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2024-04-23

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精选7篇)

篇1: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一、领导力和领导人

所谓“领导力”,引用詹姆斯.库泽斯所著《领导力》的定义,就是指带领组织迎接挑战走向卓越的能力。从结构上分析,领导力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组织的领导力,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影响力,这个层面的领导力涉及到组织的文化、战略及执行力等;二是个体领导力,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企业各级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领导力,个体领导者应善用愿景、理念、激励、协调,来带领和影响组织,从而产生凝聚力、执行力和创造力。

领导人指独立负有经济责任和管理责任的“一把手”(含董事长和总经理)及其有潜力的继任者,具体包括三批人:①企业领导;②各公司总经理;③各中心区域总经理、城市公司总经理、部门总经理,包括厂长等。上述群体及其有潜力的继任者是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企业重点培养发展的对象,是承载着企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使命的领导者。

二、为什么要发展领导力

企业提出领导力发展的问题,是应对领导者转型和企业转型的需要、是实现企业战略使命的需要、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需要、是业务持续增长的需要、是创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也是让企业成为受人尊重企业的需要。所有这些需要背后都是“人才”的问题,是个体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的问题,是企业当前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1、应对领导者和企业转型的需要

企业的领导者正面临多方面、多层次的转型,比如:从管理一个厂到管理多个厂、到管理一个地区公司到管理全国性的公司、从做好一件工作,搞好一个项目,到做好一盘生意、从创业型经理人到职业型经理人、从主要关注业务到关注团队和组织能力、从自己亲历亲为,到号召人、凝聚人、引导人、组织团队完成。不仅企业的领导者面临转型,企业也同样要转型,从做生意到做企业的转型、从做企业到做行业的转型、从追逐短期盈利到追逐长远企业价值的转型、从传统的生意模式到全价值链增值的创新模式转型。

转型无时不在,转型的风险无处不在。尽管过去我们在领导力和组织发展层面做了很多尝试,但尚未发现提升领导力的系统且有效的方法。

对此,我们下一步发展领导力的方向明晰了吗?

2、实现战略使命的需要

企业肩负着历史重任和战略使命,这决定了企业要努力成为优秀的企业,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基业长青的企业,要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当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成为行业领先者的条件,然而成为行业领先者和成功经营一个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成为行业领先者所必需的人才、能力、行为、制度及流程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现状和想象。从事这样一个艰巨而宏伟的事业,如果不提高各级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不激发各级经理人的积极性,不调动千军万马的智慧和力量,企业的战略使命只会成为一纸空谈。为此,我们要实现经理人价值最大化,让企业的战略使命得以真正贯彻落实。

然而面对这样庄严的使命,我们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3、赢得市场竞争的需要

竞争是市场化的最基本的特征,它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企业的每个“器官”甚至是“细胞”中,弱肉强食,适(变)者生存。

首先,现在的企业都是生存在高度竞争性、甚至过度竞争的行业,也就是所谓的红海。我们可能并非这些行业的先行者,要奋起直追,赶超前人,站稳脚跟,成为受社会认可的、合作伙伴信赖的、同行学习追赶的领先者难度非常大。同时,中国市场的竞争就是国际化的竞争,我们很

多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国际性的巨头公司。例如,零售行业的竞争对手有来自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这些企业经过了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在经营理念、体系化管理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对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而言是相当大的危险和挑战。再者,成为行业领先者的战略必然使企业成为受关注的焦点。客户的期望,对手的挑战,媒体的关注,舆论的影响,无一不给领先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竞争在市场和产品上展开,更是在人才优势和组织能力上展开。面对携先进理念、体系化管理和人才优势的国际巨头,面对机制灵活、速度超常的本土企业,我们在行业领先者的道路上能够走多远?我们在市场领先者的地位上能够停留多久?

4、持续增长的需要

领导者普遍走过了开疆拓土、艰苦创业的阶段,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迈进;现在则正在走向以企业成熟发展、专业发展、自身能力提升和以内涵式增长为主的另一个崭新阶段,力争实现从有到优的飞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有持续增长的能力吗?盈利增长是否伴随营业额的增长而增长?回报是否伴随着营业额的增长而增长?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营业额增长而盈利持续不增长时,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即是我们通常讲的“企业临界”。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当现有业务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边界。如果不进行能力建设、不培养人才,不仅不能持续发展,连生存都是问题。

然而,习惯一线作战的经理人,突然要面对人才培养、组织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这些全新的任务,是否还像一线作战那样游刃有余?

5、创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大量的事实证明,从成熟走向卓越的企业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在于卓越文化的形成,而这种文化才是真正推动企业走向成熟的根本。然而,很多企业文化现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伴随企业增长,人员增加了,文化却稀释了;亚文化强化了,主流文化却弱化了;同一个集团存在不同的文化。归根到底,一把手是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领导风格对组织文化、组织氛围和业绩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文化的塑造和传播者,我们领导人认识到了吗?

6、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的需要

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是企业新的追求。历史证明,企业往往成为推动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未来我们不仅为社会贡献物质财富,更要贡献精神财富。GE之所以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就是因为GE被公认为领导者的黄埔军校,为社会培养出了许许多多卓越的领导者,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影响。

那么企业除了经济财富,还能拿什么奉献给社会?

总的来讲,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领导者,要有一流的企业文化。企业提出发展领导力,归根到底就是发展人,就是解决企业发展瓶颈的问题,就是满足以上六个迫切需要的关键。

三、领导力现状

纵观国内企业经理人近几年的表现,我们发现经理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创业家情结、股东代表心态、超级业务经理作风、和谐背后的不坦诚及公司政治。这些现象是束缚领导人发挥作用的紧箍咒,是阻碍中国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是应该引起企业高度重视的危险信号。

1、创业家情结

企业有今天的市场地位, 离不开创业家的拼劲、激情、智慧和胆识,但伴随着业务的成长,“创业家情结”也成为进一步成长的羁绊。创业家情结高涨伴随着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热衷于树立个人权威;股东意识淡漠,将事业成功归为自己的功劳,视经理人队伍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当初打天下的同志开始不团结了,甚至走向分裂,组织氛围差;作风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下属简单粗暴;固步自封,沉湎于过往的成绩和经验,无法超越自我;事必躬亲,不放手,不授权,不培养接班人或长期培养不出接班人,感觉自己不可替代„„虽然业务仍在快速成长,但事实上已现隐忧。

2、股东代表心态

有些经理人在企业有很长的工作经历,成为业务领导后,没有及时转型成为职业经理人,仍然残留着浓重的股东代表心态,表现在:工作作风表面、浮躁,市场意识淡漠,不深入钻研业务,对市场没有感觉;以股东代表自居,没有大局观,没有整体意识,永远只在自己的位置和角度看待集团的领导和员工、同事,对企业的制度、流程置若罔闻,对下面摆出老板的架子,官僚习气重;有的企业基础和品牌都很好,具备行业领先的条件,但因思想封闭、开拓力不足,发展缓慢,丧失了大好机会;喜欢空话、套话;说的多,做的少;一说就大,一做就小;保位置,守摊子,缺乏冒险和创新意识。

3、超级业务经理作风

由于业务高速扩张,很多经理人没有经过领导力发展的训练,没有及时完成思维和角色转换,就较早的走上了较重要的领导岗位,因而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性,表现在:关注具体问题,乐于当救火队员,缺乏通过管理体系建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善于用组织的力量来系统地解决问题;关注业务多,关注团队少,不授权,团队不团结,后继乏人;战术意识强,战略思维弱,缺乏长远谋划能力;随着企业规模增长,疲于奔命,力不从心。

4、和谐背后的不坦诚

企业人享受四海一家的兄弟情谊,但如果这种兄弟情谊是建立在缺乏坦诚的基础上,则会毁掉我们的事业。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简单、坦诚、阳光的工作氛围。有的同事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对事业负责;但也有的同事不敢进行思想和观点交锋,讲问题轻描淡写,讲成绩滔滔不绝;不能面对真实的批评,喜欢听恭维话,受不了批评的语言;有的为了维持表面和谐,粉饰坏消息,报喜不报忧;有的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有的业务能力不行,靠毫无原则的拉帮结派,为自己谋求生存的空间;有的总是看到别人的缺点,总是觉得自己很能,而事实恰恰相反,干一个业务,垮一个业务;有的喜欢对权力的追逐,而从不为下属排忧解难。

5、公司政治

企业病,关注局部利益、部门利益,过于微观,忽视了组织架构和人才对业务的推动力。上述种种现象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企业周围的事情。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有问题不可怕,有问题不反思才可怕。

反思, 就是要找出我们经验中那些不适应的部分,主动否定自己,主动超越自己,推动事业持续发展。PDI咨询公司研究提出了转型50/50法则,认为面临转型期,过往成功的经验中有50%是可以适应新情况的,而另外的50%则会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障碍。

企业失败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毫无疑问,根本原因都可以追溯到领导力的问题。不论多么辉煌的企业,不论多么辉煌的企业领导者,在领导力上的疏失,结果通常都是灾难性的。举几个例子:

1、被成功冲昏头脑——钱伯斯(思科)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得长期的成功之后做出最佳决策的机率就会降低。

2001年春开始,思科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一年之内股价蒸发了88%。而在这之前,思科的管理人员没有一个人能想到思科会落魄到这个地步。高管认为,思科已保持了40个季度的持续增长,难道未来不也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吗?更为可悲的是,即便有证据显示形势不妙的时候,思科仍然固执地坚持固有的美丽设想。就连华尔街都担心互联网设备市场将崩溃时,CEO钱伯斯仍然乐观地预测年增长率可达到50%。

当时的钱伯斯为什么这样想?波士顿学院社会学家黛安.沃恩在《挑战者号发射决定》一书中指出,人的精神支柱不会轻易屈从于现实,“当一些对形势不妙的证据出现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但往往会把它扔到一边,直到一些证据非常重要而不能再忽视、非常清楚而不可能再有误解、非常痛苦而不能再否认时,才会迫使他们放弃自己曾经精心构筑的美妙设想。”

这个案例启示了我们:企业真正的敌人,是领导者日益滋长的骄傲自满的情绪。卓越的领导

者在成功以后仍然保持一份谦逊,在辉煌面前持续反思,不断对变化的环境做出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创造长青的基业。

2、缺乏坦诚的陷阱——李健熙(三星)

获取准确的信息,是CEO做出英明决策的基础。但很多CEO缺乏这个基础。《领导力优先》一书作者、心理学家丹尼尔.格尔曼认为,主要原因是下属不敢说出事实的真相。即使老板并不想排斥异己,但他/她发出的一些微妙信号(如敷衍的反应等),也被认为是不欢迎听到坏消息的迹象。职位越高的管理者,越是无法准确了解导致业绩问题的原因。

三星集团主席李健熙在1997年决定进军汽车业时,很多高级经理都知道汽车行业的产能明显过剩,但对这笔130亿美元的投资却保持沉默。李健熙是个很强势的董事长,还是一名汽车发烧友,结果,三星汽车刚投产一年就彻底失败,迫使李健熙从自己腰包里掏出20亿美元安抚债权人。他非常吃惊地表示:为什么当初没有人敢说出自己的反对意见。

这个案例启示了我们:缺乏坦诚不仅营造了虚假的人际关系,更可能从根本上毁掉我们的事业。

3、危险的企业文化——安达信、安然和所罗门兄弟公司

安达信、安然和所罗门兄弟公司都已经垮台或濒临破产,但这些公司的恶果都是在堕落的企业文化下的环境萌芽、发展的!不管采用明确的还是含蓄的方式,公司的文化都应该是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支持一线员工做出正确的决策。

“华尔街之王”所罗门兄弟公司虚张声势的企业文化鼓励了一种不用承担责任的冒险行为,安然的企业文化助长了秘密攫取利益的行为,安达信的企业文化则制造了监管机制缺失下的利益冲突。堕落的企业文化滋养了堕落的行为。

这个案例启示了我们:不能营造健康积极的文化,便是在助长堕落的行为。

四、发展领导力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各级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企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现在,面对发展的需要,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领导者自身领导力的不足已经成为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领导者对于领导力发展问题的认识不足、思考不深、投入不够,组织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领导力发展体系,这都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不可否认,领导力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未来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企业最大的风险,是滞后的领导力发展水平同日益庞大的事业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面前,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已取得的成绩。因此,要求经理人要“超越”,超越已有成就,向更高目标迈进;超越已经形成的认知和经验,敢于否定自己、颠覆自己;超越已有的思维方式和领导风格,成为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转自广州顶点顾问公司

篇2: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精信化工集团至今已走过了15个年头,2010年初精信化工集团建立党委,成为衡水市第一个建立党委的民营企业,精信化工集团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精信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PVC复合稳定剂、无毒钙锌复合稳定剂、硬脂酸盐等产品均被授予河北省名牌产品。

精信化工集团自成立之初始终以“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为企业宗旨,以“铸就行业品牌,引领行业未来”为企业发展目标,荣获了“精信”、“迪美特”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以过硬的品牌优势、优良的品质服务赢得并稳固了市场。

精信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稀土复合稳定剂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生产工艺技术国际领先,成为助剂行业首席品牌。精信化工集团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与技术经验,打造企业硬实力,且精信化工集团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意大利、土耳其、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先进民营企业”、“AAA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省精神文明单位”,获得 “中国民营科技企业500强”、“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等多项殊荣。

篇3: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 是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工程实践人才的重大改革计划, 旨在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工程技术为主线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环节, 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 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 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批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需求、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首先要明确工程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大学应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什么样的基础?从国外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来看, 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 在课程重组上强调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德国工程教育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学生的独立工作, 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校企关系等。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虽然各国都有各自的特色, 但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上却有着共识, 强调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国外的工程教育改革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1,2]。

二、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 数量居世界首位, 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多数教育家及学者指出:近年来, 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学”轻“术”的倾向, 我国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指出, 就目前学生特点而言, 主要增强了外语能力、计算机模拟能力等训练, 但与20世纪50年代学生比较, 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弱。笔者曾作为教育部聘任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 对国内二十余所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所看到的和动手测试了解到的工科专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其重要原因就是, 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倾向, 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理论课为主, 缺少工程实践。所设计的课程体系, 更适合于培养科学家, 而不是工程设计人才[4,5]。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慢, 与工程教育跟不上有很大关系。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正日益边缘化, 重点高校热衷于办世界一流大学, 办综合性大学, 办研究型大学, 很少有学校明确表示要办成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大学;本科院校把申办博士、硕士学科点当作主要的发展目标;而专科学校则在忙着升格为本科。不同层次的工程院校最大的梦想就是抹去差异, 包括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等。事实上, 根据德、美两国的发展经验看, 无论是对于学校自身还是对于国家发展来说, “特色”比“升格”更有意义。

所以, 在国家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更多专业技术型工程人才的背景下, 单纯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必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高校改革工程人才培养体制, 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加强实践环节,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生产实际, 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以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卓越计划”立足于企业的生产实际, 结合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景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 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卓越工程师计划”引领工程教学改革

南昌大学作为首批进入“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 按照“卓越计划”要求, 制定了学校实施方案, 机电工程学院联合江铃汽车集团、香港 (深圳) 伟易达电子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共同实施这一计划[6], 成立了“江铃实验班”。“卓越计划”通过企业的参与, 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其特点为:第一, 形成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本科工程师培养模式:“3+1”模式 (四年制) , 即在校学习3年, 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累计1年, 即把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校内阶段的培养主要是在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在企业实习和实践, 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做毕业设计,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企业则建立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实现了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评价培养质量。学生通过三年校内学习和一年企业学习, 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江铃实验班的两届毕业生进入江铃各专业分厂工作后的能力表现所得到的好评, 证明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第二, 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的根本任务是经营, 安全保障压力大, 而且过于分散的实习时间, 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日常工作, 所以各校仍是以开展试点班为主, 难于做到大面积实施。办法就是将学院专业教师分批进入企业, 指导学生实习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活动。第三, 改革和优化了校企师资结构。从师资配置来看, 高校工程专业教师应有两种:一是学科教师, 靠学术的传帮带, 负责理论教育;二是工程教师, 靠社会培养, 辅助工程专业教育。两类教师配合起来, 比放羊式的实习有效得多。学科教师可以教学生做学问的方法, 这对学生的发展潜力非常重要。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原来那种“为我所有”的概念已经落伍了。因此, 要大力改革和优化专业师资队伍[7]。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制造、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三个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 为了实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 学院在改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习应用与企业实践、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拓宽国际视野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制定了各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实践实施办法和师资培训计划等, 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完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8]。

(一) 改革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各专业“卓越计划”中的课程改革的重点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科学精神相融合。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中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改革, 将以知识转移为特征的网络视频公开课、自主学习方式整合进课程体系。将行业领域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 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创新教学模式和新的评价机制。具体实施办法:

1.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学院在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中, 主要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出发点, 科学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编写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的新教材,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技术和新成果, 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结构设置方案中, 贯穿“模块式课程组合, 综合能力培养”的理念, 将学科体系的若干课程进行整合, 形成专业学科课程群, 建立了由通识课程、学科核心课程、专业模块选修课程和实习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占全课程总学分比例不低于30%。

2.改革授课方式。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模式将演变为教师、学生、网络信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学习空间将大大改变和拓宽。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资源, 改革传统授课方式, 构建新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使教师的角色由组织者向引导者转向并互动。

(二) 强化学习应用与企业实践

整合学院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与实验室资源, 继续加强与江铃汽车集团、香港 (深圳) 伟易达等大型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扩大省外大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具体实施办法为:

1.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卓越计划实验班”规划及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 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参与产品研发或技术创新设计的全过程, 并从各个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企业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支持参与企业进行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培训基地,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深度参与课程设计, 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3.加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管理。选派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教师, 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 并现场进行学习指导等。企业将对学生进行生产安全、技术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 有序安排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实践活动。

(三) 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 将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1.改革学习考核方式。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 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 课程以考核知识为主, 专业实践课程主要采取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综述报告、在企业学习的能力表现、开放式答辩等考核方式进行评价, 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以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项目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重点, 而不是以理论研究和论文数量为主。

2.增强毕业设计选题的实际应用。毕业设计选题要求与企业实际相结合, 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技术设计或者研究报告, 如实验班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为企业汽车产品CAD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程设计及优化、工艺过程实验分析、技术研发报告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及应用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在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学习和实践, 加深了学生对工程实际的了解, 并熟悉了工程各阶段的设计内容, 以及工程应用研究的基本方法。提升了其分析能力、技术设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立从事具体工程领域内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能力, 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3.以科研项目构建学生研究团队。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进行工程课题设计与研发, 鼓励学生围绕项目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项目实施技术路线。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团队意识, 养成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在毕业设计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四)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院要求教师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 强化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的考核力度, 力求建设一支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卓越计划”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由在校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 校外导师由企业高级工程师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担任。

(五)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塑造者, 在全球化背景下, 未来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如交换留学生, 到国外实习或共同进行项目研发等。为适应企业跨国竞争的战略需要, 培养具有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9]。“卓越计划”在国际合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 扩大学院公派教师出国留学规模, 选派学院优秀学生赴澳大利亚和英国知名大学游学, 国际交流合作使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拓宽。学院将在近两年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 使我院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国际通用要求的标准并为世界所认可。

四、结语

当前, 我们正面临着环境、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迫切需要培养有工程专业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仍迫切需要在师资队伍工程能力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以及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我国完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辟了新途径, 引领并促进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对提升我国工程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并参与国际竞争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 对改革我国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分析了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改革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习与企业实践、改革学习考核方式和毕业设计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师工程素质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工程师与工程教育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5-25.

[2]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24-28.

[3]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如何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N].光明日报, 2007-11-12.

[4]郭芮.我国综合大学应用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5.

[5]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8) :4-5.

[6]南昌大学教务处.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方案[R].2010.

[7]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7) :30-32.

[8]扶慧娟, 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11) :155-158.

篇4: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通用电气公司是现今世界上综合提供先进技术和服务的最大跨国公司之一,其创始人是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目前,公司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拥有员工30余万人。自1896年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榜设立初始,通用电气就是榜上的12家公司之一。时至今日,它是唯一仍在指数榜上的公司,而其他11家公司大多已销声匿迹。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通用电气的管理理念和行为一直是其他公司效仿的对象。通用电气在行业中长期占据领导地位的记录令人吃惊。在最近10年中,通用电气6次在《财富》杂志评选的最受赞赏的公司中高居榜首。同样,在《金融时报》过去8年所做的“最受尊敬的公司”调查中,通用电气7次夺冠。

通用电气的一个令人瞩目之处是它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企业领导人,就像西点军校擅长培养将军一样。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公司需要贷款时找银行,需要CEO时就找通用电气。”“给我从通用电气找个CEO来!”已成为《财富》500强公司共同的呼声。目前,在道·琼斯30种成分股公司中,有5家公司的领导人来自通用电气。据一家著名的猎头公司预计,通用电气还有十几位高管可能成为《财富》500强公司的顶梁柱。

通用电气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大胆转变方向的能力,这也是通用电气深得商界人士赞赏的一个特性。科芬根据职能创建了一套组织结构,科迪纳则彻底摒弃了这一做法,他带领通用电气进入了计算机领域,博尔奇随后放弃了这一业务。琼斯设立了一个部门经理管理层,并且收购了一家采矿公司,而韦尔奇则撤销了这个管理层并且卖掉了矿山。韦尔奇设立了保险业务,而现任董事长及CEO伊梅尔特却放弃了这一业务。伊梅尔特通过再度重视科学研究室以及长期不振的市场营销功能,在公司烙下了自己的印记。“通用电气的大多数人都会以史为鉴,但同时他们又对历史持一种积极的蔑视态度。”杰夫·伊梅尔特如是说。

为什么全世界的企业都如此仰慕这家公司?为什么这家企业能够在120多年的历史中历经风雨而基业长青?在过去的20年中,出版了许多描述通用电气的奇迹,尤其是有关韦尔奇时代企业巨变的书籍,但大多数都对通用电气在前100年发展历程中取得的骄人成就和失败教训很少提及。很明显,这样做是一种错误,因为不管韦尔奇个人如何英明,他也不可能将一家平庸的公司在短期内打造成高瞻远瞩的伟大组织,而且韦尔奇只是通用电气120余年发展史中历经的10位CEO之一。其他的通用电气领导者同样优秀,甚至从其对公司发展的历史作用来看,可能更优秀。

因此,《通用电气成功全书》的价值在于它既不是关于优秀企业管理经验的老生常谈,也不是聚焦于某位英雄人物的个人活动记述,而是通过对通用电气在各个历史时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详细描述和剖析,聚焦于在公司历史进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5项要素(领导力、适应性、人才、影响力、网络化),全面认知和解读120余年来通用电气成功奥秘之所在,为全世界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提供新的启迪。

在此,笔者联想到另一本商业名著——《基业长青》,其作者柯林斯和波拉斯通过对18家高瞻远瞩公司(通用电气是其中之一)的独特研究,力图“超越今天无数的管理术语和时髦名词,决心发现历百年而不变,系杰出于不坠的公司管理原则”。结果他们发现,高瞻远瞩公司的成功奥秘与如下商学院教科书所推崇的管理原则和通行观念大相迥异:即“高瞻远瞩公司需要杰出而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者”、“最成功的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高瞻远瞩公司拥有共通的‘正确’价值组合”……

篇5: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因人而异的。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有多少个领导者就有多少种领导模式。

经济危机下,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更突出了普遍缺乏系统的领导力,随意指挥、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了员工积极性下降,严重制约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好的领导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改变,工作效率会急剧的增加!那么成就一位优秀的领导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领导,靠什么让员工对你信赖?卓越领导力应该有着怎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员工与高强压的工作?这些困扰着想要成为卓越领导力的企业管理者们的问题就是领导艺术所要研究的问题,具有随机、非模式化的特征。卓越领导力模式就是领导方法,哪位领导者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他就能把领导艺术演绎得出神入化。

卓越领导力艺术之领导者的决策艺术

决策是领导过程的核心,决策艺术是领导艺术的重中之重。卓越领导力深刻把握决策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切实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因为没有决策型的领导者而陷入危机,江河日下。

问题在于,即使占据着领导者的位置,也不一定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导者,因为领导者的伟大在于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档案管理的最新理论档案管理的界定是什么档案的划分档案的分类一般单位应用档案的具体内容当前重要的电子档案的要求现在档案管理常用的原则最新2012年版本《党政机关公文管理处理》对文件处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平时工作的收文管理平时文件收集整理的范围及其原则。平时文件收集整理的具体流程包括四个部分:签收、拆封、登记;初审、分发和传阅;承办;催办、查办与注办四个流程当中注意的事项及其技巧整理归档整理归档的原则整理归档的要求整理归档的重要性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件,如何判断一件文件装订文件的要求:顺序、折叠方式、方向、质量要求分类的方法:分类法、保管期限分类法、机构问题分类法排列的原则:从最小的项目排列,按照时间+事件的顺序编号的要求及其填写方式编目的格式要求装盒的原则和要求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的认识电子档案的种类和作用。电子文件向电子档案的转换电子档案的处电子档案的保护。著名领导力训练专家陈浪老师表示,决策关系重大,决策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能力体现的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卓越领导力艺术之领导者的组织艺术

作为一把手,要精通协调的领导艺术,可以说,协调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把手作为领导班子的核心,在集体领导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其中协调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一个领导班子整体效应既取决于这个班子成员个体素质的高低,也取决于这个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劣,同时也取决于这个班子协调运转的程度。

实践证明,一个班子内部能否做到关系顺畅,心情舒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的协调作用。领导者只有提高协调艺术,才能充分发挥组织内各要素的作用,使组织产生“系

统放大”效应,极大地提高组织的整体功能。

卓越领导力艺术之领导者的用人艺术

科学使用人才是为了促进事业的发展。卓越领导力的领导艺术需坚持公道、信任、激励、沟通、压力、层次领导、鼓励竞争和考评等项原则。在任用人才的实践中,要因人而异,量才适用,用人之长,人尽其才;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既要提拔年轻主管,也要珍惜阅历丰富的中年主管的使用;要积极创造人才发展的空间、平台和舞台。科学用人既重用“人才”,也善用“平才”,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

在笔者看来,领导与管理只是叫法不同,工作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既然没有太大区别,为什么管理的职能中没有用人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科学没有管理的其他职能呢?原因很简单,西方管理学大致是在十九、二十世纪产生的,在自由经济理论的支撑下,以如何生产更多产品为中心,因此管理的职能以对事为主,对人在企业中的作用研究较少。

卓越领导力艺术之领导者的管理艺术

追求高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核心问题,也是卓越领导力艺术中最难做到、最难做好的问题。“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众人皆知,也有很多很多的企业在努力追求,但是,真正能实现高效管理的企业实在不多——更多的企业仍然是低效运转,最终逃脱不了在竞争中被淘汰!

卓越领导力艺术之领导者的公关艺术

篇6: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一、未来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理想

教师的培养规格决定高校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和实践方式。未来卓越中小学教师作为高校教师教育的理想, 它的内涵与外延亟须厘清与界定。基于对美国《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英国教师教育标准》以及波斯纳的教师成长模式、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的研究, 笔者通过回答“未来卓越中小学教师是具有何种品质的人”以阐述未来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理想。

1. 和谐仁爱的长者

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人的灵性, 促进人的幸福与和谐。教师一旦缺乏精神上的幸福与和谐, 就无法引领学生汲取知识的甘泉, 也无法超越自身物性而实现心灵的转向。精神生活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 没有它, 人性便不成其为充分的人性。[2]一个精神和谐的教师内心澄明、胸怀开阔、视界敞亮, 徜徉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他宽容, 面对学生的顽皮他扬起的鞭子看似很重, 落下时却很轻, 他的微笑与轻抚总能抹去孩子眼角的泪花;他宁静, 他不会将其所受不公转化为对学生的软暴力, 他甘愿在三尺讲坛旁守护学生的心灵;他有耐心, 面对最稚嫩的提问, 他总会春风化雨般细细讲解。

“仁者, 人也, 亲亲为大”。仁爱的教师, 其教育的出发点是善的, 教育方式是善的, 教育的结果肯定也是善的。他不会灭人性, 亡天理, 面对地震来临, 她会以母性本能保护她的学生, 而不会基于物性本能如“范跑跑”般逃之夭夭。每个人都有物性, 职前教师教育应努力使学生保持高尚的德性, 以避免在存在论意义上异化为物性, 在道德意义上堕落为兽性[3], 从而使师范生“在离开学校时, 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更不能“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4]

2. 教育思想的舵手

教育须有思想, 没有思想的教育充其量只是教学技术而已, 没有思想的教师也只不过是教育思潮的应声虫。教育思想可以源自对教育理论的逻辑思考, 也可源自对教育生活、教育实践的感悟。教师不能仅仅消费当下教育思想, 而要生产新的教育思想。一个卓越教师, 他对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师职业、课程与教学不仅具有普遍的公理性的理解, 还有独特的个体理解, 他能敏锐地洞察貌似普通的教育事件所内蕴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一个教育思想丰富的教师可以成为一名课程专家, 他有能力参与课程的编制与教材开发, 有能力客观地评价他人、自己, 有能力成为一名教师领导, 甚至一名校长。他会主动学习与思考, 知道怎么行动, 也会激励越来越多地思考。

3. 充满理智的社会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社会关系的综合”。[5]人的存在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学生由自然人最终演变为完满的社会人, 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完满的社会人, 一个单向度的教师抑或社会经验不完整的教师, 很难培养出全面和谐的学生。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 第斯多惠曾要求教师“适应文化”, 即“适应社会”, 因为任何教师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参与教育活动, 而不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个方面的参与。[6]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既不反社会, 也不逃避社会, 更不反人类, 相反, 他会将适应乃至改造社会作为己任。一旦教师与社会的疏离, 就意味着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本质的异化, 是教师作为人的自然存在与人的社会本质的背离。

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经验的 (杜威语) , 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 在探究与实验过程中习得即时经验, 在与教师、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接受人类间接经验, 并对各种经验予以结构化、综合化从而产生新的经验。教师的德行和社会经验作为学生间接经验的来源, 必须涵盖或关涉学生的社会与生活经验,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对学生的经验予以方向指引或意义彰显, 才能与学生开展“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灵魂与灵魂的交融, 人格与人格的对话”。[7]

4. 终身学习的行动者

美国科学教师培养的NSTA标准提出“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能建构起对终身学习的理解和能力 (成为终身的探究者) ”,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 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 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人永远处于未完成之中, 作为一名终身学习的行动者, 卓越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保障, 他应“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 不断地获得经验, 不断构建与思考教学技术的运用、教学行为的规范、教育行为的伦理与道德等。“读书、读书、再读书”, 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学才能做到深而不晦、浅而不俗、博而不泛、精而不狭。如果一个正在成长的教师仅仅以研究一本还不完全熟悉的教材为乐, 而根本不是出自对教学的热爱, 他需要继续阅读一些别人编写的教材, 如果在这些教材中得不到什么新的启发, 那么就要在不同主张、不同流派、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中去寻找启示 (第斯多惠语) 。

5. 教学技能扎实的行家

教学技能属于教师的一般教学基本技能, 传统教学技能特指“三字一话+板画”五项技能, 它们是教师入职的底线, 但是这些技能也存在种种缺陷:从场域上, 它远离真实课堂;从对象上, 它目中无人, 漠视学生;从内容上, 它远离具体学科;从发展性看, 它强调静态的工具理性, 缺乏动态的实践理性;从思想上, 它并没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最终旨趣。1994年, 《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将教学技能分为五类: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 而课堂教学技能又可分为九项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变化技能。[8]由教学技能内涵与外延变化可知, 教学技能逐渐由静态转化为动静兼备, 由远离课堂到与具体课堂情景相融合, 由将学生作为局外人到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转变。

教学技能训练可以把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合格教师, 作为技术性规范的教学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课程, 但教学技能的实施需要课堂教学真实情景, 如果教学技能训练成为一种剔除教育思想的循规蹈矩的操作, 简单的行为主义、机械训练一幕将发生在师范生身上。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必须浸淫先进的教育思想与高尚的教育理想, 如果他们只是固有教育模式的继续, 很少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那么他们只是既定教育方案的执行者, 而非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技术、教育方法的创造者[9], 他永远不能成为卓越的教师, 更无法成为一名教育家。

6. 盈满实践智慧的智者

教师实践智慧在教学活动中是以隐蔽的方式发挥作用[10], 它大都是由突发事件、特殊情境和意外情况“逼”出来的, 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 是“急中生智”的产物。[11]实践智慧具有实践性、个体性、情景性、默会性, 因此, 师范生实践智慧的培养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训练学生的教学动作技能, 而应以教学技能训练为基础, 赋予教学技能训练以丰富的教育内涵与意义, 在技能训练中发展师范生的实践智慧与实践能力, 在观摩、见习、实习中将师范生静态的教学技能与具体情景结合, 将师范生进一步培养为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反思型的教育研究者、具有专业精神的敬业者和具有持续专业发展能力的教育者。[12]

教师实践智慧的培养需要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 与特定的对象和事件密切相连, 它不能通过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说明, 也不能以某种制度或规则进行规定。师范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本体性知识 (如学科知识) 及条件性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 但缺失实践性知识, 而实践智慧伴随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而生成, 实践性知识需通过实践性课程与教学获取。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应加强课堂观摩、模拟授课、角色扮演、交互训练、真实情境体验等实践活动, 在体验职业幸福之中生成实践智慧, 从而学会“就像一个爵士音乐家知道如何临场演奏一首乐曲 (去吸引观众) 一样, 知道如何临场从教育学上对课程进行临场的发挥 (为了孩子的利益) ” (范梅南语) 。

二、培养未来卓越中小学教师理想的实现

1. 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真爱

教育的起点是爱, 终点还是爱, 教育理论说教、教学技能的反复操练培养不出真正的教育家。“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尊重和关爱懦弱自卑的师范生, 鼓励和帮助缺乏自信的师范生, 轻抚与资助家境困难的师范生, 可以让他们感到教育的真爱。“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爱是可以传递的, 教师对教育的真爱可以转化为师范生对教育的真爱, 并激发师范生致力教育本质的探寻, 愿意把教育作为毕生为之付出的事业。

多读书, 多读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等名家名著, 多读一些能深层次地揭示教育本质、社会矛盾的书, 特别是社会大变革或转型期的教育学、社会学名著。教育与社会矛盾越深越需要爱化解, 真爱也越难能可贵。多读一些彰显教育真爱与思想的教育评论文章。多参与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公益活动, 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 如山区支教、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去敬老院慰问等。爱人同时被爱, 施爱同时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得到满足, 教育职业认同感也得到体认。教育真爱需要榜样引领, 真正来自基层的师德标兵, 他们的教育真爱融于心灵、信仰和人格, 他们对教育意义的发现和对教育爱的感受与体验, 都可以成为师范生感悟教育真爱的逻辑起点。

2. 搭建职前教师教育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专业个人主义’转向‘学习共同体’”。[13]共同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共同体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积极的行动者, 尊重和信任的交往, 权利与责任的分享”。[14]培养未来卓越中小学教师理想的实现亟须教师教育权益人与责任者真诚交往、权责分享、共同行动, 而教育权益人与责任者其实就是一个教师教育共同体。就高师院校而言, 职前教师教育共同体成员包括师范生、高校教师教育专家、合作教师、高校教育管理者、校外课程专家、省市教育官员、社区人士等。由于共同体成员教育境遇迥异, 为了加强共同体的实践操作性,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的职前教师教育共同体应该分为三个层次 (如表1) , 三个层次的职前教师教育共同体相互依托, 定期横向联系与协商, 充分发挥学科教育专家的主导作用和师范生的主体地位。职前教师教育可在上述三个层次共同体的基础上灵活构建新的共同体, 如美国成立包括大学督导、中小学合作教师和实习生在内的教育实习共同体, 共同体依托可持续性的活动, 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彼此信任、互相学习, 有着共同的职业认同感与价值归属感。

3. 调适高师教师教育课程群

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优质课程作为依托, 当前高师院校为广大师范生设置了门类齐全且肩负各自价值的课程, 它们使师范生或和谐仁爱, 或教育思想先进, 或富有社会理智感, 或具备较强终身学习能力等。笔者肯定并认同不同课程对人的培养的特殊价值, 但是基于价值最大原则以及舒尔曼关于教师知识的理论, 认为高师院校要将教育类课程置于教师教育的核心地位。与国外高师院校相比, 当前我国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所占总课程的比重小、课程门类少、安排时间集中、单门课程课时量大等缺陷。高师院校若不能对课程设置进行结构性变革, 课程实施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

鉴于高师教育的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 笔者认为, 应增加教育类课程的门类与课时, 大力加强实践类课程, 如案例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教师口语;加强微型教育类课程的建设, 这类课程课时少, 设置与安排灵活, 针对性强, 能与教师的研究密切结合;加强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视频案例教学、教育生活史研究、文献选读、教育叙事研究等;适当减少教育学、心理学单门课程的总课时量, 适当降低学术性课程的难度与总学时, 将部分必修课程改为选修课程, 大力提高微格教学的课时与教学质量。当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没有某门课程能独立使得师范生成为和谐仁爱的长者、理智的社会人或终身学习的行动者, 也就是说, 卓越教师的上述理想需要不同的课程相互协作并形成课程全力。

4. 落实各项实践与训练措施

“一切真正的教育, 其终点必在训练之中 (杜威语) 。”职前教师教育共同体需以专业性活动作为载体, 师范生PCK知识的获得也需多种实践与训练作为保障。常见的教师教育专业活动有教师沙龙、教师工作坊、教育案例研讨、课堂教学观摩、教学技能训练、专业文献阅读、微格教学、见习、实习等。上述各种专业活动种类繁多, 不同活动其功能重叠, 因此高师院校应针对各自特点, 因地制宜,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同层次共同体可选择不同的专业活动 (如表2) 。

各共同体采取的活动方式应定期活动与不定期活动相结合, 活动类型可多可少, 但务求内涵充实, 如教师沙龙可以相对固定的话题为主, 以热点话题为辅, 形式多样, 既可交流职前教师教育经验, 也可制定职前教师教育标准。另外, 建议每周开展一次教师教育讲坛及学生公开课展示, 教师教育讲坛由校内教育专家、合作教师、优秀的从事教育的校友主讲, 学生公开课展示以自愿为主, 各二级学院可以选派优秀选手参与。

5. 开展长效的教师教育研究

由于研究的样本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迥异, 国外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基于国内外教师教育理论研究现状, 笔者认为, 地方高师院校亟须开展长效的教师教育研究。

(1) 将成熟的教育理论引入教师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和实践研究领域, 如教师生活史研究、师范生实习的叙事研究等。

(2) 对国内外教师教育的成功实践范例进行遴选与改造并展开校本研究, 如双进工程研究、PDS学校的合作模式研究。

(3) 选择适量的具有全局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宏观研究, 同时注重具有典型性、示范性, 源于日常教育生活的富有意义的微观研究;长期围绕一至二个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予以研究, 以逐步形成地方特色, 如卓越教师成长的跟踪研究等。

(4) 鼓励本科师范生作为科研助理参与教师教育研究, 鼓励师范生以自身为研究对象, 开展师范生的成长研究、教育见习/实习的叙事研究等。

篇7:培养引领未来的卓越领导人

摘 要:同一专业内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专业层面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冲突。为此,我们以专业建设理念为引领,综合考虑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中各个要素,营造了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学习环境,构建了分层分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宏观的培养体系分层分流、中观的专业课程分层教学、微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实践,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分层分流;专业建设理念;教学方法;专业环境;卓越工程师

2008年,学校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开始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学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能力、素质制订细化的培养标准,并将其落实在一体化的培养过程中。从2009级开始,学院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从大一开始进行深度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建工程实践校内外(企业)平台,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1]。新生进入大学第一天就按自然分班进入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集“学习场所、实验室、工程实践场所”为一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实验室不承担课程教学与实验任务,实行全开放学生自主管理。

以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良好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难题需要破解。其一,采用自然班整体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力、兴趣等差异大,学生分化程度严重,改革效果与预期间存在较大差异。未能解决传统专业层面“一刀切”培养模式的问题。其二,专业层面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会经历和面对诸如“CDIO、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科教学工程”等专项,如何处理各个专项之间关系,有机统一,避免专业建设“忙眼前、重短期、轻方向”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专业内涵建设角度,将专业发展长期稳固不变愿景凝练为教育信念和教育价值观,以此指引,整合各项内外部条件和资源营造专业教学改革环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在同一专业内分层分流培养卓越工程师,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了专业层面平衡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一、专业建设理念与基本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地从长远指导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在近年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和首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的探索实践基础上,学院形成了能正确地反映专业建设本质的特征,明确了专业建设前进方向的专业建设理念和基本教育观念。

1.专业建设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与终生发展,关注教师终身职业发展,形成最适宜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面发展、宜学宜教、多方共生共赢的生态教育环境[2]。

2.基本教育观念

人才培养涉及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及置身其中的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政府、用人单位、合作企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构成一个学生发展的环境。应该把社会环境(含国家、社会制度和行为等)、学校环境(学校定位、战略发展规划等)以及以学院和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学科环境统筹考虑,重点是专业内部的环境建设。同时要注重积极争取外部国家、区域、学校和社会支持,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注重积极适应学校战略发展及中长期发展需要,搭建(学校重点支持的)专业与学科建设的高平台;努力推进专业/学科内部环境建设,从而形成促进学生发展和多样人才脱颖而出的生态环境[3]。

教育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学生眼前的(就业、读研、创业、出国深造等)需要,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终身发展及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性、责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作为教育的最根本任务。

关注和强调学生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建设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兼顾、平衡集体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教学尊重人的自然性,但不忽视人的社会性。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一味迎合、满足学生个人自由、自发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在教学过程调和对学生的引导和管教、逐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控制。

二、分层分流培养人才

个性属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个性,包括良好的动机、良好的兴趣、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意志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个性是创造性的生长点,个性化培养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在人才过程中,应该尊重个性、培养个性,不应该抹杀个性。为促进专业办出特色,克服专业内同质化倾向,计算机学院提出并实践了个性发展的分层分流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同一专业内,通过“分层的培养体系、分流的去向、分层的课程教学”培养相对多样的人才。

1.第一阶段:数理及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突出培养学生初步的编程能力和初步软硬件系统综合能力。通过三层“学习、生活”成长引导体系帮助学生建立短、中、长期的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帮助学生适应主动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刚刚脱离中学生活的大一学生来说,明确目标,以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指导大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从大学入学一开始就树立起牢固的专业学习理想,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意识,培养专业学习方法和习惯,是一年级教育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为此,学院建立了专业导师制度、导生制度和小教授讲师团体系。

专业导师制度。学院从新生入学便实行本科专业导师制度,学生按10人进行随机分组,每组配备一名专业教师。专业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认知专业,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进行人生规划。通过导师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又有效地掌握学生的成长状态和心理状态。

导生制度。导师可在自己指导的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中选符合“导生”条件的学生担任自己所带低年级学生的“导生”,协助导师指导工作;

小教授讲师团。构建覆盖大一至大三的小教授讲师团体系。小教授讲师团承担低年级实验助教,独立承担低年级项目集训,承担低年级专题讲座和辅导答疑。

2.第二阶段:分层专业教育阶段

通过三方面实施同一专业的分层教育:每个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后三年的专业方向;核心专业课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院选拔组建“周立功创新教育班”,学生自愿申请,配备全时段开放的专业实验室。

创新教育班每学期推进课堂外工程实践项目,开展讲演、体育锻炼等特色活动,提升综合素质。创新教育班以专业开放实验室为依托,主要采用项目驱动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项目实践。创新教育班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境,是课内外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场地,也是学生形成团队精神与优良学风的基地。

3.第三阶段:分流阶段

大四按每个学生毕业后去向(工作、研究生深造、出国等)进行目标导向分流。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侧重系统分析、设计、实现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学习和面向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三、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

1.一体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

确立了专业建设理念和基本教育观念后,专业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方向稳固,各种本科教学改革专项成为专业建设助推器,不会因为忙专项导致专业建设方向偏离。把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即理论教学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软环境与硬环境、学习与生活、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其中,软硬环境建设和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是难点。

(1)软硬环境建设。计算机学院构建一体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使得课堂内与课外、硬环境与软环境、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一体化软硬环境如图2所示。场所、设备等硬环境是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硬件基础,而硬环境之上的工程实践培养模式、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等软环境则更为重要。学院专业/班级文化、小教授讲师团制度、特色活动、精神传承、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已成为重要软实力。软环境还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条件。

(2)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设立4学分“创新实践学分”,该学分没有课程与之对应,通过成果认定获得。获得创新实践学分的途径覆盖科技竞赛、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开发、技能培训、发表论文、申报科技成果、助教工作、工程训练、创业等方面。创新实践学分进一步促进了课内、课外科技活动结合,将竞赛、项目研究性学习、助教等环节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将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常态化、常规化。

2.教学改革

(1)教学设计。以知识技能化为主线,采用理论与项目捆绑的主要形式,进行关键课程群的构建。重构讲授内容,设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设计课程群中的项目,制订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方式改革。

(2)教学方式。重点突出同一课程中多种教学方式联合应用,逐步实现在专业课程中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基于项目的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基于问题、面向实际教学。

(3)考核改革。采用过程化考核,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借助项目实践表现、答辩等手段完善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应注重从工程能力、工程意识、身心健康、审美艺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激励学生素质的发展。目前,计算机学院专业课程中语言类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机考为主,计算机随机生成试卷、自动运行程序评分。多种创新的考核方式也在不断应用和实践,一些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的形式(因材施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种方式进行考核;另一些课程采用了与竞赛、项目实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还有些专业课程采用平时、项目实施、理论笔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考查学生在课程、项目全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效果和综合能力。

3.专业课程分层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分层分流宏观课程体系上,同样也体现在专业课程分层教学上[4]。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经典算法的设计与实现”、“Java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群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先修课程的情况并结合个人意愿,将同一专业内的学生分为A、B 两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授课模式,充分发挥出各层次学生的个体特点,提升教学效果。对B层次同学,侧重工程实现相关技术的应用,多采取“引导”的授课方式;对A层次同学,侧重强调设计理论与设计形态的内容,多采用“参与”的教学方式。专业基础课的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有区别地研究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采用合理的考核办法。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可多方面、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魏维,谢明元,何晋等. 试析卓越计划中的校政企关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5-49.

[2] 魏维,谢明元,何晋等. 试论专业生态环境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137-142.

[3] 李俭川.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31-35.

[4] Kathie F Nunley. Enhancing Your Layered Curriculum Classroom: Tips,Tune-ups and Technology[M]. NH: Brains. org, 2011.

[本文为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编号:TS2488)建设阶段性研究成果,2010“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教高函〔2010〕7号)”实施阶段性成果,2014四川省教改项目、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改重点项目(编号:Z2013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生物化学期中论文下一篇:近黄昏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