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闲读》读后感

2024-06-21

《经典闲读》读后感(共14篇)

篇1:《经典闲读》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闲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假期里读了周国平的《经典闲读》,感觉的确不错,读好书就像与一个有思想的人对话,受益颇多。作者在阅读经典、直接与大师交流时的感悟和心得,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宗教等诸多领域,饱含了作者对人类存在境况和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哲思的智慧和诗性的体验,人内心的感受都是相通的,只是我们自己有时候也不太清楚,读好的书会让我们感觉正好说中的自己的.想法,如遇知音,有时又会提升我们的一些思想。

我对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从来没有读过,这是第一本,刚开始觉得有些生涩难懂,可后来就来了兴趣。这本书是周国平多年来读书心得和札记的合辑,时间跨度大,涵盖范围广。然而无论是写于几十年前还是当下,无论是涉猎哲学、文学还是宗教,我在阅读中并没有太大跳跃之感,而是觉得始终有一种态度贯穿其中。周国平倡导的读书观,在序中,就概括成三条:多读“课外书”;读名著经典以及用消遣的态度来读书。这样的旨趣可说是与我的爱好一拍即合。要知道读课外书可是我的最大爱好,虽然学的是美术,但我却对文史书籍最有感觉。而且我也一向不以读书有用为目的,睡觉前,我总喜欢抱一本好书静静地读一会,以至于家里人经常问我“你读这么多书,想当作家吗?”对此我的回应只有淡然一笑,不做任何解释。因此,也许从序言开始,我就已经和作者有了共鸣,爱上了这本书吧。虽然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说过他的文章,有褒有贬,文字也被批评有装腔作势之嫌,但真正读来感觉来倒颇为坦诚。其文字虽称不上华丽,但也有一份诗意美感,同时兼具诗人的感性和哲人的理性。于是,在他带领下,我展开了一次与古今贤哲的精神交会,一次贯穿各个人文领域的心灵之旅。在旅程中,我见到了泰勒斯、苏格拉底、耶稣、尼采、拜伦、歌德、海涅、爱默生、圣埃克苏佩里、纪伯伦、袁中郎、史铁生、杨绛……他们中有哲人,有诗人,有作家,甚至还有圣人,但在周的书中,却都成了平易近人,可以畅怀相交的同侪。他们中有些我早已熟悉,有些我只是略知其名,有些则完全不曾知悉,但在周的书中,却都俨如相交许久的旧友。作者并不仅仅是介绍作品和人物,而是注重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心得。

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这一篇。耶稣有一些很聪明的教导,这是其中之一。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的处事心态,能让你比较轻松,而且比较容易的处理解决问题。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集中力量才能解决今天的难处,而不受种种远虑的无谓的牵扯。相反,如果你把今天、明天以及后来许多天的难处都担在肩上,记在心上了,你一定不会集中力量解决当下的问题,因此你一定不但沉重,而且可能连一个困难也解决不了。

这本书中的经典例子举不胜数,每一篇都带给读者思索和启示,我感受到了周国平先生所说的,读书就是与大师精神交流的共鸣,我也感受到了结识和欣赏人类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灵魂,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经典闲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1.初中作文:公园闲读

2.闲的视镜阅读及答案

3.闲读蝴蝶的作文

4.闲读蝴蝶作文

5.《读闲岁月》散文

6.闲读《诗经》系列

7.《闲读梧桐》 阅读答案

8.《闲读梧桐》的阅读答案

9.闲读梧桐阅读答案

篇2:《经典闲读》读后感

收到这本书实属幸运,翻开看时便如获珍宝,而却没想到,这一看,都过了整整一周。整个星期就这样翻来覆去的看了又看,也不记得看了几次,却又好像从未读过般的充满新意。

假如你从一本书中,读到很多自己想表达的话,看到作者有着不少和自己相同的嗜好,并因为对方将之梳理得非常有条理而理解透彻时,你自然会有种如我这般的愉悦感:“啊,好像和作者在书中狭路相逢啊。”

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欣赏的是其中的哲学思想,包括了关于人性、灵魂、自然、爱情与性欲、生活与政治的关系等等。这意味着整本书的高度,跳出了世俗,作者是以哲学家的眼光去进行中肯的解析和诠释,而并非狭隘的道德家嘴脸或者虚伪的政治家面目出现,这也极大的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和视角。其中关于郭沫若老先生的一番评析,更令我有所触动。此前所了解的郭老,因为看过一些政治性的文字,所以一直对其存在芥蒂。而今在读完作者的《<李白与杜甫>内外》篇后,方知自己存在多大的误解。周先生说得好:“我不否认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他必有其弱点和失误,但我同时相信,凡是把郭沫若仅仅当做一个政治性人物加以评判的论者,自己便是站到了一种狭隘的政治性立场上,他们手中的那把小尺子是完全无法衡量中国现代史上这位广有建树的伟人的。”在通读完本书后,相信自己在日后,能以一种更平和的目光去看待他人和理解他人。

而作为一个书评人,周老师的这一本“书评结集”,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启迪。书中涉及了相当多内容深刻的好书,周老师以一种轻松又简洁的方式,将其中很多精妙的道理,一一道出,令人豁然开朗。随便抽出某一句,都可以引出很多非常值得品读的思想和内涵,而整个写评的过程又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很自然随意,却内容精炼独到。这从学习写评的方式和思路上,给予我很大的拓展。

再次则是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作家的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的启迪。周先生说,作为一个作家,首先必须远离政治,文字中是不应该掺杂着政治目的的。并且,在当代,写小说并不是如过去那样,专注于撰写富有情节和曲折的内容,表达所谓的“因果报应”“正义和邪恶的对立”之类的如舞台剧般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还原事物的真实面目,描述一个过程,或者一种状态。这一方面也是令人受益匪浅。

最后,还有作为爱书之人的自己,从书中得到的强烈共鸣。周先生说:“藏书多得一辈子读不完,可是,一见好书或者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读下去似的。”看到这句话时简直有种要掉眼泪的感觉啊,多少次被周围的人所指责的行为,在这里得到完美的辩解。

篇3:《经典闲读》读后感

赏读《史记》,还得先了解作者其人。该书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学问渊博、为人笃厚,对司马迁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认真刻苦 ;20岁时只身周游全国,体察各地风土人情,为编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47岁那年因“李陵事件”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痛不欲生 ;为完成父亲遗愿,他忍辱苟活、发愤著书,终于在55岁时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区区史官,多少冤屈泪水肚中流 ;煌煌巨著,无数汗水心血已耗费。不经历这番屈辱、痛苦和寂寞,哪得此书流传后世?没有经历过那种疾痛惨怛的人,很难理解他当时的心境。

细读《史记》,我们明显感受到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著史原则,他将史笔和文笔完美融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言行描写、真实细腻的心理刻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历史人物鲜明的个性。整部书颇具可读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渲染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勾勒出一段段悲喜交加、荡气回肠的人生历程,读来让人回味不已,情不自禁地去遥想历史惊心动魄的场景,领略谈笑风生的雄姿掠影,感悟那些饱含生命热度的传奇人物。你看 :勾践能屈能伸,却狂妄恣意 ;秦始皇雄才大略,却专断残暴 ;刘邦知人善用,却卑鄙狡诈 ;项羽骁勇善战,却刚愎自用 ;韩信有大将之才,却无政客之智……此书中,每个人物都不那么完美,正是验证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古训。

这些人,他们的形体都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而通过阅读历史,我们知道了他们曾活着、奋斗过、辉煌过。最终结局不管是身后骂名滚滚来,还是名垂青史,他们早已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每个特定的时代都会造就很多英雄,也会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正是这些独立的生命,共同谱写了不同时代的精彩历史。

品读《史记》,我们感受到中国历史的兴衰变迁、民生疾苦,泱泱华夏的豪迈大气、绵延不绝 ;感受到将军烈士的驰骋沙场、马革裹尸,英雄剑客的刀光剑影、诗酒年华 ;感悟到那些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由此,我记住了殷周的繁盛、秦朝的短暂、汉朝的兴盛,记住了游侠郭解的仗义心肠、李广将军超凡绝伦的勇敢,也记住了赵高的不忠不义,张良的足智多谋,吕雉的心狠手辣。沉浸于书中,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沮丧沉迷,时而忧愁失意,心情皆随人物经历的转折而起伏。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它给我们提供了丰富有趣的知识、修齐励志的经验、参政资治的通鉴,一言以蔽之,历史让我们辨荣辱、知兴替、长智慧。

篇4:《经典闲读》读后感1000字

周国平说,“直接读原著是通往智慧的捷径”,他将名著比作伟人大师,把追随者比作秘书和奴役,甚至不客气地说,“那些爱读平庸书籍的人其实是自甘于和小人物周旋”。这话真是让人汗颜。每天大量的出版物,其中又有多少是可以称得上“伟大”“大师”级的作品?原来,那些奔薄而出的各种各样的声音全都是“小人”的嘤嘤呀呀啊。虽然周国平打这个比方,个人感觉过了,但是从中倒可看出他对所阅读之物的精挑细选,谨慎而又慎之。当然他所倡导的也是非经典不读。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谈及的话题,无论是哲学中的泰勒斯,还是文学中海涅、歌德、笛福、圣埃克苏佩里,或者童话里的列那尔,都是各个门类里称得上是“经典”和“桂冠”之人。正应了这书的标题“经典闲读”,得闲之时读经典,得闲之时写感想,得闲之时说说阅读的乐事。而我在阅读他的笔记时也收获良多。他对国内的翻译现状,深感忧虑。“从前的译家之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多是因为真正酷爱那个作家,不但领会其神韵,而且浸染其语言风格”,这样的“译著成功地把世界名著转换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必将世代流传下去”。但是目前国内的翻译,却是为了占领市场的抢译,污染环境而迟早变成被废弃的垃圾纸。这一段真是说到心坎上了,就像我们买外国小说,总会看看译者是谁,当下的外国小说又多,质量也参差不齐,若是偶遇本寡淡无味的真是让人郁闷。而若是收藏,那更是千挑万选,必是看好了,看准了,确实是信得过的或者是上一辈老译家们的作品才欣欣然兴冲冲抱回。翻译可是个大问题,可不能让人因噎废了食。

周国平在阅读中也常常流露出对生的美好的感叹。比如,在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时,他感叹道”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为什么这么说,原因不外乎,艺术家心灵上永远是孩子,一直对生活永葆新鲜美感,一直有着清新直觉和少年微妙心态,而这样的心灵,必然让他们生活笨拙。《金玫瑰》的作者给我们画了一幅梦幻童话般的故事,创造了瞬间之美的绝唱,正如大部分的童话作家,如安徒安,或者如孤独又玩世不恭的大作家莫泊桑,作为那些创造艺术美好的作者们而言,现实却是不可回避的另一番惨淡光景。不能不让人感叹其中的悖论。

昆德拉不断探求存在之谜,以自己的堂-吉诃德剑,“要用小说对抗世界性的平庸化潮流,唤回对被遗忘的存在记忆”。而周国平则用自己的经典阅读展现出经典阅读之中的美好、欢愉、智慧和宁静。周国平因为哲学出身,于是他的读书笔记里,也总有回归到哲学里解释的倾向。在人在阅读经典里收获智慧,也收获一种思考。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自己在生活着什么,以及怎样才算生活过。

篇5:周国平《经典闲读》读后感

或许这样是一种境界,包含了一种专情的态度与固守。而我是达不到这样的态度,书对我来讲,还没有达到那种任由我自由的去摄取和吸收的能力,需要看更多的东西再来筛选。需要看一些闲书去将自己的兴趣点引发出来,也需要看一些经典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好。如果按照他们二人的想法去读书,我可能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去看这本书了。

这段时间和好友聊天说到哲学的问题。他对我说中国的哲学课,尤其是基础的在小学中学中的哲学课都太单薄,让人完全不知道学了干什,所以造成了很多人对于哲学的误解。误以为无用、深奥、不需要去过多的追寻。但是我们忽略的是往往这些人都是被称为“历史上的伟人”有着优秀的灵魂,与他们交流,自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这种交流不一定要用一种严肃的氛围,而是一种缓慢和平的气氛。交流是相互的慰藉。

读周国平的书是一种间接的获取,或许有些东西过于深奥,我们需要另一个导师的辅助,无疑这本就是如此。他用他的语言去诉说浪漫经历,简单而易懂,虽不至于茅塞顿开,却也能灵光一线的酣畅。内容涉及的很多,从哲学到思想,从书籍到人物,篇幅不大有一种精致的描述,虽不全面,却足以调动兴趣的神经。

在阅读当中,实在想一口气读完吸收,却又不得不慢下来细细品味。与之前在看那本散文集《最合宜的位置》有些相似,朴实而不失文采,感性的情感之中有着理性的逻辑,这种文字阅读起来不会让人压抑,在优雅之中学习,在认知之中平静。

篇6:《经典闲读》读后感

周国平先生写古驿道上失散——读《我们仨》,年尽九旬的杨绛先生,两年间,女儿和丈夫钱钟书先后病逝,她将自己的一生作结,于是就有了这三口之家。长梦始于钱先生被一辆来路不明的汽车接走,“我”和阿瑗去寻找,自此一家人走上了一条古驿道,在古驿道上相聚,直至最后失散,读后感《与智者交谈—周国平经典闲读读后感》。这显然是喻指从钱先生住院到去世——包括钱瑗住院和去世的四年半历程。失散在古驿道上,这是人世间最寻常的遭遇,但也是最哀痛经验。《浮生六记》中沈复和陈云,一样的书香人家,恩爱夫妻,到头来也是昨欢今悲,生死隔绝。中道相离也罢,白头到老也罢,结果都是一样的。夫妇之间,亲子之间,情太深了,怕的不是死,而是永不再聚的失散,以至于真希望有来世或者天国。这本书我也读过,我在想,如果让我写读后感,我会怎样构思、起笔、收笔,无外乎,一是介绍框架内容,二是表示惋惜之言,在无新意,而读周先生的感悟让我耳目一新,思绪豁然开朗,将人生别离比喻为失散在古驿道上,人生相遇、相聚、相知、相守皆是缘分,爱过方知情浓,正是这前世修来的缘分,让我们害怕彼此的失散,亦如品读他的散文,平白朴实的语言,浅显哲理的语句,总能让我顿悟。

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里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上形成一种韵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格调和趣味,写作时就不由自主地跟着走。

篇7:《经典闲读》读后感

一般来讲, 由于种种原因, 新编剧目要想成为永恒的经典, 是极不容易的, 尤其对经历锤炼的经典作品重新演绎而再度成为经典, 或许更难。近来, 笔者观看了新编全本汉剧《宇宙锋》的彩排, 有所感发:作为以传承、保护、展演、传播古老汉剧为使命的武汉汉剧院, 在对《宇宙锋》的再度演绎中, 秉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 这种坚守经典作品的文化价值又赋予作品全新意义的创造, 或许能够再次散发出“经典”的永恒魅力。2009年, 武汉汉剧院创作的新编抒情历史剧《王昭君》获得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并作为剧院保留剧目盛演不衰。时隔几年的今天, 武汉汉剧院又一次集结国内顶尖的创作团队, 为全本《宇宙锋》的经典之路披荆斩棘, 再次起航。汉剧院执行院长刘智勇曾说:“剧院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有所担当, 除了对汉剧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的整理、保护外, 最重要的一点是‘出戏出人’, 让古老汉剧为更多人所认识、所接受。”遗产保护是剧院之魂, 剧目生产是剧院之本, 新编全本《宇宙锋》的创作理念体现了“魂”与“本”的高度结合, 为汉剧院的发展、为古老汉剧再度走进大众生活, 写下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代有一代文学”的精辟见解。同理, 融入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也有“一代有一代之戏曲”、“一代有一代之观众”。我们处在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选择多元的时代, 我们也正处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成为“一代之戏曲”就意味着必须贴近观众, 走进观众, 关照到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和爱好, 新编全本《宇宙锋》的创作恰恰关注到这一点。

传统剧目《宇宙锋》取全本“修本”、“装疯”两折, 矛盾集中、戏剧冲突尖锐。陈伯华大师至臻化境的表演, 让典雅、真挚的赵艳蓉形象成为难以超越的典范。新编全本《宇宙锋》的演出, 在整体编排上, 全本《宇宙锋》注重对传统艺术美感的再现, 又恰到好处地运用声、光、电等艺术手段美化、提升舞台效果, 让观者置身于一种美轮美奂之境。在主要角色的设置上, 大胆走青春路线, 如:赵艳蓉扮演者王荔扮相清丽、身段婀娜, 其表演端庄、大气, 能够极其准确、细腻地刻画出赵女内心世界的激荡与变化。青年女演员曾纯声音清隽嘹亮, 她所饰演的匡扶, 形象飘逸俊朗、充满青春的活力, 毫无矫造女儿态。王、曾两人的合演可谓是“珠联璧合”, 她们身上洋溢的青春朝气点亮了整个舞台。戏曲是“人”的艺术, 也是“角”的艺术。王、曾在剧中担纲主角, 体现了汉剧院的人才规划意识, 古老汉剧后继有人。

篇8:闲读梧桐读后感

梧桐树,落叶大乔木,一般可高达15米;树干挺直,树皮绿色,平滑,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观赏树。

但是,梧桐在文学已成为秋天的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情绪,一种绵绵密密的情怀,诗人见梧桐叶落而悲秋,佳人因雨打梧桐而感伤。伤感的梧桐叶,飘飘零零,在小巷深处摇曳着暮秋的情绪;在古诗词的绝唱中摇曳着,摇曳着一抹淡淡的清愁……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恨。师大名师v_5B9hs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易安居士的愁苦心情如雨打梧桐,点点滴滴。“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在这叶叶声声中因离情哀痛一夜不眠。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这是清初的《广群芳谱・木谱六・桐》所言。师

由此可见,梧桐在华夏文学长河中带着浓厚的衰飒秋意,它紧扣着秋思、落寞与哀伤

研读第七段:

A.风雨中的梧桐为什么会让作者“心有戚戚焉”?(注意联系上下文)(老师通过朗读文段中的个别文句提示学生。)

a. 从眼前模糊的梧桐形象中发现了它人一样的性格;

b. 面对风雨中的梧桐,引起对亲人音容及往事的浮想,“闲读”中触动了亲情;

c. 由起初的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将梧桐与‘落寞’这个灰色意象联系在一起”,到“读懂了梧桐的寂寞”(其实是一种宁静虚空和从容淡泊)。

B.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师大名师0{ ~ R{6o#A

相同: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而“读懂了梧桐的寂寞”,那这是怎样的一种寂寞呢?我们看看下文的内容。

(4) 研读第九、第十段:

A.梧桐经过一夜狂风之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师大名师o0M/ZG.RES+GX

凋零了满树的生命,留存一身傲骨。

B.在作者眼中,梧桐的寂寞是什么样的一种寂寞?也就是说它内在的精神特征是什么?(不是什么?而是什么?)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C.这种“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的精神特征更接近于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哪一位文人的性格呢?

巴金。在不可逆转的.政治大势面前,巴金学会了低头和服从,却不改自己的本心,不丧失为人最基本的良心。

经过一夜的暴风,作者终于也感觉到了梧桐的落寞,想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作者又不免感到悲哀。那文章是不是就在这样一种沉重的笔调中结束了呢?不是的,大家再看看最后一段。

3. 研读最后一段

A.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B.写落叶似乎是为女孩“伴奏”,要表达的意思是: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C.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意在表明: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4.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本文中,作者如何做到借物喻人,通过梧桐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历史的感悟?(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

找出物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对比进行分析、总结。在描写、叙述之中添加议论、抒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所以,我们做散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描写中的抒情,叙述中的议论,它们是我们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关键所在。)

篇9:闲读《金瓶梅》之一

~-7-12 字数:2388

帮闲的底色——常峙节

我一直以为自己不耐读《金瓶梅》,还是忍不住地去翻,总有一种苦闷的灰色的感觉。人像被关进潮湿阴暗的小屋,小屋外的世界灰蒙凄惨一片,没有一丝的阳光。读《金瓶梅》绝对不像读红楼梦那一副悱恻婉转心肠,哀叹之余我们被深深感动。从前对张爱玲的观点:“人不只是喜欢刺激的东西,像喜欢《红》比《金》的多”很是赞同,然而现在有了不同的观点。也许是生活苦难历经多了,描写下层市民现实生活的底蕴更触动我的心吧。我本身就是生活在下层生活中的一个平凡的人,对于小人物的生命的挣扎,有一点身同感受的无奈。胡兰成这样问过张爱玲,看到《金瓶梅》里淫秽的地方是否觉得刺激,她却竟没有。记得我最初接触《金瓶梅》,是上初一的时候。一次去我同学家玩,在她父亲高大的书橱里,我信手就翻到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那时我沉浸在唐诗宋词里,对古典小说也有点“爱屋及乌”。书借来后看得入迷,尤其读到李瓶之死,呜呜咽咽地边读边哭,恨不得走进书中,帮李瓶去跟狠心的潘金莲大闹一番,心里也怨极了李瓶的软弱。人性生就的软弱是无法更改的,像《红楼梦》里的迎春,虽然观之温柔可亲,可生活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善良而善待其身的,却往往得到相反的结果。远方亲戚好奇翻过我的书皮,大吃一惊,她想不到小小年龄的我会明目张胆地看这淫书。那种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就是看到一个脖子上按着两颗人头,也不过如此罢了。我究竟没有看完罢。只记得西门死后,我大大出了一口气。故事的情节在当时也很模糊,只是大人既然不让看,就有大人的理由,不让看也就不看了。如今说起这样的话题,亦是见怪不怪,只是丝毫不记得当初看这书时,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后来看到张爱玲告诉水晶,说洁本《金瓶梅》还是不错的,才明白自己读的兴许就是洁本《金瓶梅》。事过境迁,如今再读此书,心境便大大不同。刚刚在给母亲熬药,右手搅着药锅,左手随手翻阅着《金瓶梅下》。感慨的时候,想到自小我觉得我这个人就有点阶级观点不坚决,不像别人那样爱恨分明。小的时候在老家看电影,看到穷人受苦就哭,后来看到地主的稻子被解放军减去稻穗,地主疼的晕了过去,观众拍手叫好,我的眼泪却抑制不住地哭了好久,家人都笑我糊涂,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是软弱而糊涂的人。常峙节在《金瓶梅》里着墨不多,不过是西门凑数的结拜兄弟。由于作者高巧的文字功力,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常峙节跟着应伯爵一样是西门庆的酒肉朋友,常就没有应在西门庆面前有体面。在帮闲帮里,应伯爵站了大部分的戏,他与西门庆的相厚,更是他善于帮闲的功劳,与其他人自不相同。穷人向富人做朋友,要付出好多代价的,代价不是物质可以衡量的。不但常在结拜兄弟中排行老七,更是因为奉承的本身还没有学到家。伯爵为了迎合西门的高兴,说了个笑话:有一财主撒屁,帮闲说“不臭”财主慌道:“屁不臭不好,快请医人。帮闲道,我再闻闻。假意儿把鼻一嗅,口一咂道:回味略有些臭,还不妨”。众人都笑了,只有常峙节接口道:“你自得罪哥哥,怎地把我的本色也说出来。”不知怎的,读到这里总觉得心中郁闷、惊讶、刺心,堂堂七尺男儿为了别人指缝间的一点钱财,值得这样牺牲自己的尊严么?在我重读到第五十六回:西门庆捐金助朋友,常峙节得钞傲妻儿,我的观点就变了。贫贱夫妻百事哀,历经一些人事沧桑变幻,看到周围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也深深体会财字的厉害之处。因贫穷交不起房租,房东给老婆气受,老婆就给常峙节气受。费劲心思的常峙节在应伯爵的乱哄下向西门庆借了银子。常峙节袖着银子欢喜地回家,听到浑家正破口大骂。常峙节只是不开口,任老婆骂完了,轻轻把袖里银子摸将出来,用手摇着只对着银子施礼喊孔方兄,有了你,我再不受这小淫妇的气了。他老婆闻的钱声喜的抢近前来,发髻上淡薄的银簪子也激动的轻轻颤抖么?几句我的哥,我的哥,不加掩饰的喜悦喊了数声,声音从千古的空间传到今天,世人仍为之落泪。人活着就这样难么?要是从前,我会很不耐地笑着摇摇头,现在只觉得万分凄凉。常峙节并没有因为老婆的态度而计较,他欢欢喜喜去上街为他浑家买了大包小包的衣服。几百年前的风沙还在那一片青砖红瓦上飘落吧,会记得几百年前一个身穿长衫的男人,肩上抗着沉掂掂的衣服,手中拿着为老婆解馋的新鲜的羊肉。无论帮闲的底色是怎样的隐晦,在当时的常峙节也是可亲可近的。古代的女人仅是男人的衣服,三从四德的根深蒂固,女人要与跟定男人相守到老,安于贫富。常峙节没有做薄情人,设身处地地为女人着想,并暗自琢磨若要西门庆知道休了女人,定来断他的不是。常峙节隔着闪光的金银看西门庆,总是会被金银财宝光环遮住了眼的。就像现代人,谁又不是隔着财字的光环来看待人情的呢。一个人的坏,坏到像西门如此罢了,只是他对死后李瓶的那份情分,让我多少有点犹豫。只为这点,西门庆还算有点人情味吧?这样说,也许招来一些人的恼怒的。若不是贫穷的折磨,常峙节不会落到帮闲到没有尊严的地步吧。常峙节是个不彻底的人,他没有断然的好与坏的区分。只拿他对女人这份体贴和着想,已经是真实的有血肉的男人了。戏曲《王宝钏》里,像在寒窖里寂寞了十八年的宝钏,即使落个空名又有什么呢。薛平贵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把妻子冷落成故事的背景,还被世人称颂多少年。丰富的物质无法拯救女人的情感,讨了皇后头衔的宝钏,究竟承受不了黄金的重量。她可以在贫穷里挣扎十八年,在荣华富贵里却抵挡不了几十天。人对财富的观点,是多么的截然不同。不知道现实还有多少人为五斗米折腰,即使是有失尊严也是可原谅的。人总有许多不得已的,无法改变的地方,无论怎么样还是先活下去是最为重要的吧?帮闲的底色,要先活下去。人既然帮不了别人的苦难,更没有资格去责怪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隔着千年的时光我们回头看,他们卑微地憨笑着,都活得好好的嘛。

篇10:《闲读梧桐》阅读答案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 。(不超过10个字)

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

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

相同:

不同:

3.文章尾段中,写轻盈欢快的红衣女孩的用意是:

写落叶似乎是在为女孩“伴奏”,这样写要表达的意思是:

写“阳光”洒在旧书上,“旧书上”意在表明: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梧桐不为时光的流逝感到落寞,也不为暴风夺走了它茂密的叶子而自责伤感;它只是感到寂寞。

B.母亲的来信,在文中不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过渡作用,而且表现了母爱的细腻,增加了主题的厚度。

C.作者写夜风中的梧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传达出了梧桐与风暴抗争的坚忍与深沉。

D.文章通过从梧桐到外祖父的联想,深情地赞颂了外祖父从容豁达、淡泊功利、忠心报效祖国的光辉一生。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梧桐由外到内的读解,表达了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1.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身躯高大,树冠繁茂”亦可)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湖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2.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 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3.红衣女孩:“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伴奏: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阳光、旧书: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和生活。

4.C、E

A.错在“感到寂寞”,原有“不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原文中的“寂寞”另有含义。

B.没有“母爱的细腻”,更与主题无干。

篇11:“闲读梧桐”阅读训练及答案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闲读梧桐阅读题目:

16.“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我”的印象

17.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18.写一段包含下面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不超过60个字)。

自然 生命 青春 阳光

篇12:闲读梧桐初中生作文

门前有一棵梧桐。不大,枝叶却茂盛。

和别的树相比,想必它的地位必然岌岌可危了吧:它没有一臂擎天的闻达之举,却拥有似海一般广阔的心扉接纳每一个经过它面前的一块小小的荫庇。

真是笑话,小小的荫庇,值得那么珍惜?我心中充满了不屑。

但有一天……

狭窄悠长的小路上只有我一人孤独的身影。正值夏季,陽光刺得耀眼。没个避暑胜地,我只能勉为其难地享受着一方陰凉。不知为何,我突然对这棵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本想扯片叶下来瞅瞅,谁知这叶韧一性一极好,怎么用力扯都扯不下来。也罢,少伤害一份生命。风呼啸而过,当我离开梧桐时,就总觉得:我在牵挂它。

又是一个风雨天。怒吼的寒风拍打着梧桐叶,只能看清它那模糊的轮廓,风似乎连同这梧桐把我的心与其囚禁在了一起,一方百受摧残,另一方则如同惊涛骇浪上的一叶扁舟,似浮似沉,飘忽不定。风走了,留下的是叶与叶间凄厉的哀嚎,枝与枝间无奈的狂吼,干与干间慌乱的.呼喊。心生怜悯,便在风雨停后前去“慰问”。

本以为经历风雨后梧桐定会“半死不活”,可是……我又一次想错了。

梧桐好端端的,一枝一叶都不少。但我还 是发现地上斑斑点点的痕迹——是你哭了吗,梧桐?又或只是雨的印章?恐怕只有它自己知道了吧。

次日被陽光晒醒,已是晴天。

虽落寞,但梧桐已精神焕发。此时,我才真正读懂了“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桀骜不驯与从容淡泊——无论世间走过千百个轮回,你若在,我就在。

……

篇13:《闲读梧桐》阅读答案 余秋雨

16.相同: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17. “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 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 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篇14:余秋雨《闲读梧桐》阅读赏析

天生傲骨,怎堪风雨戏谑

★ 余秋雨《寻觅中华》阅读答案

★ 笔墨祭余秋雨阅读题及答案

★ 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阅读答案

★ 余秋雨《永恒的坐标》阅读答案

★ 余秋雨的垂钓阅读题与答案

★ 余秋雨《永恒的坐标》阅读题及答案

★ 余秋雨经典语录

★ 余秋雨语录

★ 余秋雨座右铭

上一篇:记忆里的芬芳征文下一篇:学校演讲比赛完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