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

2024-05-21

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精选8篇)

篇1: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

摘要 为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通过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孤独感量表(UCLA)对2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的平均分为9.26.孤独感量表的平均每题得分为2.19,性别与年级上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即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孤独感程度一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孤独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人际困扰越多,就越孤独。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人际关系

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一种令人痛苦的主观情绪体验。对于青少年,余苗梓等0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隐瞒和自我暴露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Weiss明确指出人际关系是孤独产生的主要原因。0有人通过因素分析对被试的孤独情境作了描述,目的是探索人际困扰对孤独的作用,其结果表明,最大的因素是情感威胁,因此人际困扰可能是解释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因此,笔者试图从人际取向去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状况,并考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孤独感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被试本研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天水师范学院选取2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最后筛选出有效问卷182份,男67人,女ll5人,一年级55人,二年级62人,三年级38人,四年级27人,平均年龄20.4岁。

1.2测量工具

(1)孤独感量表(UCLA)。(2)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01.3施测方法问卷调查均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试在人际关系总分和四个维度待人接物、与异性交往、交际与交友和交谈的平均分分别是9.26、1.8O、2.14、2.82、2.50。被试大学生的困扰总分平均分为9.26,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评分规则(大于9分就存在人际困扰)来看,有一定程度的人际困扰。在四个维度中,待人接物得分最低,交际与交友的平均分最高。表明,被试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最小,交际与交友上的困扰最大。

2.2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表l中可看出量表的平均每题得分低于量表平均分2.5是2.19分,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不高。

表l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

平均每题得分平均数 标准差 屉大值 最小值孤独感 2.19 43 89 8.25 69.00 21.oo表2表明三年级大学生孤独感平均分最低,二年级最高:男生孤独感的平均分高于女生。

表2 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及性别上的得分情况表3中,以孤独感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是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2.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表3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孤撤感的方差分析结果表4 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孤独感人际关系 0.370“注:¨ P< O.01,p< 0.05。

3讨论

3.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表l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人际关系困扰,说明被试大学生人缘一般,与他人相处有一定困扰,朋友之间的关系不稳定。这可能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这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考虑自己前途,于是他们埋头苦读的同时又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渠道。在繁重的课业与就业的压力以及伴随各种矛盾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人际关系困扰也就表现的比较多一些。结果中还显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在4个维度上的倾向不同,即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困扰较少,交际与交友和与人交谈方面困扰较多。这表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训练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他们在不同维度上的区别,有差异的进行辅导和训练。

3.2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

结果中发现,大学生在孤独感每题平均得分低于量表平均分2.5,说明大学生存在一般的孤独感,与黄海的研究结果类似。0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与性别上均不显著。这可能因为,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看,大学生是处在人格发展的第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年轻人专注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设计自己的未来,发展的任务是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关系,避免孤独。此时期不同年级与不同性别学生的人格发展任务都是寻求得到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因此孤独感在年级与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

3_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孤独是当个人感到缺少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或自己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有差距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或感受。本研究结果中显示,人际关系总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越多,孤独感水平就越高。这一结果与范虹江@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些结论可能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预防与干预工作,不足的地方是应该进一步扩大取样,增加样本的代表性。

综上所述,不管是量的考察还是质的分析,都可以看出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从而提醒我们要减弱和消灭孤独这个消极情绪状态,需要从人际关系层面上寻找根源。

篇2: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

目的调查学校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状况,为改善学校人际关系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取大连地区城乡中小学生731人.结果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性(F=52.65 P<0.001),同学关系困扰程度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F=70.57 P<0.001).结论现实中学校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显著相关,学校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困扰程度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显示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强的趋势.

作 者:王希华 张哲 Wang Xihua Zhang Zhe 作者单位:王希华,Wang Xihua(中国.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363000)

张哲,Zhang Zhe(辽宁朝阳县职业中专)

篇3: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

历史前进的车轮推进到21世纪,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人类生存的所依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在变幻莫测的现实面前, 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找到心灵安全的归宿, 形式多样的心理疾患困扰着现代社会的人们。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中叶,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就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在现实社会中, 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步入人们的视野, 教师猥亵学生事件频繁地发生, 教师自杀、精神崩溃的事件屡见报端, 特别是以“范跑跑”为代表的教师的心灵扭曲, 让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教师到底能否承担起“育人”的角色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和舆论的质疑。近年来, 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对教师心理健康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教师这一群体最大的来源——师范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多地为人所关注, 他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 影响的不仅是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 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存亡。就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 校园的谋杀案、暴力事件、自杀事件几乎年年都在恐怖上演, 针对这些事件的发生我们在用道德评价的同时, 更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冲突、人格的健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目前有许多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探讨, 在这方面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采用SCL—90等症状测验量表, 先从症状判定心理是否健康, 再对特定群体心理健康的特点进行讨论分析, 而未见有报告从产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的动力成因这一视角进行量化分析。因此, 本研究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出发, 对师范生心理安全感进行评估, 并开展与人际关系的归因研究, 为心理健康的测量提供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相对于对大学生安全感产生影响的其它因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也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较为方便地加以引导和施加影响的因素。探讨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安全感的影响, 也能够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较为直观和可操作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某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大学生为被试, 随机抽取了13个专业400名被试, 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后删除无效问卷,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169人, 女生189人, 有29人未报告性别。文科生175人, 理科生212人。大一158人, 大二104人, 大三70人, 大四55人。在所取的样本中, 其中268人担任班干部, 101人未担任, 18个人未报告是否担任班干部。

(二) 研究工具

测量工具一: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 (S—I) 》用于测查师范类大学生的安全感。

测量工具二:采用申武丹 (2007) 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 该问卷共33题, 分师生人际关系、同学人际关系、生活人际关系和虚拟人际关系4个维度, 作为虚拟人际关系的对照, 前3个因子可以合称为“现实人际关系”。本研空将师生关系剥离出来作为另一课题, 故使用时删除了师生人际关系维度。

三、研究结果

(一) 师范生安全感的特点

按照马斯洛的统计标准, 得分在24分以下者, 具有安全感;得分在25—31分之间的, 具有不安全感的倾向, 仍属于正常范畴;得分在32—39分之间的, 则具有不安全感;39分以上的, 具有严重不安全感, 即存在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结果表明具有不安全感和严重不安全感的被试则占了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51.1%) , 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32.3%) 的被试具有较好的安全感 (见表1) 。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性别、专业、是否学生干部之间差异不显著, 不同年级学生在安全感总分上差异显著, F (3, 383) =3.63, p=.013。事后检验表明大二和大四学生在安全感平均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大一学生 (p=.007, p=0.008) , 其余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二) 师范生安全感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

由表可以看出, 师范类大学生安全感与虚拟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生活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虚拟人际关系得分越高, 安全感越差;而生活人际关系得分越高, 安全感越好。

四、分析与讨论

从数据可以看出, 师范类大学生在安全感上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 其中具有不安全感和严重不安全感的被试占了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51.1%) , 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32.3%) 的被试具有较好的安全感。这一结果稍低于马锦华 (2004) 的研究结果, 高于裴国洪 (2007) 等人的研究结果。这仍显示出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容乐观。

通过分析发现, 师范类大学生的安全感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 高年级学生比大一新生更加适应大学的生活, 安全感的总体得分相对较高。这可能是对环境的熟悉与适应以及对交往对象的适应与了解产生了这种变化。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 离开了父母的怀抱, 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 刚开始都有一些不适应。陌生的环境和其他不确定的因素使大学生的安全感严重降低。安全感得分的回升也是随着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对周围人、事的适应而逐渐提高。对于适应得快的学生来说, 他们就能够很快地找到心灵的安全感而专注于自己的发展, 适应慢的学生就会在不正常的状态上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甚至会有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找错了方向而产生其他问题。因此, 要提升对师范类大学生的安全感, 首先要重视对师范生大学适应能力的培养。只有及早适应大学生活, 找到在这个新环境中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才能为心理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发现, 安全感与虚拟人际关系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生活人际关系存在显著负相关, 表明虚拟人际关系得分越高, 安全感越差, 而生活人际关系得分越高, 安全感越好。这与以前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一般认为, 虚拟人际关系得分较高的群体, 往往是为了在虚拟环境中寻找现实人际交往中没能得到的满足感。因此, 这部分群体的现实人际关系情况比较糟糕。而随着他对虚拟人际关系和投入越来越大, 对现实人际关系的逃避越来越强烈, 各种心理问题随之出现。因此, 要引导师范生合理认识虚拟人际关系, 处理好它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地位问题。虚拟人际关系仅仅只是现实人际关系的一种延伸, 特别是对沉溺于网络的学生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从现实人际关系缺陷的弥补上入手,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裴国洪, 刘爱书, 张若萍.大学生安全感与自信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2]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篇4: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

【关键词】 大学生 幽默特质 人际关系 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74-01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西北民族大学各年级学生共120人进行调查,有效回收114份。其中大一29人,大二25人,大三33人,大四27人;城镇67人,农村47人,文科60人,理科54人,年龄均在18-25岁。

1.2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幽默风格量表》(HSQ),用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1.3研究步骤

本文采用问卷法,以年级单位,利用课间时间进行施测,要求学生在20分钟之内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回答,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研究结果

2.1幽默特质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幽默风格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1。

表1幽默特质表现的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2.2人际关系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幽默特质在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进行进行检验,其结果见表2。

表2幽默特质表现的性别、城乡、年级、学科的差异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2.3幽默风格维度之间的相关

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幽默风格维度之间的Pearson 积差相关系数如下表3所示。

表3幽默风格相关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4研究结论

1.大学生幽默特质在性别、城乡、学科、年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2.大学生生活人际关系在性别上有极其显著性的差异;城市和农村大学生的生活人际关系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师生人际关、虚拟人际关系、现实人际关系三个维度上有显著的差。

3.亲和型幽默与嘲讽型幽默极其显著正相关;亲和型幽默与自贬型幽默有极其显著正相关;嘲讽型幽默与自贬型幽默有极其显著正相关。

4.自强型幽默与师生人际关系、虚拟人际关系呈负相关而且极其显著。自强型幽默与现实人际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自贬型幽默与师生人际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

总之,幽默特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才华。自嘲式的幽默体现了人的谦虚与豁达,能很好的调节交往的氛围。调侃式的幽默可以为枯燥的生活增加交往的情趣。幽默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调味剂,没有幽默生活将变得乏味而缺乏情趣。

参考文献

[1]陈国海,《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载《心理科学》,2007,30(1),第219-223页。

[2]王建立,《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全面素质之间的关系研究》,载《潍坊拭学院学报》,1991年第13卷,第283-284页。

[3]陈小华,《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惫感与自称、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52页。

[4]郝霞、岳晓东、七十三等,《大学生的幽默观:内蒙古大学生的调查与思索》,载《山西:校园心理杂志》学术版, 2007年2月,第299-30页。

篇5: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摘 要: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对470名普通本科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显著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显著相关。结论:(1)大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较为积极。(2)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自我概念 人际交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03(c)-0214-02 1 问题提出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它是个人对自己所有方面(包括生理、心理等)的知觉和主观评价,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目前,“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有的己经步入社会,在贴有一定标签的社会背景下,其自我概念发发展最快,同时问题也较多,自我概念直接关系到他们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知,关系到其当前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和发展。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社会所需的一项基本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对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以普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不同专业的470名学生进行施测,有效问卷为434人,有效率为92.3%。其中男生173人,女生261人,平均年龄20.16岁。 2.2 工具 2.2.1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林邦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简称TSCS)。该量表由70个条目组成,包括内容维度和结构维度以及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其中,内容维度包括PH(生理自我)、ME(道德自我)、PER(心理自我)、FA(家庭自我)、SO(社会自我);结构维度包括ID(自我认同)、SA(自我满意)、B(自我行动);综合状况包括TOT(自我总分)和SC(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为负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评价越差,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余9个因子为正向因子,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概念越积极。该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 2.2.2 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 采用王军()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4个维度:Z1(认知和评价取向)、Z2(感受性取向)、Z3(社会退缩取向)和Z4(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分数越高,表明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76,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2.3 施测及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 3.1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体来说比较积极,男性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总分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在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因子上,男性大学生得分也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除道德伦理自我因子、自我行动因子,自我概念的其余因子在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男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和“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 3.2 90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分析 表2中显示,自我批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各因子与人际交往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学生自我概念越积极,人际交往能力越强。 4 讨论 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与姚信(200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关系密切,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父母作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子女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王中会,刘俊香()年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如果父母对子女温暖、有感情,培养出的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评价。汪启荣等()年的研究也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高中生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影响不同。 研究还发现自我概念各维度与人际交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一般来说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自我认知越积极,关于自我行为的认知越积极,个体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李晶等(2003)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发现人际关系敏感性程度越高,自我概念分值越低,这说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刘耐烦()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能够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这表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促进自我概念的积极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宿舍矛盾等人际交往问题,会给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薛敏等,)则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大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其呈负相关。那么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家庭教养方式是如何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挥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概念是否起到重要作用,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刘耐烦.初中生人际交往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2] 李晶,翟敏,宋煜炜,等.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3,26(1):51-57. [3] 王军.工科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43-744. [4] 王中会,刘俊香.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350-352. [5] 汪启荣,胡希俊,李怀珍,等.高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3-954. [6] 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3):358-361. [7] 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42-44.

 

篇6:亲子关系相关内容

一、留学生刺母案引发关注 多重因素叠加致悲剧

新闻热点:2011年4月1日晚,在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中国23岁留学生汪某到达后不久,与前去接机的母亲顾某发生争执,焦点是因为学费寄晚了。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其母当场倒地昏迷,被送医抢救时胃和肝均已破裂。然而,被刺重伤的汪母却尽力为其子开脱。

热点评述: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在哪里?恐怕家庭教育问题,品德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兼而有之。

家庭教育:中国父母的溺爱教育方式,在汪某事件中可以看到。现在不少家庭送孩子留学,宁可举债也要帮孩子负担所有费用。经济上包办,精神上关注不足,养而不教的后果,是汪某极端行为产生的根基。

品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古人说的“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关于德之本的教育如果乏善可陈,其它的品德教育也容易处于流失状态。学校和社会教育应把传统文化中对品德教育的重视传承下来,把品德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心理健康: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人传统文化不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与中国人的性格也有关,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吐露心事,有的更因保护面子而把问题压在心里,缺少疏散渠道,再加上留学生在海外生存不易,语言障碍、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及人际关系等产生的压力外人难以了解。留学生们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多参加活动,多交友,努力融入周围环境。

二、16岁男孩给妈妈写绝交信 称彼此只维持金钱关系

新闻热点:2011年4月15日,家住重庆江北的陈女士(化名)收到16岁的儿子写的“绝交信”,“妈妈,从现在开始,我们只维持金钱关系嘛,以后长大了,我会把钱从账户上转给你„„”在信中,儿子要求妈妈做甲方,自己则是乙方,甲方的责任是把他抚养成人,而作为乙方的儿子,他的责任就是在长大成人后分期偿还父母养育他的所有费用。

篇7:解除劳动关系相关流程

1、原来的录用备案和合同鉴证流程,二合一,统一为“劳动用工备案流程”

2、外来人口需要办理《就业服务证》,具体流程和资料如下:

①、如果在南京是第一次参保,没有社保号,先去水西门211去办理个人档案登记,生成个人编号

②、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③、《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服务证申领表》(可以去领个,复印有效)

④、一寸照片两张

办理地点:到水西门一楼1号柜台办理就可以了,免费的。

3、劳动用工备案流程

新签合同资料:《劳动合同备案情况表》、劳动合同、就业登记证(就业服务证、派遣证等)

续签合同资料:《劳动合同变更情况表》、新老合同

如果是调动,要带商调表、与新单位签定的劳动合同、原来的劳动合同

大海点评:

劳动部门规范用工流程是个好事,不过,如果单位有大批量的进人和续签,其工作量必定大了很多,如果备案费用真的取消了就更好了。

根据现在的情况,在办理劳动保障卡的过程中,单位虽然按规定尺寸进行采集,但是很少会被系统接受,最保险的是员工直接到现场采集。如果大批量的,真的要请社会保险中心人上门办理了,呵呵,还不如回到以前的照片扫描阶段呢,大家省事。

二、参保流程

现在,参加保险必须有个前提,就是提供《劳动合同备案情况表》,也逼着用人单位严格按流程办事。

备注:如果要修改个人基本信息档案,要去211室修改。

大海点评;

其实,即使在以前的流程下,我也是一直主张建议,先办理录用备案,合同鉴证,然后再去办理参保手续;不过,虽然流程也是这样设置的,但是在实行中,基本采用的是“宽进严出”的办法,参加保险,只要一张表格就可以了,也人为的让很多公司的具体办事人员省了这个流程。

我认为这个流程是个好事,也会逼着我们做HR的严格按流程办事,也会让政府掌握了更为准确的就业率。

三、退工手续

1、先去办理终解备案,资料没有变化(本期劳动合同,决定书,终解备案失业审批表)。

2、在办理完终解备案手续后,才能去办理社会保险暂时中止手续。(终解备案失业审批表和社会保险关系中止表)

3、去失业审批柜台办理失业审批和档案转移手续。(终解备案失业审批表、员工档案、社会保险关系变动表)

大海点评:

说实话,我对这个程序的强制性规定是举双手赞成的,原来有很多单位因为种种原因,在员工离职的时候,不办理终解备案和失业审批以及档案转移手续,导致了很多后遗症的发生,最明显的一个就是会影响到这个员工的下一次录用手续的办理,也许这个员工会等几年后再来找单位,或者说员工根本找不到单位了,也影响了录用手续的办理。搞的人人都累。

现在看来,本次的流程调整,从用工,参保到退工的强制规定,形成了一个链条,的确是个好事情。最起码以后的类似后遗症会少了很多,甚至应该绝迹,对劳动者来说,应该是个多了个保障措施。

不过因为系统不稳定,经常出问题,导致办理的速度很慢,系统还需要调试和维护。备注:提醒,从现在做起一定按规范的流程办事,特别注意是不要贪图省事,不去进行

失业审批和档案转移手续,这样会有的后遗症,直接导致该员工办理不了用工备案手续,也就会直接的影响到他继续参加社会保险。

四、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参保

没有多大的变化

1、如果以前没有参加过社会保险,没有个人编号,带上户口簿和身份证,去水西门211室去办理个人档案登记,生成个人编号

2、带着身份证、户口簿到二楼个人参保柜台参加养老保险。

3、医疗保险到户口所在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

五、两个老问题

1、在新流程实施前,没有办理过录用备案手续的情况下,是否能办理终解备案? 答复:是肯定的,这类情况完全可以去办理终解备案和保险中止。这个政策没有改变。

2、如果员工以前的档案没有了,怎么办理档案转移和失业审批?

篇8:大学生人际关系相关

(一) 研究对象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江苏汽车高级技工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共3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 获得有效问卷277份, 有效应答率为92.3%。其中男生265名, 女生12名, 平均年龄为18.44±1.14岁。其中一年级学生43人 (男生43名, 女生0名) , 二年级学生51人 (男生49名, 女生2名) , 三年级学生99人 (男生92名, 女生7名) , 四年级学生84人 (男生81名, 女生3名) 。

(二) 研究工具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试工具, 由90个题目组成共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 (0=从无, 1=轻度, 2=中度, 3=相当重, 4=严重) 。测试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在SCL-90中, 一般以因子均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标准, 研究报告的检出率主要就是因子均分≥2的人数比例。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见表一:

由表一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的学生分别在人际关系和抑郁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表二知:总体上, 一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水平上相对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 各年级在人际和抑郁因子上均有显著差异 (P<0. 05) 。

注:*P<0.05 即在统计学上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P<0.01即在统计学上表示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下同。

对上述这四个年级进一步进行LSD事后检验, 结果见表三

由表三可知:一、三年级学生相比较, 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由表四可知: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由表五可知: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 本研究采用SCL-90测评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的检出率显示7.22%和2.89%。总体来说, 职校生在人际关系和抑郁两个因子上是非常健康的。但是, 职校生总体上健康, 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是心理健康的, 所以, 对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掉以轻心。

(二) 不同年级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因子上, 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如一年级学生, 这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入校, 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 精神比较松懈, 心理问题较少。三年级学生面临着在成人高考和就业之间的“两难”选择有关。再加上学校属于四年制职业学校, 真正在校时间只有三年半, 三年级学生很自然对自己的前途产生焦虑, 感到时不我待。所以, 学校应该提前对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阶段性的学习、生活。

(三) 不同性别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男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本样本的特点有关。由于本校的专业设置的原因, 绝大多数生源为男生, 再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没能跟上学校规模的发展, 在校男生数较多, 而校园面积较小、宿舍有限, 教学环境和生活条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男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要投入的精力较多。

而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这可能和性别特征有关。这一过程似乎符合男女社会化和性别角色发展过程。男生相对放得开, 心胸开阔;女生较胆怯、多愁善感。社会竞争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升学、就业和工作等反方面心理压力往往大于男生。在农村, 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女生读书, 升学往往并不被社会和家庭重视, 需要女生自己付出更多地努力去争取。从统计数字看, 女生几乎一半来自农村, 所以, 女生在求学中面临的压力更大。

(四) 职校学生人际因子和抑郁因子相关性分析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和抑郁因子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 P< 0.05) , 说明两个因子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关联性。人际学派治疗师认为, 人之所以抑郁, 80%的原因是由于人际关系造成的。人际关系心理疗法 (IPT) 也认为, 抑郁症是人际社交网络中发展出来的。许多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人际关系良好者, 无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相反, 人际关系较差者, 抑郁者所占比例较高。

人际关系是个很普通, 很生活化的主题, 或许它没有校园暴力, 性交易防治等问题来得引人关切, 但是不可否认其重要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将“学会与人相处”视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把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良好人际关系不仅意味着校园内部有较好的人际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学生在校园内的成长, 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角色转换, 进一步社会化作必要心理、行动上的准备。

抑郁又称情绪低落, 是一种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抑郁心理是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 是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抑郁症状的学生, 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 缺乏自信;有时感到空虚, 觉得人生没有价值, 没有意义, 对一切都失去兴趣, 什么都不想做。

四、建议与对策

(一)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 推行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教会学生正视生活和学习。开展应对技能训练、人际关系训练, 可以开设有关课程和专题讲座, 普及与应对有关的知识, 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挫折锻炼, 逐步改变其消极的应对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使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有清晰的认识, 并且介绍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让学生调整心态, 重新认识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顺利渡过由初中到职业学校、由熟悉到陌生环境的心理适应期。

(二)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注意治疗, 更注重预防和发展, 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心理健康不是身体疾病,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从人际敏感和抑郁的相关性, 我们可知, 人的心理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所以需要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 加强学生内在素质修养, 提高自我疏导能力。 在人际关系和抑郁障碍的预防和教育方面, 应着重激活青少年使用自我防御和自我调节机制, 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逐渐形成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量,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摘要:为了解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对职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77名技校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测试, 并着重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这两个因子作了比较分析, 希望通过调查研究, 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为相关工作者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技校学生,SCL-90,心理健康,抑郁,人际关系敏感

参考文献

[1]裴利华.人际关系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4.

上一篇:高一上册第五单元同步作文:自由写作实践五下一篇:送货司机岗位职责主要职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