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2024-06-22

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精选6篇)

篇1: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

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知道改在哪里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大部分老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所存在的弊端,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做到多批少改,批有启发,改有示范,更多地留给学生自主时空。这样在讲评课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就有了发挥的余地。课上,首先应引导学生读懂老师的批注,包括眉批、总批、修改符号。从眉批中了解老师所指出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优缺点,从总批中领悟老师对习作是否符合本单元习作要求的评判,从老师的修改符号中学习怎样规范地修改习作。

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讲评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可组织写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项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夏季游泳活动,评讲时,要让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水域中(大海、小河、游泳池等)的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小组合作评议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对各组中争论较多的话题要认真倾听,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教师的参与,不要厚此薄彼,对各小组要一视同仁,使教师真正成为各小组的一员。

三、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汲取成功的例子

在学生小组合作讲评的基础上,教师应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1.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写好本次习作的例子

小学生由于受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限制,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每次讲评时都涉及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讲评就都能得到解决。因此,在讲评时,可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如在第七册第四单元“讲述一张家庭照的故事或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件事”这一次习作,通过批改,了解到由于是回忆往事,有不少学生习作存在着内容简单、描写失真的毛病。因此在讲评时,针对这一毛病选择一篇较切合习作提示要求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对照“家庭照”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找到学习的榜样。

2.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进行二次习作的例子

习作交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所侧重地偏向对中下生的指导。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例子(如学生选材比较新颖、符合本地实际,但例子中缺漏却较多等)在班上进行交流。这种习作交流,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即通过同一学生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进行对比,侧重让学生欣赏经习作者及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物感兴趣,并在内心起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事情就会更加关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获得一次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原有的体会进行二次习作,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刘美英

北关回民小学

篇2: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合作性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组合,以小组共同合作、共同研究、共同经历为特征的学习形式,在课以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

(2)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

(3)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上课时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4)形成正确的评价,培养良好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及方法

在开展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

a、分组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涉及这几个问题:你最愿意与班上哪四个同学在一组;你的社交能力怎样;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怎样;是否是单亲家庭;是否是独生子女等。

b、把学生分到小组。首先确定每小组人数大致为4-5人。其次,按照上期物理期末考试成绩,同时考虑男女生比例、调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分组。每小组一名优生和一名后进生、两名中等生。把调查时最愿意分在一组的4人尽量分开,物理实验操作技能较强的、单亲家庭、非独生子女尽量分开。当然,分组要达到真正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非常困难的,只能尽量合理。最后小组自己确认或老师委派的方式选派首任组长,同时分设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以后每月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一个小组的同学两人配对,相邻进行合作学习,每学期对小组成员只作一些微调。实验表明:组员基本稳定有利于小组开展合作学习。

c、定期分别召开小组长、组织员、协调员、督察员会议,既培训交流又收集反馈信息,老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寻求改进的方法。会议可先密后疏的方式进行。

四、合作学习的运作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

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要让学生讨论学习,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议,以事实为据。而不是简单地在一起盲目地乱侃。因此,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比如,我在教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先复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然后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难道他不知道地球有多重吗?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我要求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有了方向,有了目的,对知识的理解自然会加深许多。同时,也可以营造学生提问、盼望提问并回答的学习氛围。

2.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

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以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自学。学生在互相发问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当、想、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为主变成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能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思维。因为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3.各小组互相提问,讨论回答问题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不应只局限于点,而要普及到面。小组之间互相发问,讨论探讨、回答,无疑会使学到的知识较全面的理解。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以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者由其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利于及时的强化,鼓励。使学生意识到,这完全是自我才能的展示,增强学习,探究的信念。

4.练习、巩固

篇3: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尝试在数学尝试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尝试教学中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 已经初见成效。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例如, 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是学生先练后讲, 必定会遇到许多不会的问题, 因此笔者强化了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以5~7人为一小组, 分成五组, 每组按照好中差的原则进行平均分配, 确保每组的实力相当。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既然小组需要沟通, 按照常规的座位会影响组内学生的交流, 加上实行小班化教学, 人数不多, 所以, 一开始笔者实行圆桌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问题又浮现出来了。不管怎么围坐成一圈, 每组必然会有一到两位学生背对教师, 背对黑板, 对这些背对黑板的学生听课效率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在不断的摸索中, 笔者最后采取了马蹄形的座位形式, 在近半个月的摸索中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种互动教学、合作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

但是, 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 在尝试教学中, 强化小组合作学习这件事也不例外。虽然采取这种形式有效解决了先练后讲产生的疑问, 但是也剥夺了部分成绩中下的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多次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一些只要努力思考认真探索就能得出答案的题目, 有些学生也去问组长, 问会的同学, 长此以往, 对于成绩中下的这部分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 也会影响教师所预期的全组共同进步的初衷。

二在数学尝试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 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 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些所提问题虽有思考性, 但学生刚刚转过身, 还未进入讨论状态, 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些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 一开始讨论, 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 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 其他学生唯命是从, 要么一哄而起。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 把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和庸俗化。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对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 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 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进行深入和细致的分析, 把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 只有这样, 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通过进一步学习尝试教学理论, 笔者也深深地被上海市静安区张人力校长的一番话震撼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 都值得去讨论的, 课堂也并不是追求一种热烈的氛围。”确实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先练后讲产生的疑问是好事, 但是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采取马蹄形围坐的小组合作形式。在数学尝试教学的超前尝试练习中, 有些探究性、操作性的题目, 组员间互相讨论效果就比较好, 如笔者在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时, 由一个条件增加到三个条件, 不断尝试去画全等三角形, 此刻采取马蹄形的座位就有助于组内讨论, 归纳出画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但有的数学尝试内容就不适合采取这种马蹄形的座位, 如上“二元一次方程概念”课的时候, 内容比较简单, 就没有必要让学生采取马蹄形座位形式, 毕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讨论。此时上课仍然按照常规的座位, 只不过同一小组的学生坐在一列, 此刻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超前尝试练习, 放手让组长负责超前尝试题的批改和讲解, 组长则由教师把关。作为实验教师, 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充分学习、掌握好现代教育现论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转变观念, 领会实验思想、精神实质, 才能搞好实验。

三在数学尝试教学中提小组合作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虽然在尝试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许多有利的方面, 但是因为小组合作本身的特点, 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实行之初, 存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的现象;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其表现为在某些课堂上仍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习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 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小组活动重形式, 缺乏实质性合作。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 把所有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 导致问题过于简单, 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在合作学习的小组活动中, 有时因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 分歧太多而争论不休, 造成内耗, 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精力。

针对小组合作本身的不足, 在尝试教学的过程中, 让我们把目光收回到课堂教学中, 其中的外显与内隐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哪些内容在尝试学习中更适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 每个人的分工如何确定?怎样才能高效有序地组织合作学习?在注重人人进步的同时怎样培养优秀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还应针对这种现象单独把每组中不太愿发言的同学找来, 多鼓励他们, 引导他们, 表扬他们, 如果这种现象能得到好转, 那尝试教学研究实践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从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尝试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尝试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只要遵循教学原理, 把握好时机, 调控好过程, 就一定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篇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习作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90-01

习作讲评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与提高批改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并经过教师批改后进行的,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流程,更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在习作讲评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主体作用、互助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使学生在不断交流、分享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实践证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但可以优化习作讲评的流程,也可以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进而提高习作讲评的效果。现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习作讲评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知道改在哪里

随着作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大部分老师已充分认识到“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所存在的弊端,在评改学生习作时,能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做到多批少改,批有启发,改有示范,更多地留给学生自主时空。这样在讲评课上,学生的自主评改就有了发挥的余地。课上,首先应引导学生读懂老师的批注,包括眉批、总批、修改符号。从眉批中了解老师所指出的字、词、句、段等方面的优缺点,从总批中领悟老师对习作是否符合本单元习作要求的评判,从老师的修改符号中学习怎样规范地修改习作。

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在作文讲评课上,采取小组合作评改,可以克服教师讲评带来的“一锅炒”、“一刀切”、“一言堂”的弊端。

1、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文章,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包括别人的文章,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讲评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在小组合作中,可组织写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的同学根据他人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感受。如“记一项活动”的习作,有不少同学写到夏季游泳活动,评讲时,要让这些同学针对别人的习作,讲讲各自不同的经历,让学生在群体互补中把活动说具体,又能交流在不同水域中(大海、小河、游泳池等)的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格雷夫斯教授认为:“师生之间的正常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教学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小组合作评议中,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对各组中争论较多的话题要认真倾听,同时要因文因人而异地适时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厚此薄彼,教师要对各小组一视同仁,使自己真正成为各小组的一员。

三、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汲取成功的例子

在学生小组合作讲评的基础上,教师应联系班级学生和习作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学生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1、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写好本次习作的例子

小学生由于受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限制,在每次习作训练中所暴露出来的、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这些问题不可能在每次讲评时都涉及到,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讲评就都能得到解决。因此,在讲评时,可紧扣每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成功的例子在班级中交流。如在第七册第四单元“讲述一张家庭照的故事或发生在家庭成员中的一件事”这一次习作,通过批改,了解到由于是回忆往事,有不少学生习作存在着内容简单、描写失真的毛病。因此在讲评时,针对这一毛病选择一篇较切合习作提示要求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对照“家庭照”进行阅读,引导学生针对习作中写到的主要事情,各抒己见,让学生从交流的例子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找到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不断总结自己不足、汲取别人长处的过程中,逐渐弥补自己的不足,逐渐培养自己的能力。

2、交流让学生悟到怎样进行二次习作的例子

习作交流在顾及全体学生的同时,还应有所侧重地偏向对中下生的指导。教学中,可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例子(如学生选材比较新颖、符合本地实际,但例子中缺漏却较多等)在班上进行交流。这种习作交流,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即通过同一学生修改前后的两篇习作进行对比,侧重让学生欣赏经习作者及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感受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物感兴趣,并在内心起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事情就会更加关心,想再做一次。因此,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获得一次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原有的体会进行二次习作,这样才能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会平.浅谈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学周刊,2010(6):146.

篇5: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内容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我校自2004年开始着手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与尝试教学理论的结合的研究,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与尝试教学结合的运用从研究的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谈谈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尝试教学自主有效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地处山区乡镇中学,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我校的数学教学一直采用传授加讲授的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出现下滑的局面,教师的教学没有感染力,学生的学习也是死气沉沉,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发展。基于这种现状,我校数学组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时正值我区进行尝试教学实验,我们便在全校掀起了尝试教学的实验之风,结果是搞得轰轰烈烈,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会了学习,大多数学生没能发展。于是我们便找症结,查原因,此时我区又引进了洋思经验,加之后来的杜郞口学习,我们认识到必需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以及尝试教学的整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及行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数学的不接受性越来越强烈,说明我们现实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学生,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当前的学生追求学习氛围的宽松,自由发展。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在教师引导下,创设自主探索、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处在一种“知识权威”、“真理代表”的位置上,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周而复始的在使用,显得呆滞和麻木,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厢情愿”,使学生对学习的可接受性逐步下降,教师也因此渐成“教书匠”,知识落伍,特别对于诸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知之有限,甚至不接受和抵触。数学教学方式及内容不适应学生,教学情感和学习体验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通过我校数学组的探究活动,使教师的观念和教法受到挑战,从而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3、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

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尝试教学理论。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在我校已经扎根很长时间,其先学后教的观念影响了我们学校的每一位老师。

2、洋思经验。洋思中学自主学习,尤其是其“兵教兵”的策略,使我们认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3、杜郞口经验。杜郞口中学 “三三六”教学模式,更是强调了小组教学的重要性,它的“以学定教”理论也是尝试理论的深化与升华。

4、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交流与合作能力”视为当今学生必需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开展生生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家长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促进学生间、师生间、亲情间的感情交流,融洽人际关系,促成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加强尝试教学理念在小组学习中广泛运用,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

2、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向导、参谋、设计师、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组,如何正确运用尝试教学.2.如何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经验、和研究成果。

3.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克服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新型的教学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4.通过数学课堂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产生的经验与体会如何应用到学生生活的其它方面。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2.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3、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六、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

(1)课题组成员充分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及数学这一学科开展的可行性。

(2)参加生本教育研讨班的培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生本教育的理论,用于指导实验。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2、实验对比阶段

我们课题组以同一级部的七年级一、二班为实验班,其它各班为对照班,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实验老师上好示范课,所有课题组老师参与评课,并且写好教学反思与总结,记好实验记录,不断改进与完善。

3、总结交流推广阶段

通过对比实验,同一级部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差别,实验班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于是我们便在全校进行推广,所有班级均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检查机制与评价机制。教师的教研过程也由强制实施到自觉实行过渡。自课题组老师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加坚定了信心,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也热情高涨地投身探索与研究,并在教研组的活动中不断提出不同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从发展到成熟,彰显了其生机与活力。在我校教研教改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其他教研组也相应得到了发展。

4、深化与升华阶段

小组教学在我校的发展取得显著的效果,里边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全体老师不懈努力,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探讨,以便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出色,教学质量更加提高。

七、研究成果及分析

1、通过实验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原来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问卷调查表明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采用分组的方式,有了更多的与其他同学交流的空间。采用尝试教学与小组学习的结合,更好的处理了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教师主宰课堂,独霸课堂,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观念的陈旧,使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学质量落后。通过小组教学,教师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多的去倾听,与学生相互学习。教和学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

3、大面积提升了教学质量

我校由于地处山区,教学力量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缺乏信心,学生缺少热情,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有更多的教师看到了希望,更多的学生唤起了学习的勇气,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突飞猛进。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认可。

4、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5、获取了一定的经验。

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科学分组

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员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我以所教班级36人的班级规模构建4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9个合作小组。首先师生共同从全班选举出9名学习成绩好,具有号召力、决断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担任组长,并从组长到组员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编号(A,B,C,D)使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号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号码相同。这样即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得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予以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的现象发生。当然,要特别注意为那些后进生、性格特殊生寻找适当的位置。

(2)加强小组成员的角色定位

①培养小组领导。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是以生生互动的形式进行的,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学生来主持,也需要他来约束纪律,调解矛盾。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已经为每一个组选定一个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培训时,除了示范方法,我们还及时了解反馈各组的信息,进行作业的专门指导,同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以使他们领导小组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当每个合作小组基本稳定后,我们还尝试小组成员轮流担任领导,以让组员互相学习主持的经验。

②进行小组分工。

一般课堂合作小组学习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或召集人——负责召集和组织合作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人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时控员——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时间和每个成员发言的时间;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或内部认定。由于分工不同,每个角色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也都有适合自己的表现空间,这就促进了每个人的学习自主性。

③增强小组凝聚力

(a)创建小组吉祥物

每个小组一起完成一幅吉祥物的画,然后一起命名,名字可以与数学有关,如有个小组的吉祥物叫做“阿尔法数学喜羊羊”。小组联合创造自己的吉祥物,让组员有了共同拥有的事物,以此增强集体荣誉感。

(b)设定小组名称

由小组成员联合为自己所在组命名,所定的名称在某种程度上能表现出组员智慧和小组特色,如有的小组命名为“精英组”、“拼搏组”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

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可采用讨论、实验(包括游戏)、练习等。

①小组合作的讨论学习。小组合作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合作讨论学习。它

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交流的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他们互相启发,弥补了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讨论学习中,教师出示的讨论题要新、活、巧,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防止产生消极影响。教师讨论题内容的选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在新知识入口处展开讨论。为发挥课堂讨论的认知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创设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境,因而新知识生长点往往就成为首选的讨论题。

(b)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展开讨论。由旧知识引领,组织学生运用类比,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c)在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展开讨论。数学的难点是纵横知识交错中的一个关节点。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论上的困难。如果在时,能组织课堂讨论,则可以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

(d)在解题策略上展开讨论。解题策略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如果在解题策略上展开讨论,自由争辩,呈现出不同解题过程的策略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e)在学生思维感到矛盾处展开讨论。提出让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即让学生质疑,思维感到矛盾,从而产生对问题有刨根问底的欲望,此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剖析、诊断、批判、改正错误,效果较好。

②小组合作的实验(游戏等)操作演示。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形成过程,统一地把握数学知识。实验分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大胆猜想和发现,再动手实践得出结论。

③小组合作的练习训练。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学好知识,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在练习分组时,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课本上的习题。同时要对不同类学生完成的习题进行认真的设计,练习设计要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在此基础上,安排练习时:首先,内容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与课本保持一定的同一性;其次,必须考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水平,必要时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以保证他们在练习中有一定的思维基础,促进问题的解决;第三,注意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的搭配,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愉快。

(4)改革评价评价方式

①突出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具体举措有:在指定评价标准和奖励方法时注意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不至于让我们的标准过高或过低,奖励形式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学生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每周进行个人自评、小组自评是学生很热心去做的一件事,但要促进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应对此进行调控,如对他们在填写评价表的态度作为教师评语的一项必备内容。并以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给出他们的表现等级。

②创造多种激励形式,增强学生进取的信心。创设多种奖项,除了奖励分数最高的前两名小组外,还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另设其他的奖项如:对小组有:互助合作奖,反思进取奖;对个人有:解题能手奖,优秀小老师奖,弃而不舍奖等。这种形式不但改善了某些小组因努力后成绩不显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③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促进评价的全面,有效。一是每天完成数学日记。数学日记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最好桥梁,是最直接和最具个性化的评价。有了这种沟通教师和学生间的情感和信任将会获得飞跃,为教师评价提高了更为真实有效的依据。

二是建立小组成长记录袋。小组成长记录袋,主要将小组各成员的的进步和组内获奖情况及每次进行的小组自评等情况收集起来。收集工作有组长负责,教师定期检查。为了鼓励学生反思更正的良好习惯,每次测验后更正了的同学,由老师抽问改正情况,而后在测验分数上加分。

八、存在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研究都不会尽善尽美,我们所进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必须努力加以改进的地方:

(一)欠合作,各持己见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作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但是在合作过程当中,还是有发现个别同学只做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二)欠主动,坐享其成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主人翁,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发现有些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座在旁边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的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对这种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帮其改掉此毛病。

(三)合作时机不当

篇6:论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摘要: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近年来逐渐在各个学校盛行开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实际上就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关键词:新课改;小组合作;初中化学;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实际上还是存在“课堂有效性低”“老师少引导”“学生少思考”等问题的。众所周知,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化学这一门学科,学生从初三才开始接触,学习的是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又关系到以后的化学水平。因此,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近年来逐渐在各个学校盛行开来的教学模式,它实际上就是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我们先来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参与面不等。通过观察会发现,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讨论时积极活跃的总是个别学生,其他只是当个旁观者,偶尔“嗯”“额”两声。而且积极活跃的通常是学习好的学生,老师上课为了提高速度,也经常抽学习好的同学回答问题,这使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参与度低,参与面不均衡。在讨论时,就容易造成学习好的学生“一言独断”,变成优生主宰小组。久而久之,学习一般或困难的学生就会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这样的话,小组学习的实质就变了。

2.师生互动少。课堂不是老师的课堂,也不完全是学生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同的课堂,课堂效率应该由师生共同提上去。目前,课堂上师生互动少,学生不敢主动向老师询问,在老师面前讨论拘束,不敢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老师有时为了加快课堂效率,也减少了提问的次数,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发言空间。老师在学生心中还是严师的角色,师生不能融入到一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小组学习只是名义上的,不利于课堂有效率地进行。

3.小组学习只是限于形式。有时学校组织听课,老师会为了应付领导,提前进行演练,提前把答案和小组中要发言的同学安排好,到时候在课堂上按照排练的内容直接进行。学生们装作进行热烈的讨论,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而实际上,由于只是走个形式,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仔细一听会发现,许多学生讨论的都是题外话。讨论只是限于形式,学生没有进行真正的思考,这样,课堂讨论的目的就无法达到。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1.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老师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以强带弱,尽量在每一个小组里面都分配最少一个学习成绩差不多,积极活跃的学生,让他们带动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合作,共同讨论。老师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应选择那些活跃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要肯定每一位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应该鼓励他们,肯定他们正确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2.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合理。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老师应该提出合理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们去讨论。因此,这要求老师必须熟知课本内容,知道课程的主旨重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要是依据教材,根据课程目标的,这样才会有重点性。另外,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值得学生去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去思考,去扩散思维。由于学生只处于初学化学阶段,因此老师应提出适合这个阶段学生思考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比如,在关于如何制取氧气这一实验中,学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对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药品(双氧水,高锰酸钾的选择以及原因)的探究,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的探究,对所制取的气体的检验方法的探究等,是用向上排空气法还是向下排空气法和这样做的原因,这些问题需不需要都让学生去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

3.师生之间有适当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要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主动参与进去,主动询问学生的意见,对于有点茫然的小组,老师也要积极引导,给他们启示,营造出和谐的讨论气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只是初步开始,许多老师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陈旧的那一套模式,但是随着教改深入继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会陆续地被各大高校所接受,选用合理的小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氛围,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余柏志.“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期

[2]刘亚伟.如何让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J].福建教育.08期

上一篇:钻井队安全工作述职下一篇:管理和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