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06-17

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共10篇)

篇1: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太龙小学 熊德武

【内容提要】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阅读教学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营造有效的课堂情境和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构建 阅读教学 有效课堂 体会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在不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耗时耗力多,效果却不甚理想。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就是倍受关注的话题。如何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课程改革的重任。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阅读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在享受阅读的快乐的同时,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兴趣或疑问期待阅读的展开或深入,这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营造有效的课堂情境

阅读需要营造沉浸的氛围,在语言文字所营造的独特氛围中,让学生入情入理,才能正确解读语言文字,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形成情理方面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入文章所依托或创设的情境之中,对学习内容产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营造出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情境。这情境或部分展示课文的思想内涵,或让学生换位进入作者的生活空间,或向学生提供阅读体验的帮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营造情境,可以通过播放相关音乐,也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讲述,等等。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学设计者的教学意图。当前,我们有的语文课堂,有的提问太多,解决问题不够深入,有的提问仅仅是为了引出既定答案,有的提问看似热闹,其实很难产生阅读效果。真正有效的提问,应该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提问不需要太多,一堂课提供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足够了。关键是所提问题要能够真正激活学生思维、能够引起学生深入讨论的提问。比如,教学人教版第七册《乌塔》一课时,当学生自学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以后,就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乌塔独自一人到处旅游,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要求学生用文中相关的句子回答。这样的提问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堂也就会随之而活跃起来。

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课文中的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或思想。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在阅读中,我们不是把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现实生活,而是要借助体验把语言文字生活化,感受、理解、交流、提高,从而产生主动吸收、自觉获取的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的体验来源于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的三方对话,这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长期引导,反复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一)授之以“渔”,让学生有“法”可依。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生成特征,学生的有效生成是学生参加阅读的重要收获,能否“生成”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帮助学生生成收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比如,教学生懂得抓住重要词语、句式特点,在语境中赏析或解读文章语言;运用比较法揣摩表达的好坏和文章的艺术特点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学习,学到怎样去解读课文的方法,懂得怎样去体验、感受文章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不过,我们在授予学生阅读方法,反复训练的同时,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运用所学之法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读、悟结合。阅读感悟首先是读,读是学生体验感悟之本,是学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反复地对文章朗读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才能深入了解文章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获取自己的独特感受。当然,如果只读不悟,那无异于读望天书,必然是徒劳无益。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习惯,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读出感情,悟出真谛。

(三)搭建交流平台,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交流是学生有效的思维碰撞,是学生个性张扬、情感交流、智慧互补的精彩瞬间,也是方法运用的反馈、探究过程的结晶、锻练才能的舞台。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敢于将自己的体验、感受讲出来,哪怕是一点点,哪怕与别人的不一样;同时,也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与老师、同学很好地交流。

比如,同学发言前,先对同学选择的学习内容进行朗读、默读或感悟思考,而后再倾听同学的发言,比较自己的理解与同学理解的异同,也许就有可能产生交流甚至是辩论的良好愿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就会体验到交流的意义与乐趣。

(四)、面向生活,实现课内外结合

学生阅读体验的深浅,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离开了生活,学生在阅读中即使有什么感悟,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印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拓宽阅读渠道,注重发散,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努力实现学“活语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篇2: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城西区兴海路小学朱海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媒体,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电脑网络教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坚实可靠的平台。学生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学习与锻炼,我深深体会到网络走进语文课堂,犹如教海中引进了一溪活水,学生学得主动、快乐,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具体表现为:

开放语文课堂,在乐中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效度,学生学时却不会感到乏味。

二、拓展阅读范围,后积薄发。

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个性化阅读也就会缺少深厚的文化基础。我常常邀请学生帮我一起备课,这并非是我不备课了,而是我意在调动学生主动阅读、搜集资料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中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网上资源(补充内容)通过联接相互联系的超文本组织管理信息的方式,促进了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构建,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阅读习惯。多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更是强化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促进了多元华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较,它从注重积累转向搜索,从注重品味转向选择,从注重内省转向交往,从注重经典转向大众,这种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利于个性化感悟和思考的薄发。

三、感悟语言文字,获得美感。

语文这门学科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网络环境中,使音乐、图片等感性教学手段的使用变得更为灵活、更为有效。音乐以独有的美感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渲染着气氛,使学生在唯美的情景中,思维、情感达到最佳发展状态,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样,教师在使用中必须把握时机使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进入学习情境,获得情感深华,使课文的阅读成为美的阅读。

四、展开联机讨论,突显个性。

网络中便捷的论坛形式更可以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索取共享的网络资源,我们也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信息发布到网上供大家共享。当学生把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体验诉诸于网上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这既是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的需要,也是给其他学生以启迪的需要。在网络课堂中,学生不但可以根据交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其他学生有意见,即时发表看法,从而产生“短兵相接”的讨论氛围,体现传统课堂讨论的优势。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无声无息”的联机讨论,在同一单位里,全班学生可以针对对方的阅读理解,点击打开论坛板块,同时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大大缩短传统课堂中讨论的等待时间。网络平台的论坛板块“你辩我驳”一栏就起了大作用了,同学们不仅可以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也可以互相切磋。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认识的启示,进而取长补短,突显个性。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重要教育手段,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要努力做好课程间的整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IT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让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上好每一节课,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材。

篇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建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 但是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阅读, 还是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特别是在小学阶段, 阅读是孩子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可以学习知识, 可以获取信息, 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 学会阅读, 终生阅读, 是一个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小学生来说, 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 掌握阅读方法, 获取知识, 提高认识, 发展思维, 丰富思想感情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过程。

新课改实施已多年, 小学语文教育思想不断更新, 教学方法层出不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新课改关注的重要内容, 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涉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乎教学改革成效。在新课改的阅读教学领域, 我们获得了教学改革的成果, 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不能根据教学要求和孩子们的实际求真务实, 做到合理高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 夸夸其谈, 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 华而不实, 这种阅读教学虽然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实则效果不佳, 只是活跃了课堂氛围而已, 没有实用价值。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搞好小学阅读教学呢? 下面我就多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找对问题推进课改

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要真正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必须面对现实, 找准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依据问题寻找答案。以下几点是我总结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阅读文本理解不深, 导致教学没有深度。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制约教学实际效果, 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由于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理解不深, 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这种事情是常见的。教师关于这方面问题的主要体现有: (1) 教学水平有限, 不能按照参考书的建议理解教材文本, 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偏差和不足。 (2) 参考过多, 导致观点混乱, 条理不清。教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 这些资料有对教师有用的一面, 也有干扰的一面, 这就要看教师有没有正确的主观判断。教师参照教学资料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依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 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 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在资料前迷失自我, 才不会使学生迷失方向。

2.没有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 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多思考和交流, 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这样的态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师生交流。对于学生来说, 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 是认知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不应该也不能代替学生感悟, 要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锻炼, 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语言积累不足, 影响到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都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重心向文章理解分析倾斜, 从而忽视语言的积累, 并且很少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 重语言理解, 轻语言运用。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弱的现状, 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开展。

4.重形式不重内容。

近年来为了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 开展了一系列的听课活动, 教师为了应付这些听课活动, 不得不采取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新课程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际, 上课时, 教师只注重形式, 而不见实效, 形成课堂上热火朝天却没有实效的局面。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建议

1.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动力。

教授要根据学生特点, 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 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 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开展设问教学, 锻炼学生思维。

锻炼学生的思维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 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 合理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其他部分更能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2) 设置合理的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 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 特别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 深入理解。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从小处入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发散学生思维, 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 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3.巧用评价, 激活阅读。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可以激活学生的情绪, 创造美妙的语境, 让课堂评价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出其独有的魅力, 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满足, 都能提高学习兴趣, 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篇4: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二)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三)指导学生质疑。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穷尽其所以然。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過程。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做记录的习惯。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5、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

篇5: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阅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章作肢解性解读。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大量课外阅读,都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我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谈体会。

1.改革教学方法

打破以往“灌输式”、“一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由自己确定。如我在教学《林海》一课,指导学习“岭”“林”“花”三部分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一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内容,用的是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了自身发展的主体权,体现出了自主精神,为创造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培养了自学能力。在交流学习收获时,学生都发表了见解。有的学生喜欢岭,通过自学已经弄懂了“岭”的特点,然后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的不同;有的学生喜欢林,读了以后感受到浩瀚无边的“林”;有的学生喜欢那儿的“花”,每人都有新见解、新发现。运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尊重了学生,让学生乐意学,学习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2.抓“课题”,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

“课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简要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往往老师第一个步骤总要揭示课题。如何揭题?要考虑通过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自己探求内容的兴趣。兴趣越浓,越能激发学习热忱,学习积极性越高,越能持久,越能主动学习。比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出示课题后,提问:“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是怎么样从“和”到“不和”又到“和”的?再让学生对照“课题”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一般要求学生汇报了解课文情况,回答对了表示肯定或表扬,如果回答得不很满意,那么老师不能批评,而是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保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主张讨论法

叶圣陶先生主张让学生讨论。他说:“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讨论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这里所说的“讨论”如果用后现代课程观观照,便是对话。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形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示。”对话是多重的,并且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观念、建议、结果和以往经验的得与失,这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4.1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他们会根据情况提出自己想要达到的学习目的,这一做法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对于这篇课文,你想学会些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分析说出学习目标:“课题为什么是可爱的草塘?它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一开始觉得这里没有意思,后来为什么爱上了这里呢?”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我给予肯定,同时告诉大家,这些问题正是本堂课想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制定目标不但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2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名优秀的学生,首先不是看他是否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是看他能否提出自己想弄懂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3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生只有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说,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关键的。主要采取了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学主要是指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带着自己想出的问题看书、思考,这样全体学生都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小组讨论主要指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往往正确的答案就是在激烈的争论中诞生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激起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5.创设活动情境,展示心灵自由

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与否是学习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一些特定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举办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采访活动。活动伊始,我介绍:“各位工人师傅们,大家好!我是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的主持人。今天把各位请来,是想和大家聊一聊当年你们和詹天佑一起修筑京张铁路的有关情况……”课堂自然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现场采访。“主持人”的热情友好、真诚谦和深深地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他们争先恐后地与“主持人”交流,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这种交流,不仅是师生在言语上的交流,更是双方在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

篇6: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正安县第一中学

向林

摘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语文阅读教学发挥着它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教多年,一直致力于学生想像力培养。本文谈一些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想像力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像力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如何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的学生想像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阅读文本,创造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阅读教学,把握内容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驰骋想像,彰显个性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篇7: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指导低年级写话的几点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写话教学重在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可见,要想让学生写好话,写好片段,就要帮助学生消除写话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自然的状态,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真正打开学生的生活源泉,让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有话会写。

一、走进生活,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想写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写话最重要的内驱力。许多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和动机,都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他们大多认为写话“最好由学生自己确定主题”“要写的能引起学生的兴味”,主张让学生写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写自己生活、学习中喜闻乐见的,写自己心中喜欢和高兴的。只有这样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才想写,才有的写。

1.以生活为依托,选准第一次写话的时机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事情的第一次都是至关重要的,或许就因为这一次,有的孩子会把写话视作畏途,兴趣全无,有的孩子却会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因此而走上创作道路。因而,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这第一次,也一直在找寻这关键的第一次。机会终于来了,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美文《黄山奇石》,这一直是老师们让学生练笔的范文,播放课件后,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愿意把这些奇异的山石用你的彩笔画下来吗?”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我又趁热打铁:“为了能让你的黄山奇石留在大家心里,能否用几句话介绍你的画呢?”学生都满怀信心地答应了。第二天,学生们交上来的图文并茂的“黄山奇石”真让我大开眼界。画得惟妙惟肖。写得也栩栩如生。其中,卞志豪的“狮子抢球”说:在一座山峰上,有两只调皮的狮子,它们面对面站着,眼睛看着中间的球,仿佛马上就要上演一出“双狮争夺一球”的好戏。看它们俩全神贯注的样子多有趣呀!可是,它们却是两块像狮子的石头,这就是黄山奇石中有趣的奇石——“狮子抢球”。

我又让小朋友在班上介绍自己的“大作”。孩子们有的读得声情并茂,有的读得栩栩如生,有的读得绘声绘色„„听了学生的介绍,无数的“奇石”仿佛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犹如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黄山风景区。第一次图文并茂的写话练习就这样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以观察生活为先导,燃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想让学生有话可写,首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春天到了,我带着学生来到田野里,来到草地上。尽情地欣赏生气勃勃,万紫千红的春天;班队课,我带领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互帮互助,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心得;母亲节到了,我让孩子们为母亲做一件事„„总之,让学生感到生活是这么美好,这么精彩,我要描绘生活。春节期间,我让学生写一写这

个年假中最快乐的一件事。有的学生马上提出来:“老师,我可以写两件吗?”“当然可以!我很高兴,写多了更好!”经过一番鼓励,有十多位学生写了两段话以上,还有写四五段的。有逛街的、有旅游的、更有帮大人做事的,这让我感觉到学生已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写话,已经有了创作的欲望,这是可喜可贺的。

走进了生活,不等于会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只要用心观察总会有新的发现:校门前的柳树绿了;阳光照进了我们的教室;刘霞一直是很早到校,今天却迟到了,原来她生病了„„勤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总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敏锐的感觉,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必定会不断地有发现,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体验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写话的材料。不断发现,不断积累,就会有写不完的内容。学校运动会上,有个小朋友这样描写参加100米的姚若楠:“她的辫子在脑后一甩一甩的,好象在为她助威。”这不就是他们生活的积累吗?这不就是学生的真实心声吗?

3.以多种评价为手段,体验成功的愉悦

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提出了新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它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提出了新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它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写话评价更应该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比较宽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够愿意写,写出来就应该得到鼓励。

(1)读一读,欣赏自我。每次学生的习作写完后,我都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先回扣本次习作的要求,针对自己的写话,使要求更加明细化。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生动优美,用词准确,说明理由,做好准备班内交流。学生们在进行习作自我欣赏时,总是情绪激动,一会儿抑扬顿挫地朗读,一会儿全神贯注地修改添加。于是,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越读越想写,越写内容越丰富,越写越有信心。

(2)赞一赞,赏识别人。每周一的第三节课,是我班的“读自己杰作,学同伴妙语”时刻,到了那一刻,学生们都很自觉地放下手中的活,等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因为我知道小学生一旦会写话了,如果老师表扬,家长夸奖,同伴欣赏,自己就会很得意,必定会越写越爱写,越写越想写,越写内容越丰富,而不断地成功,会不断地培植自信,会不断地期待下一次的成功,况且新课程强调主体取向性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新理念的体现。没想到,学生们对这很感兴趣。每次活动时,请孩子们读一读自己的写话,可以是整段的,也可以是其中的几句,只要是自己满意或感到自豪的都行,然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一评。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乐不可支,因为他们总认为自己写的特棒,总想得到别人的赞美,而事实上他们确实总能得到肯定。

陈志浩小朋友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他的写话水平在班上属中下水平,可他的《美丽的春天》写得特棒。当他勇敢地读完自己的写话后,小朋友们都踊跃举手——王谦实说:“我觉得他的‘桃花像朝霞,又像孩子的笑脸’用的很好。”

朱子涵说:“他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它是春天的使者’用的很好。”

张珂站起来说“他写的小溪会说话。”瞧!小朋友多会听多会评呀!相信他们也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害羞的陈翌俊小朋友自从听到那么多小朋友的赞美声后也开始变的活跃了。

(3)赛一赛,精益求精。除了开展“读自己杰作,学同伴妙语”这个活动外,我经常会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在“我来露一手”中展示出来。精彩的篇章要让学生们欣赏,还找机会让我们的其他老师,孩子们的父母欣赏,让他们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和喜悦,从而也可以促进父母对孩子写话的指导。

确实,通过读一读,赞一赞,赛一赛的多种手段的评价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低年级特别管用。它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写话并不神秘,是很容易的事,更激发了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

二、利用资源,教给方法,让学生有话会写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写话练习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的,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话问题。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学习技能的基本手段。模仿可以分为“机械模仿”、“半机械模仿”和“综合模仿”,在学生写话的初始阶段可进行“机械模仿”,随着写话水平的提高,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模仿”。“综合模仿”可以是对原文进行扩写、改写、续写等。教材是例子,学生通过读读说说,学学用用,不仅内化了文本,而且体验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1.模仿佳段。佳段是指课文中最有特色、最适合语言训练的段落。模仿佳段不仅能加深对佳段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是一式多练多得。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首诗歌把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介绍的形象生动,学习结束后,我让学生收集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并试着用诗歌的形式描写出来。沈叶婷小朋友写了这样一个小节:“小草妈妈真有办法,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小草妈妈整天盼着太阳晒过风儿吹过,孩子们就能跳出家门乘着风儿去旅行。”尽管这很天真,与原文又有点雷同,但却是孩子们的一片心声。

2.给图配文。即学生准确审视图意后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完成给图配上一段文字的任务,也可以把理解课文插图意蕴产生想说的写下来。这不仅保持了学生对图的特有兴趣,而且将为写段、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两幅彩色插图,指导学生依照插图用自己的几句话写出图意,具有爱图天性的学生都乐意去写:葫芦叶子上生了虫,种葫芦的的人不马上治,邻居告诉他要治虫他不听,他不知道叶子和葫芦是有关系的,只顾葫芦,不管叶子,结果葫芦都枯掉了。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故事延续。又拓展根据课文结尾展开想象,让故事延续下去。学完《清澈的湖水》后,趁学生的动情点还处于亢奋状态,启发学生想象:小洁好象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她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有的写:“她找到了垃圾桶,把面包纸扔进了垃圾桶。”

有的写:“小洁追上了扔香蕉皮的小男孩,劝他不要再把香蕉皮扔在湖里了。”这样将可能发生的故事写下来,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了学生思路。

4.填补空白。我发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省略号也是意味深长的。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诗歌在写了三个“假如”后就留下了一串省略号,于是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其中两位小朋友写得最令我感动,朱媛是这样写的:“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双目失明的孩子画上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也能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看见亲爱的老师同学。”

5.模拟主题。某些课文的主题涵义很深,我就请他们围绕这个主题写一段话。在学完《难忘的一天》后,让学生写写“难忘的事”。张霖宇小朋友回忆了自己盲肠炎住院的情景,写得情真意切,尤其是“当我从麻醉中醒来,第一眼看见的是妈妈焦急的目光,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不疼。’”这一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进行小练笔时,我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只要他们能写想写,不在乎数量的多少,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如让学生写《拍手歌》,我告诉学生:“你能拍几下就写几下。”结果有的学生写出了完整的“讲卫生拍手歌”、“遵守小学生手则拍手歌”、“拥有健康身体拍手歌”;而有的学生只写了三下就戛然而止了,尽管这样,我还是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写话的乐趣,树立自信心。

三、多读好书,厚积薄发,让学生把话写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能力。”学生要形成较强的读写能力,要靠课内学习,更要靠课外学习。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为此,我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1.主题阅读,增加语言积累。每上完一篇课文我都会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或让学生上网收集文章。如学完了《清澈的湖水》向学生介绍《母亲河,我要用真心保护你》;学习《识字8》前,推荐阅读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学习《假如》前,让学生读读《神笔马良》的故事。这样,既可以为阅解作准备,又可以增加语言积累。

2.亲子共读,体验阅读的快乐。每天布置学生30分钟的课外阅读;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什么内容都行,重在培养学生的恒心。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因为识字不多,阅读的能力有限。我也探索了一些有

益的做法。在学生学习拼音时,开展了亲子阅读。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读课外学生感兴趣的书,在学生遇到拼读、理解障碍时,家长适时点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阅读的快乐。随着拼读能力的提高,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基本能独立阅读了,教师可指定一些学生喜欢适合的读物。例如童话寓言故事书,像《安徒生童话》、《365夜故事》等。同时注意评价监督,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成就,体验阅读的快乐,为写作提供语言素材。

我经常与家长联系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课外阅读的情况。有的家长说:“给他一本书,他可以在房间里呆上一天,足不出户。”我想,这样喜欢读书,长年累月,持之以恒,那该是一笔多大的知识财富啊!翻开我们的沈依婷小朋友的摘录本,你会看到“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句子”„„

3.搜集资料,学会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根据课文学习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在收集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时,让学生收集描写秋天的词语、句子、诗歌和短文并加以应用;于是就有了邢倩小朋友的《美丽的秋天》:

“秋风吹,天气爽,金秋十月好风光。银白是棉花,金黄是稻浪,紫色是葡萄,火红是高粱。大地处处丰收景,农民伯伯心欢畅。”

学习了《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后,我让学生找找杨利伟叔叔的资料;学习《我是什么》时,找找水的知识。当学生找到了有关资料后,再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如开展“我来告诉你”活动,举办个“小小新闻发布会”,开展一次“太空知识知多少”展览,“故事会”“朗诵会”等等。这样做,学生既自己学到了很多知识,又促进了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从而带动整个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搜集资料的信心更足,为学生更好的表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在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写话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教给学生写话的方法;还要让学生课外多读,读好书,让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与心灵的沟通,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储备,厚积薄发。只要源头有活水,习作就如“有米之炊”“水到渠成”了,学生写出的话就会精彩纷呈。尽管教学中我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实践,但 “写话教学路漫漫”,我愿和大家一起“上下求索”!

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

篇8: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在要求学生学好教科书的内容,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要求的同时,应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真正在学问上有所造诣的人无一不是阅读了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

此外,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走入社会、贴近生活。有人说生活就是一本书,生活就是一所无门的大学,“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开放式教学要贴近主体生活的大千世界,要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高科技知识、因特网等富有时代的气息的知识都要让学生有所接触、有所了解,使其保持一颗创造、好奇的内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是当务之急,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是现代教学的特点。语文课程资源随处可见、信手拈来,但我们不能局限于这种表面现象,应挖掘深层次的、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去探讨、去创造。

二、开放教学过程。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上了课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生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开放式教学则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正式教学时学生则处在相当的起点,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求之中。如作文教学,事先让学生拟题,给学生1—2周准备时间,真正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文思泉涌、储备丰富、有话可说。

(二)课堂向课后开放

传统封闭式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请教,把问题带到课后,带入生活,陶冶情操,受益终生。

(三)课堂向社会开放

语文课堂向社会开放就是要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人力资源上说,社会上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以及从该校毕业的校友,都可以请他们走进学校课堂,做学生的教材和榜样。从物力资源上讲,城市、乡村、工厂、田野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旅游景点、校外德育基地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课堂,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尽早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近生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

三、阅读内容的开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阅读面一般比较狭窄。老师就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拓展阅读面。首先从文本来源拓展:阅读材料既来自教材,又可取自各种报刊、杂志、作品集、优秀文学网站,当然这需要老师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和学生阅读的需要择优推荐。例如:《文汇报》、《中国青年报》、《语文报》、《萌芽》、《新读写》、《中学生阅读》,《时文选萃》、《名家名作百八篇》、《新龙门语文》、《走进经典》,《文言文助读》、《古文观止》,等等。其次从体裁上拓展:文学类、非文学类都应该广泛涉猎。有人说传记是榜样的力量,小说是情感的养分,童话是想象的翅膀,诗歌是个性的天空,哲学是心灵的眼睛,自然是智慧的源泉,艺术是灵魂的舞台,因此,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各类题材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转变为“多元的互动型”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知识由外到内强加给学生,缺乏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低谷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开放式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制订可达成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放手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补充,适当地加以引导、启发。教师要在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之后,与学生真诚交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和认识,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五、确立开放性阅读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读懂课文为目标,而开放性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达到教材双基的目标,为后面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弹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目标(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同时采取多样化,鼓励性评价策略。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评价要避免单一化,而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一)自我评价法

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进行自我考查,思考自己在对文本的理解方面,哪些值得肯定,哪些需要修改,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自信和自卑。

(二)同伴互评法

这是鼓励学生对同伴在阅读教学中的行为、态度和学习状况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初步的民主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的评价方法。

(三)成果展览法

这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每个学生以各种形式,如展现阅读经验、申述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等,来体验成就感的评价方法。

六、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篇9: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而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心得,作评价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造性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行为,只有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都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自由和美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大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四、阅读教学,建立师生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到实处,得有一个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阅读向导,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繁文缛节不利于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记笔记的机器,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

五、注重诵读、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篇10:教一年级语文的几点心得体会

-------京翰教育·罗老师

一、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认识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学拼音、读书写字”这个层面上,如果能让他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用到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的话,他们会对语文刮目相看,从而喜欢上语文。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指着语文书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知道语文是什么呀?”学生有的说“学拼音”,有的说“读书写字”,我微笑着说:“是呀,我们在语文课上学拼音,要读书写字。语文的用处可大啦,还能帮助我们把话说好呢!比如说你想要了解你同桌的名字,你会怎么问?”我的话音刚落,立刻听到几个小朋友在用方言悄悄地问同桌:“哎,嫩叫啥名字?”

我说:“老师提两个要求。一是要用普通话,二是要有礼貌。想一想,该怎么问?”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可以这样问„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

我说:“小朋友是我们大人对你们的称呼,小朋友之间不必这样称呼,可以直接提问,但是要有礼貌。在问题之前加上两个神奇的字,就能表示出你很有礼貌了。”

学生想了好一会儿,终于想出了应该先说“请问”。我又说:“问别人的名字有两种问法,一种是刚才小朋友说的„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还有一种呢?”过了一会儿,经过我的启发,一个学生说:“还有一种是„请问你的名字叫什么?‟”

接着我强调了有两种问法后,要求学生互相有礼貌地问同桌的名字,然后我建议同桌两个小朋友握握手一起说:“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

最后我说:“小朋友,向别人问名字也是一种学问,这就是语文。其实呀,语文就在我们生活中,每天我们都离不开语文,你们喜欢语文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二、习惯一个都不能少——感受语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保证。叶圣陶先生用“习惯”两字极精当地概括了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他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良好习惯。苏教版教材每一册的开头部分都安排了“习惯篇”,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安排的是 “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两个最基本的内容。教学时在指导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知道为什么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正确的读书、写字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进行反复的严格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姿势正确是读书写字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在实践中养成“姿势不对不读书”、“姿势不对不动笔”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很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1、言传。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课堂效率高,一堂课下来,各方面(包括知识和能力)都有了长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善于倾听,这就是学好语文的法宝之一。我在课堂上总是这样来激励学生:“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你听得真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你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这种有意识地表扬和暗示,使每个学生明白听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2、身教。识字、写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端端正正地写好每一个字,教师首先要做到在学生面前端端正正地写好每一个字。教师要尽量做到每一次范写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要求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即书空)”,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牢记写字要领,有效地提高写字能力。此外,在一些细节方面要为学生着想:田字格尽量大一些,范写时身子不要挡住学生的视线等。

三、让阅读成为“悦读”——享受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阅读”的要求第一条是这样说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不是很长久,而一堂情趣盎然的语文课会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语文带给自己的愉悦。

1、创设优美的情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验情境,使语文教学变得趣、美、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热烈的情绪去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东方明珠》一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次快乐的秋游”这一情境,通过一些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文中所描述的“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等语句有了感性的认识,配上动作来朗读,也是非常到位的,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文中的句子。课的最后,学生在“我做小导游”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地积累、运用了课文语言。

2、注重情感的体验。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运用到课堂中,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朗读、感悟课文语言。《家》这篇课文里有一个词“祖国”,我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祖国及祖国的全称,然后我出示中国地图,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启发学生:“我们的祖国像一只大公鸡神采飞扬,最近这只大公鸡显得比以前更神气了,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想到了前不久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着聂海胜、费俊龙两位宇航员叔叔成功地飞到了太空这件天大的喜事,学生顿时感到作为中国人是多么自豪,这时候再来读“祖国”这个词,相信一定能深深地映入脑海中。

在《秋姑娘的信》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秋姑娘对好朋友的关心,我启发学生说:“生活中,谁什么时候也像秋姑娘对青蛙说的那样,让你路上多加小心?”有的学生说:“妈妈和我一起过马路的时候,经常对我说路上多加小心。”有的学生说:“上个星期我们去常熟秋游,爸爸知道了以后从昆山打电话来,让我路上多加小心。”我说:“是呀,你们的爸爸妈妈都是那么关心你们呀!可见,秋姑娘也像你们的爸爸妈妈那样关心他的好朋友,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由于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体验,读得有滋有味,尤其是“路上多加小心”这几个字。

3、插上想像的翅膀。学生的思维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想像力是非常丰富的。“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会把地球撬起来。”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学生创造想像的条

件,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得到的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

上一篇:儿科护理学重点总结下一篇:金融支持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