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渭点滴故事的随笔:巡街

2024-06-18

关于临渭点滴故事的随笔:巡街(精选4篇)

篇1:关于临渭点滴故事的随笔:巡街

民国时期,强云程在渭南当县长,办理完公务,安排好政事,一有空闲,不论白天夜晚,阴雨风雪,总爱到大街小巷,馆铺客栈,走走看看;遇有不法经营、滋事生非者,不论是谁,严加管教,从不宽容。因此,任职一年来,把个渭南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荣而不乱,甚得百姓赞赏。

一日,他穿着便服出县衙去巡街,到了棉花市场,见大街中围了一堆人,堵得车马行人都无法通行。他上前一看,原是个饸饹摊子;吃饸饹的人,坐的蹴的站的,在饸饹担周围聚了一堆。因生意较好,忙得卖饸饹的小伙,操饭收钱,不亦乐乎。他一见,便站在旁边对小伙说:“把你的饸饹担子靠街里边摆!”一连说了几遍。不知是小伙没听着,还是故意不理睬他;只管忙自己的事,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强云程见小伙不在意,便大声说:“卖饸饹的,听见没有?把你的摊子靠里挪!”这时,那小伙才抬起头打量了一下他说:“你走你的路,我卖我的饭,咱这是井水不犯河水!管你什么事,偏在这里找麻烦。”强云程说:“管我事不管我事,你这摊子摆的不是地方;你看,车马行人都不好过,还是给街里边挪挪为好。”小伙见这个面目清瘦、着衣普通的人,竟管起他的事来;不怀好意地说:“不挪就是不挪;与你球相干?真是:狗逮老鼠,多管闲事。”强云程见小伙嘴里不干不净,有点生起气来,严肃地对他说:“你这摊子.挪也得挪,不挪也得挪,今天我是管定了,非挪不可!”小伙见这人口气有点硬,又把他打量了一下,觉得象他这样的身体,要对付自己,还有点应酬不了;便仗着年轻体壮有把力气,离开摊子走上前,对强云程说:“这天底下,有管人管物的,管吃管住的,还没见过爱管闲事的。今天老子偏不挪,看你把我能怎样?”说着朝强云程拥了两拳,打得他打了个趔趄,差点没有跌倒。

还没等强云程开口,一老一中两个人走来。老者见小伙动手打强云程,走上前对小伙骂道:“你是什么东西,简直翻了天了,竟敢打起县长来,这还了得!”他对跟随的中年人说:“来子,到县府去,叫几个军警来,把这孬种抓了,好好地教训教训。要不,他还不知道天高地厚呢!”中年人见说,急忙忙迈开大步,向县府方向走去。

这卖饸饹的小伙叫王刚,是离城不远的白杨寨人。听说棉花收购季节,城里买卖人多,吃食生意红火,便担了饸饹进城来卖。因制作精细,量足价廉,调料丰美,经营有方;摊子刚一摆开,吃饸饹的人就围了一大堆。他见生意好,不由高兴起来,心想,照这样下去,今天不挣它个四、五块大洋才怪哩!正在兴头上,不巧碰上了强云程,懂下乱子。他见情况不妙;饸饹不卖了,钱不收了,摊子也不管了,拨开人群,拔腿就跑,眨眼就不见了。吃饸饹的人,见主家闯下了祸,吃完的,没吃完的,刚端起碗的,都怕事情连累自己,付了钱,一个个也偷偷地溜走了。

不大会儿,军警来了,一个象头头样的人见了强云程说:“强县长,人呢?待我把他抓回去再说。”强云程说:“算了,算了,抓什么呢,他早跑了。”接着对军警们说:“把他的饸饹摊子给街旁边挪!”大家七手八脚搬毕后,强云程又说:“你们下去打问一下,看他是那里人,找到后,叫他把饸饹担回去算了。”又对一个年纪较长的军警说:“你不要去,在这儿看着摊子。乡里人吗!挣几个钱不容易,千万不要叫他受损失。若有人来取,问清情况,什么话也不要说,叫拿走就是了。”说毕,正要离去,见不远处有个老头,提着笼,拉着方才那小伙,朝着他走来。他便止住了步。

老头到了强云程面前,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嘿嘿,强县长,真对不起,我老汉向您赔礼道谦来了。”说着给强云程深深鞠了一躬。接着又说:“都是我不好,把儿子没管教成,竟作出失礼的事来。现在我把他拉来了,要打要罚,随您处治。

原来,王刚见打了县长,懂下乱子,赶忙往回就跑;刚到半路,碰见父亲提着笼前来送饸饹。他一见说:“爸,还送饸饹哩!这下瞎了,我把县长打了,这可咋办呀?”老头见儿子吓得象筛糠一样,说话都结结巴巴。问过原因后,气恼地说:“你这个瞎熊,什么事都干不成?他叫你挪你就挪,和人家执犟干啥?如今倒好,惹下事来,却怕成那个样子。跑有啥用,跑了和尚,还能跑了寺(事)?走,给强县长回话去,兴许他还能饶了你!”硬拉着儿子来了。

强云程见老头如此通情达理,便说:“不知者不为怪,他若知道我是县长,自然就没这回事了。这点小事,还劳你老费心。”老头见强云程如此客气,没一点县长架子,便对儿子说:“刚娃,强县长把你饶了,快给他磕头。”说着把儿子就往下按,王刚也忙往地上爬,边爬边说:“强县长,是我不对,我不该顶你,更不该打你,我给你磕头谢罪!”强云程一见,赶忙扶起说:“知过能改,仍为完人。只要你知道错了,改了就好。”王刚说:“请强县长放心,今后一定改我这瞎瞎毛病。不信,我给你赌咒。”强云程说:“不必了,不必了,我信我信。年轻人,就得有这个志气。

父子俩见强云程饶恕了他们,收拾起摊子准备回家。强云程一见说:“这么好的时机,这么好的生意,现在不卖,还等何时”?老头见强云程如此关心自己,便说:“好,好,不搬了,不搬了,就放在这里卖。”儿子见父亲说,便重新铺排起来;整好摊子,放好凳子,高兴地大声一吼:“饸饹,荞面饸饹!

强云程到棉花市场转了一下,见那里生意兴隆,买卖公平,便离开了。尽管他走得远了,饸饹摊前的人们,却还在不断地议论着他。都对王刚说:你小子算走了八辈子运,这事要是放在别的当官的身上,不打你个皮开肉绽,少说也得你百十两银子。人们都夸强县长好;有的还讲起他“审驴、审鸡、审碌碡”的奇闻来,说得个饸饹摊前,沸沸扬扬,热闹非凡。

本文作者: 杨志贵(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2:关于临渭点滴故事的随笔:巡街

以姜家论,钱庄遍地;仅西安一处,因得到巡抚谭钟麟的支持,发行镏子,一度曾左右着省城的货币局势。

贺家的当铺、钱庄,鼎盛时,临(潼)渭(南)蓝(田)三县,秦岭以北,渭河以南,无处不有;有的镇上甚至有两三座。时号称三十六大当铺,七十二大钱庄。

这李家,在候子镇(旧时有一半归渭南管辖),不仅房屋面积占了半道街,周围的土地,几乎块块姓李。他为了来往渭南方便,从候子镇至西塬的十数里山路和西塬到县城的十里罗家坡,道路两旁,买有大量土地,租给农民,不收地租,只求其在“雨后整好路面,严冬道无积雪”,以便他家车轿人马通行。

刘家的情况,别的不讲,仅一幢十椽房,就惊得渭河两岸的人个个瞠目结舌。但这些巨富的综合,要比起较他们早百十年的“百亩坊”来,那可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百亩坊,户主叫高大成,祖祖辈辈都是朝中命官。不仅田多地广,占了多半个塬面;其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鳞次栉比,排列有序;加上山水草木嵌镶其间,简直是一座花园式的宫殿。因其面积有百亩之大,故人们都叫它“百亩坊”。百亩坊,一时成了高家的代号。

百亩坊钱广势大,事事顺心,只有一点是其心病:即人口不兴,代代单传;特别是到了高大成这一辈,眼看已五十的人了,连个一儿半女都没有。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眼看高家的香火就要断在他的手里,为此,高大成常想,如此下去,这份厚业如何向下传递。尽管他在朝中官高位显,但成日却愁肠千结,闷闷不乐。

离百亩坊不远,有座寺庙。这寺庙,虽不宏大,却香火鼎盛;除了时分八节,就是平日,烧香进供者,免灾求福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正因为如此,庙中和尚对各尊大神,都非常敬重,除按时烧香吊表外,长明灯一年到头,昼夜不灭。

一日早晨,老和尚前去烧香,发现主神堂前的灯窝干了,油灯不知从何时已熄灭。他想:以前一灯油,点到第二天天亮,灯火通明,灯窝内还剩半灯油;怎么近几天来,每早烧香,总是油干灯灭。心中甚是不解。为了弄清原因,就在这天晚上,他给灯内添好油后,藏在一尊神后,很想探个究竟。

老和尚守了一夜,风平浪静,一无所获;在鸡叫五更,东方发亮,他准备离去时,忽见从庙门中进来了个十三、四岁的男孩。那孩子到了殿堂前,把手指塞在灯窝内,不住地醮着油往头上抹擦;不大会儿,半灯窝油就醮干了。

他正要离去,这时老和尚从神象后走到门口,挡住去路说:“你是那里的孩子,怎么跑到这里搽油来了?都不怕大神罚你?”

那孩子说:“师父有所不知,三、四天前,百亩坊家伙计在土壕中起土,那天正好轮我值班,土是不能挖的;可他们却偏要挖,结果把我的头砍烂了。”说着走到老和尚跟前:“不信,师父你看!有好几处伤呢?现在都化脓了,痛得很。没奈何,我只好到这里来擦点油润润。”

老和尚说:“你这孩子太不懂理。他家把你砍伤了,你不到他家去抹油,却来这里,此是何种道理?”孩子说:“百亩坊家官高势重,我惹他不起。”老和尚说:“自古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你端溜溜的理性,怕他怎的!去吧去吧,这里再不要来了。”说毕,避开身,让孩子出了门。

那孩子刚走不远,一阵电闪雷鸣,半空中现出一尊天使,大声喝道:“太岁听令,百亩坊气数已尽,玉帝命你前去降生,速将其财产疏散,令其覆没!”说罢,就无影了。

老和尚看到这些后感叹地说:近观高家气象,紫色尽散,红光已微,知其将临末日,不想却来得如此快。天数所定,人力何为也!

高大成正在朝中办理公务,忽听家中报来喜讯说:“夫人生了个公子。”高大成见“知天命”之年,竟然得了个宝贝儿子,怎能不使他愁云顿开、喜上眉梢呢?处理完公事,便急匆匆地回了家。为了表示对儿子的珍爱,他给他起了个高贵的宝名:叫金儿。

这金儿生在高家,一家数百口,谁不把他放在心尖上。到了会走会说时,他要怎的,一家人便怎的,生怕惹他生气烦恼,闹出病来。就连高大成夫妇,也都事事让他三分。

金儿长到八、九岁时,对各种玩耍都引不起他的兴趣,唯有施舍,倒使他兴高彩烈,非常开心。他不管遇见什么人,不论男女,不分老少,一开口便说:给你一头牛。或说:给你二亩地,给你百两银子。若人家不受,他便在地上打滚,哭闹不止;直到事情顺了心,才喜笑颜开。因他是全家的宝贝、高大成夫妇的心头肉,谁人惹他得起,故他的一举一动,便成了家中的“圣旨”。每次施舍后,他拍手称快,哈哈大笑;家人见如此能引起他的欢乐,也就随他的便了。

金儿长到十四、五岁,常到远处去游;走时,骑一头毛驴,驴身上搭一褡裢银子;路上若遇见行人,便挡住说:“你猜我褡裢里装的啥?”行路人不知,但他非要你猜不可。人们都知他是高家的少爷,谁惹得起,只好耐着性儿猜;直到猜着后,他才高兴地让你把银子带上离开;然后又回转驴到家中去拿。取下后,再到外边故技重演。因他撒银常常不能按时回家,影响吃饭、归宿,后来家中专门派了个年轻仆人跟着,以便经管好他。

跟着金儿撒银,途中折腾,时间长了,仆人不免有点烦恼。一日,他对金儿说:“少爷,咱这样出去游玩,一日只散四、五个人,很不过瘾。我有个方儿,可使你一日散七八次。但有个条件,一切得听我的。你看怎样?”金儿高兴地说:“只要能作到这样,你说咋办就咋办。”两人怕对方食言,还当场拉了勾、击了掌。

第二天,金儿带了银两,骑着驴子和仆人一起出发了,走到途中,遇见一位老者,金儿问:“你猜我驴身上的褡裢里装的啥?”老者不知。这时,跟在驴后的仆人从怀中掏出一锭银子向老者一晃。老者见有人暗示,便说:“银子!”金儿见老者猜中了,非常高兴。接着又问:“你猜是多少?”仆人又向老者伸出一个指头一转;老者又说:“一百两!”。金儿见老者又猜中了,更是欣喜若狂;立即下了驴,连驴带银子一起送给了他,又见他是散银以来第一个随问即答,答得又快又准的人,乐得他连衣帽鞋袜也给了老者,自己却光着脚丫和仆人一起回了家。

如此散银办法,既快又好,不仅金儿高兴;全家人见金儿能按时回家,不误食宿,也夸仆人很会办事,把金儿照管得细心周到。

死水怕的勺勺舀。数年之后,百亩坊金库的财宝,被金儿散去了一大半。高大成见家中出了这么个败家子,气得一下生起病来,且越来越重。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一日把金儿叫到床前说:“儿呀,我要离开人世了,心里总放心不下你。现在有几句话,希你一定牢记,莫要忘掉。”金儿问“什么话”?高大成说:“我死后,你要生活别仔细,铺张加浪费;地要整块卖,讨价最宜低;售房端院院,不敢拆件件,”他问他记下了没有?金儿说“记下了。”问毕,便咽了气。

高大成为啥向儿子如此安顿后事呢?原来这金儿不仅性格古怪,脾气还很倔犟。父母要他做的事,他不但不听,还反其道而行之。不叫他做的事,他却偏偏要做,和你执犟到底。因为他有这么个毛病,高大成为了反打正着,才故意说出了这样的荒.唐话,以教诲儿子勤俭节约,谨慎行事,过好日子。

高大成死后,金儿管了家事。他想:父亲在世所讲的话,自己从来没听一句;临终所嘱,不可不听,总不能一辈子老当父亲的叛逆者!为了尊重父亲的教诲,他把这几句话写成条幅,悬于厅堂正中,日每念颂三遍,以示衷心;并督促全家人执行。

老爷遗嘱的“用心”,管家、佣仆个个皆知;为了不辜负老爷的恩情,大家都劝金儿不要按遗嘱办事。但金儿不听,认为父亲临终所言,任何人不得改变,只有认真照办,才算对得起父亲。凡前来规劝者,轻则杖责,重则撵出家门,永不准进屋。

金儿的挥霍浪费,不长时间,库中银两全部花光。为了数百口人度日费用,他开始卖起地来;一顷一顷地卖,地价由买者随心支付。不长时间,地卖完了,又考虑出卖房屋。

这百亩坊的房产,不仅地下埋有金银财宝,且每幢房的椽檩担柱,也都是用银子灌了的。所以,只要拆着卖,仅木料中的银两,也可维持较长时间。但金儿听了遗言,硬是整院整院地出售;故买者,只要拆根檩柱,取出的银两就足够整院的房价了。

当时李贺姜刘正在兴起,见高家以廉价出卖土地、房屋,都纷纷前往购买;结果使百亩坊的全部财产,不长时间便落入了这四大家族的手中。故在很早很早以前,当地流传句歌谣说:倒了百亩坊,发了李贺姜……

篇3:关于临渭的故事随笔:麦仁罐

那时,殷家沟有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叫殷梨花。她虽家贫如洗,穿得破旧,但都补得浑全,洗得干净;加上人长得美丽,貌如天仙,干起事来又干脆利落;周围的小伙子,没有见了不想和她说几句话的。可梨花呢,嫌他们庸俗粗鄙,自私懒散,只知道吃喝浪荡,游手好闲,故不予理睬;况父母去世后,哥哥殷实没有成家,孤独一人,无人给做饭缝衣;所以,虽成大姑娘了,还是没有找婆家。

一天,殷实在田间劳动,到了半早晨,梨花做了罐麦仁饭给哥哥送去。走到半路,一个衣衫破烂、头发蓬乱的青年迎面走了过来。他一见梨花说:“大姐,我几天都没吃饭,饿极了,能不能把你的饭,赐给我一碗?”梨花见青年虽穿戴烂缕,行动狼狈,但气派相貌不凡,念其路行之人,面带饥色,便起了怜念之心。她放下饭罐,给他舀了一碗,递了过去。青年接了饭,连筷子都不要,蹲在路旁,抱住碗就大喝起来;没几口,一大碗饭,便狼吞虎咽而尽。大概是饿极了,还没等梨花说话,他竟自作主张的端起了饭罐。梨花一见,赶忙上前去夺,争斗中,你拉我扯,都没有捉牢,连罐带饭一下掉在了地上,罐打得粉碎,饭倒了一地,怕得青年不知如何是好。梨花呢,一见成了这个样子,气得连哭带说,连撕带闹,非要青年赔罐、赔饭不可。

事情闹得不可开交,青年见脱不开身,便上前施礼后说:“大姐,我是刘秀,你要我现在赔你的一切,我身无分文,再闹也无济于事。你不要闹了,将来我坐了皇上,赔你一个皇后娘娘如何?”梨花一听,以为他在扯谎,一百个不依。刘秀见话不顶用,便掏出藏在怀中的玉玺让梨花看,这下她才相信了。但说道:“空口说白话,到时你不认账,那咋办哩?”刘秀解下玉玺说:“这是皇上玺印,王莽成天追我,就是为了要它。我带上也不方便,现在就放在你这里,以后你拿上它来见我。”梨花收了玉玺,二人便相跟着向村中走来。

殷实在田间劳动,见大半天了,妹妹把饭还没送来,便跑回来拿取。谁知一到半路,见一陌生青年跟在妹妹身后,不由火从心起,举起手要打。梨花一见,忙拦住说:“哥哥,这打不得呀!他是刘秀,妹妹已将身许配于他,你咋能这样呢?”说着,拿玉玺给殷实看。殷实一见,一下意识到自己就是未来的国舅了,不由裂开嘴笑起来,赶忙拉住刘秀的手说:“妹夫,走回,看把你饿成啥咧!到家里,叫我妹妹做最好的饭给你吃。”三人高高兴兴地向殷家沟村方向走来。

篇4:关于临渭的故事随笔:长稔塬

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太平天国的兴起,捻军起义……以及光绪二十五年北方农民的义和团运动,都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给予了沉重打击。一九——光绪二十六年,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等八个帝国主义,以镇压义和团为名,组织联军侵略中国;无能的满清王朝,不支持农民御外,军队抵抗又不力,让列强轻而易举的攻入了北京。慈禧、光绪一看,见事情不好收拾,便坐车骑马向西窜逃。当他们穿山西,过黄河,进了关中,到了赤水;渭南县令张世英早在那里恭候迎接。交谈了几句,慈禧说:“秦川之地,人都说宽阔平展。这北面还差不多,怎么南边尽是山坡,”张世英说:“太后有所不知。眼前山坡,乃是塬边;上了塬仍和塬下一样,一翅平展,广阔无际。”慈禧说:“即是平地,有土无水,也是个旱塬,能长什么?”旧时传说,皇上、皇后金口玉言,说啥是啥!慈禧如此一说,塬上便啥也长不成了。张世英一见忙跪下说:“禀太后,这塬上可住着几万人哩,他们的衣食住行,都靠这块地供给;那可是个宝塬啊l”光绪见张世英求告,便说:“那就叫长稔塬吧!”张世英讨了个“上上大吉”,便一路步行,陪着慈禧、光绪进了县城,并把他们安顿在县衙内最好的地方居住。

慈禧、光绪住下后,梳洗一毕,张世英捧茶献果,拿出渭南的土特产:栗子、核桃、柿子、梨、枣侍候招待。每天早点是:时晨包子,水晶饼。午饭做二十多样菜肴,主食是面皮、水饺、油桶底、臊子面、锅盔馍。慈禧、光绪见饭食虽不如宫廷丰盛,尽管是几样简单的饭菜,但吃起来,风味独特,鲜美可口,较宫廷内有过之而无不及;便称赞起来。张世英一见说:“禀太后、皇上,这些东西都是城南那个大塬上所产。那塬上,地平坦,土肥沃,雨水适时,种啥成啥,产高质优,是本县粮棉主要产区哩!”慈禧一听说:“想不到这塬还是个物产丰富的宝塬呢!”光绪对南塬深有好感,趁机对慈禧说:“华州华阴水浇田,不及渭南长稔塬。”慈禧笑着点了点头。听了慈禧、光绪的话,张世英非常高兴。后来慈禧、光绪一行西行了,但这句话和“长稔塬”这个名字,从此却流传下来,成了东塬人对自己住地自豪的赞语。

上一篇:2010年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与安全管理 文档下一篇: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