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盂兰盆节的习俗

2024-04-14

日本盂兰盆节的习俗(精选5篇)

篇1:日本盂兰盆节的习俗

“盂兰盆节”来源于印度。据有关资料记载,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盆节这天举行万灯会,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在潭西,盂兰盆节开始前的一两个月左右,族家的“老大”(一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族人)就会请一班“排紫”(锣鼓队)到各乡各里,去给那些在盂兰盆节中喜题蘸金的人家送“会首”(一般是一面锦旗和一对金花,一对发饼),并顺带到各乡里收集“孤米”(盂兰盆节当晚,用几根干柴支起两只大鼎,煮给那些孤魂野鬼吃。)。村里的人们只要听到铜锣一响,各家各户就会准备好一些孤米投进“老大”们事先准备好的箩筐中。据说,盂兰盆节期间,地狱大门是洞开的,阎王允许那些孤魂野鬼们前来享用人间供给他们的这些吃食。但由于一些孤魂野鬼被饿了太久,所以会出现抢吃的现象,于是有了“抢孤”一说。

在潭西,盂兰盆节前几天,在祭孤的旷野上,各村事先就已经搭起了祭坛和施孤台。黄昏的时候,西公(法师)、“老大”们还要带着拜官(一般由“老大”家里五六岁至十一二岁不等的小孩充当)到一些溪口去放水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在潭西的潭涌,盂兰盆节当晚,各村还要在事先搭好的施孤台上摆放全猪、全羊、鸡、鸭、鹅、五牲、果品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必枣山、扇糕山、腐竹山、猪肉山等等,不一而足。一些村子,还沿袭几百年来的传统,绞尽脑汁去装饰自己乡里的祭孤台,如东关村的多尼(山稔子)山、油柑山,大楼村的糖狮,以及前辽村大名鼎鼎的大包山等。纸扎厂里,也摆放着那些用来供亡灵使用的日常用品,如长袍、长筒靴、桌子、椅子、雨伞、热水壶、眠床等,可谓应有尽有。所糊的纸扎中还有金山、银山,三山国王、黑白无常等。当晚,西公(法师)还要在祭坛上为亡灵诵经超度。

盂兰盆节的高潮在晚上七八点钟到十点钟间,这时,各村的男男女女,携老扶幼,前来参与这场一年一度的.佳节盛会,他们时而驻足观望,时而点头称赞,场面人山人海,一时蔚为壮观。

潭西镇的潭涌、上埔、长埔、崎头、新埔、棋子埔等乡都有盂兰盆节。

其实,盂兰盆节并非印度和我国特有,亚洲其他国家也有这个佳节,例如,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有盂兰盆节。日本散文大师德富芦花先生就曾经在他的文章里详细记载过日本的盂兰盆节,其习俗和咱们潭西十分相似。

知识:

潭西镇潭涌七月半祭孤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纸扎糊的大士王公头上,坐着一位白衣观音。很多人都不明白个中原因。其实,有一段民间传说可以为大家解开这个谜。

据说,唐朝的时候,大士王公是天庭上天帝身边的一员大将,因为长得青面獠牙,相貌丑陋。有一天,他无意中吓到了天帝。天帝勃然大怒,将他一脚踢到鬼门关。这时候,众天将听闻后,前来苦苦哀求天帝,求天帝免这位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大将一死。最后,在众天将的苦苦哀求下,天帝才赦免了大士王公,并将他从鬼门关上拉回来。但是,继续留他在天庭,又担心再次吓到自己。无奈,只好将他贬谪到人间,让他到野外去看管那些孤魂野鬼。因为担心他对那些野鬼不公,所以派遣了观音娘娘坐在他头上,可以时时刻刻监督着他。

篇2:日本盂兰盆节的习俗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台湾盂兰盆会习俗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而闽、台摆桌祭拜普渡,又分成“公普”(又称“联普”,全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与“私普”(个人或单一家庭、机关举办),举办时供桌上也会竖立“写有中元敬语与施主姓名“的”普渡旗”,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

篇3:日本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源于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虽源于佛教经典,但在印度只是佛教徒的一个法会,而不是民间的节日。佛教盂兰盆经传入中国后,其经义与中国提倡的孝道相同,得到中国历代帝王的推崇,南朝梁武帝时期形成盂兰盆节日,并与道教的中元节相结合,唐宋时期大盛;传入日本后,成为日本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日本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期间,我们会馆住的日本人都放假回家去了。偌大的会馆没剩几个人,空荡荡的,这正好给了我一个出外考察采风的好机会。

我们会馆住着一个日本神户女子大学文学部的女教授前田礼子先生,她现在已经退休,仍每天到皇学馆大学查资料研究神道学。她告诉我, 日本的盂兰盆节是从旧历七月一日迎太阴就开始了。七夕(旧历七月七日)以后,节日气氛渐浓,七月十五日达到高峰。 在外工作的人们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上坟供奉超度死去的祖先、做盂兰盆祭祖等。其习俗与中国唐宋时期基本相似,也如中国一样是道教与佛教相结合的形式。

“盂兰”是梵语,即“倒悬”之义;盆,是汉语,即盛供品的器皿。也就是说用盆盛供奉祖先的祭品,就可以解救死亡的祖先所受的“倒悬”之苦,这就是“盂兰盆”之含义。

一般来说,在盂兰盆节即将到来的前几天,日本人就开始为盂兰盆节做准备了。我几乎每天都到伊势的街上或附近的村庄,去观察伊势市居民过盂兰盆节日的情况。伊势的每个超市都摆放着大量的、甚至是成堆的“玉串”。所谓“玉串”,其实就是杨桐树枝。在日本,“玉串”是被认为能通神的。伊势的各个墓地上每天都有很多人为自己家族的族墓扫墓,换上新鲜的“玉串”和鲜花,除去祖先墓地前生长的野草。

盂兰盆节,又称“鬼节”、“魂祭”、“河灯节”等。据传说,从旧历七月一日起,阎王爷就要把那些无太大恶迹的鬼从鬼门关放出,让他们回到阳间,与其家人团聚。旧历七月十五日是最后一天放鬼的日子。这是一个追念祖先、迎接死去的各代祖先回家与后世子孙团聚的日子。在这一天,日本人为了与祖先团聚,无论离家有多远,都要千里迢迢往家赶。过去出嫁的姑娘在盂兰盆节是绝对不能回娘家的,而现在也没有什么禁忌了。盂兰盆节已经演变成为在外工作的人们与家人团聚的日子。

8月13日(旧历七月十三日)下午,伊势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了。一些家庭开始摆上祖先的牌位,供上食品和鲜花让祖先回家享用、接受拜祭。有的人家在门前摆放花树,花树上挂满了彩色的小布条,布条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祖先代代”、“山の川”等字样。这是呼唤远在山林川泽之间的历代祖宗的灵魂回家受享的意思。还有的人在自己家门口(或者在屋子里)摆上供果、饭菜,迎接祖宗之神;挂上灯笼,为祖先指引道路。

8月14日(旧历七月十四日)的晚上,我到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去散步,并顺便采风,忽然看见有一个人家的庭院里,老老少少十几口人,上自老太太,下至小儿,列在桌子的两旁,中间摆上供果和饭菜,正在迎神。啊,多么精彩的镜头!可惜当时我没有拿照相机,等我取相机回来时,人家已经迎过了神,在吃饭,以庆贺与祖先大团圆。我只拍下了这家人在院子里吃饭时其乐融融的镜头。

8月15日(旧历七月十五日)的晚上,在伊势的街道上,我看见很多家庭的大门开着(平时日本人是不开屋门的),屋内灯火辉煌,人们在自己的家里祭拜、超度祖宗。

盂兰盆节期间的日本佛寺

盂兰盆节期间,日本的寺院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佛寺是迎神、祈福、超度祖先的公众场所。

8月15日(旧历七月十五日)晚上,我用好几个小时,累得汗水涔涔,一连去了三座寺院,考察日本的盂兰盆节。我发现,日本各个寺院所安排的盂兰盆节活动是不一样的,有的寺院念诵盂兰盆经,而有的寺院则举行供奉盂兰盆、献灯、跳舞等活动。

我们会馆对面有一个本誓寺。本誓寺的和尚在盂兰盆节的前几天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都有人来这里交钱,预付和尚念盂兰盆经的经费。整个七月份,寺院和尚念的经都是“盂兰盆经”,为日本人超度自己的祖先,也为日本人与祖先以及家人的团聚而念诵经文、祝愿祈福。

傍晚5点左右,本誓寺大殿的殿门大开,原来交过念经费的人们先后鱼贯而入。他们进入本誓寺大殿,在和尚的带领下,跪在大殿里念诵盂兰盆经。此时,大殿里笼罩着一种肃穆和虔诚的气氛,他们所颂的每一句经文都是对神灵的祈祷,表达出对祖先的美好祝愿和祝福。诵经直至夜里10点左右才结束。

在我来日本的这一年中间,我几乎每天都坐在卧室兼书房里看书。在我的书房中能看见本誓寺的一切活动,而且我每天早上锻炼都从本誓寺经过,很少看见过本誓寺大殿的殿门开过。人们都是从侧门进去,再到大殿中进行佛事活动的。本誓寺大殿的殿门大开,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从中可以看出盂兰盆节是日本寺院最重要、最盛大的佛事活动。

寂照寺,在距我们会馆不远的古市街上。因为这个寺的大殿还在修缮,所以这里平时冷冷清清,很少有人来,但是在盂兰盆节的晚上也非常热闹。当我还离寂照寺很远的时候就听见音乐的旋律了。当我走近寺院时,只看见一片灯火辉煌。寺门上挂着5只灯笼,上写着“わ岩观世音”的字样,把寺院门口照得通红明亮,这是在祈求观世音的保佑。寂照寺里也挂着许多灯笼,一些身穿彩色和服的男男女女纷至沓来。

寂照寺的庭院中间有一个高台。高台前面贴着一张节目单,上面写着:盆踊、伊势音头、东京音头……炭坑节等。高台上面,一个人在有节奏地敲鼓。那鼓与中国的皮鼓完全一样,鼓声与录音机里悠扬的音乐相配合。那些身穿彩色和服的老人、小伙儿和姑娘们都围着高台跳圆舞。鼓声和音乐为舞蹈者伴奏。这是人们通过供奉、祈祷,把死去亲人口中的火炭丢进坑中,而以欢快的舞蹈进行欢庆的意思,据说可以超度人们的七世祖宗。灯笼与舞人相映,使夜色笼罩下的人群和寺庙显现出勃勃生机,充满了温暖祥和的气氛。

我走过舞蹈人群,看见左前方还有一个供养台,上面立着一个“三界万灵”的牌位。供养台上,堆砌着人们为祖先供献的各种礼品供果。人们跪在这里,拜祭祖先,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祝愿。台下有一个盆子,盆子里香烟袅袅,这是人们为祖先所烧的香火。

舞蹈人群的左边,还有一个供桌,上面挂着“地藏大菩萨”的匾额,两边挂着明亮的、标有“献灯”字样的灯笼。一些人在这儿把点燃的蜡烛插在“地藏大菩萨”牌匾下的供桌上,这是给回来受享的祖先照明。

出了寂照寺,我又到北面不远的大林寺。大林寺也有一个供养台。供养台前有一个盆子,盆子里燃烧着香火。供养台前围满了为祖先献供果和祭品的人,但是这里没有舞台和舞蹈的人群。

从大林寺出来,我听见远处还响着同样的音乐,并且还有爆竹声,夜空中还时时升起灿烂美丽的烟花,想来那也是一个寺院,也在举行着盂兰盆会的舞蹈……

日本的盂兰盆节源于中国

盂兰盆经虽源于佛教经典,但在印度只是佛教徒的一个法会。每年的七月是印度的雨季,此时佛教徒们不再出来进行佛事活动,故从七月到十月,称为“结夏安居”。七月十五日在印度没有形成民间的节日。

盂兰盆节是在中国形成的,是道教与佛教相结合的节日。

中国古代以地支纪月,农历七月建申为申月,是进入秋天的第一个月。七月阴气渐生,天气开始转凉。《说文解字》云:“申,神也。七月阴气成体。”中国古籍《礼记·月令》称七月为孟秋之月,并曰:“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由此可见,农历七月迎秋祭阴是中国先秦时期就有的习俗。

根据道教的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元节:上元节(正月十五日)祭天,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祭阴,下元节(十月十五日)祭水。南北朝时所出的《道经·太上洞玄灵宝三元玉京玄都大献经》记载:七月十五日,是中元之辰。这天饿鬼囚徒,一时俱集。地官对众鬼进行筛选,分别善恶。诸位圣人也来到这里,“于其日夜讲说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自非如斯,难可拔赎”。七月十五日就是道教的中元节,这天是圣人们念经、超度鬼魂亡灵的日子。

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引《盂兰盆经》记载的佛家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说:佛门弟子目连,见其死去的母亲在饿鬼之列。目连哀其母,于是就以钵盛饭送给他的母亲。但当其母将要把食物送进口中时,食物就变成了火炭,遂不得食。目连难过得大哭,赶快回来向佛报告。佛说:你的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个人之力是不能解脱她的罪孽的。你可请来十方众僧,一起念诵经文,来超度你的母亲。目连就按佛的意旨去超度自己的母亲。于是,目连的母亲得以解脱饿鬼之苦。目连把此事向佛禀告,并建议佛家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敕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代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十方众僧所念诵的为施主祝愿的“代七代父母行禅定”的经称为盂兰盆经,或称为目连经。

佛家弟子目连救母的故事传入中国后,其内容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孝道精神完全相合,得到历代帝王们的提倡。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盂兰盆经》中的故事也被演化为节日。其后盂兰盆节开始在民间形成。

道教所认定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皆在七月十五日。自南朝梁开始,我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相结合,成为追祭祖先、超度亡灵、祈祷冥福的日子。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唐宋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与道教的中元节完全结合。唐代韩鄂《岁华纪丽·中元》云:“孟秋之望,中气之辰。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地官考校之元日,天人集聚之良辰。释氏托生,众生解夏。”

宋人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期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盂兰盆节的盛况: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即将到来之前的数日,开封的市井上就开始卖冥器、靴鞋、金犀假带、五彩衣服、纸糊的架子等;开封有名的潘楼等闹市也卖花生果及各种果食之类;商铺印卖盂兰盆经,还在竹竿上挂起用纸糊成的“灯窝之状”的盆形器具,谓之盂兰盆,竹竿上还挂搭纸糊的衣服、冥钱等,进行叫卖。勾栏瓦肆的乐人自过七夕,便把目连救母的故事编成戏曲上演,一直演至七月十五日止,看戏的人比往日多数倍。中元节的前一日,大街上卖练叶、麻谷窠儿;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又卖明菜花、花油饼、馂豏、沙豏之类。各种各样的果品、衣物、鲜花,布满市井。十五日天刚亮,街上就有人挑着穄米饭,沿街巡门叫卖。这天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供养祖先素食,乃告祖先秋成之意。《东京梦华录》卷八云:七月十五日的早晨,“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本院官给祠部十道设大会,焚钱山,祭军阵亡殁,设孤魂道场”。《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北宋东京(今开封市)“盂兰盆节”的情况,很明显地表现出这个节日具有佛教与道教相结合的特色。唐宋时期,盂兰盆节是中国民间一个热闹非常的盛大节日。

唐朝时,日本派大批的遣唐使来到中国,与唐朝交往非常密切。遣唐使们目睹了中国盂兰盆节的盛况。日本学者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年)条记:“(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就这样,盂兰盆节的风俗也随之传到日本。日本古代史书《日本书纪》卷二十二记载: 日本推古天皇十四年(606年),“自是年初,每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设斋”。日本学者佐伯有义注曰:“四月八日释迦诞生之日,灌佛会之初。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的始日。”这里所说的“七月十五日设斋”,指的就是盂兰盆节。

唐宋时期,中国的盂兰盆节传到了日本,发展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节日。

(题图:盂兰盆节之夜的舞蹈)

———————————————

篇4:盂兰盆节的宗教源流

盂兰盆节的宗教源流

盂兰盆节是中国古代三大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是有着儒释道三家文化背景的重要的宗教节日.本文试图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盂兰盆节的渊源和流变.“源”的部分追溯了盂兰盆节形成的.多重文化源头,探讨作为佛教节日的盂兰盆节是如何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融合无间的;“流”的部分描述分析了盂兰盆节世俗化为民众狂欢节的过程.盂兰盆节承载着多元文化内涵,对它的研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宗教的独特性.

作 者:范军 FAN Jun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文学院,福建,泉州,36刊 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G0关键词:盂兰盆节 文化源头 孝道 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 世俗化

篇5:关于中元节盂兰盆节的精选作文

中元节属于道教节日,其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元宵节即上元节又被称为“上元天官节”,是为农历正月十五;中元节则被称为“中原第关节”,是为农历七月十五;而下元节则被称为“下元水官节”,是为农历十月十五。

对于中元节出生的人的说法,民间流传着不少的说法,有传说中元节出生的朋友能够看到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不过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当不得真。此外,也有人说,中元节出生的人的命运大多比较坎坷,而一个人的八字命理如何,仅仅知道出生的月与日是不能随便下结论的,出生的年与时辰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就是不少人认为,中元节出生的人,大多与地藏王菩萨有缘。地藏王菩萨曾经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而地藏王菩萨是一位有着大智慧、大毅力的大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好菩萨,因而与地藏王菩萨有缘,是极大的好事。

上一篇:刘延明敦煌人也原文及译文解析翻译下一篇:成成不哭了随笔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