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2024-06-28

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共9篇)

篇1: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南安市数学学会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我会在南安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泉州市数学学会、泉州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的精心指导下,在理事会的组织带领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6月,我会被南安市科学技术协会评选为2002—2007南安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陈进宝理事长当选为南安市第六届科协委员;潘振南秘书长被评为2002—2007年南安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并作为南安市34名代表之一参加了2008 年6月27—28日召开的泉州市科协技术协会第五次全市代表大会。

一、做好学会常规工作,依法办理证件手续。

一年来,我会按时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各种学会常规工作,依法办理《社会团体检查报告书》、《组织机构代码证》、《银行开户许可证》的2008年年检与验证手续,为学会合法开展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并编发《理事会成员通讯录》人手一册,以便于工作联系。

二、配合市中学教研室,开展数学研修活动。

一年来,我会配合市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聚焦数学课堂,关注常态教学,探索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一是协助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研修活动。3月下旬,在龙泉中

学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研修活动,40多所中学的初三数学备课组长、我会会员参加了研讨。市教育局领导高度重视,梁赐生副局长亲临指导,并作重要讲话。与会教师们在研讨中积极参与、善于反思、中肯评价,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大力推进我市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二是协助开展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为加强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进一步促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推进我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5月中下旬,我市在国光中学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学科教研员、高中数学 “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29所完中(高中)校数学备课组长、我会会员,参加了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以“关注常态,提高实效”为主题,集上课、听课、说课、议课为一体,有效帮助了教师加深对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促进了日常课堂教学不断增效,受到参加活动者的一致好评。三是协助举办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论坛活动。为加强高中新课程学科课标、教材研读,充分发挥我市中学优秀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10月28日,我市在南安一中举办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论坛活动,全市高二年数学备课组长及高中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成员30多人参加了活动,此次活动主要以研读课标为重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依托,融听课、评课、专题讲座

为一体,泉州市教坛新秀、南安一

中洪丽敏老师开设主题观摩课《对一道双曲线探究题的变式探究》,林少安老师就“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作专题讲座,与会者结合各自对课标的研读与教材使用的体会作了详尽的交流。四是协助举办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研修班。为落实我市2008—2009学学校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意见》(南教综„2008‟91号),努力提升教研组长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10月17日—11月8日,举办了初中数学教研组长研修班, 全市72名初中数学教研组长、我会会员参加研修活动。本次研修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加强数学教研组建设、如何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如何优化数学教学设计、如何撰写数学教学论文(案例)、如何设计数学教研活动为研修内容,研修期间,组织会员到华侨中学观摩课堂教学,交流教研组工作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初中数学教研组长进一步明确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长的职责和教研组建设的新任务,增强本学科教学指导和教育科研能力,更好地胜任教研组长工作。

三、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开展志愿者活动。

为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3月28日在南安二中、11月21日在诗山中学分别举行南安市中学有效教学支持志愿者活动,我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南安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南安一中副校长林金途老师,我会副理事长、省特级教师、南安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南安一中教务主任林少安老师,与教研员一起深入课堂,观摩常态教学,课后,大家紧紧围绕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会教师依据新课程理念、课标要求、教材编排体系及本校学生实际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志愿者作了详细的点评,充分肯定了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四、加强课题研究工作,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由泉州市教育局教科所中学数学组负责主持的《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课于2006年2月立项以来,我会配合中学教研室数学组,牵头组织了四所中学参与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其中实验中学参与子课题“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校本化”研究,国光初级中学参与子课题“练习与习题的使用研究及其案例”,鹏峰中学、霞溪中学参与子课题“初中数学新教材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研究。两年多来,在泉州市教科所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各子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已基本完成课题实验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于2008年5月顺利结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南安市初中数学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于2008年4月开题,本子课题以侨光中学、华侨中学、南安三中、鹏峰中学、龙泉中学、玲苏中学、国光初中、霞溪中学、南安四中、溪美中学等10所中学为实验基地,成立了以梁祥居副理事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先后组织实验教师到惠安崇武中学、厦门第二外国语学校参加福师大课程中心举行的本课题研究活动。2008年12月17日,子课题研究小组在国光初级中学举办现场观摩研讨会,子课题研究小组成员、课题实验基地教师代表及部分中学初一数学备课组长共30多人参加,通过开展本课题研究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数学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我市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组织参加各项竞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年来,我会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创设时空,认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说课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学科竞赛和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促进师生富有个性地成长。在参加2008年中学青年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中,洪梅中学黄建华老师获省级初中组二等奖,鹏峰二中黄伟华老师、华侨中学陈倩蓉老师获泉州市级高中组三等奖。在参加2008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获泉州市级一等奖1名(向阳中学学生),三等奖2名(国光初中、洪濑中学各1名); 评选出该项比赛南安市级一等奖7名、二等奖17名、三等奖21名。在参加200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得福建赛区一等奖2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名(均为南安一中学生)。在我会举办的2008年南安市中学生数学小论文评选活动中,共收到小论文高中组59篇,初中组177篇,评出高中组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8篇;初中组一等奖16篇,二等奖37篇,三等奖51篇。

总之,一年来,我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监督管理,积极开展中学数学教学教研活动和课题实验研究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各方面条件有限,学会工作与主管部门的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愿我会广大会员,在推进我市中学数学新课程实验的进程中,在理事会的正确带领下,精诚协作,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9年1月12日

篇2: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学生社团是学生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的学生自治团体,是学生开展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途径,它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社团活动成为中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给同学开发潜能、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和独立人格,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又为我们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破解学习时间减少的难题,取得骄人成绩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学校加强社团管理,辅导教师强化责任,让社团活动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特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是人人有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达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目的,就必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好前期动员成为第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师培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班会、板报、校报校刊、名人讲座,让学生明确社团的意义,参加社团的作用和目的。印发《给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知道社团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解答家长的疑惑,争取家长的支持。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起了学生参加社团的兴趣,甚至主动组织人员,聘请指导教师,申请建立自己的社团。

二是实施三级管理。社团多,管理成为问题。学校一把抓,精力不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校长、书记、副校长和中层领导及骨干教师组成的社团领导小组经过再三讨论,最后确定了对学生社团实施“三级管理模式”。即:学校一级管理,重点调度“十大社团”活动,由校团委负责管理;每个年级部成立、管理20个二级社团,由级部管理;每班成立3—5个社团作为三级社团,由班主任负责管理。每个社团都建立了章程、社团标志,明确了指导教师,制订了本学期的活动计划,印制了《社团活动记录》,定期开展活动。社团活动有辅导教师、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

三是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重点调度的十大社团,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全身心靠上。

社团活动已经顺利开展起来,为了让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持学生持久兴趣,还需要不懈努力。一是定期展示观摩。为了保障社团活动持久发展,学校对社团的活动和材料整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三级社团每周活动一次。“社团活动记录本”由社长记录,指导教师签字。

2、一级社团(学校十大社团)每月组织一次大型活动并出一份材料(按整档要求、特别注意图像材料收集)。

3、二级社团(级部社团)每两月组织一次大型活动并出一份材料(按整档要求、特别注意图像材料收集)。校团委每月对三级社团材料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纳入级部考核,并提交学校行政办公会。校团委牵头每学期对学校十大社团考核一次。量化材料包括:社团实施方案、计划、社团活动记录本、过程性材料(必须有图像材料)、成果现场展示、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证书等。评委听取指导教师汇报,同时对以上材料打分量化排名。二是开展明星评选。三是参与高层次比赛。

篇3: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与体会

一、我校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我校作为首批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之一同时又是广东省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之一, 根据新课程标准, 结合我校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在思想上要提高对以下两方面的认识:

1.正确把握新课程改革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2.对高中数学教师和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二、我校数学科组新课程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们经研讨后制定了数学科组的教学理念:问题引领, 思想渗透, 训练达标, 能力提升。

问题引领: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 课堂教学必然要关注到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 更加快捷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思想渗透: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化归与转化思想, 集合与对应思想, 参数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而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 又处于更高的层次, 具有指导性的地位。

训练达标:所谓训练达标, 就是强调训练要有质有量, 要适度。以训练为主的训练, 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训包含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它包括教师的教导、指导、启发、诱导、引导。练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获得各种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提升:所谓能力提升, 既包括教师能力的提升由包括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师所具有的多重角色身分表明其教育职能的多样性, 因而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

三、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结论, 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经历一个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自主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新知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有效互动:所谓互动不仅指行为的交往、语言的交流, 更强调思想的沟通、情感的的融合和思维成果的共享。

情感体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关爱, 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与进步的体验, 都能在感悟体验中学习新知, 获得发展。

自我反思:反思能力是课堂教学要着重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 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能否进行自我反思是学生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四、我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我校实行的是“目标体验”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其主要环节是: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 自学检测, 反馈评价, 分层训练等。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着力于研究一种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的有效学习的学法模式, 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采用机动灵活的学习方式, 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五、我校的数学校本课程

(一) 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我们开发了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数学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简单易懂, 有些课题还制作有动画插图, 溶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对同学们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 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数学使人睿智, 数学使人精细。本课程以生活和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为背景,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发展对思维能力的作用,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我校的数学教学评价

1.加强动态评价, 既重结果, 更重过程, 体现发展性原则;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评价标准多元化, 体现开放性原则;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 侧重评学, 体现多元性原则;4.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 强调评价的教育性原则;5.关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学分认定:根据教务处制定的学分认定方案, 我们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分认定。

七、我校的学生学业水平和素质全面发展状况暨新课程实验成果

我们为每一个同学都建立了一个成长记录袋, 跟踪记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作业情况、考试情况、提出问题情况等等, 通过跟踪记录, 发现通过数学新课程实验, 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突出表现在:1.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2.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3.学生学会学习了;4.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

八、问题反思

1.教学中必须重过程;2.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两者要完美结合;3.课堂讨论不可以无休止地进行, 必须加以监控, 要有计划、有反思、有评价。

摘要:正确把握新课程改革方向, 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十大基本理念。明确数学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 把握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关键词:理念,新课程,改革,发展,以生为本,问题引领,思想渗透,自主,参与,互动,体验,反思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

篇4: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关键词:理念 新课程 改革 发展 以生为本 问题引领 思想渗透 自主 参与 互动 体验反思

搭建平台,践行理念,促师生和谐发展

——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与体会

一、我校数学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我校作为首批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之一同时又是广东省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之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我校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思想上要提高对以下两方面的认识:

1.正确把握新课程改革方向,深入贯彻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开齐开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2.对高中数学教师和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二、我校数学科组新课程理念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经研讨后制定了数学科组的教学理念:问题引领,思想渗透,训练达标,能力提升。

问题引领: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必然要关注到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更加快捷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思想渗透: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参数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而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的层次,具有指导性的地位。

训练达标:所谓训练达标,就是强调训练要有质有量,要适度。以训练为主的训练,是一个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训包含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它包括教师的教导、指导、启发、诱导、引导。练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认识发展、获得各种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提升:所谓能力提升,既包括教师能力的提升由包括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所具有的多重角色身分表明其教育职能的多样性,因而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多方面的能力。

三、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課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个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自主参与: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新知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有效互动:所谓互动不仅指行为的交往、语言的交流,更强调思想的沟通、情感的的融合和思维成果的共享。

情感体验: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关爱,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与进步的体验,都能在感悟体验中学习新知,获得发展。

自我反思:反思能力是课堂教学要着重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能否进行自我反思是学生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四、我校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我校实行的是“目标体验”教学模式,这个模式非常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其主要环节是: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反馈评价,分层训练等。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着力于研究一种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的有效学习的学法模式,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采用机动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五、我校的数学校本课程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开发了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数学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简单易懂,有些课题还制作有动画插图,溶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对同学们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数学使人睿智,数学使人精细。本课程以生活和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为背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发展对思维能力的作用,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我校的数学教学评价

1.加强动态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体现发展性原则;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多元化,体现开放性原则;3.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体现多元性原则;4.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强调评价的教育性原则;5.关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学分认定:根据教务处制定的学分认定方案,我们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分认定。

七、我校的学生学业水平和素质全面发展状况暨新课程实验成果

我们为每一个同学都建立了一个成长记录袋,跟踪记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作业情况、考试情况、提出问题情况等等,通过跟踪记录,发现通过数学新课程实验,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表现在:1.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2.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3.学生学会学习了;4.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

八、问题反思

1.教学中必须重过程;2.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两者要完美结合;3.课堂讨论不可以无休止地进行,必须加以监控,要有计划、有反思、有评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2.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科书

篇5: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一)开展“高端培训”,提升队伍素质

从2008年8月起,我区正式启动了大规模的“高端培训”项目,依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华东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华中师大教育学院和广东省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指导中心,举办了 “教育管理校长高级研修班”,“小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德育专干高级研修班”,“教务主任高级研修班” “中小学中层干部、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高级研修班”等。两年多来,300余学校领导、400余学校骨干教师高密度、高规格、大规模的高端培训,通过我们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委托培训单位的全力合作,全部都获得了“齐声喝彩”的好效果,并且各高研班学员均完成了学习论文的撰写,巩固了培训成果。

(二)创建专业学校,构筑精英平台

2009年11月,我区出台了“关于创建罗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指导意见”、“ 罗湖区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罗湖区名师工作室管理细则”等文件,罗湖区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启动。经组织学校名师申报,走访考察、评审、报批等程序,确立了我区首批10间名师工作室,向全区学校开展招收入室研究人员的工作,10间名师工作室入室成员吸收120余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这个团队展开工作,一支研究型骨干团队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教研中心建立了近80余人的兼职教研员队伍。此后10间工作室独立开展工作,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健全了工作室的运转机制,落实了各室三年发展规划和一年工作计划,制定每位成员的培养规划和方案,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听课议课、举办名师工作室“研课现场会”、开辟《罗湖教育》名师工作室专栏等,一大批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改革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区开展培训制度改革,实行“征课制、选课制、开放式”、“名师大讲堂”、“平时双休日”、“五段互动式”等培训策略。与此同时,我区教师培训中心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改进培训课程组织形式,挖掘区内优秀培训资源,落实培训管理跟踪制度,增强了培训吸引力,提高了专项培训的实效。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Intel未来教育培训、班主任专项培训等实行了全面改革,探索出了一套有效办法,使得培训变得更为生动有效、充满生机。近三年完成班主任专训450余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训400余名、英特尔未来教育专训300余名,均取得了富有实效的培训成果。全区校本培训通过健全管理程序,纳入正轨运行,不仅规范课程的申报、审核、组织、检查等环节,还发动学校开发课程、巡回开讲优秀课程、举办高研班学员返校汇报会等,促进了我区校本培训和研修的规模化和制度化。目前各学校已经开设完成的校本培训课程累计有700场、2000余课时、6万多人次,完成校本培训总课时约15万节。

(四)教师平等参训,学校一视同仁

2009年起,我区加强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培训,面对全区民校教师免费开放所有公共培训资源,使我区民校教师享有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培训机会。各高端培训全面吸收民办学校管理干部参加;区教育局教育科、社会力量办学管理科、教研中心、培训中心等4科室,面向民办学校80余管理干部,联合举办学校规范化管理专题培训班,开办 “名师大讲堂”民办学校专场,使全区民办学校教师5000多人次获得了高质量的培训,较好地解决了民办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2009—2010两年,为民办学校教师培训设计的“送训下校”活动,针对民办学校地理位臵偏僻、民办学校教师课时繁重、收入有限等实际情况,按照地域位臵将民办学校划成5个片区,按照每个片区

轮流开课的方式,把名师工作室和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课程送到民办学校。目前已开设了小学语、数、英等学科约30余场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材分析和有效课堂的讲座和培训,深受民办学校一线教师欢迎。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幼儿园教师的业务水平,2009年起至今,邀请北师大心理学专家和省、市学前教育委员会专家,为幼儿园开展了教学业务、心理教育等六个专题集中培训,分六批,共有5000余人次接受培训,对帮助我区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幼儿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

六.优化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创新培养模式

(一)抢占制高点,带动现代化

1999年底,全区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区领导卓有预见地提出“抢占信息化制高点,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拉开了全区校园网和区域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序幕,在“建网、建库、建队伍、队伍先行,分层、分步、讲效益、效益第一”的建设方针的指引下,技术上采取校园网、区域网、资源中心同步建设,战术上采取“步步跟、步步高、年年新”的策略。于2002年初在深圳市率先建成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校园网,全部校园网宽带互联构成罗湖教育区域网,同步开通罗湖教育区域综合应用平台http:///,率先实现区域 “宽带校校通”,师机比达1:1,生机比达1:7,全部课室实现多媒体教学,成为中央电教馆授予的全国首个“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荣获2002年深圳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罗湖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成为全国“校校通”工程的样板,在省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罗湖教育信息网名列全国教育类网站之首。

我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科学的网络用户账号体系,全区师生人人有账号,实行区、校两级管理,一站式登录的应用模式;率先开发并成功应用区校两级网络OA系统,实现高效、灵活的上传下达;率先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新课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率先自主开发网站建站系统,并用于建立学校网站、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提高了建站速度,节约了维护成本;率先自主开发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实现课程、学分、报名、考勤管理网络化;率先实现网上电脑阅卷,有效构建起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率先实现信息设备维护社会化,建立了网上报修跟踪管理系统;率先全面实现了办公无纸化、校务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过程多媒体化;信息网络建设有效推进了教育现代化,在全市各区产生了强烈反响,也赢得国内众多专家的充分肯定。

(二)应用资源平台,服务课程教学

2005年,我区加大自建资源建设的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方案》,在罗湖教育网上开发了技术先进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校园网内的所有计算机都能快速访问资源丰富的区域资源中心和互联网,全区学校资源共建共享的均衡度达到优秀水平。全区教师可直接通过备课平台,撰写教案,上传课件和书写教学反思。全区建有各学科网站、专题学习网站、博客平台等,形成了集商业资源库、自建资源库、专题网站群、学科网站,电子图书库为一体的区域性超大容量的教育资源库;特别是由一线教师创建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资源,已成为教学辅导,学科教研,专业发展,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新平台。

我区聚焦教育信息技术的内涵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转向课程教学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着力研究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深入整合;加快形成在信息化引领下的教学特征,针对课纲课标、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使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和新的飞跃;利用区域资源建设平台和专题网站,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专题网站的研究性学习,努力创建基于专题网站学习的校本课程,丰富课程结构,拓

展教学领域,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信息化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创立“科技信息节”,提升信息化水平

2002年起,由区教育局和科技局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罗湖区教育科技信息节”,全区学校师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这一活动既成为师生展示信息技能的大舞台,也成为师生信息应用能力PK的大擂台,更是因为师生的杰出表现,成为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响亮品牌。教师活动包括课件制作大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践大赛、教育博客大赛、专题学习网站大赛、网络教研团队大赛等;学生活动包括搜索技能大赛,电子作品制作大赛,绿色上网知识大赛,机器人编程大赛等;每届活动历时一个半月,参与师生3万余人,获奖作品3000余件次。信息节举办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成为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区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有效平台。

(四)深化课题研究,发挥示范作用

全区在课程教学全面实现多媒体、网络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现有七个课题获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立项,其中五个为重点课题,居全市之首。目前,笋岗中学《基于Wiki思想的开放式资源建设及应用》课题已获得多项高层次的成果,其他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即将结题;我区信息中心承担的广东省《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重点课题已圆满结题。此外,我区师生参加各级各类全国性的竞赛活动屡获大奖,获奖等级、人次始终位于省市乃至全国的前列。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简称NOC大赛)94名师生(作品)获全国一等奖,12名师生获NOC大赛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大奖(该奖项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设立),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全国教育软件大赛获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

5项,三等奖7项。

篇6: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续发展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人才的可持续性。青年作为企业员工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企业人才资源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搭建青年成长平台,尽快将青年培养成为企业有用的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一直是我们重视研究与探索的课题。

一、搭建青年成长平台的重要性

青年员工的成长不仅是青年自己的事,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青年的成长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平台即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又是为青年自身成长服务的,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企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对于青年员工来说,他们大部分是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需要有一个好的发展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识,但大部分青年对自己的发展又是盲目的,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有的青年对自身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因此,优秀的青年人更青睐他所服务的企业能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一个平台,这样的企业可以给广大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年人相信,只要是有才能就一定能有所作为。而对于企业来说,平台建设目的之一是为吸引和培

养优秀人才,通过提供优异条件和发展的环境来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给为青年员工的成长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创造有效的发展平台,引导他们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必然导致青年对自己和企业失去信心,员工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培养和留住青年人才,企业势必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把青年成长、企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营造青年员工的发展平台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青年员工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油田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多元化价值观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员工的成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青年自身方面而言,如今青年实用性、功利性思想观念强,部分青年员工盯住眼前的即得利益,注重自己的劳动报酬,比较心理较强,一旦企业不能很好处理内外部待遇的公平性,便容易导致致使企业优秀员工不断流失,这种功利性思想不但不利于青年员工自身成长,而且使企业付出了高额的培训成本,不利于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另外,大部分青年员工享乐主义较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差。青年员工对待工作,更多的是基于自己做人的原则,是一种责任心的驱使,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普遍缺乏那种主动的、积极的工作热情,也不乏一些青年员工中抱有“干多干好一个样”的心态,青年员工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

第二,从企业方面而言,大部分企业忙于科研、生产,缺乏对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对青年教育投入精力太少。同时,在职位、薪酬、考核、福利及职业发展通路等方面的制度不够透明完善,缺乏公平有效的竞争发展平台,青年成长环境较差。

三、搭建青年员工成长的平台

促进青年员工的良性发展的核心在于创建企业内部公平,为青年员工搭建一个坚实的成长平台,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使青年员工在各自的职位上,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保证运营的高效,为保持企业领先的竞争地位、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上的保障。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搭建青年员工发展平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在意识教育中求实效。青年成长成才的首要标准是要有理想和信念。青年若是思想觉悟上不过硬,即便是事业上取得再大的成功,也不可能对国家、对人民、对油田作出任何贡献。青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耐心说服、热情硫导为主要方法,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例如,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促使广大青年充分认识到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从而增强他们为企业贡献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性。

二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在拓展培训中求实效。目前,油田存在青年员工岗位流动大、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为了有效改善这些问题,积极创建良好学习环境,搭建经验交流平台,是促进青年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学习材料,组织集中培训,拓展训练,经验交流等,多为青年提供集中学习、交流的机会,增长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也可以通过青工技能提升计划的实施,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为青年展示技艺,加强技能交流提供平台;还可以通过开展“师带徒”活动,为青年提供同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岗位技能,为全面提高青年员工业务素质和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搭建科学育人平台,在创新实践中求实效。调查、研究和实践是积累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的过程。而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求青年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特别要求青年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技能。企业可以通过开展青年创新创效、青工“五小”攻关、青工劳动竞赛、青工“讲理想、比贡献”竞赛、青工技术小比武等活动,引导青工在投身企业生产经营建设中实现岗位成才、岗位创效;也通过青年岗位能手创建工作,围绕企业“急、难、险、重”任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活动,带领广大青工立足本岗、施展技能、投身实践、倾力奉献。

四是搭建考核机制平台,在绩效考核中求实效。新经济时代,绩效考核作为一个管理手段,客观、公正评价青工工作绩效,有效发挥考核激励和约束作用,在人才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作中,一要加强实习期考核。实行定期考核与平时考察相结合、个人总结与理论测验相结合、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使青年员工在实习阶段有考核、有分析、有评价,管理规范化;二要跟踪考核,全程关注。在实习期满后,采取跟踪考核的办法,加强对岗位适应能力、技能操作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三要将考核机制与选人用人机制结合起来,将考核成绩较好的青年纳入企业后备人才库,优先培养,优先使用。

五是搭建榜样选树平台,在引领示范中求实效。培育典型的目的在于运用,只有推广典型经验,学习典型事迹,才能使个体典型演化为群体典型,有效发挥典型教育的辐射力,做到一个先进典型带动一大片,影响一大面。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岗位选树典型,通过开展 “十大杰出青年”、“十佳毕业生”、“优秀团干部”、“青年岗位能手”等奖项的评选树立一大批青年典型,在企业内部营造关心、爱护、支持青年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各级新闻媒体建立了联系网,通过大规模、有影响的宣传报道青年人才创业的事迹,讨论如何建立、寻找有利于青年成才的环境、途径等,展现青年风采,反映青年呼声,传递社会需求,促进青年成才,营造处处需要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舆论氛围,激发带动了更多的青年发

奋成才。

篇7:搭建良好平台 促进人才成长

按照城建集团和上煤一公司《关于实施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的工作打算》的文件精神要求,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从部门青年积极要求上进、争取成为企业有用之才的迫切愿望这一实际出发,努力营造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青年人才聚集中企业中来,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实现人才强企战略,促进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一、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加快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在充分认识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优劣势的基础上,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认识到,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上煤一公司要成为管理、技术、资金、设备密集型的强势施工企业,完成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迫切需要造就一批掌握现代化科技知识、富有创新思维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我们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选拔,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去建设青年人才队伍,形成适应企业实际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用人方式上,要拓宽视野,积极探索新的选人用人方式,改变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做法,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通过签订带教协议,交流岗位,压担子,加速了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2005年管理部门有一名青年导航对象提拔到公司中层领导岗位上,一位青年导航对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抓紧组织落实,完善工作机制

建设一个学习型的团队组织,培育出一支高素质、适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管理部门青年人才队伍是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近年来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现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一大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因此,要把培养青年人才象“抓生产、抓市场”那样抓紧抓好,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制度、有措施,不断加大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了抓紧组织落实,完善工作机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配备导师。管理部门共有8位青年导航对象,占公司整个青年导航对象的50%,培养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十分艰巨。为此,结合他们的发展方向,支部和工会为他们每人配备了一位导师,签订带教协议,明确导师职责。通过导师对青年人才阶段性的督促和指导,使青年人才在较短时间内在政治理论、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上有所提高,帮助青年人才挖掘自我潜力,使之向发展目标更好更快的前进。二是外出培训。党支部和工会根据青年导航对象不同的发展方向,如政工、行政管理、工程、经营等,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不断提高青年的文化业务水平。通过其本人的刻苦学习,已有3位青年导航对象取得了本科文凭,2位青年导航对象取得了中级职称。三是岗位交流。党支部和工会着眼于青年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立足于横向交流,寻求青年管理人员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途径,2005年组织上为2位青年导航对象调动了工作岗位,为导航对象展示才华搭建舞台。

三、围绕结构调整,大力选拔培养青年人才

为了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择培养力度,管理部门党支部和工会专门召开了各部室负责人会议,分析各部室青年队伍现状,选拔出具有可培养潜质,并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表现良好的优秀青年。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推行定师带教的方法,在实践中压担子,在岗位上展才华,政治理论与业务能力培养双管齐下,既加强导航青年在业务能力上的培训,如政工类、工程类、管理类、技术类等相关职业技能,职称的专门课程培训,又不忘在政治理论方面的教育培训,做到短期培训与正规培训相结合,集中轮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现场辅导相结合;同时还组织他们听党课,发给有关政治理论书籍、参观学习、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录像,提高青年导航对象的综合素质。支部和工会还经常召开青年座谈会,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广泛开展青年职业生涯导航、管理知识、企业发展与青年发展的研究,通过开展与青年面对面的交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着力解决怎样针对不同青年的特点开展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生涯导航活动。通过开展“学习塑造未来,展示青春风采”的主题活动,使学习教育与开展主题活动相结合,督促推进与加速培养青年队伍健康成长相结合,探索实际活动与提高青年理论素质相结合。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为激励引导管理部门青年人才实现预定的奋斗目标,充分把握并深入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党支部和工会不定期地找导航对象进行发展性谈话,肯定成绩,提出不足,明确方向,将组织对其的定位与其交流,公开透明度。同时,要求导航青年以书面形式将个人职业规划上报组织,根据导航青年的个人规划及组织对其的期望与定位,帮助他们制订有针对性的三年导航规划,为导航青年三年的成长历程进行客观的记录。支部和工会每年对导航对象进行一次考核评估,在了解规划执行情况的同时,将考核意见反馈给导航青年,同时根据考核情况,及时调整下一年的导航计划。为了加快青年成才,我们对每位导航对象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要求每位导航青年每年阅读一本好书,撰写一篇论文,开展一次宣传教育活动,立足本职岗位做一件有影响力的事情,认真做好每年一次的总结,将青年导航活动落到实处,同时要求每位导航青年认真阅读《细节决定成败》通过企业局域网,将读后感张贴其上,达到了教育、交流、宣传,提高效果。

通过一年多来的青年职业生涯导航活动的开展,我们初步总结出一些经验,提炼出一些好的做法。我们体会到,要搞好这项工作,首先要领导重视。各级领导要从培育企业优秀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导航活动对企业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导航工作,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明确各部门在青年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任务和职能,在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其次,要以发展、创新、改革的观念认识和对待导航活动,积极支持导航、服务导航,要依靠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规划,良好的工作机制,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青年成才环境;第三,要依托团组织良好的人才培养工作基础,进一步创新工作载体,做好宣传普及、调查规划、信息反馈等工作,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教育,通过弘扬青年人才中先进事迹,使广大青年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第四,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评估机制,便于企业及时、动态地掌握青年的思想、工作状况,并根据青年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和帮助。但单靠导师这条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各级党政统一领导,整合各方资源,结合企业自身与青年的特点,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青年职业生涯导航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各项工作服务,构建企业和谐环境。

篇8: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一、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的组织运行机制

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是以黄淮学院为主体, 通过与联盟单位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紧密合作关系, 推进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 为学院转型提升搭建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有效载体。

1.合作理念。按照“专业对接行业、实训扎根基地、科研结合产学、项目推进创新”的基本思路, 以黄淮学院为依托, 广泛开展与联盟单位的实质性无缝对接。

2.合作宗旨。以“合作、共赢、发展”为宗旨, 汇聚社会各方力量, 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转化、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

3.合作原则。 (1) 互惠共赢原则: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 坚持互惠互利, 注重实效, 实现共赢。 (2) 优势互补原则:校企紧密合作, 发挥校企各自优势, 优势互补。 (3) 资源共享原则:整合校内外两种资源, 优化配置, 优化组合, 资源共享。

4.合作内容。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团队培养、项目开发、信息交流等方面开展长期紧密的合作, 形成团体优势,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动、联结与共享。

5.合作机制。 (1) 导向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2) 动力机制:联盟单位享有联盟服务优先权, 免费或优先、优惠获取联盟提供的信息服务。 (3) 约束机制:制定合作发展联盟章程, 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 (4) 保障机制:设立专项经费, 实行联盟理事会制度, 设立联盟秘书处和各专门委员会。

目前, 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单位已发展为165家,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使校企合作由自发分散状态进入自觉集中状态, 推进了学校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 充分彰显了学校“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推进学校转型提升的主要成效

(一) 合作建设应用型专业, 推进了学校转型发展

围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并让企业深度参与应用型专业建设, 形成校企互动合作的专业建设机制。例如:与银泰电动汽车公司合作建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 与苏州科技园、四川华迪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软件工程专业等。目前, 参与学院专业建设的联盟单位已达32家, 参与建设的专业达27个, 占学院专业总数的40%以上, 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相衔接。

(二) 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推动了学校转型发展

1. 合作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让企业行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的调整和优化, 参与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与企业、行业建立紧密的、实质性的联合培养机制, 做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相衔接。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3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 学院45个本科专业先后调研了200多家企业, 并邀请了96家联盟单位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 合作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联盟, 以实训、顶岗实习为切入点, 建构了“工学结合”的“310”“211”等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将企业元素迁移到培养模式, 使教育培养由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 教学实施主体由学校一元转变为校企双元, 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同步, 学业与就业联体。

3. 合力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让企业全面介入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 以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 及时引入企业行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等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

(三) 联手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促进了学校转型发展

依托合作发展联盟, 学院着力构建了以联盟为“一体”, 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两翼”的特色化实践育人平台。

1. 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建设了2.3万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科技产业园和科技一条街也在建设之中。依托“两园一街”, 按照“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开放式引进、项目化实施、差异化管理、应用化培养”的运作模式, 把企业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真实的岗位引入校园, 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教学, 实现实习实训与生产实际、课堂与岗位的一体化模式。目前, 创新创业园已入住Oracle、IBM、华豫兄弟、中锐咨华、银泰电动汽车、华鼎高分子合成树脂有限公司、驻马店市建筑勘察设计院等企业31家, 进驻项目72个, 提供培训座位500个、工位1000个, 推动了校企协同创新、携手育人的发展。

2. 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以联盟单位为主, 共建项目多样化的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 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顶岗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调研、毕业设计等, 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目前, 学院与众多的河南地方企业如郑州富士康、中集华骏、天方药业、昊华骏化等, 省外的苏州国际科技园、索尼 (中国) 、四川华迪、成都天府软件园、浙江河南商会等联盟单位共建了103个实习实训基地, 每年有近两千名学生进入联盟单位实习实训。同时, 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积极推进就业工程, 与实习实训企业签订预就业协议, 使学生在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开始预就业工作, 形成实习实训与创业就业的联动对接,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四) 校企联动, 打造“双师”团队, 支撑了学校转型发展

1. 实施“双聘人才引入计划”。

依托联盟, 推进“双聘”制度, 在学院、院系两个层面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 全过程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学院先后聘用100多位国内行业专家、企业能手担任兼职教授, 实现了“行业专家走向讲台, 校企携手推进应用”。

2. 实施“教

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学院每年选派50~100名实践性需求较强的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生产一线或相关机构, 参加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科技开发、创新创意种子培训、企业兼职等, 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 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目前, 学院双师型教师已达278人, 占教师总数的37%, 他们已成为学院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 正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五) 合作开展科技研发, 助推了学校转型发展

1. 支持学生进行科技产品研发。

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企业专家开设创新创意课程, 开设科技发明讲座、校企共设学生科技孵化基金项目等, 引导学生进行技术产品研发、制作和创新。通过校企共同指导, 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如潘泳 (苹果皮520发明者) 、王乙丞 (节能水龙头获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等创新创业先进典型。

2. 校企共建技术工程中心。

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了17个省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 开展各项规划设计、科技开发推广、技术攻关和科技信息技术服务等, 积极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近年, 参与校企合作项目50多项, 为企业争取经费支持1200万元, 创造经济效益近4000万元, 先后有31位教师被选聘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 深入企业, 参与指导企业生产、管理和研发工作500多次, 提高了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面临的困难与建议

(一) 面临的困难

1. 从国家层面而言, 缺少相应的政策引导。

目前国家尚未制定与校企合作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应当履行的责任与义务,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2. 就企业层面而言, 其利益得不到保障, 积极性不高。

由于国家缺少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各种优惠政策, 企业不能在校企合作中找到愿意为之付出的足够利益, 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 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3. 就高校自身而言, 服务企业的能力还有限。

由于多种原因, 我国很多地方高校还没有真正面向市场自主办学, 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还没有真正面向市场需求, 导致地方高校服务和支持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辐射力不强、效果欠佳,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

(二) 相关建议

1.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 尽快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 使校企合作获得制度的刚性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利用经费下拨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 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2.着力加强学校自身内涵建设, 重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优化调整、师资队伍、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等瓶颈, 增强学校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此提升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吸引力。

篇9:搭建平台,促进师生发展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是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立足新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有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行动跟进的方式、方法,才能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结合平时工作实践的经验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如何加强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做粗浅探讨。

一、搭建能力展示平台,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历经憧憬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有不同的成长需求。学校的作用在于为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创搭建展示平台,以目标引领教师的专业提升。

根据教师成长的规律,我们学校确立了教师分层次岗位目标管理的管理模式,引导教师从“优秀—骨干—能手—合格”四个层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和潜能进行充分评估,自我定位,提出相应的岗位目标、岗位职责,然后对各层教师辅以相应的培训活动。如对优秀教师提出以名师为奋斗目标,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献言献策,主动承担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对骨干教师,提出要以优秀教师为努力方向来制定岗位目标,并以此类推帮助能手和合格教师制订自己的发展规划。对合格教师,侧重加强师德教育和基本功培训,除安排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与他们一对一结对子进行帮扶,还组织开展三笔一画、教学设计、班级管理等多个专题的培训。支持性的领导方式、友善的同事关系和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共同构成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创建教研平台,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载体

有效性强的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促动力。学校应不断创新和强化校本研训模式,在落实各种教研的有效性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学校不仅确立了“以校为本,以教与学为中心,实现有效教育”的办学思想,而且形成了科学的教研管理模式——每两周开展一次学科组教研活动,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开设教学讲坛、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讨课,开通教师博客平台,将教师的缄默文化转化为可共享的资源。落实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教研,以求实效不断提升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预设、行动研究、总结提升的科研能力。开展周五校级研讨课活动。以“说—听—评—改”一条龙的教学研讨活动形式,组织教师论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实施青蓝结对工程,推行一学期两个完整课三次备课的“一二三计划”,要求带导教师跟踪指导青年教师的三次备课、二次设计、教历研究,使青年教师在实践、反思中快速成长。同时,将参与教研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以制度规范引导教师将参与科研变成追求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三、拓宽研修空间,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

为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了使更多的教师有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以体现自身的价值感,学校拓宽研修空间,为教师搭建一个展示才能的舞臺。

1.定期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

教学技能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设计技能、作业批改技能、课后辅导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开展“人人都要听课,人人都要上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通过反思取得进步”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2.加强教师凝聚力,积极培养教学骨干和名师

着力培养一批教学骨干和“名教师”。全面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工程,选择一批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师德的学科优秀教师进行培养,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长为组团内的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并创设条件让其成为本区的学科带头人,乃至在省、市有名的名师。

四、搭建业务资源共享平台,以学习促进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一种学习的职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胜任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寻求机会更新和补充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此,学校应重视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以及引导教师自觉进行终身学习。外出交流与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专家的前沿理论和时事信息能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审视。因此,学校每年都坚持开展读书活动,并从有限的办学条件经费中挤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把选派外出学习作为给教师的另一种福利,有效激发了教师学习的自觉意识。同时为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要求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必须在教师大会上进行学习汇报。学校还积极建设人力资源网,让教师主动推荐所识的专家、社会名人,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所需争取这些专家资源进校为教师充电。

总之,只有加强校本研修管理,从本校实际校情出发,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才能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出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并在专业上不断发展的教师队伍。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体育游戏方案下一篇:学习电子商务的心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