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2024-06-19

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共8篇)

篇1: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医院关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医院各部门发生下列重大情况时,必须及时向上级部门或院领导或有关部门报告请示,除紧急事项口头请示报告外,重大问题都应写出言简意赅的文字报告,报告程序如下:

一、重大医疗抢救程序、严重工伤、重大交通事故、灾难性事故、烧伤、中毒等情况的院内抢救:

带好通讯工具,立即到现场参与急救协调,并及时通知急诊科做好抢救准备,同时报告医务科或分管副院长,请示处理意见,同时根据院领导指示,进行上报卫生局(若遇有不明原因的创伤,应先向110报警)。

二、重大的医疗抢救(院外):

接到通知后,立即报告医务科、带班院领导或分管副院长,请示处理意见并按院领导的意见处置相关事项,同时根据医务科安排,通知医院救援队人员及时到达集结地点。

三、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报告医务科、感染管理科及带班院领导或分管副院长,请示处理意见并按意见处置相关事项,通知现场人员,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通知感染管理科负责人到达现场进行相关工作的处理,并按照传染病防治的相关规定,做好转诊、上报等工作。

四、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差错事件:

报告医务科,请示处理意见并按指示办理相关事项,通知科主任或副主任或医疗骨干到达现场抢救、处理,并积极协助相关科室处理有关事项。

五、发生政治性重大问题或触犯法律事件或严重的违纪事件: 报告保卫科、分管副院长,请示处理意见,通知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处理

情况,按照领导指示,进行上报有关部门。

六、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或贵重药品:

报告医务科及带班院领导、分管副院长、请示处理意见并按指示办理相关事项,同时向保卫科及110报警。通知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处理情况,按照领导指示,上报有关部门。

七、重大经济损失问题:

偷盗、抢劫,报告财务科、带班院领导或分管副院长,请示处理意见,通知有关人员、保卫科、财务科、到达现场处理情况,按照领导指示,上报有关部门。

八、突发全院性停电、停水问题:

应立即通知电工班人员,事件发生半小时以上仍未得到解决,应通知后勤负责人,总值班根据事态发展的情况应当机立断报告分管副院长或带班副院长,并按领导指示认真办理有关事项。在事件处理完后及时完善事件处置记录。

九、突发重大安全生产事件:

如火灾、斗殴,应立即报告带班院领导和医院主要领导,通知保卫科负责人,并按领导指示认真办理有关事项。

利津二院

2016.10.8

篇2: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

为了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发生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发现病例及时与卫生部门联系,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四、组织管理

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常态管理下由校长负责,正教处、总务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防治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本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各项工作。

2.监测、汇总和收集学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学校防治工作形势,提出学校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

3.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指导、落实并督查学校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措施落实情况,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管理考核中。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此类疾病的爆发。

4.定期开展卫生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安排学校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

6.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7.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8.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9.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10.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在紧急情况下学校可先行口头汇报,但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书面材料。

五、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学校集体食堂、小卖部等严格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申请领取卫生许可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并注意个人卫生;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规定验收,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藏必须生熟分开;餐炊具必须采用高温或药物严格消毒,并有保洁措施;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师生体检工作和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及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工作。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六、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或委托当地卫生院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病症排查,必要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与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确保信息畅通。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必须马上启动本校应急预案,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向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相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篇3: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应急管理机构,信息公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院校 (以下简称高校) 的各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中山大学的教授打骂学生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师生矛盾激化事件、广州一高校怀疑遭炸弹威胁等。如果不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就会严重影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损坏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因此, 认真分析并完善我国现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 就成为关系学校平安稳定的大事。在此, 笔者在认真研读我国现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而前提下, 厘清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地位, 试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立法提出一点建议。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较宽与突发事件的法定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关于突发事件的规定:“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可见, 法定突发事件应该具备:突发性、危险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四个特征。但对与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就有扩大的嫌疑。理论界通说认为, 高校突发事件是以高校校园为中心发生的, 可能由自然、人为或社会原因引起的, 突然发生的,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高校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严重破坏, 危及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事件。包括如下几类:一是公共卫生类, 如“非典”疫情、食物中毒等;二是政治类, 如集会、抗议、罢课、游行等;三是自然灾害类, 如地震、海啸等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四是人身安全类, 如暴力犯罪、交通事故、治安问题、溺水事故、自杀自袭等;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因此, 理论界理解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外延较法律规定的要宽, 部分高校突发事件 (如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 就应该属于学校自主管理的范畴。

二、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地位——行使行政应急权与自主管理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法律规定:“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 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 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 控制危险源, 标明危险区域, 封锁危险场所, 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 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由此可见, 突发事件发生后, 高校应当迅速将有关信息发布, 并注意减小信息发布引起的负面效果;将有关情况迅速报告人民政府, 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之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 在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到达后与其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 服从人民政府的指挥和安排, 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参加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 维护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中, 高校则负责教育、宣传义务。

因此,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范畴内, 高校享有法律授予的行政应急权进行应急处置和配合, 但在处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范畴外的高校突发事件, 高校只享有《高等教育法》或者其他一般法律规定的自主管理权。行政应急权具有强制性, 自主管理权则没有。因此, 高校自主管理学校出现的突发事件应该在法定的限度内, 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义务的前提下进行。

三、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体系评析

1.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置的专门立法缺失

到目前为止, 教育部没有出台一部综合性的、专门的预防和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来统一指导全国学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各级政府、高校现在基本处于一种“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立法局。2003年“非典”之后, 各级地方政府制订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但是面对多样、频繁高校突发事件, 关于专门的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几乎没有。因此, 遇到其他的或者新型的突发公共事件时, 各高校缺乏法定的标准。同时, 学校为了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对学生的管理只能越来越细, 越管越多。这样, 一方面, 大学生的独立性、处理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差, 社会角色的转变得越来越慢;另一方面, 使得学校陷入一种疲于管理的怪圈, 不断增加学生管理行政人员。此外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已经被许多学生管理上的琐事烦扰, 而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本职。高校的对象都是大学生, 一般是年满18周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学生的自主权利和高校的管理之间的矛盾, 在现今高校教育改革的年代已经是越来越明显。因此, 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意义?学校怎样做才可以摆脱管理上的漏洞, 才能从突发公共事件赔偿的担忧中解脱出来?如何处理高校的管理与学生的自主权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问题, 都指引我们必须去研究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制, 理顺学校管理权利和义务, 明确学校管理制度的法律性质, 指引高校正确、合法管理, 切实保护学校、学生的权利。

2.有针对性的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措施的缺失

根据上述分析, 发现通说认为的高校突发事件与法定的突发事件在内涵上有一定差异, 对法定突发事件范畴内的高校突发事件可以依照目前的法律进行应对和控制, 但法定范畴外的突发事件则不一定有法可依, 同时这一类的高校突发事件也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关键之一, 因此必须进行详细规定。

此外, 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的主体特殊性、影响的广泛性、危害的扩大性等特有的特征, 应当有控扩散、消除影响的特殊制度。

3.专门独立的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缺失

高校内部, 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松散组织 (如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工作小组) 。临时成立的工作小组在工作内容上和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 突发事件发生后, 进入应急处置状态慢, 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因此, 要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需要在高校建立一个常设性的突发事件管理机构, 而且需要有专职、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负责内部管理和外部联系。

4.高校在预防和应对各类学生突发事件中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明晰

尽管于2002年9月教育部颁行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但因其仅为部门规章, 难以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并且《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仅针对的是伤害事故, 并未涵盖所有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 而《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承担问题做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如学校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自然灾害、师生冲突事件、静坐等突发事件时, 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 对因处理突发事件给学校造成损失的, 应该通过什么途径予以弥补等, 这在法律上都还没有定论。

四、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制体系的立法建议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性的群体, 承担者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据统计, 全国大学生多达2000多万。大学生个个精力充沛、思想活跃, 喜欢通过各种途径交流、学习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国家荣誉感。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一句话、一件不经意的小事都有可能迅速演变成影响重大的高校突发事件。因此, 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 笔者就此提出如下几点立法建议:

1.尽快出台《校园安全法》, 提高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法律位阶

如前所述, 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需要应急处置性之外, 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突发事件影响的主体特殊, 队伍庞大, 备受社会关注, 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具有扩张性。在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 为维护社会的稳定, 必须统一、规范这一群体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2.明确高校在学生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机制中的地位, 保障突发事件各方的权利

明确学校作为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被授权的组织。在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理措施中承担着特定的行政职责, 这种行政职责如不履行, 将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这样一方面, 表明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真实意思, 排出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误解;另一方面, 能够强化学校在突发事件预防、监测中的责任, 努力实现预防为主的立法宗旨。

在权利保障方面, 明确学生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具有监督权、建议权, 不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的救济权等。针对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 确定高校在应急管理中的各项权限范围, 确保高校行政应急措施有法可依。

3.应急管理机构专门化, 实现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专业、迅猛

通过法律规定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建立常设的、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 其中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明确学校的专门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职责, 如负责学校突发事件的预案制定、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 学生突发事件监测和风险评估、组织应急处置、安排协调学校内部管理, 组织对有需要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同时接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的指导、监督。对不履行相关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义务的学校予以处罚。

4.信息公布制度化, 保障全校师生知情权和监督权

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种类完善信息报告、通报制度, 同时对于高校突发事件而言, 更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网络时代的今天, 靠“围、追、堵”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只有利用网络和各种新闻媒体, 正面面对突发事件, 及时公布客观信息, 才可能控制事态, 维护学校声誉。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在不侵犯隐私权、名誉权的情况下, 公开相关的突发事件预防的各种信息、调查和最后处置的结果。在保障学生知情权的情况下进行指导、教育、预防和处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案例应用版)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6-7.

[2]刘洁.高校突发事件法律问题研究.社会与法, 2010, (6) :104-105.

[3]姜飞燕, 刘淑华, 杨宏.关于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思考.教育与职业.

篇4:应建立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针对金融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套防范、预警和处置的金融 体系。它应由预警系统、防范系统和处置系统三部分构成。

王国刚、易宪容认为,所谓金融突发事件,是指具有影响某一局部地区,在中国可以“ 市”为界定单位,经济社会秩序稳定或影响全国经济社会秩序的突发性金融事件。因此,一 般的金融犯罪、金融市场波动和金融系统调整不属于金融突发事件范畴。

他们指出,金融突发事件的可能类型包括:

1、银行挤兑。即在1日或几日内突然有大量存款人到商业银行提款并引致影响到经济生 活秩序的不稳。

2、股市爆跌。由此引致一些投资者采取极端行为,甚至打砸等暴力行为,影响了当地的 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3、技术故障。如金融机构中的计算机系统出故障引致相关人员的利益严重受损,一些 人对处理方案不满意而采取极端行为。

4、金融机构倒闭。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因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而倒闭, 可能引发地区性金融突发事件,如海南发展银行事件。

5、境外金融冲击。例如,在准许境外短期资金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条件下,一旦这些 资金在短期内巨额外流或巨额进入都将对中国境内的金融市场形成强力冲击,由此,将严重 影响境内投资者或存款人、借款人的利益,从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

6、金融危机。在中国金融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危机可能直接影 响到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引发中国金融的波动或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实体经济部门 或金融部门的风险在不断累积的条件下也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7、其它突发性事件引致的金融突发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事件等。

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应从4方面着手:

一是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其中包括, 建立金融應急的法律或法规,建立金融应急的执法组织,明确金融应急的具体措施等。

二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以预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其中包括,建立针对 金融突发事件的研究机制,建立各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和技术系统,建立有关防范性金 融机构,如存款保险机构等,建立防范风险的市场机制,如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金融机构的 救助机制等。

三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其中包括,金融突发事件的预警指标、监控组织、 报告程序、处置制度、具体措施和信息管理等。

四是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以免小事件酿成大事件。其中包括,针对金融突发 事件的指挥中心、决策程序、组织系统、信息报告程序、保密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资金调 动、技术控制、金融机构接管直至实行金融管制等。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和金融业的特点,应实行“统一指挥、组织落实 、明确责任、信息共享、措施得力、执法严格”的原则。

建立金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目的主要有三:

一是防止金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金融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该事件的蔓延扩大。

二是防止或最大限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金融业及其它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三是 防止或最大程度地降低由金融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达到这些目的,金融应急机制的建立就应科学、具体、严格,不应漏掉一个环节一个 要点。

“9·11”事件发生后,为了使突发事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并在短期内迅速恢复美国人民的信心,避免恐怖袭击事件酿成经济社会的灾难,美国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中包括,1、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01年9月14 日宣布将采取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以确保美国股市的稳定与发展;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FED)立即做出反应,当天向金融市场注入了800亿美元资金,并要求欧洲央行向金融市场注 入1300亿欧元,以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2、美国股市开市前两个小时,突然宣布降息0. 5个百分点,使联邦基金利率降到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

建立金融应急机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应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而且应 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的展开是十分紧迫的: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变中央集权式金融体制为符合金融市场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层 次金融体系。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主要由中央政府部门直接掌管,工、农、中、建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占有全国金融资产的70%以上。这种格局继续发展下去,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容易 形成全国性大事件,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解决方案是,通过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金 融市场,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使单家金融机构引致的风险不至于酿 成全国性事件。

2、完善金融技术系统,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各个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信息 沟通不顺畅,是引致金融突发事件的重要成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消除金融突发事件的隐患 ,就必须加速金融体系中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程 度。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不仅要完善监管部门对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尤其 是要对资金调动、财务活动、经营状况、资产结构、投资项目等方面加强监管,而且应加强 各家金融机构的内部监管,在金融机构国际化的条件下,尤其要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内部监管 ,防止李森事件的发生。

4、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金融突发事件贷款机制和财政机制,一旦突发事件出现,立即 启动运作。这些机制中包括:运用市场方法并购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强制性停止有关金融 机构营业的机制,接管有关金融机构的机制,中央银行的紧急贷款机制,对存款人的风险补 偿机制,财政性救助机制等。

5、完善金融体系的法治。一方面应加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形成一套比 较完善具有国际水准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应严格金融执法,坚决打击各种金融 犯罪和在信息、财务、资产、投资等方面的造假行为,维护金融活动的正常秩序。

篇5: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一、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类型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分立即报告和常规报告两种。

二、需要立即报告的突发事件

(一)首次接警时伤亡人数能够确定的突发事件:指一次造成6人及以上受伤(中毒)的或者造成死亡2人及以上的事件。

(二)首次接警时伤亡人数不能够确定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以下几种类型:

1、客车、校车道路交通事故;

2、火灾、爆炸事故;

3、各类矿难事件;

4、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化学品泄露等群体中毒事件;

5、踩踏等群体伤亡事件;

6、特殊事件:涉及外国友人、重要人士(如知名人士、政府官员、急救人员)的突发事件。发生在重要场所(如政府机构、外事单位、医院、学校、幼儿园、大型活动场所等)的突发事件。

三、需要常规报告的突发事件

常规报告突发事件是指一次造成3-5人受伤(中毒)的事件。

四、信息报告方式

采取口头、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报告。

五、信息报告时限

常规报告是对突发事件现场救援情况的小结,报告时限为突发事件现场救援结束后1小时内报告。

需要立即报告事件的初步报告时限为首接调度员接警并调派完第一批次急救车后5分钟内报告。初步报告后还要进行事件救援进程报告和事件救援结束终末报告。

六、信息报告程序

(一)立即报告程序

首接调度员在派车的同时向班长报告,及时形成事件初步报告信息在规定时限内短信报送主任、分管主任、综合科长、调度科长、市卫生局医政科长;

调度班长接报后立即电话报告上述中心领导,若调度班长为首调则须指派他人报告;

调度科长或调度班长指派专人适时依次向市卫生局值班室、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

调度科长接报评估后向分管副主任报告;

综合科长接报评估后向主任汇报;

分管副主任接报评估后向主任、市卫生局医政科长、分管局领导报告。

主任接报评估后向市卫生局局长报告。

根据事件救援进展情况实时报告现场伤员救治情况,直至救援结束。

典型事件调度科长还要及时形成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情况报告和单位内部事件现场救援信息上报。

(二)常规报告程序

在事故救援处置完毕后,对整个救援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先由首接调度员编写短信发送主任、分管主任、综合科长、调度科长、市卫生局医政科长;

再由调度班长或首接调度员向上述中心领导电话报告。

法定公休节假日带班领导行使分管副主任职责,行政值班人员行使调度科长的职责,报告程序按信息报告程序执行。

附件:

1、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报告格式

2、伤亡人数不能够确定的突发事件及评估说明

附件1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信息报告格式

一、立即报告格式

1、事件现场救援情况初报

201 年

分接报警在(路或厂)发生

事故,伤亡

人(或多人受伤,或目前伤亡人数不详),立即指派某某医院、某某医院------,共

辆救护车赶往现场救援。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2、救援情况进程报告

截至

分,共抢救伤员

人,其中重伤

人,轻伤

人;现场死亡

人。某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某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3、事件现场救援结束终末报告

201 年

分接报警在(路或厂)发生

事故,共派

家医院(急救站)

辆救护车,共救援

车次,救治伤员

人,其中重伤

人,轻伤

人,现场死亡

人。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某医院(急救站)抢救

人(重

轻),-------。

截至

分接走最后一名伤员,本次事故救援共历时

小时

分钟,事故现场救援结束。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4、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情况报告

截至日时分,我市医疗机构累计收治伤员

人,其中

人经门诊留观或简单医学处理后离院,现住院

人,其中危重

人,(人仍未脱离危险),重症

人,轻症

人。伤员分别收治在 医院(人,其中危重 人,重 人,轻

人),医院(人,其中危重 人,重 人,轻

人),医院(人,其中危重 人,重 人,轻

人)。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二、常规报告格式

201 年

分接报警在(路或厂)发生

事故,人受伤,共派

家医院(急救站)

辆救护车,共救援

车次,救治伤员

人,其中重伤

人,轻伤

人,现场死亡

人。某医院(急救站)收治

人(重

轻),某某医院(急救站)收治

人(重

轻),-------。

截至

分接走最后一名伤员,本次事故救援共历时

小时

分钟,事故现场救援结束。

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报告人:

附件2

伤亡人数不能够确定 的突发事件及评估说明

1、车辆道路交通事故:主要指各类客车(如火车、公交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等)、校车在道路上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且不能迅速判明伤亡人数的事件。询问要点:

首先问清是单方事故还是多方事故?

若单方事故则须询问有无翻车?起火?高处(桥、坡、涯)坠落等?

若多方事故则须询问有几个车?什么车(客客、客货、货货)?翻车?咋撞的(对撞、追尾、交叉相撞、追尾后对撞)?大约伤多少人?泄漏(如危化品槽罐车事故)? 评估说明:

从伤亡人数看,多方事故一般多于单方事故,但要考虑到单方载员、车型大小等。多方事故时,一般情况下客客多于客货多于货货;翻车、对撞时伤亡会更多。从伤情看,翻车、对撞、起火、高处坠落等情形下会更加严重。涉及危险化学品槽罐车事故时,如有泄露要提示救援人员要做好防护。

2、火灾事故:主要指经常发生在工厂、林场、宾馆、酒店、歌舞厅、剧院、商场、敬老院、居民楼、火车站、汽车站、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重要或人员聚集场所的火灾。评估说明:

冬春季易发,石油化工企业、燃气管网企业易发。

工厂、林场火灾应考虑财产损失大,同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生命损失。人群密集场所火灾多考虑以生命损失为主。火灾还多与化学物中毒相关联。

3、爆炸事故:常见的主要有地下输送石油、天然气、液化气、煤气、蒸汽等管道泄露引发的爆炸、汽油外泄爆炸、燃气泄漏致厨房爆炸、烟花爆竹厂爆炸、氢气球爆炸、焦炉煤气柜爆炸等事故和社会恐怖事件等。评估说明:

发生在各类企业、人员聚集场所时,人身健康危害和社会影响均较重大。爆炸事故往往并发火灾。石油化工企业火灾爆炸事故多见。

4、矿难:主要指各类矿山发生的透水、塌方、瓦斯爆炸事故。

评估说明:

矿山事故一旦发生伤亡人数一般较多。

煤矿瓦斯爆炸的重大危险源是甲烷,瓦斯爆炸可产生高温的火焰面、很强的冲击波和大量的有害气体,而一氧化碳则是主要的有害气体。

5、高处坠落:常见有客车坠崖、坠桥,在建工地脚手架坍塌、施工塔吊倒塌等事故。评估说明:

山区坡陡、路窄谷深,发生车辆交通事故时易发高处坠落。

6、食物中毒、急性职业/非职业中毒、化学品泄露等群体中毒事件: 评估说明:

食物中毒:在集体食堂、家庭、饮食服务单位等就餐场所,多见于夏秋季。中毒原因主要分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性等。

学校等集体单位、热点旅游景区餐饮单位、农村地区自办宴席为重点场所。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埃希式菌、志贺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主要中毒因素为毒蘑菇、未煮熟豆浆、发芽马铃薯、桐油果、野生蜂蜜、草药等。

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因素主要为亚硝酸盐、氰化物、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急性职业中毒: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氯乙烷和氯气;病死率最高的是硫化氢中毒。

砖厂、钢铁厂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化肥厂、涉及冷藏、冷冻企业(食品厂、冷藏厂、畜禽加工 厂等)易发生氨气泄露并爆炸,危害极大。

造纸厂纸浆池、污水处理厂、咸菜池等易发生硫化氢中毒。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时常发生泄漏。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多发生在每年11月至来年4月中旬采暖期间。出现特定的天气气候条件时(如南风、气压低等),提醒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

7、踩踏事件:学校、体育场、影院、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踩踏事件且伤亡人数不详的事件。如中小学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促销现场发生的群众踩踏事件。评估说明:

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发生踩踏事件,局势往往难以控制,伤亡人数一般较大。

8、特殊事件:涉及外国友人、重要人士(如知名人士、政府官员、急救人员)的突发事件。

发生在重要场所(如政府机构、外事单位、医院、学校、幼儿园、大型活动场所等)的突发事件。评估说明:

发生在敏感时期(如重要会议、活动、节日),敏感地点(如学校、机关)、敏感人群(如学生)的突发事件应及时快速做出评估。

重要社会安全事件如小学、幼儿园的重大凶杀事件、群体斗殴事件、蓄意行凶伤亡多人事件等也应密切关注。

9、补充说明:

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天气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风险评估时应当关注。夏季高温,天干物燥,人的情绪波动较大,车祸、火灾、中暑就会频发;

大雾弥漫、大雪、雨雪冰冻天气车祸会增多,应多关注高速公路是否封闭,铁路和民航等交通方式是否受到影响。

篇6: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

一、学校总务处杨仕、校医魏彬责成食堂负责人刘太鸿加强对学校食堂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确保食堂食品卫生质量的同时,积极向学生宣传不要到校外随便乱吃东西,避免病从口入。

若发现就餐人员食物中毒时,要立即通知校医到场,向总务处汇报。由学校安全办公室向镇、区卫生疾病控制中心和区教育局汇报。

患者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联系。

二、立即将中毒病人送医院抢救治疗。校医、食堂负责人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并做好记录。

三、通知食堂立即停止供应。

四、学校保卫人员与食堂负责保护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五、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六、食堂、校医、学生处及学校相关部门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篇7: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此,我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学校教育法》为依据,特制定本制度。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坚守岗位。

一、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工作方针,积极、快速、有序、妥善处理“突发事件”,把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第一时间”的原则。即“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必须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入紧急处理程序。

三、“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培训的安全工作责任到各专业、班组和个人。专业内出现“突发事件”就必须负责处理。谁主持办理“突发事件”,谁负责妥善处理,不推卸责任、不拖延紧急处理事件的最佳时间。

四、全校师生员工都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有效的防范意识,积极主动地预防一切可以预防的伤害。对本可预防,但因教职工玩忽职守而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或延误学生疾病的救治,都要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五、定期组织修订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审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预案,开展预案演习工作。对可能演变的突发事件,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处置建议。

六、收集、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建立健全和维护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网络系统,规范信息报送、隐患排查、应急管理宣传培训等工作。

七、接报突发公共事件后,应记收集接报时间、事发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影响的范围、严重程度、存在的隐患、采取的措施等,并立即向校长报告,马上赶到突发事件事发地点,及时参与事件处置。

八、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用书面材料或电话的形式立即向街道应急管理中心报告。

九、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后期处置、调查报告工作

十、“突发事件”处理程序、要及时采取干预和伤害救治措施,并在“第一时间”通知有关人员;、找出“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做好证据收集工作;、与受伤害人所在单位进行协商达成处理意见;、如果当事人各方协商未果,则可以邀请第三方进行调节,如果调节不成,则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妥善保存相关案件资料、数据(存档)。

篇8: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科在岗护理人员16名, 均为女性, 年龄22岁~40岁;职称: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8名, 护师2名, 护士5名;学历:本科学历6人, 大专学历5人, 中专学历5人;工作年限:<5年5名, 5年~15年6名, >15年5名。

1.2 方法

1.2.1 成立不良事件分析小组

骨外科不良事件分析小组由护士长和护理组长或高级责任组长组成, 科室其他人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负责不同的内容, 比如:静脉输液小组、消毒隔离小组、压疮防治小组等。不良事件分析小组主要对本科室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分析, 从制度、流程、环节、系统改进等方面深入查找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且连续3个月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 达到持续改进。每个月公开反馈不良事件信息, 共享经验教训, 避免再次出现类似差错, 达到全员学习和警示的效果。

1.2.2 健全骨外科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并规定上报范围

1.2.2. 1 明确不良事件上报范围

根据广东省卫生厅2009年出版的《临床护理文书规范》[2]中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内容, 建立电子版护理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登记表, 确定不良事件上报范围, 内容包括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坠床、给药错误、输液反应、针刺伤、烫伤、失窃、药物过期、足下垂、关节僵硬、跟腱挛缩及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效牵引、下肢牵引针移位、发生针眼感染、下肢手术后腓总神经受压或损伤、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等与病人安全有相关的不良事件均视为护理不良事件。

1.2.2. 2 制定上报程序和处理流程

发生不良事件后, 当事人应首先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 将损害减至最低, 并及时口头向护士长报告, 且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护士长组织科室不良事件分析小组对发生不良事件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 组织科内讨论, 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确定事件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或方案, 并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由当事人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 护士长根据事件对护理质量影响的程度, 按要求将讨论结果和改进意见或方案在1周内连报表呈报护理部, 如果是重大紧急事件应及时上报。

1.2.2. 3 确立相应的上报制度

科室采用非惩罚性自愿性上报系统, 即报告不作为报告人和报告内容所涉及人员的违章、处罚的依据, 不涉及人员的职称晋升、年终评比、奖罚。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建立在一个自愿、非惩罚、保密、高效、畅通、无障碍、学习性的护理安全文化氛围中, 确保自愿报告不良事件的个人不受惩罚。

1.2.3 分析与反馈

本科室不良事件分析小组每周将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集中讨论, 运用“系统管理观”的管理理论, 从质量要素与系统原因进行归因分析, 查找护理安全隐患与漏洞, 提出整改和防范措施,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护理管理制度, 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并在每周科内护士例会上反馈, 反馈的信息仅限于事例本身的信息, 不涉及报告人的个人信息, 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以达到更好地改进护理质量, 促进病人安全的目的。

1.2.4 设立激励机制

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个人在规定时间内自动呈报且积极整改者免于处罚, 对自愿报告的个人为消除护理安全隐患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对保障护理安全有帮助的给予公布、表扬与奖励。同时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个人, 如不按规定报告, 有意隐瞒, 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 按情节严重给予相应处理。

1.2.5 修改工作制度, 规范操作流程

护理差错、不良事件的发生往往能充分暴露系统、流程或制度的缺陷。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能及时搜集和发现各种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信息, 通过查找分析, 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改进系统、优化流程、完善制度有重要意义。2010年共修改5项工作制度和11项护理工作流程表。如针对骨外科卧床病人压疮发生率高的情况, 要求在病人住院期间应积极为其消除诱发因素, 护士工作中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每班切实落实防范措施, 并对皮肤情况严格交接班。根据病人皮肤状况、高危因素, 予预见性压疮护理, 起用压疮危险因素评分表, 同时在病人的床位贴上醒目的预防压疮标志;针对科室护理工作实际情况, 制定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工作指引》 (专科篇、骨外科篇) , 如骨盆牵引带牵引操作流程、枕颌带牵引操作流程、下肢皮肤牵引带牵引操作流程、轴线翻身法操作流程等, 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确保病人的护理安全。

2 效果

3 讨论

3.1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

长久以来, 护理差错的报告都是采取强制性的, 传统的处理原则是着力分析个人失误, 解决事件的办法也是对犯错误的个人进行惩罚, 处理方法包括写检讨、通报、批评教育、扣奖金、降职、停职等。这就使得护理人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担心受罚受责而采取隐瞒态度, 不愿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最终, 管理部门得到的只是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 为更严重的安全事故埋下隐患。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 改进非对个人的处罚, 而是要求积极、主动、及时报告的护理事件经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后, 避免对病人造成人身损害的, 并及时给整个系统以警示作用, 让每个成员及时分享经验教训的典型案例, 不但可以免除当事人的处罚, 而且可以给予加分鼓励, 一方面消除了大家的顾虑, 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明显增多,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实施前的20.69%提高到78.57%。

3.2 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减少了纠纷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是预防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前提[3]。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实施, 护理人员能公开的对待缺陷和问题[4], 大家互相找出工作中的不足, 及时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事故隐患或潜在风险, 定期分析原因, 交流对应措施等活动, 提供分享病人安全信息的机会,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减少和避免了对病人的伤害, 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减少了纠纷的发生。表2结果显示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在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后由原来的68.48%上升至93.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所述, 在骨外科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把问责制和非惩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对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 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及时找出护理质量高危因素、高危环节, 前瞻性的给予预防性干预措施, 重新制定和修改各项工作制度和骨外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使临床护理技术管理更为科学化、规范化, 有效防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保障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Brennan TA, Sox CM, Burastin HR.Relaction.between negligent adverse events and the outcomes of medical-malpractice litigation[J].Nengi J Med, 1996, 335:1963-1967.

[2]广东省卫生厅.临床护理文书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18-19.

[3]焦志宏.护理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1) :109.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关爱农民工子女调研报告下一篇:标准解约申请及解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