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2024-07-03

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共14篇)

篇1: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贫 困 证 明

大学:

学生姓名: ,毕业于 (高中学校),即将上 大学,家有 口人, (成员)(情况),家有 (元)年收入,以此为家庭困难证明,望上级有关部门予以帮助。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 乡、镇民政部门 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盖章 盖章 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篇2: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学生姓名 出生日期 户籍所在地(详细到村、队、组) □城镇户口 家庭月收入 元 收入来源 □农村户口 家庭年收入 元 家庭月均收入 元

家里土地 亩 是否出租土地 □是 □否 种植作物 其他收入来源

家庭人口共 人 家庭人均月收入 元

家庭成员重大疾病/残疾情况 其它要说明的`问题

证明单位(盖章)

篇3: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教育部、财政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如下界定:所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具有贫困的共性特征, 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表现在物质、教育健康、能力、心理贫困等层面。根据教育部规定, 新生入学时实行“绿色通道”制度, 即对被录取、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 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 后根据核实的实际情况, 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

高校贫困学生为保证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生活, 无法直接获得收入, 其主要经济来自于家庭, 家庭能够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直接影响了这一群体的经济程度。另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教育水平落后, 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导致身体素质较差, 基础教育水平落后等后果。由于身心健康发展与来自发达地区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相比较差, 这一类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心理能力、生活能力、发展能力较为脆弱, 容易引发学生心理不平衡、自卑自弃等后果, 同时, 缺乏表达自身需求的机会、参与空间和资源严重不足。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贫困生比例高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大。 (二) 贫困表现多元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贫困, 更多的是要面对因家庭经济困难引发的能力欠缺、心理问题、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问题。

二、学生贫困问题的根源及影响因素

(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现存的经济结构, 城乡发展不平衡, 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较城市缓慢, 城乡差异化明显, 贫困人口不少;同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优势显著,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域、自然条件等原因发展受限, 较东部地区发展缓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农村, 其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 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先进的农业技术匮乏, 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 农产品价格偏低, 致使农村生源学生家庭收入低。同时, 城乡差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人口、东西部地区人口的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教育水平跟不上, 致使该地区人口不能接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 从而导致农村、西部偏远地区生源学生在学习水平、心理健康、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城市生源学生存在较大差异, 不仅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还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

(二) 家庭及学生个人原因

高校学生学习费用和日常开支主要来自于家庭提供, 经济困难的家庭多表现为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低、收入来源单一, 家庭人口多、成员多疾病、无劳动能力, 家庭遭遇突发变故等方面。许多学生来自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 此类家庭中成员长期依靠传统农业劳动或从事零散工作获得收入, 对现代科技接受能力低, 家庭收入增长空间有限, 收入低且不稳定。家庭出现诸如车祸、离婚、家长死亡等突发事件后, 主要劳动力丧失, 短时间内无家庭正常收入或收入减少, 不仅影响学生正常的生活, 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另外, 自身原因也是导致学生出现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不合理的消费习惯、缺乏自救意识、对贫困问题的错误认识等导致困上加困, 最终由经济困难走入了心理困难的困局。

(三) 高校收费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自1997年, 我国全面实行公费生和自费生“双轨制”以来, 高等学校学费逐年大幅度提高, 家庭承担教育费用的压力逐年增大;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体制改革, 产业结构调整, 出现职工下岗潮、城乡差异化明显、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更加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从而增大了高校贫困学生比例。

三、学校学生反贫困策略及具体措施

(一) 反经济贫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贫困的重要前提是反经济贫困, 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 才能有效地消除其他方面的贫困。反经济贫困的关键要点在于让困难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贫困, 树立反经济贫困的意识, 并正视经济困难, 自发自愿的投入到反经济贫困的行动中去, 找到适合自身的改变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即树立自力更生的意识, 找到获取经济收入的正规渠道, 提高自身创造财富的意识和能力。如获得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资助式支持, 这一类资助方式资助金额较大, 能够解决一学年的学习费用或生活费用。但存在一定的弊端:此类资助方式单次资助金额较大, 且仅参考学生学习成绩或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不利于学生正确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不利于学生找寻正确获得经济收入的方法, 易引发学生依赖社会的心理, 从而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校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设立创业活动项目,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收入,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 高校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知恩图报, 正确理解社会资助。

(二) 反学习贫困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策略概念, 认为学习不应只重视知识教学, 而忽略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方法教导, 指出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同时也要掌握学习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输入式教育模式, 将造血式教育作为反学习贫困的主要途径, 结合学校相关教学部门、学院教学资源, 了解学生具体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组织科研创新比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使学生主动自愿的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中,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 从而促进学生经济、心理、技能与学习之间形成良心循环, 从根本上实现反学习贫困。

(三) 反心理贫困

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日渐显现,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等, 导致贫困学生出现意识偏差、行为失态等现象, 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严重者还会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多表现在: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自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主观幸福感缺乏。因此, 针对贫困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迫在眉睫, 高校贫困生教育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自信心建立、情绪管理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培养, 树立自尊自爱的价值信念。另外, 在西部地区开展贫困学生反心理贫困教应当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西部地区为少数民族聚集地,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健康教育水平低下, 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大, 因此, 少数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受到不同文化差异的影响, 而引发心理、价值观念偏差, 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第三,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心理贫困中还需特别注意贫困女生这一特殊群体, 女生因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等较男生差, 更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应多关注这一群体。高校资助工作可与心理教育工作相结合,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定期组织心理沙龙、讲座、访谈, 采取“一对一”对话的模式, 有针对性的开展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四) 反技能贫困

高校学生反技能贫困重点在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打好摆脱贫困的基础,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通过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经济能力、学习水平和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包含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根据调查研究显示, 高校学生普遍需要接受英语、计算机操作等基本能力的培训, 再次, 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等方面也是贫困学生继续培养的技能。高校需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以团队的形式可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组员间有效沟通。教师可通过授课过程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方法, 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式学习、创新式学习模式, 转变学生思维模式, 完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体系。分类分层次的指导学生加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引导学生做好角色转变, 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开设礼仪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培养懾人际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 学习商务职场礼仪, 根据个人性格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 如演讲比赛、歌唱比赛、辩论赛等, 为学生创造表达自我、开口表达的机会, 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锻炼学生表达沟通能力。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反贫困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 需要国家政府支持, 社会各界、高校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作为高校资助工作者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本校贫困学生的实际出发, 切实落实国家资助政策, 深入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贫困的途经, 合理利用资助资源,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有效发展。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学习、心理和技能等方面现状、困境、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得出学校学生反贫困策略的总体思路, 提出保障贫困学生摆脱经济、学习、心理及技能贫困的有效措施, 从而健全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关键词:贫困学生,反贫困,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恒新:《西部高校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姚君:《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4) 。

篇4: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一、 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为有条件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内本科高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本次调查中随机的从在校贫困生中抽取农村贫困大学生80名,共发出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8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达到91%。

二、 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从河北省内高校的贫困生中随机抽取了8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发出问卷8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数73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在这73人当中男生为26人,占总人数的34.25%,女生为47人,占总人数的64.38%;在年级的分布上,大一的为19人,占总人数的26.03%,大二为53人,占总人数的72.6%,大四为1人,占1.37%;家庭总收入在当地农村属于较高水平的占2.74%,属于一般水平的占73.97%,属于较贫困的占10.96%,属于贫困的占12.33%。

(二)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月消费情况

调查对象的的月消费额的分布情况,200元以下的占16.44%,200—300元之间的占35.62%,300—500元之间的占42.47%,500元以上的占5.48%,这些数据说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月消费额普遍较低,大部分在200元到500元之间,更有16.44%尚不足200元,月消费额300元以下的占52.06%,月消费额在500元以下的占94.53%。

调查对象期望月消费额的分布情况,期望月消费额在400元以下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35.62%,期望月消费额在400—600元之间的有36人,占总人数的49.32%,期望月消费额在600—800元之间的有7人,占总人数的9.59%,还有4人期望得到800元以上的月消费额,占总人数的5.48%。

(三)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来源情况

学费的来源中父母收入占78.08%,助学贷款仅占9.59%,校内勤工助学占6.85%;生活费来源中父母收入占72.60%,助学贷款为0%,校内勤工助学占12.33%,校外兼职占4.11%。

三、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拮据,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正常进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月消费的主要项目上伙食费占了84.94%,学习费用仅占17.81%,服装、通讯费等其它费用占15.0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依靠父母微薄的收入解决吃饭问题,对于日常生活用品和其它一些消费品,他们不敢奢求。

(二)现阶段各高校建立的奖、贷、勤、补、减为一体的助困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就学难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月消费水平比较低,仅仅能解决吃饭问题。

(三)农村贫困生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的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

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农村贫困大学生都希望能在校内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兼职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校内勤工俭学,根据我们的调查,43.8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 34.25%的人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从不参加的占到13.7%,这说明在高校中勤工俭学的机会很少,这必然促使他们选择在校外兼职,校外兼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家教或者促销等,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收入比较低,还要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即使是这样兼职的机会也不多,并且校外兼职的风险比较大,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没有必要的劳动保障。

四、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就学的建议

(一)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第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多元化的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在助学贷款的种类上,尝试建立新型种类的助学贷款,例如建立担保性低利息的商业贷款和一般的商业贷款等助学贷款种类。

第二,建立合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当前在我国必须建立合理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相应的风险也应在国家、金融机构、学校、大学生四位主体之间合理分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理应出面给贫困生贷款做担保,承担主要拖欠风险。金融机构尽管是经办政策性贷款,但同时也有收益,应当承担相应风险。对高校而言,国家助学贷款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同样也是受益者,一旦学生违约,学校应当承担一定的损失。而作为借款人的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是大学生跨入社会的第一笔信用记录,还本付息是天经地义的。

第三,建立专门的助学贷款征信系统,加强学生的还贷管理。在我国信用制度不发达,个人征信系统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可以先尝试建立大学生助学贷款信用系统,信用查询系统有利于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动态监管、对贷款的回收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以政府组织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加快立法步伐,贫困大学生社会保障应该有相关法律的支持。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支持应该有严格的法律规范,使其规范化、有序化。国家应尽快制定支持高校贫困大学生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在支持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得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支持有法可依。

第二,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给予贫困大学生更多的优惠政策。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应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而政府应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力度。例如设立政府基金工程,由政府从其它经费中拨款资助贫困生就学和就业,也可以由政府规定高校将学费的一定比例留存用于资助贫困生。政府应该吸引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利用本身社会支持的优势,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专项课题,项目编号:06020241)的阶段性成果)

篇5: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家庭贫困证明

_________:

兹有贵校学生________,性别男□女□,系我村村民。现居住在__________________,属城乡结合部。该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家总人口______人,家庭年收入微薄,生活贫困简朴;

二、主要收入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以外,无其他收入来源。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收入来源单一 □劳动力较少

□医疗支出较大 □其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情况,确属事实,特此证明。

村委会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

证 明

兹证明我村村民________________,性别男□女□,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事项填写如下)

—————————————————

—————————————————————————————

上述情况,确属事实,特此证明。

村委会(盖章)

年 月 日

篇6: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贫困证明格式

xxxx(学校):

贵校学生xxx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x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000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xxxxxxxxxxx(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重病医疗开支是否较大,是否有残疾,收入来源是否单一,劳动力是否较少)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范文网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盖章盖章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盖章单位联系电话:000

贫困证明范文: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父母亲姓名)之子(女)×××(学生姓名),于××年××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居委会等(公章)

篇7:借款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兹有省市/县区/镇街道/村居委/组,村民,其家庭人口共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如下:

家庭年收入元,月人均收入元。

其子/女,年考入涪陵师范学院专业读大学,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缴清学校学费。

特此证明

(公章):

年月日

注:此证明,由家庭户口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民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空白处如实填写并加盖公章有效,其他部门加盖的公章无效。

涪陵师范学院2006级学生安全责任书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公安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及市教委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新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特制定本安全责任书。

一、学生必须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公共设施,维护校园正常秩序;讲究文明礼貌、公共卫生,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创造整洁、优美、安静、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爱惜图书馆、阅览室、教室、实验室的教学科研设施,保护公共财产,爱护花草树木。所造成的损害应予以赔偿。

三、学生一律在校内安排的宿舍住宿,不允许外出租房住宿。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在本寝室外单独租房者,必须严格履行相关手续,否则,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所造成的安全事故由学生本人承担。

四、遵守宿舍管理规定,按时熄灯就寝,不喧哗、打闹,影响他人正常的学习和休息;不损毁和私自拆装宿舍设备;不在宿舍内乱涂乱画;不留宿异性;不留宿校外人员。

五、学生违反教室、实验室、宿舍等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引起火灾、失盗等,造成学校、本人或他人人身和财产损失的,由违规学生承担赔偿。

六、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因学生过错行为,造成本人、他人或集体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由该学生承担责任。

七、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学校、各教学系(院)批准的集体活动,应遵守活动纪律及有关规章制度,否则造成本人、他人或集体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由违规学生承担责任。

八、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发生意外,由学生本人及组织者承担相应责任。

九、学生私自离校外出发生的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

十、学生办理离校手续后在规定时间内未离校者,在校内发生意外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

十一、学生不得组织和参加未经学校批准的学生团体,如“同乡会”“老乡会”等。

十二、禁止酗酒、赌博、打架斗殴、聚众喧哗;不观看、传播反动、淫秽书刊和声像制品;不在网络上发布反动言论或人身攻击的言论;不得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及活动。

十三、严禁学生出入夜总会等场所,不沉溺于网吧。

十四、学校严禁学生私自下江河、湖、塘堰等游泳,若违反,按有关规定处理,所造成的后果由学生本人承担。

十五、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学生,学校及相关系(院)对其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律取消当年参与评优、评先资格,取消一切奖励,并视情节严重程度和责任关系,给予行政处分。

系(院)级

学生签名:家长签名:

(注:此件报到时交由学生辅导员保留存档)

涪陵师范学院

篇8:对贫困地区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

一、家庭教育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类型:根本没有家庭教育。监护人长期不能履行职责,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的学校屡见不鲜,大部分留守学生就是这样。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年岁大了,精力不足,无能力教育孩子。

第二种类型:粗暴单一的家庭教育。学生父母的文化差,工作条件差,没有精力和水平教育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时,打骂是其首选的教育方法,这种家长在贫困地区占大多数。

第三种类型:过度溺爱型。再苦不能苦孩子,在贫困地区很流行,举全家之力创造美好环境,让孩子上好学。前提确实无可厚非,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些孩子由于背负的希望太多,造成逆反心理、抵制行为,厌倦学习,导致原来小学、初中的好学生,变为学困生,甚至问题学生。好多家长失望,抱怨,对孩子不满,变成孩子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

第四种类型: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误解。贫困地区走出一名成功学子,对个人命运的改变,甚至对家庭命运的改变是巨大的,但是这条道路不等于适合所有人。人是要开发潜力的,但不是走一条独木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美好的人生生,,知知识识是是一一部部分分,,但但绝绝不不是是第第一一位位。。孔孔子子曰:余力学文。孔子还批评了他的一位学识好,但体质很差的弟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垢墙也”。孩子的成人是基础前提,孩子的成才一定要在成人的基础上培养,缺了成人这个前提,任何事都改变不了命运,好多事只能是本末倒置。

二、改变落后家庭教育现状的对策

1. 对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的,一是社区和学校共同调研,每学期对这类学生排摸准确,招募社会上的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服务,充当父母职责,让这些学生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国家加大学校专项扶持,努力改善寄宿制条件,配备专职辅导员队伍,也让这些孩子有相当于家庭教育的优质教育。

2.对粗暴单一的家庭教育,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家长定期培养,班主任家访时既要有科学性,还要讲艺术性,帮助家长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还要让家长知法,懂法,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也是家长的义务。学生侯某,父亲是下岗职工,离婚,老师与其家长沟通,家长反过来对孩子就是拳脚相加,给孩子从身体到心灵都造成累累伤痕,这样的家庭为数不少。

3.家庭教育走极端就是溺爱型,这种落后型教育,家长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或者缺点,这种理念最难纠正。因溺爱的悲剧在大多数人看来不是溺爱的人种下的因,所以这是最难发现的,也是最难改变的,更何况溺爱与爱不是泾渭分明的。如举全家之力为孩子在城市中租房上学,还要有专人照顾,好多家庭没有量力而行,对孩子不能正确的分型辩证,后期又不能满足青春期发展的需求。青春期的叛逆加上家长的抱怨,有些教师不负责任的挖苦,一个好学生到最后变成了问题学生的情况常有发生,对此一定要有智慧分辨,溺爱形式很多,应令人更加警觉。合理的爱和合理的挫折教育都要有,家长不要过分创造一帆风顺的顺境,这样会害了孩子的。

4.知识改变命运是真理,是励志的良药。如同人参是补药,但是气足的人补了反而上火,成了害药。所以不同的人要对知识改变命运有不同的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但不能够一年四季晴空万里,还要有雨水,还要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太阳,还需要黑夜或月亮。所以对知识改变命运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需求,知识改变命运对不同人,不同家庭来讲重点不同,范围也要详细研究,否则就会变成邯郸学步。一方不能治万病,要强化个性教育,学校老师对家长要指导,社会也要更科学地应用真理,让家长把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与自己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把孩子培养成对家庭对社会的有用之材。

总之,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公平教育、学校的满意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社会与学校教育有差距,这并不可怕,让人担忧的是家庭教育的差距,无人教育、溺爱教育、粗暴教育、盲人摸象式教育,不但让孩子成不了才,反而会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消极力量。因此,社会应更多关注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问题,让这些孩子享受到正确的家教,让孩子阳光、自信地成人与成才。

篇9: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双线资助;能力资助

高职教育目前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在校生近880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47%。在今年611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学生有近300万。然而,高校收费标准逐年攀升,一些高校的学费每学年已达万元。高职院校也在4000~6000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大学生一般每年需要花费8000元到15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来说,是无法承担的,致使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调查分析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研究家庭贫困学生群体的激励、教育与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一、对贫困家庭学生群体实施“双线资助”——能力资助与物质资助

1,“双线资助”的内涵

所谓“双线资助”,第一条线是“物质资助”,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校读书期间的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资助工作的根本所在;第二条线是“能力资助”,即加强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这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杨晓慧最早提出“双线资助”概念,第一条线是“财力支持”。第二条线是“素质支持”。本文认为由“物质资助”和“能力资助”构成双线资助的内涵更准确。“能力资助”也是目前国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热点问题。

物质资助包括“奖、贷、助、补、减”五部分。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主体资助形式,足够的资金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2007年5月9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大幅度增加了对全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额度和范围,使资助困难学生的资金有了一定保障。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国家、社会的联动。一方面。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学费收入中按10%的比例足额计提资助款,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外基金会、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界的联系,多渠道争取社会捐助,倡导全校教师捐款设立“爱心基金”,用于资助贫困生。

而在能力资助方面,国内部分高校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上远没有物质资助成熟和规范。人们最初对贫困的认识与研究,主要是基于物质层面或经济意义上的认识,认为贫困是一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或者一个地区的经济不发达的状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6)在《人类发展报告(1996)》中指出:“贫困不仅仅是缺少收入,更重要的是基本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匮乏与不足。”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个体的正常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他们压抑的心理倾向。这种长期的焦虑、紧张、不安,甚至意志消沉等状态,严重地影响他们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能力资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能力支持平台。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学习能力支持平台,加大对他们学习的扶持力度。②就业竞争力支持平台。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给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③社会活动能力支持平台。“开发式”能力资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经济困难学生的脱贫障碍,拓展其脱贫机会与能力。

本文认为,在实施“双线资助”时,应根据不同学年和贫困生的特点,采用有侧重的资助方式。以高职生为例(图1),在刚入学的第一年,对贫困生应以物质资助为主,解决学费、生活费等问题,在第二学年。随着贫困生不断适应大学生活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应适当增加能力资助,比如提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等。而在面临实习就业的第三学年,应以能力资助为主,创造相应条件和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项目,真正提高贫困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

2,“双线资助”的意义

以往的资助工作主要是对经济困难学生予以经济救助,附带以口号式的精神扶助,很少关注贫困生能力的提高。其实,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综合贫困问题,既有经济层面的贫困。也有心理和文化层面的贫困,更有能力层面的贫困。因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既需要物质援助,又需要精神扶助,更需要能力帮扶。一方面,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背景下,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既要发挥资助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就可能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虽然拿出钱资助了学生,却未必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双线资助”模式的确立旨在满足学生深层的、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具有压力大、志向远等特点,这种群体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只关注表面经济物质需求,而是更关注深层的长远发展需求的满足。

因此,贫困家庭学生群体资助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双线资助”把经济支持作为基础,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就学问题;“双线资助”更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解决由经济困难引发的心理、精神、思想、能力等问题。

二、基于“双线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群体的激励、教育与保障体系构建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的激励、教育与保障体系是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采用的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是由多维系统的资助途径、多样渗透的资助方法、丰富全面的资助内容、众多的资助机构和严格的责任制度五要素组成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应是物质资助和能力资助的有机组成,是“双线资助”,能力资助是核心,物质资助是保障(图2)。

1,保障系统

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最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与人交往时总是心存芥蒂,常常回避社交活动,因此养成了独来独往的性格,很少与同学们接触,更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心理过于敏感,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比较被动、封闭和挑剔,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保障系统中,除了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等方式免除

学生的经济压力,还应及时通过心理干预,缓解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的心理评估、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心理治疗,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问题提供心理干预。心理评估是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等方法评价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补救问题的种类和程度,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的临床干预基础工作。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和心理治疗既是解决学生发展问题又是解决补救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的核心工作。

2,教育系统

包括专业学习、专业前沿讲座、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专业学习是指由教务处和学生所在系部共同完成,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为将来实习与就业打好基础。专业学习和专业前沿讲座使贫困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教育是指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和学生会举办的各类社团活动,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更多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是由团委实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体验、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是大学生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完成大学学业不仅是掌握理论知识,还包括理论知识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学校要设立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组织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的资助报酬。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仅得到一定的物质收获,更重要的是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3,激励系统

通过愿景激励、情感激励、动机激励和兴趣激励,贫困生能够产生克服困难、增强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促进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学习、自立自强、诚实守信。①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结合现实中大学生创业的例子,深入浅出,让大学生们了解到现阶段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树立全新的创业理念,增强进取心、自信心和责任心。积极迎接挑战。②为贫困生就业提供咨询和帮助。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要求未就业的同学要摆正心态,正确评估自己,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积极争取和参加各种面试,尽快走上工作岗位。③提供创业教育。自2007年起,江苏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每年省级立项500个,院级立项近3000个,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贫困生投入到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去,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创办大型创业实验室与创业基地,也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

三、小结

篇10: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材料

一、申请家庭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一)户口簿及家庭成员的居民身份证;(二)家庭成员中的非户内户籍登记人口须提供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证明,以及现居住地派出所出具的户籍不能迁入证明;(三)房地产证或住房租赁证或住房租赁合同,其中,属承租私房居住或在其户籍地址以外的亲属或非亲属处居住的城镇居民家庭,还须提供市或区、县(市)房产管理部门出具的无自有住房和未承租公房的情况证明;(四)家庭成员的工资、养老金、生活补贴等收入证明,其中,单位在职人员除须提供所在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外,还须提供本人的工资单或单位通过银行发放工资的储蓄存折;(五)储蓄及其他金融性财凭证;(六)非共同生活的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家庭成员的收入证明;(七)赡养(抚养、扶养)协议或有关法律文书;(八)失业人员应提供《失业证》,以及区、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推荐就业情况证明,其中已领取《就业援助证》的人员还须提供《就业援助证》;(九)法定劳动年龄内无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应提供市或区、县(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出具的丧失劳动能力鉴定证明;(十)法定劳动年龄内因患严重疾病暂失业就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应提供本市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书和建议病休期间的证明;(十一)因住房拆迁而人户分离的,被拆迁人应提供《住房拆迁协议》;(十二)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的,应提供《残疾人证》,其中,无生活自理能力又无经济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员还须提供区、县(市)残联机构出具的无生活自理能力、无经济收入证明,无就业能力的残疾人员还须提供区、县(市)残联机构出具的无就业能力证明;(十三)家庭成员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应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和纳税凭证;(十四)农业家庭应提供土地(山林、水塘)承包或租赁合同,以及由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农业收入和其他收入证明;(十五)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组成的家庭,其中属农业户籍的配偶应提供其户籍所在地镇(乡)人民政府出具的享受村集体福利待遇的证明;(十六)其他必需的有关证明。

二、下列收入不予计入家庭收入:(一)优抚对象及政府给予特殊照顾的其他人员所享受的待遇;(二)政府、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对工作、学习优秀者颁发的非报酬性奖励;(三)因劳动合同终止(包括解除),职工依照国家和本省规定所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或一次性安置费;(四)丧葬费、抚恤金;(五)人身伤害赔偿中生活费以外的部分;(六)经省民政部门确认的其他特殊收入;(七)百岁老人长寿保健金;(八)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九)计划生育家庭按规定享受的一次性计划生育公益金补助费;(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十一)残联机构发给的残疾人生活困难补助费;(十二)高温清凉补助费;(十三)因住房拆迁,被拆迁人按照《住房拆迁协议》规定所获得的搬家补助费或临时安置补助费;(十四)政府给予的社会保险费补贴。

篇11: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一

证 明

兹证明某学生是我们县某村的学生,其家庭生活非常贫困,父母(把工资收入之类的介绍一下)如常年务农,没有固定收入,或者说下岗之类,年收入不足3000元。家里还有兄弟姐妹什么的,比如在上学,年龄小,都介绍一下。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

年月日

盖公章。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二

xx-xx(学校):

贵校学生xx-x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x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000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xx-xxx-xxx-xxx(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重病医疗开支是否较大,是否有残疾,收入来源是否单一,劳动力是否较少)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

年月日

盖章

单位联系电话: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三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xxx(父母亲姓名)之子(女)xxx(学生姓名),于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xxx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xxx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xxx居委会等(公章)

xx年xx月xx

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范文四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xxx(父母亲姓名)之子(女)xxx(学生姓名),于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xxx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xxx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xxx居委会等(公章)

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要求:

1、贫困证明中要求明文出现贷款人名字,并且要求与本人身份证上的名

字完全一致,不能用同音字、不规范简写字代替,不能有错别字。贷款人名字不得涂改。

2、贫困证明要求加盖家庭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更高一级主管部门公章。其中有效的公章有: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局、市民政局。城市居民可以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公章。注意村民委员会的公章无效、单位公章无效。贫困证明尽量不出现两个或以上公章。

3、贫困证明中明文出现“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国家贷款”字样。

篇12: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学费标准证明

兹证明

同学系我校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普通本科/普通高职专科层次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该生非免费师范生、定向生、委培生、国防生和应征入伍服兵役学生,身份证号码,学号为,学制

年,学费标准为

元/学年(大写:,不含住宿费、教材费等费用)。

特此证明

辅导员/班主任(签字):

联系电话:

(院校财务部门公章)

(院校资助部门公章)

篇13: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一、问题的提出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中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群体。而在学费较为高昂的独立学院, 贫困大学生需要面对的诱惑和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 周围同学家庭条件普遍较为优越的现实, 使他们不但要面临生活上的困难, 在心理上往往还要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挫折感。另一方面, 由于受现在社会上“厚黑学”、“利益交往”等不良观念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对自身以及周围环境的认识也愈加困惑。那么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存在心理困境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他们的困境究竟在哪些方面, 成因是什么, 并且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可以使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心理状态有所缓解呢?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1. 调研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形式。施测问卷由两个问卷组成, 分别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938个有效被试的数据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

2. 对15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

(二) 数据资料收集与分析。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贫困生库中 (已经校方认证)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 总共抽取96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并选取15名存在显著心理困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

2. 资料的收集。

围绕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困境以及半结构化访谈相关文献进行了查阅和梳理。共查阅中文文献三十余篇, 英文文献两篇。

三、研究发现

(一)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分析。

1. 结果。

将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分析, 发现贫苦生库中的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以及偏执方面存在显著高于常模的现象。 (常模使用的是仲稳山, 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

2. 测量结果解释。

(1) 人际关系敏感。在研究中通过数据发现在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试中存在的一个极为显著的心理困境就是人际关系敏感。SCL—90在该项的解释为: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 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 心神不安, 明显不自在, 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 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这表明被试在人际交往方面明显缺乏自信, 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感觉不自在, 心神不安;自己常因此而懊恼, 在交往中易产生消极期待。

(2) 焦虑。在研究中发现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被试中存在的另一个极为显著的心理困境就是焦虑。SCL—90在该项的解释为:一般指那些烦躁, 坐立不安, 紧张, 神经过敏, 紧张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 如震颤等。测定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 还包括一项解体感受的项目。

(3) 偏执。主要指投射性思维, 敌对, 猜疑, 关系观念, 妄想, 被动体验和夸大等。

(二)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的缺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人认知心理的形成、人格的发展都和其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个人的早期经历有直接关系。而贫困大学生一般家庭贫困的同时往往还伴有家庭教育的贫困。一方面可能由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 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会相对比较简单甚至粗暴。另一方面, 许多贫困家庭, 特别是成长在农村的学生由于父母需要外出务工挣钱, 因此都有过或长或短的“留守儿童”的经历, 父母难以给予孩子应有的家庭温暖。从小缺乏父亲母亲的陪伴, 在亲密关系上缺乏安全感, 影响后来的人际关系。

2. 各方压力的重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路的求学过程不仅要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 还有父母寄予的更高于一般孩子的期望值。贫困生在为自己求学花费负有内疚感的同时, 承担着比同龄人更高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 面对这些无法摆脱的困境时经常处于焦虑、苦恼、矛盾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之中。

3. 资助方式不当导致的自卑感。

“人穷志不穷”的教育往往使得贫困生的自尊心比普通人强烈的多。而当前一些社会资助的实施不当或被扭曲也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些贫困大学生在得到物质救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 他们感到自己在接受别人的“施舍”, 自尊心上有受挫感。同时, 由于经济拮据, 很多同龄人加重了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4.“身兼数职”带来的疲惫和心理落差。

经济上的不富足使得许多贫困生早早懂事, 特别是进入大学, 许多人都想通过兼职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在校外打工工资虽然高一点, 却存在安全隐患, 特别是一些学校在偏远的郊区, 出行也不方便。而打工又大大挤压了贫困生的学习和休息时间, 使其学习成绩下降, 影响到助学金等奖项的评定, 因小失大。同时由于经济原因和打工没有时间导致很少参与同学间的娱乐、聚餐等社交活动从而产生社交焦虑, 以及看着别人悠闲玩乐自己却要身兼数职带来的心理落差。

5. 个别资助信息不对称。在申请表上附上助学金获得的前提, 并对资助项目有个大致的介绍, 以免缺失相关凭证。

(三) 独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的疏解建议。

1. 从学校资助工作方面。

(1) 增加“勤工助学”薪酬比例。贫困生表面缺的是学费和生活费, 但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尊重。适当改变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奖、助、勤、补、贷等资助方式的比例。将部分助学金份额放入勤工助学的薪酬中, 通过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及增加助学岗位的薪酬, 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更多的金钱。一方面可以有利于他们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 不至于由于工资少一个人做数份兼职, 挤压了学习时间。另一方面, 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报酬, 也可以让贫困生收获更多的自尊和自信。

(2) 资助信息及相关要求的公布要及时到位。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可将相关政策详细说明, 如助学金的申请条件, 如志愿时间, 行为学分, 成绩等, 对资助项目有个大致的介绍, 并将需要的材料列出, 以免学生因不知晓相关规定而错过了申请助学金, 勤工助学岗位或其他资助项目的机会。

2.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

(1) 开展有关贫困学生人际、焦虑或者偏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心理老师对存在心理困境的贫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辅导可以同时对多人分批次开展, 可以有效地改善参与者的的心境状态, 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团辅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接纳自我, 建立起对大学生活和未来的信心, 努力替他们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心境。

(2) 建立朋辈互帮小组。对各班心理保健委员进行相关方面知识的培训, 对贫困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在开展朋辈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 做到真诚一致、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并且遵守保密原则。对于存在显著心理困境的学生, 可以指定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 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和鼓励, 通过友情的介入, 给予受困扰的学生心理安慰、劝导和支持。

(3) 对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学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的相关工作, 将相关学生的数据资料存档, 以便对他们进行长期关注和帮扶, 要意识到对存在心理困境的贫困生进行帮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同时要恪守保密原则。

参考文献

[1]黄福元, 陈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探析及心理帮扶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管理研究, 2011

[2]魏彩, 林永荣.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改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32

篇14: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

关键词: 经济困难大学生 积极贫困观 消极贫困观

大学生的贫困观,无论是非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和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之间,还是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内容上上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当大学生遭遇贫困时,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应对贫困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应对贫困的方式的不同,有必要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区分为积极取向的贫困观(积极贫困观)和消极取向的贫困观(消极贫困观)。

为进一步了解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之间贫困观的深层次差异,或者说积极贫困观与消极贫困观在经济困难大学生身上的体现,以及这一差异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笔者在参与问卷调查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根据现实表现的差异筛选了20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调查。

1.积极取向的贫困观

“积极”一词,拉丁文的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在汉语中,“积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正面的;促进发展的”,二是“努力进取的”。随着积极心理学在美国的崛起和中国社会的传播,近年来,“积极”取向备受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青睐。社会学中的“积极”,指人们在研究观察各种社会现象时,应以人固有的实际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生活为最终目标。在心理学学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总之,“积极”以人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为出发点,强调正面的努力,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基于对积极的这一解读,所谓积极取向的贫困观(后文简称积极贫困观),就是指人们遭遇贫困时,能正视、面对贫困,发现自己的力量,建设性地应对贫困,以改变处境、促进发展。

积极贫困观在我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积极贫困观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正确对待贫富并循“道”求富去贫,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二是把贫困视为赢得成功、成为英才的必要磨炼。“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圣贤多贫贱”,“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言论认为贫困能磨炼人的意志,为成功奠定基础。中国古代积极贫困观的思想为当代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贫困观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根据笔者访谈调查的结果,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积极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认为贫困状况可通过努力而改变。访谈发现,秉持积极取向贫困观的经济困难大学生,遭遇贫困时,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他们着眼于未来,坚信通过自己、家人、社会的共同努力,生存状况可逐步改善。在访谈中,三年级的A同学说:“我家目前很贫困,主要是开支太大,再过三、五年,我们兄妹三人大学都毕业了,我家一定会成为当地的富人。”二年级的B同学说:“我父母身体不太好,家境一直很贫困,但在家人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总算是挺过来了。我相信,我大学毕业后,我家的经济状况一定会好转。”

第二,视贫困为对自己意志品质的考验与磨炼。这一观点与中国古代的积极贫困观一脉相承。接受访谈的C同学说:“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现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都认为甚至羡慕我的自立能力。其实,要不是我家境贫困,我也难以自立,正是贫困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遇到困难时,学会了坚持而不是放弃。”D同学则说:“读高中时,差点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去打工。班主任找我谈话,让我明白了,贫困就像拦在前进路上的大山,只有向上爬,才能翻越它。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和坚持,我很快就能翻越贫困这座大山了。虽然有些甚至很辛苦,但这也让我更加有恒心和毅力。”

第三,辩证看待、对待贫困对人的影响。就笔者进行的访谈调查看,认为“贫困对人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辩证看待、对待贫困对人的影响,只是体现了经济困难大学生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并不能激发他们战胜贫困的愿望。严格地说,这一现实主义态度与前文所述的“积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谓之为积极的取向有些牵强。笔者以为,对待贫困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贫困观的前提和基础,它潜在地蕴涵于积极贫困观之中,是积极贫困观的应有之义。E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的人都很现实,我家很贫困,很难得到别人甚至亲戚的支持和帮助。既然贫困是既成的事实,我也只能面对它。虽然贫困带给我一些麻烦和痛苦,有时我还会为此偷偷哭泣,但有得必有失,贫困也给了我一些积极的东西。比如,没钱出去玩,能让我更专心地学习。班上一些有钱的同学,经常出去玩,却耽误了学习。”

2.消极取向的贫困观

“消极”是“积极”的对立面。就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而言,笔者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积极贫困观是一种资源取向的贫困观,视贫困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资源;而消极贫困观是一种问题取向的贫困观,视贫困为成长与发展历程中的障碍。秉持消极取向的人感兴趣的不是人类社会,而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

与积极贫困观,消极贫困观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并且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中对于贫困的消极观念,在前文已有一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就笔者进行的访谈调查结果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消极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沉溺于对贫困的消极体验。受传统观念、大众传媒的影响,普通大众对贫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成见甚至歧视,在社会生活中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疏远贫困人群,这让贫困人群在社会生活中通常会产生更多的消极体验。如果贫困人员无力摆脱这种消极的情感检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贫困观。具有消极贫困观的贫困人群,受其消极情感体验的制约,容易敌视他人甚至产出“仇富”心理,这种心理向外投射,表现为别人对自己的敌意。接受笔者访谈调查的F同学说:“我在大学几乎没有朋友,我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有很多人甚至还恨我。”

第二,对贫困的归因褊狭。在笔者调查中,74%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贫困进行了多维归因,这表明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不属于消极贫困观。具有消极贫困观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其消极情感体验的影响,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偏颇,观点偏激,习惯从单一维度看问题,对自身的贫困进行单维归因,并对这一原因指向的对象充满抱怨。G同学在访谈中说:“我家的贫困都是因为亲戚朋友见死不救,那年我妈妈生病,家里又遭灾,他们都不肯帮忙,从那以后,我家就越来越穷。我大学毕业后,他们要我帮助,想都别想。”

第三,夸大金钱(财富)的作用。贫困人群长期处于缺钱少粮的状态,非常容易出现夸大金钱作用的倾向。如果贫困人群把金钱的作用抬到了不合理的高度,就会滑入消极贫困观的泥潭。F同学在访谈中讲:“有钱能使鬼推磨,同学们不喜欢我,还不就是因为我没钱。”G同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J].管理世界,1994,3:41-46.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M].济南:岳麓书社,2000,101.

[3]阎韬,马智强.论语全译·述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2-23.

[4]刘宏章,乔清举,校注.孟子·告子下[M].华夏出版社,2000,335.

上一篇:钢结构材料销售合同下一篇:中学校长在2021年秋季入学教育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