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2024-05-18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精选8篇)

篇1: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本文以贺州学院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分析传统教学方式着手,就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将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阐述了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传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48-02

新时期,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直接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发展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也是必然趋势。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之下,对《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进行优化设置,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教学理念的变革

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及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都将使就业岗位发生重大变化,人才培养结构亟需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因此,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准确地定位地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毕业生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是专业人才,普遍采用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主要偏重理论体系的教学,而忽视了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然而,应用技能型大学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区别。应用型大学主要是培养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做培训或训练,从而达到迅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让学生学过相关课程之后就能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

正是借鉴了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思考与研究。本文以贺州学院《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的教学为例,主要分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实施条件。

二、《建筑制图与识图》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建筑制图与识图》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及职业技术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与建筑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它不仅是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还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课程。所以,这门课程在大土木建筑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入门级基础课程。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发展相关专业的重点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当前,很多高校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在理论教学上普遍存在诸如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1.课程教学大纲制定

贺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是一个集工程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交叉复合型学科。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学、土木工程技术及建筑制图方面的综合知识。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建筑制图与识图》是该专业一门与土木工程技术有关的课程。该专业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和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不同的是,它要求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和深度不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教学大纲应与其他专业的有所不同。而笔者在认真分析贺州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后发现,现有的教学大纲与其他专业的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教学上的侧重点。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取舍,主要教学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绘图和阅读建筑图纸、熟悉建筑基本构造等能力。

2.教学内容落后,未能与时俱进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建筑施工技术及建筑设计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还要能够使其与建筑设计及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但是,目前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太过滞后,主要表现为新的规范已经出来,可是书本上的仍然是沿用老版本的规范,建筑施工技术和图纸设计的理念没有及时更新等等,这就造成教学改革的步伐跟不上建筑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使得现有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与时俱进。

3.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教学,轻动手实践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大都采用讲授的方式,在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个人在给学生灌输知识,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环节,造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兴趣度不高,课堂参与意识薄弱,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被动局面。而且这种不具启发性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教学方法的失效也会导致教学工作滞后,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上理论课,再到实训课,有时甚至纯理论。这样就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活动陷入混乱,使得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既浪费学生的宝贵课时,又浪费学校教师的教学时间。

三、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一体化设计思路

《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和设置,删除过时的内容,增加新规范要求的内容,让教材内容编排得更趋合理,从而避免内容重复,缩短教学过程所花费的课时,最终能够达到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结合、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水平。为了达到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和就业岗位对接,设计一套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1.制度保障和师资保障

要想加快推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发展,高校首先要从制度上来保障。实施《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设立有利于教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学校层面力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使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能够相互渗透,有效衔接,保证教学活动的统一调度和相互协调。

教师要进一步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用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来推进一体化教学的发展。教师要积极深入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高校要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拥有一批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的专业教师,才能有利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学就是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实验课和实训课程的界限,将这门课的理论教学、生产和实践教学、技术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全过程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场所灵活安排。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实习,教师进行现场讲解,增强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认识。绘图技能的学习安排在电脑房,以实际的建筑施工图纸为模板,让学生反复操练,能真正学到绘图技巧。

3.教学设备和实验设备保障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设好《建筑制图与识图》一体化教室和实训机房。一体化教室应该配备制图模型、投影仪和制图教学配套用具,建成集课堂教学、专业制图教学和建筑模型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实训机房应配备网络设备并保证学生人手一台电脑,通过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电脑辅助绘图技能及从事工程建设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建筑制图与识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同时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到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亲自动手绘制图纸。这样既能加强师生互动,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同时,又能享受学习的乐趣。

篇2: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摘 要: 本文针对当前独立院校单片机教学模式存在的抽象单调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基于“教、学、做”三位一体化主导的教学改革方案,按照行业岗位需求,重新整合、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化虚拟实验室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该教学模式效果较好。

关键词:单片机;“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0 引言

单片机虽然体积小、但是却有着很高的集成度,除此之外,还有着可靠性高、控制功能强、低功耗、易扩展等特点,广泛运用于电气控制、电子通信、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单片机

[1]技术在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学好单片机不仅能促进该技术领域方面的发展,亦能增加未来的就业机会。“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作为一门实践与应用结合很强的学科,而当前独立学院教学中多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授课,会让学生感到有难度,得到的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的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单片机课程中显得尤为适用,它通过典型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掌握应用能力,形成清晰的思维能力,同时又掌握了各个基础知识点,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老师起引导作用的一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隔离

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复杂,作为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产物,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当前独立学院的单片机课程学习中,学生仅仅通过授课老师的讲解来了解其内部结构和组成部分,难以理解到其内部的各部件的功能用途,更难以将各部件很好的联系起来,因此增加了其理解难度及抽象程度。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因对其没有基础性了解及感性认识,所以仅仅通过理论上的概念无法产生对事物的想象与联系,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目前传统的单片机授课,多是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即在课堂上按照教材传授给学生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包括单片机的内部结构,一系列汇编语言指令和程序设计的方法,然后再讲述各接口部件和设计实例。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没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形式单一,往往使得学生眼

[2]高手低,甚至慢慢减少学习的热情,不能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1.2 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不清晰

单片机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侧重其应用。在传统的单片机教学中,仅是教师讲授,或是讲授内容与实践内容分离,更多的是侧重概念的理解,而非实际的应用,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够很好地消化课堂知识。没有目标的学习,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学生的思维禁锢,创新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1.3 学生的动手能力欠缺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实验都配套有实验箱和指导手册。学生大多直接根据指导手册上的示意图连接电路,录入程序,然后就是等待实验结果,保存下来供写实验报告用。不注重去思考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原理以及如何去优化改进,做实验成了应付,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动手目的。这种教条式的教学,很难使得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课题联系起来,大大限制了学生们走入相关工作岗位的设计能力。1.4 考核方式单调

目前,大多同类高等院校其单片机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考试成绩,而是实验成绩。理论考试主要考核相关的零碎知识点,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实验考试主要是验证试验,以及最后的实验报告的撰写[3]。这样的考核方法,并不能够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够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与开设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计划目的相差甚远。单片机教学的改革思路

针对传统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指令、编程和硬件有机的联系起来的教学新思路。即对具体的硬件可讲授指令、讲编程以及基本的相关知识[4];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于一体,在理论课堂上引入实践,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思维扩散能力的培养,切实做到单片机教学的“教、学、做” 一体化的目标。2.1 单片机教学的改革核心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单片机课程教学的改革核心,它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旧思维,结合行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将实际工作动手的能力融于与理论的学习中去;相关的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使得单片机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练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单片机课程教授过程中采用“教、学、做” 一体化新型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亲自动手去完成相关的课题任务,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自主地学习,才能够深刻地掌握单片机的编程技巧及相关的理论知识。2.2

“教、学、做” 一体化单片机教学模式

根据以往开展的单片机项目并以此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并布置一些按工作过程跟进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教授的知识应由简到难的逐步推进,帮助学生慢慢理解和掌握对单片机系列产品的开发的方法及相关运用,从而完成反复练习加强学生单片机使用技能的教学目标。按照“六步教学法”(情境导入-项目分析-方案制定-方案实施-项目拓展-小结与评价)来安排教师的教学步骤及学生的课堂任务,帮助学生进行传统的理论学习,也引导他们自己动手结合项目实例完成实践学习任务[5]。这种方式体现了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中做、做中学”的鲜明特点。具体教学方案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教师引导布置任务单片机实例操作单片机相关领域参观和就职岗位单片机课程学习资源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竞赛集体设计仿真实验

图1 单片机“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方案

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结合CIA课件,各种实验仿真,课堂展现对单片机的实际操作等方法,将抽象单调的传统教学变得直观有趣,从而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被激发和提升,可以更容易的理解教学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得以改善。也可以结合各种教学网站,及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进行业余时间的学习。

学生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训练和学习下,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清晰理解和熟练掌握了单片机相关技术的知识和使用技能,与此同时,经过实验等各种实例的训练,学生兴趣被大大激发,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检索知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均有提高[7]。为了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的考核办法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心得考核方案应该包括理论、实践两块各占40%,另外平时训练占20%。在对学生的这些基础考核之外,更应该测试学生的灵活运用能能力,经过课程设计、竞赛之类的综合设计,可以更客观的反应学生得综合技能。“ 教、学、做” 一体 化单片机教学实验平台的应用与效果

3.1 “ 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搬到课堂

根据教学设计任务要求,可以使联合厂家设计适合的单片机开发板及相关器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物进行各器件及模块的介绍和讲解,学生自行动手连接和测试。在基础授学之后,教师开始结合项目任务对相关课程进行讲解,学生在听讲的同时自己完成各个任务要求,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效果非常良好。

3.2 以学促赛、以赛促学

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就是通过竞赛的方式把专业知识和实际运作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尤其是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式也由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生动并带有大量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单片机课程的知识脉络对于学生来说也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学生都在积极的充满兴趣的完成一个个电子产品的设计[6]。

另外,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点不仅仅集中在完成基于该实验平台的课堂任务,在课后,更积极的主动对收集到的科技实践项目进行探讨验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大提高了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将来参与各种赛事培养了过硬的基本素质,更为就业打造了良好的知识储备[7]。基于学生兴趣的开发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顺便解决了学生对于就业的恐惧心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大赛并努力去验证自己的努力结果。由于有效利用了这良好的实验实训平台,学生努力提高了自身的单片机应用能力和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结束语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少实训能力的培养等缺点,“ 教、学、做” 一体化单片机教学实验平台重点改造了教学模式,为学生科学定制实验方案,创造并优化实训平台的使用,以使用便利,性价比高为特点,重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优势,注重行业需求,并以此为指挥棒整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根据各电子企业的人才需求及用人标准,着重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扶持的一体化教室,主要利用学生关心的项目实践作导向、以布置相关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专研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转换为 “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以此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主动的专研并掌握单片机在实际生产中产品开发与应用能力,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把网络平台充分利用起来,并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网上课程及学习资源库,学生可以随时观看或下载资料进行学习,建立网络化 “虚拟实验室”,多种方式改善学生的资源获取,多管齐下,改善学生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 贾萍, 丁向荣, 胡美兰.“教、学、做”一体化单片机教学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6):139-142.[2] 周文华, 陈晓龙.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以信息技术单片机课程为例[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4(3):73-76.[3] 李冰.单片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14, 17(1):101-103.[4]

鄢立, 黄荻.《单片机技术及实践》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52):210-211.[5] 张秋菊,李丽芬,宋晓华.“教—学—做—赛”一体化模式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89-90.[6]

王博颖,朱卫红.单片机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6,(03):93-94.[7]

篇3: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本文以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工工艺与实施》课程为例,对如何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电工工艺与实施》是我院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训练学生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标准要求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从现实工作的角度,该课程主要讲述照明电路,电气系统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维修,工业及民用供配电系统的配备,供配电系统安装与维护维修,简单电力电子器件与控制电路的组装与调试,电气线路PLC改造技术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掌握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要求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一般复杂电气线路安装与故障检修。

由于科技发展迅速,新元件、新器件样式多、规格多,学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电工工艺与实施》课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无疑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的有效途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专业性、职业性、时代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因素。

(一) 方案设计

首先,通过行业调研,分析归纳维修电工的岗位标准及核心技能,总结教学经验,比照现有教学大纲,找出需改进之处,形成基本思路,同时,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课程的建设和督导,以保证课程内容先进、实用。

其次,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根据职业岗位要求逐步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立体化建设,建立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实训指导讲义、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

(二)方案实施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须以电气技术实训室、企业现场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为依托,从“教学做”三个环节全面深入开展。

教教师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逐步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尝试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团队学习、情景教学、项目嵌入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优良学风和学习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途径逐渐多元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及行业信息,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网上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做以实用为原则,提倡自制教学设备及教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延伸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开放专业实训室,同时积极开拓企业生产实习基地,使学生真正直接参与安装、调试与检修过程,形成职场化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其中,企业现场教学可以缩短进入岗位角色的时间,是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

以《电工工艺与实施》课程为例,整门课程全部安排在一体化教室(实训室),由3~4位教师负责教学。整门课程设计好7个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任务,教师在现场讲解具体项目的技术要求及理论知识后,给学生安排任务,按照“六步法”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分组实施;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原则,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以致用,教学效果相当好,受到学生的欢迎。学院实训室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建设,以实用为原则,大量自制教学设备及教具,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另外,还聘请多位企业技术能手为学院的实训指导教师直接参与一体化教学环节,利用企业师资及学院的校外实训基地资源,给学生提供现场学习机会,缩短学生进入岗位时间,实现从学校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此外,鼓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建服务社团,推行公司化运营机制,在校园内实行义务服务,还可对外承揽智能家居系统安装业务、工业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及检修业务。在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从而促进包括授课方式、教材等在内的各项改革。同样,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客户要求,并接受用户检验,是对学生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锻炼。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加强内涵建设,将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鉴定引入课程体系

我院作为第一批进入2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福建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我院以此为契机,在《电工工艺与实施》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将职业竞赛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渠道和手段,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同时,通过成立技能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大赛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学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还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举两得。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参加高级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这些措施使学生学有目标,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使教学与竞赛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另外,要积极倡导专业教师参与比赛,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培养合格师资。

改革考核方式, 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改革考试制度, 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教学结合, 使教学考核标准与行业考核标准贴近。考核内容必须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 应涉及该职业岗位技术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和基础能力。同时, 可进行专项技术或综合技术考核, 为学生职业定位和选择提供保障。因此, 需改革考试方法, 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 现场抽题、现场操作、现场评分, 突出课程技能的培养特色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将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作为重点项目来研究, 以一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为核心,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努力实现课程内涵建设特色鲜明, 教学实施过程管理规范以及教学环境建设职业特色突出的目标。

摘要:以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工工艺与实施》课程建设为切入点, 对职业教育中使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同时, 将职业竞赛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必要渠道和手段纳入课程教学计划,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并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内涵, 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韩雪涛.计算机安装、调试与维修[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6.

[2]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耿肃.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 (3) .

篇4: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教师和学生以实际的教学项目为载体,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非常有效。

《数字电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被提出很多年,也逐渐趋于完善。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偏弱,在教学过程中,刚开始的一些理论知识学生还可以接受,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随之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低。为了克服学生的厌学现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要实施改革。

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能力。《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进行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的章节顺序和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际项目来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分组,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讨论、制订工作方案、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等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职业技能,增强团队合作。

二、教学过程的实现

1.紧跟行业的发展,确定教学项目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EDA技术越来越成熟,逐渐成为电子系统设计的主流。因此,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淘汰一些过时的知识,紧密结合电子产业的发展,并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出发,设计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项目。该课程通过对企业、行业前期调研,专家后期讨论,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广播电视技术岗位需要为导向,充分利用触发器、编码器、译码器等基本元器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从设计基本的计数器、加法器等小电路开始,逐渐实现基于计数器的数字钟功能,并完成电路的调试。

2.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项目的实施

学生分组完成教学项目,要求每组提交:设计思路、逻辑电路图、实现数字钟功能的产品、答辩材料。

(1)完成总体设计方案。学生分组后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分工合作,完成总体设计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要保证全组同学都参与到项目中来,共同讨论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电路的设计过程是一个难点,各组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法,不同的触发器完成电路的逻辑功能。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最简单、最稳定可靠的方法实现。

(2)完成产品的安装。学生拿到手的元器件有面包板、触发器、七段LED显示器、逻辑门、编码器、译码器等。要求各组学生合作,通过查阅集成块的功能,合理使用集成电路和导线,在面包板上搭建电路。在安装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不准确的地方,并予以纠正,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3)电路测试及故障排除。数字电路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电路测试及故障排除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故障排除,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排查电路同时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素质。在完成部分任务时,教师应先将介绍常出现的故障现象、出现故障的原因,并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何排除故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万用表和示波器的使用。同时,鼓励先完成的组帮助其他小组排除故障,增加专业素质及团队精神。

(4)答辩及综合评定。各小组完成作品设计后,选出一名代表阐述设计思路,并完成产品展示,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共同进行客观评判,为作品打分。答辩结束后,教师对所有的作品进行综合评定,并作为本门课程综合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课程的教学效果

该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项目中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做了改革,以小电路设计、综合作品设计等为主体,笔试所占的比例从80%降低到40%,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秀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做一体化”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夏夕美.基于“学做合一”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8).

[3]王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原则[J].教育与职业.

[4]陈福恒.“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5]谢丽.《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28).

篇5: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张 浩,刘海燕,李卫宏

(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探讨了通过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这对培养适应地方石油精化行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精细化工;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精细化工实验是大庆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和化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实践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细化工的发展必然趋势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高而精,对产业品种的要求多而全。以所处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随着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林源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大庆石化工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蓬勃发展,社会对精细化工的人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目前,精细化工方面的技工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例总体偏低;然而,少量的技术工程人员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作为生产精细化工的主力军――中小型企业中人才极为匮乏,如果要真正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现代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专业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已难以完成应用层次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精细化工专业技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要加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地方石油精化行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经济的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探讨了通过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构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精细化工实验以合成精细化学品为主,其范围涉及到日用化学品、农药、胶粘剂、新型功能材料、染料、涂料、香料、助剂、医药制剂和其他精细化工中间体等。在精细化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本科合格评估这个良好的机遇,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使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中新体系的建设稳步前进。在构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时,我们将“强基固本”、“开拓思维”、“开放实践”、“能力提升”融为一体。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基础实验部分+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仿真专业实验+实习(实践)”新的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新的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同时因材施教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如我们在基础实验部分为精选了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经典基础实验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新型实验;我们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基于对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考虑,注重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做到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结合,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实验、膜分离实验、反应精馏实验、萃取精馏实验等。

二、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绿色化”实验教学

过去传统单一形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精细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开拓多元化教

学手段便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教师如果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合理开发,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在精细化工实验创新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新颖、形象、直观的特点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相继尝试采用了双语教学、网络论坛、仿真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仿真专业实验作为精细化工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学生了解化工过程的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对工艺过程的运行和控制能力具有很好效果。学生在仿真实验中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激发了潜在的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功效。因此,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是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矛盾的较好方法。精细化工实验由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发展成为理论、实验并重的学科。在进行理论教学方式创新改革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改革,在改革中实现“绿色化”实验教学。长期教学过程中,我院在精细化工实验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教学的创新改革,实现实验教学的“绿色化”,为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取代或改革毒性比较大的传统实验题目,取代毒性大的反应试剂并开展微型实验教学研究,缩减合成实验的合成规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节约化学试剂的使用,降低实验成本,在实验过程中的废液、废渣、废瓶尽可能回收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以精细化工实验实验软件为有效载体,通过网络教学进行仿真模拟,体现“绿色精细化工实验实验”的`教学特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精细化工实验实验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精细化工实验实验的教学效率。

三、依托地方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科研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资源优势,选择教研室中与该学科发展方向一致而且较为成熟的科研项目与精细化工实验教学相融合,将科研内容和成果融合到实验教学之中,此外,我们将精细化工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从二年级以上优秀学生中选择一批学有余力、对从事化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为他们配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科研指导,并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实行科研学业导师制,让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以一定经费支持,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过程、科研方法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定期走访主要用人单位,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需求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我们的培养方案,将生产实习作为精细化工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了“工程化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我院在大庆和其他地区建立的校内外的工程化训练平台,熟悉掌握石油精化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并结合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精细化工工艺原理的理解,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了必备精细化工科学知识及工程设计能力。

四、展望

篇6: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规范语言使用 改革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评价方式

毕业生跟踪反馈问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强

在我们的毕业生跟踪服务企业调查问卷中发现,用人单位对于中技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比较多,诸如一个五年制毕业生不会处理简单公文,不懂得如何与领导进行交流,一个三年制毕业生不敢自我介绍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都归根于中技语文教育上。如何才能使中技语文教育真正做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出中技语文教育的特色,真正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做到学以致用,真正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需要广大中技语文教师积极大胆探索与实践,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一、改革之必要

2.中技语文教学陷入困境 首先表现在教材方面。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中技语文教材一直都在改版更新,但无论怎样努力,由于其本身局限,都无法满足各个职业学校、各个专业的需要。其次表现在中技语文教师的教学方面。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大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按照教材要求讲授,而没有注意这些要求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是否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是否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的实用价值。这样导致教师教与学无法做到目标和方向一致,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师生都难以支撑局面。再次表现在评价标准方面。中技语文不需要考证,即算是毕业时需要各科合格,老师也不会为难学生,补考一下就算过了。所以评价的标准难以形成,也很难给学生压力,就会造成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老师也是尽力而为而已。教学方法

期末评价考试

二、改革之手段 1.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的中技语文教材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材编排相似,都是以单元为单位,以课文为内容,每单元配有单元指导、作文训练等。但在强调专业学习的职业学校,文化课一般是不被重视的,老师只需按部就班,一个单元一个单元讲下去,完成教学任务就算是一个交代。所以语文课的精彩与否全凭老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但再精彩的内容也很难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不改变现状,要跳出这个怪圈是很难的。因此,我认为第一步是要改革教学内容。

中技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必须以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为基础。所以我们就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指挥棒,让学生边学边实践,用一体化的模式改写语文教学的历史。不再以单元配课文的形式编写中技语文教材,而是围绕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直接以教学模块或工作任务的形式确定学习内容,从易至难,循序渐进。老师们自己编写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寻找资源等等。初中起点三年制班和五年制班开设的课程有所不同,难易程度有区别,下面以初中起点三年制班为例进行说明。初中起点三年制班,两年在校学习,每周两课时,以20周一学期计算,共40学时/学期,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以上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按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个人都要上台展示。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有真正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到知识和技能。在每个学期的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自主进行丰富。例如在第一学期的朗诵中,可以加入一些传统的国学经典朗读,《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这些都是既可朗读,又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些也可以作为早读课的内容,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以至熟读成诵,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对规范语言的使用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在第四学期的应用文写作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学生喜欢的微博、网上日志等,老师都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写作指导,特别是要给学生讲关于言论发表的法律方面的知识。在写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规范汉字,符合普通话的语言习惯等。

2.改革教学方式。

首先将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语文课堂中,用实训带动学习。中技不喜欢上语文课,喜欢上专业课,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专业课设备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多,实操使人不再枯燥乏味。而语文课用得最多的设备就是多媒体,那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不能只是做几张PPT而已,而是要尽量多地找资料丰富课堂,同时,也不能仅仅依靠多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效果是以学生能力的达成为标准来衡量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任务,学生必须要实践,可以是上台展示的方式,如朗诵、复述、演讲等,也可以是书面表达的方式,如应用文写作等。如果是上台展示的,为了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学习模仿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示范给学生看或者听,或者找很多相关的资料来充实。例如,第一学期的朗诵和复述。可以找一些优美的散文朗诵的视频,让学生先看,模仿,再学着自己读。复述时,可以找一些学生喜欢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励志视频,让他们看完后复述其里面的内容。我在指导复述实践时,曾为学生放过一个视频叫《最坚强残疾人——力克胡哲》,视频比较长,我没有一次放完,而是每放一段,就让学生复述一段,并加入自己的感想。学生看得很认真,很有感触,讲得很真切。

其次将语文教学带入实操室。在一体化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非常紧密。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工作任务,从制定计划方案开始,到分派任务,到分工合作,到最后成果展示,小组成员经常要代表小组发言,或讨论方案,或展示作品,或小组辨论,或发表感言等,同时,在做完一个工作任务后还要写实训报告,这些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展示,也是语文能力的展示。如何让学生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也是中技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非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这时,非常需要专业老师的配合。或者说,将专业课和语文课结合起来,专业老师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时,语文老师随堂听课,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当场进行指导和点评。在进行点评时,语文老师负责表达方面的评价和指点,专业老师负责知识点的评价和指点。

再次,将实训作品带到语文课堂中来。在第三学期的应用文写作中,有一个任务是学习写产品说明书,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在实训课上所做的作品带到语文课堂里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所做的作品,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东西非常熟悉,讲解起来思路清晰,另一方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会有一种自豪感,讲解起来就更自信。展示完后,再形成文字,难度就小很多了。

3.改革评价方式

只有改变教学评价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会随之改变。如果把语文能力当作一项专业技能来训练,那么最后的评价方式又该如何改变呢?我认为,取消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评价方式是必然。每一个教学模块中有多个工作任务,每一个任务的完成就要有一次能力的考核或考查,这些是用一张试卷无法完成的。所以,在改革中,我尝试把考核或考查分散在平时的每一小任务,在每一任务的完成中都有学生得分的机会,到期末,以最后的累积分作为期末考试的分数。以第二学期《演讲与口才》为例,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个模块共设有14个教学任务,如演讲基础知识、成功演讲从自我介绍开始、演讲练声训练、演讲台风训练等。每个教学任务都坚持一个原则,即“理论+实操”,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实操的机会,每一次实操就是一次小考,每一个任务完成就有一次考核,考核分为6分(其中勇气分2分,基本技能分2分,效果分2分),14个任务,合计为84分,另16分为笔记作业分。每一次都将记分标准和学生得分进行公布,认真地做好每一位同学的表现记录和点评工作,让每一位同学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时都感觉有收获,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积分点,努力的成果。

三、改革之效果及意义

1.适应一体化教学改革,把语文能力当作一种专业技能来教学

在这次改革中,设置的每一个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每一环节的完成都有理论讲解、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过关。这些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有所提高。2.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改革中的每一个模块或工作任务都是针对学生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将要面对的问题而设置的,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聆听和复述的能力,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一般公文处理的能力等等。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相互鼓励的精神。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互相照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3.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胆量

在每一个任务的考核中,为学生设置了2分勇气分,其实这是为调动学生自主表现的动力而设的,让学生自觉地把任务当成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走上讲台进行展示,而且声音响亮。即算是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在同学和老师的一再鼓励下,也能勇敢地走上台去。这就是胆量的锻练,自信的表现。

四、改革之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刚开始会有少数同学因不够大胆而有拖后腿的感觉,每次实践时,总有三两个不敢上台。这可以利用“同伴影响”的方式,同学们的带动和鼓励,老师的不断支持,一定会有改变的。

2.人数较多的班级,每个任务每个学生都要实践一次,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但学生学知识学技能,不在于学生学多少,而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所以坚持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高是最重要的。对于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更高一层次的要求,难度可以增大一些。

3.在初次形成教学模块和工作任务时,老师作所的工作是很多的,非常锁碎,比传统的备课、上课要辛苦得多。从编写教学计划开始,到最后完成一个一个的工作任务,老师要付出很多,甚至要牺牲很多的休息时间,找资料、写教案、作课件、做记录指导、反馈点评。

4.改革总是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安排的内容有不太妥当的,或者需再增加的,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5.自编适用的校本教材。这是第一次尝试,没有真正的教材,所有的内容都是老师们自己找的,编的,其实当我们实践完后,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自编教材很好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张赐琪《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2]詹忠杰《职中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7: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关键词】 骨科 【摘要】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在骨科的临床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我科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调整课程的设置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关键词 医学 创新 培养 骨科【Abstract】 In order to train high-quality medicine talents,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student is important.We have taken the renewal of teaching concepts,and the revolu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We have a lot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orthopaedic teaching.Key words medicine innovation education orthopaedic临床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模式,21世纪对医学生是要求为基础厚: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力强: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及自学、交流及科研能力;素质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医学职业素养,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潜力大:具备参与国际医学合作竞争的潜力和竞争力 [1]。这就要求我们在骨科医学教育的观念、课程设置、实习内容及教学方法也应变化与之相适应。1 充分认识现代医学教学的特点在传统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重视对医学生认真严谨精神的培养,全面系统的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求。必须使医学生的培养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单一技术型向跨学科复合型转变。2 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改变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核心。我们在对国内外骨科的课程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新的临床本科人才培养计划: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较宽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医学实践技能,具备创新能力,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依据新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我科对临床医学本科骨科教学进行优化。2.1 调整课程 在确立的培养目标基础上,经过我科教师的反复讨论及研究,每一课时由50min减少为40min,将原有的必修课程从28学时调整为24学时,共减少4学时:(1)其中总论减少1学时;(2)上肢骨折减少1学时;(3)脊柱骨折及骨盆骨折减少1学时;(4)骨肿瘤减少1学时。由于每一课时由50min减少为40min,教研室要求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尤其是多媒体局部解剖图像及手术图像演示大大方便了学生的理解,同时节约了讲解的时间。2.2 骨科见习改革 优化见习课程内容,在保留传统4次实习课程设置:骨科检查法、骨科外固定、骨创伤、骨病的基础上,我们对4次实习的内容进行了改革。[!--empirenews.page--]2.2.1 骨科检查法(1)学生观看骨科检查法的多媒体光盘;(2)教师分小组进行示范;(3)学生交叉进行骨科体格检查,教师在旁进行辅导,纠正检查中的错误。2.2.2 骨折外固定(1)集中讲解骨折外固定的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具体的方法、注意事项。针对操作过程复杂,学生记忆困难。我们采取口决形式,以帮助学生牢记。如:石膏管形我们编写口决为:风平浪静、下水典礼、气泡出尽、稍加挤压、拖泥带水、环行上升、勤摸细塑、适当修剪、认真标记。(2)教师分小组进行示范:石膏、小夹板、牵引的操作。(3)学生交叉分别进行石膏管戊、小夹板的操作。3 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3.1 临床思维MCPCO五步诊断法的内容 骨创伤、骨病的临床查房中我们开展我科独创的临床骨科疾病的临床思维MCPCO五步诊断法 [2] :(1)病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Main Problem);(2)病人当前主要问题的原因是什么(Causes);(3)针对主要问题提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Programs);(4)比较多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Compare);(5)选择最佳治疗方法(Optimum)。3.2 贯彻临床思维MCPCO五步诊断法的具体措施(1)双向提问:针对学生不善于提问、质疑的不良习惯,我们在查房过程中采用双向提问答疑,即教师向学生提问,由学生回答,或由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其中以前者为主,即教师根据大纲内容,结合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提问、答疑多次进行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对骨科 专业知识的理解。(2)举行“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是一种鼓励学生提问的好方法。由教师担任“新闻官”,学生担任“记者”。由学生提问,教师即席回答。这样可以解除学生顾虑,克服自卑恐惧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是创造性思维。(3)学生反串教师:让学生检查病人,依据临床检查结果,指定专人发言,然后展开讨论,明确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4)开展骨科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先抽签回答2~3个问题,然后进行抢答10题,根据成绩决出名次。1~3名给予物质奖励。此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提问,使教学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下完成。

篇8: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索

一、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评价定位不准确, 缺乏针对性,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必然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能力。因此, 需要对高职专业教师职业特点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 才能使其评价具有针对性。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一套针对高职教育特点的专业教师评价方式, 其评价基本上都是借用普通高等院校针对一般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教师评价方式, 无法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突出行业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主要偏重对高职专业教师工作结果的衡量, 缺少针对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方面的考察, 其评价标准中没有突出高职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必然导致很难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而高职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与现场指导紧密结合的教学能力, 这是高职专业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专业教师最根本的特征。高职院校要教会学生实用技能是其主要任务之一,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关键的部分。如果仍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评价方式, 显然是无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 无法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 教师评价缺乏客观的定量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单一, 操作机械

目前我国尚没有相对成熟的高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存在着难以量化的特性, 客观、科学、定量的评价指标的匮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传统评价方法单一, 显得过于主观和简单, 评价方法千篇一律, 缺乏针对性, 受到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难以完全量化, 课程的差异、评教的指标等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不同的班级学生评不同的教师, 评分的可比性很差。例如同行评教, 同行之间的互评是最具有专业权威的评价, 但实际上由于高职专业教师本身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 相互听课开展不够, 同行评教失去了扎实的基础, 同行之间相互评教随意性大, 常常出现一个教研室所有教师互评分都是相同的现象, 表现出教师互评的随意性与评价的严肃性是背道而驰的, 使评价的公正公平受到致命打击。同时传统教师评价方式操作机械, 年年一个调, 处处老一套。例如:通过检查学生作业批改状况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通过检查教师教案来考核教师的备课质量。这样机械化的评价方式容易助长形式主义和造假之风, 其结果不仅不能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反而会挫伤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的抱怨增多, 不愿改进教学工作。

(三) 教师评价指向单一, 只注重评价结果, 没有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采用的是传统教师评价方式, 其指导思想是面向过去, 指向单一, 评价的是教师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和已具备的素质。重结果、轻过程, 往往通过一次或几次教学活动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定, 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 没有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成长, 带有强烈的区分性, 教师被给予人为的分等级。作为被评价的教师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教师从评价中得到的仅仅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评价分数和排序结果, 教师并不清楚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缺乏针对教师教学工作改进和提高的具体意见。往往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没有对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没有有效利用评价结果指导教师对未来的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帮助教师成长。评价结果仅仅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 评价的目的以奖惩性为主, 而忽视了评价本来的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更好地履行工作,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其教师评价的导向不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评价

(一) 突显高职教育特点, 把握评价对象内涵

明确评价对象内涵, 是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的基础与前提, 这里评价对象指的是从事高职学院工科类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其职业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决定了高职专业教师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一方面高等教育决定了高职专业教师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教师属性;同时职业教育又决定了高职专业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必须具备“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 其内涵突出体现在高职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的两种实践能力, 即教学实践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区别于普通高校专业教师的根本特征。

(二) 注重实际, 确定多元化评价主体

由谁来参与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评价, 即参与评价的对象就是评价主体。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价就要求评价主体必须充分了解被评价对象的工作情况, 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 同时将有关信息转化为有用的评价结果, 并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对象。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一般都是由学校专门的部门实施评定, 并将其督查、鉴定工作纳入到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当中。教师评价以他评为主, 其评价主体局限于学校部分行政领导或专家组成员。这种渠道单一的“他主评价”方式弊端明显, 教师本人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 容易引发评价的主客体矛盾甚至对立, 不能促成积极效应。因此, 评价主体多元化便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结合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专业教师评价主体可以是多元化的, 可以由学校相应部门、同行、学生、生产企业现场专家以及被评价教师本人等共同组成, 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被评价的教师进行评价, 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师工作的实际状况。结合实际情况, 学院对教师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 有专家评教 (督导室) 、自我评教 (教师本人) 、同行评教 (同行) 、学生评教 (学生) 、企业评教 (现场专家) 等。如自我评教,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 主要以职教新干线为平台, 教师通过个人空间, 表述自己的工作设想, 展现自己的工作过程、业绩、风采, 是教师自己主导的内在评价, 其评价动力来自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 对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能起到良好的积极效应。如企业评教, 主要在每年学院统一组织的暑期教师下现场实践学习锻炼时进行, 由现场专家对每个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给出书面意见。这样既解决了高职专业教师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 在重过程的同时也对培养的结果提出要求, 达到培养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预期效果;又能对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整个教师评价过程中, 所有其他评价主体都可以与教师本人进行实时反馈意见与建议, 实现自评与他评的动态交融, 在相互沟通、密切协调的基础上, 使教师评价真正步入良性轨道, 实现教师个人和学校和谐发展。

(三) 努力探索,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机制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 探索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专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创造性与复杂性, 结合实践,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评价机制。

1. 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评价激励功能

奖惩性教师评价是以奖罚为目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的, 吸取两种教师评价方式的长处, 在发展中以奖惩促发展。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不仅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注重教师的个人成长;其评价结果不仅仅是为了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惩罚, 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改进和调整, 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促进自我成长,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教师个人进步成长的同时, 学校的培养目标得到进一步实现, 实现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双赢。

2.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教师评价中融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促进教师成长

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存在着难以量化的特性, 教师工作真正可以量化的仅为其中一部分工作, 如教学课时数量、论文论著科研课题数量等, 而更多体现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的核心指标目前还不易或暂时无法进行科学客观的量化, 如一体化课程开发、一体化课程实施、教学效果、师德师风、学术道德、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等。如果简单主观机械化地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必然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 评价导向错误, 教师工作行为倾向实用化、功利化, 出现重量轻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因此, 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必须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把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融入教师评价中去, 这样既为高职专业教师提供正确具体的工作行为导向, 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形成和提升“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 又为公正评价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专业教学能力提供客观依据, “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见图) 。

3. 分层分类进行教师评价, 注重对教师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评价, 突出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评价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必须突出的中心工作和重点, 这是高职院校有别与本科院校不同之处。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师评价过程中, 要把教学评价放在第一位, 科研评价放在第二位, 同时在科研评价中要加大对课程、实践等教学环节研究的奖励力度, 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应用性科研工作。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高职教育必须直面市场, 必须随着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行动。这就要求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注重对教师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评价,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去, 尤其应重点关注教师对学习情境的设计能力、“理实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能力、指导技能实践能力、开发校本教材能力及高职教学研究能力等。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就是重视实践教学,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在“做中教, 做中学”, 努力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对接。这就要求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要突出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改进实践教学。

(四) 高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举例

学院针对实际情况, 建立了一套科学客观合理且又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 对教师教学能力从工作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教改、学术科研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其特点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指标全面, 分层分类;实施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客观科学。该学院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 (见表) 。

教师评价工作每两年为周期, 实施动态管理, 按照四项评价单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四项评价单项均采用百分制, 根据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总分, 四项评价具体实施细则在此不一一赘述。通过实践, 从实施评价结果的情况可以看出, 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工作情况, 其评价结果不仅能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职务、奖惩、聘任等的依据, 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个人职业成长。评价结果每学期在学期末进行通报, 并由系部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 为教师制订发展计划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通过双向交流沟通,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根据教师特点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改进措施, 不断挖掘教师潜力,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寻求学院发展目标达成与教师个人成长之间的契合点, 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同时根据评价结果, 创设教师成果展示平台, 通过开展全院性的教研教改成果展, 教学名师、培训名师、优秀教师等先进荣誉的评比, 举办技能节, 组织教师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专业比赛、教师个人空间制作比赛等各类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发挥榜样激励对教师成长的促动。

三、结束语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师评价, 有利于真实反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有利于全面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 发现问题, 采取对策, 促进教师成长,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科学客观合理地对高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的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高职院校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桂英, 岳红, 吴东莉.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评析[J].经济师, 2007 (11) .

[2]王光彦, 李元元, 邱学青, 李敏.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3]柳玉民.高职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以华北某高职院校为对象[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9 (2) .

[4]阎保平.关于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7) .

[5]胡建波.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通讯, 2011 (5) .

[6]任波, 孙玉中.探析高职教师能力标准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 .

[7]刘玉侠.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2) .

[8]刘迎春, 李亚声.高职教育的教师评价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8) .

[9]阎保平.关于高职高专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7) .

[10]陈柏华, 徐冰鸥.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5) .

上一篇:工程技术员职责下一篇:经典搞笑 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