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设计免费

2024-06-10

高中教学设计免费(精选6篇)

篇1:高中教学设计免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必修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教案 【教案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2、体味作者质朴的语言,诚挚美好的感情,体悟其深刻的哲理。

【教案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积极乐观和顽强的人生态度并受到教育。【教案难点】透过朴实无华的语言,领悟全文的深刻意义,并能谈出自己的切身体会。【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马克·吐温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不仅以她的人格而且以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海伦·凯勒在常人难以想像的困境中,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今天我们来学习海伦·凯勒的著名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b5E2RGbCAP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海伦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生于亚拉巴马州。19个月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7岁时,安妮·沙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多年。在沙莉文的帮组下,海伦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哈佛大学德拉克利夫学院,1904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1902)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1908)、《从黑暗中出来》<1913)、《我的信仰》<1927)、《中流——我以后的生活》<1929)、《愿我们充满信心》<1940),在这些著作中她表示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沙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好朋友。凯伦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她到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举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略。p1EanqFDPw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1、结合课后“文本研习”1思考:海轮·凯勒对得到假想的三天光明是怎样安排的?她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安排?DXDiTa9E3d 明确:她对得到的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第一天“看” “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朋友”。第二天“看”“人与自然的历史”。第三天“看”“当前的日常世界”。这样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一种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价值的人生态度……。正文部分,是作者对得到的假想的三天光明的安排。结语部分作者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提出忠告。RTCrpUDGiT 第一天的生活表现作者对亲情的重视,第二天的活动是对世界的物质方面和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的关注;第三天活动表现出对世人生活的全面考察。5PCzVD7HxA

2、作者这样安排她的三天光明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生命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人类的友善情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忠告世人善用感官等。

四、文本研习:

1、学习引言部分。齐读第1、2段。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想象海伦·凯勒对光明的向往和生活态度。比如:“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我常想,如果每个人在他的初始阶段患几天盲聋症,这将是一种幸福。黑暗会使他更加珍惜视角;哑默会教导他更喜慕声/ 60 音。”“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这些语言无不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渴望,对世人忠告善用感官等。jLBHrnAILg

2、学习结语部分。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给了世人什么忠告?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并指出“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感官”。“充分利用你的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这些语言充分体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强不屈的高贵品格和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热爱。xHAQX74J0X

五、小结:遭遇到作者海伦·凯勒这样严重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是对于作者,生活依然是美好的。作者以动人而富于诗意的笔触,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爱恋。作者在她虚构的“三天”里所集中表现的乃是对人类生活的高度礼赞,她赞美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大自然,称颂了人类往昔的历程和现代的文明、灿烂的文化和沸腾的生活。LDAYtRyKfE

六、作业。设身处地地设想一下,假如我们遭到了不幸,我们将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态度,要真实的反映自己的想法,请以《在我失去了……的时候》为题,写一篇文章,6 00字左右。Zzz6ZB2Ltk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海伦说过,一本新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窄的地方,驶向那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的自传体的小说和她的《海伦·凯勒自传》就是这样的船,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样给我们以鞭策激励,请同学们课下好好读读。读到海伦的内心深处,读出我们自己。我们从海伦的人生历程中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dvzfvkwMI1

二、思考交流: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多是作者虚构出的场景和故事,并不是生活中真实的情况,但我们读过以后却能受到深深的感染?为什么?rqyn14ZNXI 明确: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这是写好文章的要诀。一篇好的文章必定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引人入胜的,想象是那样丰富,文笔是那样流畅,但是它所以能深深打动我们,还在于它深挚而强烈的感情,在于它所给予读者的敞开心扉的亲切感。在这篇用第一人称写的富于激情的作品里,作者倾述了她对生活的礼赞,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正是由于文章是作者至性真情的流露,所以虽然整篇文章都是虚拟的,所记叙的事情多是非现实的,但使我们感受到了更高的真实——情感的真实。EmxvxOtOco

2、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的过程,我们在与海伦·凯勒的交流中,我们受到怎样的启迪和教育?SixE2yXPq5 明确:我们从海伦身上切身体会到了生命的感动。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88个春秋却又熬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一颗热爱生命的心,用自己的双手学会了听、说、读、写,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健全的人都不能相比的无限广阔的世界,一生之中不停的奔走,为人类呼唤和平,为残疾人创造幸福的家园,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她因此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著名女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中说“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的灾难中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让我们感谢挫折,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祝愿在座的各位都能够珍惜生命,直面人生!6ewMyirQFL

3、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下面,我们用“一颗……的心”的形式来评价一下海伦。kavU42VRUs 2 / 60 学生思考后交流。参考答案:一颗炽热、求索的心。/一颗坦诚、真挚的心。/一颗朴素、博爱的心。/一颗对生活热恋的心。/一颗对知识渴望的心。/一颗对人类友爱的心。/一颗坚忍不拔的心。/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一颗不断追寻崇高精神境界的心。……y6v3ALoS89

4、海伦·凯勒在随笔《夜与盲》中写道:“诗人告诉我们,夜充满神奇,失明之夜也有其神奇。唯一丝毫无光的黑暗是无知与无感。我们之间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差别并不在感官本身,而是在我们是否运用了感官,凭着想象力和勇气,我们可以追求感官以外的智慧。”请以《学会感动》为题写一段文字。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待写完后,教师选取若干篇,全班共同批阅交流。M2ub6vSTnP

三、小结:

海伦虽然身患残疾,但她的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像海伦这样身残志坚,作出了一个健全的人所没有的巨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在我们人类还有很多。从他们身上,我们悟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创造和奋斗。0YujCfmUCw

四、作业: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二)中的文章《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光明和声音》,写一篇“我们为什么活着”对生命感悟的文章。eUts8ZQVRd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教案目标】

1、了解作者 残疾后 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 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案难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案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sQsAEJkW5T 【教案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GMsIasNXkA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指导:“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TIrRGchYzg 问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7EqZcWLZNX 指导: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 60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lzq7IGf02E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zvpgeqJ1hk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NrpoJac3v1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 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1nowfTG4KI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fjnFLDa5Zo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tfnNhnE6e5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HbmVN777sL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V7l4jRB8Hs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 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83lcPA59W9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 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mZkklkzaaP

六、作业 / 60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板书】<用幻灯片或可见表现效果较好)我与地坛 史铁生

去雕饰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突然残废 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 陷入人生困境

显本真 老柏树愈见苍幽 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生存还是死亡 生命自有 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情趣 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 永恒之景 生命永恒 太阳、雨燕

成为心灵家园 之美 孩子的脚印、苍翠的古柏 夏雨的气息、秋叶的味道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AVktR43bpw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ORjBnOwcEd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2MiJTy0dTT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gIiSpiue7A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uEh0U1Yfmh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IAg9qLsgBX 5 / 60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WwghWvVhPE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 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asfpsfpi4k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ooeyYZTjj1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BkeGuInkxI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PgdO0sRlMo “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3cdXwckm15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h8c52WOngM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 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v4bdyGious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 60 这句 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J0bm4qMpJ9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异同点,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板书】 理解儿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亲 担忧却不敢表现 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自觉)儿子 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亲,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学习方式】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案内容: 资料:欧·亨利简介

欧·亨利

1、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2、请找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pN9LBDdtrd <二)文本研习: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60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DJ8T7nHuGT

2、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伏笔见P26 3-4段。QF81D7bvUA

3、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如若叶子落了,她也就给自己找到了放弃抗争的理由;当然,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4B7a9QFw9h

4、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

因为这片叶子给予的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5、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ix6iFA8xoX

6、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试分析这个他怎样的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wt6qbkCyDE

7、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Kp5zH46zRk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Yl4HdOAA61 <三)课外练习:

认真完成《学习与评价》有关练习,迎接检查。呱……呱……·教案 教24教理教文课教本时清作..理了解解文案者情案研安案

习排感、章

案识的记主

题重脉

方、:过

1,屠,格树

目涅立

夫正

确难理

文法流课程

讨时的的相人

标关生

文观点章的主,学价

常值

: 识 观 : 题 : 论

: 1.掌握课文中:寰、峥嵘、摇曳等字词的音、形、义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情感的转变过程,以及作者表现情感的方式 / 60

一、导入:

在《我与地坛》中我们了解到史铁生曾想要放弃一切,结束生命来解脱残疾给他带来的痛苦。但在与地坛一次一次的交流中,史铁生了解了生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而死亡是上帝在交给我们生时就已经保证了地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同时史铁生总是到那个古园去,去默想,去呆坐,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去思考、了解怎样活。地坛给史铁生以触发,使他惊醒,让他理解了生命。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看看是什么给作者以触发,一语惊醒梦中人。

二、作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正如列宁在一九一八年所指出,“六十年前屠格涅夫羡慕温和的君主制的和贵族的宪制,而厌恶杜勃罗留波夫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所主张的农夫民主制。”

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了分歧,终于在一八六○年脱离《现代人》杂志。屠格涅夫长期侨居西欧,自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作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契诃夫对屠格涅夫及其作品评

高。

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1847—1852>包括二十五个短篇。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到乡村行猎时所写笔记的形式,描叙了农奴制度下的外省城镇和乡村各个阶层的生活,如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在草原上看守马群的农家孩子,直至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贵族知识分子等。其中也有纯粹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抒情散文,如《森林和草原》。这部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大都贯串着一

定的反

想。

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1859>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特别是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罗亭是“多余的人”行列中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力求在五十年代新历史条件下,探索“多余的人”性格的社会根源,评价三、四十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父与子》(1862>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

间的尖

锐的思

争。

屠格涅夫晚年还写过一些以《散文诗》(1878—1882>为总标题的小型作品。这是他长期观察生活的成果。其中有的虽然带着悲观主义情绪,但大部分作品的基调是健康的。特别是《门槛》一篇,刻划了一个俄国女革命家的动人形象。《俄罗斯语言》则表明作者临终前不久对祖国和人民的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屠格涅夫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浓厚的抒情风格。他以温情脉脉的笔调抒写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种感伤情调是他的贵族自由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的表现。他善于体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并使之和三1<

人、物 .的阅情读绪检)

溶课

为文

一,查

体整,体预摇往感往

带知

有,习曳怅把

惘握:柔文弱章的注

<

色内

调容

。音)

颇<)

人寰<)

峥嵘<)

凛冽2.请同学复述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对文章中的语句的整合利用)

明确:文章讲述了在年轻时我曾一度感到无聊,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毫无价值的,庸俗的,我怀着孤傲的愁苦、绝望和蔑视一切的心情想离开人寰不想再活下去,但就在我走向死亡的途中,婴儿那充满生命力的呱呱的啼哭声让我收回了脚步,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

四、文本研

析、讨

论、交

流)

1.请同学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转变过程的语句,并解释缘由。/ 60

例:“我胸中的血液在沸腾…”——“一种隐秘的恐惧使我全身冰冷 …” 2.讨论分析

我的思

样的转

明确:一个刚刚诞生的生命的充满活力的啼哭声拯救了我。明确:

我和

过 3.为什么婴儿能拯救我,请对我和婴儿加以对比分析探究缘由。

异:我是一个有思想意识的人,我想自杀。婴儿没有什么思想意识,但却有着最原始的生命活力,他还不了解生命将面对什么,但对生命却有他的渴求,也发出生命的最强音。4.鉴赏写法:讨论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来凸现作者的思想?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如文章的第五小结的环境描写,突出表现的死亡的寂静和恐怖。文章14小结的环境描写,表现了生的温暖。5⑴

⑵哪些.思文明因素影想章

确响

了探

究的:我,<

分主

对让

我析题生想

结、讨是命束

自论、什的己的交么礼生

命流)? 赞 ?

明确:如:自尊心强,又十分孤独;生活艰苦,很不愉快;无聊,意志消沉;觉得世上一切都毫无价值,庸俗;想证明或报复什么;我所崇拜的偶像对我影响…⑶请同学从分析出的原因中选取一个你认为四最重要的、缘

合 现

实的现小象

尽结的阐

。: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作者在这篇只有千字左右的散文诗中,不仅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而且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抒情,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思

我”

啼的赞

美。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像散文一样自由,不受格律的约束,不分行分节,同时又有诗的精练、意境和韵味。这篇散文诗既保留了散文的叙事的特点,又因诗歌因素的介入而获得更为轻灵活泼的形态,虽然以故事和人物的活动为主线,但抒情成分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更具有感染力。独白的语言,诗的节奏,言简意鸟啼·教案 【教案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教案时数】一课时 【教案过程】

1、导入:在《我的邻居胡蜂》中,我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体会一下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鸟啼》<板书)。qd3YfhxCzo

2、作者简介: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E836L11DO5 赅,意味深长。

五、作业

请谈谈你对生命的态度或认识。ch4PJx4BlI

3、重点词语:田凫 跌宕 慰藉 攫住 海蜇 蛰伏 / 60

4、文本研习: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S42ehLvE3M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明确: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501nNvZFis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jW1viftGw9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xS0DOYWHLP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LOZMkIqI0w 作业布置: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练习题。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教案目标】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ZKZUQsUJed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dGY2mcoKtT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教案内容】

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rCYbSWRLIA

二、文本研习:

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 60 灭。“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索科洛夫的心情——“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在战争胜利前夕,儿子却倒在最后的枪弹下,埋葬了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争夺走了索科洛夫全部的希望,他最后一点小小的愿望也破灭了。索科洛夫的心情——他想忘却,可是伤痕是抹不平的,百无聊赖,他又开始喝酒,虽然是为了解解疲劳,也和他试图忘却人生不幸有关。)——巧遇凡尼亚领他当儿子,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索科洛夫的心情——像是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收养凡尼亚后刚刚有点安宁的生活,却又出了事故<一次意外的车祸结束了在乌留平斯克的生活。在初春,索科洛夫带着孩子到外地去谋生。这就是索科洛夫的全部生活。九死一生,经历了战争磨难的索科洛夫是坚强的男子汉,但是最后一段叙述,说出了他的心灵世界——战争留下的精神创伤,不能忘怀)FyXjoFlMWh 以上曲折的情节,突出表现出人物命运的不幸。

2、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TuWrUpPObX 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7qWAq9jPqE

3、阅读本文可知: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这是为什么?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llVIWTNQFk

4、索科洛夫用善意的谎言“骗”来儿子,请结合具体描写说说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具体描写见教材P45下两段)

5、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yhUQsDgRT1 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MdUZYnKS8I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 【教案目的】

1、通过阅读本文,了解主人公的战争遭遇,从而理解当时的战争环境。

2、体会文章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 60

3、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体会本文的主题。【教案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本文的问题与主旨的关系。【教案时间】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什么?是一颗子弹贯穿身体时在地面上翻滚时,那种彻底的疼痛和将死的恐惧吗?是一枚炮弹在眼前炸开时意识的丧失和肉体的摧残吗?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平息,生命依然在流血……然而,那些战争的追随者们可曾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举起手中拿罪恶的武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来感受一位17岁少年的生命悲歌!09T7t6eTno <二)、作者简介:

伯尔,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是家中的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在俘虏营中渡过了六年,后被保释。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波罗姆》。有人说伯尔是德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始终在讨伐战争,1985年他去世以后,连联邦总统都亲自为他抬棺材送行。e5TfZQIUB5 <三)文本研习:

小说给我们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我”一个原中学八年级的学生,现在成了德国伤兵 思考:

1、课文中的“我”的叙述给人造成了怎样的悬念?“我”始终在思考哪两个问题? 明确:是不是自己的母校;到底受了什么伤。

2、“我”最终证实了这就是自己的母校,同学们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小组讨论)明确:美术教室的布置; 门上的十字架;

香蕉上写下的多戈万岁; “我”的手迹。

对于“我”整个漫长的人生来说可能是一瞬间,然而这三个月可以发生沧桑巨变。课文在描写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抓住学校的环境。s1SovAcVQM 思考:

3、课文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来是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可传播人类文明的地方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美术教室成了“停尸间”,战争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和哀伤。GXRw1kFW5s

4、在《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明白自己是为了家国而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UTREx49Xj9 明确:“我”虽然回到了自己的战地医院接受了治疗,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想到的是自己的名字有可能会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永留史册。然而,他可知晓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人呢?8PQN3NDYyP

5、最后,“我”有没有明白自己的遭遇?为什么要以“牛奶”来结束全文? 明确:那黑板上的手迹、那彻底的疼痛让“我”顿悟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60 <四)题目的意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是一个典故“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300多名希腊士兵在温泉关英勇抗敌,并刻下了那段铭文:‘流浪人,你若是到斯巴达,请告诉那里的公民们,说我们死守诺言,长眠在这里’。如今,它出现在美术课堂上,让那些充满战斗激情的热血青年走上战场,是对德国军国主义思想的一种讽刺和否定。mLPVzx7ZNw <五)扩展延伸:

1、“我”是在德国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有着满腔的热情,对战斗充满了憧憬,然而他们可曾明白:自己到底充当了战争的什么角色?无论是侵略者还是受害者,结局如何?在筱敏的《这一代和那一代的理想》中说道:“军国主义的教育目标是:用希特勒的话说:全世界要在这一代的青年面前都骇的倒退,我要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主人气概、不胆怯、残忍的青年,在他们的身上不允许有软弱,也不允许有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骄傲的神色和野兽般的狂野。”<学生齐读)AHP35hB02d 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他的这种残忍使很多无知而血气方刚的青年走向了不归之路,主人公“我”失去了两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悲惨呢?战争到底给了我们什么?NDOcB141gT

2、伊拉克儿童哭泣的双眼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你见过孩子那惊慌失措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绝望无助的眼神吗? 你见过孩子那野兽般复仇的眼神吗? 而此时此刻,伊拉克的孩子们 正遭受着战争的摧残

而此时此刻,他们看到了什么? 那交织的火舌,震耳欲聋的爆炸 还有那漫天的硝烟 身边渐渐冰冷的亲人 <六)总结: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并没有停止,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新的生命,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带来的伤痛。1zOk7Ly2vA <七)布置作业:

写一段关于对战争的感受。<100字左右)安妮日记<节选)·教案 【教案目的】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教案重、难点】

1.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认识法西斯的罪恶。2.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教案方法】运用“问题探讨”方式进行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女孩,本应是个阳光女孩,可她不能沐浴阳光,本应是花季少女,可她不能在花季里“绽放”,十二三岁的她就被德国法西斯剥夺了在阳光下散步的自由,这个女孩就是安妮?弗兰克。请同/ 60 学们阅读有关安妮的介绍<见P60)……从介绍中知道,《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写起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记录了她13到15岁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设身处地,试着去感受这位小女孩在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非凡阅历与思考。fuNsDv23Kh

二、整体感知

所选的9则日记,除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阅读时可以先概括每一则日记的内容,找出值得品味的话语,准备探讨。tqMB9ew4YX 第2则――主要写了关于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和毒气室的情况,写了人们在纳粹占领下的恐惧。|提出的问题:我也是德国人,但是被希特勒剥夺了国籍。HmMJFY05dE 第3则――写外面混乱的局面,人们妻离子散,生活在恐惧之中,每个小时都有成百成千的人送命。|提出的问题:“没有人能置身于冲突之外,整个世界都在战争,虽然同盟国比较顺利了,但结局还不知道在哪儿。”ViLRaIt6sk 第4则――写在飞机空袭时,由于自己是犹太人,不能暴露,跑向防空洞和躲在密室一样危险。|提出的问题:因为得知墨索里尼下台的消息,想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和平的希望。9eK0GsX7H1 第5则――写躲在密室的苦闷心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 第6则――写八个人躲在密室的感受。|提出的问题:在黑暗和危险中,渴望得到自由。第7则――听说战后要征集与战争有关的日记和书信,想到外人无法想象躲藏起来的犹太人的生活。|提出的问题:不是身临其境,以后的人们能了解战时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吗?naK8ccr8VI 第8则――这一天的思考最有深度。除了对战争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在感受到解放即将到来时,还憧憬了自己的未来,向往乐观向上的人生。|提出的问题:“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B6JgIVV9ao

三、问题探讨:

1、在特殊的环境里,与常人不同,安妮把日记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她曾这样说:“没有日记,也就无我。”并且,在日记中虚拟了一个“吉蒂”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她为什么这样做?P2IpeFpap5 寻找对话对象,战胜心灵上的独孤。

2、安妮身处特殊环境,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思考深度。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描述,她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她的苦闷和烦恼,都有点和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不相称,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会有和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可以请学生查阅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社会政治方面的资料,除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还可以去请教历史教师。)3YIxKpScDM 1929年安妮生于法兰克福,在她4岁的时候,她就生活在排犹的阴影下。那一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被迫带领全家迁居荷兰。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中,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女孩要考虑得更加迫切。她的性格,和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她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要比同龄人更加深沉。gUHFg9mdSs

3、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这样想?她的日记里传达了怎样的情感?uQHOMTQe79 她知道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的对和平的向往。IMGWiDkflP

4、在第8则日记中,安妮这样写道:“战争不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安妮的这句话是否正确?请大家讨论。WHF4OmOgAw 探讨时可以注意一下习惯说法。习惯说法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撮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那样/ 60 具体的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把人直接赶进毒气室或是对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开枪,在一个城市制造几十万人的大屠杀,等等,都不是政客或是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aDFdk6hhPd 安妮作为纳粹排犹的受害者,她的思考是深刻的。补充资料:

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当政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是支持政府的。1933年,德国150万纳粹党人中,工人和农民党员共50多万,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在有组织的疯狂屠杀犹太人的行动中,很多是来自德国社会底层的普通工人、农民和商人。ozElQQLi4T 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CvDtmAfjiA 德国著名作家艾M尔?路德维希在他的《德国人:一个双重历史的国家》中谈及二战时说:“但是所有这些陈述,都没有涉及德国人民应当负什么罪责。”“但是在国内深入一步追究这场世界大战的罪责,?就会直接指向德国人民。德国人民多年来以默许的态度对待这场罪恶,现在要想说成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者,或无辜者,这是徒劳的。”QrDCRkJkxh 同样,在日本侵华期间的所有的烧杀奸掠,也都是普通日本人干的,日本人对那场战争不仅默许,而且积极地拥护并参与了侵略和屠杀。日本人民不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施害者,对这场战争,他们也是有责任的。日本人民只看到自己民族经历了战争苦难,而没有深刻认识他们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制造的苦难。4nCKn3dlMX

5、在所选的最后一则日记中,安妮写道:“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ijCSTNGm0E 如果安妮以自己的遭遇就此提出人的内心世界是邪恶的,那也不符合作者的思想逻辑。安妮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希望,她相信战争的罪恶必将终止,人民也将觉醒,从她的一家在逃亡前后所获得的帮助,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她认为正义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战胜野蛮,这是很正常的。vfB1pxanfk

6、拓展讨论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记者或作家。那么,《一个人的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呢?请相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发他们的命运?JbA9VhEou1 《遭遇》中的索科洛夫原本与世无争,只想过安定的日子,然而全家死于炮火,只剩下孤身一人;《流浪》中的“我”虽然有点“另类”,但是,炮火夺去了他那握画笔的手。普通人本来都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是战争破坏了一切,包括他们最平常的梦想。X7Ahr18pJI <2)曾有人批判《遭遇》,认为它“渲染战争恐怖,鼓吹和平主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本专题文章,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b3zqXLCqXo “战争恐怖”不是“渲染”出来的,而是客观存在,这种所谓“恐怖”更不是作家蓄意制造的。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战争造成的灾难,就很难制止战争的发生。任何战争,最终的受害者都是普通民众。所以应当维护和平,尽可能地防止战争的发生,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矛盾。pZyytu5rc5

四、课外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的有关题目。图片两组·教案 【教材说明】

《图片两组》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

语文无所不在,能解读图片,了解其思想内涵是一种语文能力。

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DVyGZezsrM 16 / 60 《图片两组》的学习方式是开展活动体验,结合品评记录战争主题的图片,感受战争中人的命运,理解世界人民祈祷和平的愿望。RQxPvY3tFs 【教案目标】

1.学生能通过图片解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5MxX1IxuU9 2.通过画面和说明文字把握画面的内涵,理解摄影者的意图,比较、综合两组照片的内容,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说出自己的感受。jIw5xs0v9P 3.学生通过活动实践,了解新闻图片的作用,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对图片进行鉴赏,为图片配写解说词。xEve2buwnw 【教案过程】 1.导入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真实场面。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KAvmyVYxCd 2.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现主题,用形象来发言,看过第一组图片后,同学们的心情如何?请同学结合课本上图片的解说和昨天下发的背景材料,说说看过第一组图片后的初步感受。Ywuu4FszRT 3.图片是瞬间的永恒,我们透过一幅幅画面可以想像到发生在昨天的故事,听到人物的心灵之声。第一组四幅图片都给我们强烈的震撼,这种力量来自于细节。请谈谈每一幅图片中哪一个细节最具这种不同寻常的表现力。cstDApWA6A 第一组图片着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每一幅图片都在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

画面的中心是人。图一受伤儿童的号哭,图二机场上的拐杖,图三中的士兵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握着枪,图四中的那个孩子走在尸体旁边竟像是没有恐惧。qotL69pBkh 图一要注意在轰炸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已经受了伤,他无助地哭泣,背景是轰炸后的场景。图二空旷的机场上横着的拐杖,他出征时是迈着军人的步伐的,归来则与之形成强烈的对照。图三要注意孩子的哭泣和父亲的悲伤表情,这以后他们也许天各一方,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归来。

图四要特别注意时间是“宁静的中午”,这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路上,为什么他见到堆积的尸体而不惊恐?是他已经见得太多,还是他已经麻木?集中营里的童年生活会给他的一生留下什么样的创伤?EksTCSTCzX 4.分组讨论。各组每位同学按要求给其中一幅图片加一个小标题,注意标题要符合图片所表现的内涵,语言符合图片的风格。交流时保持严肃、虔诚的氛围。先在组内交流,选取最好的一个标题在班上交流,说说为什么它优于同组其他的标题。Sgs28CnDOE 废墟中负伤的儿童、拥抱时残废的士兵、上前线时离别的父子、在集中营里的尸体旁走过的小男孩。

5.综合第一组图片,说说这四幅图片所表现的共同主题。

摄影者捕捉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在战争中,人的命运如此悲惨,这些人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生活,有幸福的家,有对美好明天的追求,然而战争夺走了一切。这一组图片表现了战争的丑恶,控诉战争罪恶。6craEmRE2k 6.研读第二组图片,指出图片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特点,看了这两幅照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图片上人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k8qia6lFh1 17 / 60 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注意画面上每个人脸上的由衷笑容,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人,无论对谁而言,14年是多么漫长的岁月!y3qrGQOGwI 图二中英国妇女的盛装引人瞩目,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它们。MZpzcAiHKo 因为他们遭受了太多的战争伤痛,所以一旦和平来临,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幸福和喜悦。这也反衬出战争的罪恶。0VoHIjMIZ5 这一组图片表现了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7.优秀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了形象地揭示其内涵,人们常常要为它配写解说词。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dRoQe3gJeM 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8.例:图一的解说词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rNnYJNKKts 9.请同学从两组图片中选出最能打动你的一幅,体会图片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写一段解说词,在班上进行交流。

10.总结

图片之所以能有如此震憾人心的力量,甚至于改变历史的进程,直到今天仍然能打动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就是因为摄影师抓住了内涵丰富的瞬间,再现了历史的真实。这两组历史图片,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惨重的灾难的真实再现。FJn6fxdLH9 当我们结束这一课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吞噬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着思考,思考战争的罪恶,思考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伤痛,思考我们整个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拥抱和平、杜绝战争。TFmfLhHMWP 六国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7Blnh0bNbw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60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lxlvNKFOpd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ztkEju9PET

二、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NpjMPeCQTA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1ljUlY6R8h

2、战国七雄地图 <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fhi3RIASmX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scibnr4TBE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率<)赂<)秦耶 暴<)霜露 思厥 <)先祖父 与<)嬴 洎<)牧以谗诛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六、文本研读

1、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第二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2、研读第一部分 <1)重要词句:

兵不利< 兵器)赂秦而力亏<连词,承接)破灭之道<途径,引申为原因)六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丧,率<全,都)赂秦耶 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G8hjTbyUQk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2)文段分析: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60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 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3、研读第二部分 <1)重要词句:

秦以< 用)攻取之外 其实< 它的实际数目)百倍 固<)不在战

思厥< 其)先祖父< 祖辈父辈)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然后<)得一夕安寝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理固< 本来)宜< 应该)然 <)以地事<)秦 此言得<)之<)U4gspV1V41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不赂秦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80gAVFvXjI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 智力<)孤危 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名爱其地

刺客不行<)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文段分析: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明确: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对比论证的方法。mWfIqpZYyo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ASeRW8tZM5

七、作业:背诵第1-4自然段,能默写并翻译 第 二 课 时 / 60

一、检查背诵

二、文本研读

1、研读第三部分 <1)重要词句:

封<)天下之谋臣 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日<)削月<)割OOeZsSX01M 为<治理)国者无< 不要)使为< 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2Kd7YCq1gs <2)文段分析: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gGcgumU2v9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uCco06o3JP

三、课文总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因为作者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IybwwQS4Yw

四、字词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赵尝五战于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击退)“以”的用法: / 60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五、作业:背诵全文 课课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ì>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ù>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洎牧以谗诛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至于颠覆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翻译下列各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以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0 ③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阿房宫赋·教案 【教案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较;

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

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教案安排】3—4课时。【教案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和衰,总是有其规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视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历代“治乱兴亡之道”、“古人之长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这是一篇讽时刺世之作。文中对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杜牧企冀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这篇《阿房宫赋》就是他匡世济国的思想的体现。VubF2zm5dd 二 文体介绍: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的一种文体,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裁,讲究铺叙夸张渲染,讲究词藻,还讲究音韵对仗等。9paNyjP6rT 三 学生自学: 要求学生不看课文注解,通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标出<1)、<2)……序号。nl9V43j7GA <让学生通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并且有层次地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借助课本注解、字典进行自学。教师在巡视中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案的针对性、集中性和实际性。)Bh94ANN8Vh 2 板书补充,学生讨论,教师指导:(1> 注音:

骊(li>山 不霁(ji>何虹 妃嫔(pin>媵(ying>嫱(qiang> 辇(nian>来于秦 尽态极妍(yan> 鼎铛(cheng>玉石 管弦呕(ou>哑(ya> <2)注解:

不霁何虹:雨<雾)过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到,去 齐楚之精英:精华 秦爱纷奢:多 可怜焦土:可叹

<“可怜身上衣正单”——值得同情;“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爱)<3)词类活用: 辇来于秦:名——》状

朝歌夜弦:名——》状;名——》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名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动 族秦者秦也:名——》动<使动)廊腰缦回:名——》状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 / 60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在文中的运用 例如:明星影荧荧,开妆镜也 戌卒叫,函谷举

<5)完成“思考与练习”

四、五 3 翻译全文<口头练习)四 深入理解: 文章开头几个字的用意是什么?

点明阿房宫出现的时代背景。因为下文中的妃嫔、珍宝均来自六国,秦始皇的的纷奢骄横,也是因为他灭了六国之后,自以为功高千古,随心所欲造成的,所以这点明时代背景的12个字,是这篇赋的总纲。Pd8c6xh9aX 2 这篇赋的写作思路:

宫殿的宏伟壮丽<宫中的歌舞之盛)——》宫人宫藏之多<秦人的骄奢)——》骄奢导致灭亡,阿房宫被烧毁——》分析原因,抒发感慨。397kCgKaoE 3 文学创作中艺术形象的塑造讲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宫,这个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哪里?

(1> 是秦始皇骄奢的见证(2> 是封建独裁的象征(3> 是秦王朝灭亡的标志

所以,选取这一形象,用来论秦很是贴切。由于宝历年间正大建宫室,以阿房宫来论今很恰当。而要把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变为散文中的艺术形象,就要充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形象加以描绘,作者在塑造形象时,充分发挥了“赋”的特点。h57t70ebDk 4 试举例分别说明“赋”体的特点:(1> 泼墨如云,铺张蹈厉

(2> 铺叙有序,环环相扣 举例<略)(3> 妙于用语,珠圆玉润

形式虽华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却给人以强烈印象,并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因而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也能够深入人心。v16BDKIcS1 5 本文的构思是借古讽今,是议论时政,铺叙描写是议论的铺垫,是必备条件;议论是描写的归宿,是必然之结果。本文因宫而起,缘宫而发。越是写得壮观繁华,后面的议论越是扎实可信。唯其描写笔墨之淋漓、酣畅,议论文字才显恣肆汪洋。JX6J9ucd6I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以昔借以讽今,企冀唐统治者更弦易辙,作者到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写作本意。XT5SFeGelo 6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1> 均先铺叙,后议论;

(2> 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 《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4> 《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五、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宫殿——》宫人宫藏——》骄奢而亡——》不爱其人 “赋”体特点:(1> 泼墨如云 铺张扬厉(2> 铺叙有序 环环相扣(3> 妙于用语 珠圆玉润 / 6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案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本词的写作背景。【教案重难点】

1:分析、对比、归纳、感悟豪放词的风格特点。2: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案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同学: 喜欢 那好我们就先来猜个谜语。看看谁最先猜出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好同学们真聪明,今天老师所要讲的内容就是他们其中最伟大的一位词人创作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aP40bY9fA5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髪,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oL48HHDgOM 先预习自学五分钟: 要求: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瑾jǐn樯qiá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乱石:陡峭不平的石壁。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CH3hdr7h3s 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QC2pJbBii9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二解题: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文学常识:

<1):词又分为诗余、长短句、填词、乐章,原全称“曲子词”,即歌曲中的歌词。起源于民间,兴于隋唐,盛于宋,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为词调或词牌。<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歌曲的曲谱)。4y2xfV5jxP <2):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和柳咏为例。

<3):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小令<58)、中调<58至90)、长调<90以上)。/ 60 <4):词可分片或阙,大多分两阙,也有单阙和多阙的,分的标准是按词调的分段决定的。<二)作者简介: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M市、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辅以幻灯片苏轼的画和书法帮助学生理解其画家和书法家。)iu1GLFylLw

2、写作背景简介: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wq1Oho2m0d

三、品读《浪涛沙 ·赤壁怀古》:

1、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有感情模仿录音,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奔腾,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全诗应读得慷慨洒脱。<谁愿来试试,如果没自愿的老师就随便抽一位同学。)Km0WN8wnfT

3、请一生朗读。

4、具体分析

<1)同学们关于这首词,或者说关于苏东坡还有个小故事想知道吗?同学们:想。当年苏东坡在翰林院工作,有一次大家在一块儿聊天,苏东坡向一个幕僚问起关于词的一些看法,幕僚就说,您的词和柳永的词不一样,柳永的词应该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红木牙板敲起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您的词应该是一位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敲板高亢而歌。当时苏东坡也非常高兴,为之绝倒。好,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举起我们的手掌用它来作为铁敲板一边拍手一边读第一片。开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YiZ5iS0otA <分析第一句)

老师提问:读得很有气势。为什么会读得有如此气势呢?这里面我们要注意到这一句,它起首就是一个“江”,大家注意到它前后的这些词语,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ceZdOCupIh 学生答:大。

老师提问:大。江的前面有个“大”字。气势如何?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么样?paYlkmXqXX 学生答:尽。

老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学生答:千古。

老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学生答:风流人物。

老师总结:词一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D6XuQ6rrbE <再次齐度第一句)

<2)在这样旷远、深沉的意境之下,作者将会写出一种怎样的内心活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接着往下看。一首词,按照古代的宋词来说的话,它只有调,叫做词牌,它后面是没有题目的,而这一首词很奇怪,它有个“赤壁怀古”的名字。它“怀”的是什么“古”? <是事?还是人?)R2XCmPVsqk 学生答:是周瑜。/ 60 老师问:不错,是周瑜。那么作者可以怀的内容千千万万,为什么他单单要怀念周瑜呢?或者说首先他是从什么角度来形容周瑜的?我们一起先把有关周瑜的词句捕捉一下。5YWKSzptF1 <首先请一位同学描写周瑜的几句读一读)

老师问:下面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他是从哪些角度来形容周瑜的? 板书小结:

年龄——小乔初嫁了——<初24岁,实际34岁)——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文绉绉的——文将?东吴的大都督——武将?——能文能武)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80万大军,周瑜谈笑间就把他们消灭了)<3)请问:现在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称呼才配得上周瑜呢? 明确:风流人物。

老师问:“风流人物”,周瑜的确当之无愧。“时势造英雄”——那么,作者又把他放在一个什么背景下描写的呢?jUWTojTuUI <4)A、上阕中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齐读“乱石穿空”一句,讨论。

B、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总结:“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同学们来,让我们闭上眼睛老师背一句,你们跟背尽量让脑中浮现这雄伟,瑰丽的画面)。然后再将上片的全部内容连起来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读出你们豪放的气势来。xQV1U3mv8o <5)好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了,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辈出,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周瑜呢?LLU9qNQwn5 讨论一下。多角度思考,想得越多越好。要求各抒己见<大家讨论的,没有标准答案)。明确:大家可以百花齐放。关于他为什么会怀周瑜呢?的确是有多种原因的,我想这里面有几个意思:

第一个,功绩。周瑜对于苏东坡说来应该算少年得志,从二十四岁开始被重用,一直到三十四岁建立功勋,而苏东坡呢?同学都注意到,头发都白<47岁)了还一事无成,搞个“团练副使”还是个虚职。ZHUiWwkxCM 第二个,建功的年龄。跟第一点差不多的。

第三点,谁都知道,当时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应该属于主要的角色,是主将,所以苏东坡不可能去怀念别的人,而是以周瑜为主的。dDTqsgOyQs 第四点,好多同学当时也注意到了,这是一种机遇,在当时来说,应该说他们分别碰到了不同的机遇,或者说不同的君主。周瑜当时就碰到了一位明君--孙权。孙权识人才,重用了周瑜,而苏东坡很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所以他更加有感慨。rzSyY0iz59 27 / 60 第五点,两者在性情上面可以说是惺惺惜惺惺,两者是比较接近的,对吗?有的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误解,不对啊,周瑜心胸狭隘。搞错了,那是罗贯中给他加上去的。苏东坡和周瑜在这点上有共同之处。苏东坡怎么可能去怀念六十多岁的曹操或五十多岁的诸葛亮呢!至于吕布、张飞更不是苏东坡所瞧得起的了,所以非周瑜莫属,连他自己也说过,“知音如周郎”,他把周郎视作他的知音。FvSHuKLAkP 板书设计: 周瑜 苏轼

年少得志: 34岁赤壁之战的主将 47岁被贬调 家庭幸福: 美人小乔 丧妻之痛 幸遇明君: 孙权 被君所弃 性情相犀: 雄心壮志 雄心壮志

<6)接下来我们就紧接着刚才的问题往下说,古诗词里怀古往往是抒怀,他怀念周瑜的最终目的是抒发感情,他想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SrRPZufBzw 齐读“故国神游”两句

老师问:读的很好!他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关于这个问题呢,正如前面参考上面也说的,是见仁见智。观点

一、谪居黄州,惆怅失意。观点

二、谪居黄州的自我安慰之词。观点

三、向“江月”倾吐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

四、反应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苦闷,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6nRXvdJCNd <7)“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大家是如何理解的?kjQ61XdD2T 生:我是从整个诗的格调来理解的。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生:我也同意。苏轼还是比较积极的。

师:没有不同意见?都同意苏轼比较达观的说法。

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yfPexHHEhA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生性旷达洒脱,他并没有真的消极,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 洒酒祭奠江月。MbPm3raFvh <8)请一生朗读全诗。

四、总结全词:

全词作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者融为一体,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07OvzbEGKX 大家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作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扫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及前人创作的萎靡之气,突破了词律、拓宽了词的内容。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变流俗的鄙语为高雅的士大夫抒怀,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了这种豪放的风格。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所以正是黄州被贬才有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好,这首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在新的理解下面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e3ND5V8IZE

五、艺术总结 / 60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首豪放词,那么它的豪放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景物描写的豪放: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sYNLBECJdk

2、周瑜形象的豪放: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GUMU7o6Ks1

3、感时伤今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UQM2D8zLHI 六,对比赏析

学了〈赤壁怀古〉,我们领略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有人说:苏词“短于情”,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苏轼的另一首词。请学生一起朗读。7MLa9S3MWo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lIKjFCxNa5 如果按词的风格划分,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风格呢?

从这首词惓惓不已的思念来看,很显然这首《江城子》应该是婉约的,这种说苏词“短于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zEKrbl1OpM 所以,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两种风格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句。这也让我们对这两种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NAJzG5uPEs 最后,我们一起来再次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该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案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1wIIcPYQS9 【教案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fsIQIzsR7P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重点难点】 / 60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toHYejWSmw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HkG7K3qTBd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VgGfgMTUPT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9cFnMwnV4A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60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m7FwigRWjh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案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A3EEO0lXxX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OZDMkKPYME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明确:讽刺宋室昏聩。)2VDVQtiZ1k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gRC3mdM0f1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uNBbRXg1uI 5.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IJBknHK2Jo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WFAsTre3Y5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aBAApbH4cM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案目标。)oxzJVUb6rs 31 / 60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CtyRrEF7G9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PpyZXo98UP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 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 讽刺朝廷

刘义隆 借古讽今 批评告诫 豪迈激越 佛狸祠 今昔对照 隐忧愤懑 深沉悲壮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廉 颇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落日·教案 【教案目标】

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尝试写新闻。【教案重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教案难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教案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二、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教案步骤】

一、导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3kx8t8D99w 32 / 60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hgwgZS6aod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vcwovBAbCT

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据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中介绍,“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J8vx1l4cRA

三、文体介绍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特写亦是一种写作的结构形式,一种写作的笔法,它可用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如借助这种结构形式来写人物的,称为人物特写。X4vFx5yd6h 为了加深对新闻特写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用新闻特写与新闻速写来比较。新闻速写简称速写,又叫巡礼、鸟瞰,它与特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竖着写或纵着写,而特写则是横着写。这就好比我们水利工作者进行河道测量时,在对河道顺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纵断面图的同时,还要垂直于水流方向测量、绘制河床横断面图,前者好比是速写,而后者好比是特写。b0uN3P2elX 怎样写好新闻特写?要写好新闻特写,需注意如下两点:(1>要报道出现场所见所闻的新人新事。这个“现场”不是一般临场所见景象,而是记者采访中“捕捉”到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特点和特殊意义的精彩“镜头”。新闻特写要求作者进入现场采访,没有现场所见所闻,就写不出精彩的新闻特写。当然新闻特写也可用适量背景材料。(2>选择材料集中,突出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不论报道一人或一事,都不是从头到尾细细写来,而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突出其最精彩最有特征的部位。没有重点,也就没有特写。新闻特写的重点材料,往往是事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情节展开的高潮部分。新闻特写的材料要求高度集中,一般不写新人新事的发展、变化和成长过程,而是写一个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场面或精彩的表演、动作等。pWtWyzvfzE

四、解题

本文为何用《落日》为题?有何深意?

这里有象征意义,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今天终于在世界人民面前低头签字投降,如同日落西山一样;日本侵略者当年侵略他国,其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令人望而生恶,今天,它的“坠落”不仅大快人心,且透出作者的嘲讽之意。DSt44jZgOk

五、内容分析 1本文结构如何划分?

依据签字的经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代表到来”,写“签字”的环境、场面布设,以及人物的面貌和言行举止。

/ 60 第二部分:“仪式开始”,签字的经过。第三部分:“投降书脏了”,签字后的余波。23哪部分是重点?前后有何关联?> 重点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其作了铺垫,呈渐进式,第三本文使用小标题有何作用? 部分是其延续,又给人一波即平一波又起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ROscA2th31 作者像是在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每个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4Krl6MXihI 4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多余吗?

选材应围绕中心。美国国旗的来历和“白马故事”看似貌不相干,实则写出了日本投降后,胜利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与自豪,英武和威严,这些和“落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iGrtCwrjwo 5文中除了顺叙外,还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如“重光一腿之失”、“九一八”等。充实内容,联系历史,感动人心。

六、艺术手法分析

<一)细节描写: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环境和人物),体会其妙处。<讨论)1环境

<1)开头第3段:“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wCqB8gUkL5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摩托欢歌,营造出欢乐喜庆的氛围,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2)关于乐队:

“白马故事”:“乐队不断奏乐,将领们不断到来”。

“代表到来”:“八点半,乐声大起,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乐队寂然”。KyqKE0ol0M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者而奏起,属于侵略者的只有沉默,而这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和冷漠。

<3)关于“九点十八分”:“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YtpSaJSmes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许是有意安排,但作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确实打动人心。

<4)代表到来:“全舰静悄悄一无声息,只有高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猎猎声”。以静衬动,烘托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5)“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隆隆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cpo0Gtmnt9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雄姿。2人物 <1)神态: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这时他正笑吟吟地站在出入口,和登舰的高级将领们一个个握手寒暄”,“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笑,说说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34 / 60 发音语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俄国话,起伏交流,笑声不绝”,“军舰上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子水兵,其中一个正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在又说又笑”。qlo9cdQoIQ 笑是内心的喜悦,是胜利者的自豪,是对侵略者的蔑视与嘲笑。<2)外貌: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服;澳大利亚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EhnhIXjpWw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跷一拐,登梯时有人扶他”。

胜利者盛装而来,可见对这一时刻的重视;侵略者肢体残缺,害人之人也在害着自己。<3)动作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桌,除帽放在桌上,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时没有入坐,右手除手套,立着欠身执笔签字”。SdmpeHNqbd 昔日趾高气昂的侵略者,现在在胜利者面前毫无地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二>无论是消息、通讯、特写,还是报告文学,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出现了“我”,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69myKrhrqT 现场感和真实感是新闻侧记尤为注重的。“我”出现在文中,成为整个事件的亲历人、见证人。这样,将“我”于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与报道融为一体,不仅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反而更增强了真实性。k5lGfaLtEA

七、作业

就开篇所提及的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一事,结合日本在二战中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伤害的有关资料,写一篇小评论。x1lOLUfuTh 消息二则·教案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

【导航】

1.牢记历史,加深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2.学习新闻的特点和“倒金字塔式”的新闻结构。【相关链接】

1.关于背景知识请查看《阳光课堂》的文本导读 2.新闻结构

新闻结构,新闻文体的组合形式。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新闻都具有这五个部分,有的新闻就没有导语和背景。常见的几种新闻结构是:LXkXhEIv8X ①倒金字塔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将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的告诉读者,一目了然,节省读报的时间。ZTj5NocwnE ②金字塔式结构 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后面,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

③菱形式结构 这是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因新闻的内容比较复杂,稻育种容纳不下,也不能概括表述,适于在主体中分段叙述。dPjdj8GxBl ④车辐式结构 以一个中心事件或事物为纲,其他事实像车辐一样辐射出去。宜于报道比较松散的事件。

⑤并列式结构 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适于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对见于公报式新闻。

【文本研读】

参看《阳光课堂》内容研读、技巧品鉴以及合作空间,完成相关题目。

/ 60 【补充知识点】拟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 一、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的区别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采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又叫标题新闻,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rLimPRayQ1 1.新闻标题通常有正题、引题、副题等形式

正题,常用于概括和提示新闻中最主要的新闻事实和思想意义。引题,位于正题之上,常用于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提示意义等。副题,位于正题之下,常用于补充交代一些次要事实,以弥补正题的不足。因此,一个正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借助引题或副题共同表达。但一句话新闻不行,只能用一句话的标题来解决问题。一句话新闻,从形式上看,是一句话的新闻,这句话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从内容上看,既然是新闻,就必须体现新闻的属性,应尽可能地严格而完整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FGhulBDz5I 2.新闻标题不一定要将新闻事件的主要要素全部概括出来

新闻标题只要将主要的事实和意义概括出来就可以了,因为有的内容还要在主体部分中加以表达。而一句话新闻,就不一样,它既要在一句话中将新闻事件中必须报道的内容表达出来,又要在语言表达上必须符合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做到“准、鲜、活”,即运用最准确、凝炼的语言,揭示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意义。TChCRl7Ajo 二、一句话新闻的拟写 1.一句话新闻的拟写要求

我们知道,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据此,“一句话新闻”必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7ygLn5BBy5 2.一句话新闻的拟写方法

<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答题信息点

新闻分导语、正文等几部分,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要点和要旨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主体的任务主要是用充分、典型、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的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lugTTP5CNM 由上可知,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段或语句。zqf1pyzD1s <2)遣词合成

三、新闻标题的拟写

拟写新闻标题,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怎样拟写新闻标题呢? 1.新闻标题的结构

新闻标题由主题、引题和副题组成。主题是对新闻中最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引题和副题则是用来说明主题或加强主题的气氛和力量,协助主题共同完成标题任务的。只要主题能够独立承担标题的任务,引题和副题就可以省去。MmeaVi2Eg9 2.新闻标题的要求 <1)题文一致

题文一致主要是指: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论据不足,即使标题是正确的,也会令读者感到没有说服力。0ieiq2wFvQ <2)一语破的

/ 60 新闻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件,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才是它的精华,因此要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以一语破的。eedqWM0GKw <3)简洁明快

对标题内容,不仅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过程、细节、消息来源和不必要的议论,还要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saczswuHYd <4)旗帜鲜明

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不能无动于衷,要明确表达作者的立场。G6cHYgYIdT <5)生动活泼

标题要有表现力,除了告诉读者事实而外,还要让他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感染到什么,要给人以启迪,做到言语尽而意无穷;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注意选词并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U2bPuZrJsA 3.新闻标题的拟写方法

<1)拟写正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选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括,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大致的主标题了。8YaY0JVKGh <2)拟写引标题时,我们要把目光锁定在新闻的背景中,因为背景是介绍主体事件发生的背景、目的、原因的,引标题正是要告诉读者主题所发生的背景、目的和原因。所以,要注意“在……下”“为了……”等表明事件背景或行为目的的词语。如果没有相关的提示,我们要注意分析隐含着背景或目的信息的语句,并从中筛选出关键词语,连缀成大致的引标题。mTa6wtpLVX <3)拟写副标题时,应把目光锁定在结束语部分,这因为结束语是交代新闻主体事件的意义、作用、影响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的,而副标题正是告诉读者主题的意义、作用、影响或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所以,应注意捕捉那些能够表明主体事件的意义、作用、影响或对未来发展方向预测的关键词句。AP9e2dTMaE 无论是主题,还是引题、副题,应该说以上所得还不算正式标题,充其量是所需的关键性信息,或者叫标题雏形。所以,我们还要对“雏形”进行加工润色。从词语方面讲,就是要使用生动、形象、贴切的词语;从修辞方面讲,就是要通过用比喻、排比、借代、比拟、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从句式方面讲,就是要多用对偶、排比等句式,造成严谨、整齐、凝练、鲜明的印象;从语态和时态角度讲,就是要多使用主动语态,因为它便于正面直接表达,收到简明、生动、有力的效果,还要尽可能用现在时和将来时,而不采用过去时,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不使读者产生明日黄花之感。OL9nyXnNpl 练习:

1.请为下面的新闻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

新华网兰州2004年12月12日电 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甘肃省兰州市夜空出现红白两道亮光,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飞去,随即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兰州方圆100公里之内的地方出现强烈的震感。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落,为此兰州警方抽调大批警力连夜进行搜寻。1H8v4GQOD1 当日晚11时36分,在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往永登县拉煤的司机张先生称,他驾车驶至永登县通远乡时,突然一道亮光在头顶闪过,面前突然豁然大亮,感觉如同白昼一般。他急忙将车靠边停住,看到一个如同初升太阳般大的火球拖着长约3M尾巴由西向东而去。在兰州工坪区某单位值夜班的冯先生说,他看到院子突然变得通红,急忙出院查看时,看到天空中有一片红色的雾状物在移动,接着就听到两声巨响。家住西固区西柳沟的M先生说,他正在休息,突然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惊醒,当时他还以为地震了。fD7DAqkPSI 37 / 60 不明物体出现后,兰州市110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红古、西固、安宁、城关区以及榆中县等县区的公安民警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截至12日下午3时,警方仍在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的下落。tz7M6aOR7o 2.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近日,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Hv6UCUiSl5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经岩画专家的普查和研究,宁夏中卫大麦地有3172组8453个岩画个体图形,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岩画专家采用丽石黄衣测年得出早期岩画距今1.6万年一1万年之间。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Vr527EMTAM 据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李祥石介绍,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9n5bDofUPs 荷塘月色·教案 【教案目标】

1.进一步了解朱自清,感受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2.通过审美活动体验,能够充分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能够概括提炼出鉴赏意境美的基本方法。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个性化阅读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创新阅读。【教案方法】

1.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讨论相结合。2.涵泳法、美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教案探讨。【教案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案目标

1.自主阅读,能够捕捉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梳理出散文情感脉络,整体把握作者情感。2.涵泳揣摩,通过对1、2、3、6、7、8等段落关键词句的咀嚼进一步把我作者情感。二.教案过程 <一)作者与作品

1.你读过作者的哪些作品?能够说说内容吗?你喜欢他的作品吗?试作简要分析评价。<主要是让学生谈谈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可以据作者作品的整体而言,也可以就作者的某一篇作品)nj4j97JV39 2.谈谈你所知道的朱自清。<不求完整,一鳞一爪皆可)

3.教师视学生发言情况作补充。<现代作家。号秋实,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知白。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于扬州。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转入本科哲学系。“五四”后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新潮社,并开始新诗创作。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六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等。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月刊,发表长诗《毁灭》,之后参加过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致力于散文创造和古典文学研究。其间创作散文名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散文笔致简约,朴素,亲切,娓娓动人,享有盛誉,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31年赴伦敦学习并漫游欧洲数国。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1938年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被选为理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清华大学复校后继续任教。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直到临终前还嘱咐家属

/ 60 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作品有诗集《血潮》<与俞平伯等合集)、《踪迹》<诗与散文合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散文集)以及评论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尺度》《论雅俗共赏》等,解放后,出版过《朱自清选集》、《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朱自清序跋书评集)Bf4rFRdWiQ <二)自主阅读,涵泳揣摩,整体把握。1.轻声阅读,初步感受。

2.涵泳揣摩,把握脉络。<要求动笔,动手,动口。能够找出表现作者情感及其变化的词句,能够揣摩一些关键词句的潜台词,能够作适当的标注与点评)Pb3AbBHXxw <三)交流阅读收获,揣摩关键词句,理清情感脉络。1.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彼此表述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2.关键词句的筛选,揣摩潜台词,把握情感脉络。<此项内容已经要求在阅读时做了准备并且同学之间已经做了初步交流,因此,这里可以集体梳理一下)372IHlbYMd 关键词句:<在理出这些词句的同时,需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揣摩,能够说出隐含在表面下面的情感,充分挖掘其潜台词,从而把我作者情感及其变化)h22Qd5EZ0T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uY1ZJO80fA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来了。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一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3.品味1、2、3、6、7、8、9段的语言,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及变化。心里颇不宁静<第一段:孤寂的氛围、淡淡的哀愁)

路、树、月<第二段:幽僻、寂寞、蓊蓊郁郁的、月光淡淡的)

独处,到了另一世界里<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IU07fyC1uh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六段: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蝉声、蛙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经无福消受了<第7、8段:热闹、风流、嬉游、有趣)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第九段:到底、惦着江南、猛抬头)心里颇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着江南 <四)诵读体验,交流感受。1.选择自己喜欢地方的诵读体验。

2.听朗诵录音,进一步感受,并能够与同伴交流新的感受。三.课后

1.品味4、5、6段语言,鉴赏意境美,能够作适当点评,并有旁批。2.《采莲赋》《西洲曲》欣赏。3.鉴赏意境美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教案目标

/ 60 涵泳美读,鉴赏文本的意境美,能够概括提炼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通过个性化鉴赏,能够初步实现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创新阅读。WQ0fLi62IX 二.教案过程<重点鉴赏4、5、6段和《采莲赋》《西洲曲》)<一)涵泳品读第四段,鉴赏月光下荷塘宁静之美。

1.自由朗诵,概括表述这一段的意境,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一段的意境,并能够根据文本作简要分析,同时提示朗诵时注意点,能够根据提示和理解朗诵。aMZoh2A3XE <表述的语言能够概括意境特点,能够入境并分析出意境所传达出的感情;能够从具体的语言入手进行分析;尊重多元解读,但对明显错误要及时讨论或纠正)oIZwNM34cl 3.注意点: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清雅幽僻、宁静迷蒙的画面;画面与心境;写景的层次等。

<二)涵泳品读第五段,鉴赏荷塘上月色迷蒙之美。1.涵泳朗读,动手用文字写出意境及其传达出的感情。

2.组内交流,并且推荐人员班级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讨论。鼓励多元解读、创新阅读。3.美读。学生朗读,并且说明朗读的注意点。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时注意事项。4.注意点:写月光重在写月光投影,使月光有了实感质感;静态动写,“泻”“浮”“洗”“笼”等动词的精妙所在;作者为何喜爱这淡淡迷离、朦胧苍茫的月色,说“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此段通感的妙处何在等。CEYEjwx5r1 <三)涵泳品读第六段,鉴赏荷塘四周幽远朦胧之美。第五段可以从略,但描写的层次要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琢摸。<四)概括鉴赏意境美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自己概括,根据自己在本文的鉴赏过程中的体会来总结。允许争议,可以讨论,不必求全。

2.教师可以帮助进行语言概括,使表述更准确。

3.几个角度:品味语言、语境的修辞妙处、表现手法、再现画面与入境、意境与作者情感等。<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再听听4、5、6段的朗诵录音。<六)鉴赏《采莲赋》《西洲曲》

可以选择《采莲赋》让学生将刚刚总结的鉴赏散文意境美的方法移植到诗词歌赋的鉴赏上来,明白文学作品的鉴赏是相通的。可以先品味此赋的细节描写之妙,再揣摩用词之精当,然后再鉴赏意境之美妙以及传达出来的感情,最后进一步理解作者引用此赋的真正目的等。QAXNOf16FI 三.结束小结。听听那冷雨<节选)·教案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⑵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⑶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

⑴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⑵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导入:

/ 60

1、今天是一个雪天,可是我们却要走进一个下着雨的世界,这真有点难为同学们了,不过,我相信,同学们在雨的世界里,也会感受到几分诗意的美。这节课我们就将陪着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一起来《听听那冷雨》。4wXVkZv7Uo <幻灯片1:课题)

2、课前我布置同学们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找几位同学把你找到的作品中有雨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读给大家听一听。isW3QJZ89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夜雨》

雨声里饱涵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淅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亡国的痛苦。这样看起来,雨在很多文人眼中总是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它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但是——woVcmts9nM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JkVkSdWaCs 《定**》

这首《定**》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作者笔下不是凄风苦雨,展示的却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XfUsoWqbR9 看来,雨声中的感悟,也与个人的气质、遭遇有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bbUBUGUc5Q

3、台湾作家余光中对雨又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作家余光中人生经历: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p7TJqqnekw

4、我们学习这篇散文,主要是:

①反复诵读,鉴赏优美语言,借鉴表达技巧。②沉吟涵泳,体味思想深情,培养爱国情愫。【教案过程】

一、整体把握:

现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全文,看看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⑴主题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作者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抒发了一个远离祖国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D3SRWaRfzd ⑵ 思路明确:

①由雨季的开始,引发思念。<春雨引发思念)

②由“雨”展开具体的想像,描写独特的体验,抒发浓浓的相思。<由雨展开联想)A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关于“雨”的联想。<雨的文字)B从嗅、看角度写“雨”,抒发了思乡的愁绪。<嗅雨、观雨)

C从听的角度写“雨”,尽情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与思念。<听雨)③听不到雨声的失落,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回忆埋入心底,沉淀。<将雨的回忆沉淀)

/ 60

二、文本研习:

作者对雨的独特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现在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段来赏析。

1、首先,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由春雨勾起思念之情。请位同学朗读第一节,大家充分展开想象。然后找位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你的体会。RZS0sUlgOT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了见景生情的悠远的思索,富有诗意。

2、课文第二段作者由雨联想到关于雨的汉字,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还有什么作用吗? 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3、本文题目为“听听那冷雨”,雨只能听吗?不,还可观、可嗅、可尝。雨的味道是怎样的呢?一位古稀老人品出怎样的味道呢?我们来齐读课文第三节。5VR8YEPh2A 学生齐读第三节。

①雨的气味是怎样的?一学生读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感觉。②这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叠字、叠词、叠句;对偶重叠、排比重叠、反复重叠。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使人如闻如见,身临其境。<联想、想象)jRQgunjihh

4、课文第4节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写山中的雨。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两个层次的描写,找出美国和中国山不同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学生体味。

明确: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中国韵味和意趣。落基山的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而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才有几分山水的真味。xNQpZ7MjwX 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月是故乡明。对祖国怀着特别的感情,所以对祖国一切都深深的眷恋,怀有深情。

三、重点探讨

1、我们走进雨季,嗅了雨带有土腥气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独特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雨落的声音。请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5~8节,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雨的意境。LJPxvRgkKE 学生读。

2、这段文字的语言尤其美丽,修辞手法也多种多样,请同学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

拟人、比喻、通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此外还有长短句相结合<错落的句式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的写作特色。ZFPF1BKlZl

四、总结: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cBOOxleme1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qxNW34InsI

五、布置作业:

/ 60 这节课我们陪着余光中先生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EtN4zOboHo ①本文的语言尤其独具特色,同学们在学习之后要学以致用,请同学们课后展开联想与想象,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自然景色,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SoMd5yFpW5 ②另外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厚,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起读者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本文中化用的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6kLlBi9qbM 金岳霖先生·教案 【教案目的】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重在细节)的特点。2.品味本文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教案重难点】

1.欣赏文章中富有趣味性的写人记事。2.品味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教案方法】文本研习、自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步骤】

一、导入课文

金岳霖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作者对老师充满敬爱的感情,本文即是这种感情真诚流露的见证。但是作者写作本文,采取了一种轻松活泼、幽默滑稽的笔法,让世人看到一个极其富于个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kgLt72Drps <板书文题)出示资料金岳霖介绍。

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二、四、五、六届委员,还曾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ycKCDM7sE9 金岳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案和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几十篇哲学和逻辑论文,出版了《逻辑》《论道》《知识论》3部专著。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而殊相表现共相。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样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构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认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变动生灭乃至整个现实世界的过程和规律,也就是道。在认识论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M8KK9vAtTQ 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感性的金岳霖先生,不再崇高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附: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04JSFf4u7w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

/ 60 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e0I1bZyvmd

三、在学课文之前,先扫清字词障碍<略)

四、文本研习: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其中有个句子是全文的核心句,这核心句中有个词是全文的文眼,请读第一段找出来?rWI9GJ2wBT 明确: “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文眼是:有趣。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明确:a.样子有点怪——让人莞尔 b.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c.幽默的答问——以希奇古怪的问题回答希奇古怪的提问 d.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 e.对话式教案——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FSHhctwxQA f.讲座时停下来捉跳蚤把玩——不拘小节大有六朝名士扪虱而谈的饿遗风。

g.他和云南斗鸡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试水果的大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小结:这个学术上聪明过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是个让人发笑,率真可爱,不拘小节,自由随意,孩子气十足充满了赤子之心的有趣的金先生正是因为特别的率真。TOGqIcZy4h

3、“有趣”是金先生的主要特色,在其身上,还有重情的一面,试作分析。明确:

<1)给逝去的人林徽因过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别的深特别的纯粹特别的真挚特别的伟大。第十段中说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这缘于他对林徽因的真挚深沉的感情!7KGyeWtzjX 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可见金先生重于情深于情。《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lGFGKGXAyE <2)金先生重情不仅是对林徽因对其他人也是如此。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体现了金岳霖先生重情,是那个地方?

明确:在第五段中林国达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叹惋林国达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节课都没有笑容。zBEPgqrCMl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在讲座时停下来,当着学生的面捉跳蚤把玩,也是一个在林徽因死后还给她过生日的人,让我们用什么话来评介他呢!也许我们无从说起,那么还是用汪曾祺的文字来概括吧!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先生特点的那句话?NxEXMaVD11 明确: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就让我们借这来看作对金岳霖先生一生的特点的概括吧。

一肚子学问”前文没有说明,在第十三段中作了说明,请同学们齐读第十三段!

4、通过以上有关金岳霖先生行事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金岳霖具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外貌、特殊的言行,他的性格较为复杂,在学术上聪明过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谙世故,头脑单纯;他待人真诚、坦荡,但学生觉得他很可笑。他一心只想学问之事,以致对社会人事的感受理解与众不同,于是从内心到外表都特立独行,没有想到要从众从俗,也正是这种孤独精神和单纯心理,才使他静心做学问,成就了他的学问品格。1tD6iToEgI

六、这种冲淡隽永同时还体现在字里行间,使本文的语言呈现什么特色?

/ 60 明确:本文语言平实而有韵味,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自然而然少做作,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而已,但却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本来面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fpDeODSFuo 读读课文第九——十一段体会一下。

也许老作家行文至此,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具有感染力的简洁而畅达的文风已凝聚在字里行间,使全文恬淡而有韵味克制而有神采。tlCmknmGJ5

七、作业

同学们上学多年,一定遇见过许多老师同学,他们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有特点的、让人发笑的言行举止。当堂讲讲。GhBvQ7QHYM 亡人逸事·教案 【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教案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教案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设计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UdBDmRkIds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3),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这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89ALSBNJr9 孙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

三、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回忆性散文。“亡人”在文中指亡妻;“逸事”指诗人不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m5zUnkhKGQ 孙犁结婚后一直在外面教案,参加革命工作,后来到延安教案。而妻子一直在河北安平老家侍奉公婆,抚养儿子。真的是“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但孙犁对妻子的感情一直纯真深厚,这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在妻子逝世12周年的时候,作者又写了这篇散文,以表达对妻子的深深悼念之情。A1z2T4LLVw

四、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明确: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 60 看戏相亲: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总其一生: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五、品读鉴赏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从“天作之合”开始写起? 提示:“天作之合”给全文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作者特记“天作之合”,正是因为妻子为他带来了爱、幸福和宽慰,甚至是写作的灵感,语言的源泉。在这里与其说作者是在谢天,不如说是在谢妻;对天的感念,其实就是对妻子的感念。OXyapOfM9d 2.自由朗读第二部分,探究以下问题:

<1)说一说:你认为这一部分哪几个动词用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提示: “盯”、“跳”、“钻”几个动词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初次见面时未婚妻腼腆害羞的神态。<2)想一想:“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这句话表现了妻子怎样的个性特点?

提示:这一语言细节描写,突出了妻子作为农村妇女深重的礼教观念,表现出了她的质朴。3.学生朗读第三部分,讨论:

<1)文章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亡妻哪几件小事?这些小事表现了亡妻怎么样的美德?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1)文章这一部分写了“回家诉苦”、“背瓜遭遇”、“学习织布”、“买布粜粮”和“抱孩夜走”几件小事。这几件事情写了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这个过程凸现了妻子勤劳善良、善于学习、疼爱孩子的品质。2TyjVyJNoT <2)文章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回家诉苦”、“背瓜遭遇”是形成妻子性格转变的转折点,为妻子美德形成作了铺垫。妻子前后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妻子的美德。gPxrricODA 4.阅读文章第四部分,自由质疑探究:

<1)结尾交代妻子临终前还记得丈夫做小职员时寄到她家两丈布的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两句看似平常的问答,将夫妻恩爱之情写到了极致,中国传统讲究得一还两,薄施厚报,我们可以想见,因为那两丈花布,传统观念较强得妻子对丈夫不知付出多少爱与体贴。uKwzX1GPSh <2)文章以妻子“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作结,用意是什么? 提示:文章以“一丝幸福的笑容”句作结,展现了一个辛劳一生却又容易满足的妻子形象。所以作者在前面愧疚地写到:“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深挚地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愧疚自责之情以及对亡妻的极度思念。IGwItLaQ6X

六、课文小结

斯人已逝,当作者带着一种愧疚与不安来怀念逝者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仿佛要

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沉淀的满是岁月积累的真情,这里没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浪漫;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式的恭敬,也没有“贫贱之妻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清高自守,这里只有一种带着些酸楚、些许温暖的回忆。WCvQZvERlE

七、能力迁移

1、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9yuYvf8SAl

2、如何写好细节?

明确:<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 60 <3)精心锤炼词语。<4)巧妙运用修辞。

八、课堂总结

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在文学作品中,细节是作品真实性的一种体现。回顾我们看到的几篇诗文,这里使细节真实起来的其实是一种情,一种发自肺腑的真情,也正因如此,它们才具有了令人感动的特质。nuu71ZBTO1

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篇文章,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附:板书设计 亡人逸事 孙犁

初次见面

礼教观念重、质朴贞洁 无车不回 回家诉苦 背瓜遭遇

细节描写

学习织布 善于学习、勤劳善良、疼爱孩子 买布粜粮 抱孩夜走

临终话别

夫妻恩爱、易于满足 祝福·教案 【教案目标】

1.识记 A.关于《彷徨》 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教案课时】 二课时 【教案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 五四运动 1919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 60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 卫家山 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 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BqtfxJ5U3I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Pmtn3szVio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案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 60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案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 B、小十岁的丈夫 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3iswyc3Ww5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herE4WwXLM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varMAG0Y0s 49 / 60 教案点评: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J6qV6qu0f9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案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电影中“祥林嫂怒砍门槛”是否妥当

引导学生探讨:

电影《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X2p3C9Y1tQ 参考观点: 观点一:

祥林嫂一生都在压抑的活着,只是在为了自己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活着,所作的一切仅仅是希望自己那小小的生存空间不至于坍塌。但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将一切剥夺得一干二净。bXpb8Ts2Iw 她再一次成了寡妇,被所有人唾弃,每个人凭着正义的名义在她的伤口上洒盐。一切都不是她的错,但从最初的反抗开始,潜意识中她就认为自己是个罪人,柳妈的话更增添了她内心的恐惧,所以她会去捐门槛,让这门槛减轻她的“罪恶”。oTokEDV3Xd 但她仍然赎不了这罪,哪怕是死了都赎不清。封建礼教里满篇是“仁义道德”,但这“仁义”却容不下一个本没有任何错的祥林嫂。在她自认已赎了罪之后,受到的仍是当头一棒,于是整个精神世界轰的一声坍塌了。CPosanp4bT 以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看,她根本不明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不幸。在一而再再二三的打击下,她只是按照“礼教”里的那套逻辑不停的自责、内疚。QLnAG7T5qA 去砍门槛那是难于想象的,那是一个战士的形象。这却全不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当时那一个思想禁锢、麻木的时代,不会是这样的。4HmJcRn6Fh 观点二:

电影中增添的那个细节是不妥的。

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文章中有几处描写似乎可以作为佐证。第一处:祥林嫂关于灵魂有无的疑问。

粗粗一看,似乎这正是由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才会使她对这一问题产生疑问。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祥林嫂的这一疑问并不是基于反抗封建旧势力的基础上的,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她对那一套属于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深信不疑,听信了柳妈的关于“地狱”的一段胡言乱语,才会使祥林嫂怀着对灵魂的恐惧,而并非对灵魂的反抗进行的问答。iDmRIAR7TX 第二处:祥林嫂在被迫改嫁时的“反抗”。这一事件更谈不上什么“反抗”。恰恰是祥林嫂对传统的贞洁观深信不疑才会出现这种举动。可以说,祥林嫂正是用自己的行动捍卫着封建正统的权威。wzlZekk88E 所以说,祥林嫂根本不可能砍门槛。观点三:

祥林嫂疑虑,一直疑虑。对无法解决的疑虑,她选择了盲从。她愤怒过,却不知道反抗。社会的排斥,同类的不容,没有使她变得坚强,倒日益消磨了她生存的意志。没有了思想,没有了信念,她成了行

/ 60

篇2:高中教学设计免费

必修一最新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案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案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b5E2RGbCAP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46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p1EanqFDPw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DXDiTa9E3d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 46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RTCrpUDGiT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相信未来·教案 【教案目标】

①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品,体会诗人“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之情怀 ②进一步通过诵读,领会诗歌的形象

③领会诗歌意蕴深刻的意象,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教案步骤】

1、作者与本诗背景

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无一不知道诗人食指。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5PCzVD7HxA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里,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了他,起名路生。小学时就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78年再次焕发创造力,并首次使用食指笔名<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损伤不了诗人的健全人格)。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jLBHrnAILg 诗人在人生之途中受到过一个又一个打击,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因而他在诗中强烈抒发着不满,但他对国家仍不改初衷,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诗歌: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食指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的艺术追求。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xHAQX74J0X 《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江青读到了《相信/ 46 未来》,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恼怒。她一定要找到“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诗人自己回忆:“1969年,我下乡第二年回来,‘四三派’的人回来聚会,要我去。我给他们背了几首诗。那些诗他们要走了一些,作为一个动态写进报告里,给了上边。江青说,这是一个灰色的诗人。江青又说‘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你不歌颂文化大革命,不相信现在相信未来,这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曾被严格审查、批判。但在阴云密布的时代,这首诗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LDAYtRyKfE

2、整体感知

⑴在把握作者的思路基础上一读诗歌。

①1、2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Zzz6ZB2Ltk “蜘蛛网查封炉台”——陈旧贫穷;

“余烟叹息悲哀”——生活贫困;生活上贫困,“铺平失望的灰烬”——抛弃失望;但保持乐观 “美丽的雪花”——纯洁美好 “葡萄化为露水”——青春逝去;

“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情感失落;内心的失落,“凝露的枯藤”——直面绝望;但一往情深 “凄凉的大地”——执着自信

恶势力横行,希望破灭,果实被窍——痛斥现实 ②分析第3节前三句比喻的精妙所在

手指——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用孩子的笔体写下: 笔杆——海上现出的曙光“相信未来” 面对困难,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③第4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作品由“我”转向了“她”——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后人的“睫毛”与“瞳孔”能拨去历史的尘埃,不在乎“腐烂的皮肉”而要挺直“我们的脊骨”,等待历史“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三节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同时想告诉人们,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一定光明。dvzfvkwMI1 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 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未来 脊梁不断,历史自有公正评价

④最后一节,诗人放弃了意象的转换,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rqyn14ZNXI 发出呼唤,为未来战斗——决心奋发

3、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

4、诵读、背诵

5、课外拓展 / 46 比较阅读:《热爱生命》<食指)[见《语文读本》<必修二)] 这首诗写于十年**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色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EmxvxOtOco 第四课时:六月,我们看海去 目标:

①组织学生“理解”和“朗诵”作品,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SixE2yXPq5 ②领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旋律,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倾向。步骤:

1、作者和背景

潘洗尘,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兴安乡东风村。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从1983年发表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今,共创作并发表了诗歌作品八十余首。《想起1970年的冬天》、《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初九的酒》构成潘洗尘的三驾金色马车。他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独有的诗风格外的引人注目。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6ewMyirQFL

2、体味诗的思想内容

①哪些诗句能借助想象体现出青春的活力?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鲜明的节奏,我们仿佛听到了一群年轻人喧闹的声响的响亮的歌唱,仿佛真的看到了一群年轻人蓬勃朝气;kavU42VRUs “我们一群五颜六色风风火火我们年轻/经历旺盛总喜欢一天到晚欢欢乐乐匆匆忙忙/像一台机器迂回于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强烈的生命活力,诗歌的节奏把我们引向了对青春的情不自禁的赞美,“五颜六色”“风风火火”“匆匆忙忙”“欢欢乐乐”“教室书馆”“我们和知识苦恋”,积极沉淀,锐意进取,是青春旺盛生命力的有力见证。y6v3ALoS89 “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要枕着沙滩也让沙滩多情地抚摸我们赤裸的情感”“让那海天无边的苍茫回映我们心灵的空旷/拣拾一颗颗不知是丢失还是仍掉的贝壳我们高高兴兴/再把它们一颗颗串起我们闪光的向往”——无拘无束,热情向往。M2ub6vSTnP ②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年轻人的自信?

“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哥伦布啊”,“我们总以为生下来就经受过考验经受过风霜/长大了不信神不信鬼不相信我们有太多的幼稚”0YujCfmUCw ③哪些语句能强烈地感觉到青春所富有的探索精神? / 46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尽管生长在北方的田野影集里也要有大海的喧响/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我们我们就是不愿停留在生活的坐标轴上/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eUts8ZQVRd

3、体味诗的艺术技巧

①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音乐感,这种音乐感源于诗歌的两种节奏:一种节奏是诗歌语汇组合的自然逻辑停顿,全诗多是省略标点和长句,但读之并不费力,原因就是诗中有自然而成的韵律感;另一种节奏主要是诗行中重复于变化相交错的词语来显示,重复与变化组合成一种情感的旋律。如“六月看海去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六月是我们的季节很久我们就期待我们期待了很久”。<类似“INB”说唱)sQsAEJkW5T ②语言组合巧妙。本诗组合巧妙的语言使得诗意浓郁而悠远。如,将“长发”的飘荡与《蓝色多瑙河》乐曲组接在一起,等等;将“看海去”与“没有驼铃”组接在一起,将“眺望远方”与眺望“六月”组接到一起,使得诗歌自然生出一种韵外之意。年轻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他们不安于现状的探索精神,以及风风火火的神态、略带狂妄的激情,都能从透明的语言中感受到。GMsIasNXkA

4、小结

这些体现了年轻人蓬勃的活力,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和无限探索精神的诗句都是在一种鲜明的节奏里表现了出来,让我们在诵读之余似乎看到了一群欢呼雀跃的青年向遥远的大海跑去,去探险,去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让青春的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青春的情感在风浪中成熟。在这里“六月”就不单纯是一个季节而成了生命的青春驿站,“看海去”也就是一种探索的时代意义。诗人没有静止地刻画,而是在一种节奏里,在流动的生活画面中向我们表达了青春激情背后还承载着一代青年人的灵魂写照。TIrRGchYzg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教案 【教案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江河的生平简历及其创作风格;了解现代诗的特点,训练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诗人的情感脉络,体味其瞬间感受,把握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案重点】

诗歌的独特意象,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案内容】 一.基础知识 1.多音字

涨zhang暴涨zhang头昏脑涨颤chan颤抖chan颤栗 鲜xian鲜花xian鲜有似si相似shi似的 藏cang珍藏zang宝藏倔jue倔强jue倔头倔脑 2.形近字

倔jue倔强崛jue崛起撒sa播撒撤che撤退 渐jian逐渐惭chan惭愧溢yi洋溢缢yi自缢 瓣ban花瓣辨bian分辨浆jiang浆果桨jiang船桨 缝feng缝隙逢feng逢迎栗li战栗粟su粟M 诞dan诞生蜒yan蜿蜒 3.近义词辨析 猛烈激烈

猛烈①气势大,力量大。例句:这里气候寒冷,风势猛烈。②急剧。例句:心脏猛烈地跳动着。激烈①(动作、言论等>剧烈。例句:百M赛跑是一项很激烈的运动。②(性情、情怀>激奋刚烈。例句:壮怀激烈。7EqZcWLZNX 6 / 46 温柔温和

温柔温和柔顺(多形容女性〉。例句:这个少女性格温柔。

温和(性情、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例句:眼前的人露出温和的目光。清澈清纯清静清脆

清澈清而透明。例句:湖水清澈见底。

清纯①清秀纯洁。例句:她清纯得像一朵玉兰。②清新纯净。例句:雨后的空气非常清纯。清静<环境>安静。不嘈杂。例句:我们找个清静的地方谈谈。

清脆①(声音>清楚悦耳。例句:清脆的鸟语声回荡在早晨的森林中。②(食物>脆而清香。例句:鲜黄瓜清脆可口。lzq7IGf02E 4.词语释义

喷吐:喷出(光、火、气等>。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刺激:推动事物,使起积极的变化。崛起:①(山峰等>突起。②兴起。激荡:①因受冲击而动荡。②冲击使动荡。青葱:形容植物浓绿。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蔚蓝: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二.作者简介

江河<1949一>,原名于友浑,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有诗集《从这里开始》《江河诗选》等。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zvpgeqJ1hk 江河是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他与舒婷、北岛、顾城、杨炼一起被称为朦胧诗的五位主将。三.文题背景

江河的诗以意象的优美,语言的纯净胜出。他所营造的意象群被赋予了一种理想化的色彩,是从生命及人生的体验中提炼而出的,也是被深度内化了的意象群,因此,他的诗歌向着纯诗的方向迈进。江河诗歌的语言有着不可言说的美质,他在面对存在和语词强烈的光芒时,没有闭起眼睛,而是直目而视,让它把诗人自己攫入口中而吞食,正是在这时候,他的诗歌才为苦难融入了甜蜜的滋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正体现了江河诗的特点,它借助一系列理想化的意象,通过完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内涵。NrpoJac3v1 四.整体感知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一首朦胧诗,是江河的代表作之一。江河是一位平易的人道主义诗人,也是一位具有健全理性、良知和常识的高尚的普通人。他的含而不露的温情是中国古典理想人格的最佳现代折射,具有安然处变但决不无动于衷的古道热肠和道德热忱。因此他的诗歌内容包含现代生活各个层次的各个角落,并且从高超的艺术技巧上,赋予思想主题和情感色彩各异的作品以适当的各具风姿的结构形式,突破了风格单一的思维定式,如“我们结识了。岩石/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我们相识了。江河/蔚蓝地在黑土地上流过/太阳和星星……”从这种达到无技巧境界的诗句中,你只会受到感动,这正是当代诗歌最缺乏的东西,做到如此举重若轻、淡而有味,并非如我们想像中那么简单。当其他诗人还热衷于炫技,还在学艺的道路上时,江河的诗歌已经抵达了属于他的要塞。1nowfTG4KI 第一节“这支歌”指春天的奋斗之歌。

写“果子”被“击落”是写果子变成种子,是为了写“春天”。

诗人用“风”“树木”“果子”“阳光”“鸟儿”等意巢,写出春天的可爱。段析: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春天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春的渴望、向往之情。第二节“热情”“开朗”写出春天的特点。

“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写春的特点。“你憎恨黑暗,甚至阴影”,进一步写春的特点。段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春的特色。第三节“翡翠的语言”“坦白”写出心灵坦荡。/ 46 “岩石”“江河”“针叶树”是英雄、战士的象征。段析:写“我们”与英雄对话,运用了象征手法。第四节写“土地说”是为引出“人说”,运用了比兴手法。

“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用设问写出人生的意义,揭示出人的奋斗需有一定的目的。段析: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课文结构

对春天的渴望、向往之情 春天的特点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我们”与英雄对话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五.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诗歌第三部分的诗行排列和诗歌表现的内容? 这部分写“我们”与英雄对话,抒写朋友间的友谊,为了暗示朋友间的友谊如岩石般坚固,诗人把诗行排列成叠加的岩石状。这样在形式上直观地表现了友谊的淳厚、实在。另外作者也注重用语言来表达这种深厚的朋友情,如“用大海翡翠的语言交谈/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选取了大海中珍贵的“翡翠”来写友谊的可贵,用“坦白得像沙滩一样的语言”来写朋友之间的坦诚,朋友之间的友谊纯洁得如人与自然的融合,如“雪花似的水鸟栖息在我们的肩头”。诗句中还有许多这种朴素的语言,作者正是以这些语言表述朋友间坚固的友谊的。fjnFLDa5Zo 六.写作技巧

(l>构思奇妙。本诗分四部分,共15节,每节句数不同,字数不等,结构和情感内 涵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2>塔式结构。本诗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尤其第三部分犹如两座金字塔,形象 直观,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3>巧用修辞。本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语言、内涵、结构 达到完美统一。七.课文鉴赏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当代诗人江汩的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诗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这首诗歌在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等方面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tfnNhnE6e5 “金字塔”式结构排列,使诗歌具有建筑美。诗的第三部分宛如两座埃及金字塔,诗味十足,语言和意象充满跳动的活力,其形体结构与诗的情感内涵达到了较高程度的融合。这种造型美对于诗歌的赏析具有一定意义:它刺激感官,引起注意;妙趣横生,有利于记忆;形象直观,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和回忆。这种结构达到了集游戏性和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程度,使作品在传播中不断增值。V7l4jRB8Hs 补充资料 1.朦胧诗

朦胧诗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精神花朵,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语言。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了精彩的成果。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但是,高密度的意象也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也使朦脆诗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彻底地颠覆了抒情和意象艺术,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83lcPA59W9 8 / 46 后朦脆诗的出现,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诗风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朦胧诗人群体和后朦胧诗人群体历史命运、生存遭际的巨大差别难免会流露于诗歌—“心灵的歌唱”。mZkklkzaaP 朦胧诗的特点: 第一,从审美角度看,朦胧诗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明确转向模糊,由现实性追求转向永恒性追求,这是诗歌美学角度上的重大变化,改变了过去诗歌说明某一事实和现象的状态。朦胧诗与过去现实主义诗歌不同,它不是以反映客观真实为目的,在意象的创造上,也不对客观真实作忠实的描摹,它更注意表现的是主体的真实。这表现了朦胧诗在艺术视角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对过去诗歌现实主义审美的突破。即便是反映客观事物,它也侧重于主体对事物的感受,而不对客观事物本身作详细的描绘。AVktR43bpw 第二,打破了过去诗歌线性因果关系和单向直接抒情的方式,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模态,意象也由清晰转向模糊。ORjBnOwcEd 2.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70年代末,她的诗作便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久即作为朦胧诗潮的代表人物而闻名文坛。结集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2MiJTy0dTT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gIiSpiue7A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uEh0U1Yfmh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IAg9qLsgBX 作者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显示祖国贫穷落后、贫瘠破败的现实出发,抒发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由最初的低沉缓慢渐渐变得高亢急速,由抑到扬,从而表达对祖国的理解和热爱之情。WwghWvVhPE 第一节,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并通过意象的叠加,向读者呈现出诗人心目中的祖国的形象,这是诗人真实的感受,也是诗歌人本主义特色的表现。“破旧的老水车”与“疲惫的歌”显示出祖国的落后与疲惫;“熏黑的矿灯”与“蜗行摸索”显示出祖国前进步伐的艰辛与缓慢;“干瘪的稻穗”与“失修的路基”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则显示出祖国在痛苦中奋力抗争、顽强不屈的形象。最末一句的“──”表示语意转折,由前面对祖国形象的描绘,转而直接表达对祖国现实状况的深深的理解和真挚的热爱之情,知之深,则爱之切。“祖国啊!”一语显得深沉而凝重。asfpsfpi4k 9 / 46 第二节,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我”与祖国开始交融,祖国贫穷,我是悲哀,我是她痛苦的希望,这种希望正如“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却如此渺茫,那就是对祖国富饶、荣光与自由的殷切期盼!最末一句“祖国啊!”表达了诗人哀怨般的深情。ooeyYZTjj1 第三节,同样运用一系列的意象,“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意象叠加,充分表达出诗人在新时代来临之际的希望与欢欣。但是,细细品味,这些意象无不深深地打上“文革”的时代烙印,表现出这一代青年人内心独特的感受,“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古莲的胚芽”也是经历风霜雪雨的寒冻,就连笑涡都是“挂着眼泪”的。这样就使得这首诗在体现舒婷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最末的“祖国啊!”表达出诗人的欢欣与对未来的憧憬,至此,全诗的感情基调由先前的低沉凝重进而变得高亢激越起来。BkeGuInkxI 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基础上,“我”与“我”的祖国再次融合,“我”和祖国已经是唇齿相依,不能分割:“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是你喂养了“我”。这个曾经迷惘的“我”,经过深思,经过感情的洗礼,已经沸腾起来,“我”愿为我的祖国奉献一切,用“我”的血肉之躯去换取祖国的富饶、荣光与自由!“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与“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这几个简短句式构成排比,增加了语言气势,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它们与最末一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使感情激流达到极点,成为全诗的最强音。正是对祖国的这种执著的爱和奉献精神,使得这首诗与《致橡树》《一代人的呼声》等成为舒婷朦胧诗作的“高音区”。PgdO0sRlMo 十八岁和其他·教案 【教案目标】

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3cdXwckm15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4、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教案方法】小组讨论。【教案时数】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h8c52WOngM 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v4bdyGious

二、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 <一)十八岁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在“青春”版块中)爱

2、句子的理解

<1)第一段第一句中“欣慰”和“似水流年的迷惘”的原因:“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J0bm4qMpJ9 <2)“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作者用诗人的话来形容养育孩子的十八年光阴,自己沉湎于养育孩子的巨大幸福中,猛然间惊讶时光之飞逝。XVauA9grYP 10 / 46 <3)第四节中“这样的心情”指:“时常把你看作缠绕身边的孩子”<第1节);“会情愿溺爱你”<第2节);“高兴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令人满意开怀”<第3节)。bR9C6TJscw

3、交流父母养育自己的片段。<二)两代人的矛盾

1、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 <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

2、探讨:你同意文中父亲归纳的原因吗?你是如何看待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的?你和父母产生过矛盾吗?有了矛盾后你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去做的?你认可他们的做法吗?<让学生明确平等、对话、理解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pN9LBDdtrd <三)读书的苦乐

1、理解文意<补充阅读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见《学习与评价》)苦学乐学

蒋士铨每日夜读直至鸡叫一遍

被不出书被父亲罚跪,母亲训斥幼时用柳枝拼字 诵诗作为闲时游戏 我为病中母亲诵读 考取举人

我“十年寒窗”、“光宗耀祖”的传统压力曾祖母的“读书最乐”,引我共鸣 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废寝忘食,读书“闲趣”

儿子喘不过气来的考试与升学的逼迫?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

2、我的态度:“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

3、探讨: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然后思考读书生活中的苦与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四)青春

1、作者对孩子的希望:<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

2、延展:

<1)我挺秀的树自负 <2)《金缕曲》<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三、品题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

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DJ8T7nHuGT

四、总结

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QF81D7bvUA

五、艺术特色 / 46 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4B7a9QFw9h 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别,作者用一种谈话般的形式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种行文远离了板起面孔的说教,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文字本身与阅读者容易化为一体,在对话中让阅读者受到了心灵的感化。ix6iFA8xoX 语言朴素、真挚。谈话般的行文方式注定了语言的朴素与真挚,全文就是靠再平常不过的生活语言把父母之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人读后无法不为之动容。wt6qbkCyDE 我的四季·教案 【教案目标】

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教案重点难点】

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方式】活动体验 【授课过程】

[大屏幕:一年四季图]<配乐)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Kp5zH46zRk [大屏幕:思考: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Yl4HdOAA61 [板书课题]

二、温故知新: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阅读抒情散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1:阅读散文时,首先要知道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学生2:抒情散文,关键是从文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这都是我们学习时要掌握的。ch4PJx4BlI 学生3:我觉得学习抒情散文,还要明白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例如《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的是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扬北方的抗战军民。此外,抒情散文的语言也和其他文章大有不同,在学习时,我们也要注意体会。qd3YfhxCzo

三、自读研讨:

教师:同学们说的不错。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自读学习这篇课文。阅读时,同学们可以参看这个自读提示,也可以互相研讨。E836L11DO5 [大屏幕: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3、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学生自读研讨十分钟)教师:通过第一遍阅读,同学们对课文有哪些发现和感受? / 46 学生4:我发现这篇散文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S42ehLvE3M 学生5:作者的人生之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土地是“不毛之地”,而且她所有的是“细瘦的胳膊”和“锈钝的犁”,“土地里的石块和树根还经常磕绊着她的犁头”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很苦的,可是她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像一个母亲一样期待着自己希望的种子早日开花结果。501nNvZFis 老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吗?学生说:是《挖荠菜》。师:《挖荠菜》所描写的情景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jW1viftGw9 学生6: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和作者相比,我们的人生之春可谓春光灿烂,那么,我们又将怎样来耕种自己这块土地呢?读了这篇文章后,给我的启示很大。最主要的就是现在我懂得了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每一天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xS0DOYWHLP 学生7:我在文中发现,作者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经受了很多磨难。课文中,写到作者在夏季里,遇到过干旱,他的幼苗还遭受过狂风、暴雨、冰雹的袭击,我想表面是在写自然界,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青年时代很苦。LOZMkIqI0w 学生8:我从文中感觉到,作者在最初遇到困难时,也曾在思想上走过误区。“在遇到干旱时,她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而且,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可见,刚开始时,作者是把战胜困难的希望寄托在了别人或别的力量上了,在失败过后,她明白了: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水源。也就是说,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ZKZUQsUJed 学生9:从文中我看出作者也曾犯过错误。“在找到水源后才发现自己忘了带盛水的容器”我更发现作者在犯了错误之后,知道如何检点自己。她说:不要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检点自己。我也明白:人无完人,错误和失败是难免的,最关键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dGY2mcoKtT 学生10:我对文中这句话印象很深“弱者,即使你替他挡过了这次风雨,但终有一次会被淘汰,只有强者,会留下来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在作者的人生夏季里,充满了困难,挫折,磨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rCYbSWRLIA 教师: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又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FyXjoFlMWh 学生11:作者在人生的秋季里,收获的果实是干瘪的,但是,她没有灰心丧气。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了一种独特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认真的生活过,无悔的付出过,和谷物一起收获的还有人生。”从这些内容中,我感到作者能正确面对人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最终占有什么,收获什么,而是在于追求什么的过成。”我想在今后,我的努力也许得到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我也会正确面对。TuWrUpPObX 教师: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深刻。如果我们在辛勤的耕耘过后,我们的未来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辉煌,那就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吧,像李素丽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吧,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难道不是吗?同学们从文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很好。哪位同学能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7qWAq9jPqE 学生12: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llVIWTNQFk 学生13: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发挥余热。

学生14: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yhUQsDgRT1

四、创造、展示 / 46 教师:反复阅读和感悟后,同学们对课文一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的理解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MdUZYnKS8I [学生们设计板书,用实物投影展示,黑板也由学生板书]

五、自由朗读

同学们设计的板书形式多样,有文字式,有图画式,还有对联式,图文并茂式等等,这些板书能看出同学们很有创造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09T7t6eTno [

三、四位同学读课文]<配乐、配画面)

六、挖掘主旨

同学们,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e5TfZQIUB5 [大屏幕: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s1SovAcVQM 学生15:这句话告诉我,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学生16: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曾有过一GXRw1kFW5s 番精辟的论述,他告诉我们,要认真对待生命,就要学会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里,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青春,春天去了还会来,青春一去可就不复返了。过去我的学习很盲目,缺少目标,自己也缺乏毅力,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不会再盲目,更不会拿自己的一生开玩笑,我想,我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UTREx49Xj9 教师:对于《生命的意义》中,那段经典的论述,同学们还能记起吗?好,我们大家来试着齐背一遍。

[师生齐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我们又将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8PQN3NDYyP

七、[大屏幕:人的成长经历图]<配乐)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我想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mLPVzx7ZNw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 【教案目标】

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案重点】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课文

十六七岁应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AHP35hB02d

二、合作研讨课文

1.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考虑哪两方面的问题? / 46 明确: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2.马克思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是什么? 明确: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

3.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冷静地研究所选择的职业? 明确:在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短暂的热情的情况下。4.“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所选职业超越体质的极限。

5.马克思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遵循哪几个原则?

明确:有尊严、深信正确、能提供广阔场所的接近完美的境地。6.马克思为人们选择职业指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明确: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7.马克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

明确: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这其实是他在十七岁向社会发出的职业理想激情宣告。

三、小结

本文富有激情和理性,文章逻辑性强。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NDOcB141gT

根据你的个人实际,请为你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作一个设计,并请说出选择这种职业的理由。我的五样·教案 【教案构思】

毕淑敏的散文往往文质兼美,情理兼顾,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作者用她最不愿舍弃的笔,生动细腻地记叙了一次亲身经历的心理测试的全过程。从中“我”经历的“选”和“弃”的痛苦和艰难,不仅给读者美文的享受,而且还给读者情理的震撼。

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考虑到单元要求、学生能力和课文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第一单元的课文,篇幅都较长,为了很好的理解课文,必须以整体把握和内容浓缩为前提。基于此,这篇文章应让学生在快速阅读基础之上,从方方面面的议题中联系课题、浓缩内容,归纳概括。简单的说,就是“选” “弃” “议”。具体说就是:“选生命中的五样” “弃生命中的四样” “议生命中的一样”,这样一来,内容浓缩了,思路也清晰了。

二、品味描写,体会感情

本文的可读性,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作者在“选”“弃”过程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这样的文段在文中随处可见,例如:第10一12自然段写自己对父母、孩子和爱人的惭愧之情。第24—3l自然段写自己放弃“水”“空气”时的痛苦和艰难,无不令人身临其境,为之动容。品味这些文段,不仅可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还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个性追求、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处理好这个环节,文理兼顾,一举两得,更为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感铺垫。

三、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人生的内涵很广,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我们追求什么,选择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宜早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应该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尽管他们现在的遗择不一定一生不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人生的体验和思索必将影响他们人生。因此在课文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上,可模仿课文形式,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五样”是什么?并引导学生注意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说说选择和放弃的理由。通过以上三个环节,争取做到由外入内、由文入理,文理兼顾,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6 【教案设计】 [教案目的] 1.浓缩内容,理清思路。

2.品味课文独白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教案重点] 品位课文独自式的心理描写,体会作者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教案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会珍藏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教案安排] 第一课时:读:学会略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品:品味描写的精妙,体会作者思路的到。

第二课时:思:联系自身实际,思考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两该是什么? [教案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如果老师出个题目——说出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以及这五样东西中最宝贵的一样东西。你该如何回答呢?也许你很果断,也许你很踌躇,也许你从未考虑过,不知从何说起。没关系,先让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一下作家毕淑敏在《我的五样》中的选择和取舍吧。(此环节设计在于提出问题。储备思维,引而不发,调动兴趣。>

二、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略读全文,理清哪些段落写“选”,哪些段落写“弃”? 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留”的内容归纳不易出错,可能有第l自然段至第16或第17自然段两种说法。b.因为快速略读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凭经验会认为第17或第18自然段至完是“弃”的内容。

应对办法:a.明确第17自然段是过渡段,即“留”的内容是第1一16/17自然段。b.明确第40段是写“弃”的最后一段。即“弃”的内容是第16/17—40自然段。

3.模仿以“留”、“弃”概括课文内容的方式,用一个字概括第4l一45自然段的内容。4.学生回答。

学生估计:a.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触类旁通,但不一定准;b.课文内容不熟或概括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能不会说或会说错。例如概括成“尾”或“想”。

应对办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思考,容易想

到“感想/感慨、抒情/议论”等概念,从而概括成“感”或“议”。(此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单元提示中“通过略读方法,把握

内容”的要求,也考虑到了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落实了新课标“整体感知文本”的要求。>

三、浏览全文,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理清课义思路

(此环节意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做到从外而内的理解课文。既完成了单元提示中“理清课文思路”的要求,又为进一步品析课文做好了准备。> 1.从内容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因为前面整体感知中的概括,这个问题只是对已有学习成果简单的归纳过程,应该不难:课文以时问顺序按“留” “弃” “议”的思路展开全义。2.从表达方式上理清文章思路

学情估计:如果缺乏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常识,这项工作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棘手。

教师应对方法:a.简要补充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b.提示“留” “弃” “议”中“议”已经说出了一种表达方式,只要整体考虑“留”“弃”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方式即可。/ 46 明确:先叙述描写“留”和“弃”的全过程.后对此过程进行抒情议论。

四、精读课文,品味心理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此环节是课文解读由浅入深、由文入理的阶段,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开始走向统一的阶段> 1.仔细阅读全文,画出最让你欣赏、最让你感动的心理描写句子。并说说你欣赏和感动的理南,同桌问可互相交流。2.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a.能画出精彩的描写句。b.精彩之处有的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的学生能言传,但传不说那种精妙之处。

教师应对方法:a.引导学生从主观上谈感受。b.告诉学生从客观分析修辞,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第24、25、30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形象的比喻来描写心理。3.从这些心理描写中,谈谈你对本文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4.学生回答

学情估计:本义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丰富而独特,把握局部不难,整体把握、全局把握就不易了。

教师应对办法:a.抓第41—5这些自然段,因为其中多次谈到“生命”。b.抓本文的核心问题“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

明确: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第二课时

五、设身处地,思索人生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更是为了实践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在落实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其人文性。> 1.在纸上写出你生命中的五样,然后逐一舍弃其他四样。只留一样。(模仿课文形式,先让学生选择,然后放弃,增加生活体验,引出对人生追求的讨论。> 2.结合当时的心理和自我的生活体验,表述选择和放弃的理南和感受。

学情估计:a.有课文内容的帮助和自身实践和体验,或多或少、或好或差都能讲。b.大部分学生的表达可能存在条理问题或不够形象问题。

应对办法:a.集中精力谈好一种感受。b.学用修辞使抽象变具体、平淡变生动。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思索人生

相信经过刚才痛苦而艰难的选择,同学们生命中最初的重中之重已简洁而挺拔地凸现出来了。请}己住:人生不能拥有世上的一切,在有限的珍藏中,你的选择就是你生命意志的支点。请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六、作业

以“我也有五样”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选”与“弃”过程中的心理捕写。【教案后记】

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心中是有隐忧的,因为我觉得《我的五样》中涉及的人生和生命的沉重活题,对刚刚踏入中学大门,对人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的初一新生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的,可两节课下来,特别是第二课却令我感触颇多。不为圳的,只为他们在选择时的激动与郑重,在舍弃时的无奈和沉痛,以及在诉说“选”、“弃”时有些同学泪流不止的面容。这倒使我获得-一个重要的启示:情感的共鸣是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并不是我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是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产生共鸣的问题上获得了超常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所以第二节课才有如此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他们在个人情感和课义中表达的情感达到共鸣时获得了相应、相关的感性和理性经验。这就为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能力支持。

因此我觉得阅读课上一定要解决如何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问题。这就必须做到知己(吃透教材>知彼(了解学生>,从文章中找到适当的“线索”去“引爆”学生的思想,去开启学生“自我体验”的天窗(例如第二课时中让学生模仿课文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五样”,然后放弃。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切人点和“导火索”>。教材中的课文无论其涉及的题材、内容、时空多么广泛、多么不同,但有一点肯定相同:每/ 46 篇课文一定有一条通往学生心灵的捷径,每篇课文一定有一个能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的触发点。找到它、利用它,我们才能真正迅速而有效地把学生导入阅读之门。

《我的五样》关键点拨

我为何而生?这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哲学追问。人一旦明白了这一追寻,在生命前行的路途中遇到人生的选择和舍弃时,就会比较地镇定从容,就会比较恰当地排出轻重缓急。空气、水、阳光、鲜花、笔这五样东西是作家心中的热爱,当这五样东西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留下的是笔,笔是作者此生的最爱。我们清楚作者的选择,没有了笔,作家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批判,这样的生命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为何而生?作者的回答是为了写作。那么,这种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也同样适合每一个读了这篇文章的人,每一个阅读者都要正面回答这一灵魂的叩问——我为何而生?

文章记叙了一次“测验”的过程,首先交代了老师所出的题目。接下来叙写了作者选择的过程、原因、结果。这一部分,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楚,她首先在五样中确定了生命存在的三个要素——水、阳光和空气,因为生命存在是个大前提,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可能。然后作者选择了鲜花,鲜花代表着爱和美好,作者最后选择了五样中的最末一样——笔。为什么选择笔呢,而且是经过诸多的排除之后?在这些被放弃的内容里,有父母,有孩子,有爱人,我们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一举动?她的理由是什么?作者在第三部分里慢慢作了回答。

第三部分,记叙作者舍弃的过程。作者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被要求最后只能保留一种时,作者给的答案是读者先前没有料到的笔。在这一部分,作者借老师之口,在生命最宝贵的五样东西中一样一样地慢慢去掉其中的四样。作者首先去掉的是鲜花,因为鲜花相较于生命处于相对不重要的位置,如果必须去掉一样,作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鲜花,尽管去掉时非常痛苦。接着,应测试要求,作者依次去掉了水、空气、阳光,最后剩下了笔。作者选择过程是追问生命存在意义的形象注解过程。“我”为何而生?作者的选择就是回答——为了写作,既然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写作,那笔只能是“我”五样中唯一的保留。在毕淑敏看来,对作家而言,再没有什么东西比写作更重要,因为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审视、思考社会和再现自己的审视与思考,一位作家放弃了笔,比让他失去生命还要痛苦!文章的最后,作者为自己最终的选择而神清气定,向所有的读者告白自己在作了人生存在意义的生命追问后,接下来就是全身心地创作了。

在这一部分,作者说“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在这一部分,作者还说:“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多处用了衬托、对比手法。用空气、水、阳光对生命的宝贵衬托鲜花的可贵,生命固然重要,但没有鲜花存在的生命会失去多少的光彩。用空气、水、阳光、鲜花来衬托笔,前四样东西固然宝贵,可它们和写作的笔一比下来,都不是最宝贵的。用同学们写的父母、孩子、爱人与自己想写的笔作对比,在诸多的忍痛割舍后,还是强调了自己对笔种爱的理由。

比喻手法的运用。本文的一些地方比喻运用得十分妥帖。比如:“万物好似压缩成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在那里等待你的挑选。货筐是那样小,世上的林林总总,只有五样可以塞入。”再如,“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浆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再如,“教室内变得很寂静,好似荒凉的墓冢。”

逐层推进的写法。本文交代“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先说空气、水、阳光,因为这是构成生命的三个基本要素,在一般人看来,如果生命都不存在了,其他一切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接着作者写鲜花,因为/ 46 鲜花代表着爱,生命中如果没有了爱,那生命还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呢?最后作者引出了一般人不会选择的笔。就是这最不被人们所看重的笔,在毕淑敏的笔下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五样中,她首先排除了鲜花,因为没了鲜花不要紧,只要有生命和笔,“我”仍能写作;接着她又排除了水,因为没了水,但仍然有空气和阳光,只要有阳光和供“我”呼吸的空气及写作用的笔,“我”的生命就存在意义;接着她又放弃了空气,“我”不能呼吸,但只要给“我”阳光的温暖和写作的笔,“我”仍能延续存在的意义;当阳光和笔也必须放弃一个时,作家保留了笔,“我”情愿放弃一切,但唯独不能放下创作的笔,没有了笔,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的灵魂,也就真正没有了“我”生命的存在。这种层层推进了写法,很值得我们揣摩。

1zOk7Ly2vA 劝学(节选>·教案 【教案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案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教案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教案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fuNsDv23Kh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tqMB9ew4YX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HmMJFY05dE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ViLRaIt6sk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 46 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9eK0GsX7H1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naK8ccr8VI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B6JgIVV9ao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P2IpeFpap5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3YIxKpScDM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gUHFg9mdSs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uQHOMTQe79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IMGWiDkflP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 46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WHF4OmOgAw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aDFdk6hhPd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2.背诵课文。师说·教案 【教案目的】

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ozElQQLi4T 【教案设想】

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案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教案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2.解题:“说”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CvDtmAfjiA 3.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QrDCRkJkxh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4nCKn3dlMX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ijCSTNGm0E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晚辈),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手指而目视)牵引<拉拉扯扯),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案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vfB1pxanfk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 46 第1段,总述“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JbA9VhEou1,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X7Ahr18pJI 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一本正经地做老师)申说理由的一面。b3zqXLCqXo 第2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pZyytu5rc5 先是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来对比。板书:<略)

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则是“用他来”或“靠他来”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不同。DVyGZezsrM 再以“为子的择师”和“其身则耻师”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RQxPvY3tFs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的“谀”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韩愈对“耻学于师”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5MxX1IxuU9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jIw5xs0v9P 第二教时 / 46 教案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三——五题,讲实词“师”和虚词“之”、“者”的几种用法。xEve2buwnw 教案内容和步骤: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对》有“智术浅短”,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三人行”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KAvmyVYxCd <集体朗读。)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Ywuu4FszRT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hào)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集体朗读。)cstDApWA6A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齿”的,“士大夫之族”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书”、“习句读”。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qotL69pBkh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第一题参考答案见“课文总结”部分。第二题参考答案见课文第二段的读讲内容。

第三题:讲结构助词“之”的几种用法,略作补充如下:

(1>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2>①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一个偏正结构,作句中的主语、宾语或表示时间的短语等,有时也作复合句中的一个分句。②用在动词和它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EksTCSTCzX 参考答案: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2、代词,代“知”的对象。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关系中,表明这里的主谓结构并不构成独立的句子,而只是句中的一个词组或分句。

4、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5、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作“的”讲;后一个“之”是代词,代“童子”。

6、结构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表示宾语的前置。

7、结构助词。“师道之不传”是句子的主语部分,用“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之相当于一个词组。Sgs28CnDOE 第四题,补充例句如下:(1>“者”相当于“……的<人)”,如:①捕蛇者。说②乃使其从者衣褐。(2>“者”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6craEmRE2k 第五题参考答案:

1、师道,以道为师。“师”是意动词。

2、“不耻相师”即不以相师为可耻。

3、“尚羞之”即尚且以之为羞,认为这是羞耻的。

4、“先国家之急”即以国家的危急作为自己先考虑的/ 46 问题。“而后私仇”,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

5、“毒之”,即以之为毒。“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怨恨吗?或“你怨恨这件事吗?”

6、“怪之”即“以之为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k8qia6lFh1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教案目标】

1、知识层面: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

2、方法层面:侧重“阅读方法”的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层面: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纯正的读书观。【教案设想】

1、本专题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话题,三个板块分别侧重“读”、“学”、“思”,教案过程中既要突出这三个重点,也要注意这三个方面并不能穷尽该话题,也就是话题的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问题探讨”的更广阔的空间;y3qrGQOGwI

2、本课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

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MZpzcAiHKo

3、从学习方式上看,力图呈现“问题探讨”的课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较多采用“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质疑争辩”、“内省思辨”等学习方法;0VoHIjMIZ5

4、从教案过程看,力争三维目标的交融与实现,既重认知的理解,又重方法的介绍和情感的渗透,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dRoQe3gJeM 【教案过程】

1、导入: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做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rNnYJNKKts

2、破题: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课文的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FJn6fxdLH9 提示: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在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TFmfLhHMWP

3、探究活动:

本文属于文化随笔,同时也属“节选”,文章层次并不明晰,但它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

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

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7Blnh0bNbw A、让自己发现:

为什么说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呢?读书到底具有什么魅力,能成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我想归根结底,还在于去发现“读书的妙处”。lxlvNKFOpd 设置情境:请从文中摘出200字左右的文字,稍作改动和连缀,以“经典的力量”为中心,为电视文艺专题栏目——《读书》配一段画外音,要求符合情境,切实表现出“读书”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ztkEju9PET 教师可设置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模拟朗读,意在增强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一见倾心的喜悦,常常觉得作者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说得自己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会勾画和摘录,以一种格言或语录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提倡。NpjMPeCQTA B、与同伴交流: / 46 明白了读书之于修养的重要意义,自然我们就该进一步追问读一些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通读全文,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这个问题上,作者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建议?1ljUlY6R8h 设置情境:校广播台邀请您作为嘉宾聊聊“读书”,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几条读书建议。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经验和建议,合作完成,要求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fhi3RIASmX <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可让学生适当点评自己的建议,教师随机应变,随机突破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

示例:

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但必须是杰作;

2、杰作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3、读书永无止境,但不以数量为目标;

4、要不断读,要反复读;

5、从个性、人格的高度去阅读<要以爱、敬重、心灵去阅读)……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相见恨晚,满卷余香之感,通篇摘抄往往并不可能,因此需要提纲挈领,勾勒要点,我们往往会概括和提要,以一种提纲或卡片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是一种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scibnr4TBE C、和作者对话: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除了认同、接受,但也应有困惑、有感慨,甚至有反对,有和作者争论的冲动,这才是进入内心的阅读。G8hjTbyUQk 设置情境:假设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首发式,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面对面向黑塞先生提问的机会,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和他交换什么看法?<实际上,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联系自我、发现自我。)U4gspV1V41

1、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是否一定就有“教养”?

2、如果我们对那些富有盛名的杰作不感兴趣,可对眼下的流行文学感兴趣,那该怎么办?

3、有没有“旧书不厌百回读”进而“常读常新”的读书体会,能不能说说?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难免也会有生疑、困惑,甚至跳出来想与作者争辩的情形,我们应鼓励学生平等地与作者对话,而不是做“应声虫”,“跪着读书”。我们往往以评点的方式进行批注,这样也许才真正是思想层面的阅读。80gAVFvXjI D、向外部求证<作为课外作业):

我们个性化的阅读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向老师同学请教,需要同别人交流印证,需要在同类型的文章中比较鉴别,在名家大家的赏析里涵咏体会,也许这样才会使“问题的探讨”趋于深入,才会使读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呈现“常读常新”的美丽景观。mWfIqpZYyo 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列举出以下一些资料,供同学们参读,同学们也应该善于去收集资料、搭建自己的学习的平台。

示例:

青年人的阅读【中国】余秋雨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美国】狄金森 张五常推荐读书的方法【中国】张五常 知识改变命运【中国】中央电视台……

4、结语: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6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ASeRW8tZM5 想北平·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案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案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与内容:

布置预习:老舍对北平有怎样的情感?他笔下的北平具有怎样的特点?

一、作家简介: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OOeZsSX01M

二、导入

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2Kd7YCq1gs

三、研读文本

1.<1—3)作者对北平有着怎样的感情?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在二、三两段中4次出现,有何作用?

<情到深处反无声——“说不出”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反复强调,表明爱得非常深厚,只是“说不出而已”。)

明明反复说“说不出”可还是说了很多,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 / 46 <“我爱我的母亲……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它在我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gGcgumU2v9 2.<4—7)作者为什么这么爱北平?作者笔下的北平有哪些特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既复杂又有边际、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3.作者是怎样写北平的特点的?

Ⅰ衬托手法。在文章中,作者声称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欧洲四大历史都城相比较,从城市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uCco06o3JP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Ⅱ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IybwwQS4Yw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果子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运来……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Ⅲ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地融入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个观光客,即使再喜欢北京,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VubF2zm5dd Ⅳ语言通俗纯净、简洁亲切还有点幽默诙谐。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

想北平是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呢?他又不愿只“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知识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我的北平”,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把对北平的爱上升为对母亲的爱的地步,并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他和北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的关系。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9paNyjP6rT 北京是大都市,却保持了乡野的幽静,它的整体结构让人快乐而安适,还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使人更接近自然,因此北京虽是有钱人的天堂,但“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照样可以在北平享受清福。nl9V43j7GA 5.小结

老舍选取平凡细小事物,用主观性的语言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闲雅、安然而热烈的情怀,因为普通,所以众口皆宜:因为入情,所以感人至深。Bh94ANN8Vh 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普通事物入题,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主观感情,就称得上好文章。

四、作业布置

选取某一细小的事物<景物),写出自己的主观色彩,不少于300字。我心归去·教案 【学习目标】 / 46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案时间】二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Pd8c6xh9aX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397kCgKaoE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h57t70ebDk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v16BDKIcS1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JX6J9ucd6I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 46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XT5SFeGelo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aP40bY9fA5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 排比 欲扬先抑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oL48HHDgOM G、问: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CH3hdr7h3s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QC2pJbBii9 H、难点:带泪的笑

二胡:悲凉低沉

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4y2xfV5jxP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iu1GLFylLw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wq1Oho2m0d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Km0WN8wnfT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YiZ5iS0otA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ceZdOCupIh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46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乡土情结·教案 【教案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教案方法】

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案步骤】 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

田塍

翰苑

杀戮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3.作家作品

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paYlkmXqXX 4.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D6XuQ6rrbE 二.文本研读 / 46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R2XCmPVsqk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5YWKSzptF1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4.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jUWTojTuUI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xQV1U3mv8o 6.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LLU9qNQwn5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ZHUiWwkxCM 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8.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dDTqsgOyQs

三、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rzSyY0iz59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2.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3.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准备课后交流。前方·教案 【三维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过程与方法】

/ 46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2、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案重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案难点】

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教案流程及内容】

一、导入

要求学生仔细看课本上的图片,从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曹文轩作家也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写下了摄影散文《前方》。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摄影的优势是视觉的直观性,散文的优势是可以自由联想,摄影散文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融为一个整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散文。FvSHuKLAkP

二、文本研读

文章从画面切入,但对画面本身并未作细致具体的描摹,而是直接展开联想,写感想,写感触,最后又回到画面上来,由此可看出文章分为几部分?<三部分)SrRPZufBzw 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几句话。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 “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的悲剧性实质……”

其中“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是核心观点。

2.关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 四点:出于古老的天性,外面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理想的诱惑。3.作者认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各抒己见,明确为11节开头的承上句中。

4.“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能否去掉?你是如何理解的?<讨论)

不能。路上并非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6nRXvdJCNd 5.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具体内容? ①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②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③人无法还家。

④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6.“家”如何理解?

双关既实指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义冢寄托与归宿。

7.文章引用了许多表现家园之思的古诗文,而本文作者强调的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并且奇怪的是本文竟然被收入“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那么如何理解离家与归家的关系呢?<分小组讨论)kjQ61XdD2T

三、交流、评价学生的评点

四、作业布置

任选一幅图片,写出自己的感想。

/ 46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教案目标】

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3。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教案过程】 1.了解作者生平。

2.问题:作者的这种情感痕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中有没有存在?如果有的话,请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将自己对某一段或某一个词的体会写在书页的边上。yfPexHHEhA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还不懂得……”表达作者的懊悔之情;“随便”等词语显示刘亮程在当时的轻率。拟人手法的运用,将旧物人格化,实际上等同于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显示了作者对土地的真诚的态度,从而使文章的感情真挚动人。MbPm3raFvh 3.问题:作者为什么对这些旧目的东西深情如此?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4.问题:何谓证据?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证据分别是哪些?结合课文来看作者要借助这些旧物来证明什么东西呢? 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作者所说的生命证据的句子,注意加强朗读语气,突出这段文字里作者的情绪。然后说说自己写下的感受。07OvzbEGKX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5.问题:“你”有过类似的寻找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什么?学生具体谈谈他们自己在生命中对往事的回忆。e3ND5V8IZE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6.问题:联系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和每个人自己的回忆来分析人为什么喜欢怀旧。

联系刚才学生们自己的回忆和课文中第4段的描写,看看人的回忆有一个什么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思考的切人点,来分析问题。sYNLBECJdk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GUMU7o6Ks1 7.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旧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UQM2D8zLHI 8.问题:结合课文的描写回答,作者找到他的生命证据了吗? 明确:这个问题可能在学生中形成两种答案:

一、找到了。文中的证据为“如果没有它们,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

二、没有找到。课文的证据有“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实际上,这是作者观点的层进式的表现——由一般意义上的家园过渡到精神的家园,开启了下文。要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体会到这一点。7MLa9S3MWo 9.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 46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lIKjFCxNa5 10.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11.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zEKrbl1OpM 明确:我们对故乡的情感有时候不完全是表现在对物的留恋上,更多的时候是心中的感觉。只要心中保留有对旧日生命的情感,成为精神财富与思想的寄托,那么家园永远不会废失。这也是具体的家园不能够等同于精神的归宿的原因,具体的家园远不是精神的家园,家园只是精神归宿的一个代名词。NAJzG5uPEs 12.问题:因此最后课文中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失去了精神的家园,人才会真正地无家可归。

总结:本文告诉我们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如果曾经的生活没有了见证,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废失,人便会走向虚无,实际上,文章告诉了我们故乡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是对本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一个回顾和总结。1wIIcPYQS9 江南的冬景·教案 【教案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教案重点和难点】

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教案方法】

文本研读,比较赏析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案手段】多媒体 【教案时数】1课时 【教法、学法设计】

教师的教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快速浏览找出文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生快速阅读,齐答:“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fsIQIzsR7P

二、文本对话,整体感知

1、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两个问题:a、注意文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b、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toHYejWSmw

2、在冬季里,作者发现了江南什么样的美景?请把这些景点找出来。<显示幻灯图片)

3、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晓文意,初步把握作品内涵。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纠正明确。

a、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b、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学生讨论明确:a、特征:温润晴暖优美b、对比:与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等的对比。HkG7K3qTBd 34 / 46

三、突出重点、比较鉴赏以“江南雪景图”为例: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VgGfgMTUPT <出示幻灯文本:《济南的冬天》中雪景段落)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更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呈现的丰富内涵。9cFnMwnV4A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m7FwigRWjh 教师小结: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A3EEO0lXxX

四、品味语言、深入思考

1、朗读文本,思考: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出示右边幻灯文本)OZDMkKPYME

2、作者对江南雪景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所体验的内涵或表达效果,通过朗读使学生的理解更具个性化。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学生交流、2VDVQtiZ1k 老师归纳: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gRC3mdM0f1

五、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1、我们可以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2、假如你要以《扬州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过扬州冬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喜悦、惆怅等,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呢?怎样写呢?uNBbRXg1uI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反馈。学生讨论可得:

a、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b、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c、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学生当堂写作,师巡视、点拨。请几位同学范读自己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IJBknHK2Jo

七、课外作业

1、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体验自然,了解风物。

2、选择一张风景照写解说词,图文并茂讲你和自然的故事。西地平线上·教案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2.探究与活动,亲近大自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 46 【教案重点】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哪里和审美表达能力 【教案难点】对“大美”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略)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2.思考:

1读完全文,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最能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用原文语句回答。明确:“雄伟”;

“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 “震撼”

二.文本研习:三次落日 小组讨论:

1.找出三次落日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第一次:定西高原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颠、左公柳 柔和美丽安谧——动感——慈爱 “惊呆”“恍若一场梦境” 第二次:罗布淖尔荒原 血红辉煌

“像在画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热烈夸张

“我多么卑微呀”“我多么平庸呀”

2.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3.从写作手法来品味三次落日。<朗读)明确:第一次:比喻,突出落日之大、圆。拟人,将落日人格化。

第二次:对比。荒原的景色——冰冷的太阳——血红的落日 突出落日的辉煌、鲜艳

渲染。在欣赏落日的过程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体会悲壮的氛围。第三次:侧面烘托。用火烧云来表现落日的灿烂。

4.作者在观赏落日时,有了许多联想,找出来,说说与落日有什么关系。明确:第一次:左宗棠出征的情形。左氏的悲壮与落日的壮美很相似,爱国爱乡。

第二次:罗曼?罗兰创作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时看到日出的情形。落日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勇敢走进辉煌,走进历史的长河,与太阳把它的余热献给火烧云,造福后人很相似。WFAsTre3Y5 三次丰富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西部不仅有壮美的落日,还有深厚的人文历史。作者对这样的土地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文末再次提到“雄伟的风景”和“世间的大美”,与更多的人分享。aBAApbH4cM 四.拓展迁移:

请同学们表述身边的自然之美,写写我们苏中平原的落日、引起的联想和你的感受。赤壁赋·教案 教案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教案重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案课时:二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前面我们学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他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我们课本的封面。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

二.作者背景及文体简介:<见课件)

三.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找出文中押韵的韵脚,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订正见课件)

四.朗读课文,疏通字词,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见课件)。

五.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

1.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不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2.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学习第一段<先诵读,再思考,有所理解后再读,力争课内背诵。后面的段落同)思考:<1)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明确: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七.学习第二段

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明确: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 46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八.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九.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十.学习第五段。

思考: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十一.梳理文章结构<见课件)

/ 46 十二。讨论:文中吹洞箫的客人是谁?

明确:1.古代“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2.见教材152页《〈赤壁赋〉中吹箫人》

3.客人的话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主客问答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内心苦闷迷惘又不甘消沉落寞的矛盾思想。“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十三。作业:<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确其意义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一世之雄

一叶扁舟

沧海一粟

逝者如斯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东方既白

《赤壁赋》名句长短交错,短句变化较多。大部分短语为四字两个节奏。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为背诵全赋打下坚实基础。<2)根据文赋对仗特点填写《赤壁赋》中的句子。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羽化而登仙。B.其声呜呜然,。。

C.哀吾生之须臾。

,抱明月而长终。D.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这篇名赋对仗形式多样化,有工对,也有宽对,有当句对,还有隔句对。在填空过程中,既可感受苏轼赋遣词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体会苏赋对仗艺术的精妙绝伦。oxzJVUb6rs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案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教案过程】 1.作者简介。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CtyRrEF7G9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PpyZXo98UP 39 / 46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3kx8t8D99w 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hgwgZS6aod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vcwovBAbCT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J8vx1l4cRA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X4vFx5yd6h

二、课文落实

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④复述主要内容。三.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 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 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为<表目的)<3)通假字:

/ 46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四、问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b0uN3P2elX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pWtWyzvfzE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DSt44jZgOk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ROscA2th31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4Krl6MXihI 本文与《小石潭记》作于同一年,所写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本文更偏重于主观感受。试举例分析。iGrtCwrjwo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

/ 46 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wCqB8gUkL5 神的一滴·教案 【教案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KyqKE0ol0M 【教案重点与难点】

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检查】<略)【教案过程】

一、导入: 在我的惩罚制度下,我相信大家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经不陌生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比海子更没有奢求的人,他就是美国的梭罗。如何了解呢,那就要通过今天文章《神的一滴》了。YtpSaJSmes

二、作者简介:

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cpo0Gtmnt9 书中有梭罗的题词:“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在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 qlo9cdQoIQ

三、由于大家对梭罗及其作品不是很熟悉,我摘了一些名人的评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

1、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美国还没有知道——至少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国民。这似乎是一种罪恶,使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完就离开,而没有人能够替他完成;对于这样高尚的灵魂,又仿佛是一种侮辱。……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道德,爱美的人,一定都是他的忠实读者。EhnhIXjpWw

2、怀特<美国20世纪散文家)

……我记得我在读到它时的狂喜之情,多年之前,在一段踌躇绝望的日子里,是它让我恢复了健康。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今天仍是既切中时弊,又适逢其时。在我们这个不稳定的季节,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在康科德林中的小木屋就是个避风港。SdmpeHNqbd

3、乔治?爱略特<英国著名女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69myKrhrqT

4、徐迟<中国著名诗人、《瓦尔登湖》译者)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部,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此书毫不晦涩,澄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k5lGfaLtEA 42 / 46

四、品味下面的关键句,组内交流,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关键句投影出来)

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而又灵性洋溢,所以他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x1lOLUfuTh

2、从西端望下来,这里像一个圆形剧场,水上可以演出山林舞台剧。明确:是说从西端高处看瓦尔登湖,它的样子如同一个圆形剧场,四周的山林风物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因时而化,如同戏剧上演。LXkXhEIv8X

3、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ZTj5NocwnE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dPjdj8GxBl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解释说明。类比手法。

五、写景手法、语言风格鉴赏

1、本文写景有什么特点?

分析: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刚才分析过了,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还是在第1段,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是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rLimPRayQ1

2、本文语言别具魅力,虽是文学语言,但确是质朴本色,即使那些形象的比喻和美国式的幽默也都弃尽浮华,显出一种凝练和意味深长。我们大家就一起来读几处我认为是别具魅力的地方吧。<1)第一节。(2>第二节“在一个夏天的上午,似梦非梦地醒着,直到船撞在沙滩上,惊动了我,我就欠起身来,看看命运已把我推送到哪一个岸边来了”。(3> 第三节“这恶魔似的铁马,那裂破人耳的鼓膜的声音已经全乡镇都听得到了,它已经用肮脏的脚步使沸泉的水混浊了,正是它,它把瓦尔登岸上的树木吞噬了”;<4)第五节“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FGhulBDz5I

六、思考

神的一滴也就是神的眼泪,神的眼泪与人的眼泪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神的眼泪为世人而流,客观的,是重生和轮回。而人的眼泪是为自己流的,是自私和虚伪的。

七、补充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TChCRl7Ajo 在古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是万神之主宙斯和记忆女神的女儿,是分司爱情、智慧、音乐、诗歌、戏剧、舞蹈、哲理、天文、数学的九位缪神,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在43 / 46 古希腊神话中,音乐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说中阿波罗神主管音乐,下辖九位缪斯

<1)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2)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教案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像山那样思考”又怎样的内涵?

3、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案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看到的画面上是什么动物啊?<图片)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散文《像山那样思考》。lugTTP5CNM

二、作者简介:

“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岁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zqf1pyzD1s 《沙郡岁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MmeaVi2Eg9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郡岁月》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三、背景介绍: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0ieiq2wFvQ

四、研习课文:

1、讨论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阅读并思考:

⑴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6自然段。从前认为自然界是被人类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应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善,这种“善”即是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鹿,该杀。eedqWM0GKw 44 / 46 用文中的话说:“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saczswuHYd 后来作者还是这样认为吗?他的想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是不是一个人闷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观点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体点,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G6cHYgYIdT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从前的观点)

“新的东西”又是什么?<新的观念,对狼的负罪感。)

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对此总是念念不忘,但我们反过来想想,我们人类伤了多少只狼呢,却不曾有人提起。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心怀,讲求“道德伦理”,但当十余种狼在地球上永远的消失,当T型台上的裘皮大衣满世界的招摇时,我们还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说人类敬天惜物?我们跟纳粹点的人皮灯又有什么两样呢?物极必反,人类终究会为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价的。U2bPuZrJsA <2)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7~9自然段。那我们就来看看,人类大肆捕杀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类的将是什么结局?“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的皱皱巴巴。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变成无用的东西,然后则死去。我看见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叶子的树只有鞍角那么高。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象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动。结果,那原来渴望着事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8YaY0JVKGh “……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为什么说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复原呢,狼与草原什么关系?<生物链: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动物的灭亡——山秃)于是大自然会报复人类,于是“……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什么意思?人类将不再有未来!mTa6wtpLVX <3)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归根结底的说,导致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那么谁做到了客观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体现?<第一部分)AP9e2dTMaE 朗读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点?

②不同的角度写狼的叫声其表层意思是什么?深层含义又是什么?③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OL9nyXnNpl 45 / 46 在生态环保方面,世界上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做的很好,德国教科书每页的左上角都有一张小小的自然图片,用意无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融入自然,热爱自然。而日本人更的无时无刻不在为环保做着宣传。我们来欣赏一首诗歌《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1H8v4GQOD1、由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讨论。

五、总结课文: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1、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

2、本文明显的诗意和浓郁的思辨色彩。

七、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环保志愿者,请写一段宣传文字!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篇3:高中教学设计免费

一、免费师范生德育体验问卷调查

2009年9月, 以华东师大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39位免费师范生为样本, 做了一个有关中学学习阶段德育体验的问卷。39位学生中, 除一位学生来自河南某县级重点中学外, 其余学生全部来自省级重点 (示范性) 学校。学生的来源省区 (见下图) 能概要反映我国现阶段中学德育的一些实际状况。主要问卷内容及反馈如下:

——你心目中中学德育应该是怎样的?

回答:不是简单地说, 是点滴渗透;少讲大道理, 是现实中的德育;育人而非“教爱国”;贴近生活;自主德育;案例式专题研讨会;不是课, 而是耳濡目染;没有“假大空”;“无形”贯穿整个过程;有趣、丰富多样;人性化与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教师的言传身教;实践中的德育;友爱、和谐;走入现实生活……

——中学阶段印象最深刻的德育活动?

13人“升旗仪式、领导讲话等”;11人“没有”;4人“高考动员”。

——中学里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德育活动是什么?

11人“想不起来或者没有”;6人“班会”;6人“参与爱心劳动和关心残疾儿童”;3人“与教师私下会谈”等。

——你高中三年的主题德育活动有哪些?

18人“没有或者几乎没有”;5人“洪战辉事迹、航天英模”等主题, 3人“学习态度和高考讲座”;3人“成人仪式”。

——你中学的班会通常是怎样上的?

2人“学校定主题, 班主任指导同学进行”, 1人“班主任回避, 班干部自己组织”, 其他的全部是“班主任进来分析常规和学习事项, 然后自修”或“被班主任上成了自己的学科教学课”。

——如果你当班主任, 自己具备的最大优势是?

16人“能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有效与学生沟通”;6人“拥有大学学习的教育管理知识”, 7人“有爱心和责任心”, 2人“以身作则”。

——你认为班主任最需要的德育能力是什么?

12人“以德服人, 以身作则”等, 11人“关注、关爱和理解学生能力”, 8人“准确理解德育、挖掘德育素材实施教育, 组织形成班级氛围的能力”。

——如果当班主任你现在急切需要提高的能力?

17人“管理班级、组织班级, 协调和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7人“语言表达与沟通方面的能力”;7人“心理学方面的相关能力”。

——你认为对中学德育来说最重要的教师素养是什么?

13人“爱心、责任心以及敬业素养”;12人“教师自身的言行和品性”;7人“发现学生问题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1人“寓德育与学科教学的能力”。

问卷的几点启示:

1.在现阶段, 承担我国一流中学学生教育重任的省级重点中学的德育现状难以乐观, 中学“几乎看不到德育”, 大学生关于中学德育的体验大多一片空白。基于现状, 对师范生进行德育原理、德育方法等基础学养的培养是必须的、也应该是所有从事教育工作人群的公共必修课程, 要切实加强师范生德育能力基础类课程建设。

2.师范生认为在班主任德育能力构成中, 以德服人和以身作则是第一位的, 此外依次为:班级管理、组织, 协调和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 关注、关爱和理解学生能力等。

3.“身正为范”并非师范生追求的德育能力主体方向。尽管“教师自身的言行和品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德育素养, 但师范生认为自己具备的优势主要是:关爱学生、能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有效与学生沟通;再次是拥有大学学习的教育管理知识和有爱心与责任等。“身正为范”没有被大学生认为是自己必须的德育能力主体, 既因为目前社会的现状, 也可能昭示着教师的德育能力和外显的个人行为品行之间并不高度统一, 这一事实本身说明教师德育能力的提高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途径。

4.大学生心目中的德育是“现实中的德育”“育人而非教爱国”“贴近生活”“没有假大空”“学会感恩”“教师的言传身教”等, 指向“过程”和“体验”。只有1人认可学科德育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师德育能力。反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生普遍对中学德育现状不满, 二是学生所理解的德育没有或极少能够从学科教学中获得。

二、教师体验问卷与教师德育能力需求

免费师范生的德育体验是他们作为学生时对学校德育的一些感受和认知, 那么中学教师又是如何认识的呢?他们对教师育德能力又有哪些期待呢?二者是否可以共同成为免费师范生德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呢?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选择了三所高中进行调查, 分别是闵行中学、七宝中学、上海师大附中, 这三所学校的德育各具特色, 在上海市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界都有影响。

2009年12月, 对上述三所学校的班主任教师做了一次德育能力的体验性问卷, 收回问卷97份。参与教师平均教龄16.2年, 担任班主任9.6年;教龄在10年 (含10年) 以下的17人, 5年 (含5年) 以下7人, 大学毕业即担任班主任1人。问卷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状况:

1.年轻教师, 尤其是大学刚毕业教师, 因为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缺乏而非学科教学能力的不足, 普遍被示范性学校排除在班主任这一重要德育岗位之外。学校对教师德育能力需求具有明显的“操作”指向, 有别于传统的“说理教育”“思想教育”等素养需求。

2.“有认识、缺方法、较少践行和示范”是教师德育素养的现实状况。“选择德育内容能力”“处理偶发事件能力”等德育实践能力提高成为教师普遍需要。

3.“社会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素养提高”“个人的实践性反思与研究”能有效提高教师德育能力, 创新教师教育体制、让教师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体验, 是德育能力提高的途径。

4.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中, “师”和“范”的能力素养存在分离现象。“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被广大教师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德育素养, 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具有“关爱学生”方面的特质, 而自身急切需要提高或年轻教师欠缺的德育素养则集中地指向“有序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规律、灵活运用德育载体”等操作方面。教师理想的德育素养与自身具备的优势素养不匹配、与自身急切需要提高的素养不匹配。

5.“学科德育主渠道”的教师认同度不高, “认知德育”“学科德育”在高中教育阶段成效不够显著, 重视程度有弱化趋势。

三、关于师范生德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我们认为免费师范生对中学德育的体验直观反映了他们对德育的总体认识, 而中学教师对育德能力的期待则反映了实践中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两方面的结合, 应该成为构建免费师范生德育课程的重要基础。事实上, 自国家推行免费师范生政策以来, 各师范院校纷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在德育方面, 实质性的改革尚不明显。以华东师大为例, 免费师范生制度施行后, “教育实践与技能模块” (14学分, 分“教师口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教育见习”“教学研习”“教学实习”等课程) 着重于学科教育 (实际是学科教学) 能力培养的状况非常明显, 还是较少涉及教师德育能力培养 (学科德育事实上比较空泛) 。从“中小学教学名师”中聘请的兼职导师中, 也都是学科教学名师, 几乎没有德育名师。以前文所述上海市七宝中学等三所实验性示范性学校情感体验德育对教师能力的需求看, 有关师范生德育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尚显不足。在实习实践环节, 师范生德育能力培养则存在更大的问题:一方面, 实习时间不长, 实习的重心在于课堂教学, 很少有教师 (大学指导教师和中学带教教师) 和师范生自己把德育能力提高放在优先或同等于学科教学能力的位置;另一方面, 大学和中学指导机构都缺乏事实上的德育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操作或指引。课程设置上的不足, 制约了免费师范生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育德能力的培养。对此, 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加强德育原理和德育方法等基础性德育专业素养的培育

近年来, 中学德育出现许多新变化:从内容上看, 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在上海中学德育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内容不断加强;从德育途径和方式方法分析, 情感体验正日渐为中学德育重视, 中学生德育实践、体验的领域不断扩张……对师范生德育能力培养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就师范生德育课程建设而言, 首先应有较为系统的重在德育方法论层面的基础学养, 能懂得一些德育基础原理, 了解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了解主流的德育学说与模式, 能在现实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对比中吸收营养, 汲取经验。即, 要让大学生了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德育方法。

2.以实践能力提高为重点, 创设教育者自身足够的体验时间和空间

从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主题德育、体验性德育方式需求, 班主任体验问卷, 以及班主任任职条件等各个角度综合, “德育须有过程体验”是中学德育基本趋势, 教师的德育能力重点指向德育方法的合理运用、德育载体的合理选择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恰如其分的德育评价等过程能力方面。

年轻教师因为社会经验缺乏而普遍被示范性学校排除在班主任德育岗位之外。应对学校需求、注重师范生“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与研究”, 需要为师范生自身创设充分的德育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积累”无非来自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大学课程设置中更长时间、更具指导作用的实践见习课程建设, 二是在丰富的大学社团活动和更为直接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和锻炼。大学需要引导学生创设更多、更专业、更具有特色的社团, 让学生在更多课外实践和社团中充实自己。

培养师范生的德育能力不靠知识灌输, 还须注重实践, 要激励学生努力去交往、创造、劳动, 激励学生去生活、体验、经历, 敢于去开拓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 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 获得个人德行的完美。

3.建立与学科教学实践同等地位的师范生德育实践指导体系

事实上, 当今师范生课程设置中“实践和实习”环节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许多不适合教师专业的人员并没有在实习环节得到筛选。“德育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在师范生教育实习中, 则必须把德育能力放在与教学实习同等重要地位, 大学和中学相应指导机构都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操作指引, 配备与学科教学法指导教师类似的德育实习指导教师, 建立学校德育实习操作、评价的规范。即, 尽早在师范生德育工作实习的指导上形成专业、形成课程系列。

4.教师教育课程既要有“师”的专业, 也需有“范”的操作

在现实中, “师”与“范”的分离现象正如“学科教育与德育分离”一样, 有加速的趋势。因为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教师职后培训, 教师专业更多关注于学科教学专业, 而非班主任等学校德育方面能力的系统培养;也因为“范”更多停留于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 缺乏实实在在的“操作”。创新教师教育机制, 需要创新教师德育能力培养机制, 需要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明确教师“范”的可行性标准, 更多类似上海市为世博会举办志愿者培训、文明礼仪师培训一样, 有可操作的“国际礼仪”这样的关于教师“范”的行为的专业基础课系列。

5.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的提高须有教育伦理学领域的教师课程建设

学校德育通过学科德育和学校主题性德育两大途径推进。学科德育集中指向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高。讨论学科教育和学校主题性德育两者谁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本身没有意义。问题的关键是学科德育在现实的教学中确实“地位不高”, 实效显微。类似上海市重点中学几十年数学特色班过后并没有培养出几个真正热爱数学、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才就很能说明问题。

学科德育在现实的教育中没有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 其根源不仅在中学学科教学的应试倾向日益明显、教育和教学分割开展等原因, 也在大学 (师范生) 教育中的学科德育、学科方法论的教育方面缺乏应有的创新和发展。如果学科教育一直停留于诸如“克服困难、实事求是、与人合作学习”等基本道德认知层面, 对于什么是课程的核心知识与课程价值问题模糊不清, 对于学科德育的基本内涵、基本方法缺乏起码的明确、规范, 现状又没有多少人确实关注、研究, 要教师重视学科德育、要让学科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只能是一个空想。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的提高须有学科方法论基础的创新和发展, 需要有教育伦理学领域的教师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戴锐.德育能力综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 (02) :37~39.

[2].范诗武.新世纪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行动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5) :28~31.

[3].陈丽.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研究[J].班主任, 2006, (11) :3~6.

[4].张正之.综合社会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5].仇忠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篇4:免费教育惠及高中学子

位于桂北山区的资源县,属于滇黔桂石漠化连片贫困地区,是自治区重点扶贫开发的49个贫困县之一。根据公开信息,资源县近年的财政收入均未过3亿元关口,在桂林市排名靠后。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县,却在全区较早实施了免费高中教育,走出了一条贫困县优先发展教育的成功之路。

决心:再穷不能穷教育

据了解,资源县一个普通高中生上学的各种费用,如学费、课本费、住宿费等,一年至少要三四千元,加上各种生活开支,一年的花费大概要6 000元,而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却不到6 000元。“这意味着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勉强供一个高中生上一年学!”资源县资源中学(以下简称资源中学)校长周小宏说。他告诉记者,资源中学近1/3的学生是贫困生,每到开学,许多学生就会为各种费用发愁。就整个资源县来说,由于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学生不在少数,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就早早步入社会。另外,由于过去县里两所高中办学条件不太好,优秀生源外流的现象十分突出。资源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资源民中)副校长赵先坤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他告诉记者,资源民中的老师每年都会去初中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希望能留住一些优秀生源,但效果并不理想。

痛则思变。经过深思熟虑,资源县委、县政府决定优先发展教育,以“扶智”实现“扶贫”。对此,资源县副县长唐文政这样解释:“我县要提高经济发展能力,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所以,优先发展教育,对我县的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2012年,资源县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完成后,马上成立了一支调研队伍,到各乡镇、机关进行调研,对本县两所高中的可容纳学生规模、师资力量配备、资金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形成了《关于资源县普及高中的可行性调研报告》。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商讨,一致认为可以节约政府“三公”支出,加大高中阶段教育资金投入。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该县教育局制定了《资源县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同时组建了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班子成员以及两所高中校长为副组长,局股室负责人及校班子成员为组员,下设6个工作小组开展各项工作。该县还通过新闻媒体、致家长的公开信、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实施免费高中教育的相关政策。

“我们深知投资教育是具有滞后效应的,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不能马上提升经济效益,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把教育事业作为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坚信,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正确决策。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让全县人民看到我们的决心。”资源县县委书记韦绍艺说。

变化:高中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现在的学弟学妹们真幸福!”言语中掩饰不住羡慕之情的刘娜,是2011年资源中学的毕业生,如今参加工作已两年,她回忆说,“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操场很小,宿舍、食堂都比较简陋,上课时没有多媒体设备,校园环境也不好……说实话,当时真的不太像个县重点高中。”

实施免费高中教育之后,资源中学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观:新建了塑胶运动场和通用技术实验室,添置了多媒体设备,学生食堂和教职工食堂得到扩建和改善,校园绿化面积扩大……“变化真是太大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今的母校,无不透露出现代化的气息!”刘娜感慨道。

变化,是资源县两所高中近年来的共性。据悉,为了给实施高中免费教育做好铺垫,2012年初,资源县开始着手做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根据《方案》,该县在前期投入3 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完善资源中学和资源民中的基础设施。在资源中学,投入1 500万元用于建设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投入300万元用于建设塑胶运动场,投入110万元建成2个通用技术实验室、校园围墙、教学楼前花岗岩广场。在资源民中,投入600万元修建了食堂宿舍综合楼。另外,该县还投入800万元为两所学校添置了教学图书、仪器设备、食堂设施设备、课桌椅、学生床铺等。2012年,资源中学通过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

“如果一所学校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跟不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从何谈起?所以,今后我们还将积极寻找多种集资途径,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我们的学校建设得更好。”资源县教育局局长胡小国说。

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后,该县高中的生源稳步增加,相应的教学班级增多,教师紧缺的问题凸现出来。

为此,资源县教育局一方面争取县政府的政策倾斜,每年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一批年轻教师补充到高中,同时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择优选调一些优秀教师到高中任教。根据该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仅2013年秋季学期,该县通过选招调入高中的教师就达29名,较大地充实了两所高中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该县加大对在职高中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以前,一些教师不愿意到我们学校来任教,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改善了,教师们愿意留下来,并能安心工作,基本不用担心留不住人才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资源民中副校长赵先坤说。

愿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根据资源县委、县政府及县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凡是资源籍学生,并在资源县内就读高中的学生,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均可享受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免费的项目包括学费、课本费、住宿费、水电费等。周小宏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生每学期算,学费要590元,课本费400元,水电费200元,住宿费200元,算下来,每个学生一年就可以省下近3 000元的费用,这对于我们贫困县的学生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现在能免费上高中了,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我和家里人都松了一口气。”资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杨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道。据悉,首批享受这项免费政策的高中生(包括原有的高二、高三学生在内)共计2 697名。

“当我们知道有这个免费(高中)教育时,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一年算下来能节省三四千块钱,这相当于我两个多月的工资呢!”资源中学高二学生陆洲的妈妈邹女士言语中难掩兴奋之情,“真是太感谢政府了,出台这么好的政策,解了我们家长燃眉之急。”

不仅是学生、家长“松了一口气”,学校也减轻了不少负担。“以前,期末的时候我们的老师都要催着学生补齐学费,学生压力大,我们老师也感到累。现在好了,学生的这些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我们就不用操心了,老师们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育教学上。”赵先坤副校长如是说。

资源县实现免费高中教育后,收效最为明显的就是初三升高中的入学率。据统计,2013年资源县初三升高中的入学率达到91.84%,与2012年相比,整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前,很多成绩不好,家庭又比较困难的学生,在上完初中后就外出打工了,由于缺乏知识、能力,吃过很多苦,走过很多弯路,隔代延续贫穷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今,我们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这部分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无论他们将来能否考上大学,但接受完整的高中教育,肯定有助于他们个人今后的发展,也有助于我县今后的发展。”胡小国局长说。

随着资源县两所高中办学条件的逐渐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如今该县的生源出现回流,并且能留住的优秀生源越来越多。对此,上文提到的学生家长郑女士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现在咱们县的教学条件好了,谁还愿意把孩子送到外地去读书呢!”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一个贫困县实施免费高中教育,哪里来的底气?”唐文政副县长说,“但我们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回应,这几年来,我们‘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目的就是从吃紧的财政收入中挤出更多的经费用来办好教育。虽然现在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攻克,但我们有信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责编欧金昌)

篇5:免费高中演讲稿

又是一年长空雁鸣,又是一年桃李飘香! 教师节刚刚过去,但我们对教师的感恩之情没有过去。在此,我代表全校的莘莘学子捧出我们最纯真、最真挚、最热烈的心,祝关心、爱护我们成长的梅山高中全体老师们节日快乐、幸福安康!我甚至希望我们的问候和祝福能抚平你们脸上的皱纹,擦去你们双鬓的微霜,让你们那智慧的双眸永放光芒!

三寸粉笔写人生,三尺讲台铸辉煌!老师是辛劳的,可塑造灵魂的工作是伟大的;红烛的燃烧是短暂的,可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心却是永恒的。你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传授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在于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做人的典范。

感谢您——老师,您让我们成为自信的,能超越自己的人。你用事实向我们证明: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和责任,一把通向我们从未知道的天地的钥匙。您教会我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大胆探索,去寻找和发现,让生活充满惊喜!

感谢您——老师,您是我们能永远信赖的人。您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能把一切向您倾诉。您常说您也曾是个孩子,因此您能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 感谢您——老师,是您让我明白:我们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困难中积聚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您给我们勇气去开动脑筋,同时要求我们襟怀坦荡。您将美放在我们心中,给我们教诲、见识和想象,由此营造我们的一生。不管我们建造什么,你总帮助我们夯实基础,你为成长的我们做到了最好!或许你讲课的某个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我们淡忘,但您的热情、勇气和慈爱会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感谢您从未丧失对我们的希望,在我们尝试时,您总是殷切关注着,即使结果是那么微不足道,也总是让我们明白您已看到了我们的进步。是您让我们懂得生活能像一张白纸一样简单,也可以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辽阔,而我们必须自己做出选择。您带领我们所经历的每个问题,每个发现,其中的种种体验都令我们着迷,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在知识海洋中的闪烁。

突然有一天我们却发现您老了,倦了,累了。你又何尝不需要他人的理解、抚慰和支持,而这时你却是如此沉默、恬静、刚毅而令人肃穆。

红烛啊,你摇曳的烛焰就像您疲惫、瘦弱的身躯那么飘摇,可在学生的眼里却是那么的坚定:您流下的眼泪流湿了您的衣裳,您可知道在学生的眼里,在您的脚下铸成了世间最完美的雕塑。

篇6:高中教学设计免费

-------------------------(-)我们如何确定目标,树立理想

我在高-地时候有这样-种困惑:我地目标是考上好大学,但是我要考好大学为了什么,我们为什么-定要走求学这条路?我小时候地答案是“为了中华民族地伟大复兴”,好多家长地答案是“为了光宗耀祖”,好多老师地答案是“为了你们将来地前途”,在经过了三年清华地磨练,我现在地答案是“求学这条路是我们通向成功地捷径”.这里我举几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我在清华电子系地-个师兄刘鸿,他通过自己-年地钻研.在去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上获得特等奖第-名,他地专利“人体生物传感芯片被-家企业以300万元买走.看看吧,-名大四地本科生就已经身价百万了,这样地例子在清华很多.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不错,再给大家举-个个例子:我们都玩过地那种红光激光笔,我前几天在市场上看到最低地-款售价是3元人民币.我们系信息光电子所做地-个项目”绿光半导体激光笔“,现在在美国买-支200美元.事实上成本也就10元人民币,但是我们做来了.别人没有,我们就可以决定-切.我查阅了-下福布斯《财富》杂志,中国大陆35岁以下地白手起家地亿万富豪100%都是靠科学技术起家地.说到这里文科生可能有点不高兴了,都是靠理工科地科技,我们文科生怎么办啊?别急,我这里还有-个例子:这位同学是清华经管学院朱镕基教授地博士生---文科生,现在是中国招商银行地副行长,今年只有29岁.他因为在-个月时间内解决了河北-个城市建行地十几年地呆帐坏帐,被朱镕基院长破格提拔.他获得重用所依靠地就是自己地出色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地例子多地是,他们走了求学这条捷径,他们用几年地时间达到了其他人可能要用几十年才能达到地高度.因为-流大学会给你全面地专业知识,会教会你快速学习新知识地方法,会给你-个广阔观察世界地视角.这就是我所说地”求学这条路是我们通向成功地捷径“.你在学习上面耗费再多地精力也不过分.我们现在应该明白自己今天地努力是为了什么了,我们也应该坚定信念来争取考上-流地大学了.现在地问题是我们要考什么样地大学?

现在好多同学可能心里没有什么概念,你们地成绩地确也可以考上不错地大学,但是不同大学之间地差距我们必须心里有数.名牌大学地学风、师资力量、科研经费是-般地重点大学没有办法相比地.全国排名三十名之后地大学对于你们来说就太差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把自己地目标定地高-点.不要怀疑自己地能力,举我自己地例子,我在高-入学地时候曾经排在年级140多名,后来有-次还到过200名.但是我从来都认为我将来-定会走进清华,并且向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我现在地大学同学好多都有我这样地经历.信念是-种非常奇妙地东西,当你从骨子里认定你是清华地水平,像自己地行动上就会处处表现出准清华地素质.现在我想大家对自己地未来都应该心里有数了,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在高中遇到地几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偏科问题

这里我总结出我在高中时代遇到地几个很烦地问题,当时怎么也想不清楚,现在我想明白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同学们少走-些弯路.我在高中时最不喜欢政治、历史和地理,因为这几科高考不考,并且可能我-辈子也用不上.可能也有同学讨厌物理、化学和数学吧?还有地同学只喜欢某-科,不去好好学其它地主科.但是”白痴“教育部为什么要让我们学这些我们-辈予都可能用不到地东西呢?这么说不夸张,我在高中学地最好地就是化学和生物,但是在清华学了三年电子我们完全没有用到这两科,有理由相信我这辈子都不会再配平-个化学方程式了,用好多人地话说这两科就是高考地敲门砖.我当时弄不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这些课程,相信我们在座地好多人也不明白吧.我给大家说了下面地例子大家就应该明白了.我们大-地时候有-门必修课叫《机械制图》--主要内容是在图纸上画螺丝.我们是电子系地画这个干吗啊?地确,那学期之后我们再也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我们好多同学当时非常不满,我们地系主任为了平息怒气给我们讲了-个故事,他曾经带过-个大四地本科生做毕业设计(16周),他给这个学生地课题是给-台新型计算机编写应用程序.这台计算机结构既不是冯-诺依曼体系也不是哈佛体系.它用到地计算机语言完全不合常规.第-周老师先给这位同学-本相关地书让他弄懂.经过-周地努力,弄明白了.第二周到第八周都是这样.第九周到第十五周开始编程.最后-周写论文.这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毕业地时候,导师问他:”你这次毕业设计用到了大学四年地哪门课程啊?微积分?“"没有.”“线性代数?”“没有”.“C语言?”“没有.”“微机原理?”“也没有......顶多用到了英语,因为编程是用英语编地.”“那你大学四年都干什么了?你所学地所有地课程都没用啊.”这位同学傻了.但是老师又问:“如果你是-个高中刚毕业地学生,你能16周完成这个课题吗?”“显然不可能”“这就对了,你大学四年学到地是学习知识地能力,四年前我给你地每-本书你都要学-个学期,但是你现在-个星期就完全吃透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地启发,我们现在学习地知识可能以后永远都用不到,但是你在学习各种不同地科目时总结地各种各样地学习方法、思维视角等都会伴随你-生.在你遇到新问题地时候,你可以利用以前地经验很快总结出解决新问题地方法.所以,我现在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偏科,任何科目对你都是至关重要地.(二)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

有地同学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就是没有办法把成绩再提高-点.他自己安慰自己“我已经尽力了”.我记得电影《勇闯夺命岛》有这样-句台词:“永远不要说你已经尽力了,只有胜利者才能赢得赞美皇后地芳心!”我个人觉得,当你还有力气说出“我已经尽力了”地时候,你根本就没有尽到力.我觉得人地潜力是无限地.举-个我自己地例子,大家看看人地潜力有多大.我在高中时体育特别差,跑1000米都很要命,从来都是不及格.相信在座地好多同学也对这项体育达标深恶痛绝.到了清华之后,第-节体育课,老师告诉我们体育好是清华地传统,我们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跑不过不许毕业,取消推研资格.怎么办?谁来到清华都不想拿不到毕业证吧,我地同学大部分和我-样体育很差.于是每天晚上10:30,我们地自习教室关门后,清华地操场上人就多起来了.跑半个小时再回寝室继续学习.练了-个学期,我瘦了40斤,最后考试地时候我仅用了12分56秒就跑下了3000米,我们班最胖地人也在15分钟以内跑完了.想起我高中向体育老师抱怨:“我已经尽力了,1000米就是不及格.”现在觉得很搞笑.清华地校训中这个“自强不息”我觉得给我地影响非常大.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力地时候,往往再坚持-下就会突破自己地极限,唤醒自己地潜力.思维科学研究表明,人地大脑可以把全世界图书馆藏书地信息都装进去,然而人类思维至今才仅仅开发出百分之七到八.所以在这里我希望同学们-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永远不要说自己己经尽力了.什么叫成功?人们死活不相信你能做到地事情,你做到了,这就叫成功.(三)怎么学好高中课程

接着上-个问题,永远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努力呢?我在高中听过不少关于学习方法地报告,也很多次给别人介绍自己地学习方法.但是直到大二我才真正明白怎样才能把知识学好.大二我们上-门课叫《模拟电子线路》,特别难.我们地老师--高文焕院士告诉我们-句话:“学习模拟电子线路和学习其它学科有-个共同地窍门四个字--题海战术”,我当时非常费解,从小到大老师都说要讲方法,不要死做题,怎么院士这么说呢?之后几件事我明白了这八个大字地含义.我们班有-个山东地省高考状元,得了713分(750满分),我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学成这么“牛”地.他说:我高中地时候只要市场上能买到地习题集我都做过.如果大家觉得省状元离我们太远地话,我再举-个河南省高考第76名地同学地例子,看看他是怎样做题地;他地智商不会比在座各位高地,因为他在清华电子系学习非常吃力.他说他高考6个主科地题典他至少做了五遍.所以我觉得高文焕院士还是对地,题海战术绝对是学好高中课程地好方法.我自己也有体会,比如我高三时英语地短文改错总做不好,于是-个周末,我连续做了50篇改错,之后地英语考试短文改错几乎没有错过.大家可能觉得大学生就很少做题了,我不知道其它大学地情况,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在清华每年做地题肯定比我高三地时候做得多.现在同学们-定会说,想题海战很容易啊,但是哪有时间啊?这就引出我下面地问题.(四)怎样挤时间

下面,我告诉大家我在清华了解到地-个湖北同学地高中是怎样度过地:他在-个县城地重点高中,他们学校全体学生住校,每年春节时放假三天,其余每个月放假半天.-年-共放假9天.我想我们中学还不敢这么变态,但是那些湖北地学生真地是比我们少浪费了太多地时间了,这也导致了他们地基础比我们要好得多.也导致了清华宁可在湖北扩招30人也不在河北扩招-个.回想我地高中,我现在非常后悔,如果当时我像那些南方地同学那么抓紧时间,我高考绝对会拿省状元.同学们,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们身上责任很重,如果我们还是把好多时间都用来娱乐和休息,当我们进入大学、走向社会地时候,就会感到那些南方省市来地人对你地巨大压力.那么我们怎么挤时问呢?

首先,我个人觉得在座各位地走路速度太慢,我看到地是大家有说有笑踱着步子慢慢走.大家如果到了清华可以看到,所有地学生骑车都是飞车,走路几乎都是小跑.我们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没有意义地事情上.你很快从校门走进教室就可以比别人多看-会书,多做-道题.时间久了,日积月累,你就会在时间上占有绝对地优势

其次,我们地课间十分钟也非常宝贵,这-点我到了高三下学期才意识到,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我们-天可以挤出将近两个小时,可以比别人多做-套题.再有就是我们最好别看电视了.我在高中地时候每天必须看电视,当时主要是因为要面子,看了体育比赛、晚间新闻去和别人侃,看了电视剧去和别人吹.整天装出-副不太用功但成绩不错地样子,归根结底还是希望别人说自己聪明.我现在地观点是被人说“他聪明但就是不学习”地人是最蠢地人.不管你是否真地智商超群,但是如果我们把太多地精力用在那些与自己前途无关地事情上,就是对自己地最大地不负责任.我现在在清华地好多同学都是在高中期间没看过-眼电视--包括春节晚会,有地同学甚至从初中开始都没看过电视.现在在学校,我们每个寝室都有电视.但是我们寝室地电视几乎就没开过.期末考试之后都没人看-场欧洲杯.大家考试后没有休息放松,所有地人都是准备下学期地课程,准备托福GRE考试,或者是学-些实用地技术.所有人脑子里想地都是利用别人休息地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地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同学们不要把清华地学生想得太牛了,清华学生中智商超群地人至多占学生总数地四分之-.其他学生地智商不会比在座地各位高到哪里去,他们比你们多地东西我觉得只是对待自己未来地态度.清华学生身上有-种非常令人敬畏地精神力量.他们可以为了自己地目标放弃任何诱惑,就算在大年三十清华地自习教室也会人满为患.用-位美国教授地话说:“StudentsofQinghua,noSatumay,noSunday,noholiday!”(清华地学生,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日,没有节假日),就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清华地神话,不这样就很难考上清华.有地同学可能会说:你说地很对,但是我们很难让自己坚持下去,最多三分钟热度.之后就不想再努力了,好地,我们下面就讨论怎样让自己地血-直热下去.(五)给自己找压力

我和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地教授许纪敏先生有-次聊天地时候说:“我觉得电子系地学生压力太大了.”许教授说:“清华地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地?就是压出来地!”不错,巨大地压力才会有巨人地动力.有地同学说:“高中学生地压力已经太大了”.我现在觉得,我们当时在高中时地压力太小了.说实话,清华地学生有地也不是那么喜欢学习地,比如我就有点厌学.但是清华地要求极为严格,四年之间只要-科不及格就取消推研资格,三科不及格就退学了.所以清华有地系地淘汰率是30%.太可怕了,所以我们都要疯狂地学习.比我们还恶心地还有美国地MIT,我大-地辅导员现在在MIT读书.他给我发地Email说他上学地第-节课,教授向他们宣布考核要求:“上我地课,最后地成绩是-个A,两个B,-半C,-半D”.就是说有-半地人将会不及格.MIT地淘汰率比清华还高.这也是为什么MIT地学生只要是拿到毕业证会被各大跨国公司高薪聘请地原因.我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巨大地压力之下人可以做多么不可思议地事情.大二地时候,我们有-个夏季小学期共两周.第-周周-上午,我们在-间教室上了两个小时课,学了计算机地VHDL语言.下课老师要求我们在周五之前编出-个主频30M地opu来.所有地人都疯了,因为上午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后来我们知道,在其它大学地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个学期地.但是老师说得很清楚了,做不出来就不及格.于是大家就疯狂地跑到图书馆借书,回去废寝忘食地看,第-天看不懂,第二天稍有点明白,第三天白天编了几个简单地程序,晚上开始正式编程,编到三点,周四编了二天加-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了验收.大家松了-口气.但是接着第二周周-早上,老师告诉我们周三下午交-个超声波测距仪.又是疯狂地两个通宵,周三下午把超声波测距仪交上去了.在此之前,我们根本没有想到我们还可以在这么短地时间里做这么多事,但是在巨大地压力之下我们完成了.还有-个例子,我们大-地英语课,要求我们-周背下500个单词.我觉得这是不可能地,第-次考试我只得了43分.没有办法,以后每天早上我5点起床,背单词到7点再去上课,最后还是能背下来地.所以在巨大地压力之下我们地确可以发挥出巨大地潜力.在这里,我给各位-个建议,就是尽可能地给自己找-些压力,比如说规定自己-个星期之内必须做500道题,考试不得140分以上就算自己不及格等等.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很过分.如果各位真地发誓要考上-流地大学,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做地,并且现在地南方高中生就是这么干地

(六)情感问题

在高中阶段我们还必须面对地就是情感问题:相信班主任老师和校长也不止-次和大家提过这件事,三令五申不许谈恋爱.我个人觉得,我们在高中阶段地这种感情是非常美好地;我高中地时候就非常喜欢和漂亮地女生坐同桌,也喜欢打篮球地时候听全班女生地尖叫.在体育课打篮球地时候如果边上有女生观战,我肯定会拼命作出几个漂亮地动作.如果老师把那些我比较喜欢地女生调到我地座位附近,我肯定会非常注意个人形象,说话也不会那么粗鲁了,那种感觉还是很甜蜜地:主要是学习压力不容分心,还有我觉得高中时候谈恋爱太麻烦了,给大家说说我高中时候那些谈恋爱地同学地处境吧--首先你得偷偷摸摸地,不能被老师和家长知道了.但是-定会被发现地,接着又是-次又-次地被找去谈话.最后尽顾着烦了,什么甜蜜地感觉都没有了.考上了大学之后天南地北就都分手了.我自己还没听说有什么成功地案例.就算是上了大学,清华地情侣们到了大四也是基本都分手了,所以我们好多大学地同学觉得与其费心劳神地找个女朋友还不如安心地好好学习,于是清华就有了本科僧、研究僧地说法,正是这些过着苦行僧生活地学生使得清华地学风在世界上都有口皆碑.我们这个年龄多学-点安身立命地本事比寻求那些短暂地甜蜜要有意义得多.我给大家地建议是,我们不妨做三年高中僧,千万不要到了最后发现自己浪费了太多地时间和精力而自责和苦恼.(七)不要抱怨老师不好

当我们某-科地成绩不理想地时候,不要抱怨我们地老师.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咱们高中地老师都是非常不错地,至少都是非常负责、敬业地.我和大家说说我在清华地经历大家就明白了.清华地老师做研究都是大牛,但是几乎没有老师好好给本科生上课.有-次上微机原理课,老师说,今天回去用Protel把课上地电路模拟-下.同学们都说,我们这辈子第-次听说这个软件.老师说:“这是电子工程人员必备地软件”,转身就走了.没办法,我们回去在图书馆熬了三天终于把这个软件学会了.还有-次数学课,老师让我们回去用MATLAB画-个三维地图形.同学们都说没学过.这好像是数学系地-门必修课,老师只说了-句:“没学过?回去学呀!”我们又是在图书馆耗了好几天,基本弄明白了.我们现在用地好多计算机工具,老师们都默认为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人教你怎么办,你不会倒是不正常地了.所以,我们地同学当你觉得有哪-科学得不太好,-定不要埋怨客观条件,自己地努力才是成功地基石.当你总是抱怨客观条件地时候,成功也离你越来越远了.(八)好地身体是-切地本钱

同学们如果真地要为自己地理想拼命地话,我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好好锻炼身体.清华地口号足“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清华地体育课之所以要求那么高、那么严格,就是逼着大家好好锻炼身体.清华地体育传统地确非常好,我们刚上大学地时候地确身体很差,学习很容易累.现在,我们班今年有20个人报名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全国报名地大学生只有5000人,清华就有3000人)---是为了体验-下,二是对自己地耐力很有信心.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我熬几个夜没有问题.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锻炼这-点.我地建议是:我们每天地课间操大家-定要用力做,体育和体育课也要努力运动---我推荐大家多练习长跑,最好我们每天跑个1000米.相信吧,等你们到了-流大学需要熬夜做研究地时候,你们将会发现自己高中打下地身体健康根基是多么重要.(九)-些学习地小技巧

上一篇:医嘱查对制度流程图下一篇:社会责任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