

3.重点指导贴画,能力弱的幼儿能按物体的种类进行一级分类;能力强的幼儿按动物的外形、功用尝试两级分类。

4.讲评:

(1)请幼儿介绍自己做的礼物,激发幼儿学习分类兴趣。

(2)讨论贴画中二级分类法,让幼儿初步了解二级分类的方法。

活动评析:

小班幼儿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形概念,他们开始关注事物的属性,生活中数形关系的存在。此活动依据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日常生活入手,用“礼物”作为主线,让幼儿在分礼物,送礼物的游戏中学习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感受到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师设计、安排活动时,首先从材料提供入手,用各种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礼物将幼儿吸引到活动中来,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动手操作的愿望。其次,尊重幼儿认识依赖于行动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分礼物中分辨物体大小、颜色、形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互相观察、互相纠错、共同提高。最后,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按事物的二个维度分类,初步接触二级分类,感受到分类活动的变化无穷与乐趣。

整个活动,教师追求的不是幼儿分类的最终结果,而是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兴趣,学习分类的过程,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利用同期进行的科学活动《小动物爱吃什么》,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通过点数幼儿喜欢的兔子以及兔子送来的三种礼物,到后来小朋友给兔子回礼,在故事情境中幼儿主动地反复练习点数。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礼物》含反思这篇文章共5643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油菜》含反思》:小班教案《油菜》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菜籽油的由来,认识油菜花,了解它的主要特征,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油菜》含反思教案吧。

篇3:《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 讲了两千多年前, 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一个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 赞美了公仪休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品质。本设计充分挖掘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 转换学生的位置, 放飞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精神的启迪。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

【活动目标】

(1) 采用转换角色、启发想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2)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在表达的过程中, 引起学生心灵的呼唤, 激发学生敢于挑战权威, 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

【活动过程】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 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 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 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 使他们激动不已, 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由于角色的转换, 因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 让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 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 全部地投入, 全面地活动起来, 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 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文本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独幕剧的舞台魅力, 让学生感受角色的态度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同时用演一演的方式, 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精神的启迪。

一、“我是公仪休”

公仪休是鲁国的宰相, 地位可谓十分的尊崇。学生在初读文本后, 教师让大家站在公仪休的角度, 充分发挥想象力:“假如你是公仪休, 面对着自己心爱的鲤鱼, 却说出‘不爱吃鱼’的假话。你会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问题一提出, 大家个个争先恐后, 有的说:“假如我是公仪休, 当管家送鱼来的时候, 我一定好好招待他, 当他说是同朝为官的某大夫送的时候, 我会留下这鲤鱼。”有的说:“我可是一国的宰相,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吃几条鲤鱼算什么?”见大家这么踊跃, 教师趁机出示:“正因为我喜欢吃鱼, 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 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 成了罪人, 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 不是一直有鱼吃吗?”让学生在“我是公仪休”的情形下读一遍, 接着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 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明、坚持原则的品质, 使学生真正领悟人生所应当坚持的高度和人格。

(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 是语文生成的重要形式。在学生的角色扮演中, 学生结合生活与自我的常识, 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 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我是管家”

“我是管家”这一角色是学生对于现代社会中出现“管家”角色的理解和模仿, 教师不应当用抹杀的眼光消极地对待学生心目中的那份纯真的理解, 而应适时加以利用, 以便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管家”独特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方式。假如我是管家这一命题出现时, 也让许多的孩子高高地举起小手, 一个孩子说:“假如我是管家, 我一定会让公仪休收下我家主人的鲤鱼, 我难道不可以送给他的家人么?他们就不会收下鲤鱼么?”他的发言立刻让一些孩子跃跃欲试, 一下子炸开, “是啊, 我送给他的妈妈。”“我送给他的老婆。”“我送给他的孩子。”……

同学们的想法似乎很在情理, 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管家的真正意图, 他究竟是想做什么?是想结交公仪休, 还是想有所图?这就应当让更明白这个道理的公仪休来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 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 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 成了罪人, 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 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学生的心理表明:在不同的立场中, 每个个体的角色价值往往会代替公共价值。如果忽视学生个体思维, 笔者认为这就无法形成价值取向上的统一, 即优秀的个人品质是建立在自我否定与不断发展上的。)

三、“我是子明”

在教学中, 灵活把握学生的特点,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结合课文内容和丰富的课外资源, 巧妙把握口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生长点, 使两种活动有机融合为一体, 促使学生口语能力和思维创新的同步提高。

子明的身份是学生, 和孩子们一样都是正在学习的、发展的、拥有可塑性很强的思维个体。当孩子说出“我是子明”命题的时候, 我不由得对孩子发出感叹。当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说出:“我一定要向我的老师———公仪休学习”的时候, 老师们, 你们难道不认为, 我们的教学任务达成了么?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 是让学生以自己的身份去模仿, 去想象, 去创造, 老师在其中有扶有放, 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尊重学生, 达到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我是鲤鱼”

苏教版的语文书里, 那一张张精美的插图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教师提出问题:“在课文插图中, 你觉得什么是引起故事的‘焦点’?”孩子们的回答是丰富的, 有的说是“人物”, 有的说是“鲤鱼”, 接着以“我是鲤鱼”为基点, 练习孩子的想象力与表达, 让孩子参与文本的想象与理解。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为我所用, 把插图用活, 用足, 用好, 注重诱导学生无意识的活动, 让学生进入情境, 充分调动形式积极性, 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积极想象, 在思考和想象中情感得以丰富陶冶, 童心, 童情, 童趣也在此得以充分体现和培养。)

【设计评述】

本教学设计的独到之处就是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不同, 去发现生活, 发挥想象, 完成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让学生在面对表达的时候, 真正做到一个“我”。在此设计中, 我首先给孩子们以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解读文本, 使自己自然地融入角色之中, 发挥想象力,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其次, 以《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基点依次展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感, 使学生在有序的学习活动中, 理解语文的本质。第三, 深入挖掘角色, 发挥学生的想象, 提供给学生语言表达的舞台, 使其敢于表达。

篇4:《十年后的礼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自主识字,能正确读写“白桦树、旋律、喧哗、咆哮、珍贵、双颊、曙光、陶醉、沉浸、期待”等词语;理解词语“呜咽”。

(2)欣赏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朗读感悟短文的內容。

(3)背诵课文第6、7、8节。

2.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达格妮心情的语句,体会达格妮的心理变化,懂得心理描写的烘托作用。

3.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礼物之珍贵,了解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诚信乃做人之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根据提示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了解文章的叙事方法,体会心理描写和插叙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情导入,蕴课堂精彩魅力

板书课题,读完课题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在导语中把十年后的“礼物”打个问号,让学生像“警察”一样去寻找礼物送出的原因,更快地走进文本,熟悉文本内容,体会课文的主题。过渡: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让我们先回到十年前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铸学生文化底蕴

1、带着疑问读课文,思考:“礼物”是什么呢?谁送给谁的礼物呢?

师板书: 乐曲

(音乐大师)爱德华——(小姑娘)达格妮

(课件出示)格里格简介: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作曲家,他把挪威的民间歌曲和舞曲融汇于自己的作品中,创作了大量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很受人们的推崇。

2.说它是十年后的礼物,依据是什么呢?

(板书:八岁——十八岁)

3.讨论交流,逐层出示填空:

(1)十年后, 送给 一份礼物。

(2)十年后的礼物是 ,达格妮是在(什么情况下) 收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的。

(3)这份礼物源于 ,达格妮收到礼物以后 。

4.围绕课题,说说你了解了课文的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本课的主要教学重点是根据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者在设计时应紧紧地围绕这一重点,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唤学生飞扬文思

(一)自主学习,寻找珍贵

1.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什么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在文中找一找,把有关语句画下来。

2.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再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读中悟情,感受珍贵

1.交流出示:

(1)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2)这是怎么回事呀?音乐大师爱德华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

(3)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

2.指导朗读1——3节,在朗读中读懂乐曲的美妙,读出达格妮惊讶、疑惑的心情,感受礼物的珍贵。

3.哦!达格妮终于明白了,让我们跟随她的思绪回到十年前。

(三)合作交流,理解珍贵

1.课件出示插图:

引导学生看图:城里人与小姑娘相遇的情景。

2.指名读4、5自然节。

十年前,音乐家给8岁的小达格尼的承诺是什么?

这次相遇给他们各自都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姑娘仿佛明白了:“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

3.想象交流,小姑娘期待礼物的情景

出示:当她 的时候,她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

前后桌合作交流一下,体会小姑娘怀疑、失望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4.这两节是回忆,这种回忆在写作上被称为插叙,初步了解插叙的表达作用。

插叙是故事情节铺开的必要补充,但课文的交代比较简单,我们借助插叙读懂了礼物的来历。

(四)诵读联想,珍惜礼物

1.指导朗读,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

(1)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

(2)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比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3)音乐会结束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呀!我爱你——”

爱德华送给少女的礼物是什么?板书:诚实守信。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本课的一条主线是达格妮的心理活动,说说读了这篇短文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啊,诚信是为人之本,即使对小娃娃也得遵守,格里格做到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到。

2.拓展延伸:展示搜集的诚信格言和古人诚信的小故事。(曾子杀猪、范式守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

1.抓住主线,理清思路

教学中,抓住文中表达达格妮心情的句子来组织教学。品读感受达格尼初收礼物时的惊讶之情,期待礼物过程中的愉快、怀疑、失望之情,以及听完乐曲后激动的心情。以礼物为线,以心情为珠,运用彩线穿珍珠的方法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思路清晰。

2.读中悟情,以读代讲

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比较到位,以读代讲,读出情感,理解了课文内容,贯彻了“有效阅读”这一目标。结合实际请学生谈诚信,教育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

篇5:《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活动目标:

1、感知3以内的数量,引导幼儿探索3以内的数与量的匹配。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尝试边操作边讲述。

活动准备:

图片、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森林里的小动物要搬家了,它们请我们去做客,你们愿意吗?

2、引导幼儿探索数与量的匹配。

出示动物图片1~2

都有哪些动物要搬家呢?

有几只小狗?

一只小狗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根据动物的数量用数字来表示

咦,这是数字几?

数字3的朋友会是谁呢?

我们一起喊它出来好不好?

喵喵喵,是小猫,有几只小猫,我们一起数数。

原来是它们要搬家,我们做客时,带什么去好呢?

看,这有几只小猫?“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我们用数字3来表示,那我们送几条鱼给它?

3、幼儿操作。

(1)幼儿根据数字来匹配实物

(2)师个别辅导

4、送礼物给小动物。

(1)幼儿根据要求送礼物给小动物

(2)检查送的礼物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不断地关注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的兴趣点上去寻找数学活动适宜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感受数学、探究数学、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

篇6:《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活动目标:

·尝试用简单的图形和线条组合表现新年的礼物树。

·喜欢新年礼物,了解迎接新年的快乐和对别人的祝愿。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各种形状的彩纸、记号笔、蜡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新年老人的礼物

1、我的心愿

——“快要到新年了,你们最想要什么礼物呢?(幼儿群讲)

——“好,新年老人知道中二班的小朋友就要长大一岁了,他也准备了许许多多的礼物要送给我们呢,让我们坐着雪橇一起去看看吧!(出示PPT)

2、新年老人送礼物

——“新年老人送礼物来咯(出示PPT),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你想要的礼物会不会在里面呢?

——出示帽子、手套、巧克力、小兔小熊玩偶、爱心棒棒糖的图片。

(二)有趣的礼物树

1、礼物变变变

——“哎呀,礼物怎么转起来了呢,它们怎么了呢,哇,礼物都变了,变成了一棵一棵的礼物树呢。”

2、我喜欢的礼物树

——“礼物树都有什么?”

——“你最喜欢哪棵礼物树呢?为什么?”

小结:原来每课新年树都有树干、树枝和树叶,但是它们的高低、粗细、形状还有造型都不同,因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礼物,代表着每个人不同的愿望,所以它们都特别的好看。

(三)我的新年树

1、学学画画

——“你们想不想也把自己的心愿画出来,变成一棵美丽的新年树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好,我们就来学学画画新年树,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

——“首先,先画新年树的树干,画好树干再画树叶,我先画一个爱心的树叶吧,因为我觉得我们中二班的孩子们都是特别有爱心的孩子呢。”

——“最后为爱心礼物树穿上好看的衣服,添上各种的小礼物。”

2、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四)比比谁的礼物树最好看

欣赏同伴的作品,比比谁的礼物树最好看。

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不同特点,给予每一位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积极的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手工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篇7:《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活动目标:

1、学习随意把纸撕成大小不同的碎片。

2、享受撕纸活动带来的快乐。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已经学会唱《小雪花》;音乐:小雪花

2、人手一份:白纸、手工纸、盒子、粘有透明胶布的纸团(用于滚雪球)

3、flash下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冬爷爷给我们送来了礼物,看看是什么礼物?

观看flash下雪。引导幼儿说说雪花是什么样子的?“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雪花是白白的、小小的,一片一片的雪花从天上飘下来了)告诉冬爷爷你们怕冷吗?(冬爷爷我们不怕冷。)

2、讲解撕纸的要领。

今天我们就来撕雪花。?请幼儿把双手举起来,跟随老师的儿歌做动作:大拇指爸爸,食指妈妈来帮忙,撕出小小雪花。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浓厚,选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冬天的快乐,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知道冬天的特征以及雪花有六个花瓣,整合语言讲述、环境创设、交流互动、动作展现、识字活动、认识了有关雪的文字,并能用语言来表达,使整个活动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篇8:《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树立诚实守信的美德, 体会生活的美好。

3.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不同心情的写法。

4.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达格妮不断变化的心情, 体会音乐家信守诺言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交流已知, 破题引入

1.出示课题。

2.交流:十年后的礼物是谁送给谁的?

3.认识达格妮和爱德华·格里格, 交流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的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交流所搜集到的两位主人公的信息资料, 实质是引发学生在他们之间身份的对比中寻找文中的冲突点。】

二、品读故事, 体会人物心情, 感受礼物的美好

当达格妮听到著名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先生竟然献给她一首“得意之作”时, 她会想些什么呢?

(一) 出示自学提示一:学习1~3自然段, 体会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心情。

学习步骤:

1. 画:画出能体现达格妮此时“惊讶”心情的句子。

2. 读: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3. 想:下列句子分别是关于达格妮的什么描写?从中体会到达格妮怎样的心情?

(1) 忽然, 她坐直了身子, 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2)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这个著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 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

(相机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动作与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边读边画, 透过人物动作与心理活动描写体会人物心情, 既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锻炼, 更便于引发其对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体验。】

(二) 出示自学提示二:学习4~5小节, 走进十年前的回忆。

环节一:在情境中了解礼物的由来

学习步骤:

轻声读第4自然段。

1. 画:达格妮遇到的这个人具有什么特点?画、记重点词语。

(相机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 想:这个人话中的两个“礼物”各指什么?

3. 演:情境对话, 了解礼物的由来。

(幻灯片出示台词, 教师旁白, 学生读画横线部分, 两个学生分角色读格里格和达格妮的对话)

当黎明的第一道光线穿过薄薄的云雾, 静谧的森林渐渐苏醒, 格里格散着步走进了海岸边的一处树林。这儿的生活真美呀:蘑菇发出清香, 树叶

低语。……在那里, 有脆美的鸟啼、枞果的清香、露珠的颤动, 还有一个拾枞果小女孩颤颤的身影……

“你叫什么名字, 小姑娘?在这里做什么呢?”格里格的眼睛里含着微笑。

“我叫达格妮, 我正在拾红红的枞果, 今天是我的8岁生日呢!”回答的声音就像林中鸟儿清脆的啼叫, 使格里格的心弦随着她的声调而颤动。

“咳, 真糟, 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你。我口袋里连一根丝带也没有, 更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了。”格里格想, 小女孩都是喜欢这些礼物的。

“我家里有, 一个旧洋娃娃, 原先是我母亲的。可是它现在坏了, 老是闭着眼睛, 就像这样。”

女孩儿慢慢地闭上她的眼睛。当她重新睁开眼睛时, 格里格注意到她的眼睛是淡绿色的, 清晨的曙光投影在她的眼珠上, 眼珠闪耀着金色的斑点, 好像是林中树叶的反映。

格里格面对这景、这人、这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美好生活, 一瞬间迸发了创作灵感。带着这种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带着这种获得创作灵感的欣喜, 格里格心里想:“是的, 我一定要将这美好的生活写进我的乐曲中, 就送给这个小姑娘。”

“好吧, 达格妮, 我要送给你一件很好的礼物, 不过, 得等你年满十八岁, 成长为一个年轻人的时候。……”

说着, 帮达格妮提起装着枞果的篮子, 把她送回了家……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情景表演, 让学生了解到是这景、这人、这样美好的生活给了音乐家创作的灵感。为了感谢达格妮, 音乐家决定要为她创作一首曲子, 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幕。】

环节二:感受达格妮十年等待中的心情变化

学习步骤:

1.讨论:在十年的等待中, 达格妮的心情从最初的期待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画、记描写她心理活动的句子。

2.和小组成员一起有感情地轻声朗读以下句子。

●当她渐渐长大的时候, 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 期待着那件礼物。 (期待)

●终于, 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 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在十年以后!” (怀疑)

(1) 在朗读中体会“哄”字折射出的怀疑与“仿佛”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

(2) 比较句子, 体会等待的漫长:

(1) 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在十年以后!

(2) 在十年以后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

●即使他有这样的心意, 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啊。 (失望)

(3) 用关联词“即使……也……”说句子。

(相机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3.思考:课文中插入第4、5自然段这些描写达格妮回忆的内容有哪些作用? (了解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插叙部分的学习, 体会达格妮在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感受等待的漫长难熬, 同时也为学习下文———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激动与幸福”埋下伏笔。】

(三) 出示自学提示三:学习6~8小节, 感受礼物的美好。

学习步骤:

1. 体会:

意外收到这份礼物, 达格妮会有怎样的举动?从她的举动中你体会到她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 感受:

达格妮在“音乐的洪流里”聆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从音乐家对达格妮的祝福中感受到了什么?

3. 回顾:

回顾乐曲的由来, 感受音乐家信守诺言的美德及对生活的热情。

4. 归纳:

找出能说明这是“最好的礼物”的几个理由。 (信守诺言、方式奇妙、饱含祝福)

5. 深情呼唤:

“生活啊, 我爱你!”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最好的礼物”“达格妮的举动”“音乐家的祝福”“呼唤”深入分析, 从中理解礼物的珍贵在于它是一份信守诺言、方式奇妙、饱含祝福、使人热爱生活的礼物。】

三、总结全文

读这一个极美妙的故事, 我们通过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 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人间真情;我们明白了表现人物心情, 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及其心理活动;我们还了解了插叙的写作手法, 认识了一位热爱生活、信守诺言的音乐家。我以为, 有了音乐家这份饱含祝福的礼物, 达格妮不管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 都能充满勇气地大声呼唤:“生活啊, 我爱你!”感受着这份美好的祝福, 我相信面对困难与挫折, 我们同样会充满勇气地大声呼唤:“生活啊, 我爱你!”

四、拓展

以达格妮的名义制作一张感谢卡, 写上对爱德华·格里格先生说的话。

【设计意图:在言语的转换表达中, 训练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语言, 升华学生的情感。】

篇9:《冬爷爷的礼物》教学设计

1.初步感知雪的主要特征,并学习用语言表达出来。

2.能安静地听故事,愿意参与猜想、表达。

3.在游戏中体验表达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初步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2.与故事配套的PPT一组

3.音像同步的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一、谈话,理解“礼物”,引出故事

(1)师幼问好:小朋友们好!

(2)谈话:小朋友们,你们收到过礼物吗?谁来说说你收到过什么礼物?

小结:送礼物有时候是一种礼貌,有时候是说明别人喜欢你。你们每次看到我都会跟我问好,说明你们懂礼貌,今天我也要送一份礼物给你们,我的礼物是一个魔术。

(点评:1.师幼问好,关注幼儿文明表达习惯的养成,集体问好的声音要适中。2.礼物是小朋友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礼物各不相同,但是意义都是一样的,通过谈话关联幼儿的已有经验,拓展对已有经验的认知,初步了解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

二、冬爷爷变魔术,感知雪花的主要特征

这位魔术师是一位老爷爷,只有冬天才会出来,大家都叫他冬爷爷。欢迎冬爷爷给大家变魔术

1.冬爷爷变出了什么?小雪花是什么颜色的?有几个花瓣?

2.一朵小雪花很孤单,怎么办?再变,学习儿歌

(点评:通过变魔术激发幼儿倾听和观察的兴趣,了解雪花的颜色,有几个花瓣也是本次活动的目标之一,通过对魔术咒语的模仿和学习,通过争做魔术师活动进一步明晰对小雪花基本特征的记忆,可以直接有效地达成第一目标。)

三、“开心”与“伤心”,在情绪对比中展开猜想

过渡:小朋友和冬爷爷玩得很开心,可是丽丽小朋友却很伤心,这是怎么回呢?

丽丽生了一场病,不能去幼儿园,她很伤心。

丽丽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想要是有许多好朋友来陪陪我那该多好啊!

(点评:《指南》指出3—4岁的幼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途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结合目标2:能安静听故事,愿意参与猜想、表达,基于以上两点,引导幼儿通过看画面调动已有经验,猜测进而表达丽丽为什么伤心,过程中适当渗透因果关系句子的讲述,为幼儿的语言阅读理解与表达提供支持,帮助幼儿建构完整的语言思维表达模式。)

四、玩魔术游戏,感受表达的快乐

讲述:这事被冬爷爷知道了,冬爷爷说:“我要让美丽的小雪花们去陪陪丽丽,让她的病快点好起来。”

冬爷爷年纪大了,咒语忘记了,谁来帮帮他?

(点评:在情景中复习儿歌,避免机械的记忆,学以致用,为表达的多次练习提供了支持,使得儿歌的学习成了一种必要,魔术咒语是鼓励幼儿记忆儿歌内容的一种手段。)

五、了解冬天的基本特征,感受表达的快乐

1.窗外飘起了一朵朵白色的小雪花。丽丽好想出去和小雪花做游戏啊,可是外面太冷了,怎么办?

2.调皮的小雪花落到了哪里?基本句型:小雪花落在窗台了,窗台边变白了;小雪花落在地上,地面变白了。

3.丽丽捧起冬爷爷送来的礼物,高兴地说:“谢谢冬爷爷!谢谢小雪花!”

4.小结:收到了礼物,要记得说“谢谢!”

(点评:语言活动就是为幼儿搭建表达的平台,教师要善于创设幼儿表达的需要,天冷却想出门怎么办?这是一个自我保护的话题,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也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在冬季健康生活的基本技能,这种基本技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性表达,既满足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幼儿适应自然生活的需要。)

六、看图听故事,延伸活动内容

过渡:冬爷爷送了这么好看的礼物给丽丽,丽丽真开心,她要把这个事情告诉更多的小朋友,我们也一起来听听吧。

声像同步,欣赏故事:《冬爷爷的礼物》

(点评:录音中音乐、画面、声音三者同步,营造了一个声像合一的影像世界,经过前面的猜想、表达、表演,这时候的欣赏也是一种思维的调节,在美妙的音像世界中,放慢思维,初步感受语言文字与画面之间的对应关系,享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

七、拓展延伸,关注冬天的典型特征

总结:冬爷爷会变的魔术还有很多,只要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就能发现更多冬爷爷的秘密。

(点评:冬天的雪,冬天的冰,在孩子的眼里是多么神奇的变化,热爱生活从关注生活开始,今天冬爷爷变出了小雪花,明天又会变出什么?带着美好的期待关注生活,引导幼儿关心事物的变化。)

(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语言领域 一、听与说 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能听懂日常会话。阅读和书写准备,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3—4岁提出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说课

主题6《冬天到》

主题目标:

1.初步感受冬季的最基本的特征,体验季节的变化和冬季生活、活动的乐趣

2.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乐意参加园内户外活动,如拍球、长跑等

3.喜欢看图书,会欣赏简短的文学作品,说出主要内容。

指导要点:

1.教师要常常和幼儿讨论冬天,引起幼儿对季节变化的兴趣和萌发喜爱冬天的感情。

游戏活动建议:

娃娃家:提供小围巾、小手套、小棉被等,启发幼儿带娃娃外出时及时增添衣物。

篇10:《礼物》优质教学课件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

4.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生活小事中所蕴涵的父子真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文本细读: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

《新年礼物》讲的是新年前夜,麦克思来想去,决定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明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奶的工作,给父亲一个惊喜。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第四自然段至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给父母长辈或其他人送过礼物?送过什么样的礼物?他们当时的心情怎样?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关于礼物的课文《新年礼物》,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说说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麦克送给父亲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体会着读一读。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

(1)听着楼下父亲沉重的鼾声,他思忖着: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劳地工作,他是多么地爱我……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朗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个勤劳、节俭、爱孩子的父亲形象。)

(2)这样想着,麦克禁不住暗自笑了起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不过我不能睡得太沉,免得错过了时间。

(从这段文字中引导学生体会麦克的善良、稚气以及对父亲深深的理解与爱。)

(3)“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

“麦克赶紧脱掉衣服上床,用被子蒙上头,用手按着兴奋得怦怦乱跳的胸脯。”

“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地期待着。”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麦克当时激动、紧张、急切、兴奋的心情。

(4)提问:当父亲“带着呜咽声的笑”,一把拉掉蒙在麦克头上的被子,将他紧紧搂在怀里时,父亲会想些什么?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年礼物》这篇课文,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课文,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给大家读一读?

2.通过学习,你觉得麦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父亲呢?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进行交流,体会着读一读,并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

(1)我想对麦克说:_____。

(2)我想对麦克的父亲说:____。

(3)我想对在座的每一位说: 。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可以向同学们说说当时的情形以及自己的心情。

2.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三、读童年书架的扩展阅读文。

四、作业

1.把这篇课文读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跟父母交流读后感受。

篇11:《节日礼物》教学反思

《节日礼物》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我结合教材,以学生眼前的教室和互动学习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节课我所提供的大量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来进行的`。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安排了学生先模仿机灵狗“蹲着看”,再“站起来看”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明白生活中存在着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我还将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相联系,实现了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展现创新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到松弛有度,随时注意调控学生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组织教学能力,对开放性教学下如何组织和管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

篇12:节日礼物教学反思

1.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无论是由低到高还是由远到近观察物体,教学时都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中的亲生体验为学习新课搭建了平台,既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这节课学习作了铺垫,体现了利用经验学习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给学生创设了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亲身体验并参与实际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生动活泼的主动表现之中,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

2.利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13:优质高效作文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作文教学,优质高效,探究与尝试

一.写出生活作文,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 它本来是丰富多彩的。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抒写生活的“活水”。只有做到了让学生写生活作文, 而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 不是闭门造车、搜索枯肠, 才会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与作文交融一体的新鲜感, 才会使学生保持永不衰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该让学生走向生活, 拥有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 让兴趣这位老师带领他们陶醉其中。中学生天真、活泼、敏感, 喜欢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谈天说地———抓住这个契机, 让学生放心地、随心所欲地写, 自由地、大胆地去写, 然后再让他们自己积极地、主动地去评、去改, 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不必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 使他们怕说错了而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学生打开了话匣子, 说自己想说的话, 如诉说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 谈论身边人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 评价歌星影星名家大腕, 发表对某一新事物的看法等等, 有了这些, 作文不就有了生活的时代的气息了吗?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 只要引导学生将写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热爱生活的中学生一定会热爱写作, 并乐此不疲不吐不快的。

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一条经验叫做“先放后收”。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 启动他们的写作兴趣, 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这是“放”;教师在这其中指导学生如何把话说得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如何把话说得准、说得巧、说到点子上, 这是“收”。智慧的语文教师犹如拽着一根风筝线, 把握时机, 收放自如;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 自然会越飞越高, 越飞越精彩, 不但会自主地写作文, 而且会轻轻松松地达成预期目标, 顺顺利利地完成考场作文, 享受作文的成功感, 走上写作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灵活借鉴, 反复训练, 形成写作技能

常在教学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某同学在构思上、选材上因模仿了名家或优秀习作遭到其他同学的讥笑, 某老师对学生仿写的作文评语大打折扣, 甚至拒之门外。这的确让我深思了一番。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创造, 强调新意, 恰恰使学生作文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

作文是一种技能。一位大师说:“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 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因此作文技能的形成, 模仿和历练是必经之路。如同少儿学唱歌、如同初学骑自行车, 如同学做菜等, 只有反复模仿练习, 才能熟而生巧, 才可能有新的创造。

明白了作文是一种技能, 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借鉴并练习仿写。仿写可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进行。如仿写美句, 仿写动作描写片段, 仿写文章构思, 仿写组材方法等等。学了《我的长生果》, 可以设计一堂仿写排比句的课;学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可以设计仿写叙述和议论巧妙结合等等。只要教者大胆设计仿写课, 学生就会仿得像, 仿得好。

三.注重思维训练, 加深作文内蕴

我在讲授如何构思时, 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 要求他们调动联想和想象能力, 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学生在构思“如何得体与人交往”时, 有交往能力的学生分条写出应看不同对象、分不同场合而论, 知道怎样才叫得体, 而不具备交往能力或不加思考的同学则笼统的写要伸出援助之手, 乐于助人, 显然思维品质有高下之别。在构思“我不再———”这个半命题作文时, 我引导学生审出“不再”这个虚词的情味, 然后确定写作的重点。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思考“为什么不再”和“怎样不再”的问题, 作文的主旨明显有了深度。

篇14:整合优质资源,优化习作教学

关键词:激趣;导行;拓展

不少小学生抱怨作文难,害怕写作,写作时往往不知从何下笔。要让小学生从愿写、能写到乐写,习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进行作文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走出习文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有机地整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练习从说到写,从写话、写句到写片段,最终写出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文笔通顺、结构完整的作文,从而把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一、丰富的素材,开启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大门

1.信息搜集的便捷化,能有效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一手好文章,必须要有个大前提:要有生活,有故事。即是说生活中你熟悉、感兴趣的人、事、物。如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从“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呢?

乌申斯基说曾:“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小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正是在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因此感知和实际操作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教学的重要过程。”故此,学生的直观感受,对于激发学生的习文兴趣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正所谓“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网络资源的介入,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信息渠道的狭窄,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和筛选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便于查询、学无止境的资源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网上自主阅读,扩展阅读。既可以充分鉴赏美文佳句,仿之有据,又可以迅速、便捷地为自己选取生动、丰富、鲜活的作文素材,从而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下笔难”的问题。

2.信息展示的多元化,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网络是信息的汪洋大海,它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人情世故、风土人情、山川奇景一一展现其中,且声、形、色、图、文并茂。数目繁多的网络信息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虚拟的网络成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是他们灵感创作的源头。

在网络情境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在课前或课后通过网络搜索图文、片段、网络视频等资源,或在课中自主展示,创设习作情景。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找到有关地理、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的图文介绍等,对所描述的景物有一个大致意义上的了解,对接下来的习文过程进行必要的铺垫,使学生行文轻松、直观。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园地一习作《介绍家乡景物》时,教师先播放几段网络视频,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看到了高大的香樟树、鲜红的山茶花、随风摇曳的紫藤、樱花、飘香的桂花以及在树间婉转鸣叫、欢快跳跃的鸟儿……这种声色俱全、动静结合的场景,仿佛使学生身临其境,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激发了学生想描绘美丽家乡的欲望。

二、巧妙地操作,铺就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大道

1.“每日一句”积素材

曾有人说过,作文是说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由于受认知能力、观察力和理解能力的约束,许多刚刚接触写作的小学生,写作的能力处于“待激发”状态。对于初学者而言,说作文的确是个好办法。因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开始,利用录音机进行每日一句练习。如,上学路上、学校里有什么?你的同学、课间十分钟等等每日一句,每日一记。虽然每次的题目都不同,但又和前一个题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突然发现,每日一记连起来,一句话汇集成大文章,小题目变成了小标题。这无疑将大大提升学生的信心,也能加大他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兴趣,每日一句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这种独具匠心的安排,让学生巧妙地达到“汇小流以聚江河”的目的。

2.“说写结合”提效率

习作教学方式必须遵循“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并重”的原则,采取“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模式。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字词的约束,书写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往往是口头表达的时候“滔滔不绝”,到了正式书写的时候,却捉襟见肘,写出的东西也不甚完美,甚至虎头蛇尾。

随着计算机文字处理方式的飞速发展,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几率也越来越大。针对“说写不同步”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将“先说再写”改为“边说边写”的方式,鼓励学生及时将讲述的内容录入电脑。电子书写不仅方便随意复制、增补、删除文字,即便遇到不会写的字词,只要通过拼音输入就能够轻松得到和选择,大大缩短了学生在书写草稿时因查字典时的耗时和反复修改而造成的版面不洁,提高了习作效率。许多学生不仅在网络习作、绘画,有的还建立了个人博客。

3.“多元整合”拓空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对作文的修改,对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学习语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作文的修改不能完全依赖教师,教师的修改不能也不可能取代学生。传统的作文评改,局限太多,如将每篇作品提出评改,所耗费时且收效不高;小组评改缺乏教师提点,容易“捡芝麻丢西瓜”;教师选读作品,学生“耳听为虚”,听得支离破碎,无法及时获得有用的信息,评改效果不明显。

利用局域网对作文进行讲评,可以使这个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既可以展示小组内学生的习作,组织生生互动的评价,又能够互相学习和找出文章的语病、错漏等问题。通过互议互改,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师则可以利用广播或演示功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组织讨论,或对范文的取材、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进行评价和修改。在“删、补、换、调、改”的过程中,感受修改后文章的变化,享受评价的快乐,积攒修改的心得,培养修改的能力。把评论权交给了学生,升华了作文讲评的意义,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渠道展示,培育小学生习作成才的大树

1.多处投稿,展习文成就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和激励的愿望,如果能找到一些激励学生的方式,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向上的积极性。

当富有新意、见解独特的作品出现时,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其精心修改并参与刊物或网络投稿。被发表的学生作品,会在学生之间、家庭之间乃至他本人心里产生巨大的成就感,继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对写作充满了向往,产生了想写、愿写的浓厚兴趣与持续动力。笔者专设了一个习文博客,让学生自由投稿,师生、家长乃至网络读者在这里共享学生习作,大家一起对作品评头论足,有效地放大了学生的成就感。当学生的习作积累到一定篇目和上升到一定阶段时,笔者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作品汇集和整理成册,留作班级和个人终生的纪念。这种方式不仅鼓舞了学生,同时也让家长和社会多了一条欣赏孩子的渠道。学生、老师、家长在同一个世界里教学相长,形成合力,使幼苗茁壮成长,在这块沃土中逐渐长成参天大树。

2.百家争鸣,助扬帆远航

就参与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学生喜欢针对不同的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那些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而形成的文字,往往趣味十足且情真意切。因此,在班级博客的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创设并管理自己的微博。在“不限主题,不求字数,不定文体,不设障碍,不为作业”的“五不”条件下,鼓励学生有感而发,自由创作,及时发布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在同学间争论和交流,在大家的评判和争鸣声中,学会分析,学会分享。

整合优质资源进行习作教学,是一门具有无限魅力的教学艺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课堂与网络的对接,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丰富、更精彩。让我们乘着资源整合的“东风”,助习作教学“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张明辉,李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04).

[2]陈丽琴.多媒体:作文教学的一束阳光.信息技术教育,2007(12).

上一篇:学生会办公室干事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务员政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