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测试卷

2024-05-17

高三测试卷(共6篇)

篇1:高三测试卷

高考英语测试卷

第一节: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21.This restaurant has become popular for its wide()of foods that suit all tastes and pockets.A.divisionB.areaC.rangeD.circle

22.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first thing the local government did was to provide()for the homeless families.A.accommodationB.occupationC.equipmentD.furniture.23.In this lecture, I can only give you a purely()view of how we can live life to the full and mak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uture.A.privateB.personalC.uniqueD.different

24.Mistakes don’t just happen;they occur for a reason.Find out the reason and then making the mistake becomes().A.favorableB.preciousC.essentialD.worthwhile

25.If I find someone who looks like the suspect, my()reaction will be to tell the police.A.physicalB.immediateC.sensitiveD.sudden

26.I wasn’t blaming anyone;I()said errors like this could be avoided.A.merelyB.mostlyC.rarelyD.nearly

27.Duty is an act or a course of action that people()you to take by social customs, law or religion.A.persuadeB.requestC.instructD.expect

28.Just as the clothes a person wears , the food he eats and the friends with whom he spends his time, his house()his personality.A.resemblesB.strengthensC.reflectsD.shapes

29.Had he()her promise, she would have made it to Yale University.A.looked up toB.lived up toC.kept up withD.come up with

30.It is illegal for a public official to ask people for gifts or money()favors to them.A.in preference toB.in place ofC.in agreement withD.in exchange for

第二节:完型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The passengers on the bus watched with sympathy as Susan made her way carefully up the steps.She paid the driver and then, using her hands to(31)the seats, settled in one of them.It had been a year since Susan became blind.As the result of an accident she was suddenly thrown into a world of(32).Susan’s husband Mark watched her(33)into hopelessness and he was(34)to use every possible means to help his wife.Finally, Susan felt ready to(35)to her job, but how would she get there? She used to take the bus, but she was now too(36)to get around the city by herself.Mark(37)to ride the bus with Susan each morning and evening(38)she could manage it by herself.For two weeks, Mark

(39)Susan to and from work each day.He taught her how to rely on her other(40), specifically her hearing, to determine where she was and how to adapt to her new(41).At last, Susan decided that she was ready to try the trip(42).Monday morning arrived.Before she left, she hugged her husband(43), her eyes filled with tears of gratitude(感激).She said good-bye 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went their(44)ways.Each day went perfectly, and a wild excitement(45)Susan.She was doing it!On Friday morning, Susan took the bus to work(46).As she was getting off the bus, the driver said, “Miss, I sure 471)you.” Curious, Susan asked the driver(48).“You know, every morning for

the(49)week, a fine-looking gentleman in a military uniform has been standing across the corner watching you until you enter your office building safely,” the bus driver said.Tears of happiness poured down Susan’s cheeks.She was so lucky for he had given her a gift more powerful than(50)that is the gift of love that can bring light where there is darkness.31.A.touchB.grabC.countD.feel

32.A.weaknessB.sicknessC.darknessD.sadness

33.A.runB.sinkC.jumpD.step

34.A.inspiredB.determinedC.honoredD.pleased

35.A.returnB.adjustC.contributeD.stick

36.A.dredB.astonishedC.depressedD.frightened

37.A.volunteeredB.attemptedC.continuedD.struggled

38.A.whenB.asC.untilD.after

39.A.droveB.diretedC.accompaniedD.sent

40.A.feelingB.organsC.skillsD.senses

41.A.positionB.environmentC.statusD.role

42.A.on her ownB.in personC.to her benefitD.on foot

43.A.politelyB.calmlyC.brieflyD.tightly

44.A.oppositeB.separateC.fixedD.lonely

45.A.took charge ofB.took place ofC.took advantage ofD.took hold of

46.A.as usualB.as a ruleC.as wellD.as a consequence

47.A.respectB.evryC.knowD.support

48.A.whatB.howC.whyD.who

49.A.pastB.sameC.firstD.next

50.A.courageB.willC.sightD.wisdom

第四部分:完成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71.Only if people of all the countries are unit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才能解决)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world.(Solve)

7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漆成)red, the building stands out among the rest and looks very attractive.(Paint)

7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会用)a computer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for him to do his academic research.(Use)

74.The new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价将要下跌)has caused many people to sell their houses at lower prices.(Fall)

75.After she completes the project, she’ll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什么要担心的).(Worry)

76.Mr.Johnson insisted that the problem worthy of atten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at the meeting.(Discuss)

77.My mother was so proud of 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所做的)that she rewarded me with a trip to Beijing.(Do)

78.Last night’s TV news said that by then the death of the missing peop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证实)yet.(Prove)

79.It’s said that they have swum to the island from the continent, but they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能做到)because the ocean in between is too wide.(Do)

8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我们强调的那样)many times,” serve the people” is our first policy.(Stress)

篇2:高三测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叶韵/一叶知秋 ...... C.大度/审时度势 长进/身无长物 解救/浑身解数 ...... D.参差/扪参历井 披靡/风靡一时 畜牧/六畜兴旺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 .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分)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咸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5分)(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1)(2)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

2(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

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答:(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见复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3)诗云:“,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国策·秦策》)(4)奇文共欣赏。(陶渊明《移居》)(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6),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 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答: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答: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答: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6.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答: 17.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答:

七、作文题(70分)18.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3:“证明”测试卷

1. 下列语句中, 不属于命题的是 () .

A. 延长线段AB到CB. 自然数都是整数

C.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D.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 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 .

A.内错角相等B.多边形的外角和小于内角和

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D.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3. 已知, 则△ABC的形状是 () .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

4. 直线a、b、c、d的位置如图所示, 如果∠1=58°, ∠2=58°, ∠3=70°, 那么∠4等于 () .

A.58°B.70°C.110°D.116°

5. 如图, AB∥CD, EF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E、F, EP⊥EF, 与∠EFD的平分线FP相交于点P, 且∠BEP=50°, 则∠EPF= () .

A. 70°B. 65°C. 60°D. 55°

6. 如图, ∠ACB=90°, CD⊥AB, 垂足为D,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图中有三个直角三角形B.∠1=∠2

C. ∠1和∠B都是∠A的余角D. ∠2=∠A

7. 如图, 把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 如果∠1=40°, 那么∠2的度数为 () .

A. 40°B. 45°C. 50°D. 60°

8. 如图, E、F、G、H依次是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 O是形内一点, 若S四边形AEOH=3, S四边形BFOE=4, S四边形CGOF=5, 则S四边形DHOG是 () .

A. 6B. 5C. 4D. 3

二、填一填

9. 命题“内错角相等”的逆命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它的外角和的4倍,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

11. 如图, AB∥CD, AD与BC交于点E, 若∠B=35°, ∠D=45°, 则∠AEC=_______.

12. 某江段江水流向经过B、C、D三点拐弯后与原来相同, 如图, 若∠ABC=120°, ∠BCD=80°, 则∠CDE=_______.

13. 如图, ∠A=65°, ∠B=75°, 将纸片的一角折叠, 使点C落在△ABC外, 若∠2=20°, 则∠1的度数为_______度.

14. 如图, 点A, C, F, B在同一直线上, CD平分∠ECB, FG∥CD, 若∠ECA为α度, 则∠GFB为_______度 (用关于α的代数式表示) .

15. 如图, AB∥CD, ∠CDE=119°, GF交∠DEB的平分线EF于点F, ∠AGF=130°, 则∠F=_______.

16. 如图, C岛在A岛的北偏东60°方向, 在B岛的北偏西45°方向, 则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_______°.

三、解一解

17. 已知:如图, AD⊥BC于D, EF⊥BC于F, 交AB于G, 交CA延长线于E, ∠1=∠2.

求证:AD平分∠BAC, 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

【分析】要证明AD平分∠BAC, 只要证明_________=_________,

而已知∠1=∠2, 所以应联想这两个角分别和∠1、∠2的关系, 由已知BC的两条垂线可推出_________∥________, 这时再观察这两对角的关系已不难得到结论.

证明:∵AD⊥BC, EF⊥BC (已知)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

_________=_________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_________ (已知) ,

∴_________, 即AD平分∠BAC (_________) .

18.如图, DG⊥BC, AC⊥BC, EF⊥AB, ∠1=∠2,

求证:CD⊥AB.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

证明:∵DG⊥BC, AC⊥BC (已知) ,

∴∠DGB=∠ACB=90° (垂直的定义) .

∴DG∥AC (_______) .

19. 如图, 已知在△ABC中, AD平分∠EAC且AD∥BC. 求证:∠B=∠C.

20. 如图, 在直角 △ABC中, ∠C=90° , BD平分∠ABC交AC于点D, AP平分∠BAC交BD于点P.

(1) ∠APD的度数为_________;

(2) 若∠BDC=58°, 求∠BAP的度数.

21. (1) 如图 (1) , AB∥CD, 点P在AB、CD外部, 若∠B=40°, ∠D=15°, 则∠BPD=_______.

(2) 如图 (2) , AB∥CD, 点P在AB、CD内部, 则∠B, ∠BPD, ∠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

证明你的结论;

(3) 在图 (2) 中, 将直线AB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交直线CD于点M, 如图 (3) , 若∠BPD=90°, ∠BMD=40°, 求∠B+∠D的度数.

22. 如图1, 在Rt△ABC中, ∠ACB=90°, D是AB上一点, 且∠ACD=∠B.

(1) 求证:CD⊥AB, 并指出你在证明过程中应用了哪两个互逆的真命题;

(2) 如图2, 若AE平分∠BAC, 交CD于点F, 交BC于E.求证:∠AEC=∠CFE;

篇4:智力测试卷

门里有木房子闲( )。

门里有日房一间( )。

门里有人雷电闪( )。

门里一横(héng)把门闩( )。

二 你知道吗?

1.什么鸟(niǎo)最大?( )

2.树干表面粗糙(cū cāo)的部分叫什么?( )

3.当你吸(xī)气的时候,你身(shēn)体的什么器官(qì guān)充(chōng)满了空气?( )

三 把号称(chēng)“南极主人”的动物找(zhǎo)出来。[在它下面的括(kuò)号里画√]

四 把正确(zhèng què)答案的编(biān)号写在括号里。

1.网球为什么会弹(tán)起来?( )

①因为球是橡胶做的。②因为球里面充满了空气。③因为球是空的。

2.气球突然撒(sā)气后往哪里(nǎ li)飞?( )

①往下掉。②不动。③往和球口相反的方向飞。

3.麻雀(què)们晚上在干什么?( )

篇5:静安高三语文统测试卷

另外一种迥然不同的生活画面。蓝波安在都市谋生受挫,回到兰屿,像他的雅美族祖先一样,学会潜水射鱼以养家糊口,并且‚顽强而尊严地立足于人类原始生产者的坚石上‛。因此,何寄澎认为:‚这里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台湾人’情调:同样跨越海洋文学和自然写作的质素,由媒体赞助甚至包装,《鲸生鲸世》或许流演成为通俗消费赏鲸文化的时尚读物;谈飞鱼、浪人鱼参的《冷海情深》却是养儿女保妻子的生存斗争,那‘美好的仗’也许廖鸿基已经‘打过了’,而蓝波安却正迎向前去。‛

④当网络成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传播新形式后,有别于平面媒体,以其声光效应、迅速、匿名等特质,‚制造思路跳接、语意断裂,却又可能机巧横生的新书写‛。于是,综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的网络文学诞生了。创刊于1996年11月的‚涩柿子的世界‛,是台湾著名的实验文学网上杂志,它集合了多种体裁的,有长篇章回实验虚拟历史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散文、前卫乐评、画作和虚拟文字游戏等。所有文章按风格分别归类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市》、《

(二)阅读下文,完成7.文章①②③段开头一再强调“不懂得”“不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8.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了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冈,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16.结合最后两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六)阅读下文,回答23—26题。(11分)

沧浪诗话·诗辨(节选)

严羽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可谓不幸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法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语,稍稍复就清

①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

乘正法眼者哉!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兹诗道之重不幸耶!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注释]①声闻、辟支之果:属于佛教中的小乘教派,文中喻为旁门左道。

23.严羽认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而要作出一首好诗必须具有□□。(2分)

24.本文批评了宋代诗歌创作中存在的现象,认为诗 歌创作应该像盛唐诗歌那样,“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即力求做到(3分)

25.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宋代初期的诗歌创作是在沿袭唐人,作者对此表示不解和困惑。

B.宋代到了苏轼、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法式来写诗,学唐人的诗风才有所改变,使 宋诗创作走上了正确的方向。

C.黄庭坚在文字上特别下了大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作者 感到欣慰并予以赞赏。

D.赵紫芝、翁灵舒等人,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渐渐恢复接近了他们清寒苦瘦的 诗风,江湖派诗人也大多模仿这种诗体,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作者对此感到悲哀。

26.你是否同意严羽对宋诗的评价?以所学过的宋诗为例,谈谈你的观点。(4分)

二 写作 70分

27.作文

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其他许多公共场所,除中文标识外还配以各种外语标识,我们认为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公共场所除本国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及独立性的需要。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篇6:2016.8月高三开学测试卷

语文测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说明:试卷共六页,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

王培元

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竟还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却一直没有见到。最近出版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披阅《人间鲁迅》,你会感到,作者 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作者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这些都不期然地成就了《人间鲁迅》卓尔不群的个人特色:林贤治先生带着乡村的人生履历和生存体验,进入鲁迅传记的写作,以平民知识者的心灵去感受鲁迅、体认鲁迅、描述鲁迅、悟解鲁迅;没有四平八稳、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摒弃八股式的陈辞滥调,绝少呆板僵滞的书斋学究气,向读者展示了“人间鲁迅”的真性情和大气象,有的是浓郁的诗情氤氲和深邃的理性气息:“南京成了人生的第一个驿站。不是人选择道路,就是道路选择人。选择的结果,他学开矿而开掘了人类的灵魂,想当兵而成长为别种类型的战士。”

④写下这样文字的作者,是由于作者本人是诗人呢,还是他自然地感染了鲁迅那瘦小的身体里岩浆奔突般的激情?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本来鲁迅就不只是冷峻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⑤说这是一本适时的鲁迅传记,还由于它雄辩有力地回答了文化界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对于鲁迅的怀疑和挑战,涤除了有意无意地泼在鲁迅身上的污泥浊水。近年来,在“四·一二政变”后鲁迅对镇压了自己的同盟者而建立了***的国民党政权的反抗和斗争,对被专制主义压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在鲁迅捐弃前嫌、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攻击过自己的创造社、太阳社并肩作战,在鲁迅肯定和赞赏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鲁迅对胡适、梁实秋、林语堂等人的抨击等一系列问题上,思想文化界出现了若干似是而非、糊涂混乱乃至十分荒谬的议论。只要不抱什么偏见,读者是可以从林贤治先生这本《人间鲁迅》中,找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诠释和令人满意的答案的。

⑥鲁迅为了“立人”、为了建立“人国”而奋斗了一生,最后倒在黎明前的昏黑的长夜里。鲁迅死后六十多年的今天,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笔者想起了林贤治先生在书的结

试卷第1页,总6页 尾援引的许寿裳1937年在拜谒鲁迅墓之后写下的一首诗:“身后万民同零涕,生前孤剑独冲锋。丹心浩气终黄土,长夜凭谁叩晓钟!”

1.第①段“告别鲁迅”的意思是(3分)2.在第②段空格处填写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如果„„那么 B.无论„„都 C.虽然„„但是 D.不仅„„而且

3.第③段划线句引用的作用是(3分)4.下列分析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富仁、钱理群和汪晖等曾出版过鲁迅研究专著。B.作者写鲁迅有诗情的原因关键在于作者是位诗人。C.文化界对鲁迅十分荒谬的议论可能存在一些偏见。D.鲁迅一生奋斗是为了“立人”,并且建立“人国”。5.分析结尾引用许寿裳诗句的作用。(3分)

6.根据文章内容,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人间鲁迅》这本书。(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1)一年的日子,仿佛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平静地流淌。每个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便是河水由上游至中游再到下游,次第流淌不息。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皑皑白雪覆盖了冰封的河面。

(2)但这样说未免还是浮泛了些。须知天下的季节都是一样的,赤道南北,半球东西,当岁月之河从某一片土地上流过时,是什么使得它和其他地方的河流不同?是船上的风帆,是波涛的颜色,还是飘荡在水面上的歌声?

(3)对于这一片古老的、被称为华夏的、我祖先的土地,时光有着许多呈现自己的方式。其中之一,便是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因为它们的存在,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

(4)被称为中国人三大节日的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名气虽然不如它们,但每一个也都有着丰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5)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6)当岸边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经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时维仲秋,天空晴朗高远,空气清冽干爽,让人心思沉静笃定。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这其间的深情厚意,试卷第2页,总6页 岂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能够表达和传递的?

(8)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9)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还有很多,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几乎遮蔽了数条街巷。

(10)如果说,岁月的累积形成了历史,那么,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就是在参与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辈辈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而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

(11)今天,地球已经成为一簇簇的村落,被飞机、轮船、网络紧密地编织为一体,同样牌号的汽车奔驰在不同大陆的道路上,同样的香水润泽着不同颜色的女性肌肤,电视荧屏上闪现的面孔,总是那几位走红的国际影视或体育明星。到处都是一样的东西,固然容易令人产生某种“万物皆备于我”的虚幻感觉,但同时却又是多么乏味。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12)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的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13)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它们让旅人得到暂时的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7.第2段运用设问的表达效果是(3分)8.第10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_(3分)

9.第12段写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故事的意图是(3分)10.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开头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作者提到童年夏夜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牵牛织女星的事情,意在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了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文中“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象征了我国民俗节日历史悠久。

F.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富有诗意,启人深思。11.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4分)

试卷第3页,总6页

(三)默写(任选6句,超过6句,以前6句为准,每题1分)(6分)12.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煎6空评分)(6分)(1)君子固穷。(《<论语>七则》)(2)世胄蹑高位。(左思《咏史》)(3),迷花倚石忽已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5),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7),黄花地,北雁南飞。(王实甫《西厢记》)(8),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本诗作于诗人当年随武则天离开洛阳回西京期间。

[注释]京中:指西京长安。秦:指长安。上林苑:这里借指长安园林。细柳:古地名,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在此驻军,称为“细柳营”,这里借指军营。南桥、西第:皆指洛阳园林。洛城:指洛阳。

13.杜审言是唐朝诗人____的祖父。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 诗。(2分)1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的首联以平缓的语气叙述起,扣住题目“京中”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勾勒出了整首诗的背景。

B.“愁思看春不当春”一句,巧用重字,使作品气韵回环,节奏和谐。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身居他乡,哀春伤怀的诗人形象。

C.颈联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志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大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之感。

D.尾联构思新颖,造语清新。作者一反前两联孤独伤感之情,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怀。

15.一个“徒”字和和一个“漫”字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7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②,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③,子不倜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④,朝分尚食⑤,试卷第4页,总6页 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辩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⑥,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⑦。!”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节选自周容《芋老人传》)

[注释]①佣:受雇打工。②丞、尉:知县的佐职。③钧礼:平等之礼。④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⑤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⑥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⑦岂独一箸间:意谓不只辍箸不吃这点事。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1)影乃益瘦()(2)再进,生为之饱()..(3)织纺井臼,佐读勤苦()(4)相国遽惊谢日()..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独与妪居渡口/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

B.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及为吏 ..C.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时、位之移人也

.D.命妪煮芋以进/以污贿不饬罢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2)尚何芋是甘乎?

19.文中老人所言三事说明的道理是:。(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20.根据文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5题(12分)

赠孙秋士序 [清]梅曾亮

为名公子贵介弟①,而无官于朝,无迹于场屋②。斗室中课六七童子,十馀年主者不易姓③,往来不过一二士。诗一卷,纸墨暗昧,读者卷舌滞口而不可舍去。敝衣冠,独行市中,断烂古书外不市他物。居近正阳门,不二三里,目不见朝报一字④,不知何者为今日时事、达官要人。盖古之山林枯槁之士,无过于孙先生者,而今于京师中遇之,亦异矣。

韩昌黎言居京师八九年,不知当时何能自处。夫士至京师不可居,困矣。然困有至非京师无可居如先生者,为愈奇耳。吾观东方曼倩及扬子云⑤,皆非嗜禄利者,其居长安中甚落拓矣,亦卒不舍去。岂古今人之遇或同与?二子在当时,虽其遭遇若此,后之好事者或传其书,写放⑥其貌,忻慕笑抃⑦,而欲从游,则以吾所言如先生其人者,后人好事者见之,有不欲传其书,写放其貌,而欲从之游者乎?有不忻慕笑抃,而忘其为落拓于当世者乎?

太史公班固书,屡言长安诸公贵人,皆不出其名氏,以其人日异月新,不胜识也。然而有名氏如二子者,落拓亦何负于人哉!曾亮交先生十馀年,今先生年六十矣,乃述其行之似古人者以为寿,以见寿莫寿于使后世知我为古人也。

[注释]①贵介弟:高贵子弟。介弟,对别人兄弟的敬称。②场屋:科举考场。③主者:东家。④朝报:古代官报,刊载诏令、任免、奏章等。⑤东方曼倩及扬子云:东方朔,字曼倩;扬雄,字子云。皆西汉文学家。⑥写放:摹画。放,通“仿”。⑦忻慕笑抃(biàn):钦佩羡慕而欢欣鼓舞。

试卷第5页,总6页 21.“秋士”是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名称,高中课文《 》对此有所论及。(1分)22.第二段举韩愈、东方朔、扬雄为例的作用是:(3分)23.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孙先生作诗一卷,纸张陈旧,墨色暗淡,常使读它的人辨识不清又不忍放下。

B.孙先生经常穿戴破旧的衣帽,独自行走于集市,除了残破古籍外什么也不买。

C.东方朔和扬雄都不是贪图利禄的人,他们居于京师宁可穷困落拓也不肯离去。

D.班同《汉书》多不提京城达官贵人名氏,却留有落拓者如东方朔、扬雄之名。24.从文来看,作者写这篇赠序是为了。(2分)

25.文中孙先生是一位让作者感到“异”、“奇”的隐士。请联系全文,评析这一人物形象。(3分)

二、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上一篇:小古镜,小古镜项斯,小古镜的意思,小古镜赏析下一篇: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