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

2024-05-31

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精选6篇)

篇1: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

中国大健康产业前景及趋势分析

[摘 要]21世纪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热点,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互联网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集中产业。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健康产业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前景;健康产业;政策解读;预测分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一、大健康产业前景分析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养老、保健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养老(服务)是未来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但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修建养老机构场所,而是应当用新技术去构建虚拟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远程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穿戴技术的应用能提供更加多的功能性产品,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提高老人幸福感。生物医药是健康产业最关注的,目前投资最多的产业。穿戴技术能通过对预防和观察的对象进行实时、分布、移动式的监护,极大提高数据和信息采集的效率和精度。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从而提高研发的速度,非常有助于生物医药的发展。

二、未来3~5年医疗健康市场走势分析

第一个趋势,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在全球的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并且重要性越来越强。在过去3~5年间,中国医疗健康市场可能只占全球市场不到2%的份额。过去的10年,以中国为主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对全球医疗健康市场绝对值的贡献只有6%,截止到2008 年,“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的贡献达了近30%。预测在未来数年内,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在内的高速发展中国家仍然将以高速度增长,并且这样的增长率会增加相应的商机。

第二个趋势,中国成为全球医药、医械研发基地之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很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健康产品制药专家开始回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医药研发中心会慢慢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中国就会成为与美国、欧洲研发并列的基地。

三、未来3年大健康产业市场预测分析

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出把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到“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的层面,显示了大健康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而在美国,健康服务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截止到2009年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7.6%。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刚刚起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随着全国城市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对市场放宽和相关支撑产业的培育,将有效快速的推动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见健康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前景非常广阔,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虽然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行政主体不到位,部门监管不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国人科学地接受现代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市场理性对待意识有待强化;医疗技术基础薄弱,产业个性化服务不足。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四、结 语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热点,继蒸汽机引发“机械化时代”以及后来的“电气化时代”“计算机时代”和“信息网络时代”之后,当前已经到来是“健康保健时代”,而健康产业也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在整个健康产业遇到前所未有发展契机的背景下,产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一是大健康产业开始逐渐形成闭环,并且其商业模式开始凸显――整个行业从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细化发展转变;二是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支撑了上述两个方向上的转变,在服务健康行业的同时,壮大了医疗信息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1]胡琳琳,刘远立.积极发展健康产业:中国的机遇与选择[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8(3).[2]吕岩.健康产业: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机遇和挑战[J].理论与现代化,2011(1).[3]任静,张振忠,王云屏,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3(6).2.2 “双重转型”思路的提出

日本经济学家加藤弘之提出“双重转型”的基本社会经济体过渡模式,其主要内涵是指在经济体转型的过程中,首先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的单一模式,向市场经济的多元化经济体方面进行转型过渡,并最终形成复合市场的经济模式,中国经济的转型任务并非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其转型过程中受各类社会因素制约,使得经济体制的转型不能有效按照预期模式进行,因此要将经济转型的每一个阶段与指标进行阶段性思考,并将改革任务与改革思路结合起来看待,而其他国家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并不能直接应用,必须进行有效地本土化创新后才可以借鉴。以目前阶段来看,“双重转型”的思路在我国的应用还并非理想,其主要原因为:①目前在经济领域,没有一套完整的“双重转型”理论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其准确性还有待验证;②转轨经济学中对于“双重转型”理论没有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背景;③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历史阶段加以完成,而对于经济关系的施行,势必会对社会产生作用力与发作用力,因此不得不采用模型隔离阶段对“双重转型”理论进行研究,而有限的现实社会资源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实践依据。

三、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猜想

转轨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研究的各个流派的更深层次的整合。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的转轨,或者只从体制改革角度研究的转型,都是不全面的,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历史、宗教理论这些问题,这需要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我们要跳出狭隘的学术概念,特别是要避免简单的认同“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或“北京共识”,应扩大理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随着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展望美好未来。

3.1 新制度主义研究方法

目前新制度主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中处于优势地位。该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个是转轨的理论研究,另一个是对转轨中的经济运行经验或实证研究。转轨理论主要是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公共选择理论提供研究方法“调整与变化”,解释转轨国家体制变化的利益重新分配和权利的改革进程。转轨经济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对转轨经济体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以及对不同的转轨路径和过渡模式进行比较。

通过新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虽然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其中的部分缺陷和不足也使得转轨经济学在发展的同时遇到不小的阻碍和困难。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得主要核心,刘元春认为,交易费用理论属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其中动态宏观体系交易费用成为理论的累赘和包袱,无法成立政治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不可计量因此无法进行研究和论证。所以,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存在一定的问题。②新制度经济学满足经济人行为假说,这与古典的经济人假设并不相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人存在有限理性。方福前指出:与新古典主义相同的是,若采用不变的动机去描述人的行为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尤其是针对于政治活动中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实不然,政治活动以及个人经济活动动机都是多元化的。③依然存在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模式。但与之不同的是,新制度经济学能够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在相对平衡的体系之下。

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收益理论下的新制度主义方法猜想

当前形势下,一项新的研究方法应该更适用于转轨经济学的研究,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收益理论下的新制度主义方法。具体方法猜想如下。

其最根本的源泉是来自政府的一定前提下的支持,允许企业和个人以增加自己的利益为的目的的行为或活动存在,同时政府采取行动来不断改善条件。此外,转轨的具体路径由于在各个经济体中存在多样的差异,因此,转轨过程中应遵循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也必然因为经济发展阶段和条件等因素的受到制约。这条道路的探索也被描述为从“非帕累托改变”向“帕累托改进” 转变的过程。这意味着将发展中的转轨速度的水平还有路径约束考虑在内。这种研究方式使得选择和评价过程可以将转轨的进程作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使用手段和达成目的的正确定位。这项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两个体系简单的价值判断,并因此更接近现实,也更具指导性。

>参考文献:

[1]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剧锦文.世界经济大转轨中的转轨经济学[N].经济学消息报,1997-01-31(1).[3]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4]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5][波]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篇2: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

【摘要】:文中介绍了新能源,通过对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分析,提出了新能源行业整体策略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现状,趋势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等。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一、中国经济整体概况

1.中国经济现状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趋势。中国未来经济依然表现为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与高速度,如表1所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主要从出口、房地产、内需三个部分剖析,这三个部分被称为中国的三驾马车,同时日益和国外接轨是中国经济的主流趋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平滑增长的过程,它和消费能力、需求能力紧密相关。产业弥补式的增长特性使得在对待一个产业时需要有收放自如的控制力,不能过分的打压。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变化将被缓慢启动,调整的模式具有明显的需求先导型、产业内部深化等特点。此外,中国经济将步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次高速经济增长时期”,人们原来所想象的各种增长模式大转变并非想象得那么迅猛。

2.重点关注的新兴战略产业领域

1)新能源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和新能源汽车等。此外,核电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也颇受关注。

2)新材料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

3)信息通信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包括传感网、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等专项。

4)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对象包括转基因育种、干细胞研究,生物医药、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治。

二、新能源分类与特征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新能源定义为: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具体来说,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所以概括的说新能源的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新技术和可再生。

世界新能源的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传统生物质能,大中型水电和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具体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据ICTresearch研究分析表明,未来的新能源有:波能、可燃冰、煤层气、微生物、第四代核能源等能源。

三、新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国际能源署(IEA)对2000年~2030年国际电力的需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来自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将最快。IEA的研究认为,在未来30年内非水利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比其他任何燃料的发电都要增长得快,年增长速度近6%,在2000~2030年间其总发电量将增加5倍,到2030年,它将提供世界总电力的4.4%。ICTresearch认为,IEA的研究过于保守,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至少应占世界总电力的10%以上,要翻10~15倍。

1.中国新能源市场特征

中国风电资源主要是在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煤电资源主要在黑龙江、山西、内蒙古和甘肃西北等地。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川渝云贵以及两湖两广地区。但是电力消费的中心却是在沿海地区,所以说我国能源的产生地区和电力消费中心是不匹配的,这对电网搭设和能源的利用都具有一定的考验。

2.中国新能源市场现状

1)光伏:市场短期的阴霾不掩长期灿烂,光伏辅料的国产化机会备受关注。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因产能扩张增速远大于需求增速而导致的供给过剩,全产业链面临价格下跌、利润水平下降的压力。ICTresearch认为短期内,从组件、电池片、硅片到多晶硅均面临利润被压缩的压力;但长期看终端价格的下降有利于更早实现光伏平价上网,ICTresearch维持行业长期高景气的判断。

2)风电:行业整合加剧,行业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关注风机材料国产化的蓝海市场。短期供给过剩导致的全行业价格下行压力仍将持续。政策面对于风电制造业门槛的抬高和行业规范化治理的重视,将有利于风电行业走出无序竞争,提升行业集中度,未来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态势。

3)核电:安全风险巨大,等待政策明朗。由于日本核电事故造成的深远影响,各国相继出台政策计划逐步退役核电站;国内政策并未改变目前的核电建设规划,但建设进度可能放缓,未来审批标准将愈见严格。

4)新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量产启动可期,关注电池材料商的业绩释放。政策方面目前以示范运营先行,ICTresearch认为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已经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充电/换电模式并行,为新能源汽车运营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

四、细分产品详细分析

1.世界光伏市场发展历程

在能源紧缺、节能减排的格局下,太阳能的安全、无污染和资源无限等优良属性注定了太阳能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光伏行业在政策扶持、成本下降、能源优势三大因素的引导下将长期高速发展。如图1所示。

2.中国与世界光伏市场规模现状

如图

2、图3所示,中国2015年光伏装机量要达到10GW,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日本地震十分重视,重新检讨了能源结构,把新能源(PV)看做了重点。除了ICTresearch传统意义上要求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以便在有限的财政补贴内最大限度的推动光伏发展外,另外一个因素是电网建设。这主要是要解决长距离输送的问题,就是电网的建设(电网的覆盖范围要包含新疆、内蒙等)和输电成本的下降(主要包含超高压输电和直流输电等技术的突破)。随着今后国家输电网络的完善,给西北地区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打下基础。但是,2011年多晶硅、硅片附加值、电池片附加值、组件附加值等各光伏产业链走势低位盘整。

3.光伏市场主要驱动因素及博弈方式

2011年8月1日,发改委网站正式发布非招标光伏项目实施统一上网电价。发改委将根据投资成本变化、技术进步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如图4所示。2011年8月12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在京发布《中国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路线图》分析,按照以下假设:2009年光伏上网电价为1.5元/kWh,以后每年下降8%;火电上网电价以后每年上涨6%。则到2014年,中国工商业用电价格首先超过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率先实现“平价上网”。

4.光伏市场的细分产品现状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系统核心功率调节组件,占整个并网光伏系统成本的10%~15%,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目前全球逆变器市场主要被SMA所控制,市场份额高达40%以上;KACO,FRONIUS,SIEMENS等第二梯队厂商占据了全球约30%的份额。目前,国内光伏逆变器生产企业处在成长阶段,发展潜力很大,但行业集中度高,进入难度大。

5.风电市场现状及分析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在经历了从2006至2009年连续4年翻倍成长后,2010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为1892万kW,再创历史新高,如图7所示。中国风能市场在未来几年行业增速将会下降,出现风机产能过剩严重的局面,风电采购电价补贴也将取消。ICTresearch预计从2012年开始,中国风电建设速度进入稳定增长期。

6.新型电池市场的细分产品现状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开展两年多以来,示范推广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25个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1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1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任务艰巨,还有较大的挑战,需要加强协作,共同推进。

2011年,国内锂离子电池的累计产量达到约22亿只,同比增长22%;镍氢、镍镉等碱性二次电池的累计产量为约5.8亿只,同比增长20%,铅酸蓄电池累计产量为12000万千伏安时,同比增长9%。从单月的情况来看,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从高位逐步回落;镍氢、镍镉等碱性二次电池月产量增速触底反弹。铅酸电池的月产增速呈下降态势。

动力电池市场的放量仍需等待。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动力电池市场,ICTresearch认为前景不容质疑,但其放量启动的时点应该2013年左右。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正处在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关标准的确定和商业模式的确定等阶段,相关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定位的过程还都没结束。因此其真正启动拐点的到来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空间同样广阔的储能市场,ICTresearch认为其发展时点应该在动力电池大规模应用之后,目前受制于高成本而难给行业带来实质影响。

五、行业整体策略建议

在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新能源的产品厂商较多,种类较多,技术发展也比较快,所以竞争会比较激烈。因此,如何把握客户的需求,如何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金融压力,怎样去寻求更好的合作伙伴,怎样保持成本领先,技术领先,并具有环保优势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领跑新能源这个行业。

参考文献

[1]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马重芳,大众用电,2007.[2] 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报告.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悠悠期刊 :http:///

篇3: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

1.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 使人们认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1992年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 1999年-2003年, 美国著名学者先后发表关于生态经济的重要论述, 为低碳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 首次提出创建低碳经济, 要求经济发展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大气层中, 或指经济活动的"碳足迹"接近或等零[3]。有人认为, 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变革,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飞跃[4]。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依靠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为主要能源, 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目的是高效利用资源、开发清洁能源和实现绿色GDP (国内生产总值) , 注重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管理制度创新。2007年中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并在2009年确立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住宅产业领域中实现低碳经济, 主要是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和产业转型等途径, 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住宅产业体系;在居住消费领域, 要在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时, 以节约、合理、适度为原则, 形成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消费模式。当前,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 低碳住宅产业体系的建设是低碳居住消费模式的重要基础。

1.1 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历史过程中, 一方面住宅及建筑物的规模增长很快;另一方面, 包括住宅在内的建筑普遍存在碳排放较高的状况。据统计, 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至3倍, 新增建筑中相当部分仍为高能耗建筑, 存量建筑中绝大部分是高能耗建筑。另据2008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我国城乡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商品能源总量的25.5%, 如果进一步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能耗, 则建筑行业相关能耗比例将更高。因此, 要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既要提高居住水平、又要实现低碳经济的矛盾, 必须高度重视打造低碳住宅产业体系。

发达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低碳住宅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英国是低碳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5], 2003年提出创建低碳经济, 2009年7月15日, 英国政府公布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 现已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基础, 以政府为主导, 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 并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创新技术措施, 扩大就业, 补偿转型替代的损失[6]。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 通过了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的减排目标为:至2020年,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 至2050年减少83%[7]。日本在2008年7月26日内阁会议中通过《构建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着力发展低碳经济, 履行减排义务, 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 开拓经济发展空间[8]。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 重视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 突破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住宅产业体系涉及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等多个方面。从整个住宅产业链来看, 低碳住宅的产业体系包括了住宅的科学设计、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创新的施工组织方式, 乃至装修装饰等全部环节, 还涉及上游建材供应商、房地产开发运营企业、下游装修装饰企业等多方参与主体。

1.3 低碳住宅的技术体系及评价标准

低碳住宅技术体系分为八个部分:低碳设计、低碳用能、低碳构造、低碳运营、低碳排放、低碳营造、低碳用材、增加碳汇。目前国内对于低碳住宅的概念尚不十分明确。所谓低碳住宅是指住宅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非常低。通常, 人们往往把绿色、节能型的住宅认定为低碳住宅。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 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 指建筑对环境无害, 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 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 充分利用阳光, 节省能源, 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 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2006年3月7日, 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6月1日, 此标准正式实施, 成为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 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这个体系包括六大方面内容, 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也成为低碳住宅的建设标准。

2. 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 每年全国能耗约占全世界总能耗的1/3, 而全国总能耗中有1/3是建筑能耗。中国现每年有接近20亿平方米的建筑竣工, 70%左右是住宅建筑, 在既有建筑中, 99%是高能耗建筑。而在我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流程上, 住宅产业链各环节仍属分兵作战、单打独斗, 由此造成了优质低碳技术及产品转化率低, 低碳住宅标准及规范缺失, 低碳住宅推广力度差, 住宅建设过程中二次装修的污染浪费等等问题, 也严重制约着我国低碳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可见, 围绕低碳住宅实现住宅产业链的整合, 已成为加快推进低碳住宅产业体系的关键, 势在必行。

3. 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趋势

3.1 在住宅产业链整合中落实低碳经济理念。

低碳作为一个概念或是技术名词在住宅产业中并不少见, 然而, 人们还未从产业链整合的角度达成共识, 形成一种产业理念, 这严重制约着低碳住宅的应用及推广。当前, 低碳理念急需贯彻到住宅产业链整合中, 落实到从研发、设计到施工等整个住宅建设及维护使用环节上, 这也是实现真正整合的基础。例如在建筑及室内装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需要形成设计和施工一体的管理理念, 从设计观念到施工实施整个过程都要遵循低碳理念。

3.2 加快建立低碳住宅的行业标准及规范

尽快研究和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及规范, 如低碳住宅设计标准、住宅低碳技术标准、低碳住宅施工工艺规范、低碳住宅评定标准及认证等等, 从制度层面引导产业链整合, 这是实现低碳住宅规模化发展的有效推动力。我国现行实施的《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制度中还缺乏低碳住宅方面的相关标准及规范, 因此, 通过补充优化原有标准, 或并行制定新规, 让低碳住宅产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为低碳住宅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

3.3 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导形式

住宅产业化使住宅项目在建筑周期上缩短, 在资源运用上更加有效, 对于能源消耗、建设成本、人力物力资源的节约等都有重大作用, 事实证明, 这种方式不仅本身低碳, 而且还可以从全流程的角度有效组织并完成住宅产业链整合, 为各种低碳技术的市场转化创造条件, 并以成品形式扩大低碳住宅的市场影响及社会影响, 理应成为低碳住宅产业链整合的主导形式。其中, 全装修的节能低碳是推广节能低碳住宅的重要一环, 其创新表现在装修材料与设备的制造、使用及施工等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3.4 通过专业机构服务强化低碳产业链整合。

低碳住宅的产业链整合还需引入具有专业技能的第三方机构, 不仅吸引其以技术与材料投入项目开发, 同时将住宅节能部分交由其持续管理, 这样不仅能解决低碳住宅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 也保证了节能设施的后续维护问题, 可实现低碳住宅从建设到维护的有效衔接与长效管理, 同时能降低低碳建筑的售价。住宅建设关系着国计民生, 又是当前广大民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 既对作为碳排放大户的住宅产业提出了严峻要求, 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形势迫切, 责任重大。“十二五”时期, 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住宅产业体系, 既能在住宅产业领域落实国家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 又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住宅, 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以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模式为目标, 通过整合住宅产业链, 加快低碳住宅产业体系的建设, 在我国开拓低碳经济领域, 定能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张永岳.推进低碳消费模式和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文汇报.2010年07月12日.

[2]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3]Chemistry in Britain Group.Government's energyWhite Paper backsrenewables[J].Chemistry in Britain, 2003, 39 (4) :12.

[4]Kepp, M.Brazil's President Signs Laws Creating Climate Change Policy, Adaptation Fun[J].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reporter, 2010, 33 (1) :22-23.

[5]王飞, 丰志勇, 陈建.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浅谈[J].生态经济, 2010 (4) 49-51.

[6]王涛.英国: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复苏[N].经济日报, 2009-11-9 (15) .

[7]John, L..The American Clean Energyand Security Act:Key Elements and Next Steps.2009.Available at:

篇4: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 剑麻 ;产业发展 ;政策建议

分类号 S563.8

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ine)是世界第六大纤维作物,其纤维产量占世界植物纤维总产量的2%[1](植物纤维占世界纤维总产量的65%),占世界硬质纤维产量的2/3[2]。剑麻纤维具有纤维长、色泽洁白、质地坚韧、富有弹性、拉力强、耐磨擦、耐酸碱、耐腐蚀、不易打滑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渔业、航海、工矿、运输、油田、汽车、造纸等领域及编织剑麻地毯、工艺品等生活用品。

1 世界剑麻作物概况

1.1 产业概况

1.1.1 种植

剑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种植剑麻,十大生产国分别为巴西、坦桑尼亚、肯尼亚、墨西哥、海地、马达加斯加、摩洛哥、委内瑞拉、中国、莫桑比克,其收获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97%以上。近年来,世界剑麻产量亦基本保持稳定趋势。据FAO统计[3],2012年,全球剑麻收获面积43.89万hm2(见表1、图1),其中巴西收获面积28.37万hm2、坦桑尼亚5.65万hm2、肯尼亚2.99万hm2、墨西哥2.75万hm2、马达加斯加1.55万hm2,分别占世界的64.64%、12.89%、6.81%、6.27%和3.53%。2012年,世界剑麻纤维产量41.24万t(见表2、图2),其中巴西28.27万t、肯尼亚2.79万t、坦桑尼亚2.50万t、墨西哥2.02万t、马达加斯加1.85万t,分别占世界的68.55%、6.77%、6.06%、4.90%和4.49%。中国1.55万t,占世界的3.76%,居世界第6位。

2012年世界剑麻的平均单产为1 035 kg/hm2。世界上剑麻单产最高的地区是亚洲,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4 500 kg/hm2,是世界单产的4.76倍,其他几大洲的单产都维持在795 kg/hm2左右。中国剑麻单产最高,2012年单产为4 695 kg/hm2,其次是委内瑞拉为1 950 kg/hm2、印度尼西亚1 320 kg/hm2、马达加斯加1 260 kg/hm2、安哥拉1 095 kg/hm2。而剑麻收获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的巴西单产较低,仅990 kg/hm2。

1.1.2 加工

剑麻制品目前已发展到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初步形成了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作为纤维材料,剑麻白棕绳和剑麻布等广泛应用于渔业、航海、工矿、运输、油田等行业。近10年来,利用剑麻纤维所特有的天然环保、阻燃、无静电、防蛀等特性制造的剑麻地毯、内墙装饰、衬垫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作为复合材料,剑麻纤维表面具有一定的羟基基团,容易与高分子聚合物发生共聚形成复合材料,应用于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韧性好、重量轻、隔热性好等优点,主要用于门板、轿车衬里、扶手等部件的加强筋。此外,剑麻纤维通过一定的改性,在摩擦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提升剑麻纤维副产物价值的加工应用得到一定发展。作为天然产物原料,可从剑麻纤维中提取食品添加剂,如剑麻核酸、果胶、剑麻皂素等,并用剑麻皂素合成具有抗癌活性的衍生物。在生物工程上,利用剑麻组织和细胞培养诱导蛋白酶。

1.1.3 贸易

剑麻产业在全球贸易中,虽然所占份额不大,但由于其用途的不可替代性和生长环境的约束性,在交易活动中颇为活跃。从2008年至今,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加。2009年世界剑麻出口量13.45万t,2010年14.8万t,2011年达到16万t、出口额为11.2亿美元。预计2013年世界剑麻进出口贸易量将进一步增加。巴西、坦桑尼亚、肯尼亚是主要的剑麻出口国,剑麻出口量一直占世界前3位,其中巴西的剑麻出口量占世界剑麻出口总量的60%。

1.1.4 消费需求

目前全世界每年对剑麻的需求量约为80万t。其中欧盟各国、美国、澳洲等每年用于包装、捆绑及农牧业方面的牧草打包等对剑麻绳纱的需求约30多万t,用于石油钻探、森林伐木运输、冶金等方面年需求量约20多万t,用于剑麻地毯、工艺品、剑麻抛光布、建筑材料等方面每年消耗20多万t,另外还有用剑麻造高级纸张、做复合材料原料等每年也达10多万t,而目前世界剑麻纤维年产量约40万t左右,供需缺口巨大。

1.2 世界剑麻产业发展特点

1.2.1 生产规模保持小幅增长

近10年,受土地资源约束、生产成本增长等因素影响,全球剑麻种植总面积、总产量出现波动,但生产规模总体上保持小幅增长。受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中国剑麻种植面积持续减少。

1.2.2 生产国和贸易国进一步集中

全球剑麻生产、贸易向传统生产国和贸易国集中,进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巴西、坦桑尼亚、肯尼亚等主要生产大国的种植面积保持增长态势,巴西剑麻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22.16万hm2增长到2012年28.37万hm2,增长28.02%,坦桑尼亚从2003年4.60万hm2增长到2012年的5.65万hm2。

1.2.3 重视剑麻纤维的质量

随着剑麻工业化产品用途的多样化,对剑麻纤维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普遍重视剑麻纤维的初加工,用自动化打麻机打麻的比例有较大提高。

1.3 支持政策

各国普遍重视和支持剑麻产业的发展。如坦桑尼亚:坦桑尼亚剑麻管理委员会、坦桑尼亚剑麻协会共同出资支持将分散经营改为集约经营,将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增加工业投资,兴建大型工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自负盈亏等措施,提高了剑麻种植园的积极性。东非通过增加剑麻投资,加强麻田管理, 提高工人工资,使剑麻产量得到迅速提高。肯尼亚通过对外统一销售价格,向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各国派出推销小组等措施,为其本国剑麻产品打通了国际销路。巴西通过增加对剑麻纤维制品工业投资,变纤维出口为制品(主要是绳索和地毯)出口,提高产品价格及价值,同时,通过加大对新产品研发投入,增加产品附加值。

nlc202309020407

2 中国剑麻作物基本情况

2.1 生产情况

2.1.1 种植面积、收获面积

中国剑麻种植主要分布在热带及南亚热带的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4]。福建和云南有零星种植。中国剑麻主栽品种主要是H.11648号。据农业部南亚办统计,2013年中国剑麻种植面积3.16万hm2(见图3),同比减少3.42%。其中广西种植面积2.45万hm2,广东0.038万hm2,海南0.11万hm2,分别占全国总面积的77.39%、18.03%和3.48%。2003~2013年全国剑麻年末总面积变化趋势见图3。

2.1.2 产量、单产、产值

据农业部南亚办统计,2013年,全国剑麻总产量为10.99万t,同比增长4.77%,其中,广西7.06万t、广东3.51万t、海南0.39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的64.24%、31.94%和3.55%。2003~2013年全国剑麻总产量变化趋势见图4。

全国平均单产4 588.65 kg/hm2,同比增长5.25%。全国剑麻总产值为6.11亿元,同比减少9.08%。

2.2 产业经营方式

中国剑麻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承包为主,种植规模相对集中,组织方式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还有部分是个体农户分散种植。但由于各项改革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以往计划经济的传统习惯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主要体现在麻片收购价格未与市场接轨,“公司+基地+农户”的关系未理顺等。

2.3 生产加工

目前,全国拥有各类剑麻加工厂60多家,从业人数约5.2万人,产值约15亿元。研制开发的剑麻产品400余种,主要包括剑麻纤维、剑麻纱条、白棕绳、剑麻地毯、剑麻抛光轮、钢丝绳芯、剑麻墙纸及其他剑麻制品等[5]。近年,除部分剑麻纤维直销外,其他大部分纤维加工成剑麻纱条、白棕绳、剑麻抛光布及剑麻地毯等进行外销。由于品牌信誉好、花色多、质量稳定、销售网络广,中国剑麻产品畅销欧洲、美国、东南亚、中东、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新的剑麻纤维制品的成功开发,剑麻纤维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人们对剑麻产品如剑麻地毯、以麻代棉工业用布、剑麻抛光轮等的使用将日益广泛。特别是随着剑麻与塑料混合制作可降解塑料、汽车工业用复合材料等开发成功,剑麻的总需求量将不断增长。

另外,近年来剑麻麻渣废水的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发展,用于提取剑麻皂素、剑麻果胶、剑麻乱纤维及生产有机肥,可提高麻片价值100元/t以上[6]。目前多家公司从全自动打麻机厂按15~30元/t麻片计价回收麻渣废水,用于提取剑麻皂素和剑麻果胶,按5~10元/t麻片计价回收剑麻乱纤维和用于生产有机肥,除去综合利用工厂的收益,麻片附加价值在50元/t以上。但对于手拉式打麻机分散加工,麻渣废水不集中,难以集中利用,目前剑麻麻渣废水的综合利用基本限于全自动打麻机上。这样计算,全自动打麻机的效益更加明显,并可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2.4 科研水平

中国已经建成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首,广东、广西有关院校和农垦及剑麻企业组成的剑麻科研体系,涉及剑麻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加工和综合利用等领域[7]。2008年初,国家启动了包括麻类作物在内的5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剑麻位列其中,目前设立了岗位专家2个,区域试验站2个。近2年主要科研成果有(1)剑麻新品种选育: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已搜集剑麻种质资源80多份[8],对剑麻斑马纹病抗性进行了研究,选育出最适合与 H.11648 杂交的抗病种质,开展了杂交育种研究,研发出 H.11648 剑麻组培快繁技术。(2)剑麻栽培技术:建立了中国剑麻主产区土壤数据库,提出了麻田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发现剑麻间种柱花草等豆科作物可显著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9],提高土地产出率;开展了剑麻基本全程机械化耕作示范。(3)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形成一套剑麻抗斑马纹病的鉴定技术[10];发现剑麻介壳虫害虫有6种,其中新菠萝灰粉蚧是严重为害剑麻的外来入侵害虫,并与剑麻紫色卷叶病发病有关;提出了剑麻斑马纹病、茎腐病、炭疽病及粉蚧防治技术。(4)剑麻综合利用:研究表明剑麻含有丰富的皂苷,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医药中间体和重要原料;剑麻果胶和蛋白酶可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及纺织等多种行业;剑麻对铅有很强的吸收性,对镉重度污染的土壤也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3 中国2013年剑麻作物市场分析

3.1 全年价格走势

2013年,广西、广东、海南3个剑麻主产区市场价格走势平稳,全年地头平均价约8元/kg,但剑麻纤维特别是优质剑麻纤维供不应求,如广西农垦剑麻集团公司生产的剑麻纤维市场需求强劲,广东顺德的华日剑麻制品出口供不应求等。

3.2 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13年,中国进口西沙尔麻等纺织龙舌兰类纤维及其短纤和废麻3.32万t、进口金额4 047.02万美元,同比增长3.41%和7.86%,其中,从巴西进口1.45万t、从坦桑尼亚进口0.82万t、从肯尼亚进口0.59万t、从马达加斯加进口0.40万t。2013年,中国出口剑麻类纤维及其短纤和废麻147.66 t,出口金额23.16万美元,同比下降19.8%和13.1%,其中,出口利比亚79.8 t,出口伊拉克25 t、出口沙特阿拉伯22.5 t。而中国出口剑麻纤维制品达6 000 t,剑麻地毯近1 000万m2。

4 中国剑麻产业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4.1 发展特点

4.1.1 种植面积出现萎缩,但单产提高

中国剑麻2013年的种植面积3.07万hm2,较“十一五”期末减少了19.80%,但2013年单产达4 488.3 kg/hm2,较2010年提高了36.01%。

nlc202309020407

4.1.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需求量增加

中国的剑麻制品由最初的单一生产纤维、麻绳发展到目前20个系列400多个品种。近年来,中国对剑麻及其纤维制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已成为剑麻纤维的生产和进口大国。

4.1.3 原料生产基地扩展受到种植成本上升和其它经济作物严重影响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加上其它高效短期经济作物的剧烈竞争,目前能够用于剑麻种植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经济效益下降,近年剑麻种植面积出现萎缩趋势,产量增幅受限,其产量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4.2 存在的问题

4.2.1 栽培品种单一,新品种选育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中国主产区剑麻主栽品种仍是H.11648麻,而该品种除表现一定程度的早衰退化外,正面临新一轮剑麻病害的威胁,每年因病害死亡的剑麻面积达数百公顷,损失严重。种植品种的长期单一及其老化退化、抗病高产新品种培育力度不够,严重地阻碍着剑麻生产的发展和剑麻制品的创新。

4.2.3 种植投资期长,缺乏采收机械,生产成本高

剑麻经济收益在定植后3年左右才能体现,一般在植后第6年才达到收支平衡,投资期较长。另外,麻片采收缺乏采收机械(如割麻机械),而目前人工费用又高(2013年人工割麻费涨到90~100元/t),难以请到工人割麻,种植效益较低。

4.2.3 原料不能实现周年供应,影响加工企业生产

由于麻片采收用工费用均高,在价格低的情况下,麻农一般不去采收,对加工企业的原料供给不能保证四季供应,导致加工企业不时出现原料供应脱节。

4.2.4 新产品及其生产工艺的研发力度不足

新产品开发滞后,材料搭配、生产技术(如麻线、麻绳的均匀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4.2.5 缺乏相关产业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一是剑麻种苗培育难度大,种植期长,投入成本高,缺乏相应的种苗国家补贴。二是加工企业贷款困难。因投资回报期长,银行提供贷款积极性不高,导致剑麻制品企业难以通过银行信贷来筹措加工设备更新改造和剑麻收购资金,影响了加工企业的发展。

4.3 制约因素

4.3.1 病虫害

由于中国剑麻当家品种仍以H.11648麻为主,但该品种不抗斑马纹病、茎腐病和紫色卷叶病,防治的难度较大,容易造成大规模病害流行。

4.3.2 不良气候

剑麻虽然耐干旱,但其叶片产量、纤维含量在严重干旱条件下将有所下降,同时作为主产区的广东、海南极易受台风影响,高温高湿环境极易引发剑麻病虫害的大面积流行,此外,近年不时出现的冬季极端低温寒害也极易给剑麻造成严重损失。

4.3.3 土地与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剑麻种植投资期长,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回报率较慢,在当前土地资源与人力资源不足、土地成本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麻农往往选择改种其他回报率快的短期经济作物,从而严重影响了剑麻产业的稳步发展。

5 2014年产业形势分析预测

5.1 剑麻种植面积与2013年持平,产量小幅上涨

预计2014年的剑麻种植面积保持在3.07万hm2左右,而随着单产的提高,产量将小幅上涨到11万t左右。

5.2 剑麻纤维及其制品市场看好,市场价格保持稳定

受2014年全球经济回暖影响,剑麻纤维及其制品市场看好,国内市场综合价格将达8.2元/t左右,同比小幅上涨。

5.3 进出口贸易量、进出口金额将小幅上涨

受需求量增加影响,中国剑麻纤维及其制品进出口贸易量、进出口金额将同比小幅增长[11],分别达7.5万t、9 000万美元以上。

5.4 剑麻产业风险可能增加,产业效益有可能受影响

剑麻产业受土地资源、品种退化和病虫害加剧等影响,产量、品质和效益将受影响。

6 政策建议

6.1 加大对剑麻优良新品种选育及病虫害防治的支持力度

由于技术和资金等原因,中国剑麻栽培品种单一,几十年来一直以H.11648麻为当家品种。目前该品种已出现退化现象,需要加大对剑麻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力度,培育出抗病高产的适于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同时,加强对剑麻斑马纹病、茎腐病、紫色卷叶病、新菠萝粉蚧等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

6.2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工作,放宽对中小剑麻加工企业的贷款融资条件

加强对剑麻龙头企业的种植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和品牌建设的扶持引导工作,实施对中小剑麻加工企业的贷款融资优惠条件,促进中小剑麻加工企业的发展。

6.3 以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为重点,完善产业链条

以开发剑麻皂素、果胶、剑麻钢丝绳芯等市场需求旺盛、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伸并完善剑麻产业链条。

6.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与全球剑麻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与交流,促进中国剑麻科技发展;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缓解剑麻种植地与人力资源紧缺问题。

6.5 加强产业风险监测预警力度,构建现代剑麻市场营销平台

在当前全球气候异常和经济情况不稳的条件下,加强对台风、冬季低温、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力度及对全球剑麻市场走向的监测,开展产业风险分析,构建产销对接的现代剑麻市场营销平台,是促进中国剑麻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09年度麻类产业经济分析报告[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10年度麻类产业经济分析报告[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STAT)统计数据,2003-2012.

[4] 黄 艳. 海南剑麻产业的发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2):88-90.

[5] 程 醉. 精益求精,剑麻纤维如何涅槃重生[J]. 中国纤检,2013(5):32-35.

[6] 张锡辉. 剑麻加工企业与剑麻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探析[J]. 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1):39-40.

[7] 黄 艳. 国内外剑麻产业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4):87-90.

[8] 张世清,郑金龙,易克贤,等. 中国剑麻种质资源的 AFLP 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7.

[9] 黄富宇,张小玲,钟思强,等. 剑麻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J]. 中国热带农业,2013(3):28-35.

[10] 陈河龙,郭朝铭,易克贤,等. 龙舌兰麻种质资源抗斑马纹病鉴定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1,12(4):546-550.

[11] 钟思强,黄树长,黄兑武,等. 我国剑麻纤维及制品产销形势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2(10):218-220.

篇5: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

http://china.toocle.com 2011年06月18日08:25 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生意社06月18日讯

随着节能环保需求的日益增长,LED产业发展前景备受看好,在巨大的潜在利益驱动下,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力图推动本国LED产业的快速成长。我国也不例外。下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及六省市LED产业政策。

一、我国LED产业政策

近几年,我国LED产业一直保持着良好快速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从上游衬底、外延,到中游芯片,再到下游封装、应用产品这一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并在下游集成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珠三角、长三角、海峡两岸和北方地区为主的LED产业集聚地,以上海、深圳等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

产业基地为重要增长极的空间布局。

为推动LED产业快速发展,我国早在“十五”期间就加大了对LED产业的扶持力度,接连出台若干重要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

(一)启动我国“半导体照明工程”,建立国家级产业基地。

2003年3月,我国“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重大项目正式立项,标志着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同年6月,科技部联合信息部等多个部委及北京等11个地方政府成立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小组,并正式启动我国的“半导体照明工程”。2004年,协调领导小组与中国照明电器协会联合主办了“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并先后批准建立了上海、厦门、大连、南昌、深圳、扬州和石家庄7个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加快了我国LED产业的空间集聚,并推动了LED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财政补贴政策,组织开展LED照明示范工程。

2008年,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高效照明产品以供货价格的30%-50%的补贴标准进行间接补贴。同年,科技部“十城万盏”LED路灯示范计划正式实施,以加快LED产品的示范推广。

(三)专门出台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2005年,国家制定了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计划以及2006年的技术发展路线图。2009年,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消费需求及促进节能减排,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会同多部委联合制定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以及技术装备、照明产品及服务体系等三大重点领域,还从统筹规划、重大项目、示范工程、标准体系、鼓励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LED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促进LED产业发展的其他政策。

目前,我国出台了不少有关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有些政策虽未直接针对LED产业发展,但它们的实施也为LED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推广应用及产品出口等方面:在产业发展方面,2007年国家计委、科技部发布的《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中指出,功率型LED是光电器件,是新型电子显示器件,是国家优先支持的重点产业。2009年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明确提出要确保包括半导体照明在内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的稳定增长,提高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初步形成完整配套、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体系。

在推广应用方面,2001年出台的《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和《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规定》,以及2004年的《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促进节约用电工作的意见》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推广高效的照明电器产品和节能控制技术。

在产品出口方面,将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相关产品列入2007年新修订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可享有国家给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优惠政策。

此外,在技术创新、财税优惠、外资利用及人才等方面,我国还出台了一些有利于LED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例如,高新技术企业可申请享受15%的减免税收优惠;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研发的企业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二、主要省市LED产业政策

国内不少省市也纷纷制定了促进本地区LED产业发展的政策,着力抢占LED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大力推动LED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依据我国LED产业的空间布局情况,本文选取上海、福建、江西、台湾、辽宁及广东等产业集聚明显、具有代表性的6个省市进行产业政策分析。

(一)上海市LED产业政策

上海是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之一,目前已构筑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辐射嘉定、松江、杨浦等区域的绿色照明产业群。主要产业政策包括:组建上海LED产业联盟和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上海组建起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随后成立了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单位多达12家,包括3家科研院所、2所大学、7家企业,其中企业遍及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上、中、下游,这表明了上海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的合作由松散型向战略型转变。

成立LED产业专项引导基金和投资基金。2008年,上海政府出资设立上海浦东半导体照明产业专项引导基金,目的是帮助企业缩小与国外产业化技术水平的差距,解决半导体照明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此外,还吸纳民间资本设立上海半导体照明暨光电产业投资基金。

出台上海LED产业基地规划。2006年出台《上海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规划》,全方位部署上海产业基地建设,同时也对LED产业以及相关企业的发展

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编制半导体照明专项指南。2010年出台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光电子与半导体照明专项指南,以加强上海高附加值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品的研发水平。

(二)福建省LED产业政策

福建省LED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是我国四大LED产业集群区域之一,现已拥有较好的技术与产业基础,形成了以厦门为核心,辐射福州、泉州、漳州等地的涵盖整个海峡两岸的大基地格局。主要产业政策包括:出台实施意见及配

套政策,明确产业发展定位。

2007年颁布《福建省促进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LED制备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LED产品层次以中高档为主,LED产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战略定位,以应用促发展,引导、推广LED产品的应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008年,福建还出台了《福建省关于联合开展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实训

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等配套政策。

推进省部联动,加快闽台地区的产业对接。2008年,信息产业部联合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双方提出要共同推动福建省发光二极管、平板显示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海峡西岸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基地的建设。同时,双方还要促进闽台在发光二极管、平板显

示等产业领域的对接。

专门出台LED产业人才政策。2007年,福建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培养我省LED产业急需人才的通知》,为LED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切实保障,并要求“十一五”期间福建高等学校培养LED产业需要的研发型研究生50人、技术型本科毕业生300人、应用型高职高专毕业生3000人。

(三)江西省LED产业政策

经过几年的发展,江西省拥有南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在LED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以南昌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聚明显,拥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主要产业政策包括:实施“十百千亿工程”。2005年江西把LED产业纳入《江西省六大支柱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的“十百千亿工程”中的“千亿产业”之一来培育,相继成立了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和咨询专家小组。

设立光电子产业化专项资金。2004年南昌市出台了《关于扶持光电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光电子产业列入南昌“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重点扶持的产业,并设立光电子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光电子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等。

成立LED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0年1月成立南昌市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

(四)台湾省LED产业政策

我国台湾省是世界LED生产的最重要基地,其产量超过全球LED产量的1/3,目前我国台湾LED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LED市场第二位。主要产业政策包括:将LED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本世纪初,中国台湾地区政府将LED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并给予了必要的辅助,以推动产业内部合作和外部

资源整合,达到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实施“白光LED照明产业发展辅导计划”。台湾“经济部”工业局2007年开始推动为期4年的“白光LED照明产业发展辅导计划”,以发展白光LED组件及照明应用产业为主轴,协助厂商建立研发相关应用的关键性零组件及核心技术,提升LED照明产业的技术自主性及产品竞争力。

发布《照明节能推动方案》。2007年12月,台湾发布了《照明节能推动方案》,旨在通过长期规划以节能效果好的LED灯取代传统照明。

定期举办业界交流会和研讨会。例如,2008年台湾举办了“LED室内照明推动座谈会”与“高功率LED照明技术研讨会”,促进厂商间合作交流,提升产业技术水准,以推动台湾LED产业发展。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由于LED产业是台湾的“新兴战略性工业”,因此LED企业可得到政府的一定税收优惠。例如,企业股东可以获得抵减所得税的优惠,同时以补助研发经费的方式,鼓励企业进行产业技术研发工作。企业具有研发团队,且有研发经验及基本管理能力者,可申请“业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的补助。此外,投资人可以申请政府参与投资,出资额最高可达总资本额的49%.(五)辽宁省LED产业政策

目前,辽宁省拥有大连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以大连为核心的LED产业布局,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LED芯片、封装等领域。主要产业政策包括: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及配套政策,提出要形成LED照明产业体系。2010年2月出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LED照明装备,带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形成LED照明产业体系。而且辽宁近期将出台《新兴产业指导目录》,作为确认新兴产业和企业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

大连出台若干产业配套政策,重点实施“双十双百”工程。作为国家LED照明试点示范城市之一的大连市,于2005年发布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光电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产业招商奖励实施细则》以及《大连市促进光电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三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动LED产业在内的光电子产业发展。2009年,大连市提出要强化产业配套政策,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即应用LED照明灯具10万盏,突破LED核心专利10项;培育LED骨干企业100家,实现新增绿色产值100亿元。

(六)广东省LED产业政策

广东是我国最重要的LED产业基地之一,规模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在响应国家号召、推广LED照明普及应用等工作中,广东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主要产业政策包括:组建广东LED产业联盟,制定路灯地方标准。2008年成立广东LED产业联盟,整合了广东LED产业的各方面资源,积极发挥了产业整体优势。积极发挥产业联盟作用,2009年7月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了《广东省LED路灯地方标准》,对广东乃至在更大地区内解决LED路灯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和现实

意义。

设立绿色能源产业基金,组织示范推广应用工程。2009年底设立了250亿元绿色能源产业基金,以“用户+企业+银行”为金融创新模式,以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城市项目为主,通过联动金融资本加大对城市绿色照明的投入,推动绿色照明产业发展。同年,广东省科技厅以东莞、中山等市为单位,开展“千里十万”大功率LED路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推动LED产业大发展。

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产业技术路线图。2009年9月发布《广东省LED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明确提出广东LED产业的技术升级路线。近期,广东拟出台LED产业的配套政策《关于加快发展LED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LED产业发展规划》,这对引导广东LED市场有序竞争、优化LED产业结构、提升LED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省市联动机制,加强省市LED应用推广的配套政策。省和地方政府联合建立了推动LED照明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了各项举措的执

行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篇6:中国低碳住宅产业体系建设及趋势分析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自2009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接着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后,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发展也是风生水起,国家政策成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无形大手。

2010年9月,宁波市出台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由此,宁波作为第一个在政府层面全面推动下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对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启到了引领及示范带动作用。在宁波的带动下,不少城市提出了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行动方案,甚至有些地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武汉、株洲、佛山等。

2012年12月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2013年8月5日,住建部再度对外公布了2013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包括83个市、区;20个县、镇。因此,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

截止2013年,我国已有四百余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级大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也开始智慧城市建设。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广东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别涉及17个和21个省内城市。

如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推进速度较快的已进入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等。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有的城市可能需要2-3年时间,而有的城市可能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当前,中国正在通过“两化融合”、“五化并举”、“三网融合”等战略部署,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国内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有些城市围绕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而更多的城市则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根据《2013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以下主要城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领跑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无锡、武汉、宁波、南京、佛山、扬州等;

2、追赶者:重庆、无锡、大连、福州、杭州、青岛、昆明、成都、嘉定、莆田、江门、东莞、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东营等;

3、准备者:沈阳、株洲、伊犁、江阳等。图表 智慧城市示意图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分析

一、发展智慧城市成为国家战略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近2-3年来,智慧城市领域的战略性部署陆续出台,从顶层设计、信息基础设施、云平台、城镇化、经济、民生应用、信息安全等领域作出部署,智慧城市建设成为省市一把手们关注、讨论和布置的重要战略任务。这些战略包括:

1、《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八部委2014年发布,是指导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顶层设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新技术新业态、网络安全、组织制度建设等内容。

2、宽带中国战略:2013年,工信部牵头制定,国务院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宽带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3、云计算战略: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提出探索探索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

4、新型城镇化之智慧城市战略: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纳入新规划之中。

5、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6、国家信息惠民工程:2014年,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信息惠民工程,重点解决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突出问题,促进信息消费、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

7、信息消费战略:2013年,工信部牵头制定,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8、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战略: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努力建设网络强国。

二、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逐步成为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

云计算模式以其集约化、虚拟化、服务化等特点,成为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平台,也成为城市大数据汇聚、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涵盖基础设施云、平台云、数据云和应用云的建设。城市的各类数据源,如城市基础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语音数据库等所采集的数据通过城市各类高速宽带网络传输到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通过基础设施云整合计算机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网络资源池,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平台云整合数据库、操作系统等资源,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云实现数据资源统一交换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等,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专题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为大数据资源开放、大数据智慧治理、大数据惠民服务等应用提供数据资源支撑,通过共建的城市大数据应用云,提供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应用,这些服务则是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服务大厅、自助终端和市民卡等渠道,为企业、市民、上下级政府部门等提供服务。

三、大数据成为城市运营与管理的新资源

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数据和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等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并与城市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实现了连接,并建立起政府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实现政府数据开放,进行城市大数据分析,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繁荣大数据交易市场,数据将成为城市的养料和血液,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新资源。这些大数据资源,深化应用到电子政务、健康、党建、城管、信用环保、交通、舆情等领域,将形成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党建、大数据城管、大数据信用、大数据环保、大数据交通以及大数据舆情等新模式和新手段,更好的实现城市的精确化运营、管理与决策。

第3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四、智慧城市应用需求拉动网络基础设施扩容提速

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城市会逐步提升高速宽带城市覆盖率和普及率,一些省市将建设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区域内高速网络访问和统一交换,城市的互联网出口宽带将不断扩容,4G、5G、WiFi城市建设将加快,一些城市启动视频网络和物联网的扩容与整合,更多城市将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加强网络安全认证的网络安全防护,实行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满足电子政务云和大数据建设的通道需求。

五、民生云、互联网经济将改变智慧城市应用结构

在往年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数字城管等建设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应用结构将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民生、经济转型、依法治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将成为应用重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民生应用、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经济应用、简政放权的智慧工商、智慧政府、智慧党建等将成为应用热点。

六、网络信息安全形势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

发展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安全保护,数据隐私的保护等问题都是重大问题,需要加大力度得以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能力也将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发展云计算、万物互联、数据开放与共享等,一方面要保障网络信息安全,这为国产自主可控的技术和产品带来了契机,通过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国际技术标准的积极参与,政府合作运营等方式将大力推进国产化的发展。

七、互联网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现阶段,智慧产业的核心是互联网产业。一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下游将围绕互联网应用进行产品升级和转型,如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二是二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逐步成形,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三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加速形成新型产业业态,如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

八、智慧城市投资建设与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围绕智慧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进行智慧城市顶层涉及和运营,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平台的生态环境,各种增值应用以商业模式实现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这将成为一个阶段主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

九、智慧城市万亿市场竞争呈现平台马太效应

“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还很大。仅政府财政投入的估算,5年全国至少是一个万亿市场的规模,这个万亿市场拉动的是社会资本几倍的投资。从市场竞争来看,平台呈现马太效应,平台大者更大。生态环境上的众多中小企业,万众创新创业,万众APP和端产品依托平台生存。生态环境形成雏形。

第4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顺意通”作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民生项目的领跑者,与中国银联,铁路总公司,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新华网,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已建立了良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民生为切入点,打造顺意通便民微商O2O智能平台,它是“互联网+”创新2.0模式下打造的基于物联网终端的智慧城市一站式自助服务平台。整合媒体广告、便民服务、本地生活、移动互联网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大潮下继PC端、手机端之后所开发出的第三端,平台可购买火车票,飞机票,汽车票,福彩,话费充值,水电煤缴费,交通罚款,高速公路ETC缴费,加油卡充值,酒店预定,信用卡查询,还款,收款,旅游票,助农取,网络购物,团购,优惠打折,家政服务,电子政务,APP线下引流等各类生活服务项目。

上一篇:实习会计工作报告下一篇:合规岗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