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2024-05-01

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精选8篇)

篇1: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先进制造技术

英文名称: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代码:0110993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 分:2 总学时数:32 先修课程:机械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CAD/CAM 课程概要: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主要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体系结构及发展趋势,以及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以及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全面介绍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内容和最新技术。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先进制造技术是学生掌握和了解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和技术前沿,是机械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先进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制造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方法,先进制造工艺,更新制造技术理念。本门课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现代检测技术等多学科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掌握目前制造业中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2.了解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3.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场合;4.了解先进制造技术对推动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先进制造技术概论(4学时)制造与制造技术 2 先进制造技术的提出 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和分类 4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掌握: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由来、概念、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般掌握:十大先进制造技术简介及其基本发展理念 了 解: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章 先进设计技术(6学时)先进设计技术概述 2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3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4 模块化设计 5 逆向工程 6 其他先进设计方法

重点掌握:先进设计技术概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设计、模块化设计。

一般掌握: 未来精密加工、微型设备制造和精品仪器设备的发展蓝图 了 解:逆向工程,其他先进设计方法

第三章 先进制造工艺(6学时)先进制造工艺的发展及其内容 2 超精密加工 3 微细/纳米加工技术 4 高速加工技术 5 现代特种加工技术 6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7 绿色制造技术

重点掌握:现代制造业中最新工艺及其发展 一般掌握:世界快速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 解:市场发展规律和企业自身有效技术改造的方法,培养宏观驾驭能力

第四章 制造自动化技术(4学时)制造自动化技术概述 2 现代数控加工技术 3 工业机器人技术 4 柔性制造技术 5 自动检测与监控技术

重点掌握:当前自动化、组织管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孕育并发展出的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框架和柔性范围、组织管理模式(刀具流的管理)、智能调度、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一般掌握: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有效模式和分析评测及投资决策柔性特征 了 解:了解柔性制造的深远意义

第五章 先进生产管理技术(4学时)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概述 2 先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 3 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4 准时制生产技术

重点掌握: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一般掌握:准时制生产技术

第六章 先进制造模式(6学时)先进制造模式的概念 2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 并行工程 4 精益生产 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智能制造

重点掌握: 敏捷制造的哲理、敏捷制造的实际内涵、基本原理、可视化技术、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敏捷制造关键技术、发展意义和对策。虚拟制造的概念、本质、类型、集成结构、功能要求,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一般掌握: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不断开发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在竞争中寻求生存,取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基本途径。产品多样化、环境因素和激烈竞争的压力,建立跨地区、多品种、多种管理途径、快速协同制造虚拟制造企业的原则

了 解:敏捷制造的意义,虚拟制造能够使企业的运作达到全局最优,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提高市场竞争力,树立企业管理的现代理念和启迪个人发展最有效途径

总复习(2学时)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方法 认真备课精选教学内容,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内容深入浅出, 讲述通俗易懂,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课程理解的难点、疑点踊跃提问。采用讨论的方式,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激发创新思维。注重教学效果注意与学生的信息交流,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注意力, 了解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 把握课堂节奏, 及时调整课程的进度。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基本理论时, 及时穿插应用实例, 强调灵活运用, 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留有自学空间对一些教材或参考书中讲述清楚、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 安排学生自学, 鼓励学生针对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开展讨论, 以培养学习主动性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利用CAI软件辅助教学,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加大信息量的传递,开阔学生的思想,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CAI课件。

3、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至少5次作业,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分析、运算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20%, 期末考试占80%。平时考核:评阅书面作业10%;到课率、系内考勤占1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1] 任小中主编,《先进制造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 郭黎滨,张忠林,王玉甲主编,《先进制造技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主要参考书:

[1] 宾鸿赞主编,《先进制造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篇2: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20242024

课程英文名称: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f

Vehicle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

0

上机: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9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4.0智能制造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相关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汽车智能制造理论、智能制造工艺、智能制造设备、智能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汽车生产制造中的前沿思想和技术,紧紧的把握汽车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向。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智能制造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包括:智能制造在机械加工、冶金及塑料成型的应用;智能制造在发动机箱体、连杆、曲轴及装配中的应用;智能制造在底盘悬架、轴类、制动系统、车轮及装配中的应用;智能制造在车身冲压、装焊、涂装中的应用;智能制造在总装中的应用。重点掌握制造设备、工艺及其管理系统。使学生能够掌握工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具备将前沿技术与汽车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以讲授教学为主,包括对主要原理和理论的讲解,对重点和难点问题,采用实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并增加学生的互动环节,如分组讨论并进行讲解,课堂提问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课堂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结合本课程内容特点,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通过电子讲义展示智能制造相关的内容、视频及图片,使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工业4.0的智能制造,避免教材内容晦涩,不直观的缺点,提高课堂信息量及学生学习效率。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对课堂所讲授的重要知识点,在课堂上安排习题或者思考题,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对习题或思考题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及智能制造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占3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以小论文或者课堂测试的方式进行)

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级给出最终成绩。

(七)参考书目

《智能制造》,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16

《智能制造之路:数字化工厂》,陈明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企业应用》,谭建荣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丁柏群等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二、中文摘要

课程围绕汽车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展开,涵盖了智能制造在汽车发动机、底盘零部件、车身制造、总装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课堂讲解及演示,使学生学习智能制造在汽车未来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智能制造的认识和理解。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汽车智能制造概论

汽车零件智能制造基础

2.1

机械加工

2.2

冶金及塑料成型

汽车发动机智能制造

3.1

箱体类零件制造

3.2

连杆、曲轴制造

3.3

发动机装配

汽车底盘智能制造

4.1

底盘零部件制造

4.2

底盘总成装配

车身智能制造

5.1

车身冲压

5.2

车身装焊

5.3

车身涂装

汽车智能总装

合计

四、大纲内容

第1部分

汽车智能制造概论

总学时2学时

讲课

2学时

实验0学时

上机0学时

具体内容:

1)汽车智能制造背景和内涵

2)汽车智能制造基础

3)汽车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

点:

汽车智能制造基础设备,自动化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信息化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

点:

汽车智能制造的理论基础

习题内容:

如何描述智能化技术?

第2部分

汽车零件智能制造基础

总学时4学时

讲课

4学时

实验0学时

上机0学时

第2.1部分

机械加工(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智能制造在铸造、锻造中的应用

2)智能制造在冲压、焊接、切削中的应用

点:

智能铸造系统,智能切削技术的设备及加工过程

点:

智能切削技术的原理

习题内容:

智能切削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哪些零部件的加工?

第2.2部分

冶金及塑料成型(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智能制造在冶金中的应用

2)智能制造在塑料成型中的应用

点:

智能化设计在钢铁冶炼中的应用,3D打印技术在塑料成型中的应用

点:

钢铁冶炼中管控架构及物理架构

习题内容:

智能化钢铁冶炼有哪些优势?

第3部分

汽车发动机智能制造

总学时6学时

讲课

6学时

实验0学时

上机0学时

第3.1部分

箱体类零件制造(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数控技术在箱体加工中的应用

2)柔性生产线在箱体加工中的应用

点:

柔性生产线的组成,数控技术加工箱体的具体方式

点:

柔性生产线的原理

习题内容:

柔性生产线与传统生产线的主要区别?

第3.2部分

连杆、曲轴制造(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智能制造在连杆加工中的应用

2)智能制造在曲轴加工中的应用

点:

曲轴、连杆加工中的智能制造设备,工艺及流程

点:

曲轴线自动监控管理系统的基本原理

习题内容:

连杆的智能制造设备有哪些特点?

第3.3部分

发动机装配(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发动机装配线智能管理

2)发动机装配线智能设备

点:

发动机混流装配线的智能管理,智能检测装配系统

点:

发动机混流装配线管理策略

习题内容:

发动机装配线智能设备有哪些?

第4部分

汽车底盘智能制造

总学时4学时

讲课

4学时

实验0学时

上机0学时

第4.1部分

底盘零部件制造(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智能制造在悬架中的应用

2)智能制造在轴类中的应用

3)智能制造在制动系统中的应用

4)智能制造在车轮、轮胎中的应用

点:

减振器,弹簧的智能加工,轮胎的智能加工

点:

制动系统的智能加工

习题内容:

悬架智能加工设备有哪些?

第4.2部分

底盘总成装配(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底盘总成装配的自动化生产

2)底盘总成装配的智能设备

点:

底盘总成装配自动化流程,底盘总成装配主要设备及原理

点:

自动化生产的基本原理

习题内容:

智能制造如何应用在底盘总成装配过程中?

第5部分

车身智能制造

总学时6学时

讲课

6学时

实验0学时

上机0学时

第5.1部分

车身冲压(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计算机辅助冲压技术

2)模具智能制造工艺

点:

计算机模拟技术,计算机虚拟技术

点:

模块式冲压技术基本原理

习题内容: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如何提高冲压质量的?

第5.2部分

车身装焊(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焊接机器人

2)

装焊生产线

点:

装焊机器人组成及分类,装焊机器人在装焊线的应用

点:

装焊生产线机器人布局策略

习题内容:

装焊生产线机器人一般如何布局?

第5.3部分

车身涂装(讲课

2学时)

具体内容:

1)智能涂装材料及工艺

2)

涂装生产线智能控制

3)涂胶机器人

4)喷涂机器人

点:

水性涂装材料,柔性运输系统,生产线能耗控制

点:

涂装生产线的实时监控

习题内容:

智能生产线如何对能耗进行控制?

第6部分

汽车智能总装

总学时2学时

讲课

2学时

实验0学时

上机0学时

具体内容:

1)总装自动化

2)物流系统智能控制

点:

总装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布局,数字化物流配送系统及其设备

点:

数字化物流的信息监控原理

习题内容:

篇3: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1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经过多年的实践,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 运用“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创办了多家能与行业紧密联系的实体企业, 这是走“工学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学校自已的企业, 有利于专业融入行业, 有利于专业与行业的专家和企业人士联络与交往, 有利于将行业最新技术与教学融合。

2006年以来, 由学院出资创办了北京现代4S店、齐齐哈尔齐三机床有限公司等集实践教学、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机床再制造课程是以齐齐哈尔齐三机床有限公司为依托, 以公司所承担的主营项目, 机床再制造为课程教学项目, 开展生产性教学的课程。

2“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以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械类专业为研究对象, 针对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以培养服务于机械行业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为指导建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研究如何做到产学一体。

以“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为实践基础, 探索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规律, 从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架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到各学期对实践教学结构设置进行优化, 通过学生创业团队、专业公司 (由学院出资, 教师担任法人, 面向市场独立运营) 为基础构建“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公司的生产合同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 使大纲中规定的实践教学内容能在公司的生产运营状态下, 在不影响生产进度的同时得到完整地实施。

3 机床再制造课程设置与实施

机床再制造是一种充分利用现有废旧机床资源的机床制造新模式, 它是一个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信息技术、数控及自动化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高新技术对废旧机床进行可再制造性评估、拆卸以及创新性再设计、再制造、再装配的过程。

机械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开发并设置机床再制造课程, 课程设置大二下学期, 此时, 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在实践运行过程中, 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放开过程, 考核结果的办法, 解决学生数量与生产产品数量与时间不对等的矛盾。

3.1 将“做中学”运用到机床再制造课程中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做中学”, 从活动中学习, 从经验中学。实践证明, 我们所做的工作已证明, 这种学习方法是极有成效的。

将课程置于生产当中, 在齐三机床每有一项机床再制造项目投产之时, 就会及时将课程跟进, 组建团队 (3—5名学生) 全程参与。在做中学, 在再制造师傅的指导下, 在校本教材的理论支持下, 从旧机床进厂开始, 拆卸、编号、清洗、甄别、修复、换件等一系工序全程学习并随同工作。一个项目结束, 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在实践工程中得到系统性运用。

3.2 机床再制造实施“做中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解决工程环境问题。首先, 需要有企业愿意与与学校合作。而这种合作, 因为企业得不到必要的政策等支持, 不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层次合作。我院的解决方法是实施专业法人制度, “开一个专业, 办一个实体”, 学院出资教师创业办公司,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其次要解决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师资。如果只是将学生放在一个企业环境中, 无形中就成了“学徒”, 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将“知识的积累变成教育性的传递”。职业教育不能只是口头上重视实践, 而是要真实地实施“工学结合”。因此, 能成为工程教育的合格教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师资个体的能力要求比普通高校要高得多。

4 对机床再制造实践课程的认识

以往的实践内容设置多以课内实践课时的形式出现, 我们致力于强化实践教学, 将原有的课内实践变迷独立实践课程, 运用“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实践告诉我们, 其发挥效能的解决方案是学院加公司, “校企合一产学一体”。这种实践课程的设计与改革, 是有要求的, 首先要接受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物质条件, 还要有勇于实践的精神。机床再制造课程的实践是, 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已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系统的复习并运用到了实践课教学中, 这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课程, 它可以检验前面所设置课程的科学性和学科基础是否坚实。坚持课程的设置在做中学中完成, 是需要“产学一体”的条件, 实践已证明这是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伟东, 宋建伟.“校企合一产学一体”的高职实践课程设置研究[J].湖南农机, 2013 (07) .

[2]谢伟东等.工程教育背景下机械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 2012 (05) .

[3]谢伟东等.工程任务课程化在工程教育机械专业中的运用与实践[J].职业技术, 2011 (07) .

篇4: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86-03一、引言

如今,汽车从只有富人才能使用的交通工具变成了千家万户都普遍在使用的生活必需品。据统计,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平均每天有2000辆新的汽车出现在马路上,可见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然而,汽车的使用频率过高和使用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内部机械零件的老化,将老化的零件进行修补和拆除,更换新的零件,到最后整车报废,几乎是每一辆汽车的寿命过程。这样的修补过程不仅耗费原材料,对养车的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汽车报废后的价值等同于零,被当做废铁卖掉的结局,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背道而驰。在这种状况下,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兴起了。

二、发动机再制造技术概述

1.什么是发动机再制造技术

发动机再制造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将废弃的旧发动机通过一些技术和方法进行再次加工,使其成为新的发动机再次进入汽车生产的环节当中。由于发动机在制造行业原材料为旧的发动机,并主要通过更换零部件的方式达到发动机再使用的目的,因此也被也称发动机专业修复技术。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基本过程是将废弃的旧发动机拆解成零部件并进行清洗,再以汽车生产厂家使用的技术对这些零部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修理,通过多种技术应用和从发动机原产进够基础配件的方式修复发动机,使其焕然一新。

2.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的特点

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为了达到修复后的发动机与原厂发动机使用价值一致的目的,再制造采用的技术应等同于发动机生产厂家的技术,并且由于零部件的损坏需要更高的技术进行修理,因此,所应用的技术可能比原厂生产新发动机应用的技术更为领先。并且,再制造的发动机所要经过的质量安全监测与发动机生产厂家相同,甚至更为严格,以保证再制造的产品性能不输于原厂产品,因此可以说,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是高精尖的技术行业。

第二,发动机再制造需要采用至少等同于发动机生产厂家的技术,因此只有那些大型的工厂具备相应的人力、物理和财力,与此同时,还需要随着发动机生产技术的革新不断更新技术范围,可见再制造技术完全不同于普通的修理行业,是一个密集型的产业。

第三,在发动机再制造行业没有兴起之前,因为技术的局限,废弃的汽车发动机只能被当作废铁卖掉,回炉融掉重铸,成为最初级的原材料,但在再制造技术的帮助下,废弃的发动机能够作为新发动机诞生的基础,只需要通过技术的使用就可以变废为宝,省去了旧防冻剂从铸铁转为零部件的过程,据统计,这个过程至少节约了80%的经济和技术成本。并且,再制造的发动机因与新发动机的使用价值等同,因此不存在大修后的发动机油耗增多的问题,可见,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是环保行业。

3.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发展史

国外的发动机再制造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政府工作人员和环境研究人员意识到来自那些老旧的汽车的尾气污染对空气和人们生活健康的威胁和报废汽车的回收处理困难等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研究逐渐展开了。美英等国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尤为迅速。美国政府甚至计划在2020年实现机械产品的零浪费,这也是再制造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德国和英国也开始积极发展再制造技术,并在中国和印度等国设立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研发中心和工厂。

三、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发展现状1.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的基本技术

汽车发动机再制造的基本步骤分为回收、拆卸清洗、再制造加工、装配、整机测试和销售。回收和拆卸清洗是为了判断发动机的损毁程度,再制造加工则是发动机重获新生的重点,装配后的测试则是保证再制造质量的关键。然而在整个过程当中,最能体现再制造技术的步骤还是发动机再制造加工。

发动机再制造主要目的是修复零部件,包括缸体、缸盖、曲轴和连杆等,表面工程技术尤其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是零部件再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应用纳米电镀技术、热喷涂技术等先进表面技术将保证再制造产品的质量。纳米电镀技术结合了纳米材料的特殊理学能力和电镀技术的压力原理,使纳米复合镀层的性能优于单一镀层;电弧喷涂技术则用于生产各种性能的图层,同时也能够修复磨损的零部件;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用于减少表面摩擦,能够提高机械的运行寿命。同时,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还有效的利用辐射条件下的润滑效果,实现零部件间的有效接触。

2.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发展的原因

我国汽车再制造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是近20年才逐渐兴起的。通过对以往的文献分析和对现实的分析,总结出我国汽车发动机在制造技术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汽车零售业的发展,私家车的数量增多必然使汽车修理行业蓬勃发展,再制造技术的引进则是由于汽车修理业的发展而来的。

其次,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路线的提出为再制造技术的引进和革新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汽车发动机的再制造将节约总产量的3%以上,无疑是从能源到经济上的巨大贡献。

再次,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节能环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责任,再制造身为绿色行业,必然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另外,国外大多数汽车公司都将再制造作为售后服务的重点,我国的汽车制造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必须在服务上与国际接轨。

·问题探讨·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发展探讨3.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发展状况

在1998年以前在中国所有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向汽车用户提供更换发动机零件或整体的服务,是因为当时我国缺乏再制造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发动机再制造的概念未被广泛接受,国内的售后市场也不具备充分的条件。1998年,上海大众成立了自己的发动机再制造车间,标志着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在我国汽车制造业应用的开始。美国SUNNEN公司看到了再制造发动机在中国的巨大商机,适时成立了上海善能机械有限公司,在中国销售SUNNEN全系列发动机设备,试图领先中国的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目前,SUNNEN设备已经应用于上海大众、济南复强等发动机再制造的关键工序上。?

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降低成本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发动机再制造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应用这项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售后服务层次,增强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是每一个汽车生产厂家的共同需求。

四、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发展前景分析1.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

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达14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达6000多万辆。这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提供了巨大市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精髓就在于对原有发动机的有效利用,这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如今,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各个汽车生产上的售后服务王牌,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并且能够通过应用实践中的技术革新提升公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由于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汽车修理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在汽车保养上花费的成本有所降低,违法撞车的行为因为缺少废弃的发动机作为原材料也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对于发动机生产环节来说,再制造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在发动机制造厂,应用再制造技术对在线次品进行二次加工后的产品作为维修备件纳入售后服务系统,是对主生产线的重要补充。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和本国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应用将会大面积展开,并且,由于这是一向绿色环保技术,也必将受到政府的重视,2008年7月3日在济南召开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国家发改委确定了全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名单。我国再制造产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行业虽然发展趋势大好,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可以从国情、制度和管理三方面进行总结。在国情方面,中国人的“浪费”爱好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回收利用和变废为宝的作风一直是政府大力推行的,但实际上收效甚微。因此,发动机回收也十分困难;在制度方面,我国对废旧的发动机制定了回收规则,为了避免违法改装车辆,要求废旧的发动机砸碎重铸,这一规定严重制约了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发展,因为该技术的发展是以废旧发动机的回收为基础的,另外,我国尚未将发动机再制造行业列入废品再生行业,因此该行业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加之购买废旧发动机所附的高额税点,导致拥有该技术的企业实际缴税额的大幅增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很多经济实力不强的企业放弃了这一技术;另外,发动机在制造行业和其他新兴行业一样存在管理上的经验不足,并且政府未对新兴行业制定管理规定,导致行业内发展无条理,也是技术发展受阻的原因之一。

3.对我国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行业的建议

考虑到中国社会现有的国情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动态和批示,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1)希望政府部门对发动机再制造行业给予足够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对这一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监管。

(2)行业内应形成统一的规则以保证再制造的发动机的质量,严格把好质量关,使新型的绿色行业真正起到节约环保的作用,避免成为制假贩假的场所。这需要政府和企业负责人的共同努力。

(3)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目前执行的是新品标准,应该建立针对再制造的标准,以避免恶意竞争和产品及技术专利权的纠纷。

(4)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例如政府机关要优先采购使用再制造产品等,以刺激对再制造发动机的需求,通过扩大需求,侧记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发展。

(5)希望中国的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向国外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达到技术进步、服务提高和产品走向市场的协同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由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汽车在制造技术行业的发展是值得期待的。但同时此行业也存在着运营部粮和管理不善的问题,使得再制造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需要行业规则和政府监控的双重监督,才能使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健康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红.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徐滨士,梁秀兵,李仁涵.绿色再制造工程的进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1(2):1~4.

[3]XuBinshi,ZhangWei,LiuShican,etal.RemanufacturingTechnologyforthe21stCentury[J].The15thEurop

eanMaintenanceConference,March,2000inGothenburg,Sweden:335~339.

[4]李源.欧美汽车回收业的发展[J].世界汽车,1999(6):22.

篇5: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课程编码:

时间:3周 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课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二、课程设计时间:3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正确选择定位基准;能够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的生产条件合理选择表面加工方案并且确定工艺路线;能够为各加工表面确定加工余量;能够运用尺寸链理论解工序尺寸及公差;能够运用规定的定位夹紧符号,正确绘制工序图,并能正确标注工序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2.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并进行夹具精度校核;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一个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

3.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4.成绩评定

本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0.设计题目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设计工作要求提交:(1)零件图一张

(2)毛坯图一张(可以不画)

(3)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在说明书内)(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一张(在说明书内)(5)专用夹具设计图:一张装配图,一张零件图(6)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进度安排参考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1天)对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2.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绘制毛坯简图(1天)毛坯的选择和绘制,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

3.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4天)

制订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需对它的工序尺寸进行换算;

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 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 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4.机床夹具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6天)结合某道工序设计一套专用夹具:

确定夹具设计方案,绘制结构原理示意图; 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 计算夹紧力;

画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5.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2天)6.答辩、评定成绩(1天)

五、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篇6: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复习大纲专题

第一章 绪论

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重点要求: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

第二章 切削过程及控制

基本概念;刀具角度;刀具种类;刀具材料;刀具选用;金属切削层的变形;切屑的类型及控制;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的磨损与破损、刀具生命及刀具状态监控;切削用量;磨削机理

重点要求:刀具的角度;刀具的材料;切削力;磨削机理

第三章 基准及其工件安装基础

机床夹具的概念、用途和分类;基准概念;定位原理及其夹紧机构;定位误差及其计算;工件的安装方案设计。

重点要求:定位原理及其应用;夹紧的基本概念;定位误差计算。

第四章 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和镗削加工方法;机床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型号。

重点要求:常用机床和加工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其主要和应用。

第五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机械加工精度与误差;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重点要求: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加工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及其计算与分析方法;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影响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因素。

第六章 工艺规程设计

工艺规程及设计原则和所需的原始资料;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时间定额的确定;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机器装配与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精度与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机器装配工艺性评价。

重点要求: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零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的计算;常用装配方法及其部件(或产品)的装配方法确定;面向不同装配方法的装配尺寸链计算。

篇7: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学 分:2

总学时数:36 理论学时:18

实验学时:18 面向专业:农机,机师,交通运输

大纲执笔人:赵泽超 大纲审定人: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三维机械设计是在设计领域蓬勃发展的设计技术,本课程通过SolidWorks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三维机械设计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及三维设计在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的作用,了解当前机械制造领域出现和使用的最新技术。本课程属于理论学习和软件设计相结合的课程,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能力,掌握利用SolidWorks进行机械设计的方法。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首先让学生了解在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掌握利用SolidWorks进行草图绘制、零件图设计、装配图设计和工程图设计,掌握特征建模技术和设计过程全相关技术,使得学生具有利用SolidWorks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的能力。

3.课程教学改革

采取课堂教学和上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时,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讲授,同时进行软件的实际操作,便于学生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现代设计和制造技术简介(1学时)介绍三维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了解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介绍SolidWorks出现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本章重点、难点:三维设计的发展阶段及标志。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利用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对比,引起学生的兴趣。思考题:1.三维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标志是什么? 第二章:SolidWorks基础(1学时)SolidWorks的安装;SolidWorks特点;界面介绍;基本术语和概念;用户化定制;利用SolidWorks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文件管理。

本章重点、难点: 用户化定制;设计树与属性树;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使学生对SolidWorks软件熟悉,并可以进行草图设计和用户化定制。

思考题:用户化定制有哪些内容?

第三章:绘制草图(1学时)

介绍草图绘制步骤,绘制工具,几何关系,参考几何体,3D草图绘制; 本章重点、难点:几何关系;参考几何体;3D草图绘制;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使学生对SolidWorks软件熟悉,并可以进行草图设计。

第四章:SolidWorks的特征造型技术(4学时)

SolidWorks的重要特征造型技术包括:拉伸、圆角、倒角、拔模、旋转与凸台、放样、扫描、抽壳、圆顶、加强筋等以及曲面建模技术。本章重点、难点: 放样特征和扫描特征的建立方法;筋特征的建立。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各种零件特征的建立。

思考题: 1.如何在建立特征的过程中表达设计意图?

2.放样特征和扫描特征的设计步骤? 第五章:零件编辑(1学时)

FeatureManager设计树;编辑定义;特征属性;特征管理;父子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 利用FeatureManager设计树对零件特征进行编辑和管理。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利用FeatureManager设计树进行特征属性的编辑和管理。

思考题: 1.零件特征属性有哪些?

2.如何理解设计中的父子关系? 第六章:装配体设计(4学时)

装配体设计方法(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装配体的配合,零部件之间的约束关系,装配体操作,装配体配置,爆炸装配体视图,干涉检查。

本章重点、难点: 自底向上的装配体设计;装配体的配合关系如何确定;装配体的爆炸图。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利用已有零件进行装配,并生成爆炸图。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装配体设计顺序? 2.装配过程中配合关系的确定?

3.在装配体的爆炸图生成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七章:库特征(1学时)

库特征的建立和作用,将库特征添加到零件,库特征的编辑,调色板特征。本章重点、难点:库特征的建立和编辑;调色板特征。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建立库特征和调色板特征。

思考题:1.库特征的作用;

2.调色板特征与库特征的区别。第八章:工程图设计(2学时)

工程图设置,标准工程图,派生工程图,视图编辑,出详图,工程图中的尺寸标注,工程图打印。材料明细表及零件序号。

本章重点、难点:工程图的设置和生成;工程图中的尺寸标注;材料明细表的生成。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利用已有零件进行工程图的生成,并完善成为生产用图纸。

思考题:1.如何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工程图?

2.如何生成材料明细表。第九章:钣金设计(1学时)

钣金特征,钣金零件设计,钣金特征编辑,钣金成型工具,工程图。本章重点、难点:钣金特征的设计和编辑。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进行钣金零件的设计和工程图的生成。

思考题:1.钣金选项的设定有哪些内容?

2.钣金成型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第十章:焊接(1学时)

焊接类型,编辑焊接零件,在装配体零部件之间焊缝,添加焊接符号。本章重点、难点:在装配体零部件之间焊缝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编辑焊接零件并会在装配体零部件之间焊缝。

思考题:在装配体零部件之间添加焊缝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第十一章:输入和输出(0.5学时)

各种类型文件的输入和输出,即SolidWorks与其他CAD软件的兼容性问题。本章重点、难点:DWG文件的输入输出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例制作,使学生会进行各种类型文件的输入和输出。

思考题:输入和输出功能在现实设计中有何好处?

第十章:OLE对象链接和嵌入(0.5学时)链接和嵌入对象,输入和输出文件类型。

本章重点、难点:SolidWorks软件和其他Windows软件的对象链接和嵌入。

建议教学方法:通过课件讲授和软件实际操作,尤其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会进行对象的链接和嵌入。

思考题:对象链接和嵌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课程实验教学

本课程实验学时共18学时,共设9个实验,分别如下: 实验一

SolidWorks入门(2学时)会进行SolidWorks的安装;会使用SolidWorks自带的教程;熟悉SolidWorks的界面和简单操作;SolidWorks的用户化定制;会进行草图绘制。

实验二

简单零件特征造型技术(2学时)

利用实例,掌握利用SolidWorks完成拉伸、圆角、倒角、拔模、旋转与凸台、抽壳、圆顶、加强筋等特征。

实验三

高级零件建模技术(2学时)

掌握放样、扫描、螺旋线、曲面建模技术,并学习零件的编辑技术。实验四

基本装配技术(2学时)

利用实例学习SolidWorks的装配过程,理解装配过程中的配合关系的确定。掌握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装配方法。

实验五

高级装配技术(2学时)

在装配过程中生成零件;装配体的配置;爆炸装配视体图;装配体编辑。实验六

工程图设计(2学时)

工程视图的生成过程;工程图模板的建立;标准工程视图;派生的工程视图;视图的操纵、对齐和显示、区域剖面线。

实验七

工程图中的尺寸标注(2学时)

尺寸选项;尺寸选项的修改;各种尺寸标注;文字的生成和修改。材料明细表的生成和修改。实验八

钣金零件的建模(2学时)

钣金特征;设计钣金零件;编辑钣金特征;使用钣金成型工具;生成钣金零件的工程图。实验九

焊接、库特征和对象链接和嵌入(2学时)

焊接类型;添加焊缝;编辑焊接零部件;建立和编辑库特征;SolidWorks和其它Windows程序的链接和嵌入。

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课程的考核以上机操作为主,主要是考核学生利用SolidWorks进行零件设计、装配设计和工程图设计的实际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利用SolidWorks进行机械设计。

附:本课程建议使用教材,实验指导书及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SolidWorks2001精通和提高》赵汝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SolidWorks2001中文版实用技术精粹》邢启恩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机械CAD技术基础》 童秉枢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8:再制造技术课程大纲

1 再制造技术是绿色制造的组成部分

绿色制造是指运用再制造技术、环保型制造技术和节省资源型制造技术, 生产出来的即环保节能, 又节省资源以及易于回收利用的绿色产品。绿色制造即体现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也是关键、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支撑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绿色制造涵盖了绿色产品设计 (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 和绿色制造系统的内容, 解决了废弃产品处理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推动了再制造产业的形成和报废产品回收处理的问题。它包括了干式切削加工技术、净成形制造技术、快速成型加工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和再制造工程技术等绿色制造的关键技术。

同时, 运用再制造技术生产出的再制造产品的性能要求不低于新产品, 因此采用的再制造技术既要适用, 又要有很高的先进性, 以保证再制造产品的应用性能。再制造技术随着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 不断地弃旧纳新或梯次更新, 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这些变化需要再制造技术善于创新, 不断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 以解决产品因性能落后而被淘汰的问题。

2 绿色再制造是再制造发展的必然

产品的再制造性是衡量产品再制造能力的基本指标。是否为绿色再制造, 产品再制造性设计是实现基于再制造的产品多寿命周期的前提条件。面向多寿命周期的产品设计及评价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为再制造性设计建模技术、再制造性指标设计技术和再制造性设计评价技术等。

作为多寿命周期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绿色、先进再制造工程技术重点发展方向是快速再制造成形技术、高效自动化拆装技术和绿色清洗技术等。

表面工程技术是是再制造的重要技术支撑, 其重点发展方向为纳米表面工程技术、自动化表面技术和绿色表面技术等。

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是实现再制造产品性能优于或等同于新产品的重要保证, 也是产品多寿命周期的关键技术。其重点发展方向为再制造毛坯剩余寿命评估技术、再制造过程在线质量监控技术和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检测与评价技术等。

再制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管理, 提升再制造的效益和再制造产品的质量。信息化再制造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信息化再制造提升技术、信息化再制造管理技术与方法和虚拟与柔性再制造技术等。

正确评价并应用多寿命周期产品环境技术, 来促进产品多寿命周期中的环境效益。多寿命周期产品环境技术重点发展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影响分析技术和再制造清洗技术等。评价并应用多寿命周期产品环境技术, 来促进产品多寿命周期中的环境效益。

3 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内在联系

运用传统的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 其物流模式是“研制——使用——报废”的开环系统;而运用再制造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 其物流模式是“研制——使用——再生”的闭环系统。站在全寿命生产周期的角度考虑制造是处于上游, 而再制造处于下游。再制造与产品全生命生产周期的关系如图1所示。制造与先进制造的内在联系传统的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 其物流模式是“研制——使用——报废”的而运用再制造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思想, 其物流模式是“研制——使用——再统。站在全寿命生产周期的角度考虑制造是处于上游, 而再制造处于下游。再制生命生产周期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用于再制造生产的多生命生产周期设备的平均使用成本大为降低, 并且随着生命数的增多而下明显降低。用于再制造生产设备的成本平均只占制造生产设备的且再制造生产设备质量不低于原始制造设备 (包括使用寿命) , 因此其单位时间大约也降低到相应数值。如果再考虑环境治理等而减少的社会成本, 其综合社会更为显著。

4 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区别

两者除了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区别以外, 既有共性技术、兼容性技术和互补技术, 还存在以下几点不同。1) 后者的关键技术包括:先进管理技术、先进工艺技术和先进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等;2) 前者的关键技术包括:以微纳米为代表的表面工程技术 (包括如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纳米热喷涂技术、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纳米涂装技术、纳米粘涂技术、纳米薄膜制备技术、金属表面纳米化等) ;高速喷涂技术、热处理修复技术、自修复技术等;3) 原料供应的区别:先进制造新产品以新开采的原始资源为主, 再制造以废旧的可再循环利用的零部件为主;4) 生产及物流方式的区别:新产品生产周期较长, 属于正向物流;再制造产品生产周期较短, 属于逆向物流。

5 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发展方向

再制造与制造受两个市场相互关联的制约, 两者要进行决策的协调机制:1) 生产资源的决策协调、资源分配与生产调度的协调等;2) 引导和协调消费者的购买观念:扩大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有利的差异性, 应该扩大宣传再制造对于环境污染更少、制造成本更低、节约原材料、降低资源和能量消耗, 投入产出比高的积极作用;3) 缩小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不利的差异性:用户可能认为再制造产品的寿命不如新产品的寿命长, 质量也不及新产品的可靠。消费观念上的差异性对再制造产品不利, 如何缩小这些差异性, 让消费者喜欢购买再制造产品, 使之成为信得过的再制造产品是一个新的课题;4) 选择成熟品牌进行再制造,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如何提高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标准公信力, 制定包括各种产品的报废标准、废旧物资回收再制造的通用技术和关键技术标准完善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标准, 并将已认定的技术标准向社会公示, 从而提高再制造产品的技术标准公信力;5) 加强政府对再制造产品的监管力度。严把再制造产品质量关, 引导用户形成购买再制造产品的习惯。按照产品质量法, 使再制造产品在质量、性能、耐用性等方面达到甚至超过新产品的水平。

再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两者之间存在许多互补性、共性和兼容性技术, 运用产品全寿命周期理念, 以面向制造的设计转为面向再制造的设计。从产品生产源头考虑末端产品的再制造, 使政府和制造商制订提高环境和资源的措施和要求。随着再制造生产者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 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投入到自己生产产品的再制造中, 而且因其具有诸多优势 (技术设备、专利等方面) , 使得原设备制造商开展再制造生产经营活动将成为新的生产、发展趋势。

6 结论

进入21世纪后, 节约资源能源和节能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要话题, 再制造作为废旧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而得到广泛关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人们对再制造工程的认识不断深化, 再制造工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 目前再制造工程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进制造与再制造虽然研究内容不同, 但存在着紧密的本质的联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而且内涵深刻。再制造是先进制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先进制造的发展带动了再制造的发展;同时再制造本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与维修工程、表面工程等相关学科密不可分, 由于它的产业化和高科技的自然属性, 有统领和带动这些学科共同发展的积极作用。再制造学科的发展无疑对于先进制造起到了支撑作用, 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再制造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学科体系内涵和相关基础理论及应用实践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反映了大量国内外学者在先进制造、再制造及其关系的前沿的资料和成果。

摘要:先进制造与再制造虽然分属两个学科, 但存在着紧密的本质的联系, 再制造有机地融合于先进制造之中, 而且这种融合将会随着这两个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紧密, 越来越和谐。制造是将原材料加工成产品, 而再制造是将达到报废阶段后的产品, 通过高技术修复与改造, 使其不低于原型产品质量和性能, 可以说再制造启动了设备新的寿命周期。本文主要阐述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结合与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再制造,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徐滨士, 等.再制造与循环经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2]徐滨士, 刘世参, 史佩京.再制造工程和表面工程对循环经济贡献分析[J].中国表面工程, 2009, 19 (1) .

[3]姚巨坤, 时小军, 崔培枝.绿色再制造工业发展综述[J].再生资源研究, 2007, 5.

[4]田欣利, 再制造与先进制造的融合及其相关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我想_小学作文下一篇:黄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