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2024-06-17

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共9篇)

篇1: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刘 俊 陈志丹

当前,独立学院的战略重心已到了由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以提高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独立学院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立教学型大学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把内涵建设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

一、确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已是实现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生源质量相对较低,要确定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之间的关系,确立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实际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办学主体等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具有各自不同的办学生态环境,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不可能按同一种培养目标、观格,用相同的培养模式来培养人才。在规模扩张时期,由于观念的原因,一些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立上出现了趋同现象,导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缺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单

一、僵化,影响了对人才的实际培养。有的独立学院培养的目标定位,无论在知识结构、专业方向还是在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同母体高校雷同,分不出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不管是在就业、创业方面,还是在实际开展工作方面,都很难体现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就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而言,不从自身的办学特色出发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也不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面向基层的原则。

第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根据地方、区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大多数情况下,独立学院受母体高校的影响,在办学初期主要是套用了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来不及形成自己明显的个性和特色。从现阶段来看,独立学院已基本上完成了以规模扩张和校园建设为主的外延式发展的任务,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必须认真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特点,摆脱原有的办学模式,真正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确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从自身的目标、规格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每一个教育实体必须首要解决的,它直接决定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在人才的培养上一方面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不随意降低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本科人才培养,就是要突出独立学院的三个特点,即教学型学校的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和为地方服务的适用特点。因此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应该在符合本科教育规律的大前提下,从突出这三个特点出发,形成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突出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充分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又要和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适当错位,确立自身的教学特点,以避免和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的雷同。要确定低重心的培养思路,相对于母体院校本科学理型人才的教育,低重心的培养和训练是独立学院发展本科技术教育的要求。这里的低重心,反映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是突出应用性,依托一定的学科平台,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低重心并不意味着低要求、低水平或降低质量。在某些方面,它对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切实的要求,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心应着眼于理论的运用,切实为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基础。

强调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独立学院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应是通识教育加专长教育,也就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要求既要注重应用性,又要重视通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区别开,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型的人才特色,须打破母体高校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形成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

突出为地方、区城经济发展服务的适用特点。为地方服务,是独立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在人才培养,就是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可以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再一个则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后一个途径更为重要。要达到为地方培养适用性人的目的,就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考虑到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体现课程的地方性、实践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以形成学生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基本原则,不照搬母体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根据培养地方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整合、重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合,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更加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是要针对生源特点、区域经济和地方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其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体系结构:既要达到本科的专业理论水准,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术素质。自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最终要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才能得以完成。为此,我们把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为大学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大学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相应专业本科层次的规格要求。方向课程的设置在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养培养。

构建以区城经济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理论教学体系。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体现“零距离”教学改革思想是关键。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是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确定的,而是根据区域经济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求来确定的,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独立学院要根据所采集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要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毕业生今后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具备作为本科教育应有的较为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善创新、多方向、可调控”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体现市场要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的理论教学思想。独立学院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拥有其自身的特色和规律,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对教学内容大胆改革、创新和优化,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特征,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要围绕区域经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要求,加强实验、实习、调查、社会活动等实践性教学,保障实验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引入职业认证标准及加强校企业合作是实现“零距离”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首先,通过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职业认证,能够实现与市场需求的零对接。将认证课程考试大纲与各专业教学大纲相街接,借鉴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逐步开展认证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使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训练,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思维。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好实践教学平台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因为学校实践教学在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一些重要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某些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往往只有在实际工作地点才能获得,而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和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正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庆军.关于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6(1).[2]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3]季桂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构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篇2: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教务处 张贵彬

近几年,独立学院在招生人数与办学规模上都取得了重大发展,师资力量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则是各地独立学院教学中的主要依靠力量。据统计,目前在许多独立学院中,青年教师在专任老师中的比重已经高达80%以上,他们承担着学校90%左右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教学一线非常重要的骨干力量,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独立学院提高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运用激励机制,要从师德教育、岗前培训、讲授指导等方面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把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做得更好。

篇3: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一、“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订单式”人才培养最初是在高职院校中被提出的, 后在独立学院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 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在专业学习之初, 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 但是到了就业阶段, 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 那么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 若经过2—3年的培养, 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 企业不愿接受该生就业, 对学生是一种的打击。面对这些情况, 学校处于两难境地。

独立学院既不同于普通的本科教育, 又与高职院校有所区别, 不能完全照搬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应该因材施教, 为学生量身打造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们提出“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 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 将学校教育和企业 (用人单位) 的岗前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专业对口和用人需求, 将学生置于工场环境,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重培养, 同步完成在校学业和企业实训, 并以“后订单式”落实就业。这种培养模式摒弃了以前先确定企业定制班, 再由学生报名的方式。通过引入企业参与到多种课程教学中, 在教学中由多家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 在教学模式上接近“3+1”培养模式, 在就业操作上接近“订单式”培养模式。

二、“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

1.“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很早就在不同的课程中嵌入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习中能够了解接触到更多的企业, 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比, 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2.“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由于对原培养方案的改变不大, 在校期间学生学到了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 在课程中加入了正在实际应用的技术、知识, “后订单式”人培养模式弥补了单一“订单式”培养的不足,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

3.“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缩短企业的培训周期和降低管理成本。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 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学生所学课程, 并介入学生管理工作。这些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还存在着培训对象不合格的风险。采用“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仍然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 企业前期主要将需求告知学校, 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 在学校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 和学生双向选择, 集中培训学生, 节省了企业培训时间和培训费用, 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三、基于“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独立学院的设立, 培养了大批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范型”和“式样”。[3]按照这四大要素, 我们构建了“后订单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

1.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任企业高管作为委员之一。在研讨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 指导人才培养计划制 (修) 定原则意见的拟订, 审定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 企业人员参与, 可以使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市场, 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更符合社会的需求,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大众化教育下的应用型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需要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一方面, 学院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 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项目实践, 培养一批具有实际项目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3. 逐年提高自主个性化学习要求, 鼓励学生多参与科技活动, 多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 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我们主动深入企业, 开展调研, 收集各种信息, 分析研究, 鼓励与推荐学生参加国家统一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取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具有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资格, 如通信工程师任职资格证书、CCIE、CNNA、会计证等, 在就业中可获得更多的机会, 也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 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4. 优化课程体系, 坚持课程设置与就业密切联系, 坚持因材施教, 强化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由于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学校的师资、教学环境成立的, 并不能独立制订自身的培养计划, 因此在基本不改变原培养计划的情况下, 我们调整课程内容, 使之适应“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并要求课程设置体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利益的内容, 体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如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部分课时中, 邀请企业的人员来校授课, 宣讲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在“嵌入式开发实验”部分课时中, 请企业人员授课;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课程中, 引入多家相关企业宣讲的模式, 让学生自主报名参加企业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内容改革, 使学生完整、系统地大大增加了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掌握了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5. 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 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真实开发项目中, 真正提高实践技能, 为操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我院与企业共建了“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络系统集成实验室”等, 可以使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在校内完成,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搭建了平台。

6. 多管齐下,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首先, 定期召开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工作研讨会, 了解企业需求, 了解工程实践技术要求, 科学地确定实习内容, 有针对性地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训练和能力培养。其次, 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最后, 加强与企业互利双赢的合作, 通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输送优秀毕业生等方式巩固与企业的关系, 有效拓展实习基地。为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联系实习基地时, 并不要求企业越知名越好, 有时一些规模不大但发展前景很好的企业更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 也更愿意与独立学院进行“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合作。

7. 调整教学进程, 将大四上学期的课程压缩到前半学期结束, 对学生进行“三分流”。第一, 考研的学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复习迎考, 避免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校内课程考试冲突。第二, 大四上学期的课程在前半学期结束后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期, 参与“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定制班, 安心地参加企业定制课程与实习, 其他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加各种招聘会;第三, 对既不考研又不找工作的学生, 学院会安排他们开始进行毕业设计。

8. 建立“后订单式”毕业生的考核评价和跟踪反馈制度。学校是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客观的“后订单式”毕业生的考核评价和跟踪反馈制度, 一方面, 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高校, 另一方面, 注意收集进入相关企业的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以便学校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学校应主动与不同企业联系, 开展调研, 收集各种信息, 分析研究, 以便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总之,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一切为了学生”, 学校办学的根本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只有学生得到了发展, 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学生就业渠道, 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但由于“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 独立学院有自身的特点, 因此在独立学院“后订单式”人才模式的构建过程中, 如何让两者有机结合,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摘要:本文提出了“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通过分析“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 结合独立学院的自身情况, 对“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组织构建和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中国教育报, 2011-7-6, 第2版.

[2]翁兴旺.浅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教育, 2011/02:40-42.

[3]刘英, 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 :127-129.

篇4: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

摘 要:育人模式是指设计、组织调控育人活动的一整套规范的方法体系。它是育人理论的具体化和育人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是介于育人理论和育人实践的一个中间环节。学院一项人才培养方案的项目工程,是独立学院育人模式的探索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人品塑造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341-02

依照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特别强调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要求,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文化素质偏低,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高,学习不够刻苦,仍然保留着高中阶段和以前懒、散、玩行为的状况。学院本着“要教书先育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方针,以育人带动教学,通过全面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保障的和有实际内容、实践过程、实际效果的人品教育,使培养的人才在思想、道德、人格、品行等方面有新的建树或提升,使培养的人才懂得感恩、珍惜和自爱,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自重、自强感,懂得做人,然后懂得学习,进而努力学习,最终成为高素质、高技能、高端型的优秀人才。

一、实行人品塑造工程的原因

第一,人品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人品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是当前我国教育短板的主要方面;人品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仍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薄弱环节。兼且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品行,更重要的是性格上缺陷:自我,自大,价值观狭隘,很少关注社会,缺少坚韧。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塑造人,是精神方面的东西。马克思讲教育有两个作用:一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二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我们不能只看到对生产力具有工具性功能,而忽视上层建筑塑造人的功能,绝对不能这样做……”独立学院如果在教育中把好培养“健全人品”这个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的社会就会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很大提高。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以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偏重儒学人文教育。我们应该加大独立学院学生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并形成特色。

第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国外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在广泛进行充分比较与论证的基础上,先通过实验再大面积推广。而我国的民办高校是在理论准备还很不足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定位、经济效益、自身体系、招生来源、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材选择以及与其他教育类型沟通等问题,都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各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理念,教育模式上还有很多的困惑与迷茫,有许多学校仍处在寻找办学和育人模式创新突破口的阶段。我们并没有找到一种成熟模式,而是“一刀切”基本上沿用了母体学校人才模式,事实上,生源的整体素质不同证明一些做法并不恰当。如今,在强调独立学院独立发展的同时,除了资产的独立,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第三,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孩子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中国现在的社会,大多数人仿佛进入了一个误区,把成功限制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学习成绩好、考高分就是标准;孩子5、6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我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人品高尚作为成功的标准,从不以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标准,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这个人有地位,这个人有财富。如此使得我们在教育上更多倾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这一点在产业化明显的独立学院更为明显,包括专业设置的功利性和短期性,而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则普遍得不到重视。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政策以来,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悄然涌现,而学生的整个身心和性情还没有在“应试”教育中的中小学学习阶段走出来,所以人品塑造工程仍应在本科阶段学习期间适当延续。

二、实行人品塑造工程的方法

人品塑造工程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塑造人贯穿于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身边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物的良好情感,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奠定基础。在人品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一方面,使学生懂得和学会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另一方面,要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从多角度的教育目标出发来评价学生,走进千差万别的人的世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迎接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国家正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发展规律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创设良好的塑造环境,促进学生人格、品行、智力和身体等几方面健康、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促进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广泛实践意义的教育课题,值得中国教育界关注与研究。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欧美现代大学重要的功能就是人品培养。13世纪初,当巴黎大学、牛津大学、撒拉曼加大学创立之初,一、二年级的“初阶”是以人文为主。因此人文学院的文、史、哲三系就是大学的“通史”,全校同学都“必修”。三、四年级的“进阶”则是学生可以深入自己爱好的科目。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被称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其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主要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的现代人格是:(一)具有远大理想。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有雄心大志,敢于向世界科学高峰挑战;他们讲自立、讲开拓、讲创造、讲贡献;他们胸怀远大、脚踏实地、尊重规律、埋头苦干。(二)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义务感和高尚情操。他们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忠诚、积极、正直,富于民族感、时代感。他们尊老爱幼、关心同学、关心集体、重视友谊,珍视爱情,有极强的荣誉感和廉耻心。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必要时能为国家、社会和他人牺牲个人利益。他们具有崇高的美德,是一个行为品行高尚的人。(三)具有民主意识和法纪观念。他们心胸豁达开朗,看重民主,懂得民主与法制的制约关系。他们尊重法律,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行为准则观念,能依法行事,遵纪守法。(四)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他们有求新、创新的心理倾向,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经验,不迷信传统和权威,乐于改革现状。他们敢冒风险,积极参与竞争,并能“以优取胜”。(五)具有扎实的学风和自强精神。他们学习勤奋、扎实、刻苦,讲究学习方法,精益求精,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从事创造的能力。他们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崇尚理性,反对传统依赖心理。(六)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他们懂得身体是事业成就的基础,并能积极锻炼身体,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具有健全的心理。

笔者所在的院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列入思政课内容(安排2-3学时),要把人品工程的方案作一个很好的辅导和说明,使每个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此工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并搞了一些专题讲座,起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二是列入辅导员(班级),学生工作、党团工作范围,作为日常工作、重点工作来抓。三是列入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范围。四是列入专题活动,如“三爱一奉献”的创先争优等活动。从领导、到中层、到基层,上下左右,全方位的高度重视,作为基础、系统工程来做。五是设立“人品银行 ”,学生把“成果”不断存入银行自己的账户,毕业时把“成果”附到毕业推荐书上去,带到用人单位去。六是学院各部门要做好一至三年级的实施计划,每个岗位明确自己每年、每个阶段的职责、任务。七是到二年级就可进行现身说法的经验交流。八是设立奖项:每年设立“班集体奖”、“个人奖”、教职工的“工作奖”。九是年初计划,阶段检查,定期汇报,期末总结。十是加强宣传报道。比如:网络,墙报栏、广播站、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饭堂的宣传警句。

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和模式,“素质教育”缺乏严肃的理论构建,它在历史和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理论的和实践的依凭和渊源。我们可以创造新的独特的名词,也可以创造新的教育模式或者理念,但是必须有明确的表达式,有明确的定义,有明确的理论构架和模式构架。

现在不少学校片面地把开设一些技能课程,当作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人品工程的塑造,其实并非如此。人品塑造教育并不在于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而是一种教育过程、目标和追求。它所注重的是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辨、创新、独立等能力和素养。民办学校进行自主教学虽然有了法律上的保障,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阻碍,在进行教育创新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给予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宗葵,陈曦.民办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原因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2]庞青山.法国高等教育特色制度的演进[J].比较教育研究,2011,(3).

[3]孙涛.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特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6,(3).

篇5: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在开设《环境工程学实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实验 设计性 独立学院

《环境工程学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实验课,要求学生能结合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对污染主体实施净化和治理的实验操作过程,它是集专业技能、过程设计、综合分析于一体的实验课程,在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教学环节中起关键性作用。大部分独立院校在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同时,也配备了此项实验课程,期望通过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对前期理论课进行及时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环境工程学实验》又可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主要的实验思路和设计方法。

一、存在问题

《环境工程学实验》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理应得到本科教学单位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然而,目前独立学院在开设《环境工程学实验》时,往往仅重视对学生操作技能的.指导,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资料收集、自主设计、数据分析的能力。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体制和形式就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技能的传承。在这种环境下,本科教育难免会受到不利影响。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机制不成熟、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监督,加之教学资金投入不充足,往往忽视实验教学环节。特别是在环境工程实验上缺乏对学生实验思考与设计方面的指导,造成学生忽视对自身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锻炼,学习主动性不强。

(二)实验教材内容不适应

目前市场上涌现有大量的环境工程类实验教材,但大部分教材往往偏重水气固一个方向,特别是污水处理环节,包括絮凝、自由沉淀实验、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化学氧化、过滤、厌氧/好氧消化等实验项目,其内容编写较简单,主要介绍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这类教材一般适合公办院校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的本科生。

(三)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定期提交实验报告。该教学模式过于简单,不能充分体现《环境工程学实验》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即缺乏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主动性,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自然达不到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实验教学改革

(一)改变学生习惯

由于独立学院通常依照母体高校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生往往因课程理论性过强、内容枯燥、难度过深,容易产生倦怠、消极的学习习惯,也很难真正融入到课程的自主学习中来。为此,需考虑学生这一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贴近生活或者是较前沿的知识,并要求他们准备实验记录本,做好实验预习和数据记录工作,强化他们的学习习惯。同时,实验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委派一名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与其他小组竞争,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感与集体荣誉感。

(二)编写适用的实验课教材

针对已有实验课教材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可结合自身实验条件和经典实验项目,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创新性教材,对实验对象、方法、条件、步骤进行调整和创新。如“酸性废水动态过滤中和”实验项目中,对教材中原有实验步骤进行改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过水体积、停留时间和取样时间,并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挖掘实验的创新性内容

鉴于《环境工程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授课教师应在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上应进行不断尝试。笔者也曾对经典的“絮凝沉降”实验开设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操作上增设了一些探索性环节,要求学生根据现有资料,自行调试配水浊度,并在可控条件下,设计实验前絮凝剂最佳投加浓度实验,以确保后期絮凝达到预期效果。

《环境工程学实验》是培养环境工程领域内实用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该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将一定程度上影响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人才输出质量以及学校后期可持续发展。为适应新形势,《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老师应解放思想、勇于尝试,将开放的实验项目和开拓的思维训练渗透到每一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之初探

把握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构建具有职业技能教育鲜明特征,体现能力本位和创新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合格加特长的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中国成长型大学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本文从新机制的运作、新模式的探索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思考,旨在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辈出

作 者:李菲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湖北・武汉,43020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4)分类号:G64关键词:创新人才 机制 模式 思考

篇7: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65万所,比上年增加0.56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3065.39万人,比上年增加240.99万人。其中民办高校658所(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独立学院发展迅速,规模空前膨胀,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生力军。

独立学院成立及发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划分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外,更加注重能力特别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这其中又存在一些问题:一定区域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这就必然导致独立学院在专业的设置上趋于雷同,形成恶性竞争;另一问题是,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上缺乏长远的设想,对前瞻性的发展考虑不足。把独立学院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协调起来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以不同的特色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二、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培养模式的争论已有很多年,大多数公办高校在学术型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上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培养模式定位在学术上,一些专业就业前景不乐观,甚至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定位在专业型的培养上,又无法与技工院校或技能培训机构相比。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对目前公办高校的尝试,也是独立学院的选择。

1.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人才通俗的定义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有反应能力、团队精神、领导才能、敬业乐群、创新观念、适应环境等,应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学习、实践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所谓高级是相对而言的,就是相对于中专、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还具有比较高深的理论知识。

2.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同样是应用型人才在不同层次、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岗位上其要求和标准是不同的。有些是偏重基础理论知识,有些是偏重实践技能,因此应按市场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在既定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对学生的培养提供有所区别方案,具体应按专业选择、就业前景、需求决定分类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培养的方式。

(1)专业选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独立学院学生间的差异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按专业及专业方向招生分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近几年的招生政策中,根据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反映,结合与相关企业进行双向交流后的实际数据,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对一些专业进行试点招生,如会计学专业实行按高考文、理大类招生,学生入校不分专业。第一学年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进行通识教育。第二、三学年设置学科基础教学,按二级学科组织教学。学年末,按学生成绩、志愿和规定办法自主选择本院系的专业。第四学年按学生三年的综合成绩及表现,根据培养方案,进入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训练,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能力培养。

最后一个学期进入与系部共建的企业上岗实习。这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用相结合,特别是第7个学期的实训基地学习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渡。既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同时也为学生走向企业提供了实践的能力。

(2)就业前景。目前,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大体比照传统的本科院校来设置。总体而言,就是按照三类产业的划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此可知,服务于第三产业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每年毕业生100%的就业。毕业生如此受市场的青睐,是由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文化强省的战略、注重旅游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学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山西太原举办了好几次大型的国际会议,在系部调研过程中提出在艺术系开设国际会展专业的构想,通过科学的论证,目前专业已经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相信就业前景乐观。其次,是要对过时的、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有计划地淘汰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3)需求决定。社会职业划分的幅度不断加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所以,独立学院可以实施“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需求为导向型人才培养也称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市场经济形势下产业的订单经济向教育界渗透的一种表现,是独立学院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采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新闻广告学专业,与太原日报社合作办学,太原日报社的相关专业人员来授课,学生在实践课时到太原日报社现场实习,从稿件的投送与见诸于报端,整个流程都熟悉,增强实践能力。在毕业时,太原日报社优先录用,既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找到一条新路。针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征:其一,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培养模式强调围绕“企业需求”建构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设置专业、课程开发、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等环节都围绕这一主题。

其二,课程开发的职业性。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与用人单位一起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及岗位要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构建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而开发为具体的课程。

其三,育人过程的合作性。市场需求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员工规划,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基本职能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其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的运作方式。要使独立学院能真正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期达到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化的、规范化的运行机制。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培养模式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部门设置、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

1.部门设置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组织结构设计应减少层级又分工明确,应具有精简高效的特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实行系主任负责制,具体运行模式是系部下设的教研室负责市场信息的收集与调研,系部负责合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意见,教务处负责审核,学术指导委员会形成一致意见,招生处负责学生的招生,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的部门有教研室、教学系部、教务处、招生办、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

教研室:主要职能是根据学生培养计划和市场调研情况,包括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在专业设置上按市场的需求对新设置的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分析报告。对不合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提出书面的建议稿。

教学系部:主要职能是根据教研室的调研、预测及论证,确定人才培养的初步方案。对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详细的落实措施,包括培养的具体目标及职业发展规划。

教务处:主要职能是负责教学计划及教学管理条例的制订、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学全过程的调度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查监督、学籍管理、考务管理、师资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与管理、教材的订购、发放等工作。

招生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根据学术指导委员会批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教学系部上报的招生数量及专业设置对填报志愿的学生按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完成招生计划。

学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其成员由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组成,这些人员大部分是由省内外离、退休的原高校教授组成,他们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职能是根据教学系部上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定,并根据本年度的招生计划及相应专业进行审核,根据目前的形势对专业及专业方向进行调整等。

2.教学团队建设

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决定了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独立学院师资主要来源有:首先是离退休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科研经验丰富、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无论级别还是经验都是独立学院可利用的优秀资源,他们虽然年龄较大,但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特别敬业,有很高的工作热情。其次是兼职教师,主要是指公办高校教师或事业单位的教学人员。引进相关技术单位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开展实践性的课程,虽然在理论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有在企业第一线岗位任职的经验,对职业技能熟悉,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再次是面向社会招聘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和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这个群体应是独立学院教师团队的主体,利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和充实教学团队是很好的选择。从年轻教师开始培养和提高,有方向、有目标地去培养。通过把部分教师送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深造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把考取硕士学位作为教师提升的主要手段,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建设。在几年的时间内可以有效培养独立学院自有的教学力量。

3.教学管理

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根据组织结构的设置构想及学院自身的特点,表现也不尽相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商务学院的教学组织机构设置体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学生培养的教学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设置以教学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这充分体现了现阶段独立学院存在的价值与人才培养的重心。

教学计划:商务学院的教学计划对山西大学有一定的依存性,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要力争适合自己的学生基础、发展意向和相应培养目标。这是由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决定的。作为山西大学,生源都是一本或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而商务学院招生按规定都是三本的学生,所以在授课时会适当增加课时,并相应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

教学监督: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是重要的教学管理环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具体的做法是在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由各系的主任组成,定期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如随机对教师进行听课,对学生作问卷调查,针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作出选择等。学术指导委员会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文件下发到教学系部进行积极整改,其中对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原上专业课的教师调整到专业基础课等。

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商务学院每年要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活动,由各系先组织评选出一名讲课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全院的讲课竞赛。评委由学术指导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和院领导组成,综合考虑选手的课件制作、内容表达、板书条理及等方面加以评定,按最后得分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这项活动举办了十几届,收到良好效果,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院的教学能手。

篇8: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1、背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逐渐的呈现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的趋势,以往“重理论”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求了。应用型人才以及实用型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也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不足的之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是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是加强以外语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的研究的基础。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改革势在必行。

2、目的与意义

(1)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高校的课程设置。

(2)独立学院要想有所突破,力争在理论上和与实践的结合上有所创新,就要提高科研质量,促进学院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的建设,通过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解决其课程体系不太完善、独立学院教师比较年轻等问题。

(3)课程建设不一定具有专业性,但是一定要从微观角度对某一课程内容及组织进行建设。

探索的主要内容、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进展情况

1、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主要内容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复杂,因此要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一定要融合其他领域和学科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相对新的领域所决定的。为此,以外语为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就应运而生。

2、进展情况

自2010年起,计算机教育跨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与1956年开始建立的计算机专业的精英教育模式不同。

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将为整个学科核心课程的详细设计奠定基础,不仅要给出知识体的内容,还要从领域、单元和主题3个不同的层次提出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的新概念。经过3年多的工作,IEEE2CS和ACM任务组认定什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并让计算机的各种组织以及企业界统一认识。同时,IEEE2CS和ACM任务组对于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基础课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1)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自动测试,在线答疑,课下用外网实现讨论,课上用校园内网实现作业下载,上传等功能。采用双网教学的模式,校园网运行畅通。

(2)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2)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信息意识不是很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感受信息文化,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有待加强。

3)计算机教材内容更新慢、基础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计算机技术发展快。

4)计算机特色课程等需要加强,增强学生的外语水平。

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

(1)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注重基础,更注重应用,目的是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工具解决所学专业的问题。

(2)课程体系

1)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分为两个层面:①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②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层面。

3、加强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1)优化组合,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体系。

(2)改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服务。

(3)改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为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所服务。

(4)实践教学的精心组织。

(5)分级教学的实现。

(6)实验教学管理中要加强网络的作用。

(7)基础课程的考核办法的改革。

(8)教研活动的定期开展。

专业课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Java核心课程为例

专业课程建设采用自动单元测试,并要求在实验中编写测试代码,通过教师介绍JUnit测试框架,全程指导如何有效地应用结对编程。从中期开始,加快其入门过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学习Java的必要性。对于Java的基本语法和一些特性,通过比较Java与C++的异同来展示。同时,改善学生所编写程序的质量,提高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引入敏捷方法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在实验教学环节中,通过分析Java语言课程的特点和敏捷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自动单元测试、引入结对编程利用对比加快入门是具体实施的三个环节。

(1)引入自动单元测试

由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无法为有些代码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且对软件测试的手段和技术了解很少,没有针对实际问题设计出足够全面的测试用例。另外,由于他们对软件测试不够重视,使得学生们所编写的程序中所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实验布置的编程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显得越来越复杂。为此,可以通过引入自动单元测试来增强学生的变成意识。

(2)引入结对编程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学生一般乐意组成结对来完成实验,学生会对这种形式感到很新奇,教师可以在实验课上要求学生自由组成结对来完成实验内容。

①为了使得学生们能得到全面锻炼的机会,不会由于因长时间担任某一角色而出现疲惫状况或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根据实验中上机题来轮换角色,这样就可以解决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学生在结对过程中一直固定于某个编码的问题。

②结对就要有交流,有交流就可能产生矛盾。对于矛盾的产生,双方应互相关心和体谅,通过协商解决两人意见不合之处。不能相互指责,结对成员应共同承担责任,对于“这个错误是你引起的”和“你的设计有问题”等词语,不要在结对过程中使用。

③在结对的过程中,双方对代码的控制权是平等的。对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方都有平等的机会。不要让另一方感觉自己不重要。教师应强调公平结对,不要让搭档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要让某位同学总是处于强势状态中。

(3)对比加快入门

要想提高了编程和团队合作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学生普遍反映结对编程会让学生对Java语言产生兴趣,能较快地从C++编程过渡到Java编程,对于课程实验教学中已经进行的上述的改革和实践统称为对比加快入门。

结束语

独立学院要想发展,自己的特色一定要鲜明。对于我院,计算机专业要想在学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定要采用适合我院的教学模式。基于外语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模式。为此,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将是我院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篇9:探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 本文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商务英语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索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人才。

关键词: 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2014年对外投资就超过4.3万亿元。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中国抢抓机遇,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持续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在海外投资、金融、法律、市场营销、国际物流等涉外商务领域的人才严重短缺。自从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和2008年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15年,已经有293所高校开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成为目录内基本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62,成为外国语言文学目录下的专业。然而,随着申办学校的增多,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合格商务人才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一些独立学院,生源基础差,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更要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4年教育部组织编制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根据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英语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国际商法)等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熟悉国际商务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可以用五个词组概括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功、人文素养、国际化、复合型和应用型。同时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五种知识和五种能力:语言知识、商务知识、跨文化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以及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50学分,总学时不低于2500学时,其中专业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00学分或1600学时。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按四大模块设置,各模块占专业课总学时的比例为: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50%~60%;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为25%~35%;跨文化交际课程模块为5%~10%;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为5%~10%。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商务话语的特点;如何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能力;如何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的能力,要着重系统学习商务专业知识;应对国际商务环境的能力。除了核心课程之外,还可以按选修和必修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突出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商务交际和人文社科素养。实践环节涵盖实讯、实践和实习,占总学分的10%~25%,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鼓励学生取得外贸、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司法等行业资格证书。专业实训在商务实训室等模拟仿真教学环境中操练外贸、金融、财务、营销、法律等实务流程。专业实践在第二课程活动和涉外商务活动等课外环境中完成。毕业论文重点考查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用实践类或学术类形式,要求符合行业或学术规范,用英语撰写,正文长度不少于5000词。实践类包含项目报告和调研报告。

通过商务英语国家标准,我们可以得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国际环境中熟练使用英语从事商务、经贸、管理、外事等工作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各个高校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比如广外就制定了英语语言类课程+英语文化类课程+(全英教学)商务类课程的课程结构(平洪,2009)。广外的生源底子好,师资力量强,这样的课程结构非常合理。但对于一些独立学院来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高,英语基础比较差,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笔者所在的高校正是一所独立学院,下面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

3.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于2013年设立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培养涉外企业的国际商务人员,开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培养外企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开设国际经济学、跨文化商务沟通、国际物流等课程;国际会展方向培养掌握会展与广告设计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会展设计规划和运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造设计的实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国内各种会展的组织与策划、会展翻译、会展协调与服务、外事办公等工作,开设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和服务等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个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课程,共155.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28.9%。公共基础课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体育和第二外语。公共选修课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艺术体育类课程,要求在本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共91学分,占总学分的58.5%。学科基础课包含商务综合英语、高级商务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语法、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视听、英语国家概况、会计学、同声传译、国际贸易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则包括商务英语翻译、商务函电、管理学导论、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跨文化交际学、经济学导论、商务英语口译和国际金融等。商务英语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和国际会展方向。国际商务方向主要有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礼仪和国际沟通课程,国际贸易方向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国际会展方向主要有国际会展概论和国际会展管理与服务课程。实践课程指的是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共19.5学分,占总学分的12.6%,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专业实习实训、校内劳动实践和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等。

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高的情况,我系在选择商务英语教材时,尽量选用双语教材,尤其是金融学、会计学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上课时以使学生听懂学会为第一目标,不会只采用英文上课,而忽视学生的基本需求。结合近三年的学生表现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比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更广,性格更活泼,更愿意做社会实践活动。

4.结语

根据商英国标的要求,高校应该分层分类建设商务英语专业,避免千校一面。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建设商务英语专业时应突出本校的专业定位,并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独立学院也应如此。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绝不是简单地在英语课程中加入商务的内容,而是依托外语、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交叉,突出商务语言运用、商务知识与实践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一门复合专业。独立学院的商务人才培养应该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Brieger,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York:York Associates,1997.

[2]Dudley Evans & St John.Developments in ESP:A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3]Ellis,M.& C.Johnso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黄福荣.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信息,2012(34).

[5]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

[6]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4).

[6]汤伟,杨亚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7]王立非,李琳.我国商务英语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11)[J].外语界,2013(4).

[8]王艳艳,王光林,郑丽娜.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J].外语界,2014(2).

上一篇:侵犯著作权案例下一篇:印刷品广告发布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