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2024-05-24

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精选6篇)

篇1: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物流金融业务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摘要:物流企业作为连接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的中间桥梁,一方面可以协助银行履行货物的监管职责,另一方面如控制不好物流企业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风险源。介绍了物流金融概念、作用以及物流企业在物流金融业务中的主要职责的基础上,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探讨了物流企业风险指标建立问题,希望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物流企业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及作用

物流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专业领域,以物融资是它的重要特征。企业可以以货物进行质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在审核企业财务状况、运营能力、货物价值等之后,符合条件将向融资企业发放贷款。在物流金融中涉及到三个主体:银行、融资企业和物流企业。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提供的货物质押监管业务,为融资企业提供服务。物流金融可以使银行获得新的高利润来源,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需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部分金融服务,而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生产运营的资金压力较大,物流金融可以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资金占用,优化企业资源。

二、典型物流金融流程及角色分担

物流金融形式较多,本文以常见的质押监管业务为例,来谈谈其流程以及三方的角色分担。

在办理质押监管业务之前,物流企业、银行和融资企业需共同签署三方协议,物流企业作为连接银行和融资企业的中间桥梁,与银行、融资企业均为委托代理关系,为银行提供监管货物的状态信息,融资企业将货物存放于物流企业仓库中,两者同时也形成仓储业务关系。

三、物流企业风险控制

银行作为贷款的发放方,无法承担货物的监管职能,只能将相关业务委托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成为银行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变量之一。风险控制按照事件的发生过程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3.1事前风险控制

事前风险控制即物流企业作为监管平台的准入条件,应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具体指标应该包括:

在客户违约的情况下,银行需对抵质押物进行折价处理,如进行拍卖、变卖等。货物的处置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如遇上货物价格下跌等问题,银行将会遭受额外的损失。大型物流企业往往服务的客户较多,掌握了相关货物的信息,可以为银行的货物变现提供帮助。因此在经营能力中将货物变现能力也作为了重要的控制指标。合作意愿一方面是指物流企业的开展物流金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指物流企业为赢得业务能采取的技术投入,如银行和物流企业信息端口的对接,信息的传递频率等。

篇2: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条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的识别、评价和预警,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第二章 核心指标

第九条 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计算方法

(一)资本充足性指标

1.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资本净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

核心资本=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

利润分配贷方余额为正数,借方余额为负数(下同)。

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超过部分不得计入资本。

附属资本=呆账准备+次级定期债务

其中,呆账准备不得超过加权风险资产的2%,次级定期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超过部分不得计入附属资本。

次级定期债务: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行的固定期限在5年(含5年)以上、无担保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债务。

次级定期债务按以下比例折算附属资本:

剩余期限在4年(含4年)以上--100%;

剩余期限在3年(含3年)至4年--80%;

剩余期限在2年(含2年)至3年--60%;

剩余期限在1年(含1年)至2年--40%;

剩余期限在1年以内--20%。

扣减项包括:呆账贷款、入股联社资金

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为各种金融资产期末余额分别乘以相应的风险权数(见附件四)相加之和,即:加权风险资产总额=风险权数为10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风险权数为5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50%+风险权数为2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20%+风险权数为10%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0%

2.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二)流动性指标

3.备付金比例=备付金/各项存款×100%

备付金=现金+业务周转金+准备金存款+存放全国性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计算联社全辖汇总比例时不计此项)-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借入中央银行款项 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各项存款×中央银行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各项存款包括活期存款、银行卡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应解汇款和结算保证金存款(下同)。

4.资产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5.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各项存款×100%

拆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

(三)安全性指标

6.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

不良贷款包括:各类逾期贷款(含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下同)、各类呆滞贷款、各类呆账贷款。

各项贷款包括:各类正常贷款、各类逾期贷款、各类呆滞贷款、各类呆账贷款、贴现。

7.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

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8.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抵补率=(呆账准备+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100%

9.对最大一户贷款比例=对最大一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资本总额=实收资本+股本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

10.对最大十户贷款比例=对最大十户贷款余额/资本总额×100%

11.对最大十户贷款欠息比例=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表内、表外应收利息期末余额+十户贷款本期实收利息额)×100%

12.不良非信贷资产比例=不良非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100% 非信贷资产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国债投资、上市长期企业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投资、拆放全国性银行、拆放其他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其他应收款、不良非信贷资产。不良非信贷资产包括:不良其他长期投资(到期没有兑现的其他长期债券投资和当年没有收益的其他长期投资,下同)、逾期拆放全国性银行、逾期拆放其他银行业、逾期拆放金融性公司、逾期调出调剂资金、待处理抵债资产、应收利息、应收再贴现款项、应收转贴现款项、长期其他应收款(挂账一年以上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下同)。

(四)效益性指标

13.资产利润率=实际利润总额/资产平均余额×100%

实际利润总额=税前利润总额+本期呆账准备借方发生额-本期呆账准备少提金额-本期应付利息少提金额-本期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折旧少提金额

呆账准备提取标准按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全年资产平均余额=(年初余额/2+一季末余额+二季末余额+三季末余额+四季末余额/2)/4

14.利息回收率=(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内应收利息增加额)/(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外应收未收利息借方发生额)×100%

(五)综合发展能力指标

15.存款增长率=本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上年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100%-100%

各项存款月平均余额=(1至12月月末余额之和)/12

16.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率=100%-不良贷款本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上期末实际余额×100%

不良贷款期末实际余额=不良贷款期末余额+待处理抵债资产期末余额

17.固定资产比例=(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资本总额×100%

篇3: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总目标在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将总目标划分为农村经济环境、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法信环境3个子目标。

(一) 农村经济环境

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 首先要考察农村的区域经济环境。这里, 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农民生活3个维度来考察农村经济环境, 设立12个指标。

1. 经济水平的衡量指标。

区域GDP增长率:区域GDP是一定时期内, 区域内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农业GDP增长率:反映农业的发展态势, 是第一产业较前期增加的产值与前期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

农业投资产出率:是从投资效率的角度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 通过区域报告期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比值计算得出。

农业就业率: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这是一个逆向指标。

地方财政收支比:是地方财政总收入与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值, 反映区域经济实力。

2. 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

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反映农业在所有产业中的地位以及农业对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村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比值:农村非农产业是指乡镇企业和农户非农产业经营。这一比值反映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水平。

3. 农民生活的衡量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

农村消费率:是农村居民个人消费和农村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农村国民支出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 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值, 是通过对比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

社会基本保障参保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与农村人口数之比。

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二) 农村金融发展

进一步将农村金融发展细分为金融规模、金融业务、金融效率、金融机构管理和金融市场调节机制5个准则, 共包含14个指标。

1. 农村金融规模的衡量指标。

农村金融规模主要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比重和农村金融就业比来反映。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比重是农村金融机构资产与农村GDP的比值。农村金融业就业比是农村金融业就业人数与农村总就业人数的比值。

2. 农村金融业务的衡量指标。

现实情况下, 农村地区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存款、信贷和保险领域, 农村存款、信贷和农业保险的规模和贡献大小是农村金融业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农村存款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用农村报告期和前期存款量之差除以前期农村存款量。

农村贷款增长率是以农村报告期和前期贷款量之差除以前期农村贷款量得到的。

农村保险深度是通过农险保费收入与农村GDP的比值计算的。

3. 农村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标。

储蓄投资转化率:是指一段时期国内储蓄总额与投资总额的比例, 是一个相对指标。该指标是一国资本形成效率的重要标志。

农村存贷比:是指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

资产利润率:是反映企业资产盈利能力的指标, 是指金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

4. 农村金融机构管理的衡量指标。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金融机构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 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备付金比率:指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

5. 农村金融市场调节机制的衡量指标。

金融市场调剂机制的衡量指标均为定性指标。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指标的评分, 应从竞争是否有序, 金融服务体系构建是否完善以及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考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的完善与否, 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的态度, 问题金融机构是否及时退出和民间金融机构建立状况等。评价市场监管机制则应从监管机构监管法规出台是否及时, 监管理念、手段是否先进, 监管者素质如何与监管有效性的社会认知度等因素入手。

(三) 农村法信环境

农村法信环境指农村的法制环境和信用环境, 共计6个指标。

1. 农村法律环境的衡量指标。

农村法律环境可用法律体系的完备性、金融案件发生率以及金融案件执结率3个指标来反映。

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是一个定性指标。在评价时应分析法律法规建设情况和地方法规制度制订情况, 考虑在金融行为、金融机构和个人以及监管三方面是否有较为完备的立法。

农村金融案件发生率通过农信社案件发生数与金融案件发生数的比值计算得到, 该指标为逆向指标。

农村金融案件执结率考核的是农村法律的执行效率, 反映的是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能否及时得到实现, 关系到司法的权威和农民对司法的信任。

2. 农村信用环境的衡量指标。

农业贷款不良率:金融机构农业不良贷款占总农业贷款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 按风险被分为次级、可疑和损失的三类贷款。

信用农户比重:信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重。

农业信用贷款占比: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放的农业贷款占所有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重。

二、评价方法

选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农村金融生态进行评价, 在确定具体指标权重时使用层次分析法。

(一) 评判模型的设置

根据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具有三个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二) 评语集合的确定

根据评价决策的需要, 将评判等级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个等级。评语集合为:

(三) 评价元素权重子集的确定

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 形式如表6:

其中, Xij表示对于Yk而言, 元素Xi对X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 一般取1, 3, 5, 7, 9等5个等级标度, 数值越大表示Xi较Xj越重要。判断矩阵的数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 加以平衡后给出的。

在判断矩阵的基础上, 进行层次单排序, 确定与上层某元素相关的本层次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具体而言, 就是即对于判断矩阵X, 计算满足X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其中λmax为W的最大特征根, 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特征向量。利用同一层次所有单排序的结果, 就可以计算层次总排序, 即对上一层次而言, 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层次排序的结果应满足一致性要求, 否则就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为了判断一致性是否达标, 需要将一致性指标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查表得到) 进行比较。对于层次单排序, 一致性指标为:

对于层次总排序, 一致性指标为:

对于2阶以上的判断矩阵, 其一致性应满足以下标准:

经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检验和调整, 得到各级评价要素指标的权重系数子集。

子目标权重 (一级权重) 记为:

各准则权重 (二级权重) 记为:

各具体指标权重 (三级权重) 记为:

(四) 评判的实施

根据实际调查资料与研究数据, 采用模糊数学和精确数学方法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定量估算, 然后由评判专家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根据已确定的评价等级标准依次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对于一个指标, 选择某评价等级的专家人数占专家小组总人数的比例, 就是该指标在这一等级的评价值。以此类推, 可以得到各准则的评价决策矩阵Ri (i=1, ..., 10) 。

根据评价决策矩阵, 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即分别对各评判因素进行单因素评判结果的隶属度向量组合。首先, 由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Ci和评价决策矩阵Ri进行合成运算, 得到准则层各要素的隶属度向量:

基于准则层各要素的隶属度向量, 得到各子目标的评价决策矩阵Ri (i=1, 2, 3) :

再由准则层各要素的权重系数向量和评价决策矩阵进行合成运算, 可得各子目标的隶属度向量:

基于各子目标的隶属度向量, 可以得到总目标的评价决策矩阵R:

最后, 由各子目标的权重系数向量和评价决策矩阵R进行合成运算, 可得出对农村金融生态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篇4: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4-0026-03

一、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金融生态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是金融界普遍重视的难点问题,现有研究大多是从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赢利水平角度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李扬等从法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地方金融法治、地方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社会诚信、中介服务和社会保障九个维度对我国5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并排名;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以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假说为理论基础构建了金融生态评估指标体系。这些研究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方法。

然而,对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却不多。易可君等认为建设新农村必须重构和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胡愈等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进行了探究。黄庆安从理论上探讨了建立我国农村金融生态评价的必要性。Yaron及Navajm et al.曾用社会福利理论评价农村金融市场的绩效。Thillairajah提出自我持续力和社会公平是评价农村金融市场成败与否的主要标准。Yaron et al.认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评估应包括:政策环境、法律和监管体系、市场失败因素、政策干预的效力。

所谓农村金融生态是指农村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农村金融生态作为金融生态的子系统,包括农村金融运行所依托的基础设施、基本制度和外部经济环境及其基本的法律、诚信文化、中介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长期存在,农村金融生态失谐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最显著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人为性、脆弱性,集中表现在: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失衡、农村金融生态调节失灵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失谐。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是金融的基础。构建现代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合理改善现代农村金融生态质量,明确现代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优化现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考虑社会公平覆盖面、自我持续性和农村社会福利的增进程度等方面,研究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指标体系、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指标体系等方面,构建我国现代农村金融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农村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农村金融生态是由生态主体、生态环境和生态调节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这三个层面上进行构建(如图1所示)。

在确定评价农村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调节指标时,须特别关注以下诸方面:一是反映金融业在农村的覆盖面及其发展水平的指标。覆盖面是一个混合指标,一般包括:营业所和员工数量及其占比、储蓄与贷款账户的数量及年增长率、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及其年度增长率、平均贷款额和贷款额度的范围、服务的灵活性和持久性、服务网络等。发展农村金融是为农村经济增长服务,而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发展水平。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度,以及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指标。二是反映金融业自我持续力的指标,它是农村金融市场成败与否的主要标准。包括对存款动员的强调程度;对存款者的激励程度;贷款发放标准;贷款组合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成本覆盖;金融中介的有效管理;政府干预和政策介入的水平;贷款锁定目标的程度;对贴现再融资的使用等。三是反映农村社会福利增进程度的指标,表现为重视人文关怀,能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使人们的收入平等,生活质量提高,福利增加,社会进步、安定等指标,如生活保障水平,员工的精神状态等。此外,体现环境改善情况的指标,包括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信用、法律制度的建设,监管体系的建设等指标。

三、农村金融生态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评价指标的选取

金融生态主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广大参与金融业务的行为者,如各类企业、个人等。狭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是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与提高并作用于环境的农村金融行为主体或组织单位,如银行、证券、保险、民间借贷等金融机构和组织。本文侧重研究狭义的金融生态主体指标的选取。

在设计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指标时,重点从银行业发展水平、证券保险业发展水平、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选取指标。一是银行业发展水平方面,所取指标应包括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占比、从业人数占比、各项存款占比、各项贷款占比、各项存款增长率、各项贷款增长率、银行发展深度(贷款余额占GDP比重)、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占比)、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民间融资总量占比、补贴依赖指数(补贴额/利息收入)等指标,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占GDP比重指标,其指标值越高,反映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依赖程度越高,从而金融机构贷款的可选择余地越小,贷款结构调整的难度越大;二是证券保险业发展水平方面,所取指标应包括股票证券直接融资总量占比、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保险收入占比、承保额占比等指标;三是盈利能力方面,所取指标包括人均利润率、贷款收益率、金融机构资本利润率、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四是抗风险能力方面,所取指标应包括各项准备金计提充足率和银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这些指标从金融功能要素来说,体现了农村金融结构合理性的本质特征指标;从金融运作效率来说,也充分反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发展效率和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等方面。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

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等是构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与发展。

(1)经济环境指标。经济决定金融,评价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首先要看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稳定程度。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

高,可供支配的金融资源越丰富。因此,评价农村经济环境可从农村经济总量、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生活及保障水平等方面来全面反映农村经济状况,其指标重点选取GDP占比、财政收入增比率、财政收入占比、税收增长率、税收占比、人均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乡村城镇化率、教育科技经费支出占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率、社会基本保障等。

(2)政策环境指标。农村地方政府行为规范与否、政府干预和政策介入的水平、政策干预的效力、是否因地制宜地出台了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政策的稳定性、政务的公开性、决策的民主性如何,以及支持农村地区的金融投入时的有效传导机制等,这些指标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评价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时,重点选择农村财政收支缺口比率及其财政支农投入增长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3)法制环境指标。农村金融法制建设直接影响着银行贷款质量,影响农村金融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农村法制环境应从两个层面考察:一是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是否制定了较完善的地方性法规;二是在金融行为、金融机构和个人以及监管方面立法是否完备,司法是否公正。考虑到指标的可量化性和资料的可得性,其指标重点选取金融债权维护起诉率、经济案件结案率、诉讼案件增长率等指标,因为不同的执法效率产生不同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4)信用环境指标。农村信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金融资源流动的结构、质量和效益。信用环境指标的选取,一方面要考虑农民的信用水平,它受农民的文化素养、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金融企业诚信服务、依法合规经营,以及金融企业干部员工廉洁奉公等感知的影响。以权谋私、违规经营等不良行为频发的金融机构可能更多地受到社会的质疑。因此,选取地方政府、企业、个人等逃废银行债务率,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信用企业占比等指标衡量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三)农村金融生态调节评价指标的选取

为了防止和纠正农村金融竞争中的盲目行为和恶性竞争倾向,使金融生态主体与环境趋于协调。农村金融生态调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调节,即由生存竞争、赢利动机所引致的自主选择调节机制,包括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准入与退出机制,兼并、破产机制,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等建立的情况,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网的建立、征信体系的建设,信息披露的情况等;二是外调节,即政府的行为方式及政策措施对金融生态的影响,包括对金融中介的有效管理、政府干预和政策介入的水平等。如对农村信用社税收减税,保值利息贴补以及财政贴息贷款情况等指标。

四、结束语

篇5: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一)要素角度: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表象特征“要素”的汉语词义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产业要素构成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前提。虽然说一个要素齐备的产业不一定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但一个要素残缺的产业一定不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金融产业也不例外。事实上,金融发展史中金融结构的演变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各种金融要素构成的变化上,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抽象与概括世界金融发展中各种金融要素所呈现出的共性特征,以此作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判定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考察世界金融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在金融发展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初始走向发达的过程中,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多样化与多层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体系。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结构走向成熟与完善的重要条件与标志。一方面,功能不同、主营业务各异的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了种类更多、数量更大的金融商品与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对储蓄、投资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管制的放松,各类金融机构间业务交叉化的发展趋势加剧了彼此间的竞争,竞争是效率的催化剂,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由此提升。

金融市场体系则相对复杂。一个多样化与多层化的金融市场体系既增加了筹资者与投资者选择的余地,使他们很容易实现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顺畅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但同时也使金融市场的发展日益虚拟化、脆弱化,容易导致金融泡沫、引发过度投机,增加金融运行的不稳定性。因此不能独断地将金融市场的种类和层次越多作为结构越合理的标志,毕竟不同国家金融监管水平不同,金融运作的规范程度不同,不切实际地发展一些与经济实力和监管水平不符的市场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但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功能,能够满足不同的经济主体投融资和规避风险的需求,从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看,多样化、多层化也是一个共同的发展取向,只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其金融市场的多样化与多层化的进度与程度不一。鉴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

规律与要求,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宜盲目模仿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结构,不宜超前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而首先应该扎实地构建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原生金融工具市场,并将此作为金融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表象特征。金融工具是所有金融交易的合法凭证。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越多,金融市场的交易类型越广,金融工具的种类就越丰富,因此,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既是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具体体现,也是机构与市场功能和作用发挥的现实载体。这样,一个种类丰富的金融工具体系便也合乎逻辑地成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的过程中,金融工具价格的形成也逐渐走向市场化,并日益显现出稳定均衡的趋势。在金融发展的早期,金融工具种类单一,借贷资金供不应求,因此,在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资金供求及其定价过程中,商业银行处于强势地位。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纷纷设立和竞争的加剧,大量的金融工具被创造出来,金融新业务的不断扩展,使资金和信用的供给能力日益增强,于是,金融机构与各类企业之间的定价博弈力量发生了变化,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工具的价格更多地取决于金融市场上资金双方供求的状况,逐渐走向市场化。并且,由于大量新工具的涌现提高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与投资收益,降低了投融资的成本和风险,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不同目的、不同风险偏好的经济主体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加增强了金

融工具定价过程中的制衡力量,进而使市场上各类金融工具价格的波动性大大降低,呈现出一种稳定均衡的发展趋势。由此,金融工具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和平稳化也可以作为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种表现。

(二)功能角度:金融结构合理性的本质特征上述金融要素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实际上只是一个合理的金融结构所具有的表象特征,因为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而金融要素只是金融功能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现实中,许多国家的金融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力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但五起五落的信托投资公司的治理整顿、327事件后的国债期货市场被关闭、以及刚刚面世的中小企业板显现的违规行为等都表明,没有制度与机制的根本转变,没有经济发展、信用秩序、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等基础条件,仅仅从要素入手来人为架构一个理想化的金融结构是难以达到最终目的的。因此,评价一个金融结构是否合理,更科学的角度是从功能入手,以金融功能的完善程度及发挥程度作为判断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个定性标准。

考虑金融各个要素及其组合后所提供的功能以及研究的便利,我们将金融功能大致概括为三个,即投融资功能、金融服务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投融资功能是金融业最基本的功能。现实经济中,资金供需双方在融资数量和期限上的不匹配增加了资金融通的困难,降低了投融资的效率。金融机构通过负债业务吸收社会闲散资金聚少为多、续短为长,通过资产业务满足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筹资者的资金需求;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和集中交易机制,同时满足各种投资者和筹资者在时间、空间、数量、品质、风险、价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仅便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利了资金融通,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促使储蓄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投资。因此,评判一个金融结构是否合理,首先应该看金融的投融资功能是否具备、是否强大。

金融服务功能是金融业最早具备的功能,也是金融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只有简单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狭窄,金融服务局限于简单的投融资和支付结算。伴随着商品经济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不仅传统的支付清算服务越来越重要,许多复杂的金融新需求也相应而生,金融业通过机构

创新、业务创新、市场创新、工具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种途径向社会提供各种所需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所以,金融业能否提供便利的支付清算、能否提供各种代理(代收代付、代客买卖)、信托、现金管理、保管箱、信息、咨询、理财、代理融通、银行卡等业务满足社会各种金融需求,能否提高经济生活的质量并增加社会总福利,也成为评判金融结构合理性的一个标准。

篇6:国际金融体系演变与金融体系改革

【摘要】

根据所学知识,历数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从金本位制度,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以及现金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不再实行的原因。通过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展望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前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

【正文】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

根据我在大二上半学期所学习的金融学,您近日所教授我们的国际金融学内容,以及我日常关注新闻,所涉猎的金融体系知识,我认为金融体系经历了如下发展及演变过程。

国际金融体系自形成以来,先后经历了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出现了现行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金本位制度

纵观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经济处于金本位制度,即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可直接兑换黄金。将各国货币和黄金相挂钩,就形成了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的国际金融体系。它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虽然黄金作为最终清偿手段,是“价值的最后标准”,充当国际货币,但汇率体系呈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由于汇率固定,从而消除了汇率波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促进世界贸易。但它大大限制了使用货币政策对付失业等问题的能力,只有当黄金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是稳定的,将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做法才能确保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由汇率波动引起的波动性,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坚持金本位制度也意味着一个国家不能控制它的货币政策。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贸易造成了极大破坏,各国不再将货币兑换成黄金,金本位制度由此崩溃。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已成定局时,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中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布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世界银行则提供长期信贷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然而,根据文献资料,“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局势的变化和发展,美国国内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多次经历贬值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终于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及国际固定汇率制瓦解之后走向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从此进入了调整和改革的历史阶段。

(三)、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各国为了维持国际金融的基本稳定,于1976年达成牙买加协议 并对IMF协定作了修改,这一修改实际上只是承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现状,而对于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如国际本位货币的规定、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资本流动的规则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由此,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汇率随市场状况变化而波动,但是又不完全取决于市场状况。在这一体系下,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保留。目前,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以及支付和储备手段。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仍在运行。

根据目前的形式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虽然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有更强的适应性,但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和不合理性,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动荡仍无法消除。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尤其在此次金融危机过后,改革现有国际金融体 系成为各方金融学家的热议问题。

二、金融体系改革前景

由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及我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引起了诸多学者专家对于国际环境剧烈变动下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思索。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金融危机的反思及对未来的措施的制定具有重大意义。对此我查阅了文献,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导致金融危机蔓延的原因中,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弊端是很大一个方面,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治理危机的出路。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金融理论与实践均面临着严峻挑战甚至存在制度性缺陷。尽管金融危机扩散全球的表面原因是金融监管的缺失,但更深层原因却是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助推的国际货币国家的危机传递。虽然世界各国均针对性地、陆续推出了大量救市举措,如中国的四万亿救市政策,但这大多是短期性的应急之举。所以,要从根本上铲除危机发生的根源,以避免类似危机,就必须标本兼治,着手研究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

(一)、美元对外过度供给导致流动性泛滥

通过现行的金融体系,还是美元占主导地位。世界各国通过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形成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再用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股票及衍生品等,以美元资金进入美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以及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这样,美国通过累积的庞大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借助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多发的巨额美元为流通手段形成大量的金融资产,使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积聚。美国则以投资等形式拥有各国的资产,各国也成为美元帝国的支持者,进而形成了一个虚假的、恶性循环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单极货币体系支撑美国国内过度举债消费

美元本位使得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与之相对应,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同时,换取了大量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随后又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调,降低了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长期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举债消费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不具备坚实的基础,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巨额债务便浮出水面,并最终酿成一场偿付能力危机。相当于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球为其危机买单。而中国一直以来是以储蓄见长的国家,相当于我们无形中为美国的债务买单。

(三)、国际经济失衡

随着战后欧洲、日本的复兴以及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即俗称“金砖四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美国经济的超群地位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与美元的垄断霸权地位之间形成了矛盾,并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加剧激化。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进行。这样看来,我认为如果具备了完善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就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

金融体系改革前景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溯源,让人们意识到改革和重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已势在必行,建立一个可信透明的、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各方共识。

(一)、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完善国际监管体系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暴露出来最明显的弱势就是发展超前,监管滞后。因此,监管体系改革是最迫切任务。遵循的原则应是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维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强化对所有金融从业机构的监督。任何新的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均应从全球视野进行抗周期性的国际监管,防止其在繁荣时期金融杠杆的过度使用。1.应当设立美元发行的国际制衡机制。美元自由发行的恶果表明必须对各国货币尤其是国际货币的发行进行规模限制,应以经济规模和黄金储备为标准适度发行,减少其对金融的震荡与危害。2.制定健全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控制体系,共同关注和追踪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着重对离岸金融、对冲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统计与监测。

3.设立国际监管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国际化,需要一个国际机构协调国家层面利益,实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监管,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扮演了国际协调者的角色,尽管采取的措施引起了许多方面的抵触和反对,但仍然从政策建议、救援资金、国家间协调、预防对策等诸多方面对危机国提供了帮助。然而,在此次危机中它们几乎完全没有应对准备与应对措施,并且在整个危机中无所作为。

1.应当确立真正的全球性储备货币,这样才能克服建立在国家货币上的国际储备系统内在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2.同时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公开性和重要性。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协调和决策机制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以使其具备更强的监管能力。

3.重新确立国际金融机构决策的基本原则。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人事安排和股份比例上应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

(三)、构建多元制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

金融危机证明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危害。因此,构造多元、有约束力、相互制衡的货币体系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中之重。由于美元拥有欧元及其他货币无法比拟的广阔而深厚的金融市场,因此,尽管目前美元一路下跌,但全世界仍愿意持有美元。基于此,可考虑在现有美元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国家、地区的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各国货币充分竞争,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

从短期看,出口下降使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看,中国仍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

1.我认为应当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货币合作,强化人民币的“周边结算功能”,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及国际影响,以迅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双边可以自由选择结算方式提供更多便利。所以发展人民币基金,扩展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最终形成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

2.我认为还应当完善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增加人才储备,积极应对危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金融体系积极采取抵御措施。银行业加强了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也采取了相应的减持拨备等举措。同时参与国际协调与合作这既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趋势。中国金融业应借助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与国际金融的互动,实现合作各方的互惠、互利、共赢,以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并最终提升中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浴火重生—入世后中国金融结构的变革》——徐明棋

2、《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重建国际金融体系金维虹》金维虹 金融时报,2008-12-8

上一篇:考研基础知识入门:考研公共课及专业课介绍下一篇:等待的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