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

2024-06-07

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共8篇)

篇1: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

课 程项

目 学 生学 生班 授 课系 学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论文报告

名 称 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 名

称: 精益六西格玛 姓 名: 金文波 学 号: 0904033210 级: 数控092 教 师: 时经理 别: 机 电 工 程 学 院 期: 2011-2012 第一学期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精益六西格玛论文报告

数控092 金文波

摘 要

精益6西格玛是精益生产与6西格玛管理的结合,其本质是消除浪费。精益6西格玛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6西格玛管理,吸收两种生产模式的优点,弥补单个生产模式的不足,达到更佳的管理效果。精益6西格玛不是精益生产和6西格玛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互相补充、。

按照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精益6西格玛包括了精益生产和6西格玛管理。根据精益6西格玛解决具体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所用工具,我们把精益6西格玛活动分为精益改善活动和精益6西格玛项目活动,其中精益改善活动全部采用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它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简单的问题。精益6西格玛项目活动主要针对复杂问题,需要把精益生产和6西格玛的哲理、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所以现代企业广泛采用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精益生产 六西格玛管理

Lean six sigma papers report

NC 092 JinWenBo

Abstract Lean six sigma is lean production and the six sigma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its essence is to eliminate waste.Lean six sigma management purpose i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lean production and the six sigma management, absorb two production mode of advantage,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the single mode of production, achieve better management effect.Lean six sigma is not lean production and simple addition of six sigma, but their mutual complement, organic union.According to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scope, lean six sigma includes lean production and six sigma management.According to lean six sigma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tools, and we put the lean six sigma activity into lean lean six sigma improvement activities and project activities, including lean improvement activities all adopt the lean producti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is largely it simple questions.Lean six sigma project activities mainly for complex problem, need to lean production and six sigma philosophy, methods and tools together。So the modern enterprise widely adopted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mode.Key words: lean production six sigma management

精益六西格玛

数控092 金文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1、概述

精益六西格玛需要处理整个系统的问题,同时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也更复杂,需要与不同的部门进行沟通,需要得到更多资源的支持,所以没有领导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领导的支持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不是仅仅有口头上的承诺,所以这就要求领导也要参与到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变革中去,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发现问题,有力地推动精益六西格玛。

在利用精益六西个玛方法对系统分析之后,针对具体某一点的问题,可能仅仅用到的精益生产或者六西格玛的方法或工具,也可能需要把两个管理模式中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对于简单问题,就应该用Kaizen的策略,用精益生产的方法和工具直接解决,如果还用六西格玛的方法和工具,必然降低过程的速度;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如果不用六西格玛的方法和工具,就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不能有效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复杂问题需要同时利用精益的和六西格玛的方法和工具来解决,才能达到其目的。因此,精益六西格玛管理要实现精益生产速度和六西格玛的过程稳健性,必须确定问题的种类,针对具体问题选用恰当的处理方法和工具。

2、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把精益六西格玛活动可以分为精益改善活动和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活动。精益改善活动主要是针对简单问题,这类问题可以直接用精益的方法和工具解决。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主要是针对于复杂问题,它把精益生产的方法和工具与六西格玛的方法和工具结合起来,实施流程采用新的“定义——测量——分析—— 改进——控制”流程,称为DMAIC II,它与传统的DMAIC过程的区别是它在实施中加入了精益的哲理、方法和工具。

DMAIC II各阶段内容为:定义阶段利用精益思想定义价值、提出流程框架,在此框架下,结合六西格玛工具,定义改进项目;测量阶段把精益生产时间分析技术与六西格玛管理工具结合测量过程管理现状;分析阶段运用六西格玛技术与精益流动原则结合,分析变异和浪费;改进阶段以流动和拉动为原则,运用两种模式中的所有可以利用的工具对流程增加、重排、删除、简化、合并,同时对具体流程稳健性和过程能力改进;最后是控制阶段,除了完成六西格玛管理控制内容外,还要对实施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总结,以便下一个循环对系统进行进一步完善。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实施步骤为:

定义阶段:

1.定义顾客需求,分析系统,寻找浪费或变异,确定改进机会; 2.分析组织战略和组织的资源

3.确定项目:包括项目的关键输出、所用资源、项目范围。测量阶段:

4.定义流程特性

5.测量流程现状(包括各流程或动作需要的时间);

精益六西格玛

数控092 金文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6.对测量系统分析: 7.评价过程能力。分析阶段:

8.分析流程,查找浪费根源或变异源; 9.确定流程及关键输入因素。改进阶段:

10.确定输入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优化方案; 11.定改进计划。控制阶段:

12.建立运作规范、实施流程控制:

13.验证测量系统,验证过程及其能力;

14.对实施结果进行总结,规范成功经验,提出新问题。

3、精益六西格玛项目实施中工具的选择

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项目时应该合理选择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的工具,选择工具的原则是:结合组织的资源选择最佳的工具,简单的问题要用简单的工具,否则,浪费资源。

GE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的启示

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思想是当今公认的先进管理方法,关键在于接受了这种管理思想后,如何实施和推行。实施和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照抄照搬,更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幻想。

1.高层认可是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变革,它涉及到企业运作流程的整合和优化,涉及到企业内部部门利益的再分配,涉及到员工行为思想的变革,这一切都需要企业最高层的有力推动。可以说,企业最高管理者就是实施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明星,没有明星的决心,没有倡导者调动足够资源的支持,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变革只能是海市蜃楼。

当然,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实施六西格玛的支持还应该建立在对六西格玛管理原理、思想有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要认识到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取得成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充满着艰辛和挫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2.实施六西格玛项目是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关键环节 根据GE等公司的经验,企业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实施六西格玛项目。通过实施六西格玛项目培训大批的明星、黑带、绿带,宣传六西格玛管理的理念,从而逐渐形成企业的共同语言——六西格玛文化。

3.在实践中发展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坚持与时俱进是世界上先进理论必须具有的品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也会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本身没有独有的东西,它是把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鞍钢如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与原有的管理方法进行结合,并在实践中有所创新。

精益六西格玛

数控092 金文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4.配套政策支持 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GE的成功经验是将它作为公司三大发展战略之首考虑的。所以要推行精益六西格玛管理就必须把它提升到公司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为有力地推行这个战略,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支持.4、5S现场管理

5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而简称5S管理。5S活动起源于日本,并在日该企业中广泛推行,它相当于中国企业开展的文明生产活动。“5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5S”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修身,如果没有职工队伍修身的相应提高,“5S”活动就难以开展和坚持下去.(1)5S的应用范围

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等改善现场环境的质量和员工的思维方法,使企业能有效地迈向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在生产现场,对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开展相应活动。

5S对于塑造企业的形象、降低成本、准时交货、安全生产、高度的标准化、创造令人心旷神怡的工作场所、现场改善等方面发挥了巨 大作用,是日本产品品质得以迅猛提高行销全球的成功之处。(2)5S的作用

1.提高企业形象

2.提高生产效率

3.提高库存周转率

4.减少故障,保障品质

5.加强安全,减少安全隐患

6.养成节约的习惯,降低生产成本

7.缩短作业周期,保证交期

8.改善企业精神面貌,形成良好企业文化(3)5S管理的效用

5S管理的五大效用可归纳为:

5个S.即:Sales、saving、safety、standardization、satisfaction

1.5S管理是最佳推销员(Sales)----被顾客称赞为干净整洁的工厂使客户有信心,乐于下订单;会有很多人来厂参观学习;会使大家希望到这样的工厂工作.2.5S管理是节约家(Saving)----降低不必要的材料、工具的浪费;减少寻找工具、材料等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3.5S管理对安全有保障(Safety)----宽广明亮、视野开阔的职场,遵守堆积限制,危险处一目了然;走道明确,不会造成杂乱情形而影响工作的顺畅。

精益六西格玛

数控092 金文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4.5S管理形成令人满意的职场(Satisfaction)----创造明亮、清洁的工作场所,使员工有成就感,能造就现场全体人员进行改善的气氛。

(4)5S管理检查要点

1.有没有用途不明之物

2.有没有内容不明之物

3.有没有闲置的容器、纸箱 4.有没有不要之物

5.输送带之下,物料架之下有否置放物品 6.有没有乱放个人的东西 7.有没有把东西放在通路上

8.物品有没有和通路平行或成直角地放 9.是否有变型的包装箱等捆包材料 10.包装箱等有否破损(容器破损)

11.工夹具、计测器等是否放在所定位置上 12.移动是否容易

13.架子的后面或上面是否置放东西

14.架子及保管箱内之物,是否有按照所标示物品置放 15.危险品有否明确标示,灭火器是否有定期点检 16.作业员的脚边是否有零乱的零件

17.相同零件是否散置在几个不同的地方

18.作业员的周围是否放有必要之物(工具、零件等)19.工场是否到处保管着零件

5、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报告使我接收到了新的思想和知识,让我知道了很多先进企业的生产模式。如lean &six sigma 5S现场管理 JIT及时生产。我觉得日本的企业管理模式的确值得去学习,以后自己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作为一个企业管理阶层,必须得接受并融会贯通这些思想,当然也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创新。

精益六西格玛

数控092 金文波

篇2: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

在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系统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系统误差是由于检验过程中某些确定的、经常性的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重复检验过程中可以重复地表现出来,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主要包括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测定方法误差、分析人员个人误差等。随机误差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外部因素所引起的,产生随机误差的因素不定。

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饲料分析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原料的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出厂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关键环节,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系统介绍饲料分析检验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QA)和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措施,供饲料企业实验室参考。检验化验人员要求

饲料分析检验是一项重复、枯燥但又需要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因此分析人员必须应有高度的责任心、不断进取的精神和过硬的技术。

在分析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由于粗心导致某些操作错误,如试剂溅出或滴出,试剂或溶液加错,看错砝码、读错刻度,记录及结果计算错误等,如果已经出现错误,应立即终止实验或剔除结果,不得用于参加最终结果计算,也不得对数据结果进行主观修正。检测人员要对所获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核对人员对检测人员数据结果计算过程准确性进行监督。

为了确保检、化验结果的质量,从事饲料分析检验化验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即使已经取得相关专业毕业文凭的本、专科学生也要通过岗前培训,毕业文凭只能表明已经通过了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并不代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一名优秀的饲料化验员还应对各种饲料原料和产品的特点、相关标准,甚至加工工艺等有充分了解,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和丰富经验,提高技术水平。这对应对饲料原料的复杂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准确性非常重要。仪器设备和其他计量器具要求 2.1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

分析检验仪器、器皿是饲料检验分析过程的主要工具,其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必须对其进行检定/校准,并做相应的标识。仪器的检定/校准需要委托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其他单位,依据相应的检定或校准技术规程进行,其中检定为强制性。各种仪器的检定/校准周期都有具体要求,所谓检定周期即检定/校准结果的有效周期。常规仪器如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度计等都需要进行检定,检定周期一般为1年,大型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检定周期为2~3年。仪器出现故障大修后要重新检定。大型仪器还应进行两次检定周期之间的期间核查。2.2 仪器使用

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在仪器性能状态稳定后开始测定。作好仪器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时间、用途、样品名称和编号、使用前后的状态等。如果出现异常,需要停止分析;如果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进一步确认其可能影响的范围,并加以追溯。检验方法的选择

检验方法是开展饲料分析工作的重要依据,检验方法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方法有很多来源,主要包括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标准测定方法、国际权威组织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OAC)以及其他国家地区颁布的官方方法、教科书、权威学术刊物、企业标准等。

同一检验项目有2种或2种以上检验方法时,应首选国家或行业标准,且国家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其次考虑国际标准。目前我国颁布的很多国家标准都是等同或修改采用ISO标准。如果是等同采用,在标准封面上同时看到国家标准编号(ISO标准编号)。

如果受实验室条件限制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测定时,首先需要考虑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其次要考虑操作是否简便,省时、省力和试剂消耗量少。

选择标准时要特别关注所分析的样品是否在标准的适用范围内,不能盲目扩大方法使用范围这一点非常重要。如GB/T 13088-2006《饲料中铬的测定》,该标准只说明适用于矿物元素预混料、复合预混料等中铬的测定,没有明确说明是否适合有机铬添加剂中铬的测定。另外为了确保奥运食品安全,2008年紧急制定了饲料中禁用药物如兴奋剂、性激素等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标准,由于制标时间紧,这些方法在适用范围中明确规定仅适合配合饲料。

要及时掌握检测标准的最新进展。已颁布国家或行业等检测标准等,根据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国际标准的修改制定情况以及标龄长短,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修改。新修订的标准序号不变,改变的只是年代号。新版标准颁布实施后,旧版标准往往同时作废。对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存在问题的问题,可以将意见反馈给全国饲料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通过标准的法定程序对标准进行修订。

同一标准中,同时包含2个或以上方法,测定结果出现争议时,以仲裁法结果为准。如现行钙测定方法标准GB/T 6436-2002中包括高锰酸钾法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滴定法,前者为仲裁法。试剂、溶液和实验用水 4.1 试剂

市售的化学试剂一般分为4级:一级为优级纯、保证试剂,简称GR级,标签为绿色,通常用作基准物质;二级为分析纯,简称AR级,标签为红色,通常用作常规分析和要求较高的分析项目,在饲料分析和质量检测工作中应用最广泛,用量也最大;三级为化学纯,简称CR级,标签为蓝色,通常用作要求较低的分析工作。四级为实验级,简称LR级,纯度较低,在饲料分析中很少应用。光谱纯试剂、生物试剂、指示剂、层析用试剂等应按国家试剂规格要求,根据分析的对象、项目和方法所规定的具体要求,正确合理地使用。

在饲料分析中,常规分析用试剂一般为分析纯,仪器分析用试剂一般为优级纯,标定标准滴定溶液用试剂为基准级。切忌用分析纯来替代基准级试剂。

4.2 溶液配制及标准溶液标定 4.2.1 溶液配制

目前溶液的浓度表示方法一般有:物质的摩尔浓度(c),物质的体积分数(w),物质的质量体积分数(ρ)和滴定度。在方法标准中,除另有说明外,“溶液”或“液”均指水溶液。每批测定应一次配制足够的试剂,以免两次配制引起误差,或用新、旧溶液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测定,观察其测定结果间是否有差异。在试剂标签上要清楚标明溶液名称、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和有效期,不得使用超过有效期的溶液。4.2.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在确保分析数据准确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批标准溶液如果出现偏差,会影响到未来1个月内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要严格遵循GB/T 601-2002《化学试剂 标准溶液的制备》。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应该在规定浓度的±5%范围内,标准溶液要求由两个人来同时标定,每个人做4个重复,每人4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4)]的相对值0.15%,两人共8个平行测定结果极差的相对值不得大于重复性临界极差[CrR95(8)]的相对值的0.18%。取两人8个平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结果。注意,标定用基准物质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烘干等预处理。标准溶液一般每个月要复标1次。

不要随意提高配制的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化验员为了减少配制标准滴定溶液的次数和量,将标准溶液浓度由标准建议的浓度提高5~10倍,结果导致样品滴定过程中溶液消耗体积太小,不足2mL,甚至不足1mL,这种情况下终点多滴一滴或少滴一滴对检测结果影响都很大。而一般以滴定消耗溶液体积10~20mL为宜。当然,标准滴定溶液消耗体积的多少,除了受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影响外,也与测试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含量高低有关,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灵活掌握称样量和样品液稀释倍数。4.3 实验用水

实验用水主要有蒸馏水、去离子水和超纯净水等。按照GB/T 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分析实验室用水共分3个级别:一级水、二级水和三级水(表1)。在实际分析工作中要定期对水的pH和电导率进行测定。常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 5.1 空白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需同时采用操作完全相同的方法而不加入被测定的物质,进行试剂空白对照试验。这样,可校正因试剂中的杂质干扰和溶液受器皿材料的影响等因素所导致的系统误差。目前有些标准的计算公式中没有明确空白消耗体积,但实际应用时一定要扣除空白。5.2 标准样品对照实验

在进行样品测定时,还需要按照与样品完全相同的操作步骤,测定一系列标准溶液配制的对照组(比色分析中称为标准比色系列),最后将检验结果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抵消不明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稳定性不好的分析方法中,标准品对照尤为重要。5.3 添加回收实验

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测定其回收率,可检验测定方法的正确性和试样所引起的干扰误差,并可同时求出精确度。因此,回收率试验是饲料分析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测定植物性饲料中植酸磷时,可通过添加试剂级的植酸钠进行回收率测定,如果操作正确,回收率应在95%以上。

5.4 参照样

所谓参照样是指已经赋值的样品,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饲料样品;另一类是通过人为添加某种饲料中本身不含有的物质成分,制备成阳性样品。参照样品可以从标准物质供应部门购买,也可以自行制备。如采集一定数量豆粕和鱼粉等饲料,粉碎混匀后,分装,密封,-20℃保存,并分别采样送3家权威的饲料检测机构进行水分、粗蛋白质等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赋值,如粗蛋白质含量为(43.78±0.52)%。然后在日常分析过程中,每批样品都带上1个参照样,以检验检测过程是否出现偏离。参照样品的使用在检验日常质量控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人员管理、仪器管理、记录控制、样品管理、化学药品及危险品管理、文件管理及检验过程要求等,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可参照《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CNAL/CA01-2002(ISO/IEC 17025-1999)进行。

应设计各检测项目的原始记录表格,检测人员按照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原始记录不能随意修改,若出现差错,应在差错处划改并签名,将正确数据写在原数据的右上方。数据的有效位数、修改、计量单位应规范。原始记录应有检验人、校核人、审核人签字并存档。

检验报告应由专门人员根据检测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应内容完整、文字清晰、数据准确、结论科学规范,不得有涂抹和改写,由企业负责人审核、签字,报告应一式2份,正本交给委托方,副本存档。实验室检测能力考核

目前,实验室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实验室间、实验室内部人员间、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同一人员不同时间比对实验等方式进行考察。7.1 实验室间的比对

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通常由国家相关部门,如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L)或农业部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实验室报名参加。同时,饲料企业也可以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自行组织。具体做法为:将同一个样品,同时委托至少3家权威检测机构进行相关项目的检验,自己也同时做相关项目检验。然后将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异常数据仔细查找原因,直到问题解决。一般每年至少参加或组织1次,对于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很有帮助。

7.2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

实验室内部人员间的比对实验,是指两个具有资格的分析人员在仪器设备、方法等条件相同情况下,对同一个样品同一指标进行测定。计算每个人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并以两个平均值计算测定结果间的精密度。如果相对偏差在要求的2倍之内,就符合要求。例如粗蛋白质含量在25%以上时,方法中要求的相对偏差不超过1%,检测人员进行比对时,相对偏差可放宽到2倍规定值,即2%。7.3 自我比对实验

自我比对实验,即指对同一检测人员,对同一个样品不同时间测定结果的比较,用来评价检测人员测定结果的再现性,即稳定性。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稳定性比较好的样品成分,如果某成分(如抗氧化剂)在贮存过程中很容易氧化降解,则不易采用此法。此外要注意样品水分含量是否发生变化并对结果产生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测定结果以干物质基础来计。7.4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

同一指标不同方法间比对是指当某项指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通过同一个分析人员对同一个样品的某项指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测定,比较其测定结果。如饲料中钙的测定可以采用EDTA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两种方法测定。小结

篇3:产品质量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一、产品质量成本的构成

1. 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包括质量管理费、质量培训费、工资及附加费、认证费、质量管理体系预防费、质量评审费、质量奖励费和其他费用。

2. 检验成本。

检验成本也叫鉴定成本, 包括检验试验费、工资及附加费、办公费、检验设备折旧费和其他费用。

3. 内部故障成本。

内部故障成本包括废品损失、返工返修损失、停工损失、降级损失、分析处理费和其他费用。

4. 外部故障成本。

外部故障成本包括保险费、退货损失、理赔诉讼费、降价损失和其他费用。

5.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包括质量保证措施费、质量保证试验费和质量评定费等。

二、产品质量成本核算

产品质量成本核算即按产品质量成本形成的全过程, 对发生的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以及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以货币形态进行核算。质量成本核算一般先由各核算网点进行, 然后再由企业财会部门统一核算。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可以正确反映质量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 有利于进行全面质量成本控制, 并且质量成本核算还是进行质量成本报告与质量成本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1. 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的任务。

(1) 正确归集和分配产品质量成本, 明确企业中质量成本责任的主要对象。

(2) 提供质量改进的依据, 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性。

(3) 证实企业质量管理状况, 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

2. 产品质量成本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

(1) 产品质量成本属于质量管理范畴。

(2) 产品质量成本核算、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可靠。

(3) 确立产品质量成本经济性的原则。

(4) 严格报告产品质量成本责任制。

3. 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的步骤。

(1) 明确产品质量成本开支范围。

(2) 按照产品质量成本核算对象, 设置分类明细账。为反映和核算项目活动中发生的产品质量成本, 必须要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同时设置相应的产品质量成本台账。但是, 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中还没有专门核算质量成本的会计科目, 只能在财务处理上采取一些变通措施, 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双轨制。是指把质量成本核算与正常的会计核算分开, 单独设置质量成本的账外账, 由各质量成本控制网点进行核算。其中大部分可以利用原有的资料, 并在原有的“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账户内设置专栏, 根据有关会计凭证在专栏内填列质量成本。然后, 由各质量成本控制网点根据结果定期编制“质量成本报告”, 作为该网点业绩的依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不能对质量成本的实际发生数进行准确和有效控制。二是单轨制。是指在原有的会计科目表中增设“产品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和“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二级科目以及二级科目展开的三级明细科目, 从而把质量成本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结合在一起。这种方法最大的问题是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不相容, 会计期末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对其进行反映;优点是能对质量成本的实际数进行准确、有效的控制。

(3) 建立产品质量成本核算责任制, 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根据企业有关部门进行项目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的分工, 按照“职能部门归口统计、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财务部门统一汇总”的原则, 把开展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的各项工作如搜集资料、进行统计和计算等分别纳入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 并在此基础上细分到岗位 (人员) 。

三、产品质量成本报告

产品质量报告是衡量企业在特定时期的质量成本构成情况的报表。质量成本报告是内部报告, 供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最高领导者了解质量成本的大小及构成, 为决策服务。

质量成本报告因编制目的等的不同而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或类型。有的企业如推行责任会计, 则以部门别来编制;有的企业以产品别来编制。但不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式编制, 质量成本报告的内容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质量成本要素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重;二是各质量成本要素及质量成本总额占销售成本或销售收入的比重;三是在推行质量成本核算的情况下, 则需要进行质量成本实际数和预算数的比较。

四、产品质量成本分析

产品质量成本分析是利用质量成本报告, 结合有关资料, 找出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便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 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1. 产品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

(1) 目标质量成本分析。主要指实际质量成本完成预算的情况。

(2) 产品质量成本构成分析。主要指各质量成本要素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率。

(3) 产品质量成本相关比率分析。主要指各质量成本要素占销售成本或销售收入的比率。

(4) 产品质量成本变化趋势分析。主要指一年内各个季度间或几年内质量成本总额的变化趋势。

(5) 最低质量成本分析。主要指产品在最适宜的质量水平下的质量成本。

2. 产品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

产品质量成本分析的方法比较多, 因分析目的等的不同而不同。例如, 对产品质量成本构成相关比率与变化趋势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 即帕累托法和因果分析法。对最低产品质量成本的分析主要也有两种方法, 即边际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

3. 产品质量成本分析的注意事项。

(1) 基础工作方面。产品质量成本统计核算的各项指标的计算都来自与成本有关的统计报表, 而产品质量成本各项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能从财务测量方面为企业领导在实施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方法时提供依据。因此, 务必要据实报告各项数据, 使其准确、可靠、及时、全面。

(2) 为最终目的服务方面。进行质量成本分析是为了在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切不可片面追求质量成本降低, 以致产品质量下降。

确定产品质量水平的最高标准是全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企业也应该把它作为唯一标准。

(3) 合理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技术或工具。

(4) 与质量管理活动相结合。在质量管理体系中, 要针对薄弱环节有目的地开展质量成本分析, 为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明确主攻方向, 并取得效果。不能将质量成本分析只停留在搜集、处理数据和进行简单分析的基础上, 而应当把质量成本分析作为一种有力的质量管理工具。

(5) 从企业自身的实际出发。由于企业规模、产品、生产方式、人员素质、管理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 每个企业都不可能简单照搬其他企业的质量成本分析方法, 而必须立足于自身, 逐步建立起一套实用、适合自己的质量成本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

五、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

1. 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

2. 物料采购、耗用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

3. 生产工艺及工艺装备品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

4. 生产制造过程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

5. 销售服务过程的产品质量成本控制。

篇4: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

摘 要:在建筑业中,工程项目的进度与质量是否能够符合预期,直接决定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好坏。总的来说,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制约、互相影响,既矛盾又统一的。而作为完成设计实体化的关键时期,施工阶段的进度控制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旨在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进度与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够为建筑业同仁的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分析

一、建筑工程的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施工时,工程的进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之所以说二者之间是对立的,是因为若一味追求进度,将很有可能造成质量的下降,而若过分强调质量,则将对进度造成延误;而之所以说二者之间是统一的,则是因为其目标是一致的,都统一服务于整体项目。实际上,工程进度是整体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若工程进度的控制没有做好,就会导致工期的拖延,额外费用大大增加,而若因工程质量不过关而造成不得不返工,必将大大延误工期,消耗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埋下安全隐患,这对于工程项目整体经济效益而言也是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实现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

二、 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

(一)施工进度控制的步骤

1.制定合理的目标。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在于项目的交付使用,这也是判断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直接标准。工程项目的目标包括约束性和成果性两类,前者包括质量约束、费用约束以及进度约束,而后者则包括分进度目标和总进度目标,用来对工程进度进行衡量和把握;

2.制定合理的施工工序。在进行施工工序的制定时,必须对工程的设计需要有着全面考量,并在施工之前制定严谨的组织与设计方案,将工程按照主次灵活分割,确保最紧急、最关键、所需时间最长的项目优先进行,同时还要兼顾季节、天气等客观因素,确保施工的合理和科学;

3.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总的来说,施工进度的制定需要参考合同中的工期,以及建筑工程的类型、工艺、环境等等。在完成项目的分割之后,施工企业应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进度计划的制定,并在其中标注重点路径计划。

(二)施工进度控制的关键

1.组织。在任务的分解和指派的过程中,必须将责任明确到每一名工作人员,从而确保整体进度和部分进度都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实现工程目标进度控制的体系化;

2.技术。应充分借鉴和参考其他项目的经验,选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并提升设备与人才的调度效率,从而实现工程进度的全方位把控;

3.合同。施工企业必须协调好计划进度与实际工期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之间的实时比对与调整,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总体进度;

4.信息管理。相关人员应做好详实和准确的数据记录,并将其以施工进度为时间线与计划进行比对,从而得到第一手分析报告并定期提供给建设方。

三、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实际建设时,施工企业需要在材料、设备、生产工艺等若干方面强化质量管控,确保技术交底、监督有力,并使全体工程人员都对工程项目的目标、方案、标准等有着深入的了解。一般来说,质量问题都产生于施工阶段,因此质量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对施工过程密切监督,强化跟踪、巡检流程,确保生产建设活动都符合预先制定的规范和要求,尽可能将质量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实现工期的缩短和损失的最小化。工程质量的基本单元是工序的质量,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强化工作交接的二次检查,只有在自我检查、互相检查、专项检查以及验收均合格之后,才能够完成上一工序并进入下一工序。此外,只有认真记录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才能够确保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根据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动态控制的中心环节在于项目本身,只有围绕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部门这一主体进行质量管控体系的构建,才能够充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管理制度、控制措施、设计计划、运行体系等内容进行综合把握。在这其中,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提升质量管控水平的大前提,只有将管理制度充分落实,才能够进一步对施工环节施加正面影响,确保工程目标充分实现。

四、实现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的协调一致

这里所谓的协调和一致,主要是指工程项目各方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和改良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以及业主之间的关系,实现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提升、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益的改善,这可以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实现:

(一)协调、控制合同关系。由于建筑工程往往具有着极为复杂的结构,同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较长的施工周期中经常出现意外状况,基于这一点,施工方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同类型的合理选择;

(二)协调、控制组织关系。这主要包括组织与人员两方面,可以说,只有实现组织合理、人员团结,才能使每个部门和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才能使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部门等多方利益实现最大化;

(三)协调、控制技术措施。这一条主要指的是施工过程中的工艺与技术选择,以及质量管控体系的构建,施工方只有综合考量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并根据总进度与分进度来编制计划,实现工序之间的合理衔接,才能够充分保障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五、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业的发展速度也在逐渐加快。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具有着较强的动态性、变化性和连续性,因此能够对其进度与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对于这种现状,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制定出最为合理、高效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后严把质量关,才能在充分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程进度,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其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度及质量管理研究运用[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5):23-25.

[2]陈小军.工程项目管理中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与成本的关系[J].现代物业·新建设,2014,13(6):70-71.

篇5: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

实时动态GPS精度分析与质量控制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RTK的`测量精度,并就如何有效地控制RTK的测量质量提出了有益的方法.

作 者:王洪 WANG Hong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福建福州,350108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28)分类号:P228.4关键词:GPS RTK 精度分析 质量控制

篇6: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

1.引言

随着当前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其中应用的检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不仅拓宽了临床医学的视野,还扩展人们认识疾病的深度和广 度,有效为疾病的诊断等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医学检验质量的高 低有可能会对临床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医疗事故或者医 疗纠纷。当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检验的前、中和 后全过程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使检验 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

2.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2.1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前的阶段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检 验申请、原始标本采集、实验室运送和传输以及患者的准备等等。可以看 出,对该阶段的质量控制,检验人员往往难以控制,需要医生、护士等在实 验室之外完成。目前,很多检验结果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标本质量不达标所造成的。

2.2检验中阶段的`质量控制:当检验室工作人员收到标本之后需 要立即对检验标本进行质量的检查,检查其是否合格,并核对患者的姓 名、性别、床号等信息是否正确。如果采集的标本主要是血清或者血浆, 需要严格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检测。即是标本当天不能及时检测,还 需要按照要求进行保存。同时,在检验室内,检测仪器是否合格也会对检 验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再有,若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达标,也会呆 罗爱检验结果的偏离。

篇7:产品质量控制与分析报告

摘要:中药相较于西药治疗,其安全性高,针对许多慢性疾病有标本兼治之效,因此,备受临床青睐。中药房的管理质量,与患者用药安全密切相关性。中药调剂管理是中药房质量管理中的重点内容,必须对中药调剂加强管理,确保中药调剂工作规范化,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作好验收把关及养护质量、存贮安全性等管理内容,从中药调剂管理入手,全面提升中药房管理质量,以此提高中药房的工作效率及水平。本文对中药调剂管理及中药房质量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药房;中药调剂管理;质量控制

中药调剂是一种多学科理论知识关联的技术,不仅与基本的操作流程相关,也同调剂人员专业素质、质量控制等呈密切相关性。中药房的调剂质量,直接与中药使用效果息息相关,为将药品质量提高,确保用药安全性,必须着重加强实施中药调剂管理方案,严格落实管理制度,根据中药调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管理,从而提高中药房的管理质量[1]。在中药房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中药调剂的要求,并与相关管理制度区别开来,从而发挥现代中药师在药剂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能促使用药合理性提高,降低中药调剂差错,确保用药安全性。本文对中药调剂管理及中药房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作综述如下:

1.中药调剂管理

随着中医药学的逐渐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相关学者通过结合现代中医药学与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及手段,对与中医药调剂的各个方面制定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方案,即中药调剂管理。中药调剂管理具有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的优点,对提高中药房管理质量,用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强中药调剂管理,药品安全性,必须强调对中药调剂的管理合理性及可行性,现进行如下管理措施:

1.1 中药调剂业务规范化

中药调剂存在临时调剂等特点,需要调剂时根据特定流程执行。为确保在中药调剂过程中的有效及安全,需确定中药调剂实施流程规范化。针对中药调剂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制度。管理制度中需细化每个岗位的责任与工作流程,特殊药物使用剂量严格限制,从而确保每味药品的安全性。同时,必须强化培训调配人员的业务能力,熟练掌握基本功,扎实的调配相关理论知识,不断组织调配人员学习,了解先进的技术及最新行业知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组织各个科室人员多合作、交流,有利于调配工作顺利开展,相互督促,提高调配质量[3]。纠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工作,及时反馈工作问题,加强相互交流,共同解决工作问题,从而提高调配质量及效率;实际操作中,要求调配人员严格根据处方调配,对于特殊要求的医师,必须及时与调剂人员交流,从而提高调剂质量,达到调剂要求;在药房内记录每日调剂情况,详细记录药剂的日期、调剂量及去向等相关性,确保所有记录的完整性。

1.2落实岗位职责

中药调剂人员必须具有严格、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以患者为中心,对用药安全性及患者健康负责,形成服务意识。要求调剂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调配相关技巧,定期参与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调配过程中,需要严格落实质量第一准则,干净、精确的完整调配工作,杜绝各类违法事件发生。调配前需要对处方进行审核,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处方,经认真调查,可拒绝调剂;调剂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在高度的责任感,明确工作职责,高质量完成调剂工作[4]。

1.3中药调剂流程规范化

处方单送入中药房后,严格对处方单进行审核,存在缺失药剂量、药名或者字迹模糊时,需要向医生询问,确定处方单准确性后,方可进行调剂,调剂人员不可随意更改处方单;处方单中涉及贵重药物、麻性、有毒药物时,需要严格根据相关规定,执行处方要求予以调配,从而提高用药安全性,尽量解除药剂中的安全隐患;完成调剂后,需再一次审核,确定无误后方为完成;复核人员必须由中药师职称以上人员进行,完成复核,确定无误后签字[5]。

2.中药房质量控制

药品是治病防病特殊商品,其质量优劣与生命安全呈密切相关性,为提高药品使用安全性,在必须确保调剂室管理严格执行,严格把关药品质量,禁止不合格药品进入药房。

2.1中药保管及贮藏

中药贮藏主要采取分类保管法,根据药品使用部位进行分类,可便于取药、检查;也需要根据不同性质分类,用相应容器,使用避光、干燥、小型密封等,予以贮藏保管;根茎、根的药物,常见有甘草、玄参、党参等,极易霉变、虫蛀;含油量较多的郁李仁、苦杏仁等,也易结串、生虫;果实种子类,如苏子、薏苡仁等,温度为25~30℃时,最易结串、长虫;而菊花、红花等花类易变色、霉蛀等;车前草、蒲公英等极易吸收水分,产生霉变;乌梢蛇、蜈蚣等动物类,易长虫[6]。没药、乳香等树脂类药物处于35℃之上的环境时,容易出现溶化粘连情况;如芒硝等容易受潮的盐类药物往往易出现潮解溶化问题。根据要上药物特性,选择不同的保管方案;在对药物精神保管和贮藏的过程中,针对受热易挥发药物,需要进行特别的注意,例如对于地黄、天冬、玄参及牛膝等含有粘液质的药物容易受热出现分解现象,应置入恒温室内保存;阳光直射易挥发药物,必须放置在阳光隔离仓库内;解除湿气、日光、空气后易挥发者,可使用隔热、干燥环境下保存,保持阴凉与恒温,控制湿度;此外,对于半夏、陈皮、吴茱萸、狼毒及麻黄等药物需要注意越陈越好。

2.2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主要作用于减毒增效,所有中药炮制之法均为长期经验累积所得,为中医瑰宝,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不同药材产地、来源及采收时间等,其药物成分及毒性均有较大差异。在实施中药炮制时,需要根据中医临床针对药物实施炮制要求进行,对不同药材自身性质,实施不同炮制方法,确保药效发挥;如僵蚕、苍术等需实施麸炒;黄精、熟地等需作九蒸九晒;作配方炮制前,也需要对药物本身进行处理,三七及川贝需制成碎粉,天麻处理为薄片,可利于炮制发挥其功效[7]。在进行配方之前还需要做好对中药材的纯净处理,将其中的泥沙和杂质取出掉。同时,对于天麻需要切成薄片,川贝、三七等药物需要进行粉碎处理,以上炮制方法对于发挥药材的药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采购环节

严格执行采购关卡,对所有进入药房的药品严格检验,控制药品质量,避免伪劣药物进入药房;掺杂使假:如半夏内加水半夏,两者参杂其中,半夏与水半夏的外形相似,经常不被人注意;同时,非药用部位中大量使用,正品药品加杂质等,也是常见的药品质量问题。例如,金银花及菊花、红花中参与杂质,莲子若未取芯,则为莲米混合;假药:白花蛇舌草经常有蚤缀冒充;土贝母冒充川贝母、天麻以芭蕉芋冒充;厚朴以树皮冒充等;劣质药物:已经变质、虫蛀或者霉变、药性改变药物充当正品药物。针对以上情况,药品采购环节须严格、谨慎,控制药品在质量,可采取公开竞标方式招标供货商家,通过考察商家资质及药品质量,签署协议;药材入库时,必须严格检查,确保每一批药品均为正品,确保药品质量;正规途径采购。

2.4严格落实管理制度

中药房管理中,严格对药品进行管理,尽量控制药品积压,对药品出现霉变、腐烂、鼠咬等进行控制,加强药房中的药品管理,需做到“见新不余陈”,从而控制药品质量;制度落实需做到定点、定期、定人、定品种,将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实施岗位责任制,提高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定期或不定期作岗位查询,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促进工作人员相互监督、自我监督,形成多层次的管理监督模式[8]。严格把关工作质量及药物质量,定期对药物质量进行查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2.5科学管理

对调剂室开展量化管理,实施信息化监督模式,可提高管理效果,减轻管理负担;药房管理工作需要以合理用药为核心,主要做到以下方面:制定中药给药方法及时间,发挥最强药效;对处方调剂环节严格把关;深入了解中药炮制、配伍及剂量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开展中药剂型的相关研究;

3.结语

随着医疗水平发展,药剂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药需要经过调配,配伍等环节,每一个环节稍有出错,就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出现安全隐患;药物疗效与调剂呈密切相关性。中药调剂是药房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确保调剂环节规范化。中药房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质量控制,严格控制中药质量,从采购、保存、炮制、调配,直至送入患者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发挥中药的真正效果,提高医院中药房管理质量。推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中药房的每一个环节实时监控,进行量化控制,严格监督每一个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提高管理效果,提高中药调配安全性及科学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均有价值,可将现代中药调剂管理跨向另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篇8: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

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 由于各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强烈关注的焦点。风险管理是在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本文将通过质检数据分析产品质量风险现状和影响因素, 提出控制建议, 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提高产品质量。

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

由质检总局发布的《2013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质检总局对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业品及农产品等5大领域的139种产品 (含56种日用品、22种建材、4种食品、41种工业品、16种农产品) 进行了监督抽查。制造业产品的批次合格率为88.9%;进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进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万家企业生产的1.7万余批次产品, 合格率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5.3%、92.0%、86.3%。

2013年某省共监督检验样品6万余批次 (含国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门委托抽查) , 其总体不合格率约为7%, 纺织皮革类产品和电子电器类产品的不合格率最高, 分别约达20%和12%。

2 产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环境, 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技术、人员、管理和环境[1]。

2.1 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机器、材料、工艺和测量等方面。机器设备及相关工具的维护和保养情况及其准确性、精确性情况影响着产品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及其保管情况也影响产品质量;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合理性及工艺方法的执行情况也会影响产品质量;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

2.2 人员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员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同, 以及企业培训力度的不同, 技术能力仍有欠缺, 违规使用生产原料, 掺杂使假, 逃避检验检疫等等都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厌烦情绪以及人为控制难度大等造成操作误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此外, 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关键人为因素, 督促各级领导加强质量管理, 促进全体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

2.3 管理因素的影响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因素都影响产品质量。如安全用药意识比较薄弱, 无监管或监管薄弱状态, 监督执法工作薄弱, 缺少统一的协调手段等。

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质量安全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 威胁着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方面, 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气体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那些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加工过程中。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1 传统产品产业链质量出现短板的风险

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现短板, 导致整个产业不合格率偏高。原辅材料、标准件和非标外协零部件等成为供应链质量风险, 如纺织皮革类产品产业链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艺, 电子电器产业链中的低端电子元器件和电器附件、家具产业链中的人造板、胶黏剂等。由于恶性价格竞争, 部分中小企业, 为了获得生存空间, 盲目追求制造成本, 选取低价格供应链, 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3.2 高新技术产品面临技术和标准的风险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催生高新技术产品, 但由于高端技术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 片面追求和保留产品使用新颖性, 缺乏产品安全标准化设计。且产品在初期缺少标准进行监管, 往往会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高端产品均处于技术发展积累期, 个别技术尚待突破, 产品成熟还有待时日。

3.3 小型微型企业质量失控的风险

小型微型企业众多, 三五人就能凭借一两台简陋的设备开始生产, 加之其对质量和标准认识不足, 难以保障其产品质量。如商用电器产品的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等基本电气安全项目的不合格;电源适配器的抗电强度等多项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剂和色素等超标;机械压力机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多项安全措施缺失。

3.4 企业诚信缺失的风险

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假冒伪劣、违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钢筋、不锈钢管材的直径/厚度不达标;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机非法改造加油机硬件进行计量作弊;石材产品的以次充好;纸制品添加荧光增白剂;液化石油气添加二甲醚等。

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

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食品等部分关键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 能积极快速向上级部门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并尽快处置。各质检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对非食用物质和致病菌等高风险项目, 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品质指标不达标等风险项目以及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项目, 采用不同措施。此外还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 深入分析产品质量问题, 解读和宣贯标准, 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 开展质量提升分析培训活动, 提升企业产品自检能力, 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 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有效降低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1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1) 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加强风险管控。建立由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小组, 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 具体包括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决策, 员工安全知识的宣贯, 生产过程风险监督排查, 风险防控措施的制订, 安全风险信息搜集整理等。

(2) 监控生产过程达到规程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监控规程和检查员操作规范, 监督制度规定的实施和检查员检查工作, 要求检查员按相关规定对生产过程、包装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时, 应立即整改, 直到达到要求。

(3) 加强研判实现前期预警。质量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原料和产品的相关检测、检疫、检查数据, 及质监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 对本单位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研判和预警。有条件的, 可建立相应的预警制度和预警平台, 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相关工作人员, 以便提高生产要求, 加强检测检查力度, 排除问题产品, 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4) 加强员工培训, 减少人为差错。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 加强管理, 完善规章, 改善运行环境等措施, 可以最经济地最有效的减少人为差错, 生产企业应用好该方法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因此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 正确考察员工技能,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方能有效降低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5) 严控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原材料质量是分不开的, 因此进场的原材料必须严格检验检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质量缺陷和内在质量缺陷最终都会降低产品性能, 甚至产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并重点监控原材料的这些特性。

(6) 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安全性能认识的增强, 利用技术手段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 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 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系统、起动/停止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7) 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由于行业、工艺过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认识经验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不同, 以及不同用户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及关注点不同, 因此有必要保证企业间、员工间、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及时沟通, 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对不同产品不同用途分别建立安全风险知识库, 尽可能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2 质量监管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1) 成立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高风险预测能力, 可在质监局成立局领导负责, 巡视员、相关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 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收集全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分析整理监督抽查信息、标准变化信息、产品质量曝光信息;开展风险预测并发布预警;制定专项抽查计划;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2) 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评估等安全风险研究工作,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预警和处置, 避免系统性、全面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出现, 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造成的危害。

目前质监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不强, 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不清晰, 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 实际应用较少, 因此要加强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3) 加强对部分高风险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估。产品的使用风险不仅与产品自身的质量有关, 还与安装情况、周围环境、使用人员等因素有关。如电热水器触电事故多发生于用电环境达不到要求 (无接地保护, 布线不规范等) 的农村, 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在小孩的情况较多。因此, 对于这些产品应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 联合相关管理部门, 建立风险评估机构[2,3], 完善制度规范, 加强监管, 保证产品使用安全。

(4) 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根据文件[4]要求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 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大事故, 或尽可能减轻危害。风险信息研判采取分级研判和专门研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质检机构都应当对收到的信息认真组织研判, 通过科学研判确定风险性质和采取处置措施。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监测信息的报送、分类、研判、处置、统计、预警和发布。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统计, 有利于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掌握, 以便及时预警和处置。通过该平台还能发布相关信息, 以便质量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5)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规范工作流程。质量监管部门应引导产品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特别是加强对因标准缺失导致高危风险产品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和检验机构积极跟踪研究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新动向新变化, 结合需求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改。如严格执行“抽检”分离制度, 规范“抽样”“检验”工作流程, 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6) 加强技术储备, 提升技术能力, 建立速效科技攻关机制。在科技研发过程中, 积极开展相关产品 (特别是高风险产品) 的检测技术研究工作, 开拓检测范围, 提升检测能力, 并注重技术储备。为应对突发事件, 应建科技攻关快速反应机制, 确保在突发事件时, 有科研力量迅速开展工作, 短时间内找出解决办法, 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支撑或技术支撑, 控制事件蔓延。此外, 检验监管模式也需要技术提升来支撑, 如进口机电产品的检验周期较长, 且由于技术含量高构造复杂, 需多专业人员协作, 有必要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改进检验监管工作措施, 提高检验有效性[5]。

(7) 完善产品召回制度, 健全产品召回体系。对于高风险产品, 如食品、纺织品、电源、灯具、数字医疗器械、汽车、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家电等, 应加强监督抽查, 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实施公告、曝光、整改复查、行政处罚, 甚至召回相关问题产品等措施。目前仅汽车、进口乳品、食品三类建立了召回制度, 质量监管部门应考虑对其它高风险产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过召回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处置不合格产品, 才能使使用中的产品都是合格的, 从而形成生产、销售、使用、召回的闭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此外, 质量监督部门应鼓励生产商经销商主动召回问题产品, 而对高安全风险的问题产品应强制召回,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8) 借鉴国外产品监管的先进做法。

制定较高的产品质量标准, 即规定了较高的产品质量特性技术要求。国外很多产品的质量标准比国内高, 如油漆类产品中有害物质VOC释放量, 欧洲标准比中国标准高很多。另外还可借助于民间检验体系, 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消费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公布结果, 指导消费。类似民间机构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广泛存在。政府和民间两套监督系统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近些年美国和欧盟的许多产品瑕疵, 都是被民间检测机构率先发现, 政府随后跟进。中国应效仿这些经验建立一套民间检测体系[6], 还可以借鉴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7], 如果食品被发现不合格, 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主动召回已售商品, 并退还消费款项。

5 总结

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乎国家安全, 关乎人类安全, 随着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要求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直接关乎人们生活的产品安全。因此, 本文结合国家质检中心的检测数据, 统计分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 提出了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中国检验检疫, 2012 (7) .

[2]孙君茂.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7.

[3]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 2013.

[4]国质检法函[2009]29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 5, 24.

[5]柯家骥, 郑淼茜, 黄海龙等.进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J].机电技术, 2013 (03) .

[6]陈慧君.我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11.

上一篇:南国商学院学生欠费管理办法实施细下一篇:感恩的心手语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