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团队精神的拓展项目:生死逃离

2024-06-17

培养团队精神的拓展项目:生死逃离(共4篇)

篇1:培养团队精神的拓展项目:生死逃离

拓展训练就是体验式教育。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境, 以户外活动为主, 让每一个参与者进行体验, 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 最后通过反思获得知识, 从而改变自己行为的训练方式。在体育课上开展拓展训练的意义在于:第一, 在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时, 得到体验和认知, 和大家共同分享并换位思考自己的差异, 实现再次学习和理念上的提高。第二, 在实际锻炼中促使自我行为的改变。第三, 拓展训练能给参加训练的每一个学生一个有趣的过程, 让学生能体会到完成训练必须付出努力, 而且需要团队合作共同行动才能完成, 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第四, 部分学生还可以体验团队中的领导力量, 通过协调、沟通, 带领团队共同提高。

如何在体育课上开展拓展训练呢?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第一, 分析学情, 制定教学计划, 进行课程设计, 制定出尽可能满足参加训练的学生要求的课程。教师必须以团队学习为目标和主旨, 设计有针对性的项目, 同时设计好训练项目的难易程度, 一般来讲是由易到难。第二, 场景布置与器材准备。对于简单的训练这一步是可以省去的, 主要是按照活动项目的内容特点, 合理利用活动环境, 准确布置所需器材。需要注意的是布置工作不要让学生参与, 并要带给学生新鲜感。例如我们的第一个拓展项目是“疾风劲草”, 第二个项目是“火炬传递”, 这两个训练项目虽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在训练伊始还是带给了学生许多的神秘感。第三, 是学生参与的主要环节——挑战体验。即让学生接受挑战, 完成项目要求的任务。难度与项目设计有关, 高难度训练的解决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挖掘学生潜能;低难度训练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第四, 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分享回顾。这是拓展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在学生体验后按特定的形式, 将各自在完成任务时的感想和感受表达出来 (一般采用轮流发言形式) , 与团队成员分享得失, 从中学习。第五, 也是最后一步, 教师将训练中的认知感受进行总结。

那么, 要想保证体育课上的拓展训练对学生有帮助, 在实际操作中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在思想上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 拓展训练不是做游戏, 不是野游, 而是体育锻炼, 是体验式教育, 是包含苦累和乐趣的学习过程。其次, 训练中要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和奖惩。因为拓展训练中的纪律不仅是完成活动任务和确保安全的基本保障, 而且是团队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如出现违反纪律的情况, 全队集体接受批评。再次, 拓展训练既然以户外活动的形式为主, 安全问题必然是活动全过程的重中之重。教师要确保活动场地和环境的安全, 要确保活动器械本身和使用中的安全, 在必要时必须保证辅助器械的提供。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 学生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篇2:培养团队精神的拓展项目:生死逃离

1 拓展训练的定义及作用

1 . 1 拓展训练的定义

拓展训练1995年由香港传入中国,进入校园是2003年试点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这次较大范围内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启发,身体得到锻炼,心理受到挑战,特别是学生之间信任感提高,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集体的凝聚力更强。拓展训练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式学习,将大部分的课程安排在户外,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发现对个人,团队重新认识,达到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激发潜能,增强自信,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的人生观,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学生面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的目的。

1 . 2 拓展训练的作用

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拓展训练是一种身体活动形式,能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行为。通过拓展训练,学生能够增进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克服心理惰性、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战胜困难的能力,帮助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使他们能够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有利于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是指整个团队的成员为了达到一个特有的目标,在工作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动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在进行具体的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这种团队协作意识,比如,训练管理者会安排许多的任务,比如说“过雷区”“电网”“独木桥”以及其他的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项目如果一个人进行,无疑是困难重重,但如果借助团队的力量,就会相应的容易很多。通过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切行动都在上层指挥下层灵活的开展,队员也会形成一定的全局观念和意识,积极投入到团队扩展训练的活动中,队员会跨过以往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缺乏信任,回避冲突,不够投入,躲避责任等一系列障碍,拥有积极地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拓展训练项目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结合

2 . 1 拓展训练使中学生重新审视自己, 学会感恩

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青少年期虽然心身发展较快,但此时他们思想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易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不良嗜好。现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电子游戏或上网而不能自拔,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损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窃等违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为问题(如反社会行为、家庭内暴力、出走、自杀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过太多的批评、指责,他们对成年人几乎都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往往较难纠正。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拓展训练包含的项目很多,针对培养中学生感恩之心的拓展项目有很多,社会上的一些拓展培训中心对此做了很多的尝试,现在已有很多学校在新生开学军训时采用新型的拓展项目。“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观看“跪羊图”、训练活动“十指抬胖子”“助人自助”“雷区取水”“团队兔子舞”“萝卜蹲”“友谊辩论赛”“学习到底为了谁(拯救大副游戏)”等一系列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自我,感恩他人,责任在我身的意识。

2 . 2 拓展训练使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加强团队精神的构建

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学校学业繁重,班级及个人竞争激烈,同学之间无暇顾及同学的友谊,缺乏信任。再加之社会复杂,父母学校都会教育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因此造成学生之间缺乏信任,团队合作能力缺失。拓展中有很多项目很适合对团队建立信任。例如“无敌风火轮”,本游戏主要为培养学员团结一致,密切合作,克服困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服从指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信任背摔”,这个游戏能让使队员在活动中建立及加强对伙伴的信任感及责任感。“盲人方阵”,这个任务体现的是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和信任,一个有领导,有配合,有能动性的队伍才能称之为团队,本游戏主要为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十人九足”项目体现的是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和信任,本游戏主要为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协调能力。“穿越生死网”这个活动意义在于整个游戏凸显的就是团队合作,无论多么好过的洞口一个人是不能保障通过的,而大家认为很难过的洞,在大家的合作下也都顺利通过了,可见团队的作用是很大的,一些看似无法做到的事情,在合作好的队伍中都是可以完成的,这个道理让大家在游戏中认识的更深入了。“盲人足球”,这个任务体现的是团队队员之间的配合和信任,本游戏主要为锻炼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齐眉棍”,这个活动目的是在团队中,如果遇到困难或出现了问题,很多人马上会找到别人的不足,却很少发现自己的问题,队员间的抱怨、指责、不理解对于团队的危害。这个项目将告诉大家:“照顾好自己就是对团队最大的贡献”。提高队员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统一的指挥和所有队员共同努力对于团队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 . 1 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确保学生安全

扩展训练大多带有竞赛、对抗性,少数的还要运用要部分的器材,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兴奋性较高,动作速度较快,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拓展的集体和团队协作项目多,随时都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在训练过程中,首先必须考虑安全因素,在实施活动时必须严密组织,强调听从指挥,遵守规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有严格意义上的保护措施和伤害事故发生时的补救措施。另外在体育教学中男女生区别对待,不能按照统一标准去定义学生。

3 . 2 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选择合适的项目和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拓展训练项目很多,有室内、有室外、有独立、有团队的,在选择扩展训练内容时,要重视把体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针对中学生内容要健康向上、简单易实施、多人沟通或者团队合作的项目。训练过程要求学生服从指挥,团结友爱,互相协作,严守规则,不怕困难,意志顽强,胜不骄,败不馁。另外内容选择上要合理搭配,增加学生的趣味性。老师在设计时要不断变换项目和活动形式,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愿意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 3 拓展训练在中学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依靠体育老师

拓展训练在中学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依靠体育老师,因此对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要求体育老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对老师做专业的拓展培训。当然我们的体育课不能不学习技术,我们支持把拓展训练项目穿插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比如准备部分或者结束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丰富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给常规的体育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兴趣,同时对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相关行为予以提高和加强。

3 . 4 拓展训练在中学校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采用合理的体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也改变了以往对学生的技能评定,向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的时候,要将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入其中,同时这也是倡导大家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篇3:培养团队精神的拓展项目:生死逃离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及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它应当以职业活动引导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必须与经济发展、产业需求相适应。

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性大学教育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加的具体社会性。理想状态下,高职的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够直面社会企业的需求。但是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理论过多,动手太少",又或是"实训有,但实训与实际相差较大"等情况。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有其特殊性,如知识更新大而快,有时甚至是整体知识结构的更新。这使得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所需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出现了"企业找人到处找不到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与"大学生毕业后到处找不到工作岗位"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长期下去,专业对口就业形式不看好,个别专业甚至会出现无人报考等现象。

二、"项目团队'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教育类型,决定了无论是招生、就业环节,还是整个培养过程都必须强化与社会经济直接联系,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经常会以项目团队为主体进行项目的创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完全依照"项目导向"教学的要求来执行教学,有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任务与时间、校企合作等环节上。现有教师长时间从事教学工作(多数教师直接从大学一毕业就又跨入了学校教学)与实际企业应用脱节(计算机专业尤其明显),老师没有时间走出去,也就无法把企业的实际需求引进来。受到教学任务与学时的限制也无法真正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实际项目,而且现有的教材大多为缺少实际项目案例,学生只能学书本,而学不到经验。校企合作无疑是带来了一片生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限于各种条件,最终校企合作常常流于纸面。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故尝试在"工学结合、能力提高"的指导方针下,将实际工作(项目)带进学校,通过"项目团队'工厂'"模式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模式具有标准性、示范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等特征。按照模式的定义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该是培养人才的标准、范式。项目团队不同于一般的群体或组织,它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建设的,一种按照团队模式开展项目工作的组织,是项目人力资源的聚集体。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的观点,项目团队是指"项目的中心管理小组,由一群人集合而成并被看作是一个组,他们共同承担项目目标的责任,兼职或者全职地向项目经理进行汇报"。而项目团队的使命就是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项目团队'工厂'"模式即为在现有教学体系外,在导师的带领下,由学生组成团队(包含营销人员、项目设计人员或项目开发人员、项目维护人员以及1-2名的项目管理人员),以项目带动、磨练团队,达到培养实用型项目团队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在毕业时,拥有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以面对日新月异的人才市场需求。如图1所示。

"项目团队'工厂'"的"产品"是一批批合格的具有一定项目经验的团队。学生经过项目的磨练,掌握项目开发中的相关显式知识(相关技能、操作),并通过团队开发进一步在团队内传递隐性知识(个人经验、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

"项目团队'工厂'"的运行是可通过两阶段来完成,如图2所示:

三、"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项目团队随着学生的毕业、项目人员的变更,最活跃的动态知识载体--人一个个离开,存于项目组成员大脑中的丰富实践经验与知识,大多没能够及时有效地从个人知识转移成为组织知识。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学生的缺少相关项目的磨练,另一方面当有项目时却由于有经验的学生已毕业导致人才不足,又要重新培养。项目人才尤其是团队开发人才的培养缺少连贯性,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作为保障。

"传帮带"是一种传统的以老带新的工作方法,"传"是指授业(有教师),"帮"是指解惑,"带"是指带领、带动学员做项目(实际的项目)。简单的说可把"传帮带"分为五个步骤来看的:(1)做给他看;(2)让他做给你看;(3)再做给他看;(4)让他做给大家看;(5)让他自己做。无数实践证明,"传帮带"是一种既简便、又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方法。"传帮带"是以传帮新人为主要目的,引领受帮对象开展行动式学习,在相互作用中获得共同成长。在与薛彦斌、邱文海等几位老师共同商讨后而申报的校级课题"基于项目团队'工厂'模式的多媒体影音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就提出这个项目团队如何组建和维持甚至推广等问题。本人就此将传统的"传帮带"工作方式带进项目团队'工厂',其执行方式,如图3所示:

1."传帮带"不是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团队(团队精神)

"传帮带"工作方式要被重视,一定要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磨合。表面上看好像是年龄相仿便于沟通,但也有可能因个性、观念等因素而造成角色融合上的困难,甚至不排除因利益扭结而形成的隔膜和提防。这一点尤为令人齿冷。所以,要搞好"传帮带",就要建立好这个团队。培养一支具有高绩效的团队,其团队精神尤为重要。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要打造团队精神,首先,要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学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习惯、信仰、动机、兴趣等文化心理,来沟通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其次,要制定一套相对完善传帮带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环境,"传帮带"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并传承下去。

2."传帮带"的传承性

"传帮带"不是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传帮带";而是期待通过"项目团队'工厂'"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先由教师"传帮带"出一批学生,然后又有这一批学生"传帮带"出另一批学生。由此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以此达到人才培养目的。由此,把"传帮带"的思想一批一批的传承下去。

3."传帮带"风气的形成(组织文化)

"传帮带"的过程其实就是共同分享和交流各自学习心得的过程;分享各自的项目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形成全系"互帮互助互学"的"传帮带"学习氛围,这对推进集体认同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学习性组织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传帮带",能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团队,形成和谐、互助的组织文化,推动成员素质的成长。"传帮带"既是方式和方法,更是氛围和风气,我们既要"传"出技术、"帮"出成果、更要"带"出文化。因此对"传帮带"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1)传:除了传承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和优良传统,"传"还被赋予了传播和沟通的任务。(2)帮:帮不仅是帮助,它更强调指导。是在思想上、理念上以及实际工作中的示范。与此同时,这种"帮助"还体现着母亲般的关怀。(3)带:学生通过导师或同学之间相互带动学习后,把它形成一种风气一直沿袭下去。

四、小结

通过"项目团队'工厂'"人才培养模式可让教师和学生都既可以在"真刀实枪"的环境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又可以更加深入地与社会企业接轨。即可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显式知识(相关技能、操作),亦可通过"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团队开发进一步在团队内传递隐性知识(个人经验、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因此将实际工作与学生培养结合,通过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显性知识与隐性能力。学校为学生的就业前景打下良好的伏笔,同时也为社会推出一批批具有良好能力的毕业生。

摘要:通过对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分析,提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探索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传帮带”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套“项目团队'工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此人才培养模式将实际工作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而且能使毕业生更快、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关键词:模式,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工厂'模式,“传帮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何广军,潘凌.软件人才(Java方向)2+1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实践教学,2009(11):137-139.

[2]黄伟文,孟德欣.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J].计算机教育,2007(23):93-96.

[3]郭江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4):1-3.

[4]卢美.建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教育长廊,2009(4):43.

篇4:培养团队精神的拓展项目:生死逃离

1 团队合作精神是软件开发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团队,是指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能协调一致行动的“组”或“群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得到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团队合作精神,是团队的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互相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作风。

在企业中,软件项目开发是团队共同完成的工作,开发者之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对项目开发的成败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团队合作精神是软件开发职业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教学中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互帮互助的提高学校效率,还可以拉近学生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2 在项目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取而代之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普遍受到重视。素质是人在学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的一种相对稳定基本品质和素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尽可能地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下面以《.NET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软件开发类课程如何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1 教学模式的选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对现实的职业工作岗位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来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是当今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能充分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高职教育特征,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做合一的现代职业教学模式。

《.NET程序设计》课程选用的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整个课程整合为“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和“Web应用程序开发”三个工作过程,并分别采用“六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对学生“领着走”、“扶着走”、“独立走”,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让学生在课程中逐步具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奠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 学习情境的设计

学习情境是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体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中的学习目标表述和学习内容,对学习领域的教学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合适的载体能够更好的构建学习情境,在选择了合适的载体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所选的工作任务要职业针对性强,工作流程清晰,遵循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学生通过完成该工作任务能实现学习情境中的教学目标。

《.NET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学习情境构建如图2所示。首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本课程主要培养在.NET平台下进行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的软件蓝领。在.NET平台进行软件开发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控制台应用程序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针对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将课程内容整合成三个学习情境。根据这些项目,将具有代表性的任务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沿着项目主线展开,通过项目开发过程构建知识链条。每个知识点配备简单、易于上手的训练项目,若干个知识点配备辅项目或者主项目的某个模块,由此形成一套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

一般来说,一个项目活动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育任务。在学习情境中,为了配合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除了主项目外,还穿插配备了多个辅项目。辅项目的设置不但弥补了主项目在涵盖知识点方面的不足,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巩固练习的机会。学习任务的选取如图3所示。

2.3 学习组织与安排

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首先要构建学习互助小组。把学习水平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同时兼顾性别、兴趣、爱好等方面。在小组内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一般有三种角色参与,第一种是由小组成员扮演的程序员,他们主要负责任务的具体实施,第二种是由小组组长扮演的项目经理,他们的职责是根据要学习任务的要求,给程序员分配具体工作、控制小组工作进度、参与工作过程、初步验收和汇报工作成果,第三种是由教师扮演的项目指导,负责监督工作进度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验收工作成果。学生接到任务后自行分配角色,以分组的形式模拟软件企业项目组的氛围,并且在不同的任务中轮流担任项目经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各司其责”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第二个学习情境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模块承包责任制”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每个小组承包系统的一个模块,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协作,互相讨论,参考案例资源,自己搜索网络上的有用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由每个小组的同学教会其他小组自己所承包模块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模块承包责任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图4所示。

2.4 考核与评价

评价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的效果。依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合作交流的程度、互帮互助的气氛、学业成绩的提高等指标,采取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合作意识高、团队精神强的小组进行表扬,小组成绩各成员共享。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大大得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评价,让成员之间的特点显露出来,在如何分配更合理上总结出经验。

3 结束语

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教学模式选取、教学情境设计要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教学的组织上要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在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上要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只有做好了这四个方面,才能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职业的基本素质,拉近学生与就业间的距离。

摘要:以《.NET程序设计》课程为例, 从教学模式选取、学习情境设计、学习组织与安排以及评价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软件开发类课程如何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开发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学习情境设计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7:143-146.

[2]段春梅.浅谈高职《动态网页技术ASP》教学改革中的项目式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4:491-492.

[3]陈玲.谈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 2007;9:154-155.

[4]吴悦, 沈云付.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06, (8) :45-46.

上一篇:残疾人李丽的事迹下一篇:小学优秀教师评选推荐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