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2024-06-24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共9篇)

篇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这个季节的风吹刮在高空里,可以看到云堆飘移,却不见树叶摇动。

那个晚上我不是让鸟叫醒的。我刚好在那个时候,睡醒了。

这时一只鸟叫了。

“呱。”

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鸟,声音粗哑,却很有穿透力。停了会儿,又“呱”、“呱”两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黑黑的,只有一只鸟在叫。

我有点怕,从没听过这样大声的鸟叫。

过了一阵,鸟叫又突然从西边响起,离得很近,听声音好像就在斜对面韩三家的房顶上。鸟叫的时候,整个村子回荡着鸟声,不叫时便啥声音都没有了,连空气都没有了。

我在第七声鸟叫之后,悄悄地爬下草垛。我不敢再听下一声,好像每一声鸟叫都刺进我的身体里,浑身的每块肉每根骨头都被鸟叫惊醒。我更担心鸟飞过来落到草垛上。

我顺着草垛轻轻滑落到棚沿上,抱着一根伸出来的椽头吊了下来。我顺着墙根摸到家,房子里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清清楚楚。我脱掉衣服,在顶西边的炕角上悄悄睡下。

这时鸟又叫了一声。像从我们屋前的树上叫的,声音刺破窗户,整个地撞进屋子里。我赶紧蒙住头。

没有一个人被惊醒。

之后鸟再没叫,可能飞走了。过了好大一阵,我掀开蒙在头上的被子,房子里突然亮了一些。月亮出来了,月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我侧过身,清晰地看见枕在炕沿上的一排人头。有的侧着,有的仰着,全都熟睡着。

我突然孤独害怕起来,觉得我不认识他们。

第二天中午,我说,昨晚上一只鸟叫得声音很大,太吓人了。家里人都望着我。一家人的嘴忙着嚼东西,没人吭声。只有母亲说了句:你又做梦了吧。我说不是梦,我确实听见了,鸟总共叫了八声。最后飞走了。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

不知太平渠还有谁在那个晚上听到鸟叫了。

那只是一只鸟的叫声。我想。那只鸟或许睡不着,独自在黑暗的天空中漫飞,后来飞到太平渠上空,叫了几声。

它把孤独和寂寞叫出来了。我一声没吭。

更多的鸟在更多的地方,在树上,在屋顶,在天空下,它们不住地叫。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的。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觉,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

那年秋天,鸟在天空聚会,黑压压一片,不知有几千几万只。鸟群的影子遮挡住阳光,整个村子笼罩在阴暗中。鸟粪像雨点一样洒落下来,打在人的脸上、身上,打在树木和屋顶上。到处是斑斑驳驳的白点。人有些慌了,以为要出啥事。许多人聚到一起,胡乱地猜测着。后来全村人聚到一起,谁也不敢单独呆在家里。鸟在天上乱叫,人在地下胡说。谁也听不懂谁。

这样持续了约摸一小时,鸟群散去,阳光重又照进村子。人抬头看天,一只鸟也没有了。鸟不知散落到了哪里,天空腾空了。人看了半天,看见一只鸟从西边天空孤孤地飞过来,在刚才鸟群盘旋的地方转了几圈,叫了几声,又朝西边飞走了。

可能是只来迟了没赶上聚会的鸟。

还有一次,一群乌鸦聚到村东头开会,至少有几十只,大部分落在路边的老榆树上,树上落不下的,黑黑地站在地上、埂子上和路上。人都知道乌鸦一开会,村里就会死人,但谁都不知道谁家人会死。整个西边的村庄空掉了,人都拥到了村东边,人和乌鸦离得很近,顶多有一条马路宽的距离。那边,乌鸦黑乎乎地站了一树一地;这边,人群黑压压地站了一渠一路。乌鸦呱呱地乱叫,人群一声不吭,像极有教养的旁听者,似乎要从乌鸦聚会中听到有关自家的秘密和内容。

只有王占从人群中走出来,举着个枝条,喊叫着朝乌鸦群走过去。老榆树旁是他家的麦地。他怕乌鸦踩坏麦子。他挥着枝条边走边“啊啊”地喊,听上去像是另一只乌鸦在叫,都快走到跟前了,却没有一只乌鸦飞起来,好像乌鸦没看见似的。五占害怕了,树条举在手里,愣愣地站了半天,掉头跑回到人群里。

正在这时,“咔嚓”一声,老榆树的一个横枝被压断了,几百只乌鸦齐齐摔下来,机灵点的掉到半空飞起来,更多的掉在地上,或在半空乌鸦碰着乌鸦,惹得人群一阵哄笑。还有一保摔断了翅膀,鸦群飞走后那只乌鸦孤零零地站在树下,望望天空,又望望人群。

全村人朝那只乌鸦围了过去。

那年村里没有死人。那棵老榆树死掉了。乌鸦飞走后树上光秃秃的,所有树叶都被乌鸦踏落了。第二年春天,也没再长出叶子。

“你听见那天晚上有只鸟叫了?是只很大的鸟,一共叫了八声。”

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想找到一个在那天晚上听到鸟叫的人。

我最终没有找到另一个听见鸟叫的人。以后许多年,我忙于长大自己,已经淡忘了那只鸟的事。它像童年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被推远了。可是,在我快40岁的时候,不知怎的,又突然想起那几声鸟叫来。有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张几下嘴,想叫出那种声音,又觉得那不是鸟叫。也许我记错了。也许,只是一个梦,根本没有那个夜晚,没有草垛上独睡的我,没有那几声鸟叫。

现在,这一切了无凭据。那个牛圈不在了。高出树梢屋顶的那垛草早被牛吃掉,圈棚倒塌,曾经把一个人举到高处的那些东西消失了。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

(选自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略有删改)

11.极普通的几声鸟叫,为什么“我”一直不能忘怀?“鸟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2.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3分)

(2)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3分)

13.文中两次写到群鸟聚会,有人认为这削弱了一只鸟叫的穿透力,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写这两次群鸟聚会,意义重大,不可删去。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具体理由。(6分)

14.“我”听到了鸟叫,其他人却没听到,这一情节在文中反复出现,耐人寻味,富含哲理。请结合文本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

篇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这是我与向居士十年后的第一次会晤。

十年前,想都没有想过她现在能拥有“居士”的身份。那时,她同我们这些无所事事的人一样,满身挡不住的灿烂千阳,根本不用上班,只在家里给报纸写专栏,给杂志当栏目主持,给各类刊物撰稿,似乎那时她总有写不完的故事。闲暇之余,我们也去KTV,或泡泡吧,手里握一杯咖啡,或加半片柠檬的红茶,谈谈那时的卫慧,讲讲后来的木子美,当然什么安妮宝贝,芙蓉姐姐都是被我们的孤独烟蒂踩在地上熄灭的话题。我们骨子里热爱纯文艺的生活从不允许残渣余孽浸入。

只是忽然有一天,她从写作界的朋友圈消失了。

有人说她跟随一位修行的阿妈去了文殊院,也有人告诉我,她去塔公草原的寺院做了义工,还有人说她与一位出家的台湾少年去了印度。当然,后来媒体证实的消息是她去了澳大利亚。

十年后,我见到的她已经是一位正宗的居士了。开门的瞬间,只见她素面朝天的脸上宛若葵花般绽放,我伸出去的手还未与她相握,她却双手合十,从容地轻盈转身将我迎到客厅。她让我先坐一会儿,便忙着去厨房为我沏茶。我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外文杂志翻阅起来。一页,两页,三页,很多页都被我翻过去了,她的茶还没来。我站起身,张望着落地窗外繁茂的树木,树上的蝉把季节叫得伤痕累累,心想这人怎么沏杯茶需要这么慢的时间?想来想去,实在等不及了,径直朝宽敞明亮的厨窗走去。只见那英国式的小茶壶升腾着白茫茫的雾气,她人却在距厨窗不远的花园里弄着她的花草。

其实,那不单是花草。

几个透明的高脚杯里盛着晶莹剔透的冰糖。每一个瘦长型的高脚杯里都插有一枝粉嘟嘟的康乃馨。它们像是展品整齐划一地被陈列在漂亮的厨窗里。她是在等待客人来光顾这道美食风景?仔细看,那些长有翅膀排成长龙的蚂蚁已经沿着那些高脚杯,穿越围墙这道地理等高线,三三两两地运载着向居士馈赠它们的礼物归家了。

我脱口而出:“这么多蚂蚁啊,赶快让它们离开吧!”

向居士一边熬煮茶水,一边回头轻描谈写地对我说,蚂蚁来了,自然会走,我不会伤害它们,也不会赶走它们,就当它们是我养起来的蚂蚁居士吧!

我肃然而立。原来对待如此微不足道的生命,她也竟然如此用心与尊重。我不知道她这些年在国外都经历了什么,只是看着那渐行渐远的蚂蚁,恍然明白了什么。

是的,蚂蚁来了,自然会走。换言之,在向居士家里,蚂蚁走了,自然会来。对于向居士,这是再自然不过的生活常态了。可就是这一小点不易让人察觉的生活常态,却验证了一个人的生命体悟,也验证了太多人沉溺在目眩神迷的五欲六尘,早已失去了关注生命的能力。比起曾经年华似水的葱郁风光,如今的向居士,朴实,却厚重;简单,却自在;安静,却仁爱。

或许,我们都该停下匆匆的脚步,问一问身边的蚂蚁——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茫茫人生路,你究竟又该何去何从?而答案,或许就在一只蚂蚁满足的生活里,缓慢且又独自空旷。

选自(《辽宁青年》20xx年第二期)

注:凌仕江(1975~),中国作协会员,四川荣县人,军旅作家。

1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安妮宝贝,芙蓉姐姐都是被我们的孤独烟蒂踩在地上熄灭的话题”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我和向居士当年热爱纯文艺,鄙视市侩文艺。

B.“树上的蝉把季节叫得伤痕累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向居士冷落自己的不满。

C.我对蚂蚁的厌恶与向居士对蚂蚁的用心与尊重,表面时隔十年之后,我们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D.向居士从写作界的朋友圈消失十年之后回来成为一位正宗的居士,说明她这十年当中是潜行念佛去了。

E.这篇文章语言通俗而优美,从我拜访向居士写起,通过等待主人热茶时的偶然发现引出关于生命的话题,结尾蕴含哲理,令人深思。

16.文章开头一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5分)

17.文中作者说:“我不知道她这些年在国外都经历了什么,只是看着那渐行渐远的蚂蚁,恍然明白了什么。”请问“我”明白了什么?(4分)

篇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品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优秀散文典范作品的过程中, 感受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丰富意境, 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领悟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体味大自然与人生的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 陶冶情操, 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提高文学与道德的修养。

一、整体阅读, 理清文章的思想脉络

作者总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这是表达观点的一种外在形式, 而作者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 遵循的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只要把握住作者的思路, 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找作者借以文字所要表达出的感情或观点, 对文章也就有了大概的理解。所以, 散文阅读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 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在课前通过对作者的了解, 让学生知道朱自清是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经历了艰难曲折, 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因此, 文中也就有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开头。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文中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抓住这一点, 再去阅读, 找到心里颇不宁静到淡淡的月光下, 有淡淡的忧愁到沉浸在美景中, 有淡淡的喜悦到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到惦记江南的行文脉络, 理解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穿透语言, 凸显文中深潜的语言盲点

日本学者浜田正秀说:“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 半是精神与感情的代名词, 它是介于事物同精神之间的一种媒介体。”散文是一种有洁癖的文体。如何穿透语言的壁垒抵达核心, 首先得抓住诗话语言, 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优美语句, 这样也契合高考考纲中对重要语句理解能力的培养。诗话语言包括优美的用词、诗句的引用和妙用修辞的句子。例如, 在教学《听听那冷雨时》时, 就可以紧扣一些叠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诉诸视觉, 同时也录下了风雨的声响, “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富有听觉的刺激力;《乡土情结》中众多引用的诗句;《荷塘月色》中的“微风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的运用尽显其妙。其次, 解读有哲理性的句子, 《我的四季》《直面苦难》《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也不乏哲理性语句。其他还有一些陌生化处理的句子、中心句、结构上起作用的句子等等也是解读对象。洪镇涛先生认为, 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及运用语言就印证了这一点, 散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从某个层面说就是“学习语言”。

三、课题教学, 表达散文诗意般的情感

散文精美的语言应该经由教师或者学生的口中表现出来。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深刻揣测散文情感, 学生也应该在学习前进行认真预习。在课堂上要么师生用心、用情朗诵倾听, 要么提问学生在预习后对课文情感最基本的了解, 然后综合起来全面深刻把握散文中蕴藏的情感。例如, 《陈情表》这篇散文中, 如泣如诉地讲述了作者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感情。在朗诵中, 教师或者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在当时情境下为难的李密, 身临其境地朗诵这篇散文, 用情、用心近距离体会李密万般难全的怖惧之情。“臣欲奉诏奔驰……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第一段我们体会出关键词——凄苦, 悲凉;第二段感激与恳切之情;第三段真挚与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和期待。在学完本课散文之后,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名句,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深化对文章的认识。经过这样的学习, 师生都会对散文作者抒发的感情留下深刻印象并进行扩展, 达到深层次理解。

四、逆向推进, 赏析散文语言表现方式

阅读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通过散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作文能力。所以, 在散文教学中要结合写作方面的训练。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某些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作者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 及时地进行评价, 与学生仪器评点他们作文, 获取写作的经验。在逆向推进的过程中, 不妨采用这样的方法: (1) 诵读。学生要大声地朗读、轻读;教师也可范读, 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自由朗读也可以用比赛的形式阅读。通过这样的诵读, 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 进而对作者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2) 开展比较阅读。这种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 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探究中。比较阅读又可分为类比与对比,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用于相近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的教学中。例如, 在教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与雨果《巴尔扎克葬词》时, 既可以类比同是悼词的特点与文中的修辞方法, 也可以对比其他方面的不同。

总之,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教学中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选择作品时可以按作品、按时代、按作家、按题材、按文体等分类组合, 由此及彼, 由点到面, 由分到合, 循序渐进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 2011 (6) .

[2]陈云波.论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教育, 2009 (1) .

篇4: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关键词:文学作品;共性;明“象”;表“情”;品“言”;明“理”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79-2

诗歌、散文和小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高考命题中最常涉及到的文学类文本,三者文体不同,古今各异,却有很多共性。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诗歌、散文和小说文体的各自特点,凸显各自的个性,却忽视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共性。抓住诗歌、散文和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共性,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从根本上认清文学作品的本质,把相关概念理解透彻,可达到一通百通之效。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从内容、情感和语言三方面把握。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容”,“语言”是隐性,暗含在文本中,“文本意义”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因此,诗歌、散文和小说这三种文学体裁的教学和阅读应着眼于“感知内容,体验情感,品味语言”,具体从四个方面入手:明“象”,表“情”,品“言”,明“理”。

一、明“象”

“象”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是“情”与“理”的载体,读懂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楚作品中的“象”。

人之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及相关的内容,即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相关的描写。抓住这些描写,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文章主旨。

物之象指具体的物品,物包含的范围很广,不仅指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还有自然界的各种物体。这些物往往被赋予一定的含义,对于丰富文章内涵,表现文章主旨有很大作用。江苏省高考试题《溜索》中写到的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都有其深刻意义,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象牛那样软弱畏缩,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取向和文章的深刻意蕴。

景之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诗歌、散文中都有所体现,不同文体“景”在文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特别是诗歌和写景抒情的散文,景之象是解读文章的重点。《荷塘月色》以写景为主,描写了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我们通过景体味作者“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心历路程,感受作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境。抓住了景,便抓住了情。

事之象是文学作品主要构成部分,人、物、景都融汇于事之象中。抓住文学作品中的“事”,理清文章的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表明的道理可以从中推断出来。

“明‘象”即读懂文学作品的内容,是言“情”,品“言”,明“理”的基础。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曾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由此可知,“象”是“意”的载体,文学作品通过“象”来表情达意的,抓不住“象”,“情”和“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表“情”

1.自然情。

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文学不可或缺的话题。自然情可分为三类: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对人类征服自然以及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的批判情感。《西地平线上》让我们感受到戈壁沙漠的大美。

2.人类情。

亲情、爱情、友情等等都是人类情,这些情感是人与人在不同情境中交往而产生的,有好坏之分。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抒写了对亡妻的怀念,凄哀至极,感人肺腑!人类情也包括个人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感,消极颓废的悲观情感。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慨叹壮志空怀之悲,虽有远大抱负却不被重用,虚掷年华、无所作为,不被人同情和理解。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赫然伫立在我们面前。

3.社会情。

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除了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还应表达对社会的情感,这是作家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社会情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等。社会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在解析文学作品时,除了要读懂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情,还要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文章的主旨由情上升到理的高度。

三、品“言”

言是指语言本身,语言的表现形式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表达技巧、写作手法,也可以表述为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等。品“言”就是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这些方法归结为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是作者为了表述特定的内容所使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是构成文章的一种特定的形式要素。通俗地说就是作者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方法形成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不同文学体裁的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诗歌侧重于描写、抒情,散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兼而有之,小说则侧重于记叙和描写。

表现手法亦可表述为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对表达方式的进一步提高,是更高层次的、更为细致的语言艺术技巧。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要有文采必须有一定的技巧,这些技巧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平时教学的重点。

四、明“理”

《尚书·尧典》讲到“诗言志”,“志”指的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要表达的“理”,即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理”是“情”的升华,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终极目标。“理”由“象”生,理解作品要表达的“理”,关键要抓住文中的“象”,作者在设置文章每一个情节时都是有其用意的,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象”分为人、物、景、事,我们探寻“理”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社会之人。

人物形象,是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得出人物性格。这是浅层次的,还要进一步分析“社会之人”。“社会之人”即人物的典型意义、社会意义。《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厌恶祥林嫂寡妇的身份,祭祀不让她沾手,甚至骂她是“谬种”,鲁四老爷的冷漠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上升到社会高度,鲁四老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元凶,至此鲁四老爷的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了。

2.社会之景。

分析景物的社会意义,先概括出景物的内容和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纳出景物的象征意义。《祝福》多次写到雪景,借雪景的描写渲染凄凉的氛围,衬托祥林嫂的无辜与不幸,抨击社会的冷酷无情,进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分析景物,更要关注景物的社会意义。

3.社会之物。

社会之物包括物件特点以及物件典型意义。典型意义即物品的社会意义。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是封建迷信中能治痨病的药引子,暗指当时的人愚昧无知,不支持和理解革命工作者,揭示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有象征意义。

4.社会之事。

社会之事指事件社会意义。在分析事件的社会意义时,要逐层分析,先事件本身的意义,再归纳事件的典型意义。鲁迅《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其本身意义是国家弱小会受到歧视,典型意义是“国富民强,国贫民弱”。

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要弄清人、景、物、事的本身意义,更要联系社会现实,寻找其典型意义,上升到“理”的高度。

篇5: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我的家乡八个家,而是指所有的草原。草原上生长着青草,青草养育着牛羊,牛羊繁衍着自己的后代。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是伟大草原母亲的恩赐吗?

山和石头是男人的象征。但当山峰披上了青草绿树的盛装,所有的阳刚就被隐藏起来了。或者说被滚滚绿色淹没了,融化了。山上是珍珠一样散落着吃草的牛羊,谷底里流淌着一缕清水,空气凝滞不动,松林静止。这时候,山的冷俊已经被漫天而来的阴柔所替代。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在这里,在起伏不定的高山草原上,任何的雄心最终都将被母性的气氛笼罩和吸纳。

逶迤的祁连山本来就是一匹狂奔的彩虹马,它不需要骑手,更不需要驾驭。它需要的只是跟随。在城市忙碌的人群中,我是行动最慢的那一个。草原母亲早已把她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注入了我的身体里。我常常看着身边匆匆而过的人流,体会着他们被生活打磨的疼痛。那样的日子里,单身独居的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想起巴图。

但我的确不知道,巴图是什么时候像一匹小公马一样闯入我心房的。我只记得巴图是扛着一卷青羊皮褥子来到学校的,他的头发自然地垂落在后脑勺上,风一吹就显出乱纷纷的样子,像一匹被山里树枝挂乱了鬃毛的马。巴图的眼睛像两枚贴在胖乎乎圆脸上的柳树叶,细长却有神。小个子的巴图就这样穿着袍子来到了学校,送他来学校的白胡子老人是他的阿瓦。没想到,巴图竟然和我坐在了同一张桌子上。脸上写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阴郁。他送给我二颗酥油糌粑,虎皮小口袋就挂在他脖子上。后来我才知道,巴图是一个没有阿扎阿妈的孩子,是一只母羊的乳汁喂养了他。在他懂事的时候,阿瓦告诉了他一切。

巴图的眼睛告诉我,他怀念自己没有见过面的母亲。他心里装着沉甸甸的阴愁,所有的语言都乌云一样藏在他幼小的心里。那一天巴图和我坐在小河边的草地上,他说,看见小羊羔奔向母羊时他就想哭,看见邻居欧拉在他阿妈怀里睡眠着他就想哭。说完这两句话,我发现巴图眼睛里涌起的潮水已经溢了出来。他用一双迷朦的小眼睛望着我,我从他的眼里看到了等待祈求,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苦盼。我那颗少女的心突然就热了。我敞开胸怀,一把将泪流满面的巴图揽入怀中。巴图的两只小手从背后将我牢牢抱住,头抵在我胸前由啜泣而嚎啕大哭。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巴图揭开了我的袍襟,我惊悚慌乱。就在这时候我听见巴图哽咽着说,我的阿拉旦好姐姐,我求求你做我的小妈妈吧。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房被打开了,我女性的身体里流淌出了母性的光芒。是巴图叩开了我喊醒了我,在我们不长的牧区校园生活中,我暗暗地又认真地做着巴图的小妈妈。

后来,巴图又回到草原母亲的怀抱里去。我小小的怀抱已经不能慰藉一个草原男子汉的身心,我们没有告别,我知道我们都是草原的儿女。

我在心中长久地记住了巴图这个名字,直到现在。

一个女人离开草原的脚步是艰难的。当我从遥远的八个家来到红湾寺这个裕固族唯一的小城的时候,虽然抬头就能看见青山绿草,低头就能捧起清水洗脸,但我却逃避不开对八个家草原的思念和怀想。我总是一个人悄悄离开简陋的校园,穿过一片小树林来到隆畅河边坐在石头上,面向八个家草原的方向张望,眼里充满一个少女莫名的忧伤。

那种时候,我内心的空虚像天空一样巨大。我的目光翻越崇山峻岭看见制褐子的阿扎山坡上放羊的阿姐和卧在坡上的帐篷。黄昏时我似乎看见羊群正在走向羊圈,奶茶和羊肉的香味正飘出帐篷。那是我最最难忘的少女时光。草地牛羊雪山森林这些组合我身体的部位是那么亲切温柔,那么牢靠真实,使我无时不在怀念和梦想。每天夜里草原都走进我梦里来拥抱我睡眠。城里人并不多,但我却感到特别的拥挤和压抑,当每一次孤独向我袭来的时候,我都会更加深切地思念八个家草原的空旷和辽远。

后来我又离开了红湾寺,到更为遥远的地方去闯荡,草原的母性就装进了我的身体里。我用女性的身体接纳着外界对我的关爱,也用我的身体奉献着我的爱。我在三十年匆匆忙忙的人生旅程中,完成了从一个草原少女向一个属于草原的女人过渡。这个过程艰辛而完满,充满了漫长的忧伤和短暂的快乐。

我的阿妈姐姐、和我从小一起放牧的姐妹,你们这些我至亲至爱的人们、我的美丽富饶的八个家草原,你的女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问一声,你们过得还好吗?!我真的希望能听到你们清楚的回答:哑——

【注】阿拉旦·淖尔,女,裕固族,中国作协会员。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得0分)

A.文中“高山草原是不需要英雄的地方,这里是所有失败英雄的后方”一句不是说高山草原缺乏阳刚之气,更多的是说草原有一种阴柔之美,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B.“我”与巴图之间发生的故事,既唤起了“我”的母性意识,让作为草原儿女的“我”坚定地认为草原是母性的,也使得“我”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

C.文中的“我”有着草原儿女的博大胸怀,能够用纯洁的心灵去抚慰别人的伤痛;后来离开草原,去远方构筑自己理想的“牧场”,用自己的真诚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

D.作者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为追求新生活而毅然走出草原,到遥远的地方去闯荡;一方面又禁不住时时回忆、思念自己的家乡八个家,这也暗示了作者在外闯荡的艰辛。

E.文章用语言质朴而优美,传达出细腻而丰富的感情。比如第三段,作者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出草原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以此表达出浓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0.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1.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这样写的好处。(4分)

篇6: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

一课时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 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 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

(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4、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5、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篇7: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

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解释词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技巧: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篇8: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散文阅读对提高高中生的语言知识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希望更多的高中学校开展散文阅读课程。而已经开展散文阅读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上述建议并进行改善,进而使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散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类文章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但是,散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此篇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困境,突破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2]梁先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0).

篇9: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困境;突破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在各个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散文阅读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但是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的开展也有许多的问题,学校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散文阅读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散文阅读对提高高中生的语言知识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希望更多的高中学校开展散文阅读课程。而已经开展散文阅读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上述建议并进行改善,进而使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2]梁先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0).

[3]刘洁清.用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质量[J].成功(教育版),2013(4).

上一篇:真理的名言名句下一篇:看大国崛起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