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两课时

2024-06-27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两课时(精选12篇)

篇1:《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两课时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盱眙开发区实验学校(小学部)徐广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推敲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文中的比喻、排比、反复句,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见解。【新设计】

一、启发谈话,视频导入:播放国庆60周年安塞腰鼓表演视频 二、四读课文第二段,感受腰鼓表演的独特魅力:

(一)初读第二段,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

(二)再读第二段,了解安塞腰鼓的好

(三)细读第二段,感悟安塞腰鼓的美

(四)品读寻找,赏析最美语句。

三、学习第三段,鼓声止息后的寂静。

四、总结升华: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你看(听)

五、课外练笔:学习文中的写法,描写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拔河、大课间跑操、龙虾节开幕式……)

【学情分析】课文旨在通过对安塞腰鼓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语文积累,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味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和情感美。同时通过体会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教法与学法】

情境创设法、诵读法、想象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黄土高坡》《梦里水乡》、安塞腰鼓国庆阅兵的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了解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一、启发谈话

1、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激情导入。

2、简介作者和安塞腰鼓。(出示图片)

3、今天,我们来学习《安塞腰鼓》,从文字中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尝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指读字音,师及时正音。

(2)指名读课文中值得积累的好词:火烈、震撼、搏击、茂腾腾、咝溜溜、元气淋漓、奇伟磅礴、戛然而止、惊心动魄。(3)齐读。

3、指名分节读课文,再次正音。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2、交流汇报:

(1)写作顺序:鼓响之前(静)——腰鼓表演(闹)——鼓声止息(静)(2)分段:

第一段(1-4)第二段(5-17)第三段(18-20)

3、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场面和气势,谈谈你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可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是 的安塞腰鼓!

四、学习第一段 鼓响之前

1、自由读第一段。

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 一片高粱地

后生 茂腾腾 朴实 沉稳而安静

腰鼓 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

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下文蓄势,为后面热闹激昂的表演作铺垫)

4、指导朗读。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歌曲《黄土高坡》《梦里水乡》。

篇2:《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授课人:丁志云

授课班级:六(6)

授课时间:2015/10/21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

感受黄土高原后生通过腰鼓所传递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方法:朗读.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1992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出示课件:安塞腰鼓 生齐读)

同学们,你们看过安塞腰鼓的表演吗?请看大屏幕:(播放一段腰鼓录象),边看边解说。今天,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二、欣赏腰鼓

1、速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特点的句子。指名说。这个特点为我们诵读全文起到了很好的提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呢?指名读,齐读。

2、全文洋溢着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能找到对安塞腰鼓反复赞美的一句话吗?响亮地读。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

(一)品读第一好。它在哪一段?在这段中,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是?精彩在哪?小好的字。组合作分析用得

1、交流。

2、师生配合读。齐读这一节。

3、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冰冷的),阳光是——(恬静的),世界是——(困倦的),腰鼓捶起来了,空气——(立即变得燥热),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在诵读中,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相机板书:火烈)读着诗一样的语言,似乎安塞腰鼓就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课件出示: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

1、品读第二好,在哪段?这段写什么?

2、观众的心为什么会成为牛皮鼓面?边读边思考。

3、文中哪个词给了你最强烈的震撼?带着动作齐读这段。

4、第二好,好在哪?(相机板书:隆隆)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

1、找到第三好,齐读。为什么赞美黄土高原?出示视频。看了视频,相信大家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厚重。正是这一方厚重的水土,才孕育出这样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方水土上,有着怎样的一方人呢?快速读12、13段,找到这个词。

2、这群后生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怎样?你从哪句知道的?指名回答。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为何能元气淋漓?在文中找到最能体现他们元气淋漓的一个词。他们与什么搏击?他们想摆脱什么?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他们的追求又是什么?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追求?

3、这好,好在哪里?板书:搏击。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让我们再次赞叹它吧!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它的每一个舞姿都——生读„„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大声说: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一好,好在哪里?(相机板书:变幻)

四、写体会,促升华

1、作者对安塞腰鼓所有的赞美都是对过去的严峻的思考,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所有的赞美都在这舞姿、鼓点中升华。板书:升华(语速稍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2、从这一声鸡啼中你体会到什么?指名回答。

3、这愈捶愈烈的鼓声中传递出了什么呢?结合自己的体悟,以排比的句式表达出来。

4、交流汇报。

5、你们的汇报很好地诠释了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这腰鼓中透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借鉴。

六、结束全文。

1、让我们的这堂课在愈捶愈烈的鼓声中结束吧。齐读“愈捶愈烈„„”师引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耳畔都会响起这隆隆的鼓声。

五、结束全文。

1、让我们的这堂课在愈捶愈烈的鼓声中结束吧。齐读“愈捶愈烈„„”师引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耳畔都会响起这隆隆的鼓声。

六、布置作业。

1、课下结合你的理解,反复读文,读出气势。

2、摘抄你最喜欢的段落并背诵。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升华”

火烈

隆隆

搏击

变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收藏

相关帖子

QQ空间 分享

腾讯微博 踩1

腾讯朋友

篇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早就提倡“诵数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 就是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读中体会, 读中入情, 读中感悟, 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2.品味排比、反复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体会生命的力量。3.学习文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体会文中表现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词语, 激发阅读期待

1.齐读课题。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学习——— (生齐读课题)

2.复习词语。你能把对词语的感觉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

壮阔豪放

火烈震撼

烧灼威逼

交织旋转

凝聚升华

3.交流感受。读着这些词语, 你感觉到了什么?你最想知道什么内容?

4.引领读文。

【设计意图:“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通过重温词语, 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就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

二、细读文本, 感受多彩画面

在第二部分 (5~17自然段) 中, 作者多次对安塞腰鼓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呢?

根据4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 分块进行交流:

1.好在火烈的场面。

(1) 指名读课文第5~8自然段, 想想这部分内容写出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2) 朗读并想象画面: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百十个斜背着……是强健的风姿。”

(3) 这是一个怎样的舞蹈场面? (结合文中“黄土高原, 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这句话体会)

(4) 是啊, 安塞腰鼓的气势如此宏伟, 场面如此浩大,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2.好在雄壮的鼓声。

(1) 师范读第9~11自然段, 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 生质疑。如:为什么说“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3) 展开想象:除了文中的内容外, 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 (4) 是啊, 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 如此让人惊心动魄,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3.好在豪放的后生。

(1) 指名读课文第12~14自然段, 想想击鼓的后生是怎样的后生? (2) 结合相关句子, 理解“元气淋漓”的意思。 (3) 如果你是现场的观众, 你会怎样夸奖这些后生? (4) 没有黄土高原, 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 就没有这惊心动魄的搏击,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 (齐读)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4.好在变幻的舞姿。

(1) 轻声读课文15~17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称“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 师生交流。 (3) 如此令人拍案叫绝的舞姿, 连山河也感到痛快了, 观众又怎能不陶醉其中、浮想联翩呢?难怪作者又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学生怎样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中?触摸语言, 咀嚼文字, 反复体会, 才能身临其境, 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三、品读佳句, 领略磅礴气势

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 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象征。我们要通过朗读将它表现出来。

1.品味“反复”。

(1) 讨论:作者每写完一个方面, 就发出“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文中4次出现这句话, 不觉得重复吗? (认识“反复”) (2) 课文中还有运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句子吗?请找出来。 (3) 多生朗读, 感受语句回环往复的气势。

2.感受“排比”。

(1) 出示例句, 反复朗读。 (2) 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作者用这种排山倒海之势的排比句来表达怎样的感受? (3) 这样的排比句, 让我们读起来感觉如雷贯耳, 似瀑布飞泻。请找出文中其他的排比句读一读。

【设计意图:文章多处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 气势恢宏, 语意连贯, 节奏明快, 语句铿锵。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就能感受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感受到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四、通读全文, 体会动静结合

1.浓缩动景。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

2.感受静景。课文中除了写“闹”, 有没有写“静”呢?学生通读全文后交流。

3.以动衬静。文章末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从反衬寂静的“鸡啼”声中, 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4.读写结合。出示生活中的多个场景,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内容,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写一个片断。

篇4:《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出示课题《安塞腰鼓》(齐读)。

2.指读1~4节,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3.感受“茂腾腾”。透过这个词,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那片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生态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真真切切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朴实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了他们宣泄的方式。〕

4.感受表演前的那一刻不同寻常的安静。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注定着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这是一个电影场面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特定场景,让学生在想象中去隐约涉猎储备这种文化艺术与作者的独特写法,去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二、 自读,触动心灵,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1.看!安塞腰鼓敲起来了!(录像)说说此刻最强烈的感受!(指说)

〔对安塞腰鼓的不熟悉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就是我们教师也不够熟悉。因此,一次视频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不能低估!〕

2.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这气势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的,请自读5~17小节,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它画下来。

〔艺术是源,作品是流,先回归本源,而后来体会文本的特色与创作。〕

3.交流“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感叹分别在怎样的情境下发出的。

〔回环的结构安排,快速跃进的节奏,营造出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的气势。“好一个安塞腰鼓!”句意层层递进,回环呼应,倾泻出欲止而不能的气势。这些富有节奏性的语言穿插其间,间隔出现,回环震荡,给人一种鼓声混响的效果,这种音乐节奏般的反复咏叹,逐渐加强,将情感与震撼步步推向高峰,使文章不仅具有形式的回环美和节奏美,更让鼓声有一种余音绕梁的回响,有张有弛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壮阔,安塞腰鼓的激越。〕

三、 品读,震撼心灵,感悟陕北后生的活力与能量

1.再次走进课文5~17小节,静心默读,画出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把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在旁边。(板书学法:读、画、写)

〔静心读书,谓之内心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带着学法从热闹到安静,再一次零距离触摸文字,品味作者独特的诗化语言与创作手法,从而达到会文入心的境界!〕

2.交流品读。

(1)活力四射的陕北后生(6~8节)。

①生读语句,谈感受。

②相机品读:

“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一组排比句式;

(屏幕上红色标出“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五个词)

③(诗的形式呈现排比句)指导读——诵读。

〔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

④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的心,你的血液,你的每一个细胞,会有怎样的感觉呀?(练说)

(引读第7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生齐)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读出自己”,即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用即时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既是对文本表达的感悟也是对表演场面的语言直觉!〕

⑤听听吧,这是怎样的鼓声啊!(播放鼓声——出示9~11节)(变式引读)

作者再一次发出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生齐)

〔让学生再一次具体体悟作者水到渠成的感叹,使得学生对作者“一唱四叹”的理解更为深入!〕

(2)能量磅礴的陕北后生(12~14节)。

①生读语句,谈感受。(出示第12节)

②相机品读:三个“搏击”;“震撼”、“烧灼”、“威逼”;

③指导读好“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

句子虽长,但我们多读几遍,就会领会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惊异”、“居然”、“老南瓜”、“红豆角”、奇指“奇特”,伟指“宏伟”。

范读——指读——齐读

④指读看着画面,借着作者的文字,将这群后生定格在我们心中(屏幕提示背诵,配乐)

〔不折不扣地落实编者的教学要求是每个教者的职责。让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一条规范、积淀语文素养的途经。把课堂教学时间花在背诵积累上,值得!〕

⑤(出示13~14节)人们不禁感慨,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引读)——

怎能不让作者再次感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⑥(视频——屏显15~16节)

看到了吗,“每一个舞姿……作者又一次发出感叹……”(引读15~16节)

〔西北,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今天的西北,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好像落伍了。“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激荡的生命能量一直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就不遥远。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反复读好这段中的长句,充分理解这生命迸发出的能量,感受这古老而厚积的黄土高原。明白作者第三叹感慨于黄土高原这一叹点的基由!〕

四、 回味,融入心灵,感慨陕北后生的希望

1.(鼓声)闭上眼,再一次回味那震撼人心的鼓声,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啊?(练说)

2.(关掉鼓乐)“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引指读18~20节)——再指读

〔文章“静——动——静”的结构安排,显然彼此映衬。由“神情沉稳而安静”的后生,“呆呆地,似乎不曾响过”的腰鼓,到“百十个腰鼓发出沉沉的响声”蓦然而起,排山倒海而来,最后“戛然而止,出奇的宁静”,“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给读者一种释放激情后“物与神游”的丰富想象和感触。〕

3.体会“鸡啼”。

(出示字幕,配乐旁白)当代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对安塞腰鼓的评价。

〔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体现着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打通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文本与生活文本之间的通路,实现学生经验的成长和基础学力的提升。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出广阔的精神天地。〕

4.(出示作者的“一唱四叹”)齐读。

〔作者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传达情感。文中,作者有意识地在每个层次之末发出感叹,在反复咏叹之中常有变化,每段都有新意,层层递进,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课堂尾声,再一次出示作者的“一唱四叹”,不仅仅为了体现文章的线索,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不同寻常的感叹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篇5:《安塞腰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朗读.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1992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板书:安塞腰鼓 生齐读)

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气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播放一段腰鼓录象)

现在请大家来评一评,你眼中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填一填,可以填词语、短语或者是句子。(课件出示)读好这句话。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变得热烈了!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二、欣赏腰鼓

1、速读课文,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课文里出现了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2、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在修辞上叫做反复。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四次,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去感受感受,在相应的句子旁写写你的感受。然后,用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或:你看):”的句式来说一说。

3、交流。

(一)第一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第六节:

1、你有什么感受?(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齐读这一节。(课件出示)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

(课件出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

(课件出示: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 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读着诗一样的语言,似乎安塞腰鼓就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课件出示: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相机板书:火烈的舞蹈场面)第七节:

1、引读(课件出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冰冷的),阳光是——(恬静的),世界是——(困倦的),腰鼓捶起来了,空气——(立即变得燥热),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

1、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齐读9、10两节。

2、说说你的感受。

3、山崖在动,心更在动,人也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相机板书:鼓声的巨大力量)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学习第12、13小节:

1、指名读,齐读。

2、你们看(课件出示),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儿的人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他们生活贫穷、落后,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课件出示)因为这里有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有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1)理解“茂腾腾”、“元气淋漓”,指导朗读。

(2)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顽强的民族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课件出示,齐声朗读)

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板书: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3、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齐读13节)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黄土高原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课件出示)

1、第15小节: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使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大声说: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相机板书:变幻的舞姿)

2、现在请同学们看着文中的插图,听老师读。(引读16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我们已完全沉醉在了这腰鼓表演之中,此时此刻,老师只想说一句话,大家知道吗?(好一个安塞腰鼓!)真是老师的知音啊!

三、感受最后一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语速稍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渺远的鸡啼”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

2、小结: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四、品味、寻找“美”。

学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做这样一个练习,(出示:用“我发现„„美,因为„„”的句式叙述对课文的理解。)

五、总结

1、老师再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总结内容。

2、总结写法(课件出示)

3、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现在让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再次齐读课题——安塞腰鼓。(课件出示)

六、拓展思考(课件出示)

1.如果安塞腰鼓到江南水乡演出,是否能表演出这种气势? 2.西北富裕之后,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能保持这种精神状态?

七、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火烈的舞蹈场面

鼓声的巨大力量

茂腾腾的击鼓

篇6:安塞腰鼓第三课时教案

第1课时

本文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热情入手,视频播放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激越热烈的表演场面,并且让学生对安塞腰鼓这一艺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进入文本的学习打好铺垫。教学本文重在美文美读美评,重在熏陶感染,重在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鸣。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安塞腰鼓发出了一句由衷的赞美,并且在文中出现了多次,快速浏览课文,把它划出来。

好一个安塞腰鼓!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的5-17小节,哪些语句特别能打动你、感染你,你可以多读几遍。

(一)学习6-8小节,体会场面的宏伟。

1.指名读,这一段主要写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或者说你感受到安塞腰鼓的什么特点?

引出: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这腰鼓,是怎样的壮阔、豪放和火烈呢?看!(引读)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理解“流苏”、“瞳仁”的意思。

3.出示第7小节,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找出反义词,腰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理解句子的意思。

4.以诗的形式练习了朗读。

现在我们就以诗的形式,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品位诗一样的.意境。

安塞腰鼓如此豪放火烈,如此充满力度、激情和感染力,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学习9-11小节,体会声音的震撼。

1.男女生分组读。

2.找出两个比喻句。读一读。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安塞腰鼓强烈是声响给人以震撼,腰鼓在动,所以山崖在动,心更在动。)

3.想一想: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河流、黄土地、天空)

是啊,安塞腰鼓如此令人震撼,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如此使人惊心动魄,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学习12-14小节,欣赏击鼓的后生。

1、自由读,你感受到击鼓的后生怎样?

(有力、生命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元气淋漓)

理解“元气淋漓”,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如果你是亲临现场的观众,你怎样夸奖他们?

2、这些后生们为何如此元气淋漓、如此能量巨大?因为有黄土高原这片土地的养育谈不上有——,可以说,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当然也谈不上有——惊心动魄的搏击。所以作者又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学习15-17小节,欣赏奇丽的舞姿。

1.指名朗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什么叫“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3.指名读第15小节,几个排比?都是写什么?

4.引读:每一个舞姿都——

5.小结,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奇丽的舞姿。

如此奇丽的舞姿,如此使人拍案叫绝的舞姿,连山河也感到痛快,观众呢?怎能不陶醉其中,如痴如醉,浮想联翩,所以——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 安静的腰鼓 静

演出时 隆隆的腰鼓 动

篇7: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1.通过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3.领略深沉的意蕴。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中排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以及生命的律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去领略西北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

师:我们来说说,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纳,提示历史中安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腰鼓的仪式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视频及教师对于安塞特点的提示,了解安塞腰鼓在历史中遗留下来的激情与仪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同时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品读课文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明确:气势 修辞

(师引导:文章读起来慷慨激昂,很大程度得益于语言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大量运用不同形式的排比。)

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句子,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作用。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生归纳出: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本文语言的特点,并进行提取、分析并整合。)

活动二:朗读表演

1.小组合作找排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文中句子内部的排比、句子之间的排比、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勾画排比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3.大家齐来演一演。

4.全班一起理一理。

(设计意图:全班一起整合文中的排比句,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语言的特点。)

抒发感受

活动三:想一想,说一说

想一想,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会想些什么?

说一说,从演员和观众不同角度说一说你的思考。(同桌合作研读。)

师小结:不管是鼓者还是观者,此刻都全身心的投入,鼓者只有用力地敲,用劲地跳,充满力量,才能打破,甩掉,身上的重重束缚,;而听者,只有震撼,深深的震撼,震撼于这样一种奔腾的力量,从而受到感染。

(设计意图:代入性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里所歌颂的强盛的生命力、勇于冲破束缚的能量。)

我来创作

活动四:我手写我心

排比的力量这样的强大,让我们也来做一个灵魂的写手,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吧!

(师播放一段杨丽萍的孔雀舞,学生写作。)

结束语

篇8:《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1.学习朗读课文,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 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 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 采用多媒体教学, 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 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一旦学生进入角色, 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 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 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 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 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 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 力避教师烦琐讲解, 突出新课程理念。

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 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 知内容

1. 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 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 放出来, 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 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 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1)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 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 不可分离。

(2) 它是人、鼓合一的, 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 鼓借人威, 酣畅淋漓, 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3) 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 读课文, 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 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 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 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 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 寻美点

分组朗读, 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美, 你看 (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 替换式品读, 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 学生齐诵第6段。

2. 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 (幻灯出示所改之诗) 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 学生仿照以上形式, 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

4. 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 评点式品读, 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 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 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 呆呆地, 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 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 “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 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从写法上说:

(1)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 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 好在“以声写静”, 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三) 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 语气连贯, 节奏明快, 语句锡铭, 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 使文章气势恢宏, 节奏明快, 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 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 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 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篇9:《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1、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了解散文的选材。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在文章中所展现的那种力量美。

(准备视频:朝鲜族腰鼓、奥运开幕式腰鼓、国庆60周年腰鼓、南通腰鼓)

一、导入

提问导入,仔细看图片,找出不同,很明显,腰鼓背的位置不同,打鼓的方式不同,鼓不同 ,人也不同,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地域的产物,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一张名片,是一扇窗口,这些文化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管中窥豹,通过课文来领略一下,中国的“天下第一鼓”。

二、展示题目,并从分析题目着手。

提问1:“安塞”这个地名,顾名思义,应该在北方,你能在文章中捕捉到他的地理位置吗?(黄土高原,在陕西延安)

提问2:展示地图上黄土高原的图片,并提问,调动你的积累,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吗?(沙尘暴、贫穷 、落后、黄河的流经地)

提问3:回归文本,你能找出文章中描写黄土高原特点的句子,并填完整表格吗?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形(四野是山崖)

动植物(红高粱、酸枣树、红豆角、老南瓜)

人(贫穷但是元气淋漓)

注:教师讲解:这些东西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散文虽散,选材有讲究,有时候,名著就是一幅画卷。介绍作者,刘成章,中共党员。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这是作者24年前的文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探究:走近安塞腰鼓,看看腰鼓的特点。

提问4:表演者—— 什么人——年轻人

性别——后生

人数——众多

服装——朴实

目光——闪烁

体格——健壮(阳刚美、力量美)

表演的场面——敲击有力、鼓点急促、舞步飞转、风姿强健

(齐读第6小节,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体会其中的排比、比喻等修辞,鼓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表演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艺术享受和想象力

(齐读11小节,联想腰鼓表演的来源,祭祀、战争、庆祝丰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冲劲,一种力量,从心底发出呐喊,词与词之间要有坚定的停顿,每个词要读的字正腔圆。)

注:教师讲解,点明中心。联想09年国庆活动,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它代表的就是中国的一种精神,全中国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一股拼搏的精神,凭借这股精神,我们战胜了雪灾,战胜了地震,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国的腾飞指日可待。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

四、再读文本,探究表演过程,体会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

1、深入探究文本,仔细研读课文,斟酌词句。

静默登场: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豪放表演:鼓点急促

原地旋转

前后蹦跳

目光闪烁

强健有力

戛然而止:大起大落(引申到人生的意义上,点明另一个中心,人生也如腰鼓一样,虽然大起大落,但是只要认真、强烈地活,就是美好的。)

2、分析对比。

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比

②表演艺术的对比(内容和形式)

③表演风格的对比(江南和塞北)

教师分析一组,由学生找出后面的两组,仔细诵读每一组对比,分析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所传递给我们的黄土高原的美,安塞腰鼓的美,力量的美。

五、总结全文,找出文中的4个“好”字,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15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20小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4小节“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篇10:《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层次:通过感受模仿,训练朗读能力,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过程和方法层次:通过自主选择——捕捉关键——品读感悟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和鉴赏能力。

3、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和媒体辅助,让学生阅读实践中体会声音的艺术美,感受安塞腰鼓壮美的一面,从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

通过模仿比较学习朗读的方法,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在自主阅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品味语言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 :

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中疑难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品读感悟

五、教学思路:

情境引入、激兴趣——预习交流、展成果——整体感知、理思路——自主选择、学朗读——合作探究、找问题——品味语言、感受美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电脑 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

1、情境引入、激兴趣

小小的白蝴蝶、日夜飘洒的树种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动、思索、领悟……

小小的腰鼓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

1)出示课件: 腰鼓

2)点拨: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简介安塞腰鼓

3)板书课安塞腰鼓

4) 视频展示:安塞舞姿

5)说感受:安塞腰鼓给你什么印象?

(雄壮 热烈 火爆 ……)

2、预习交流、展成果。

1)掌握的字词 忘情 狂舞 闪射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翻飞 淋漓

2)了解的内容(安塞腰鼓的响声……特点……)

3)有感受的语句(读懂了的、觉得写得好的、令你感动)

4)说出你不懂的问题。

3、整体感知、理思路

自主阅读课文,建议完成以下要求:

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何特点?

4、自主参与、学朗读。

1)寻找你最喜欢的一段话 用符号作出朗读有关要求的符号:重音(……)音量(< >) 语速(——>) 语调(ˊˋˇ)情感基调(平和、高仰、雄壮、悲伤、低沉、哀怨)

2)根据自注的符号自读

3)小组内交流

4)个别试读,说理由(为什么这样读)

重点引导阅读:第七段和第21——25段 领会文章主题(生命伟大的力量)

5、合作探究、找问题

就课文内容或语言,展开探究。

1)要求:A分组:全班分两大组,大组内各分三小组(即6~8人为一组) B、自主发现、寻找问题 (3分钟) C、小组内流(2 分钟),每小组推荐最好两个问题至大组D、大组间,相互提问、解答

6、品味语言、谈感受

找课文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已的感受和理解

例: 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7、课外延伸,求创新

模仿第七段,围绕一个主题(一次表演、活动等),写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语段

8、结课语。

9、作业 。

板书设计 : 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壮阔

鼓的响声 豪放 凸现生命的伟大力量

击鼓的后生 火烈

篇11:《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紧抓作者的感情线索——四次赞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层层剥笋,通过品词析句、创造性的朗读、语言训练、合作探究等,催化学生情愫,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四次赞叹不是简简单单的叠加,而是浓浓烈烈的升华。作者是借赞安塞腰鼓赞黄土高原,赞中华民族。

一、提纲挈领,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朗读了课文,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炽烈的情感!作者在文中一次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课件出示作者的四次赞叹,生读)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好一个安塞腰鼓”。

(文中作者四次由衷的赞叹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层层推进,将课文凝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朗读就抓住了牵一发动全身的主线,把握了文章的情感脉搏。)

二、品读感悟,入情入境

(一)欣赏火烈的舞蹈(5—8自然段)

1、师:细细地读5—8自然段,你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火烈的舞蹈)

2、师:“火烈”体现在什么地方?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指导朗读:

(1)引读: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乱蛙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是……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分别把这火烈的舞蹈比作——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生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读出热情,读出力量。

(2)问答式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怎样了?(燥热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怎样了?(飞溅了)

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怎样了?(亢奋了)

师: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三组反义词,请你找出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小结:面对这壮阔、豪放,充满热情,充满力量的舞蹈场面,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通过五个比喻句,三组反义词来表现“火烈”。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火烈”在词中,这“火烈”在句中。学生在创造性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火烈”就是热情,就是力量。)

(二)倾听沉重的鼓声(9—11自然段)

1、老师读9—11自然段,问:你的耳畔传来了什么?(板书:沉重的鼓声)

2、师:从“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我们感受到什么?你想到了哪些词?

3、师:读着“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 你觉得此时观众的心情可用哪些词来形容?从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3、师指导朗读:读出鼓声震天,读出心潮起伏。

4、师小结:这鼓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由表及里来表达鼓声带来的震撼力。“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学生不难理解,“观众的心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却很抽象。让学生先用词说说此时观众的心情,再让学生说读后的感受,学生就会明白,此时观众被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震撼、感染,沉浸在这鼓声里了。)

(三)走近元气淋漓的后生(12—14自然段)

1、师:轻读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元气淋漓的后生)

2、理解“元气淋漓”:

(1)哪些句子写后生们的元气淋漓?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这些后生?“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拓展:理解“大汗淋漓”。

3、师指导朗读:读出“活跃、强盛”,读出“元气淋漓”。

4、师追问:这元气淋漓的后生是谁养育的?这红豆角、老南瓜是谁养育的?

5、师小结:看着这群元气淋漓的后生,看着这片长出红豆角、老南瓜的土地,作者又一次赞叹:齐读——“好一个黄土地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者借赞“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赞黄土高原。理解“元气淋漓”是重点,也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找出表现“元气淋漓”的句子,让学生描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后生,再让学生读相关句子,这一难点在层层剥笋中,在具体的语境中迎刃而解了。)

(四)融进变幻的舞姿(15—17自然段)

1、师:默读第15自然段,然后观察插图,你的眼前浮现的是什么?(板书:变幻的舞姿)你的心中感受到什么?

2、师:是啊,这一切使人“叹为观止”。作为中国人会怎样自豪地赞叹?作为国际友人又会有何感慨呢?(学生想象、交流)

3、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读第15、17自然段(课件出示)。

(1)师:在古代,安塞腰鼓是迎神驱邪的,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假、恶、丑的憎恨,对真、善、美的向往,读——

(2)师:安塞腰鼓在古代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信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读——

4、师小结:此时此刻,人融进了鼓中,沉醉在声里,人鼓合一了。作者又一次情不自禁地赞叹: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相去甚远。适时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明白古代人们是用安塞腰鼓来表达摆脱痛苦、追求幸福的愿望。这就够了,这里的“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这里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无须逐词逐句地进行繁琐的分析,“适度模糊”,只可意会,无须言传。)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写作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气势磅礴,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与这充满动感的描写相比,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又有何特点呢?请你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2)讨论,小结:开头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首尾呼应。全文在结构上是 “静——动——静”。

2、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1)师:同学们,我们已欣赏到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静静地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吗?

(2)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读作者的四次赞叹。

(崔峦先生说:“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归整体,追本溯源,把握了文章的写作结构,感受到了作者不断升华的情感历程,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妙处。)

四、拓展延伸,意犹未尽

1、(课件出示阅读材料:江西傩舞)师:读读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2、师: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像一顶皇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安塞腰鼓只是皇冠上的一颗宝石。祖国的地域文化丰富多彩,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索。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述民俗风情的内容读一读,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祖国的文化。

篇12: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陕西省镇巴县平安初级中学

刘祥明

邮编723601

电话*** 教案背景:《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可设计2课时,本教案是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学生提前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教学课题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生动形象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完成简单的场面描写。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内涵。

3、情感态度: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安塞腰鼓表现出来的激情与力量,在读中感悟、想像,为了加强感悟,做好朗读训练指导,我利用了百度搜索,搜索了安塞腰鼓的图片、安塞腰鼓的朗读视频,身临其境的感受安塞腰鼓的激情与磅礴气势。

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歌颂了充满激情的生命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作者用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也表现了西北人民虽然生活贫困,却似“高粱”一样朴实、坚强、健壮。虽然身体 “消

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重负的力量;黄土高原的人朴实、健壮,充满生命的活力,相比经济发达的江南,缺了些世故圆滑,但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巨大的力量。这里的生命还在期盼“搏击”,对未来充满期盼。设计思路: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帮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养育的后生勃发出来的奔腾的生命和感受到磅礴的气势,这种激荡奔腾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要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去体会,必须借助视频朗读,整体感受安塞腰鼓中表现出来的“激情勃发的生命与力量”,然后,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安塞腰鼓表演的情节,感悟黄土高原孕育的奔腾的生命体现的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品味安塞腰鼓的内涵,借鉴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设备、连接网络的计算机、电脑有播放影音的组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百度搜索 :http://zhangmenshiting.baidu.com/data2/music/4722922/4722922.mp3?xcode=632ae285f775c6d2165aae570e00d8bd&mid=0.37805037210938 下载好的歌曲(提前链接并下载成功并在上课前4分钟播放)。播放完后,教师点评导入:(3分钟)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杏花春雨的江南;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一望无垠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陕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由多年历史沉淀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教师板书课题----《安塞腰鼓》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浏览文章,标注生字读音。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小声读一下。(8分钟)

2、请看投影屏幕,欣赏几张安塞腰鼓表演图片,请大家看一下这与文中描述是否一致。百度搜索链接(3分钟)http://image.baidu.com/i?word=%B0%B2%C8%FB%D1%FC%B9%C4&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m=hao123教师对图片做简单讲解)

3、学生思考并归纳:本文记述了一个 的过程,在文中分几部分写了安塞腰鼓?(明确:安塞腰鼓表演;既然是过程,文章写了安塞腰鼓表演的三部分,即表演前、表演中和表演后)(2分钟)。

四、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

1、通过读课文,看场面,听朗诵,设想一下,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或者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它?百度搜索链接课文朗读视频:8分钟http://)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用那些词句、修辞手法来描写安塞腰鼓的?

学生讨论后抽学生口述:(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想象一下,安塞腰鼓给你了你什么样的感觉?用词语概括。(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

六、那么想一想,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我们该怎么读它?(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结束后)

(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七、那么一会我给大家时间自由朗读这篇文章,然后抽同学展示。朗读之前我交给大家一点朗读技巧,慢慢体会。(朗读技巧:1.声音大而不喊,体现浑厚;2.慢而有感情;3.快而不能读错,错了也不要重复。)

读的声音要大,即使读错了,也要大大方方的读出来。有感情要求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是高亢还是低沉,是欢快还是悲伤等等。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大声自由朗读自己感兴趣的片段。

八、学生任选一段,进行片段朗读展示,老师及同学点评。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后进行朗读示范、纠正。2分钟

九、作业

1.对印象深刻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150字左右。

2.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文章的修辞和句式特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两课时】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04-12

教学设计《安塞腰鼓》05-07

14安塞腰鼓教学案04-30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以及反思06-14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及原文07-04

安塞腰鼓05-20

安塞腰鼓 教案04-24

安塞腰鼓反思05-21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05-15

安塞腰鼓 教材教法05-15

上一篇:农村初中数学教育论文下一篇:真题勘误--商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