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

2024-06-27

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精选9篇)

篇1: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

关于素质教育

四川省荣县正紫小学杨琼仙邮编:64311

1写作提纲

一、分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概括其内涵。

二、素质教育包括七个方面:

思想素质、学习素质、劳动素质、创造素质、合作素质、健体素质、审美素质。

三、纠正观念,摆正关系。

打破素质教育的神秘感;克服理解的片面性、庸俗化。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纠正摆正

上世纪末,“素质教育”曾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它的提出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因此造成的教育对象(人)发展的不协调,从而进一步造成我国人口素质不高,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科技竞争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困境。若不大力提倡和从严、从实、从速地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将无法面对新世纪知识、信息时代的巨大挑战和强烈的国际竞争。时过数年,这个问题仍值得认真思考。

反顾身后走过的教育征途,我们可以明确:应试教育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仓库理论”是对它理性的概括;“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其形象的写真。其弊端主要表现在: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忽视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偏深偏难,陈旧重复,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重视少数学生(所谓优生),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结构不合理,造成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受教育面和受教育的层次严重局限;考试过多过频,考试内容偏重记忆;教育评价单纯以分数作为依据„„

饱经苦难则思变,而打破桎梏的钥匙就是素质教育。那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呢?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内涵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进行素质教育,应从哪些方面着眼呢?

第三、劳动素质。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为日后走向社会成为生产者和建设者作好必要的准备,这也是应试教育一向的薄弱环节。(应试教育所看到的只是你向重点中学、大学选拔提供了多少“好苗子”、“好尖子”,而忽略了学子中将来的普通劳动者毕竟是大多数,更何况将来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又岂能回避劳动素质这一做人的基本要素?!)

第四、创造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律、自立、自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迎接挑战的勇气;有坚强、搞挫折的意志品质;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

第五、合作素质。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主动参与活动奠定基础。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孤立的,无以成大事。现代社会各行各业、各学科各领域都讲究协同作战,合作素质日渐重要。“人类基因组遗传密码的破译”这一巨大的生物医学工程的成果便是明证!

第六、健体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掌握体育运动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习惯。

第七、审美素质。具有一定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大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大变革,在心理上要有自我调适的能力,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要有敢于蔑视困难甚至灾难的气魄,这都须得从小培养。

总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基础教育领域主要还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创造的能力。

我们工作在第一线,迫切需要纠正观念、摆正关系,做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

首先,要打破对“素质教育”的神秘感。

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概貌前面已较大篇幅述及。比照分析中不难发现应试教育的框架中也不乏众多合理内核,它与“素质教育”的灵魂是相通的。诸如:一直高倡的“教育要面向全体,个体要协调发展。”课堂教学强调“启发式”,反对“填鸭式”;提倡“精讲精练,放开学生的思想和手脚。”以及同行们一致孜孜以求的“愉快教育”、“愉快教学”、“差别教育”„„这些都体现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的的。只是这些因素囿于旧的框架中,受到旧体制的束缚或形似而神非,或未能尽情发挥!如今,打破了旧思想、旧观念,抛掉“知识为中心”,代以“素质中心论”,构建起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这种转变是势所必然,是从以往教育造成的失误乃至失败,痛定思痛后,找到的方向和希望!新时代需要我们站在一个新高度用素质教育,用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去置换备考与应试,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它一系列改革,起一个全局效应和根本性转变。

其次,要克服对“素质教育”理解的片面性、庸俗化。

第一、关于“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取消一切考试”的观点。

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其实,“考试”并非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点;“考试”也并非“应试教育”的质的特征。“考试”形式作为一种了解学生、信息反馈的具体方式,两种模式都可采用(武器并非坏蛋,只有它为坏蛋服务时才成为坏蛋!)。考试,在什么时候都只是手段而绝不是目的。“考试”,只有当其为应试教育服务,用得过多、过频、过度、过滥,以及将其结果绝对化,夸大了它反映情况的信度,以应考为目的地组织教学,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人当做应考机器时才成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随着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

试形式系列改革的完善,为“考试”正名的日子不会太久,“考试”终将会有受到素质教育欢迎的一天!

第二、“提倡全面发展就会削弱智育”的观点。

这种观点很具有迷惑性,其基本理论近于物理学上的“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这种观点的致命破绽在于它将全面的各育彼此孤立起来,忽视联系、共通与互助,其实质是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固守着“知识中心论”。

以所谓的“智育”为重,为了应付考试的内容及科目而挤占、挪用其它学习内容和学科时间,大量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用以增大向学生大脑填装知识的总量及深度。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感觉到的是学习负担、精神心理负担,滋生的是厌学情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受到压抑,从而造就发展不健全的“伤残人才”。这种粗放式耕作反应的是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就更别说没有抓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了。非但如此,已有不少血的事件表明这样做导致的负面影响是恶劣和深远的„„

实际上,提倡“五育并举”非但不会削弱智育,还能从不同方面促进之:加强德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使学生方向明确,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促进智育;加强体育,增强体质,提高大脑品质,养成刻苦、拼搏精神,促进智育;美育中无论是感受美、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智力活动„„如果说,全面发展影响智育,那只表明各育发展得不够,结合得不够,深化得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呀!

第三、“素质教育就是搞活动嘛!”

“活动”确实是一种轻松活泼,易于少年儿童接受的教育形式。但“活动”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覆盖素质教育全部领域。要完成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除了课内外各科丰富多彩的活动外,也不能忽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必要,特别是针对那些逻辑性、系统性特别强的教学内容,抽象的概念内容,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得需要课堂教学的讲解、分析、指导、练习。当然,我们也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采取合规律、易接受的方式,提高效率。活动,也绝非都能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只有那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有丰富内涵的活动才能高效率地生成学生素质。

第四、“以考试促‘素质教育’”的观点。

这种观点企图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做调停人,然而两种截然有别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的冲突和对立,注定这中间路线走不通,“素质”绝非是“考试”逼出来的。“考试”自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笼括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宽广领域。只要教育思想不转变,“教育评价”就会照旧单一地死盯着分数;只要指挥棒还袭用考试成绩统计就把教育给轻易“量化”了,那么,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譬如,前些年,小学毕业考试由原来的只考语数而增考“综合科”(自然、社会、思品等)。每科都考到了,便以为是“全面发展”了。究其实质充其量也是“纸上谈兵”的全面发展,离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发展)还是有相当距离的!这样也很难实施个性化的教育,顾及个体差异,教师也只能就着考试的模子把学生统一“铸造成型”。

我们真不希望再听到诸如某地方政府领导谈到本地学校教育时所作的如此发言:“我是数学本科毕业的,我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数字’教育。我不管你平时是如何搞的,我不喜欢那些‘花花哨哨’的东西,我要的是你最后的成绩,最后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选择了这门职业也就选择了艰难和责任,甚至是牺牲。如果你真爱你的学生的话,请不要把眼光死死盯着那些个分数(甚至是你所认为的“成绩”),而应该切切实实地做一些有助于他们日后发展的工作,使他们具备最广泛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荣县正紫镇小学

于2007年4月19日

篇2: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

一、望文生义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此论断声称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说教”、讲假大空的道理而已, 从而武断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基本功能。所谓“说教”的论调应该是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认识偏差。“说”指的是人们口头中的语言表达和传递。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 语言以其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而使得人类区分于动物。“一种道的语言就是一种规定性的语言, 它在根本上指引了语言行为。”[1]“教”指的是人们身体力行的示范引导。单纯从字面含义臆断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所指是想当然的主观随意猜想。“说”和“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基本方法, 内蕴着丰富的育人功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之道永远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根本, 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今天,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 快餐化、碎片化、娱乐至死的外部环境孕化并加剧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读。思想政治教育在疏导人们情绪和调适人们心理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而微妙的功能正逐渐为人们所感知体认。“说教”的方式只要恰当运用便能发挥出其他方式望尘莫及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 本文所提到的“说教”与言之无物、空洞繁琐、表里不一的单向度强行灌输毫无关系。不“说理”无以“明理”, 不“身教”无以垂范。所谓“既听其言, 又观其行”就是这个道理。言教固然不可或缺, 但是, 身教重于言教, 没有身教, 言教很容易流变为形式, 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饱受诟病和指责的“说教”。好为人师和喋喋不休正是今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须深刻反思的两大“硬伤”。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心理学概念。毋庸置疑, 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 尤其是在当下日益浮躁和虚空的时代更显稀缺和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只要规避形式主义的众人诟病之伤, 运用语言艺术, 摆明事实、讲透道理, 达至事、理、情三者的交融会通, 从而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 帮助受教者明辨是非, 指明方向, 点燃激情, 重铸精神, 在这样一种教育基础之上达到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升华、精神的愉悦、智慧的启迪之境界, 试问, 这样的一种活动岂是他人简单的“说教”所能囊括的?

二、主观臆测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个人需求联接起来, 从功利主义立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 宣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屠龙之术”, 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持“无用之学”和“屠龙之术”论调的立论根据无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 那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确不能给人们换回一块充饥的面包。然而, 纵观历史长河, 对整个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又总离不开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史学、哲学、文学等此类学问的影响。这也正所谓“无用之为大用”。

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生活其中。精神的虚无、心灵的干涸、信仰的迷茫、道德的沦丧似乎是伴随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出现的衍生品。任何生命个体不仅需要从外界摄取足够的物质能量来维系生命存在, 同时, 也更需要一种看似形而上的“虚无”来抚慰灵魂、坚定信仰和涵养精神。因为, 每一个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 而且还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生命, 它被命名为“灵魂”。“肉体只是一个躯壳, 是生命的载体, 它的确是脆弱的, 很容易破损。但是, 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 又超越于这个躯壳的就是灵魂。”[3]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人文精神旨在使社会成员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使“自然人”顺利转变为“社会人”。

意义世界的构建、精神家园的营造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因素。身份的焦虑也印证着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价值虚空和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正是人们精神苦闷和意义缺失的一味良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信任、包容、理解、接纳, 都需要情感的皈依、心灵的宁静、信仰的追寻、人格的磨练。精神上的富庶、意义世界的圆润和丰富也再次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规定性和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而且也是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联的一门接地气的实践性活动,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构成了“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4]。人们琐碎的日常生活需要柔性的管理和调节, 需要理性的智慧和启发。毋庸讳言, 思想政治教育虽不能直接提供实用性的知识体系和教会人们如何“烤面包”, “但却能将自我从狭隘自私封闭的小圈子中提升出来, 达到一种崇高伟大的境界, 能够给我们一个观察人生社会的新的视角或观点, 与无限伟大的宇宙合一”[5]。试问, 这样一种使情操得以升华和心性得以历练的实践活动岂是一门“屠龙之术”和“无用之学”所能实现的?

三、孤立僵化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选取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来传播执政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 进而实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 那么, 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可见,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对维系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固的意义是何等重大。但是,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选取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内容和形式却不尽相同, 命名称谓也说法各异, 比如有的国家和地区称之为“公民教育”, 有的则称之为“通识教育”、“社会史教育”、“礼仪教育”等等, 称谓各异, 但殊途同归。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统治阶级为使本阶级的政权统治更加稳固, 竭尽所能纷纷采取各种途径来进行思想上的教化、熏陶, 其目的都是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并认同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7]。

“思想政治教育家的风度 = 思想家的深度 + 政治家的高度 + 教育家的温度。”[8]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将主流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诉求、精神风尚和时代精神转化成社会成员自觉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从国家、社会、公民三重维度阐发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内涵。据此,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价值观以及执政理念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性。进一步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灌输既实现了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权路径选择, 又满足了社会单个主体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主体性需要。即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和个体性价值、科学教育和价值教育具有共通的实践路径和相同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根源,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最重要根源。”[9]

“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人的存在、人的思想、人的语言始终都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宏大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始终关注着人的发展, “成人”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主旨,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生成的最深沉价值根源。

四、片面武断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曲解为仅仅是一项事务性工作, 缺乏独立学科存在的根基, 此种理解是典型的学科歧视和唯我独尊式的以偏概全。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案》中就已经萌生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萌芽。1944年3月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的成熟。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质。1988年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1990年, 由中共中央转发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也再次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专业, 也是一门科学的基本论断。新世纪以来,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也再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根源于其科学性, 而科学性则根源于特定专属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庞杂性和研究方法的随意性构成了人们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最主要的说辞。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存在不存在特殊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 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 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 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0]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说”是学术界同仁普遍认可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年以来, 学界同仁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研究矛盾等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理论进展, 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深厚的哲学理论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为此, 单纯的理论思辨研究范式显然不足以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发展的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移植其他学科最新的研究思路, 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实际创新本学科自己的研究范式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尤其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还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需要, 明晰的学科边界区分是第一位的。但是, 盲目地排斥其他学科、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做派显然是画地为牢和自我封闭。除此之外, 还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力避“过度借鉴”而导致沉迷其中和乐不思蜀。“那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什么都能装, 或者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做法是值得质疑和拷问的。”[11]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而言, 最要紧的是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在未来学科进一步分化和融合过程中, 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定力, 既逆势飞扬, 又顺势而为, 运用系统的复杂性思维来认真反思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惟其如此, 才能进一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话语体系,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 最终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开辟道路。

摘要:当前, 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几种认识误区。其一, 望文生义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说教、空讲大道理而已, 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二, 主观臆断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误解为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宣传的工具,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人文精神。其三, 片面孤立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误读为只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 是当代中国思想教化和精神管束的产物, 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和合理性。其四, 片面武断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缺乏学科支持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性事务工作, 毫无规律性, 漠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实践运行,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1]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周国平.把心安顿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光明日报, 2014-05-05 (1) .

[5]王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之涵义阐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6) .

[6]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

[8]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刘建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导师的职业理想.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2) .

[10]杨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5) .

[11]毛泽东选集,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篇3: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研究  实践运行  认识误区

当前,由于历史、现实、学科历史积淀等多种因素的渐次综合作用的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偏差。为使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回归正确的思维轨道,需要尽快澄清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误区。

一、望文生义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此论断声称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说教”、讲假大空的道理而已,从而武断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基本功能。所谓“说教”的论调应该是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认识偏差。“说”指的是人们口头中的语言表达和传递。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始,语言以其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而使得人类区分于动物。“一种道的语言就是一种规定性的语言,它在根本上指引了语言行为。”[1]“教”指的是人们身体力行的示范引导。单纯从字面含义臆断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所指是想当然的主观随意猜想。“说”和“教”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的基本方法,内蕴着丰富的育人功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之道永远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根本,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今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快餐化、碎片化、娱乐至死的外部环境孕化并加剧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读。思想政治教育在疏导人们情绪和调适人们心理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而微妙的功能正逐渐为人们所感知体认。“说教”的方式只要恰当运用便能发挥出其他方式望尘莫及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到的“说教”与言之无物、空洞繁琐、表里不一的单向度强行灌输毫无关系。不“说理”无以“明理”,不“身教”无以垂范。所谓“既听其言,又观其行”就是这个道理。言教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身教重于言教,没有身教,言教很容易流变为形式,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饱受诟病和指责的“说教”。好为人师和喋喋不休正是今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须深刻反思的两大“硬伤”。

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心理学概念。毋庸置疑,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尤其是在当下日益浮躁和虚空的时代更显稀缺和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只要规避形式主义的众人诟病之伤,运用语言艺术,摆明事实、讲透道理,达至事、理、情三者的交融会通,从而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帮助受教者明辨是非,指明方向,点燃激情,重铸精神,在这样一种教育基础之上达到一种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升华、精神的愉悦、智慧的启迪之境界,试问,这样的一种活动岂是他人简单的“说教”所能囊括的?

二、主观臆测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个人需求联接起来,从功利主义立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宣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屠龙之术”,抹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持“无用之学”和“屠龙之术”论调的立论根据无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果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确不能给人们换回一块充饥的面包。然而,纵观历史长河,对整个世界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变革又总离不开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史学、哲学、文学等此类学问的影响。这也正所谓“无用之为大用”。

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活其中。精神的虚无、心灵的干涸、信仰的迷茫、道德的沦丧似乎是伴随现代社会文明进程中出现的衍生品。任何生命个体不仅需要从外界摄取足够的物质能量来维系生命存在,同时,也更需要一种看似形而上的“虚无”来抚慰灵魂、坚定信仰和涵养精神。因为,每一个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而且还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生命,它被命名为“灵魂”。“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的就是灵魂。”[3]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人文精神旨在使社会成员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使“自然人”顺利转变为“社会人”。

意义世界的构建、精神家园的营造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因素。身份的焦虑也印证着现代人们生活中的价值虚空和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正是人们精神苦闷和意义缺失的一味良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信任、包容、理解、接纳,都需要情感的皈依、心灵的宁静、信仰的追寻、人格的磨练。精神上的富庶、意义世界的圆润和丰富也再次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规定性和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而且也是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联的一门接地气的实践性活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构成了“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4]。人们琐碎的日常生活需要柔性的管理和调节,需要理性的智慧和启发。毋庸讳言,思想政治教育虽不能直接提供实用性的知识体系和教会人们如何“烤面包”,“但却能将自我从狭隘自私封闭的小圈子中提升出来,达到一种崇高伟大的境界,能够给我们一个观察人生社会的新的视角或观点,与无限伟大的宇宙合一”[5]。试问,这样一种使情操得以升华和心性得以历练的实践活动岂是一门“屠龙之术”和“无用之学”所能实现的?

三、孤立僵化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选取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来传播执政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而实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6]可见,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对维系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固的意义是何等重大。但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选取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内容和形式却不尽相同,命名称谓也说法各异,比如有的国家和地区称之为“公民教育”,有的则称之为“通识教育”、“社会史教育”、“礼仪教育”等等,称谓各异,但殊途同归。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为使本阶级的政权统治更加稳固,竭尽所能纷纷采取各种途径来进行思想上的教化、熏陶,其目的都是使被统治阶级接受并认同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7]。endprint

“思想政治教育家的风度=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高度+教育家的温度。”[8]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项群众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将主流意识形态蕴含的价值诉求、精神风尚和时代精神转化成社会成员自觉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从国家、社会、公民三重维度阐发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内涵。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价值观以及执政理念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性。进一步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灌输既实现了执政党意识形态领导权路径选择,又满足了社会单个主体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主体性需要。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和个体性价值、科学教育和价值教育具有共通的实践路径和相同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归根到底源于一定主体的利益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价值根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最重要根源。”[9]

“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人的存在、人的思想、人的语言始终都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宏大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始终关注着人的发展,“成人”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主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生成的最深沉价值根源。

四、片面武断式理解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曲解为仅仅是一项事务性工作,缺乏独立学科存在的根基,此种理解是典型的学科歧视和唯我独尊式的以偏概全。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案》中就已经萌生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萌芽。1944年3月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标志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的成熟。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质。1988年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1990年,由中共中央转发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也再次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专业,也是一门科学的基本论断。新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也再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根源于其科学性,而科学性则根源于特定专属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的庞杂性和研究方法的随意性构成了人们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最主要的说辞。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存在不存在特殊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10]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说”是学术界同仁普遍认可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年以来,学界同仁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研究矛盾等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理论进展,并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深厚的哲学理论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特殊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为此,单纯的理论思辨研究范式显然不足以满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发展的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移植其他学科最新的研究思路,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实际创新本学科自己的研究范式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尤其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还是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需要,明晰的学科边界区分是第一位的。但是,盲目地排斥其他学科、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做派显然是画地为牢和自我封闭。除此之外,还尤其需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力避“过度借鉴”而导致沉迷其中和乐不思蜀。“那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什么都能装,或者借‘船出海、借‘鸡下蛋的做法是值得质疑和拷问的。”[11]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而言,最要紧的是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未来学科进一步分化和融合过程中,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定力,既逆势飞扬,又顺势而为,运用系统的复杂性思维来认真反思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惟其如此,才能进一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的话语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最终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贡献智慧和开辟道路。

————————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论中国的智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周国平.把心安顿好.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光明日报,2014-05-05(1).

[5] 王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之涵义阐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6] 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刘建军.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生导师的职业理想.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10] 杨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1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朱磊.实然与应然:有限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12(3).

[作者:朱磊(1978-),男,河南南阳人,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篇4: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

关键词:分数,意义,单位“1”,理解

分数是一个既丰富又抽象的数学概念, 它与小数、比、百分率和除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也是分数教学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教学以及反馈中, 笔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在单独地进行分数概念的学习时, 他们觉得简单易学, 而一旦后续学习分数乘除法时, 就会发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暴露出来。那么学生学习分数难度真的有这么大吗?哪里是他们困惑不解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惑?为此, 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发现错题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也可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两者的意义容易混淆, 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 学生的错误却不断增多。笔者把同一道题目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做了3次测试 (样本人数为10人) , 发现前两个题目学生在分别学完“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 正确率都比较高, 但让人不解的是, 在整理与复习之后再来完成这道题目, 学生的正确率却只有50%。

二、寻找错题的原因

这一道错题是学生单纯地因为“粗心大意”而把两个分数写错了位置吗?教师一再提醒, 又一错再错的情况就反映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不理解。在表示计算结果时, 学生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小数表示而非分数, 这仅仅是惯性思维吗?笔者认为建立分数概念时产生的错误,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对分数也可以表示数存在认知障碍

分数是学生在整数、小数之后又一次数的概念的拓展, 学生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和解答时都以整数或小数作为计算结果, 在他们的印象中, 只有整数和小数才能表示具体的数值, 所以在做题时, 习惯性地把分数再改写成小数。对于“分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存在着认识障碍。

2. 学生对分数能表示“关系”和“数量”理解不透彻

分数何时表示“关系”, 何时又表示“数量”, 学生认识不透。在学生理解中, 分数只能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所以自然混淆分数作为一个具体数量和作为一种关系的根源所在。做题时, 学生也很难发现题目是求两者的关系还是求具体的数值。

三、寻求解决策略

1. 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学生关于分数能表示“关系”有着较好的理解, 但分数又能表示“数量”却往往难以理解。原因可能是在三年级上册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如下图) ,

我们是通过切一切、折一折等方法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教师往往会强调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久而久之, 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分数只能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笔者认为, 当学生提到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一份可以用0.5表示时, 教师要抓住这样的生成, 告诉他们这一份不仅能用0.5表示大小, 还能用1/2来表示大小。我想这样的积累,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比较单位, 加强认识

数的表示有分数和整数, 为方便计算通常将“1”作为整数单位来表示。在单位“1”的认识中, 既要强调“l”的认识, 但又不能忽略对于“单位”的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是在分数计量中, 表示整体概念的单位。它和米、千克等具有相同的性质。

篇5:浅淡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对楞次定律的表述为:“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个定律包含两层意义:

(1)因果关系,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而感应电流的磁场的出现是感应电流存在的结果,简要地说,只有当闭合导体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才会有感应电流的磁场出现。

(2)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对闭合导体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起着阻碍作用,这种作用正是能量守恒这一普遍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体现。

正确理解和准确无误地应用楞次定律,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从电磁感应现象的几个实验剖析楞次定律,首先要弄清楚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1) “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是什么?它就是原磁场及其产生的在闭合线圈内的磁通量。由于它的存在和变化,才引起闭合线圈产生感应电流,它是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外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2) “感应电流的磁场”,意思非常明显,电磁感应现象一旦发生、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电流,根据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感应电流本身也要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在回路中与原磁场叠加的结果是两种:一种是同向叠加,对闭合回路中的磁通量起补偿、增加作用,另一种是反向叠加,对回路中的磁通量起抵消、减少作用。

(3) “磁通量的变化”只有两种方式:增大和减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属增大;从多到少、从有到无属减少。

(4) “阻碍磁通量的变化”。既然原磁通量的变化方式只有两种,则阻碍这种变化的方式当然也只有两种。即:①对增大的变化,则要阻碍其增大;②对减小的变化,则要阻碍其减小。

值得提醒的是:阻碍的对象是“变化”,而决非磁通量。否则就会得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的错误结论。阻碍磁通量和阻碍磁通量的变化是完全不同的。它正象阻碍物体的运动和阻碍物体运动变化的不同一样。

2、抓住定律的实质是正确理解和应用楞次定律的关键。

根据上述四个要点可发现: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产生的磁通量的变化方式只有两种,而阻碍这种变化的感应电流的磁场所产生的磁通量的阻碍方式也只有两种。据此,可得判断感应电流的如下两条主要方法,即:

(1)原磁场磁通量增大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必与原磁场方向相反;这样才能实现阻碍回路中磁通量的(增大)变化。

(2)原磁场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必与原磁场方向相同;这样才能实现阻碍回路中磁通量的(减少)变化。

上述判断方法是来自对定律实质的深刻理解,是准确应用楞次定律的基础。

3、判断感应电流的步骤。

在上述两条主要判断法中,都涉及到两磁场方向的关系— 同向和反向。可见,两磁场的方向若知其一,便知其二。这样,我们可将两条主要判断法向两头延伸成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四个步骤:

(1)确定原磁场的方向。原磁场可以是磁铁形成的,也可以是电流形成的。

(2)确定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是如何变化的,这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磁通量的变化无外乎两种:一是增加;二是减少。

(3)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穿过闭合导体回路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

(4)运用安培定则根据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例1]:如图1.规格相同的甲、乙两磁铁 自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甲在下落途中穿过接有电流计的闭合线圈。试问:电流计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偏向?甲、乙两磁铁为什么不同时落地?

[解析]:甲在逐渐靠近线圈的下落过程中,使线圈中的磁通量逐渐增加,感应电流磁场必阻碍这种增加而与向下的原磁场方向相反,由感应电流磁场用安培定则得知线圈中电流方向由A经G至B;在磁铁穿出线圈的过程中,线圈内磁通量减少,感应电流磁场的方向必与向下的原磁场方向相同,用安培定则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由B经G至A。因此,电流计有两种不同的偏向。

因磁铁在下落逼近线圈的过程中,感应电流磁场方向向上,排斥磁铁进入线圈,重力克服磁力做功使磁铁进入线圈;磁铁离开线圈过程中要受感应电流磁场 的引力作用,重力又克服引力做功使磁铁继续下落。重力两次做功都使其重力勢能的一部分转化为电能,余下部分转化为动能;磁铁乙只有动势能之间的转化,因此磁铁甲的动能小于乙的动能,故两磁铁不会同时落地。

本例说明:楞次定律跟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完全相符的。

[例2]:在图2的匀强磁场中,有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AB导线,两端用一轻质细导线闭合成回路,当导线AB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磁场中自由匀速下落时,求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当导线匀速下落时,重力等于安培力。

导线下落,闭合回路ABCA内磁通量减少,线圈中感应电流的磁场必与原磁场方向相同,由安培定则得知感应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

如果用右手定则,也能得到上述电流方向。

本例说明,对同一个电磁感应现象,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究竟选用哪种方法视其方便而定。

篇6: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

1、利用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

1.1、四则运算法则

1.2、几个反例

注:这里利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的极限, 可以肯定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只有各项极限都存在, 才能运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而本题中, , 都属于极限不存在, 不能用上述的极限运算法则。“∞”是一个记号, 不能进行四则运算。正确的解法是, 利用无穷小与无穷大的关系求。

注:这里利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的极限, 可以肯定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只有表达式中的项数是有限项时, 才能运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而本题中的项数随n的无限增大而无限增多, 不是有限项, 不能用上述的极限运算法则。正确的解法是, 化为有限项代数和或有限项乘积形式再求极限。

通过上述两个例题的学习, 学生知道运用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求极限时必须注意两点: (1) 表达式中各个考察对象函数的极限必须存在; (2) 表达式必须是有限项的和或乘积。从而对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有了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2、利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2.1、等价无穷小定理

定理2 设是自变量的同一变化过程中的无穷小量, 且。

2.2、几个反例

3、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3.1、洛必达法则

定理3 若函数f (x) 和g (x) 满足:

(2) 在 (点x0可以除外) 内可导,且

(3) 存在 (或为无穷大) :

定理3 若函数f (x) 和g (x) 满足:

(2) 在 (点x0可以除外) 内导,且

(3) 存在 (或为无穷大) :

注:以上两个定理,对于结论成立;

对于只须将条件 (2) 改为,结论仍然成立。

3.2、几个反例

注:这里利用的是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可以肯定上述解法是错误的。根据定理的内容, 当不存在, 只能说明洛必达法则失效, 此种题型不能使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正确的解法是:

注:这里利用的是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可以肯定上述解法是错误的。因为n是正整数, 不是连续变量, 不能求导。此题应先将n换成连续自变量x, 再使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正确的解法是:

注:这里利用的是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可以肯定上述解法是错误的。洛必达法则只适用于型未定式, 而不能应用于非未定式的场合, 而本例中, 因此不是未定式, 不能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正确的解法是:

当然, 类似的反例还有很多, 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反例的作用, 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通过三种求极限方法教学中的几个反例, 探讨了极限求法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反例, 对学生准确地掌握定理、公式和法则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关键词:反例,极限,方法

参考文献

[1]鲍红梅.极限运算中等价无穷小替换错误剖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28 (5) :189-191

[2]王景克.高等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3版)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篇7:浅淡古代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

关键词膏摩发展史古代认识应用

按摩作为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在人们保健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在国外尤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垂青。而按摩事业的发展,需要靠我们的创新、发展和推广,挖掘、继承和发扬古代医学的优秀成果,无疑亦为一条简捷明快的好途径。在此,我们从古代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中,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膏摩,是按摩与药物配合运用的一种形式,就是以药物配制的药膏为介质,在施术前涂以药膏,然后再施以按摩手法。这种配合运用,一方面可以防止按摩对皮肤的损伤,起到保护皮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按摩的作用下,药物的有效成分被皮肤充分吸收进入血液,参与循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膏摩这种治疗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和武威出土的汉代医药简牍中均有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肢重滞患者,可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法治之。还记载了借助药物按摩治疗风邪引起的头风痛的头风摩散方。张仲景还把膏摩与导引、吐纳一同列入保健预防方法中。

三国时期,华佗经常使用按摩手段治疗疾病,尤其是膏摩。据《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和《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他曾用倒悬、铍刀决脉、膏摩等法治顽固性头眩病。《后汉书·华佗传》曰:"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积年……使濡布拭身体,以膏摩……立愈。"华佗还常施膏摩作为一种术后治疗常规。《三国志·华佗传》曰:"若病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另据《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记载,华佗还将膏摩与火灸同用以治疗"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此外,《肘后备急方》中载有:"疗百病"的"华佗虎骨膏"等等。从以上记载可见华佗确实是一位常用按摩法的医家,而且还用膏摩治疗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并发明应用了作为膏摩介质运用的药膏---华佗虎骨膏,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其深远。

另外,在集群众智慧于一身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也较早提及膏摩。在此书下品"雷丸下"记有作膏摩,除小儿百病。从中可见膏摩至少最晚在汉代已被古医家应用于儿科。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对膏摩法也有较多的论述。该书在卷八的"治百病备急丸散膏诸要方"中就载有8首膏摩药方,用以治疗临床多种病症。如有治疗"中恶暴百病"的裴氏五毒神膏,"疗百病"的"苍梧道士陈元膏","疗伤寒时行贼风恶气"的丹参膏等等,这些膏药均被后世医家化裁沿用。

隋唐时代,膏摩有了进一步发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用于预防疾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言:"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避风寒。"隋唐时代,膏摩盛行。膏剂种类很多,据载有莽草膏、乌头膏、野药膏、木防己膏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使用。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圣济总录》中记载有以膏摩法治疗小儿病症。书中载有摩顶膏、当归摩膏、升麻膏等,这些摩膏方应用更广泛,即可治疗损伤折跌、腰膝冷痛,又可治疗头痛、眼疾、五劳七损、鬓发早白、耳聋眼暗、痔瘘肠风、女子脏久冷、风劳自气、产后诸疾和赤白带下等疾患。如对骨折患者,"急顺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最后加以封裹膏摩"。又如"若疗伤寒以自膏摩法,手当千遍,药力及行,则摩之用药,又不可不察也"。等等记载,足见宋代医家,对膏摩运用之广泛。

明清时代,医家继续发展应用膏摩,尤其是不仅在成人使用,而且推广到小儿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明代方贤与杨文翰编撰的《奇效良方》、朱棣《普济方》及《证治准绳》等著作中记载了摩腰丹、摩腰膏、雷丸膏和浚牛膏等摩膏方。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将推拿、针灸、刮痧等数十种疗法并列为外治方法,并介绍将药物熬膏,或敷或擦,或摩或浸,或熏的方法,这就使古代的膏摩、药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纵观古代各医家对膏摩的认识和应用,可见膏摩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可用于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五官科中的某些病症。不但用于治疗疾病,而还可用于预防疾病,起到保健作用。现代研究证明摩膏内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可透过皮肤,作用于横纹肌,使肌肉不自主地收缩。这种舒缩作用有着对皮肤、肌肉组织有利的方面。故膏摩的刺激作用和它的独特的治疗作用与保健作用,配合按摩滑利关节,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共同治愈疾病与增强人体免疫力,起保健作用,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与负面影响,相辅相成。

篇8:对戏曲伴奏的认识理解

正确理解“主”与“从”的关系音乐艺术是靠演唱和演奏才能得以体现的。戏曲音乐也不例外, 它包含着唱腔和伴奏两大部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 声乐的唱腔都是居于主体与核心的位置, 器乐的伴奏则是处于从属、辅助的位置,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唱腔与伴奏虽为主、从关系, 但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且各自都有其独立性。唱腔之所以能成为戏曲音乐的主体, 那是因为戏曲舞台艺术是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的;从戏曲音乐上来讲, 舞台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丰富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剧情高潮的推进都是通过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歌唱来得以体现的。因为人声所表达的是鲜活而具体的语音, 更容易直接刺激观众的思想情绪, 唤起听众的理解和共鸣。尤其是对情感的表达上, 人声更能接近自然, 远比器乐的演奏更亲切、动人。

而器乐演奏的“非语性”则决定了它只能演奏出抽象的乐音、美妙的音符, 而不能直接明确的表达其动人的语音。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曲来歌里唱, 胜似笛中吹”的论断足以说明了声乐与器乐在表达情感上的差异, 同时也昭示着声乐与器乐在戏曲音乐中所处的主、从位置。器乐伴奏虽处于从属、辅助的地位, 但这绝不是说器乐的伴奏是被动的, 它需要与演员主动、有机的配合;且器乐本身所具有的某些长处也是声乐所不能比拟的。譬如:复杂多变的多声部织体、节奏, 器乐丰富的音色和整个乐队的的交响性等在配合戏曲的唱、念、做、打, 塑造人物形象、描绘舞台情境、烘托舞台气氛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京剧著名琴师徐兰沅先生曾说过:“唱和伴奏犹如鱼和水的关系, 鱼离开水就不能生存, 唱腔是不能离开伴奏的……”。由此可见, 伴奏与唱腔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除此之外, 戏曲舞台上的任何表演没有哪一分钟可以离开乐队的伴奏。吃透剧情把握特色活用程式作为戏曲乐队的演奏员, 首先就要充分吃透你所要伴奏的这出戏。这包括:仔细倾听编剧的剧本创作意图、导演对舞台表演的阐述, 认真领会作曲者对整体音乐的构想与要求;还要了解该戏的风格, 是文戏还是武戏, 是悲剧还是喜剧;要对整场戏的文学结构、故事情节、角色行当、人物性格、戏曲流程的起伏和高潮的推进等方面有一个通盘的了解, 才能在伴奏中做到胸有成竹。

篇9:浅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几种认识的辨析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如何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阐述虚拟管理在成本、风险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几种可行的虚拟经营形式,以便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找到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虚拟管理优势基本形式

0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还是我国的一些企业,都纷纷利用虚拟管理的低成本获取外部资源。虚拟管理是指企业将部分管理职能分离出来,交给外部专业公司来进行,企业在其组织机构设置中,把某些职能虚拟掉,以节省开支并提高管理效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虚拟管理为他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使之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发展。

1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管理”的优势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精力充沛、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但同时也存在着规模小,筹资能力差、资源拥有量有限等劣势。通过实施“虚拟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以较低的费用,较短的时间,来对中小企业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成本优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从专门化的外部管理公司那里获得某些管理方面的职能,比企业自身拥有庞大复杂的管理部门更能节省成本。此外,中小企业实施虚拟管理,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了“大而全”、“小而全”企业,提高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减少整个社会的浪费,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1.2风险优势通过虚拟管理,中小企业与外部管理机构建立起共同的利益关系,这样,就有人来分担中小企业的风险,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风险。此外,与资本运营策略要改变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独立法人地位相比,虚拟管理无疑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放心大胆的利用,而不会有被大企业所并购的风险。

1.3资源优势虚拟管理实质上就是指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之所以说“虚拟”,是因为虚拟管理模式突破了企业育形的组织界限。借用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运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部门。虚拟管理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它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尽管中小企业没有太多资金购买资源,但虚拟管理却能使其用其所需。

1.4竞争力优势中小企业受人、财、物等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给予同等关注。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世界上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没有一家会在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为保持和强化核心业务,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企业可只保留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环节,其他在本企业资源有限约束下无法做到最好的环节,可将之”虚拟化”。另外,大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也在不断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企业重要部分,充分挖掘这部分的潜力,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实施“虚拟管理”的常见基本形式

虚拟管理的关键是掌握企业的核心功能,把企业的有限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部门上,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品质、成本及周期等其他能力的平衡。时刻注意市场的动向,一旦利益不在,立即调整策略目标,调整虚拟企业的组合方式,以高弹性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这些虚拟企业的经营形式有:

2.1业务外包这是虚拟企业经营采取的主要形式。业务外包所推祟的理念是在确定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后,将多余的其他企业活动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实施业务外包策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可以降低成本。外包供应商的专业化程度高,能够达到规模经济,因而注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第二,采用外包使公司特别是大公司能够适当缩小规模,保持敏捷性,克服由于规模经济而带来的臃肿效应。第三,可以转嫁风险。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如此迅速。使公司投资于不是自己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将风险转嫁给外包供应商。第四,外包使公司既可以获得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又可将自身的全部智能和资源专注于核心业务,有利于从总体上降低公司的运作成本、提高营运效率。

耐克,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却没有生产过一双鞋:波音,顶尖的飞机制造公司,却只生产座舱和翼尖。这就是公司为保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而采取业务外包手段的结果。

2.2企业共生当几家企业有着共同的需要,对于技术的保密或成本的考虑不愿外包的部分,共同出资建立专业化的厂家来生产,并共同分享利益,负责成本。如,某一金融机构并不擅长资讯管理,由于牵涉到自己的利益又不愿意外包,但也不愿意独立承担培养专业人员的成本,于是可以联合其他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成立专门部门处理资讯管理业务,合并后的资讯业务不仅方便了自己的需求,而且容易产生规模效益。

2.3策略联盟当几家公司拥有不同的关键技术和资源而彼此的市场互不矛盾时,可以相互交换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软件大王微软公司和芯片大王英特尔公司组成的WinteI联盟是计算机业软、硬件组合的最具垄断性的事实联盟。他们不但决定了现有PC的基本架构,使其产品和知识产权如幽灵般附着于每一台PC,更重要的是他们决定了PC技术的未来走向及前进步伐。两家公司通过结成策略联盟,创造了计算机业的产品技术标准,进而获得了强大的垄断地位,使该产业中的任何厂商都必须在他们的阴影下生存,遵循他们指定的游戏规则,从而得以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计算机业的技术创新大潮中保持其强大的竞争优势。

2.4虚拟销售网络即公司总部对下属销售网络解放“产权”关系,使其成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这样首先可使总部无需为下属办事处发放工资,也不必再支出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和市场开拓费用;其次,各销售公司成立后,均利用关系积极在社会上募股,无形中为公司积聚了大量的无息资金:再次,这种方式可以吸引大批的销售人才汇集到总部的旗下,网络了一批有实力有能力的人才。但虚拟销售网络的前提是,总部必须拥有具有相当市场发展基础的产品,并能以自身的品牌和技术优势保持其稳定性,以防止经销公司另图别处。

上一篇:大学生政治学习小结下一篇:小学科学期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