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赔偿调解书

2024-07-03

行政赔偿调解书(共10篇)

篇1:行政赔偿调解书

行政赔偿调解书(一审行政赔偿案件用)

××××人民法院

行政赔偿调解书

(××××)×行初字第××号

原告……(写明起诉人的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被告……(写明被诉的行政机关名称和所

在地址)。

第三人……(写明姓名或名称等基本情况)。

(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列项和基本情况的写法,与一审行政判决书样式

相同。)

案由:……。

……(简要写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和案件的事实)。

经本院调解,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如下协议:

……(写明协议的内容)。

……(写明诉讼费用的负担)。

上述协议,符合有关法律规定,本院予以确认。

本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审判长 ×××

审判员 ×××

审判员 ×××

××××年××月××日

(院印)

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

书记员 ×××

篇2:行政赔偿调解书

申 请 人: 与患者关系: 法定代表人: 职 务: 地 址: 电 话:

患者 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在 医院治疗,经鉴定,定为 医疗事故,责任程度。对医疗赔偿问题,经双方协商,愿通过行政调解解决,特向 卫生局提出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申请。

申请人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此申请书由医患双方各填一份。

附件2 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受理通知书

编 号:

根据你(单位)提出调解申请,本局决定于 年 月 日 时 分在(地点)举行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会。请你(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准时出席。不按时出席调解会,且事先未说明理由,视为放弃调解。

委托代理人参加调解的,应当在调解会举行前向本局提交代理委托书。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卫生局(盖章)年 月 日

备注:此通知书一式3份。1份由卫生行政部门存档;另外2份分别交给双方当事人

附件3 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笔录

被调解人: 与患者关系: 电 话: 委托代理人: 被调解人: 与患者关系: 法定代表人: 职务: 地址: 电 话: 委托代理人:

调解机关: 调解地点:

调解笔录:(可以续页)

被调解人签名: 调解人签名:

年 月 日

备注:此笔录由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人员填写。

续页 附件4 卫生局 医疗事故赔偿行政调解书

行调字〔 〕 号

申请人(患方)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住 址: 联系电话:

参加调解人姓名: 与患者关系: 联系电话: 参加调解人姓名: 与患者关系: 联系电话:

申请人(医疗机构)

名称: 地 址:

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姓 名: 职 务:

联系电话:

参加调解人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参加调解人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争议事由:

患者 于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在 医院治疗,因 致 鉴定为 医疗事故,责任程度。双方提供的材料:

我局根据双方当事人的申请,指定调解人员 于 年 月 日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协商解决达成赔偿协议如下:

医疗费: 误工费: 住院伙食补助费: 陪住费: 残疾生活补助费: 残疾用具费: 丧葬费: 被扶养人生活费: 交通费: 住宿费: 精神损害抚恤金: 小计:

责任程度:

小计 ×责任程度 %=(元)

医疗事故赔偿合计(大写)

患 方 签 字 :

医疗机构代表签字:

上述协议符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本局予以确认。

调解人员:

卫生局(章)

篇3:浅议行政调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社会前进的进程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而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结果的纠纷其实就是矛盾的一种类型。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正视纠纷,积极主动的去解决纠纷,化解纠纷。而任何忽视纠纷、逃避纠纷的行为和做法,必将受到惩罚。我们党和国家在执政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方在第一位,解决群众纠纷,化解矛盾,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调解就在解决群众纠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长期坚持和使用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还必须对调解给予充分的重视。

1 行政调解的概念

所谓“调解”其基本语义是劝说双方消除纠纷。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纠纷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回避的,我们不能逃避,而是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行政调解是处理行政纠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基本含义是指行政主体主持的,以国家法律、政策和公序良俗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调停、斡旋,促使当事人友好协商,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一种调解制度。(1)行政调解作为一种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是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纠纷的复杂性和诉讼所固有的弊端,迫使人们寻求诉讼之外的更合适的纠纷解决方式,以更好的实现权利的救济。行政调解是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好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更要很好的用于实践。

首先,行政调解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一种活动,是公权力的体现。其次,行政调解的对象是包括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以及部分行政纠纷,通常是由法律、法规规定哪种纠纷可以用行政调解的方式解决,或者由相对方事先在合同或协议中约定。最后,行政调解一般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因为其程序的启动运行以及执行,完全是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真实意思表示合意的结果。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不接受调解结果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调解不剥夺当事人的诉权。由于行政调解具有所耗时间少,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而被世界各国所采取并给予充分重视。行政调解是目前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目前需要发展的纠纷解决制度之一。

2 行政调解的原则

2.1 合法原则行政法治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而行政合法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

2.2 合理原则

行政合理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它是指行政行为不仅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而且还应当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的理性。“理”是指体现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法理,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但大家都在遵守和践行。由于法律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规定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法律对行政活动的规范应该留出一定余地,以便行政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果行政调解不合理,就是一个显失公正的调解,难以产生预期的效力,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合法的调节。因此,行政调解不仅要合法,还要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善良风俗。行政调解的目的和动机应该建立在正当考虑基础上,调解的内容应合乎法理、情理。

2.3 自愿、自治原则

自愿是行政调解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行政调解行为与其他绝大部分行政行为的区别之一就是其不具有强制性,行政机关在调解中只能是组织者、中间人,不能在当事人拒绝接受调解时强制调解。

2.4 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行政调解并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也不是终局性的解决纠纷的制度,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或经过调解达不成协议,或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一方或双方都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诉讼权利,任何行政机关都无权剥夺。

3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法律法规的不足

3.1 行政调解设定不统一,缺乏规范性

我国行政调解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而是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文件中予以规定的。目前,设定行政调解的法律文件比较多,而且层次参差不齐。由于法律法规过于分散,导致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大大降低了调解的效率。

3.2 行政调解制度内容不够全面,所覆盖范围较小,内容过于简约

由于规定的不详实,目前,我国的行政调解仍然存在着许多的弊端,相关法律条文不够规范,导致行政调解的运作在整体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对相关的一些调解事件,只是凭经验办事,并不总结客观规律,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3 行政调解缺乏基本的程序性保障

我国设定行政调解的法律文件几乎都只设立了行政调解,而没有设立具体调解程序。实践中,行政调解主体往往依照其他行政程序或自创调解程序进行调解,主观性和随意性大。程序是公正、合理、及时解决纠纷的有力保证,行政调解缺乏基本程序保证,当事人很可能因程序不公而对调解结果不满,从而很难达成调解协议,即使达成也难以自觉履行。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对调解程序规定的极少,只在《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办法》中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而《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办法》也只规定了申请—受理—调解—终结—归档五个简单的程序,缺少了行政调解所必须的一些程序性措施和原则,比如在调解之中,应该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对重要事项进行调解采用听证程序等,这是程序民主、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这些程序性缺陷常常使当事人对行政主体失去信任,导致行政调解功能难以发挥。

4 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

4.1 规范行政调解的范围

行政调解的范围应明确在立法范围的规范内,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整个行政调解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行政调解的主要范围应界定为:

第一,影响地区社会稳定的其他民事纠纷。由行政主体去调解纠纷能够及时迅速地化解矛盾,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由于行政主体对国家和社会进行管理,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比其他方式更为节省时间,提高了我们的办事效率。

第二,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在有关民事纠纷的案件中,行政主体要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一旦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行政人员就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这些纠纷,同时,他们还要补充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常识去调解这些纠纷可以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同时也更有说服力。

第三,所有行政纠纷。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适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近年来,美国行政机关把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租佃关系的民事争议和小型的刑事案件等诸多纠纷均纳入到调解的范围之中。

4.2 健全行政调解的程序

公正是调解的灵魂,而程序是公正的保证。在法治的前提下,行政调解不但要符合有关实体法的规定,还要严格遵循法律程序进行。一般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当事人的申请;二是受理;三是当面协商;四是达成协议;五是制作调解协议书。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程序外,需在以下方面予以充实:

第一,行政调解的启动应进行行政告知。所谓行政告知,就是指当纠纷当事人向行政机关诉请行政调解时,该行政机关必须向纠纷主体说明行政调解必须坚持严肃性,遵守注意的事项和选择正确途径,不得置之不理或随意拒绝。通过行政告知,使相对人明确行政调解的有关要求,帮助当事人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第二,行政调解应赋予当事人听证权。行政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重大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决定之前,听取当事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然后根据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做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其目的在于弄清事实,发现真相,给予当事人就重要的事实表现意见的机会。

4.3 明确行政调解的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9月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赋予人民调解的法律效力———即具有合同的效力,但对相关的行政调解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未作出明确规定。这样,行政调解没有任何约束力,当事人双方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该负责赔偿的一方,也可以不履行职责,因为没有任何相关法规来规定这件事,对他们没有约束力。这样做不仅没有帮上当事人的忙,反而浪费了他的时间和精力,与我们最开始的想法背道而驰。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赋予其与人民调解同等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主持调解达成的协议,如果不是在胁迫、欺诈、乘人之危或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作出的,就应当自觉履行和执行。如果当事人既不履行协议,可申请强制执行。

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是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与之相伴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更多、更复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在我国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的今天,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行政调解在解决群众矛盾和纠纷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行政调解工作,并创造条件使之更优更好。

参考文献

[1]杨建生.基于美国ADR对我国行政争议解决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6,(06).

[2]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0.

[4]强世功.调解、法制与现代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卫东.调解制度的法律发展机制—从中国法制化矛盾入手[J].比较法,1999,(01).

[6]徐栩.行政调解制度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库.

[7]范愉.行政调解问题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8,(06).

[8]陈思明.行政调解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库.

篇4:行政赔偿调解书

2010年1月25日,黄骅中捷新城某交叉路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9人死亡,4人受伤,涉及河北、山东两省,回、汉两个民族的五个家庭。因死亡人数多,标的额大,涉及面大,社会影响大,案件一审时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受害人家属情绪极不稳定,随时上访。主办法官朱婧红在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打了不计其数的电话,发了近千条短信,最后,让车主马元涛重树信心,找回了面对事故赔偿的责任和勇气;通过在阳信县电视台登广告等方式,因停运贬值的线路也拍卖变现。2011年9月18日,受害人的各项赔付款全部到位。被认为没有调解可能的“1•25”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系列案调解成功。

案情分析:

一、司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

麦莱克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Celsus,Aulus Cornelius)有一句著名的经典法谚:法是善良公正之术。塞尔苏斯本非法律“专家”出身,一句“法是善良公正之术”却道出了法律的朴素真谛。其后的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的乌尔比安将此语引述为“法律乃良善允正之术” (英译:Law is the art of goodness and fairness)一直为后世传颂。言下之意,法律是善良美好的,是公允正义的,是人们用来保护自身权益、追求良善允正的一种规则、手段和保障。在本案中,朱婧红法官以一个“情”字贯穿于整个案件调解过程,最终盘活营运线路,解决资金问题,平息激愤情绪,化解原被告矛盾,从而达到受害人、肇事者、营运公司“三赢”的局面。她无愧于“人民的好法官”称号。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哈罗德·H·柯在一次开学典礼上送给法学院新生的一句谚语:“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一个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才有坚定的信念坐标和正确的行为指引。对法官这一特殊职业来讲,这个支点就是司法良知。法官,不能只关注法律技艺的培养,更要锻造良好的道德品行,不能让自己掌握的技巧胜过品德。在审理案件时,有时就办案而办案,单纯运用法律技艺,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最终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判决,要比苦口婆心的调解轻松的多。但是,如果这样作出的判决可能违背自己的司法良知,就要考虑尽量调解,以求各方利益的平衡,从根本上化解纠纷。本案中,如果听任当事人将司法程序走完,再进行司法鉴定,最终严格按证据规则作出判决,对承办法官来说,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根据证据判决也很轻松。但这样做,有违法官的司法良知。因此,法官就不能单凭自己的司法技巧机械办案,而要凭着自己的司法良知,充分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本着案结事了,审执兼顾的原则进行调解。虽然辛苦,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事人的纠纷。

确实,法官应当正直善良,如同康德所言,对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要有永恒的敬畏,从中领悟到司法公正的神圣庄严,而不可欺。在调解案件时,只有正直善良,才能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因为中国人追求的正义与西方思想家界定的正义并不相同,中国人的正义观是一种以人情为基础、以伦理为本位的正义观,主要表现为直觉正义和天经地义,人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感觉来评价法院对纠纷的处理,当法院的判决与自己的感觉相违背时,便认为法院是不公正的,法律是不可信的。同样,中国人对法律的理解也西方人有所不同,在中国人眼里,法律是世俗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当一个判决无论在逻辑上如何自洽,论证如何严密,程序如何严谨,如果背离了群众基本的价值判断,仍难得到群众的认可。因此,在调解案件时,应遵循职业良知,坚守善良理念,从而做到真正的公平。总而言之,法官在调解案件时,要始终坚守善良的理念,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做到案结事了,维护公平正义。

二、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不仅仅是一项正义的事业,也是一门精湛的技艺。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所以,一名法官除了应具备娴熟的法律知识,还应用一颗善良的心。在办案过程中,进行案件调解时,法官应当具有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对各方当事人平等相待,对平民百姓、弱小无助者抱有深深的爱,怀有以人为本的悲悯和关怀。本案中,原、被告为了涉案的纠纷,已经进行了两次诉讼,双方花费的律师费、鉴定费、诉讼费已经很多,并且按法定程序判决结案,还要再进行司法鉴定,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还要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就应有善良之心和崇高的职业追求,体谅当事人的讼累,尽量调解结案,从而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经过多次思想工作,当事人认识到了判决结案的成本风险,最终同意协商调解。与此同时,法院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最终裁判机构,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化,仅仅依靠法院的力量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司法和行政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以达到人民和社会利益双赢的结果。这个案件就是司法和行政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值得推崇。

法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截止到2011年2月,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笔者坚信,这必将大大加快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这里的法治就是指在某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必需遵守法律,包括制订者和执行者本身。国家机关的行为必需是法律或法规许可的,而这些法律或法规本身是经过某一特定程序产生的。即,法律是社会最高的规则,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当然,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有人也冷静地发出一个小小声音,法不容情。法律是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刚性行为规范,具有规范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普遍约束力。法不容情就是要捍卫法律的公平正义属性。法律是法律,情理是情理,二者不具有可替代性。这种论调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法也容情。刚柔相济是法律的品格,法律既有铁面无私的一面,也有关怀弱势群体、体察民意民情、讲求社会效果等人文精神的一面。关键是要在法与情之间把握好平衡点,该倾斜的就倾斜,该坚持原则的,就决不妥协。

篇5: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

甲方:

乙方:

2009年12月09日,王以长驾驶浙JH5109号轿车在104国道线1711KM+500M 处与临海市汇墅路交叉路口发生交通事故,致使括苍镇里程村行人陈大众当场死亡,后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赔偿乙方叁拾伍万伍仟元整(355000.00元),现乙方已领伍万元整补偿款(305000.00元),余款叁拾万伍仟元整(305000.00元)暂扣临海市交警队财务室,由王三明接收。

二、甲方承诺在一个月内,使对方领到余款叁拾万伍仟元整(305000.00元)。

三、乙方(受害者家属代表)承诺配合甲方为办理相关事务所需的手续,并承诺不设置人为障碍。

四、如甲方在一个月内,不能承诺交款条例,甲方将补偿乙方贰万元违约金。

五、双方一致同意由王三明为本协议的调解人,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应友好协商。

六、本协议一式三份,自签字之起生效。

甲方:乙方:调解人:

2010年 月日

协 议 书

陈大众因车祸亡故,对方共赔偿人民币叁拾伍万伍仟元,扣除火葬做坟共一次领取币伍万元,共计人民币叁拾万伍仟元整,根据家庭成员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首先陈大众生前做包装箱共借民间人民币壹拾肆万元,由钱利群、许建林共领出还款。

二、陈大众之子陈宇康尚未成人,由母亲许利芳抚养成人,其生活共计陆万陆仟元整,由许利芳存入银行,由钱利群输入密码并保存,取款时,需两人持身份证共同领取。

三、陈大众父母亲(陈炳根、金如琴)生活费捌万叁仟元整。

四、火葬、做坟等的余款全部加入陈宇康银行帐户。

五、其它未尽事宜,双方应共同友好协商。

甲方:

乙方:

中间人:

篇6:工伤赔偿调解协议

甲方:XXXX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XXX经理

乙方:XXX,男,XX岁,住XXXXXXX。

XXX原系XXXX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临时工。2004年7月31日下午,公司施工工地砼搅拌机出现故障,XXX等三人进行维修时,XXX脚部被砸伤。伤后,XXX被送往XX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治疗。XXX之损伤经XXX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工伤,并被XXX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八级伤残。

根据《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的规定,赵武应享受以下工伤保险待遇:

1、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已经由甲方实际支付);

2、停工留薪期间工资:897元×6.5个月=5830.50元;

3、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610元;

4、护理人员工资:538元;

5、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17940元;

6、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7176元;

7、一次性伤残补助金:8970元;

8、未报销医疗费:3494.50元(存在争议)。

经调解,双方达成如下工伤赔偿协议:

一、甲方一次性给付乙方各项补偿46400元,扣除乙方在甲方处借款21400元,甲方再给付乙方25000元。

二、乙方不再向甲方主张任何权利,甲方也不再对乙方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

三、乙方以后再发生任何病变,甲方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四、双方无其他争议。

五、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备案一份。

甲方:乙方:

篇7:工人工伤调解赔偿协议

甲方: 乙方:

乙方于2018年

月在工作期间不慎发生伤害事故导致受伤,现已治疗终结,现甲乙双方本着公平公正、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就一次性善后赔偿处理问题达成如下协议:

1、自乙方受伤之日起截止本协议签订之日医疗费用问题已全部处理完毕且现已治疗终结,现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甲方再向乙方一次性赔偿伤残赔偿金等各项经济损失合计人民币

元,由甲方在协议双方签字时付完。

2、本协议签订后基于伤害所产生的责任问题全部处理完毕,乙方承诺不再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就与劳务、伤害有关的事宜向甲方要求其他任何费用或承担任何责任。

3、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篇8:行政赔偿调解书

不动产登记是一种行政行为。理由之一, 不动产登记行为是一项必须由不动产登记机关行使的公权力行为。理由之二, 不动产登记行为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一部分, 体现了一定的统一性。登记虽然源于当事人的自愿、委托, 但是登记机关的登记行为来源于国家法律和行政授权。我国《物权法》第十条规定:“不动产登记, 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 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另据相关规定授权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登记机关, 享有一定的行政职权。登记机关必须按照行政法规要求的程序、义务决定是否受理申请登记, 否则其不动产的相关权利便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理由之三, 不动产登记行为是对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与宣告, 是按照客观事实和法律规定决定的行为, 必须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有关规范进行。我国《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第六十三条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房产管理和土地管理工作的, 可以制作、颁发统一的房地产权证书, 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 将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和变更, 分别载入房地产权证书”。《房屋登记办法》第三条规定“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的房屋登记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 (房地产) 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登记工作”。第四条规定“房屋登记, 由房屋所在地的房屋登记机构办理。本办法所称房屋登记机构, 是指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建设 (房地产) 主管部门或者其设置的负责房屋登记工作的机构”。由此可知, 我国对房屋登记实行统一管理制度, 房屋登记是国家行政权的一部分, 体现了一定的强制性。房屋登记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房屋登记机构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依法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其主体地位为国家行政机关,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并独立承担行政责任。从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房屋权属登记行为是行政机关基于行政职责而作出的具有行政法效果的强制性的单方服务行为。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分析, 房屋登记机构发生的法律关系应为行政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 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其主体一方恒定为国家行政机关, 在行政机关依法实施其国家管理职能时,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主体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行政机关处于支配地位;其内容是在国家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享有和承担的行政法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由法律预先加以规定, 不能由行政主体双方协商确定, 行政机关的管理职能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不可放弃;其客体是行政法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物、精神财富和行为;其发生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职能过程中, 不以双方意志一致为必要条件, 行政机关可单方设立或者变更行政法律关系。而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法规范所调整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主体间是平等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私人性, 国家出现在民事活动时其身份只是公法人;其内容是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即人身和财产权利义务关系, 是私权利和私义务, 其权利通常可以放弃;其客体是民事主体得以结成相互关系的利益对象;其通常由当事人根据意思表示自主设定, 具有自治性。房屋登记机构依职权办理房屋登记过程中, 房屋登记机构与申请登记人间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 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由行政法预先确定。由此可知, 房屋登记机构与登记申请人之间所产生的是行政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 我认为房屋登记机构的房屋权属登记错误的赔偿性质应为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 国家对此承担赔偿责任。行政赔偿的原因是行政侵权行为, 行政侵权行为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实施的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是国家权力的作用。民事赔偿是一方当事人因侵权行为而向遭受损害的另一方当事人承担的赔偿责任。民事赔偿的原因是民事侵权行为, 民事侵权行为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 侵害他人合法的民事权益, 依法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行为。两相比较, 民事侵权行为既没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这一主体方面的限制, 也没有“行使职权过程中”这一限制。房屋登记错误, 是指房屋登记机构登记确认的事项与真实情况不一致的情形。实践中导致登记错误的原因, 一是房屋登记机构工作人员疏忽、过失等原因造成登记错误, 二是登记申请人采取欺骗手段故意提供虚假材料, 造成登记错误。因此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登记错误均发生于房屋登记机构履行职务过程中。很明显, 登记错误应为行政赔偿而非民事赔偿。

从实体法上分析, 《物权法》和《民法通则》关于房屋登记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并不明确, 房屋登记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不足。

其一, 《物权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了“因登记错误, 给他人造成损害的, 登记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赔偿后, 可以向造成登记错误的人追偿”。该条款确定了房屋登记机构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应承担赔偿责任, 但是对于房屋登记机构应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仅是原则性的, 不能确定房屋登记机构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是国家赔偿责任。

其二, 《物权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本章规定的物权保护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根据权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适用。侵害物权, 除承担民事责任外, 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 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物权法》是民事基本法, 其内容确定的均是物权的归属与利用。房屋登记机构作为国家行政机关, 通常情形下, 房屋登记机构对于登记错误应承担何种责任, 只能由行政法规定, 而不能由民事基本法律规定。《物权法》第二条规定“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 适用本法”。该条款明确规定, 《物权法》适用于民事关系。而房屋登记机构登记错误致人损害属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 房屋登记机构与房屋权利人及其相关人之间发生的是行政法律关系, 是一种行政侵权行为, 因此不适用《物权法》第三十八条。

其三,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 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应当对其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文的确规定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应承担民事责任, 《国家赔偿法》实施以后, 有关国家赔偿的新法规与《民法通则》中关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规定关系到底如何, 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应当如何确定这些规范的效力, 在实务界与理论界产生较大争议。第一种观点认为,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与《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等条文是普通法与特殊法的关系, 按照特殊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自然失去效力。第二种观点认为,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是有关国家赔偿法律规范尚未完备的情况下, 立法者为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所采取的权宜之计, 属于过渡性的措施。而国家赔偿法律规范颁布后, 依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效力自行终止。第三种观点认为,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效力应予以肯定, 并将其视为国家赔偿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 等等。上述争议表明,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的效力在实务界和理论界并未完全得到肯定。由此可以确定, 房屋登记机构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并不确定。

其四, 在民事法律中规定房屋登记机构赔偿责任性质的法律为《物权法》和《民法通则》, 但其规定是不明确且不具体的, 即便是将房屋登记机构的责任确定为民事责任, 且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予以审理, 但最终确定房屋登记机关的责任性质、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标准时, 仍要依据行政法的相关规定予以确定, 因为国家赔偿制度相对完善。因而这种民事裁判仅有民事诉讼之名, 而无民事诉讼之实, 其本质仍为行政诉讼。

综上分析, 房屋登记机构赔偿责任的性质问题是一个立法问题, 从现行法律规定上看, 既有民事责任的规定, 也有国家赔偿责任的规定。因此, 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前, 房屋登记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不足, 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

专家点评:为分析登记机构登记错误的赔偿性质问题, 作者从厘清房屋行政登记的行为性质和其中的法律关系着手, 点出该问题实则是一个立法问题。从现行法律规定看, 既有民事责任的规定, 也有国家赔偿责任的规定, 但其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不足, 故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作者引用法条较多, 从《物权法》到《民法通则》, 从《国家赔偿法》到《房地产管理法》, 民事、行政各有涉及, 对房屋登记行为的主客体关系的法理分析也较深刻。同时, 在分析中作者反复比较双方观点, 在支持一方的同时反驳另一方, 是一篇难得的辩论说理好文。

篇9: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探析

关键词:行政主体;行政调解;调解程序

一、行政调解的内涵及其应然价值

1.行政调解的内涵

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是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常见形式。长期以来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对行政调解的概念进行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行政调解是由国家行政机关主持,以国家法律、政策为准则,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使双方平等协商、相互了解,达成协议,从而解除民事纠纷的调解活动。第三种观点认为:行政调解是指双方按照自愿的原则,由国家行政组织主持,遵循国家法律,通过说服教育,最终纠纷双方互相理解,达成协议,解决争端的活动。然而,随着当代行政的发展,公共权力已经走向了公共服务,随着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活动的范围不断增大,这使得过去的单一化国家行政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行政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成为了必然趋势。在中国,被法律与法规授权后,新兴的社会组织渐渐趋向行政主体,这些社会组织利用这种授权去调解各种行政主体。因此,行政调解主体已经扩展到行政主体,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

行政调解依据的国家法律、政策是侵入到人的意志的逻辑系统。但是,国家的法律、政策不可能包含所有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不能够涵盖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活中,公序良俗在生活中调整着法律所不能触及到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除依据国家法律和政策之外,行政调解还应依据公序良俗。

综合分析多方面所述,笔者认为:行政调解是指以自愿为原则,由行政主体出面主持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公序良俗,把民事争议列为对象,通过教育说服等方法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斡旋、调停,使双方当事人互相协商、达成协议,最终消除纠纷的一种调节制度。

2.行政调解的应然价值

(1)秩序价值。秩序作为法律所追求的最基本价值,它的存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必要前提。利益的纷争是由人对利益的追求所导致的,而这种纷争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影响社会的和谐,因此需要制定各种制度对人无限制的欲望进行规制,对各种纷争进行调整。虽然目前來看只有诉讼能够最终解决争议,但是很多纠纷并不是通过诉讼所能够解决的。调解是除诉讼之外能够便捷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方式。与诉讼相比,调解解决纠纷,气氛相对缓和,并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争议双方更便于协商。同时,相比较于诉讼,调解的程序性较弱,也比较灵活,以解决纠纷为目的,调解可以防止矛盾扩大化,一旦调解不成,当事人还可以选择通过诉讼渠道解决纠纷。

2.公正价值。作为法的基本价值,公正不仅设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行政调解制度的核心价值。行政调解的主体在进行调解之前首先要对纠纷的事实进行了解,明确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确认双方利益出现的不平衡,提出公正的利益补偿方案,从而恢复双方的公正关系。行政调解对公正价值的维护主要是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首先,作为行政调解的主体必须要保持中立,行政主体不能同时是裁决者和纠纷者,面对当事人时不能区别对待。其次,行政调解的程序必须公开、公正,竭尽全力在程序上符合纠纷双方的利益需求。

二、我国行政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1.行政调解缺乏规范性

据不完全统计,有近40部法律、60部行政法规约大量一般规范性文件涉及行政调解。人们很难系统全面地掌握布局分散的行政调解规定。同时,这些不同的规定之间由于内部的不协调,形成统一的行政调解体系变不可能。因此,行政调解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调解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在实际纠纷调解过程中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应该尽快建立一个统一的行政调解体系。

2.行政调解缺乏基本程序保障

关于行政调解的程序,我国现有的法律文件中均没有涉及,而只设立了行政调解,行政调解的随意性较大,调解的主体可以依靠各部门自行创立的调解程序或依照其他的行政程序来进行调解。这样,行政调解的公正性、合理性就很难保证,当事人也很有可能因为调解程序的不公正而对调解的结果不满意,使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变更加困难。这些程序性的缺陷,使得当事人不再相信行政主体,行政调解的功能便难以真正发挥。

三、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

1.统一行政调解规范

正如前面所说,我国的行政调解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因而需要进行归纳与整理。根据不同的程度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制定《行政调解法》。二是中央制定行政法规,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政法规实施细则。三是中央协调地方各部门有关的行政调解规范,通过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制定出普遍适用的调解程序、原则以及职权要求等,运用指导性的方法整合分散的规范。总的来看,前者模式值得商榷,而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种模式可能会集中各个地方的不同实践经验,经过讨论与反思后,第二种模式更加完善,更具有普片适用性。最后一种模式可以运用灵活的方式对调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应对,更具有便捷性和实效性。实质上综合来看就是:一是界定行政调解的范围,划分行政调解的职权;二是约束行政调解协议对行政主体的行为。统一起来这两点,二、三种模式变可以共同进行,互相弥补。

2.完善行政调解程序

第一,要对行政调解的启动方式进行确认。对行政主体的调解权利进行明确规定,树立不得拒绝调解的原则,使行政调解的申请启动渠道畅通。第二,要完善行政调解回避机制。考虑到调解工作的特殊需要,与行政调解的事项有利益关系的工作人员应遵守回避原则,相对人也可以自行申请其回避。第三,要对调解不同阶段的期限进行限制。尤其是对行政主体受理调解申请的期限进行规定,同时对做出调解决定的期限进行限制。第四,要规定行政调解过程中的保密事项。应详细规定保密事项,防止机密性的材料在调解过程中暴露,保护当事人的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四、结语

篇10:行政赔偿调解书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效力如何认定

作者:政研室 王笑言

发布时间:2010-11-09 14:36:55

【案情】2009年4月9日上午8点,被告张某驾驶辽PC3030号轿车,沿国道102线由西向东行驶至华亿公司门前路段左转弯时,该车右前侧与原告李某驾驶的两轮摩托车前侧相撞,造成原告受伤及摩托车损坏。2009年4月17日经葫芦岛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理大队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确认,被告负此事故主要责任,原告负此事故次要责任。2009年5月21日,经事故处理大队调解,被告承担80%费用,原告承担20%费用,该调解书约定:原告李某医疗费3839.21元、误工费707.70元、护理费840.00元、交通费63.00元、伙食补助费315.00元、施救费630.00元;被告张某施救费150.00元,修车费以保险公司定损为主。此事故损失依据交强险有责赔付,超过责任限额部分由被告张某承担80%,原告李某承担20%,付款方式自行协商。原告称在调解达成协议后,被告未履行调解书内容,未付原告医疗费等各项费用。而被告则称是原告不配合出具相关理赔手续,致使被告无法按调解达成的数额赔偿,是原告不履行调解书内容,现无权要求按照调解书比例重新承担原告后增加的费用。主张重新划分原、被告责任,被告60%责任,原告40%责任。原、被告因最终赔偿比例、数额未达成一直意见,故原告诉至法院。被告所有轿车在中联财险葫芦岛支公司投保了机动车

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与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已追加该保险公司为本案的第三人。

【判决】龙港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因葫芦岛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事故处理大队针对该起事故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原、被告及第三人亦对该认定书无异议,故对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所作的责任认定本院予以认可。即被告负此事故主要责任,原告负此事故次要责任。原告与被告虽曾达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但双方均未实际履行,且原告增加赔偿数额的诉讼请求实质上是对调解书主要内容的变更,被告亦未要求履行调解书内容,故应视为原、被告已均不认可调解书所约定之内容,该调解书对其双方失去约束力,调解书中约定的责任承担比例亦不具有约束力。对于原、被告的责任承担比例应由法院根据双方在事故中的实际责任与过错重新认定,以原告承担30%责任,被告承担70%责任为宜。对于原告所要求数额,在合理范围内予以支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第三人中联财险葫芦岛支公司作为被告投保交强险的保险人对于原告之损失负有先行赔付的义务,因原告损失数额未超过交强险保险限额,故被告不再额外承担责任。因被告亦在第三人处投保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故第三人在商业险限额内对被告应自行承担的其车辆损失承担理赔责任。故判决:第三人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人民币122000.00元保险限额内赔偿原告李某各项经济损失合计人民币8676.21元。

【说法】本案作为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其案情相对明晰,可依据《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原、被告责任进行认定,原告负30%责任,被告负70%符合实际情况,较为妥当。值得探讨的地方在于:

一、交通事故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与商业第三者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商业险)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的地位。本案交强险与商业险投保的保险公司虽同为一家保险公司,但交强险与商业险具有明显差别。首先,交强险的设立是为了保护交通事故相对人利益,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应首先由交强险保险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对相对人损失进行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事故安全法》第七十六条对此已明确规定,故在判项表述时,应首先将交强险保险公司列为第一项责任承担人,对于超过交强险限额以外的部分再由肇事方依法承担。其次,商业险保险险种多样,它主要是在事故发生后减轻投保人的损失,其主要针对投保人进行理赔,与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里的责任亦分两种情况:一是在赔偿数额超过交强险限额时,对于超过的部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是交强险足够赔偿时,仅对投保人一方的损失承担理赔责任。本案符合第二种情形,故在判项中表述为“承担理赔责任”。

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的效力问题。根据《交通事故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

起民事诉讼。这说明,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下形成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如一方未履行,另一方只能通过诉讼,由法院进行审理确定其效力,而不能直接申请执行《调解书》有关内容。《调解书》应为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调解协议,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在本案中,双方的均未要求确认《调解书》有效,原告起诉增加赔偿费用,被告亦要求变更责任比例,实际上均是对《调解书》实质内容的更改,故应视为原、被告双方均排除了《调解书》对其的约束。对此应尊重当事人意思表示,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重新确定责任比例与赔偿数额。

【风险提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增加,本案被告即为一名私家车主。在交通事故无法避免发生的情况下,如何投保、投保何种险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以及相对人的利益,成为很多有车一族关心的话题。在我国,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所有车辆必须投保的险种,它的赔偿限额共为122000元,其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由交强险投保公司在交强险限额内予以赔偿,对于超过部分,投保商业险的用商业险赔偿,没有投保的则由车主自行赔偿。在损失数额不大的情况下,基本上利用交强险就能理赔完毕。可以看出,给车辆投保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事故相对人都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交通损害赔偿调解书》是在交警部门调解下由事故双方自愿形成的,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后即已生效。如一方不履行调解书

上一篇:创业机会发现下一篇:领导行政服务中心总结表彰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