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2024-06-11

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精选6篇)

篇1: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探析论文

摘要:现阶段,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比较薄弱,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内外部保障机制的确立与完善,确保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人才;保障机制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加之经管类专业招生大规模扩张,使得经管类专业由“招生热”演变成“就业难”,但是从长远来看,社会经济越发展,就越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带领各行各业共同发展,而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未来发展方向决定了他们自主创业的可行性。由于经管类学生是最具有创业潜力的人群之一,他们拥有创业的特殊性和一般共性,研究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如何建构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在培养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不尽如人意,存在不少问题,这对经管类大学生未来的创业成功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认知不足。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首先,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缺乏理性的认识,认为高校毕业生属于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的“三无”人员,不具备成功创业的条件,不需要进行创业培养,因而并未将其纳入到人才的正式培养目标和体系之中;其次,虽然有些高校提出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但仅将其认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正常教学活动之外的一个附属部分,对创业型人才培养还停留在创业形势分析、创业就业技巧方面的短期指导,对经管类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的专业培养方面欠缺;第三,缺乏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进行针对性培养的认识。许多高校管理者很少考虑对高校经管类学生创造性和创业潜能的挖掘与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接受培养的个体和其性格、能力、潜力等个人特质有着非常大的关联,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次的教学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由于经管类专业在很多高校中属于新设专业,关于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高校设计的教学课程体系往往缺乏合理性、系统性、特色性、针对性。与其他很多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一样,经管类专业课程安排通常是:一年级仅开设各学科普遍适用的公共基础课;二年级开始涉及经管类学科基础课;三年级才讲授特色专业课且很少安排创业实践活动;四年级才开始除了继续讲授部分特色专业课外进行少量的实习实践活动。学生普遍认为了解特色专业课程知识的时间太迟,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较少,缺乏对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上述经管类专业课程安排可知,培养方案中对于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教学课程体系过于传统化,缺乏灵活性与针对性,不利于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除此之外,许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内容。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刚处于萌芽阶段,基础非常薄弱,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教材不够完善,很难为经管类学生提供实际的创业知识和能力。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将创业教育作为正常教学活动外的一个附属部分,简单地通过个别选修课或举办几场创业讲座等方式来开展创业教育,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式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体系当中,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和表面利益,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比赛活动的形式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而较少有高校通过设立创业中心(园地)进行创业项目模拟孵化等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教学活动。

(三)缺乏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国外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表明:文化熏陶对于创业会产生深远影响。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改变身处其中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然而,我国许多高校尚未形成一种健康的、完善的、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在校园内无法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创业气氛。经管类大学生本应该是最具有朝气、富有激情的创业中坚力量,如果置身于一种循规蹈矩的、甘于平庸的、封闭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必将消磨经管类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热情。就目前而言,校园文化氛围中的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明显缺失,对经管类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缺乏与社会各界合作培养创业人才的机制。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合作培养机制,这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活动相比有着独特的特征。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传统教育中人才培养所需的各要素通常可由高校自行解决,而创业人才的培养则不然,其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知识、能够从事创业研究和教学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等商界人士,还需要政府机构在金融、政策等方面对大学生实施创业的支持,这就要求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封闭运作转为开放的由社会多方参与的合作培养模式。如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依靠“民、官、学”等多方力量,建立起企业、政府、教育机构等多层次联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然而,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与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良好互动关系。企业和政府所拥有的创业人才培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校政企没有形成创业人才培养的合作联动机制。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内部保障机制

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成功培养,需要多重保障机制,大体可分为高校内部保障机制以及与社会各界合作的外部保障机制。通过对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内部保障机制。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复合型经济与管理人才”。具体而言,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制定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其中,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实现学生创业主动性和潜能开发为根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和指导,使学生成为创业型人才。其中,校政企合作培养机制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社会各界支持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产学合作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与提升创业能力相关的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总体而言,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突显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提升,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开创新事业、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经管类院系只有设定出清晰的培养目标,才能保障培养出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必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这就需要对以往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构建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由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因此需要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以此为核心。

以创业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中开发、增强创业能力培养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在课程体系具体安排上,可按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方案设置,即初级层次(即大学一年级阶段)开设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基本课程;中级层次(即大学二年级阶段)开设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理论知识课程,例如项目筛选、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人员录用、经济法律运用等理论课程,同时可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与创业领域联系紧密的选修课比例,使学生能根据各自需求自主选择适合其创业方向的课程;高级层次(大学三四年级阶段)开设相应的创业实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创业能力,例如,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战课程可安排在创业孵化中心内学生模拟创业实践过程中,以降低大学生创业实践成本,保障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顺利起步。

(三)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对高校学生创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经管类院系可引导学生组建创业者协会等学生社团,通过社团组织创业经验交流活动,与成功创业者零距离接触,渲染创业氛围;其次,在院系内乃至整个校园范围内开展专项创业模拟竞赛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第三,创建专门的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中心,鼓励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实施创业实践活动。通过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使学生增强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而保障学生创业能力得以培养。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的外部保障机制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单纯是高校的行为,更是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行为。将高校、政府、企业这三方在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这三者紧密合作、相互作用的机制,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外部保障力。

(一)建立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创业不仅需要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准备,更需要优惠的政策支持,政府通常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将充当着引导者和扶持者的身份,积极的各项政策导向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提高高校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首先,建立各级政府对高校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机制,即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尤其是在企业工商注册、税收减免、财政支持、贷款政策等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其次,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中介机构,根据高校学生创业企业所立项目的可行性、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情况,帮助搭建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的桥梁,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第三,地方政府应建立与高校共建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中心的合作机制,并在园区(中心)内构建“创业指导、投融资支持、企业孵化”一条龙配套政策,为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将他们凝聚在园区内,促使其互相影响与帮助,在创业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快速成长为能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业人才;第四,政府部门应与高校共同建立学生创业后续保障制度。由于创业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完善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失业保险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解除高校学生创业后顾之忧。

(二)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必须兼顾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需要,使双方共同受益、互相支持、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校特别是高校经管类专业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的需求,不断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动性,并且通过在企业搭建创业实践基地,进而利用企业所拥有的丰富的实践技能资源,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精神、促进创业实践;另一方面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同时企业通过和高校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互动合作机制,可将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获得更高的经营利润,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发展的合作共赢。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可通过建立校企联盟的合作机制,即使校企双方依据各自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等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获得“双赢”的效果。校企联盟机制的建立,将是经管类专业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保障。

(三)建立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机制。高校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需要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只有建立起与社会媒体广泛合作的机制,才能保障创业型人才的成功培养。首先,在社会舆论方面,需要通过相关的舆论工具进行大力宣传,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创业环境氛围,使得大学生特别是经管类学生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充分激发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其次,在媒介利用方面,创业需要资金、场地、设备、市场信息等条件的支撑,这就需要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式由原来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向开放式的、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的共同培养模式。

四、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高校经管类学生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众多创业成功的事例给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带来了投身创业的勇气,但对许多高校经管类院系来说,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才刚刚起步,需要具备必要的内外部保障机制,例如确定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建立与政府的合作机制、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建立与社会媒体的合作机制等。

探索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极大限度地调动经管类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升高校经管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高校经管类专业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万里,周立军.强化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1.

[2]周营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3]董世洪,龚山平.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篇2: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创业型企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要求员工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企业共同实现战略目标。因此,创业型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科学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并在实践中贯彻执行。首先,必须要对创业型企业的基本特点有深刻的认识。

一、创业型企业的基本特点

1、经济实力弱。创业型企业处在刚刚发展的阶段,大部分的资金往往都用于投人生产,且短期内获得的利润较少,所以企业的整体经济实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创业型企业往往很难通过为员工提供水平很高的薪酬和福利来激励员工。如果创业型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过大,必然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阻碍企业的发展。

2、发展潜力大。创业型企业短时间内虽然很难在同行业中取得较强的竞争地位,但是它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能够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实现较高的战略目标。因此,创业型企业较大的发展潜力也可以成为激励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前提是员工认为自己能够从企业未来的成功中获得自己的收益。

3、组织管理不健全。小企业靠老板,中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创业型企业往往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更谈不上真正的企业文化,因此对于员工的管理也就难以真正规范,而且难以发挥“软力量”的作用,这给企业建立和实施员工激励机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创业型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容

创业企业启动之后,仓娅者的注意力转移到管理创业企业,其中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就是重要内容。从创业型企业的基本特点出发,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次构建员工激励机制,既要满足不同类型员工的需求,又能使激励措施之间能够互补和相互支持,从而发挥最大功效。创业型企业在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时,应该以共同愿景为核心,从薪酬管理策略、分权策略、员工满足感等方面着手。

1、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组织中全体成员共同愿望的景象,指引着企业前进的方向。创业型企业短时期内是处于落后地位的,它的发展是着眼于未来的,因此构建企业未来的愿景十分重要。首先,创业型企业要立足于现状,分析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具有战略高度的发展规划,并用其来指导企业的生产和运营。其次,创业型企业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愿景准确地表述出来,使所有的员工对其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使其深人人心。再次,创业型企业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为,促进共同愿景的实现,使员工增强对组织未来发展的信心,进而愿意牺牲自身短期的利益。总的来说,一个美好并且可行的共同愿景能够为创业型企业带来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度,使其为了企业未来目标的实现而“不必扬鞭自奋蹄”,从而达到显著的激励作用。当然,共同愿景只是激励体制中的核心,它还必须要有以下激励措施的支撑。

2、薪酬管理策略。虽然现在员工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但是薪酬待遇在员工选择企业时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个人财政状况不是很好的员工。从创业型企业的特点可以看出,它很难为员工提供水平很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那么,创业型企业要想在薪酬管理方面激励员工,可以考虑从以下做起:企业在短期内为员工提供水平相对较低的薪酬水平,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和发展生产;同时可以实行奖金制度,和员工的绩效相挂钩,增大对员工的激励,但是奖金的额度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控制,并及时地进行调整。最关键的是,在薪酬管理方面能够让员工和企业共担风险,共同分享企业未来的成功,比如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等,虽然员工短期内的酬薪水平相对不高,但是如果努力工作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就能在较长的时期内获得较高的收人。

3、分权策略。麦克米兰的需要理论指出,权力对于很多员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需求,即员工希望更多地支配和控制相关资源,而自身受到较少的约束。企业过度的分权容易引发组织危机,给企业的稳定带来威胁;但是适当的分权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某些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创业型企业组织结构往往比较精简,员工数量不大,企业可以考虑赋予某些员工一定的权力,激励他们为企业更多地奉献。特别是那些业务能力强,在将来有可能成为企业骨干的员工,拥有一定的权力不仅仅可以激发其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且这也是培养他们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保证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所需要的管理人才能得到满足。然而,分权的尺度要进行科学的把握,一方面要确保员工行使权力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不能脱离企业的发展观划;另一方面赋予权力时要谨慎、公正,避免引起其他员工的不公平感和失落感,从而影响整个组织的凝聚力。

4、员工满足感。创业型企业往往没有优厚的现实条件,优势在于良好的发展前景,虽然员工难以得到很好的客观工作环境和待遇,但是企业仍然应该从其他方面加以考虑,增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满足感。第一,创业型企业规模较小,要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让每个员工在组织中得到应有的尊重,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创业型企业要通过岗位再设计、工作轮换等手段,实现人岗匹配,人尽其才,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创造力的员工,多赋予他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增强他们的工作成就感。第三,创业型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要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接触和沟通,多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其解决一些难题,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好感和信任,使员工感觉到自己在组织中受到尊重和重视,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和组织的目标趋于一致,更好地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业型企业激励机制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而且和不同员工的心理和需求有关,在企业现实的管理中是十分复杂的。基于创业型企业的特征,其员工激励机制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激励机制要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匹配。创业型企业都制定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而员工激励机制虽然是为了促使员工更好地工作,但是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创业型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必须要和其战略规划高度匹配。一方面,创业型企业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要有清楚深刻的认识,找出其关键特征及其对员工的相关要求,以此为基础来构建员工激励机制,确保激励措施不偏离企业的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创业型企业的激励机制要有战略性的考虑,不仅要适应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还要通过科学化、个性化的设计,使其和战略规划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2、企业和员工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一个企业仅仅有激励机制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让所有的员工对此有全面的理解和充分的认可,这样激励措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创业型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往往缺乏如高工资、高福利这样比较直接和实在的激励,更多的是涉及员工未来收益、工作成就感等方面,因此让员工产生高度认同感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创业型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多倾听员工的想法,解答员工的疑惑,讲解激励机制的本质和优势,同时注意收集员工对于现有激励机制的态度和反应,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负责小组,考虑到人工成本可以由某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兼任,最好由高层管理人员亲自领导。

3、创业型企业的激励机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化。创业型企业处在不断的发展中,不仅仅企业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而且企业的发展阶段和经营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员工相应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如果企业的经济状况改善,工资支付能力变强,那么员工的基本工资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提高,否则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也就是说,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往往很快,它的员工激励机制不能一直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做出必要调整和变化,增加新的激励内容,这也是进行战略性人才储备的重要举措。

篇3:浅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大学扩招后,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 这种环境下, 本科教育应该大力进行改革探索,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大学生创业比例, 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应有开阔的眼界、较新的知识结构, 并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还应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1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 具有高度的创新责任感。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这个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 他们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 要有在错误中不断成长的勇气, 他们应该担当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二) 具有独立的个性。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是真正思想自由和个性独立的人, 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的思维方式, 不能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只有发展他们独立的个性, 创造自由的成长环境, 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才可以得到满足, 从而发现新问题, 创造新的业绩, 催生了真正的创意。

(三) 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

时代对创新创业性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不是天生的, 需要全方位地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在道德、智力、体力和情感方面都应发展, 而且在创新素质方面也应发展。

(四) 具有突出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洞悉事物的发展规律, 把握时代发展的方向, 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 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 帮助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 依据他们的个性需求设计必要的情境, 训练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他们应该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 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 具有团队创新精神和能力。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成功不是凭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 更多的是通过跨学科、跨领域, "团队精神和不断创新来实现的集群式"。因此, 创新人才, 不仅要有创新, 而且要有团队合作研究的精神。

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目前多数本科院校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育理念问题

现行教育理念和体制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许多学院和大学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比较匮乏, 缺乏创新性, 只是习惯于现成的知识和经典的方法。教学上缺乏对学生的反馈, 民主求学氛围少, 导致学生不敢怀疑, 也不敢思考, 更不敢挑战所谓的权威和经典。

(二) 教师创新能力问题

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各种资源相对比较匮乏, 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衡, 扩招后, 老师常常忙于现有的教学任务完成, 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 缺乏教学研究和改革。固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很难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 做不到个别化教学, 达不到因材施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 教师们忙于课题、文章、职称, 功利思想严重, 根本无暇估计学生的感受, 严重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学生实操水平问题

受过去教育的影响, 高等教育也受到传统数理化理念和知识培养的影响, 过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招聘单位也注重学历和知识, 从而导致学生眼高手低, 实践能力差, 用人单位也不满意, 新员工培训教育需要花费较多资源和时间。

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

首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内涵进行界定, 对当前普通高校成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研究, 借鉴成功的经验, 结合思源学院九届创新文化节的举办以及纵多的创业成果, 分析研究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转变教育理念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设计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实验课、专业课程设计体系, 设计安排知识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计划。特别是新开课程, 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的权重。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通过专业垂直管理, 形成有利于专业负责人、优秀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机制, 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分析课程教学内容, 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提高教学效果。合理设计学习情境,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学习内容及学习情境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二) 加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制定教师学习和培养计划, 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特别重要的。

(三) 营造文化学术自由的氛围

一个多元文化、竞争环境的建设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特别是创造学生成长的民主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但是, 建立民主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应该处理好国家规定的课程与自由学术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的建设是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 实现这一目标的学术研究需要有批判的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

(四) 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完善"两基双导三段式" (校内、校外两类实践基地;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指导老师;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三个实习阶段) 培养模式, 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环境和条件。开展灵活多样的实验实训项目, 结合学校创新文化节、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 为学生提供展现实践能力的竞技平台,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兼备的能力。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好方式, 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 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 比如社会实践、实践的矿井建设标准体系等。在和平时期,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学研究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是学生实践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才艺表演的一个重要阶段。

(五) 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机制

(1) 课程的创新。

为了适应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应该在课程上体现以能力为主线的思想和结构, 需要加强综合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创新知识点应该重新构建, 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强个性重构型课程的开发, 压缩传统学科教学内容, 增加选修课程, 鼓励学生进行选择课程, 建立一个更为灵活的课程体系。加强创业课程的开设, 加强战略和商业计划课程开发, 组织学生参加竞争型商业方案决策的活动。

(2) 创新教材内容。

目前, 教材内容的陈旧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改革特别是教材革新势在必行, 应体现教材的新颖性。教材应采取最简单形式表达系统的学科基本理论和发展过程, 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识, 体现教材的多样性。发挥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 充分利用电子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 以满足不同学科和学习对象的需要, 满足学生扩大知识的要求。设立创新实践基地,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到知识和创新的价值, 进一步激发创新热情, 提高创造能力。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 分析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指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问题, 最后给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刁凡.高职生提高就业及创业能力的对策[J].神州, 2012 (35) .

篇4: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创新创业型;物流;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

前言:创新创业活动有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和新的工商组织的涌现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各级社会组织都对创新创新都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但是,对于创新创业者而言,不仅需要有好的行业或领域的切入点,而且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能力。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等的推动下,物流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了诸多成功的机会。所以,我国应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为人才培养奠定有力的基础,从而加快物流类创新创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促进物流相关行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为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生产与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创新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的作用

创新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加强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近年来,我国社会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因而对创业有着更多的需求。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物流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因而对创业型物流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人才培养机制是教育机构培养和提高创业型物流类人才的重要依据,因而创新该机制十分重要。其次,加强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才储备,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最后,加强该机制的创新,能够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自主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

二、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

(一)更新人才培养体制的思想观念

在传统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下,相关人才培养思想观念相对较为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赋予人才以新的内涵,因而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有效调整尤为重要。首先,教育者必须先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观念,具有引导和指导创新创业的相应能力,以带动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物流专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为其更好开展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确立与时俱进的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正确的创业意识等。基于此,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物流类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有必要创新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首先,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实现专业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创业能力培训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帮助学生树立物流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各类课程的整合和互融。一方面,主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流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的项目,另一方面,使学生针对物流创新创业树立整体观念,将各项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为创新创业奠定有利条件。

(三)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注重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物流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首先,对物流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调整,不断更新相关理论,使学生能够接受最新的理论教育,对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教育者积极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2]。

(四)增强人才培养的实践

物流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点,而且创新创业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面临许多艰难险阻,这就要求具有坚实的实践经验和坚持不懈的态度。对此,在创新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创新过程中,相关人员有必要在该体制中加强实践环节,使相关教育者能够重视物流实践的重要性。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缺陷:除了一些行业背景较深或者资源较丰富的高校,大多的高校难以与企业建立起一个基于人才培养有效且密切的互补合作关系。因此,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下,有必要建立以高校为首的包含企业的多个利益相关者的互补合作机制,共同营造从学校到公司知识与技术共同开发与利用的氛围,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中设置一系列竞赛项目,素材来源企业实际,使物流类专业学生能够针对物流创业而进行合理的规划,并积极参与活动和积累相关经验。基于此,学生之间能够对物流创业思路进行有效沟通,为学生提高物流创新创业成功的几率。

(五)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在创新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时,相关部门有必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提供机会。首先,针对创业型物流类学生而开展专门的创业讲座,既能促进学生对物流创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又有助于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其次,教育者指导物流创业专业学生对创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为学生后期开展物流创业活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

结论: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对物流类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目前,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下,相关部门不仅注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知识素养能力,而且重视对人才创业潜力的挖掘,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创业能力,对推动社会物流行业發展和带动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创业型物流类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5,01:42-47.

[2]王若梅.专业方向设置: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体制关怀——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82-85.

篇5: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吴卫东

(江汉大学商学院旅游系)

摘要: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对于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出现一方面饭店企业虚位以待却招聘不到优秀学生,另一方面,众多饭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遭遇求职困难而纷纷改行的尴尬局面。本文从教学角度分析认为,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培养呼唤创业型教师。

关键词:创业型人才饭店管理人才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1988年10月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已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中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见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与创业教育

创业型人才是指能在社会和生产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科技创新的成果物化为一种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出一种新的市场需求,创造出一种新的工作岗位,乃至创建出一种新的企业的人才。

创业型人才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事业心、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2)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助人为乐;(3)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协作;(4)顽强的意志与毅力、乐观豁达不怕挫折、自强不息、不断学习;

(5)善于在认知中强化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处处表现出积极主动,敢于拼搏,勇于进取;(6)善于胜任各种职业角色,面对现实,适应力强;(7)敢想敢做、不怕风险,既有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和感召力,能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企业的领袖人物。创业型人才除具备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外,还要兼有生产者、管理者、发明家和社会活动家角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质。

创业教育在美国亦称为 “企业家教育”,是指提供人们以概念和技能,辨

别他人忽略的机会,具备洞察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知识技能,在他人犹豫不决时果断地行动的过程。它包括机会辨识、面对冒险时的资源调度以及进行商业冒险诸方面的教育。同时,它也包括商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教育,例如商业计划、资本开发、市场营销和资金流动分析等。

创业教育的内涵具有三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首先,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第二,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第三,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这三者是层层递进、互为因果、逐步深入的。

二.饭店管理创业教育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饭店管理行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行业,这种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饭店行业的实用性,比如是否有一种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二是对于饭店单位的实用性,即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三是对于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等是否满足职业或岗位的要求。结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饭店管理创业教育应该涵盖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从事饭店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意识等基本知识教育;二是进行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创造性、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坚韧性、意志与毅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和感召力等创业品质教育。

然而,在我们实际的饭店管理教学实践中,在饭店管理创业教育中师资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

1.饭店管理专业师资条件差。由于开办饭店管理专业进入门槛低,受利益驱动,许多大专院校、职业高中、中专纷纷开办饭店管理(旅游)专业。许多院校缺乏应有的师资和教学经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软、硬件都不符合现代饭店管理教育的标准。同时许多教师缺少专业素质,既未受过正规、系统的饭店管理专业教育,也未受过岗前专业培训,又无饭店管理实际工作经验,只能照本宣科、因书施教,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缺乏针对性,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很难适应饭店业发展需要。偶尔有一些科班出身的青年教师又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或认为从事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无前途而转行。培养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从事饭店管理行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意识,同时还应具备创业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现实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全面具备上述基本素质。

2.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责任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合作精神等创业品质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辅导员制(很多由高年级同学担任),一个辅导员要管几个班级(甚至年级),任务很重;专业教师平时不坐班,负责专业课程的讲授,往往上课来,下课走,课余时间跟同学们沟通很少。因此这样一来,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几乎成为空白。

3.教师对培养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认识不清。目前众多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饭店管理人才,而饭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必须从基层服务做起。高校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意识的培养。很多教师认为服务人员应该是职业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去做的事情,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学习理论知识,饭店管理专业的特殊性造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方面赶不上硕士,动手能力、技能、服务意识赶不上职业中专生,培养的学生不被市场认可,结果难以就业,更谈不上自己创业。教师对培养目标不明确还表现在其言谈举止中有意无意透露出对“服务”的轻视,这种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专业失望。

4.教师不安心于教学,教学内容、方法陈旧。高校人才济济,教师岗位竞争也相当激烈,这样让很多教师一方面要忙着去读硕士、博士,一方面还要搞科研、写文章以便顺顺利利地评上副教授、教授。高校对教师的学位、科研、职称的看重甚于讲课的好坏,这就必然让教师将重心转移到学位、科研和职称上,有些教师上课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精神,讲课不看对象,上课缺乏激情,教学方法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不理想,更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原因,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无教师能胜任而停开,而有些可开可不开或课时可减少的课程因教师工作量问题不得不将就着开设,出现因人设课的现象。

三.培养创业型饭店管理教师的思考

1.教师要进一步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在创业型饭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教师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必备的创业素质,在教学中须懂得实施创新教育的艺术和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授受型、忽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

进取、自由探索、不断完善,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在教学中“标新立异”、敢于求新,需要在教学中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改革中应结合学科教学规律和饭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更多采用研讨式、启发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关心教学目标的实施和实现,关心教学过程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乐趣,从而自觉参与到饭店管理创业活动中去。

2.加强对饭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培养,加强饭店管理创业教材的建设。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太多的经验和方法可循,更缺乏有专门的创业导师和系统的创业教材,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容易出现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层次低等问题。针对目前饭店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都必须尽快加强对饭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以及饭店管理创业教材的建设。

加快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培训培养,改变因人设课的现象,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从“刚性”向“柔性”的改革,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在创业教育中完善学生创业所需知识结构的关键。一般来说,创业者的知识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专业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因此首先要加强饭店管理学科与其它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根据创业型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要求,我们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突出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知识以够用为度,应精减内容,满足学生学以致用、掌握一技之长的需求;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传统饭店管理类课程进行改造,鼓励教师编写特色课程教材;教学组织上注重教学实效,大幅度增加实践内容,并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与饭店产业发展相联系,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新的饭店管理创业带头人。

加快对教师知识、技能的培训培养,还应打破自我封闭的格局,加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要在各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和有关单位聘请有关专家、有经验的一线饭店管理行业技术能手和学有所长的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定期与教师与学生学习交流。安排教师到饭店企业一线

亲临学习,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和创业教材的编写,要积极鼓励饭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饭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深入了解饭店企业实际情况和听取教材委员会的编写意见的基础上,自编适合饭店管理专业的教材。积极进行交流总结、探索完善,形成一个创业教育的整体优势,开拓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对教师的考评方式。改革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法,尽快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卫东论旅游企业人才危机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席升阳 “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5期

篇6: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摘 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样本,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为研究主旨,探索实践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方式和途径

作为一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高职院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杭职院)一直秉持“跨界融合”的办学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指向,坚持以“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为引领,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把双创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1.纳入发展战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一是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列入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专业创新和创业教育”为重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任务以及时间表、路线图;三是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目标要求写入《?R等瞬排嘌?方案制定原则意见》,并制订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指南》。

2.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活力

一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牵头、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统筹规划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是成立创业学院,由分管副校长兼院长,负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建设和统筹推进,二级学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三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对各部门的目标考核和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形成了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创业学院统筹、二级学院主体、企业参与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夯实保障基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1.加强经费扶持,让学生创业“轻装上阵”

学校每年设立100万元的“护犊资金”,经评审立项的创业项目万一失败,创业学生可用“护犊资金”偿还所产生的债务,不让他们背负债务走出校门。同时,学校作为发起人单位,联合开发区成立了初期规模1亿元的大创天使基金。

2.完善制度建设,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制订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在校生自主创业教学管理原则意见》、《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学生管理办法》等管理办公,通过制度的完善与修订,来破解在校生“创业与学业矛盾”等难题。

3.区校共建高职科技园,打造全真创业实战平台

学校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了高职学生创业园,在不断推进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一站式咨询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一对一导师辅导等软硬件建设,完善共享、开放型的办园机制,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孵化培育机制。

三、深化专创融合,健全“3334”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践行三大理念,优化顶层设计

(1)规划成长,兴趣为本。提出“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的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重视强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培训。

(2)能力提升,创新为要。提出“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的核心能力”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以课程和教法改革为重点,将创新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3)创业发展,实战为上。提出“杭职院可能没有马云式人物,但必须要有培育马云式人物的平台”“创业成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创业失败也是我们的教学成果”的理念,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2.整合三类资源,促进跨界融合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创新创业的大思路、大举措,及时对接好国家、省市区的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二是加强与创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学校与沃土教育等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和指导创业实战,辅导创业学生申报各类资金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项目。三是依托校企共同体优势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广袤的原野。

3.培育三支队伍,强化双创指导

学校制订了《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实施计划》、《创业导师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导师“三百工程”。同时,打造了一支由“生涯规划导师+专业创新导师+创业指导教师”的“三师型”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4.完善四阶段体系,促进专创融合

学校定期邀请职教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专业骨干进行专题研讨,通过明晰目标定位、重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了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四阶段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面向全体推进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被纳入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发明与专利实务》等6门选修课,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创新领导力》等22门在线共享课程。通过通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融入专业推进创新教育。各专业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重新修订专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开发专业创新课程,实施“学期项目课程”。同时,以模拟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或企业真实项目等为内容,实施“学期项目课程”,阶梯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3)围绕技能推进专门教育。学校与杭州大创办、沃土科技共同开发创业培训课程包,开办创业菁英班,遴选一批有创业意愿、具备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化的创新创业培训。

(4)注重实战推进创业实践。对经过了专门化培训,且具有相对成熟的创业项目的学生,可以准其入驻学校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同时,学校还为创业学生安排一对一的企业创业导师和专业指导老师,进行个性化培养与指导。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将心注入》读书心得总结下一篇:卫生院发热门诊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