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华就业的流程

2024-06-11

外国人在华就业的流程(精选5篇)

篇1:外国人在华就业的流程

外国人在华就业的流程

第一,外国人与中国的雇主签定《聘用意向书》。

第二,雇主到到当地劳动局办理《外国人就业许可证》。

(须提供:1.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2.聘用外国人原因报告 3.聘用意向书 4.外国人中文简历和任职资格证明及护照复印件 5.近期健康证明复印件 6.填写外国人申请表(在申办单位处盖章)一份,近期二寸证件照片一张贴表上。)

第三,雇主到所属区商务局及市商务局审批核准后,可向拟聘用的外国人发出《工作邀请函(通知签证函)》及《外国人就业许可证》。

(须提供:1.外国人就业许可证 2.申请书 3.护照复印件 4.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5.承诺书(当地商务局网站下载))

第四,外国人凭《工作邀请函》《及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到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申请工作签证(Z 签证)。

第五,外国人来华后,与雇主签定《雇用合同》。

第六,雇主应在外国人入境后十五日内,持《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和《雇用合同》及外国人有效护照到就业城市当地的劳动局为其办理《就业证》。

第七,外国人应在入境后的三十日内,持《就业证》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居留证》。

-----------------------外国人来华工作签证

外国人在华工作必须持有有效的中国签证,一般是Z类签证(12 个月长度),签证到期后可在中国境内延长;那些持有其他类签证(如 L、F 类)的、已经在华的外国人,如获得工作机会,可在中国境内当地办理签证转签事宜;持有X类签证的外国留学生,如获得工作机会,他们需出境一次,在境外(如香港)申请新的签证。

申请Z类签证时,外籍人士需要向中国海外使领馆(或中国出入境管理机构)出示提供正式的“雇佣合同”。

篇2:外国人在华就业的流程

【摘要】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与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由单纯的劳务输出国逐渐向劳务输入国转变,外国人在我国就业人数不断攀升、就业领域不断扩大。由于法律的天然滞后性,我国在对外国人就业方面的立法、执法、行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以及外国人在华就业管理制度都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外国人;就业;立法;管理

引言

近年来,选择在中国就业的外国劳动力数量不断攀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4.4,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越来越成为一群无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我国现行规定外国人在本国就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等,然而现行的法律规范不能很好的覆盖外国人在华就业的诸方面内容,存在着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统一系统性规定

在涉及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的问题上,没有专门性的法律予以规定,而现有的法律法规里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对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有规定。这两部法律法规主要是规定出境入境、签证、居留的相关问题,只在其中极个别的条文中涉及了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而这对于规范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如今对外国人就业进行规制的文件主要是1996年制定2011年修改的部门规章《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该规定从就业许可、申请与审批、劳动管理、罚则等方面专门性规定,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数十年前制定,虽在2011年进行修改但也只是微调,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不适应我国现在发展的需要;二是该《规定》身为部门规章位阶较低。外国人在中国就业问题在现如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能只零散的见诸于法律法规或仅由某部门规章加以规定,制定一部专门性的法律予以规定才能够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

(一)行政许可权限冲突或交叉

我国对外国劳动力的准入采取的是行政许可制。从上文所述外国人在中国就业所需的必要程序可知,《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专家证》任有其一外国人即可在中国就业,而这两证分别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外国专家局进行行政审批。但是对专家的认定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外国专家局各自有不同的解释、专家资格标准意见也不一致,在发放此行政许可时,两部门的权力会出现交叉或真空。

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2004年《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办理规定》第3条:应聘在中国从事经济、技术、工程、贸易、金融、财会、税务、旅游等领域工作,具有特殊专长、中国紧缺的外国籍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可以申请以外国专家身份在中国工作。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则是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规定,认定外国专家应为政府或机关、事业单位出资聘请,具有本国或国际权威技术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确认的高级技术或特殊技能的人员。

其次,虽然外国专家局所认定的此类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可以持《外国专家证》在中国就业,但是1996年《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并没有排除此类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以普通外国人身份在中国就业。

(二)行政许可程序繁杂

我国对外国人在中国就业实施行政许可秉持“以需要经过许可为原则,不需要经过许可为例外”的宗旨,这与当今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措施相一致。复杂的行政许可程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低端劳动力涌入,对国内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但是由于对劳动里类别划分不明确,普遍实施复杂的行政许可太高了外国高技术人才、专业人才的准入成本,不利于引进高端人才。

三、外国劳动力认定存在问题

虽然现行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有关具有特殊专长、中国紧缺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但是对此类人才的评判标准和评判主体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造成现实操作中的诸多不便。

首先,人才评判的标准缺乏类型化。既然许可外国人进入内国就业的原则是“引进高端、限制低端”,那么就应该对高端进行界定,以便区分和管理。《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办理规定》对专家进行5种界定,其中如“外国籍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外国籍专业人员”、“外国籍高级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具有特殊专长、中国紧缺的外国籍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等的描述性词汇均为给出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十分注重概念,在我国的实务操作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外国人就业领域,如此繁多的相似概念,其各自内涵外延究竟作何解释,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并未作出明确解答,由此导致适用法律时产生模糊,既不利于用人单位引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外籍人才,也不利于外国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在人才界定上,德国《移民法》给出了较好的示范,其在移民法中设有单独的一节对高级专业人才进行阐述,分别对符合“高级专业人才”条件的三种人作出明确的规定:一是拥有特殊专业知识的学者(科学家)。二是能起到突出作用的教学人员(教师、培训师等)和科研人员。三是拥有特殊职业经验的专家和处于领导岗位的工作人员,其年收入需至少达到法定医疗保险费衡量界限的两倍以上。同时德国《移民法》也规定了学生留居、工作留居制度,每一项制度都进行了详细清楚的阐释,才做起来十分便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其次,由哪个主体来认定专家的问题,我国是由外国专家局对专家进行认定并发放《外国专家证》,这本身无可厚非,正是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所在。然而外国专家局本身只是一个行政机关,并不具备对某一特定行业从业人员水平进行认定的能力,因而其多从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审核用人单位聘雇外国专家申请,并且其认定外国专家只能是基于如国际权威技术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事先对外籍人员进行资质鉴定的基础上,进而认定专家并发放证

书。因而外国专家局收到的外籍专家的相关证明材料才是真正对外籍专家质量进行把关的重中之重。然而相关的规定中并未明确哪些主体出具的资质鉴定可以被采纳,极可能导致一些持伪证明材料“伪专家”进入国内劳动力市场,正如同几年前沸沸扬扬的一些所谓的名校海归牛人,最后被证明其所持文凭只是某野鸡大学买来的文凭,国外根本就不承认。如果不对评定专家的主体加以规定,既不利于确保引进专家的质量,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用人单位权限问题

首先是主体资格的问题。《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34条规定个体经济组织和公民个人禁止聘用外国人,在主体资格上做出了限制。但是该限制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根据《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第22、23、16条之规定,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就业的外国人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的调整。我国《劳动合同法》第2条明确规定,个体经济组织属于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的范畴,那么首先在法律规定上两者就起了冲突。同时也要注意到现实中存在大量公民个人聘用外国人的情况,如在我国颇受欢迎的菲佣、外教等等。因而在聘用外国人的主体资格方面,存在法律上冲突滞后,与现实需求断层的情况。

其次是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自主权的问题。法律只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依法雇佣外国人,但是能够雇用多少比例的外国人却并未作出明确规定。私法中讲究“法无禁止即可行”,既然法律并未对此作出规定,用人单位就有了极大的空间,有些有人单位为了追求廉价劳动力有可能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雇佣外国劳动力,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极为不利。

作为自由竞争市场的主体,企业应当享有自由,但这个自由是有限度的,是在保障本国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的自由。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规模、性质,对企业用人数量有所界定,如根据企业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来确定、根据企业的资金规模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来确定、划分企业的类型来确定。同时也可以在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雇佣比例进行规定。总之,应当秉持大力引进科技人才的宗旨,平衡管理类和科技类人才,促进我国新生技术力量的产生。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现有的外国人就业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国内不断攀升的外国劳动力人口。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效力不一以及管理体制较为传统的情况与外国劳动力大量涌入国内的现状并存,必然导致我国在外国人就业管理领域产生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引进高端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以及我国劳动者就业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通过借鉴学习主要移民国家的经验及立法,会对我国的立法与实践产生理论与现实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

[2]刘国福.中国引进海外人才法律问题探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

[3]刘国福.中国引进海外人才法律问题探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

[4]郭小沙.德国《移民法》评说.德国研究,2004(3)

[5]陈迪.德国移民法有关条款设计.视点

[6]罗传银.外国人就业管理及立法建议.论坛?研究探索

作者简介:

篇3:外国人在华就业的流程

关键词:社会保险;外国就业者;双边协定;社会保障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57-01

一、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必然扩大劳动者跨国就业, 与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税费征缴与权益保障问题,也必然出现国际化的趋势。20世纪初期,国际上开始采取国与国之间签署社会保障双边互免协议的做法作为解决方法,目前已有 3000 多个社会保障协议。而查询我国对于外国就业者在中国境内社会保障问题出台的法律条例发现,关于在我国就业的外国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的研究与讨论,由来已久。

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和经济大国,劳动力跨国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倾听外国就业者对于在我国的社会保险的声音,完善外国就业者在我国的社会保险问题,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外交和谐至关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个别访谈法。笔者的调查始于2011年7月,当时最新的关于外国就业者在中国的社会保险法例刚出台,但国内的研究依旧尚少,仅有少数的报道。考虑到这一点,笔者采用了个案访谈法对10位在华就业者进行了针对性的访谈,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进行资料整理和点偏好的统计分析后撰写了此调查报告。

三、研究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政策透明度低、重要议题过于模糊。通过访谈和大量外文网站的报道发现,大多数在中国的外国就业者表示不知道此项政策,同时也认为该政策的颁布不够公开。《暂行办法》对基本议题如外国就业者如何才有资格以及可获得的保险效益未作说明,另外其他外国就业者关心的如社保费用结算方法和跨区域结转上也都过于模糊。在访谈中受访者都对这两个表示了疑虑:前者的问题是考虑到中国大陆的政府办事效率将来结算具体过程会有多麻烦不可想象,后者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规定了65岁后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就业。

2.不合算的保险,保险待遇本身缺乏吸引力且使雇佣外国人的成本增加。外国就业者使用中国提供的社会保险是非常不方便的,比如医疗保险方面,外国人常去的医院和诊所往往是被医疗保险报销排除在外的,而语言的障碍更是让外国人极少进中国的公立的医疗机构。

《暂行办法》的实施也使得雇主必须提高外国雇员工资中用于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的百分比,这势必会提高雇主雇佣外国人的费用。

3.强制性双重支付与豁免。在访谈中所有的访谈者都表示已经拥有在本国的社会保险以及商业保险。而《暂行办法》规定除非外国就业者本国与中国已经签订了双边或多边的社会保险协议,否则将必须参加中国的社会保险,但目前只有德国和韩国与中国签订了双边协议。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

1.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国际有关跨国劳动者社会保障的劳工公约为参考,在如何缴纳、发放、管理等重要事宜上积极听取外国就业者的意见,填补使外国就业者对社会保险望而却步的法律空白,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政府应进一步阐明条例,并使用更广阔有效的传媒手段让更多在中国境内的外国就业者知道并了解此条例,使外国就业者对于社会保险消除疑虑,提高我国政府和政策的公信度。

2.增强政策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外籍人员社保政策应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细则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与商业保险相衔接是立法者在立法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3.尽快与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社会保障条例。笔者认为我国应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保障领域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签署社会保障合作协议,这不仅有利于我国在当今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减弱跨国企业纷纷外撤的情况下留住更多企业和人才,对于我国的劳动者来说,也是更好地保障他们在其他国家工作时的利益,有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

篇4:申办外国人就业流程

申办《外国人就业许可证》程序:

1、用人单位须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用人单位聘用外国人申请报告书(由聘用单位出具说明单位的规模、生产经营状况、拟聘外国人工作岗位及聘用原因);

3、拟聘用外国人的相关履历证明(包括学历证明),有关机构出具的相关职业资格或技术技能证书;

4、《聘用外国人就业申请表》(一式二份);

5、对申请者提供的材料进行实地考察核实后,颁发《外国人就业许可证》。

新办《外国人就业证》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2、有效护照(必须持职业签证)入境及复印件;

3、受聘外国人入境健康证(原件及复印件);

4、《外国人就业登记表》(一式二份);

5、聘用单位与聘用外国人签定的劳动合同书(一式二份);

6、劳动合同签收公示表(一式二份);

7、近期彩色照片(小二寸)3张。

续办《外国人就业证》所需材料:

1、用人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原件);

2、有效护照及复印件;

3、聘用单位与聘用外国人签定的劳动合同书(一式二份);

4、劳动合同签收公示表(一式二份);

5、《外国人就业登记表》(一式二份);

篇5:外国人就业证流程

u办事项目:申办《外国人就业证》

u 办理机构:

办理机构:上海市外国人就业中心(上海市台港澳人员就业中心)受理地址:梅园路77号4楼

网址:http://

咨询电话:12333

受理时间: 周一至周四上午9:00-11:30下午1:30-5:00周五上午9:00-11:30;下午1:30-3:30

办事依据:

劳动部、公安部、外交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颁发《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通知(劳部发[1996]29号)

上海市劳动局关于印发《关于贯彻<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劳外发[1998]25号)

u申办条件:

1、持有《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

2、持“Z”(职业)签证入境;

3、有指定的医疗机构确认并出具的健康证明;

4、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聘用协议/境外公司出具的劳动报酬支付证明;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u申请材料

●柜面申办《外国人就业证》携带材料:

1、填写正确的《外国人就业登记表》二份(可在网上下载);

2、《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复印件);

3、用人单位与被聘外国人签订的劳动合同/聘用协议/境外公司出具的劳动报酬支付证明(该证明应明确:劳动报酬的支付者、被聘人员的职位和聘雇期限)(均为复印件);

4、本人的有效护照及签证(正本及复印件);

5、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话:62688851)出具或确认的健康证明(复印件);

6、近期二寸证件照片三张(其中二张贴在表格上,一张制作就业证);

7、发证机关需要的其他材料。

●网上申办《外国人就业证》:

1、进入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http://)

2、点击“办事大厅”→“单位办事”→“境外人员”;

3、输入用户名、密码等信息登录系统;

4、选择点击相应的业务内容,即可在网上申请。

5、也可直接访问上海市外国人、台港澳人员就业服务网直接访问申请。

u

办事程序与办理期限:

1、用人单位按规定递交就业证申请材料后,由受理部门开出《行政许可收受单》;

2、受理部门对所递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在5个工作日之内,告知用人单位是否予以办理及具体的领证时间;

3、用人单位可在5个工作日之内,登录网上办事系统查询是否予以办理。

4、持《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人就业登记表》一份,到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电话:28951900)申办就业居留许可手续。

u注意事项:

●用人单位申办以上项目,需同时携带《用户卡》。

●用人单位中的直接投资人或营业执照上载明的法定代表人,提供系投资人的证明材料或经年检有效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复印件)(可不提供“申请材料”之第3项材料)。

上一篇:创建教育强镇的意义有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拼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