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慈善现状

2024-06-14

浅谈中国慈善现状(共6篇)

篇1:浅谈中国慈善现状

演讲稿

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使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

近两年以来,中国慈善界丑闻似乎已经屡见不鲜。除此之外,近几天来,河南宋庆龄基金会投资4亿多元建的巨型雕像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郭美美事件后,有网上调查表明,80%以上的网民表示不会再捐款给红十字会。

提到中国慈善,就不能不提去年的慈善界发生的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中国的慈善晚宴。从中可以透露出的一个信息是,当今的中国财富已经积累到了一定水平,正如我们知道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巴菲特认为,中国慈善发展会超过美国,并告诉准备投身慈善的人们“不要怕失败,以前我们都有许多失败。”2009年巴菲特曾在美国举办慈善晚宴,说服了参会中的40位富豪捐出自己一半以上的财产,并且承诺将自己家产的99%捐给慈善事业。显然此次到访中国举办慈善晚宴也是劝捐之意。从此事也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到了很需要谈慈善的时候”。

第二件大事就是壹基金“撞墙”。南方周末在2010年9月23日曾以头版刊出“李连杰撞墙”的新闻。这表明以壹基金为代表的中国万千民间慈善机构已经遇到了极大的困境。去年的时候虽然壹基金已经为公众熟知,但直到“面临中断”的时刻,壹基金的基础性项目“每人每月一元钱”计划都未能顺利开展。去年的壹基金只是挂靠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的一个“专属基金计划”,而挂靠导致的就是基金会的诸多慈善项目开展都受到层层限制,在对一个慈善项目进行动态分析时,要面临层层的审批程序。政府也会对慈善行为诸多干预。这样民间慈善机构做起慈善来就难免束手束脚。具体体现为有时甚至连提取现金都很困难。未转为公募基金之前,壹基金没有独立的账户和公章,账户的不独立会在操作上带来重大的不便。而壹基金曾经面临的困境这是现今绝大多数民间慈善团体正在面临的。好消息是,壹基金已经在今年年初成功转型为公募基金会,有权独立向公众募集善款。这样的民间慈善团体,可以转型为公募基金会,壹基金还是头一家。从这个角度而言,壹基金转为公募基金会是中国慈善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从前面说到的郭美美事件和壹基金“撞墙”事件,我们可以对中国慈善界窥见一斑。

慈善业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底,全国各类社会组织数量43.9万个,其中基金会2168家,社会团体达到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19.5万个,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增幅较大,已经与公募基金会数量基本相当。由此可见中国慈善的发展已经开始出具规模,而不是小打小闹。那么已经有了这么多的量,质又如何呢?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慈善机构多数依附于政府机关,专业性不强,分工不合理,机构职能不清,慈善机构采取的慈善活动单一,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的信息交流不足,接受捐赠的渠道不畅。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部分基金会对资金的筹集、捐赠项目和资金的投向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程序不透明、管理制度不规范,经常出现挪用甚至侵占捐赠款等现象,导致公信力下降,挫伤了有捐赠意愿的人的公益心。

事件 国际组织援助我红十字会2.95亿美元被冻结

“全球基金”冻结上亿美元用于抗艾的对华援助资金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中方与“全球基金”的分歧主要是对“社会组织”的定义不同,中方对“社会组织”的认定是遵照民政部的相关标准执行的,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双方多次就此事进行讨论,但一直没有结果。

总的来说,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或者说是症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慈善业自身的角度来看,主要是:

1.慈善法律不健全,《慈善法》千呼万唤不出来。2005年,民政部就启

动了慈善法的起草工作。但是时至今日,这部法依然不见踪影。其最根

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官办式的慈善已经运作了很久,其中有很多既得利

益者,而改革势必会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于是我们也可以想到样一部法

律的出台面临的强大阻力,这也是《慈善法》至今尚未出台的主要原因。

当然,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慈善现在正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如此长的时间

来起草通过一部法律可能也包含一些对内容实用合理方面的考量。

2.捐款信息不够公开和透明。在有的国家,捐款人甚至可以从慈善机

构提供的平台上查询到自己捐的每一块钱的去处。而在中国要做到这一

点,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南都公益基金理事长徐永光用“五个

看不见”来描述慈善的不透明:捐款人看不见,灾区群众看不见,灾区

政府看不见,灾区慈善组织看不见,捐赠落实看不见。由此导致公众普

遍对慈善机构缺乏信任,这就严重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3.民间慈善机构大都无法取得独立的法律身份。民间慈善组织缺乏公益

身份,难以获得资助,面临生存困境,发展受到限制。徐永光认为,现

在民间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制度设计,基本上把没有政府背景的民间公

益组织都排除在外了。慈善资源的行政化垄断抑制了公众的慈善热情,窒息了民间慈善的活力,这是得不偿失的。徐永光指出,一个好的慈

善生态环境,不能容忍慈善资源被垄断,也不能庇护落后、带病运行的慈善组织。所有慈善组织都应该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实行优胜劣汰,以

保证慈善行业机体的健康和活力。垄断往往带来腐败。

4.慈善团体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显得有些混乱。举一例,香港的红十

字会在做比较大的项目的时候会聘用独立的审计师,对资金的使用情况

作出监督,最后便会再公共媒介譬如互联网上登出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则是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方各面都有待完善,而我们这个社会也还是不够开放。

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则是由于现阶段参与慈善的热情还不太高涨,很多我们的慈善行为都来自于灾难的发生,而不是一种常态的行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依然处于财富积累阶段。

中美慈善现状对比。

解决方案

1.加速健全慈善界立法。

2.独立监管机构。

3.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现阶段中国关于慈善捐助的税制减免很不合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企业家给山区捐赠100万元,结果却要征收50%的税款。反观弹丸之地的香港,获得政府豁免缴税的慈善组织就有4000多个

4.使捐赠更趋于透明化。

民政部公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在未来5年全面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将建立和完善以慈善业务年审为主要手段的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对公益慈善类组织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

我们应该怎么做?

1.对慈善多一些包容,可以在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再发表自己的看法。(陈光标)

2.对自己的捐款的去向多一些关注,也许一个人这么做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而使社会形成这么一种氛围,也会是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有力监督。

3.多参加一些志愿活动。其与慈善团体宗旨有相同,因而也是对慈善事业有力的声援。

最后关注一下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些最新回应及慈善事业的最新进展。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等三类社会组织将可直接登记。这一新规定改变了之前的双重管理门槛,意味着民间慈善团体告别“挂靠时代”。这的确是政府在厘清政社关系,让民间组织自主的重要进步,但还需要在立法层面得到彻底的落实。

民政部公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在未来五年全面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将建立和完善以慈善业务年审为主要手段的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对公益慈善类组织的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点活动的监管。2011年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首先发布了青海玉树地震捐赠收支和资助使用的情况。

据悉,《慈善事业法》已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和2011年立法计划。国务院法制办正抓紧修改《慈善事业法(草案)》,研究代表议案提出的建议,尽快报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篇2:浅谈中国慈善现状

根据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均GDP完全有可能达到1万美元,初步迈上发达国家的门槛。经济发展的速度完全能够大大提前实现“三步走”战略。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迅速地叠加发展,对于社会管理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另一方面,财富总量的大规模快速增长,要求社会大众对于财富的管理,作出新的较为艰难的社会选择。从而使贫富之间,能够建立兄弟情谊,并和睦相处。

应该看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传统的安全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政治性的管理正在大踏步地转向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基础,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公民社会,而公民对于公益事业的全面投入,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标志。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的平稳转型,需要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状与差距

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现状,特别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究竟有多少的慈善公益空间?我们看三组数据。

慈善捐赠总额。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509亿元,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0.17%,占中国财政收入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5%。比较一下,美国2008年的捐款3000亿美元,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

慈善组织的数量。2009年,中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

篇3:中国慈善事业的立法现状

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益于社会与人群的社会公益事业, 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种必要的补充。从其实质上讲, 中国的慈善事业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实现形式。具体而言, 慈善事业是在政府的倡导、帮助或者扶持下, 由民间的团体或者个人自愿组织和开展的活动, 通过合法的程序, 不求回报地向社会中遇到灾难或者不幸的人实施救助, 是一种无私的支持和奉献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社会公益事业。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于慈善做出了这样的解释:社会分配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竞争为动力的分配, 即根据能力大小决定收入多寡;第二层次是以公平为原则的分配, 即通过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第三层次是以道德为动力的分配, 即有钱人自愿把钱分给穷人, 也就是慈善事业。由此可见, 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道德基础, 以社会成员自愿捐献的款物为经济基础, 对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行第三次分配。慈善事业具有深远的传统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与社会性。既有利于安老助孤、扶贫济困, 又有利于疏理社会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是社会一定利益的调节器, 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1、中国慈善事业的立法体制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显

目前, 我国仅有一部《公益事业捐赠法》和一部《红十字会法》, 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在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国家来说, 是远远不够的, 也根本无法满足我国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缺少法律上的相关规定和制约, 就意味缺少了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立法上的支持, 在缺少完善的立法体系和法律保障的情况下, 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 立法体系不完善, 致使我国慈善事业没有具体的可行相关法律可遵守, 这会给一些组织或者个人的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法律上的空白更是使得一些组织或者个人以慈善或者募捐为名而非法牟利, 从而使我国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局面陷入混乱和被动之中。急需出台一部专门调整慈善活动规制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法律, 为慈善活动提供法律依据, 也为慈善事业提供法律保障。

2、中国慈善事业的立法层级和效力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显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我国慈善活动的规定和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数量较少, 首先, 从在层级上看都在法律之下;其次, 从效力上看也都低于法律的效力, 因此, 在我国的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仅仅依靠这些法规或者规章规范我国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 这些规定往往只适用于某一方面的内容, 地域性特点突出, 约束力度不大, 可操作性不强, 甚至在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中缺少协调, 出现一些带有冲突性的条文, 导致关于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管理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因此, 这些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也很难对整个慈善事业和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调整, 也很难形成整体性的约束力, 从而制约了慈善行业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

3、中国慈善事业立法的滞后性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之间矛盾明显

现行的法律已经无法制约和规范我国当前的慈善事业, 更无力于规制我国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对于一项快速发展的事业而言, 法律的保障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法律的规定严重的滞后于事业的发展要求, 这样的法律不仅不会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 反而会起到反作用。现今我国的慈善事业与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法律规定就处于这样一种局面,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 其对于法律所提供的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 这将直接导致快速发展的慈善事业和严重滞后的法律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这将会阻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4、中国慈善事业立法内容的可操作性与慈善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明显

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则属于缺少具体性规范的情形。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关于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的规定是比较少的, 仅有的几部法律法规一般都是对慈善事业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从整体上和原则上规制我国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 慈善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新颖, 一些人就借机利用了法律法规规定上的这种不足, 钻法律的空子, 并逐渐地使我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陷入被动, 甚至要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关于建立健全的中国慈善事业立法的相关建议

1、在充分认识慈善实质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立法思想

慈善事业作为我国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已经逐步被我国政府和民众所接受, 并且在政府大力扶持与倡导的新契机下, 谋求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群众主导、全民参与, 第三次分配的效用将更好地体现。与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慈善立法思想落后,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 但是, 我国的慈善立法尚存在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特别是对于慈善组织、立法思想上往往采取极度不信任的态度, 使慈善组织和政府之间难以进行亲密无间的合作, 从而合理进行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 在立法的过程中, 首先就要转变的就是关于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的立法思想, 在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基础上, 使其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顺应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并且与我国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体制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本着这样的“与时俱进”的立法思想, 才能制定出真正的“良法”, 才能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不断建立健全我国慈善事业的立法体制

由于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立法的严重不足, 导致我国的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度陷入比较被动和混乱的局面, 为了及时扭转这种局面, 就必须要加快进行慈善事业的立法, 这里的立法主要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国家基本法律。根据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必须尽快制定一部具有原则性规定、又有具体规定, 并且可操作性强的, 能够包容、引导各种社会力量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专门性法律, 这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能够起支架作用的并且能够系统规范中国慈善事业的法律, 对于解决慈善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立法又并非单单指法律, 主要是因为在我国慈善事业的立法体系中, 缺少的不仅仅只有法律规定, 相关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等也是必不可少, 我国虽然有不少这方面的法律规范, 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而且不同法律规范之间还存在一些冲突, 这些法律规范在整体上仍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与正在蓬勃发展的慈善事业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需要国务院及其各部门, 还有各个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要根据基本法律及时制定或者修改其制定的法律规范, 从而与法律保持一致, 也进一步完善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法律体系, 使我国慈善事业的立法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相一致。

结论

我国慈善事业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而且也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 与我国慈善事业的激烈发展相比, 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立法却呈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 并且可能会阻碍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必须积极完善我国关于慈善事业的立法, 及时出台一部专门性的慈善法律, 加快相关规章制度的修订和完善, 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 使慈善机构运行更加规范, 捐赠款物的流向更加透明, 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第三次社会分配》, 《国际先驱导报》, 2004 (3) 。

[2]朱力:《起步的中国慈善事业》, 《南京社会科学》, 2000 (12) 。

[3]葛道顺:《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5年。

[4]孙喆:《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人口与经济》, 2007 (4) 。

[5]王云斌:《建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 《社会福利》, 2010 (6) 。

[6]阿斗:《慈善立法》, 《商业社会》, 2007 (19) 。

[7]黄丹、姚俭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 《社会科学》, 2003 (8) 。

篇4: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与展望

近年,中国天灾不断——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灾难发生时,人们猝不及防。但灾难发生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从四面八方涌向灾区。频发的灾难见证了中国慈善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中国慈善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在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后,中国的慈善事业才能朝着更健康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慈善事业现状

在中国,慈善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慈善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的慈善事业迅速发展,慈善机构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扩大,慈善意识渐渐深入人心。中国民间慈善组织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总数已发展到近32万个。但是,理性地分析,中国当今慈善事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1.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资源、物质资源不断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慈善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的慈善事业仍处在初级阶段。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美国慈善事业慈善捐款达2603亿美元,占GDP的2.17%,人均捐款达878美元。而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2007年中国慈善捐款情况分析报告,2007年中国公众和企业捐款捐物总额为22316亿元,约占中国当年GDP的0.09%。中国人均捐款为1元人民币,即使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市,人均捐款也不过17元,中美两国人均捐款币值相差7000多倍。按照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公益事业的发达状况是呈正比的。但是从数据中不难看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极不适应,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

2.慈善事业形式偏于传统,过于单一

现今,中国的慈善更倾向于传统恩赐式的慈善,与现代公益的公民慈善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形式上,现代慈善是制度救济,而中国的慈善则以直接救济为主,解除的是直接的痛苦。比如,为饥饿者提供食物、为患病者提供救治、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房等。“健康”的慈善不是施舍,而是爱心的主动给予,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祉。

二、中国慈善事业现状成因

面对诸多中国慈善事业存在的现状和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其成因。

1.政府行政干预过大

目前,政府主导是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之一,政府是慈善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中国许多慈善组织都是依托政府部门或从民政部门分离出来,不可避免地带有政府的意志和逻辑,与政府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可否认,这些机构起步很快,但是,也抑制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冲动。事实证明,在巨大灾难面前,民间机构的反应速度往往是最快速的。因此,过于强大的政府功能只会限制慈善事业的发展,政府管理过于刻板也会影响慈善事业的效果,促进民间非营利性慈善机构的发展才是促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

重心。

2.慈善事业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般情况下,西方的慈善组织大都具有公司化的法人实体,以公司法为法律依据,将公司组织形式应用于慈善机构,使捐赠的私营财产既保持其私有特征,又具有法人治理的机构性质,由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决策的这种结构构成整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而中国施行的慈善组织等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法律只涵盖了成立登记和审批等管理程序,而相应的政策机制等并未配套和完善。此外,慈善事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存在工作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亟待建立慈善事业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机制。

3.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不够,社会公信力较低

中国慈善事业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和具体的实施细则,缺乏可操作性。此外,相应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使得慈善事业的发展存在很多漏洞。少数人利用职权之便谋取一己私利,加上一般大众对于慈善组织和团体比较陌生,慈善组织和团体的社会公信力一落千丈,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中国慈善事业的未来展望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之相适应的,慈善事业也面临从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转变。因此,建立现代慈善制度刻不容缓。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监管,扩大宣传,实现慈善事业的公开化、透明化、高效性。实现慈善事业全民参与,使慈善成为真正为社会发展、人民造福的正能量和强大的推动力。

1.转变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建立现代慈善制度

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发挥慈善组织和个人的主体作用。加强资金及政策支持,提高政府对慈善税收的减免力度。其次,加强慈善文化建设,加大宣传、文化和教育等部门对于慈善工作的支持力度,包括慈善理念普及、慈善信息公开透明、慈善宣传活动、慈善文化传播等方面。此外,将做慈善、社会服务作为惩戒措施。提高公众慈善意识,营造良好的慈善的社会氛围。在香港乃至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做规定小时数的义工被作为惩戒部分不法行为的措施得到普及。最后,强化监管机制,从法律法规、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监督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2.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结构

首先,保证慈善捐款捐物导向明确,最大程度满足受助群体的要求,提高慈善行为及物资的利用效益。其次,慈善事业不仅包括灾难慈善捐助、疾病慈善捐助等形式的资金捐助,还应包括社会志愿服务,义务慈善工作、奉献爱心等义工行为。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慈善主体范围,还能扩大慈善事业的受助群体,更有利于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结构,丰富我国慈善事业形式,最大程度保证慈善活动

效果。

3.提高慈善组织能力,规范慈善组织建设

慈善机构和慈善组织的健全与完善,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卡耐基基金会主席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也就是说慈善款项数额、去向都应该透明得像玻璃一样,让公众清楚明了。这种透明不仅包括筹措物资、款项的透明,更应该是贯穿整个救助过程的透明度。因为慈善组织是非盈利组织,经营的是信任。人们对于慈善机构的不信任情绪直接影响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有必要实现公开化、透明化,以提高社会公信力。第二,强化慈善运营机制,实行高效的慈善组织管理。可委托第三方进行监管,例如会计事务所或审计事务所。也可强化自行监管力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自律。第三,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反馈项目进展情况,不断研究社会的新需求,尽可能准确定位社会最需要、群众最乐意和政府难以顾及的内容,并将其作为项目的重点。第四,培养慈善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篇5:浅谈中国慈善现状

摘要:近几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不断升温,但由于公益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我国慈善立法滞后已经制约了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 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正确处理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 促进慈善事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关键词:慈善事业;法律制度;慈善组织;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广大人民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不断加强,公益慈善一词在我国不断升温,特别是在5·12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受灾严重之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不断增多,各种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也不断涌现,慈善这一观念也开始在大众群体中得到普及。但是,伴随着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违反社会公益道德的事件,例如明星“诈捐门”以及吵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这些事件出现以后,公众对慈善捐赠和相关公益事业的热忱度骤然下降,慈善事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质疑。当遇到这些慈善事业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我国对其的应对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而慈善事业的继续发展非常需要法律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尤其是我国的慈善事业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虽然慈善的立法工作早已提上了国务院的工作日程,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慈善法来对慈善事业进行规范,在法制范围内对慈善事业各方面进行规制的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法律体系。

“慈”本意是爱,正所谓“慈为爱之深也”;“善”本意是吉祥、美好,后来演化成亲善、友爱。对于“慈善”在我国学术界还没有确切的法律定义,中华慈善总会的创始人崔乃夫曾经对慈善下定义:慈善是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慈善乃是怀有人类最基础的关怀之情,不图私利的对他人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怀。而慈善事业通常是指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救助行为,它通过第三方——以慈善机构为代表的社会中坚力量,根据特定的弱势群体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它是在传统分配制度基础上再进行的一次分配,即所谓第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基于市场的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基于税收和财政的分配;慈善事业则是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把财富从高度集中流向高度稀缺,从富裕流向贫穷,是对财富的再一次平衡。如果说第二次分配是第一次分配的补充,即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是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即民间捐赠弥补政府之不足。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化的公益事业,能够解决许多政府难以顾及的问题,对社会困难群体和边缘群体给予慈善援助,无疑会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慈善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需有法律的促进和保障,而我国现行法律并不完善,因而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法规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法律。我国最基本的与慈善相关的法律,以1999年制定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及1993年制定的《红十字会法》为代表。前者主要是对作为慈善机构的代表之一,红十字会组织、标识、经费财产做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第十一条明确了红十字会这一慈善机构的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后者主要是对慈善机构筹集的资金进行法律规定,主要涉及捐赠人和慈善组织这一对法律关系主体,规定了捐赠和受赠、捐赠财产管理和使用及法律责任,目的是为了促进与鼓励捐赠行为,保护捐赠资金的正常运转。此外,还有一些法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慈善事业的条文,但是有些条款的规定与公益事业等捐助主体有关,例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律对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资格,做了具体的规定。

第二,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基金会管理办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了基金会的登记管理办法以及基金会如何运作,如何募集、使用资金;在《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社会团体及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作了规定,但是总体上看,在行政法规层次上,这些规定主要是原则性规范。

第三,部门法规。这类法规,主要针对各部门特殊情形而制定的与各部门、各地方相适应的慈善法规。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行政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慈善法规。例如国务院职能部门颁布的许多部门规章,这些规章主要是针对各个不同的慈善事业主体的捐赠行为,以及在捐赠物品的运送过程中涉及的税收作了规定,民政部颁布的《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的《扶灾、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暂行办法》等等。

第四,地方性法规。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方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相应的制定了不同的地方法规,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实施办法,例如《江苏省实施(红十字会)办法》、《江苏省华侨捐赠条例》;《上海市红十字条例》、《上海市华侨捐赠条例》;《广东省基金会管理条例》、《广东省社会救济条例》等等。

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仍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在现实中慈善事业法律法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差。这已成为制约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慈善法律体系不完善,不足以规范和保障慈善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出现的问题表明,我国的慈善事业出现问题时无法对其作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有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综观上述的一些法律法规可以发现,我国现行的慈善立法层次都比较低,还没有制定出用于鼓励和规范慈善事业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完整性、系统性的《慈善法》等基本法律。另外,目前我国尚没有针对性、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及机构的活动领域等方面, 都缺乏完善、系统的法规规范。而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它的效力层级太低,另一方面地域性特点突出,不适于普及。因此他们也难于对整个慈善事业和所涉及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调整,制约了慈善行业社会环境的整体改善。总之, 我国非常缺乏慈善事业的基本法律, 慈善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和救助项目都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慈善活动难以规范和统一。

(二)法律对慈善组织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完善,慈善组织准入标准过高 以1994 年4 月中华慈善总会合法成立为标志,中国慈善事业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三类组织:一是专门的慈善机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中华慈善总会以及省级、县级、乡级的多级别的慈善会。二是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组织,如从事人道主义求助事业的红十字会。三是其他参与慈善活动的非营利性公益社会团体,包括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4 年3 月成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988 年3 月成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 年3 月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 年12 月成立),以及一些宗教团体和工会妇联组织等。在这三类组织中有关的立法却不多,而作为目前高层级的法律《红十字会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仅仅涉及了一部分参与主体,对于专门的慈善机构的法律主体地位并没有作规定。虽然《公益事业捐赠法》涉及到慈善组织,但并未对其下定义,也没有给予独立法人的法律地位,甚至在设立基金会时,还需要出具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这就说明慈善组织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法人,在管理基金的运作必然会受制于主管单位,不能完全自主的分配基金,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壮大。只有《红十字会法》对于中国红十字会这种特殊的慈善组织给予了社会团体法人的法律地位。

另外《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对基金会这一慈善组织形式做了详尽的规范,包括对其进行定义和规定基金会的准入标准等。但是从他对基金会这一慈善组织的规定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现在的慈善基金会的准入门槛太高,并且本身的性质难以定位。《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八条是对慈善基金会的准入标准进行规定:全国性公墓基金会的全是基金不低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非公墓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200万元;原始基金必须到账货币基金。从这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慈善基金会的准入要求是很高的,注册所需的资金数目太大且需必须到账的货币基金,这就使得很多有着慈善热情的组织和个人没有能力来注册基金会,也就使进行慈善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减小。

(三)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慈善捐助实际减免率过低, 执行标准不一, 影响了企业和民众捐赠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现行新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 在利润总额12% 以内的部分, 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说明我国政府在税收方面加大了对发展慈善事业的支持, 利于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公益事业,实现多捐少扣,但是在目前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尚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捐赠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形下, 12% 的捐赠免税比例所体现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高。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财政部下文确定了几个公益组织接受企业捐款,捐款企业可以享受免税政策,这个政策仍然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不是所有的公益团体都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并且目前给予慈善机构捐赠全额免税的,仅限于中华慈善总会与中国红十字会等五家慈善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中小慈善机构和公众的捐助热情。另外,在个人捐赠方面,法律有明文规定,个人在进行捐款后,可以申请对于捐款金额部分免除或者退回个人所得税,这一点往往被广大群众所忽略。而且,很多人捐款之后没有申请免税, 除了有不了解税法的原因之外, 也有因申请免税手续繁琐而放弃的,申请退税和免税的手续过于繁杂,在某种程度也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四)政府管理和监督慈善组织的机制存在问题, 影响了善款的募集和使用效果 现有法律法规在规范慈善组织行为的的基础上, 对于慈善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方面有很多缺陷, 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 限制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政府在慈善组织的管理方面制约过多, 抑制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 所有慈善机构都必须有上级主管单位, 而主管单位必须是政府及其授权的组织。主管单位拥有干涉慈善机构的权利, 其中包括负责人的推荐和任免, 大型的慈善机构理事会通常由官员或者退休官员主导。这种格局导致了慈善组织具有了“准政府”的性质。使有些慈善组织形同虚设或成“二政府”,削弱了慈善组织的自治性。很多的民间组织由于找不到业务主管部门, 不得不采用企业注册登记的办法, 使这些非营利性的组织得像营利性企业一样纳同样的税, 影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

第二, 政府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不力, 慈善组织在募集善款和使用善款方面出现随意性, 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和募集善款有限, 影响了慈善组织社会救助责任的实现。我国筹集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拨款,严重依赖由政府组织的以社会动员式的集中募捐活动,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公众传播消息。这种模式是以公众基于对政府组织的信任为基础,而一些基金会的从业人员在缺乏必要的监督时,没有将钱真正用于慈善事业,由此造成违规使用善款、最终救助效果不明显、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募集善款有限等后果也就不奇怪了。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完善我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的立法对策:

(一)提高慈善立法的层级, 制定系统规范的慈善事业基本法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 根本的原因不在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慈善资源的不足, 而在于法制的欠完备影响了慈善机构的发育与成长。要营造真正有利于全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环境,就要尽快制定全国性的慈善基本法。这部慈善事业基本法应当把整个社会的慈善行为都囊括在内, 但又不缺少其系统性、指导性、纲领性。因此, 为了使慈善事业进一步社会化、专业化, 此法的基本内容除了规定其基本任务和原则以外,还应当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慈善工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慈善组织的进入和活动制度、促进单位,企业和个人参与捐助的积极性、增设制定解决慈善纠纷和犯罪的规定等等

(二)明确慈善主体的法律地位,给予慈善机构以独立法人地位。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赠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我国慈善事业基本法调整的对象应为独立的民间慈善组织,因此应取消慈善机构的登记注册要挂靠一个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对慈善机构的性质、使命、运作和管理模式应作出明确规定。

(三)进一步提高慈善捐助税前免税率,确立完善慈善捐赠激励机制

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扩大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慈善公益组织的数量,使更多的慈善组织,享受捐赠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的优惠待遇,提升企业慈善捐赠免税率。在个人捐赠方面,修改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减免规定,重新规定一个比值,如果个人应缴纳的所得额低于这个比值,则在应缴纳税收总额中扣除已捐赠的金额;如果个人所应缴纳的所得额超过这个比值,则在个人应缴纳的所得额中扣除这个比值的金额,实现越多捐款越少收税,另外,还应简化免退税申请的程序,提高个人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并立法设定多种渠道、方式来激励和奖励为慈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奖励方式有物质上的, 也可有精神、名誉上的, 奖励机制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表彰和鼓励个人和机构的善举, 发挥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模范表率作用。2011年7月1日起,全新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我国的捐赠开始逐渐步入规范的操作流程。

另外,学习美国,鼓励富人开办基金会,将基金用于贫困群体、教育和文化事业,对于受助群体赋予一种法律义务,即在他们将来有能力偿还受助金额时,即时偿还,同时使他们树立一种慈善捐助意识,以便帮助社会上的其他弱势群体。把富人的捐赠行为看作对社会的贡献,在评价企业的实力时,引入社会贡献率的概念,作为评价企业的潜在和内在价值的一个因素,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慈善机构之间的关系

慈善机构不能是政府的附属物, 慈善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应由法律规定。“政府的角色就应该是一个支持者、扶持者、监督者, 而不是领导者、管理者, 应该是伙伴关系, 是互利互助的关系。”因此在立法时要明确限定政府的权力,例如取消基金会的成立需要出具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规定。政府应转换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逐渐淡出捐助的主体市场,而主要担负起监督、检查、评估等职能,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慈善机构合法提取运行成本, 使社会参与慈善的法律环境得到改善;要建立全国性慈善信息统计制度, 对慈善捐赠进行确认、登记、分类、汇总, 这是衡量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规范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须的。

在经历了郭美美事件对我国慈善事业领域的大震荡之后,完善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愈发重要,加快慈善事业的立法, 在我国不仅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而且具有紧迫性,希望我国能尽快出台一部完整,综合,全面的公益事业基本法,来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 1]赵倩.论我国现有慈善法律制度的几大缺陷[ J].法制与社会,2007(10)[ 5]张娅茜.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进路与优化[ J].求索, 2010(3)[5]王云斌.建构慈善事业法律体系[J].社会福利,2010,(6).孙高辉.浅论中国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的缺陷和对策,法学研究,2011 陈发云.真的需要你,但是不容易——中国慈善业法制环境探.中国律师.2005.12期.

篇6:浅谈中国慈善现状

摘要:相比之下,中国的慈善事业刚刚起步,要想实现其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社会大众必须认识中国的新型慈善事业。

慈善需要成本吗?

回答是肯定的,慈善需要成本。很多人的观念中没有“慈善成本”概念,我们捐了100块钱,这100块钱理所当然全部用在受助人的手中,但实际上只有90块钱,他们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没准儿还会问:“why?”

不可否认,慈善成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视而不见或者所谓的“零成本”运作而消失,它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针对慈善的“零成本”提法,北大法学院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金锦萍女士直率表示,我们在做慈善事业的时候,会有两方面的成本1:募捐的时候发生的募捐成本2:钱从事项目运作的时候也会产生成本。只要在合理的限度内,都应当支持。

当下中国的慈善环境并不十分完美,这种不完美往往加剧了慈善的成本。前些年,那一个一心造汽车的李书福就决定花5000万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寒门弟子学习读完大学,但是他们同时不得不自己再掏200万去寻找真正的资助人。为什么?因为他以前创办的宏志班,让贫困学子免费就读。结果发现有关部门“盖着公章”送来的贫困生中,有些并不贫寒,还有的竟是领导干部的子女。

这种事儿,即使我们不说是一种“慈善腐败”,但是它加剧了“慈善成本”,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

慈善机构不可能像一支“水漂”,从市场的捐赠资源那里直接舀瓢水,然后一丝不差的浇洒在受捐者身上。

其实,在慈善公益事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同样有慈善成本,并占当年捐款总额的10%——25%之间。

因此,慈善“零成本”运作观念,将给慈善事业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终将沦为慈善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战略慈善”中国企业的新蓝海

5.12 汶川大地震,引爆了中国人中国企业的慈善热情,企业家纷纷卷起红色支票的牌子:1000万,5000万,1亿„„似乎捐款的数额越大,企业就越具有社会责任感——舆论的高度聚焦之下,公众对企业的捐助行为免不了如此的解说。

在此背景下“战略性慈善捐赠”模式应运而生,其核心特征就是强调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企业经营行为之间的联系。

今年3月份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联合壹基金向地震灾区青川县593名教师发放了118.6万元生活补贴,并放言阿里巴巴要充当青川土特产大买家,还毛遂自荐当青川经济发展顾问,宣布一个月内创立一套商业模式,为当地建起土特产营销链条,把当地的蜂蜜,药材等土特长推销出去,形成可持续发展。

马云力主用商业模式扶持灾区经济发展,他的核心观点是“企业要做企业能做的事情,青川能够为电子商务事业提供一块新的‘试验田’,我用商业模式扶持灾区经济。不要怕我思维怪,怪有怪的好处。这件事我要坚持7年,如果7年不行,我们再做7年。”

早在1994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克雷格·斯密斯的开创性观点——“新企业慈善行为”。即对特定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活动作出长期的承诺,不仅仅是提供现金捐助,企业与捐赠对象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在开展慈善活动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中国“慈善造血”

与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相比,中国的新型慈善事业不能单靠外界的援助,眼下最为迫切的问题就是——学会“造血”,即投资。

“获得收入”往往比“学会花钱”更有价值。探索基金增值不仅能破解“慈善成本”的困境,集中优化的慈善资源配置,无疑能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慈善效能。

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简称盖茨基金会)的工作重点,除了帮助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国内的穷人以及健康隐患外,每年还拿出8亿美元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这和世界卫生组织每年的预算不相上下。

要持续发展他的慈善事业,如果只是以他自有的这些资产来进行捐助的话,估计不用多久基金会的这些钱就会全部用完。但事实却刚刚相反,基金运作的资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是盖茨决定用企业运作方式来做慈善事业。一方面企业运作管理基金本来就是管理,二是把更多的钱放进慈善基金是为了保值增值,现在580亿美元,可能几年后就是1000亿美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通过企业运作方式。

在他续写“盖茨神话”的慈善路上有一个重要的人,就是他的“铁哥们”——沃伦·巴菲特。一个是技术天才,另一个是投资大师。世界上两个最有钱的男人将上演一场“慈善帝国”。

巴菲特向盖茨基金会捐出310亿美元,并选择让盖茨基金会管理这笔钱。这和巴菲特管理自己的公司一摸一样。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选出优秀的经理人,让他们去投资,去花钱,自己不干预。

与单纯的捐款不用,盖茨基金会贯彻了卡耐基现代慈善运作的概念,用“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合理投资——高额回报——部分收益用于慈善,剩余收益和本金继续做投资。从而实现自己的公益使命。

据统计诺贝尔基金会总资产在1993年就增值两亿多美元。近来该基金会投资于世界各主要债券和股票市场,年经营收入不断攀升,一直保持在1000万美元,总资产也达到了22亿瑞典克朗。而基金会的奖金和用人支出,几乎全部来自股息和红利的收入。

对基金会来说,必须要有自己的理财专家要有自己的投资团队,对资金进行高效管理,运作是基金会的权利更是基金会的义务。随着基金会的投资扩大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实际上就是一家特殊的金融机构,资金的可支配性要比一般的金融机构灵活的多,所以如果没有一流的理财专家终将成为基金会增值保值的“绊脚石”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因此增值保值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公信力

公信力资源对慈善不可或缺,如何提高慈善事业的公信力?按照美国著名慈善机构卡耐基金会的理念,做慈善要有“玻璃做的口袋”。而纵观国际上知名慈善组织,他们能做的成功的原因,关键就在于机制透明。而目前,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迟缓,与中国的人口,经济水平难匹配,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慈善机构透明度的欠缺。

可由于公信力资源的匮乏慈善遭遇了很大的瓶颈,人们充满爱心去对自己的爱心能否通过慈善部门顺利传递到需要救助的人手中持保留态度。

慈善捐赠的使用的不规范和不透明是当前阻碍民众投身慈善事业的原因是一,也是我国慈善机构一直面临财物不足的困境不足的原因之一。

因此要规范和完善社会捐赠资金,物品的管理,关键就是要加强公示和反馈,审计工作。5·12抗震救灾过程中,国家审计局首次对包括中国慈善基金会在内的多家慈善机构进行了审计,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过往的数十年间,这样的慈善机构最多只需要通过自己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一份年度审计报告即可,慈善基金的实际使用情况,外界并不知晓。慈善事业必须“明规则”

中国的慈善太需要“国退民进”了。如果政府和慈善机构彻底分开,政府反而有动力去监督和审计慈善机构,从而建力和完善慈善事业的法律制度、监管机制,从而实现慈善事业的法律化、透明化。

我们不能依赖于慈善从业者的良知与热情支撑起复杂的慈善事业,而必须建立一整套包含法律、政策、监管、审计等各方面的规则,才能使我国的慈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

中国红基金会志愿者马书军,以帮助白血病患儿家长代办申请“小天使基金”的方式,骗取患儿家长的信任,取得相关身份证件,医疗费凭证等资料,用于申请“小天使基金”资助和办理银行卡,将红基金会资助给22名患儿的49万元善款,收取、截留30.75万元。近日,马书军已被北京警方控制。

马术军以什么罪名被控制,警方没有透露。不过,马术军截留善款所反映的中国慈善监管问题,应当比查获、追缴这笔善款本身的意义大的多。

上一篇:6和7的认识评课稿下一篇:高考励志以梦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