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买书读书藏书

2024-06-19

读书心得:买书读书藏书(通用9篇)

篇1:读书心得:买书读书藏书

买书、读书、藏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以前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说法,到我这里就变成 “书非买不能读也”了,在今天这个书价飙升的时代,买书已成为了一种很“奢侈”的消费行为,很多人宁愿在网络上读电子图书,也不愿意花这个“冤枉钱”。但是我却一直保持买书的“奢侈”习惯,我喜欢在书店里淘书带来的乐趣,更喜欢把买来的书捧在手中任意找一个时间来细读品味,思随书动,灵随书行,那种恬静、惬意的感觉是任何事情也比不了的。

从最初的《读者》、《散文诗》、《青年文摘》等一些期刊的订购,到现在的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文史哲类的书籍,总之都是些人文类的,买书十几年下来豁然发现自己的书柜已多达六七百册了。男人买书犹如女人上街买衣服,不光是注重样式更注重质量,如果遇到一本品质高、内容丰富,很符合口味的书就像如获至宝一样。

我是从来不买盗版书的,一般只去正规网站购买,像深圳书城火星城,这也是真正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原则,但我也很少去一些综合性的大书店买书。太阳城里的“龙媒书店”我隔三差五就要去转一圈,那里主要经营的是文学类的书籍,书店虽然小但是文化氛围比较好,见到爱不释手的好书就急忙买下来。我还喜欢逛一些大学附近的小书店,无论走到那个地方,我首先想去的就是这个城市的书店,临近大学的更要去,因为那样的书店不乏青春的气息,在那里更容易找到有激情、有深度甚至是有些批判性质的书籍。不知不觉在火星城买书已经放满了一个柜子。

书买回来自然是需要读的,但是渐渐的我发现,读书的速度往往是赶不上买书的速度,直到现在书橱里依然有好几套书还没有与我有过“亲密接触”,有时候越放越不想读了,面对这样的书,自己心里也很愧疚与自责,怪自己当初就不应该草率的买回来,又对人家置之不理。好在我的书八成是都读过的,不然买书只是为了摆设,那就真成为附庸风雅的人了。

读书可以分两种,一种是读有实用性的书,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那种;另一种是只为慰藉心灵,寻得精神享受的书,而我说的读书是指后一种的闲书。喜欢读书的人,一定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与习惯,他也一定是一个乐读者,如果三日不读书就衍生日子苍白,心灵空虚、知识匮乏之感,如同吸烟者犯了烟瘾般的痛苦。

读书可以净化心灵,亦可改变人生。这里我还要说一个观点,那就是读书人往往一味的追求精神的富足,而忽视了身体的健康。“读书养心,锻炼强体”,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读书而忽视了身体的健康,如今的很多近视、腰椎、颈椎不好的病都是因为上学时候长久不良的坐姿引发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读书不行走,真的是人把书读死了,甚至会造成书把人读死。

最后说说藏书。喜欢书的人都是求书欲极强的人,他们总喜欢把喜欢的书占为己有,因此收藏书自然成为读书人爱书、恋书的一种嗜好。看着自己多年积累的书籍犹如金屋藏娇,夜阑人静目视他们仿佛是在与自己昔日的情人对话,挽手相伴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有震撼更有一种内心的满足与幸福。

但是书只放在书橱上是一种形式,藏在内心里,藏在脑海中,然后运用于工作、生活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藏书。说白了藏书其实就是在储备知识与快乐,书应该是越读越薄的,把从书中得来的越来越多知识合理的释放出来,才是我们买书、读书、藏书的真实目的。

朋友们!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无形而博大的书,一本丰富而耐读的书,这本书同样需要我们用精力去购买,用心智去品读,最后用记忆来久久珍藏。

篇2:读书心得:买书读书藏书

浣纱路最繁华的地段,开出了一家新的书店,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买书读书。

心头一喜,免不了要进去看个究竟,希望有心仪的宝贝。进得店堂,四顾看看,书还真的不少。一时不知道先看那头是好。男左女右,先到左边看看再说。

那里坐着个中年汉子,戴着个眼镜,正埋头看一本花花绿绿的.杂志。我到了他跟前,他不怎么抬头,只翻翻眼皮,象征性地让了让,又顾自看他的书。这人一定是店主了。

书挨挨挤挤立在那里,顾客却是廖廖。也好,免得碰来磕去,看书都看不安稳。

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蔡义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沉甸甸的,定睛一看,精装本。我有个习惯,一书在手,先看定价。但任我从版权页翻到封底,就是找不到那几个数字。怎么这样?想问店主,却不见了人影。也罢,先好好看看再作道理。

正入迷着,书突然从手里脱开,抬头看时,却见店主怒目而视。正想动问,他先开了口:“怎么又是你,老来吃白食?出去出去!”我莫名其妙,分辩道:“你搞错了,我还是头一回……”他却不听,边推边咕哝:“你以为我不认识你?出去出去!”

木瓜似的呆在店中央,郁闷不已。书店哪有不让看书的?

“上这边来。”一个年轻人笑眯眯地说,“你喜欢看什么看什么,喜欢看多久看多久。”

被动的,我已经在店的右边了。回头看中年汉子,他居然对着我笑,很灿烂的。晕死!

年轻人见我满脸疑惑,解释说:“那边是他的,这边是我的。放心看,放一百个心。”

“你们不是一家?什么这边那边的?”

“不是,他归他,我归我,井水不犯河水。”

“那为什么是同一块招牌呢?”

“谁说的,他那里是‘卖书’,我这里供人‘读书’。”

怪不得,刚才我看到招牌上那四个字中间有个空缺。

“这么说,你是图书馆?”

“谁说的?哪有买书人先不读书呢?买书不就为了读书吗?我是‘读书书店’。”

环顾四周,书真多,不是普通的多。书架非常高大,一直顶到天花板。不少读者爬在梯子上找书,有几位干脆坐在梯档上,悠然自得抖着腿读。

“太好了!”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声,伸手去拉店主,可他不见了。

全是我心仪的书,那么多,我一本又一本地把它们搂在怀里。心里却想,可惜梦很快就醒了。

这么一想,唉,真的醒了……

可不可悲?

篇3:读书心得:买书读书藏书

一、关于钱曾

钱曾, 字遵王, 自号也是翁, 虞山人, 生于明崇祯二年, 是清初著名藏书家和目录学家。钱曾的祖父钱时俊是万历年间的甲辰科进士, 父亲钱裔肃是万历年间乙卯科举人, 也是著名的藏书家, 有很多珍贵的古籍善本。钱曾自幼聪慧过人且家庭文化底蕴深厚, 本可考取功名, 但是明朝灭亡后, 清朝入关, 有着强烈民族气节的钱曾从此不再涉足科场, 潜心钻研学问。由于家学渊源, 他从小就跟随父亲研读图书, 同时也开始收集、整理书目, 而后他跟随族曾祖钱谦益从事图书收藏和整理, 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学会了治学、收藏以及校勘图书。钱曾17岁时, 父亲去世, 并为他留下了大量的图书, 于是他开始自己的藏书家生涯。

1. 侍牧翁于云上轩, 晨夕伏承绪言。

钱曾的成就和他族曾祖钱谦益的言传身教是密切联系的, 早年他一直跟随曾祖到处游学、收藏图书, “侍牧翁于云上轩, 晨夕伏承绪言”, 亲睹其如何求书、藏书、整理、利用图书, 在耳濡目染下, 他深刻地理解了为“读书者之藏书”的藏书理念, 同时钱谦益去世之后又将绛云楼部分珍善本和搜集十几年的图书, 全都给了他。这不仅使他的藏书量大大增加, 而且书中诸多精辟的题识跋语对其整理、评价图书都有很多有益影响。钱曾穷其一生, 收藏的图书种类达四千多种, 数量达数万卷, 这在古代社会, 尤其是终身未仕又不是富商之家的布衣书生来说, 是极为罕见的。此外, 钱曾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有多部诗文集传世, 如《判春集》、《怀园集》、《今吾集》、《草堂集》等。钱曾是一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修养的学者、藏书家, 受父亲和祖父影响, 他对于书籍的追求和藏书、鉴别书的经历与其他人相比, 都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独创性, 这也使得他在藏书家中显得格外不同。他终年累月不停地寻找搜集和整理图书, 视其为极高的享受和追求, 藏书也就成为他凡尘中唯一的精神家园。后人用“善读为善藏”来概括他的藏书思想, 所谓“善读”就是坚持“好古敏求”的价值取向, 也是他的主要理念。他在精钞古籍、缮刻异同的购买和讨论, 以及关于版本优劣、授受源流、装潢的审辨方面的精准眼光都让时人包括现代图书收藏家极为震惊, 他的“述古堂”和其族曾祖钱谦益的“绛云楼”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2. 食不重味“精钞”, 衣不完采著书。

钱曾生平的主要精力和财力都花在了图书的购买上, 因而他自嘲“食不重味, 衣不完采”, 然而, 在他看来, 图书毕竟是比官场、财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对他“生平所嗜, 以宋椠本为最”的宋刻书, 他一向都倾其财力而大力购买, 而且装潢上都缥青朱介, 非常精致。除了购买外, 他还经常会从别处借来古本珍本进行精钞。苏州藏书家潘祖荫就曾经说过“精钞”“始于钱氏遵王、陆孟凫”, 这种版本也成为他所建“述古堂”的一大特色, 由于他所抄之书都纸墨精良, 校勘严格, 因而质量极高。钱曾所抄本共一百多种, 八百多卷, 后来也成为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本。

《读书敏求记》作为钱曾三代图书收藏的集中体现, 几乎耗尽了钱曾的毕生心血, 因而这部书不仅是一部目录学图书, 也是他作为文人藏书家心态的如实记录, 突出表现了其生命价值。作为明朝遗民, 忠贞的民族气节让他坚决不为清政府服务, 而甘心当一介布衣藏书家, 将毕生的精力和财力都花费到了图书收藏上, 几十年如一日, 淡泊名利, 心静如水, 把书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情趣, 书得则喜, 书失则忧, 书善即好, 书劣即恶, 因而这些藏书早已经成为他心血和生命的一部分, 而这种境界远非尘世的收藏家所可比拟的。因而在他的书中读者能够看到一个收藏家的心态情趣、幽衷隐曲和自娱自省的人生观, 这部书是他作为学者心态的实录。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也令人眼前一亮, 因而书中不仅包含了图书考辨之事, 更蕴含着藏书家内心的心路历程。这种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 然而遍数国内外的目录学中能达到此境界者也罕有几人。他之后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学家陈垣就深受这部书影响, 在其著作的《通鉴胡注表微》中就可以明显找到钱曾著书风格的影子。

二、《读书敏求记》传世之谜

钱曾编有《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以及《读书敏求记》等多部著作, 其中成就最大、流传最广的就是《读书敏求记》。关于《读书敏求记》的成书经过, 根据瞿凤起的说法, 最初钱曾在康熙初年根据家中所藏图书首先编成《也是园书目》和《述古堂书目》, 而后又对藏书中珍秘宋元善本做了筛选, 于是编成四卷的《读书敏求记》。从现在的考证结果来看, 《也是园书目》图书多达三千八百余种, 《述古堂书目》次之, 共收书二千二百余种, 而《读书敏求记》则只收录了六百余种, 而且其中多是前两种书的精粹之处, 因而该说法应当是属实的。《读书敏求记》除了是一部目录学经典之作外, 还是一部杰出的文献学研究史料。该书中对于钱谦益搜集、整理、收藏、评定图书的资料都做了如实的记录, 后来绛云楼遭遇大火, 钱牧翁珍藏多年的图书毁于一旦, 他那些极为珍贵的读书、评书心得也多数化为灰烬。钱曾评论图书时, 对缺页、亡佚以及部分有疑问的地方都如实记录下来, 能做解释的都做了解释, 不能解释的也以存疑的形式记录下来。此举不仅是对郑樵目录学思想的有力推广, 更为后人搜集、整理、探究善本书指示了实用手段。也正因此书的巨大价值, 钱曾对该书十分珍重。

民间关于《读书敏求记》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 说是钱曾写成此书后, 就随身携带从不示人, 达官贵人、当地名士多次求书而不得。而传朱彝尊为江南典试官日, 对于此书仰慕已久, 又深知钱曾为人, 无奈之下竟用黄金收买了钱曾的书童, 书童为利益所趋, 就将此书秘密送给了朱彝尊, 朱彝尊得到后命令手下连夜抄写, 于是后世才会有此书的版本。这个说法是否可信尚不得而知, 关于该书的传世也已经成了千古之谜, 但是至少说明了该书的成就和影响之大, 也说明了该书所受到的重视程度。

三、古书之绝唱———探讨《读书敏求记》的学术价值

1. 提出了版本体提要。

版本体提要主要是对版本的一个关键性的说明与考证, 从而对图书的版本源流进行探究辨别。也可以认为是版本著录的扩大, 在相当一部分的版本目录中, 版本著录与版本的考证是一体的。这种方法的率先应用者就是这部《读书敏求记》。该书的提要方法是在对传统叙录体提要的继承基础上又对辑录体、传录体提要的关键性优势进行了借鉴, 对版本的著录和考证非常细密, 是我国版本目录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

2. 提出了编纂善本书目。

这部书是对钱曾的祖父及父亲和他自己穷极毕生心血收集的藏书的一次精华式的再现, 专记宋元精镌或旧抄。当时市面上几乎见不到的许多宋元善本古籍, 都得以收录在这部书中而保存下来, 流传至今。而且对于图书的次第完缺, 古今异同, 都详细地做了标明考证, 因而他的价值不仅仅是一部精湛的版本目录学专著, 更首开编纂善本书目之风, 因而被誉为“善本目录, 莫之先焉”。之后被学者们极力赞颂膜拜的善本书目《天禄琳琅书目》, 也都是对该书体例规模的沿袭, 乃至后世学者在图书的阅读、研究过程中都会对图书版本格外重视并养成了收藏善本书的习惯, 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该书的影响。之后善本书目和题跋记都开始大肆风行。

3. 校勘思想。

这方面他深受曾祖钱谦益的影响, 坚持图书就是为读者所存在的, 因而在校勘古籍的过程中, 不应根据自己的妄自揣测而无端更改, 以免扭曲了原作者的意思。同时在校对过程中必须加大参考图书的数量, 以便用多种刊本来纠缪补缺, 减少出错。这些思想虽然不够系统和完善, 也没有形成体系的理论, 但是的确说出了校勘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地方, 因为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也极大地促进了校勘学的发展。

4. 版本的鉴定和考查。

通览全书不难发现, 钱曾鉴定图书版本的方法遵循了一定的规律, 比如他从版式、行款、刀法、纸张等确定其版刻年代甚至主持者, 以此作为评定版本优劣的基本方法, 同时又从篇次卷数的变化、书中时间、人名、官职等书中的内容来考证版本时间并从初印、重印、原版、翻刻等来判定图书的优劣。在该书中, 钱曾意识到应该运用多种手段来综合对版本进行鉴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准确地判断图书的价值。从而奠定了版本目录学的基础, 也使得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得以扩大, 对后人整理文献、鉴定图书版本以及善本书目编撰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之后不少著名的版本研究家对古籍版本雕印年代和价值进行评判时, 都将《读书敏求记》当作范本进行借鉴和探索。

总之, 钱曾以一介布衣之身而成为清代最为瞩目的图书收藏家, 他的《读书敏求记》对古书版本学上有许多独创性的突破, 大大促进了我国目录学的发展, 他的诸多收藏理念都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图书收藏家。同时,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目录学的经典之作, 也是作者求书经历、藏书感受和人生情趣的书目稿本, 对我们了解作者的治学、情感等都有重要帮助。

摘要:清代钱曾所著的《读书敏求记》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的经典之作, 在古籍版本学上具有很多独创之处, 至今在我国目录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将会对钱曾的《读书敏求记》及其治学做一详细探讨。

关键词:钱曾,《读书敏求记》,治学

参考文献

[1]钱曾.读书敏求记[M].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4.

[2]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上海古籍版社, 1989.

[3]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书店, 1984.

[4]贾卫民.试论《读书敏求记》在版本目录学上的意义[J].津图学刊, 2004 (3)

篇4:藏书与读书

藏书分五类

我的书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与我的专业相关的书,这里面包括中外戏剧名著,像中国的《六十种曲》《曲海总目》《元杂剧(正续编)》《明代孤本传奇》;外国的有《莎士比亚全集》《莫里哀全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等。这些书都是很占地方而又不能不备的。

第二类是我所爱好的书,我于戏剧专业之余,最爱好的是诗词,这类书的数量也不少,像《全唐诗》《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清词》以及历代诗话、词话,历代(包括五四以来的新诗)名家诗选等。以上两类算是“亲书”(自造词),置于离书桌较近的书橱,以便随手翻检。

第三类是工具书,包括各类辞典和类书。像辞源、辞海、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以及各类古籍鉴赏辞典、名书名画(包括《三希堂法帖》和《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类书如《太平广记》《清稗类钞》《历代笔记小说》《涵芬楼古今文钞》等。都是售价不菲、让朋友看了点头艳羡的书。这类书除一部商务印书馆出版(附四角号码索引)的《辞源》置于案头外,其余大部置于书柜,只在考订某一有争议词语时互参使用。

第四类是经典,所谓经史子集。史类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纪事本末》《清史稿》等,经类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集成等。这类书使用率并不太高,但不能不备。册数多,品类繁,所占柜橱可想而知。

第五类是中外文学名著,这也是我存书最大的一块,也是最不常用的一块。尽管有些书名气很大,时有名家推荐,我不知别人,在这类书中,我除了对《红楼梦》《复活》《简爱》等极少数的几部看过多次外,其余大都是硬着头皮啃一遍,有时甚至是一目十行,便再也没有重读的欲望和勇气了,我把这类书放在最不显眼的地方,除非某书被媒体热炒时,翻出来看看外,大都被蛛网尘封完全淡出我的视野了。

必须养成长期读书的习惯

近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数篇关于藏书和读书方面的文章,都说藏书愈多,读书愈少,书满为患,我深有同感。看来钱锺书先生的不买书,不藏书,只从图书馆借书,并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夫人杨绛先生更具体说:“钱先生有书就赶紧读,读了总是作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多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是了,钱先生是中国少有的大学者,思想家,学问家,他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亟为学界所推崇,但他并不以藏书为癖,他的学问都是从借书中读来并用笔录手写的方法记下来的。这就给我们一种启示,借书是要还的,必须抓紧读,这是一;读后必有心得,单凭脑子记,即便像钱先生那样博闻强记,日子久了也难免失忆,用卡片记录下来就万无一失了。我读钱先生《谈艺录》(1984年9月补订本)书中征引中外名家、古圣先贤名言名句浩若烟海,但所有繁征博引都为了阐明先生自己的发现和发明,全无掉书袋或自作高深的负面效应。他这种作学问的精神,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养成长期读书的习惯,且读必穷究、究必有得的坚强毅力才能达到的。

不要把查电脑当成读书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前不久我所经历的一件事。我曾给一位年轻的剧友,送过一套《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本),因为她常写历史题材,有了这套书,查找史料会非常方便,甚至可以传世。但令我意外的是,她收到后并没有很兴奋。后来见面时她对我说:我根本不看书,写作时遇到什么问题就上网,只要打开万维网,要什么有什么,天地万物,一查就有,既便捷又省力,书对我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这是两代人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变化,钱锺书式的作学问的方法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仍很难想象一手握着鼠标,两眼盯着荧屏查找资料与读书有什么关系?这种机械式的操作,与其说是阅读,毋宁说是看字,这同钱先生从书本上阅读,边看边想,看到有用的东西,就用笔记下来,完全是两回事。因为电脑也是“脑”,它储存信息的能力相当强,电脑的储备抵消了人脑的记忆和思维,常玩儿电脑的人,往往提笔忘字,组词能力锐减,千万不要把查电脑当成读书。

叔本华曾说:“要求读书的人记住他读过的一切东西,犹似要求吃东西的人,把他所吃过的东西都保存着一样……身体只能吸收同性质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任何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这几句话很辩证,回答了我的一些困惑。书贵精读,所谓博览群书也必须在博中取精,才不致生吞活剥,让自己成为书的奴隶。叔本华还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斯言睿智,发人深省,我们无论是读什么样的书,包括纸页的、数码的、经典的、时尚的……以及人生的大书,都必须睁开自己的眼睛。

篇5:小学六年级作文读书买书

记一次购书活动

正当同学们还沉浸在趣味运动会的欢快气氛里,学校为了在“六.一”儿童节里让我们学会怎样买东西和讲价,特地为我们开展了一次购书活动,读书买书作文。

“少一点吧,阿姨,求求你了,少点吧!”瞧,我们的活动已经开始了。

大家非常遵守纪律,活动也开展得很顺利。到了第二天,才轮到我们,同学们急不可待、连走带跑地下楼了。

我好不容易向冯昱迪借了五元钱,却只买了一本书就只剩下一元钱了,别人都说我不会用钱。

这时,我正准备垂头丧气地离开,一抬头,看着柜台上:有的同学还在精挑细选;有的窝在一边,共同欣赏刚买到的新书。而我呢,却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心里谗得不行,脚步怎么也迈不开。

这时,方恩泽走过来对我说:“你还有钱吗?”“我只有一块钱了。”他高兴地说:“太好了,听说那边有一块五的书,我们一起去买吧。”

我们来到了书柜,千挑万选买了一本《女孩子城里来了大盗贼》。

刚买的新书真好看。

我认真地看着,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可惜“好景不长“,活动结束了,方老师让我们回去,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篇6:最适合我的读书买书原则

之前已经写过最适合我的读书方法了,所以读书的核心的是实践这个方法的过程,而不是挑选图书。

在选书买书和看书的时间比例分配上应该是1:99;

这里没有什么理论好谈,每天应该读的书是10本,现在阶段为以下几本:1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上册(英语):大学英语语法(英语):托福主题词汇和阅读(英语):四级试题来源文章(英语):六级试题来源文章(英语):日语常用句型1000(日语):日语演讲范文下册(日语):商务日语课本(日语):日语能力考试1级语法(日语)

10:现代日语语法课本(日语)

11:做最好的自己(其他)

12:你的形象价值百万(其他)

13:卡耐基励志经典全集(其他)

14:菊与刀(其他)

15: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其他)

当上面列举的书中有一本读完之后,开始选书和买书进行相同类别书籍的补充(读完之前不允许到书店进行徘徊,一定要克服这个坏毛病),将原有的书籍名字写在本段文字下面作为记录,然后,新的书名取代并覆盖上一本书名写在上面。在已完成的数目后面加入(精读)标志后的图书可以多次在上面的列表中出现。

篇7: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我們通过与他人争吵,创造了修辞学;又通过与自己争吵,创造出7诗篇。

★如果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那么,要青春做什么。

★天湛蓝,夜渐长,枫叶正梳妆。雨微凉,风惆怅,星星费思量。

★其实,旅行的借口只有一个——走!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是只有胖子才能体会痛苦,瘦子也有方向相反的难过。

★最好不要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东升的时候投入工作。

★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幸福就是不受自己的惊吓而能进入自我的内心深处。

★一见如故,再见陌路。

★在两个世界努力活着,一个内在冷傲不屑,一个外在庸俗繁杂。

★淡淡的浓,浓浓的淡,人情味儿就是这样的。

★我希望我的“自我”永远“滋滋”地响,翻腾不休,就像火炭上的一滴糖。

★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

★夏天早已过去了,小蔷薇还在墙角开着,独自妖娆,仿佛所有的美好只为自己。

★草的高度是天空的高度,虫的安宁是世界的安宁。

★大家都活着,却好像谁也“不知道”活着似的。

★重要的不是生活对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就生活对你做过的什么做了什么。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天上星辰显得美麗纯洁或仅仅因为离我們遥远,我們对它們的私生活一无所知。

篇8:读书心得:买书读书藏书

在1978年新年第一期的《人民文学》上,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了,这篇采访数学家陈景润先生的报告文学,一下子成了当时最为炙手可热的读物。在作家原野的回忆里,当年为了能买到这一期的《人民文学》,赤峰一家书店的门口甩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队伍,“书店紧挨着一家小剧场,剧场对着一个广场,排队买《人民文学》的人已经从书店的门口一直排到了广场上,队伍随着广场的形状打起圈来……”

读书的热潮,这只是一个开端,可以说,中华大地自此往后的10年间,经历了一个文学大爆炸的时代。

出差归来最好的礼物是书

曾有文人讨论,若是可能,希望生活在哪个时代。有人说西周,有人说先秦,有人说盛唐,有人说魏晋,可也有人说是20世纪80年代……能与建安风骨相媲美的那个80年代,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80年代里,电视还不甚发达、电脑也鲜有人知,不过那个年代里即便在路边的小书摊上,你可以挑出一本《美学》;朋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酒过三巡、云里雾里,平仄难分的酒话说的是黑格尔、加缪;亲戚朋友出差去趟大城市,托人带的不是烟酒糖茶,而是《日瓦格医生》、《第三次浪潮》;那些年追求的姑娘,不在意你的家境出身,可能只为你的一首小诗便倾心……

书的炙热,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自然脱不了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原野说:“三中全会之后,80年代初,全国的文学、学术书籍大量的出版,当时无论是大学生、中专生,不管说是学什么专业,都是如饥似渴地买书、看书。”

原野说:“之前可以说是一种真空状态,想买一本植物栽培的书都没有,所以那会儿,无论什么内容的书都非常抢手。书店里几乎天天都是人,新书一上架,马上就没了,跟书店的人处关系,都得溜须。朋友之间,成天讨论的都是书的内容,读书的体会、心得,有的人买不起书,就借朋友的书来抄……对当时信息闭塞的人们,要知道那时候不像现在网络很发达,那个时候书籍就是精神食粮。”

于是乎,当李泽厚那本讲述美学的《美的历程》一经出版出现在书店时,一时间,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言不离李泽厚,仿佛没听过李泽厚这个名字便不能称为知识分子;当舒婷、顾城纷纷出版诗集后,中国这个诗歌根生的国度,也再度迎来了诗歌的复兴。

外国文学作品受到追捧

当时的读书人以怎样懵懂而新鲜的眼光来恶补西方文学名著,可能是没有经历过80年代读书热潮的人所很难以理解的,《日瓦格医生》的出版对于当时社会所能引起的轰动与影响,跟现代人排队买新一代iPone、iPad不相上下;《红与黑》曾经让多少少男少女流下热泪;《假如明天来临》带来的震动真好比一场地震。

当时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国外文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这些书的译者都是有着相当文化底蕴的文学大家,当年的版本或许并没有华丽的装帧,却有着一流的文字——杨必先生译的《名利场》;朱维之先生译的《失乐园》;杨绛先生译的《堂·吉诃德》……

外国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表述无疑让当时的读书人觉得新鲜,原野说:“描写爱情的书,是最流行的,有些人写,有些人看,在书中寻找一种不曾体验过的爱情。”当然,让当时的读书人觉得新鲜的还有国外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写作技法。

当时,以西方现代文学为主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也非常出名,其中有《喧哗与骚动》、《蝇王》、《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等等名作,尤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最为出彩,甚至于许多当代著名的作家在写作之初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莫言曾经这样评论过马尔克斯的书:“我过去认为不可以写的东西,他在大写特写;我认为应该回避的东西,成了他小说的主要内容。我过去为没东西可写而发愁,马尔克斯让我们知道原来个人经验、童年记忆都是可以写的。他让我们发现了自己。”

外国文学作品在80年代除了给读者带来震撼,也曾让当时的一些中国作家们经历过迷茫甚或说是顿悟,80年代许多知名作家的作品也多少带有模仿和学习的痕迹。

全民读哲学崇尚深刻

读书,是20世纪80年的风尚,不过读书人在以小碎步跟随潮流的同时,最终将会平息心潮、思考探索。80年代有大量国外的哲学书籍引入,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哲学思维和文化的冲击,也可以说那是个全民文学、全民哲学的时代。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也是那个年代的读书人难以忘怀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里,橘黄色的书皮是哲学,黄色书皮是历史,绿色书皮是政治学、军事学,蓝色书皮是经济学。

原野回忆说:“黑格尔的《美学》太流行了,商务印书馆出的,上下册,刚出的时候根本抢不上。”哲学书热,也使得当时的人将哲学视为至上的精神追求。原野说:“当时人们喜欢看哲学书,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太流行了,还有刘再复、朱光潜的书也都非常被推崇,无论是学美术、哲学还是文学的,人们都想变得深奥。当然,这些哲学书不一定看了就能看得懂,但一定要有阅读的经历,不是为了什么而读书,而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所以才会反复去思索,然后觉出‘说得真好啊’,这就是一种启蒙,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启蒙性的,就像清泉与秧苗的关系,这也让一个民族的大脑变得丰富了。”“当时的人还喜欢看一些平凡而真实的作品,《今夜有暴风雪》这些伤痕文学也非常流行。”原野说,“要说那个时候读书是为了追求什么,读书自然有它的娱乐性,不过首先是开拓眼界、视野;再者,读书也要倡导良知,让人明好歹、知善恶。” 80年代是读书潮流的年代,既然是风潮就少不了虚荣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读书还是为了明智。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化解冻期,而全民对于阅读都处在一种饥渴状态中,知识和书籍对于当时的人们,如同滴水之于沙漠。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学也终于走进了国门,西方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翻译、出版,同时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也受到大众的追捧,仿佛是为了争分夺秒地补回失去的时光,温故与知新稍显挤仄地并行向前。198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韩少功的译本;三联书店的“新知丛书”,有弗洛伊德、萨特、尼采,还有符号学著作;而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当时产生了相当轰动的影响……

80年代经典书目

《围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钱钟书 著

《平凡的世界》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路遥 著

《今夜有暴风雪》 文汇出版社 梁晓声 著

《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21世纪出版社 郑渊洁 著

《张爱玲文集》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 著

《窗外》 新星出版社 琼瑶 著

《我是一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琼瑶 著

《美的历程》 三联书店 李泽厚 著

《假如明天来临》 译林出版社 [美]谢尔顿 著

《万历十五年》 中华书局 [美] 黄仁宇 著

《傅雷家书》 三联书店 傅雷 著

《第三次浪潮》 三联书店 [美] 阿尔温·托夫勒 著

《百年孤独》 南海出版社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著

《小灵通漫游未来》 湖南教育出版社 叶永烈 著

《格林童话》 中英编译出版社 [德] 格林 著

《小公主》 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 伯内特 著

《人啊,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戴厚英 著

《金庸作品集》 广州出版社 金庸 著

篇9:藏书买书是世界上最合算的事

这大概讲出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大部分藏书者的心声。中华民族对“书”感情深厚,爱书藏书的传统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私人藏书的风尚。早期私人藏书的盛行,得益于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如今,在“书价贵”的呼声中,书我是照买不误,一方面因为得一珍本反复揣摩研读的快乐无法用钱来衡量,另一方面,相比国外,国内的书价无论如何不能算贵。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员姚伯岳先生与笔者闲聊,亦曾数次说道:“买的书,家里实在已经放不下了,可是看到好书,我还是千方百计想买下,未买下就会感到若有所失。我总感觉,在经济条件能承受的情况下,花几十元、几百元,乃至数千元、数万元、数十万元买下一部好书,是最合算的事。”姚先生是从文化价值及信息量的角度认定,买书是世界上最合算的事。

笔者作为一介小书贩,现从藏书的角度,试析书籍的保值与增值功能,进一步证实世界上最合算的事是买书。当然,这里所说的收藏之书,是指真正有较高历史、文献或艺术价值的书。

藏书前景让人振奋

当今收藏市场之拍卖,书画、瓷器、玉器所占份额远大于书籍(通常谓古籍善本或古籍碑帖)。书作为历史信息、人生精华的最重要载体,是其他任何物品都难以替代的,这点我们的先辈都牢记着,并世代相传。从古至今,长辈教导晚辈,一般都是说:“好好读书,争取将来有出息。”若有人教导“好好读画或瓷器玉器”,则有可能成为笑柄。明智前人多叮嘱后辈:“家财万贯不如诗书一卷”,“购田万亩不如藏书万卷”。虽然这些话的主旨是督促后人多读书,走科举之路,但无疑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书的重要性。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书之保值功能与增值前景(潜力),是其他藏品难以比拟的;也就是说,以长远的观点来看,书画与瓷器等其他收藏品的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较大起伏,而真正有独特历史价值、珍贵文献价值或上好艺术价值的书籍,在太平盛世,其价格总体上只会涨不会跌。

海王村拍卖公司彭震尧总经理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有如下系统看法:

古籍拍卖市场在整个拍卖市场中占的比重并不大。据中国拍卖协会公布的《二○一○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统计,二○一○年全国拍卖了一万八千二百二十件(套)古籍图书,当然这个数字中也包括旧书,约占当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总件数的5.59%;总成交额五点八五亿元,约占文物艺术品总成交的1.5%。

自一九九三年经历第一场拍卖至今,我认为古籍图书拍卖整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虽说其间快慢不均,但除‘非典’那一特殊时期稍有回落外,其他时间都在上升,尤其是最近四年在价位上上升很快。就拿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来讲,一九九七年,举办了三场拍卖会,拍卖了六百零三件拍品,年成交额是一百五十五万元;十年后的二○○七年,举办了八场拍卖会,拍卖了四千四百二十九件拍品,成交额二千四百八十三万元;再过四年,也就是二○一一年,举办了五场拍卖会,拍卖了三千五百四十三件拍品,成交额七千三百六十一万元。与二○一○年相比,成交额上涨了一千三百多万元。这组数据足以看出我国古籍拍卖市场的发展态势。

如彭震尧先生所提到的,据中国拍卖协会公布的《二○一○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统计,书籍拍卖约占当年文物艺术品拍卖总件数的5.59%(份额——彭令注),而总成交额仅五点八五亿元,只比一件最贵的清乾隆官窑花瓶的成交额(五点五亿元人民币)约多6%,连两幅最贵名画(每幅四亿多元人民币)的成交额都远不及,约占文物艺术品总成交额的1.5%。笔者认为,这是收藏市场短时期的浮躁风气,使得最有内涵的收藏品——精品书籍的价格被不合理地严重低估的畸形状态;未来三五年内,随着市场的规范和藏书业内心态的成熟,书籍拍卖的总成交额将迅速由1.5%上升到6%左右,以达到书籍拍卖成交额与市场份额的合理持平。也就是说,未来三五年内,只要收藏市场理性发展,真正有独特历史、文化与艺术内涵的书籍,其价位至少将上涨三到四倍。

收藏什么样的书

拥有丰富的拍卖经验的彭震尧说:“古籍收藏,不仅仅是图书的收藏,更是历史的收藏、文化的收藏,是人类文明的收藏。它不像其他文物收藏那样拥有华美的外表和直观的震撼,却拥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人们通过收藏书籍,可以了解历史,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反言之,书籍收藏亦需要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图书的收藏,在春秋战国时就成为国家的收藏。”“所以说,古籍收藏是最高级的收藏,是收藏界的皇冠。”笔者深感,这些话抓住了书籍收藏的核心,道出了真谛与特色:对书籍收藏的重视,是建立在对文化、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的基础上的,这才是书籍收藏最终的意义。

书籍收藏因其对收藏者自身修养的要求较高,加之市场上的书籍丰富繁杂,因此,基本上不存在恶意炒作的可能性。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古籍善本部拓晓堂总经理有多年的古籍拍卖经验,曾反复指出真正的精品书籍“想炒作都没法炒,觉得是在炒,实际是炒不了的”。

一些人认为,笔者曾经经手的钱梅溪手稿《〈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能达到拍卖成交价一千四百五十七点五万元人民币的高度,是炒作的结果。拓晓堂在与孔夫子旧书网书友交流时,曾拨云去雾,发表了如下真知灼见:“这本书是手稿本,手稿本的价值是多少?我们知道,这本《浮生六记》不仅国人很熟悉,日本人也非常了解。除此之外,林语堂先生还曾经把它翻译为英文版本——《中国两个女人》,在全球都非常有影响力。所以手稿的价格卖到一千多万元。而我们知道在索斯比曾经拍卖过达·芬奇的一个零散稿本,在十年前的成交价也是三千万元人民币。相比而言,中国的藏品书价格跟国际水准还差得很多。”

nlc202309031623

关于如何买书,拓晓堂在与书友交流时,给藏书者总结了一条宝贵经验:“在你的财力下,既想玩得有水准,还想玩得得心应手,我给你一句话,就是‘大财小用’——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关注最小的一个题材,这样,你才可能‘玩’得得心应手。”

拓晓堂通过多年的古籍拍卖经验又总结说:“贵者恒贵”。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收藏者只需牢牢把握住书籍收藏的核心,即购藏真正有历史、文化与艺术内涵的书籍,尽量选择收藏真、精、新的书籍,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必将有很大的收获。

那么为了藏书的增值保值,应该买哪些书呢?笔者认为,笼统地说,应该买真正具有文物、文献或艺术价值的书,应该买真品、精品,应该买具有独特之处的书。具体如何操作,这就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我贩书的点滴经验

下面举点小例子,分享一下笔者的贩书经验吧。许多藏书者都知道,医书类古籍存世多,很常见,但您若精熟于中医典籍,能在其中发现一部极罕见的医书,其中有某失传秘方能治疗某疑难杂症,而且经验证确实很有效,这部医书有没有价值、值不值钱?在收藏古籍过程中,找出了一个造福万民的良方,这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是不是都是一大快事呢?

除医书外,常见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古籍中也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譬如,您在一堆“四书五经”中买到某册晚清刻印本《大学》,很不起眼,翻开细看,齐白石在书内写了许多字,而且有证据证明确系这位大师的墨迹,这可了不得。这就诚可谓笔者戏言的“初看值几百,细瞧卖几万”的贩书惊喜。当然,说齐白石只是个特例,他名气特大,大家容易理解,若在常见书籍中能找出其他名家的墨迹,只要确实有价值,也很不错。

说个具体的事例。二○一一年五月间,笔者陪同山西某企业家访书,购入一部《海国闻见录》。经查考,系清代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刻印本,当时买进价约一万元人民币。购得后,该企业家在互联网上查核,发现某旧书网上二○○九年的成交价仅为八百二十元,而笔者给出的价钱是其十多倍,当时便颇有微词。笔者解释道,此书经过深入考证,有三个卖点:其一,此书为十分重要的台湾历史文献,详细记载了台湾及其附近岛屿的自然、人文地理状况,是一部有较高史料价值的著作;其二,有学者认为,该书代表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地理著作认识世界地理的最高水平,是一部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献;其三,书中首次解释了如何运用“二十四至”绘图法。作者还破天荒地介绍了非洲和欧洲的地理情况,并是最早画出东半球地图的中国人。当时我便预言,此部书的市场价格至少在三万元人民币以上,该老板则将信将疑。

二○一一年九月,中国书店海王村拍卖公司征集当年十一月份秋拍的拍品,我决定验证一下,代该老板捎去此书上拍,彭震尧总经理虽然认为三万元人民币起价偏高,只认同按一万五千元起拍,但仍很认真地说,应该将此书合理整装,以便保护流传,同时还帮忙总结出了另一个卖点:记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我即遵照彭总的赐教,请高手名匠,对该书进行了保护性整装,并同意按一万五千元低价起拍。当时物主还有点忧虑,担心流拍。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六)下午,中国书店二○一一年秋季书刊资料拍卖会,第五八九号拍品《海国闻见录》二卷,清乾隆五十八年刊本,一函三册,落槌价十三万元人民币,加上12%的佣金,成交价为十四万五千六百元人民币。据说,此部书成交后,有山西老板打听,是不是笔者本人花如此大价钱拍下了,再“小炒”一把自己。当了解到此书确实被收入某国有馆藏,且该馆与笔者无任何联系时,才惊呼:“彭兄高人!”

藏书是最好的事业

我始终坚持认为,一个人若过分自私自利,绝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可言。收藏书籍只有心怀尊重和敬畏,心怀对传承不息的文化的热爱,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文化,有利于民族,才能真正有利于个人。这并非套话空话,容笔者不揣冒昧,现身说法。

二○○三年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长沙毛泽东文学院“毛泽东研究文库”致函动员我无偿捐赠珍稀毛泽东著作版本书籍。基于上述思考,我陆续向毛泽东文学院“毛泽东研究文库”无偿捐赠了数批比较稀见的毛泽东著作与革命文献。此事受到了毛泽东文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我邮寄来了影印有第一任院长李铁映同志手迹的精美书籍,还有不少毛泽东文学院的纪念品,并同意聘任我为特约收集整理员,正式给我颁发了聘书。这激励着我不断去寻访稀见的毛泽东著作版本与革命文献,捐赠给“毛泽东研究文库”。

到了二○○三年底,我感觉,山西的稀见毛泽东著作版本与革命文献资源不足,听书友说,江苏是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新四军出版的毛泽东著作版本与革命文献是颇珍稀的。我即四处筹集资金,邀请好友一起远赴江苏寻访,就这样找到了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并逐渐迷上了古玩市场的一些线装书籍与手稿。我便开始贩卖这些物品,赢利后继续寻购稀见毛泽东著作版本与革命文献,及其他罕见书籍。就这样,我开始每年数次奔波于江苏、北京、天津、浙江、上海等地买书卖书。江苏成为我寻访古旧书籍的“根据地”之一,我还曾陆续向扬州的朱自清故居纪念馆、史可法纪念馆与扬州市委党史办无偿捐赠了一些稀见书籍与手稿。

终于,“天降祥瑞”,我于二○○五年金秋时节,在南京当时的朝天宫古玩市场淘得钱梅溪手稿《册封琉球国记略》(原封面名《记事珠》)。

我曾严肃认真地对某媒体记者说:“毛主席是无神论者,我也是无神论者,但是我总感觉毛主席著作保佑我发了点经济财,更发了点精神财!”其实,我是想说,人只要多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迟早总会得到幸福的。譬如笔者,力所能及地无偿给一些公藏机构与部门捐赠些书籍与资料,虽然所做的很有限,但是,许多著名专家与学者,每次见到我,都喜欢垂询一下我近期的捐赠情况。我深知,谁都乐意与热心公益、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交往,谁都讨厌过分自私自利的人。由于我的无偿捐赠行为,感动了不少专家、学者与书友,我访书寻书到全国各地,许多人都千方百计地找来大量稀见古旧书籍给我看,转让给我,使我每次访书寻书基本上都有所收获。他们或许感觉,这不是仅仅在帮助一个小书贩,而是在支持一位多少能为社会、为国家做点有益事情的人。

体味以往的贩书经历,笔者深深领悟到,个人藏书也好,贩书亦罢,与发展其他事业一样,都应该力所能及地多为社会做点公益事业。只有尽量多为社会做点实事好事,才能真正扩充书源,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收藏范围。

曾有记者问我,对于买书卖书有何真知灼见?我说,对于我这个小书贩来说,有利于人民、社会与国家的贩书,才是真正有利于自己的藏书。这不是假话套话,而是真话实话,任何一位藏书者若能下功夫深深、细细体味出其中内涵,必将受益无穷。反过来,任何不利于人民、社会与国家的行为,是绝不可能长期有利于自己的,这点藏书者亦应警惕。

上一篇:镇远旅游开发策略下一篇:幼儿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