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18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新措施,促进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组织了专门力量对我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截至====年底,全县共有党组=个,基层党委=个;党总支=个;党支部===个;党小组===个;党员====名,增长率=.==%。其中:女党员===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农村党员====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党员年龄结构情况:党员总数中,年龄在==岁以下的====名,占==.=%;==岁至==岁====名,占==.=%;==岁至==岁====名,占==.=%;==岁至==岁===名,占=.=%;==岁以上===名,占==.=%。其中农村党员在==岁以上的有===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党员文化结构情况:大专文化以上===名,占==.=%;中专(高中)====名,占==.=%;初中及以下====名,占==.=%。全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人,发展新党员===人,全县党员逐步向年轻化、知识化迈进,党员质量明显提高。

近年来,我县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在省、市组织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县委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组织部门对党员教育培训的要求和工作思路,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着力在营造氛围转观念、改进方式求实效、集中优势建基地、完善机制求发展、制定措施扩成果五个方面抓好落实。探索出教育培训与实验示范相结合的新型党员教育模式。形成了现阶段抓党员的教育培训,必须根据当前发展的需要,突出科技知识的培训和实际应用,紧扣抓培训就要讲科技知识,讲内容就要结合发展需要,强素质就要做到示范带头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新导向。现在,我县的党员教育培训,有基地实践、有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有实地参观、有实验示范、有优良品种、有先进技能、有市场信息,为基层党员提供多角度、不同需求的党课教育培训内容,使党课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实效,形成了由过去仅为理论培训的静态形式变为了现在内容丰富、动静结合多种形式并存的新的党员教育培训的模式。我县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和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讲党课制度,农村党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在发展中发挥出了明显的带头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乡镇对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应用结合不紧密,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培训投入不足,师资亟待加强。三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少数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还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掌握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不够,尤其缺乏科技致富的本领,加之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科技知识运用乏力。

三、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重视党员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最具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要坚持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认识,牢固树立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乡镇党委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好本乡镇农村党员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党员“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探索适合本乡镇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拓宽培训渠道,改善培训条件,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力量。

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优化农村党员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是扩大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领域,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党校的建设,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县内外党员教育培训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农户,宣传科技、推广科技、帮助群众掌握和运用科技,发挥较好的实验示范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教育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加大开放式的教育培训力度。三是要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师资和管理者素质。要积极协调,争取上级行政、科研、科普部门的支持,通过加强乡镇农科站建设、组织农科员进修、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办法,促进教员更新知识,积累和交流教学经验,优化师资配置。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党性修养、政治方向、道德水平、理论功底、知识储备、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讲政治、懂业务、善组织、敬业精神强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教员队伍。

(三)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努力提高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紧紧围绕提高农村党员政治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这个中心,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农村党员的思想和家庭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把农村党员的政治素质和致富本领的提高统一起来,努力在提高农村党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一要着眼于以经济支柱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计培训班次和内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要注重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要立足于全市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要求和乡镇、村组生产实际的需要设计班次,围绕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开设课程、确定教学专题和内容,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着眼于以研究现实问题为重点组织教学活动。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材照本宣科的授课、参观示范点等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我市农业农村生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生产经验交流,推进学习深化,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着眼于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考评学习质量。要改革学员培训效果的考评方式,由过去以知识性的书面考评为主转变为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考评模式。要求学员在培训中要结合村组和自家生产实际提出发展生产的思路,要注重培训后学员的跟踪管理,要把学员培训后科技知识的运用率和增产增收情况作为评估培训效果的主要依据。

(四)建全层级式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完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制度。一是要建全县、乡、村、组一级教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建立理论培训、实验示范和推广运用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制度。二是各级培训要作长远规划,完善督促检查制度。三是以建立各级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责任制为核心,完善培训效果考评制度。四是要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信息网络,完善信息通报制度。通过健全各项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培训制度,努力形成使农村党员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和科技文化素质的长效机制。

(五)利用科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带动农村党员依靠科技致富。要把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主要阵地,发挥集体优势,突出示范作用,带动农村党员观念转变,促进农村党员致富。要把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党员提高科技素质的实验示范点,使之成为农村党员学习致富技术一条有效途径。各级农科部门要对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科技支持,使他们的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村党员群众致富提供学习上的场所和技术上的保证,同时,也才能够为贫困农村党员学习科技后提供实践场所,使之更好的掌握科技致富本领,脱贫致富。

篇2: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7-12-15 22:12:2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新措施,促进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组织了专门力量对我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截至====年底,全县共有党组=个,基

层党委=个;党总支=个;党支部===个;党小组===个;党员====名,增长率=.==%。其中:女党员===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农村党员====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党员年龄结构情况:党员总数中,年龄在==岁以下的====名,占==.=;==岁至==岁====名,占==.=;==岁至==岁====名,占==.=;==岁至==岁===名,占=.=;==岁以上===名,占==.=。其中农村党员在==岁以上的有===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党员文化结构情况:大专文化以上===名,占==.=;中专(高中)====名,占==.=;初中及以下====名,占==.=。全年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人,发展新党员===人,全县党员逐步向年轻化、知识化迈进,党员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县的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在省、市组织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县委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组织部门对党员教育培训的要求和工作思路,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着力在营

造氛围转观念、改进方式求实效、集中优势建基地、完善机制求发展、制定措施扩成果五个方面抓好落实。探索出教育培训与实验示范相结合的新型党员教育模式。形成了现阶段抓党员的教育培训,必须根据当前发展的需要,突出科技知识的培训和实际应用,紧扣抓培训就要讲科技知识,讲内容就要结合发展需要,强素质就要做到示范带头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新导向。现在,我县的党员教育培训,有基地实践、有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有实地参观、有实验示范、有优良品种、有先进技能、有市场信息,为基层党员提供多角度、不同需求的党课教育培训内容,使党课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实效,形成了由过去仅为理论培训的静态形式变为了现在内容丰富、动静结合多种形式并存的新的党员教育培训的模式。我县通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和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讲党课制度,农村党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在发展中发挥出了明显的带头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党员教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总体上看,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些乡镇对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培训与应用结合不紧密,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培训投入不足,师资亟待加强。三是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少数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还存在着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科技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掌握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不够,尤其缺乏科技致富的本领,加之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科技知识运用乏力。

三、改进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重视党员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最具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要坚持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大局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认识,牢固树立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乡镇党委要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作好本乡镇农村党员教育的长远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党员“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探索适合本乡镇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拓宽培训渠道,改善培训条件,增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力量。

一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优化农村党员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是扩

大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领域,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党校的建设,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要充分利用县内外党员教育培训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农户,宣传科技、推广科技、帮助群众掌握和运用科技,发挥较好的实验示范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教育优势,提高办学质量,加大开放式的教育培训力度。三是要努力提高教育培训师资和管理者素质。要积极协调,争取上级行政、科研、科普部门的支持,通过加强乡镇农科站建设、组织农科员进修、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办法,促进教员更新知识,积累和交流教学经验,优化师资配置。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党性修养、政治方向、道德水平、理论功底、知识储备、实践经验、教学能力

篇3: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难点,对策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工作在拥有难得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诸多挑战。为深入了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实际,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对本市部分国有企业近年来的党员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并就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 少数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 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短缺

少数领导对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或者态度不够端正, “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没有把该项工作像抓生产经营那样摆在重要位置, 在思想上认识“淡化”, 行动上措施不力;重经济, 轻党建, 把抓党员教育培训与抓生产经营“对立”起来;重发展, 轻教育, 注重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或轻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领导虽然重视党员教育, 但对该项工作的目标要求不具体, 有的认为抓具体业务和生产经营才是硬任务, 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 因而参加培训不积极, 常以工作忙为由推托。此外, 党员缴纳党费按规定比例上缴后留存的部分, 除去购买学习资料、宣传活动、表彰先进等必要开支外, 一些基层组织活动经费并没有明确保障, 党支部活动和党员教育往往受制于经费问题。

2. 部分党务干部思想不稳定, 综合素质偏低

其一, 企业改制后, 党务部门和党务干部缩编, 但事务并没有缩编, 人少事不少, 党务干部的工作量较前反而相对增加, 事务琐碎繁杂, 开展工作难度加大;其二, 在部分企业, 党务干部受到“另眼相看”, 地位和待遇都偏低, 报酬低于同一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 故而一些优秀人才不愿从事党务工作, 有些即使被安排到党务工作岗位, 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工作比较被动、消极, 思想波动大, 对工作信心不足;其三, 部分党务干部理论水平偏低, 工作能力不强, 又不注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群众中缺乏威信;其四, 在某些困难企业中, 由于生产经营的不景气, 面临大量矛盾, 一些党务干部或束手无策或力不能及, 工作尤其艰难, 面临着“一无权、二无钱、一张嘴巴讨人嫌”的尴尬境地, 思想波动更大。

3. 党员教育规划不科学, 内容和方式单一

归纳起来主要是在总体安排上统筹兼顾不够, 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教育培训内容与方法没有与时俱进, 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和党员实际需要;教育方式单一, 原理性理论多, 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少;传统内容多, 创新知识少;共性教育多, 个性教育少。如:有的满足于学学文件念念报纸, 没有把党员教育作为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任务, 不重视长期教育;有的则单纯集中于政治理论学习, 照本宣科, 满足于单向灌输、说教, 普通党员缺少和领导干部进行双向交流沟通的机会;有的又过分突出实用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 甚至以此代替了政治理论学习;有的则满足于学学文件、收收党费, 缺乏推心置腹的思想交流, 教育方法简单、呆板, 导致党员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更少实效性。

4. 师资现状与企业发展和党员需求存在一定落差, 师资队伍和教育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研看, 各企业在党员教育中, 师资力量大多集中于党员领导干部, 师资队伍构成比较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和层次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多, 普通党员少;年长者多, 年轻者少;讲理论观点的多, 有实践经验者少, 师资现状与企业发展和党员需求存在一定落差。此外, 部分企业对教育基地建设的规划和投入不够, 有的甚至缺少必要的专用场所和教学设备,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5. 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多, 管理与教育工作难度大

一是部分企业由于历史原因, 离退休党员比较多, 有的达到甚至超过在职职工人数。同时, 部分企业效益不佳, 或多或少影响了离退休老同志的收入, 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困难, 一些老同志有意见、有情绪, 不热心参与党支部工作, 甚至不愿参加组织生活和学习活动, 不愿交纳党费, 给离退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二是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加大, 下岗分流自谋出路的党员占有较大比重, 流动党员增加。有的流动党员主要精力放在重新就业、忙于生计上, 或是长期外出务工, 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有的流动党员受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价值观发生偏移, 逐渐丧失党性原则。企业面对大量矛盾和问题, 受经费、人员等限制, 心有余而力不足, 党组织难以找到有力措施进行管理。

二、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

国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不同, 没有行政拨款, 必须产生效益, 必须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否则, 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因此, 企业党建工作不能照搬机关事业单位的模式, 必须围绕生产经营目标, 确定不同时期的活动主题, 突出教育针对性。国有企业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应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党员教育与生产经营相结合。这是党员教育的着力点, 是企业党建工作是否有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加强国有企业党员教育管理, 既要立足于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 也要立足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三是统一部署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在企业党委的统一部署下, 基层党支部要紧密联系生产经营实际, 大胆创新, 创造性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活动;四是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上下联动、点面结合, 切实抓好党员教育培训, 营造组织集中学、个人自觉学的浓厚氛围;五是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搞好理论教育的同时, 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联系的党员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让广大党员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上献计献策、争先创优;六是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 把抓好党员教育培训与解决党员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实际问题挂钩, 做到暖心、贴心、舒心。

三、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对策思考

1.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是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建设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中央早在1997年就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 2004年又下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 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企业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 要以务实、有效为出发点, 抓好党员教育培训, 为企业走出困局提供思想、组织和人才保障。为此, 一要联系实际制定党员教育培训目标, 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目标管理;二要建立、完善党员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 明确责任, 一级抓一级, 一级对一级负责, 实行量化考核;三要统一领导, 协调配合, 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四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督促, 对基层专兼职党务干部进行定期培训。

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 一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制度, 把党员教育纳入各企业年度考核管理, 定期检查、考核, 使教育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二要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制定可行的评估办法, 提高培训效果;三要建立人才培养教育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党员成才计划, 开展岗位练兵, 把党员群体构筑成企业的人才高地;四要建立并实施党员教育奖罚制度;五要建立党员关怀机制, 注意解决包括离退休老同志和下岗、待岗人员在内的党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碰到的实际问题;六要建立党员教育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企业应结合生产经营效益实际, 保证党员教育培训专项经费。

2. 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部分党务干部素质偏低, 是影响企业党员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企业党委要把选拔、任用、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一是做好党务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 合理配置资源, 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懂业务、责任心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同志选拔到党务岗位上来, 同时明确党务干部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及管理权限, 均衡责任和权利。二是在做好选拔任用的基础上, 加强对党务干部的业务培训, 把该项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定期举办培训班, 提高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 解决党务干部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和心态不稳定等问题。三是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 建立健全党务干部工作责任制, 完善考核机制, 把考核情况与奖金兑现、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相挂钩。四是要提高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经济待遇, 解除其后顾之忧;要以情吸引人, 以情凝聚人, 以情激励人, 提高党务工作的吸引力, 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 增强其荣誉感, 提高党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篇4: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中学;地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53-03

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推动我国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全面启动。11I新课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新课改虽已在很多区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基础地理教育就显现出了不少的问题和困惑。而农村地理教育量大面广。它的发展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影响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农村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值得大家认真探究。本文在调查祁东县部分农村中学的基础上,分析农村中学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保证农村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对策以及地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一、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结构难以保证新课改的实施

地理学科在培养公民的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只有拥有业务素质强,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地理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笔者随机调查了祁东县几所农村中学,发现地理教师队伍存在学历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见表1)。地理被当作“搭头课”,由教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教师兼教,通常是语文老师厌倦了教地理,就由数学教师来代教。由于兼职教师对地理知识了解有限,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中学地理教学经验不足,对于新教材的处理能力较差,根本无法对自然、社会、经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这一有机整体讲清述透,也不懂地理学习的专业方法,更无法指导学生利用良好的方法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新课标明确指出,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是新课改的核心,因此非专业的兼职教师难以保证新课改的实施。更为严重的是个别教师连等高线的绘制与地形剖面图的绘制都无法完全阐述清楚,学生学起来自然就倍感吃力,也无从深入理解课本的基础知识。有些知识即便是了解也无法牢固掌握,从而根本不可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头脑中就不能形成系统而连贯的知识体系,这是不利于学生地理课程学习的,也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

(二)有限的地理教学资源阻碍地理新课改的实施

地理学科的教学具有特殊性、灵活性。特殊性在与它需要大量的图片、典籍、模型、影像、实物、设备配置等;灵活性在于每节内容的教法灵活、学法灵活、空间灵活、时间灵活,如:一次小测验、一次小考察等,都可称其为课。在地理教学中所需的地理教学资源相当丰富,包括与教材配套的地图册、地理挂图、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图片、影像资料、地理试验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脑等。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和社会大力支持,农村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教学设施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资源十分贫乏。一是地图不全,大部分农村中学最多就只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根本没有天文图:剖面图、资源分布图、交通运输图等专题性地图,部分学校甚至连与新教材配套的地图册、地理挂图、教师教学辅导资料都没有,所使用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都是多年前的旧版本,教师上课需要边讲解边更正,学生稍不注意,还会造成知识的误解。二是地理仪器缺乏,基本上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经纬仪等。三是地理电化教学资源绝大部分学校等于空白。被调查的几所农村中学都无法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条件尚不具备。个别学校拥有幻灯机但缺少地理新教材的幻灯片,大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幻灯机。由于缺乏各种教学资源,很多教师就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顺应新课改的精神去改革教学方法。

(三)落后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农村中学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占了75%,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新教材的内容安排也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要求。然而在与教师们的交谈中得知,很多农村教师自己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尤其是“探究”部分的内容,索性不讲。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也尝试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农村中学教师培训机会少,难以接受新的教育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校教学资源也非常有限,加之农村中学地理课程教师大部分是其他专业教师兼职,所以他们也不知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更有利。有些学校虽组织过地理教师出外培训,但也不过是去城镇中学听几堂课而已,这种所谓的培训根本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育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是决定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新课程理念与背景下实施农村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具备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专业知识深厚、勇于创新、有较强教学科研意识的教师队伍。依据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结构现状,加强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农村地理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以下途径:

首先,各级政府应鼓励地理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支援农村地理教育。很多人认为农村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差,所以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心高气傲,更向往到繁华的城市工作与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和政府应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新情况(如农村有清新的空气,恬静的生活环境,交通状况、信息条件等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以解除大学毕业生对农村生活环境的顾忌。另外,给予到农村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将更能吸引优秀人才对农村教育的支援。

其次,应重视对农村地理教师的培训,为其提供良好的培训、进修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再学习环境。可以通过承办各种课改培训会、交流会、展示会等,邀请课改专家作指导、作讲座,使信息闭塞的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城镇优秀教师一起听课、议课、听讲座,共同接受培训,获得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理念,以及相互交流各自的心得體会,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自主参加培训,对自主进修、培训的教师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应创造机会,促进城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农村中学在防止优秀教师外流

的同时,应支持、鼓励城市与农村校际之间校长、教师的交流。教育管理者应经常组织城区与农村师资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建立城乡学校结队帮扶制度和开展城区学校课堂开放日活动,采取“结对子”、“一帮一”的“扶贫”活动,让学校“联姻”,互派教师听课、上课、说课,逐步加強城乡校际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以强带弱、以点带面,促进课改的整体进步。

(二)加大投入进行农村地理课程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资力度,以此推动农村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农村中学要加大对地理教育资金的投入,有投入才能有回报,这是个众人皆知的硬道理。学校应给各地理教师配备地理教学的基本资料(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或教学手册,与教材配套的地图、图片、地球仪及其他地理模型等),以保证地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给地理教师订阅相关的地理或教学期刊杂志(如《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国家地理》、《教学交流》),积极购置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及软件(如录放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开通校园网络,为初中地理教育创造一个优越的育人环境,也为地理教师提供良好的再学习环境,拓宽教师视野,使地理教师能与时俱进。此外,应加强城区学校与农村中学资源共享的工作。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采取农村向城市中学借用地理资料,农村中学也应积极加强校本地理课程建设。

(三)教师应踊跃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方法为核心,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地理教师理应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获取各种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依据地理科学的特点以及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地理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以讨论为主”和“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应通过建立各种学习型组织,加强教师个体与同伴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共同讨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篇5: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何做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已成为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一、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所在的村共有57名党员。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11名,36至45岁的18名,46至59岁的16名,60岁以上的12名。从知识构上看,大学本科以上的16名,大专文化程度的2名,高中文化程度的16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9名。从性别结构上看,男的有54名,女的有3名。

从党员生活情况看,生活比较富裕的占5%,生活一般的占53%,生活比较困难占42%。从党员发挥作用上看,作用发挥比较明显、起一定带头作用的占3%左右,作用发挥一般占56%,作用发挥差的占41%。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发现,近几年来,我们在发展农村党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党员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不断壮大,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发展党员渠道受到限制,源头不畅。普通群众入党的积极性不高,申请入党人数在逐年下降;具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越来越多,造成吸收优秀农村青年入党日益困难,年轻优秀的党员后备队伍严重不足。

2、党员队伍结构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党员为主,党员队伍整体年龄偏高。在文化结构上,以低学历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3、新发展党员的素质亟需提高。大部分村党支部每年发展两名党员左右,但是仍然缺乏年青和文化程度较高的新鲜血液补充到党员队伍中来,使党员队伍难以突破党员老龄化、低学历的现状,党员素质偏低,“双带”能力弱,发挥不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不够重视,造成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当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对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认识不清,对如何改善农民党员队伍结构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措施和办法。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坐等上门”思想严重,实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工作方法,发展党员工作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2、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不好,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党支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特别是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导致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有的要求党员尽义务多,讲权利少,很多棘手的事情要求党员带头,而党员应享有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在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组织帮助和关怀,挫伤了一些党员的积极性。这无形中降低了组织的威信,影响了党的凝聚力。有些党支部组织活动开展不正常,甚至不开展党支部活动,党员很少过组织生活,这样就造成了党内各项工作不正常,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削弱了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和吸引力。

3、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缺乏应有的号召力。因村党支部疏于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进行教育管理,致使其思想行为与普通群众无异,有的甚至还不如普通群众。如先进意识淡化、组织观念弱化、服务意识淡薄;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不强;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存在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降低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使许多青年对入党缺乏“光荣感”和吸引力。

4、大量农村青年外出,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仍是欠发达地区青年的首要选择,农村青壮年,大、中专和高中毕业生、复退军人等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好“苗子”难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源头活水”,造成发展对象严重不足。

5、部分农民群众对入党认识模糊,缺乏积极性。近几年,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农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入党热情较以前有所下降。

6、缺乏配套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发展党员工作,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规范章程,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如考核、激励机制缺乏,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等。有些乡村领导班子变动,往往疏于交接,导致发展党员工作心中无数,无计划措施,培养与发展脱节。

三、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对策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提高认识、夯实基础、明确重点、建立机制等方面着手,并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感。发展党员工作是关系党的组织生存、事业发展的大事,做好新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符合要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对于壮大农村党的肌体和力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农村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明确当前发展党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规范程序、强化措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贯彻“十六字”方针,把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切实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

2、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保证。首先,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乡镇党委要更新用人观念,创新选拔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选准配好农村党支部书记。切实把有能力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思想品德好、政治素质高的能人选进班子,在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上提高班子的感召力。其次,找准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把群众的事情办好,重新树立村党支部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实践证明,离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去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难以取得成效的,要解决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3、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用真实的行动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做农民群众的贴心干部。同时转换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把党员干部从原来的单纯的行政管理引导到抓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上来。通过定期聘请科技专家授课、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组织产业经济大户现场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培训,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开展党员“定岗定责、联户帮带”活动,激发广大无职党员的政治热情,用党员的模范行动感染群众,吸引群众。

4、开拓创新,突出重点,掌握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权。首先,拓宽选拔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坚持高标准,严格发展,注意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分布构成,合理调整发展党员的结构分布。其次,强化选拔措施,突出发展重点。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确定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保持一支量足质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篇6: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县易家渡镇为例

农村党员是农村中的优秀成员,在基层肩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的重要职责。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既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又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

一、易家渡镇农村党员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镇各村(居)在发展农村党员过程中,认真结合各地实际,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培养和吸收了大批优秀农民加入了基层党组织,目前,我镇共有7个村(居),共有党员789人,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168人,36-54岁的260人,55岁以上的361人;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的104人,中专(高中)以上的319人,初中以下的366人。近3年来共发展党员22名,年龄在35岁以下的19人,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20人,今年7个村(居)计划发展对象7名,积极分子21名。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发展结构上呈现“三偏”现象。虽然近年来在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中,我镇不断加大力度、创新形式,但在结构上仍然呈现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人偏少的“三偏”现象。一是在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党员为主。全镇共有农村党员798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21.2%;36-54岁的占33.1%;55岁以上的占45.7%。从中不难看出,中老年党员占到近三分之二。二是在文化结构上,以低学历为主。全镇农民党员中,大专以上的占13.1%,中专(高中)以上的占40.4%,初中以下的占46.5%。三是在从事的职业上,以经营承包土地为主。全镇农村党员中,有75%以上的以在家经营责任田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外出劳务、规模种养业和经商的能人所占比例很小。虽然情况在逐渐改善,但由于幅度小、步子慢,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三偏”现象仍然存在,老中青互补的态势仍不明朗。

二是在发展态势上呈现“三不均”现象。新发展党员的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不均衡。调查结果表明,在近3年全镇新发展的22名农村党员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86.2%,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占95%、致富能手占60%。新发展党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党员群众对新党员的整体素质和对致富能手的帮富能力的评价持否定态度的仍占一定比例。这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群众对农村党员干部在带领农民奔康致富能力上的要求比较高。其次是覆盖范围不均衡。我镇农村党员的发展存在视野狭隘的问题,个别村党支部的党员发展还停留在支部物色,党员、村民代表推荐的层面上,范围也局限于党员村民代表所熟悉的人员当中。因此,个别支部党员发展出现了“亲友圈”、“邻里圈”的现象。而一些优秀的后备力量,由于未被党员村民代表所了解,往往不在发展范围。再次是发展力度不均衡。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党群干群关系比较融洽、各项工作积极主动的村,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比较高,发展党员的质量较高,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都比较好,如易家渡社区、叶家坪村;反之,经济发展较慢、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各项工作比较被动的村,农村青年入党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不够正常,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难以得到优化。

三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三难”现象。我镇农村党员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三难”问题上。首先是选才难。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大批年纪轻、观念新、思想活的农村精英阶层常年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大多思想陈旧、素质相对较低,这使得着农村党员队伍源头变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其次是联系难。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数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许多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希望加入党组织,但由于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流动频率快且跨度大,工作地点以及联系方式经常变换,很难掌握他们的信息。此外,不少外出农村党员远离家乡,由于相关部门在面对这一新情况时措施不到位,出现了流出地和接受地党组织“两不管”现象。再者是表决难。一些农村党员发展对象培养成熟后,因为有的常年在外,不能参加支部讨论大会,而按照程序,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发展预备党员、党员转正等环节都需要开会讨论,并在各阶段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发展党员面临着“讨论难、表决难、活动难”等现实问题。

三、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自身原因:一是视野局限。部分村支部书记认为,发展党员主要是为了培养村干部给村里办事,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是为他人做嫁衣,徒劳无功。这种思想严重限制了发展党员的视野,使相当一部分村的党员干部把发展党员的重点局限于在本村务农的常住的农民群体,很多优秀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被挡在了党组织大门之外。二是坐等上门思想。一些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农民入党必须主动申请,主动进行思想汇报,村党支部没有必要去动员入党。这种思想观念抑制了农村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性。同时,不少农村青年认为,如果党支部不授意,自己不敢贸然写申请,再者则认为入党不入党没什么两样,时间一长,一些农村优秀青年在渴求和等待中逐渐消磨了信念,放弃了入党的念头。三是求全责备的思想。一些村支部书记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和潜力,总认为缺点太多、条件不够,不给那些虽不够成熟,但有潜力的青年以培养锻炼的机会,更谈不上启发引导。同时,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落后、观念守旧,总是以自己入党时的标准来衡量入党积极分子,使一些有经济头脑和发展经济能力的“出众”青年难以在支部大会上通过。

社会原因:一是大量农村青年外出,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外出务工、发家致富仍是欠发达地区青年的首要选择,农村青壮年,大、中专和高

中毕业生、复退军人等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由于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好“苗子”难找,农村入党积极分子缺乏“源头活水”,造成发展对象严重不足。二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入党认识模糊,缺乏积极性。近几年,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农村群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入党热情较

以前有所下降。

机制原因:缺乏配套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长期以来,我们党对发展党员工作,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规范章程,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不能适应新

形势下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如考核、激励机制缺乏,党务知识欠缺,业务操作不规范等。有些乡村领导班子变动,往往疏于交接,导致发展党员工作心中无数,无计划措施,培养与发展脱节。

三、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夯实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要求,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继续加强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的教育整顿,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好党员选拔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中来。按照“三培养”的要求,加强班子后备力量的储备和培养,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培训提高他们思想政治觉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村党支部中的主心骨作用。

2、重视培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要把党员干部的思想进一步统一起来、武装起来,切实处理好理想与信念、奉献与索取、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需”字,根据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需要,有针对、有重点地确定教育内容。在教育形式上,要突出“活”字,灵活多样,贴近实际,充分利用党校、党员活动室、党员电教站、远程教育网等阵地,有计划地搞好集中教育培训。在教育方式上,要突出“新”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专题讲座、党课辅导、办班轮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方法,对党员进行有效教育。在教育效果上,要突出“实”字。坚持分类施教,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深入教育,把党员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

3、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基层党组织没有活动,群众就难以感觉到党员的存在,党员也难以感觉到与非党员的区别,党组织就会显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和活力。因此,要通过创新活动载体,展示党员风采,扩大党的影响,树好党的形象,吸引更多群众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同时,要以活动载体,激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特别要大力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带”工程。

4、健全机制,强化党员管理监督。要针对当前农村党员的分布、流向、职业等特点,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要着力做好老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等各类党员的管理工作,要做到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党组织的有效管理。同时,要严格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力度。对违法违纪党员,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切实加强对后进党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对于长期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接受党组织分配的工作或长期完不成组织交办的任务;不执行党和国家政策,违反计划生育、土地管理、林业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等类型的党员,要强化教育管理监督,限期促其改正,保证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取得实效。

篇7: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县委课题调研组

从2010年起,全州各县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逐步进入“管、学、用”正常运转阶段。通过县、乡、村(校)各级的共同努力,目前农村远程教育已成为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干部群众的平台,为增强农村信息交流,顺利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远程教育深入开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制约农村站点工作正常运转的问题。十七大提出“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如何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探索有效的对策才能确保山区农村远程教育工作长效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组织部门和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结合两年来对远程教育工作的检查、督查、走访和了解的实际情况,现就有关问题和对策提出以下刍议。

一、群众参学

问题一:学习人数不够

按照目前的远程教育考核检查机制,“学习人数”主要从学习签到册上来体现,或者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和走访群众来分析,结果是签到册上只有10余人左右,不少农村党员和干部群众反馈对集中培训确实存在“不去学”和“厌恶学”的情况,致使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出现了学习人数不够的问题。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远程教育集中培训对象不足:乡村干部认为,当前农村有能力、爱学习的优秀男性中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多,在家除部分党员、村干和能人外,其余主要是“386179”(妇女、儿童、老人)队伍,再加上县内大部分村属于边远山寨,从自然寨到村活动室或学校远程教育站点距

“集中学习每月2次以上”是上级刚性规定的培训次数。按照这种“定量”集中培训机制,无论是教学评估、目标考核或者调查走访群众,都要求“三簿一册一志”上体现每月应“集中培训两次以上”的集中学习量化次数,并且要求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众说明每月参加两次以上集中培训的情况,否则就是“培训次数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农事季节、红白喜事、培训无对象等条件的影响,大部分群众喜欢参与分散培训,对集中培训兴趣不高,农村远程教育站点难于完成“每月两次”的集中培训任务。同时,村校站点管理员一般只记录在远程教育站点内开展的集中培训次数,忽视对形式多样的远程教育分散培训的记录,再加上分散培训缺少考核机制,检查时没有把分散培训计入已培训的次数。

对策建议:切实制定培训定量任务,健全培训考核机制 结合分散培训方式在农村远程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实际,探索较为科学的培训定量指标,在任务安排上注重分类指导,自然寨较集中的村可按“集中培训为主,分散培训为辅”的任务安排,即集中培训占60%,分散培训为辅占40%,比如每年按24期以上安排,则集中培训至少为14期,分散培训至少为10期;反之,自然寨较分散的村按“分散培训为主,集中培训为辅”的任务安排,即集中培训至少为10期,分散培训至少为14期。同时,健全分散培训考核机制,促使农村远程教育站点按照有关规定抓好分散培训,并及时督促管理员做好有关规范记录,解决普遍存在的为应对检查而凭空捏造培训次数的“假、大、空”问题。

二、设备管理

问题三:故障率较高

调查发现,在乡镇和村校站点对远程教育设备无维护责任、出现设备故障则由县远程办和县教育局共同解决的前提下,根据报表记

发现,有的站点特别是村校站点因受远程教育室简陋、领导重视不够等条件的制约,防尘、防火、防潮等工作不到位;有的远程教育室无防盗门窗,或者没有派人守护,或者铺床摆设应付检查,实际上晚上无人值班守护,出现了设备被盗的问题;有的管理员责任心不强,使用设备后没有及时拨出电源、网线或电视信号传输线,致使不少设备受到雷击损坏;有的站点没有严格执行设备专人使用制度,任由不熟悉设备的其他人员乱用,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故障;有的站点专用设备被乡镇机关单位挪作它用等。

对策建议:严格执行设备管护工作督查与责任追究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到村校站点对远程教育设备管护情况进行检查或暗访,督促乡镇远程教育站和村校站点负责人严格按规定落实“五防五好”工作,发现设备管护隐患责令限时整改。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设备管护责任追究制度,对站点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不到位造成故障、损毁或被盗的,除乡镇党委政府、远程教育站和村校站点共同筹资更换或维修远程教育设备外,视责任情节轻重在全县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两年来,全县已有两所中学和一个村级活动室站点因为远程教育设备被盗问题被责令自筹资金重新更换远程教育新设备,并进行公开通报批评,有一名小学校长因远程教育管护工作滞后而被免职。

三、队伍建设

问题五:管理员队伍存在后顾之忧

村校站点管理员变动频繁,大多是“半路出家”,工作业务素质较低、精力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主动意识和责任观念较差,还不能真正适应村校站点的技术培训、终端设备维护和教学资源开发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造成了农村站点“无人管”或“管不好”的被动局面。经与站点负责人和管理员探讨,他们认为主要问题出在管理员的保障机制方面。一是村级管理员工资待遇保障问题。目前全县90%以

或现场示范指导却忙不过来,制作群众喜爱的地方远程教育特色课件没有备用人才,涉农部门培训人才到村开展多头培训等问题,都凸显“人网”资源开展不足,人才支持不够。

对策建议:建立健全“人网”资源体系

充实乡村远程教育“教员队伍”,明确县、乡有关党政班子成员作为政治理论教员,县、乡有关涉农科技等部门干部作为实用技术教员,县乡远教办和村校管理员为设备使用及上网教员,逐步形成教学“人网”(人力教学网络体系)。建立县、乡远程教育“协作员队伍”,要求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提供相关人员,组成课件开发、经费协调、问题排查、教育研讨、教学指导、工作监督等方面的远程教育协管“人网”(协助管理人员网络体系)。通过加强“人网”资源体系建设,适应村校远程教育站点“天、地、人”三网合一、相互补充的培训需要,逐步形成县乡村共建互动齐抓同管农村远程教育工作的大格局。

四、经费保障

问题七:站点运转经费不足

××县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很少,村级组织日常工作靠财政转移支付的微薄的“村级运转经费”为支撑,远程教育站点仅靠县财政和县党费共同划拔的每年每个站点800元的管理经费来运行,支付400元工资给站点管理员后,站点可支配的经费仅为400元,对于正常利用“天网”、“地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所需的群众培训、资源库建设、远程设备设施维护维修、上互联网的网络宽带费用等都提供保障,利用“人网”培训更难于接待各级培训教员就餐,致使站点连正常的运转都难以保证,更无法推动远程教育工作上台阶。

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大站点运行经费筹措力度

加大村级站点运行经费投入,探索“省州拨一点、县级筹一点、

正常故障的,由县、乡、村(校)各级严格按管护职责及时购买配件并组织力量进行维护,切实为各站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培训工作提供了保障。2011年来,××县远程办投入专项维修经费32645元,按照村校站点设备维护需要购进一批卫星数字接收机、电脑主机内存条、卫星数字接收卡、刻录机、高频头、主板等急需更换的设备配件,并及时组织专业人员蹲点维修,先后修复了13个站点的设备故障。

五、学用转化

问题九:缺少配套资金投入保障

农村远程教育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学用转化“帮村致富”和“助农增收”,然而,不少不能坚持参加长期学习的群众反馈,远程教育培训应该有项目物资作为配套支撑,否则参训群众由于缺少发展资金在培训后“无用武之地”,最终大部分群众会失去参加远程教育培训的兴趣。不少村建起来的远程教育示范基地,只是极少部分致富能人的远程教育成果,事实上仅仅代表个别学用转化现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仍然处于无法争取到配套项目建设资金的困境,因配套资金造成远程教育“学、用”难转化的“梗阻”问题普遍存在。

对策建议:建立远程教育配套项目物资机制

加强与扶贫办、信用社等部门协调合作,建立健全远程教育项目贴息物资和农村小额信贷配套投入机制,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殖专业合作协会为载体,推选“会员贷款,协会主管”的远程教育项目扶持发展与管理模式,既要注重把大额项目资金贴息扶持给示范基地大户,又要尽力协调贷款帮助有发展前途的参训群众,努力解决参训群众无配套项目资金的问题,真正发挥远程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使学用转化工作落到实处,逐步构建培训拉动、项目带动、群众联动、市场推动“四位一体”服务的远程教育“学用

问题十一:没有形成大规模培训格局

当前,远程教育平台已逐渐成为县、乡各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培训的平台,县级在远程教育领导小组配臵、教学资源(课件等)开发、教学人才利用(科技专家队伍)等方面已认真探索了不少举措,但真正整合涉农部门培训资源的工作还停留在粗浅的层次上。由于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农村培训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如果利用站点远程教育平台开展部门培训还可以,一涉及到统筹安排、资金整合等方面的利益,各部门便强调没有专项资金或时间由上级定等等理由,到村级开展无序培训、多头投入或重复培训的问题仍然存在,相关部门的培训力量没有形成合力。

篇8: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功利思想突出、入党动机不纯正。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功利主义色彩明显, 有些学生在入党前积极为同学服务, 踊跃的参加各种学生组织, 担任各种学生干部, 图表现, 重目的。一旦入党后就想方设法的辞去学生干部岗位, 甚至有些同志“入党后不如入党前”。其次, 有些同志入党是为了“增加今后就业的砝码”、“为今后从政做铺垫”等等, 没有端正正确的入党动机。

2. 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不够。

对党的一些重要文献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是当前大学生党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造成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任务重、缺乏理论学习资料、学习途径单一等, 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党员对自身修养重视程度不够, 对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缺乏学习理论的热情和兴趣。

3. 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有些高校党组织存在“重发展, 轻教育”的现象, 导致了部分党员“入党之前拼命干, 入党之后松一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党员意识不强, 在工作与学习上,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不能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作用, 损害了党在学生中的形象。

因此, 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许多需解决的问题, 党组织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 使大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学生入党时间不长, 接受党的教育时间短, 系统接受或有组织的进行党性教育的方面还不多。

因此对党的纲领、宗旨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 很多学生党员只限于对字面上的了解, 没有深层次的去理解和学习。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党课, 积极推荐各团支部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各党支部的预备党员参加, 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但是学习的周期很短。同时, 获得党校结业证成为入党或者预备党员转正的一个必备条件, 部分学生完全为了这个结业证书而突击学习, 一旦拿到结业证, 就把知识抛到脑后, 这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使得党校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2. 学生党员年龄层次较低, 经常出现支部内预备党员居多的情况。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普遍年龄是20~23岁之间的独生子女, 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社会经历和政治鉴别力相对欠缺。同时, 从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的情况看, 除了在高中入党的党员外, 在校学生要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需要经过以下程序:表现优秀, 列为入党积极份子。送入学校党校学习, 并顺利结业。党校结业满一年后, 符合推优入党条件, 列为发展对象;直到最后发展成为预备党员。仔细计算过, 就以一名刚进校的大一学生来说, 以这样的程序。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最快要等大二下学期。大三正好是预备党员阶段。顺利转正后, 大四才是一名正式的党员。然而就支部现在的情况而言。正式党员绝大部分都是大四的毕业生党员, 预备党员站了所有党员的大部分。预备党员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这是党章规定的。这使得很多预备党员对支部大会和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以上原因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的组织性观念薄弱, 党性修养不高。

3. 支部存在的周期短, 工作积淀不深。

这一点在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十分普遍。学生党总支的特性是依靠学生党员设立。旨在培养和教育学生党员。但是学生党员的流动性很大。每年, 随着学生的入校和毕业。就会从新调整相对的支部和支委, 这使得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乏连续性。同时人员流动性较大, 很多工作落实不到实处, 无法长期有效地进行支部建设。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1. 加强理论学习,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针对学生党员理论学习不够, 理论水平不高的情况, 充分发挥党校优势, 强化党的基础理论教育, 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 使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通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 如观看优秀影片, 参观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图片展,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 使学生党员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2. 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个人档案, 定期信息反馈及谈话机制。

基层党组织在每位大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时就应该专门建立其个人档案, 包括性格、特长、经历等, 摸清党员的个人信息, 并且在年级里对其制作专门的公告栏进行公示。在要求广大学生有困难找党员的同时, 监督大学生党员的工作及综合表现, 适时的做好笔记, 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并要求学生党员注意收集班级、年级及学院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定期向组织汇报。同时要经常与大学生党员保持联系, 关注他们的成长, 多交流。

3. 开展先进性教育,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的先进作用、本职岗位的表率作用和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上。要给学生党员压担子、交任务, 让他们在各项学生活动和工作中充当骨干, 锻炼自己, 成为广大大学生的核心, 成为沟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成为学生和老师联系的纽带。开展党员活动日、党员奉献日、创新党日等主题活动, 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员的先进性和党组织的感召力, 发挥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明永.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5, (5) .

[2]杨景振, 刘玉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 2005, 3.

[3]闫岩, 刘其明.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与教育对策—以合肥学院经济系学生的党建工作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5 (5) .

上一篇:关于临渭点滴故事的随笔:巡街下一篇:幼儿园幼儿园大班语言优质课教案《落叶》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