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2024-06-22

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精选6篇)

篇1: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考研政治: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重大论断,表明我们对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既是我们改革30多年经验的高度凝练,也释放了深化政治改革的明确信号,回答了18大以来人们关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改革领域如何推进的重大问题,对于实现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保障中国稳定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和人亡政息;同时也是我们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1、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

中国不能乱,乱了就什么也无从谈起。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所形成的共识,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基本政治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执政的东欧苏联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整个社会和政局出现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教训极其深刻。当时,这场世界级政治冲击波也波及到了我们,能否顶住这场冲击波,中国的发展是否也会出现如东欧和苏联共产党这样改弦易帜的局面,为世人瞩目。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在东欧和前苏联社会主义道路遇到重大挫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的一条政治发展道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适合中国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它保证了在遇到**和挫折时,我们能够顶住压力和挑战,保持政局和社会稳定。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命根子,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2、只有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梦想不是空想,要实现梦想,必须有通往梦想的道路。已经走过的路成为昨天,所经历的挫折和艰险已经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经验。经验告诉我们,未来的路不会平坦,必然要经历新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今天的世界,风云激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形成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正在被一股国际极右翼势力的公然践踏,如何应对来自这股遏制中国崛起的国际势力,是我们通往梦想道路上必须越过一道坎,如何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今天的中国,国内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完全破除,腐败的顽疾威胁到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财富分布呈现出失衡状态,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严重障碍。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破除这些矛盾,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改革没有回头路,如何深化改革,改革要改什么,路该怎么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都告诉我们,老路走不通,也不可能走,邪路不能走,走了就天下大乱,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所有结构性矛盾的关键。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条件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只有坚持这套制度,才能保证政治发展道路不变形,不走样。政治制度是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政治道路是政治制度的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体系。

1、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才是保证中国政治发展沿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基础

我们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政治制度,内涵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权力运行方式和治理模式,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力运行系统。它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土壤,反映中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和不懈奋斗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从新中国成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历史实践证明,尽管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依靠这套政治制度,我们保持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这是一套保证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好制度。这套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必须长期坚持并在坚持中完善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偏离方向。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

制度体系就是若干有关的制度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相互联系的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和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是我国长期政治发展进程业已证明了的,适合我国实际的政治制度,它保证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保证了我们的政治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推进。但是,任何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会有缺陷。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政治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完善和发展,这样才具有生命力。要看到,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遏制腐败蔓延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完善、立法程序、监督职能,代表遴选等方面切实改进,使之真正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真正享有参与管理社会,监督政府的权利。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习近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1、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人类社会产生政治现象以来,政治大体上就分为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宣扬“君权神授”,权力可以恣意妄为,民众在权力的压迫下处于奴役状态;民主政治则主张“人民主权”,公权受到制约和监督,民众在权利的保障中尽享自由生活。从专制政治发展到民主政治,是人们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也是我们党始终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党找到的一条跳出“兴亡”历史周期率的新路。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忧虑的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民主之所以能成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是因为民主的实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证。只有不断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保生机和活力。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国家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而实际无权。使全体人民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

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是规范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法律化、秩序化体现。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法规来展开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3、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悲剧告诫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坚持这一原则,我们的党就有可能有失去执政地位的危险。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核心要素,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领导力量,是保持我们不走邪路歪路的决定性要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心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我们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 一律、归于一尊。不能照搬别人,也不能故步自封。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主体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机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和优化,以调整政治关系,优化政治秩序,巩固政治统治的政治活动,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必须在稳定的环境中循序推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可靠保证。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什么叫财政?财政收入都包括什么?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组成部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B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少,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多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财政支出

(1)含义: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主要用途:(我国财政支出有哪些项目?)

A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E债务支出

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

篇2: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地寻找着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統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肆意掠夺,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事实证明,不触动日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国家应该怎样治理?这是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科学的指导思想、严谨的制度安排、明确的价值取向、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任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者相互取代的主张和做法,都不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看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继续加以完善。当前的重点任务,就是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这是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革命。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如果政治定力不足、政治自信不够,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入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但决不能囫囹吞枣,决不能邯郸学步。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跨上新台阶,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世所罕见的艰难险阻,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社会长期保持和谐稳定。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高中政治知识点:征税和纳税

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法律形式的分配。

(2)目的:国家为实现其职能

(3)手段:凭借政治权力

(4)依据:税法

税、利、债、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国家通过税收位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篇3: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关键词:契约论,人类生存状态,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契约论的理论阐述———卢梭与罗尔斯的对话

曾经读到政治学家俞可平先生的《政治与政治学》一文, 其中将政治哲学分为几个阶段, 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政治哲学 (强调神性与世俗性的统一) 到中世纪的政治哲学 (神学主导政治哲学的视野) 再到近代尤其是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之处 (启蒙运动时期) 的政治哲学 (强调理性的光辉, 突出世俗性, 从神走向人) , 再到行为主义政治学 (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阿尔蒙德与维巴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与民主制》、亨廷顿的《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 兴起以及政治哲学著作 (诸如萨托利的《民主新论》以及代表后行为主义时代兴起的政治哲学大作即罗尔斯的《正义论》) 丛生的20世纪。

西方政治思想中充斥着诸如自由主义、契约主义、无政府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等诸多理论流派。而诸多理论流派中思想承前启后的并且对现代政治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可谓契约论了。契约论的基本论点, 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者之间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 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产物。这种学说既用来说明国家起源的必要性, 也说明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这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

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伊壁鸠鲁明确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认为国家和法都是基于契约的产物, 是关于人类福利的约定, 目的是免除人们相互之间的侵害。伊壁鸠鲁堪称契约论思想的最早表述者, 后来伊壁鸠鲁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古罗马杰出的无神论者和契约论者卢克莱修又用契约论的观点解释了国家的起源并且第一次详细的描述了原始的自然状态。契约论思想到启蒙运动时期又开始引起政治学思想家们的注意, 十五六世纪一些反暴君派的贵族思想家系统地论述了契约论思想, 把它看成反抗非正义统治的根据。契约论最盛行的时期是十七八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J.阿尔色修斯、H.格劳秀斯和B.B.de斯宾诺莎, 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德国的S.von普芬多夫、法国的J.-J.卢梭。其中格劳修斯的《战争与和平法》较为全面的阐述了其政治学思想包括社会契约论的思想;霍布斯的《利维坦》以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从不同的人性视角和理论假设出发对国家起源前的自然状态进行论述。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思想家斯宾诺莎则认为建立国家是理性的需要, 这可以指导人民过和平安定的生活。斯宾诺莎的社会契约论比格劳修斯以及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整, 而且内容上也更加进步。正因为如此, 他和费希特一起被马克思称作“道德领域内的思想巨人”。当然契约论思想的阐述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位政治思想家, 即卢梭和罗尔斯, 他们分别在《社会契约论》和《正义论》中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然状态的观点以及契约论思想。我在阅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后发现, 二者遵循不同的逻辑路线, 从不同的自然状态描述手法与内容出发演绎自己的契约论的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注重实践价值, 而罗尔斯则更倾向于理论的精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罗尔斯的理论演绎更为精巧。

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这一人类生存状态的变迁, 从无知之幕 (Veil of ignorance) 到市场经济发展的理性主导, 社会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卢梭认为, 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跨越标志着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及一个公共的“大我”的产生。卢梭进一步认为合法的社会绝不是建立在强力或强制服从基础之上的, 因为强力并不等于“权力”, 也不等于“权利”, 只有公正平等的社会契约, 才能为国家的权力和权利的合法性提供基础。

卢梭对于“公意”的论述与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对“无知之幕”的论述一样, 构成了各自社会契约论思想的重要理论假设。从上述论述中, 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 契约论从根本上是关于国家起源的一种理论假设, 该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特色, 内容和形式上都逐渐得以完善。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可谓契约论思想的新颖成果, 代表了当前政治哲学发展的较高水平。

契约论的实践意义更应该体现于其对于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 无论是卢梭还是洛克或罗尔斯等人的契约论思想都反映了一种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 细心阅读后会发现, 这也许是众多契约论思想家的共性。哪怕是利维坦的作者霍布斯在强调君主统治的主权不可分割时, 也同样坚定的主张“人类是平等的”这一基本论据。因此, 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贯穿于契约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大部分, 并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后的西方政治思想中得以凸显。契约精神在当代或许早已或本就不是国家起源的正确假设, 而只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或理论演绎的一种理论假设而已。科学的国家起源思想应该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找到正确答案。但是这不能成为否定契约论价值的论据, 因为我们知道契约论产生之初的时代是古希腊时代, 契约论的论据中关于自然状态的唯物主义的论述已经颇有实践与理论价值, 此外从某种层面上说契约论思想为国家的合法性寻求了在那个时代较为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因此, 我认为评价契约论需要从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加以分析, 并公正的阐述其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之所在。

二、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他山之石———契约论的中国式阐发

关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可以说贯穿于政治思想史的始终, 直到21世纪的今天民主依旧是政治发展的理想追求。民主从最早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城邦时代最原汁原味的“大树底下的民主”, 到现代程序民主和代议民主的建构呈现出民主的价值的同时, 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政治发展的实际演绎。

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路线图, 按照政治学家俞可平的见解有三条路线:第一, 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第二, 从较少的竞争到较多的竞争;第三, 从基层民主到较高层次的民主。自从马克斯·韦伯以后, 民主不再过分强调实体民主, 而把民主的视线转移到程序民主上来。一般而言, 民主需要符合以下标准:第一, 普选制;第二, 公共部门的分权制衡;第三, 权力受到严格的制约与监督等。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当前乡村选举中出现的大步乡改革和“两票制”以及“公推公选”都反映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切实进程, 也真实的展现了民主政治演绎的路线图。当然, 学生认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依赖与其他诸如契约论以及各种与之相类似的诸如公共选择学派“委托与代理”等理论的发展。因此, 笔者更愿意将契约看做一种人民与国家的“合同”, 是双方意思的真实表示, 是建立在维护人民主权基础上的民主政治的彰显。这也符合卢梭等契约论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 更符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国情。

根据契约论的思想, 笔者对当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或许还较为粗陋的建议:第一, 更多的维护少数人和弱势群体的利益, 他们同样是“契约”的制定者, 他们有权维护自己的合理权益。第二, 人民代表大会中代表的结构需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 不能仅仅代表少数强势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忽视占社会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诸如农民工等。第三, 各种“契约”的制定 (这里尤指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 需要体现“公意”, 需要彰显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的同时, 真正实现其制定过程和制定结果的民主与公正。这需要在程序民主和程序公正等问题上做更为合理有效的政治设计。第四, 契约的维持需要民主做合法性支撑, 民主的彰显不仅是一种政治价值, 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实际权益, 是公权力对私权利的承诺兑现, 是客观的利益分配格局与机制的构筑。

根据契约论的观点, 根据当前政治发展的需求, 契约论应该更加赋予其自身以民主政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这也应该是理性政治的选择, 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要求。当前中国社会问题众多, 社会泄愤事件、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 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城乡差距、地域差距 (胡鞍钢的“一个中国, 三个世界”理论) 、贫富差距都已经达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 (基尼系数保守的说已经接近0.5) , 而教育如何才能去行政化、居高不下的房价、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三农问题甚或四农问题、利益集团问题、政治腐败问题、基层民主问题、教育公益化 (而非产业化) 问题等都威胁着政治系统的稳定, 削弱着中国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而当前无论政治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都存在着诸多阻滞, 中央党校教授王贵秀认为“政改阻力由既得利益阶层制造”。显然当前中国已经不存在阶级之间的对立, 但是诸多阶层尤其是中间阶层理论和现实的出现使得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在中国彰显, 各阶层形成了诸多利益各异、力量各异的利益集团并据此形成影响公共政策的压力集团或院外活动分子。契约论给我的启示则是政治必须彰显公意,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而不应该顾及少数既得利益者的不合理要求。因为按照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政府的创制只是一项法律而非契约。格劳修斯在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中甚至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退出自己原是其中一员的国家, 并且离开国土时就重新获得了自己天然的自由和自己的财富”。当然这种行为是极其不负责的, 但是这客观反映了政府必须通过合理合法的政治与行政系统已巩固其已有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以免出现哈贝马斯所言的“合法性危机”。而正如俞可平所言“民主是个好东西”, 我们必须通过增量政治改革与 (下转241页) (上接217页) 增量行政改革, 在某些领域实现增量基础上的必要突破性发展, 逐步实现民主政治的发展以避免“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念危机、信心危机”。面对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诸多阻力, 面对如此诸多的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复杂的社会问题情势, 面对各种群体性事件与民告官事件, 我深深感受到治理与善治在当前的重要意义。而显然, 这与契约论思想不谋而合。善治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 形成一种公私伙伴关系。从根本上说, 契约论思想所指涉的即为这种良好的互动, 一种委托与代理关系的演绎。

因此, 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历史机理出发, 从其中契约论的理论出发结合当前中国具体国情, 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并且对民主政治提出了更高也更符合实际甚至说是更切实的要求。契约论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思想, 它带给人类宝贵的财富, 曾经它成为启蒙运动中耀眼的火炬, 曾经它是西方文明从封建文明向资本主义文明演进的号角与方向盘, 而今在该思想从伊壁鸠鲁系统阐述到卢梭 (1762《社会契约论》) 再到20世纪下半叶罗尔斯 (1971《正义论》) 的发表, 逐步完善。再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跨越二百多年的历史时空, 它依旧熠熠闪光。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世界文明的百花丛中, 契约论给予当前中国政治的最大启迪, 我想正是一种符合“公意”的“允诺”的兑现, 是一种民主政治与宪政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途是光明的也是崎岖的,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持有较为乐观的态度。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 这也是政治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所需面对的必然现象。我们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坚信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理性的中国共产党, 作为具有近九十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 作为与中国命运休戚相关的中国共产党, 作为带领全国人民一起取得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促进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一定可以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考验, 一定会忠实地兑现与全国人民“契约”, 带领全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迈进, 朝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汪建达, 吴新民.论桑德尔对罗尔斯新社会契约论的批判——兼与姚大志先生商榷[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6) .

篇4: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17-03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道路就是旗帜,道路就是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本国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在长期酝酿的基础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了定义。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而是早已有之。它最早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此次大会主题报告的名称就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报告数次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告最后一句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做了补充说明,增加了生态文明等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更加完整、科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做出初步概括,这在十七大以及以往党代会中是没有的。受十八大报告的启发,笔者梳理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开辟、拓展到完善以及进一步发展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轨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1978—1989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阶段。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起点。那么为什么这一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时期呢?笔者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一时期,我们逐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基本的方面,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这条道路的内涵会不断充实完善,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永远牢牢占据基础地位,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该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八大在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并没有坚持下去,后来,我们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发展生产力被斥为“唯生产力论”,结果,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重新恢复了八大的正确方针。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2.确立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改革开放迈出巨大步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思想领域内少数人怀疑、否定社会主义,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各种杂音,我们党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做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他详细阐述了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涵。此后,他多次重申这一问题。改革开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迅速兴起,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认可、完善,农业生产步伐加快。不久,改革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要步伐,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幕拉开。

3.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们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以至于犯了“大跃进”那样的错误。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确定规划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蓝图,有利于避免重犯急躁冒进的错误。

4.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将精神文明建设提到应有的地位。精神文明这一概念是叶剑英同志首先提出的,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等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1986年我们党出台了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重申了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

1989—2002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大拓展时期。1989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国际上,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遭受严重削弱。危难之际,江泽民同志接任我们党的总书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幻,以不变应万变,韬光养晦,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并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13年来,我们在各个方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极大地拓展了这条道路,具体体现在:

1.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观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个宣言书。邓小平针对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这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13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生产要素市场的不断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宏观调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职能的显著转变,等等,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突破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突破了苏联模式,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因而极大地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稳步推进。在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们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的新论断、新概括,表明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3.确立了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非常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发展文化事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隔10年之后,我们党出台了另一个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切实加强。这一时期,我们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允许私营企业主入党,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等等,这些重大举措使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继续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善以及进一步拓展

2002年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达到完善并进一步拓展的时期,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战略部署、外部条件等方面,进一步规划了前进的轨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趋于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定义做出补充概括,标志着这条道路达到完善。之所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完善并进一步拓展了这条道路,主要表现在:

1.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GDP不再是唯一指标。党的十七大通过决议,把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并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我们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节相协调。

2.深化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党的十七大用单独章节阐述了改革开放(开放也是改革),大会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意,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劳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信念不动摇,继续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确立“四位一体”的新布局,社会建设加速推进。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这一崭新概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建设的地位凸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花大力气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用单独章节对社会建设做了全面阐述,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成效明显,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社会管理更加完善,人民安居乐业。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6年9月,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温家宝指出,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农村综合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年来,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地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势如狂风骤雨,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不断加强。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要求我们党不断提高“五种能力”。以中央全会的形式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决定,这在党的80多年历史上尚属首次,表明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更加注重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在重视并推进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新的时代课题。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自觉、主动、持续地推进先进性建设,努力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为此,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前进,短短大半年来,我们党先后出台了许多新举措,如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坚决反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等,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篇5: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景和方向,这是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的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这个整体性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目的根据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战略格局进行的整体部署,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小康社会”一个中国传统的概念,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比较富足的社会生活。邓小平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赋予这个概念以崭新含义:“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为了实现小康,在他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翻两番”、“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等一系列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据统计,“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1987年已经达到;第二步目标,到1997年就提前完成;“人均800美元”的目标,到2000年胜利实现,实际达到854美元。当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时,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曾经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也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新阶段的新起点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使十几亿中国人民都能

得到实惠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个奋斗目标,连同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共同构成了党和国家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

胡锦涛总书记作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各族人民不断增强的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针对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完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其中,对民主政治方面的新要求表述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做出的积极回应。显然,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对实现这一新要求的具体部署。

其次,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主题。十七大报告将十二大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深刻,意义重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看,表明我们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要不断拓展和延伸这条道路,其中包括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来认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拓展,形成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由此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角度来认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已经形成和确立,但仍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来看,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都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以,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据细心人士观察,仅“民主”一词,报告就有60多处提及,而论述民主政治发展的篇幅在报告中长达7页之多。报告首先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的纲领,包括目的、道路、要求、领导核心等四个方面,报告还从六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措施。

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实现和保障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因此,报告开篇就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把民主视为“生命”,这一提法在中国共产党举行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民主被视作“生命”,意味着民主在中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意味着民主已经逐步深入民心,意味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已经跨入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

认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表明我们党对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有机联系的认识已经达到新的高度,即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生命相依。社会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同人民当家做主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时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社会主义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而人民的利益只有靠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够真正得到维护。党中央几代领导核心都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毛泽东曾指出,“只有实行民主,中国才希望。”邓小平也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又论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让全国各族人民享有最广泛的民主。”如今,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又把民主提升到“生命”的战略地位,并字斟句酌地对“中国式民主”进行精辟论述,较为完整地赋予发展民主政治的时代新内涵,无不昭示出党对人民民主价值的重视,正如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而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具有生命力。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在回顾了二十九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之后,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近三万字的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同时,还提出了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应该这样理解:党的领导是前提也是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实质也是核心,依法治国是保障也是途径,三者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框架,其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被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原则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沿着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十七大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升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种提法更科学、更有高度,也更具指导意义。

实际上,关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论述不仅限于第六部分,报告的第十二部分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出了“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民主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积极探索。十七大报告对这些新探索、新尝试、新经验进行提炼、概括,充分加以吸纳,对发展党内民主做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等。引人关注的是,报告还突出强调要尊

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一般认为,“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党员是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应在党内生活和党的工作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当家作主的积极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将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权利。党员主体地位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从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需要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充分体现党员的意志,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体现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的各项决策和政策都能充分代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未来的党内民主、党内生活充满期待。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体要求和党的领导

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里将十六大时所提的“积极稳妥”原则改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这一表述实际上是传达了两个观点:一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必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经济社会越发展,越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积极稳妥,又要不断深化,才能与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情形相适应。

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党的性质的先进性和奋斗目标的科学性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历史上的正确性所决定的。因此,报告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

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这里特别增加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化”,表明党的领导的理性化和法治化要求的提高。

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领导,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其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权为民所用”;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

与此同时,十七大报告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措施作了全面而又系统、深刻而又生动具体而又详尽的阐述,清晰地描绘了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图景,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要求。限于篇幅,这里略去。

篇6:政治经济学论文?论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坚持这条道路,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保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怎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为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前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展基层民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制保障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人民的民主参与和各种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显示出旺盛活力。同时,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班级各种常规下一篇:三体系内审员培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