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2024-05-27

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长兴小学是一所美丽的学校。

走进校门左转,是一处安静的小花园。来到小花园,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左边有三叶草,右边有喇叭花。如果你深吸一口气,就会感到无比的舒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吧,我们的小花园里竟然有一种水果呢,它就是香甜可口的桑果。当果子成熟的时候,我悄悄地摘一个品尝,超好吃!

从小花园绕过去,是学校的操场。课间时,我看到同学们有的在开心地做游戏,有的在打篮球,还有的在踢足球,热闹极了。

这就是我们的长兴小学,我爱我的学校。

公众号:指尖上舞蹈

篇2: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一走进校门,展现眼前的是一栋高年级的教学楼。教学楼的正前方有一个大大的跑步场,高年级下课就在跑步场打球,跑步场的右边有高高的旗杆,旗杆上有一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跑步场的正前方就是我的教学楼了,我们教学楼在二楼,教室门口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下课了,我们有的在跑步场玩,有的在走廊说话,课间生活热闹极了。

我真开心,在这个校园学习,我真是太开心了。

篇3:例谈对话描写的教学处理

故事中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是阅读故事的眼睛。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的对话,有助于透视人物所思所想、领悟人物内心世界。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意义,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做铺垫,也正是这两次简单而又深刻的对话,形象地反映了竺可桢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出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所以这两次对话描写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应该好好揣摩一番。

【教学片断1】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

(1)“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3)“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4)“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

(5)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同学们,这些是竺爷爷和杏树主人孩子的第一次对话内容,大家先自己读读,读的时候注意提示语,连读两遍。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提示语中有表示动作的词语———“仰起”和“弯下”。

师:一个“仰起”一个“弯下”,你从中看出什么来了?

生:小孩说话时“仰起脸”是因为他人还小,和大人说话只能“仰起”来,另外“仰起脸”还可以看出小孩的天真可爱,因为美术老师教我们画的同学都是“仰起脸”的。从“弯下”可以看出竺爷爷也乐意和这个小孩说话。

生:电视节目里好多大人都是蹲着和小孩说话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我注意到了“天真”和“奇怪”这两个词,告诉我们读这两句话时的语气。

师:你注意了表示语气的提示语,那你能试着用这两个语气来读好孩子的话吗?

生尝试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

全体学生练读、齐读。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二句中的“习惯地问”?从这个“习惯地”又可以看出什么来呢?

生:可以看出竺爷爷和这个小孩经常见面说话。

师:没错,经常问都形成习惯了,可见竺爷爷非常想知道“杏花是在哪天开放的”。

师:刚才同学们从两人的第一次对话的提示语中找到了描写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表示说话语气的词语,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他们是怎样说这些话的。(指着出示的5句话)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第1、3、4句对话的提示语在后面,第2句在中间,第5句在前面?

学生回应:是的。

师:大家再仔细看一看:提示语在后面时用的是句号,在中间时用的是逗号,在前面时用的是冒号,这也是提示语因为位置不同产生的区别。

去掉提示语,仅出示对话内容。

(1)“爷爷,您又看花啦?”

(2)“是啊,杏花开了。”“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3)“哪天?今天开的。”

(4)“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5)“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师:现在老师读提示语,男读竺爷爷的话,女生读孩子的话,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对话。

【教学反思1】

学习第一次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对提示语的关注,因为在我们平时的对话练习中,不仅要注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后这三种形式分别运用,更要重视不同形式提示语中关键词给对话内容带来的不同效果,往往正是这些词的存在能让读者方便清晰地理解人物说话时的状态,凭借它们解读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教学中老师引导着学生对提示语中表示说话时动作的词“仰起和弯下”以及表示说话时语气的词“天真和奇怪”分别进行提示性的解读,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说话内容将这些词表达和表现出来,这就非常好地在课堂上真实再现了对话的发生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和人物特征。

而“习惯”一词的运用看似自然随意,却可以把竺爷爷的形象解读得淋漓尽致,因为竺爷爷他是科学家,这是他的职业习惯。作为唯一一个描述竺爷爷怎样说话的提示语,干净利索,让学生能比较专注地去深入推测词语背后的故事,这是一种延伸更是一种建构,如果说朗读是让学生大量的积累规范的书面语言,那么这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重组、再造、加工的实践,就是借助文本语言主动建构自己语言的同化过程,是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模式。

【教学片断2】

出示竺爷爷和孩子的第二次对话内容

(1)“竺爷爷!竺爷爷!”

(2)“什么事情啊?”

(3)“竺爷爷,杏花开啦!”

(4)“什么时候?”

(5)“刚才。”

(6)“是第一朵吗?”

(7)“是。”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看看哪些话是孩子说的?哪些是竺爷爷说的?然后同桌讨论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各自练读,思考、讨论。

生:第1、3、5、7句是小孩子说的,2、4、6句是竺爷爷说的。刚好是一问一答。

生:我觉得这里每一句的语气都不一样。

师:你很会动脑筋。如果像第一次对话那样给这7句话加上提示语,你会怎样写呢?出示

(1)小孩子()地喊:“竺爷爷!竺爷爷!”

(2)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3)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4)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5)小孩子()地说:“刚才。”

(6)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7)小孩子()地说:“是。”

师:老师也给你们一个提示。当竺爷爷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刚刚开了的时候(出示)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师:同学们,在课文第14小节,从竺爷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心情怎样啊?

生:非常激动。

师:他是一下子就激动的吗?

生:不是,他是听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并去亲自确认时激动的。

师:竺爷爷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

生:因为去年没观察到,等了一年终于观察到了,所以非常激动。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这7句话的提示语。

学生填写,各自练读。

师:同学们都填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窗外一个小孩的声音,这是怎样的声音呢?竺爷爷会怎么问呢?可能是……也可能是……。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填的提示语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教学反思2】

“小孩子为什么高兴?是为完成竺爷爷去年嘱咐而高兴。”、“竺爷爷为什么激动?是为终于在小孩子的帮助下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激动。”……第二次对话虽无提示语,但相比第一次对话时的从容则显得节奏很快,竺爷爷的问句短小且语气急促,小孩子的回答更是精炼,充分表现了他俩在第一时间发现和知道今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而格外兴奋、激动的情态。

引导学生通过已知人物的语言来想象他们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甚至动作,并在文字表达的空白处进行补充,他们自然地就进入语言情境,边读边体会边想象,入情入境地体会到小孩子和竺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的兴奋、惊喜和急切,再加上分角色的反复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神情动作很配合,在读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朗读时自然就能将人物情感表露无遗。

根据添加的提示语再来两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能对两个人物的对话把握得特别到位,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人物的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正是在这样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完成的,学生参与进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兴致很高,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得到很大的释放。把教材中的空缺演化成发展学生思维和应用的训练点,对文本进行再加工,教学时帮助学生恰当表达、准确表达、生动表达,学习时学生就较容易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夯实语言文字基本能力的教学活动。

篇4:心理描写的写作教学

关键词:心里描写;记叙文;人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27-01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好的心理描写可使叙述的形象更加生动。正如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世界上有艺术,而艺术也有目的的话,就在于表现、说出人物灵魂中的真实。”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的作品,都善于洞幽烛微地进行人物心理描写,善于深刻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透视出人物的思想和理智,表现出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可以说,心里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我们试从三个方面来借鉴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

一、是内心独白

即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他(她)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品质或情感。这种手法在第一人称作品里,是用“我”的口气讲话的。“我”的思想活动,也就由“我”直接倾吐的。这种让主人公“自我剖析”直接陈述心迹方法的运用,主观色彩极浓,感情力量也较为强烈。而在第三人称的作品里,这种内心独白,大都在前面用“他想”、“他寻思到”、“他感到”、“他体验到”这类的说法作交代,然后像写人物对话一样,直接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卡列宁的内心独白:

他体验到就像一个人拔出了一颗痛了好久的牙齿那种感觉。经过了可怕的痛楚和好像把什么巨大的、比头本身还要大的东西从牙床拔下来的那样一种感觉之后,患者几乎还不能相信他自己的幸运,忽然感到毒害了他那么久的生活,占据了他的全部注意力的东西已不复存在,而他又能够生活和思想,以及对于他的牙齿以外的事情发生兴味了。

这段以拔痛牙作生动比喻的内心独白,既表现了卡列宁对安娜的憎恶以及摆脱了她而产生的反常的“快感”,同时,也罢卡列宁这个僵化的沙俄官僚的冷酷无情揭露无遗。

二、是心理分析

即作者从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入微的论述和剖析。它适用于那些曲折、隐秘、复杂得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在反映人物的内心冲突方面,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法。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写林黛玉听到宝玉背着她在大庭广众之下称赞她从来不说“仕途经济”之类的“混账话”后,犹如一石入水,引起了她强烈的内心反应,就用了一段心理分析: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叹又悲。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至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持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了。

这段描写看似独白,实为作者通过变通与改造,把人物的独白与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得。它是经过作者的归纳、提炼,再有条理地向读者介绍的,并非黛玉当时真的这样“独白”的。此时,黛玉背地里听到宝玉对她不说“混账话”的赞誉,其心扉自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犹如一石击水,涟漪层散,感情极为复杂。但是作者把它归纳为“喜”、“惊”、“叹”、“悲”四个方面,分析得十分贴切而细腻,使人一目了然,不仅表露了她对宝玉深沉执著的爱,也鲜明地反映了她寄人篱下、多愁善感的情怀。

三、谈谈梦境幻觉

这是人物心理描写的一种特殊形式。“梦是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是现实的一种化了妆的反映,也可以说是现实在意识上的一种改造”。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生活在意识上的一种曲折的投影,是生活现象在意识中的再现。它和人物的性格及其处境的认识、情感、意志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梦境描写就成为心理描写的一种特殊形式。

例如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的翠翠也有一处甚为详细的梦境描写,这个梦境幻觉的心理描写对翠翠爱情的探讨做了极大的补充,也让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在对待爱情上,翠翠表现的羞涩躲闪,整个事情似乎只是老船夫一人在张罗。对傩送二老的喜爱在心,却碍于少女的羞涩,只能把这份爱藏在心底。在傩送二老为其唱山歌的时候,翠翠睡过去了,在梦里,她把一个少女对于爱的全部心思表露了出来,显得热烈敢于追求,不似现实中的躲闪逃避:

“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去做什么呢?去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

梦境中反复提到的“虎耳草”,恰似翠翠的爱情,她在平时不敢攀折,需要仰望,却在梦里极轻松地将它折了,但是却不知道交给谁,就如在天保大老和傩送二老中难以抉择一样。对于这个尚且懵懂又缺乏安全感的少女来说,爱情尚是一件不甚明了的事情。及至下文略有表现:“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份稳秘里,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翠翠仍是十分羞涩犹豫,全然没了梦境里的大胆自由。像这样的梦境幻觉的心理描写,把翠翠对爱情的既憧憬又害怕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篇5:我的学校-描写学校作文550字

花坛后面是一座“凹”字形的教学大楼。教学大楼的顶上有八个大字:“尚德、崇实、和谐、活泼”,每个字的中间都有一面彩旗,最中间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楼的左右两边都是用褐色的瓷砖镶嵌成的。这 四层高大的楼房分三个区域。大楼的南面是教学区域,我们在这里学习更多的知识;东面是办公区域,教师们在那里备课,批改作业;北面是活动区域,同学们在这里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楼的最底层,中间是正门,正门前面左右有两根大柱子很粗,要两个小朋友才能合抱过来;很亮,能把人的样子映出来。正门两侧还各有两个门。我们每天上学都是从南门经过,南门口的墙上贴着七个镶着金边的黑色大字:“成功从这里起步。”当我跨上台阶看到这句话我就想:“在这一流的学校,我一定好好学习,今天,我为有这样的学校而骄傲,明天,我要让学校为有我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教学楼的后面是宽阔的操场。操场西头的中间是主席台。主席台两侧分别有两个篮球场。上体育课和课间操的时候,这里不但是同学们锻炼身体的场所也是同学们游戏的乐园。操场的周围还有高大挺拔的榕花树。它春、夏、秋、冬都很美,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许多色彩。

教学大楼的西北面是阶梯教室,同学们在这里开会,看电影,演讲……

篇6: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我爱我的新校区天龙行空今年,我们的学校搬家了!新校区坐落在竹屿新区的海边,面积好大好大。刚来到新校区,好奇的我足足化了二十多分钟,还没有绕学校一周呢。从远处看学校,蓝色与黄色相间的建筑像一艘超级大轮船。蓝色的艺术长廊像轮船的甲板,长长的,听说有二百多米长呢。长廊后还有许多大楼。披着桔黄色外衣的高大建筑是我们小学部的教学楼。蓝色玻璃砖砌成的漂亮楼房是学校的行政楼。寒假来看时,学校还是个泥娃娃,没想到这么快就焕然一新了。走进学校,我觉得从远处看和从近处看,感觉真不一样。长廊旁边的墙上布满了各种图形的口子:有三角形、五角形、正方形、还有圆……听老师说,这里以后将是学校的一大风景,是同学们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学校的模型。我们学校有大大的篮球场,有宽阔的足球场,还有四百米塑胶跑道。尽管学校现在还在施工,我想,明年,整个校园会绿草遍地,鲜花盛开,变成我们的第二个温馨的家。我抬头仰望着蔚蓝的天空,想象着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绿草坪上快活地踢足球的情景,不禁从心底里发出呼喊:“我爱你,学校!”

篇7: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听大人们说,过去新区没有一所上规模想象样的学校,学生就近到村里的学校去上学,那时的村校校舍简陋,教学设施陈旧,一个老师教好几个年级。那时,新区到老城区只有一条大道,并且是沙石路,晴天,车子一过,沙尘飞扬;雨天,这条路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学生们走这条路上学真是不容易啊!

现在,新区再也见不到沙石路了,都是四车道,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有了紫薇小学,新区的家长们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学的事发愁了。

到过紫薇小学的人,无不赞美它的美丽。红墙壁瓦,它既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又有欧式建筑的特点。南北两栋教学楼,由动东西两条长廊连接在一起,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北教学楼顶上的两个“城堡”,极具有欧式建筑的特征。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施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投影机与计算机,哥哥姐姐都羡慕极了。

走过西长廊,就是综合楼了,着里有现代化的多媒体大教室,有美术教室,有科学教室,还有棋室,着里是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我们在这里学到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变得更充实了。

篇8: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细节刻画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 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景的描写中, 是为塑造人物形象, 展开景物描写, 进行场景描绘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 人物形象就越鲜明, 景物就越有特色, 场景就越感人。在平时教学中, 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 抓住典型的细节, 反复品读,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提示文本的中心, 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典型的人物细节描写, 彰显了人物的性格

小学语文教材中, 所选择的文章, 大都为名家名篇, 其中许多写人记事的文章更是文质精美。这些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给学生提供范本, 而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是个性鲜明, 血肉丰满。或着力刻画人物的外貌, 或描写人物的言行, 或对人物内心进行细腻的描摹。反复吟读、品味这些细节, 人物的性格在与学生互动对话中得以凸显。教材中, 我们可以找出许多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

1. 外貌描写——白描中包蕴着含蓄

(1)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 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2) 借着淡淡的星光, 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下,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天游峰的扫路人》)

初读句 (1) , 让人惊讶于爱因斯坦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这位大科学家不止仪表不究, 甚至可以说是“痛失体面”, 与乞丐无别。但细细研读, 再联系下文, 反复品味, 一个“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事业而无暇顾及生活琐事的伟人”便浮现在眼前。再读这段话, 使人顿生敬意, 外貌的不修边幅, 更衬托出人物灵魂的高大。句 (2) 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 细腻真实, 老人虽然工作辛苦, 但炯炯有神的眼睛,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豁达、开朗的强者形象, 老人对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 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直观中包蕴着深沉

(1) “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 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 他睡眼蒙眬地抬起头, 轻轻放下妈妈的手, 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 把我拉了出去。 (《爱如茉莉》)

(3) 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句 (1) 中的“话”告诉我们, 彭德怀虽然深爱大黑骡子, 但在他的心中, 战士永远是第一, 一旦革命需要, 他就会忍痛割爱, 做出虽然痛苦却很坚定的选择。

句 (2) 中爸爸一系列的动作连贯而平常, 而正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动作, 却充分显现出爸爸对妈妈的体贴与关心, 正所谓爱在不言中啊!

句 (3) 中一个“盯”字, 传神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 看到战士们因饥饿而昏倒在地, 军团长杀骡子保战士的想法已在酝酿之中。

3. 心理描写——自然中包蕴着隽永

(1)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 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 我想, 灰椋鸟, 尖尖的嘴, 灰灰的背, 远远望去, 黑乎乎的, 有什么好看的呢? (《灰椋鸟》)

句 (1) 中司马迁遭受酷刑, 经历了人生中的奇耻大辱。是血溅墙头, 还是忍辱偷生?司马迁的内心痛苦而矛盾。为了完成父亲临终的嘱托, 为了让人生活出精彩, 司马迁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耻辱与痛苦深埋心底, 重新摊开竹简, 为完成《史记》而笔耕不息, 一个“坚定不移、坚强不屈”的司马迁顿时跃然纸上。

句 (2) 放在课文的开头, 告诉我们灰椋鸟貌不惊人, 实在不值得一看。而作者在看了灰椋鸟归林的场景后, 却感到灰椋鸟犹如“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最后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爱鸟之情尽情流露。究其原因, 是这些小精灵归林的壮观场景令人着迷和陶醉。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令人印象深刻。

二、典型的场景细节描写, 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

1. 景物描写——“衬托中心”

(1) 那花白里透黄, 黄里透绿, 花瓣润泽透明, 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早》)

(2) 每艘宝船长148米, 宽60米, 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米风帆, 可以乘坐一千多人, 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郑和远航》)

句 (1) , 在作者眼里蜡梅花开得如此美、旺, 更蕴含着冰清玉洁的韵致, 作者仅仅是为了赞美蜡梅花吗?联系上下文, 作者实质上是借花喻人, 鲁迅先生就是一株傲霜斗雪的“蜡梅”, 蜡梅花的特点正象征着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对蜡梅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句 (2) 中的宝船“高大雄伟”, 各国君臣、百姓惊叹不已。作者对宝船的具体描写, 既显示出郑和远航时的规模之大, 又暗示了明朝国家实力之强, 科技水平之高, 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宝船传承了友谊, 更是我国古代人民顽强探索精神的集中反映。

2. 场景描写——“渲染中心”

(1) 初升的阳光, 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 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 一切都沉浸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爱如茉莉》)

(2) 暑热散去了, 星星出齐了, 月亮升起来了,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句 (1) 、 (2) 中, 阳光探进窗内, 一切是那么静谧美好;月亮升起来了, 小院洒满月光。“爸爸妈妈”在柔柔的阳光下执手而眠;“母亲”在柔和的月光下深情地为“我”吟唱。天地万物都在传递着一个神圣的字, 那就是爱。父母之爱, 平常如茉莉, 却幽香缕缕;母亲爱子, 似淡淡月色, 却深情脉脉。教学中抓住这些细节, 学生对文章中心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描写, 在文本描写中, 看似闲笔, 或赘笔, 信手拈来, 无关紧要, 其实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巧妙的安排。细致的描写中处处蕴含着真情, 没有细节, 就不可能有经典的艺术作品。为了我们阅读教学的精彩纷呈, 让我们一起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摘要:“天下之大事, 必作于细”, 没有细节, 便没有风格。新教材入选的范文, 大多出自名家名篇, 其动人心处, 主要在于典型的细节描写。捕捉和理解文本中的细节刻画, 易于帮助学生与文本、编者、作者进行直接平等的互动对话, 引发沟通、共鸣, 加深理解。具体表现为:①典型的人物细节描写, 彰显了人物的性格;②典型的场景细节描写, 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关注文本中的细节, 就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精彩纷呈。

篇9: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

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

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

[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

①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作反映了时代。

②个性化的风格,创作出风格化的诗作。

[教法与学法]

①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②对象、手法、目的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课前预习]

查找有关描写某一情境的诗句。

[教学步骤]

师(导入):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非常讲求“景与情”的对应关系,无论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或词人都很注重对有关“景”的信息的撷取。讲究对有关“景”的信息的转达,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概莫能外。今天,我们就以“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为话题,从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手法和特点入手,通过比较阅读来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对同一景况或情境,因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述的基本特点。

师:这里的“景与情”的对应具体指什么?

生:用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要合乎情理。

师(提示):大家应该记得《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吧!下面分小组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诗句。

(边打出幻灯片,边请上网查阅过有关资料的同学说明这些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的共同特点)

让我们在诵读中聆听——《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边归纳边打出幻灯片)

师: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生:分别回答。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师(阶段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李贺《李凭箜篌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大家打开课本67页,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生:集体朗读。

师(提示):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找出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描写,明显与《琵琶行》有区别,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生:《琵琶行》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李凭箜篌引》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总体的风格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里?

生:浪漫主义。

(归纳并逐条打出幻灯片)

鬼泣神惊 妙不可言

——《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效果

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

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

乐声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师生共同归纳: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

白居易——侧重于音乐的形象描写

李贺——侧重于音乐的效果描写

师:下面请10位同学把他们查找到的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朗读并分析一下。

生:分别朗读并分析。

师归纳: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大致如此。

(打出幻灯片)

对好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是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师:与《琵琶行》及《李凭箜篌引》比较,《听颖师弹琴》中音乐描写的角度及手法又有哪些特点或不同?

生:既有有关音乐本身的描写,也有相关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很准确!我们再请几位同学就具体的诗句来赏析一下。

(在学生赏析的过程中适时打出幻灯片)

生: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喁喁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生: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三位诗人诗作中的音乐描写作一番归纳小结了吧!

(打出幻灯片)

白(居易)诗移人——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

李(贺)诗泣鬼——笔下的箜篌音乐使鬼神动情落泪

韩(愈)诗惊天——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师:可见——诗国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阅读与整理:

“愁”(包括忧、悲、恨、恼等等)是一种感情活动,如何才能形象而又生动地把它表现出来呢?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比喻。

请从你所阅读过的诗词和正在阅读的课文中,回忆和查找出借助比喻来描写“愁”的诗句。要求如下:

1、写出具体的诗词原句,能标明作者和出处最好。

2、在原句下注明喻体并说明此句突出表现了“愁”的何种情态。

篇10:描写学校的作文

在校门前,就能够大概的看到我们那雄伟壮丽的教学楼。在右侧,是宽敞的操场,在下课时,或上体育课时,我们就像是蓝天中的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无忧无虑的欣赏着美景,开心地与蓝天白云玩游戏,所以,这片操场就成了我们的天堂。

往前走一点,就是我们的幼儿园了,经过那里时,我们总能听到小朋友那爽朗的笑声,和那动听的儿歌声。在漫步向前,那就是我们的教学楼了,在旁边,我们就能听到我们那朗朗的读书声,写字的沙沙声。当走到最南边的教学楼时,总能听到我们那动听的歌声。

接下来,我要来介绍我们学校的绿化,我们学校那可是一尘不染,走进里面,就像走进了天堂,我们教学楼旁有许许多多的花草,到了春天,它们竞相开放,为我们学校增添了许多美景。

篇11:描写学校的作文

爬山虎绽出了新叶。春风习习吹来,仅有鸟儿在歌唱。别认为学校没了生机,它只可是是在储存能量。听晨操的音乐响起了!看!学校里顿时充满了活力!同学们跑着,跳着,欢笑着,新的一天就此开始!

爬山虎透出的绿令人炫目,夏日炎炎。上了五节课,人都无力起来。别认为同学们是怕流汗,他们只可是是要先去吃饱了饭,才有力气去比拼。操场上女生们已开始行动,欢快地跳起皮筋来,作为男生的我们自然也不甘落后,过人,传球都颇有巨星的风范,打累了大伙在篮下,抹着汗水,喝着饮料,好不惬意!不知谁冷不丁唱了一句:“汗水点点流不尽,青春滴滴淌不完。”

爬山虎也染了发,黄绿相间的。秋天历来是讲述有关收获的故事的,秋高气爽,学校正热闹非凡,这便是运动会的场景——身穿运动服的我们英姿飒爽,迈着整齐的步伐。哦,还有那放飞的气球带着期望飞向蓝天,再来听听我们班的口号:“运动运动,永不言败;飞翔飞翔,斗志昂扬!”

爬山虎褪去了衣装,光秃秃的,寒风刺骨的冷。放学铃声大作,同学们纷纷涌出学校。不为别的,只是为赶在太阳落山前追逐即将逝去的光辉。这就是我们——充满活力的少年,再厚重的衣服也掩盖不住我们从骨子里透出的活力。

篇12:描写学校的作文

春天,当第一缕雨丝飘下,春的气息便开始在大地上弥漫了。春雨亲吻着大的,滋润大地上的一切生灵。看,枯黄的小草为了迎接春雨染绿了原野;听,溪水解冻奏出春天的交响曲;闻,千姿百态的花朵在雨中绽放,散发出醉人的幽香伴随着如丝如缕,缠缠绵绵的春雨,大地恢复了生机。鸟儿在雨中鸣叫,燕子跳起春的舞步。

夏天的雨是最营养的。在春雨的滋润后,植物们离开了幼嫩的襁褓,茁壮地成长起来,它们贪婪地吮吸着夏天的雨露,舒展开身上的每一条枝,每一片叶,积蓄着夏的力量,伴随着来去匆匆的大雨,炎热的暑气消消地溜走了,大地变得十分清爽。

篇13:描写学校的教学设计

一、 关注侧面描写,回归教材教学价值

《 地震中的父与子》 是一篇争议比较大的选文,体现在对文中所写的事件的真实性的怀疑, 以及本文作为教材选文的作用上。 本文主要描写了一位父亲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余震中救出14 个孩子的感人故事,表现了父亲对孩子执着的爱,和这对父子之间的彼此信任。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父母之爱”的主题单元中,可以较好地体现父母对子女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从读懂选文的角度来看, 这样的解读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切合度是较高的。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多数教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教的。

从文本的表达效果入手, 仔细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描写父亲执着地要在极危险的余震中救出自己的孩子时,运用了两处精彩的侧面描写。 在看到教室变成废墟时,这位父亲和其他家长都悲痛欲绝。这是相同点。 不同的是其他孩子的父母“ 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看到这位父亲在废墟中挖掘,有些人还会上来劝他说“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当这位父亲向他们寻求帮助时, 却“ 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 一样的面对灾难,同一所学校的父母们却有不一样的表现,“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一位以实际行动信守承诺的父亲的形象便跃然眼前。 而对“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两次重复,是全文侧面描写最为精彩之处,通过“ 消防队长挡住他”请他离开,“ 警察走过来”请他回家,“ 人们摇头叹息”认为他“ 精神失常了”,让读者感受到伟大的父爱,一位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在废墟中救出孩子的父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人。 这两处侧面描写占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体现“ 父亲”形象的关键之处。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深沉与宽广的父母之爱,体会并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 显然应成为该选文的重要教学内容。 毕竟选文体现的主题,在教学中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教育。

二、 认识侧面描写,感受文本表达效果

侧面描写的服务对象还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既可以对其他人物的行动和语言进行描写, 也可以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场面进行描写,和正面描写相互作用,烘托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在具体的选文中,侧面描写体现形式不尽相同,作者所运用的力度也有轻重之分。 语文教师要利用单元选文的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侧面描写的妙用,感受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形式与方法。 必要时,还可以适时地渗透相关的写作知识,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协同作用,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在教学《 地震中父与子》 时,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侧面描写的形式及方法,并体会侧面描写的效果。

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地震会给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课文题目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一个危险的环境中。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为什么要描写“ 消防队长”“ 警察” 和“ 其他家长”。

师: 我们来看一下, 在这段文章当中还写了哪些人?

生:警察、消防队长。 ( 其他同学补充:还有其他父母。 )

师:现在请同学再读这一部分,看一看作者写这位父亲怎么坚强、怎么坚定地要去救孩子,为什么还写了警察、消防队长和其他家长的表现?

生:因为作者用警察、消防队长、其他父母来做比较。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父亲的表现和其他父母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读出有关其他父母的表现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相同点是都很伤心,不同点是这位父亲留下来挖掘,其他父母都走了。

师:你又看出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坚强不屈的父亲。

生:意志坚强。

生:坚持不懈。

师:作者通过对其他人的描写,一样可以让我们看出这位父亲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一定要救出自己孩子的坚定信念。

教师请学生读消防队长和警察说的话并认真体会其作用,再次梳理: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其实就是通过写环境的危险、写其他人的表现,来让我们更进一步地看清这位父亲的了不起。 我们把这种对环境和对其他人物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而把直接对这位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叫做正面描写。 也就是说,通过对主人公的直接描写,加上对环境和其他人的侧面描写, 塑造了一个让我们感动的父亲,一位在地震中不顾危险救出自己孩子的父亲。

曾有人评论《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文“ 本身就是废墟”,以此来形容教师无法确定本课教学重点。 其实选文的故事内容和精神主旨并不难懂, 关键在于找不到合理的教学着力点。 关于这一点, 泰勒曾指出,“ 在有些情况下,例如在编制文学领域的课程时,第一步可以是选择看来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新经验的文学作品,然后,再考虑阅读这些重要的教材时,对学生来说能学到些什么”[1]。 显然,从本文乃至本单元选文的表达特点来看, 集中力量引领学生学习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比较适宜的。 如果教师在教学本课时, 一味地引导学生要把原来通过感悟就能领会的东西,再一一道出,就会把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 另一方面,在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对写作方法的运用予以足够的关注,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好处的。 第三学段有不少以人物描写为主题的习作训练, 教师需要用好教材中的优秀范文,认识、了解并学会运用诸如“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等写作方法,使学生对写作方法有主观认识,有实践体验,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增强写作的灵活度,提高习作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2]视为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 同时提出,“ 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2],不管是“ 领悟”“ 考察”还是实际需要,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在这一点上引起足够重视。

三、 运用侧面描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侧面描写所写人物、环境及场面等,都与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事相关,彼此之间具有连锁反应,更能激发读者的想像力,使文章更耐读。 侧面描写不需面面俱到,只要以较少笔墨进行描写,就能起到以少胜多之效。 其次,侧面描写通过对相关人物、环境及场面的描写,对正面描写的对象做有效的补充,能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在教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 时,许多教师都会设计小练笔。 有的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写一个人。 这样的练习显然与一般的人物描写训练没有区别。 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 体贴入微的关爱。 这样的练习还停留在习作内容的挖掘上,而且没有新意,属于重复性习作,容易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感。 即使是教材提供的小练笔“ 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与本单元侧面描写的吻合度也嫌不够。 上述小练笔的设计,既没有留意到本文乃至单元选文的表达特点,在写作方法的运用上也缺乏到位的指导, 学生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在教学完“ 他挖了8 小时,12 小时,24 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后,笔者设计了一项针对侧面描写的练笔:

师:这一场大地震中,父亲在这里挖掘,会遇到什么困难?

先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做推测,简单交流后写一段话,主要写在父亲挖掘当中他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把它写下来。

笔者同时提供了两个模式,学生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写:

第一个模式是“ 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位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个模式是“挖着挖着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抓住“ 场面”和“ 其他人物”进行现场练笔,来体现挖掘的艰难与危险, 也可以通过正面描写父亲是怎样挖掘的。 有学生写道“: 突然,发生了一次大爆炸,消防队长对这位父亲说:‘ 请迅速离开。 ’地面在抖动,仿佛随时会有一个大洞把这位父亲吞下一样。可是这位父亲仍然在那里挖掘着。 ”有的学生写道:“ 突然一波余震猛然出现,但这位父亲还是坚定不移地继续挖着。 周围尘土飞扬。 在人们眼中,这位父亲是那么坚定。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儿子在等着我。 ’”

这样的设计,将选文的故事进行有效拓展,使学生有话可说。 这样的练笔设计体现了写作学习的针对性,以实践为基础,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识与应用,是学生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保证,是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四、 体会侧面描写,感悟巧妙运用时机

一般情况下,经过几年的学习,第三学段的学生都知道要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进行描写。但是如果一味地描写主要人物,难免“ 词穷”,学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 既要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他人表现、景物、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与特点,还要学习作者多角度观察的方法,学会拓展思维,寻找能更好体现人物性格的描写点,适当地体会谋篇布局的方法。 侧面描写的运用,使学生习作的表达更为灵活多变,使文章更耐读,主人公形象更为饱满、具体、形象。

在学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 第二部分时,笔者让学生运用前文所学侧面描写的知识, 找出并体会文中其他侧面描写的语句。 学生很快就找出“ 50 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以“ 50 分钟”的快,体现出前文所写的父亲在这里挖掘了36 个小时的艰辛。 笔者又抛出一个开放性问题:“ 第二部分写了父子的对话,重点要写谁,要突出他的什么特点? ”在让学生深入讨论后, 了解了从这段对话描写中可以看出孩子异常镇定、勇气过人,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父亲平时就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人教版教材有不少类似的侧面描写的课例,如《 慈母情深》 通过描写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艰辛;《 刷子李》 中,曹小三对刷子李裤子上白点的怀疑, 更体现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全神贯注》 中斯蒂芬·茨威格差点被罗丹反锁在他的工作室内,他一句“ 喂! 亲爱的,你怎么啦? 我还在屋子里呢! ”很好地体现出罗丹创作时的全神贯注。 只要执教者关注到这些侧面描写, 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就能为学生确立人物描写的典范。 学生所描写的人物都不是生活在“ 真空”中的,通过对身边人物、环境及场面的描写,可以让习作有更多的落笔之处, 把周围气氛写出来, 让主要人物的形象更鲜明、性格更突出。 侧面描写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如果运用恰当,可以与正面描写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篇14:谈作文教学中的细节描写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观察事物的外表以外还地要认真琢磨和研究事物的内在。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是从表面看不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研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相互交流和沟通,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来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引导学生对某一个事物进行观察探讨,然后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事物的特点。一个人一个眼光,观察事物也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们把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写在本上读出来,这样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帮助,一种提高。

例如,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有这样的一篇作文,有位学生以《门》为题写道:“冬天来了,外边刮着寒冷的北风。中午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写作业,但是门老被风吹开,弄得挨着门的同学们无法安心写作业。如果把门插上的话出来去的同学很多,还是要开门的。这样就弄得门开了关,关了开。搞得同学们都很苦恼。到了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门框上多出了一块黑胶皮,这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加了门与门框的摩擦力……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在不插门的情况下风也刮不开了。同学们也可以很轻松地打开门。中午的时候同学们也可以安心地写作业了,不用再为了门的问题而苦恼了!”在这篇作文里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表达了同学们对那位热心的同学的一种赞扬。这里面有些情景写得非常的仔细,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另外,仿写也是培养细节描写最好的方法之一。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语文中的每篇课文,语言都各具特色,或用修辞扮靓语言,或在字词上精雕细琢,或在造句上别具匠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现成范例,如能善于捕捉,细心体会,认真仿效,必有所得。

当学生从课文中读出了描写人物的方法时,我在课文兴奋点处安排学生小练笔,仿写人物。有的学生写道:“他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脸庞。他胖胖的身子把衣服撑得紧绷绷的,脖子非常短,在他的脸上,最惹人注目的还是他那双小眼睛,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虽然他的眼睛很小,但看起来却是炯炯有神。”当他读完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猜出写的是本班同学王瑶,课堂再一次达到高潮。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懂得了作文的“模子”,就会慢慢地跳出仿写的“模子”,确立出自己的新模式。

仿写是最基础的写作手法。这种手法不光光是照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看葫芦画瓢,模仿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模仿。通过模仿写作提高自己的内在水平,然后慢慢地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模仿的时候也要有所创新,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外,填补课文的空白点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方法之一。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的一切,而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不仅对作文极其重要,和创新力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必须去启迪、开发、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是写之根,写是读之魂。写之生花妙笔沉淀在读中,写之需要成为读的指引,读本身蕴含着写的心声,写本身是读的浓缩结晶,写之枝繁叶茂植根于博大精深,写之成败毁誉检验着读之效果与质量。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不偿失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读写结合是使阅历、思维、思想聚合碰撞,拓宽写作的源泉——生活空间;撞出了思想“火花”;燃烧了情感的“火焰”;这样作文的细节描写就有了深度,也有了新意,但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

实践证明,细节描写可以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只有视觉上对事物有了详细的观察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有灵感。细节描写将同学们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描写的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我期待着语文教学的结晶——作文教学的园地百花争艳。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三年级卖报歌下一篇:小班我爱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