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督查制度

2024-06-25

企业内部督查制度(共8篇)

篇1:企业内部督查制度

文章标题:企业内部管理督查制度

为了强化执行力,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促进我场管理上台阶、上水平,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圆满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目标,根据集团公司文件精神,经总场研究决定实行内部管理督察制度。

一、督察原则与方式[-http:///]

1、督察工作以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目标的完成情况为核心,与现场管理工作相结合,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切实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实行两级管理督察。一是各分场(厂)对各自所属单位进行督察;二是总场对各分场(厂)进行督察。以各单位内部督察为主,总场定期对各单位的督察情况进行调度。

3、采取专业督察与综合督察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不定时、不定点的全方位督察。

二、督察内容

对各单位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察。主要包括:

1、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主要内容:对集团公司、总场发布的各项管理制度、规定是否及时进行贯彻落实。包括:贯彻传达情况,根据总场的要求制订的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制度、意见、措施,以及在本单位的实施情况。

2、企业管理情况

是否存在着管理不严、标准不高、管理粗放、随意性大的问题。

3、招(议)标管理

内部招标管理制度情况;对额度以上的物资、设备采购和土建安装等是否进行规范招(议)标;限额以上的招(议)标是否按规定程序报批;招标记录是否齐全。

4、工程项目管理

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情况;项目管理制度制定情况;基建、技改、大修等项目的质量、工期、投资额度控制情况;项目是否按期达产达效,是否存在盲目投资造成浪费问题等。

5、应收账款

促销促收措施制度及实施情况;应收账款控制额完成情况。

6、原材物料的管理

主要内容:内部关于原材物料的采购、保管、出库、库存定额管理等管理制度的制订、执行情况;闲置物资、清欠物资的管理、串换、变现情况。

7、产成品的库存、销售管理

主要内容:单位产成品的库存、销售管理制度的制订情况,及具体执行情况。

8、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

主要内容:单位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度的制订情况,制度执行情况;是否杜绝了装备的跑、冒、滴、漏现象。

9、人力资源管理

工资定额的控制情况,工资性费用的列支情况,员工及临时工是否按规定雇佣等。

10、现场管理

主要是指生产、办公、生活现场的环境管理。主要内容:现场达到“环境整洁、物流有序”的要求;单位内部建立健全有关部门规章制度情况;内部现场管理开展情况;是否存在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内部现场管理检查、奖惩情况。

11、劳动纪律

主要内容:单位在劳动纪律方面的制度制订情况,单位职工个人遵守劳动纪律情况,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迟到、早退、脱岗、睡岗等),内部监督检查情况。

12、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

是否按照盐场的信息系统管理规定使用。

13、生产经营工作中的其他方面。

三、考核及处罚

督察小组对各单位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认真进行督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着重查找主观原因,并及时通知该单位限期整改。如发现未按督察组要求进行整改的,通报批评并扣罚主要负责人及单位年(岗)薪。对存在严重违章、违纪和管理混乱的单位,由督察组提出对该单位主要负责人或班子进行调整或诫勉意见,报总场研究后按有关程序处理。

四、组织领导

为了保证管理督察制度的贯彻实施,总场成立督察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管处,***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其他

1、各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由单位负责人为组长的督察小组,配备督察人员,负责本单位范围内的督察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的督察制度和办法,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

2、各单位每月3日前将本单位上月的督察情况报总场督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总场督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整理后上报集团公司。

六、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施行。

《企业内部管理督查制度》来源于,欢迎阅

读企业内部管理督查制度。

篇2:企业内部督查制度

XX XX年XX月XX日

XX年XX区春季动物防疫工作

中期督查通报

为确保XX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切实提高免疫注射密度和质量,XX督查组于XX月XX日至XX月XX日对全区各乡镇(街道)春季动物防疫工作进行了督查,督查以查阅资料、深入农户抽查等方式进行,现将督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完成情况

(一)大部份乡镇(街道)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春防工作,成立春防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层层签订了防疫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防疫经费共XX万元,切实解决了防疫员的报酬,春防工作人均补助约XX元,确保了防疫工作有序开展,落到实处。

(二)截止XX年XX月XX日,全区免疫进度达XX%,免疫疫密度禽流感XX%、猪口蹄疫XX%、牛口蹄XX%、猪瘟XX%、新城疫XX%狂犬病 XX%;牲畜耳标佩戴率达XX%;消毒圈舍、院落、道路共XX万平方米;发放驱虫药XX袋,动物驱虫XX万头羽,驱虫率达XX %。其中:XX、XX牛口蹄疫、猪口蹄 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免疫注射率和耳标佩戴度均达100%。

(三)防疫队伍组织到位。各乡镇(街道)共组织农技干部、村干部、乡、村防疫员XX 人有序开展防疫注射、防疫档案收集、整理、督促检查等防疫工作。

(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到位,各乡镇(街道)都储备了必备的药品、器械、物资。

(五)动物检疫工作有序开展。共检疫动物产品 XX万头羽,检疫率达XX%以上,无害化处理率:定点屠宰场达XX%,各乡镇面上工作达XX%;动物产地检疫XX万头羽,检疫率达XX%。

(六)大多数乡镇对外来养殖户作了摸底调查,全区外来养殖户共XX户。

(七)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整理规范。

(八)宣传、培训工作。通过书写固定标语、张帖宣传画册、发放宣传资料等加大宣传力度,固定标语 XX条、宣传画册XX张、宣传资料XX份。培训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利用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共培训XX人次。

(九)养殖小区防疫工作:防疫制度健全、防疫档案较规范、免疫程序合理。

二、工作特点

(一)区政府投入XX万元,解决了全区XX个村级防疫 员每月XX元的补贴,乡镇(街道)采取切实措施,增加防疫员报酬,极大提高了防疫员工作积极性。如偏坡乡落实防疫经费XX元,对村防疫员除了区政府每月XX元补助外,乡政府每月补助XX元;XX,落实经费XX万元开展春防工作,对防疫员除了区政府每月XX元的补助外,该季春防工作办事处每位防疫员补助XX元、村补助XX元;XX乡落实防疫经费XX元,对防疫员除了区政府每月XX元的补助外,该季春防工作每位防疫员乡政府补助XX元。

(二)率先在全市对动物实行户口薄管理,根据免疫程序对养殖户饲养动物免疫项目、时间、日龄、耳标编号、防疫员、移动情况、免疫反应处理便民措施等内容进行记载,做到科学的管理。

(三)XX乡制定了乡镇兽医人员、村级防疫员动物防疫工作考核办法,明确目标责任,建立绩效机制,提高了防疫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四)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镇、村干部带队下村寨,预先通知农户免疫注射时间,要求饲养户将散养牲畜圈养在家集中注射,提高了免疫注射密度和工作效益。将免疫注射项目雕刻成章,在免疫户口薄上预先盖好,节药了时间,提高了效益,规范了动物户口档案。

三、存在问题

(一)个别乡镇(街道)政府重视不够、经费投入少、督促检查工作不力、宣传、培训不到位,未按要求开展防疫工作,如朱昌镇防疫员培训开展不够,未按要求开展免疫注射工作。个别乡镇开展村组禽流感、口蹄疫免疫密度过低。

(二)防疫体制不健全,各乡镇(街道)未单设兽医站,人员结构不合理,现从事防疫工作管理人员大多非专业人员,不适应当前防疫工作的需要。

(三)村级防疫员素质普遍较低,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凭,填写动物户口薄不规范。

(四)养殖小区防疫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动物防疫条件存在隐患。

(五)个别农户防疫意识淡薄,不接受免疫注射和耳标佩戴,影响了免疫密度和耳标佩戴率。对病死猪不按要求作无害化处理,存在乱扔、乱丢现象。

(六)免疫反应严重。目前全区共免疫反应生猪XX头、牛XX头,免疫反应死亡生猪XX头、牛XX头、马XX匹。

(七)对注射反应死亡的猪、牛、马,各级兑现补助资金时间较长,影响了农户对注射工作的积极性。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各乡镇(街道)严格按照区督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整改,确保防疫密度和质量。

篇3:企业内部督查制度

1 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及演变

1.1 内部控制的涵义

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把内控制度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个定义为嗣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沿袭,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

1.2 内控制度的演变

内部控制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前,其最原始的内涵仅指内部牵制,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管理行为的细化、管理要求的延伸与拓展,它就逐渐地深化为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以及结构体系优化等问题。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一体化控制阶段。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现状

2.1 企业造假案件频频发生,会计信息失真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企业的不断壮大,许多公司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频频造假,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经济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2001年底美国发生的安然事件,2004年初意大利帕玛拉特集团的财务丑闻,以及在我国股票市场所发生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和“银广厦”事件等等这些现象,其共同特点就是“疯狂造假”: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伪造相关文件,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2.2 财务违法违纪违规现象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各种财务违法违纪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如有的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许多公司企业为自身利益,偷逃税收、转移资产、私设“小金库”等等。

2.3 有些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帐目混乱

在当前会计工作中,一些企业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帐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帐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资料散失。许多部门和单位存在着收支不实,财产不实,资金不实,成本不实,盈亏不实,债权债务不实的情况。

2.4 企业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致使企业各种不合理、不必要的开支费用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帐款、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

3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的主要原因

3.1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不重视,权力集中,缺乏制衡

企业管理者,特别是单位领导者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执行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如果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往往会限制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安然事件、“银广夏”破产,都与领导者不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关。比如在意大利帕玛拉特集团的财务丑闻案件中,帕玛拉特集团公司为家族所控制,董事会与管理当局混同,监督与被监督不分明。公司内部尽管有了书面的内部控制和内审制度,然而只是表面文件,并未真正将其视为公司管理所必须并切实遵循。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品质与公司管理者息息相关,而在管理者缺少制衡和监督的情形下,管理当局保持自律自重无疑非常困难。从帕玛拉特大肆伪造会计文件,随意转移资金和为了融资或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而虚构资产隐瞒负债进行报表欺诈,即可看出其内部控制形同虚设。

3.2 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自律性不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已经充分地认识到财务人员和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财务人员道德和业务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应当看到的是,也有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自律性不强,其突出表现在:一是对会计工作认识不足,敬业不够,工作热情不高,职业态度不端,职业纪律不强。二是职业良心不正,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3.3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到位

有的企业内部控制仅从制度层面看很完善,却不适用,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无法执行。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建立内部控制时没找准自己的控制点,虽然有些符合国际潮流,看起来也很时尚,但不符合国情,更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种生搬硬套来的内部控制,本身就是问题。有的企业有适用、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却没人去认真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尤其是企业个别领导人绕过控制点和控制环节,带头破坏内部控制。

3.4 内部控制的信息和沟通系统的作用尚未被充分认识

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果和效率。但我们许多企业对信息和沟通系统的作用没有充分认识,甚至有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成为这些企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的原因之一。

4 解决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效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之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应当达到具有可靠的凭证制度、完整的簿记制度、严格的核对制度、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规范的会计程序等不同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内控制度推行过程中成本与效益因素,做出实事求是的选择。只有这样,各企业制定出台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做到既结合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又能基本满足管理的需要,且具有可操作性。

4.2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强化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单位负责人的行为

内部控制是由人建立的,也要由人来行使。人是观念创新的根本和灵魂,企业制定经营目标,设置核算机制,都必须依靠人的创造性工作。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依靠提高人的综合素质、道德水准和法规意识,充分发挥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最佳效果。同时应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是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强化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应从敬业爱岗、诚信为本、操守为重、提高技能、坚持准则、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不做假帐等几方面来进行。同时必须规范单位负责人的行为,因为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平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公共意识低下、为所欲为,那么建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就无从谈起,内部控制将形同虚设。

4.3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力度

企业必须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内控监督机构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加强内部监控。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只有施行切实可靠的监控,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4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企业应设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可以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一个健全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质量较高的信息。目前,大中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许多企业内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也实现了计算机化,这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今后我们要特别注意开发与引进先进的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逐步建立高质量的企业信息沟通系统,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5 结束语

从以上内部控制的涵义及演变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因为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陈长寿,杨仕鹏.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自律机制[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蔡斐,王奇波,张孝慧.帕玛拉特集团的财务丑闻透析[J].会计师,2005,(3).

篇4: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一、内部审计的涵义与职能

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设的机构所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使组织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认识和解决,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的职能主要有:1.监督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企业股东及董事会等决策层对本企业的会计机构及其他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看其是否正确执行企业的经营方针政策,是否完成任务,不仅在于查错防弊,重要的是检查评价;二是业务上受当地政府审计厅局的业务领导,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2.评价鉴证职能。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包括评定和建议两部分,也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基本职能。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过程。鉴证是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经济活动的鉴证和证明,据以做出审计结论。 3.管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通过审计活动,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等各部门进行彻底的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济效益。4.服务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要为本企业服务,对最高层负责,完成其指派的任务;二是为国家审计机关及企业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服务,完成他们交办的工作。

二、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开展财务审计,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负债和损益核算的真实情况,它包括审查会计资料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善性,审查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及遵守财经法规情况,审查会计组织的健全度和会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情况。

2.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经济效益审计须对财务收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审计。它应以降低成本为中心,审查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个经济活动是否具备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企业产供销计划、人财物管理、经济决策及內控制度等是否科学、合理、健全、有效;对各项目审计之后即是综合分析,针对薄弱环节和潜在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和各环节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不断拓宽效益审计的领域,以找到更多风险问题,找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从根本上促使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3.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核心。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内部管理审计必须审查单位内部控制度是否健全、运功转是否正常、自我调节能力是否具备或良好。如果只审计企业财务数据,却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给予系统性评价,在此情况下,是绝对无法发现并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潜在风险的,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意见和建议就更加不可能被提出。

4.开展专项审计调查与各项咨询业务。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企业领导可为经营决策找到政策上和经济上的论证,进而在对重大经营业务、项目投资等方面实施风险评估,以防止决策失误、避免经济损失。并在面临反映经济活动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和意见,最终促使企业集团领导快速了解改革措施的力度及决策行为的完善程度、对公司资源的利用程度。

三、内部审计制度的改善建议

(一)确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

企业应明确授权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直接领导人,以便于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甚至可以直接代替企业所有者参与管理。但这种管理是间接的,是通过服务来实现的。企业领导者只有从意识上肯定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得到重视,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内部审计活动也才可能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确保企业决策方案的实施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着力提高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

企业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各项职能,就必须提高内审工作的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除了开展常规的审计项目除错防弊,还必须向管理审计转变,突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服务职能,监控、参谋和建设作用。这是企业内部审计改革的必然趋势。提高该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利用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会计及审计信息系统进行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改善其经营管理;其次,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作用,通过对有关企业发展的热点问题、管理的薄弱环节展开审计调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涉及面广的特点,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企业管理者和下属部门员工的沟通工作,发挥服务职能作用。

(三)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的特征,它是企业内部的独立控制体系。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比较有效的,有利于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在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的基础上借鉴这种模式,保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实践证明,独立性是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内审工作只有坚持机构设置独立、开展业务独立、行使职权独立,才能切实树立起应有的权威,从而实现对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更好地为领导者决策提供服务。

(四)建设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

由于组织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通过持续的后续教育,吸收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人员档案、兴趣调查,定期的绩效评估等,确定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需求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以保证教育需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和维持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完成工作。

(五)建立经济效益审计制度

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的特殊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每个企业发展的直接决定力;通过内部审计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也成为企业管理者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目的。

总之,在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单位内部审计控制建设问题,强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各单位内部涉及审计控制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机构的岗位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腐败,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篇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

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位整个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和市场经济的基础工作,是随着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子系统。

内部会计控制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不仅包括狭义的会计控制,还包括资产控制和为保护财产安全而实施的内部牵制。同时,各单位都要把内部会计控制作为单位管理的一种手段。

(二)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

内部控制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但在此之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此时,正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发展的萌芽期,为以后企业的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逐渐引起了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关注。直到19世纪末,审计人员在改进审计方法的探索中,才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1934年,第一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阎金锷、陈关亭,1998)。此时,内部控制开始迅猛发展,并不断完善。

篇6: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第1条目的

为了有效地预防公司舞弊行为的发生,明确相关责任,降低审计风险,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及公司相关文件,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一般原则

1.各层级管理者应对舞弊行为的发生承担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预防、发现及纠正舞弊行为是各级公司、各级部门负责人的主要职责之一。

2.审计部和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密切关注公司内部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以协助公司管理层预防舞弊行为的产生。

第3条名词解释

1.损害公司利益的舞弊:是指公司内外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使公司经济利益遭受损害的不正当行为。

2.舞弊的预防:是指采取适当行动防止舞弊的发生,或在舞弊行为发生时将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4条审计部和审计人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1.具有预防、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执行审计项目时警惕相关方面存在的舞弊风险。

2.根据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

3.运用适当的审计职业判断,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以检查、发现和报告舞弊行为。

4.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及时向上级报告,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第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舞弊行为。

1.接受贿赂或回扣。

2.将正常情况下可以使公司获利的交易事项转移给他人。

3.贪污、挪用、盗窃公司资财。

4.使公司为虚假的交易事项支付款项。

5.故意隐瞒、错报交易事项。

6.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

第6条舞弊预防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并使之得以有效实施是预防舞弊的主要途径。

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时,应当关注以下主要内容,以协助公司预防舞弊:

(1)公司目标的可行性;

(2)控制意识和态度的科学性;

(3)员工行为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经营活动授权制度的适当性;

(5)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6)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3.除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外,还应考虑可能会导致舞弊发生的以下因素。

(1)管理人员品质不佳。

(2)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

(3)经营活动中存在异常交易事项。

(4)公司内部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存在较大冲突。

(5)审计部在审计中难以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

篇7: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发展战略。

第四条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第五条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第六条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认为操纵因素。

第八条企业应当根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第九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

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

第二章内部环境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

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

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事宜等。

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指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五)有关人力资源的其他政策。

第十七条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

第十八条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章风险评估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根据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第二十一条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

第二十二条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

(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

(三)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

(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

(五)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三条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

(一)经济形式、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

(二)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

(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

(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

(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

(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

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财务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

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

第四章控制活动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制等。

第二十九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第三十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

企业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第三十一条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同意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大中型企业应当设计总会计师,设置总会计师的企业,不得设置与其职权重叠的副职。

第三十二条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财务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应当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处置财产。

第三十三条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第三十四条运营分析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运营情况分析制度、经理层应当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筹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第三十五条绩效考评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第三十六条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目标,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时间,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五章信息与沟通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对收集的各种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有用性。

企业可以通过财务会计资料、经营管理资料、调研报告、专项信息、内部刊物、办公网络等渠道,获取内部信息。

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往来单位、市场调查、来信来访、网络媒体以及有关监管部门等渠道,获取外部信息。

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券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

重要信息应当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

第四十一条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

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四十二条企业应当建立反舞弊机制,坚持惩防并举,重在预防的原则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有关机构在反舞弊工作中的职责权限,规范舞弊案件的举报、调查、处理、报告和补救程序。

企业至少应当将下列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

(一)未经授权或者采取其他不法方式侵占、挪用企业资产、牟取不当利益。

(二)在财务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等。

(三)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四)相关机构或人员串通舞弊。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设置举报专线,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办理时限和办理要求,确保举报,投诉成为企业有效掌握信息的重要途径。

第六章内部监督

第四十四条企业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指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

内部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或者某些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指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

第四十六条企业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篇8:企业内部督查制度

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多数人认为, 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 也有的企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这些看法都是极其片面和错误的。鉴于此,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就在所难免了, 主要表现在:

1.1 内部控制目标过于简单

内部控制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内部控制的根本所在, 同时也是建立内部控制框架以及考核、评价内部控制实施的指导性参照物。目前, 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 主要局限于无法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另外在查错防弊、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等方面, 并未从战略性角度考虑。从许多大公司的舞弊案中发现, 其内部控制的失败, 往往是在一开始确立公司的目标时就已经铸定了。诸如, 震惊国内外的中航油巨亏事件, 对国内外相关各方都产生了重大冲击和深远影响。

1.2 内部环境基础薄弱

新的ERM框架将控制环境发展为内部环境, 这一要素的变化体现了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更大了, 应该关注的环境视野比过去更大了。目前我国内部环境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内部人控制”问题相当严重。所谓“内部人控制”就是一个企业由不拥有股权或者拥有很少份额的内部人———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其直接后果是管理当局以牺牲股东利益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次, 人员素质低, 诚信度不足, 缺乏学习能力, 致使内部控制难以到位。第三,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内部控制文化的支持。

1.3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建设不够重视, 内部控制可有可无, 内部控制体系或残缺不全, 或内容不切实际, 或流于形式, 失去了内部控制固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同时, 大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仍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分离阶段, 水平比较低, 由此导致的我国国有资产大规模流失等现象的频繁发生。

1.4 公司治理不完善, 信息透明度低

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诸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 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公司治理是建立在以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双层治理结构的基础上,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 监事会、董事会的功能被严重弱化, 企业未能从根本上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公司治理机制, 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弱化和监事会功能不足等方面, 从而导致信息透明度不高。

1.5 缺乏完善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当今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 任何一个企业甚至其中的各个责任中心, 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诸多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不到位, 没有明确对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要性, 且缺乏监督和指导, 造成高级管理层对企业的活动监管不严密, 对企业的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 造成危机的发生。

1.6 监督机制不完善, 内外部监督弱化

由于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等级制进行管理, 上层对下层拥有管理权, 下层员工的行为受上层的制约, 造成传统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只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单向的监督机制。这种单向的监督机制严重影响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另外, 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受企业内部审计的内部监督, 而且还受包括政府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外部监督。但是, 政府监督政出多门、分散管理, 缺乏统一的标准, 各政府监督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这就导致了外部监督乏力。

1.7 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由于内部控制评价理论还很不成熟, 很多方面还是处于尝试阶段, 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体系。目前, 在我国内部控制评价实务中, 管理层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一般是参照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进行的, 内容主要是以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主, 同时兼顾与会计有关的控制。而有关内部控制评价完整独立的标准体系至今尚无, 因此, 内部控制评价往往流于形式, 没有和财务报告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明显区分开来。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及完善措施

为改变内部控制普遍薄弱的问题, 笔者认为, 应在规范公司治理的同时来规范公司内部控制, 并明确管理当局对企业内部控制应承担的责任。

2.1 将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层面上来

首先, 将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的制定作为完善公司治理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举措, 站在完善公司治理、改善国有企业的现状的角度上, 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定位。将内部控制目标定位于公司治理层面上, 制定出既保持连续性又具有前瞻性的目标。同时要注意内部控制的范围不能只从经营角度出发, 还应全面渗透到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组织体系, 贯穿整个公司治理结构。

2.2 加强内部环境建设

在内部环境的建设上面, 首先, 应着重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问题, 优化股权结构, 防止“内部人控制”。逐步引导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降低持股比例, 创造条件, 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 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其次, 应完善董事会构建机制, 将董事会建成真正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机构。并从人员配置上割断董事与经理层的脐带, 保证董事会成员的相对独立性。第三,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的素质。

2.3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公司治理结构都非常重视激励与约束机制。针对不同的组织和岗位分别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采用科学的计量和评价方法, 在排除当事人不可控因素影响的条件下, 对工作业绩区分出优良 (尤其是善于创新) 、合格和不佳, 并分别给与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奖励和处罚, 以此促进广大员工的工作动机与行动得到优化。同时, 建立互动激励控制系统, 对经理层和董事会进行激励并以对话的形式确保互动性的机制, 目的在于明确对公司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责任。把改进内部控制系统作为激励监督约束的基础, 通过坦诚公布的对话讨论和勉励, 促使管理当局努力经营,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并做出有利于股东的最佳经营行为, 使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更加紧密, 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双方目标。

2.4 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 所以对风险的评估和防范、预警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企业应在建立风险预警治理机制的同时, 为使风险预警和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企业应该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不断识别新风险, 调整风险控制的内容。

2.5 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强化内外监督协调

良好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有助于在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体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理顺公司内部各层之间的关系, 为纵向沟通、横向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 内部控制应当体现的是相互监督的控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应该是双向的监督机制, 不仅包括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 而且还包括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

2.6 完善内部控制的信息传递和披露制度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美国安然、世通会计丑闻充分暴露了公司关键人物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问题。为此, 我国已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做出说明, 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出具评价报告, 对其他上市公司也有相关的披露要求。但是, 从前些年的郑百文案, 到近几年发生的中航油巨额亏损、四川长虹巨额应收款欠款案, 无不显示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中内部控制的薄弱以及有关信息披露的缺乏。

综上所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薄弱, 存在管理不善、浪费严重、会计信息不真、国有资产流失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因此, 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才能防范舞弊, 减少损失, 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有红, 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会计研究, 2004 (10) .

[2]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对经济落后地区金融创新业务发展的思考下一篇:为老婆婆点赞小学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