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2024-07-03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精选8篇)

篇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制度

1、健全组织,明确分工,严履职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工作由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2、校园硬件设施安全由总务主任负责,随时观测,发现险情,及时排除。

3、校园内人为不安全现象和重大违纪行为的管理由政教主任负责。

4、学校安全工作小组成员与值日教师,值日学生组成值日小组,维持每天校园的正常秩序。维持每天校园的正常秩序。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并对各项安全情况进行检查,5.学校安全工作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安全保卫工作检查,各类隐患如实记录及时整改。

6、各班配三名安全情报信息人员,负责了解校园硬件设施安全隐患,人为不安全现象和校园内重大违纪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向当日的值日教师、值日领导汇报,重大事件及时直接向政教处老师汇报。

7、情报信息由专门老师负责收集、整理和处置。当日突发事件由值日领导负责处理,视突发事件的大小分别与班主任、年级组长、家长取得联系,共商教育良策。重大突发事件要根据危害性大小及时汇报校长和有关部门或电话报警,同时即刻着手调查,深追到底,查清事件原因,进行现场保护,事故现场处置等。

8、节、假日和非常时期,由保卫组临时确定保卫值班人员,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做好记录,及时处置,失职要追究责任。

9、对重大违纪同学实行督控,防止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走失。

10、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校级领导要即刻赶到现场,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并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报县教育局办公室。

11、若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值日领导需按以下程序即刻反应:

(1)立即将伤员送往医院。

(2)告知校应急小组或110、120电话报警。

(3)通知家长或有关人员。

(4)及时上报片教育干事和教育局。

篇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报告制度

为了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发生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发现病例及时与卫生部门联系,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由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指的突发卫生事件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

四、组织管理

在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常态管理下由校长负责,正教处、总务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防治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入应急状态后,全面启动本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1.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和落实学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各项工作。

2.监测、汇总和收集学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和防治工作情况,分析学校防治工作形势,提出学校防治突发事件的对策。

3.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指导、落实并督查学校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措施落实情况,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管理考核中。根据不同季节和情况宣传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保健知识,减少此类疾病的爆发。

4.定期开展卫生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预警控制措施的相关要求安排学校教学及其他相关工作。

6.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7.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8.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9.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10.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在紧急情况下学校可先行口头汇报,但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书面材料。

五、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学校集体食堂、小卖部等严格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申请领取卫生许可证。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并注意个人卫生;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规定验收,禁止向学生出售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藏必须生熟分开;餐炊具必须采用高温或药物严格消毒,并有保洁措施;食品及其原料贮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专锁,专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投毒事件发生。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师生体检工作和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及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工作。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4.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六、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或委托当地卫生院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病症排查,必要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与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开通疫情监控联系电话,确保信息畅通。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必须马上启动本校应急预案,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3.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向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4.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相关部门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篇3: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我国系统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起始于2004年,经过近六年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1,2,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应急管理工作和应急预案编制也进入到关键性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已经把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安全领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在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方面仍有一些重大科学与技术瓶颈问题也急待解决,其中,如何科学地构建和描述重大突发事件情景的理论与方法最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针对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迫切需求,我国有关部门围绕“情景应对”这个方向已组织多个专项研究课题,我们在国内外应急预案编制技术对比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应急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基于“情景—任务—能力”的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方法,力求从科学与应用两个维度为今后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1 基于情景应急预案编制技术方法对比分析

与国外应急预案工作相对比,对以下四点应给予特别关注。

1.1 突发事件情景规划是制定应急预案重要依据

各类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非常复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给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带来很大的技术挑战。“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对公共安全,尤其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认真的探讨与反省,深刻认识到了应急准备的重要性,而应急准备必须具有明确目标,这些目标主要是以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来体现。根据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HSPD—8),国土安全部与联邦多个部门合作,制定了《国家应急规划情景》[4]。美国国土安全部组织了近1500名应急管理官员和来自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的科学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回顾了近些年来发生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对事件的初始来源、破坏严重性、波及范围、复杂程度以及长期影响作了进一步的归纳和收敛,经过反复多次评审和修改,总结提出有15种情景是美国面临最严重的风险和挑战。这些情景被列为国家制定应急预案最优先考虑的应对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情景,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为衡量应急预案质量的最基本标准。这15个情景又被整合集成为具有共性特点的8个重要情景组(参见表1)[6],其目的是使应急准备的重心更加聚焦和有效整合。

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和交叉的重大突发事件协调能力。在面临日益严重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威胁下,通过情景构建发展灵活、统一、高效应对主要风险能力,凝聚整体力量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提高国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挑战的能力。国家应急规划情景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情景应成为应急培训、演练规划的依据,为各类应急培训、演练活动开发出一个共同的基础,使各地区、各部门组织的演练达到共同的预期目标和要求,形成具有一致性的能力。

1.2 应急预案应成为应急准备基础性平台

建立与风险相匹配的应急准备能力是应急预案的核心目标。按照传统的应急管理四阶段理论(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应急准备不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现代应急管理学说则认为,应急准备的所形成的能力是贯穿和支撑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基础性行动[7,8,9,10]。这一指导思想的改变引导了应急预案本质性的重大变革。经典的应急预案概念: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的方案,而现代则定义为:所谓应急预案是在事故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计划。应急预案的结构,功能和内容的都应以应急准备为核心目标,应急预案成为开展应急准备的基础平台[11,12]。因此,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就自然而然成为应急准备的先导和应急预案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应急预案总体上还处在“应急处置方案”阶段,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对应急准备强调不够,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形成实质性应急准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显著的缺失是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及其向应急准备方向上的延伸。

1.3 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结构、内容及其分类

应急预案的分类与分级对形成预案体系和指导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应急预案分类和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归纳起来,当前国内外针对应急预案主要有三种分类分级的方法。

1.3.1 按照预案编制过程与方法分类

在一些国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中把综合性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分为两类:一是审议式应急预案编制(Deliberative planning),是依据构建出突发事件情景中各类假设的状态,制定出战略性和概念性应急预案的过程,这类预案比较格式化,经评审批准后预案文本不易改动,我国已公布的一些预案大多属于此类;二是行动预案(Operation planning)的编制,这类预案的制定一般是在突发事件即将发生和事件发生后的处置过程中,针对事件现场发生的各类实际状况(随机情景)对审议式预案进行调整、修改,从而制定出具有可执行性的行动方案[13]。

1.3.2 针对实际使用功能分类

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通用性应急预案分类方法,也是与突发事件情景结合较为紧密的模式。这种系统一般把应急预案主要分成四类:战略级预案、行动级预案、战术级预案和现场行动方案[13],由于这几类预案的功能不同,所以在各类预案的结构内容和目标等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战略级预案(Stategic-level plans)主要围绕国家公安安全政策方针,提出应急管理愿景目标,明确应急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以及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基本原则。战略级预案一般不对应急管理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主要是强调应急战略方针基本框架,不关注具体细节,因此,从内容上“宜粗不宜细”。

行动级预案(Operation-level plans)一般分成两类:概念预案(Conplans)和操作预案(Oplans)。概念预案的作用是优化、协调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活动,以实现应急响应统一指挥;而操作预案是明确每个参加应急活动单位各自职责,使之任务清楚、分工明确,有利于各尽其责,各施其职。

第三类称为战术级预案(Tactical level plans),这类预案的使用对象是参与具体救援活动的团队,内容主要是围绕应急响应总体目标所开展的各种应急救援活动。例如:人员搜救;工程抢险;安全警戒;医疗救护;通讯联络和资源保障等应急活动。其结构主要包括各类任务清单和标准化行动程序等。

最后一类应急预案是现场行动方案(Incident action plan.IAP),IAP是在应急救援现场制定,内容包括依据现实情况制定的拟采用的行动方案,例如:人员装备、行动时间和任务要求等,IAP要十分细致、具体和清晰,因此“宜细不宜粗”。

1.3.3按行政管理体制分类

这是一种传统分类方法,它源于早期政府的应急管理模式,与严格意义上的“情景-应对”概念有一定距离,我国现行的应急预案系统基本类似于这种分类。应急预案系统涉及到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和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形成的联动,因此应急预案要有广泛的覆盖性和行政权威性,另外,各类应急预案也应实现无缝链接,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确保各项应急活动嵌合为一个整体,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这类预案体系结构是强调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通过横向整合和纵向协调,而达到应急管理行动和目标统一。行政管理模式预案体系是以各级与各类预案为结点,以每个预案之间的行政关系和合作协议为连线,纵横交叉联接形成一个以各级政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结点的网格化多维体系结构(参见图1)。

如图1所示,从中央到地方1-5级,形成了逐层纵向分布,与我国行政管理架构严密联接;形成一体。一方面,这种预案体系的纵向结构有利于各级政府在应对重大事故灾难时迅速整体动员,有效实现纵向协调,确保目标集中和行动统一。另一方面,同级政府中的各部门A、B、C、D……N多个预案,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军地互助预案等各类预案,一并纳入国家或地方辖区整体预案系统之中,这种横向整合可确保部门与各单位之间的理解、沟通、配合和共享。网格化结构不但便于同级政府对应急准备工作进行规划、实施与检查,同时也为不同级政府的同类部门之间的纵向联接与协作提供有效的途径。但这种预案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启动速度较慢;响应成本较高;灵活性较差和易形成多头指挥等。如果能在这种网格化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基础之上,再参照表2中列出的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矩阵,在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中融入情景关键要素,形成一个新的多维应急预案体系结构,既能紧密结合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又可明确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这一思路应作为未来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案的主要选项之一。

1.4强调应急预案编制“过程”的重要性

编制应急预案是一个循序渐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应急预案的制定过程可能比形式文本更重要。“过程”的重要性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应急预案涉及到应急管理中各部门的协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在有代表性的编制团队中可以对风险评估、脆弱性分析、合作协议、指挥协调和资源配置等众多问题进行充分细致的协商审议,最终形成具有共性的认识,可以在事件发生前,就把一些可预期的“难点”事先解决,这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显而易见;其次,通过应急预案编制活动,有助于造就一批能够熟悉应急工作和深入了解应急预案的专家队伍,应急预案编制在启动前要经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如美国应急预案编制指南(CPG101)中明确规定应急预案编制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和资格认定,培训内容包括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和更大事故管理系统(NIMS)等14门专业课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验,在编制工作中,还要定期举办研讨会、讲习班,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有助于从整体和系统上提高参与编制人员和应急管理部门干部的专业素养[12]。同时通过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性业务工作,对本辖区或本单位风险特征和能力缺失会有更深入和细致把握,特别有助于在应急响应的全过程中避免盲动,减少失误。重大突发事件情景贯穿在应急预案编制的全过程,应急管理人员正是通过对各类情景的理解、认知和把握,逐渐提高了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响应的实际能力。

2重大突发事件情景策划与构建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对应急准备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具有重要先导性。情景构造实质上也是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过程,每个突发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带有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特别属性,差别甚大,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基本都是源于自然灾害、技术事故和社会事件这三方面,而且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一般动力学行为也大体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因此典型事件情景可以代表性质基本相似的事件和风险,尤其是基于“真实事件”而凝炼、集合成的“虚拟事件”情景,就更能体现出各类事件的共性与规律。

2.1情景构建基本技术方法

突发事件情景构造从技术路线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资料收集与分解。用于情景构建的资料与信息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近年来(至少应十年以上)已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典型案例,案例要描述解释事件的原因、经过、后果和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经验教训等;二是应收集其他国家或地区类似事件的相关资讯;三是依据国际、国内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以及环境、地理、地质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预期可能产生非常规重大突发事件风险。

第二阶段以事件为中心评估与收敛。依靠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方法对近乎海量的数据进行聚类和同化,这一阶段应完成两个主要任务:一是按时间序列描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事件演化的主要动力学行为;二是经过疏理和聚类,从复杂多变的“事件群”中归纳出具有若干特征的要素和事件链,辨识不同事件的共性特点,建立同类事件的逻辑结构。

第三阶段是突发事件情景的集成与描述。在前两个阶段工作基础上,按照事件的破坏强度、影响范围和复杂性,建立所有事件情景重要度和优先级的排序,再次对事件情景进行整合与补充,筛选出最少数和共性最优先的若干个突发事件情景。此后,则可依据国家对应急准备战略需求和实际能力现状,提出国家或本地区若干个突发事件情景草案,以此为兰本,通过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重大突发事件情景规划。规划中列入的情景不是一个具体事件的投影,而是无数同类事件和风险的集合。因此,虽然规划中列入的情景是少数,但它可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突发事件情景规划的全过程,不但应该有政府官员、科学家和各类专业人员的直接参与,还要注意不断的征求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注意倾听各类不同的社会反映,使情景能被对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一过程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感知力。

2.2重大突发事件情景组成与分类

突发事件情景实质上是反映公共安全的主要风险,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使其面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有很大区别,需要对情景进行可选择性的分级与分类,既保证应急管理在整合水平上的一致性,又有利于对不同风险的区别对待。作者曾提出一个主要基于风险特征的突发事件情景分级分类矩阵(参见表2),用一个简略矩阵表格,同时体现出事件情景的性质分类、强度级别和情景特点三个维度的特性。

表2中所列出的第一级是巨灾或危机级,是所有情景中最高级别,这类事件特点是:极端小概率,严重威胁公众群体生命安全与健康,对经济社会破坏力极强,损失严重,波及范围广泛,影响至全国,有时可超越国界,灾变情况十分复杂,常造成继发性或耦合性灾害,恢复十分困难,甚至难以恢复,需要动员国家力量才能应对的特别重大危机事件。矩阵表中列出了七个巨灾(危机)情景。

第二级为灾难,一般是指事件发生概率相对较低,破坏强度很大,后果较为严重,波及范围超出几个市、遍布全省、乃至跨越省辖区,情况较为复杂,动员力度较大,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的重大突发事件,表2中列出七项。

第三级为事故或事件,主要是指发生概率相对较高,事件造成破坏强度有限,波及范围在市县级政府辖区范围之内,灾种较为单一,处置力度相对较小,较短时间即可恢复的突发事件,表中列有七个情景。

我们已注意到,在列入矩阵中的21个情景中,虽然没有包括一些大家所熟知具有影响事件,但同样也可以发现,已提出的这些情景基本反映了各类突发事件共性特点和公共安全面临主要威胁,这样基本可以保障用最少量的、最有代表性和最可靠的情景明确应急准备的方向与范围,指导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制。

3突发事件情景的结构与内容

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与恢复最至关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应急准备来实现。而应急预案则是所有应急准备基础性平台,进一步讲,应急预案本质上是风险管理的工具,目标明确的风险可以用“情景”来代表,所以,情景就自然而然成为应急准备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重要先导。为确保应急响应目标的一致性,所有的情景应遵循共同的框架结构,用同样的顺序和层次对情景进行描述。在图2中大概显示了基于三个维度的情景结构与内容。按照逻辑顺序,首先描述情景概要,其次是假设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最后提出应对任务。

按照图2所显示的结构与内容,可对每个重大事件情景做具体描述和较细致刻画。本文以危险化学品泄漏重大突发事件情景为例,其中又以沙林毒气扩散为代表,对该情景的概要、后果和应对任务等做一个简要示范,描述如下。

题目:重大危险化学品沙林毒气泄漏事件情景

1.情景概要

1.1沙林毒气扩散情景简介表

1.2情景概要描述

沙林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化学名称为甲基氟磷酸异丙酯,是剧毒的神经毒气,纯净状态是透明、无色、无嗅和无味的液体。当沙林在空气中蒸发形成蒸气并可蔓延扩散并迅速成为剧烈致死性伤害,由于沙林原料来源方便,制造工艺简单,且危害后果严重,所以成为最危险的恐怖袭击武器之一。这一情景中,敌对分子通常是将沙林投放于地铁这类环境较为封闭的交通站点,或通过通风系统把沙林蒸气释放到都市区的大型商业建筑物或大型会场中。沙林神经毒气扩散迅速,又毒性极高,可致污染区内的接触人绝大多数伤亡。另外,毒气还可向建筑外环境扩散,威胁下风向侧人员生命安全健康。

1.3制定应急预案要点的提示

1.3.1地理方面信息

建筑物空间结构,最大可容纳人数,假定建筑物20层高,每层有200人,合计可容纳4000人。地铁列车加中转站可达8000-10000人。

1.3.2环境条件

事发周边区域室外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00人。

1.3.3气象条件

风速决定污染云团扩散速度、范围和稀释速率。当风速为4-6节时产生的危险性最大;温度高有利于毒气蒸气和以微细颗粒的气溶胶状态吸入肺内,当温度在华氏65°-75°时最利于毒气发生毒害作用;湿度高可影响毒气扩散和吸入,当湿度在30%-40%范围时毒性才更易产生攻击性;降水无论是雨雪天气都可降低毒性气体的有害作用。

1.3.4毒气扩散模型

依据沙林毒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参照地理和气象条件给出不同条件下毒气扩散的实验模拟和数学模型,以及不同暴露人群的毒性负荷模型。

1.3.5次生与耦合事件

受影响区域人群恐慌造成挤压、踩踏和坠落,周边地区道路机动车事故,甚至出现社会混乱。

2事件后果

2.1 人员伤亡

在一个4000人左右建筑物内初始死亡人数可达到3800人(95%),200人受伤,神经系统可能受到永久性伤害,另外伤害可能因恐慌逃生时发生的坠落、挤压和交通事故发生,伤害包括肢体残缺、骨折和脑震荡等,死亡和受伤人数各为100人左右。这种危险的混乱一般持续30分钟左右。

2.2 财产损失

直接财产损失主要来自对建筑消毒、清理和恢复和设备设施的更新。

2.3 服务中断

建筑物很难在短期恢复正常使用,辖区行政管理受到冲击,医疗卫生、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系统影响巨大,短期内很难形成对另外重大突发事件准备能力。

2.4 经济影响

现场恢复重建和业务重新开业成本可达数亿元人民币,公众对消费失去信心,甚至造成经济衰退。

2.5 长期健康影响

幸存者4-6个月才能康复,许多人神经系统受到永久性损伤,对遇难者亲友、受伤者和经历过这次事件的公众乃至应急人员心理健康具有灾难性影响。

3应对任务

3.1 预防

严格控制相关化学武器材料(CWM)进口、生产、销售的所有环节,加强使用相关材料单位和个人的监控,在公共场所严加专项检查,在高风险场所明显加强警卫。

3.2 监测和预警

神经毒气泄漏后,立即发出警报并派遣专业人员现场采样、检测、监测和危害评估,应急管理人员有能力尽量在大规模伤亡之前识别出化学毒气种类和可能产生伤亡的程度和范围,保护进入现场应急人员安全。

3.3 评估研判

依据已搜集的情报信息,从专业立场对事件原因、演变过程、灾难后果、预期困难和应对措施效果及其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为指挥行动做出出事评估并提议方案建议,可使用事先设定的各种数学模型针对现场环境与天气等实际情况推算毒气扩散速率范围和场变化,并给出个人风险值的等值线图和社会风险值的函数图。

3.4 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平台和联合信息中心激活后,立即开展应急响应行动,持续发出警报和各类应急响应通告,保持与参加响应活动的相关单位建立联系和保持通畅,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和特殊人群的保护,为现场提供必备资源,接受申请和求救资讯并作出反应。

3.5 减灾行动

毒气泄漏后立即建立隔离区和警戒带,划定危险区域,保护现场,协调指挥现场救援活动,减少灾害后果。

3.6 疏散与庇护

紧急疏散现场和下风侧危险区域人员,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预设的避难场所和设施,有组织接待和保护已暴露或有暴露风险的人员,提供有效服务,可启动应急指挥疏散的模拟推演系统,对大规模人群疏散活动进行组织干预。

3.7 医学救援

事件发生可致数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都需进行健康监护,可能有数万人需要立即现场急救并送医院治疗,应急管理中心和医疗单位立即进入“紧急医疗”状态:灾情通报、急救、搜索、救护、治疗、患者筛检、分诊、净化处置、病人运送、住院家属通知和病人状态统计报告。

收集核实死者遗体并采取保护措施,采集影像和遗传学资料并建立死者备查档案。

3.8 清理现场

在确定安全前提下,及时对现场清污、消毒处理,需无危害处理污染废物,定时环境监测并及时报告。

对危险化学品物品、用具和武器严格管控和处理。

3.9 调查防控

对制造恐怖袭击嫌疑人调查、控制、追踪和抓捕。

3.10 恢复

取消应急响应状态,对事件全过程组织调查评估,完善应急准备体系,使之能更有效应对任何重大突发事件。

篇4: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5: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定期演练制度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儿童能否安全、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责任重于泰山。每位教师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对国家、民族极端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时不忘安全、事事重视安全,逢会必讲安全,并健全学校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切实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

为做好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特制订《兰州市盲聋哑学校校内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适用范围:火灾事故;交通事故;建筑质量事故;食物中毒事故;学生活动意外伤害事故。

二、报告制度及程序:

1.学校发生安全事故后,必须立即向学校校安办报告,并由学校校安办及时上报市教育局校安办。

2.学校必须在12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材料,逐级报告。3.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简单经过、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区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事故现场情况、伤亡人数发生变化后,学校应及时进行补报。

三、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及职责:

学校成立校内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康玉亮同志担任,全面负责学校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及时听取事故情况报告,视情况做出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决定。

副组长由杜学锋同志担任,负责事故的现场救护,调查处理和善后等工作。

组员由下列同志担任:滕建军、呼东云、黄瑞杰、杨慎耘 韩媛、童乐福、刘立斌、宋浩冉、刘丽、王志雯及各班班主任。具体做好现场救护、抢救和善后等工作。

四、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1.领导小组应根据事故类型,开展各项处置工作,及时听取、了解事故现场情况,研究抢救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全力开展抢救工作。

2.在全力抢救受伤学生时,及时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3.救护人员应及时将受伤学生送医院急诊治疗。4.班主任应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5.总务处应为受伤学生做好有关医药费等经济补偿工作。6.各年级组应及时写出事故报告。7.举行演练活动再出台具体方案

五、事故调查处理:学校应对事故作出调查结论,按规定对责任事故作出处理。

六、定期演练制度 1.每月第二周星期五上午课间操定为安全演练日和演练时间。因天气情况不能进行演练的,顺延到下周星期五进行。

2.有记录总结

篇6:食堂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及报告制度

一、指导思想

做好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减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师幼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幼儿园本着为幼儿和教师的身体健康的目的出发,在加强幼儿园常规管理的同时,加强对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管理,应对幼儿非正常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特制定本预案。

二、成立食物中毒预防应急小组

幼儿园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总务任副组长等。具体情况是: 组长:杨丽鹤

副组长:崔雪梅 马大喜

成员:梁晓玲 李淑菊 王巧珍 陈晓星

三、可能引发师生食物中毒的原因:

购入的食品存在质量问题;食堂工作人员因操作不当引起食物变质、不符合食用要求;及个别人的恶意下毒等原因造成食物中毒事故。

四、师生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

1、加强幼儿园食堂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有效措施,责任到人,投入足量经费保障食堂卫生器具、消毒工具及其他设备的添置和更新。

2、非食堂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厨房。加强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严禁无健康证人员在学校食堂上岗工作。食堂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持证上岗。

3、幼儿园食堂、食品供应部门严格把好食品质量关,杜绝不洁、变质及三无产品流入学校;规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烧熟煮透,加工好的食品及时放入密封间;严格生熟食品的管理,防止熟食二次污染;做好食物留样工作,留样食品必须按规定保留48小时;严格操作环节中的消毒工作,消毒方法得当、时间保证。

4、保障师生饮用水源,师生饮用水要有专人管理,存放环境整洁,加强日常检查,一旦发现变质,立即停用。

5、积极开展对师生的食品卫生教育。教育师生不吃无证摊贩的不洁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五、师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

1、立即将中毒师生送就近医院救治。同时向上级报告。

2、幼儿园安全领导小组立即介入事故的处理,并根据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人员分工。

3、幼儿园保健医生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专项登记工作,其内容包括:班级、人数、姓名、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处理情况等,并积极协助卫生监督部门做好调查工作,以利于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组织抢救、调查分析中毒原则和预防方法。若怀疑为投毒事件,应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

4、积极做好中毒师生的就医陪护工作,及时联系幼儿家长,如实向幼儿家长阐述事故经过,并认真做好幼儿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谅解。

5、保护现场、保留样品。保护好现场和可疑食物,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冲洗,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保留,以便卫生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可靠的情况。

6.在查明情况之前对可疑食物、水源应立即停止食用。查明情况后,对确定的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应按规定进行处理。

7、联系家长及上级等部门及时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对有关责任人按规定作出处理。

篇7: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

如有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教师要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及时做出恰当处理。

一、传染病

(一)发生传染病,对患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者及早隔离,及时报告。报告的一般程度为班级教师向保健教师或安全主管人员汇报,保健教师或安全主管人员向园长汇报,由园长再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包括:教育局、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如遇重大责任事故应立即报告市、区卫生局和妇幼保健所,然后再书面上报;责任事故应立即报告;一般事故做到2天内报告。

(二)对患病幼儿所在班级的其他幼儿进行检疫、观察,留观期间不收新生、幼儿不混班不窜班活动。

(三)按照“发生传染病后的消毒要求”,在保健教师指导下,保育员加强其所在班级的消毒工作,做好传染病登记,复查复治工作,以及传染病留验观察期过后的终末消毒,做好记录。

(四)加强晨检,认真做好传染病针对性检查,检查具体内容参见《常见肠道传染病隔离观察要求》和《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观察要求》。

(五)留观期满后无新患者出现方可解除隔离;患者隔离期满后须凭医生证明方可回园或进班。

(六)工作人员及幼儿家中发现传染病人时应及时报告园领导,采取必要措施。

二、饮用水污染、食物中毒

(一)立即报告:立即停止食品加工活动,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救治病人: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将病人送至医疗机构抢救治疗。积极做好中毒学生的就医部护工作,及时联系学生家长,如实向学生家长阐述事故经过,并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谅解。

(三)保护现场:保留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调查:学校保健教师做好专项登记工作,包括:饮水污染情况、班级、人数;因饮水而得病的学生姓名、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处理情况等,并积极协助区卫生监督所、区疾控中心等部门做好调查工作,在区卫生监督所等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工作。

(五)控制事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篇8: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

突发事件通常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破坏、人员伤亡,甚至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典型突发事件包括“SARS”病毒及禽流感爆发流行,2008年中国雨雪冰冻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中国汶川地震等,这些突发事件产生了严重的社会连锁反应和政治后果,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和人们的心理创伤,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的建立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系统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系统的6%。而应急预案是构建应急管理系统的核心,也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应急预案的总目标是控制突发事件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将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损失和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3年12 月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列为国务院2004 年工作重点之一。截止2006年底,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形成,已制定各类预案约135万多件,到2007年底预案已经超过150多万件,就是说平均每个省都有2.5-3万件预案,预案的数量非常可观,但是现存预案编制完成的时间比较短,大多缺乏评价和实践检验。如果一个预案难以实施或实施起来不顺畅,那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达到制定预案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对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文将首先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来分析一个有效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的要素,使预案实施起来更有效率。

2 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事故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一般认为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突然发生、高度不确定性、危害大、无章可循,而且事态模糊,具有紧急性。本文通过分析和归纳,认为突发事件的特点具体如下:

(1) 突发性、不确定性。这是突发事件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指事件突然发生且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以及影响的程度常常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难以预测和预防,使人们促不及防,手足无措,无以应对,陷入困境之中。这个特点要求相关应急组织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性的应对决策,在时间的快速性上对应急组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何时采取应急行动以及应急行动实施的效率都成为突发事件发展的转折点。

(2) 动态性。动态性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突发事件本身的态势会改变(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发展速度等);其次,在处置突发事件即实施预案的过程中,资源供给和需求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从而影响突发事件态势的变化。因此,应急组织在处置过程中的决策目标和处置行动也是动态变化的,一般来说,应急面对突发事件无法尽快确定一个比较明晰的决策目标,所有的努力都是尽快控制局势,降低事态的恶化,以尽量减少突发事件损害的程度。

(3) 后果严重性。突发事件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更为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则会造成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的破坏性冲击,特别是在发生严重灾害时,人们在激情状态下很可能做出非社会化和异端的行为。这就说明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又是无形的,受伤人群及其家属会长时间的被恐惧包围,社会安定受到威胁。因此,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因为事件长期的、潜在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这就要求应急组织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控制局势,减轻损害程度。

(4) 影响广泛性。广泛性表现为时间上的持久性和地域的广泛性。突发事件的后果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清除,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人的健康和环境更是如此。比如有毒物质的扩散,在事发后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内都会对周边地区的人群造成代代相传的不可磨灭的伤害。由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有一个过程,随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联系日益全球化,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已经超出发生地的范围,特别是信息传递渠道多、传递速度特别快的情况下,使得突发事件成为地区和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5) 信息的不对称性。表现为信息的不完全、不及时与不准确。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突发事件影响、发展及持续时间长短等等重要信息的严重缺失导致突发事件态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应急组织在某个时段不可能完全掌握应对突发事件决策的全部信息。信息不及时是指应急决策信息的搜索、加工以及传递等环节,客观上要花费一些必要的时间以及出现一些人为浪费的时间。信息不准确是指应急决策信息在获取和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失效等,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自身的认知与判断能力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此特点决定了应急决策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而不能按照预案里面规定好的程序生搬硬套。

(6) 模糊性。由于造成社会突发事件的部分因素具有不确定或难以量化的特点,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描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就造成突发事件的实际结果数据难以获得,导致应急组织不能准确的处置,即不能利用一些模型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人们没有受过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或专门的训练演习,那么大多数人往往会恐慌,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决策或行动。

3 有效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的因素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活动的行动指南,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由这些预案规定的流程和处置措施便是第一处置行动的主要依据。通过预案有效性评价可以帮助预案编制人员发现预案中的问题从而不断地修正和改善预案以避免有效性差的预案去付诸实施,造成应急救援不利带来的巨大损失,从而使预案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于应急预案包括文本预案、图文预案、推演预案3种形式,具体又包含许多类别,比如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应急预案分为国家级预案、省级预案、地市级预案、县市级预案、基层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按照预案的内容可以分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重大活动预案、其它预案等。这使得定义一个有效的预案应包含的因素非常困难。本文认为应该从预案的完整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处置的快速性、灵活性以及费用合理性等几个方面来对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 完整性。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预案的内容应该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突发事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最理想的办法是对所有已经发生过的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逐一制定预案,但这种理想情况显然不能实现,现实的方法是在众多的可能事件中选择出最具代表性的来深入研究,并制订相应的预案,以保证这些预案具有最大的柔性,即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进行扩展或变换。如果预案内容不够完整,则可能会大大影响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2) 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应该具有良好的操作性能,要密切联系实际,做到切实可行。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果预案的某些环节设计得不切实际,会妨碍整个预案的实施进程,从而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速度和效果。一般来讲,编制某种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是在某些特定场景假设下,对处置流程预先进行设计和修订的过程,涉及处置中的人力资源、应急资源、处置措施等内容。但假设的场景毕竟不能完全代替实际情况,因此应急预案的场景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调性。在编制预案时应当适时更新资源记录,了解最新的资源情况并对应急资源进行评估,以便突发事件发生时明确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从而能保证资源的优先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另外,预案应当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活动中的有关组织及其义务,特别是应当明确这些机构及其主要工作人员的详细的联系方式,这样可以使应急行动快速有序的展开。

(3) 处置的快速性。处置突发事件的速度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对突发事件处置得慢,有可能导致出现其他新的并发事件,这样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处置难度提高,甚至使灾难持续事件更长、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处置突发事件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控制并且消除突发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4) 费用合理性。一个预案的理想实施效果不应该以完全不计成本的投入来获得,而应该通过投入合理的费用来取得。评价预案的有效性应该评价其为处置突发事件所投入的费用的合理性。这里所讲的费用是指在保证能够对突发事件有一个较为理想的处置效果的前提下,实施该预案所产生的各项费用的大小。

(5) 灵活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测,如果一个预案只能处置某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当突发事件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该预案就无法有效地对其进行处置了。预案的灵活性是指当情况变化时,能够在该预案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的预案而不必从头开始采用全新的预案,从而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实际上,预案的完整性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预案有多大的灵活性,这更要求我们尽可能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来制定预案。

如果一个预案可操作性强但是灵活性差,那么这个预案的有效性不一定好;同样,如果预案具备很好的完整性但是要求的资源多、费用高那么它的可操作性就差,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效性就会降低。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各个因素来评价一个预案的有效性,也就是现有的人员、设备和其他社会救援协助力量的情况下,即在一定的资源保障条件下,预案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如果保障度高,预案的有效性高,那么应急救援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在对一个预案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该类型预案的总体要求给以上评价要素设定权重,因为以上要素在不同类别的预案评价中的重要性不同,并且根据预案的具体类别情况完善相应的评价指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进行打分,并结合实际情况等多种因素来综合评定预案的有效性。比如,大型病毒性突发事件(如甲感疫情),爆发后势头很猛,波及范围大扩散迅速,对于该类型预案评价时应该赋予“处置的快速性”最高的权重,因为此时尽快控制病毒传播态势最重要。

4 讨论

虽然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后果严重性、影响广泛性等特点,但是只要人们正确对待突发事件,那么它不总是那么可怕;相反,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应急预案,毕竟再好的预案与实际情况总是有差别的。

首先,人们应该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对于突发事件人们往往容易采取忽视的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很低,应急行动及准备活动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投入结果即实施结果如何却难以衡量。正如前面分析,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是潜在的、难以衡量的,因此这种损失往往被低估。另外,人们忽视的原因是人们相信现代技术的力量和工程防护措施的效果,却低估了自然的力量。比如2008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事件最长、灾害发生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我国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和传输、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它虽然模糊、无章可循,但是有些突发事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规则,比如大型病毒性流行感冒,爆发后扩散迅速,但人们都知道此流行感冒的易感人群是老人、孩子以及体弱多病的人群,如果提前接种疫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重视应急活动的组织机构,明确并认真执行各自的权利义务。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即使很高,也需要应急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执行。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如果应急组织各个机构不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权利,有可能造成延缓应急决策时机,从而造成更大的灾难。比如2005年松花江污染造成的哈尔滨水危机突发事件,在发现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并可能造成松花江污染的情况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没有明确自己的义务,相互推诿,因此双方都没作出任何通报或处理措施,这直接助长了事态恶化并最终酿成了“水荒”的重大危机事件。

再者,应该定期修订预案。应急预案修订的重要性不亚于预案的制定,由于客观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只有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当发现了新的情况显示一项预案已经过时,从突发事件中及从应急演练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或相关组织机构及技术系统发生变动时,都有必要修订预案。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应急演练往往会暴露出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风险,或者表明需要更好的应急程序,或者应该将某些组织纳入预案中;应急预案必须不断反映关键工作人员的变动,包括姓名、工作头衔及联系方式,确保应急救援顺利有序的展开。

最后,还应该重视应急教育培训。一方面是专业技能培训,由于此类专业技能的培训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已经比较完善。 所以对于公众的专业技能培训应当是大面积常识性的科普培训,例如, 面向公众的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灭火器的使用、火场中的自救技能等。另一方面是非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协作、交流沟通、决策等),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由于需要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来组成应急管理指挥团队,他们之间需要很好的沟通、协作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对管理团队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非专业培训能锻炼决策能力和例证关键操作准则;能增加决策和判断的经验、提高理解和识别潜在问题的能力;锻炼决策、沟通、状态识别、压力管理和联合作业等技能。

5 结论

我国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的特点,由这些特点分析了一个有效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的要素,即完整性、可操作性、处置的快速性、费用合理性和灵活性。由于预案编制是在突发事件之前进行的,再好的预案都与实际情况有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反思,在要求人们正确对待突发事件本身的同时还应要求相关部门定期修订预案使之更接近实际,还要注重应急教育培训的问题。

摘要:首先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然后针对这些特点分析有效的应急预案应该包括的要素,从而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准确的评估,保证预案能够取得理想处置效果。最后从突发事件本身和预案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静,陈建明,赵红.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研究[J].管理评论,2005,17(4):37-41.

[3]WANG C,WEI S,XIANG H,et al.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a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 programme for public health staffin China[J].Public Health,2008,122(5).

[4]曹杰,杨晓光,汪寿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2007,4(2):84-93.

[5]张英菊,闵庆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价中关键问题的探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6):41-48.

[6]马颖,王超.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原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9):92-95.

[7]祁明亮.池宏.应急预案制定中的场景选择问题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8(1).

上一篇:路政大队2009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2008年思想汇报:我国改革开放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