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与文化

2024-04-26

价值观与文化(通用6篇)

篇1:价值观与文化

文化的力量与人生的价值观

在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展望问题上,余秋雨先生表达了信心和担忧,关于担忧提到了重大自然灾难,尤其是“网络暴民”。虽某些细微处我存有个人之想法,但是对于网络的鱼龙混杂,对于负面信息的夸大和煽动,我能体会到先生的担忧。在特定的年代,社会和时代也许就像钻石有诸多切面,作为个体的人,谁也无法说自己能看到每一个切面,及时一个切面都无法保证看到了全部。所以,能抓住把握人类道德和自热美好的根本与精髓者就是值得钦佩了。然而下一个问题会是,这根本与精髓又是什么,只能去悟吗?我相信是寻找与实现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最终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文化有好有坏,既有积极的文化也有消极的文化,文化是个博大的精深的概念,研究“文化”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中国文明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文明,我们应该秉承和发扬中国文明的精髓,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坦荡的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华民族。我们主张发展大爱文化、法治文化、理性文化和创新文化。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发展正确的文化模式关系着世界发展的趋势、人类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生活发展的趋势。

随着余秋雨先生讲座的脉络,让我见识和领略了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体味和感受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正视和忧思了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我由衷的为中国文化而骄傲和自豪,为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安宁赞叹,同时也深深的为大师的品格和精深而折服和敬佩。作为一名执法人员,我认为应当做一个博爱的人、遵纪守法的人、有思想和深度的人、有进取创新精神的人,为开展今后的城管执法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篇2:价值观与文化

1.1.1链家地产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核心价值观:客户至上、诚实可信、团队作战、拼搏进取

1.1.2“客户至上”——我们知道链家的存在对于有房地产需求的客户来讲,意味着起码有一家服务商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

着装、礼貌用语、行为举止等职业素养符合公司要求; 客户询问专业知识,能给予准确的回答;

对客户/业主定期回访维护。客户有不满能有效平息,确保客户对于服务的整体满意度。

1.1.3“诚实可信”——我们可以没有聪明的脑袋、漂亮的脸蛋、绚丽的背景,但是我们诚实,我们让人信任。

对客户如实告知房源信息; 对同事、上级、公司如实传递信息; 对客户/同事不作不当承诺,承诺必做到

1.1.4“团队作战”——我们正是因为自认在竞争中很弱小才走到一起,我们只能彼此依靠、彼此关照才能强大。

尊重他人,团队利益为先; 积极正向,不抱怨;

帮助他人,合作作业。坦然面对竞争。

1.1.5“拼搏进取”——我们不掌控任何稀缺资源,唯有比别人更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对目标坚定执着,不惧困难努力完成活动量。1.2链家地产的愿景

愿景: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让不动产服务业走进殿堂。1.3链家地产的使命(理解就好)

对社会:链家建立一个有远大抱负,操守自律,用于创新,智慧管理的现代服务品牌。对房地产交易客户:链家有能力并且渴望具备能力去给客户提供愉悦的不动产服务。对房地产经纪行业:链家将提供海量、准确、标准、有深度、使用便捷的不动产资讯。

对房地产经纪人:链家帮助和鼓励经纪人用美好人性(诚实\正直\友善)来共同创造创造和分享属于平凡人的尊严和非凡成就。1.4链家互助金

1.4.1互助金的筹集与管理 互助金的来源

员工互助金主要是由公司拨款和员工缴纳构成。具体来源:公司拨款支持、会员个人缴费、互助金利息或其他各种形式的收益、社会(个人)捐赠、每月公司的各项罚没款及其他。互助金的账户

各分公司互助金需建立专用账户,公司拨款、会员缴费、社会(个人)捐赠和获得扶助均建卡立帐,可随时查询。

互助金的公司拨款额度

各分公司按照各自管理规定中约定时间,按照上月互助金员工实际缴纳部分增加额度的100%,向互助金账户内拨款。互助金个人缴费

一级城市会员缴费标准:职能主管级别(含)以上、运营店经理(含)级别以上人员为50元/人/月;其他人员缴费额度为20元/人/月;

二级城市缴纳标准:职能主管级别(含)以上、运营店经理(含)级别以上人员不得低于20元/人/月;其他人员缴费额度不得低于10元/人/月;

各分公司可结合实际情况对会员缴费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但在调整前需在分公司内部进行缴费标准调研后报批集团社会责任本部,经集团最终审定方可按新标准执行。

会员缴费方式:由各分公司负责薪资发放部门,从会员每月工资中代为扣缴,统一划拨到互助金专用帐户。1.4.2互助金的救助办法 互助金的救助范围

救助对象:仅为员工本人、父母、配偶、子女、公婆及岳父母; 救助范围:

疾病方面:癌症(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重大器官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终末期肾病(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肢体缺失、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良性脑肿瘤(脑膜瘤)、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脑炎后遗症或脑膜炎后遗症、深度昏迷、失聪、失明、瘫痪、心脏瓣膜手术、严重阿尔茨海默病、严重脑损伤、严重帕金森病、严重烧伤、严重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运动神经元病、语言能力丧失、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主动脉手术、终末期肺病、严重多发性硬化、严重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重症肌无力、严重克隆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因输血或其他意外导致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脑梗(对应受损级别0.3)、互助金理事会集体认定其他疾病; 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包括员工或其亲属(见本章程第四章第一条)遭受包括大面积严重地震、洪水、海啸、雷灾、瘟疫、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得人身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 若会员或其亲属发生不在救助范围内,但仍对会员或其家庭影响重大的事件,会员或其家属也可以提出救助申请,集团理事会将就具体情况作出是否使用基金,使用额度大小的决定。互助金的申请和领取

1、各分公司在互助金管理办法中需明确申领互助金所需准备的材料,主要包含但不局限于医院开具的相关证明、费用发票、申请人与受助人身份证、申请人本人银行卡、申请人与受助人关系证明等;

2、申请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导致的财产损失抚恤金需提供:受损照片、当地居委会/村委会/消防队/公安局等单位出示的损失证明;申请人身份证、申请人本人银行卡 1.5链家地产新LOGO 链家地产新LOGO中的“O”与“L”的含义是O”和“L”组成了“金钥匙”的形象,寓意链家将帮助客户轻松开启幸福生活之门,同时O、L即on line首字母,表达传统中介与互联网的融合,寓意链家在线将致力于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更完美的房屋交易体验;

圆点像探照灯一样照亮房产经纪行业、温暖客户的心,表达了LOGO以链家地产英文名称“HOMELINK”为视觉元素,简洁大气、识别度高,具有现代气息;

绿色代表行业和链家的生生不息;黄色代表活力和温暖,以及对客户的关照和关注,更贴近消费者;表达链家对国际化的畅想,以国际行业标准要求自身,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置业顾问服务。一直致力于建立房地产经纪行业服务标准,领导和推动行业进步,也寓意着链家无限的发展空间。1.6爱心图书馆 活动目的及背景:

“长征路上的爱心图书馆”二手图书募捐活动,由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链家地产以及全球最大的公益组织——中国狮子联会共同发起。通过号召城市爱心人士向长征路上的贫困地区儿童们捐献书籍,逐步为这些地区建设图书馆以改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充分将城市人口的学习剩余物资物尽其用,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基础建设。从2011年9月到2012年12月,活动将通过社区内集中募捐和链家地产门店定点募捐的方式,募集35万册图书,建立35所爱心图书馆。活动进程:

“在您身边十万小时”之“长征路上的爱心图书馆”公益活动于2011年9月25日顺利开展,至2012年8月,已宣传覆盖了近200个社区,举办活动近220场。图书募捐数量达到近200000册,学习用品捐赠总数为2000余件。参与活动的义工超过了3000人。

目前,已有100000余册图书经过志愿者筛选分装,配送至十所学校,另外,由链家地产捐赠的50台电脑也已完成配送,并完成十所爱心图书馆的建立。1.7希望小学简介

2006年,链家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宿松县许岭镇链家希望小学建成。

2009年,链家第二所希望小学——内蒙古什巴中心小学开始修建,并于2010年投入使用。2011年,链家第三所希望小学——陕西省山阳县九一链家希望小学开始修建,2012年9月投入使用 2012年,链家第四所希望小学——湖北汪洋链家希望小学开始修建,预计2013初投入使用

2012年社会责任本部发起“爱心小书包”认领活动,为链家第三所希望小学——陕西省山阳县九一链家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去新学期的祝福。1.8分公司发展历程

链家地产2001年11月12日成立,如今除北京外,已在天津、大连、南京、成都、青岛、上海、杭州,开设直营分支机构。(以下年份简单了解就好)2007年4月,天津链家成立

2006年12月 大连链家开业,同日六店齐开;2010年7月31日,大连链家“启航”发布会隆重举行,大连链家正式回归。

篇3:价值观与文化

《Learning to do》源于1996年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四个教育支柱, 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得到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具体实施。《Learning to do》价值观, 从《Learning to do》的角度为切入点, 突出强调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理念, 主题鲜明, 喻意深刻、内涵丰富, 时代感强。它强调的中心价值观是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Learning to do》价值观给我们以新思维, 其核心是尊重人、尊重劳动, 崇尚真理和智慧。这一价值观对我们思考问题应具有一定启迪。我们都很清楚, 在21世纪这个变革的时代里, 既充满了新的机遇, 又面临着各种挑战, 尤其是当这些挑战是来自传统的思维和习惯的时候, 我们自身的变革就更加重要, 特别是价值观的变革更是重中之重。人们常说, 要带动一个真正的变革, 必须首先变革我们自身中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由于全球化创造了一种迅速延展的跨文化交流的环境, 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增加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了更有效和谐地共同生活与工作, 不管一个人生活在何种经济形态下, 价值观是头等重要的。21世纪又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型社会, 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严、尊重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和谐共处, 从而实现世界的和平, 这已是人类思考和行为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提出来, 充分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这一时代精神, 无论是从物质文明建设, 还是从精神文明建设来讲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企业文化价值观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 “‘四个尊重’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尊重。劳动的主体是人, 知识为人所掌握, 创造是人的知识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 人才是勤于劳动和勇于创造的人群。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归根到底就是尊重人。”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 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Learning to do》倡导的价值观就是尊重人、尊重劳动, 并提倡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达到“内化于情感, 外化于行动”, 这与“四个尊重”达到了和谐有机的统一。

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价值观

价值观,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 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 是世界观的核心, 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 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它可以使人们的认识理念形成固化而稳定的思维导向和行为取向。它对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都能打下深深的烙印。而这些烙印可以从多维度体现。具体为:

从价值观是文化的实质和核心及社会主导价值观演变的历程角度影响人们的文化诉求;在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主导趋向, 以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 形成人们的价值行为趋向, 使人们在无意识之中确立起“自我接受”的价值观念, 并形成惯常的价值行为习惯。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感受价值观的影响, 如人们常常会观察他人的言行, 从中思考其利弊干系,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使人们的生活更趋于现实而具体, 如自觉不自觉地会考虑“效益”、“成本”等经济账, 最终得出“合算与不合算”即“值与不值”的结论。并将其“合适选择”运用于自身的思考与行为中, 作为个体的社会成员, 其选择多从个体受益多少为价值判断, 对集体或社会的受益多少认为可忽略不计, 认为市场经济讲效益很正常, 没有什么不对, 有些人将其作为千真万确的真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职业岗位中的现实利益更为突显, 如在一些人看来, 做“分外”工作是不可思议事情, 是绝对不能干的傻事。而对分内的工作也不能使自己不合算, 如兢兢业业, 废寝忘食, 契而不舍得做实做细这份工作, 那可就太亏了, 因为在他/她的价值观念里, 应该是少予多取才是合算的, 也是自己“聪明能干”的体现。这种人的价值观导致的价值行为, 会严重的磋商爱岗敬业者的积极性, 会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 长此以往, 会销蚀积极的价值观而引导消极的价值行为。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比较日、美成功企业的经验后而提出的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它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等。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是指企业员工对企业存在的意义、经营目的、经营宗旨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个异化的群体意识, 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准则。一个企业的兴衰取决于企业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又引导着企业行为方向。而企业的价值观文化只有在共同的“尊重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 崇尚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形成企业正确的价值目标。并在其引导下的企业行为, 才能够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因此, 企业若只顾自身经济效益和眼前利益的价值观, 必将出现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既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又影响企业自身形象而使企业生命衰竭。将尊重人、尊重劳动, 崇尚真理和智慧价值观运用在经营过程中, 严把商品进货关, 保证商品质量, 将“顾客是上帝”理念落实在行动上, 提高服务档次, 满足顾客的需求与促进企业的发展是一致的。企业的价值观应是建立在“尊重人、尊重劳动, 崇尚真理和智慧”的基础上。因为任何企业的行为都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 行为是与人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紧密相连的, 行动从思想中来, 而思想从价值选择中来。因此《Learning to do》“尊重人, 尊重劳动, 崇尚真理和智慧”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是一致的。而企业员工的“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正是企业价值观文化渗透于企业行为的具体体现, 是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双赢。

摘要:《Learning to do》价值观, 给我们以新思维, 其核心是尊重人、尊重劳动, 崇尚真理和智慧。这种价值观应成为企业文化价值观的选择与定位。这对高频率快节奏生活中打拼的人们, 追求和选择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须有一个框定打拼的定力, 这个定力应该是正确的企业价值观文化。而《Learning to do》价值观对企业价值观文化的建设与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Learning to do》,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奎苏姆宾主编.余祖光译.《学会做事.》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页

[2]周治华:《全面理解“四个尊重”》人民网, 2005年5月25日

篇4:重提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

文 / 贾春峰

为什么说要重提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因为它曾经是世界范围内企业文化理论初创时期的一个重要提法、一个重要论断。

20世纪80年代初,当企业文化这一概念刚提出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雷期?E.迪尔和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咨询专家阿伦?A.肯尼迪在对几十家企业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出版了《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一书,书中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五大组成要素,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基石与核心”这个重要论断就出自这五要素之中。从作者的用语来说,书中有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核心价值、价值体系等说法。该书从1981年7月出版到现在已经整整31年了,现在结合关于“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谈谈个人的感悟和感想。

第一,价值、价值观是任何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全新的重要命题和重要论断。当时的企业文化本身只是一个新概念,而要进一步提出企业文化的核心什么、基石是什么、灵魂是什么?这就使得企业文化大大深化、深入前进了一大步,具有了全新的意义。这个论断提出后,企业的发展包括中国各行业企业文化的发展实践都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我们想一想、看一看,那些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企业文化手册,不都是在前辈们开拓出的这个理论引领下前进的吗?如今,过了31年后,我们这些企业文化的实践者、研究者又进一步重提并聚集一堂讨论这个问题,这就证明了当时提出这个论断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常讲理论创新,这个论断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由实践升华为理论的产物,而不是在已有知识上、已有文献论述上、已有前车之鉴上组合拼凑而成的。因此,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创新,是真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

第二,企业文化的五要素论认为,价值来自特定经济环境中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的尝试。而这里提到的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非常重要。价值以具体的词语给职工规定出成功之路,它影响到公司的所有方面,包括从制造产品到怎样对待工人。在强文化公司中,都有由职工共享的丰富而又复杂的价值体系。作为赢得成功的企业的哲学实质,价值为所有的职工提供了共同的方向,并指导着他们的日常工作。成功的企业经常是因为他们的职工对组织价值的确认、信奉和实践。这就是说,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都不是悬在空中的,而必须为广大员工所确认、信奉和实践。这个提法很重要。我们现在常讲企业文化“落地”,这里所讲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必须为广大员工认同、确认、信奉,要实践,变成实际行动,这就讲到了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落地”的实质。如正泰集团的班组文化、中信重工的岗位诚信、岗位文化都是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落地生根的一种有效形式,具有很好的经验。班组文化建设是正泰文化的一个亮点,通过班组中最基层的文化建设,使企业核心价值观、价值理念为广大员工确认、信奉和实践。

第三,企业文化五要素论把英雄或英雄人物,列为第三大要素,并认为这是“企业真正的要素”。英雄是那些体现企业文化的人物,是价值观的人格化,他们是职工有形的学习楷模。如果价值是文化的灵魂,那么英雄就是价值的化身和组织机构力量的集中体现。英雄是中流砥柱,是火车头。英雄是一种象征,但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能被每个到职才几个月的员工所耳闻目睹。我认为,企业文化五要素论的英雄论,是特别值得推崇的一个重要之点,也是对我们具有深刻启迪意义之点,就是把英雄人物与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融为一体。企业的英模事迹并不是同企业核心价值观相隔离、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相融的。企业故事同样是企业价值理念不可分开的,所以我们叫故事理念化、理念故事化。《玉柴故事》里讲的企业英模的创业业绩,讲了故事,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玉柴的核心价值,亲切感人,是玉柴文化在价值观人格化上的积淀,编得好。

第四,在英雄人物中还有个“共生英雄”的提法。这也值得我们重视。何谓“共生英雄”?简单地说,就是同企业共生共长、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从《玉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领导者、管理和员工,故事就在身边,感到亲切。我记得,五要素论提出“共生英雄”概念后,当时美国报刊曾有过讨论。《幸福》杂志也就是今天的《财富》杂志,就什么是共生英雄专门进行过讨论,其结论是“你必须将心放在企业上,企业必须在你心中”,实现“我的心在企业,企业在我心中”这样“人企合一”的境界。我们建设企业文化,不就是要造就这样的“人企合一”的境界吗?“你必须将心放在企业上,而企业也必须在你心中”,企业家、企业中上上下下的成员,可以说奉行这样的座右铭、实践这样的座右铭的人越多,企业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就越强大。

第五,企业五要素说就其整体来看,不仅有价值观、价值理论体系,而且还有习俗和仪式,有文化网络,有行为方式,这体现了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有机统一、理念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我们今天的企业文化手册的设计,突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文化和以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为基本内容的行为文化,突出这两大内容,可以说这同五要素说的架构设计、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我个人认为五要素说的是企业文化初创时期形成而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巨大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奠基性的经典篇章。

第六,这次学术论坛的主题选得好。价值观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包括许多深刻内容、又可以进而分解为许多方面、意义重大的塑魂工程,是塑造企业之魂、塑造企业家之魂、塑造企业管理者之魂、塑造广大员工之魂的系统工程。魂之所在,力之所系;魂魄健全,力之勃勃。这里包括培育、提炼、总结、实施、贯彻、在实践中发展完善等一系列环节和不同层次的持久不息的有效工作。这次学术论坛专门就此展开深入讨论,我认为意义重大。在全党全国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新形势下讨论这样的主题,一定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和发展起到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举办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高层论坛上,我在发言开头就说到,企业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该讲话在《人民日报》发表时,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成了“一个体现”,这样改也可以,我同意。但我说企业文化是国家整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从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二是从企业人员、企业职工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来考虑的;三是从企业文化的现状以及在我国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来考量的。有这么多企业界人士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参与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我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化创举,是当代中国值得称道的、不可小看的一个历史性的文化景观。

(本文系作者在第六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学术论坛暨全国企业文化玉柴现场会上的学术演讲)

篇5: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35卷(总185期)]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最近二十年来,由于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

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第一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先秦儒家的著名文献《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旧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范畴“仁”的形上根据。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些道德节目,孔子没有对这些节目作哲学学理上的发挥。孟子从人的现实心理感受、心理经验方面论证了道德的本原地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把道德作为人本有的属性,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荀子提出“隆礼代“重法”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政治纲领和立国根本,强调士君子的修身是施政的基础。《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把宇宙的普遍法则“道代“天命”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人性、物性是对“道代对“天”的获得,它有自然的和道德的双重含义。《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人格修养的最初步骤,以正心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前提和根据,以“止至善”为修养的最后结果。先秦儒家的这些思想是后世儒家普遍奉行的原则和致思方向。

两汉是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儒家和阴阳家结合,以阴阳五行为架构为范型笼罩一切方面。如把儒家“五常”和五行相配,使儒家的伦理纲常立于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之上,道德理想主义罩上了一层实证的外表形态。董仲舒认为天是人的范式,人是天的副本,因而“人副天数”天的最根本属性是道德:“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人的道德性是摹画天、效法天而有。《白虎通义》则把“三纲六纪”等基本人伦规范和天地相比附:“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君臣法天,父子法地,夫妇法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魏晋隋唐时期,是老庄和佛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但这一时期基本的政治制度、人伦规范及民间礼俗,仍以儒家为主。即使在思想理论界也是三教并行、三教融合。“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是当时士大夫普遍奉行的观念。唐代中期以后,韩愈、李翱提倡儒家道统说、复性论,力图恢复儒家的独尊地位,将佛道逐出思想舞台。宋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潮是理学。理学批评佛教、道教,又吸收了其中的理论成果。理学从天人一体的角度,论证了道德的本体地位,对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原则、人存在的意义、人格理想及达到理想人格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发。道德理想主义取得了完备的形式,发生了深远影响。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这些最著名的理学家,其理论基础皆是道德理想主义,着眼点皆在天人性命。其论述范围贯穿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各领域。明亡后,由于异族统治,实行高压政策,加上理学本身的弊端,儒学主流演为乾嘉朴学,主要用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及文字训话、考证、声韵等技术性工作,义理之学居于非主流地位。清末以来,由于受列强的侵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救亡图存的大计出发,主要着眼于政治哲学、东西文化之争等方面,一部分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科学技术、政治制度不如西方,从而追寻中西思想所以不同的原因,儒家思想日益退细。特别是五四以后,知识界受到丧权辱国的刺激,认为中国的败亡主要是数千年来的封建文化作祟。儒家文化中的专制主义、家族主义、封闭自大、泛道德主义等是最大的祸根。要扫除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必须批判封建文化的主干和灵魂—儒学。其间虽有一部分学者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亦难以挽救既颓之波。自此,文化论争中的自由主义、西化派逐渐占了上风。至三四十年代,中国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承续意识,主张对传统文化返本开新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些流派相融合,创造出了一些民族新文化的形式,这些学者主要有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等。5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台港的学者唐君毅、牟宗

三、徐复观等人及一批海外学者,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的担当意识,继续用西方文化融汇阐释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意欲为中国文化寻求现代出路,并用于救治西方文化出现的弊病。这就是“现代新儒家”的兴起。新儒家学者虽然学术背景不同,立论亦各异,但他们都要保存儒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力图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宰制一切、意义价值弃而不讲、道德理想沦丧的情形下,为人的道德主体争一席之地,重新确立道德人格的至上地位,摆脱人为物役、往而不返的可悲局面。

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作为宇宙本体,并从中推演出许多相关的意义。何为人,古今中外思想家给了无数答案。儒家的答案是,人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质特征。儒家从这一点深刻挖掘人的内涵。儒家认为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不仅可以从形而上的层面得到说明,而且可以从现实的经验层面找到根据。人有身和心两个方面,人的肉体,具有一些最基本的物质欲望。但人最本质的是心,心是高于身的。《中庸》认为“天命之谓性”,人性是天道的体现。人的道德修养在于遵循自己本来具有的善性去实践、去扩充。在道德实践中,把心中原本微弱的善端修养成广大坚固的势能积累。性善论是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的主流,荀子的性恶论遭到普遍摒弃。从性善论出发,儒家认为,从人的本性说,人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不应该像道家那样退处山林,离群素居,追求个人身心的安适。人应该刚健有为。《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应该效法天地,刚健不息,积极有为,同时厚德载物,辅相化育。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建功立业的前提,具备了充分的道德资养,才能做出丰功伟绩。而功业从主体说是道德人格的完成,从客体说必须是博施济众的行为。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学》提出的成人之道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成就人格的全过程,是以道德为根干,以功业为道德的推扩和结果。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方面是掌握具体事物的知识,给人的功业以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认识体现在事物上的天理,以增进道德。前者是“见闻之知”,后者是“德性之知”。“德性之知”在价值上高于“见闻之知”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推广到社会政治方面,就是以德政、仁政为政治的最高典范。这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第一要义。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仁德为治国的最高原则。孟子的理想政治是“不忍人之政”,而“不忍人之政”是“不忍人之心”的推扩。荀子一方面隆礼,一方面重法,以道德和法制为治国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但仍以仁义为最高原则。他说:“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王霸》)宋明理学的理论重点转至宇宙人生、心体、性体上,理学家皆以为国家的指导原则与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德政是“万物一体‟,根本义旨的体现。在施政措施中,儒家强调给人民以实际利益。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要以利服从义。在君臣关系上,孟子认为君臣是一个共同体中不同位置的成员,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寇仇。宋明理学强调君对臣的绝对统御关系,但认为忠、节等道德行为是完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非为一家一姓的私利。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对封建皇权及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儒家政治哲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既重视夷夏之辨,又重视用中华文明教化周边文化落后的民族。重视夷夏之辨,意在防止中华文化为其他文化所同化、吞噬。一旦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文明程度低的民族占据国家统治地位,夷夏之辨又是号召推翻异族统治的思想纲领。儒家重视夷夏之辨又重视教化周边民族,就是反对武力征服,反对杀戮、驱赶,主张与周边民族和平共处,承认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共跻先进文明。这就是儒家“用夏变夷”的精神。中国数千年的民族政策受儒家这一思想影响很深。

儒家的道德理想主义在现时代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世界范围内以工业文明、城市文明、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标准为主流的发展方向在现时代遇到了极大的挑战。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由于科技的巨大成果使人们形成了一种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所用的思维方法是唯一的,是最正确、最有力的,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的一切问题,包括意志、情感、观念取向等精神领域的深层部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崇拜也达到了极点,意义、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迅速褪色,“分析的时代”的思维方法主宰着各个方面。单向度的、只注重物质利益、注重身体感官的满足、忽视人的精神享受的思潮弥漫于一切方面。人的生命殖民化了。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背离了多样化与诗意,人的心底被物质利益驱使得四处驰鹜,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人与人在心灵深处的沟通成了难事,人越来越变成了物化的存在。西方哲学人文主义各派对人的非科技理性因素的寻求,倡导找回真正的人,都是对这一主流思潮的间接的、曲折的批评,对理想人生的企盼。西方思想家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拨开西方中心论的层层迷雾,到东方哲学中寻找救治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弊病的药方。中国儒家学说的某些方面,如重视德性,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生的意义和理想,强调人和人、人和环境、人自身身与心、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主张科技理性和道德理性二者的和谐统一等方面,可以作为正在高涨的全球性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一支力量,对科技理性迅速膨胀、人文价值失落的现实有所匡正救治。

二、普遍和谐

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便是“和”的观念。“和”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人自身身与心、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普遍和谐的观念来自“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儒家从先秦到宋明以至现代一个重要理论特点。天人合一不是把人所居的自然界当作仅仅征服的对象,对它无限地索取,也不是把它当作神灵的创造和启示加以崇拜和敬畏从而在它面前无所作为。儒家论证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角度,有的认为天人皆气所构成,人与天“混然中处”因而“万物一体”(如张载)。有的认为天和人皆是宇宙根本原理的表现者因而人理即天理,人可以从天理反观人理,从人理反观天理,天人不二,天人合德(二程),有的认为天是人的价值源泉,天给人以性命之理,因而“人是天地的心”(陆王)。有的认为天地是人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因而人对天必须善加护持(荀子)。论证虽不同,但中心义旨是人与天和谐相处,人从天获得生命意义、价值意义。

在儒家看来,天本身是和谐的,《易传》有“保合太和”之说,即认为天是一个和谐体,天道的运行,四时的代谢,万物的生化等出自它们本身的必然性,按着自己固有的规律动作。从宇宙宏观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处在一和谐的共同体中。《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大德敦化,小德川流。”这就是“诚”诚即万物都按自己的规律运行而整体呈现和谐。这里突出的是,作为宇宙成员,万物(包括人类、人类中的各人种、民族)平等,万物按自己的规律运作,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元和谐体。

人与宇宙也是和谐的。《中庸》以中和为天地之大本达道,《易传》认为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变,与鬼神合其吉凶”汉儒以阴阳五行配宇宙间一切事物,将人与天纳入同一框架中。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人的一切都是效法天的,包括人的生理结构。这里虽有诬妄或滥用的成分,并且从某方面来说过于消极,但其中心意思是,人与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个系统。人的活动应遵从宇宙的规律。这对今天人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人过分地从自然索取而不顾其内在和谐,从而造成自然资源的R-1乏、环境的破坏、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等,都有警诫作用。

人与人的和谐,是儒家思想的重点。儒家的核心三纲五伦,就是在承认社会等级制度、承认人的位分的差别上,和谐人与人的关系。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说,认为他否定了人实际上存在的差别,亲疏厚薄皆平等相待,是一种不合人的人伦亲情原则的邪说。儒家承认人与人的社会差别,但认为人在人格上平等。宋明理学强调人的位分,人在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义务和责任,但人皆可以成就理想人格,皆可以从自己所处的位分上进行道德实践。理学家提倡“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要在日常行为中达到,人不必做轰轰烈烈的大事,人可以不逾越自己的位分而成就理想人格。在现代社会中,等级制度在大多数国家遭到废弃,自由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强调的人与人的和谐更多地是在平等的前提下主张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儒家在这方面的指导原则是“仁”,“仁”即对人有同情心、爱心,并且这种爱心是出于人心的本真,不是出于功利目的。“仁”是爱的基础和来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代“礼代“智”是“仁”的推扩,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没有道德情感的义、礼、智,只是空洞的律令、虚伪的礼节。儒家的这一思想,在人与人的关系日渐疏离,利益原则吞噬爱心的今天,更应该大力提倡。

人自身身与心的和谐、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也是儒家的重要精神。孔子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身心和谐的过程。《论语》中不仅记载孔子的言论,也记载孔子的生活细节,就是要人了解孔子的圣贤人格表现在一切方面。孟子有碎面盎背之说,认为人的道德境界可以使貌色形态有温舒润泽之气。“富润屋,德润身”,是儒家一个著名的古训。魏晋玄学家重视“神理”宋明理学家重视“气象”,都认为精神修养可以使身心和谐。在身心两个方面,儒家要人修养道德从而调适身心。孔子要人首先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轻视世俗的荣利,并且教人“志道据德,居仁游艺”,奉行道义而身有所寄托。孟子要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从而心宽体胖。宋明理学要人立志做圣贤,完成自己的道德义务。从古至今,儒家精神培育出了许多英雄节烈、志士仁人。中华民族也因为这种精神而不失坠。这在今天普遍重视物质利益,轻视人格追求,社会风气奢糜化、庸俗化的情况下,提倡儒家精神,挺立道德人格,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所谓自律即靠自己内心的约束、自己内心的意志力量来完成道德行为。自律是儒家与其他学派以及西方基督教伦理思想相比较而有的特点。儒家主张,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的道德行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孔子有一句话:“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意思是,实行仁德,完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别人的事。孔子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用刑法来统一人的行为,靠外在的行政命令和法律的力量;用道德来统一人的行为,靠内心意志的约束力。孟子突出了人的道德行为的自律特点,他论证说,人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而产生恻隐之心,这是人的本能的反应。这就是“仁”的根据和萌芽。人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端”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救人的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就是因为它出于恻隐之心,而不是出于利益上的考虑,完全靠道德上的自律力量。宋明理学在这个问题上对于孔子和孟子有一发展,这就是,把道德放在同现实利益的冲突上,方显出道德力量的崇高与伟大。宋明理学家认为,人天生就有一些本能欲望,如果不用道德加以裁制,就会流于过分。道德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它是在和人的本能需求、人的利益原则的冲突和斗争中显出的。这种冲突越是尖锐,就越表现出道德的力量。宋明理学有一普遍认同的口号“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应该如此的“无上命令”,人欲是对于这无上命令的损害。“存天理,灭人欲”往往被人理解为要去净人的本能欲望,包括“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基本需求。因此造成许多人对理学乃至儒家的误解与憎恶。其实,理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只是去掉不合某一特定时期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的那些意志和行为,特别是去掉妨碍人的道德理性做主的那些意志和行为,让人在道德理性的宰制之下。所以理学家有“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说法。

儒家的道德自律原则把道德建立在人的自我约束上,它不像基督教那样,以一个外在的、超越的绝对者作为道德的根据。所以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具有宗教精神淡薄这样一个特点。儒家讲超越,超越的意思是,人不能越出他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也不存在一个独立不改、卓尔不群的绝对者,但人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超脱。人的肉体不脱离尘世,但他的精神可以和宇宙为一。在某种意义上儒家承认超越者的存在,但这一超越者不是神、上帝,而是“理代“道代“太极”理、道在儒家看来是一种必然性。对理和道存在的论证,儒家取理性的、哲学的路径,而不取信仰的路径。儒家认为理和道不是神秘的,而是理性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的本体,它的超越性在于,它不是具体的存在,不是感官经验把握的对象。它是必须用思维把握的、抽象的存在。说把握到它也不是得到某种神秘的启示,而是得到一种又是道德的又是审美的境界或胸怀。宋明理学有“理一分殊”之说,“理一”即最高的、最抽象的道理,也是最高的伦理原则。“分殊‟,指这一最高的道理又表现为具体事物的理和具体道德规范。对于道,儒家赋予它的含义比理更广泛,常常用以指宇宙总体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运行。道不是个认识范畴,而主要是个伦理的、审美的表示境界的范畴。因为认识起于把握个别,其对个别的超越也不外乎对具体经验的叠加与组合。境界论则不同。它的功夫在某种“观法”,也可以说某种信念、某种觉解。它不是对感官经验的综合与重组,而是在经验到的事物上看出意味,所谓“别有会心”佛家的“青青翠竹,皆是佛性;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最能道出儒家境界论的神髓。有了某种境界,就是有了某种受用,就是在精神上超离了当下经验,也就是有了某种超越。这个超越靠心的觉解,因而是内在的。但他不是宗教式的神秘冥想,而是哲学上的知解。如果把宗教定义为某种终极关怀(如田立克),那么儒家的终极关怀是人本身,是人怎样通过道德和知识修养达到某种观解,并由这种观解带来对人的本质、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的某种体认。这种境界是浑全的、综合的、非神秘但又不完全建基于经验之上。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仁智双全,孟子讲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程颗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朱熹的“万物为一,无所窒碍”,王阳明的“良知是造化的精灵”,一般儒者所谓的“与道为一代“与天为一”等境界表示的意思。这一思想的精义在于,不是外在的救赎,而是内在的超越;不是信仰的结果,而是理性的结果;不是人在外在的绝对者面前的渺小和罪感,而是人在尘世间的刚大至正和自我充裕感。所以儒学是一种重视人自己、提升人自己地位的同时又尊天爱天,在天人的相互映照中提高自己精神境界的学说。

四、儒家的价值次序

儒家的价值次序是所谓“三不朽”《左传》中有关于“三不朽”的议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襄公二十四年》)这个次序,代表了儒家对人全部活动的评价标准。立德,指道德高尚超于常人,足为世人楷模。儒家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所以为圣人,首先在于他们高尚的道德。儒家认为,德首先表现为在为人群服务中高尚的行为,其次表现为在民族存亡绝续的关头特出的节操。这表明,儒家的价值指向首先在集体、在人群。即孟子说的“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不得已的事。其次,儒家的立德不仅指个人以德行为最高追求,而且指国家以德为立国根本。不过,以道德为立国根本是儒家的理想,实际情况是,除传说中的三代以外,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多靠利益原则治国。韩非论述这种情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蠢))>,竞于气力、智谋的,往往借道德之名以行。因此,孔子疾名实紊乱,而有正名之说。孔子的正名,就是以名去核正实际,恢复到以德为治国原则;就是想接续尧舜周孔的传统。儒家所谓道统,就是古圣相传的以德为治国原则的传统。韩愈之为宋明儒学的先驱,就在于他自觉地担负起接续道统的责任。

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关系上,儒家主张立德为体,立功立言为用。德为根本,功与言是德的自然推广。体在价值上高于用。体可含摄用,用不必包含体。三者兼具,是儒家的“内圣外王”实际上,儒家所谓圣人,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人,颜渊与孟子仅得亚圣之名。后世以道德文章配享孔庙者,如周程张朱,不过贤人而已。儒家所谓三不朽之人,实非常难得。儒家以内圣外王为理想,主张本德行以开出事功,所以中国历史上崇尚事功的风气一直很浓厚。正史所载,以有大功业者为主要内容。传统中国以立言为立功之余事。所以中国虽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诗人等,但大多身兼官吏学者双重身份。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而退回书斋删诗书、订礼乐,教授弟子。中国自科举制度确立后,也以做官出仕建立功业为正途,立言为第二等事。所立之言,亦以经邦济世、强国富民者为高。纯粹的文艺作品不为所重。以宋明理学而论,其学术著作,皆为儒家经典的注释及讲学语录、与友人论学书信等。对比西方同时期,儒家实缺乏成体系的、首尾一贯、不依傍经典而行的独立哲学著作。究其原因,除中国人崇尚实用,轻于纯理论思维这一倾向之外,轻视立言实为主要原因。理学家确有“托诸空言,不如实行之深切著明”的思想。

儒家的精神与价值,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就逐渐形成了。孔子总结了他以前的儒家传统,给了多方面的发挥。孔子本人的人格就是儒家精神与价值观的最完全的体现。儒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儒家文化是在中国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他所包含的精神和价值中有永恒的因子,但它必须有适合现代社会多方面需求的创造性转化,才能在现时代发生有利的影响。这是认同或反对儒家文化的学者的共同意见。在近年的文化冲突、文化论争中,绝大多数学者经过认真思考,逐渐抛弃了极端的全盘西化论和复古论,但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面对西方世界种种社会弊病,全球性的文化保守主义有逐渐抬头的趋势。儒家的未来命运、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一直是中外思想家关注的热点。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特色的儒家文化,如何开出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两大支柱—民主和科学。用现代新儒家的话说,就是传统的内圣之学如何开出新外王。现代新儒家试图在承续传统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的前提下谋求儒家的现代发展。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这个理论认为,传统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理性的运用表现”,即德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境界,直接地通过人的道德境界的升进、提高起作用。德性无法对政治制度和人的思维方式发生直接影响。其结果是,在政治上只有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即治道,而无规定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政道。亦无在个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订定的制约国家存在形式的法律。法律只是维持五伦的工具、赏罚的媒介。在知识特征上说,亦只有道德理性的显现—智的直觉。智的直觉的特点是,非主客二元性的理性认识,因此不必是经验的、逻辑的,不必以辨解的推理过程和严格的数学量度的形态出现。而后者因为有一政治的和思维的形式、框架,故可称为“理性的架构表现”由此之故,传统儒家没有民主和科学这两项现代社会最珍视的价值。儒家的现代发展主要的就是开出民主和科学,也就是由“理性的作用表现”发展为“理性的架构表现”。但牟宗三对这一转出的论证是思辨的、理论上的,没有在现实性上、可行性上作出说明。他的论证是,科学思维方式与儒家的道德理性是互相对立的,是一个“逆”,但从道德理性本身的内涵说,它是一个善的价值。故科学必是道德理性的内在要求。道德理性内在地要求转为其逆—观解理性。这一转即它由作为本体的道德理性转为作为其内涵的观解理性。这一转即道德理性的自我坎陷(自我否定)。而坎陷之后的观解理性,自有其一套工作工具,不与道德理性相干。若只知观解理性而不知它与道德理性的关联,从人的活动的全部和文化理想方面说,是片面的。

篇6:文化的力量与人生的价值观

单位组织观看了余秋雨先生的讲座——《文化的力量与人生的价值观》,有幸聆听了余秋雨先生的讲座,余秋雨是知名文化学者,能听到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荣耀。大师讲座充满了激情和智慧,他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历,借助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赋予深刻的文化意义,展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量。余秋雨先生,他广征博引、谈古论今、肆意发挥的广阔空间。作为一个文史功底浅薄的人,随着先生的讲座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通过这次讲座,能够将曾经对中国文化的松散了解用生命力的主题拎起来。当我再次面对中国文化生命力的主题,我的脑海中有穿越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进程图。这对于一个以祖国文化为骄傲、以自己对于祖国文化的无知而羞愧的人,无疑是喜悦而激动的。

余先生的讲座共分四个部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光看了讲座使我释怀。余先生谈到历史学研究曾经太强调朝廷兴亡史,正在向全民生态史转向。他也带着我们以全民生态史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历朝更迭,讲到宋朝时,带领我们看到宋朝屡战屡败,水浒等小说作品中似乎宋朝腐败无能的背后,宋朝科技文明集结,清明上河图之繁华有其可爱之处。

讲座中,常常能感到先生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骄傲和使命,对于年轻人给予的期望,他总是在某些重要处停下强调“年轻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他说年轻人要对自己成为文化使者有信心,文化使者也通常是年轻人,年轻人有旺盛的生命朝气,使者的身份也不是用知识的渊博作为评价标准,用真心去传承与创新是更重要的。是啊,也许不少人说年轻人文化功底薄、阅历少,所以有些人逍遥的自我不在乎也不承担,有些人在反思与自醒中质疑着自己。

在关于21世纪中国文化展望问题上,余秋雨先生表达了信心和担忧,关于担忧提到了重大自然灾难,尤其是“网络暴民”。虽某些细微处我存有个人之想法,但是对于网络的鱼龙混杂,对于负面信息的夸大和煽动,我能体会到先生的担忧。在特定的年代,社会和时代也许就像钻石有诸多切面,作为个体的人,谁也无法说自己能看到每一个切面,及时一个切面都无法保证看到了全部。所以,能抓住把握人类道德和自热美好的根本与精髓者就是值得钦佩了。然而下一个问题会是,这根本与精髓又是什么,只能去悟吗?我相信是寻找与实现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最终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文化有好有坏,既有积极的文化也有消极的文化,文化是个博大的精深的概念,研究“文化”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中国文明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文明,我们应该秉承和发扬中国文明的精髓,成就伟大的中华民族、坦荡的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华民族。我们主张发展大爱文化、法治文化、理性文化和创新文化。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发展正确的文化模式关系着世界发展的趋势、人类发展的趋势、国家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生活发展的趋势。

上一篇:X化工厂区车间交接班管理制度下一篇:2022-13学年下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