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法解读公益诉讼和

2024-06-16

新消法解读公益诉讼和(精选3篇)

篇1:新消法解读公益诉讼和

新消法是什么新消法全文官方解读新消法

来源: 深窗综合 | 2013-10-30 16:34:16 编辑: 实习陈达 更多

新消法是什么 新消法全文 官方解读新消法

29日,多位专家对新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解读。专家表示,此次修改通过完善“三包”、格式条款、缺陷产品召回等规定,强化了经营者的义务,以改变商家习惯“我说了算”,消费者维权困难的现状。

“三包”规定:从20多种商品扩至所有商品

根据新《消法》,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当事人约定退货,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义务。

同时,依照前款规定进行退货、更换、修理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费等必要费用。

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副局长黄建华说,原“三包”规定涉及商品仅有20余种。如今,“三包”规定适用于所有商品,只要有质量问题,就可以退货、更换和修理。

格式条款:不得出现限制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

新《消法》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益、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有专家认为,在航空、金融、电信、房地产、保险、旅游等众多领域,商家往往用格式条款让消费者不得不“自愿”掉入消费“陷阱”。面对“霸王条款”,消费者往往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新修订的法律对格式条款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消费者是一个保障。

此外,新《消法》规定,经营者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与自身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内容,如安全注意事项、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

强制召回:由行政法规升至基本法律

新《消法》规定,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与理论研究部主任陈剑说,过去,我国缺陷产品的召回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缺乏完整表述,新《消法》规定召回范围适用所有商品或者服务,并将法律位阶由行政法规、规章提升至基本法律,这是个非常大的进步。

此外,新《消法》还规定“有关行政部门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 1 网购商品包装拆了还能否无理由退货?

“拆封不给退”不符合规定

新消法赋予消费者7天无理由退货的“后悔权”,除规定有不宜无理由退货的4大类商品外,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该完好”。消费者网购回商品一般都会拆掉包装查看,那包装拆了、衣服剪了吊牌,这样的商品还算不算“完好”?

阿里巴巴集团人士表示,主要看是否影响二次消费,无理由退货都是商家与消费者自行决定。商品是否完好,应该保持“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腾讯公司则认为,“商品保存完好”在实践中需进一步具体完善,应有一个细致、可操作的定损机制和标准。

国家工商总局法规司副司长朱剑桥昨日下午在中国政府网接受访谈时也强调了这个问题,指的是商品本身,消费者准备退货时的商品本身没有产生毁损,就是完好的,就可以无理由退货,“包装拆掉了,和商品完好是不违背的”。商家如果提出拆封了就不给退,是不符合新消法规定的。

“‘完好’指的是商品本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贾东明称,东西到底和想象的是否一样,有没有质量问题,都得拆包装,这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所以拆包装不能叫“商品不完好”。

他表示,有时候消费者手里的商品是完好的,但在退货过程中被快递、物流弄坏了。但法律还是强调,只要商品在消费者手里是完好的就可以。当然,到底是谁的责任,在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举证。网购平台只要给消费者提供卖家真实信息就能完全免责了吗?

平台提供卖家信息后也不能一推了事

新消法第44条专门对像淘宝、天猫这样的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做了一个规定。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可以向卖家要求赔偿,而作为第三方的网络交易平台,如果不能提供卖家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则要先行赔偿。难道网购平台只要提供了这些卖家信息,就可以推掉责任了?

中消协法律与理论研究部主任陈剑表示,网购平台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有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作为经营者一般的经营义务,应该向消费者履行的。比如除了告知消费者一个真实的卖家信息外,平台还有其他责任,比如安全保障义务、信息保密义务、信息披露义务、赔偿机制、售后服务和民事责任事前明确、协助出证的义务、支付安全等。所以消费者找到平台,平台也不能“一推了事”,应协助调解。

“面对庞大的网络平台,消费者是弱势的”,中消协秘书长姜天波建议,如何让消费者很快获得赔偿,而平台也不会为此受到太大损失,主动设立先行赔付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各地消协处理投诉的实际情况看,凡是网络平台加入到快速和解平台的,都得到了快速处理。所以,当消费者实在找不到卖家时,平台赔付完全没有问题。无理由退货的7天期限遇到节假日和长假怎么办?

“7天退货期”遇节假日可后延一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特别强调,无理由退货的期限是7天,这是“自然日”的7天,包括了节假日、周末,不是办事一般提到的“工作日”。

这就会有一个问题,遇到国庆、春节7天长假怎么办?杨立新说,民法的规则是不管起始日是哪天,计算到7天的时候,终止日为法定节假日时,向后再延长一天,消费者可以用这一天的时间退货。比如9月30日在网上买的东西,从1日开始算到7日都在休息,消费者如果不喜欢买的商品了,就可以在8日行使这个“后悔权”,进行无理由退货。

篇2:浅议新民诉法之“公益诉讼”

关键词:公益诉讼,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

从2013年1月1日起, 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开始实施, 此次修改对民事诉讼的规则和程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完善, 在增加公益诉讼、设立小额诉讼、遏制恶意诉讼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其中“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可以堪称是公益诉讼在我国立法上的里程碑式进步。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规定,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少立法者、司法者、法学专家和环保人士认为, 这一条款的增设具有宣示意义, 为我国公益诉讼打开了一扇大门, 使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迈出跨越性一步。笔者认为只有细化公益诉讼制度才能更好的实行公益诉讼制度。因为公益诉讼制度在各个方面都不够完善, 各类问题都是模糊的, 没有具体的规范, 因此细化各类问题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公益诉讼制度的落实完善有待进一步细化解释。对于哪些组织适宜提起公益诉讼,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意见报告中指出, 可以在制订相关法律时作出进一步明确规定, 还可以在司法实践中逐步探索。据了解, 目前, 有的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已规定了提出这类诉讼的机关。比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破坏海洋环境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正在修改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在研究, 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 哪些涉及保护消费者的组织有权提起或适宜提起公益诉讼。但在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出台前, 公益诉讼的开展仍是空中楼阁。6月20日, 法制日报一篇文章刊载, 新民诉法实施后, 被学界认为最适合担当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环保部下属机构中华环保联合会, 今年以来向普通法院 (非设有环保法庭的法院) 提起3起环境公益诉讼, 至今没有一起被立案。印证了社会各界对公益诉讼立法上主体资格不明, 将导致公益诉讼有法难依的质疑, 该3起环境公益诉讼皆受困于新民事诉讼法没有配套法规, 最高人民法院目前还没有出台司法解释, 哪些社团组织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表面上看是中华环保联合会遭遇尴尬, 实际上体现了新民诉法公益诉讼制度难以落实的隐忧。新民诉法中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有关组织”说法过于含糊。去年12月, 北京、天津等21个城市的消费者协会联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出建议函, 呼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过程中, 明确消费者组织代表“不特定多数消费者”进行公益诉讼的权利和主体资格。近年来, 还有多地法院设立“环保法庭”, 却遭遇“零诉讼”的尴尬。权威统计显示, 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6.2万多, 其中25万左右的名称叫“社会团体”, 约20万是“民办非企业单位”, 还有2000多个基金会。这46万多家社会组织, 不可能都具有发起公益诉讼的资格。公益诉讼能否有效开展, 亟待于最高院在司法解释中对“有关组织”细化明确,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观望和推测可能被划具备主体资格的“机关和组织”的范围, 从字面意义和消保草案看,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至少包括环保部门、消协, 但如果仅局限于此两个机关, 势必大大削弱公益诉讼制度确立的价值。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胜明认为, 为“有关组织”划杠有必要, 但是门槛不宜过高, 否则仅有少数的社会组织有资格提起公益诉讼, 或将影响公益诉讼的健康发展。

人大法学院教授汤维建认为, 检察机关代表的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如果公益案件没有“原告”, 其他机关或社会组织都没有提起诉讼, 那么检察机关有权依据法律规定, 提起诉讼。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 不仅具有法律保障, 而且跟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相比, 人财物等方面更有优势, 也没有滥用诉权等问题。除主体资格急需明确外, 公益诉讼的审判原则、审判程序、责任承担, 收益的奖励与分成等一系列理论和制度问题, 也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和完善。同时也应该强化监督措施, 以遏制相关法院故意不立案, 或给立案人为制造障碍。此外, 公益诉讼的一大难题是取证难, 对于证据的采取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如何更好的规范证据的采集如何使用这些证据都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破解亦需关注。

篇3:“新消法”为何引入公益诉讼

1993年10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出台,这是我国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全面确认消费者的权利,法律明确了消费者的隐私权、选择权、知情权、人格尊严等9项权利,也启蒙了中国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今年4月23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首次提交审议,这意味着实行了近20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次迎来大修。

对于本次修订着力解决消费者维权难这部分,说到了两个关键,一个是引入公益诉讼,第二是减轻消费者的举证负担。

对于公益诉讼和个人的诉讼最大不同,参与本次消法修订的中消协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作出如下解释:“个体诉讼是单打独斗,消费者自己请律师,自己找证据,最后自己还要请假,搭上误工费、交通费、诉讼费、律师费,最后为了追回一只鸡还要杀掉一头牛,但是你杀掉一头牛还未必能够追回一只鸡。所以,这次我们引进了公益诉讼,让消费者协会,作为消费者的娘家人,代表消费者去打官司。以后消费者协会代表消费者去请律师由消费者协会代表广大消费者去参加诉讼,消费者直接把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账号,以及自己权利受侵害的基本事实做成PDF文档,E-mail给消费者协会,这样等在消协胜诉之后,自己的账户就可以进账了。所以,消费者以后遇到侵权事情发生之后就可以零成本获得财产利益。如果加上惩罚性赔偿,受侵害的消费者还能得到一大笔赔款。团结就是力量,所以消费者才能够做到开心购物。这种公益诉讼可以大大降低消费者维权的成本,极大提升消费者维权的收益,同时大幅度提升商家的失信成本,大幅度降低商家的失信收益,让它变成零甚至变成负数。这样的话企业就可以慎独自律,见贤思齐,能彻底扭转当前有一些商家坏人神气,好人受气的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不正常现象。”

现在,公益诉讼的消费者组织分为两类:一个是中国消费者协会,另一类是省一级的消费者组织。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规模消费者权益受损,由中消协来提起公益诉讼;如果是在省内有一些大规模侵权的,可以由省消协代组织。刘俊海教授认为,新法草案仅仅授权中消协和省消协提起公益诉讼,只要能抓到一些典型性的案例,不仅仅是要打苍蝇而且重点是打老虎,尽可能发挥法律在制裁失信者、保护消费者方面的重要作用,释放正能量,这样敢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家就会慢慢减少。期待消费者受欺诈的概率越来越小,期待公益诉讼越来越少,也期待着商家通过诚信经营创造更大的价值。

上一篇:纪检业务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八步街道山脚小学校园环境卫生资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