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2024-06-28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共6篇)

篇1: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大新寨小学 陈荣英

俗话说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多读书能学到很多知识。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叶澜等著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全书由导论、教师德性论、教师审美论、教师发展论和结语五部分构成。它那独特的研究角度一下子吸引了我。正如叶教授在导论中所说的,这是一本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

读此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师的角色。我觉得当今社会教师形象已不仅仅能用“蜡烛”、“春蚕”、“园丁”等比喻来象征。教师的职业使命已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教师应需具有审美情趣,用心体会工作着是美丽的,并学会用生命点燃生命,享受奉献之后的快乐。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到愧疚,平时我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是感觉到压力太大时,便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情绪也随之低落。这不正是对自身的定位,对教师价值体现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吗?其实想想与孩子们融洽的相处,回顾他们天真可爱的笑脸和甜美的话语,看着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呢?热爱着并真诚地奉献着,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我又何愁寻不到无穷无尽的尊严和欢乐呢? 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章:教师之“魅”在何处?——工作着是美丽的。在这一章节中,叶澜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魅”之所在。文中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程度的不同而经历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也分为三种;即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

文中说道“生存型”的教师是无奈的苦捱。那些仅以生存为目的状态下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事实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所爱和首选,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这样的心态来从教,就可能出现对教师职业如下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表现。即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或是把教师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叶澜先生说道: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他不是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也不是以学生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更像一个以一种短期的姿态在学校工作的“临时工”。像这样的教师,我们的队伍里也存在不少。他们主要是从生计出发,站在功利的角度,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是出于无奈,因而感到困惑和痛苦。不仅别人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职业中得到美的享受,更何谈从工作中体会到幸福呢?

该书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和将其劳动性质定位于传递性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是以在开篇即通过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透析提出教师职业有其独特的内在生命价值,而“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由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入挖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

一、对于教师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内部动机。

由于传统中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的强调,所以教师常常背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而前行。同时社会也总是以外部力量约束、导引教师的发展,却忽视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是,教师或将自己的职业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无奈的苦捱”,或默默牺牲将吃苦视为享受,相应地,教师的发展表现出缓慢而沉重的特征。

对此,该书作者则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对教师而言,“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育己”应先于“育人”。

二、对于教师工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

人们通常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收获,所以很多老教师对自己从教几十年来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奉为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为豪的家珍,但感受不到日常工作中所蕴含的快乐。

该书的作者却敏锐地发现,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育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都是教师的创造力的表现,教师也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因此,在作者看来,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体悟重于他们对工作结果的关注。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汲取了大量的实践养料,学术特色更加鲜明,理论成果更为丰硕。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该书无论对教育研究工作者,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亦或是正在成长的未来教师而言,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中所提的问题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坚信:教育研究会继续,教师将不断成长,教育事业的明天必定充满希望!

三、教师如何转变角色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特别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从传统教学中的 “传授者”解放出来,进行角色转换,成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

(一)、加强学习,转变理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素养的提高,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对《新课程标准》有个系统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使之对课改有个明确的目标。

(二)、步出备课方式的误区,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反思教师以往的备课状况,我觉得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而轻课后的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备课方式应该改变。首先,备课要有一定的格式但应避免格式化。其次,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最后,应重视写教后笔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当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际因素注入课堂时,就会不断领略到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课堂中,经常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范写”,或对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质疑、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呼蹦跳。这样的课堂组织有别于以前的“规矩课堂”。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则由接受者转化为主体者。角色的转变使课堂双边活动活跃起来,教学也定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创设丰富的教育情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目的能够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要面向每个学生,顾及个体差异。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比如教学《人类认识的宇宙》,我通过创设情景,带学生置身于浩瀚的宇宙里,指导其留心观察宇宙中的事物。小组成员交流畅谈宇宙中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从教学课文转变成学生自我学习课文,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

(五)、注意正确的评价,给学生积极的心理以支持。

正确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好的课堂,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它新颖的设计,而是教师的个性化价值引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了积极的热烈的气氛。德国的教育家第斯高芬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存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因此,课堂评价时,可直接肯定学生: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真会思考。你回答得真有创意……以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呵护童真童趣,做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改中的角色转换,必须做到:一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二是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成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篇2: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心得体会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进行教师职业培训时,老师对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时并不以为然,既然是最光辉的事业为何还被人看不起,被人称为“臭老九”。对于当时的我,教师这个职业只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谋生工具,并不觉得多么高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3年,在此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欢笑和泪水,有期望,也有失望,有成功,也有失败。慢慢的我懂得了教师这个名词所赋予的意义,并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职业,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既沉重又神圣,丝毫不敢懈怠,自认为做得还不错。今天偶然看了《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它从真、善、美的角度对教师角色形象和教师专业发展作了全新的诠释,它从新型教师角色的定位构成的整体分析入手,进而对教师德性、教师审美和教师专业发展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把教师职业的形成、教师与其它职业的区别及教师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多角度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的特点在于把教师如何“育己”作为著作的重点加以阐述,把教师职业提高到具有对学校教育质量、教师生命质量决定性意义的高度来认识。读完后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让我情不自禁的回顾起自己这13年的教学生涯,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开始思考自己对教师这个角色的定位,到底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优秀的好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发展型”教师是我们始终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目标,教育发展的关键又在于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因此,教育者自觉完善自己的同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我想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应该做到:

一、教师需树立人本思想,让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平等

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我们明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道理,不要习惯以长者的姿态,居高临下的教训学生,“蹲下身子”来跟学生讲话,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平等。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一种对等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性交流。以对话为基础,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老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的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客体,而应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获得人格上的平等。

二、教师需有感情的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充满活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教育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学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零件,而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感情纯真、热烈而稚嫩脆弱,需要教师的爱护。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师生之间的“情爱”则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必要条件,也是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基础。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关心和爱护他们,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意服从自己的指挥,接受自己的感情。工作中的情感投入是现代教育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增强师生凝

聚力的法宝。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用爱的力量去教育学生才能成效卓著。

作为教师应从人的发展角度,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每一个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人生道路形成影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一句话说得好:“爱学生是人,爱差生是神,爱双差生是仙!”爱,永远飘扬在教育天空的一面打旗。这才是一个“人”的教师。

三、教师要不断地反思,努力成为反思型老师。

教师的发展=经验+反思。我们越来越提倡教师对自身实践活动的反思,不反思会让教师处于“惯习”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并使这种思考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实践活动以及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回顾、重建和重现,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能用事实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解释,或者坚持每天写点工作日记,就个人参与学生成长活动当中的所见所想、及一些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尝试做些观察研究。这些反思,不仅是优质教学、理论批判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我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平衡自己的心态,激发“热爱学生”这份深厚的教育情感,坚定个人的专业信念,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师要不断发展成为创造型的教师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任务就落在教育者身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创造型教师。作为创造型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创造

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把创造性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当成自己最起码的职责。其次,要树立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的信念,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孩子的创造能力都能够自由发展,并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创造性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第三,要树立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信念,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孩子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孩子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最后,要树立创造力必须培养的信念,并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把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为孩子提供各种能亲自操作、探索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育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都是教师的创造力的表现,教师也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教师发展研究应深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使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慢慢地体验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新课程改革还十分强调改善师生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的实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更多地了解和接受学生,更积极地关怀学生,恰当而开放地进行师生对话,创建使学生感到有人理解、有人关心的环境,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亲切友善的良好形象,从而促使学生配合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之外,还要学会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敢于承认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同事的帮助,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好

篇3:新课改下教师角色问题新探

“教师角色”通常指的是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 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1]从此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的密切关系。只有当我们充分且正确地解读出教师角色,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教师角色的成功塑造与教师专业化可以说是同一过程。而教师角色所内含的角色行为也随之受到社会规范的种种限制。仅从定义而言, 教师角色定义的是角色的“应然”状态, 是理想中的教师角色。

二.教师角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教师角色的描述繁杂无序

从迄今出现的教师角色来看, 有诸如“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2]等关注教育内容的教师角色;有诸如“学习者”、“学者”[3]等关注自我表现的教师角色;也有诸如“反思性实践者”[4]等关注教育教学过程的教师角色。众多角色令人眼花缭乱, 教师角色变成了一个角色丛、角色集和角色群, 使得教师角色仿佛变成了一个无限度的容器, 任何社会期望、思想理论或者价值观点都可灌装进去。在多样化的视角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究竟哪些视角是直面教师和教育的, 究竟哪些视角是观照教师个体在角色方面的困惑、意愿和能力的呢?

(二) 对教师角色的理解片面、单一

如前所述, 教师角色基本来源于社会期望、大众理想和学者理论, 到今天逐渐被物化为专业类标准、守则或规范等。而种种专业的认证只是外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 教师角色的真正实现靠的还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的体认和塑造, 教师个人角色是其内因。教师角色除了外部的规定性之外, 还应该考虑角色主体“教师”自己对于教师角色的需要和满足。教师角色除了要求教师做到什么, 还应包括教师对于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胜任感和使命感的内在需求。教师自我形象的树立是一个教师能否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5]教师角色的研究大都就“师”论“师”, 完全抛开了教育活动另一主体学生的感受。

三.对教师角色的构建

总体而言, 笔者认为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 当前我国教师角色应定位在以下四个向度:1.良好的仪表, 2.教书育人, 3.孜孜不倦地学习, 4.人际关系的协调。首先, “良好的仪表”是教师角色的外在表现, 这是我们在角色描述时经常忽略的一个方面。其次, “教书育人”是教师角色的灵魂所在, 它几乎概括了教师角色的全部使命。无论是教师的社会角色、法律角色还是职业角色, 无论是“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 还是新兴的“双重角色”论, 教师都必须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己任, 而这也是教师普遍认同的角色内涵。再次, “孜孜不倦地学习”是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又一重要方面。“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化社会”是20世纪教育思想的重大革新, 教师也必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最后, “人际关系的协调”是支撑性的教师角色。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势必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事、教师与领导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 教师要把握好自身角色, 有意识地调控自身的行为方式, 以免由于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影响到教师角色的自我定向。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843.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12.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84.

[4]顾志红.教师:做反思性实践者[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5) .

篇4: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师角色观新探

摘要:卢梭在论述自然教育思想时建构了颇具自然主义特色的教师角色观,即儿童善性的守护者,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导师,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这种教师角色观富于真理性,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师角色观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63-05

卢梭在论述自然教育思想时建构了颇具自然主义特色的教师角色观,即儿童善性的守护者、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导师、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本文就这种教师角色观作些学理上的探析。

一、教师应是儿童善性的守护者

卢梭认为,儿童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造物主所赋予的,天然地存在于儿童身上。儿童的行为,无论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都不能用善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因为儿童在“理性的睡眠”期,儿童没有善恶的观念,也不能接受抽象的观念。他们的行为是活泼好动的天性使然。因此,他明确指出:本性在童年时期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儿童的心灵中没有与生俱来的邪恶,我们都能知道任何邪恶是如何进入儿童的心灵世界的。

基于上述认识,卢梭要求教师应是儿童善性的守护者,他的使命就是实施消极教育,保护善,促进各种能力的增长。所谓消极教育,是指在儿童出生至12岁这个阶段,教师不要教给儿童任何真理或道德,而是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寓“有为”于“无为”,保护儿童的善性,促进儿童的感官和善性的充分、健全的发展,防止儿童的思想产生谬误,心灵染上罪恶,引导儿童走向善好。它包含着消极的知识教育和消极的道德教育两个维度。就前者而言,消极教育的策略是:锻炼儿童的身体和感官,为儿童理智的发展奠定基础,让儿童保持其无知的状态,不要操之过急,不教而教,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1]。就后者而言,消极教育的策略是:让儿童的“心闲着不用”,重要的是防范,而不是灌输,反对“口头教训”,主张“从经验中学”,教师要谨言慎行,以身作则,实施“自然后果法”[2]。总之,不要用成规去管教儿童,要以“无为”的心态教育儿童,只有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这是获得成功的唯一方法,你要培养出聪明的儿童,首先必须使他活泼可爱。

二、教师应是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

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是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卢梭教育思想中起着支柱和灵魂的作用。教师应是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首先,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教育。在卢梭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在“自然”、“人”和“事物”这三种教师中,最要突出的是“自然”这位教师。因为自然的教育具有不可控制性,我们难以把握,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所把握。我们所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是人的教育。因此,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服从自然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达到自然的目标。所谓自然教育,是指“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即儿童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也就是说,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性情率性行事和发展。然而,旧的社会和制度越来越使教育远离儿童的天性,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自然主义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让教育回归自然,使自然融入当下的教育活动,以甄定它的方向,引领儿童健康发展。教育遵循自然,其实质就是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秩序,使儿童优良德行建立于自然之上,促使儿童的德行向善好方向发展。

其次,要彰显自由教育的理念。自由教育是自然教育题中应有之义,没有自由教育的保障,也就无法实现自然教育。所谓自由教育,就是指人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意志,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这个原理出发,就可获得各种教育原则。第一,要让儿童从各种束缚和偏见中解放出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18世纪,法国的儿童一生下来就受着各种束缚,收到的第一件礼物就是枷锁。他们被襁褓包裹着,限制了血液的流动、四肢的舒展和自由的活动。他们还接受着各种习俗、偏见和理性教育,压抑了身与心的自由发展。儿童在没有为我们的偏见所束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自己生活得快乐和自由,觉得最简朴和宽敞的衣服,最不受拘束的衣服,是最珍贵的。这表明,儿童最喜欢自由的状态,自由是儿童的本性,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自由,多给儿童以真正的自由,让儿童多动手、多活动,不要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在卢梭看来,自由是儿童快乐的源泉。在儿童的自然倾向没有被偏见和人类习俗改变以前,儿童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不过,由于受到体力柔弱的限制,儿童在童年期的这种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而是有限的。第二,让儿童生活在当下的自然状态,而不是生活在遥远的将来。他对为将来预备的教育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教育远离和轻视儿童当下的生活状态,而去追求那遥不可及的目标,走向儿童永远也达不到的地方,只会令儿童感到痛苦和沮丧。远虑正是人类各种痛苦的真正根源,因为它使人类不停地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使人类常常向往自己始终达不到的地方。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要时刻向往那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他要求教师要珍视儿童可靠的现在,让儿童生活在当下的自然状态,因为当下的自然状态是儿童最喜欢的本真状态,能使他们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因为人处在自然状态之时,他的能力和欲望能保持平衡,两者的差别很小。因此,他就容易达到幸福之路。

三、教师应是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导师

儿童观是建构教育观念的源泉,它制约着教育观念的提出,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在卢梭之前,由“小大人”儿童观和“神性”儿童观构成的传统儿童观总是把孩子当作大人来对待,实施过度的理性教育,压抑了儿童的个性,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卢梭颠覆了传统的儿童观,提出教师应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笔者在《彰显童年的价值:卢梭儿童观新探》一文中论述了它的基本内涵,即儿童是柔弱的存在,儿童是感性的存在,儿童是自然的存在,儿童是自由的存在,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和发展规律[3]。这种儿童观是对“儿童”概念的发现,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儿童就是儿童”“应把儿童看作儿童”,第一次意识到儿童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不能把孩子看作大人,应当把孩子看作孩子,第一次明确指出自然的本质决定了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应该像儿童的样子,因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不能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儿童,而应尊重儿童的特性和发展的内在理路,否则就会造成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气横秋的儿童。

这种“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客观上要求教师遵循儿童天性的发展的规律,热爱儿童,同他们一起做游戏,做他们学习的合作伙伴,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贯彻和实施自然和自由教育的理念,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生活,培养儿童自由和自主的人格,怜惜和关怀儿童的生命,细心地观察和照料柔弱的儿童,实施消极教育,使儿童愉快地度过其“理智的睡眠”期。

四、教师应是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

儿童的学习活动充满着问题、困惑和好奇,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加以引导,才能使儿童的学习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儿童身体的活力极度发达的时候,精神的活力的发展就要给予引导。教师要明白儿童从“好动”到“好奇”的演变规律:儿童开始是好动,然后才发展为好奇,对这种好奇加以引导,就可以使好奇心成为儿童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做的事情是,首先,应认识到哪些倾向产生于自然,哪些倾向是偏见导致的。在教学内容上,要抛弃那些不适合于孩子天然兴趣的东西,让兴趣引导儿童的学习活动,让本能来限制儿童学习的范围,促使儿童自己去寻求知识。其次,教学要讲究趣味性。教师要以趣味性引领学生的好奇心,要使儿童知道与之将来密切相关的重大关系,以这种重大关系为基础来判断社会中的善恶,而不要把时间、精力放在琐碎的事情上,这是教学的艺术。再次,当教师看到儿童的好奇心已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的时候,就可以实施问题教学,向儿童提出若干个问题,引导儿童解答自己心中的困惑,满足其好奇心。

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前提是必须是研究者。首先,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受过优良的教育。卢梭认定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指导和教育好他的学生,必须受了多层次的教育,才能担当起教育儿童并使其健康成长的使命。不能把儿童交给一个连自身都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不能教育好儿童。其次,教师要精通业务。具体表现在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了解人心的自然进程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知道如何研究人类和单独的个人,能够提供适合学生年龄的有趣的东西,知道所教学生的爱好和偏向。总之,教师必须精通业务。再次,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和研究,具有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既要善于观察和研究儿童,又要对所教学科有精深的研究。就前者而言,教师要研究儿童发展的内在特性和内在理路,因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而代之,否则就会出现不良的后果。每一个儿童心灵有它特有的形式,教育必须根据这种特有形式,而不是根据其他的形式去教育和指导他(她)。唯有如此,才能使教育者在儿童身上所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也就是说,要研究儿童的个性,才能因材施教,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告诫教师要多多地探索大自然,对儿童说的第一句话必须建立在对儿童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只有当儿童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没有受到任何束缚的时候,才能对儿童的性格给予全面详细的观察。就后者而言,教师必须有通识教育的能力,对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都有相当的熟悉和精深的研究,还要具有这些学科教育的实践智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游戏,感觉事物,开展研究性学习。总之,唯有通过对儿童和学科等的细心观察和研究,教师才能很好地引领儿童的发展,才能使其进入发展爱好和才能的境地,促进其天性达到全面发展。

五、教师应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

儿童智慧的发展是卢梭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对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高度重视,对儿童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深刻阐释,对儿童判断力培养的精辟论述,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他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就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首先,教师能够精心选择那些真正有益于儿童幸福和能使儿童变得聪明的知识供儿童学习。尽管这类知识为数不多,但值得儿童去追寻。因为我们教育目标是培养聪明的人。因而,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因此,要对儿童周遭的事物加以选择,精心选择那些儿童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事物都藏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其获得一生的行为所需要的各种各样有用的知识,为青年时期的教育奠基。

其次,启发儿童积极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教师不要急急忙忙地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而应该提出一些儿童能理解的问题,让其主动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用重要的问题“启发你在他心灵中所培养的思想”,巧妙地使儿童产生学习的欲望,要让儿童自己去理解各种知识,而不是因你的告诉而知道知识。不要教儿童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儿童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不能用你的权威代替了儿童的理智,否则,儿童自己就不去独立思考,不再运用他(她)的理智,而听从和囿于别人的见解。教师要讲究提问艺术,在教学时,问学生的问题不宜过多,所提问题应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卢梭关于提问艺术运用的经验是:只要我们向儿童提的问题本身“很有意思”、“很新鲜”,也是为儿童的能力所能够理解的,就能引起他(她)的好奇心,引起他(她)的疑惑,激发他(她)探究知识的动力。

再次,教给儿童研讨学问的工具,使儿童自己去发现真理。在卢梭的视野中,方法、工具胜于知识和学问本身。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研讨学问的工具和方法,根据自己对知识的需要,懂得如何去获得知识和发现真理,教儿童爱真理胜于一切,而不是教给他(她)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学问,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喜欢和爱好学问的兴趣,在这种学术兴趣充分被激发之时,再教给儿童如何研究学问的理路和方法。卢梭断言:毫无疑问,这是判断一切教育是否良好的一个基本原则。

以上所有措施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增进学生的智慧。因为判断力是智慧的表现,是我们所有的理解或观念产生的本原。由于正确的判断在于有可靠的依据,在于能对别人所说的事情分辨出何处是真何处是假,所以教师要用它来训练学生掌握这个判断事物的精义。

六、教师应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

榜样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卢梭十分看重榜样在儿童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做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首先,教师本人应当是做父母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教师的职业是高尚的职业,因为教师既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又不是为金钱而从事这个职业。他还把教给孩子如何做人的教师不称为教师而称之为导师。因为重要的是指导儿童如何做人,而不是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导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儿童行为的准绳,而是如何引导儿童去发现这些准绳。其次,教师要严格地管束自己,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卢梭要求教师做到:当儿童还是无知无识之时,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合他(她)看的东西,你应该受到周围人的尊敬,享有权威,在行使这种权威的时候,必须以别人尊敬你的道德为基础。再次,教师要为儿童树立行为的榜样,并使这种榜样刻画在他们记忆里,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他要求教师在任何事情上,对儿童的教育行动多于口训。因为儿童容易记住自己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而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他告诫教师: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不容易分辨善恶,这时,教师必须集中精力为儿童提供榜样,按适合儿童的形象印在他们的心中,而不要自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七、教师应是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

卢梭认为,快乐是学习活动的动力之所在,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儿童享受到快乐。然而当时教师让儿童学习枯燥的功课,接受啰唆的教训和进行无休无止的问答,导致学生心情忧郁和颓丧,对学习感到极其厌恶和疲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能不拒绝把他们的心思用去思考你们压在他们身上的那一堆教条,怎能不拒绝把他们的心思用去思考他们的创造者,何况你们还把他们的创造者说成是他们的欢乐的敌人呢?”[4]教育的艺术就是让儿童喜欢你所教的内容,让他对所教的内容产生兴趣,发生热爱。因为儿童有活泼的性情和模仿心,这些为这种教育艺术的成功运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他们有快乐的天性,足以支撑这一做法,所以对实施这一艺术是很有把握的。他要求教师要热爱儿童,和儿童一起玩耍,做游戏,使儿童从中获得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卢梭对自己帮助爱弥儿寻求快乐深有体会:想方设法获得儿童对自己的信任,以便成为儿童在寻求快乐中的知心人和决定人。尊重、熟悉童年期儿童自然倾向的发展情况,以便加以控制,而不是打击。“我要了解他的观点,才能对他进行指导;我决不牺牲他现在的快乐去寻求什么遥远的幸福。我不希望他有一时的快乐,但是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有永久的快乐。”[5]

八、教师应是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

卢梭认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保障。这种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之间能融洽相处,彼此信任和尊敬,能把师生各自的命运始终作为他们之间共同的目标,使彼此间不分离。这种师生关系离不开教师的建构。首先,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这种信任包括学生对教师知识渊博、理智的判断和能理解他(她)的长处的信任。只有相互信任,彼此尊重,互相爱护,才会使彼此变得亲密。其次,教师必须牺牲自己的时间、心血、爱甚至自己本身,必须以仁爱之心对待儿童,因为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这种爱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的。“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父子。”[6]总之,彼此间的关心和善意,比任何礼物都能产生更多的实际利益和效果。再次,教师应成为孩子的伙伴,像孩子一样与其和谐相处。卢梭希望教育孩子的教师最好是年轻的聪慧的人,甚至他(她)本人就是一个孩子,能够成为儿童的伙伴,协助儿童获得知识、发展智慧,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能够分享彼此间的欢乐,并在这一过程中赢得儿童的信任。尤其是在儿童不懂人情世故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他当成人来培养,为了获得儿童的信任,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宛如孩子。

综上所述,卢梭从教师应是儿童善性的守护者,教师应是自然和自由教育理念的彰显者和贯彻者,教师应是具有“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儿童观的生命导师,教师应是儿童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研究者,教师应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启迪者和促进者,教师应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榜样,教师应是儿童寻求快乐的“知心人和决定人”,教师应是充满爱心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者的角度论述的教师角色观是深刻而系统的,颇具自然主义特色,充分彰显了自然和自由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儿童的热爱。很显然,这种自然主义教师角色观包含了很多真理性的颗粒,不仅在当时的教育界是新颖的,具有振聋发聩的影响和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价值,值得我们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去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2]刘黎明,钟昭会.卢梭的消极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新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1).

[3]刘黎明,刘汝萍.彰显童年的价值:卢梭儿童观新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

[4][5][法]卢梭.爱弥儿(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4.482.

[6][法]卢梭.爱弥儿(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篇5: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有感

“教师”是幸福的职业,这是我在工作中所感悟到的。

新世纪,新教育需要有新型的教师,同样也蕴育出新一代的教师。谁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把握职业生活中发展的主动权,谁就会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和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内含的欢乐和尊严。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了不断地提升自我,我会经常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最近我就看了一本由叶澜老师主编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感受颇多。

此书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这是一本与未来探讨关于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的著作。全书由导论、教师道德论、教师审美论、教师发展论和结语五部分构成。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育己”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然而却是对教育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上。书中始终坚持一条主线,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全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章:教师之“魅”在何处?——工作着是美丽的。在这一章节中,叶澜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魅”之所在。

文中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同社会状态下人的自由程度的不同而经历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的划分,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也分为三种;即以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型”、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型”、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型”。

文中说道“生存型”的教师是无奈的苦捱。那些仅以生存为目的状态下的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此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事实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不是他们的所爱和首选,他们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这样的心态来从教,就可能出现对教师职业如下的认识以及相应的表现。即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或是把教师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或将教师职业当做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叶澜先生说道: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毫无思想、毫无创造性的“教书匠”;他不是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也不是以学生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中,更像一个以一种短期的姿态在学校工作的“临时工”。像这样的教师,我们的队伍里也存在不少。他们主要是从生计出发,站在功利的角度,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是出于无奈,因而感到困惑和痛苦。不仅别人而且他自己都不可能从职业中得到美的享受,更何谈从工作中体会到幸福呢?

对于“享受型”的教师,他们认为吃苦也是享受

处在享受状态下的教师,他们会让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他们并不否认作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但是,他们不安于此,不愿意在浑浑噩噩中枉度一生,而有着更高的人生追求。因而,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为自豪的家珍。带着这样的心态从事教师职业,他们会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这些教师已经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并把生命全部灌注到“教师”这一职业中。他们是从兴趣出发,站在非功利的角度,以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他从事这一职业是因为自己喜欢,因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第三类是“发展型”的教师,他们会创造幸福

在发展状态下,这些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职业中。他们不是把这一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这一职业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他们相信,教师职业就应该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他们会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会以终生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会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主要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站在超功利的角度,以完善自我、为社会作贡献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们从事这一职业是为了过一份有意义的人生,因而感到崇高而有价值。这样的教师是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他们已经不仅仅是“经师”,更是“人师”。

在看这本书时,感觉就像是在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六年前,我浑浑噩噩被送到了“第一师范”学习怎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毕业后,我又迷迷糊糊地踏进了教师这一职业。当时我是抱着“生存型”教师的态度进入这个职业的。我最开始进入的是诺贝尔教育集团,原因是那里管吃管住,在开学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是进行员工集体培训。虽然在诺贝尔人口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发现,在这个集团里没有一个人是抱着“生存型”的态度在工作的,因此他们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他们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身上 的闪光点,会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还会将自己的奉献都当作一种幸福在享受。他们时常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要认真工作,不断地充实自己。

慢慢地我在工作中已经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

当我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我,盼望我传授新知时,我会意识到自己握着人类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和世界的明天;会因为自己肩负这崇高而伟大的使命而幸福。当我站在讲台上,在课堂中传授孩子们知识,孩子们从我这获得新知时与我的会意一笑;会让我有一种莫大的满足感,是我从未体味过的幸福。当我走下讲台,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收获知识时的满意笑容;我会从由心底产生一种幸福感。

现在我想我还处在“享受型”教师阶段,因为我已学会就怎样去“享受”了。在我的身边,有一些教师正在潜心研究锐意教改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特色更富魅力,他们已从教师职业中得到了智慧的滋养。在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不只是需要信息,而且是需要有意义的信息;不只是需要知识,而且是需要令人信服,能激起信念的知识。他们需要这些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和生活的价值。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以顺应时代的需要,更顺应学生、家长的需要。

最后,我想用于漪先生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内心的激情: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是用生命在歌唱,用生命在实践,为了我们辉煌的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我们可爱的学生,“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开出慰藉心底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假如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教师这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因为“给”永远比“拿”来得愉快。

感受教师职业美,重塑教师职业观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有感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这本书是由叶澜主编的,这本书从道德、专业发展和美学的角度,对教师这个古老的职业作了时代的诠释。

这本书研究的重点不是放在“育人”这一通常被人关注的问题上,而是放在教师如何“育己”这一通常被人忽视的问题上。因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书中谈到三种类型的教师。“生存型”教师,他们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师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把教师职业看成是寻找“更好”职业的跳板,我想我绝对不是这一种类型。“享受型”教师,他们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教师最大的快乐,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我想我正在朝这一方面努力,因为“给”永远比“拿”愉快。可是如果你只是一味地付出,不注重学习吸收,提高自身素养,你能永远“给”下去吗?于是我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发展型”教师身上。我也像书中一样问了自己三个问题:

1.是否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经常进行反思和研究?

就目前学校教师的分布而言,大体都是以学科教师的身份出现在教育活动之中。有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等一系列学科。学科教学蕴含着真、善、美。“真”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再者,教学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实现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的统一。“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当然,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它渗透着丰富的情操教育、理想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美”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和富于生活化的情境问题设计,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体验,教学活动刻骨铭心,师生共同拥有且是一段充满愉快的回忆。我所任教的是数学学科,而数学也早已习惯性地被大众贴上了“枯燥、乏味”的标签。讲授函数的概念这节内容的时候,我在初中已经学过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举出三个生活中的实例,一个是人口增长与年份之间的关系,一个是物理学中物体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下落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一个是某市24小时的一个气温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并且三个例子分别是以表格,公式及图像的形式给出,符合该阶段学生认知的特点,对形象记忆较为深刻,分析各个例子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集合语言,给出了函数概念的新定义。介绍了函数符号之后,我还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欧拉的故事,去领悟数学文化之美。数学课中的大量奇妙的数、奇异的形、奇特的式和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构成了数学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经过 数学教师严密的推导、清晰的思路、简明的演算和直观的作图,便营造出数学教学所特有的美妙奇境。学科教学体现着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融合。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并得到思维的训练,是教师在某一情景下用特定的形式以课堂的方式实现。

2.是否把终身自我教育作为工作的推动力?

“享受型“的教师,吃苦也是享受,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我不否认作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但是,不能安于此,不能在浑浑噩噩中枉度一生,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有更高的人生追求。我要把我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每一个学生快乐地交往,欣慰地享受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学生的每一次获奖,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自己得到的荣誉都会成为我生活中的大事,引以自豪的家珍。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教师的成功就是培养出更多的超过自己的学生,把自己的苦乐与学生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这份职业有着不可多得的“清高”与“宁静”,即便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生活非常清贫的情况下,我也会怀着热忱,带着浓厚的兴趣,无怨无悔。付出给予中,我能获得内心的极大满足。大学填报师范院校,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这种选择便意味着某种无止境的付出和牺牲,意味着放弃荣华富贵和高官厚禄,意味着蜡烛般的毁灭和粉笔般的磨损。我愿意就这样一生一世在教师这个职业之路上走下去。

“发展型”的老师创造着幸福,在发展状态下,我们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职业中,相信教师职业就是应该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为己任,以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的勤奋工作。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反思和研究的习惯。我所在的学校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强调教学的三次备课,每节课都会集体教研讨论,大家不再纠结重难点的把握了,而把重心都放在的细节的处理上,这个问题怎么问才有效,学生会有怎样的回答。自己备课过后,经过该课主备人的过程讲解及例题设计分析后,针对性的对自己的课进行整改及研磨。毫不夸张,真的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最终呈现在课堂上的,给学生听的,肯定是一个精雕细琢的好课。不管是新课的讲授还是习题的讲解订正都是如此。课后,即使的就上课的情况写下教学反思,考虑本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优点及不足,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还能做得更好。学校还考虑到年轻教师的优势,年纪轻,有干劲,有闯劲,好学,勤奋且刻苦,开展新老挂钩师徒结队,旨在让年轻教师在听中去模仿,去感悟,去提升。听课后的听后感就是教学反思的另一种形式。等等,所有的这些都为我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3.是否有给予也有收获?

教育过程是对知识的活化过程,是师生经验的分享过程。人类的文化知识以各种物质载体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或非符号的形式存在的,教师可以将书本上凝固的文字与火热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得书本知识具有现实性和生活性,使科学富有人文价值,成为学生在自主的发现中认识社会,理解生活的指南。教师还可以将某门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联结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动力。知识的活化建立在教师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基础之上。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那么一份自信和自如,才能够居高临下、深入浅出;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变化,掌握教学的进程。教师还要对本学科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才会有更宽广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学术功力,各学科的知识才不至于支离破碎,形成知识的正向迁移和综合辐射。教师还需要对本学科的发展史及其趋势比较熟悉,能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文化的关系、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揭示出来,使教育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在讲授对数函数一节的时候,可以布置课外研究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搜集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亲身实践后体会古代文化,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荣誉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替代性地置身与对方,进行教育中所获知识、情感等的“换位”体验,以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正的师生互动,是师生双方发自内心的欣赏、欢迎和肯定,是教师与学生在精神上平常的相遇,是教育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创造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活动了,通过创造,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寻到了生活 的源头,并因此而获得了对世界的真是的理解。

教师职业的对象是生命的灵动,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的、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其中以成长中的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学生不仅仅具有鲜明的“学生感”和明显的“向师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模仿,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地表现出自己的喜好与选择,运用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和掌握新知,对教师的教学采取拿来主义,并适当创新。教师也真正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传统教育常常忽视甚而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教师就像一个保姆,把知识嚼细而又细再喂给学生,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又像“侦探”,对学生的交往权和隐私权缺乏应有的尊重,否认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独立存在。教师职业生活的美意义在于,承认、尊重并积极引导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起飞”。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进行时态,其中会出现许多不完善甚至错误。迟到或者逃学,欠交作业或者拒绝考试,与同学吵架甚至打架,男女生传递纸条进而偷偷约会,等等,这些可能并不是这些学生的一贯行为,而只是其成长过程中逆反心理、青春期骚动的表现,这是正常的,也是允许的。举个例子,我任教过的某个学生,高一刚入学的时候,行为习惯比较差,成绩也很不理想,是很多学生甚至某些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但是经过我和班主任老师多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与交流之后,我们感受到这个学生的本质还是很善良的,通过在学习自信心,学习价值观及与人相处的方式和艺术的教育之后,他就像突然懂事了,长大了一般,遵守各方面纪律,学习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开始的时候,我也很惊讶他的表现,曾经心里想过去怀疑他,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高度的信任,在高二的高考会考中,他获得了4A,最后高考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通过此事,作为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发展,且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席勒曾说: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我扮演的是教师的角色,我全身心地投入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我愿意尽我所能去教育学生。我的目标是做一名“发展型”的教师,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集体服务,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劳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读后感

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式下,教育的生命观日益得到重视,且越来越多的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叶澜教授主创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一书中,对此有深刻地阐述,她将这一观点提高到教育的本质高度,极大的渲染了教育生命观的氛围,作为一名读者,我对此的理解是教育的本质应在于生命的张扬。

全书既有历史的考察,也有现实的清理;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实例的剖析,以全新的视角、精到的论证使教师发展研究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作者指出了教师发展研究的三个重要转向,表明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对于教师职业由强调其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和将其劳动性质定位于传递性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是以在开篇即通过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透析提出教师职业有其独特的内在生命价值,而“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由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入挖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

二、对于教师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内部动机。作者明确指出,对教师而言,“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育己”应先于“育人”。因为一方面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我发展不仅是教师的义务,而且是教师的权利,是丰富教师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相信每位教师都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因而在教师德性的养成中,强调的是反思和自我修养,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则提出了“自我更新”的取向。

三、对于教师工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 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育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都是教师的创造力的表现,教师也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因此,在作者看来,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体悟重于他们对工作结果的关注。与此相应,作者指出,教师发展研究应深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使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慢慢地体验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实施者,其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作为性情中人,最易于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因而教师的成长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读《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有感

一、教师是谁?

时代在前进,学科在变化,我们的角色在变化。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古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把教师的作用精辟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文革”前后的《辞海》定义“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执行教学任务的人员”,这就有些偏颇了。1993年,国家颁布了《教师法》,其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是讲“为学”,育人是讲“为人”;教书是广义的,育人是全面的,包括德、智、体、美。

二、创造幸福的发展型教师

在发展的状态下,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职业中。他们不是把这一职业当成满足物质需要的功利手段,也不仅仅把这一职业看成是给予和付出之后的心灵满足。他们相信,教师职业就应该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着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他们会把教师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会以终生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会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他们主要从自身和社会需要出发,站在超功利的角度,以完善自我、为社会作贡献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们从事这一职业是为了过一份有意义的人生,因而感到崇高而有价值。这样的教师是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他们已经不仅仅是“经师”,更是“人师”。

三、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值得我仔细一读: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才有可能向儿童揭示出: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那种热爱自己的事业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使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而那些没有什么东西好讲,学生也感觉出他没有什么丰富的思想宝藏的教师,确实是很可怜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

是的成就一批有思想的学生就要拥有一批有思想的教师,虽然教师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思想家,但是教师却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对于教材的解读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对于教学的方式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只有时刻处于思考之中才能无形中影响自己的学生,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做个好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篇6: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摘抄

一、对于教师职业由强调其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从古至今,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是人人认同的,即教师只是政治工具,不必要也不可能拥有职业自我意识。及至现代,虽然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人们对于教师的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的认识仍存有很大的局限,所以长期以来,教师形象是由“蜡烛”、“春蚕”、“园丁”等比喻来表征的,外在的社会价值是其主要方面。该书作者清醒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和将其劳动性质定位于传递性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是以在开篇即通过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透析提出教师职业有其独特的内在生命价值,而“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由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入挖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

二、对于教师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内部动机。由于传统中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的强调,所以教师常常背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而前行。同时社会也总是以外部力量约束、导引教师的发展,却忽视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结果是,教师或将自己的职业仅仅视为谋生的手段而“无奈的苦捱”,或默默牺牲将吃苦视为享受,相应地,教师的发展表现出缓慢而沉重的特征。对此,该书作者则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对教师而言,“育人”和“育己”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育己”应先于“育人”。因为一方面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自我发展不仅是教师的义务,而且是教师的权利,是丰富教师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其次,作者站在教师的立场,相信每位教师都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因而在教师德性的养成中,强调的是反思和自我修养,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则提出了“自我更新”的取向。

三、对于教师工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人们通常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收获,所以很多老教师对自己从教几十年来学生的每一次获奖、自己得到的每一项荣誉都奉为生活中的大事和引以为豪的家珍,但感受不到日常工作中所蕴含的快乐。同样,以往的研究者也将教师发展的重要阶段定位于特定场所的集中学习或培训,忽视了日常工作过程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该书的作者却敏锐地发现,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育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都是教师的创造力的表现,教师也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因此,在作者看来,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体悟重于他们对工作结果的关注。与此相应,作者指出,教师发展研究应深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使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慢慢地体验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上一篇:鹦鹉灭火小古文注释和译文下一篇:生产车间现场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