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化管理服务

2024-07-03

社区化管理服务(精选8篇)

篇1:社区化管理服务

农机管理服务社区化建设经验作法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确定的今后五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时下,山东省**市改革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1257个村庄规划建设了个

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6月底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市农机部门结合当前基层农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和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推动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社区有了“农机站”

从下半年开始,**市先后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乡镇区划调整和机构改革,乡镇(街道)农机管理站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通过打造“两公里服务圈”,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社区的建设给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市农机局以全市建设农村社区为契机,立足部门职能特点,梳理农机服务项目,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把农机服务进社区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基层农机工作开展的关键环节来抓,把基层农机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农村社区化服务中去。努力做到社区建设在哪里,农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及时解决社区(来源:好范文 http:///)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受到快捷周到的服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代理”,既充实和丰富了农村社区化服务内容,又创新了农机管理服务形式,弥补了乡镇(街道)农机管理职能弱化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和谐,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为农服务“零距离”

**农村社区建设,在医疗卫生、社区环卫、文教体育、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安保卫等方面已具备了较高的服务水准。农机服务作为社区主导服务的延伸,同样改变了农村农机服务的“边缘化”状况,农民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实惠。

为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这一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自去年以来,**市农机部门结合本市实际,在加强调研、搞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在全市208个农村社区中,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机械分布及机械需求状况,选择了42处社区作为农机服务主打服务区,建立了固定的农机服务窗口。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农机法律法规、农机购置补贴及有关农机化政策的宣传和咨询;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挂牌登记、检验的服务预约和有关事项的咨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报名,农机职业技能资格证审核发放;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协调调度;村级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农机大户的发展培育,除在中心社区设立农机综合窗口外,在其它社区设立农机服务流动窗口,由社区人员代办,或乡镇农机站人员下乡轮流驻社的形式,在每个月设有固定的日期或电话预约,专门办理本社区的农机业务。在交通条件便利、农机保有量大、农机作业集中的社区,选择维修质量好、信誉高的农机修配厂点提供农机配件、油料供应,承担农机维修业务,提升农机维修服务水平。国家政策性新技术推广项目,也在社区得到良好的应用,今年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项目,大都是在社区“服务圈”内完成的。

农机管理“上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他们借助农村社区农机服务窗口,以本社区为主要服务区域,以社区农民为主,动员周边村的农机大户和农民以土地、机械、现金等形式入股,成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主要在本社区开展耕地、播种、机械收获、机械灌溉等农田作业服务。并根据农时需要,同时开展好跨区作业服务,提高农机使用率,增加机手收入。另一方面,利用社区信息、技术、物流、人员集中的优势,逐步将组织健全、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向社区转移,更好地整合原有的农机服务资源,提升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全是依托农村社区成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就有14家,占合作社总数的35%。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农村社区服务后,整合了社区内机械、技术和信息资源,更加便捷地组织协调农机户、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耕、种、耙、播、收、浇灌等相关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机难、没活干”的矛盾,提高了农机使用率,增加了机手收入,满足了农民生产之需。

目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家一户的机械作业逐步被“联合体”、代耕代种“订单式”作业所代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资源共享,活化了农机经营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作业效益好、辐射带动广的农机服务组织逐步成长,农机服务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农机服务增收能力显著增强。据统计,**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40个,资产总额2689万元,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合作社社员达到249人,服务农户1387人。,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7.8亿元,农机服务收入已成为**市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农机管理服务进社区不但充实了农机服务内容,促进了社区建设,也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信息渠道,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实现了基层农机工作的良性互动和全面发展。推进了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了全市农机服务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篇2:社区化管理服务

王传雄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就农村服务社区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摸索了一些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要以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为主题,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党建工作要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基础上的新举措。根本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把社区的民生为本、服务为要、成果共享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延伸、拓展、嫁接到农村,努力推进农村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使更多的群体参与改革建设、享受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保障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凝聚社会建设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具体举措。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转变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机遇期已经来临。从农村建设社区化切入,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顺应了服务“三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农村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最佳时期,“三农”工作的发展,使得农村的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在新的基础上,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由传统的领导管理方式向现代化优质服务转变,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新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忠实践行,也是党在农村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农村服务社区化,主要内涵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中核心是服务,关键是管理。关于农村服务社区化的具体目标、职责、机制,根据各地的实践探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服务社区化。就是要保障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农村产权清晰、村级规划科学、村民办事便利、网络广电互通、文体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无忧、医疗站所联网、垃圾处理及时、集市交易方便、服务网点便利、中小超市惠民、公交联通集镇。其他还有道路通户、饮水卫生、路灯亮村等等。实现这些目标,要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把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社区理念,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向各村延伸,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制度,构建社区化的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支部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适度规模经营、弘扬文明新风、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共同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涉农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经济实体、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将救助低保、计生医疗、文体教育、治安环保、便民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延伸和引导到农村社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服务。探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支部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员服务具体化。就是要以农村支部为核心,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网点和民情接待室为载体,以党员为主体,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工程、党员创业基地、党员联户、党员承诺、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来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机制。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要将社区化服务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基础好的起点一定要高,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对于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的中心村,应引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城镇城市化。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或者自然村落,应逐步引进城市社区化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村级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要强化保障,建章立制。要保障农村服务社区化有序推进,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但要注意不能繁琐,要管用、有效、高效,推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成立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监管小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要抓住村委换届选举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政“一肩挑”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村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社区化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开展城市社区、单位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领导和动员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服务和建设;广泛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以专业合作、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让社区化服务在农村发挥作用。

篇3:渔业社区化管理研究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海洋经济时代。在全球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 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海洋发展战略;2013年10月, 习近平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战略构想。根据这一愿景, 我们应该拓展相互投资领域, 开展农林牧渔业深度合作, 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等领域合作;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 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 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可见, 贯彻“生态优先”原则, 在保护环境中高效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渔业社区化管理不仅能弥补政府主导型管理的不足, 而且能够完善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 对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二、渔业社区化管理的生态内涵及主要特点

根据管理主体不同, 渔业管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市场诱导型和社区自律型。具体来看, 渔业的政府主导型管理主要指通过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 (包括立法部门所颁布的法律法规) 对渔业进行管理。这一模式虽然在执行法律法规时能够凸显政府的行政执行力, 但在实施时不能及时反映用户的最新情况, 而且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用户也被排除在管理过程之外, 极易造成管理与实际情况的脱节, 从而导致管理的失败;市场诱导型把市场作为基本主体, 通过发挥其主导作用对渔业进行自发调节。该模式虽然能使用户及时得到相关最新信息, 但一是我国现有市场有待完善;二是市场信息的短期性容易导致被管理者的盲从或武断, 从而对利益相关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由此, 以上两种管理模式的共同之处在于:作为利益相关者的被管理者或用户均未参与管理过程, 而是作为“第三者”被排除在管理过程之外, 其结果必然导致管理的低效甚至失败。

渔业社区化管理是指以渔业社区为管理单元, 以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为依托, 自下而上, 责权明晰的管理模式。在这里, “社区”指的是从事相同渔业, 拥有同一公共渔业资源共同的使用权和养护权的渔民共同体。与以上两种渔业管理模式不同, 这种方法把对同一公共渔业资源享有使用权和养护权的渔民作为管理主体, 实行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 使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根据最新变化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 从而对渔业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渔业社区化管理的生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 (1)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渔业社区化管理模式下, 社区成员既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 而渔业环境及资源保护问题由于与其生计息息相关而变为其自觉参与遵守的活动, 这样整个管理过程就变为社区成员主动承担生态责任, 保护鱼种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 按“生态优先”原则实行生态管理的过程; (2) 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管理方法。管理过程包括以社区成员为主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关于如鱼种分布、海洋环境变化等生态和经济的最新第一手资料, 而且可以培养社区成员一种建立在共同谋划和决策之上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极大地提高渔业管理的成功率。

作为对传统渔业管理困境的突破, 渔业社区化管理根据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资源特点、地理环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同而形式不一。成功的渔业社区化管理的主要特点包括:帮助渔民主动建立与同社区渔业养殖群体之间的合作, 共同与之进行鱼种改善和养护工作;使渔民自愿达成当地鱼种改善和养护的成本分担以及将来的收益分享;渔民自发建立相应机制有效解决争端和争议;渔民作为管理主体增强归属感和组织凝聚力;增强政府与渔民之间的信任度和合作感, 增强执法效果, 做到防止过度捕捞, 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谋求发展, 从而强化政府与渔民之间共同合作的前景, 形成良性循环。换言之, 成功的渔业社区化管理使渔民在共同营造的社区氛围下自愿自发地进行自我管理, 在管理过程中不断获取现有最佳信息并运用之于决策过程, 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渔业社区化管理活动的内容及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渔业社区化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划定社区管理单元; (2) 制定全面科学的渔业管理计划; (3) 收集社区海域渔业捕捞和养殖的精确的第一手资料; (4) 社区成员熟知并执行相关管理细则; (5) 社区成员参与调查与管理过程; (6) 社区规划建设; (7) 社区生态渔业经济构建; (8) 协同并化解冲突; (9) 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10) 管理效果的反馈与决策修订。整个管理过程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现有最佳知识的收集和补充则贯穿始终。渔业社区化管理能有效解决中国当下渔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

(一) 省去管理中间环节, 节约渔业管理成本, 提高整个管理过程的生态化。

政府对渔业实行管理除了政策制定外, 还包括政策的执行、监督、反馈和修改;我国是渔业生产和养殖大国, 海岸线绵长曲折, 各地渔业形态各异, 渔港码头众多, 渔民作业灵活, 区域宽阔, 这容易造成政府投入渔业成本高, 成效低, 难维持;此外, 政府直接面对渔民个体, 缺乏中间组织的沟通, 极易造成政府与渔民之间由于缺乏有效沟通造成的互不信任。例如, 每年的禁渔期, 对捕捞许可证的管理往往耗费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换句话说, 政府“即使有心也无力包管一切”。

社区作为渔业管理单元, 其组织紧密, 运转灵活, 在承担渔业监督管理任务时与渔民易于沟通, 且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此外, 其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不仅省去繁琐的中间环节, 而且管理效率高, 成效明显。

(二)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增加了渔民的使命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提高整个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上已述及, 渔业管理的三种模式的管理客体从来都是人而不是物。政府主导型渔业管理通过制定法规政策, 运用行政力量监督政策实行的模式一方面可能会形成武断的预设;另一方面在执行时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用户群体因无法参与决策过程而缺乏认同感, 进而不愿服从管理, 从而降低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渔业社区化管理的特点是尊重渔民意愿, 实行渔民自治。社区成员因其长期生活在一起, 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底蕴, 在管理过程中相互合作默契;再者, 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修改能使渔民的心声得到及时反映, 渔民感同身受, 把渔业社区作为共同的家园加以维护, 这种归属感和使命感降低了渔民对渔业管理规章制度的抵触性和排斥感, 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 现有最佳信息的及时补充加强了政府与渔民之间的有效沟通, 增强了对环境变化和渔业资源匮乏的应对能力。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信息在从政府到群众的传递过程中易发生失真的情况, 其结果是作为管理客体的群众不能及时了解上级部门下达的法律政策, 而面对突发情况时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应对, 导致管理失效。

作为社区成员的渔民, 能及时获得关于气候环境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并能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管理过程中, 并根据情况及时调节政策措施, 不仅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而且能从渔业经济的大局出发, 按生态系统原理构建生产、消费过程, 在对社区海洋规划的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 在发展渔业经济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和鱼类种群的保护, 共同建设生态、可持续的海洋经济。

四、结论

渔业社区化管理以渔业社区为管理单元, 以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为依托, 使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 根据现有最佳信息对政策进行及时调整, 对渔业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不仅弥补了政府主导型管理的不足, 而且能够完善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 对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此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倡导渔业社区化管理, 不等于说无视政府的管理职能;相反, 政府需要站在更宏观的高度对渔业行使其制度导向职能, 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倡导渔业社区化管理, 也不是否定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相反, 渔业社区化管理必须始终发挥市场的激励机制。

总而言之, 中国渔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激活“潜伏已久”的渔村社会资本, 通过行业协会建设等手段培育新的社会资本, 让缺席已久的渔业社区回归原位, 建构渔业社区化管理为主导, 政府、市场管理为辅助的生态渔业治理新机制。这是一项知易行难的长期任务, 需要也值得为此付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 2015.

[2]赵丽丽.中国基于社区的渔业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篇4:社区化管理服务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社区化服务;探讨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形式,具有很多的优势,如:有专门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等。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完善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对体育场馆进行有偿性对外开放,不但可以解决教职工的福利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体育场馆自身的维护费用。当今,国家把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和设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使学校的体育场馆条件不断改善,如果这些规范的场馆、良好的设备仅仅用于体育教学,那么它们的利用率就太低,是对资源的浪费,优良的体育设施应服务于全体民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一)国外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日本三好乔教授编著的《现代社区体育论》一书对社区体育的定义、构成要素等进行了研究,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居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作用,产生和巩固社区感情而利用那里的生活环境和设施进行的体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总称。为了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使用率,为市民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便利条件,日本政府要求,公立学校的体育设施在晚上和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美国的家长普遍关心体育,每到节假日经常自愿到体育中心当义务工。日本在1976年颁布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法令,现有97.7%的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很好地解决了社会体育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法国在《体育法》中明文规定“所有学校体育设施,应充分利用,向各类使用者开放。”在英国,1973年兴建的巴克州美地安娜中学不仅将餐厅、运动场向大众开放,甚至将大量教室开放,形成数理、科学、戏剧、语言等若干中心,方便附近居民学习。英国政府1982年制定的“社区使用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开放教育机构的体育设施,要求在学生放假或放学回家后,必须向社区开放,最大限度地使用体育设施。美国1927年就有32个州通过法律规定“社区可使用学校的建筑作为社区中心”。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校方联合制定了计划,使学校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

(二)国内社区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研究

1国内社区体育的发展及研究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管理和发展性研究三个阶段。第一,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阶段(1990—1995)。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为代表的学术团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中科院的社会学研究所为首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社区体育作为城市文化与战略措施成为研究对象,从而揭开了社会体育研究的序幕,但真正独立地对社区体育开展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0年我国学者编著的第一本《体育社会学》专著问世。1991年国家体委在天津召开了“全国部分社区体育工作研讨会”其主要内容是对社区体育概念做讨论。1993年11月举办首届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征集了7篇有关社区体育方面的论文,此后社区体育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4年6月中国社会学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福州正式成立。1995年《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对社区体育性质、功能的研究有所加强。1996年底的首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将社区体育作为发展和体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动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展。1997年体育社会学开始纳入国家社科专项研究,是体育界众多学术组织中的第1个。1998年,卢元镇的《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吕树庭等人的《体育社会测量方法》出版。2000年12月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上群众体育专题报告会上,有关社区体育的论文占50%,从而形成社区体育的研究热潮。第二,应用性研究阶段。主要包括社区体育管理,居民需求研究等。此外,研究多结合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为社区体育政策提供了大量参考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与体育管理学、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等学科的交叉更是十分频繁,尤其与体育经济学相结合来讨论中国体育社会现象更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另外一些原来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学者转而研究体育社会学,还常常带有原来学科的痕迹,跨学科研究的现象也十分突出。第三,管理和发展性研究阶段。随着我国社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成熟及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社区体育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不断增长促进了社区的管理问题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的制约,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与人民日益高涨的健身热情的矛盾,使我们不得不寻找解决社区体育设施的最佳的发展方向。

2国内学校体育场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体育场馆设施分布情况如下;体育系统的场地占有量仅为全部场地的2.34%,而学校系统的占有量为67.17%,工矿、铁路、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占有量为16.5%,而中国有70.76%的城乡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迫切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果能合理地开发学校资源,特别是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对社会开放,将会有利缓解这一供需矛盾,更加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校的这些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即使是平时上课期间,有些学校的场地设施也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白耀东在《体育预测学》中指出,我国未来体育将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相互交融互为依存。当终身体育成为现实时,学校、家庭、社会,体育融为一体互为开放,为人们创造更为有利的体育条件,社会体育将依靠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来发展,学校体育设施全天向人们开放,形成与社会体育设施共有、共用、相互开放,相百补充的局面。

二、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一)社区体育的现实状况

尽管我国基层社区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管理系统尚未形成一个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协调有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运行机制。随着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发展,标志着社区体育管理自主化程度的提高和组织基础的初步形成。虽然旧的“单位制”基层社区体育管理模式已打破,而新型的体制尚未得以确立,

使得各类基层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权限不甚明确,管理职能难以协调,管理手段不甚合理,特别是缺乏横向联系与合作,尚不具备独立运作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的无序性。致使其在场地、经费、管理人员、指导者和较大规模活动的组织上,不得不依赖于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在调查中发现社区的管理者基本就没有和学校领导者进行过接触,缺乏沟通联系,导致彼此之间的独立发展。

(二)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拥有体育馆的数量比例很少,拥有的场馆设施的数量比较多。特别是在调查中发现每个学校都有田径场和篮球场,而且大多数的学校的田径场地又多是塑胶为主。而位居城市居民体育活动之首的是散步、跑步,这为学校场地的开放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基础资源,是社区体育开展活动、培训、辅导最为理想的依托。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养护资金的来源,大多数都是国家拨款而且数量有限,根本不足以维持设施养护的最低支出。有些场馆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功能已基本丧失,国有资产被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又必须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道路。合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对社会有偿开放,并把收入款项再投入体育场馆设施养护中,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也会有效缓解资金来源困难的局面。

三、结语

(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具备补充周边社区体育的有利条件

(1)不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学校具有非常优越的体育场馆设施资源,其场馆设施可以满足学校的平时正常教学秩序,平常晚上放学后和节假日时间学校场地处于闲置状态。(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重視日常的体育锻炼,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与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锻炼热情,社区体育需要学校体育场馆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充。

(二)制约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补充社区体育的主要因素

篇5:社区化管理服务

“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和拓展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形成凝聚基层社会的新机制,全面推进街道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现根据县委组织部的试点要求,结合街道实际,就开展“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为目的,以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和党员为主体,以属地化、社会化、信息化为前提,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精细、信息共享、渠道畅通、服务有效的社区管理服务机制,真正实现党组织核心作用更加突出、行政管理更加有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党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更加和谐的工作目标,为全面推进柯岩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工作重点

“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将区域化党建新格局与城乡新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探索形成社区化网格管理格局。通过搭建街道、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社区化运作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组团式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一)实行组织联建,探索社区化网格管理的新格局

通过整合村(居)、划分网格这一基本环节,形成统分结合、纵横分布的组织管理网,实现资源整合,服务提升,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延伸到网格。

1、建立社区大网格。将37个村(居)划为10个城乡新社区大网格。根据网格内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特点和需求,选择性、针对性地配备力量。每一大网格(10个城乡新社区)在现有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充实管理和服务人员组成服务团队。每一团队由1名街道领导班子人员、1名机关中层干部、2-6名驻村(居)指导员、1名专职调解员、1名民警、1名教师和1名医务人员等组成。社区大网格服务团队成员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走访,研究和处理社区内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共向性意见建议。

2、建立单元小网格。将全街道20891户、54124名村(居)民,以各村(居)民代表小组为单位,划分为295个网格单元。每一网格单元的范围大小,不搞一刀切,总的原则以不打破现有村(居)代表小组为前提。每一小网格也配备相应的服务小分队,服务小分队由1名村(居)干部、1名村(居)代表小组组长、2-3名党员组成。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可吸收社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土人才、创业创新带头人、群众文艺骨干、志愿者等社区成员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到网格化服务团队中来。单元小网格服务小队成员负责联系责任区块内的群众,做好宣传、调查、收集信息、初步调解和应急管理服务等基础性工作。

(二)实行服务联搞,探索组团式服务群众的新机制

“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核心是优化服务、群众得益。通过“社区统筹、单元联动”,开展组团式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联互管、关爱帮扶”的目标。

1、拓展服务内容。对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各项工作提供全方位、便捷化服务。一是教育联合搞,由各服务小分队收集、了解责任区内群众、党员需求,由社区统一组织专业的师资力量,举行组团式党员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和失土农民就业培训、春泥计划等,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二是医疗送健康,成立社区医疗站,设专业医务人员联系单元网格,对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实施送医、送体检上门,对农民的健康体检实行社区内普查,并记录备案;三是计生连成片,由片区计生联系员联系单元育龄妇女,做好优生优育宣传和平时的随访记录,由计生专干掌握社区计生动态,及时组织出生缺陷干预培训、环孕检等,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好计划生育知情选择和优质服务;四是保障同步调,以户为单位搞好社区内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保障工作,对特殊群体由社区出面抓好帮扶与救助;五是纠纷大调解,设立社区调解室,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防线作用。

2、提升服务质量。对社区化服务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专业特长、年龄结构等因素,进行科学配置、优化组合,使每个网格的服务团队具备较全面的管理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通过机关干部、医生、教师、民警等团队人员的多元化来应对群众需求的多样化,提供点对点、面对面的网格内群众服务。驻村(居)指导员开展经常性的群众走访,收集和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快速处置问题的服务机制。对团队成员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区域性问题等,形成服务团队成员的碰头会制度,经社区管理服务团队集体研究后,集中处理解决。建立健全管理服务网格之间、服务团队之间的互动机制,做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困难互帮,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

(三)实行管理联抓,探索村(居)信息化管理的新途径

通过建成综合性、集成式、互动式的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努力实现社区化管理信息共享、管理高效、服务有序、覆盖全面的目标。

1、建立一户一档管理制度。为拓宽城乡档案服务领域,健全基层档案管理机制,建立便于管理的“一户一档”档案长效管理体系。将各户户口簿、身份证、土地使用权证、土地承包权证、入学入伍的相关证明、职称证书等一系列基本情况整理归档,以完整记录城乡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有效提供基层决策和管理档案、群众民生和权益档案、村庄规划和建设档案,实现新社区建设档案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2、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时代先锋·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起集各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状况、住房、就业、计生、优抚、救助、医疗、教育、保障、个人爱好等信息资料于一体的数据库。由各村(居)大学生村官担任单元网格信息采集员,服务团队中的机关中层干部担任社区大网格信息采集员,动态收集并录入网格内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开展数字化管理,实现社区管理的科学性、细致性、长效化。

(四)实行建设联动,探索一体化公共设施共享的新举措

坚持土地集约利用,坚持以民为主、服务于民,突出实用性,深化面上“街道统筹、社区联动”,大网格内“社区统筹、村居联动”的建设机制,扎实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1、着眼产业集聚发展、居民增收,推进联村异地集中建物业(工业集聚点),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居民增收。

2、着眼居民集中居住、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城中村拆迁改造,探索集中建外来人口公寓。

3、着眼完善服务功能、城乡一体,加快路、电、水等社区基础设施配套,高水准地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便民超市和教育、金融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覆盖社区各网格单元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

4、着眼繁荣社区文化、提升素质,加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种文化‟三百工程”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5、着眼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建立集宣传、教育、化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室、社区联合调解室,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五)实行实绩联考,探索区域化党建工作考核的新方法

以10个城乡新社区大网格为单位,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实施社区大网格内各项工作的联合考核。

1、一月一提示。每月月初对当月社区党建工作、经济发展、土地流转、拆迁拆违、惠民工程和社会稳定等六项重点工作进行提示。将街道每月安排的重点工作以书面形式印发到每一个社区,由各社区服务团队分解落实任务,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2、一月一例会。各社区大网格服务团队每月月中召开工作例会,开展工作交流,汇总网格内的社情民意,分析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明确服务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切实提高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一月一通报。街道在每月月底,对各社区实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信访治安工作情况、违法违章建筑整治情况、环境卫生现状等四块内容进行通报,抓实绩效考核。各社区根据街道通报情况,及时督查落实,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反馈。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立“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负责对总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社区要根据实际,排出一个组团式服务的分组名单,并结合党员联系户活动,开展党员服务工作,达到统分结合、纵横贯通、全面覆盖的效果。各信息管理采集员要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运行与维护,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授权专人、明确专机进行日常的管理、维护和更新,加强安全保密措施,确保重要基础信息的绝对安全。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各社区要明确各服务团队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全天候联系服务制度。要将联系卡分发给群众,告知联系方式和服务内容,全面了解责任区情况。要把惠及城乡居民的各事项落实到所联系的群众,把开发建设的举措和相关政策及时告知所联系的群众,争取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并及时消除工作中的障碍,准确掌握群众诉求。各服务团队要全面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这项工作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一个综合服务体系,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各社区要将工作重心下移,及早谋划、主动对接,认真组织宣传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深入推进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举措,激发全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来。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和报道在“社区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的特色做法和成效,尤其要注重挖掘各党组织和服务团队中的先进人物和生动事例,以进一步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中共柯岩街道工作委员会

柯岩街道办事处

篇6: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

20**年,上海市烟草专卖局突破传统、创新发展,建立了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新模式。

几年来,上海市烟草专卖局黄浦分局在推进专卖社区化管理的进程中,宏观把握、精细管理、开拓创新、探索前行,走出了一条有效监管市场的新途径,形成了烟草专卖宣传深入人心、卷烟销售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净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篇7: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

黄浦烟草的实践证明,推行专卖社区化管理,就在专卖、社区、客户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密切了行业与地方、专卖与社区的联系。

推动诚信市场建设。

通过对入网客户经营行为的考核、评价,为经营规范、环境良好、诚信指数高的门店发放“诚信经营户”铜牌,有力增强了客户守法经营、文明经营和诚信经营的意识,提高了客户遵守经营规则的自觉性。

提高市场监管效率。

篇8: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创新模式

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基本含义

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基本含义是,把专卖管理纳入社区管理的范畴,按照社区工作的目标和要求,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来调整烟草专卖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卷烟市场处于良性有序、和谐发展的状态,以实现专卖管理任务的工作方式。它具有把专卖管理纳入社区管理范畴,借助相应手段与方法和完成专卖管理任务等特征,其主要由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机制三部分所组成。在管理主体中,除包括管理人员、管理机构外,还应当包括管理职责与管理制度。管理客体中包括了从业人员,也含括着管理时空。时,反映着管理速度和效率;空,体现了管理范围与区域。而管理机制,也就是通常所讲的主客体“结合方式”,它是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与方法实现管理目标的运作形式。

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主要抓手

抓手之一---加强宣传。加强专卖宣传、积极疏导教育,是实施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场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非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群众知晓了专卖法规,客户掌握了从业规则,构建和谐烟草的宏大任务才能顺利进行。要让经营者们知法守法、知道在卷烟市场建设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应当怎幺做,也要让消费群众掌握法律武器,学会运用专卖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都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途径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实践中我们在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原则基础上,采用“适销对路”的方式,“因人而异”的疏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专卖的主导作用,社区的主体力量,是做好专卖宣传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抓手之二---卷烟零售客户。抓手虽然林林总总,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卷烟市场主体零售客户的活动直接反映着卷烟市场的秩序状况,是专卖管理的工作重点与服务对象。我们强调市场监管,也强调公平服务。一方面继续加大打私打假的力度,高压态势不减,使存有不法念想的业户畏惧受罚而不敢违法。另一方面继续做好法规政策宣传和正面教育疏导,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把握他们的思想脉博,及时打消其违规念头,让这些客户从畏惧受罚的不敢违规转向内心自觉的不愿违规。同时,本着“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并重”的原则,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法治理念、提升示范功能,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抓手之三----管理机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有其独有的监管特色。这种特色在于它顺应了城市社区的建设需要,体现了广泛的群众性。近期我们在试验区以网格化监管为突破,初步实现了专卖社区化管理模式的“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网格化。通过调整和充实信息员队伍,编织了一张疏而不漏的信息网络,基本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公安网、城管网、社区宣传网的网网相通,片片相连的局面。二是预警网格化。通过设计《卷烟市场预警机制》,制作《卷烟市场预警通知书》,利用社区信息的网网相通、快速传递,及时启动预警系统,及时提醒并通知卷烟零售户纠正情节显着轻微而又没有立案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增强了专卖法律法规的教育功能和指引作用,大大加快了对违规经营人员“心理修复”的速度,促进了市场净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三是联动网格化。通过设计并出台《社区烟草专卖市场网格化监管协作机制》,进行资源整合、信息连锁、“网域”联动,形成了监管合力,为规范持证户,取缔无证户、实现“三无区”(无假冒烟、无走私烟、无无证户)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实践看,构建和谐的卷烟市场需要从人际关系、卷烟配置、市场结构,即个人、群体、市场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比如,要形成和谐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这除了要求专卖人员依法执法、严格执法外,还要求他们在法律框架内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利,通过“以理服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以法律人”等方式,帮助违规人员增强法律意识,纠正违法行为,接受法规约束,清除社会危害性,使其不仅“外在行为”符合法律要求,而且“内心深处”服从法律规范,自觉遵守公序良俗,变“他律”为“自律”。当然,调整执法方式绝不意味着无原则地迁就、放任,或把违规者看成是与执法者相对立的一面、不重视违规者心理的修复,而是要求公正执法、正确执法。适当执法,更好地为社会利益和公共道德服务。有些违规客户认为,只要“自食其力”就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经营,其结果必然是只顾个人利益,而忽略社会利益和公共道德,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抓手之四----典型示范。在深化专卖社区化管理的进程中,我们坚持了“典型引路”的工作方针,选择了示范区,建立了试验点,并积累经验,引领和推动了全区专卖市场管理的深入开展。然而,如果一个社区的烟草市场混乱,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市场的有序与发展。因此,我们又提出了“均衡发展”的要求。在示范区内我们有推进管理的进程表,也设计了评价社区的指标图,适时组织验收,形成评估报告,以强化典型社区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

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主要功能

促进管理资源整合。推行专卖社区化管理.在专卖、社区、业户之间便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密切了行业与地方、专卖与社区的的联系。尤其在实施专卖市场监管中形成的信息网格化,预警网格化和联动网格化,真正形成了“齐抓共建、互动共赢”的专卖社区化管理良好格局。

推动诚信市场建设。通过对网络户经营行为的考核、评价、为经营规范、环境良好、诚信指数优良的门店发放“诚信经营户”铜牌、有效增强了网络户们守法经营、文明经营和诚信经营的意识,提高了他们遵守经营规则的自觉性。

提供有效激励依据。通过对专卖社区化管理各环节要素的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的检查、衡量和评价.特别是我区推行网格化监管后对各零售客户经营信息的采集与反馈,为形成“公平的竞争、适度的激励和有效的约束”的卷烟市场环境氛围,提供了决策依据。

提高市场监管效率。这主要表现为社区资源得到整合、监管合力有效发挥,尤其市场信息的及时捕捉与传递,形成了动态管理,修正了工作偏差,提高了监管效率。

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内涵要求

深化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内涵是建设和谐烟草市场的必然要求,把握这些内涵要求已成为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要件之一。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传承创新、科学管理”与“保护约束,监管服务”的方针要求。我们始终认为推进专卖社区化管理,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推进和深化管理中两个重要的轮子。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也就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管理讲科学,我们始终倡导实干,敢为人先、永不懈怠的做好工作。但真正的实干就是学好理论、把握规律、科学管理,在纷繁的卷烟市场监管中依法履职、全面履职和正确履职,到位不越位、在位不错位。只有宏观分析把握好了,微观决策才会减少失误。只有思路理清了,在通往深化的道路上才会少一些曲折,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用好社区化管理这一平台,持续优化我区的卷烟市场环境,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运行质量,就必须变“粗放”为“集约”,变传统的“重约束轻保护”为现代的“保护与约束并重”,创新方式、“集群发展”。因为“约束”是必须履行的职责,“保护”同样是应尽的义务。要学会捕捉机遇、善抓机遇、运用机遇,提高驾驭卷烟市场的能力,把消费者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经营户的要求作为工作需要,从消费者不满意的地方抓起,从经营户不满意的事做起,从服务中做好监管,在监管中体现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卷烟市场的监管质量,加快构建和谐烟草的步伐。

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的成功做法

1、不断提高专卖法规的“知晓率”。这是涉及专卖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问题,也是发挥社区功能的重要体现。我们认为,专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依然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但具体安排要讲科学、要把握规律,要彰显特色。比如,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层位,我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编写印制了《致全区持证经营户的一封公开信》发放给辖区内的持证经营户,撰写印制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卷烟市场秩序的通告》发放给无证经营户,近期又编写并向全区市民发布了《九条烟草专卖提示语》,并制作成宣传展板和《烟草专卖提示语》宣传页,张贴在社区里委的宣传橱窗中,旨在让全体市民了解专卖法规,知晓市场规则,营造出良好的诚信经营舆论氛围。

2、着力培养诚信经营的“领头羊”。当前专卖社区化管理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卷烟诚信市场”,专卖社区化管理的过程目标之一是“发展诚信经营的持证户”。这“两个发展”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加以积极落实的。要善于发现示范户、着力彰显”诚信力”,通过多种途径传递诚信理念,强化示范功能,逐步营造出良好的烟草市场诚信经营文化。当然,这里不仅有一个工作理念的建立问题,也存在着工作作风转变的问题。近期,我们就如何强化诚信品牌维护、提高诚信管理水平等课题进行了思考。对诚信示范经营户的“事后管理”进行了程序设计,回访了部分诚信示范户,了解了示范门店的员工对诚信经营的认识,接受铜牌后的体会、诚信经营的作法、卷烟市场的现行“诚信度”以及对进一步加强诚信等级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等,并配套设计了《诚信经营示范户回访单》,设立了被回访人签名的栏目。在与销售人员的直接交谈的基础上,拟定了《关于加强对我区卷烟持证经营示范户诚信品牌维护的若干规定》,对示范户的经营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开其向社会承诺的主要内容等,以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具有本店特色的诚信品牌文化,不断提升卷烟市场的“诚信度”。

3、着重转化卷烟市场的“失信户”。虽然不少管理部门都承担着市场监管的任务,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烟草专卖社区化管理”模式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管理模式植根于社区街道,专卖信息来源于烟草市场,社区管理主体直接进入、消费群众广泛参与,这些都为失信户实施“心理修复”、做好其行为转化等提供了良好基础要件。但关健是起主导地位的专卖人员能否用好、怎样用好这一社区管理资源。因此消灭失信行为,弘扬诚信道义也就成了深化专卖社区化管理的另一工作重点。近期,为增强专卖法律法规的“教育功能与指引作用”,及时提醒并通知卷烟零售经营户纠正其存在着的情节轻微没有立案的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又设计了《卷烟市场预警机制》,制作了《卷烟市场预警通知书》,以此加快对失信户失信行为的修正,促进卷烟市场净化率的不断提高。

4、继续强化专卖管理的“执行力”。要切实形成“专卖为主导、社区为主体,客户为重点”的社区化管理大格局,专卖管理的“执行力”就必须加强。而提高“执行力”,人的因素第一,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鉴于专卖社区化管理的群众性,那幺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就成为一条通往提高专卖管理“执行力”的必由之路,也成为我们取得客户支持、赢得百姓信赖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呢,简言之,首先要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是认真解决市场监管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损害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扰乱专卖秩序的行为,要坚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及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在法律的框架内及时合理解决消费者所反映的问题,妥善化解消费者与经营户的利益冲突。当然也要依法保护卷烟持证经营户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到诚信卷烟市场的建设中来,拓宽信息渠道,用好管理资源,疏堵并举,综合联动,夯实社区化管理的群众基础,实现“两个维护”。

上一篇:话务员工作计划下一篇:驻外办事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