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2024-06-28

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精选8篇)

篇1: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课题设计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人类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的主流。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学生养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多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别人相处与交往的社交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的时代甚不合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旨在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站在时代的高度,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善于终身学习、善于获取信息、善于知识创新。而要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就必须变革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旨在克服单纯接受学习弊端的合作性学习,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须选择,符合时代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处于课堂的支配地位;同时学生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只是分工不同的协作关系,而不再有优劣之分。学生可以在平等的交往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教师也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充分赋予了课堂的活动空间。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合作学习并不合作的情况:要么,有的小组,个别学生"一言堂",多数学生往往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要么,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要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好长时间课堂鸦雀无声;要么,汇报时,常常是说:“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说:“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不一而足,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的培养无法构建起来。笔者在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也碰到了如上的种种困难,产生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不合拍的困惑。迷茫、急噪、放弃都不是办法。静下心来思考:怎样让孩子学会合作?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正相互依赖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正相互依赖关系是学生的一种认识,即认识到对组里某个成员有益的事对全组也有益;对组里某个成员有损的事对全组也有损。换言之,正相互依赖意味着每个成员感到全组“同生死、共患难”。在这种关系中,每个成员与小组及其他组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小组和其他组员的学习负责,每个组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和责任,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的表现。以此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延伸出的听取、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交流技能,让学生通过小组乃至全班的合作获得知识,形成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着力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使学生愿意并通过个人努力,为集体做出贡献,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精神基础上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达到互相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2、分析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对合作学习效果的影响,探索培养儿童的交往合作意识、角色意识和合作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教会学生合作的必要技能,让每个学生懂得合作的好处,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成果分享,提高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自尊,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儿童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良好习惯。

3、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需要,进而让学生通过倾听、说明、求助、反思、帮助、支持、建议、协调等方式学会与人交流,学会通过合作达成目标,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并在其他学科,乃至在生活广义的学习活动中也能利用与人合作的能力达成目标。

5、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家访,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探索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力量,共同支持并开展好本课题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二个阶段,分述如下:

第一阶段:分析学生现状,制定出研究方案。

首先、分析学生现状,在调查中教师普遍感觉到80%的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不乐于探究,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合作技能,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能围绕主题进行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解决矛盾冲突。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极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另外,教师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应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有必要的讲述,不要一有问题就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还有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泛滥,脱离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合作学习,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让学生逐渐感到厌倦。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才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第二阶段:点面结合认真实践研究

1、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合作小组。针对学生的实际,我们初步建立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训练体系。

2、教师通过理论研究,教材分析,积极探讨学习方式,把合理的学习方式应用到备课、说课、上课之中,真正做好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因此在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首先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 本节课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② 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③ 如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应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④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这就要求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本身的特点有所选择,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每节课后,及时小结教学过程中不同学习方式的得失,修改完善教学设计,为以后的合作学习提出建议。

五、合作学习策略实施

以教师对课改理论的学习为主,不断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方式与内容,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层次为纵向维度;以教师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横向维度,构成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平台”;再以同伴互助、定期集中探讨,对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行为、效果作深刻的反思,分析得失。

1、加强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自新课程理念贯彻以来,我们就瞄准了“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当初对新理念还很陌生,总觉得难以操作,上课总不能

得心应手。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一边探索一边研究,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总结,目前,我们建立了比较合理的课堂教学流程。

以合作学习教学主流程为基础,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验教师对主流程涉及的主要环节和活动内容,进行新的搭配、组合,形成以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探究发现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动手操作模式、实践应用模式等。

合作学习教学流程基本特征:

以需要求参与;以主动求互动;以问题求思维;以知识求方法;以活动求能力;以实践求体验;以合作求成功;以创新求发展。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突破了原有教学的弊端,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主动、全面的发展。

六、分析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不只是学生受益,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转换与重新定位,要求学生会合作,首先教师也应学会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现在,教师不仅能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更能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点燃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把学生“逼”上合作的“梁山”,使学生明白当一个人不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可以求助其他同学的帮助,并对“合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形成正确的认识。

通过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的如下:

(一)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推进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教学中所反映出的教学理念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已被我们认同,至今仍在不断地研究与发展。教师以由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转变为重能力、情感态度、合作交往等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方式上由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主体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环境上打破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现在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目前,我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不断上升,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稳中有升,已于2002年成功申报了市级标准化学校,省级标准化学校又进入了验收阶段,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这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同时也说明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指导教师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促进了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合作性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高。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满足了学习者心理需求,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合作,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而合作性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在独生子女居多,社会竞争日益增强的今天,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终身受益。

2、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这种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地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帮助实现他人的计划等等,他们在合作学习课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3、初步具有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意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以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在学习过程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来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在评价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

(三)合作性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身能力,研究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的变化,调整教学方式,适应课改的需要。

李丽

篇2: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一数组王琳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是从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数学,不同的人在教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索学生进行铺垫。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就能博采众长,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那么,小学低年级学生要达到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实现以下转变:①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行为要转变到学生行为”;②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感觉效应要转变为运动效应”;③变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探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刚刚上学的孩子初步感受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学生学习的心向即被聚焦了,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讲第一册第五单元《分类》时,课前交待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学校附近的商店、农贸市场,甚至超市,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让他们在家长的指导下,观察其各种商品的摆放。要学生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什么是分类。在讲“分类”的第一节课时,我特意在桌上摆放了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以及通过多媒体画面出示一个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学生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这样就为新课的引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因为利用实物,并结合多媒体画面教学,既丰富又有趣,一下子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经过思考,或者进行小组合作,都能争抢着发言,纷纷要帮助老师整理货架。下一节课,我又设计了分铅笔引入新课,形式新颖,别具匠心。学生拿着铅笔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又互相讨论,找出了诸多的分法(按品牌、颜色、长短、大小、有棱无棱、有无橡皮)。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小学生脑中的具体形象,决定于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所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结合相关情境,让学生自己逐步探索、发现和总结。特别是每个人的实际操作,小组的合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积极探索学习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十几减9”时,利用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数学中的难点。课堂上,先板出出“11-9=()”,学生看题后马上回答:等于2。接着又板书出“13-9=()”,学生还是回答了“等于4”。但我立刻就问,你是怎样想出得数的?结果学生回答不出来。这时,我却不操之过急,要求学生再认真思考,后来还是不能作答。这时,我就要求他们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都纷纷发表意见和争论起来。接着我又板书出:“16-9”。学生立即说:因为我们已经学过7+9=16,所以16-9=7;另一个学生却说:9再加上几个就是16,我就把9记在头脑里,再往下数到16,看数了几个,那么16-9就等于几。而这时我说:“看来你们俩都懂得用学过的加法来计算减法,确实不错,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想加算减法’吧。”立刻,一个学生马上说:我是这样算的,16-9,可以看成16-10=6,因为多减了1个就要还1个,所以16-9=7。最后,我就说道:“我们发现16-9=7中16的个位比9少3,得数是7,那么就要想到,可以用这种‘少3得7’‘少5得5’的方法来计算其它题目。”如12-9=3、17-9=8。通过这样讲,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多么重要。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第二阶段,是学生对探索过程的表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表达过程的本身,也是对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进行信息再加工。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不加以分析、思考、概括,学生对知道的理解就不可能升华,只有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语言的再加工表述出来,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单纯的操作活动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并亲自操作让他们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升华。我认为,在学生学习、探索、合作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教育活动从来都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我认为,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下面几点。

1、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愉悦情绪。而良好情绪的感受又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是认识活动中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因此,学生操作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说清操作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就是同龄人之间启发和帮助会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以小组开展自评和互评,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以及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导向,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就连平时不爱发言,听课不专心的学生也进入了角色,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正确的导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必须重视。有组织、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不但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够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常状态。但必须注意到,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独生代”。自私,以我为中心是多数孩子的共同弱点。为此,在这一操作活动中我们强调合作,其目的有三:第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长远的观点看,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可能更注意团队精神。第二,合作可传递出各种信息,包括学生的各种想法,能帮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以便有的放矢的施教。第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开放式的交流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思路,在交流中得到肯定或否定,培养学生虚心和求实的精神,使他们能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不甘为人后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立体作用。

3、只有尊重学生,他们才能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教学是一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知识不能像水一样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思想观点也不能如复制文件那样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这就是所谓的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思维。

篇3: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般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性格、性别、探究能力等综合考虑, 以4~6人为一个小组, 每组选定一名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经过一段时间后, 小组成员的角色可以互换。组建学习小组可以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尽量使成员均分配到角色, 分享领导, 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共同协作意识, 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小组确定后, 首先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团结互助、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其次, 作为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座位, 可以根据班级的认识情况、教室布置、学科特点等排列座位。在合作探究中, 教师是普通的一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课堂信息交流, 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相互帮助、公平竞争, 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技巧

长期以来,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机械地记忆教师的讲解内容, 缺乏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数学关系的能力, 不能按照数学本质来分析、概括数学材料;不能领悟各个数学元素之间的联系, 思维是离散的。在数学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形式, 一道题, 放在小组中, 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 也是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时, 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 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 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每个成员的学习行为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建议和修正;同时每个成员也会关注他人, 经常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培养合作精神, 有利于充分发挥组员的潜能。只有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 对小组探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 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经过同学们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疑问, 在小组内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采纳别人的意见, 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过程就是合作交流。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 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这是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学会合作探究的技巧。

三合作探究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

合作学习中,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 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 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 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 最后, 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 对达成的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 准备发言。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 让学生整体性地认识角, 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 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 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面积呢?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经过“剪—平移—拼”的过程, 学生学会思考, 比较这个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 长方形的长、宽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等。通过学生的思考, 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调动了学生多种器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明确了图形的内在联系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又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 我采用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教学中, 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 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游戏中, 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 而我写一个三位数, 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 而我写一个四位数, 进行比较……依此类推, 让学生自主合作, 交流讨论, 来寻找规律, 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 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数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 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 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只有把合作探究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 教师应明确合作探究的学习任务

由于小学生好动、缺乏毅力等性格特点, 在小组中实施“任务驱动”, 让学生带着真实而具体的学习任务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合作探究的效率。在小组合作探究中, 可以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在一个寓学于实践的教学情境里, 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

3. 做好激励性评价

评价是一盏灯, 能点亮学生的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 多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我深刻地体会到,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特的思维个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摘要:如果说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那么小组合作探究就是学习的核动力。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 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 合作探究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 有利于学生可持续性的学习与创新。本人自实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学以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究, 愿意把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与教育界的同仁共享。

篇4:小组合作学习精神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方向,能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激活人们的思考,会让人们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利用精彩巧妙地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从一上课就能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比如平时常用的影视片导入,使学生一上课就有一种很强的视觉感受,既形象又直观,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但导课最好是利用贴近学生生活,他们已知而且感兴趣的问题来导入教学。

二、规范有序的板书,梳理课堂知识结构

教师的板书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不赞成教师不写板书。我认为,板书是与教师的口头表达相互配合的,会使得比较复杂的知识有一个明晰的体现,会使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对于板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条理清晰,突出重点,书写端正,编排规范。如在《战略大决战》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重点式的板书设计,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三件历史大事作为重点,然后再细致展开教学,比如讲三大战役的时候要标清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并标清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不要丢三落四,也不可以过于详细,还有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书写要端正。

三、精心设置课堂问题,促进精彩生成

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置疑”开路,在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并最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练习,可以改变学生总停留在“文本知识”上的局面,培养他们超越文本,超越作者,提出新见解,作出新答案的“创造性思考”能力。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多角度的办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要求。

四、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教师的满堂贯和一言堂。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是一个好的方法。还以《三国鼎立》这一课为例,教材中涉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战争胜负的原因是教学的重点,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原因,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时接下来,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原因,集思广义,形成较全面的答案。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回答会有条理性、会较全面,由于是自已动手的成果,对知识点的掌握会很牢固。这种合作活动形成模式后,他们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五、善加肯定,让孩子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據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些问题他们肯定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他们感觉自己也能抬起头,挺起胸,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同学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六、明确历史教育目标,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主导者是教师,实施者却是学生。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课堂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灵魂,课堂教学才能高效。以往的教学目标只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新课改后,教学目标随之改变。如今教学目标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情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对于历史,学生其实都有一定的兴趣,无论是课外书还是电视,都是学生了解历史的来源。对于历史的学习,教师的教授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更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个人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就真正完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目标。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 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 践的功能”,其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历史新课程的基 本理念强调,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即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回答、作业、交流、 操作等学习行为要进行及时评价,或指导学习主体及其同伴对学 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课堂生活会自然形成,学生的历史学习策 略慢慢养成,历史教学就会有效。

篇5: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 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合理分配小组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就会有“旗鼓相当”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包括合作学习的结论、组织讨论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中某人遇 到的学习困难及解决过程等,因此,记录员应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向全班或老师进行汇报,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这样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 角色。

二、落实具体的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有意义的过程,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三、布臵难易适当的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难易要适当,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他人协助也能完成,就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合作也会失去动力;如太难,小组通过一定的努力仍不能达到目标,便会饱尝失败的苦果,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设计的讨论题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及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小组这一“学习共同体”的独创性、创造性。凡是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有一定难度的、值得探索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四、灵活组织课堂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小组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合作讨论也有弱点,在表面热热闹闹的讨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可能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浑水摸鱼者,有“离题太远者”,在交流过程中,有的同学“随波逐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

学生进行讨论非常重要。

首先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

另外,为了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成为小组讨论中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 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最后,为了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除了认真组织好小组讨论外,还必须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总工作。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组和组之间的相互学习、补充与交流,巩固和扩大小组讨论的成果。在新 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

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意见,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别人提出疑问时,要针对问题耐心解释,要尽可能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要虚心考虑别人的意见,修正和补充自己原来看法中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肯定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正确看法。教师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比如,别人说话时,自己应如何注视对方;在恰当的地方,如何打断别人的谈话,陈述自己的观点;自己说话时又如何让别人有插话的机会;有不同见解不能统一时,如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只有

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才能保证合作的效率。

六、进行合理的评价

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

篇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培养小组长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作用或职责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甚至整个课堂合作的氛围和质量。因此,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培养称职的小组长。怎样来培养一个称职的小组长呢?

我个人认为首先是确定小组长的人选。

一、小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

1、学习不一定要优秀,但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组长应该有集体荣誉感。始终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工作上要有服从意识和超前意识。思想上要有要求上进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2、能管住自己,有服务同学的意识。

3、善于倾听自己小组成员的发言,听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热情关心帮助每一位组员,努力不让任何一位组员掉队。

4、要懂得怎样组织自己小组成员进行学习,鼓励同学多发言。

5、有 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二、对小组长进行“服务小组的”培训和指导。在培养小组长时,教师应当力求做到:

1、使小组长明确小组活动的规则。如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各角色的职责,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对学”、“群学”、“展示”基本流程和规则,并经常提醒小组成员这些规则,使这些规则得到强化并内化。

2、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

(1)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否则,就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现象,给人 以“假”、“浮”的印象。

(2)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在交流过程中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3)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解答,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从而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3、定时开会。小组长会议可以每个月进行一次。第一次的会议是明确小组长的职责:一是要积极主动地组织好合作交流,使每个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磨合,因此要求组长要有耐心,想办法做好。让他们明白这一个过程就是培养自己能力的过程;二是要求在交流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人而异、灵活协调,他自己学好后,再帮助其他成员,达到优势互补。

4、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小组长的培养一定要重视要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不断地摸索各种培养“小先生”的方法。例如学习活动如何组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方法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之后如何总结经验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等等方面,就可以先给学生作出一定的示范,让“小先生”们去模仿,去实践,然后再讨论交流,从单纯的模仿上升到有意识有创新的实践。

三、应该注重组长个人能力的培养:

1、组织能力。组长要能够承担起小组一起学习,探讨的活动,让各类活动在正确轨道上完成老师意图。

2、协调能力。对于组内出现的异议,意见的分歧,要能够采用正确方法疏导缓解。

3、组内的向心力。向心力是一个学生学习和人格魅力的最好展示,要让组员乐于围绕在自己周围,顺利完成组内工作。

4、沟通能力。对于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主动与别组或者老师进行沟通,及时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组长要做到四个学会:

一、学会组织协调

1、要有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长在合作时要求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发言要能表示出赞同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3、小组长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二、学会上传下达

1、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要有不同问题不同的合作交流的程序。精确的把握学习时间,确保小组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

2、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

三、学会合理安排调度

1、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起带头作用。

2、小组长在课堂上要清楚的知道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板演、回答提问、交流发言方面,小组长一定作好调控,要有针对性,不要只让优生参与。

四、学会团结组员,互帮互助

1、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带头谦让,又要谦让他人。

2、带动其他组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3、小组长带头帮助学困生,中等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4、组长布置任务时,不要以命令的口气,要心平气和,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

实验三小:小组长培训材料

作者:liutao 来源:灵宝市第三实验小学

小组长培训材料(一)

学习小组长职责:

1、组长首先应该做到以身作则、正直公正、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全权负责本组的一切工作。是班级中本组的学习带头人和组织领导者。

2、组长应该有集体荣誉感。始终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工作上要有服从意识和超前意识。思想上要有要求上进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3、组长应该做好每天作业的收交工作,并且及时记录和上报作业情况。组长要禁止组员的作弊行为。

4、组长应该热情关心帮助每一位组员,努力不让任何一位组员掉队。

5、组长要督促组员认真听课,认真学习,纠正组员的不良行为。

6、组长在课堂上要主动发言,积极带领组员配合任课教师。

7、组长应该能够在课堂上有效组织组员高效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讨论任务,并且能够把结果汇总精炼,可以做发言。

8、组长要做好平时和考前复习的基础知识检查默写工作。

9、组长要积极协助课代表维持课堂纪律,配合课代表做好收交作业、抽查作业等各项工作。

10、组长要统计每节课组员发言次数,发言少的组长要督促教育。每个组发言总次数最少的要受罚。

11、组长要有带领本组争先创优的精神。

注:

1、每两个月评选优秀组长并给予奖励。

2、课代表从组长中选择。

3、不对小组考试成绩排位,只评比小组精神风貌和作业质量。组长要做到四个学会:

一、学会组织协调

1、要有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长在合作时要求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发言要能表示出赞同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3、小组长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二、学会上传下达

1、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要有不同问题不同的合作交流的程序。精确的把握学习时间,确保小组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

2、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

三、学会合理安排调度

1、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起带头作用。

2、小组长在课堂上要清楚的知道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板演、回答提问、交流发言方面,小组长一定作好调控,要有针对性,不要只让优生参与。

四、学会团结组员,互帮互助

1、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带头谦让,又要谦让他人。

2、带动其他组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3、小组长带头帮助学困生,中等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4、组长布置任务时,不要以命令的口气,要心平气和,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

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

3、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小组长的培养一定要重视要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不断地摸索各种培养“小先生”的方法。例如学习活动如何组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方法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之后如何总结经验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等等方面,就可以先给学生作出一定的示范,让“小先生”们去模仿,去实践,然后再讨论交流,从单纯的模仿上升到有意识有创新的实践。

4、小组长活动评价和反思。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定期的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小组张自评可以描述为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成员的活动有益与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一种反省。通过小组自评,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成员对自己参与情况有所了解。教师要给小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小组自评,同时强调自评结果信息的反馈,通过反馈再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大家在自评中得到不断的进步。

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

3、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小组长的培养一定要重视要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不断地摸索各种培养“小先生”的方法。例如学习活动如何组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方法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之后如何总结经验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等等方面,就可以先给学生作出一定的示范,让“小先生”们去模仿,去实践,然后再讨论交流,从单纯的模仿上升到有意识有创新的实践。

4、小组长活动评价和反思。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定期的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小组张自评可以描述为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成员的活动有益与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一种反省。通过小组自评,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成员对自己参与情况有所了解。教师要给小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小组自评,同时强调自评结果信息的反馈,通过反馈再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大家在自评中得到不断的进步。

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

3、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小组长的培养一定要重视要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不断地摸索各种培养“小先生”的方法。例如学习活动如何组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方法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之后如何总结经验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等等方面,就可以先给学生作出一定的示范,让“小先生”们去模仿,去实践,然后再讨论交流,从单纯的模仿上升到有意识有创新的实践。

4、小组长活动评价和反思。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定期的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小组张自评可以描述为小组成员对小组在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成员的活动有益与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或需要改进的一种反省。通过小组自评,使学习小组成员维持良好的关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学习,使组成员对自己参与情况有所了解。教师要给小组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小组自评,同时强调自评结果信息的反馈,通过反馈再进行有效的调整,使大家在自评中得到不断的进步。

教给小组长管理学生的方法。如:教给他对组员进行合理而简单的分工;不同层次的问题指定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教给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协调,如对于回答正确的同学报以掌声,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出现冷场现象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

3、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小组长的培养一定要重视要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要不断地摸索各种培养“小先生”的方法。例如学习活动如何组织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方式方法如何选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活动之后如何总结经验才能得到更多的收获等等方面,就可以先给学生作出一定的示范,让“小先生”们去模仿,去实践,然后再讨论交流,从单纯的模仿上升到有意识有创新的实践。

篇7: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课题计划

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系统利用组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优标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绝大部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或闲聊,或冷场,或好生讲、差生听。从这些问题中透析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淡薄。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新课标,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重点,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主要目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觉的主体意识,协作的团队意识,合理的评价意识。让小组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本各位课题组成员要继续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形成重视理论学习的氛围,紧密结合研究课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得失,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从理论出发,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要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教师不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认真贯彻落实在实践教学中探究课堂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定期对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综合素质对比分析。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撰写教育教学工作案例。

(二)切实研究、提高实效。

1、度绝合作“假”与“浮”的现象,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要认真负责地落实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度绝研究者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要监督好学生切实的开展好课堂合作学习,均衡学生的参与度、协调参与关系。

2、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加强各年级课题研究氛围。年级组是数学课题研究的基层组织,加强年级组的学术研究氛围,是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各年级组的课题研究仍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活动中要求个人钻研与集思广益相结合,积极探讨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背景、教学方法等,探索创新教学的新举措。

4、进行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5、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总结,整理成文,力争每月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教学日记。

6、定期组织课题组经验交流。

五、主要措施及做法:

1、建立现代的教学观: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建立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3、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善于捕捉现状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4、培养学生课堂交往、表达的能力;主动反思、探索的能力等。

5、加强过程管理,并责任到人。把研究的主要内容落实到每个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6、作好个案跟踪分析:为了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在每个年级中选取3——4个典型合作学习小组,作好详细的个案跟踪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7、开展好教研组工作例会,集思广益,资料共享,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一方面相互沟通学习,另一方面为了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方向,从而使课题向纵深方向发展。

六、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11、9——2011、2>

本阶段认识学习和搜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文件和资料,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思想和结构流程及操作特点,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做准备。

(二)实施阶段:< 2011、3——2011、2>

在本阶段中,自己要根据本校创建理想课堂的特点和自己的授课特长,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意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总结阶段。< 2011、3——2011、7>

篇8:浅谈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培养

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实现了学生学习身份由被动向主动的跨越,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成功实现跨越的基石.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

第一,倾听的习惯.即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发言,看他们发言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倾听老师讲解,并按要求认真练习.

第二,自评互评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学会激励性的评价,既会评价自己,又会评价别人.

第三,搜集资料的习惯.能利用查阅图书、上网浏览、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渠道主动搜集与学习相关的材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第四,对搜集的各种资料能进行分析、归类、整合.

第五,课堂展示的能力.把自己分析、归类、整合的知识通过制作课件或其他形式向全班做出汇报的能力.

学生具备了以上几方面好的学习习惯,在合作学习中,就能把课堂变为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真正实现乐学,在快乐学习中实现自己的成长.

二、小组合作的支撑———明确的组员分工

班级中小组的划分与小组内人员的分工是成功实现小组合作的关键.合作学习不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行为,而是小范围内的集体行为,需要学生具有团队意识,成功地打造学习团队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每个学习小组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资料员各一名.让小组的每一名同学都来承担一项任务.

第二,小组长由组织、学习能力较强和有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组成员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监督全组成员的不良行为.

第三,记录员的职责是把小组成员的观点、合作学习的结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等记录下来.记录员的概括、整合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记录员应由态度端正、认真负责、书写迅速的学生担任.

第四,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或成果向全班展示汇报,所以应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

第五,资料员通常由家有电脑的同学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第六,每组可视合作学习情况安排1~2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由本组成员开展“一帮一”“一带一”互助学习活动,使他们每节课的疑难问题能得到及时解答,并在全班汇报过程中得到二次巩固,进而在本组展示汇报中做到积极参与展示汇报,逐步建立学习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合作学习的保障———组员的培训

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鲜活的个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随时产生很多“棘手”问题,使学习小组面临严峻的考验,故而做好组长与组员的培训工作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一)组长的培训

组长是学习小组中的“老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其能力直接影响着本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小组的“灵魂”.对小组长的培训分三个方面:一是课前培训,利用每课时的“乐学案”开展针对性培训,其目的是更好地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定期培训,固定时间对小组长进行培训,通过开展对话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及各小组存在的问题等,与组长共商解决办法;三是现场培训,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或小组展示汇报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亲身示范、讲解,教给小组长领导、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汇报时的正确方式,通过方法的对比找到适合每个组长的工作方式.

(二)组员培训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首先,要进行组员自觉性的培训.自觉准备学习用具,自觉服从组长安排,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自觉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进行反思总结.这些自觉性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全员的培训才能实现.教师可以在学生每次合作的现场给予及时的指导,提出在当时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通过处理问题方式、手段的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及时进行反思,使反思更具有时效性.其次,汇报技巧的培训.可以以“乐学案”为载体,把每一课时的“乐学案”根据内容的多少划分为不同的板块,通过对小组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不同板块的汇报方法与技巧、与全班同学互动交流的方法,而非简单地照本宣科,使小组合作的课堂变成充满生机的活的课堂.

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出成功的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开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探求把小组合作学习与智慧教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更有效的途径,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生成.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学生学习中提高学习实效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能够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锻炼自己的舞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就合作中学习小组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上一篇:播音主持课程总结及评分标准下一篇:长江三峡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