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2024-06-17

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共10篇)

篇1: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3-0051-02

摘要:国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能够保证企业有效的运营;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客观、全面地监督和评价经营层,防止经营层出现道德风险和违约风险等。本文通过对lfa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结构进行分析,梳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流程和管控,剖析经济责任审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从而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评价指标,并对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治理结构 经济责任审计 对策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具有关键意义的要素,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最大范围地平衡股东、董事会、经营者、员工及债权人等方面的关系和利益;而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公司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等试点。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董事会建设不规范,不能形成有效制衡机制,无法真正行使有关职权的现象。企业应根据自身治理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通过董事会对审计结论的合理采用,达到规范企业内部运营、管控风险的目的,从而促进董事会职权的贯彻落实,发挥董事会管控、监督作用。

二、lfa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lfa公司是一家非织造布卷材及制成品(无纺布)的国有中小型生产企业,该公司采用纺粘加水刺加工工艺、pet(聚丙烯)和pa6(尼龙)两种长丝结合水刺固结生产的超长纤维无纺布,可用于生产高档合成革基布和擦拭布,市场发展前景较好,但由于产品工艺不同于传统的无纺布生产工艺,且国内市场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市场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lfa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股权结构包括国有企业母公司(占比95%)和小股东(占比5%)。根据公司章程董事长由母公司委派,另外两名董事分别为公司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其中总经理为小股东,副总经理为母公司外派人员。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即公司的总经理具有三重身份:小股东、总经理和技术核心人员。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机构的中心枢纽,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但由于该公司小股东具有多重身份,同时又掌握企业运行的技术核心,这使得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

lfa公司重要的流程包括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与付款、存货管理及仓储物流、销售与收款等流程。通过对公司重要流程进行穿行测试,了解到公司治理结构及制度体系较为健全,但实际运营中,存在由于重大事项定义不明晰所致的董事会不能履行实际职权,制度执行不到位、未按要求进行审批等问题。董事会很大程度上只是改变了形式上的“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其权利和责任不完全匹配,董事长为兼任,副总经理负责公司营销战略规划和市场开发,均不涉及企业其他重要流程,诸如重大采购等重要事项等都不属于董事会决议事项,经营决策基本为总经理与业务人员讨论形成,且没有书面记录;由于董事会其他成员缺乏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质的话语权,实际上仍是“一人说了算”的局面。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常规的年度财务审计,它主要包括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三方面内容,其中财务基础审计是基础,绩效评价是方法,经济责任评价则是最后的结论。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常会出现种种问题,在lfa公司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一)董事会建设不规范,不能形成有效制衡机制,董事会缺乏运用内部审计规范运营、管控风险的能力。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很多国有企业也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做到了“形似神不似”“神似而实不似”,公司运行不能围绕董事会展开。在lfa公司中,董事会由三人组成,其中一人为小股东同时兼有总经理的双身份,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决定了实际运营中出现“形同虚设”的现象。

lfa公司企业负责人任期为五年,在企业负责人任期内(2014年)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了企业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设备故障引起次品率过高等问题,但董事会并没有针对报告中提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并进行整改,从而无法通过内部审计达到有效规范运营、管控风险的目的。

(二)绩效评价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和约束力。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时常发现由于对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评价指标过于宽泛,不够全面,缺乏有针对性和约束力的指标,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短期业绩和自身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在lfa公司离任审计中发现,企业前两年基本为投建试运行阶段,后三年为正常运营阶段,但董事会并未根据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对其进行侧重点不同的绩效考核,对企业负责人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审计中的“先离后审”造成实际审计难度加大。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是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不能替代离任审计,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违规违法事项。lfa企业负责人属于先离后审,由于离任审计是在接到审计任务书后才正式开始,企业负责人的多重身份,加之董事会和大股东并没有制定对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性指标,出现了企业负责人不配合审计工作的情况,审计人员无法获取述职报告等重要资料,因而加大了离任审计工作的难度。

(四)对于资产潜亏的界定缺乏专业的认定。离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于对审计截止日各项资产质量情况的认定,实际操作中,由于审计人员大部分为财务、审计类专业,对于库存的市场价值以及设备的现值等都无法直接获取准确的数据,常常需要依托于被审计企业的相关业务人员,如要得到第三方的佐证,还需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评估获取相关认定。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规范董事会管理,落实董事会职权,发挥董事会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提升董事会对公司有效的战略管控和监督作用。近年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中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要求试点企业成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而对于下属企业甚至较小规模的国有企业,也需要细化董事会工作机制,不能单纯由集团职能部门兼任董事会成员,形成权利和责任的对等,不断推进董事会制度建设,明晰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真正符合“精简、强大、平衡、专业”的八字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落实整改也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任中审计)的成果,提升董事会运用内部审计规范运营、管控风险的能力,也必将成为公司董事会管控有效的重要补充。

(二)不仅做到“离任必审”“先审后离”,还需加大“任期必审”的比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国办发[2015]79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完善国有企业审计制度,加大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力度,坚持离任必审,完善任中审计,探索任期轮审,实现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实际工作中,个别企业存在的“先离后审”、视企业不同规模而选择性离任审计,都不符合意见提及的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同时,由于审计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很多企业都无法做到企业负责人任中审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监督。因此,不断增加“任期必审”的比重,是对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补充和完善,能进一步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督。

(三)审计评价指标需系统、全面且明晰、可量化,制定符合实际的审计程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根据企业财务数据,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照行业的评价标准等,对企业负责人的绩效情况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评价,一般可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不同的量化指标,如lfa公司属于新建的生产企业,不能仅仅关注一般的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利润总额、规模等指标,还需关注投产期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产品合格率、有无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具体指标等,尤其像lfa公司企业负责人同时兼有小股东和技术骨干多重身份的情况下,应制定约束性指标,如绩效任期内扣除一定比例,任期满才给予发放等。同时,根据治理结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离任审计程序,才能有效地提升监督和管控作用,从而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通过部分业务外包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力量较为薄弱,很大程度上无法涵盖全部下属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且内审工作需要运用会计、管理、法律、期货、信息技术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通过部分业务外包的形式,利用外部资源配合履行审计职能,自身审计人员负责常规的审计任务,外部审计完成专业性更强、更为复杂的审计项目,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可进一步提升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篇2: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大学院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作者:黄 勇 查道林

篇3: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一)现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使用指标

我国高校逐渐将财权分配给二级学院,管理重心下移,在分权管理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对院系和学校责任人所处理的财务及效益明确地进行区分相对应的责任。但是不同行政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差异很大,评价指标体系很难统一,而且不同部门之间无法比较。大多数学校使用的仍是依据财务收支报表来确定基本指标,如预算收支完成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费使用增长率等,而对独立部门再通过设立一些特殊指标来进行修正。

(二)现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理论的建设还不够成熟,研究的手段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比较匮乏。目前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多数仍采用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评价依据的指标涵盖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专业经验进行主观判断。为了能够尽可能取得量化的数据,多数是依靠财务收支的指标,而高校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的权力的使用,实现的经济效益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陈述性描述,没有设置明确的指标。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可以量化的考核体系,使得一些审计结果不能有效分清责任对象,进行权责界定。正是因为无法取得量化评价标准,使得高校各级责任人在任期内履行的经济责任不得到科学全面、公正的评价。而且现如今使用的评价体系,指标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只能进行纵向比较。

二、基于模糊数学思想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模糊数学思想的基本原理

模糊数学的思想,最早来源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教授L·A zadeh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模糊集合思想。它是客观存在的模糊概念的反映,所谓模糊概念,就是指边界不清晰、外延不明确的概念,例如“好”和“差”,“严重”和“轻微”。对于那些似是而非的元素,我们难以确定其隶属哪一个集合,于是,我们引出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即用[0、1]中的某个数字来说明对于两个集合的隶属程度。其数学定义为给定一个论域U,那么从U到单位区间[0,1]上的一个映射 μA:→[0,1],称为U上的一个模糊集,记为A(x)。映射A(x)称为A的隶属函数,它表示x对A的隶属程度。

通常,在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时,最核心的问题是模糊性度量问题和模糊函数的确认。对于模糊性度量问题,我们要从模糊算子的清晰域和模糊集的模糊程度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关于模糊域的定义我们设x是[0、1]*[0、1]→[0、1]的一个二元模糊算子,记为:&(x)={(a、b)∈[0、1]2│a*b=0 或a*b=1,a,b∈[0、1]},则称&(x)为模糊算子的清晰域。

其次,关于模糊集合的模糊程度,我们引入模糊截集的思想:

已知U上模糊子集A:对 λ∈[0,1],则称为模糊集A的 λ- 截集;称为模糊集A的 λ- 强截集;λ 称为Aλ、AλS的置信水平或阀值。

最后,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确定隶属函数,例如模糊统计法,例证法,专家经验法,二元对比排序法等。

(二)基于模糊数学及层次分析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步骤

1.构建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U,设X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集合为U,则一级指标为U={U1,U2,U3}。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隶属于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例U1={U11,U12,U13},U2={U21,U22,U23}等。

2.设置评价集V,对X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如设V={V1,V2,V3}来代标这层级因素影响高校领导责任人重要性程度。本文主要通过专家评估来进行定级,通过专家对每个指标的评价集V进行打分所占比重,可得评价矩阵Rin。

3.通过运算确定综合评价结果,由第二层级每个因素在评语集上的隶属度Rin与相应基层二指标的权重分配集相乘,得出中间模糊评价矩阵Ri,将Ri组成矩阵R,再根据U上各因素分配权重W,则得到第一级的综合评价结果为:S=W·R。

三、对X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一)基本情况

X高校属于一所综合性大学,在校员工3000 余人,在校学生20000 余人,所占面积拥有3000 余亩,学校拥有学院13 个。X高校所招生人数、固定资产总数等自2008 年都呈逐步上升趋势。目前X高校审计处属独立部门,具备专业资质的审计人员(包括正副处长)共8 人。X高校设置由组织部、纪检委和审计处共同组成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来共同开展工作。

(二)X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

为了更好说明如何通过模糊数学及层次分析法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本文研究X高校收集到的数据,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对A领导人在任职期间经济履行情况及廉洁自律相关情况进行审计。

1.本研究将评价指标纳入财务预算责任、内部控制责任、廉洁自律责任、经济管理责任四个大类当中,在各一级指标下设置具体的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置依据是根据一级指标,用一级指标包含的内容,进行综合权衡来取舍。这即为设置模糊综合评判因素集U={U1,U2,U3}。

2.通过模糊数学的思想,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根据初始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用德尔菲法对一级指标进行权重设定W(U1)=0.3、W(U2)=0.2、W(U3)=0.3、W(U4)=0.2。在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的时候就利用层次分析法两两进行比较。

(1)从属于U1下的指标有6个,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并将专家意见集中得到的统一意见给出比较矩阵: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08<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并且矩阵的一致性很好,说明得到的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根据计算分析,对所得的最终权数进行处理后确定经济性各二级指标权重:

(2)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U21,内部控制执行率U22相对于内部控制责任指标U2的权重分别为0.5,0.5,即W(U2)=(0.5,0.5)。

(3)从属于U3的下级指标共有5个,在借鉴并分析专家意见与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的比较矩阵为: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09<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并且矩阵的一致性很好,说明得到的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根据计算分析,对所得的最终权数进行处理后确定经济性各二级指标权重:

(4)同理,从属于U4的下级指标共有4个,在借鉴并分析专家意见与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的比较矩阵为: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CI/RI=0.019<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并且矩阵的一致性很好,说明得到的权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根据计算分析,对所得的最终权数进行处理后确定经济性各二级指标权重:

3.对X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层级上诸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设基于这种评价的评语集为V={Vl,V2,V3},它反映了这一层级各因素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大小,根据X高校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建立评语集为:V={V1(优),V2(良),V3(中),V4(差)}。这可以在调查和专家评估的基础上定级,即采用专家评议法对这一层级每一个因素在评语集V中的4 个等级上打分,并假定每个专家的权重是一样的,算出每个指标在评语集V中有多少专家打分V1,多少专家打分V2 等等,然后分别算出打分Vi的专家人数比重,由此可得评价矩阵Rin。由于每个被审计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指标的侧重点和偏好不一样,所以具体分值没有标准,视单位而定。

4. 将已赋予的Ui上各因素分配的权重:W(U1)=(0.2577,0.3305,0.1263,0.1367,0.074,0.074)、W(U2)=(0.5,0.5)、W(U3)=(0.4166,0.2628,0.1693,0.0666,0.0847)、W (U4)=(0.3611,0.2031,0.124,0.3118),分别与第二层级每个维度中的各因素在评语集上的隶属度Rin与相乘, 则得到第二级指标的中间模糊评价矩阵为:Ri=Wui·Rin。然后,将每一个Ui当做一个因素,把Ri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又可将Ri构成评判矩阵R,根据Ui上各因素分配权重:W=(0.3,0.2,0.3,0.2),则得到第一级的综合评价结果为:S=W·R。最后,确定综合评判结论,可以选择通过评价集量化,求出B=V·S的结果属于评价集当中的哪个程度,也可以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综合评判结论,得出X高校A同志在担任学院领导职务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综合评价。

(三)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以X为例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分类,并考虑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能够为领导干部在任职履行期间所做的业绩进行一个定量分析,不仅是便于审计结果的较好运用,而且便于高校同类领导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进行横向比较。

参考文献

[1]王奇杰.高校财务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篇4: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关键词:审计心理学;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

一、审计心理学

审计心理学作为现代审计、心理科学、行为科学三者相结合的新型边缘学科[1],是审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创新,不同领域学科的融合带领我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审计。在审计活动中出现的人员心理活动属于一种精神现象,它存在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因此,审计当事人员心理活动的变化很可能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对审计中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关于揭示审计当事人心理活动规律的理论,是审计中可以借鉴和利用的重要部分。

审计心理学主要针对的是“人”,是将心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构架运用于审计实务中。在掌握和遵循审计当事心理规律及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人员及被审计者在审计过程中的心理,适当调整审计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2],并且能够建立一个优良的社会心理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

同时,人际关系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模块,它提供给我们建议与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恰当处理各种关系,而这种能力也是审计人员所必须的。除此之外,审计心理学在审计中还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为审计工作的取证,以及审计案件的分析提供充足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3]。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心理剖析

审计心理学主要包括了两方面:审计主体心理学和审计客体心理学。

(一)审计主体心理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主体心理主要是审计人员的心理。因为个体的差异,所以不同审计主体的心理特质是不同的。有一些学者对审计主体心理做了研究,将审计主体的心理分为三个方面:审计人员的知觉和个性、审计人员的动机、审计人员的态度。

审计人员的知觉代表了审计人员对审计對象的反映程度,这种反映会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的个性是在生活中由于环境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稳定、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表现,所以不同的人员个性会对审计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审计人员的动机,是推动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因素,当需求和目标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审计人员的动机。所以,要保持好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将审计人员的需求和目标有机结合,使审计动机得到最好的发挥。而审计人员态度表现为对审计事件的自身内在感受及情感,是长期形成的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它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行为和方式,关系着审计的成败。

(二)审计客体心理

审计客体心理也特别值得我们研究。以往的研究将审计客体心理主要分为下面几类:积极心理、应付心理、防范心理、厌烦心理、侥幸心理、畏惧心理[4]。不同心理状态也会导致审计客体产生迥异的态度。

积极心理表现为接受经济责任审计者在审计中积极配合及热情支持审计人员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由于被审计者内心的坦荡,并充分理解审计工作。应付心理表现为被审计者不配合也不阻止审计工作,这种心理表现主要是因为被审者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并无大的纰漏,同时对审计工作没有起到重视。防范心理是被审计者对审计工作的不理解,以及对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对经济责任审计活动在主观上产生敌意,害怕自己被查出些什么。厌烦心理主要表现在离任审计中,表现出对审计工作没有耐心,催促化繁为简,能无则无。怀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者,普遍以为拒绝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资料就可以逃避问题,在表面上配合,却在私下企图蒙混过关[5]。畏惧心理主要是单位人员由于对领导的畏惧,在意见的表述,以及资料的提供方面都不愿意无保留。

三、基于审计心理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一)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所面对的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在审计过程中很可能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对审计的责任感、自身的事业心、基本道德与法制观念、完备的审计业务知识、问题的处理、交流与沟通能力......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的执行、承担者,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心理活动支配并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这也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有效支配自己的行为完成任务。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审计人员心理素质的考核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具备良好心理条件的审计人员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优质地完成任务。

(二)不同心理审计客体的应对

对于积极心理的被审计者,是最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的,被审计者的配合可以为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这种氛围容易让审计人员造成心理误区,容易麻痹大意。所以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职业谨慎,不可以掉以轻心。具有应付心理的被审计者,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对其进行适当教育和普及,让被审计者理解审计工作并积极配合。具有防范心理的被审计者,审计人员要端正其思想,让被审计者明白经济责任审计并不只是针对某个人进行,排除其对审计的消极偏见,了解审计的意义。对于厌烦心理者,审计人员要加强与他的沟通,并拒绝被审者对审计过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面对具有侥幸心理的被审计者,很需要审计者坚持廉洁自律,对审计做出公正理性的结论。在遇到审计中出现的畏惧心理,这时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察言观色,严谨审计程序。

(三)利用其它心理效应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所以很容易导致被审计者在审计中具有一定心理优势,这样不利于审计工作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完成。所以针对这种心理现象,审计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审计措施,比如选取自己熟悉的地方与被审计者谈话,这样消除被审计者心理上的主场优势。并要严肃整个审计活动,使被审计者感受到审计活动的重要分量及庄严,在心理上给被审计者施加压力[6],使其不敢敷衍造次。在审计活动中重点突破薄弱环节,打破被审计者的心理防线,由链条效应,揪出更多问题。并观察分析被审者及审计过程中人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这些都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成功。(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现代审计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有效尝试——评《审计心理学》[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4:111-112.

[2] 王小红,张丽丽,晁军宁.基于审计心理学的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0,24:136-138.

[3] 王会金.审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16-22.

[4] 聂婷婷.心理学在政府绩效审计中的运用研究文献综述.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4);143-144

[5] 孙宝银.浅谈侥幸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林业劳动安全,2014,27(1);36-39

篇5: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1、开头部分。包括题目、编号和主送人或主送机关;

2、简序部分。简要说明审计依据、审计时间、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及审计实施情况。

3、基本情况介绍。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职工人数及其知识结构或现职人员与退休人员比例,单位在本行业中所处地位如实力排名等,核算管理体制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4、审计情况部分。包括企业领导人任职期间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经营效益以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情况;

5、综合评价部分。要概括评价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的主要业绩,指出问题并确认或解除被审计者的经济责任。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审计范围的经济责任情况,注重数据,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肯定成绩,分析原因,促进管理,提高效益;

6、对存在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一是一般性违纪违规、管理不善、损失浪费、国有资产流失、决策失误、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被审计单位严肃财经法纪,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因玩忽职守、严重官x主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贪x受x等触犯刑法的问题,应建议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篇6:分析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腐败的

文章来源

腐败是和平时期执政党的大敌,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为了预防腐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其中,经济责任审计即为一种重要的方式。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1999年5月,我国在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中全面实施经济责任审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2010年12月,随着《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扩大到省部级领导干部。随着我国反腐败形势的日益严峻,认真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对腐败的预防功能,发挥其预防腐败的“探测器”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腐败预防功能

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审计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审计制度创新,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安排。它主要是对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进行审查,并将审计结果报告给委托人的一种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违法违规的行为,将视具体情况移交司法部门、纪检监察以及主管部门处理。慑于经济责任审计查处问题的后果,党政领导干部将认真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此外,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会及时予以纠正,以避免微小的错误发展成为重大的违规违纪问题,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预防腐败的功能。

自1999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审计机关对40余万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并对存在问题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其他人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了处理。具体人数如下表所示:从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活动来看,通过对违规违纪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移送司法、纪检监察部门的做法,揭露了存在的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起到了

治理腐败的功能。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揭露腐败,因此能够产生一种威慑作用,使得领导干部减少腐败行为,进而达到预防腐败的功能。从全国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统计表中也可以看出,每年审计的总人数变化并不大,但是被移送司法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干部人数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较好的预防腐败的效果。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腐败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腐败功能,应当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廉政报告为依托,通过廉政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并借助反腐败信息沟通平台交互反腐败信息。

1.编制领导干部廉政报告。领导干部为了说明在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应当提交廉政报告。该报告包括目标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说明和个人财产申报表。

第一,目标经济责任。在廉政报告中,首先应当说明领导干部的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是领导干部接受委托任职时所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或义务的目标化,受托经济责任是目标经济责任的内核,通过法律制度形式、聘任合同形式、组织部门的任命书形式或特定领导干部的就职声明等形式,把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目标化为目标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包括保全责任、遵纪守法责任、节约责任、效率责任、效果责任、社会责任等等。第二,经济责任履行状况说明。在明确目标经济责任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应当就其任职期间目标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说明,该说明的内容与目标经济责任相对应,包括财务收支情况、内部控制情况、财经法纪遵循情况、组织运营情况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第三,个人财产申报表。官员财产申报,被视为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应当对拥有的财产情况进行申报。申报的内容不仅包括获得的工资、奖金、红利所得,而且包括兼职收入、馈赠以及个人债权债务等情况。

2.采取廉政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经济责任审计以增强领导干部廉政报告的可信性作为

审计目标,以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为指引,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实施廉政风险导向审计。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划分为三大步骤:一是实施廉政风险评估程序,识别廉政风险因素,即识别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领导干部错报或漏报廉政信息。在识别廉政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评估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廉政风险水平,即评价廉政风险因素是否影响到被审计的领导干部错报或者漏报廉政信息,以及评价其影响程度,并据其判断出是否存在重大廉政风险。二是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即在廉政风险评估程序的基础上,针对评估出来可能存在廉政信息错报和漏报的重点风险领域,开展细节测试,以确定领导干部不存在重大廉政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三是根据获取的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判断领导干部的廉政报告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都不存在错报和漏报,并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除了出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以外,还应当编制廉政风险评估报告。该报告主要包括导致重大廉政风险的事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这些薄弱环节和漏洞,有可能导致领导干部的违规违纪。

篇7:经济责任审计中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经济责任审计中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作者:师旭丽 陈留平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11期

篇8: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腐败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Treisman,2000;Glaeser、Saks,2006;Knack,2006),在国内被认为是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万广华、吴一平,2012)。 腐败通常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Shleifer、Vishny,1993), 多数文献研究发现腐败会导致效率的损失、阻碍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和政治的稳定等不良后果(Mauro,1995;Mendez、Sepulveda,2006;Anderson、Tverdova,2003)。 而对腐败的控制能力(Control of Corruption)是衡量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Kaufmann、Kraay,2008;Kaufmann等,200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了反腐败的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 制定有效的反腐败策略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现有研究我国腐败问题的文献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类文献研究腐败的后果和影响, 主要关注腐败对我国经济增长、 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杨灿明、赵福军,2004;陈刚等,2008;傅勇,2010;吴一平、芮萌,2010; 陈刚,2011; 吴一平、 朱江南,2012);第二类文献研究腐败的决定因素,该类文献主要从经济发展程度、政府规模、市场化程度、财政分权、经济开放度、外商直接投资、教育水平等方面来具体考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腐败程度(吴一平,2008; 周黎安、 陶婧2009; 万广华、 吴一平,2012); 第三类文献关注我国现有反腐败策略的实施效果,从官员交流制度、司法制度、工资激励角度分析了这些反腐败措施的效果(陈刚、李树,2012;万广华、吴一平,2012)。 目前大多数研究腐败问题的文献集中在第一和第二类, 有关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成效的文献尚不多见。

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建立起来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中国特色反腐败策略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监督制约“一把手”权力运行的重要措施(许百军,2005;刘家义,2012), 普遍被认为有助于遏制腐败,促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柏继民,2000;田秀玲,2003;崔孟修,2007;蔡春和陈晓媛,2007;冯均科,2011)。 但目前,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 尚未有专门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是否具有显著的反腐败效应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文献。

基于以上判断,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反腐败治理机理。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客观地理解和评价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实施效果,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治理的相关理论,而且对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反腐败历程

当代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起源于1986 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经理)的离任审计制度。 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制度是针对“放权让利” 改革中企业负责人权力不断扩大以及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以权谋私、侵占和挪用公款等腐败行为而建立起来的。 随着地方分权和财政分权改革的深化,党政部门“ 一把手” 逐渐拥有了对本单位人、财、物的支配权,且享有大量的事权和自由裁量权, 由此滋生了贪污浪费、挥霍公款、跑官卖官等腐败现象。为克服这一现象,1995 年山东省菏泽地区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制度运用到党政机关,要求对全区所有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和廉洁从政情况实施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的必要程序,自此中共中央开始重视并推广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199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2002 年11 月,中纪委在党的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充分肯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明确提出要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2004 年9 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2005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强调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权力监督形式,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6 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 的修订,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2007 年, 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被写入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2010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1999 年的《暂行规定 》同时废止;2012 年11 月,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再次被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2014 年7 月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 发布,其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般认为,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具有如下方面的重要作用: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实施细则》中也明确指出:为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干部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 制定本规定。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反腐败制度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涉及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与反腐败的研究文献大多停留在初步的理论探索阶段。 大多数观点都认为, 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规范、监督和制约领导干部权力的运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是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重要力量。 刘满堂(2000)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能够揭露和查处已经发生的腐败行为,其对领导干部监督制度化和经常化的特点能对腐败行为起到预警作用,从而在源头上治理腐败问题。 许百军(2005)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 增大寻租行为的风险和成本,有助于制约寻租行为,从而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崔孟修(2007)指出,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国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人”的审计,特别是对各部门“一把手”的审计,健全了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春和陈晓媛(2007) 认为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机关和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能够判断出领导干部是否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从而揭露和惩治腐败,并能预防错弊,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冯均科(2011)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官员个人权力制衡的一项有力工具,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用人”腐败的问题。 但据本文收集的资料来看,还没有文献专门系统考察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反腐败作用机理。 鉴于此,本文建立一个经济责任审计可能影响腐败的作用机理,以识别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反腐败效应。

三、 经济责任审计的反腐败作用机理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发现和揭露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行为,对领导干部起到威慑作用,从而减少腐败现象。 大多数腐败行为都与国家资产和资金密切相关,而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资财作为主要审计内容, 关注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较易发现国家资财被侵吞或侵占等违法犯罪行为。 并且,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整个期间,时间跨度大,审计内容较为全面,能够查出一些隐匿较深且年度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较难发现的问题,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大要案线索,从而有助于揭露和惩治腐败。

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领导干部腐败的成本,进而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Treisman(2000)研究腐败的成因时指出,官员会对腐败的预期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 腐败成本越低、收益越高, 则腐败行为越容易发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审计结果报告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纪委则将其作为备案材料归入干部廉政档案。 经济责任审计一旦发现领导干部有严重违纪违规和腐败行为,会将相关案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使得这些领导干部不但丧失了晋升的机会,而且还可能会身陷囹圄。 并且由于晋升机制采用“锦标赛”的方式,一旦官员在本环节落选,就无缘进入下一轮的晋升,不晋升则意味着永远没有晋升机会或出局,这就大大增加了领导干部腐败的成本,从而促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再次, 经济责任审计直接针对“一把手” 的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直指腐败高发区,有助于从整体上治理腐败问题。 “一把手”是腐败案件发生的主体,且“一把手”腐败具有渗透性强、扩散面广、危害严重等特点。 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正职领导干部,即各地区、部门及单位的 “一把手”,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对 “一把手”的权力形成有效制衡,促进“一把手”依法行使权力,从而遏制“一把手”腐败。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从县级以下到县处级、地厅级、 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反腐败效应也逐渐扩大。

最后, 经济责任审计以常态化的形式从机制和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 相比于近期兴起的网络“运动式” 反腐,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规范化、定期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其能够克服网络反腐呈现的选择性、 偶然性和碎片化的缺点, 而不仅是在末端处揭发腐败现象。 另外,通过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机关对干部监督制约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提出相应的改进管理的建议, 促进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 进而能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

四、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反腐败历程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反腐败作用机理。 首先,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发现和揭露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行为, 对领导干部起到威慑作用;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增加了领导干部腐败的成本, 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再次,经济责任审计直接针对 “一把手” 的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直指腐败高发区,有助于从整体上治理腐败问题;最后,经济责任审计以常态化的形式从机制和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显著的反腐败效应, 但是实践中经济责任审计却存在效用递减的问题, 这与我国反腐败制度之间协同性较低密不可分。我国反腐败机构繁多,包括审计、纪检监察、检察院、信访局、预防腐败局、巡视制度等, 而这些机构之间在反腐败过程中虽有关联, 但并未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 这势必导致我国反腐败成效降低。因此,建立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核心的反腐败协同治理机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颜晓玲.科研院所下属公司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研究[J].商业会计,2015,(18):62-64.

[2]马娟.腐败治理、政府问责与经济责任审计[J].审计研究,2013,(6):52-56.

[3]戚振东,尹平.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动因和权力监督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13,(1):15-20.

[4]王希鹏,胡扬.中国特色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118-126。

篇9:基于风险导向的经济责任审计探索

关键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

一、现代审计模式划分及风险导向审计特点

(一)现代审计模式划分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已逐步建立并实施了现代审计制度。从方法论的角度,现代审计模式分为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这也正是现代审计所历经的三个发展阶段。所谓审计模式,是指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或途径,是配置审计资源、控制审计风险、规划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及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范式。审计模式中的导向,实际上就是指导审计行为、活动开展的一种系统的、战略的思想和理念。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审计行為活动中的向导、指导思想和组织形式;二是制定审计策略的出发点;三是实施审计调查的切入点;四是收集审计证据的着重点;五是提出审计意见的立足点。审计模式导向确定了开展审计工作的方向目标,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均以此为纲展开。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其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价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因素,并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重点,进而进行实质性审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风险导向审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水平分布,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领域。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主要在于:

1.审计重心前移,以风险为出发点。风险导向审计实现了由内控测试到风险评估的转变,风险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高风险审计领域和重点审计项目、审计资源的分配、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数量。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注重宏观因素分析,如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等。

2.分析性程序的大量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从风险评估到最终审计结论的确定均可使用分析性程序。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的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分析程序可以用作实质性程序。分析程序的大量运用能够更好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提高审计的效率。

3.审计证据的内涵扩大,更加注重外部证据。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风险评估是实施审计的基础,而且注重宏观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影响的分析,故审计人员就需要从外部获取证据来证明风险评估结果的恰当性。另外,管理层舞弊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一个主要因素,审计人员仅依据管理层提供的证据来得出有关结论显然是不可靠和不现实的,通过充分的外部证据是获取相关线索重要途径。

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情况、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的核查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从事经济工作所必需的素质与水平,也能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履行其经济职责,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财经法纪。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行为的各个方面,具有审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需关注的层面多等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的审计实践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对完善领导干部监管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民主政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发布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以具体法规形式确立起来,标志着其正逐步向成熟完善迈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是保证和促进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最佳制度安排,是实现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最有效现实路径。

三、基于风险导向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优越性

基于风险导向模式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与之前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相比,其最突出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够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时间跨度相对较长,需要关注的层面很多,同时,由于任务时间限制、人员配置等使得有限的审计资源不允许采取面面俱到的方法进行逐个详查,另外,在大工作量下采取详查法也是不科学和不经济的。在进行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确定不同风险水平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点,准确判断出重大风险领域和风险点,科学合理的配置相应的审计资源,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能够全面、客观的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防范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在风险审计模式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分析性复核等均属于效率较高的审计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减少效率较低的细节测试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可有效避免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的问题,从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能够突出审计工作成果,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风险导向模式下,通过审计识别出的各个风险点和不同风险水平及其不利影响清晰而明确地呈现出来,对所暴露出的问题和责任承担划分也易于确定,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并加强以后业务中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

(四)能够增强领导干部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的程序,能够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业绩进行评价,并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有利于引起领导干部及管理层的必要重视,并增强其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明确自身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位置及相应的责任所在,切实有效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使其认识到风险管理对其个人经济责任承担方面而言也是起到了趋利避害的作用。

四、风险导向模式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方法探索

风险导向审计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既能降低审计风险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新思路。它在评价企业的控制环境、考虑财务报告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基础之上建立审计目标,然后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实施审计的范围,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在风险导向模式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大致可按照以下程序和方法开展:

(一)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及管理层舞弊的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策略等

根据审计工作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运用风险导向理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内、外部环境、业务水平、经营状况及矛盾较为集中的方面展开分析。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范围时应充分考虑组织的整体风险水平和风险分布情况,并考量经济责任界定和评价的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应用指南中明确规定:“基本确定”为大于95%但小于100%;“很可能”为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可能”为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极小可能”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审计程序和审计策略的安排选择则应根据风险点和风险水平分布进行,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二)实施分析性程序

确定重要性标准,初步评价可接受审计风险和固有风险,了解内部控制结构和评价控制风险;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可依赖及可依赖程度,对控制风险作出合理估计,评价风险水平是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对重要性的一般规定为:第一,对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自经营性业务的税前利润或税后净利润的5%,或总收入的0.5%;第二,对非营利组织,费用总额或总收入的0.5%;第三,对共同基金公司,净资产的0.5%。此外,审计实务中用来判定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据主要有:税前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

(三)依据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制定审计总体计划和具体计划

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低,则实施控制测试,依据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是否扩大交易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初步评价控制风险水平较高,则应直接转入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和分布情况,制定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总体计划,并在总体计划框架下制定具体计划,并依照完备的审计计划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实施分析性程序和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

在风险导向模式下,除采用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方法外,还要大量采用到分析性程序的方法,如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绝对额比较法、垂直分析法等,并采取函证等审计方法获得证明性和说服力相对更强的外部审计证据。对一些重大的、问题和矛盾较为集中、对经济责任认定评价及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存在重要、重大影响的关键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采取详查法逐个排查。确有必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追加审计程序。

(五)作出审计结论,编制审计报告

依据审计计划完成各项审计步骤和程序后,应依据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表述力求准确、清晰、完整,并按照要求编制正式、规范的书面审计报告,对于一些在审计过程中作出过中期报告的特定事项,在编制最终报告时也必须包括在内。

(六)相对风险保证说明

基于风险导向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其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就是风险评估,需要说明的是,风险评估列示出的风险和可能性不能保证100%包括所有组织有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也就是说,仅仅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的保证,不代表能够完全识别和避免所有风险。

五、需解决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崭新的审计模式,已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并率先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得以实施。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处于初步了解和认识的阶段,是现阶段审计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对实际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是现代审计理论方法与中国特色审计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制度创新。基于风险导向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许多具体问题有待于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现有的审计工作现状在许多方面存在需要改进和建设的必要,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出现的新的需求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主要有:

(一)尽快建立科学明确的评价体系

现阶段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尚未形成统一、具体的标准,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揭示出的风险及被审计单位已采取的相应措施手段的适当性、有效性及其经济后果,很难依据明确的风险评价体系进行科学评价。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增强内控可靠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审计中进行风险评估的必要基础。2008年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实施,企业逐步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但在实践中的具体工作目前仍不够规范、完善,甚至有部分企业仅仅停留在制度阶段而并未付诸实施,没有真正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建设良好审计环境,保证审计独立性

组织内至上而下的风险态度和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度、认同度,是能否营造良好审计环境的重要前提,只有审计人员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工作成果,才能突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有用性,优化审计环境,并为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保证。

(四)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增强自身风险意识,加强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掌握必要的现代审计工作方法和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在风险导向模式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牵涉面广,涉及的事项繁多复杂,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职业操守,才能作出准确的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陈佳俊,贺颖奇.中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

2.刘世林,方伟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M].人民出版社,2008.

4.孙合珍.国内外内部审计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经济视角(下),2008(1).

5.刘双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研究与发展建议[D].厦门大学,2006.

6.贺颖奇,陈佳俊.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06(4).

7.安晓蓉.浅谈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的问题及建議[J].西部金融.2010(3).

篇10:基于治理结构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绩效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审计力量不足、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结合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等问题。在分析了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之后,笔者给出了让二者有效结合、共同服务于审计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不但要发挥“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的作用,还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责任政府的需要,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传统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同绩效审计相结合已经成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审计力量不足、缺乏合理的效益性目标界定、缺乏准确的评价标准、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彻绩效审计上还有瑕疵等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十分重要。

上一篇:保险业务总结下一篇:云南省人民政府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