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2024-06-16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精选12篇)

篇1: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师结合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深深的感触到,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有利于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初次尝试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我感觉它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索中,我查阅了有关的资料,了解到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解决某一实际的数学问题为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新型课型,由于我们教师长期受缚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上实践活动课,在教学观念上会受到较大冲击,需要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的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使学生体验教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大纲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现实周围的实际来上实践活动课。

二、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重视教学过程比重视教学结果更为重要,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必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突破。如,一年级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在随后的练习中,一些学生还经常出错。于是,我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简单的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然后再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并让他们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推销”自己的“商品”,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有的学生还不时地进行讨价还价。这时的学生,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让他们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活动的内容还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教学中可打破时空的限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地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如认识了百以内各数后,我认为可以安排学生走数字迷宫;学习了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后,可以让他们实地进行测量或目测、步测操场的周长;认识了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钟面,设计出自己的作息时间表,等等。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每册都专门设置了一至两次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为我们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活动。比如,一年级学生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后,有一个“拼图形”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拼成什么图形?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结果,学生拼出的图形各种各样,有的拼成了一条小船,有的拼成了一棵树,有的拼成了一只可爱的小动物,等等,他们在拼完一种图形后,嘴里还不时欢呼着:“还可以拼成其它的图形!”在这样的活动课中,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性高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学生创新知识也有了萌芽的机会。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养

新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当地实践情况,适时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例如:第十一册《利息》教学后,我设计了一节《我当银行经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储蓄单、借据,学会填写单据,巩固利息计算。了解银行的经营模式,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何提高银行的效益,并提出自己的施政纲领。又如:学了“百分数”这一内容后,可安排一些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如:到商场调查商品价格的涨、跌情况;了解家庭收入的增长收支情况等)。再如教完某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举行模拟土地拍卖会等。总之,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可以纳入到我们的教学之中,都可以变成我们教学实践活动的载体,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

总之我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实践提高数学素质。

篇2: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从学习中体验“做数学”

金台区刘家台小学孙正义

一、问题的提出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小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素材,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经历再创造过程,是有别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二、项目确定

在确定“做数学”的内容时,我认为:一是学生“做”的项目应对现实世界是有意义的,即要能引起学生对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二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拥有现成的资源,即是存在于学生周围的真实的主题;三是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和学生学习数学有关的。

据此,我确定了一个项目:学校绿化面积的测量。

三、目标的确定

“测量学校绿化面积”以学生的数学学习为载体,通过学生卷入相对真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并在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其它有意义的任务中,发生真实的学习。鉴于此,一个“做数学”项目的内容是综合的,目标也是绝非单一的,有数学认知目标要求,还有学习能力和应

用方面的目标。“测量学校绿化面积”的目标定为内容、能力和应用三个方面,同时下设若干小目标。

(一)内容目标

1.几何与测量——(1)学习并掌握至少一种实地测量的方法(工具测、步测、目测);(2)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些方法计算(或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割补法、数格法);(3)在实践中建立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加深理解面积的含义。2.量与计量——理解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能正确使用并换算面积单位。3.统计——(1)用一个表格记录测得的绿地形状、数据等;(2)感受数据搜集和整理的意义。4.科学——(1)建立人均呼吸需要绿化面积的概念;(2)了解绿化对空气的净化作用;(3)了解绿化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信息搜集与处理——搜集有关学校绿化方面的资料,并加以适当的选择。2.问题解决能力——选择适合的方法,运用适合的工具,提出测量的假设,并测量不同形状的绿地面积,得出结论。3.数学与科学的交流能力——(1)用清晰而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由几个几何形状组成的图形,以便看不见图形的人也能想象出图形的形状;

(2)运用图形、数字等形式交流测量的方法、经验;(3)运用科学的语言、相关的经验阐述绿化对于环境及人类的重要性,并用数字来表明学校绿地面积的现状;(4)运用图片、文字、宣传画、小报等形式交流对环境的看法。

(三)应用目标——运用学过的方法和面积公式对怎样测量一块不规则的绿地面积作出决定。

四、结果分析

1.在“动手做”中,发现学生的潜在错误,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单位,理解面积的意义”是本项目的一个目标。在“动手做”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这两个数学概念在实际情景中的意义。比如,一个学生用软尺量出操场上的弯道米数,再把直跑道的米数加起来,就以为他这样计算出来的就是面积。还有的学生错误地以为,周长相等就是面积相等,等等。在动手做的时候,学生容易暴露原来不易被发现的、潜在的错误,老师的及时引导能使学生修正概念,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2.问题是“做数学”的出发点和核心。

在“做数学”中,学生遭遇了现实场景中的一些问题,比如,绿地形状往往是不规则的,有很多曲边的,用软尺不行,怎么办?数学中有解决的办法:一是割补法,可以是准确图形的割补,也可以是近似图形的割补;二是数格法(在本项目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学生碰到的问题是“做数学”过程中的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做数学”的出发点,而与这个问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又是“做数学”活动展开的内容。整个“做数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围绕原有的问题及在做的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展开的。

3.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做数学”的过程中。

“测量学校的绿化面积”作为一项开放性很强的实践操作活动,不只是提供给学生一次“做数学”的实践经验,而是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利用学生的知识背景来发展和增强学生对面积的理解,领会从近似分割到无限细分的数学思想。

4.“做数学”给学生一种丰富的学习经历。

“做数学”项目的展开通常包括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强调学生的体验,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旨在提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经验,以利于学生完成始于知、濡于情、发于意和见于行的过程。因此,“做数学”的过程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根本上增长智慧的过程。

五、活动总结

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创意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讲,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教学。这实际上是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篇3:浅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我认为实践活动课在具体教学中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现实, 扎根于现实, 应用于现实”.而数学实践活动课, 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 这个“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 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购物策略”一课, 就是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 需要同学们思考根据不同的需要怎样购物更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浓, 掌握了购物策略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

二、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离不开合作交流, 当他们遇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 需要组内人员共同思考解决问题, 提高活动的效率.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等的交流中, 学生会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如:“估计1千克黄豆有多少粒”一课, 小组内同学需要集体商量估计的方法及运用的工具, 并把用工具装的黄豆或用手抓的黄豆分给组内每个人, 数好后统计数量, 体现了合作的作用和快乐.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机会, 搭设桥梁.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但却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最需要的能力.在“美丽的图形”一课中, 应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 孩子们利用图形的特点有的拼成连环画, 有的拼成想象中的图形并作出相应说明,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常规数学课堂上, 教师经常用一个模板教学, 创设情境是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长期下去, 学生容易审美疲劳.而数学实践活动课, 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课的有趣和有用, 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二年级的“测量”一课是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后增设的一节活动课, 让学生会选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量不同的物体, 大胆地使用了生活中常见但学生不常用的卷尺这种测量工具.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4: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卖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卖点谈几点认识:

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四: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動,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 / 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 / 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五: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自在课程改革实验区试行算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在我国中小学广泛实施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带领学生们开展常规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指导作用。

一、保证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具备可操作性

1.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找寻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刚开始,小学生可能往往对于主题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关注实践课程的进行,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带领学生去寻找、发现他们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当前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创造力,发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现象,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创建自己喜爱的主题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实行实践主题自行选取的活动,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加入到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共同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加强教学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2.从学生的想象中挖掘主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鉴于年纪原因,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受到过多现实生活的拘泥,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小学生经常拥有非常大胆和跳跃性很强的想法,这些想法多数是非常另类的,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对这种想法加以抑制。但是,对于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教师实际上可以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否认学生的联想,就算是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也不应该去讽刺或者批评,这样只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不同想法的存在,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而现代的教学模式则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对于建立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合理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计划,不仅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位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可以分享不同的想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增加小组合作的讨论,对促进教师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例如,在开展“减少环境污染,创建美丽家园”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多项选择,制定出不同的讨论主题,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供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时也不会觉得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而感到压力的存在,要注意量力而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挥。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探索新的主题和新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使实践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学生可以逐渐发现许多开放性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内到外地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喜好来分配实践活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活动。例如有些学生可以帮助残疾人过马路,有些学生则去老奶奶家帮助打扫房间卫生,有些可以去帮助清洁工人清扫马路的垃圾,有些则去帮助交警维持道路秩序。这样,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活动中体会不同的感受。通过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们可以在实践后进行活动心得的交流,可以在不同的事情中体会不同的责任感,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锻炼。

三、合理评价学生、多鼓励、多赞美

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在于评判一个实践活动的好坏,而在于教师认真观察每一个活动过程的细节,对学生们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肯定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即使很多学生性格并不是非常外向,或者在活动中犯了小错误,教师也不要直接批评,而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及时的鼓励和赞美是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能够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去影响其他的学生一起做得更好。综上所述,只有发挥教师合理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融入学生群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才能促进实践活动趋向更好的发展。

篇6:小学数学活动实践课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我认为小学数学活动实践课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

四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

篇7: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初探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小学生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机械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一、数学实践活动课要体现“数学味”。

数学实践活动,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图形和变换”之后,就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

“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

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

于是在学生动手剪纸之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只画半个小人,纸对折1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可以得到1个小人;对折2次,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得到几个小人?对折3次呢?要得到4个小人,长方形纸要对折几次?就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把乘法、除法、对称图形、找规律中的相关内容整和在一起,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提升,使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正好也符合了奥苏伯尔的“同化教学理论”,即新知识可以从原有知识体系中派生出来或者引起某些类属的变化。这类学习能使原有知识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深化,获得深层次上的精确性。

在这样的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发展空间观念的训练;并且能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而这样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更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使一节貌似美术知识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浓浓的“数学味”。

二、数学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其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到了什么结果,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其中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和提高。

1、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

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应用于生活。在这个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注入人的情感因素。如数学教材各册中的统计知识中有许多调查题,教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填好统计表和画好统计图”上,还要让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调查,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决策。一方面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一些方法;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统计的作用,培养统计观念。

2、在开放问题中体验和感悟。

开放问题具有多样性、探索性、层次性的特征,这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学生们把自已的作品贴在教室里,大家一起欣赏剪纸作品(剪轴对称图形),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3、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过程。在一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出了一道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在一昼夜中,时针与分针一共有多少次成直角?”有的学生慢慢地计算;有的学生在纸上画草图;有的学生直接拿出手表(事先要求准备的),用手拨动指针,很快得出答案……大家解决的途径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因为他们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获得了独有的体验。

篇8:动手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动手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适当创设动手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知识, 能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让学生乐于做, 有兴趣做,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用平面截几何体”时, 创设动手实践活动, 布置每名学生明天上课带一个土豆和一把小刀.同学们都不知道老师的用意, 第二天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课, 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让同学们把土豆切成一个棱长2 cm的小正方体, 然后用小刀截这个小正方体, 看看截面的形状.顿时同学们的兴趣高涨, 积极地行动起来, 最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合作交流找出了截面的形状.再看学生们个个兴奋不已, 都流露出成功感、喜悦感, 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二、动手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进行实验论证、合作交流、共同讨论, 才能探究出图形的性质, 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活动中要多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大胆猜想, 发现规律, 总结出数学性质, 理解性质的形成过程.通过实践活动的途径来进行数学教学, 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充满实际背景的数学知识, 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内容, 而且能够应用和拓展这些知识.

例如:讲“轴对称的性质”时, 创造了一个折纸、剪纸活动.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 用剪刀剪去一个三角形, 然后将纸打开后铺平. (如图)

提出下列问题:

(1) 这两个三角形关于折痕L成轴对称吗?

(2) 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各有何关系, 说明理由.

(3) 连接AA′, BB′, CC′, 它们与L有怎样的关系?用刻度尺和量角器测量验证你们的结论.

通过这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 突出了重点, 分散了难点, 并在活动中总结了规律, 探索了轴对称的性质, 从而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动手实践活动能使学生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

学生的创造空间、想象空间很大, 只要有合适的实践活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活动,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和实验中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感受几何内容的丰富性、变化性、趣味性.

例如:讲“勾股定理”时, 组织学生准备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能拼出下面两个图形, 再借助所拼出的面积关系验证勾股定理:a2+b2=c2.这样就把比较抽象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加以验证, 使问题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四、动手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动手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有顺序的.实践目的是活动的终极目标, 实践顺序是学生活动的过程顺序, 也反映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体现了思维的逻辑性,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提高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讲“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 让学生准备剪刀和纸, 分别剪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通过小组探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各自的性质, 从而得出他们之间的转化条件.这个动手实践活动, 剪的过程是让学生分析每种图形的特殊性, 讨论探究过程是找转化条件.这样学生不用死记硬背, 就会留有深刻印象, 在找联系和区别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9: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实践和探索中我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更使学生深刻的意识到生活中的教学问题,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我感觉它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

一、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新知识的出现形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独立思考,合作研讨。结果学生学得比预期得还好。这样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都得到了成功探索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实践活动使数学更能走近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如, 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出示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问:“这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三、数学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参考文献:

篇10:小学三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

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体现学科间的互通性与相联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准备: 诗词、谜语、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数学知识。从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同学们有偏科现象,有些同学偏爱语文,有些同学偏爱数学。其实,数学与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知识在文学中的妙用。

(二)数学知识在诗词文学中的妙用:

出示诗二首:

①一去三四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乡村景色)

②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梨花都不见。(形容雪花纷飞)

⑪ 问:诗中共有几个数字,从诗中我们可想象出什么?诗中的十个数字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⑫ 指出:两首诗都用了 1~10这十个数字,巧妙入诗,成为千古佳句。

(三)数字成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字成语之多,当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成语、口语中都镶嵌了数目字,所占比例非常大。看来,数字与中国人特别投缘。下面我们利用成语、常用语中涉及的数字,做一做巧妙的计算游戏。

1、在()里填数字,组成数,按规定进行计算。

如:

(十)拿

(九)稳 -

(七)上

(八)下 =

(三)位

(一)体

算式: 109 - 78 = 31

分组竞赛:(在规定时间内全体同学操作,看哪一组组员做对的总题数最多。)

①()光()色 × 铁价不()=()货公司

算式:

②()年青 ÷()合花 =()花齐放

算式:

③()刀()断 ×()字经 =()头()臂

算式:

④()嘴()舌 ×()视同仁 =()上()下

算式:

⑤()万火急 ×()指连心 =()万富翁

算式:

⑥()()生肖 × 连升()级 =()()()计

算式: ⑦()年树木 ×()年树人 = 各有()秋

算式:

⑧()面威风 ×()窍生烟 =()颜()色

算式:

⑨()霄云外 -()见如故 =()面玲珑

算式:

⑩()令()申 +()波()折 =()通()达

算式:

2、根据等式填成语或口语。

如:算式: 78 + 23 = 101

成语:

(七)上

(八)下 +(两)面

(三)刀 =(百)无

(一)失

(1)分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结束后小组间互相交换,评价答案是否可行。)

① 算式: 48 - 36 = 12 成语:

参考答案:

(四)平

(八)稳 -

(三)头

(六)臂 =

(一)刀(两)断

② 算式: 9 + 1001 = 1010 成语:

参考答案:

(九)霄云外 +(千)钧

(一)发 =

(十)全

(十)美

(2)每个小组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必须先拟定参考答案),指名考一考另一小组。

(答对的加 1分,答不上的扣1分:由出题的小组出示答案,并加1分。)

3、分别用“一”至“十”10个数字为头,写出十个成语。

一(); 二(两)();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每对一个,计一分)

(四)数学谜语:

导入:数学与文学之间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联系,如数学谜语,既可以由数字想象出文字,又可以根据文字的意思联想到数学名词。

抢答:

⑪ 7/8(猜一成语)七上八下

⑫ 并肩前进(猜一数学名词)平行

⑬ 0.30元(猜一数学名词)三角

⑭ 七天七夜(猜一图形长度)周长

⑮ 两牛相斗(猜一几何名词)对角

⑯ 2~9999(猜一成语)万无一失 ⑰ 7分钟+8分钟=1000元(猜一成语)一刻千金

⑱ 1000 2 =100×100×100(猜一成语)千方百计

(五)小结评价: 数学在生活、学习和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使人类智慧得以提升。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思维敏捷,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投入,取得更好的成绩,能做到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篇11: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贪玩是他们的天性,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把这种天性投入到课堂中,教师会利用这种贪玩的天性引导学生,那就是老师最厉害之处,怎么让孩子们玩呢?首先,告诉你一个方法,就是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堂中多带学生玩,但是这个玩不是单纯的玩,而是换一种学习的方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概述

一、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

在小学,开展探究式学习要设置数学实践活动。学好本章,首先要了解下列问题: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为何要设置数学实践活动?即了解学数学的学科性质、数学认知过程、数学教学目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的设置,是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发展的结果,是探究式学习(也称研究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2001年秋季开始实施的高中课程标准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必修课。这一规定,必然影响到初中和小学的教学,小学开展探究式学习同样是必然选择。我国2000年3月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中对实践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二、设置数学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一)数学的学科性质

对于数学和数学课程概念的界定,强调数学过程、数学理解、数学实践、数学发现和数学经验。数学学习的结果都是生活结果并强烈地依赖于环境和背景。数学教学应该尽量在真实的事件活动中进行。

(二)数学的认知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是自己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习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的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

(三)数学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目标强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产生数学情感。开 展数学实践教学在于使学生经历、体验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与人合作、进行交流的技能。

(四)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第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构成

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体现出周期长短与问题的复杂程度两大特点,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周期长短和复杂程度。

短期实践活动: 时间:1至3课时左右

目标:知识的获取和整合。

例如:通过模拟抽奖活动,获取概率、可能性、随机、机会等知识;通过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模型,帮助获得相关知识;通过用沙子堆积圆锥,并对之加以测量、分析、研究,整合圆柱体概念、物体体积、数的近似值、根据体积求重量问题。

长期实践活动: 时间:一周到一个月之间

目标:扩展和提炼知识。

例如: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本地发展公共交通与限制载人摩托问题;研究出一个数量对应表,使得人们只需要测量圆锥体高度(或者底面周长)便可以据比例关系简便地估计小麦玉米、黄沙等的体积(或者重量);测算一个温室大棚一个时期的收益等等。

数学体验: 适用时间:第一学段(1-3年级)实践活动

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形式,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例如:调查一定时间内通过某个路口的汽车的情况,想那些数学问题;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分配、租车费用、物品购买与行程路线等;估计一袋黄豆多少颗;统计操场周围树木情况;

特点:一般比较简单,容易发现和提出问题,用到的数学知识少,计算简单,容易操作。强调“实践”,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综合应用: 适用时间: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利用

目标: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以及与人合作、进行交流的技能,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调查统计学校同学们穿鞋的各种信息,研究提出问题;研究粉笔从某一个特定高度以某个特定姿态落下后断裂的情况,做出推断;找出包装若干盒磁带的最佳用纸方案。

特点:同样重视体验,问题的复杂程度较高,要用到相对复杂的知识、操作技能、策略。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应用”的要求。

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特点

1、实践活动应该突出探索性

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在数学课程中要强调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主要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主,以第一学段学习“数的认识”为例,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通过安排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数的现实意义。比如,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数,并在课堂上列举出来,说明数的相关单位;列举与数有关的事物(如车票、钱币、收据、楼层、车流量、弹子游戏、纸张的剪裁、教室的黑板、洗衣粉的盒子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数的现实意义(如大小、高矮、长短、价格、尺码等)。活动的素材取自于生活,加强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强调综合应用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这一部分学习活动的另一重要目标。“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实践和综合应用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基础上设立的,是综合运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体现出来的。

[案例]在周长相同的平面图形中以圆的面积为最大,以及它的一个特例,在周长相同的矩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再由此类比推出,最大值定理:两个量(正数范围内)如和一定,则它们相等时,积最大,再由此可以运用此规律,解决一些比较两个积的大小的难题。

通过这个数学活动,我们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想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归纳、类比的思维方法,还可以促进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当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后,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也大有好处。

4、形式与多样化

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实践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完成。

三、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几个阶段

实践活动教学一般包括四个阶段:①进入问题情境阶段;②实践体验阶段;③解决问题阶段;④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第①、②阶段应该注意突出“抽象”的思维策略。所谓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深入里层,抽取本质。它有“分离——提纯——简略”三个环节。经过这三个环节从生活实际抽出具有数学本质意义的东西,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在第③阶段应该突出“建模”的数学思想,在抽象出各种数学要素后,要用一个数学模型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结构,找出这个数学模型的规律或者解答,再寻找出数学答案对应的现实生活的意义,整个问题就算解决了。

(四)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

(五)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实践活动的教学意味着教与学方法的改革。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索活动。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地展开,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更为突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活动、探索实践、解释讨论、得出结论和表达陈述等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应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活动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说来,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进行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②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4、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的评价应以质的评估为主

篇12: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熏陶感受,触发动机——诱趣

1、活动有趣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探究性活动,师生(尤其是学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是活动取得效果的前提。良好的心境来自于对活动的认识,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激起愿望的层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向学生讲授实践活动的意义,适当的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同时包括参与活动所必需的心量品质、思维、意志等,使他们获得感受,触发参与动机,诱发参与兴趣。作为教师应首先树立起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前教师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开展“数学大观园”以及“生活中的数学”小调查等活动进行数学氛围的熏陶。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需,让学生感到你很和蔼可亲,从而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学生“无拘无束”的投入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2、互动有趣。

尊重学生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对于学生的选择存在不妥的地方不能呵斥、全盘否定,打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应该因势利导,优化组合,让他们的选择为你所用;再次是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的数学认知水平,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正确预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错误”(由于兴奋而产生的一些过激的行为与语言或知识点上的一点小错误),尊重活动中学生个性的张扬,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这样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中,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动机的形成,参与兴趣的诱发水到渠成。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确立课题,设计方案——引趣 学生有了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作为指导者、领航员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进一步引发。引发兴趣的基础便是依据一定的课题设计一定的活动方案。课题确立、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兴趣的进一步引发。

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学生对活动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为前提,确立课题,设计方案。课题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立足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入手,方案设计要有童趣,富有儿童化,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体现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数学实践活动小组”,建立活动组织网络,由学生自己出谋划策,尽量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方案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体现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学生在确立课题、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引发,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萌动着“我想参加,我想研究”心理氛围。如以家庭为背景可开展:“我帮爸爸铺地砖”(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应用)、“家庭的一日开支”(计算能力的培养)、“篱笆与围墙”(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应用)、“小小建筑工程师”(培养估算、预算能力、空间想象力)、“今天我来学包装”(表面积的运用)等;以学校生活为背景可开展“我为班级修桌凳”(三角形的稳定性)、“水电费中的数学问题”(计算能力)、“我为学校绘地图”(比例运用)等;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可开展“十字路口学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鸽场的发展规模”(统计、整理、计算)、“设计路线去旅游”(学会观察、比较、计算)„„

三、搭台唱戏,进入角色——激趣

课题确立好,方案设计好,接下来便是让学生搭台唱戏,进入数学实践活动的角色。笔者认为:实践活动犹如比演电影,好的剧本需要好的导演,更需要好的演员,方案如剧本,老师如导演,学生便是那必不可少的演员,导演“导”的水平高低影响“演员”的最佳发挥,而导的水平则体现在是否为“演员”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如临其境进入角色,忘记一切,尽情的徜徉在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中。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逼真的活动场景等。可将实践活动采用小品、文艺联欢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开展“我为爸爸铺地砖”活动时,教师扮演爸爸,由“爸爸”出问题,“儿子”(由学生扮演)帮助解决,地砖用塑料泡沫制作,颜色鲜艳、规格不同,利用教室“划”出不同的房间,并要求在尽可能省钱、省材料、省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找成员,自选材料,最快、最佳的完成“任务”;开展“我为学校绘地图”活动时,准备一些皮尺、细线、白纸、计算器等物品,比一比看谁的地图准确、具有一定的美感;在“测量身边不规则物体”,学生自己准备一些不规则的物体,以及测量用的细线、尺子、玻璃杯,让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如调查学校一日水电费时,可启发: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们离不开什么?我们学校一日能用多少水、电呢?一日的水电费你能猜测出有多少?活动前收集有关水方面的数据;如开展“今天我来学包装”,活动前让学生收集十个空烟盒,将十个空烟盒包装,设计包装方案,怎样才能节省包装材料?„„这样通过音响氛围的渲染(活动背景音乐)、色彩的刺激(活动场景的布置、教具的颜色),调动他们的感官,多方面、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施展本领的舞台,活动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兴趣动向,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组织策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由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欲望,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利用起来,乐此不疲。使兴趣升华,达到最高潮。

四、探究发现,体验成功——撷趣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知识经验”良性循环。已有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不断应用,并与新的知识不断结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中获得乐趣,体验成功。倡导团体协作精神,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活动成功的概率。可通过“想一想、做一做、看一看、议一议”等要求,开展探索与交流,在探究发现中体验成功。如“我为学校绘地图“,可采用小组化合作,可分成测量组、记录组、统计组、绘图组等。让他们各显神通,各展其能,每人都能体验成功。因此,成功感对于每个活动中的每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对成功的感悟,也是衡量学生参与投入实践活动程度的重要标志。活动中,教师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并艺术的利用成功感,帮助其实现“主动参与——体验成功——主动参与”良性循环,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乐趣得以持续保持。活动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期望与鼓励,根据活动开展的环节不失时机的使用肯定性评价性语言,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兴奋不已,回味无穷。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获得的成功进行采撷,如让每个学生写“数学实践活动日记”、设计“我的数学生活”手抄报、建立“数学八宝囊”、“成功资料贷”、“快乐收藏夹”,举办“数学实践活动成果展”,有条件的可鼓励学生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专题”网页,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过程拍照留影,建立“数学实践活动撷趣摄影集”,永久保存他们获取成功一瞬间,使他们今后一看到照片就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为他们参与下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坚定了信心。

总之,兴趣是数学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法宝,没有兴趣支撑的实践活动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笔者认为诱趣是前提,引趣是基础,激趣是关键,撷趣是根本。可谓“数”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数学,传统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授。而今日的数学却完全刷新了人的观念,呈现在课堂中的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其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实践与综合运用这部分内容注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一种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一、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

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非常广泛,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产中选择和确定活动的内容。

1、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生活中的数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另一方面,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已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如:结合二年级下册1—4单元内容,自编《快乐的一天》综合实践活动。选取同学们熟悉的淘气、笑笑和机灵狗贯穿课的始终。以星期天搬了新家的笑笑请淘气和机灵狗到新家做客为情境,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先是设疑:爸爸和妈妈要加班,淘气怎样去笑笑家?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如何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又巧设路线图,通过“什么时间能到?”“笑笑家的位置”,“淘气和机灵狗谁说的更有道理?”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时间、方位等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再通过“买饮料”、“猜一猜”等生活实际场景的设置,让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各行业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最喜欢的动画片》一课,通过创设“最喜欢哪部动画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用调查、统计的方法看看同学们最喜欢哪部片子?让学生当小小统计员、小小书记员。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把解决问题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体会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转变教师角色,鼓励学生的自我创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既在活动中掌握了统计的知识,又了解了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课型灵活多样

1、游戏类活动课:将数学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结合。如学生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数学乐园活动,让学生通过乘坐专列进入愉快的旅途中,从拍手游戏到动物闯关、数学超市、采智慧果等。这些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生活,给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充分感受数学的乐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例如:扑克牌,是孩子们从小就熟悉的一种游戏工具,孩子非常乐于同伙伴们打扑克。《快乐的一天》就安排了“算24点”的游戏。学生从熟悉的扑克中,探索出这小小扑克牌中的无穷的数学问题,即练习了混合运算,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实践性操作课: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拼、摆、折、量、画、剪、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一内容孩子们是生疏的,对他们来说直接传授结论,显然孩子们是无法深刻理解的。这样就通过孩子们的剪、贴,在动手做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纸圈。在操作、实验、论证后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环节,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综合性实践课:结合实际教学,教师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又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回收废电池》一节课,课前让孩子们调查回收废电池的原因、意义,如何处理废电池。课上得出结论,并设计自已回收废电池的计划。课后实施计划,再总结,这样即了解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又运用了数学知识,设计方案、统计、得出结论体现了知识的整合。

4、问题性探索课: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已去发现。因为只有学生本人发现或创造出来的知识,理解最深,掌握最牢。如结合学校活动让学生研究“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讨论“一滴水的作用”,为教师设计“旅游方案”等小课题研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合作、交流,主动去探究旧知,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春节联欢会”召开之际,让学生们分组设计活动方案,做好预算,调查大家喜欢的节目等等,这一实践活动的本身就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上一篇:临海市社会问卷调查表下一篇:2017年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计划