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

2024-06-26

《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共7篇)

篇1:《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

【要求与内容】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第一章 病理生理学总论

第一节: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病因学总论

一、掌握疾病的现代概念;

二、理解疾病发生的外因

(一)致病因素

(二)条件(或称疾病的诱因)

三、理解疾病发生的内因

第三节 发病学总论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l

(一)掌握机体的屏障防御作用

(二)致病因素的作用部位及其被感受

二、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

三、了解疾病的转归及机体代偿的一般规律。掌握死亡的概念及过程。

(一)恢复健康

(二)死亡

(三)复活问题

l

(四)死亡的新概念

第二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

【要求与内容】

第一节 正常人体内水与电解质的分布与调节

l

一、握人体各间隙水的含量及成人与小儿的区别;

二、了解水、电解质调节的两个主要调节机制(渗透压的调节、血容量的调节)

免费考研网

l

一、脱水:重点掌握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概念、原因和机体变化;了解其防治原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第二节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则。

(一)高渗性脱水

(二)低渗性脱水

(三)等渗性脱水

二、水中毒

掌握水中毒的概念、原因及机体变化。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一、低钾血症:掌握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对神经、肌肉和心脏的影响。

(一)原因

l

(二)对机体的影响

(三)防治原则

二、高钾血症:掌握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对神经、肌肉和心脏的影响。

(一)原因

l

(二)对机体的影响

(三)防治原则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了解)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要求与内容】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了解)

一、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

二、呼吸的调节作用

三、肾脏的调节作用

免费考研网

重点掌握各酸碱平衡测定指标的意义及正常值(pH、PCO2、CO2CP、BB、BE、AB 及 SB、AG)。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测定指标及其意义

l

一、pH

l 二、二氧比碳分压

l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

l

四、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五、血浆二氧化碳总量

六、缓冲碱

七、碱剩余和碱缺失

八、负离子间隙

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重点)

重点掌握四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体变化。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原则;机体的主

要缓冲系统;呼吸调节的机制;肾脏调节的三个主要机制。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紊乱(了解)

第四章 水肿

【要求与内容】

第一节概述

l

一、重点掌握水肿的概念

二、了解水肿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

第二节水肿发生、发展的机制

免费考研网

l

一、血浆与组织间液的体液平衡紊乱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重点掌握水肿生成的局部因素及钠水睹留的主要发病机制。

(一)静脉回流受阻

(二)血浆蛋白减少

(三)淋巴回流受阻

(四)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l

二、钠、水潴留

(一)钠、水潴留的机制

(二)钠、水潴留引起水肿的机制

第三节心性、肾性及肝性水肿

l

一、掌握心性水肿发病机制。

二、了解肾性水肿

l

三、掌握肝性水肿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第四节肺、脑水肿(了解)

第五章 缺氧

第一节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l 重点掌握缺氧的四种基本类型及血氧变化特点。

一、乏氧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中毒性缺氧

第二节 掌握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免费考研网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l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l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l

三、血液的变化

l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第三节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了解)

第六章 发热

【要求与内容】

l 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热与过热的区别;发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第一节理解发热的原因

一、传染性发热

二、非传染性发热

(一)无菌性炎症。

(二)恶性肿瘤

(三)变态反应

(四)其它

第二节理解发热的发病机理

一、外源性致热原的性质和作用

二、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理

(一)内源性致热原的性质

(二)内源性致热原的来源

(三)内源性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四)内源性致热原作用的部位

(五)一些体液因子(介质)的作用(了解)

(六)发热的发病机理小结

免费考研网

l

一、体温上升期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第三节发热的经过

l

二、高热持续期

l

三、体温下降期

四、热型及其分类

第四节 了解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与机能变化

l

一、掌握物质代谢变化

l

二、掌握机能变化

【要求与内容】 第六节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第七章 休克

l 重点掌握休克的概念。

第一节 理解休克的原因

第二节 理解休克的分类

第三节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本章的中心环节)

l

一、休克初期(代偿期)

l

二、休克期(病情进展期)

l

三、休克晚期(难治期)

第四节 掌握体液因素在休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一、儿茶酚胺

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三、组织胺

免费考研网

五、前列腺环素一血栓素系统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四、溶酶体水解酶

六、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七、血小板激活因子

八、肿瘤坏死因子

九、血管内皮素

第五节 了解休克过程中细胞和代谢的变化

第六节 掌握休克时器官功能的变化

l

一、心功能变化

l

二、肺功能变化

l

三、肾功能变化

l

四、肺呼吸功能变化

五、胃肠道功能变化

六、肝脏功能变化

七、多器官衰竭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七节 了解各类休克的特点

第八节 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要求与内容】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

l 重点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

第二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学

l

一、原因

l

二、诱因(重点)

免费考研网

二、组织严重破坏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第三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学

一、血管内皮广泛损伤

三、血细胞大量损伤

四、其它促凝物质人血

第四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本章的中心内容)

l

一、凝血功能障碍诱发出血

l

二、循环功能紊乱引起休克

l

三、微血栓导致缺血性器官损伤

l

四、红细胞机械损伤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五、凝血及纤溶时化验指标的改变

第五节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第九章 肺功能不全

【要求与内容】

l 掌握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的概念

第一节 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学

l

一、肺泡通气不足

(一)限制性通气不足

(二)阻塞性通气不足

l

二、弥散障碍

(-)肺泡膜面积减少

(二)呼吸膜增厚

免费考研网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l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一)通气分布不均

(二)血流分布不均

四、理解临床常见的呼吸功能不全举例

第二节 掌握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变化

l

一、血液气体的变化

l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肺性脑病

l

三、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肺心病

四、肾机能障碍

五、消化系统机能障碍

l

六、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

【要求与内容】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章 心力衰竭

l 重点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

第一节 掌握心力衰竭的病因学

l

一、心室负荷过度

二、心肌缺氧

三、弥漫性心肌病变

四、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

l

五、心力衰竭的诱因

第二节 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免费考研网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l

一、机能的代偿

二、代谢的代偿

l

三、结构的代偿

第四节 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l

一、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l

二、兴奋一收缩偶联障碍

三、病理性肥大心肌向衰竭转化

第五节 掌握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l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l

二、肺呼吸功能的变化

三、肝脏和消化系统功能的变化

四、肾脏功能的变化

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第六节 了解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一章 肝功能障碍

【要求与内容】

第一节概述

掌握肝功能衰竭的概念;肝性脑病的定义

第二节 了解肝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

第三节 肝性脑病

l

一、发病机理

(一)氦中毒学说

(二)假性神经介质学说(两种假性神经介质)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免费考研网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四)γ 一氨基丁酸学说(了解)

l

二、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十二章 黄疽

【要求与内容】

l 重点掌握黄疽、高胆红素血症的概念。

第一节 掌握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生理

l

一、胆红素生成障碍

二、胆红素在血液中运输障碍

l

三、胆红素在肝内代谢过程的障碍

l

四、胆红素的肝外排泄障碍

l

五、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第二节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l

一、新生儿生理性黄疽

二、人乳喂养性黄疽。

l

三、核黄疽

第三节 体质性高胆红素血症

(了解)

第四节 了解肝内胆汁淤积

第十三章 肾功能衰竭

【要求与内容】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l 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定义;重点掌握肾缺血性损伤以及毒物作用的发生机制与后果;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及多尿期变化;

一、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免费考研网

免费考研网 制作 pdf 版本

l

二、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l

三、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

四、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l 掌握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定义

l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三节 尿毒症

l 掌握尿毒症的概念

l 号者为重点出题点

免费考研网

篇2:《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病理学-Ⅰ 课程号(代码):50200970 课程类别:

学时:119 学分:7.0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病理学也是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其规律。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对于七年制学生,要求掌握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英语单词400-600个。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绪论

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详见附录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作用(详见附录一)。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影响。凋亡的生理与病理意义。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熟悉再生的方式,各种组织的再生(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与神经组织的再生);骨折愈合过程。

了解影响再生的因素。细胞的再生和调控的机制。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掌握充血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和结局。

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及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掌握栓塞的概念、主要的栓塞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梗死的概念、梗死产生的条件、病理改变及结局。了解出血和水肿的基本概念、病因、发病机制

第四章 炎症

掌握炎症的概念、炎性渗出的过程和机制;炎症的常见类型:急性炎——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慢性炎——非特异性慢性炎、肉芽肿性炎;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熟悉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性介质的种类和作用,炎性息肉,炎性假瘤。

了解炎症的意义。

第五章 肿瘤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成特点和异型性;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生长方式和扩散途径;良性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恶性肿瘤分级与分期的原则;肿瘤命名和分类的原则。

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临床特点);常见肿瘤(如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等)和癌前病变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物学特性;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了解肿瘤的病因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过程及机理。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慢性心瓣膜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了解动脉瘤、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结局。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掌握大、小叶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三者间临床和病理之区别。掌握肺癌(支气管源性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及病理诊断肺癌的一些常用方法。

熟悉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肺硅沉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熟悉鼻咽癌的病因,病理变化,扩散算途径,临床病理联系。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掌握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病理改变、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和结局;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熟悉阑尾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胆囊炎、胆石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掌握淋巴瘤的概念,了解淋巴瘤的基本病理改变,熟悉淋巴瘤的分类原则和诊断方法。

了解髓样肿瘤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急性髓性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

了解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概念。

第十章 免疫性疾病

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病理改变。熟悉其病因及发病机理。

熟悉器官与组织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的类型。了解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熟悉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分类;掌握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掌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病理联系;掌握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各型的病理变化;了解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基本概念;了解狼疮性肾炎和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变与临床特征。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肾小管坏死的病因和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

了解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膀胱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前列腺癌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特征。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熟悉男、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炎症、肿瘤的病因和病变特点;了解常见肿瘤蔓延转移途径,与内分泌因素的关系;卵巢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分类的临床意义。

熟悉乳腺非增生性疾病与增生性疾病(包括非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了解乳腺癌分型的临床意义。

了解前列腺疾病、睾丸和阴茎肿瘤的病变特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了解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病变特点。

熟悉垂体腺瘤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熟悉甲状腺肿的病理改变;及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的病变特点。

了解糖尿病的病变特点。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熟悉流行性脑膜炎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脊髓灰质炎、Alzheimer病、Parkinson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缺血性脑病、阻塞性脑血管病、脑出血、海绵状脑病、脑积水、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颅内高压、脑水肿、脑疝)的病因、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常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五章 传染病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和转归规律;肺结核病的病理改变及类型。熟悉传染病的基本临床病理特点及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熟悉伤寒、菌痢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熟悉性传播疾病的概念、及梅毒的病变特点,了解伤寒及菌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肺外结核病的类型。

了解麻风病的病因、病理改变;深部真菌病的发病条件、共同病变特征;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变特点。

第十六章 寄生虫病

熟悉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了解肺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了解猪囊虫病、棘球蚴病的病因、病理改变。

(二)实习部分,详见病理学实习指导一书

四、教材 《病理学》七年制 主编 李甘地 2001.9出版

五、主要参考资料

篇3:《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创设教学情境。

1) 创设直观情境。此类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展示病理标本、图片、模型等使学生建立起对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结合讲解, 充分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 调动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形成科学的认识。比如在学习慢性肝淤血时, 可以先借助实物标本或者图片对比呈现人体正常肝脏和慢性淤血的肝脏 (槟榔肝) ,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慢性肝淤血槟榔样红黄相间的独特外观的感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比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问题:槟榔肝与正常肝在形态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出问题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的提出假设。教师在综合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得出最后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学改变及成因形成较深刻的认识。

2) 创设工作探究情境。设置此类情境可以从教学内容 (比如休克) 出发, 选择生动的、工作中真实的病例, 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和探究。所选病例难度要适中, 既要有挑战性,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又不能过于复杂, 使学生一片茫然, 失去探究的兴趣。所提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 便于学生开展深刻的思考和学习。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更多的发生在学生思考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并从中获得结论的时候, 而不是发生在他们记忆一个“正确的”做事方式的时候[3]。思考与解决所提的问题还应该能够满足既定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如掌握了什么, 理解了什么等。

为使学生顺利融入工作探究情境, 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了解学生以前学过的课程外, 更应注意检测学生对本病例涉及的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了解。如发现不足, 教师需要及时的复习和补充相关知识。最后, 还需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查阅资料、检索文献、逻辑推理等能力。如发现问题, 都需及时辅导, 甚至对病例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难度) 。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情境中去。

此后, 还需分组讨论、结果展示、引导反思等教学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耗时较长。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环节, 有效利用时间。

教学情境设置后, 还应及时评价该情境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通过观察和非正式的提问, 了解在该情境下学生学到了什么概念、过程、态度。通过评价, 教师可以对设计的教学情境进行反思修正。

成功创设工作探究情境通常能够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过程, 实现知识的主体性建构。

3) 创设生活情境。研究指出当学习比较实用、很有意义以学生先前的经验为基础的时候, 学生更愿意保留新知识。生活情境不仅能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知识的迁移, 体现学习的螺旋上升[4]。如我们在学习肉芽组织时, 可以设立一个同学们都有情感体验的情境:创伤 (如摔伤) 后不久, 创口会逐渐长出鲜嫩的肉芽。然后, 继续深入的提出问题:肉芽是什么颜色, 为什么?为什么触碰后容易流血?肉芽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 为什么?数月后肉芽变成什么样子, 为什么?在这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更容易积极的思考。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提示和启发。在不断提出假设、质疑、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 形成对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和转归的认识。辅以皮肤创伤后鲜嫩的肉芽组织长出的高清图片帮助设立情境, 会使情境变得更加生动。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因此, 创设教学情境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甚至教学时间等具体情况, 灵活设计, 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章秀惠, 王永锋.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认识[J].辽宁教育, 2006, (5) :37.

[2]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1) :21-25.

[3]George W.Gagnon, Jr.&Michelle Collay[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9.

篇4:《病理生理学》复习大纲

关键词:病理学 病理生理学 交叉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040-01

作为基础医学的重要主干课程,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都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临床表现和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的科学,从而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为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支撑。其中病理学主要是形态学研究,病理生理学主要是机制研究。由研究对象可以看出,病理生理学是在病理学的理论基础地位和现实研究需求的双重条件下催生的一门学科。机制研究离不开形态学,一味的研究形态可丧失研究的本意。因此,我们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构思并尝试了一种“交叉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改变以往一前一后分别讲授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安排,将两门课中的相关章节放在一起交叉讲授;另一方面在讲授基础学科的同时,穿插实验科目,更好的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校2010级针灸推拿班本科学生共3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8人。该班学生已修完的医学基础课程有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生理学等。

1.2 方法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交叉学习模式,秉持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同步开展、相映成趣的构思,即先由两位老师分别完成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总论部分教学,然后在各论学习中,由病理和病生两位老师交叉教学,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章节纳入改革课程。例如,在呼吸系统章节,先依次完成病理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癌等理论部分及病理生理学的呼吸衰竭理论部分,然后,安排病理学实验及呼吸衰竭的病生实验。在各系统的学习中,设计综合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课堂上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调动积极性,课程完成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2 结果

该交叉学习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课效果。让原本从头讲到尾的理论课由于实验课的穿插授课而变得生动活跃。学生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交叉学习中,横向思维模式得以建立,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根据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可该教学模式,并且希望该模式能长期持续下去。

3 讨论

3.1 传统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独立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是每门课程教师将特定疾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治等方面依次讲授,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病理学课程和病理生理学课程亦是如此。但是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中,仍旧把两门学科完全分开一先一后分别讲授,就违背了开设这堂课的原本意义。

(2)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均为桥梁学科,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规律,前者注重形态学而后者注重机制与机理,因此笼统的把两门学科完全分开一先一后分别讲授是不科学的。

(3)实验教学均安排在各自理论课完结之后,中间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对理论课内容容易遗忘。实验课内容也安排不合理,各学科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部分,在实验内容上彼此没有注重联系。

3.2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交叉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理念及思路

先由两位老师分别完成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总论部分教学,然后在各论学习中,由病理和病生两位老师交叉教学,每一系统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该系统病理学实验及病生实验。这种交叉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纵向学习的同时,建立了横向学习思维模式,对每一个系统疾病无论在疾病机制、机理方面,形态学方面都能深入的了解,广泛的掌握理论知识及培养实验动手能力。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3.3 病理学与病理学交叉式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课效果。

教学改革的课程安排是在完成每一个章节理论学习后,就安排一次本章节的实验课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热情。其次,实验课时,可以把学生分组,一般是由5~6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无论是病理学实验还是病理生理学实验,都以学习小组为一个单位,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分工协作,使原本比较枯燥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有趣,参与性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在医学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培养学生横向思维模式。

目前,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是每门课程教师将特定疾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治等方面依次讲授,对学生进行纵向思维培养;病理学课程和病理生理学课程亦是如此。教学改革的课程安排是采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交叉学习模式,使学生把同一个系统疾病的机制、机理及形态学知识学深,学透,从而在这两门学科之间建立横向思维模式,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不但自己学科知识量要大,而且要不断地补充前沿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驾驭课堂教学,控制教学局面,拓展课堂教学的知识外延,通过师生良性互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

4 结论

从这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来看,总体是好的,但是教改工作还是反映出种种不足。这次试验对象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因此在内容的设计上,要考虑到该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后采取交叉教学模式授课时,更多的要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来增减、确立重点授课内容。

另外,交叉式教学的核心观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更好的发挥其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的顺利发展,才能真正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作为教育工作者,该课程教改实施虽然已完成,但要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很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只有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培养造就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光蓉,凡瞿明,何兰,等.互动式教学在临床免疫与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22):19-20.

篇5:植物病理学实验大纲

实验

一、植物病原学(3学时)

实验目的:认识植物传染性病原物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态特征、致病机制等,明确重要病原生物的主要分类鉴别特征及其致病特点,初步掌握不同类型病原生物的诊断和鉴定要点,学会识别诊断和防治不同类型病原物所引起病害的一般方法。

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的描述方法,包括的病害的病状和病症,病状类型主要有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等,病症主要有霉状物、点状物、粉状物等类型;非侵染型病害主要包括缺素、环境因素、药害等类型。

实验

二、植物病原真菌形态与分类(3学时)

实验目的:认识病原物致病性因素及其变异,明确寄主抗病性的类型及其复杂性,初步掌握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学会用运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生产上品种抗性丧失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实验内容:植物病害病原物的营养体形态特征、营养体的变态与组织,真菌繁殖方式:有性无性繁殖类型,以及繁殖体孢子类型;真菌分类概述;病原生物其他类型如: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形态特征。

实验

三、植物病害循环与病程与防治(3学时)

实验目的:认识病害循环和侵染过程,明确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流行类型及影响因素,掌握病害预测预报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制订有效的防治病害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内容:了解植物病害侵染植物原物侵染植物病发病的过程,影响病程的因素,以及植物病害循环的特点,越冬越夏场所,了解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保护作用、治疗作用,并掌握病害防治的常用技术。

实验

四、小麦病害和杂谷病害(3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小麦和杂谷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

实验内容:小麦三种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黄矮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玉米病毒病等的症状标本和玻片标本。

实验

五、薯类和棉花病害(3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薯类和棉花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菌形态。

实验内容:马铃薯晚病病;马铃薯病毒病;马铃薯环腐病;棉花苗期病害;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的症状标本和玻片标本。

主要实验用书及参考书:

篇6:法医病理学教学大纲

教学用书:《法医病理学》

主编:赵子琴

副主编:陈玉川、张益鹄、王英元,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年7月第三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法医病理学》是法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需要以修完基础医学和临床各科课程作为基础。

基本内容:法医病理学作为法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是研究涉及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的变化及发展的规律,目的是为暴力性案件的侦察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性和非暴力性死亡的死亡机制、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的推断和确定的一门科学。应用该学科的理论、技术及相关的刑事科学技术等,对暴力性案件中伤亡者的尸体进行检验,全面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为法律的实施提供科学、公平和公正的医学证据。

基本要求:从理论课学习中掌握法医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以及案例讨论中掌握法医病理学的基本技能。为将来进入法医学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式:通过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讲授,理论课和验证性实验课相结合,结合案例讨论(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解剖示教以及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学分数 4(8); 周学时8(16)(课堂讲授4(8)学时;实验课4(8)学时); 上课18周

参考书目:

1.祝家镇主编.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贾静涛主编.世界法医学与法科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郭景元主编.实用法医手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 4.徐英含主编.最新法医病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5.伍新尧主编.高级法医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6.张益鹄主编.法医病理学理论与实践.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7.吴家馼主编.法医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8.陈康颐主编.应用法医学各论.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9.陈世贤主编.法医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0.黄光照,麻永昌等.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法医病理学分册.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1.刘明铎主编.实用颅脑损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 12.黎鳌等.现代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13.建雄主编.法医损伤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4.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5.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杨清玉、彭绍华著.实用猝死病理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17.邱绪襄,廖文满.颅脑损伤.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8.Knight B.Forensic Pathology,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1 19.Mant AK.Taylor’s Principles and Medical Jurisprudence, 13th ed.,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4

20.Spitz WU and Fisher RS.Medicolegal Investigation of Death.3 rd ed.Springfield: Charles C Thomas.1993 21.Simpson JK.The Pathology of Trauma.2nd ed.Edward Arnold Ltd.1993 22.Knight B.Forensic Pathology.2 nd ed.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3.Henssge C., et al.The Estimation of the Time since Death in the Early Postmortem Period.London: Edward Arnold, 1995 24.DiMaio VJ, et al.Forensic Pathology, 2nd ed.Boca Raton: CRC Press, 2001 25.Knight B., Simpson’s Forensic Medicine, 11th ed,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6 26.Knight B, et al.Medical Jurisprudence and Toxicology, 6th ed., The Law Book Company(P)Ltd., India, 1990 27.Froede RC, et al.Handbook of Forensic Pathology,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Northfield, IL, 1990 28.DiMaio VJM.Gunshot Wounds.New York: Elsevier, 1985 29.Tedeschi CG, et al.Forensic Medicine.Vol I.Mechanical Trauma, 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 1977 30.Polson CJ, et al.The Essentials of Forensic Medicine.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5

参考期刊:

1.中国法医学杂志 2.法医学杂志 3.法医通讯 4.法庭科学杂志 5.法律与医学杂志 6.日本法医学杂志

7.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and Pathology 8.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9.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10.Medical-legal Journal 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第一章 绪论

教学要求

1.掌握:法医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法医病理学的检验对象和任务;法医病理学检验程序;法医病理学鉴定书书写。

2.熟悉:法医病理学现场勘验记录及尸体检验记录;法医病理学的档案及标本管理。

3.了解:法医病理学的历史以及发展趋向;法医病理学工作人员工作条件和保护;法医病理学工作者出庭注意事项;法医病理学工作者与新闻媒体。

第二章 死亡概述

教学要求:

1.掌握:死亡的概念;死亡原因的定义;死亡方式、死亡机制; 死因分析时应注意事项。

2.熟悉:脑死亡的概念和临床诊断指标及其检查方法;脑死亡的病理学形态学改变。

3.了解:死亡发生经过及各期特点;假死的原因和鉴别方法;脑死亡与器官移植和复苏。

第三章 尸体现象

教学要求:

1.掌握:早期尸体变化(超声反应、尸斑、尸冷、尸僵、自溶)的概念及其特点和法医学意义;晚期毁坏型尸体变化(腐败)及保存型尸体(干尸、尸蜡)的概念、发生与发展及其特点和法医学意义;自溶的概念及形态学变化与炎症的区别。

2.熟悉:尸斑和皮下出血的鉴别;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的概念、形成机理、形态学改变及法医学意义;尸僵形成的顺序;心肌和平滑肌尸僵;霉尸、白骨化、泥炭鞣尸的概念和法医学意义。

3.了解:尸僵的形成机制;浸软、特殊型古尸的概念;动物、昆虫和自然环境因素对尸体的毁坏;各种原因导致的死后人为现象及法医学意义。

第四章 死亡时间的推断

教学要求

1.掌握:死亡时间推断的法医学意义;根据尸温推断死亡时间;根据早、晚期尸体现象、胃肠内容物、超生反应综合推断死亡时间。2.熟悉:尸温推断死亡时间的常用公式;根据组织学、DNA检测、酶组织化学的改变推断死亡时间;根据胃肠内容物消化程度推断死亡时间;法医昆虫学概念。

3.了解:根据昆虫演变规律推断死亡时间。

第五章 机械性损伤概念

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性损伤的概念;机械性损伤的基本形态及法医学意义;机械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的任务。

2.熟悉:机械性损伤的形成因素及机制;机械性损伤的检查方法。3.了解:了解机械性损伤的分类。

第六章 钝器伤

教学要求

1.掌握:钝器伤的概念;圆柱形棍棒、方柱形棍棒伤的特征;砖头平面打击与棱边打击所致损伤的差异;高坠伤的概念;高坠伤的尸体检验;高坠伤损伤的基本特点;挤压综合征的定义、病理改变及法医学鉴定。

2.熟悉:斧背、锤击伤的形态特征;徒手伤的形态特点;高坠伤的现场勘验;挤压伤的概念及特点。

第七章 锐器伤

教学要求:

1.掌握:锐器伤的概念;锐器创的共同特征;钝器伤与锐器伤的鉴别要点;刺创、切创、砍创、剪创的概念、形态特点及法医学鉴定。

2.熟悉:刺创、切创、砍创、剪创的基本特点;刺创口、刺创管、刺出口的检验;抵抗伤和试切创的定义和法医学意义。

3.了解:锐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刺创、切创、砍创、剪创的后果。

第八章 枪伤和爆炸伤

教学要求

1.掌握:枪弹创和爆炸伤的概念;典型枪弹创的形态学特点;枪创射入口与出口的鉴别;接触射击及近距离射击射入口形态特点;爆炸伤的形态学特点;枪创与爆炸伤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枪弹创的类型;射击距离的确定;爆炸现场勘验及尸体检验;散弹枪创形态学特点。

3.了解:枪的种类;枪创的致伤机制;非典型枪弹损伤有哪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爆炸物的种类以及爆炸损伤的形成机制。

第九章 交通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形成机制;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特征;酒精、药物滥用与交通事故;道路交通损伤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摩托车交通事故损伤;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损伤; 铁路交通事故损伤、航空事故损伤、船舶事故损伤特点及法医学鉴定。

3.了解:铁路交通事故、航空事故、船舶事故的案件特点。

第十章 颅脑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出血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法医学鉴定要点;原发脑损伤形成机制;脑挫伤的分类及形态学表现;原发性脑干损伤机制及病理改变。

2.熟悉:颅脑损伤后的并发症及后遗症;颅骨骨折法医学鉴定要点;外伤性脑疝的类型以及形成机制。

3.了解:头皮损伤机制及头皮损伤的形态改变;颅骨折机制及颅骨骨折类型;原发性脑损伤形成机制;颅脑损伤后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第十一章 身体其他重要器官致命性机械性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脊柱以及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脊柱脊髓损伤的法医学检验特点;挥鞭样损伤的概念以及检查方法;胸、腹部内脏器官损伤病理变化及导致死亡的致死机制。

2.熟悉:泌尿生殖器官的损伤。

第十二章 机械性损伤的致伤物推断和认定

教学要求

1.掌握:根据损伤形态特征、创口中异物、现场情况、受伤时衣着上的损伤痕迹进行致伤物推断(钝器伤、锐器伤、火器伤);根据损伤的形态特征、创口中异物、实验检测结果、受伤时衣着上的损伤痕迹认定致伤物。

2.熟悉:致伤物的推断和认定的法医学意义。3.了解:衣着上损伤的检验;损伤痕迹的提取。

第十三章 损伤时间推断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前伤、死后伤和濒死伤的概念;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生前伤诊断及损伤时间的推断的常用方法。

2.熟悉:伤后存活时间的估计常用那些方法。生前伤诊断及损伤时间推断研究趋势。

第十四章 机械性损伤的死因

教学要求

1.掌握:原发性外伤死因;正确评价损伤与疾病和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2.熟悉:外伤后继发性死因。3.了解:致命伤后行为能力。

第十五章 机械性窒息

教学要求

1.掌握:窒息与机械性窒息的概念;机械性窒息尸体体表和尸体内部征象;机械性窒息尸体的组织学改变;缢、勒、扼死亡的概念及其死亡机制;缢、勒、扼死亡的颈项部形态学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区别;缢、勒、扼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溺死尸体的形态学改变;溺死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机械性窒息的分类及其死亡机制;缢、勒绳套与绳结的物证意义;捂死、哽死的方式及其法医学鉴定;溺死的死亡机制;压迫胸腹部所致窒息、体位性窒息、性窒息的概念及现场和尸体特征;硅藻的检验方法。

3.了解:机械性窒息的死亡过程;捂死、哽死、压迫胸腹部所致窒息、体位性窒息、性窒息的死亡机制;溺死的死亡过程;溺死的常用的化验和检测方法。

第十六章 高温与低温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烧伤、冻伤、中暑死的概念;烧死尸体的形态学特点(体表改变、内部器官改变);烧死的法医学鉴定;热作用呼吸道综合征;硬膜外热血肿与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鉴别要点;生前烧死与死后焚尸的鉴别。

2.熟悉:冻死的形态学变化;冻死尸体的法医学鉴定。

3.了解:烧伤程度四度分级法,计算烧伤面积的新九分法;中暑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中暑死亡的形态学改变;冻死的过程及死亡机制;中暑死的法医学鉴定。

第十七章 电流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电击伤与电击死的概念;电击死的形态学特点;电流斑概念及其形态特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2.熟悉:电击死的死亡机制;骨珍珠、雷电击纹、皮肤金属化的概念;雷击死的形态学改变;雷击死的法医学鉴定;雷电对人体的作用。

3.了解:电流的性质;电流斑形成的原理;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影响电流对人体作用的因素;雷击后的迟发效应。

第十八章 物理因素损伤

教学要求 1.掌握:各种物理性损伤概念;各种物理性损伤的法医学鉴定;减压病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2.了解:各种物理因素损伤的病理学变化;放射性损伤形成机制。

第十九章 杀婴及虐待儿童致死

教学要求

1.掌握:新生儿存活时间的确定;死产与活产的鉴别;肺浮扬试验、胃肠浮扬试验;虐待儿检查及诊断;虐待儿童(尸体体表、骨骼、内脏器官)损伤。

2.熟悉:新生儿生活能力的确定要点;虐待儿的法医学鉴定。3.了解:新生儿常见的死亡原因。

第二十章 猝死

教学要求

1.掌握:猝死的概念及其特点;猝死的法医学鉴定及注意事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病理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脑血管疾病、癫痫、颅内肿瘤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支气管哮喘病理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婴幼儿猝死综合征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羊水栓塞症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2.熟悉:猝死常见的原因;心瓣膜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动脉栓塞、传导系统性疾病、主动脉瘤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肺炎、肺气肿和气胸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胃扩张及胃破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病理学变化、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糖尿病猝死机制;抑制死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3.了解:冠状动脉口狭窄、Marfan综合征、克山病病理学变化及鉴定要点;宫外孕、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概念;低血糖症、嗜细胞瘤、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概念和猝死机制;急性喉阻塞猝死机制及法医学鉴定。

第二十一章 医疗纠纷 教学要求:

1.掌握:医疗纠纷的概念与特点;医疗事故的概念与构成的条件;医疗纠纷的类型和发生原因;医疗事故的类型和发生的原因;法医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鉴定中的作用;法医尸体解剖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作用;非法行医的概念与常见类型。

2.熟悉:医疗事故的分级;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 鉴定及鉴定程序;医疗纠纷法医病理学鉴定注意事项。

3.了解: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确定;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行政责任的确定;医疗纠纷中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章 法医学尸体检验方法及证据保存

教学要求

1.掌握:法医学尸表检查;法医学尸体解剖的程序及方法选择;尸体解剖操作步骤。

2.熟悉:尸体检验前的准备工作;空气栓塞、脂肪栓塞、气胸或胸壁开放性损伤、心传导系统、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栓的检验步骤和方法;无名尸体、碎尸、传染病的尸体、群体性交通事故的尸体检验的步骤以及方法;组织病理学检材的采取、固定及送检以及法医学尸体检验的证据保存。

篇7:《法医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11

课程名称:《法医病理学》 英文名称:Forensic Pathology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180 讲课学时:108 实验学时:72 适用对象:法医学

选修课程:医疗纠纷与法律处理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法医病理学是研究涉及法律问题人身伤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鉴定的学科。根据法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法医病理学的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人身伤亡的基础理论和法医病理学鉴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今后从事法医学鉴定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基本知识

1、掌握死亡的标志、过程和诊断;掌握死因分析、死亡机理和死亡方式的理论知识。

2、掌握早期尸体现象及法医学意义;熟悉各种保存型和毁坏型尸体现象;了解尸体化学成分变化的意义;掌握推断死亡时间的理论和方法。

3、掌握机械性损伤的形成机理、发生发展规律、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要点,致死原因及机理;现场的勘验及鉴定(包括钝器伤、锐器伤、枪弹伤、高坠伤及交通损伤等);了解重大群体性灾害(空难、海难等)的法医学鉴定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4、熟悉身体各个部位机械性损伤发生发展的特殊和一般规律;掌握颅脑损 伤及其它威胁生命损伤的发生发展规律;评定致命伤和非致命伤的原则;掌握致伤物的推断;掌握自伤、他伤、意外伤的推断、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和损伤时间的推断,以及全身及局部生化反应的表现规律。

5、掌握机械性窒息的机理和各种窒息的损害过程、现场及尸体形态特点;掌握特殊检验方法、鉴定及注意事项。

6、掌握高、低温对人体损害及致死机理,以及现场及尸体特点、鉴别及识别的要点。

7、掌握电击及其它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和致死机理、现场及尸体形态特点和鉴定要点。

8、了解非法坠胎、杀婴及虐待儿童的各种手段、致死机理、损伤特点及法医学鉴定。

9、掌握常见猝死疾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发病机理及其诊断;熟悉猝死诱因的鉴定。

10、掌握处理医疗纠纷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原则及处理医疗纠纷的职责;熟悉各种发生纠纷的情况及鉴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二)基本技能

1、掌握现场尸体外表检验及采取尸体血液或其他检材的技术。

2、掌握系统的尸体解剖程序、操作技术、特殊尸体检查的方法及检材处理等技术。

3、掌握常规组织取材,了解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及组织学初步鉴定的技术。

4、掌握常用的检材处理及送检。

5、能够正确书写法医病理学检验报告和鉴定书。

(三)智能培养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上课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讲授重点、难点,诱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己阅读和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提高学生综合判断能力。

2、组织学生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组织学生现场检案,使学生亲自参加实际检案,取得实践经验,更好地 2 掌握学科知识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法医病理学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部份。教学时数共180学时,实习课72学时;其中理论课和实验课比例为1.5:1。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了解法医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及与法律关系,法医病理学的教学目标,掌握法医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历史和发展趋势。教学内容:

法医病理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①研究人体涉及法律问题的暴力性伤亡的原因发展及其规律。暴力性伤亡(包括机械性损伤、物理性、化学性及某些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各种可能涉及法律的问题的人体损伤和死亡)。②非暴力性可能涉及法律的损伤和死亡。③涉及医疗诉讼的伤亡。④农业事故造成的伤亡和危害公众的烈性传染病和死亡。公安、检察、法院部门需要提供案件的医学证据。

法医病理学的任务:确定伤亡原因、伤亡方式、推断死亡时间、死者个人识别。法医病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向:古代法医病理学尸体解剖的开展对法医病理学的贡献,组织病理学对法医病理学的贡献,现代新技术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瞻,法医组织体制演变。

法医病理学检验记录、鉴定书及检案、标本管理:现场勘验记录;尸体检验记录法医病理鉴定书、检案标本、管理。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案例分析。

第二章

死亡概述

目的要求:

了解死亡方式、过程、死亡原因、死亡机理、死因分析。掌握脑死亡的概念、诊断标准及意义。教学内容:

死亡过程:生命终结的逐渐过渡(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死亡命名:①脑性死亡:②心性死亡;③肺性死亡。

脑死亡:死亡的概念;诊断标准;检查及病理变化。

假死:假死的概念,原因、检查方法及鉴定。

死因分析:死因分为二大类:①暴力死亡;②自然死亡(病理性的死亡)。

死亡方式:他杀、自杀、意外。

死亡原因分析:主要死因与次要死因;直接死因与间接死因;死亡诱因;辅助死因以及合并死因。教学时数:

理论课6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课讲授。

第三章

死后变化

目的要求:

掌握人体死亡后的一系列化学性、物理性的改变,根据上述改变在尸体上的表现及其法医学意义。教学内容:

①早期尸体现象及其法医学意义: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冷、尸斑、尸僵、自溶、尸体痉挛。②晚期尸体现象:腐败、白骨化。⑨保存型晚期尸体现象: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动物对尸体的毁坏(蝇蛆、蚂蚁、甲虫、鼠类、犬咬伤、鸟类、及其余动物)。教学时数:

理论课6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四章

尸体化学

目的要求:

熟悉尸体血液、脑脊液、眼球玻璃体及其他体液中化学成份的变化,及尸体化学的测定在法医病理学中的价值。教学内容:

样品选择:血液、脑脊液、玻璃体液推断死因及其推断生前健康状态。推断死亡时间的各种样品的生化检测及含量指标。教学时数:

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五章

死亡时间推断

目的要求:

掌握尸体检验要求解决死亡时间推断及其在法医学中的意义。教学内容:

推断死亡时间: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从各种尸体现象综合推断死亡时间;根据组织学改变推断死亡时间;根据酶组织化学改变推断死亡时间。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六章

机械性损伤

目的要求:

了解机械性损伤是法医学检验中最常见的暴力损伤,在造成人体死亡、伤残及涉及民事纠纷或刑事诉讼案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掌握机械性伤亡的法医学检查鉴定,致伤原理、致伤物分类及基本形态、伤亡原因。教学内容:

钝器伤:包括徒手伤、拳脚伤、撞击伤、咬伤、棍棒伤、砖石伤、镐锄类工具伤、斧锤类工具伤。

锐器伤:包括切创、砍创、刺创、剪创。

火器伤:枪的一般知识、创伤弹道的简述、膛线枪管枪的损伤,枪伤的基本种类;枪弹创的入口、出口、射创管,枪弹伤的组织学特征;枪弹的鉴定;散弹损伤。

爆炸伤:爆炸分类;化学爆炸、爆炸现场的勘验、检验和鉴定。高坠伤:高坠现场勘验,高坠伤的外表及解剖所见的损伤特点。,交通损伤:交通事故及损伤类型,自行车事故,火车事故,飞行事故。调查内容及飞行事故调查中法医作用(个人识别、机组人员有关可致事故的疾病,检查人体上有无其它可导致飞行事故原因、参与重建事故发生过程),船舶事故(包括个人以别,死因及死亡方式鉴定等)。教学时数:

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6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七章

颅脑损伤

目的要求:

掌握颅脑损伤的损伤类型、特点和鉴定方法。教学内容:

颅脑损伤:头皮损伤、颅骨损伤、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损伤(包括脑挫伤、震荡、DAI、颅内血肿、外伤性脑软化、外伤性脑水肿及脑疝)。教学时数:

理论课8学时,实验课6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八章

身体各部分损伤

目的要求:

掌握各主要脏器的损伤类型、特点、鉴定。教学内容:

颈部损伤:颈部损伤的种类(包括届曲性与过伸展性、挥鞭样损伤)及病理变化。

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肺损伤、闭合性心脏损伤、外伤性窒息、胸内大血管损伤(动脉破裂、开放性动脉破裂、外伤性主动脉瘤等)

腹部损伤:胃损伤(挫创、裂创)、肠损伤、肝损伤、胰损伤、脾损伤、肾损伤。

胸腹部以外其它部位的损伤:阴茎损伤、阴囊及睾丸损伤、腹膜损伤、子宫损伤、阴道损伤。上述各种损伤的类型及病理改变、发生原因。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九章

生活反应

目的要求:

掌握生活反应概念。要求在法医损伤检验中,根据组织对损伤的反应作出生前与死后伤的推断,以及生活反应在法医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学内容:

出血:出血的鉴别,包括生前出血、死后出血、人为出血,出血时间的推断,出血后的死后变化,外伤后的止血反应,血管内凝血,DIC,栓塞(包括血栓、空气、脂肪、羊水栓塞),炎症(包括充血、渗出、变质、增生),创伤愈合;吸入吸收、咽入;生活反应的生化表现。教学时数:

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十章

损伤时间推断

目的要求:

了解损伤时间推断是法医病理学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掌握推断生前伤与死后伤、受伤存活时间的鉴别方法。教学内容:

生前伤与死后伤的鉴别:①肉眼检验(生前出血与死后出血的区别、创口的哆开、肿胀、痂皮形成及脓液);②组织学检查(淋巴结边缘窦内红细胞积聚,栓塞、炎症、修复);⑧其它新技术检查(炎症介质的测定、纤维蛋白形成能力和纤维蛋白检测、组织内蛋白质糖类及其他物质代谢的改变)。

伤后存活时间推断:擦伤、挫伤后不同时间的改变,局部组织炎症及再生时间的过程,骨折后时间的改变,硬脑膜下出血后不同时间改变,局部组织中酶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损伤组织中炎症介质随时间的变化,损伤组织中蛋白含量变化,纤维蛋白形成及纤维蛋白的检查。了解损伤时间推断的最新进展。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十一章

机械性损伤致伤物推断

目的要求:

熟悉致伤物推断不仅能为侦破提供线索,还有助于判断死亡方式及为审判机关提供罪证。教学内容:

致伤物的种类及性状,检验的步骤(现场检验、衣着检验、痕迹检验、伤痕检验、比对检验),根据损伤形态推测致伤物(擦伤、挫伤、裂创/骨折、砍创、刺创的特征),衣着损伤的检验和验证(衣服损伤的检验根据、衣着损伤类型、织物损伤痕迹的检验步骤和方法及伤痕提取,实验室的检验),致伤物认定(致伤物的提取和保存、致伤物的改变和同一认定)。教学时数:

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十二章

损伤与疾病

目的要求:

在法医学鉴定中,当损伤与疾病并存时,应掌握两种不同情况:①损伤与疾病并存,但无直接关系;②损伤与疾病有关,包括死因相关或因果关系,要求明确损伤与疾病有相关及因果关系时,是损伤为因疾病为果,还是疾病为因损伤为果,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

损伤与疾病无关:生命器官致命性损伤,心、脑、肺等致命性损伤(绝对致命伤、相对致命伤),内脏器官致命性疾病。

损伤与疾病有关:损伤为主因、疾病为辅助或疾病为主因、损伤为辅因。损伤与疾病有因果关系:损伤为因,疾病为果和疾病为因,损伤为果。教学时数:

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

机械性窒息

目的要求:

掌握机械性窒息的形态学变化。掌握缢死、勒死、扼死、溺死的特征和法医学鉴定。掌握溺死硅藻的检测方法。了解机械性窒息的过程。了解捂死、哽死的特点和法医学鉴定要点。了解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了解性窒息。教学内容:

机械性窒息的概念和种类:机械性窒息的过程。机械性窒息的形态学变化:尸体外表征象,尸体内部改变,组织学变化。

缢死:绳套和绳结缢型,缢死的机理,缢死的形态学变化,缢绳的物证意义,缢死的鉴定。缢颈后非即时性死亡。

勒死:勒死机理,勒死的形态学变化,勒死的鉴定,勒死与缢死的鉴别。勒颈后非即时性死。

扼死:扼颈方式,死亡机理,扼死的形态学变化,扼死的鉴定,扼死的后遗症。

呼吸道闭塞所致的窒息:捂死、哽死。压迫胸腹部所致的窒息性窒息。性窒息。

溺死:溺死的经过和症状,溺死的机理,溺死的形态学变化,溺死的化验和检测。水中尸体损伤的鉴定。水中尸体沉浮及死后变化所经历的时间。溺死的法医学鉴定。教学时数:

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6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十四章 高低温损伤

目的要求:

掌握高低温对人损害及致死机理,教学内容:

高温与低温所致的损伤

现场及尸体形态特点,鉴定及个人识别的要点。

烧死:高温对机体的局部作用,高温对全身的作用,烧死的形态学变化,烧死的法医学鉴定。

冻(伤)死:发生条件,低温对身体的局部作用,低温对全身的作用,冻死的 过程及死亡机理,冻死的形态学变化,冻死的法医学鉴定。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十五章

物理因素损伤

目的要求:

了解气压等物理因素对人体损害和致死机理,现场及尸体形态特点。教学内容:

气压损伤,放射性损伤,超生波损伤,激光损伤,微波、高频损伤。教学时数:

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十六章 雷电击伤

目的要求:

掌握电击的致死机理,形态学变化及法医学鉴定。了解雷击死(伤)的形态学变化及鉴定要点。教学内容:

电击死:电流对人体的作用,影响电流损伤的因素,电击死的机理,电击死的态学变化,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

雷击死:雷电对人体的作用,雷击死(伤)的形态学变化,雷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十七章

猝 死

目的要求:

掌握常见猝死疾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死亡机理及其诊断,熟悉猝死诱因的鉴定。教学内容:

猝死的概念、特点和原因,猝死法医学鉴定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心血管疾病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口狭窄、冠状动脉栓塞、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动脉粥样硬化性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梅毒性主动脉瘤、先天性主动脉狭窄、Marfan综合征、细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脂肪心、高血压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猝死机理及鉴定要点。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脑脓肿、癫痫、颅内肿瘤的主要病理变化、猝死机理及鉴定要点。

呼吸系统疾病猝死:急性喉阻塞、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猝死机理及鉴定要点。

消化道疾病猝死:消化道出血,腹腔内出血,急性腹膜炎、急性坏死出血性胰腺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理变化、猝死机理及鉴定要点。

内分泌系统疾病猝死:肾上腺铬细胞瘤、阿狄森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猝死:尿毒症、异位妊娠、子痫、羊水栓塞症的主要病理变化、猝死机理及鉴定要点。

其他猝死: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婴儿猝死综合征,抑制死的概念、特点、猝死机理及鉴定要点。教学时数:

理论课12学时,实验课12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

第十八章

杀婴及虐待儿童死亡

目的要求:

掌握杀婴的各种手段、致死机理、损害特点及法医学鉴定。掌握虐待儿童死亡的损害特点和法医学鉴定。教学内容:

新生儿存活时间的确定,新生儿生活能力的确定,活产与死产的鉴别,肺浮沉试验,胃肠浮沉试验,鼓室试验。新生儿的死亡原因:非暴力死亡,暴力死亡。虐待儿童死亡的损害特点和法医学鉴定。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十九章

医疗纠纷

目的要求:

掌握处理医疗纠纷有关的法令、政策的原则,法医临案趣理医疗纠纷的职责。熟悉各种易发生医疗纠纷的情况及鉴定时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

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医疗差错,非医疗事故。医疗事故的分类和分级:责任事故,技术事故,一级医疗事故,二级医疗事故,三级医疗事故。

常见发生医疗事故的情况及其分析:手术科室的医疗事故,麻醉医疗事故,非手术科室的医疗事故,诊疗技术操作医疗事故,输血输液医疗事故,护理医疗事故,与医院管理有关的医疗事故。

尸体解剖所见:手术局部改变,大失血,麻醉死,不合血型输血,空气栓塞,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过敏性休克,输液过量,药物中毒。

医疗纠纷鉴定注意事项: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病历对医疗纠纷鉴定的意义,尸检对医疗纠纷鉴定的重要意义,药物化验的必要性,做结论时应鉴别的问题。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0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二十章

法医学尸体检验

目的要求:

掌握现场尸体外表检验及采取血液或其它检材的技术,掌握系统的尸体解剖的程序,操作技术,熟悉特殊尸体检查的方法及标本切片染色等技能。教学内容:

法医学尸体检验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现场尸体捡验:现场勘验时应注意的事项,现场尸体检验的步骤。法医学尸体外表检验:尸体衣服检查。尸体的一般检验。尸体外表损伤的检验。体表损伤与衣着破损处的对比。体表各部位的检验。

法医学尸体解剖:胸腹腔解剖术式。检验胸腔时的注意事项。检验腹腔盆腔时的注意事项。颈部及胸腔器官的取出。腹腔及盆腔器官的取出。脑和脊髓的取出。

各器官的检验方法:舌咽及颈部器官的检查。食管、气管、支气管的检查。肺表面及切面的检查。心脏的剖开和检验。胃肠的检验方法。肝、十二指肠的检验。脾的检验。泌尿系统检验。脑和脊髓的检查

法医解剖中的选择性检验:空气栓塞的检查。气胸、胸壁开放性损伤的检验。脂肪栓塞的检查。小脑扁桃体疝的检验。挥鞭样损伤的检查。下肢及盆腔静脉血轻的检验。

特殊类型尸体的检验:无名尸体的检验。碎尸的检验。尸体发掘。教学时数:

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尸体检验示教)15学时。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尸体检验示教及操作。

第二十一章

病理组织切片技术

目的要求:

熟悉常规病理组织切片的制片原理、制片过程及方法。熟悉常规HE染色的原理、操作过程和方法。

了解常见特殊染色、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的种类及方法。教学内容:

常规病理组织切片的制片原理、制片过程及方法。教学时数:

理论课2学时,实验课3学时。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执笔人:李

桢、李利华、瞿勇强、雷普平

教研室主任:李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名:刘

上一篇:酒店全员营销案例分析下一篇:暑期大学生安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